• 沒有找到結果。

未來學校:學校建築規劃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未來學校:學校建築規劃"

Copied!
1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未來學校:學校建築規劃 湯志民 國立政治大學敎育學系教授 敎育行政與政策研究所教授 兼政大附中校長. 人類的未來在教育,而未來學校和校園的建築設計工作者都必須 謹記這個目標。 Lorne McConachie, 2007a. 我們創造的建築要超越單純的教學場地,且應強調統整科技、課程 和永續設計因素的方法,讓學生和教育人員,能去使用該建築及其 所有特性,成為「內建」的學習工具。(“Beyond creating a building where teaching and learning merely happen, we focused on integrating technology, curriculum, and sustainable design elements in ways that enable students and educators to use the building and all of its features as ‘built-in’ learning tools.” ~Scott Prisco, Principal / CEO, The Prisco Group. 一、前言 當全球面臨少子化、貧富差距惡化、工時縮短、資訊網路擴張等問題,學校 教育究竟在未來會發生多大的變化?面臨何種挑戰?為了形塑未來學校教育及 相關政策實務,經濟合作暨開發組織(The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於 90 年代即開始籌備「明日的學校教育」(Schooling for Tomorrow, SFT)專案,企圖發展出可應用於各國的未來教育趨勢的框架、工具及 可因應的策略(OECD, 2007),「未來學校」的長相、運作、互動,也成為新世紀 每個國家都在追尋的夢園(宋東,2006)。 微軟公司從 2003 年起,投入 2 億 5000 萬美元,在全球 70 個國家開啟了「五 年全球學習計畫」,「未來學校」是其中一項(林仁菁,2007)。微軟推動「未來 學校」緣自 2003 年協助美國費城建立一所二十一世紀的學校,2006 年正式推出 「未來學校計畫」 ,至 2007 年 2 月已推廣至 12 個國家,包括英國、法國、德國、.

(2) 愛爾蘭、加拿大、墨西哥、智利、芬蘭、巴西、香港(馬紹良,2007 年 2 月 6 日)、 美國和臺灣。「未來學校」將數位科技應用在教學上,帶動師生走出校園、採用 互動式的嶄新學習方式,創造了實境體驗的學習環境,引起各界熱烈迴響 (McConachie, 2007b)。2006 年 11 月,微軟舉辦「世界未來學校高峰會」,帶領來 自全球 48 國代表參觀費城未來學校,英國、愛爾蘭、新加坡、智利、墨西哥和 俄國等,每個國家也都熱切分享他們在國內創建的「未來學校」模式;雖然版本 不同,但對培養二十一世紀所需要的新能力,學校、教學應有的長相、運作、互 動,卻有基本共識:(1)未來的學校,必須是「隨時、隨地」的終身學習場所, 因此學校、教室、課程、上課時間都需有新的定義;(2)學校與社會的互動、關 係,也必須有更外向的結盟;(3)未來的學習,必須培養新能力,因此老師角色、 學級的設計、上課活動重點、學習結果評估方式,甚至教職員的互相學習方式, 都需重新定義(宋東,2006)。 「未來學校」的發展,在世界各地風起雲湧,臺灣和香港也在第一時間向微 軟爭取設立「未來學校」,並尋求支援。當然,「未來學校」是一個全新的觀念, 也是現代化理想的追求。每個國家為了下一代的教育,都會不遺餘力,新加坡也 因此積極建立自己的「未來學校」。「未來學校」的建構和發展與學校建築和設 備的建置和運用息息相關,有先進的科技設備,較易發展,但「未來學校」的建 築設計,不以科技化為限。英國敎育和職業部(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Skills, 2004)即說明未來學校建築設計的主要變遷趨向,包括︰(1)敎育的發展(如有效能 敎師專業知識的延伸,以及激勵學生更有成就的需求);(2)改變敎室環境的組織 (如使班級規模能在一個空間中有效的進行敎學);(3)資訊和通訊科技的發展;(4) 回歸主流學校融合更多學生的特敎需求;(5)增進學校建築的社區使用;(6)彈性 (flexibility)和適應性(adaptability)的需求;(7)建築科技的發展;(8)建築發展和興 建的永續性(sustainability)。著名的美國學校和大學雜誌(American School & University) 2007 年所辦理的第 25 屆的建築檔案(Architectural Portfolio)競賽,評 審優勝標準為︰(1)創新(innovation),增進學習的新觀念,非「現狀」(status quo); (2)永續性/可維護性(sustainability/Maintainability),運用當地建材、晝光 (daylighting)、節能、經濟、社會觀點、建築方針、對環境和社區的影響;(3) 保 全/安全(security/safety), 透明度(transparency)、辦公室在前面位置、教室的安全; (4)意象/美學(Image/Aesthetics),進步的科技、引人的、經濟的發展和基金;(5) 生命週期經費(Life-cycle costs),維護、優質建材(2007 Architectural portfolio competition: Time has told, 2007)。 總言之,「未來學校」的概念和發展,會影響未來學校建築的規劃、設計、 管理和運用。本文擬就未來學校的基本概念、未來學校建築的規劃、未來學校的 規劃案例等三方面,分別加以探討。.

(3) 二、未來學校的基本概念 未來學校的基本概念,擬就未來學校的涵義和方案分述之。 (一)未來學校的涵義 「未來」(future)是將到而尚未到的時間,也是一種期待的情境,尤其是對成 長、進展和發展的關切(The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2006)。根據吳澤炎、黃秋耘和劉葉秋(1988)《辭源》的解釋,「未來」泛指現在 以後的時間,首見於《魏書釋老志》:「凡其經旨,大抵言生生之類,皆因行業 而起,有過去、當今、未來,歷三世,識神嘗不滅。」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歸 心》:「凡夫蒙蔽,不見未來,故言彼生,與今非一體耳。」亦即,從時間是線 性的角度來說,未來在時間線上表示將要發生的那部分,也就是說,在時空上表 示尚未發生的事的那部分(維基百科,2007)。陳瑞貴(2007)對「未來」有更深入 的詮釋: 一般吾人認知上的「未來」(future) 指的是「尚未發生的全部」。 它包含了所有的可能。也可以視之為「所有可能的明天的組合」。 所以假設「當下」叫做「現在」(now),那麼「未來」(future) 就 是所有潛在的或可能的現在」。 對於「未來思考」(futures thinking),OECD (2007)認為是在反映下一個10、 15、20或更多年的基本的變遷;未來本是不可預測的,但任何人-包括教育決策 者和管理者-需要計畫並將未來列入考量。 何謂「未來學校」(school of the future)?Chaves(2007)認為「未來學校」指的 是一個,在知識經濟時代,可以教育我們孩子、以及教育我們的學校。「未來學 校」是全新的,不全然因為科技,而是由全新的教育視野、全新的學習認知與各 種創新的互動教學,構成它的基石。 著名的未來趨勢大師 Toffler 預測「未來學校」為:(1)每天開放 24 小時;(2) 定作的教育經驗(customized educational experience );(3)小孩子不同時間到校;(4) 學生於不同的年紀開始正式的教育;(5)課程跨學科統整(Curriculum is integrated across disciplines);(6)無教師與教師一起工作(Nonteachers work with teachers ); (7)教師在學校和企業界中輪替工作;(8)當地企業在校內有辦公室;(9)委辦學校 數量增加(Increased number of charter schools) (引自 Daly, 2007)。 2007 年,跨入 21 世紀和新千禧年啟航之際,如要預測未來一百年甚至一千 年間的學校發展,Townsend, Clarke 和 Ainscow(1999)曾列舉第三千禧年學校(third millennium schools)變遷之特徵,或許可做為參考:(1)民眾透過多元管道可做一 天二十四小時,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的學習,其中一些管道為學校;(2)學校提供 限定的課程集中在讀寫算能力、一般技術與職業技能。(3)聘請教師為使教學符 應學習者的需求。(4)學校是一個學習型社區,每個人(學生、教師、父母、行 政人員)因情境不同既是學習者也是教師。(5)資訊的取得依學習者能力與興趣,.

(4) 習得基本技能之後資訊有很大地改變。(6)學校一如我們所知,在形式與功能上 已產生巨變,甚至已被取代。(7)社區負起教育學生與成人的責任。工商業將積 極參與學校的發展。(8)若所有學生能具有工作本身所需技能,並能適應快速變 遷的工作與社經環境,學校才算成功。(9)正式教育機構是「市場」力的主體。 Townsend 等人並強調第三千禧年學校可能與我們現有的學校全然不同,而學校 的重建應能發展第三千禧年的技能,包括讀寫算能力、技術能力、溝通能力和觀 念轉換(exchange of ideas)、文化意識和鑑賞(awareness and appreciation of cultures)、願景和開放心胸(vision and open mindedness)、發展潛力和創業力、批 判思考能力和適應力、團隊工作和社區服務、個人選擇的意識(awareness of one's choices)、對個人和社區成長的承諾(commitment)和領導才能。Townsend 和 Otero(1999)更詳細的分析第三千禧年學校所強調的重點,包括:(1)使用科技, 而不是與科技競爭;(2)發展地區性、全國性與全球性的合作學習(collaborative learning);(3)對個體的再度重視;(4)接受多元智慧,為其而教學;(5)重視歷程技 巧(process skills)而非特定內容知識,重視高層次技能而非事實;(6)接受終身學 習(lifelong learning),為其而教學;(7)發展學習型社區(learning communities)而不 是學習者社區( communities of learners ),個人甚為認同。 綜合上述,未來學校(school of the future)可說是比現在更進步、更理想,更 能符應社會變遷需求的的教育場所。 (二)未來學校的方案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2007)所屬的教育研究和創新中心就 2020 年時 工業化國家的學校提出了「明日的學校教育」(SFT)6 種方案: 1.學校回歸未來的科層體制(Schools in Back to the Future Bureaucratic Systems):此一情境係指學校是一個抗拒改變的強有力且科層的體系,所持續作 的幾乎是「例行公事」(business as usual),在由上而下的行政中界分出獨立的單元 -學校、班及、老師。學校體系對外在環境回應很少,並依其自身的傳統和規範 運作。 2.學校是焦點的學習組織(Schools as Focused Learning Organisations):此一情 境,學校的功能就像核心的學習組織,回應在實驗、差異和創新文化之中的知識 議題。該體系喜歡實在的投資,尤其是有利於弱勢社區,並維護教師的高度工作 情況。 3.學校是核心的社會中心(Schools as Core Social Centres):此一情境,學校的 圍牆放倒,但仍保留很強的組織,與其他社區體分擔責任,很強調給予非正式學 習(non-formal learning)、集體任務(collective tasks)和兩代間的活動。高度的公眾支 持確保了優質環境,教師因而享有高度的尊重。 4.擴展的市場模式(The Extended Market Model):此一情境描繪出廣泛延伸的 市場取向(market approaches)──從「誰提供教育」、「教育如何傳達」、「如.

(5) 何做決定」及「資源如何配置」等都受市場取向左右。政府逐漸退出對學校教育 的直接干涉,用「消費者」的不滿意來購買,此文化可能會帶來創新和動能,並 意謂著排外及不平衡的現象。 5.網路學習取代學校(Learning in Networks replacing schools):此一情境是傳統的 學校消失,高度發展的「網路社會」(network society)之學習網路(learning networks) 取代了學校。網路以不同的文化、宗教和社區喜好為基礎,透過ICT的加強使用, 導向許多不同的正規、非正規、非正式的學習情境。 6.教師出走與體系崩解(Teacher Exodus and System Meltdown):此一情境描述 學校體系的崩解,此一結果主要在於教師退休、對於工作條件的不滿或有其他更 具吸引力的工作機會帶來教師的嚴重短缺。 對於 OECD 提出的未來學校方案,法國在全國進行一場關於「學校未來」 的大討論,有三個方面:(1)確定學校的使命;(2)讓學生成功;(3)學校運行的改 進(談松華,2007)。2005 年 4 月 23 日法國總統正式頒佈《學校未來的導向與綱 要法》 ,基本精神再發展:(1)一個更公正的學校,即可信任的學校:就是要為全 體學生提供一個個人成功和職業成功所需要的信心。這一學校既要幫助最弱勢的 學生,又要鼓勵最優秀的學生努力爭先;既要貢獻于全民教育水準的提高,又要 擴大精英人才的選拔。(2)一個更有效率的學校,即高品質的學校:就是要強調 致力於學生、家庭和國家的教育公共服務的品質。其次,要保證校園安全,小學、 初中和高中都要為每一個學生的學習和進步提供安寧的範圍。(3)一個更開放的 學校,即傾聽全國的學校:一方面體現在與家長建立密切關係,與經濟界建立密 切關係,一方面要求掌握外語和電腦與互聯網通訊技術,保持與社會環境和外部 世界的聯繫(王曉輝,2006)。 (三)未來學校的案例 由微軟推動的未來學校,快速發展,有美國費城的未來學校,台北市的中崙 高中、和平和麗山高中等 3 所,高雄市的博愛和左營國小、大義和前鎮國中、三 信家商等 5 所,香港的鳳溪第二小學、弘立書院、培正中學、天主教石鐘山紀念 小學、聖保祿學校、順德聯誼總會翁祐中學、油地天主教小學等 7 所。微軟的未 來學校的計畫,也促使了具業界水準之上以及全市教師都可使用的教育軟、硬體 的發展,包含 e 化學習與互動內容的設計,發展與發表。同時,在未來學校的 教育模式之中,透過專題導向學習 (Project-based Learning) 與培養學生解決問題 的能力,將觀念融入課程中,給予學生未來生活的能力和具國際水平的競爭力(全 球夥伴學習計畫,2007)。以下就美國和臺灣的第一所未來學校:費城的未來學 校和中崙高中為代表,分別簡介,以明梗概。 1.費城的未來學校.

(6) 未來的學校什麼樣?教室裏沒有黑板,沒有粉筆,學生課桌上沒有紙、筆和 書本。這樣的學校可能讓人難以想像,可是在美國費城興建全球第一所未來學 校,此一情景已成為現實。費城的未來學校始建於 2003 年,該校由費城教育局 以 6300 萬美元興建(與普通中學相差無幾),微軟則提供免費的技術支援,負責 提供人事與管理技巧,讓教職員與學生接受數十種技能訓練,包括組織規劃、協 商談判、處理模糊問題及應付人際關係等。費城的未來學校特色如下(王嘉源, 2006 年 9 月 9 日;宋東,2006;徐逸鵬,2006 年 10 月 19 日): (1)教學活動網上進行 在這所學校內,教室像一個商業公司的會議室,學生坐在環形圓桌前上課, 大螢幕等離子電視和電子投影儀取代了黑板,學生被稱為「學習者」(learner) 他們攜帶筆記型電腦上課而不使用書本,也沒有紙和筆,全校都設有無線上網設 施,所有的教學活動都在網上進行。教師被稱為「教育者」(educator),也不用 傳統的黑板粉筆上課,而是使用互動式「智慧板」 ,上頭畫面可以隨意拉近拉遠, 放大縮小,寫字或繪圖,甚至上網。這裡沒有圖書館,而代之以虛擬的「互動學 習中心」,資料全部數位化,並由一位「多媒體專家」協助學生找資料。費城教 育局更補助每個學生家裡都有寬頻網路服務,實現視訊教學、課後諮詢、溝通等 「任何時間、任何場所」都能進行的學習環境。 (2)教材進度因人而異 該校上課時間較晚,從上午 9 點 15 分到下午 4 點 19 分,因為上學時間晚一 點學習效果反而好;教學與普通中學一樣,以讀、寫、算為主,不同的是教與學 的方法。學生是以預約方式上課,透過老師的網路行事曆進行登錄,而不侷限於 安排固定課表。老師的授課內容則捨棄傳統課程,而改為探討「現實生活中的問 題」,由於「青少年不願意坐在座位上,聽老師這麼說或那麼說,他們要求更加 主」動的學習方式,更加切合實際的學習內容。」為此,學校採「專題研習」 (project and problem-based learning)的課程設計,用指定專案的小組研究報告,來驅動 學生蒐集資料、解決問題、團隊合作、口頭表達等能力。專題研習的教學,在小 學很受歡迎,但到高中,面對升學及趕課壓力,推動不易。費城未來學校大膽採 用新式教法,校長 Shirley Grover 指出,科技工具讓老師、學生的互動,不必限 制在固定的空間、時間裡,所以沒有趕課壓力,加上學生急著解決手邊的專案問 題,會主動請求老師針對不懂的主題,給他們「講課」,課堂氣氛從被動、變成 主動。此外,教師可以運用網路針對每個學生的學習進度,隨時調整課目和教材, 把新的學習軟體發送到學生的「個人空間」裏,學生通過網路學習課程內容,完 成作業,並且相互分享學習經驗;學習的一個重要手段就是寫部落格,許多時候, 學生要根據老師出的題目,在網上查詢資料或到實地採集素材,然後把它寫成部 落格,發表在網上。學生的電腦內並裝有特別軟體,可評估他們對課程的學習進 度,一旦評估過關,就可以更深入探研課題,否則就要尋求補救措施;至於,家 長也可以上網追蹤小孩的學習狀況。 (3)學校設施堪稱一流.

(7) 校該校校地 1.5 公頃,投資金額與普通中學無異,微軟卻想建樣板工程,讓 學校有一流的硬體設施。校舍主建築地下一層,地上三層,建築大樓使用自然採 光,窗戶則採用太陽能光電玻璃,為大樓提供部分電力。除了圓桌會議式的教室, 學校的餐廳像一個豪華的飯店,體育館完全可以和 NBA 的籃球場相媲美。每位 學生都有一張 IC 智慧卡,學生用卡註冊,憑卡出入學校和教室,老師能敲兩下 鍵盤就知道到每個學生的出勤率。學生用卡到餐廳用餐,學校可以追蹤學生的食 譜和每天身體消耗的卡路里熱量,隨時調整學生的健康營養。每個學生還有一個 應用先進數位科技的置物櫃,開箱的鑰匙也是這張智慧卡。 (4)主要招收貧困孩子 學校建在費城西區一個相對貧困的社區,第一屆學生計招收 170 名(最終預 計招收 750 名學生),無需經過入學考試,而是由校方在 1500 名申請者中透過抽 籤選出,免收學費;學生 75%來自費城西區,約 85%來自低收入家庭,黑人占 95%,98%的學生是少數族裔。學校服務的主要對象是貧困的孩子,費城學區的 官員解釋說,資訊化帶來「數位鴻溝」現象,貧困的孩子由於很少能接觸到電腦 和網路,被一條無形的鴻溝排斥在外面;微軟公司進一步強調,資訊時代要求勞 動者有自我學習的能力,具有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費城學區 最初考慮建設一所未來學校時,把校址首選在貧困區域的主要原因。 2.中崙高中 2005 年 6 月,中崙高中首先獲選成為微軟的「未來學校」,該校 2005 年 1 月即全校無線上網,並開始試行無線教學,也培育了第一批 45 人的無線教學種 子教師,占全校老師 1/4,全校配有 100 臺平板電腦,一次可供 2 班學生取用, 電子墨水取代黑板粉筆,學習也不必與老師面對面,學生分組帶著電腦到校園、 百貨公司、博物館,或是可以無線上網的麥當勞遊走,用網路攝影機及MSN接 發指令與回報動態(施君蘭,2005)。「未來學校」跟傳統教學最大的不同,就是 用科技打破學習空間限制,更強調學生的主動權;歷史課,高中歷史課本中最著 名的一幅風俗畫《清明上河圖》,從課本爬上了中崙高中圖書館的牆上,上課時 學生帶著平板電腦走進圖書館,而不是走進教室,老師用網路與 Word 學習單取 代了課本,透過行動學習讓這些生在 21 世紀文明的年輕學子,能感受當時北宋 汴京的庶民文化;英文課,老師可能帶著學生拿著電腦到對面京華城百貨的進口 超市完成老師所付予的任務,或是要他們在回家的路上用英文到 Starbucks 買一 杯咖啡。國文課,有位國文教師甚至讓學生分析《西遊記》每個角色的星座,及 故事裡的人物性格(林仁菁,2007);地球科學,以觀測氣象為例,學生必須自己 研讀資料,假設出校內溫度最高的地點,再到實地測量驗證,並用網路攝影機回 傳觀測現場與成果,因為全由學生主導,學生自動學習很有成就感,地科老師為 了有效互動,還使用新的「虛擬教室」軟體,而運用平板電腦走出戶外,原本紙 筆測驗不好的孩子,卻有可能展現視覺或聽覺上的才能,更快地找到資料、繪圖, 達成任務。此外,學生心情不好,進度趕不上,也都會用MSN傳簡訊給老師,.

(8) 避免了公開的尷尬。但挑戰還是很多,主事者認為最困難的是老師的教學觀念要 先改,傳統演講式的教法要淘汰,老師不能再照本宣科,必須要多花時間設計能 與學生互動的教材;其次是器材與師資也不足夠,100 臺平板電腦看似豐厚,但 必須 2000 人共用,也只能某些課實行,老師也必須不斷培訓,否則還是無法達 成未來學校的理想。為了做好準備,中崙高中從 2004 年就不斷開教學研討會, 每週五中午固定開便當會議,目的都在凝聚全體教職員共識(施君蘭,2005)。 2007 年,中崙高中這二年初步推展的成果,獲得了微軟總部的肯定,總裁 Bill Gates 於 1 月 31 日所舉辦的 2007 年歐洲政府領袖論壇中 (Government Leaders Forum Europe 2007),對全世界宣佈臺北市中崙高中獲選為全球四所「未 來學校之標竿學校」(Mentor School) 之一,與英國、美國及新加坡的學校齊名(全 球夥伴學習計畫,2007)。 三、未來學校建築的規劃 未來學校建築(school buildings of the future)係指在可見與不可見的時空中, 擁有比現在更進步、更理想,甚至超乎想像的環境規劃、校舍建築、庭園設施、 運動場館、建材設備與營運管理之校園建築設施。未來學校建築隨著社會文明的 急遽變遷、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全球意識的瞬息襲捲,勢必產生更大的變化, 以因應社會變遷的教育需求。未來學校建築的規劃,擬就興建模式和規劃趨向二 方面加以說明。 (一)未來學校建築的興建模式 微軟的「未來學校」建築顧問 McConachie(2007c)將他打造過的數百座新校 園建築經驗,歸納出三大模式: 1.打造活組織(building organization) McConachie 指出,建築校園不是在蓋工廠,其建築必須納入各種因素考量, 如地點、社區資源、街景、安全性與安全感等因素,並一一加以活化設計,同時 納入群組學習、開放性學習空間、資源分配等概念,最終以打造一個有彈性、能 隨時間而變化、開放、吸收並分享資源的多元空間為目標。以「西雅圖中央學校」 (Center School)為例,其社區資源運用甚有成果,這所學校的校區涵蓋了三家 劇院、一座科學中心,甚至還有個芭蕾舞團,更不可思議的是,教室居然位於購 物中心的樓上!這種顛覆傳統的設計,泯除了社區與學校的界線,將真實世界帶 進了校園,隨時刺激著孩子的學習。McConachie 特別指出,這是全西雅圖整體 表現最佳的學校之一。 2.建構整體元素(building elements) 在完成組織架構後,要展開整體元素的建構,主要項目:識別標記 (signature)、多功能教室、工作室與特殊實驗室、小組聚會空間、非正式聚會空 間、工作區、社區聚會中心、教師工作空間、成果發表空間、社區健身中心等,.

(9) 所有元素的建構都依循開放、彈性、多元及可變性的原則。以美國華盛頓州的「哇 和拉印地安學校」(Wahelut Indian School)的印地安廳為例,該廳完工後,當地印 地安長老一見之下極受感動,立刻捐出許多博物館級的文物來供學校展示;可見 識別標記的設計不僅能創造一所學校的特色,甚至能凝聚大社群的文化認同。此 外,明尼蘇達州有所中學由於輟學生比例太高,校方因而重思定位,最後針對學 生專長將學校改為「錄音藝術中學」(High School of Recording Arts),以培養 專業音樂製作人才為主要目標;在建築上,他們更特別配合專案學習模式,建造 各式錄音室、工作室等學習空間,使學生浸淫在專業環境中,這改變不僅大幅改 善了輟學生的問題,更培養了許多優秀人才。 3.支援與強化(support and enhancement) 為打造更完美的學習空間,McConachie 也運用許多要素來強化建築功能, 例如有機建築、理想的光線、均衡的聽覺效果、室內戶外銜接、可變化之設施、 促進學習之家具及整合科技等。以密蘇里州的「楚門中學」 (Truman High School) 為例,其室內天花板上一覽無遺的水管、冷暖氣、電線等管線的透明設計,乃是 希望刺激學生的好奇心與學習慾;恰當的光線設計能夠提升學習成效,因此他們 利用方位、屋簷、百葉窗等元素來取得明亮但不刺眼的理想光線;夜間照明設計 也極為重要,考量的不僅是安全,更在使學校成為社區溫馨的指標建築。在促進 學習的家具上,以華盛頓州的「陶德畢墨中學」(Todd Beamer High School)為 例,其為促進小組討論風氣與良好的人際社交溝通,他們摒棄了西方傳統的長條 桌,改採圓桌,因而製造了熱絡的學習效果。McConachie 強調,建築和科技一 樣,其角色在創造最好的學習環境,以支援並協助教學,但最終而言,教育才是 真正的重點。 (二)未來學校建築的規劃趨向 「未來學校」的建築設計,McConachie(2007b)認為有四個最主要的條件: 「彈性可變的空間」、「永續性」、「兼具個人化與群體性」以及「與社區的連 結」。茲參考學者專家(于宗先,2001;湯志民,2001、2006、2007;McConachie, 2007a、2007b、2007c;Microsoft , 2007;Rosenstock, 2007)之見解,將未來學校 建築的規劃,分為建築內涵人文化、建築設備科技化、建築環境生態化、建築系 統自動化、建築空間彈性化、建築設計數位化等七個趨向來說明,茲分述如下: (一)建築內涵人文化 未來學校建築具有人文化特質,亦即學校建築內涵會完全反映出對人性、文 化、學術、生活、藝術、無障礙、性別平等,並與社區融合校園環境的重視,此 一以「人」為核心思考的學校建築,將會使未來學校成為人文學校、友善學校、 無圍牆學校、社區學校甚或是小型學校(small-schools)。 具體言之,未來學校建築與設備將會融入更多人體工學理論,校舍建築造型.

(10) 與情境將會融入更多藝術人文的氣息,學校教學環境會提供更優質的教學研究環 境和學習資源,各樓層休憩空間、公共藝術、師生交誼廳、生活化合作社、五星 級廁所將逐一出現,讓學校有家庭般的溫馨(如臺北市新生國小、政大附中)。未 來學校建築會更反映出對人權的尊重,重視性別平等,強化女性空間的規劃(如 政大附中);重視弱勢,使校園環境全面無障礙(如政大附中、麗山高中);與社區 融合,無圍牆學校會愈來愈多,歐美先進國家的學校、宜蘭縣國中小和許多新建 校園(如政大附中、臺北市健康國小,南投縣水尾國小等)。總之,單調、灰白水 泥的「火柴盒」 、 「信封」或「工廠」式的學校建築意象將走入歷史,人文化會成 為未來學校建築的重要表徵之一。 此外,美國的小型學校運動(The small-schools movement)也改革了教育觀 念、設計和建造,將大型高中重新裝配為較小的學習學術社群(learning academies),教育學生會更有效能,Gran & Krudwig(2007)指出通常建立於公立教 育的「大盒子」(The “big box”)倉庫哲學(warehouse philosophy)正走向「笨蛋高帽」 (the dunce's cap)的路上(笨蛋高帽是舊時學校裡成績差的學生必須戴的一種圓錐 型紙帽);就紐約市而言,2003 年積極開展「新學校創設」(New Schools Initiative) 以作為「孩子第一」(Children First)改革議程的核心策略,至 2006 年 9 月創設了 184 新的中學、6 所小學和 36 所委辦學校(charter schools),這些大多數是更新學 校。須提的是,「校中校」(Schools-within-schools)也是小型學校類型之一,Lee 和 Ready(2007)的研究指出,學校規模是一重種組織生態會影響社會互動, 「校中 校」是高中教改之一,將原有高中分成更小的社群單元,讓師生關係更緊密,避 免再新建學校增加經費的負擔。 (二)建築設備科技化 未來學校建築具有科技化特質,亦即學校建築設備會完全反映出對科技、資 訊、網路校園環境的重視,此一以「效能」為核心思考的學校建築,將會使未來 學校成為科技學校、資訊學校、虛擬學校、網路學校或空中大學。 具體言之,未來學校建築與設備將會完全融入資訊科技系統,如平板電腦、 電子白板、單槍和螢幕、無線網路、遠距教學、教學平臺、數位圖書館、數位校 史館……等,將來學生可在家透過線上學習,在線上完成作業與評量並予以認 證。例如教室資訊化(裝置電化講桌、麥克風、高流明單槍投影機)、設置媒體製 作室、架設全校無線與有線寬頻網路(如政大附中);建構校務行政管理系統,提 供優質服務,實施電子公文交換與批閱系統,落實文書管理效能;建構數位教學 平臺、設置遠距敎學系統(如(如臺北市建國高中,南湖高中和南湖國校小網路天 文臺、麗山高中和 NASA 連線);透過館際合作整合圖書館資源庫,或與大學光 纖連線(如政大附中);建置校園電子圖書及書包(如臺北市三玉國小),規劃攝影 棚(如臺北市興雅國小、建成國中、國立文華高中)、資訊科技天文臺(如臺北市南 湖國小)、網路天文臺(如臺北市南湖高中)、科技教室(如北京市史家小學),提供 相關資源供師生教學或學習使用;設置互動式線上保全監視系統,杜絕安全漏.

(11) 洞;發展學校智慧卡,提供門禁讀取及回傳機制,確保學生安全(如臺北市東門 國小)。科技整體的運用,文化大學城區部科可說是一棟先進的科技大樓,有數 位資訊牆、電腦使用採刷卡授權、教室有結合電腦的電化講桌、資訊設備、借用 教室採電腦申請。總之,一支粉筆、一塊黑板、一支教鞭的傳統教室將走入歷史, 取而代之的科技化會成為未來學校建築的重要表徵之一。 此外,以資訊科技構成分散式即時教室(Distributed Real-Time Classrooms),或 稱之為「合作式建築」(cooperative buildings),將演講廳和廣泛散佈在近在咫尺或 遠在天涯的會談空間(這些空間也可具備其他功能,例如會議空間、圖書空間或 辦公室等) ( Long & Ehrmann, 2005),政大附中即運用此依原理將國際會議廳、演 藝廳和教室以資訊科技連線結合,辦理 e 化朝會、班聯會和專題演講等,以強化 空間運用效能。還有,美國加州聖地牙哥市的高科技實驗中學(High Tech High), 學生不需要帶課本,上課所需的材料已經數位化,獨一無二的 Hands-on 教學方 式,每位學生在 HTH 都會完成自己選擇的專案,可能是數位科技、機械、物理、 天文,或是環境、海洋生態等研究專案,學生的作品有不需要鍵盤就可以打字的 無線電子手套、電動投籃機器人等,令人驚奇(Rosenstock, 2007)。須提的是,利 用電腦操作的「機器人」也會成為校園中最重要的一份子,不僅代人工清掃校園, 擦玻璃窗,而且也代人工澆水、除草,維護校園的清潔和美觀,甚至協助校方看 守校園(于宗先,2001),最近日本已有大學教授製作出與自己相貌相同的機器 人,錄製自己的聲音,可代替自己上課,此一代理代課方式,甚為有趣也令人期 待。 (三)建築環境生態化 未來學校建築具有生態化特質,亦即學校建築環境會完全反映出對生態、節 能、減廢和健康環境的重視,此一以「環保」為核心思考的學校建築,將會使未 來學校成為生態學校、綠色學校、健康學校、高成效學校和永續學校。 具體言之,未來學校建築與設備將會融入更多環保觀念,運用綠建築與綠建 材,以興建最少廢棄物與自然永續共生的建築。根據Kats(2006)30 年來對美國綠 色學校(即能源效率、健康和環境友善的學校設計)的研究,發現每年每校平均節 省 10 萬美元(可聘 2 位全時教師),整個綠色學校的經費效益比例為 20:1(即綠 色學校每花 3 美元/平方英尺,可得 74 美元/平方英尺的經費效益),2007 年K-12 的學校興建總經費超過 350 億美元,試想興建為綠色學校會有多少經費效益? 2002 年 1 月起,申請建照之新設校或新建校舍建築(工程經費超過 5000 萬元以 上),應依規定取得綠建築候用證書,並於竣工驗收申請使用執照前,取得綠建 築標章(如臺南市億載國小);舊有校舍建築,依永續或綠建築觀念整體修建(如臺 北市南港高中、臺北縣深坑國小、屏東縣彭厝國小和後庄國小),也可依學校實 需加裝省水省電設施,推廣盥洗用水雨水回收,宣導再生能源利用,增設風力及 太陽能設備(如南投縣水尾國小)等。其次,校園景觀,可依學校實需增設校園生 態景點(如臺東縣東海國小、屏北高中、高雄大學),增闢校園透水性鋪面(如臺北.

(12) 市永吉國中),擴增校園綠覆地面積,鼓勵師生家長認養校園植物。總之,讓過 去「水泥叢林」的學校建築走入歷史,生態化會成為未來學校建築的重要表徵之 一。 須提的是,綠建築也會運用高科技,如太陽光電版和風車的運用(如水尾國 小、風力汲水設施(如高雄大學)。當然能以低科技的自然生態方式,更符合地球 環保的觀念,以通風和採光為例,校舍建築採南北向,運用自然通風和晝光,少 用冷氣空調、避免東西曬和用玻璃帷幕等,是較高明的作法。于宗先(2001)更提 醒,城市內的校園,必然要加入大自然環境的景色,使校園成為大自然不可分割 的一部分,也讓學生知道愛護自然環境的重要性;建立在山坡地的校園,應將其 結構與自然環境作密切的配合,使自然環境與校園共存共榮;並預測,今後的校 園,新興建的不會很多,重新改建的可能性較多,而重新改建的設計,要有「天 人合一」的理念。 (四)建築系統自動化 未來學校建築具有自動化特質,亦即學校建築系統會完全反映出對機械、電 信、消防設備等自動受訊與反應環境的重視,此一以「效率」為核心思考的學校 建築,將會使未來學校成為智慧學校。 具體言之,未來學校建築與設備將會融入更多人工智慧理論,運用各種警報 器、跳電自動偵測、自動開燈、即時保全監測的設備,以協助學校在節約電能, 彌補人力的不足,並建立安全的校園環境,隨著未來技術的發展,全自動操控的 系統會更為完整,「智慧建築」(intelligent building)的實踐將會加快腳步。 「智慧 建築」 (或稱智能建築)係應用於建築物之設備自動控制與設施管理,使建築物 之管理更具人性化與智慧化,進而延長建物之壽命,節省能源、節約人力,並降 低建物日後之營運費用(內政部建築研究所,2007)。智慧建築的內容,包括:(1) 資訊通信:網路資訊及通信系統,提供資訊通信服務能力;(2) 安全防災:自動 偵測系統與「建築防災」及「人身安全」之防護設施;(3)健康舒適:「視、音、 溫熱、安全、水與電磁」環境等維護健康、舒適之自動化對策;(4) 設備節能:: 建築物之空調、照明與動力設備等系統節約用電與省能的手法,與利用再生能源 之效益;(5)綜合佈線:建築物或建築群之傳輸網路,含語音、數據和控制信號 連結,架構智慧化建築神經系統;(6)系統整合:應用於建築物之各項控制系統 之整合作為、介面與整合技術,與平臺性能;(7)設施管理:「使用管理」與「建 築設備維護管理」績效,服務品質與設施管理人員之表現(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2007)。就學校建築而言,建置各項自動化、科技和資訊設備,在使學校行政管 理和敎學效能大幅提昇,例如校舍建築設置自動化系統,如自動排煙窗、電捲門 裝置障礙感知器、自動照明系統等(如政大附中)、動感應展示櫃(如臺北市大湖 國小的傳統布袋戲偶展示櫃),設立學校自動導覽系統(如臺北市大湖國小的紅外 線衛星導覽系統),裝置水電、照明、空調自動監測與回收系統。總之,過去管 理、維護、監控系統運用過多人力的的學校建築將走入歷史,自動化會成為未來.

(13) 學校建築的重要表徵之一。 (五)建築營運複合化 未來學校建築具有複合化特質,亦即學校建築營運會完全反映出對省錢、有 效、多功能、開放校園環境的重視,此一以「經濟」為核心思考的學校建築,將 會使未來學校成為社區學校、社區中心學校、終身學習學校。 具體言之,未來學校建築與設備將會融入更多社會投資和公共財理論,校園 開放、引進社區資源或委外經營,使學校建築多角經營,以撙節經費支出,增進 和提升建築使用效能。學校營運複合化,指的是學校的空間除了為學生的學習場 所之外,能與其他單位共同使用,空間營運模式可能與政府單位或是社區進行合 作,例如:鄉鎮市或區公所出資在學校內興建圖書館、活動中心或游泳池,彼此 共同使用;社區美術館(如臺北市吉林國小)或圖書館在上課時間開放給一般民眾 使用,學校操場地下設計為停車場(如臺北市龍門和建成國中、中崙高中等),已 解決學校教師停車和社區停車問題;新設學校將鄰近學校的公園綠帶併入校園整 體規劃興建(如臺北市南湖高中、政大附中、永安和濱江國小),不僅可以增加校 園的整體性,減少未來再施工的危險性,並可提高校園與社區公園連結的使用效 率;學校建築設施委外經營(Operate-Transfer,OT),如國立三重高中游泳池 OT, 政大附中餐廳和游泳池 OT,臺灣大學尊賢館 OT,以撙節學校營運費用和拓展財 源。這種建築設施共構、複合使用的模式,使學校建築設施的營運趨向複合的型 態。總之,單一教學功能的封閉式學校建築將走入歷史,複合化會成為未來學校 建築的重要表徵之一。 須補充說明的是,Brubaker(1998)認為社區學校的概念應經由兩個途徑落 實:(1)社區使用學校空間設施從事終生教育、運動、娛樂以及文化活動;(2)學 生進入社區並且運用社區資源。就第一種途徑而言,Brubaker 稱之為社區學校 (The community school);就第二種途徑來說,Brubaker 稱之為分散式學校(The multilocation school),在 1960 年代晚期,費城(Philadelphia)的帕克威方案(Parkway Program)運用鄰近商家、畫廊、博物館、其他學校或機構以及市政中心進行教學 活動,被稱為第一所無圍牆學校(school without wall);這樣的方式希望能賦予學 生更多的自由、更多的自我負責、更多樣性的課程表以及更多的教育場所;如此 一來,學生能夠從學校之外的場所,例如:政府機構、私人公司、銀行、實驗室、 工廠、報社、醫院、圖書館、博物館、音樂廳、社區學院和大學校園,獲得更多 的教育。此外,美國科羅拉多州一個社區學校-福特.柯林斯高中(Fort Collins High School),也是一個建築營運複合化值得參考的案例,該校占地 92 英畝(約 37 公頃),包括一個被畫為商業區的角落;學區教育委員會本想在商業區興建一 間包含超級市場、藥房、洗衣店、以及兩三間速食餐廳的大型社區購物中心,希 望藉此增強社區與學校的互動;而學校這方面也請求擁有學校鄰近土地的公園委 員會考慮發展一所社區學校的可能性。終於三方面達成協議,願意共同創造一所 社區學校並成為社區中心。該校於 1995 年竣工,社區公園與學校之間沒有任何.

(14) 圍牆或者圍籬,學校(包括學科教育、表演藝術教育、音樂教育以及體育教育)、 公園和商業中心沿著一條蜿蜒的主要街道而立,這條街道是社交的熱門場所 (Brubaker, 1998)。. (六)建築空間彈性化 未來學校建築具有彈性化特質,亦即學校建築空間會完全反映出對課程、教 學、彈性機能校園環境的重視,此一以「多功能」為核心思考的學校建築,將會 使未來學校成為開放學校、無鐘聲學校、學生中心學校。 具體言之,未來學校建築與設備將會融入更多開放空間和教育理論,運用彈 性隔間,提供多目的空間,規劃班群教室(如臺北市健康、新生、永安國小),而 學校的會議室,可作為行政會議、導師會議、參訪簡報、教師研習、資源教學、 教學研究會和各項委員會開會空間(如政大附中),突破過去單一空間單一活動的 限制;此外,空間的彈性範圍亦可涵蓋與社區間的關係,像許多學校在放學後, 由校園的空間搖身一變成為社區居民的運動場所,也能成為居民休憩的後花園, 提高學校空間的使用率。這些學校建築空間都能因應課程教學、行政管理的需 求,而有彈性變化的能力。總之,固定隔牆、制式單一空間的學校建築將走入歷 史,彈性化會成為未來學校建築的重要表徵之一。 正如 McConachie(2007a、2007b)所強調的教育觀念與做法會與日俱進,不論 未來的學習方式如何改變,學校的建築都必須具備調整的能力,因此小至室內空 間、大至不同的建築物,都要有變化的彈性。McConachie 說「彈性可變的空間」 (flexibility and adaptability)是未來學校的建築設計條件之一,「彈性」指的是,以 「小時」或是「天數」為單位的改變能力;「可變空間」可移動空間的隔間牆, 或改變家具和設備的擺設,他認為可變性是讓校園空間在長時間具備可以適應不 同教學需求的空間內涵。彈性空間同時也是為不同的「學習情境」預作準備,他 說美國現在的學校大多是以「課別方式」來區分教室,例如歷史教室、數學教室、 音樂教室等等,每個教室都是一種教學情境;不論是哪一種教學方式,學校的建 築都應具備應變的彈性;一所學校如果設計要使用 50 年,不只建築結構要有 50 年的強度,更要能配合這 50 年來的教學方式與科技演進。 (七)建築設計數位化 未來學校建築具有數位化特質,亦即學校建築設計會完全反映出對虛擬、非 制式化、非對稱性、單元環境的重視,此一以「虛擬」為核心思考的學校建築, 將會使未來學校成為虛擬學校、數位學校。 具體言之,未來學校建築與設備將會融入更多虛擬和數位理論,運用先進的 資訊科技和數位化系統,學校建築設計圖的繪製,幾乎都是在電腦軟體上完成, 因為數位化的關係,可有更複雜、非制式化、非對稱性的結構,畫出過去制式化 模式裡沒辦法看得見的結構,像是目前透過電腦設計就會在螢幕面前呈現生動模.

(15) 擬動植物或融入大自然的「新有機建築」(new organic architecture)(董衛等譯, 2003),或有大跨距結構的學校體育館,空間的設計必須減少中間的柱子,這些 都須要靠繪圖軟體的設計。雖然數位建築使學校的樣貌更多元與更複雜,但仍需 考量實際建築技術是否成熟及可行性,以確保建築上的安全。總之,傳統的標準 化的學校建築設計將走入歷史,數位化會成為未來學校建築的重要表徵之一。 須補充的是,建築從三千年前古希臘所形成的哲學性、藝術性、歷史性、建 構性、社會文化性、科學科技性等領域之外,因電腦革命帶動建築的新領域-數 位性;1997 年數位建築正式誕生,並讓向來被視為建築生命的「空間與形體創 作」有了巨變,數位建築的推手有高第、柯比意和設計雪梨歌劇院的烏榮,著名 的麻省理工學院的史塔塔資訊中心(Ray and Maria Stata Center)是由曾獲建築最 高榮譽普利茲克獎的 Gehry 以數位建築設計。劉育東(2007)將數位建築界定為「凡 是將各類電腦數位媒材,關鍵性的運用在建築設計的過程中-自設計概念、早期 設計、設計發展、細部設計、施工計畫、營造過程等任何一個階段或幾個階段甚 至全部的過程,並因而在機能、形式、量體、空間、或建築理念上有突破性的成 果的建築。」(第 97 頁)數位建築發展至今有 4 個明確的發展方向:建築形體的 解放、空間概念的演化、人工智慧的設計、數位類型的建構。這些數位觀念與技 術的快速發展,勢必會對未來學校建築設計產生空前的影響。 四、結語 未來是遙不可及的,但可預見的是,學校建築是教育的空間,必然受教育理 念和發展的影響。 南卡羅那州立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教育領導和政策系教授 Kenneth Stevenson 也是著名的學校建築研究專家,最近修正於 2002 年提出的〈形 塑學校規劃與設計的教育趨勢〉(Educational Trends Shaping School Planning and Design),茲臚列如下:(1)學校選擇和平等將重新定向建築規劃;(2)小型學校會 成為較大型學校未來建造的最後良策;(3)仍會持續討論減少班級規模,經費是 一個因素;(4)如在省錢的考量下,科技會取代教師;(5)變遷中的學校任務,在 空間的使用上會要求較大的彈性;(6)教室會重構;(7)學校全天候開張(schools go 24/7),開放較長的時間以延長學習時間並工大多數的社區使用;(8)紙本式的學 習材料將消失,尤其在較高的年級;(9)年級範圍在變化中:K-8 學校正在返回舞 臺;(10)特殊教育將走向回歸主流,要求無障礙設計修正;(11)幼教課程將展開 並成為常態;(12)我們所知的學校會消失掉,當較多的孩子在家接受教育,並運 用虛擬媒體學習時;傳統學校會變形為產物和廣播中心(引自 Sullivan, 2007)。 我大致同意 Stevenson 教授的看法,當然更期盼未來學校建築能提供師生更 優質的教學和學習環境,讓教育可在愉悅的情境中,感染一些潛移默化的悸動, 希望學校環境會因未來的理想而更臻完美,但實現的日子,最好是明天,而不是 遙遠的未來。.

(16) 參考文獻 于宗先(2001)。廿一世紀的校園風貌。載於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主編,e 世紀的校園新貌(第 1-6 頁)。臺北:作者。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2007)。智慧建築標章。2007 年 12 月 9 日,取自 http://www.abri.gov.tw/utcPageBox/CHIMAIN.aspx?ddsPageID=CHIMPX#4 王嘉源(2006 年 9 月 9 日)。微軟「未來學校」沒有黑板 NB 上課。中國時報。2007 年 6 月 9 日,取自 http://www.wretch.cc/blog/pendas&article_id=6109205 王曉輝(2006)。法國新世紀教育改革目標:為了全體學生成功。2007 年 12 月 3 日,取自 http://202.204.234.3/page/xhs/fx64.doc 全球夥伴學習計畫(2005)。全球第一座「未來學校」在臺灣!中崙高中雀屏中選。 Microsoft, Education。2007 年 6 月 9 日,取自. http://www.microsoft.com/taiwan/education/pil/learning/pl7.htm 全球夥伴學習計畫(2007)。臺北市中崙高中躍升全球「未來學校之標竿學校」。 Microsoft, Education。2007 年 6 月 9 日,取自. http://www.microsoft.com/taiwan/education/pil/events/mentor_school.aspx 吳澤炎、黃秋耘和劉葉秋(1988)。辭源。臺北市:遠流出版社。 宋東(2006)。微軟揮灑「未來學校」藍圖。2007 年 6 月 9 日,取自 http://ad.cw.com.tw/cw/2006kids/content05.asp 林仁菁(2007)。全球第一所未來學校在臺灣。卓越雜誌,271。2007 年 12 月 1 日, 取自 http://magazine.sina.com.tw/excellence/271/2007-03-15/ba30471.shtml 施君蘭(2005)。中崙高中圓了比爾蓋茲的夢。2007 年 6 月 9 日,取自 http://www.lcenter.com.tw/hope/SchoolDetail.asp?no=46 徐逸鵬(2006 年 10 月 19 日)。無紙筆書本的「未來學校」亮相美國費城。新民晚 報。2007 年 6 月 9 日,取自 http://www.edu.cn/xin_xi_zi_xun_1625/20061019/t20061019_200843.shtml 馬紹良(2007 年 2 月 6 日)。香 港 未 來 學 校 計 畫 。 香 港 家家有教電臺節目。 2007 年 6 月 9 日,取自 http://embhsc.hkedcity.net/chi/getEssay.php?c_id=509 陳瑞貴(2007)。「未來」的意義。2007 年 11 月 19 日,取自 http://www.thinkerstar.com/future/meanings.html 湯志民(2001)。學校空間革新趨向之探析。載於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主 編,e世紀的校園新貌(第 7-34 頁)。臺北:作者。 湯志民(2006)。學校建築與校園規畫(第三版)。臺北市:五南圖書公司。 湯志民(2007)。優質學校校園營造的指標及其意涵。載於吳清基等著,優質領航 ―校園營造篇(第 6-27 頁)。臺北市:臺北市教師研習中心。 董衛等譯(D. Pearson 編著)(2003)。新有機建築。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 維基百科(2007)。未來。2007 年 11 月 20 日,取自.

(17)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9C%AA%E4%BE%86&variant =zh-tw 劉育東(2007)。數位建築與東方實驗。臺北市:天下遠見出版公司。 談松華(2007)。現代學校制度建設的若干理論和實踐問題。中國教育幹部培訓 網。2007 年 12 月 2 日,取自 http://www.ceat.edu.cn:60080/theme/portal/detailcankao.php?id=2040 2007 Architectural portfolio competition: Time has told (2007). American School & University. Retrieved December 9, 2007, from http://asumag.com/mag/university_time_told/ The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4th ed.). future. Retrieved December 10, 2007, from Dictionary.com website: http://dictionary.reference.com/browse/future Brubaker, C. W. (1998). Planning and designing schools. New York: McGraw-Hill. Chaves, E. (2007)。要打造「未來學校」,先創新教育思維。Microsoft, Education。 2007 年 6 月 9 日,取自 http://www.microsoft.com/taiwan/education/pil/visit/Eduardo_Chaves.aspx Daly, J. (2007).Future school. Edutopia Magazine. Retrieved June 21, 2007, from http://www.edutopia.org/node/3149 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Skills (2004). Classrooms of the future: Innovative designs for schools. Retrieved February 28, 2005, from http://www.teachernet.gov.uk/_doc/4032/Classrooms%20of%20the%20Future.p df Gran, W. & Krudwig, K. (2007).The "Big Box". American School & University. Retrieved December 9, 2007, from http://asumag.com/Construction/planning/university_big_box/ Kats, G . (2006).Greening America's schools: Costs and benefits. April 5, 2007, from http://www.cap-e.com/ewebeditpro/items/O59F9819.pdf Lee, V. E., & Ready, D. D. (2007). Schools within schools: Possibilities and pitfalls of high school reform.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Long, P., & Ehrmann, S. (2005). Future of the learning space: Breaking out of the box. Educause, 40(4), 42-58. McConachie, L. (2007a)。跨越科技隔閡,前瞻學校未來式。Microsoft, Education。 2007 年 6 月 9 日,取自 http://www.microsoft.com/taiwan/education/pil/visit/Lorne_McConachie.aspx McConachie, L. (2007b)。未來學校應該具備什麼樣的條件?Microsoft, Education。2007 年 6 月 9 日,取自 http://www.microsoft.com/taiwan/education/pil/visit/Lorne_McConachie_1.aspx. McConachie, L. (2007c)。打造一個說故事的空間。Microsoft, Education。2007 年 6.

(18) 月 9 日,取自 http://www.microsoft.com/taiwan/education/pil/tPil/pil_taiwan_9.aspx Microsoft (2007). Building the school of the future: A guide for 21st century learning environments. Retrieved June 24, 2007, from http://download.microsoft.com/download/2/a/a/2aa67f06-08c3-478e-babf-9e929 0a34f62/SOFBriefs.pdf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 (2007). Schooling for Tomorrow - The Starterpack: Futures Thinking in Action. Retrueved October 14, 2007 from http://www.oecd.org/document/33/0,3343,en_2649_34521_38981601_1_1_1_1, 00.html Rosenstock, L. (2007)。相信孩子擁有雙手開創的能力。Microsoft, Education。2007 年 6 月 9 日,取自 http://www.microsoft.com/taiwan/education/pil/visit/Larry_Rosenstock.aspx Sullivan, K. (2007). Design for Learning forum. school design and student learning in the 21st century A report of findings. Washington, D.C: American Architectural Foundation. Retrieved September 24, 2007, from http://www.archfoundation.org/aaf/documents/report.designforlearning.pdf The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2006)(4th ed.). future. Retrieved November 19, 2007, from Dictionary.com website: http://dictionary.reference.com/browse/future Townsend, T., Clarke, P., & Ainscow, M.(1999). Third millennium schools: Prospects and problems for 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school improvement. In T. Townsend, P. Clarke, & M. Ainscow (Eds.), Third millennium schools: A world of difference in effectiveness and improvement (pp. 353-366). Lisse, The Netherlands: Swets & Zeitlinger Publishers. Townsend, T., & Otero, G. (1999). The global classroom: Activities to engage students in third millennium school. Australia: Hawker Brownlow Education..

(19)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第三種教學觀認為,教學的目的是改變學生對事物、現象 的理解。教學( Teaching )的焦點是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 和掌握。教師須瞭解學生想什麼

 假如學校有特殊的校本需要,校董會/法團校董 會可考慮聘用現職或中斷服務不超逾一年 (過剩教 師不受此限

數學上有很多的定義,也有很多定理,定理是必須經過證明才能確立的事

學校有策略及計劃地推動和發展教師團隊,建立學習型組織,為教 師營造積極學習的文化。學校成立了

-學校要有共同理念 -成為學校關注事項 -成立資優統籌小組 -提供教師的專業培訓 -推動教師參與計劃 -小步子嘗試.

 學校在安排學生參加交流 活動時,參觀古代中國建 築遺存,瞭解建築中展現 的各種特色,認識背後的

常識科的長遠目標是幫助學生成為終身學習者,勇於面對未來的新挑 戰。學校和教師將會繼續推展上述短期與中期發展階段的工作

• 在學校裡,英文老師、數學老師、音樂老 師還是MISS LO的薪酬較高﹖!. 一定是英文老師最高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