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學齡前幼兒母親社會智能與親職效能感之相關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學齡前幼兒母親社會智能與親職效能感之相關研究"

Copied!
17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魏美惠 博士. 學齡前幼兒母親社會智能與親職效能感 之相關研究. 研究生:黃淑卿 撰. 中華民國一○二年七月.

(2) 謝辭 回首兩年研究所的學生生涯將畫下句點,即將邁向人生下一個新的旅程心中 洋溢著對不捨與喜悅。研究所的生活充滿許多挑戰但也相當充實,在學習的過程 中,要感謝身旁的師長、朋友與家人一直以來的支持與鼓勵,因為有你們我才能 順利的完成學業與這本論文。 首先,非常感謝指導教授─魏美惠教授,謝謝美惠老師總是在繁忙的公務與 教學之餘騰出時間,引導我論文寫作的邏輯與思考方向,協助我突破論文的瓶頸 、耐心解答學生疑惑,還有對我的包容與鼓勵,除此之外,在老師身上也學到很 多待人處事的道理,學習與生活的態度,謝謝老師的諄諄教導,讓我如沐春風; 感謝口試委員蔣姿儀教授和賴清標教授詳盡又悉心的指導,在論文口試時給我很 多寶貴的建議,讓我的論文能更加嚴謹、完善;還要感謝明潔老師、淑惠老師與 系上老師們在課業與論文上的教導與協助。 在求學的過程中有快樂、有痛苦,謝謝家逸、旻潔、芯廷、郁心、珊吟、宜 婷、茹茵,在研究所期間的鼎力相助,我不會忘記我們一起為課業努力、分享的 點點滴滴,珮偉、家有、佩蓉、菱玲、昕偉,謝謝你們這些同學的陪伴,讓我的 生活更加多采多姿;還要謝謝儒曼、蕬敏和佩珊姐的照顧與幫助,大學好友在我 入研究所時給我的協助與鼓勵,以及曾經幫助過我的每個人。 接下來,我還要感謝我最親愛的家人,謝謝爸爸、媽媽、姐姐、妹妹與弟弟 ,在我面對困難時給我信心,你們無條件的支持、鼓勵與關心,讓我能全心的投 入學習,我很幸運能擁有你們的關愛。最後,我相信在人生未來的道路上,只要 秉持著堅定的信念,不論遇到什麼困境都能朝目標大步邁進。 黃淑卿. 謹誌. 中華民國 102 年 7 月.

(3) 學齡前幼兒母親社會智能與親職效能感之相關研究 黃淑卿.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學齡前幼兒母親社會智能與親職效能感的現況、差異情形及 社會智能與親職效能感之相關性。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以分層隨機抽樣方式針 對桃園、新竹、苗栗縣市地區 667 位幼兒母親進行研究。本研究之主要發現如下:. 一、幼兒母親之社會智能與親職效能感皆屬中上程度。 二、幼兒母親的社會智能會因家庭每月平均總收入、職業類別及居住地等變項 之不同而有顯著性差異。 三、幼兒母親的親職效能感能會因家庭每月平均總收入、職業類別及育有子女 數等變項之不同而有顯著性差異 。 四、幼兒母親的社會智能與親職效能感總量表與各向度之間,均呈現顯著正相 關。 五、幼兒母親社會智能對親職效能感具顯著預測力。. 關鍵字:社會智能、親職效能感. I.

(4) A Study of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Social Intelligence and Parenting Efficacy of Mothers of Pre-School Children Shu-Ching, Huang. Abstract This study focused on the current statuses and differences, as well a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social intelligence and parenting efficacy of mothers of pre-school children. The study employed questionnaires and through of the use stratified random sampling, selected 667 mothers of pre-school children from the Taoyuan, Hsinchu, and Miaoli areas as the subjects for research.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are as follows:. 1.The level of social intelligence and parenting efficacy of the mothers of pre-school children in this study were both above average. 2.The social intelligence of mothers of pre-school children showed noticeable differences depending on different variables such as the total monthly income of their family, differences in occupation, and their place of residence. 3.The parenting efficacy of mothers of pre-school children showed noticeable differences depending on different variables such as the total monthly income of the family, differences in occupation, and the number of children in the household. 4.The total scale and dimensionality of the social intelligence and parenting efficacy of mothers of pre-school children showed a positive correlation. 5.The parenting efficacy of mothers of pre-school children could be highly predicted by their social intelligence.. Key words:Social Intelligence,Parenting Efficacy II.

(5) 目次 中文摘要.............................................................................................................Ⅰ 英文摘要.............................................................................................................Ⅱ 目次.....................................................................................................................III 目錄.....................................................................................................................III 表目錄....................................................................................... ..........................Ⅴ 圖目錄.................................................................................................................Ⅶ.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 7 第三節 名詞釋義 ................................................................................................................. 9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13 第一節 社會智能之定義與相關研究........................................................................... 13 第二節 親職效能感之定義與相關研究 ...................................................................... 36 第三節 社會智能與親職效能感之相關研究 ............................................................. 52.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 57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57 第二節 研究對象 ............................................................................................................... 59 第三節 研究工具 ............................................................................................................... 66 第四節 實施程序 ............................................................................................................... 87. III.

(6)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 90.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93 第一節 學齡前幼兒母親社會智能與親職效能感現況分析 .................................. 93 第二節 幼兒母親社會智能之差異分析 ....................................................................101 第三節 幼兒母親親職效能感之差異分析................................................................110 第四節 幼兒母親社會智能與親職效能感之相關分析 .........................................12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31 第一節 結論 ......................................................................................................................131 第二節 建議 ......................................................................................................................136. 參考文獻............................................................................................................................... 141 一、中文部分 ...................................................................................................................141 二、英文部分 ...................................................................................................................148. 附錄 .......................................................................................................................................... 153 附錄一:幼兒母親基本資料專家效度分析結果 ....................................................153 附錄二:學齡前幼兒母親社會智能量表專家效度分析結果 ..............................156 附錄三:學齡前幼兒母親親職效能感量表專家效度分析結果 .........................159 附錄四:預試問卷 ..........................................................................................................161 附錄五:正式問卷 ..........................................................................................................165. IV.

(7) 表目錄 表 2-1-1 社會智能的要素 ............................................................................................ 21 表 2-1-2 社會智能的要素與範疇 ................................................................................ 24 表 2-1-3 社會智能相關研究一覽表 ............................................................................ 28 表 2-2-1 親職效能感相關研究一覽表 ........................................................................ 44 表 2-3-1 社會智能與親職效能感相關研究一覽表 .................................................... 52 表 3-2-1 預試問卷調查樣本回收情形統計表 ............................................................ 59 表 3-2-2 正式問卷調查樣本回收情形統計表 ............................................................ 61 表 3-2-3 學齡前幼兒母親背景資料之分析結果 ........................................................ 63 表 3-3-1 學者、專家效度審查名單 ............................................................................ 68 表 3-3-2 學齡前幼兒母親社會智能預試問卷向度與題目分配明細表 .................... 69 表 3-3-3 親職效能感量表預試問卷向度與題目分配明細表 .................................... 69 表 3-3-4 學齡前幼兒母親社會智能量表預試問卷之項目分析 ................................ 70 表 3-3-5 學齡前幼兒母親親職效能感量表預試問卷之項目分析 ............................ 72 表 3-3-6 學齡前幼兒母親社會智能量表預試問卷之信度分析 ................................ 73 表 3-3-7 學齡前幼兒母親社會智能量表預試問卷刪題後之信度 ............................ 75 表 3-3-8 學齡前幼兒母親親職效能感量表預試問卷之信度分析 ............................ 75 表 3-3-9 親職效能感量表預試問卷之信度 ................................................................ 76 表 3-3-10 學齡前幼兒母親社會智能量表預試問卷之因素分析表 .......................... 77 表 3-3-11 親職效能感量表預試問卷之因素分析表 .................................................. 80 表 3-3-12 學齡前幼兒母親社會智能量表正式問卷之項目分析 .............................. 82 表 3-3-13 社會智能與親職效能感量表正式問卷信度分析 ...................................... 84 表 3-3-14 學齡幼兒母親親職效能感正式問卷因素分析 .......................................... 85 表 4-1-1 幼兒母親社會智能量表分析摘要表 ............................................................ 94. V.

(8) 表 4-1-2 幼兒母親在社會智能量表各題分析摘要表 ................................................ 95 表 4-1-3 幼兒母親親職效能感量表得分摘要表 ........................................................ 97 表 4-1-4 親職效能感量表各題分析摘要表 ................................................................ 99 表 4-2-1 不同年齡幼兒母親社會智能之差異分析 .................................................. 102 表 4-2-2 不同教育程度幼兒母親社會智能之差異分析 .......................................... 103 表 4-2-3 不同家庭月平均總收入幼兒母親社會智能之差異分析 .......................... 104 表 4-2-4 不同就業狀況幼兒母親社會智能之差異分析 .......................................... 104 表 4-2-5 不同職業類別幼兒母親社會智能之差異分析 .......................................... 106 表 4-2-6 不同居住地幼兒母親社會智能之差異分析 .............................................. 107 表 4-2-7 不同居住地區幼兒母親社會智能之差異分析 .......................................... 107 表 4-2-8 不同子女數幼兒母親在社會智能之差異分析 .......................................... 108 表 4-2-9 子女所就讀的幼兒園性質不同之幼兒母親在社會智能之差異分析 ...... 108 表 4-2-10 子女年齡不同之幼兒母親在社會智能之差異分析 ................................ 109 表 4-3-1 不同年齡幼兒母親在親職效能感之差異分析 ...........................................111 表 4-3-2 不同教育程度幼兒母親在親職效能感之差異分析 .................................. 113 表 4-3-3 不同家庭月平均總收入幼兒母親在親職效能感之差異分析 .................. 115 表 4-3-4 不同就業狀況幼兒母親在親職效能感之差異分析 .................................. 116 表 4-3-5 不同職業類別幼兒母親在親職效能感之差異分析 .................................. 118 表 4-3-6 不同居住地幼兒母親在親職效能感之差異分析 ...................................... 120 表 4-3-7 不同子女數幼兒母親在親職效能感之差異分析 ...................................... 122 表 4-3-8 子女所就讀的幼兒園性質不同之幼兒母親在親職效能感之差異分析.. 123 表 4-3-9 子女年齡不同之幼兒母親在親職效能感之差異分析 .............................. 125 表 4-3-10 幼兒母親基本背景變項在社會智能、親職效能感的差異情形一攬表 126. VI.

(9) 圖目錄 圖 2-1-1 Sternberg 智能理論 ....................................................................................... 17 圖 2-2-1 效能信念與結果預期之關係圖 .................................................................... 39 圖 2-2-2 自我效能來源結構圖 .................................................................................... 40 圖 3-1-1 研究架構圖 .................................................................................................... 58 圖 3-4-1 研究程序圖 .................................................................................................... 89. VII.

(10)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探討學齡前幼兒母親社會智能與親職效能感。本章共分為四節, 首先第一節說明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提出研究目的與欲探討的研究問題;第 三節為名詞釋義;第四節是研究範圍與限制,以下將分節說明敘述之。.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兒童是國家未來的希望,而父母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位導師,在養育的過程 中會形塑幼兒之人格、行為與社會化,父母是孩子的學習典範,對孩子的影響甚 為深遠。父母親正向情緒的表達能讓孩子有較好的社會能力與表現,如孩子能遵 守社會規範、擁有良好的人際互動和富有同情心等,尤其以母親情緒對孩子的影 響往往最深刻(Eisenberg, Liew, & Pidada 2001),因此,父母正向而穩定的情緒對 孩子而言便相當的重要。近年來兒童虐待和攜子自殺的社會事件層出不窮,根據 內政部兒童局(2011)的統計顯示,西元 2010 年全臺虐兒案件高達 1 萬 8454 件, 而西元 2011 年的虐兒案件相較於 2010 年和 2009 年的案件數和比率,更是創下 近五年來新高。調查發現高達七成五的施暴者是兒童父母(含養父母),施暴者 又以 30 歲到 39 歲之間年齡層居首。原因在於,這個年齡層的父母因正值工作事 業的發展時期,另一方面他們的小孩也處於依賴性最高、最需要人照顧的年紀, 父母在事業、家庭兩頭燒及種種生活問題的狀況之下,負擔沉重的父母倘若無法 調適個人的壓力,小孩便容易成為父母親情緒不穩定時的出氣筒、家庭暴力的受 害者,甚至是犧牲者。 由上述統計資料可知在人與人相處的歷程當中,情緒經常扮演著相當關鍵的 角色,而人是群居的動物,無法離群索居,因此,人際關係是一種需求。在多元 的社會下,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事情與問題的產生都與他人有絕大關係,所以,. 1.

(11) 一個人對自身情緒的調適與掌控便成為不可或缺的能力。 Salovey 與 Mayer(1990)把情緒智力視為社會智力的一種;李乙明(1999)將 Salovey 與 Mayer 的理論加以延伸,認為情緒智力是個人處理情緒問題時,所運 作的後設歷程,對情緒的察覺與管理並表現同理心、樂觀情緒和自尊,以達到經 營積極關係的一種社會智能;魏美惠(2007)更指出情性發展是社會智力的基礎。 在瞬息萬變的社會中,人際關係是攸關未來競爭力的基石,是以,人與人之間的 互動與關係有賴良好的維持,而社會智能猶如內建在我們體內的人際探測分析儀, 它可以讓我們體察他人的感受並做出適切的回應與互動。近年美國學者 Gardner(1983)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論」(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 ; MI)主張每 個 人 都 擁 有 八 種 智 能 , 其 中 內 省 智 能 (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 及 人 際 智 能 (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都是處理與人相關的能力,而擁有內省智能及人際智能 的人較能夠自我反省與自我肯定,也較容易與人建立良好的關係、適應社會與群 體生活(蔡明富、吳武典,2000),其中人際智能指的是能了解他人以及和他人 相處互動的能力,與社會智能的概念十分相似。賴鳳儀、高連亨(2011)的研究 結果指出個人社會智能越高時,情緒耗竭的程度將會越低;也就是說社會智能越 高越容易理解他人並與人和諧相處。父母是幼兒最主要的照顧者,若父母本身具 備良好的情緒與社會智能,在面臨問題時是否就能迎刃而解,而非將情緒、壓力 轉嫁至他人身上,因此,本研究欲了解現代母親的社會智能,此為本研究的動機 之一。 根據全球人口趨勢報告指出,臺灣已經成為全球生育率最低的國家之一,統 計顯示平均每位臺灣婦女只生一個小孩(Population Reference Bureau, 2012),隨著 生育率的急遽下降,面對「少子化」趨勢的衝擊與社會競爭壓力的影響之下,教 育方面,每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輸在起跑點,以能夠成為人中之龍、人 中之鳳。為人父母在養兒育女的過程中多會遭遇諸多難題,研究指出半數以上學. 2.

(12) 齡前兒童家庭皆曾經遭遇照顧或養育問題上的困難(內政部兒童局,2010;郭靜 晃,2006),尤其是雙薪家庭,父母親必須兼顧工作與教養的責任、擔心與孩子 溝通不良及孩子遇到困難時的哭鬧失控。而身處於多元化和高度競爭的社會中, 父母盲目跟隨潮流讓孩子學習十八般武藝以免失去競爭力;在教養上父母只是一 味地向前衝,甚至必須未雨綢繆擔心孩子的未來,如此勞心勞力卻可能看不見付 出的成效而徒增困擾。養兒育女是每位父母的權利、使命也是責任,傳統中國教 育受到儒家思想的深遠影響,強調以人為本的價值觀,重視五倫「父義、母慈、 兄友、弟恭、子孝」的親人相處之道,以往父母養育子女少不了「愛之深,責之 切」 ,注重「賞罰分明、不打不成器」的嚴厲教育及權威管教方式。然而,隨世 代的轉變,由於資訊媒體的發達及教養觀念不斷進步及更新求變,在現今提倡「愛 的教育,零體罰時代」的教養觀念之下,父母對於孩子的要求來者不拒,極盡滿 足以至於溺愛,但在面對孩子犯錯時的情況,卻面臨孩子打不得但卻也勸不聽的 兩難局面,傳統與現代教養觀的對比衝突造成父母教養價值觀的混亂,致使父母 對於教養子女更感到無所適從。 親職效能感是驅使父母執行教養行為,也是教養子女的有利要素(陳富美, 2005),現代父母由於投入更多的時間精力在子女身上,對子女的安排與計畫更 周詳;教育與照顧更用心無微不至,但是挫折感卻更深,可見現代父母比以前的 父母更難為;教養子女使現代父母無形中產生焦慮與恐懼(李宜蓁,2012),也 使父母失去對教養子女的信心,認為自己無法勝任父母的角色,甚至懷疑身為父 母的能力。相反的,具有效能感的父母較能接受親職教養上的挑戰,勝任父母親 的角色並從中獲得成就與滿足(Coleman & Karraker, 2003)。根據研究結果顯示, 親職效能感會影響父母的管教行為及子女之表現,當父母有較高的親職效能感時, 他們會對自己的教養方式較有自信,對子女使用較正向的管教行為,而正向的管 教行為也會增強子女良好行為之表現(王琳,2008;陳富美,2005)。. 3.

(13) 在父母角色職責的認知上,男性傾向傳統父職角色的分工(王叢桂,2004) , 即使現代提倡養育孩子是父母共同的職責,鼓勵父親參與教養子女的工作,但是 仍然很難擺脫父親的角色與家計負擔者劃上等號。林惠雅(2007)綜合國內外親 職參與相關研究,分析發現母親仍是照顧教養幼兒子女的主要角色;此外,國內 的研究也顯示母親才是養育幼兒的重要推手,且與嬰幼兒的情感連結亦較為緊密 (內政部兒童局,2010;林雅慧、周玉慧,2008;吳蕙妤,2006) 。內政部兒童 局(2010)調查也顯示照顧子女角色的重擔有八成還是落在母親身上;俗話說為 母則強,但其實沒有人天生就會當媽媽,根據兒童福利聯盟調查發現,有將近八 成五(84.5%)的幼兒媽媽在照顧孩子的時候,會不經意地對孩子發脾氣,更有 逾兩成(20.5%)的媽媽經常或總是對孩子發脾氣。另外,在每 5 位幼兒媽媽中 就有 1 位媽媽,很少、甚至從不覺得自己是一個快樂的母親(22.3%) 。由此可見, 媽媽在照顧孩子的時候,承受了相當大的壓力,對擔任母親角色一職並未能愉快 勝任,因此本研究以學齡前幼兒母親為研究對象。 近年親職效能感的議題逐漸受到重視,良好的親職效能感可以激發家長更重 視親子關係、提升其教育理念與自信心;親職效能感的重要性對家長與親職教育 是不容忽視的。研究發現,對於低效能感的母親而言,教養知識並不能增進親子 間的互動與提升親職品質;而具有高親職效能感的母親,所接受到的教養知識才 有助於親子互動品質的增進(陳富美,2005)。基於上述,學齡前幼兒母親的親 職效能感為本研究動機之二。 社會智能是帶領人們迎向快樂與成功未來之不二法門。Daniel‧Goleman 繼 出版情緒智能 EQ(emotion intelligence)之後,在《SQ》一書中提出了「社會智能」 (social intelligence),認為社會智能是藉由體察他人的感受,進一步營造和諧的人 際互動(Goleman, 2006)。魏美惠(2007)主張社會智力是能夠適應社會以及與他 人和諧相處的一種能力。研究指出,無論是處於哪一領域的人,如果能擁有卓越. 4.

(14) 的社會智能,能夠發揮同理心並為他人設身處地的著想,那麼就能使周遭的人不 會因為壓力而感到身心俱疲,並且能使人們可以勇於多方嘗試、探索及面對不同 的挑戰,彼此更能共同營造良好的情緒與關係(Goleman, 2006)。李清茵(2004) 以國、高中生 208 個家庭為樣本,對象為家庭中父親、母親、兒子與女兒四位成 員,其研究結果發現,關愛的行為可以增進互動對象的勝任感、自主感及聯繫感, 而尊重的行為也可以增進對方的自主感及勝任感;家庭成員從互動關係當中所感 受到的聯結感、自主感及勝任感,皆能獨特地增進對該關係的滿意度,而且對於 關係滿意度的效應也存在於親子、夫妻或是手足關係當中。 長期低自尊會影響一個人對情緒的調適與人際問題(Verkuyten, 2003)。張學善、 林旻良、葉淑文(2010)的研究指出人際關係與自我概念中的「自尊」有高度相 關,而與「個人勝任感」有中度相關;而情緒智慧與自我概念中的「自尊」及「個 人勝任感」皆有高度相關,也就是說一個人的人際關係與情緒,會影響其自尊與 個人勝任感。另外,正向的伴侶關係,得以降低親職壓力,順帶也會使父母親對 於擔任父母之職務角色感到較為勝任、滿意,並且認為自己的生活較為愉快(林 惠雅,2007)。由上可知,如果一個人擁有社會智能便能圓融的待人處事及睿智 的化解問題,並形成良好的職務勝任感;那麼為人母親者若能具備良好的情緒與 社會智能,是否會影響母親的親職效能感?幼兒母親社會智能、親職效能感是否 會因不同背景變項而有所差異?此為本研究動機之三。 研究者在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內,在以論文名稱為欄位之選項,分 別輸入「社會智能」與「親職效能感」兩關鍵字搜尋相關文獻,發現與社會智能 相關的研究共有 12 篇,而與親職效能感有關的研究共有 18 篇,再以社會智能與 親職效能感兩關鍵字共同搜尋,結果並無尋獲相關研究。因此,研究者以「情緒、 情緒智能、人際關係、同理心、自尊、自我效能」等與社會智能和親職效能感範 疇相關的關鍵字進搜尋,發現與情緒智能及自我效能相關的研究有 43 篇,研究. 5.

(15) 對象以中、小學教師為主,其次為企業領導者與員工次之;人際智能與自我效能 相關的研究有 17 篇,研究對象有企業員工、大學生、小學生,但在社會智能與 自我效能的相關研究中卻沒有以家長為研究對象。因此,本研究將著重於社會智 能與親職效能感之間的探討。社會智能包含利社會行為、社會建設性行為、社會 適應及自我效能四大特徵,但在社會智能研究的面向中,大多數的研究僅著墨於 兩三個面向,卻不見社會智能的完整面貌,如社會智能之自我效能以及同理心面 向就較少為人探討,為此,本研究以學齡前幼兒母親為研究對象,並針對社會智 能各個層面進行探究,試圖呈現出社會智能的多樣面貌。 教養孩子幾乎已成為現代父母最感焦慮與無力的問題,且現代父母在教養子 女方面常是為過往悔恨,為未來憂慮的情形。有鑑於幼兒期是人一生的奠基期, 因此,研究者希望可以針對社會智能與親職效能感有更深入的探究,經由研究了 解學齡前幼兒母親社會智能的現況以及社會智能與親職效能感各層面的相關性 與預測程度,將研究結果作為政府、學校教育相關單位,在擬定親職教育相關政 策或推廣親職教育課程時的參考方向與依據,期望能以社會智能的角度提升學齡 前幼兒母親的親職效能感,以彰顯親職教育的功能。. 6.

(16)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根據本研究的背景和動機,本研究主要目的是要了解學齡前幼兒母親社會 智能與親職效能感,茲將本研究的主要研究目的和研究問題歸納說明如下:. 一、研究目的 (一)瞭解幼兒母親社會智能與親職效能感之現況。 (二)比較不同背景變項幼兒母親之社會智能之差異情形。 (三)比較不同背景變項幼兒母親之親職效能感之差異情形。 (四)分析幼兒母親社會智能與親職效能感之相關。 (五)探討幼兒母親背景變項和社會智能對親職效能感之預測效果。. 二、研究問題 (一)幼兒母親社會智能與親職效能感之現況如何? (二)不同背景變項(年齡、教育程度、家庭月平均總收入、婚姻狀態、就業 狀況、職業類別、居住地、育有子女數、子女園所性質、子女年齡)幼兒母親 之社會智能是否有顯著差異? 2-1:不同年齡幼兒母親之社會智能特質是否有顯著差異? 2-2:不同教育程度幼兒母親之社會智能特質是否有顯著差異? 2-3:不同家庭月平均總收入幼兒母親之社會智能是否有顯著差異? 2-4:不同婚姻狀態幼兒母親之社會智能是否有顯著差異? 2-5:不同就業狀況幼兒母親之社會智能是否有顯著差異? 2-6:不同職業類別幼兒母親之社會智能是否有顯著差異?. 7.

(17) 2-7:不同居住地幼兒母親之社會智能是否有顯著差異? 2-8:不同子女數幼兒母親之社會智能是否有顯著差異? 2-9:子女就讀不同園所性質幼兒母親之社會智能是否有顯著差異? 2-10:子女年齡不同幼兒母親之社會智能是否有顯著差異?. (三)不同背景變項(年齡、教育程度、家庭月平均總收入、婚姻狀態、就業 狀況、職業類別、居住地、育有子女數、子女園所性質、子女年齡)幼兒母親 之親職效能感是否有顯著差異? 3-1:不同年齡幼兒母親之親職效能感是否有顯著差異? 3-2:不同教育程度幼兒母親之親職效能感是否有顯著差異? 3-3:不同家庭月平均總收入幼兒母親之親職效能感是否有顯著差異? 3-4:不同婚姻狀態幼兒母親之親職效能感是否有顯著差異? 3-5:不同就業狀況幼兒母親之親職效能感是否有顯著差異? 3-6:不同職業類別幼兒母親之親職效能感是否有顯著差異? 3-7:不同居住地幼兒母親之親職效能感是否有顯著差異? 3-8:不同子女數幼兒母親之親職效能感是否有顯著差異? 3-9:子女就讀不同園所性質幼兒母親之親職效能感是否有顯著差異? 3-10:子女年齡不同幼兒母親之親職效能感是否有顯著差異? (四)幼兒母親社會智能與親職效能感之相關性為何? (五)幼兒母親背景變項和社會智能對親職效能感之預測效力為何?. 8.

(18) 第三節 名詞釋義 為使本研究的探討更加清楚明確,茲將本研究中涉及的重要名詞與研究變項, 分別說明其定義如下:. 一、學齡前幼兒母親(mother’s of pre-school children) 本研究所指之幼兒母親,係指就讀於桃園縣、新竹市、新竹縣、苗栗縣四縣 市政府立案核准之公、私立幼兒園,年滿三歲至滿六歲之學齡前幼兒母親為研究 對象。. 二、社會智能(social intelligence) 社會智能是個人能體會他人思緒感受,並能運用此體察與人和諧相處促成良 好圓融的人際互動,並且能夠掌握適應複雜的社會情境的一種能力(魏美惠,2007; Goleman,2006) 。 本研究之社會智能是指適應社會和處理解決有關人事的能力,對於自己與他 人的情緒、關係能有所洞悉、掌控及運用該能力去察覺所處的社會情境以調適行 為符合規範、應對狀況的能力。主要以受試幼兒母親藉由「學齡前幼兒母親社會 智能量表」上所測得的得分情況,做為評估其社會智能的程度。研究者參考相關 文獻與相關量表,以自編學齡前幼兒母親社會智能量表為測量工具,其中將社會 智能分為利社會行為、社會建設行為、社會適應能力與自我效能四個面向,以李 克特式量表為計分依據,量表總分得分越高者即表示社會智能愈佳;反之,得分 越低則表示不佳。. 9.

(19) 三、親職效能感(parenting efficacy) 親職效能感為父母在養育子女的過程中,在籌劃和實行有關於教養工作時, 對於個人在扮演父母角色與教養行為能力所持有的預期信念與判斷(陳富美, 2005;Montigny & Lachariet, 2005) 。周禧慧(2011)定義親職效能感為幼兒之主 要照顧者,預期自己得以勝任親職角色,並從教養兒女的過程中獲得成就感。 本研究定義之親職效能感是指學齡前幼兒母親預期自己有能力,可以擔負親 職角色與教養行為時的成就感受與勝任信念。主要以學齡前幼兒母親在親職效能 感量表上的得分狀況,來了解其親職效能感為依據,量表將親職效能感分為情感 溝通、照顧效能、教養信心三個面向,若幼兒母親在量表總分得分越高,則表示 其親職效能感越高;相對的,得分越低表示親職效能感越低。. 10.

(20)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研究範圍 (一)研究對象與地區 本研究之研究對象以就讀於桃園縣、新竹市、新竹縣、苗栗縣等縣市政府立 案之公、私立幼兒園,年滿三歲至滿六歲之學齡前幼兒母親為調查對象。 (二)研究方法與內容 本研究以量化研究之問卷調查法進行研究,經由社會智能量表與親職效能感 量表,以了解學齡前幼兒母親社會智能與親職效能感之現況,並且比較不同背景 變項學齡前幼兒母親社會智能與親職效能感之差異情形,進一步再探究學齡前幼 兒母親社會智能與親職效能感之相關性與預測效力。. 二、研究限制 (一)研究地區之限制 本研究旨在探討學齡前幼兒母親之社會智能與親職效能感,研究結果會因幼 兒母親之背景與地區不同而有所差異,故研究結果的推論性僅限於桃園、新竹、 苗栗縣市地區,若需推論至其它地區需謹慎檢視。 (二)研究方法與研究工具之限制 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方式進行研究,採自陳式量表,因此問卷之填答會因受試 者當下所處的環境及個人因素而有所影響,或是受試者對於題目的解讀方式不同 而造成施測上的誤差。又因資源與研究時間的限制,本研究僅以量化統計分析方 法進行研究,未能以質性研究方式加以輔助,所得結果僅能從問卷的資料來做分 析。. 11.

(21) (三)研究變項之限制 本研究將年齡、教育程度、家庭月平均總收入、婚姻狀態、就業狀況、職業 類別、居住地、育有子女數等因素納入變項,以對學齡前幼兒母親社會智能與親 職效能做研究,但是影響社會智能與親職效能感的變項甚多,本研究僅就將重要 變項納入。. 12.

(2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主要探究學齡前幼兒母親社會智能與親職效能感的定義、理論與相關研 究,全章共分為三節,第一節為社會智能之定義與相關研究;第二節是親職效能 感之定義與相關研究;第三節則是探討社會智能與親職效能感之關係及其相關研 究。本章主要為藉由文獻的回顧,以作為奠基與發展研究的依據,以下就各節分 述如下:. 第一節 社會智能之定義與相關研究 本節分為三個部份來說明社會智能,首先第一部份說明社會智能的定義與重 要性,接著第二部份在說明社會智能的相關理論以及評量工具,最後第三部份再 針對社會智能相關的研究做一整理與分析。. 一、社會智能的定義與重要性 社會智能是使個人邁向成功,營造幸福人生的重要因素(顏紀宇譯,2007) 。 Zuzana(2011)指出在過去 30 年社會智能的相關報告已急遽增加,也顯示其已漸漸 受人矚目之重要性。社會智能對於個人、事業、教育、家庭各領域皆有至關重大 的影響,如教師與學生的師生關係、父母與子女的親子關係,不論是那一領域、 關係皆需要仰賴個人與他人的互動。 (一)社會智能的定義 與人建立良好的的關係是人生中的一門必修課,人與人建立和諧相處的能力 便是社會智能,社會智能其實很重要但卻常為人所忽略。以往學者專家對於社會 智能的定義多有許多不同的說法,而不同學者專家對於社會智能所提出的定義也 非全然相同,但是可以確定它是一個多面向組合的概念。美國心理學家 Thorndike. 13.

(23) 最早在 1920 年時,便提出對社會智能的定義,他認為社會智能在我們日常生活 周遭隨處可見,它是理解、與人相處、應對不同人與事及能讓生活更美好的能力, 而具有社會智能的人較能與他人相處,同時也能在人際關係中採取明智的行為表 現智能。爾後心理學家也陸續針對社會智能提出一些概念性的定義,Moss 與 Hunt 於 1927 年指出,人與人之間能和睦相處的這種能力就是社會智能,而 Vernon 也 於 1933 將過去的文獻加以整合注入自己的觀點,將社會智能定義為和他人相處 的能力、對社會事件的處理能力、團體成員間的敏感度以及他人和情境的察覺能 力。另外,Wedeck 於 1947 年彙整 Vernon 所提出的觀點,說明社會智能是對感覺、 情緒與動機能夠做出正確判斷的能力(魏美惠、梁馨儒,2008;魏美惠,2007; sternberg, 1985)。Gardner(1983)定義社會智能為認識自己與他人的心理能力。 Marlowe(1986)把社會智能定義為一種能掌握人類情感、思想與行為的能力,包括 認識自我和他人的感受及解決人際問題的能力。 有些學者則認為社會智能與情緒智能幾乎是相同的概念,並常將兩者合為一 談(Crowne, 2009;Bradberry & Greaves, 2003;Goleman, 1995),李乙明(1999) 延伸 Salovey 與 Mayer 的理論,認為情緒智能是經營積極關係的一種社會智能。 近年 Goleman,繼提出情緒智能之後再提出社會智能,認為情緒智能與社會智能有 重疊之處,但情緒智能關乎個人而社會智能則是關係到自己與他人,他指出社會 智能是個人能體會他人思緒感受並能運用此體察,促成良好圓融的人際互動並且 能夠掌握複雜的社會情境(Goleman, 2006)。他認為社會智能有兩大範疇分別為社 會察覺與社會能力,其中社會察覺可分為原始同理心、調適呼應(即虛心傾聽) 、 設身處地、社會認知;而社會能力又可分為同步效應、自我表現、影響力,以及 展現關懷。Kihlstorm 與 Cantor 認為社會智能是個體對自己的認知(perception of themselves)、對他人的認知(perception of others)、人際行為(interpersonal behavior)、 及社會的世界(social world)進行分類與採取適當行動的能力(引自賴鳳儀、高連. 14.

(24) 亨,2011) 。Zuzana(2011)定義社會智能為個人如何理解與解釋自己和他人的行為, 個體依據社會智能可以有效地調整、規範自己的行為。 綜合以上學者的看法,社會智能與情緒智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且與人際 能力也有所關連,而所謂社會智能可以說是適應社會和處理解決有關人事的能力, 對於自己與他人的情緒、關係能有所通曉、掌控及運用該能力去察覺所處的社會 情境以調適行為符合規範、應對狀況,也是個人認識、肯定自我與反省自我的一 種能力。 (二)社會智能的重要性 社會智能會影響個人的適應能力,Zuzana(2011)指出社會智力能使人控制自 己的情緒,為自己人生中的目標做決定。陳李綢(2008)指出積極正向的情緒, 可以使自己和他人身心都達到和諧狀態;Watson、Hubbard與Wiese(2000)認為具 有高度且正向情緒特質的人,對於生活中的所有事物都會感到很滿意,同時也會 與他人有較好的人際互動。張學善等人(2010)指出人際關係影響著每個人的情 緒、生活、工作;鄭曉楓(2011)指出強化正向的人際關係會有穩定、長期的益 處。正向的情緒(positive emotions)、正向人格特質(positive individual traits)和利社 會的態度(prosocial attitudes),這些都能促使個人成長,進而享有美好的生活 (Berman & Davis-Berman, 2005)。擁有較高社會智能的人,在生活事務方面的處 理、人際關係的維持與經營、生活環境之適應或是個人理想、工作目標的達成, 及情緒管理等方面上都會有較傑出的表現(魏美惠、梁馨孺,2008)。而社會智 能對各專業領域人員皆有影響,例如:社會智能對於服務人員的服務行為具有相 當的影響力,一位優良、成功的老師也涉及是否具有良好健全的社會智能(吳承 徽,2010;Zuzana, 2011) 。 社會智能所注重的是提升個人在社會及人際互動方面的能力,具有良好社會 智能的人行事敏銳較能適應生活、能與人和諧相處建立穩固的人際關係、維持積. 15.

(25) 極樂觀的人生態度,並達成個人的自我實現、成就和獲得幸福快樂,以期能創建 美好的未來。站在教養的角度來看,父母必須透過與孩子間有效的互動才能達成 良好的親子關係;所以,可以看出社會智能確實在人的互動與事務處理方面扮演 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也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二、社會智能的相關理論 早期分析智能因素模式時並未將社會智能納入範圍加以探究,但社會智能最 初是由智力層面發展而來,因此先由智能的角度去探討社會智力的相關概念與理 論,以下針對國外、國內社會智能理論分述之。 (一)國外社會智能理論 以往智力的相關研究著重於學業智能方面,Sternberg(1984)認為智力應包含 情性發展的學習能力及社會智能(引自魏美惠,2007) ;Thorndike 主張社會能力 是智力的重要成分,社會智力的基礎是來自智能中有關社會的一部分(Weis, 2007; Goleman, 2006),Thorndike(1920)將智力分為三個面向,抽象智能、機械智能、社 會智能,並認為社會智能與一般大眾所關注的學業智能有所不同。 Sternberg 在 1985 年由認知心理學理論當中的訊息處理觀念內提出智力三元 論,Sternberg 在他的智能理論架構中又將智能分為學業智能與非學業智能,而非 學業智能又可分為社會智能與實際生活智能,社會智能為與人建立關係的能力、 自我反省與自我掌控的能力、社會適應的能力(引自許月碧,2005) ,如圖 2-1-1 所示。Sternberg(1985)認為社會智能可以是實用智能的一部分,但是也強調社會 智能與實用智能兩種智能的型態有所差異。社會智能所注重的是社會參與及社會 道德認知的部分;實用智能所注重的是解決真實生活問題的部分。兩種智能不同 之處在於,「社會智能」是關於「處理人事」的能力, 「實用智能」則為「處理事 情」的能力(引自吳武典,1997)。而社會智能除了認知層面的知識外,也包含. 16.

(26) 了實際執行的能力,若徒有社會智能而無法將之實際應用在平日生活當中的人, 並不能表示其擁有較高的社會智能(臧國仁、鍾蔚文、楊怡珊,2001)。. 學業智能. 與學業相關的能力,如:數學邏輯、語文、自然. 智能. 與人建立關係、自我反省 社會智能. 與肯定、社會適應的能力. 實用智能. 決策能力、解決真實生活問. 非學業智能 題的能力. 圖 2-1-1 Sternberg 智能理論 資料來源:魏美惠(1996)。智力新探。臺北:心理。頁 19。. Guilford(1959)在其智能結構模式將社會智能納入智能的範圍,而根據此智能 結構論得知,智能是由三個向度及其中 120 個因子所共同組成,在此智能結構模 式的研究結果顯示,五種運作、六種結果的交互作用當中,120 個因子之中有 30 個因子被歸納視為社會智能(Romney & Pyryt, 1999)。 Eysenck(1988)提出智力理論發展模式,將智力的概念與定義分成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探究生物性智能,認為智能受到遺傳、生理等先天因素的影響,第二 階段為智力發展理論,又稱為心理計量取向智力,智力是受到家庭、教育、等文 化因素的影響,並可藉由行為的觀察加以測量,第三階段之智力發展為社會智力, 此階段的智力是將生物性智力與心理計量取向智力的觀念與實際的生活作連結, 所以社會智能所重視的是認知與非認知成分的智能(引自蘇建文,2000)。 Gardner(1983)認為智力不是由一種單獨、整體的概念所建構的能力,而是來 自於不同面向的能力所組成,而這些能力是相互獨立存在的,因此提出「多元智. 17.

(27) 能理論」 。Gardner 認為人類至少有八種智能分別是語言智能、音樂智能、身體動 作智能、邏輯數學智能、空間智能、人際智能、內省智能和自然觀察者智能。在 八種智能當中,可以發現人際智能與內省智能兩種智能與社會智能的概念相去無 幾,人際智能是一種與他人相處的能力,指的是一個人能夠察覺和區辨他人的情 緒、動機、目的和感受,能夠善解人意與人互動並做出適當的反應,可觀察到最 明顯的行為就是擅長與人交流的表現。內省智能則強調於個人的部分,指的是指 一個人能夠清楚地了解覺察自己的感受、情緒,掌握自己的優點、接受自身的缺 點,並能運用這些訊息去調適自己、接納自己及自我反省的能力(李乙明、李淑 貞譯,2008;魏美惠,2007)。人際智能與內省智能皆與我們所關切的「人」 ,人 與自己和人與人互動的能力相關,故此兩種智能也可歸納為成為社會智能的一部 分。 情緒智能的概念本是來自於社會智能的概念,Salovey 與 Mayer(1990)是最早 以情緒智能來代表人類處理其情緒的能力,他們認為情緒智能為個體能夠察覺、 辨別自己與他人感覺與情緒的能力,進一步能處理以及運用情緒並依此引導個體 思考與行動,並將情緒定義為社會智力的一部分,主張社會智能的概念也包含情 緒智能。李瑞櫻(2008)歸納 Goleman 的觀點,認為應將社會智能從情緒智能中 抽離,強調如此才能注意人際過程的關係互動。然而,情緒智能與社會智能的界 定尚有所爭議,有些學者試著將社會智能與情緒做區分。賴鳳儀、高連亨(2011) 在其研究結果發現,社會智能與情緒智能的劃分並不明顯,可見要將情緒智能與 社會智能做明顯的區別並非易事,情緒智能與社會智能本身就具有較強烈的相關 性,並且也涵蓋於社會智能的範疇之內。 Goleman(1995)歸納 Salovey 與 Mayer 的情緒理論,及擴展 Gardner 多元智 能理論中內省智能與人際智能的觀點,認為情緒有五大面向: 「覺察自己的情緒」 、 「調節自己的情緒」、「自我激勵」、 「同理心」及「社交技能」 。Goleman(1995). 18.

(28) 指出情緒智能的高低會影響心理層面的健康和憂鬱的程度,具有高情緒智能者較 能發覺自我的情感、能與人和諧相處、富有同理心、較高的自尊,對生活也比較 滿意以及能維持積極的人生態度。張學善等人(2010)指出自尊對人際關係及情 緒智能而言是重要的因子。自尊當中包括自我肯定的能力,自尊較高的人對自己 較有信心、樂觀的想法,也認為自我具有價值感、重要感。賴瑛娟、陸偉明與董 旭英(2011)之研究指出有較高自尊的人與他人互動時會表現樂觀、積極和自信 的行為和態度,且較能建立起親密的人際關係。邱金滿、簡明建(2000)認為社 會智能可分為幽默感、同理心、尊重、包容、親和、關懷等六個向度。依據上述 可知,情緒智能與社會智能源源相關、一脈相連,只是社會智能所涵蓋的範圍較 情緒智能廣泛。 Marlowe(1986)提出社會智力模式將社會智能分為四個面向 1.社會關懷:能夠 主動關懷別人的能力;2.社會自我效能;3.同理心技巧:在認知與情感層面上能 夠了解、體會別人感受的能力;4.社會行為技巧:是指能夠遵守符合社會規範的 行為。之後使用因素分析把社會智能又再分為五個面向,分別是利社會態度、社 交性技巧、同理心技巧、情緒性與社會焦慮。 另外,Ford 與 Miura 在 1983 年的一個報告中指出,社會智能包含四個主要 要素(引自魏美惠,2007) ,如表 2-1-1 所示: 1.利社會技能(prosocial skills):即利社會行為,了解別人的需求並幫助他人, 重視別人的存在、感受,也是種察言觀色的能力。 2.社會建設行為(social-instrumental skills):指處理事情的能力、處事果決並能 克服困境。擁有此能力的人通常都是團體中的領導人物。 3.社會適應能力(social ease):即適應周遭環境的能力和對社會活動的參與力 及熱衷度。 4.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意指肯定自我的能力,對自己有信心,具有良好的. 19.

(29) 自我概念與價值觀。 Silvera、Martinussen 與 Dahl(2001)指出,社會智力是由下列三部分組成: 1.社會覺察:察覺能力,可察覺他人內心的情緒狀況。 2.社交技巧:與他人相處的一般能力,遵守社會規範、了解生活知識,也是 社會適應的能力。 3.社會資訊處理:於社交場合時引導自我的能力,運用社會技能與人協商的 能力。. 20.

(30) 表2-1-1 社會智能的要素 要素與類別 利社會行為. 行為特徵 1.是否注重別人的感覺(善解人意、富同情心) 2.尊重他人及他人的看法(心胸開闊、寬容、不評斷他人) 3.具有社會責任感 4.重視別人的需求(樂意助人、友善、心智成熟) 5.是否真心關懷別人(體貼、關心) 6.是否能給別人精神上的支持(溫暖、有愛心) 7 相信的人(值得信賴、誠實). 社會建設行為. 1.知道如何處事(有能力、聰明、博學多聞、知書達禮) 2.具有良好的溝通技能(能傾訴、表達自己的意見) 3.有積極的人生觀(自我成長、有人生目標) 4.能處理面臨的困境(冷靜、能接受批評、承認錯誤、面對失望) 5.有領導能力(可以控制情境、肯定、堅強). 社會適應能力. 1.是否易於相處(友善、愉悅、自在) 2.是否能適應群體的生活(易與人相處、容易適應不同社交場合) 3.喜歡參與社會活動(喜歡人群,也喜歡與他們相處) 4.坦承面對別人(願意與別人分享自己的感覺). 自我效能. 1.能自我認同、有自己的價值觀(獨立、自主、自我依賴) 2.良好的自我形象(喜歡且尊重自己、肯定自我存在的價值、有自信 心) 3.是否樂於接受新的情境(喜歡挑戰性、不斷學習、自我成長) 4.對人生有美好的憧憬(積極樂觀、肯定、熱心). 資料來源:魏美惠(2007)。近代幼兒教育思潮。臺北:心理。頁 280。. Goleman(2006)將社會智能分為兩個類別,社會覺察(social awareness)及社會 能力(social facility)。內容如下: 1.社會覺察為察覺他人的內心、理解對方的感受與想法,了解複雜的社會情. 21.

(31) 境。社會覺察可分為(1)原始同理心(primal empathy):與他人感同身受,並能 覺察非語言的相關訊息,如:表情、眼神所傳遞的訊息; (2)調適呼應(attunement): 即虛心傾聽,指能調整自己的狀態,積極傾聽呼應對方,而非急著表達自我的意 見; (3)設身處地(empathic accuracy):以原始同理心作為基礎,並且能確切地理 解他人的感受想法、動機和行為的傾向;(4)社會認知:能夠暸解人際關係、掌 握社交情境的運作方式及處理人際關係。 2.社會能力是覺察他人的感受與思想,並能運用此能力營造良好的人際互動, 進而使人際關係更融洽。又可分為(1)同步效應(synchrony):能解讀非語言訊息, 不需透過語言的溝通,就能與他人融洽互動產生心理、情緒上的共鳴; (2)自我 表現(self-expression):有效的展現優點突顯自我,讓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3) 影響力(influence):懂得運用策略和自制力,在人際關係方面設法營造出建設性 的結果;(4)展現關懷(concern):關切他人的需要,做出相呼應的行為並提供協 助(閻紀宇譯,2007;Goleman, 2006)。 (二)國內社會智能理論 陳依湘(2003)定義社會智能是由以下三種能力所構成: 1.認識自我的能力,能知道自己本身的優點與缺點。 2.理解他人的能力,能夠區辨他人感覺的能力。 3.瞭解社會角色定位的能力,清楚了解自己在社會環境中所扮演的角色。 魏美惠、梁馨孺(2008)也整合其他學者(魏美惠,2007;Albrecht, 2004)) 過去對社會智能之觀點,認為社會智能包含以下特質與範疇: 1.察言觀色的能力,了解所處的情境、揣測他人心思,並能經由思考、抉擇 再展現適宜的行為表現。 2.能與人和諧相處、建立友善關係的能力。 3.明白社會規範、外在語言與外顯行表現合於社會規準。. 22.

(32) 4.適應新環境的能力。 5.對社會活動的參與能力。 6.一種能夠適應社會環境的能力。 7.善解人意,並於與他人相處的能力。 8.自我認識與檢討、反省自我的能力。 9.能夠洞察外在環境並清楚表達自己的意見,且具有領導風範與說服他人的 能力。 10.同理心,洞察他人心思,站在對方的立場設身處地了解他人的經驗與感受, 可縮短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建立較佳的人際關係。 11.自信心,自我認同及自我價值觀。 父母的情緒與人際的互動關係皆會影響孩子的成長及親子相處的方式,因此 研究者認為父母必須提升個人情緒能力,培養正向情緒及人際互動的能力,及控 制自我情緒與理解他人感受的社會智能。綜合上述社會智能之相關概念與理論, 雖然各家學者對於社會智能皆有不同的論點,不過整體來說多數學者都認為社會 智能大都包含人際關係、社會洞察、社會適應、自我效能、同理心及情緒等要素, 如表 2-1-2 所示。其中 Ford 與 Miura 在 1983 年提出的社會智能四要素中,其理 論所包含的範疇與內涵較多元,涉及人的洞察能力、人際溝通與互動技巧、領導 能力的展現、對社會的適應能力、樂觀積極的心態,因此,本研究主要以 Ford 與 Miura 在 1983 年提出的社會智能四要素利社會技能、社會建設行為、社會適 應、自我效能,作為學齡前幼兒母親社會智能研究之架構。. 23.

(33) 表 2-1-2 社會智能的要素與範疇 社會智能的要素與範疇. 學者/研究者 魏美惠、梁馨孺(2008). 社會關懷、社會洞察、社會適應、社會建設行為、利社會 行為、同理心、自我效能. 陳依湘(2003). 社會洞察、社會建設行為. 邱金滿、簡明建(2000). 人際能力、社會關懷、同理心. Goleman(2006). 人際能力、社會關懷、社會洞察、利社會行為、同理心. Silvera et al(2001). 人際能力、社會適應、社會技巧、社會覺察. Vernon(1993). 社會洞察、社會適應、社會察覺、社會知識. Marlowe(1986). 社會關懷、行為技巧、社會焦慮、情緒性、利社會行為、 同理心、自我效能. Sternberg (1985). Ford & Miura(1983). 人際能力、社會適應、自我效能 人際能力、社會洞察、社會適應、社會知識、社會建設行 為、領導能力、利社會行為、同理心、自我效能. Gardner(1983). 人際能力、自我效能. Guilford(1959). 人際能力、社會洞察. Wedeck(1947). 社會洞察. Moss & Hunt (1927). 人際能力. Thorndike(1920). 人際能力.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彙整. 24.

(34) 三、社會智能的評量工具 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你是否曾對人有相識已久的熟悉感受,這種感受便是 對社會與人際覺察有較高的敏銳度,也是對自我社會智能感知的一種感受,自從 Thorndike 提出社會智能之後許多研究者紛紛投入相關研究,因此關於社會智能 的測驗工具也不勝枚舉,但是社會智能相關衡量工具的發展受到不同文化背景因 素的影響而無法有所進展與突破,直到近年一些社會智能的評量工具才有較佳的 信、效度品質。 Wong、Maxwell 與 Meara(1995)指出社會智能的的測量費時且抽象又難以執 行(as cited in Silvera et al., 2001),以往學者對社會智能的評量多屬認知方面的測量, 其中有兩種評量方式,分別為內在取向評量方式以及外在取向的評量方式,學者 雖對社會智能的評量方式各自秉持兩種不同的觀點、看法相異,但也認為由不同 的角度去衡量社會智能之組成也並非相互對立,反而能更全面性的了解社會智能 具有相得益彰之效(魏美惠,2007) ,以下便針對內在取向評量方式與外在取向 的評量方式做一說明。 (一)內在取向評量方式 抱持內在取向評量方式的學者,強調先天基因、個體的成熟度會影響社會智 能的高低,認為遺傳對社會智能的影響力遠大於環境因素,測量的特質著重於個 人內在情性特質的評估,如:群性特質、自我肯定。他們認為外在的環境不會對 一個人社會智能的成長造成太大影響,且主張只要個人內在的社會智能成熟,即 使身處於不同的文化環境中也能表現出合於社會規範的言行舉止,相關量表如: Vindland 社會成熟量表、田納西人格特質量表等,皆能評估個人社會智能的程度。 (二)外在取向評量方式 不同的環境因素會對智能的發展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採外在取向評量方式 的學者,他們不去探究個人先天內在特質的評量,其強調的是外在環境、社會文. 25.

(35) 化對社會智能的影響,即社會智能深受社會文化因素的影響,並以個人外在行為 的表現是否合乎社會規範作為評估的依據。社會智能為適應不同環境的外在學習 能力,認為個人對外在、社會環境的適應能力即社會智能(魏美惠,2007)。 在評量方式中頗負盛名的即為 1949 年由 Moss、Hunt、Omwake 與 Woodward 所編製的 「喬治華盛頓社會智能測驗」 ( George Washington Social Intelligence Test, 簡稱 GWSIT),其中包含六個部分:對社會情境的判斷、由臉部表情了解心理狀 況、觀察人的行為、對名字與臉的記憶、社會訊息、辨別文字所隱含的心理狀況 (Abroms, 1985)。 另外,由 Chapin 在 1967 年所編的「社會洞察力測驗」(Social Insight Test) 也是常用於測量社會智能的工具,測驗內容為受試者讀完一段虛構的困境敘述之 後,想像自己置身於情境當中,然後在應用不同的策略去解決難題(魏美惠, 1996)。 通常社會智能的量表多以紙筆測驗得分方式作為評斷的標準,然而單就紙筆 測驗的方式並不能有效地反映出口語及非口語方面所傳遞的正確訊息,Hunt 也質 疑紙筆測驗能否作為實際生活層面社會智能的可靠預測方式 (引自 Abroms, 1985) 。 因此,除了內在與外在取向兩種評量方式以外,之後還陸續發展出心理取向、非 口語溝通、同事評量等不同測量的方式。來自社會心理學領域的非口語溝通的評 量方式,以非口語解碼的技能作為評量社會智能的標準,其中具代表性的測驗為 Resen、Hall、Dimatteo、Reoger 與 Archer 於 1979 年所編訂的「非口語敏感度測 驗」以及 Archer 於 1980 年編訂的「社會解釋測驗」 ,不過社會解釋測驗評量其不 同之處在於,除了評量非口語解讀技能之外,還增加了評量口語解讀技巧,此量 表兼容並蓄的以兩種方式去衡量社會智能,而通常研究者也會使用此量表,來比 較受試者口語和非口語之能力(Barnes & Sternberg, 1989),而同事評量則為較少見 的測量方式。. 26.

(36) 在近十年,也有學者以多項特質-多項方法分析(multitrait-multimethod analysis) 的方式來做為研究社會智能的結構和建構效度,但以此方法測量社會智能的結果 卻發現,採用自陳量表的方式,並不能清楚判別社會智能與一般學業智能之間的 差異問題(Weis, 2007)。 許多學者認為社會智能並非一種歷久不變的特質,並且認為社會智能常會因 地點、時間的差異而有不同的衡量標準,而不同的量表用在不同文化的地點時, 量表是否還具有穩定的信、效度也往往令人存疑(魏美惠,2007) 。回顧過去相 關研究之結果,發現社會智能測驗在不同文化中還能具有較高信、效度的量表實 為少數,Silvera 等人(2001)指出只有少數的社會智能測驗具有可行性,因而編訂 了 The Tromsø Social Intelligence Scale (TSIS)。此量表使用自陳式的評量方式,主 要是由三個部分組成:一為社會訊息處理(認知)作為了解和預測人的行為和感 情;二是社交技能(行為)為進入新環境的評估;三是社會適應能力和社會意識 (情感)主要衡量社會事件的趨勢狀況(Silvera et al., 2001)。TSIS 量表經 Doĝan 與 Ç etin(2009)的檢測分析及被應用在法國等地及英語語言(Rachel & Doug, 2013) 之施測上,結果皆顯示 TSIS 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意即以 TSIS 作為測量社會智 能的評量工具為相當有效及可靠的方式,因此,國內外也有社會智能之相關研究 運用此量表作為研究工具。 Triandis(2000)認為社會智能會因為人所處的地區文化不同而有所差異。魏美 惠(2007)指出量表訂定時若題目涵蓋的特質範圍過於廣泛,則會缺乏效度;反 之,若題目訂得太細微涵蓋的特質範圍過於狹隘,則效度又會令人產生質疑,且 多數量表皆是以紙筆測驗方式居多,也易產生偏頗,因此建議社會智能的測量應 朝多元化評量的方向發展邁進。 總而言之,各個國家、地區皆有其不同的文化背景與風俗民情,社會智能的 量表受到文化因素的影響甚大,研究者認為在選擇社會智能量表上必須因地制宜. 27.

(37) 及慎選適當的量表,才能有效的衡量社會智能。從上述社會智能評量工具之沿革 來看,雖然近年量表之發展有針對社會文化影響之方向努力,然而,社會智能之 評量工具仍然有待更多的研究與發展,以能克服社會文化因素對評量的限制,並 提高調查工具的信、效度。而本研究因資源與人力等因素限制,傾向以外在取向 及自陳式的評量方式並參考相關文獻與問卷,以自編問卷方式去探究學齡前幼兒 母親之社會智能。. 四、社會智能的相關研究 研究者蒐集、整理與社會智能相關的研究,發現與社會智能相關的研究約有 13 篇,其中可以發現與社會智能相關的研究在近年有逐年增加的趨勢,更可以看 出社會智能之重要性,在研究方法方面皆是以問卷調查為主,如表 2-1-3 所示。. 表2-1-3 社會智能相關研究一覽表 作者 (年代) 陳平涼 (2012). 研究主題. 研究對象. 研究方法. 研究結果. 社會智能、情緒 醫師與患者 問卷調查 1.醫師的社會智能對患者醫 智能與人格特質 病關係感受具有顯著的正向 適配性對醫病關 影響。 係之影響性研 2.醫師的情緒智能對患者醫 究—兼採醫師與 病關係感受具有顯著的正向 病患之觀點 影響。 3.醫師與患者是高正向人格 特質的組合時,在醫師醫病 關係感受程度上,顯著高於 當醫師是中庸型人格特質與 患者是低正向人格特質的組 合。 (續下頁). 28.

(38) 作者 (年代) 柯羿均 (2011). 研究主題. 研究對象. 研究方法. 研究結果. 社會智能對顧客 理財專員之 問卷調查 滿意度與忠誠度 客戶 之研究-以 Y 銀行 為例. 1.理財專員妥善的應用社會 智能,將會正向影響傳遞給 顧客的情感,其所表露出來 的正面情感,亦將影響顧客 所知覺到的服務品質與顧客 滿意。 吳承徽 國際觀光旅館員 觀光旅館員 問卷調查 1.社會智能對服務行為與逢 (2010) 工社會智能 工 迎行為皆具有部分正關係。 、逢迎行為與服 務行為關係之研 究-以台韓為例 李麗霞 創業者之人格特 高雄地區的 問卷調查 1.批發與零售業創業者在人 (2010) 質、領導行為 批發零售業 格特質、社會智能和情緒智 、社會智能、情 創業人員 慧上因個人背景不同有顯 緒智慧與創業績 著差異。 效關係之研究 2.社會智能與創業績效有 顯著正相關。 徐朝煥 專案經理人社會 專案經理人 問卷調查 1.專案經理人的社會智能對 (2009) 智能與專案團隊 專案團隊互動過程中的社會 互動過程對團隊 支持、凝聚力和情感性衝突 溝通效能影響之 有顯著影響。 研究 李瑞櫻 情緒智能與社會 團隊創新為 問卷調查 1.團隊成員的情緒運用有助 (2008) 智能對於社會資 主的公司中 於提升其團隊的社會資本。 本與團隊創新之 72 個創新團 2.團隊成員的社交能力有助 影響 隊 於提升其團隊的社會資本。 3.社會智能中的社會察覺和 社會資訊處理能有助於成員 觀察成員間的關係,進而讓 人際互動的社交行為更加良 好。 4.社會智能中的社交能力可 以使人際關係互動圓融。 (續下頁). 29.

(39) 作者 研究主題 研究對象 研究方法 研究結果 (年代) 鄭子見 國小學童父母管 以台中市、 問卷調查 1.國小學生的父母管教態度 (2007) 教態度、手足關 台中縣、彰 、手足關係與社會智能的現 係與社會智能之 化縣之國民 況為中等以上程度。 相關研究 小學五、六 2.不同性別、年級之國小學 年級學童 生在社會智能上有差異存在 641 人 ,且女性高於男性,五年級 學生高於六年級學生。 3.國小學生父母管教態度與 社會智能呈正相關;手足關 係與社會智能亦呈正相關。 梁馨孺 中部地區幼教系 中部地區幼 問卷調查 1.中部地區幼教系與非幼教 (2006) 與非幼教系大學 教系與非幼 系大學生社會智能屬中等程 生社會智能之調 教系 1004 位 度。 查研究 大學生 2. 幼教系大學生之社會智能 高於非幼教系之大學生,且 有顯著差異。 3.在不同背景變項中,大學 生其社會智能有顯著差異存 在。 許月碧 小學童親子關 高雄縣、高 問卷調查 1.國小學童的社會智能發展 (2005) 係、同儕依附、 雄市、屏東 現況屬中等以上程度。 利社會行為表現 縣國小學童 2.國小女童在社會智能各層 與社會智能之相 共 455 名 面的表現優於男童。 關研究 3.國小學童的親子關係愈好 ,則社會智能愈佳。 5.國小學童的利社會行為表 現愈好,則社會智能愈佳。 李怡玫 利社會學習方案 屏東縣某國 實驗法 1.利社會學習方案對促進國 (2005) 促進國小學童社 小五年級學 小學童社會智能在「關懷」 會智能之成效研 生 69 人 、 「幽默」 、 「包容」上有立 究 即性效果。 2.「利社會學習方案」能整 體促進國小學童社會智能, 達到全面持續性的效果。 (續下頁). 30.

(40) 作者 研究主題 研究對象 研究方法 研究結果 (年代) 陳依湘 幼兒社會智能評 花蓮某公立 觀察法 1.幼兒之不同性別、排行及 (2003) 量研究-光譜計 幼稚園三十 社經地位在社會智能發展上 畫之應用 位幼兒 並沒有顯著差異。 邱金滿 國小資優學生的 臺北市十所 問卷調查 1.二、三年級和六年級學生 (1998) 社會智能及其相 國小三、六 在社會智能上有顯著差異。 關因素之研究 年級之資優 2.男生和女生在社會智能上 學生 195 名 有顯著差異,且女生的得分 及與之配對 高於男生。 的普通學生 3.高家庭社經地位學生和中 195 名 低家庭社經地位學生在社會 智能上略有差異,且高家庭 社經地位學生的得分高於中 低家庭社經地位學生。 Soleiman Exploring the 203 位教師 問卷調查 不同年齡層的教師社會智能 & Aida Relationship 會有所差異,社會智能會隨 (2011) between 著年齡而有所變化增長。 Teachers’ Social Intelligence and Classroom Discipline Strategies.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彙整. 以下研究者將針對研究主題、研究對象與研究背景變項加以進行探討,並分 述如下: (一)研究主題方面 對於社會智能主題之相關研究經由統整得知,社會智能主題的研究相當廣泛, 包括與教育相關之研究(梁馨孺,2006;李怡玫,2005;陳依湘,2003;邱金滿, 1998;Soleiman & Aida, 2011),親職教育相關之研究(鄭子見,2007,許月碧, 2005) ,以及顧客滿意度與忠誠度之研究(柯羿均,2011) ,對醫病關係之影響性 研究(陳平涼,2010),逢迎行為與服務行為關係之研究(吳承徽,2010) ,與創. 31.

(41) 業績效關係之研究(李麗霞,2010) ,團隊溝通效能影響之研究(徐朝煥,2009) , 對社會資本與團隊創新影響之相關研究(李瑞櫻,2008)。 (二)研究對象方面 研究者蒐集社會智能的相關研究,發現社會智能相關研究應用的對象相當廣 泛,舉凡醫師、教師、主管、服務人員、創業者、學生等都是研究的對象,但唯 獨以家長為對象之研究尚付之闕如。在教育上父母與教師對孩子來說都是影響他 們一生的重要角色,而家長與孩子之間的親子互動會影響親子關係的發展,因此 研究者認為在社會智能相關研究的對象之中,以家長為對象之研究有其探究之重 要性。 (三)研究背景變項方面 1.性別 在社會智能中與性別變項相關的研究中有不少的研究結果皆指出,女性的社 會智能高於男性(鄭子見,2007;梁馨孺,2006;許月碧,2005;邱金滿,1998)。 鄭子見(2007)的結果顯示不同性別之國小學生在社會智能上有差異存在,且女 性在尊重、親和、關懷層面皆高於男性。梁馨孺(2006)以中部地區共 1004 位 大學生為研究對象的研究結果發現,不同性別的大學生其社會智能的表現有顯著 差異,而女生的社會智能優於男生。許碧月(2005)以高雄縣、高雄市、屏東縣 國小學童共 455 名為對象之研究發現,國小女童在社會智能反省、尊重、親和力 各層面的表現皆優於男童。邱金滿(1998)以其自編社會智能量表測量國小學童 的結果發現,女生的社會智能大部分皆高於男生,尤其在「同理」 、 「包容」 、 「親 和」 、 「關懷」等四個內容向度上,女生的得分高於男生。然而,也有研究結果與 上述研究不同,支持男性的社會智能較女性高,李麗霞(2010)以創業人員為對 象的研究發現,男女創業人員在整體社會智能上達顯著差異,男性創業人員的社 會智能高於女性創業人,其中在社會智能中善於表現、社會適應性及社會適應三. 32.

(42) 層面和整體的社會智能顯著高於女性創業人員。此外,更有研究指出男性與女性 在社會智能的高低上並沒有顯著的差異存。陳依湘(2003)以幼兒為對象之研究, 指出不同性別之幼兒在社會智能發展上並沒有顯著差異。由上述研究中發現,多 數研究仍是以支持女性的社會智能較男性高。 2.年齡 Thorndike(1920)指出社會智力的增加是隨著人的年齡和經驗而增長,究竟社 會智能是否會因為年齡而有不同的差異?Soleiman 與 Aida (2011)以 203 位教師為 對象的研究結果指出,不同年齡層的教師社會智能會有所差異,社會智能會隨著 年齡而有所變化增長。鄭子見(2007)之研究結果顯示,不同年級之國小學生在 社會智能上有差異存在,五年級學生的社會智能高於六年級學生。許月碧(2005) 的研究指出,國小學童的社會智能會因年級的差別而有不同的顯著差異。然而, 李麗霞(2010)針對創業人員為對象的研究發現,年齡與社會智能各層面未達顯 著差異,不同年齡創業者在社會智能之善於表現、社會適應及社交知覺三層面, 和整體社會智能的知覺差異上,各組間皆未達顯著差異。由上述研究結果來看, 研究多半都支持社會智能會因為年齡因素而有所差異,甚至社會智能會因年齡而 有所增長,但李麗霞(2010)之研究結果顯示社會智能不會因為年齡因素而有所 差異。 3.教育程度 人與人的互動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如社經地位、教育程度等。謝明宏 (2010) 以教師為對象的研究指出,不同教育程度教師在整體人際關係未達顯著差異,僅 在人際關係自我表露向度達差異水準,教育程度為大學和碩士學歷的教師自我表 露高於博士學歷的教師。曾愛淑(2003)以公務人員為對象之研究指出不同教育 程度對人際關係沒有顯著差異。而李麗霞(2010)以創業人員為對象的研究發現, 不同教育程度與社會智能未達顯著水準。. 33.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Enhancing Assessment Literacy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Curriculum at the Secondary Level: (I) Reading and Listening Skills. • Enhancing Assessment Literacy in the English

•providing different modes of support in learning tasks (e.g.. You are a summer intern in the publicity team of Go Green, a non- governmental organisation committed to

• To enhance teachers’ understanding of the major updates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Education Key Learning Area under the ongoing renewal of the school curriculum;.. • To

 Literacy Development  Using Storytelling to Develop Students' Interest in Reading - A Resource Package for English Teachers 2015  Teaching Phonics at Primary Level 2017

• e‐Learning Series: Effective Use of Multimodal Materials in Language Arts to Enhance 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 of English at the Junior Secondary Level. Language across

help students develop the reading skills and strategies necessary for understanding and analysing language use in English texts (e.g. text structures and

• e‐Learning Series: Effective Use of Multimodal Materials in Language Arts to Enhance 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 of English at the Junior Secondary Level. Language across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