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探討學齡前幼兒母親社會智能與親職效能感。本章共分為四節,

首先第一節說明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提出研究目的與欲探討的研究問題;第 三節為名詞釋義;第四節是研究範圍與限制,以下將分節說明敘述之。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兒童是國家未來的希望,而父母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位導師,在養育的過程 中會形塑幼兒之人格、行為與社會化,父母是孩子的學習典範,對孩子的影響甚 為深遠。父母親正向情緒的表達能讓孩子有較好的社會能力與表現,如孩子能遵 守社會規範、擁有良好的人際互動和富有同情心等,尤其以母親情緒對孩子的影 響往往最深刻(Eisenberg, Liew, & Pidada 2001),因此,父母正向而穩定的情緒對 孩子而言便相當的重要。近年來兒童虐待和攜子自殺的社會事件層出不窮,根據 內政部兒童局(2011)的統計顯示,西元 2010 年全臺虐兒案件高達 1 萬 8454 件,

而西元 2011 年的虐兒案件相較於 2010 年和 2009 年的案件數和比率,更是創下 近五年來新高。調查發現高達七成五的施暴者是兒童父母(含養父母),施暴者 又以 30 歲到 39 歲之間年齡層居首。原因在於,這個年齡層的父母因正值工作事 業的發展時期,另一方面他們的小孩也處於依賴性最高、最需要人照顧的年紀,

父母在事業、家庭兩頭燒及種種生活問題的狀況之下,負擔沉重的父母倘若無法 調適個人的壓力,小孩便容易成為父母親情緒不穩定時的出氣筒、家庭暴力的受 害者,甚至是犧牲者。

由上述統計資料可知在人與人相處的歷程當中,情緒經常扮演著相當關鍵的 角色,而人是群居的動物,無法離群索居,因此,人際關係是一種需求。在多元 的社會下,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事情與問題的產生都與他人有絕大關係,所以,

2

一個人對自身情緒的調適與掌控便成為不可或缺的能力。

Salovey 與 Mayer(1990)把情緒智力視為社會智力的一種;李乙明(1999)將 Salovey 與 Mayer 的理論加以延伸,認為情緒智力是個人處理情緒問題時,所運 作的後設歷程,對情緒的察覺與管理並表現同理心、樂觀情緒和自尊,以達到經 營積極關係的一種社會智能;魏美惠(2007)更指出情性發展是社會智力的基礎。

在瞬息萬變的社會中,人際關係是攸關未來競爭力的基石,是以,人與人之間的 互動與關係有賴良好的維持,而社會智能猶如內建在我們體內的人際探測分析儀,

它 可 以 讓 我 們 體 察 他 人 的 感 受 並 做 出 適 切 的 回 應 與 互 動 。 近 年 美 國 學 者 Gardner(1983)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論」(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 ; MI)主張每 個 人 都 擁 有 八 種 智 能 , 其 中 內 省 智 能 (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 及 人 際 智 能 (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都是處理與人相關的能力,而擁有內省智能及人際智能 的人較能夠自我反省與自我肯定,也較容易與人建立良好的關係、適應社會與群 體生活(蔡明富、吳武典,2000),其中人際智能指的是能了解他人以及和他人 相處互動的能力,與社會智能的概念十分相似。賴鳳儀、高連亨(2011)的研究 結果指出個人社會智能越高時,情緒耗竭的程度將會越低;也就是說社會智能越 高越容易理解他人並與人和諧相處。父母是幼兒最主要的照顧者,若父母本身具 備良好的情緒與社會智能,在面臨問題時是否就能迎刃而解,而非將情緒、壓力 轉嫁至他人身上,因此,本研究欲了解現代母親的社會智能,此為本研究的動機 之一。

根據全球人口趨勢報告指出,臺灣已經成為全球生育率最低的國家之一,統 計顯示平均每位臺灣婦女只生一個小孩(Population Reference Bureau, 2012),隨著 生育率的急遽下降,面對「少子化」趨勢的衝擊與社會競爭壓力的影響之下,教 育方面,每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輸在起跑點,以能夠成為人中之龍、人 中之鳳。為人父母在養兒育女的過程中多會遭遇諸多難題,研究指出半數以上學

3

齡前兒童家庭皆曾經遭遇照顧或養育問題上的困難(內政部兒童局,2010;郭靜 晃,2006),尤其是雙薪家庭,父母親必須兼顧工作與教養的責任、擔心與孩子 溝通不良及孩子遇到困難時的哭鬧失控。而身處於多元化和高度競爭的社會中,

父母盲目跟隨潮流讓孩子學習十八般武藝以免失去競爭力;在教養上父母只是一 味地向前衝,甚至必須未雨綢繆擔心孩子的未來,如此勞心勞力卻可能看不見付 出的成效而徒增困擾。養兒育女是每位父母的權利、使命也是責任,傳統中國教 育受到儒家思想的深遠影響,強調以人為本的價值觀,重視五倫「父義、母慈、

兄友、弟恭、子孝」的親人相處之道,以往父母養育子女少不了「愛之深,責之 切」,注重「賞罰分明、不打不成器」的嚴厲教育及權威管教方式。然而,隨世 代的轉變,由於資訊媒體的發達及教養觀念不斷進步及更新求變,在現今提倡「愛 的教育,零體罰時代」的教養觀念之下,父母對於孩子的要求來者不拒,極盡滿 足以至於溺愛,但在面對孩子犯錯時的情況,卻面臨孩子打不得但卻也勸不聽的 兩難局面,傳統與現代教養觀的對比衝突造成父母教養價值觀的混亂,致使父母 對於教養子女更感到無所適從。

親職效能感是驅使父母執行教養行為,也是教養子女的有利要素(陳富美,

2005),現代父母由於投入更多的時間精力在子女身上,對子女的安排與計畫更 周詳;教育與照顧更用心無微不至,但是挫折感卻更深,可見現代父母比以前的 父母更難為;教養子女使現代父母無形中產生焦慮與恐懼(李宜蓁,2012),也 使父母失去對教養子女的信心,認為自己無法勝任父母的角色,甚至懷疑身為父 母的能力。相反的,具有效能感的父母較能接受親職教養上的挑戰,勝任父母親 的角色並從中獲得成就與滿足(Coleman & Karraker, 2003)。根據研究結果顯示,

親職效能感會影響父母的管教行為及子女之表現,當父母有較高的親職效能感時,

他們會對自己的教養方式較有自信,對子女使用較正向的管教行為,而正向的管 教行為也會增強子女良好行為之表現(王琳,2008;陳富美,2005)。

4

在父母角色職責的認知上,男性傾向傳統父職角色的分工(王叢桂,2004),

即使現代提倡養育孩子是父母共同的職責,鼓勵父親參與教養子女的工作,但是 仍然很難擺脫父親的角色與家計負擔者劃上等號。林惠雅(2007)綜合國內外親 職參與相關研究,分析發現母親仍是照顧教養幼兒子女的主要角色;此外,國內 的研究也顯示母親才是養育幼兒的重要推手,且與嬰幼兒的情感連結亦較為緊密

(內政部兒童局,2010;林雅慧、周玉慧,2008;吳蕙妤,2006)。內政部兒童 局(2010)調查也顯示照顧子女角色的重擔有八成還是落在母親身上;俗話說為 母則強,但其實沒有人天生就會當媽媽,根據兒童福利聯盟調查發現,有將近八 成五(84.5%)的幼兒媽媽在照顧孩子的時候,會不經意地對孩子發脾氣,更有 逾兩成(20.5%)的媽媽經常或總是對孩子發脾氣。另外,在每 5 位幼兒媽媽中 就有 1 位媽媽,很少、甚至從不覺得自己是一個快樂的母親(22.3%)。由此可見,

媽媽在照顧孩子的時候,承受了相當大的壓力,對擔任母親角色一職並未能愉快 勝任,因此本研究以學齡前幼兒母親為研究對象。

近年親職效能感的議題逐漸受到重視,良好的親職效能感可以激發家長更重 視親子關係、提升其教育理念與自信心;親職效能感的重要性對家長與親職教育 是不容忽視的。研究發現,對於低效能感的母親而言,教養知識並不能增進親子 間的互動與提升親職品質;而具有高親職效能感的母親,所接受到的教養知識才 有助於親子互動品質的增進(陳富美,2005)。基於上述,學齡前幼兒母親的親 職效能感為本研究動機之二。

社會智能是帶領人們迎向快樂與成功未來之不二法門。Daniel‧Goleman 繼 出版情緒智能 EQ(emotion intelligence)之後,在《SQ》一書中提出了「社會智能」

(social intelligence),認為社會智能是藉由體察他人的感受,進一步營造和諧的人 際互動(Goleman, 2006)。魏美惠(2007)主張社會智力是能夠適應社會以及與他 人和諧相處的一種能力。研究指出,無論是處於哪一領域的人,如果能擁有卓越

5

的社會智能,能夠發揮同理心並為他人設身處地的著想,那麼就能使周遭的人不 會因為壓力而感到身心俱疲,並且能使人們可以勇於多方嘗試、探索及面對不同 的挑戰,彼此更能共同營造良好的情緒與關係(Goleman, 2006)。李清茵(2004)

以國、高中生 208 個家庭為樣本,對象為家庭中父親、母親、兒子與女兒四位成 員,其研究結果發現,關愛的行為可以增進互動對象的勝任感、自主感及聯繫感,

而尊重的行為也可以增進對方的自主感及勝任感;家庭成員從互動關係當中所感 受到的聯結感、自主感及勝任感,皆能獨特地增進對該關係的滿意度,而且對於 關係滿意度的效應也存在於親子、夫妻或是手足關係當中。

長期低自尊會影響一個人對情緒的調適與人際問題(Verkuyten, 2003)。張學善、

林旻良、葉淑文(2010)的研究指出人際關係與自我概念中的「自尊」有高度相 關,而與「個人勝任感」有中度相關;而情緒智慧與自我概念中的「自尊」及「個 人勝任感」皆有高度相關,也就是說一個人的人際關係與情緒,會影響其自尊與 個人勝任感。另外,正向的伴侶關係,得以降低親職壓力,順帶也會使父母親對 於擔任父母之職務角色感到較為勝任、滿意,並且認為自己的生活較為愉快(林

林旻良、葉淑文(2010)的研究指出人際關係與自我概念中的「自尊」有高度相 關,而與「個人勝任感」有中度相關;而情緒智慧與自我概念中的「自尊」及「個 人勝任感」皆有高度相關,也就是說一個人的人際關係與情緒,會影響其自尊與 個人勝任感。另外,正向的伴侶關係,得以降低親職壓力,順帶也會使父母親對 於擔任父母之職務角色感到較為勝任、滿意,並且認為自己的生活較為愉快(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