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社會智能之定義與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社會智能之定義與相關研究

本節分為三個部份來說明社會智能,首先第一部份說明社會智能的定義與重 要性,接著第二部份在說明社會智能的相關理論以及評量工具,最後第三部份再 針對社會智能相關的研究做一整理與分析。

一、社會智能的定義與重要性

社會智能是使個人邁向成功,營造幸福人生的重要因素(顏紀宇譯,2007)。

Zuzana(2011)指出在過去 30 年社會智能的相關報告已急遽增加,也顯示其已漸漸 受人矚目之重要性。社會智能對於個人、事業、教育、家庭各領域皆有至關重大 的影響,如教師與學生的師生關係、父母與子女的親子關係,不論是那一領域、

關係皆需要仰賴個人與他人的互動。

(一)社會智能的定義

與人建立良好的的關係是人生中的一門必修課,人與人建立和諧相處的能力 便是社會智能,社會智能其實很重要但卻常為人所忽略。以往學者專家對於社會 智能的定義多有許多不同的說法,而不同學者專家對於社會智能所提出的定義也 非全然相同,但是可以確定它是一個多面向組合的概念。美國心理學家 Thorndike

14

最早在 1920 年時,便提出對社會智能的定義,他認為社會智能在我們日常生活 周遭隨處可見,它是理解、與人相處、應對不同人與事及能讓生活更美好的能力,

而具有社會智能的人較能與他人相處,同時也能在人際關係中採取明智的行為表 現智能。爾後心理學家也陸續針對社會智能提出一些概念性的定義,Moss 與 Hunt 於 1927 年指出,人與人之間能和睦相處的這種能力就是社會智能,而 Vernon 也 於 1933 將過去的文獻加以整合注入自己的觀點,將社會智能定義為和他人相處 的能力、對社會事件的處理能力、團體成員間的敏感度以及他人和情境的察覺能 力。另外,Wedeck 於 1947 年彙整 Vernon 所提出的觀點,說明社會智能是對感覺、

情緒與動機能夠做出正確判斷的能力(魏美惠、梁馨儒,2008;魏美惠,2007;

sternberg, 1985)。Gardner(1983)定義社會智能為認識自己與他人的心理能力。

Marlowe(1986)把社會智能定義為一種能掌握人類情感、思想與行為的能力,包括 認識自我和他人的感受及解決人際問題的能力。

有些學者則認為社會智能與情緒智能幾乎是相同的概念,並常將兩者合為一 談(Crowne, 2009;Bradberry & Greaves, 2003;Goleman, 1995),李乙明(1999)

延伸 Salovey 與 Mayer 的理論,認為情緒智能是經營積極關係的一種社會智能。

近年 Goleman,繼提出情緒智能之後再提出社會智能,認為情緒智能與社會智能有 重疊之處,但情緒智能關乎個人而社會智能則是關係到自己與他人,他指出社會 智能是個人能體會他人思緒感受並能運用此體察,促成良好圓融的人際互動並且 能夠掌握複雜的社會情境(Goleman, 2006)。他認為社會智能有兩大範疇分別為社 會察覺與社會能力,其中社會察覺可分為原始同理心、調適呼應(即虛心傾聽)、 設身處地、社會認知;而社會能力又可分為同步效應、自我表現、影響力,以及 展現關懷。Kihlstorm 與 Cantor 認為社會智能是個體對自己的認知(perception of themselves)、對他人的認知(perception of others)、人際行為(interpersonal behavior)、

及社會的世界(social world)進行分類與採取適當行動的能力(引自賴鳳儀、高連

15

亨,2011)。Zuzana(2011)定義社會智能為個人如何理解與解釋自己和他人的行為,

個體依據社會智能可以有效地調整、規範自己的行為。

綜合以上學者的看法,社會智能與情緒智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且與人際 能力也有所關連,而所謂社會智能可以說是適應社會和處理解決有關人事的能力,

對於自己與他人的情緒、關係能有所通曉、掌控及運用該能力去察覺所處的社會 情境以調適行為符合規範、應對狀況,也是個人認識、肯定自我與反省自我的一 種能力。

(二)社會智能的重要性

社會智能會影響個人的適應能力,Zuzana(2011)指出社會智力能使人控制自 己的情緒,為自己人生中的目標做決定。陳李綢(2008)指出積極正向的情緒,

可以使自己和他人身心都達到和諧狀態;Watson、Hubbard與Wiese(2000)認為具 有高度且正向情緒特質的人,對於生活中的所有事物都會感到很滿意,同時也會 與他人有較好的人際互動。張學善等人(2010)指出人際關係影響著每個人的情 緒、生活、工作;鄭曉楓(2011)指出強化正向的人際關係會有穩定、長期的益 處。正向的情緒(positive emotions)、正向人格特質(positive individual traits)和利社 會的態度(prosocial attitudes),這些都能促使個人成長,進而享有美好的生活 (Berman & Davis-Berman, 2005)。擁有較高社會智能的人,在生活事務方面的處 理、人際關係的維持與經營、生活環境之適應或是個人理想、工作目標的達成,

及情緒管理等方面上都會有較傑出的表現(魏美惠、梁馨孺,2008)。而社會智 能對各專業領域人員皆有影響,例如:社會智能對於服務人員的服務行為具有相 當的影響力,一位優良、成功的老師也涉及是否具有良好健全的社會智能(吳承 徽,2010;Zuzana, 2011)。

社會智能所注重的是提升個人在社會及人際互動方面的能力,具有良好社會 智能的人行事敏銳較能適應生活、能與人和諧相處建立穩固的人際關係、維持積

16

極樂觀的人生態度,並達成個人的自我實現、成就和獲得幸福快樂,以期能創建 美好的未來。站在教養的角度來看,父母必須透過與孩子間有效的互動才能達成 良好的親子關係;所以,可以看出社會智能確實在人的互動與事務處理方面扮演 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也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二、社會智能的相關理論

早期分析智能因素模式時並未將社會智能納入範圍加以探究,但社會智能最 初是由智力層面發展而來,因此先由智能的角度去探討社會智力的相關概念與理 論,以下針對國外、國內社會智能理論分述之。

(一)國外社會智能理論

以往智力的相關研究著重於學業智能方面,Sternberg(1984)認為智力應包含 情性發展的學習能力及社會智能(引自魏美惠,2007);Thorndike 主張社會能力 是智力的重要成分,社會智力的基礎是來自智能中有關社會的一部分(Weis, 2007;

Goleman, 2006),Thorndike(1920)將智力分為三個面向,抽象智能、機械智能、社 會智能,並認為社會智能與一般大眾所關注的學業智能有所不同。

Sternberg 在 1985 年由認知心理學理論當中的訊息處理觀念內提出智力三元 論,Sternberg 在他的智能理論架構中又將智能分為學業智能與非學業智能,而非 學業智能又可分為社會智能與實際生活智能,社會智能為與人建立關係的能力、

自我反省與自我掌控的能力、社會適應的能力(引自許月碧,2005),如圖 2-1-1 所示。Sternberg(1985)認為社會智能可以是實用智能的一部分,但是也強調社會 智能與實用智能兩種智能的型態有所差異。社會智能所注重的是社會參與及社會 道德認知的部分;實用智能所注重的是解決真實生活問題的部分。兩種智能不同 之處在於,「社會智能」是關於「處理人事」的能力,「實用智能」則為「處理事 情」的能力(引自吳武典,1997)。而社會智能除了認知層面的知識外,也包含

17

了實際執行的能力,若徒有社會智能而無法將之實際應用在平日生活當中的人,

並不能表示其擁有較高的社會智能(臧國仁、鍾蔚文、楊怡珊,2001)。

圖 2-1-1

Sternberg 智能理論

資料來源:魏美惠(1996)。智力新探。臺北:心理。頁 19。

Guilford(1959)在其智能結構模式將社會智能納入智能的範圍,而根據此智能 結構論得知,智能是由三個向度及其中 120 個因子所共同組成,在此智能結構模 式的研究結果顯示,五種運作、六種結果的交互作用當中,120 個因子之中有 30 個因子被歸納視為社會智能(Romney & Pyryt, 1999)。

Eysenck(1988)提出智力理論發展模式,將智力的概念與定義分成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探究生物性智能,認為智能受到遺傳、生理等先天因素的影響,第二 階段為智力發展理論,又稱為心理計量取向智力,智力是受到家庭、教育、等文 化因素的影響,並可藉由行為的觀察加以測量,第三階段之智力發展為社會智力,

此階段的智力是將生物性智力與心理計量取向智力的觀念與實際的生活作連結,

所以社會智能所重視的是認知與非認知成分的智能(引自蘇建文,2000)。

Gardner(1983)認為智力不是由一種單獨、整體的概念所建構的能力,而是來 自於不同面向的能力所組成,而這些能力是相互獨立存在的,因此提出「多元智

非學業智能

社會智能 學業智能

智能

實用智能 決策能力、解決真實生活問 題的能力

與學業相關的能力,如:數學邏輯、語文、自然

與人建立關係、自我反省 與肯定、社會適應的能力

18

能理論」。Gardner 認為人類至少有八種智能分別是語言智能、音樂智能、身體動 作智能、邏輯數學智能、空間智能、人際智能、內省智能和自然觀察者智能。在 八種智能當中,可以發現人際智能與內省智能兩種智能與社會智能的概念相去無 幾,人際智能是一種與他人相處的能力,指的是一個人能夠察覺和區辨他人的情 緒、動機、目的和感受,能夠善解人意與人互動並做出適當的反應,可觀察到最 明顯的行為就是擅長與人交流的表現。內省智能則強調於個人的部分,指的是指 一個人能夠清楚地了解覺察自己的感受、情緒,掌握自己的優點、接受自身的缺 點,並能運用這些訊息去調適自己、接納自己及自我反省的能力(李乙明、李淑 貞譯,2008;魏美惠,2007)。人際智能與內省智能皆與我們所關切的「人」,人 與自己和人與人互動的能力相關,故此兩種智能也可歸納為成為社會智能的一部

能理論」。Gardner 認為人類至少有八種智能分別是語言智能、音樂智能、身體動 作智能、邏輯數學智能、空間智能、人際智能、內省智能和自然觀察者智能。在 八種智能當中,可以發現人際智能與內省智能兩種智能與社會智能的概念相去無 幾,人際智能是一種與他人相處的能力,指的是一個人能夠察覺和區辨他人的情 緒、動機、目的和感受,能夠善解人意與人互動並做出適當的反應,可觀察到最 明顯的行為就是擅長與人交流的表現。內省智能則強調於個人的部分,指的是指 一個人能夠清楚地了解覺察自己的感受、情緒,掌握自己的優點、接受自身的缺 點,並能運用這些訊息去調適自己、接納自己及自我反省的能力(李乙明、李淑 貞譯,2008;魏美惠,2007)。人際智能與內省智能皆與我們所關切的「人」,人 與自己和人與人互動的能力相關,故此兩種智能也可歸納為成為社會智能的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