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大學教師專業成長社群之跨領域帶領經驗之省思/ 102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大學教師專業成長社群之跨領域帶領經驗之省思/ 102"

Copied!
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15,4(4),頁 102-104

自由評論 第 102 頁

大學教師專業成長社群之跨領域帶領經驗之省思

陳昱宏 臺北市立大學學習與媒材設計學系助理教授

一、前言

本文聚焦於推動教師專業成長社 群與相關活動的規劃,以大學教師為 主體,以社群專業活動與內容設計為 核心,探討跨領域和結合實務操作之 社群活動、大學教師專業成長,以及 教學、研究發展間的關聯,期盼可以 透過多元的、實務導向的活動與能延 續的內容設計,增進參與社群教師的 專業知能,最終達成永續發展、自我 提升之基礎。 近年來由於少子化的問題日趨明 顯,各級教師的人數相對增加,各級 學校都面臨招生人數減少的衝擊,可 能導致學校整併、師資供需不平衡等 結果,而大專院校也在 2014 年 2 月面 臨第一所退場的情況。針對這些問題 進行瞭解與分析,能讓學校、教師與 相關單位重新審視現況,從而透過評 鑑機制進行自我檢視,或藉由多種學 習成長管道與精進方式,不斷創新求 變,進而強化教師的專業知能、發展 學校的品牌特色,最終整體提升學校 與教師的競爭力,且獲得家長、學生 與社會大眾的支持和認同,因此吳金 聰的研究(2010)也指出,少子化的 問題,可能是促成教師專業成長的與 推動評鑑機制的契機。 全國大專院校依大學法(2011), 逐步推動並建立大學教師的教學、研 究、輔導與服務成效評鑑制度。而評 鑑的主要目的,應是促成教師的專業 成長,透過評鑑讓教師瞭解並獲得自 己在個別項目表現與回饋,並藉此協 助教師瞭解自己的專業需求,以及可 再精進之處,以提升教學品質、改善 教學成效。 因此,在學校與教師面對評鑑績 效的同時,如何在教師的專業知能與 教學技巧等面向都持續提升與精進, 是學校、社會、教師應該持續關注的 焦點。

二、教師專業成長

現今各界對大學教師的期盼,是 具備領域、學門的專業知識,同時擁 有教學技巧的專業人才。教師必須精 進教學技能與專業知識,使教學內容 與方法能夠與時俱進,且持續發展、 提升教學成效(Pennington, 1999)。 Duke(1993)也認為教師應對教學活動 與方式加以反思並精進。 因此黃秋鑾(2010)的研究指出 「學習 社群」 是教師 進修的另一管 道。透過學習社群可以讓一群有共同 目標的人,透過對話、腦力激盪、經 驗分享等方式進行學習與自我精進, 以提升 個人的專業 知 能 (劉 咨廷, 2012)。而大學教師更應隨著社會環境 與教育環境的改變,不斷檢視自身、 提升專業知能、調整教學技巧。而藉 由規劃和參與學習社群的方式,來增 進教師的專業知能、精進教學方式, 是為可行且行之有年的方式之一。

(2)

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15,4(4),頁 102-104

第 103 頁 自由評論

三、推動學習社群之經驗

鄭博真(2012)的研究指出,國 內各大專院校都已設立相關的單位, 專責辦理教師專業發展與成長,但多 數的性質都以辦理一次性或性質相同 的多次性活動為主,包括研習、工作 坊、經驗分享等;而活動內容則多以 教學發展為主,以研究發展次之。但 隨著各專責單位辦理社群活動的經驗 增加,以及學校、教師對提升教學成 效的需求,社群的發展與規劃,也逐 漸聚焦於深一層次的活動設計、內容 規劃與成效評估,包括針對課程規劃 與教學內容設計的反思、深化專業知 能與各學門之研究、整體性評鑑教學 方式與學習成效、針對科普知識與國 民基本素養之培育等面向。 筆者於 2010 年至 2015 年間共主 持過三個專業成長社群,協同辦理七 個相關活動。其中,有圍繞一個主軸, 持續辦理相同性質活動的社群(如, 僅辦理教師研習),也有辦理多元、多 種活動的社群(如,辦理研習、工作 坊、經驗分享,以及產學與實務操作 等)。前述的各個社群活動,不論是以 相同性質或多元的活動規劃為主,都 不離一個共通主軸,希冀透過教學與 實務經驗分享,讓參與的教師從多元 觀點來瞭解與精進教學技巧、方式與 經驗,藉此激發教學創意、提升專業 知能;透過工作坊的現場操作,由做 中學的方式,縮短學用落差;最後再 藉由產業的觀點,來瞭解業界對人才 的知識與技能之實質需求,以調整未 來的教學與研究方向。 為了提升專業成長社群的功能與 實質增進教師專業知能的效益,上述 以同一性質活動為主的社群活動,皆 規劃為跨系教師的參與合作,藉由不 同背景與專長的教師,提供彼此不同 的教學 經驗與專業 , 同時透 過有計 畫、有系統的安排,讓每個單一的活 動與內容都能回扣到相同的主軸與焦 點,以強化學習與精進的成效。 而舉辦多元活動的社群,則透過 跨系之師資與產業界專家的合作,辦 理實作 工作坊、產 業 的現場 實務操 作,邀請教師與部分學生實際參與操 作,藉由做中學的體驗,一方面能讓 教師實際獲得產業的第一手經驗,另 一方面,也增進教師與學生間的互動 與合作,讓教師得以瞭解學生的學習 需求,同時也與業界需求的知能進一 步接軌,以期未來規劃課程內容時, 能將相關經驗與知能持續傳承。最後 在辦理活動的同時,也積極結合跨領 域、產學之教師與專家,將相關的成 果轉化為研究能量,讓教學理論的運 用與實務經驗緊密結合,並實質提升 教學成效。

四、結語

教師專業成長的目的在增進教師 的專業知能,包括教學、研究、輔導 與服務等面向的精進,最終達到教師 與學生的教、學成效提升(王春玲、 高益民,2006;吳金聰,2013)。藉由 社群活動的學習,透過經驗分享、實 際操作與討論的過程,有助於教師自 我檢視,也可以從不同領域的教師的 多元觀點,以及產業的實務經驗中,

(3)

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15,4(4),頁 102-104

自由評論 第 104 頁 產生新視野與觀點,並持續自我提升 精進。 此外,教師也需要具備轉化所習 得之專業知能與教學技巧為研究的能 力,唯有如此,才能在教學上與自己 專業學門領域上,不斷反思、精進與 提升,而非僅是例行公事,或只是為 了滿足評鑑指標而努力。因此妥善規 劃與經營具備延續性,並且能延續成 為研究能量的專業成長社群是刻不容 緩,一方面能藉由一次一次活動的持 續累積,達到事半功倍的成效,另一 方面也讓所有活動內容不斷回饋到教 學與研究的主軸,讓教師在專業知能 與教學成效上皆有所精進,以因應現 今快速的社會環境變遷,深化教師的 教學與研究能量,並提升學生學習成 效上的各項需求。 參考文獻  大學法(2011 年 01 月 26 日修正)。  王春玲、高益民(2006)。美國高 校教師發展興起與組織化。比較教育 研究,9,56-61。  吳金聰(2010,1 月)。超額教師 問題是教育的危機也是轉機—藉積分 制 度 提升 屏東 縣教 師 的專 業知 能 。 2010 地方教育論壇:地方教育發展議 題的社群觀點,屏東教育大學主辦, 屏東。  吳金聰(2013)。教師專業發展評 鑑的實施問題與建議。臺灣教育評論 月刊,2(10),51-55。  黃秋鑾(2010)。教師進修的另一 管道─以「學習社群」提升教師專業成 長。北縣教育,71,29-36。  劉咨廷(2012)。衣帶漸寬終不悔 ~「快樂總鋪師」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創 新教學之敘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 鄭博真(2012)。我國大學教師專 業發展之現況、困境與展望。教育研 究與發展期刊,8(1),61-92。  Duke, D. L. (1993). Removing barriers to professional growth. Phi

Delta Kappan, 74(9), 702-712.

 Pennington, G. (1999). Towards a new professionalism: Accrediting higher education teaching. In H. Fry, S. Ketteridge & S. Marshall, (Eds.), A

handbook for learning and teaching in higher education: Enhancing Academic Practice (pp. 5-18). London, UK: Kogan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依據教育部臺教師(二)字第 1070199256 號,辦理國小全英語教學之教師專業成長工作

國小組 優等 宜蘭縣凱旋國小 行動載具輔助學生自主學習與創作 國小組 優等 臺南市大成國小 大成國小數學領域教師專業社群 國小組 優等 高雄市油廠國小 AI 異想家. 國中組 特優

教育部自101學年度開始 推動分組合作學習計畫,感 謝張新仁校長及國立臺北教 育大學團隊的帶領,嘉大附

規準=自省的方向 觀課=互學的策略 檔案=教學的分享 社群=團隊的增能.. 1.教學前會談與共同備課的學習之路

集體備課 (教材 教法 評量) 公開授業/觀課 (分享 錄影) 共同議課 (反思 紀錄)..

「倍思科學」教育系統,是由國內長期推動科學教育的專家學者和優秀的中小學教師共同規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二、本案中等師資類科學生(特教系以外之學生)修習之「教育專業課程版本」應為106年11月17日教育部臺教師(二)字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