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淺談故事結構教學與實務教學分享/ 101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淺談故事結構教學與實務教學分享/ 101"

Copied!
1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淺談故事結構教學與實務教學分享

侯美娟 屏東縣市鶴聲國小資源班教師 黃秋霞 國立屏東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助理教授 鍾屏蘭 國立屏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教授

一、前言

閱 讀 是 許 多 學 科 學 習 的 基 礎 要 素,若閱讀有困難的話,常會影響其 他學科的學習表現,也可能影響日常 生活的行動力、獨立性、便利性。閱 讀的歷程包含識字和理解兩大組合要 素,識字是理解的基礎要素,理解是 閱讀的最終目標,因此,閱讀理解是 閱 讀 教 學 中 很 重 要 的 目 標 ( Lerner, 2009;Lerner & Johns, 2009 & 2012)。 學習障礙(學障)學生中約有 85%, 甚至有 90%以上的閱讀困難(Bender, 2006 & 2012)。美國「身心障礙者教育 法 案 」( Individuals with Disabilities Education Act Amendments, IDEA)指 出,學障學生可能在「基本的閱讀技 巧」或「閱讀理解」方面有困難,亦 即在認字的技巧精熟之後,閱讀理解 能力卻無法自動化發展。Jennings, et al., (2010)、Lerner (2009)、 Lerner 與 Johns(2009 & 2012)指出閱讀障礙 者,雖學會基本的認字,但理解複雜 的文章時,就顯得格外困難;如何提 供 有 效 增 進 閱 讀 理 解 策 略 是 很 重 要 的。柯華葳(2010)也指出閱讀能力 要透過學習才能習得,閱讀乃學習新 知的基礎,因此,教師須教導學生各 種有效的閱讀策略,增進閱讀理解的 學習成效。 Gagne′, et al., (1993)將閱讀理 解 分 為 字 義 理 解 ( literal comprehension)、推論理解(inferential comprehension ) 及 理 解 監 控 (comprehension monitoring)三部分 (岳修平譯,1998),各部分可再細 分,例如:(1)字義理解包括「字義 取得」和「語法分析」。(2)推論理解 包括「整合」、「摘要」及「詳細論述」。 (3)理解監控(後設認知)包括目標 設定、策略選擇、目標檢視、修正補 強。柯華葳(1999)、方金雅(2001) 提出閱讀理解含詞彙與文本理解,文 本理解分為部分處理與本文處理;部 分處理包括字義搜尋、形成命題及命 題組合;本文處理包括文義理解與推 理。胡永崇(2008)、胡永崇、黃秋霞、 王智玫等(2014)、胡永崇、詹士宜、 洪雅惠、呂偉白、黃秋霞等(2016) 也提及閱讀理解的主要成分包括文字 處理、文意處理、理解監控處理等三 個歷程。 美國國家閱讀小組(2000)在文 獻回顧中提到,有效提升閱讀理解策 略包括:理解監控、合作學習、使用 圖示和語義組織圖(包括故事結構地 圖)、問題回答、產生問題、故事架構、 大意等。國內相關文獻與研究結果顯 示,改善閱讀障礙學童的常見閱讀理 解策略,例如:黃瓊儀(2012)的故 事結構圖、心智繪圖、繪本教學、概

(2)

念構圖、電腦輔助教學、交互教學策 略、程貴聯(2007)的概念構圖、王 俐玲(2007)、何嘉雯與李芃娟(2003) 的交互教學策略,各種教學策略均有 其優、缺點。 Gersten(1998)提及閱讀障礙學 童無法掌握文章結構,可藉由系統化 的教導故事結構元素,進而掌握內容 的主要概念,達到文章重點的理解。 由故事結構教學後,驗證能有效地改 善學障學童的閱讀困難;教師若將其 融入教學中,可協助更多學童含學障 學童們;不少研究結果顯示,故事結 構教學不僅能有效提升學生的閱讀理 解能力,也能改善其學習動機。多數 的故事結構教學與閱讀理解的相關研 究皆指出,故事結構教學不僅能增進 讀者掌握故事結構、文章重點、閱讀 理解能力、閱讀動機、口語敘述的完 整性,也能類化至社會科故事體文章 (王心怡,2006;王瓊滿,2011;林 佩菁,2002;林詩婷、程鈺雄,2010; 張雅惠,2012;陳姝蓉,2002;葉淑 美,2002;趙尹薇,2006;鄭慧芬, 2013;鍾筱莉,2011;簡馨瑩、楊瑋 婷、簡淑貞、王繼伶,2011)。

二、故事結構教學

根據文獻探討顯示,不同作者會 用不同名稱稱謂 story-map,本文為尊 重原作者的用詞不修改其稱謂,皆以 story-map instruction 稱為故事結構教 學。王瓊珠(2010)提及故事結構(story grammar ), 也 可 稱 為 故 事 文 法 , Story-map instruction(故事結構教學、 故事結構法、故事結構策略)係由 1900 年代初期,人類學家分析民間傳說演 變而來,儘管文化不同,但在述說故 事都遵循某種型態,包括:(1)主角 特質、(2)時間與地點的情境、(3) 主要問題或衝突、(4)事情經過、(5) 主角的反應、(6)故事的結局等,分 類法繁簡不一,卻大同小異。故事結 構(story grammar)最早由 Rumelhart (1975)提出,主要故事結構要素為「背 景」、「事件」。Stein 與 Glenn (1979) 提及的「背景」以及一個或多個「情 節」;Hayward (2003)綜合了 Mandler 與 Johnson (1977)、Stein 與 Glenn (1979)的定義,將故事結構要素定 義為背景、開始事件、內在回應、內 在計劃、內在企圖、結果、反應等七 項要素。Idol(l987)是國外第一位將 故事圖用在故事結構教學的學者,Idol 與 Croll(1987)提出故事結構的五項 要素:(1)背景(包含主角、時間、地 點)、(2)問題、(3)目標、(4)行動、(5) 結局。本文僅以闡述故事結構之定義 與要素、教學原理、相關研究發現等, 分述如下: (一) 故事結構之定義與要素 本文簡述以下數位學者針對故事 結構的定義與要素:Thorndyke (1977) 提出記敘文的故事結構要素包括:(1) 故事由背景、主題、情節及結局而構 成,(2)背景含人物、地點和時間,(3) 主題由目標所構成,(4)情節由一些 故事的插曲所組成,(5)結局由事件 和狀況所構成,(6)插曲由一些事件 和一些狀況所構成。Stein 與 Glenn (1979)指出故事結構要素,包括背 景和插曲兩大部分:(1)背景:包括

(3)

主要人物及故事的情境,介紹了故事 主角及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2) 插曲:起始事件、內在反應、計畫與 行動、企圖、故事結局、反應或感覺。 黃瑞珍(1999)認為故事結構分析乃 以表列出故事中的各元素為情境、問 題、動作與結果。簡馨瑩、楊瑋婷、 簡淑貞與王繼伶(2011)指出主要故 事結構要素為「背景」、「事件」。 鍾筱莉(2011)提及故事結構教 學的五項要素:(1)背景(包含主角、 時間、地點)、(2)問題、(3)目標、(4) 行動、(5)結局(Idol,1987)。陳姝蓉 與王瓊珠(2004)的故事結構包含六 項要素:(1)主角、(2)情境、(3)開始事 件、(4)主角反應、(5)事件發展、(6)結 果。張雅惠(2012)提及故事結構教 學 係 在 敘 述 故 事 時 通 常 會 依 某 種 型 態,包括主角(特色)、情境(事件發 生的時間與地點)、引發事件(環境因 素、事件動機與問題或衝突)、事情發 展與經過、行動與嘗試(主角內在反 應)、故事結局(回應或啟示)(王瓊 珠 , 2010;Idol,1987;Idol & Croll, 1987;Gardill & Jitendra, 1999)。

目前多數文獻探討皆採取 Stein 與 Glenn(1979)提出的「背景」、一個 或多個「情節」為故事結構的基本要 素;Hayward (2003)綜合了 Mandler 與 Johnson(1977)、Stein 與 Glenn (1979)提出的七項要素:背景、開 始事件、內在回應、內在計劃、內在 企圖、結果、反應。綜上所述,本文 歸納故事結構的基本要素包括:(1) 主角:主角與特徵,(2)背景:事件 時間與地點,(3)主要問題:主角要 解決的問題,(4)事件經過:事件發 展與經過,(5)結局:事件的結果,(6) 主角反應:主角的內在感受或啟示。 (二) 故事結構的教學原理 王瓊珠(2010)、陳姝蓉(2002)、 蘇 家 莉 ( 2009)、Gardill 與 Jitendra (1999)等認為,故事結構教學乃透 過大量提問協助讀者找出故事結構要 素,並輔以圖表組織其因果、時序關 係,進而延伸至對讀者的啟示。因此, 故事結構教學與鷹架學習密不可分, 教學必須依循示範、引導、獨立三個 階段;Idol(1987)依此教學原則,提 估故事圖融入故事結構教學的實施流 程:(一)示範:(1)學生朗讀故事, (2)教師展示故事圖,(3)教師於故 事圖上寫下答案,學生跟著書寫在自 己的故事圖上,(4)教師依故事圖提 問。(二)引導:(1)教師詢問相關問 題,小組共同討論答案,(2)教師將 正確答案寫在故事圖上,學生修改自 己的故事圖。( 三)獨立:學生自己 閱讀故事,並使用故事圖理解文意, 教師再批改作業。 洪蕙暄(2009)提及故事結構教 學,區分為示範、引導與測驗階段; 簡 馨 瑩 、 楊 瑋 婷 、 簡 淑 貞 與 王 繼 伶 (2011)指出故事的核心是主角對事 件的反應,教師可透過提問或討論的 方式來閱讀故事,如此不但可以協助 學生認識故事結構要素,也能夠使學 生 更 容 易 了 解 或 回 憶 故 事 內 容 (Dickinson & Smith,1994;Gardill & Jitendra, 1999)。教學者利用不同顏色 的 字 卡 將 故 事 主 角 、 故 事 中 發 生 的

(4)

事、發生地點、發生時間與故事為何 發生一一標出。接著詢問故事內容, 逐步建立故事架構以及主角如何解決 困難。鍾筱莉(2011)根據 Idol(1987) 的實施流程而稍調整,以預測故事內 容作為引起動機,進而朗讀故事、討 論內容、書寫故事臉、練習說故事, 最後請學生分享故事。其中討論內容 參考 Li(2007)研究中列舉的問題, 將其對應陳姝蓉與王瓊珠(2004)的 六項故事結構要素,再加入「啟示」, 起初曾使用 Idol(1987)設計的故事 圖,學生仍提不起勁來學習,於是第 三週起則改用 Staal(2000)的故事臉, 結果顯示其教學效果很不錯。鄭慧芬 (2013)也提及 Idol 於 1987 年所發展 的故事圖教學策略,強調將故事的六 項要素(主角、故事背景、開始事件、 事情經過以及事件結果、反應)與架 構以視覺圖表呈現,引導讀者注意文 章中的因果關係,發展的歷程及表層 訊息、內在隱含訊息。其實驗教學介 入 期 又 分 為 教 師 示 範 期 及 引 導 練 習 期。(一)前測期:本階段不實施任何 故事結構教學。(二)實驗教學介入期 分為:(1)教師示範期:以討論方式 依序教導學生六項故事要素,並運用 故事結構圖輔助學生,找出故事中各 要素。(2)引導練習期:以問答方式 讓學生了解各元素在文章中的意義、 重要性及順序性,以引導完成故事圖。 (三) 故事結構的相關研究 本文彙整故事結構的相關研究, 以學前、國小、國中階段,分述如下: 1. 學前教育階段 簡馨瑩、楊瑋婷、簡淑貞與王繼 伶(2011)針對公立幼稚園 18 名幼兒 研究參與者,探討故事結構教學對幼 兒故事理解能力及故事結構順序之效 果。研究結果顯示:(1)故事結構教 學能部分提升幼兒於故事結構理解的 表現,在「開始事件」與「內在回應」 的 故 事 結 構 要 素 具 有 顯 著 提 升 的 效 果。(2)故事結構教學有助於幼兒敘 述故事的完整性。 2. 國小教育階段 蔡銘津(1998)將 80 名國小五年 級和 76 名三年級學生,以多因子「前 後測等組設計」運用國語課文結構分 析策略,探討文章結構分析策略對國 小學童寫作成效之差異。研究結果顯 示:(1)寫作能力,五年級和三年級 的實驗組在「組織能力」上均優於控 制組。五年級不論實驗組的中智與低 智者在「組織能力」方面均優於控制 組中智與低智者。(2)寫作品質,五 年級實驗組在說明文的「組織結構」 上優於控制組,三年級實驗組不論敘 述文或說明文,所有寫作品質包括「文 字修辭」、「內容思想」、「組織結構」 均優於控制組。(3)整體而言,性別 間少有差異;而智力水準較高者各項 能力表現也較好。 陳姝蓉(2002)以五名二年級國 小閱讀障礙研究參與者,採單一受試 研究中的「A-B-A′ 設計」,以鷹架學 習的概念,由教師示範、教師引導及 學生自問自答獨立學習等階段,教導

(5)

學 生 使 用 故 事 結 構 策 略 理 解 文 章 內 容。研究結果顯示:(1)故事結構教 學對五名研究參與者之故事結構能力 具有教學成效及保留成效。(2)故事 結構要素中,以「主角」與「情境」 兩項成效最穩定。(3)故事結構教學 對四名研究參與者之故事理解能力具 有保留成效,但穩定性較故事結構能 力低。(4)「理解推理」、「字詞義」與 「內容記憶」三類故事理解層面皆具 有保留成效,其中以「理解推理」與 「字詞義」效果較大,「內容記憶」的 效果較小。(5)四名研究參與者在故 事結構能力與故事理解能力間呈現顯 著相關。 葉淑美(2002)將 64 名二年級國 小普通班學生和 8 名低閱讀能力學 生,以實驗教學不等組前後測設計, 實驗組實施合作故事圖解教學,控制 組則實施傳統教學。研究結果顯示: (1)合作故事圖解教學能增進低閱讀 能力學生閱讀理解能力具有立即及保 留成效。(2)合作故事圖解教學能增 進普通學生閱讀理解能力具有立即及 保留成效。(3)合作故事圖解教學能 增進全體學生閱讀理解能力具有立即 及保留成效。(4)合作故事圖解教學 能增進實驗組學生之閱讀理解能力及 記憶故事內容,並受到其喜愛與肯定 的態度。 王心怡(2006)將三名二年級國 小閱讀障礙學生,以單一受試實驗研 究中的「跨受試多探測設計」,運用故 事結構教學介入,研究結果顯示:(1) 故事結構教學對國小閱讀障礙學生之 閱讀理解能力具有提升成效。(2)故 事結構教學對國小閱讀障礙學生之閱 讀理解能力具有維持效果。(3)國小 閱讀障礙學生對「文章中明示問題」、 「文章中隱含的問題及涉入個人經驗 的問題」等,呈現進步趨勢。(4)故 事結構教學對國小閱讀障礙學生,在 「中文閱讀理解測驗」,前、後測皆有 正向改變。(5)故事結構教學的效果 皆受到閱讀障礙學生及導師的肯定。 趙尹薇(2006)以三名國小中高 年級學障生,採單一個案研究中的「跨 受試多基線設計」,探究學生接受故事 結構教學後,是否能將理解文章結構 與 文 章 內 涵 的 能 力 類 化 至 社 會 科 學 習。研究結果顯示:(1)故事結構教 學對學障生在「故事結構測驗」、「故 事內容回憶」及「閱讀理解測驗」皆 具有立即效果。(2)故事結構教學對 學 障 生 閱 讀 理 解 具 有 良 好 的 保 留 效 果。(3) 學生對理解故事體文章結構 與故事體文章內涵能力可類化至社會 科故事體文章上。(4)研究參與者、 導師及家長皆具有正向成效。 林詩婷與程鈺雄(2010)以一名 國小原住民三年級學障學童,採用單 一個案研究設計,運用接近學童生活 的繪本為教材,進行故事結構教學, 探討其文章結構理解能力為何。研究 結果顯示:透過繪本教材,以貼近學 生日常生活經驗為主,能增進學障學 童的國語文能力。王瓊滿(2011)將 八名二年級國小低閱讀能力學生,以 質性研究中的文件分析、觀察和訪談 蒐集資料,探討學生學習故事結構的 情形。研究結果顯示:(1)故事結構 教學有助於低閱讀能力學生掌握故事

(6)

結構。(2)故事結構教學能提升低閱 讀能力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3)故 事結構教學能提升低閱讀能力學生的 閱讀動機。鍾筱莉(2011)以一名國 小六輕度自閉症學生,採用一對一個 別教學的方式,運用故事結構教學與 鷹架學習策略,探討其說故事能力之 應用。研究結果顯示:(1)說故事時, 研究參與者不僅較能說出要點,也能 具體的敘述故事。(2)在文章重點的 掌 握 與 組 織 結 構 的 辨 別 也 有 進 步 不 少,唯有心得分享稍微薄弱。鄭慧芬 (2013)以二名國小四年級閱讀理解 困難的學障生為研究參與者,透過故 事結構法進行實驗教學,探討故事結 構教學是否能提升學生文章內涵理解 與結構理解能力。研究結果顯示:(1) 文章內涵理解:在文字表層的理解及 涉入個人經驗理解層次的進步較多, 深層文意理解層次進步不大。(2)文 章結構理解:學習態度改變極大,閱 讀時間拉長,答題時會稍作思索後再 答題,整體正確率提高。 3. 國中教育階段 陳榮華(1978)將 84 名國中智能 障礙與 200 名國中普通學生,以 2(智 力水準)× 2(故事結構)× 4(學習次 數)多因子混合設計,探討故事結構 與學習次數對智障學生的記憶與推理 之影響。研究結果顯示:(1)智力因 素 、 故 事 結 構 及 學 習 次 數 與 總 分 關 係:智障學童(MR)的學習效果顯然 低於普通學童(GN)(MR<GN);閱 讀甲篇故事組總成績顯然優於閱讀乙 篇故事組的成績;學習次數愈多,學 習成績均有顯著進步。(GN 甲>GN 乙 >MR 甲>MR 乙)。(2)智力、故事 結構及學習次數等因素與簡易知識回 憶 成 績 之 關 係 : 智 障 與 普 通 學 童 一 樣,閱讀甲篇故事的回憶成績均優於 乙篇,回憶成績隨學習次數的增加而 提高。(GN 甲>GN 乙>MR 甲>MR 乙)。(3)智力、故事結構及學習次數 等因素與數字推理成績之關係:在數 字推理方面,智障學童成績特別差, 與普通學童的成績差距特別大。對一 般智力正常兒童而言,學習次數的增 加,可幫助記憶更多簡易知識,也可 提 供 更 多 思 考 時 間 。 對 智 障 學 童 而 言,若學習材料難度超過其學習能力 時,學習次數的增加無助於提高學習 效果。(GN 甲>GN 乙>MR 甲>MR 乙)。(4)一週後,兩組皆具有很不錯 的保留效果。林佩菁(2002)以三名 二年級國中學障生,採用單一受試實 驗研究中的「跨受試多探測設計」,以 坊間故事書編輯成故事體文章,並依 故事文法要素分析成故事架構圖做為 實驗教材。研究結果顯示:(1)故事 架構教學對國中學障生在「選擇式閱 讀理解測驗」與「自由回憶測驗」的 學習表現,具有立即成效。(2)故事 架構教學對國中學障生的閱讀理解表 現沒有明顯的保留效果。 整體而言,由上述得知,學前、 國小及國中階段,故事結構教學不僅 能有效提升學障或閱讀困難學童的閱 讀理解能力,也能改善學習動機。

(7)

三、故事結構教學之實務教學分

享與建議

本研究者因長期輔導學障學生,發現 他們在文意理解方面,常會由文章的關鍵 字尋找答案,由簡單易懂文句斷章取義, 易忽略整篇文章的完整性;在推理理解方 面,因缺乏基本的先備知識,難掌握文章 本身的重點,導致在推理理解方面,更是 難上加難。也常會因閱讀速度慢,只閱讀 文章表面的字義,很少利用先備知識來理 解文章中的訊息,更不會由訊息進行推 測,因而忽略整篇文章主要的重點。本研 究者曾以大聲朗讀、重複閱讀、上下關鍵 字等教學策略,能提升其閱讀理解卻很有 限;究其因,可能因學障學生較無法使用 策略覺察自己的學習歷程,在閱讀理解方 面並無明顯的進步。本研究由「故事結構 教學」的彙整文獻過程中,發現不少有效 的「故事結構教學」相關研究,欲驗證「故 事結構教學」是否能提升兩名學障學生的 閱讀理解能力,因此,上學期即在屏東某 資源班裡,執行故事結構教學介入的實驗 教學。本研究的主要研究結果分析,分述 如下: (一) 各階段整體的閱讀理解表現:「故事 結構教學」對研究參與甲與乙的整 體閱讀理解,具有立即成效,撤除 介入後,整體閱讀理解表現,雖稍 不若介入期,但高於基線期,具有 維持效果。 (二) 整體而言,故事結構教學對國小研 究參與甲與乙的整體閱讀理解、文 意推理、推理理解,皆具有立即與 維持成效。 本研究建議,未來欲執行「故事 結構教學」,無論是文意推理、推理理 解、整體的閱讀理解等循序漸進的教 學介入,如此,即能逐步習得閱讀理 解的學習策略,也能降低閱讀學習的 挫敗感,並提高學習參與度,本研究 結果顯示,故事結構是很具體且有效 的閱讀理解介入策略;但研究設計方 面卻較難達到等值複本的要素。

四、結語

本研究乃根據王瓊珠(2010)、黃 瑞珍(1998)等「故事結構」的基本 要素,係擷取不同有效的故事結構策 略的優點,本研究稍微調整教學介入 內容,涵蓋記敘文與文言文的「文意 推理」、「 推理理 解」、「整 體閱 讀理 解」,主要強調透過提供學生不同的學 習策略與多元的學習機會,可藉此提 升 研 究 參 與 者 的 閱 讀 理 解 能 力 。 因 此,若習得有效且正確的閱讀理解策 略,即能增進接收或獲取訊息的便利 性與正確性。教師若能將故事結構教 學融入教學中,可能協助更多學童包 含學障學童們,不僅能有效提升學生 的閱讀理解,也能改善學習動機。本 研究結果與上述的研究結果相呼應, 故事結構教學既能有效地改善學生的 閱讀理解表現;使用圖表呈現故事中 重要概念與相對關係,也能較容易掌 握故事主要要素、重點與主要概念, 進而增進其閱讀理解。

(8)

參考文獻  王心怡(2006)。故事結構教學對國 小閱讀障礙兒童閱讀理解教學成效之研 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 臺南。  王瓊珠(編著)(2010)。故事結構 教學與分享閱讀(第二版)。臺北:心理。  王瓊滿(2011)。故事結構教學對國 小二年級低閱讀能力學生閱讀理解與閱 讀動機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 臺中教育大學,臺中。  何嘉雯、李芃娟(2003)。交互教學法 對國小閱讀理解困難學生教學成效之研 究。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11,101-125。  林佩菁(2002)。故事架構教學法對 國中學習障礙學生閱讀理解表現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 學,彰化。  林詩婷、程鈺雄(2010)。透過繪本閱 讀增進學習障礙學童的文章結構理解能 力。臺東特教,32,24-30。  岳修平(譯)(1998)。E. D. Gagne′、 C. W. Yekovich和F. R. Yekovich(著)。教 學心理學—學習的認知基礎。臺北:遠 流。  岳修平、鄧雅婷(2009)。不同學習 階段學生使用網路知識地圖與閱讀表現 之研究。理工研究學報,43(2),1-15。  柯華葳(2010)。閱讀理解教學。 載於王瓊珠、陳淑麗(主編),突破閱 讀困難—理念與實務(167-182頁)。臺 北:心理。  柯華葳、方金雅(2010)。閱讀理 解評量。載於柯華葳(主編),中文閱 讀障礙(167-176頁)。臺北:心理。  洪蕙暄(2009)。故事結構教學對 國小學習障礙學生閱讀理解成效研究 之探討。教師之友,50(5),108-119。  胡永崇(2008)。閱讀理解的教學 評量方式。屏師特殊教育,16,1-9。  胡永崇、黃秋霞、王智玫等合譯 (2014)。學習障礙之教育。臺北市, 心理出版社(四刷)。(原著出版年: 2005)。  胡永崇、詹士宜、洪雅惠、呂偉 白、黃秋霞等合譯(2016)。學習障礙 與補救教學教材教法。Strategies for Teaching Students with Learning and Behavior Problems.(9e) 2014 by Sharon, R. Vaughn & Candace, S. Bos.ISBN: 9789864470273。華騰文化。出版日 期:2016/01/07。  陳榮華(1978)。故事結構與學習 次數對智能不足兒童記憶與推理之影 響。教育心理學報,11,9-24。  陳姝蓉(2002)。故事結構教學對 增進國小閱讀障礙學生閱讀理解能力 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 師範學院,臺北。

(9)

 黃瑞珍(1999)。故事結構分析法 在語言學習障礙兒童教學之應用。國 小特殊教育,27,4-10。  黃瓊儀(2012)。臺灣近十年閱讀 障礙學童閱讀理解策略教學成效之後 設分析。東臺灣特殊教育學報,14, 243-268。  程貴聯(2007)。圖像化概念構圖 策略對國小學習障礙學生閱讀理解成 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 化師範大學,彰化。  張雅惠(2012)。故事結構教學法 在語文學習應用成效之實證研究回 顧。雲嘉特教,16,30-39。  趙尹薇(2006)。故事結構教學對 提升國小學習障礙學生閱讀理解成效 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 師範大學,彰化。  葉淑美(2002)。合作故事圖解教 學法對國小低閱讀能力學生閱讀理解 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 臺中師範學院,臺中。  蔡銘津(1998)。文章結構分析策 略教學對學童寫作成效之影響。課程 與教學季刊,1(2),139-160。  鄭慧芬(2013)。故事結構教學之應 用。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5),15-19。  鍾筱莉(2011)。故事結構教學對國 小自閉症學生說故事能力之應用。東華 特教,45,38-45。  簡馨瑩、楊瑋婷、簡淑貞、王繼 伶(2011)。故事結構教學對幼兒故事理 解能力及故事結構順序之效果研究。 臺中教育大學學報,25(2),1-24。  Bender, W. N.(2006). Learning disabilities:Characteristics,

identification, and teaching strategies.

Boston: Allyn & Bacon.

 Dickinson, D., & Smith, M. (1994). Long-term effects of preschool teachers’ book readings on low income children’s vocabulary and story comprehension.

Reading Research quarterly, 29,104-122.

 Gagne′, E. D., Yekovich, C. W., & Yekovich, F. R. (1993). The cognitive

psychology of school learning (2nd ed.). New York, NY: HarperCollins College Publishers.

 Hayward, D. (2003). What’s in a Question? Measuring Narrative

Comprehension Using a Picture Story in Typically Development Children Aged 4-8. Unpublished dissertation, Faculty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University of Alberta.

 Idol, L. (1987). Group story mapping: A comprehension strategy for both skilled and unskilled readers.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20(4),

(10)

 Idol, L., & Croll, V. J. (1987). Story-Mapping training as a means of improving reading comprehension.

Learning Disability Quarterly, 10,

214-229.

 Jennings, J. H., Caldwell, J. S., & Lerner, J. W. (2010). Reading problems:

Assessment and teaching strategies.

Boston, Mass. : Allyn & Bacon.

 Lerner, J. W., & Johns, B. (2009).

Learning disabilities and related mild disabilities characteristics﹐teaching﹐ strategies﹐and new directions(11th

ed. ). Wadsworth Cengage.

 Lerner, J. W., & Johns, B. (2012).

Learning disabilities and related mild disabilities characteristics﹐teaching﹐ strategies﹐and new directions(12th

ed. ). Wadsworth Cengage.

 Mandler, J. M., & Johnson, N. S. (1977). Remembrance of things parsed: story structure and recall. Cognitive

Psychology, 9 (1), 111-151.

 Rumelhart, D. (1975). Notes on a schema for stories. In Bobrow, D., & Collins, A. (Eds.), Representation and

understanding: Studies in cognitive science (pp. 211-236). NY:Academic

Press.

 Stein, N., & Glenn, C. (1979). An analysis of story comprehension in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In R. D.

Freedle (Ed.), Advances in discourse

processes: Vol. 2. New directions in discourse processing (pp. 53-119).

Norwood, NJ: Albex.

 Thorndyke, P. W. (1977). Cognitive structures in comprehension and

memory of narrative discourse.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揪學團分享:台中市立長億高中 王如意

摘要: 本文第一作者係台灣工業與應用數學會 (TWSIAM) 副理事長, 從事工程數 學教育二十餘年, 發現工程師不甚了解張量, 數學家不熟悉莫耳 (Mohr) 圓,

為此,國立中正大學防制藥物濫用教育中心與台灣藥物濫用防治研究學會,在教育部學生事 務及特殊教育司之支持下,將於 2019 年 10 月

4.6

• 第三種教學觀認為,教學的目的是改變學生對事物、現象 的理解。教學( Teaching )的焦點是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 和掌握。教師須瞭解學生想什麼

資料一:載於1883年7月7日《倫敦新聞畫報》的 木刻版畫,描繪了江南機器製造局生產來福槍及

小學全方位學生輔導服務 校長分享會:..

本彙集輯錄了多篇學校經驗分享的文章,闡述「管理與組織」範疇的各項全校 參與訓育及輔導工作模式的重點,請參閱教統局網頁,索引: 本局向學生及家 長提供的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