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大手攜小手‧讓愛跟著走~服務學習融入綜合活動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大手攜小手‧讓愛跟著走~服務學習融入綜合活動之研究"

Copied!
24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謝誌 四年前,懷著一顆學習的心來到本校就讀,也開始白天工作晚上進修的學習 生涯,在學習的過程中最愉快的事,莫過於和同儕一起上課的情形,最艱熬的就 是撰寫論文這段時日,如今,這一切將化成回憶與感動。 感謝上帝,在我撰寫論文的過程中,因為主與我同行,給予我最大支持與看 顧,讓我在承受著莫大的壓力下,仍懷抱著一顆喜樂的心與健康的靈。 感謝我的指導教授─張景媛老師,在過程中不但鞭策我的論文撰寫進度,也 不辭辛勞,在忙碌的工作之餘,撥冗時間指導我,面對一個資質平庸的學生,老 師卻能以耐心及愛心不斷地指導我,使我在撰寫、修改及省思中,越來越能投入 論文撰寫的脈絡中,也對於自己的研究建構得越來越清楚。此外也感謝另一位共 同指導教授─吳昭容老師,像個慈母般鼓勵我、支持我,並給予專業上的指教, 讓我感到滿滿的暖意。當然,也十分感謝二位口試委員,陳學志老師及田耐青老 師,在論文口試時,親切的指導與專業的建議,使我的論文更臻於成熟。. 感謝學校行政給予我在教學上的支援,特別是哲豪在教學設備上的提供,使 我的教學能夠順利;也感謝輔導室的同仁,不斷地勉勵我、照顧我,讓我兼顧工 作與論文的產出,特別感謝輔導志工熒分,在學生服務過程中協助攝影;以及批 評諍友嘉羚,不但在課程及資訊上的協助,更在情感上相互的砥礪。 感謝外子向賢的扶持與照顧,不但分擔許多家務,並當我出現情緒不穩的時 候,給予我很大的包容與接納;也感謝我的母親與兄長,默默地在背後關心我、 支持我,因為他們的同在,讓我在撰寫論文的過程中能夠無後顧之憂;最後,當 然要感謝我的兔兒子─「小小」,在我煩躁焦急時,陪伴我、傾聽我的抱怨、幫 我分憂解悶。 因為你們的陪伴,才能讓我順利地完成論文,對此瑜芳心存感謝,也與你們 分享我完成碩士學位的喜悅。. 陳瑜芳. 謹誌. 2008.07.

(2) 摘要 本研究採融入式教學設計,將服務學習主題,以分散且長期性的學習方式, 融入原有的綜合活動課程中,並探討方案實施後,國中生利社會行為表現情形與 在服務歷程中獲得的經驗與想法。本研究以行動研究為主,量化資料與內容分析 為輔,研究對象為大有國中一年級學生 35 人,透過錄影、訪談、學習單、調查 表、省思記錄等方式蒐集資料,經整理與分析後,得到以下研究結論: 一、服務學習融入綜合活動方案方面:本研究為融入式課程,強調服務與學習同 等重要,拓展學習的場域,內涵利社會行為四個向度,具有催化利社會行為 產生的歷程。 二、服務學習融入綜合活動方案實施歷程方面:教師運用多元的教學及評量方 式,鼓勵學生從做中學,激發學生合作的精神,覺察自己的成長,也懂得欣 賞他人的表現。 三、服務學習融入綜合活動方案實施結果方面:1.學生在助人、合作、關懷行為 表現上些許增長,但在志願服務行為表現沒有改變。2.學生在服務歷程中獲 得的經驗與想法,包括體會服務的意義、了解如何關心與體察老人的需要、 破除對老人的刻板印象、增進同儕間的合作、懂得感恩惜福、激發助人的意 念、促進社會服務意願、學會分享的能力等。 四、研究者反思方面:1.持續性的反思有助於提升課程設計的專業成長。2.加強 延續性服務活動的設計。3.透過多元教學與評量方式,提供學生個別化發 展。4.強化教師引導反思的能力。 五、研究限制方面:1.校內缺乏服務學習的共識。2.升學壓力仍是學生的負擔。 3.學生的服務時數、對象、內容及方式不夠多元化。4.服務中難達到真正的 「社會正義為焦點」原則。5.服務機構未能協助建立服務學習的價值觀。. 關鍵詞: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服務學習、利社會行為、行動研究、融入式課程.

(3) “Hand in Hand, Go with Love”: The Study on the Integration of Service-learning into the Integrative Activity Curriculum. Yu-Fang Chen The study aims to integrate the service-learning program into the existing Integrative Activity Curriculum on the one hand. On the other, it evaluates the effects, and assesses the prosocial behavior and performance of th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their experience and thoughts gained through the program. The study is mainly based on the activity research. In the meantime, quantitative method and content analysis research method are adopted as well. 35 7th-grade students were recruited into the program. Research data was collected via video recording, interviewing, learning evaluation form and reflection record. Major research findings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 Emergence of prosocial behaviors can be stimulated by integrating service-learning program into courses, emphasizing the importance of learning and service, and broadening the field of study. 2. It is advised that teachers adopt multiple teaching methods, encourage students to learn from “doing,” stimulate their team cooperation spirit, evaluate self-development, and appreciate the performance of others. 3. Outcomes of the program indicate that students demonstrate more commitment in helping, cooperating with, and caring for others. However,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change in their performance of prosocial behaviors. In the meantime, students have comprehended the meaning of social service, understood the need of the senior people, broken their stereotype of the senior people, and enhanced their collaboration with friends. Furthermore, they also know how to cherish and share with others. 4. Continuing reflection helps the enhancement of professional course design. Design of service activities should be continued. Individual development for the students should be provided through multiple teaching and evaluation methods. Teacher’s ability in reflection should be strengthened. 5. The lack of the consensus on service-learning on campus, academic pressure, conservative requirements for the students on service, lack of the focus on social justice, and the inability to establish the proper values all together limit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is study. Key words: Integrative Activity Curriculum, Service-learning, Prosocial behavior, Activity research, integrative course..

(4) 目.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錄. 研究動機............................................................................................... 1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5 名詞釋義...............................................................................................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服務學習的理論與研究....................................................................... 9 第二節 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的理論基礎與內涵............................................. 30 第三節 利社會行為理論與內涵..................................................................... 48 第四節 服務學習與利社會行為間的關係..................................................... 6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方法................................................................................. 69 第二節 研究場域............................................................................................. 72 第三節 研究工具............................................................................................. 75 第四節 研究流程與步驟................................................................................. 79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82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服務學習融入綜合活動方案分析與討論......................................... 85 第二節 服務學習融入綜合活動方案實施歷程分析與討論....................... 101 第三節 服務學習融入綜合活動方案實施結果分析與討論....................... 151 第四節 研究者的反思................................................................................... 167 第五節 綜合討論........................................................................................... 18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189 第二節 建議................................................................................................... 193 參考文獻 一、中文書目................................................................................................... 196 二、英文書目................................................................................................... 201.

(5) 附. 錄. 附錄一:「服務學習融入綜合活動」方案..............................................................205 附錄二:學生學習單................................................................................................216 附錄三:「服務學習態度」調查表..........................................................................220 附錄四:教學省思記錄簿........................................................................................221 附錄五:實踐記錄表................................................................................................229 附錄六:「利社會行為量表使用同意書」..............................................................232 附錄七:「國中生利社會行為量表」......................................................................233 附錄八:服務學習「家長同意書」........................................................................234.

(6) 表目次 表 2-1-1 表 2-1-2 表 2-1-3 表 2-3-1 表 2-3-2 表 3-5-1 表 3-5-2 表 4-2-1 表 4-2-2 表 4-2-3 表 4-2-4 表 4-2-5 表 4-2-6 表 4-2-7 表 4-2-8 表 4-2-9 表 4-2-10 表 4-2-11 表 4-2-12 表 4-3-1 表 4-3-2 表 4-3-3 表 4-3-4 表 4-3-5 表 4-5-1 表 4-5-2 表 4-5-3. 服務學習的評鑑指標............................................................................... 23 服務學習推動模式................................................................................... 25 國內服務學習推動的困境項目............................................................... 27 認知發展論者認為利社會的發展有四個階段....................................... 53 Eisenberg 的利社會行為道德推論階段 .................................................. 54 資料編碼表............................................................................................... 82 資料分析對應........................................................................................... 83 單元一「友情心學園」教學目標分析................................................. 101 單元一「友情心學園」實施歷程分析................................................. 106 單元二「歡喜來逗陣」教學目標分析................................................. 108 單元二「歡喜來逗陣」實施歷程分析..................................................114 單元三「繽紛心世界」教學目標分析..................................................116 單元三「繽紛心世界」實施歷程分析................................................. 121 單元四「生命三部曲」教學目標分析................................................. 123 單元四「生命三部曲」實施歷程分析................................................. 127 單元五「健康俱樂部」教學目標分析................................................. 128 單元五「健康俱樂部」實施歷程分析................................................. 132 單元六「敬老服務活動」教學目標分析 ............................................. 134 單元六「敬老服務活動」實施歷程分析............................................. 149 各項利行為向度之平均值與標準差..................................................... 151 服務學習態度調查表............................................................................. 154 敬老服務活動原先企劃......................................................................... 157 敬老服務活動調整後企劃..................................................................... 158 敬老服務活動企劃案實施成效............................................................. 159 本研究目的、方案實施、量化分析之內容......................................... 180 本研究服務學習實施成效之內容分析................................................. 183 研究者省思內容..................................................................................... 185.

(7) 圖目次. 圖 2-3-1 社會行為的模式圖................................................................................... 57 圖 3-1-1 研究架構................................................................................................... 70 圖 3-2-1 綜合教室情境........................................................................................... 72 圖 3-3-1 服務學習融入綜合活動」方案內容....................................................... 76 圖 3-4-1 研究架構................................................................................................... 79 圖 4-2-1 單元一「友情心學園」實施歷程圖..................................................... 102 圖 4-2-2 單元二「歡喜來逗陣」實施歷程圖..................................................... 108 圖 4-2-3 單元三「繽紛心世界」實施歷程圖......................................................116 圖 4-2-4 單元四「生命三部曲」實施歷程圖..................................................... 123 圖 4-2-5 單元五「健康俱樂部」實施歷程圖..................................................... 128 圖 4-2-6 單元六「敬老服務活動」實施歷程圖................................................. 134 圖 4-5-1 各單元實施歷程分析............................................................................. 181.

(8)

(9)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在探討實施「服務學習融入綜合活動」對國中生利社會行為表現情 形,以及在服務歷程中獲得的經驗與想法。本章共分四節:第一節研究動機;第 二節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第三節名詞釋義。.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研究者教書多年發現,教學現場存在的一些現象,著實令人感到憂心。其一 近九成的學生不喜歡男女生同組,彼此覺得很難和對方共事,女生會覺得男生做 事被動,常常不配合,會影響到小組的成績,所以才不想和男生同組,研究者也 覺察到若是遇到重大競賽時,男女生通常會不分你我,展現出團隊合作的精神; 其二,研究者也觀察到班級內總是存在著被同儕排擠的「全民公敵」,這些學生 一旦遇到課程分組時,總是會落單,經常遭受同儕的言語漫罵或肢體攻擊,又或 者同儕會煽動他人不與其接觸,因此習慣將自己縮影在班級中的一角,以尋求自 我保護。每回看到學生不願與異性合作,對同儕又缺乏尊重,總是以自我利益考 量,如此自私自利的表現時,就深感痛心。因此,為了培養學生與人合群共事, 對同儕表達友愛關懷,幫助他們以正確的態度因應這個社會,成為一個健全的公 民,這將是教育工作者責無旁貸的工作。. 長久以來,服務學習被視為改善教育的一種方式,究其根源,可追溯到十九 世紀末及二十世紀初,當時 Deway 倡導的「做中學」的教育理念,奠定了服務 學習的理論基礎,指出學生如能參與社區服務,並將服務融入他們的學科課程, 他們將更能有效地學習並成為更好的公民(劉慶仁,2000)。文獻探討中不難發 現,服務學習的推動在國際上已有多年之經驗,並獲得許多正面的評價,這是因 1.

(10) 為從服務學習相關研究中發現,有效的服務學習課程可以增進個人發展,改善學 業成績,能夠與人溝通及合作,提高批判思考及問題解決等能力。因此,服務學 習被視為是一種經驗教育的模式,透過有計畫安排的社會服務活動,在服務的過 程中,享受學習的樂趣,藉由服務來促進社會的和諧及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建立 自助人助的互惠關係,充分表現出分享、幫助、關懷、合作及志願服務等利社會 行為。羅瑞玉(1998)在國小學生的利社會行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中發現:家庭 與學校是兒童利社會行為發展與學習最重要的場所,父母與教師是兒童利社會行 為學習的重要他人。對於學生利社會行為表現,教師具有關鍵性影響力。因此, 本研究希望培養學生的利他想法,在未來發展成一位良好公民,是學校教育的使 命,透過有系統且有目標的服務學習課程,來提升學生利社會行為,是值得思考 的方針。. 若要使服務學習落實紮根,仍應從教育著手,才能深化教育效果。要深化服 務學習的教育效果,課程的融合將是重要且有效的主要途徑(劉正鳴,2002)。 而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是一個活動課程,課程實施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具備 自我肯定、人際互動、關懷社會、建立生命意義及價值的能力。換言之,就是培 養學生的全人發展(蔡文章,2005)。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特別強調的體驗、實踐 及省思,便是希冀學生在活動中學習,活動中成長,將所學落實於日常生活中。 由此顯見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的內涵與服務學習的精神是相呼應的。承如上述,促 進個體利社會行為的發展,培養健全的公民,應從教育著手,透過服務學習的方 式以深化利社會行為的養成。但現今的學生為了迎接二十一世紀的挑戰,已經有 許多的課程要學習,若是要培養利社會行為,想要在既有的學習中又增加服務學 習課程,恐會引起學生、家長及教師的反彈,在推動及執行上將遭受到許多考驗, 如此一來,不得不思考其他學習途徑。Jarcho 在 1985 年就課程設計與分析觀點 強調:學生在原課程之外,要再多學一些與原課程相關的內容,可利用與主題相 關的活動,以融入的方式加入原課程中(李秋敏,2006)。九年一貫課程也強調 2.

(11) 融入式的教學,當學習主題與課程結合的緊密程度愈高,課程的效果愈佳。有鑑 於此,研究者依據原課程單元內容,結合適當的服務學習活動,採長期且分散的 學習方式融入原課程中,不只保有原課程的學習,也增加服務學習的目標,不僅 不會增加教師、學生在教與學上的負擔,反而可以減少教師與學生的壓力,對教 學者及學習者而言是個雙贏的影響。因此,融入式的教學方式可以改善顧此失彼 的問題,也是為了能夠在求學階段,有效地推動服務學習課程,以提升國中生利 社會行為的最佳途徑。. 曾永福(2002)提到: 「要建立學生服務的價值觀,就必須遵循『需求–滿足– 價值』這樣的歷程。當我們在教導學生任何事物時,都先要引起動機,讓他認為 自己需要了解這樣的知識或進行這樣的行為,然後再授與知識或讓其行動以滿足 需求,這樣的知識或行為才會讓學生認為有價值。」而研究者審查育成教課書卻 發現,在一下的「校園服務」教學內容劈頭就問: 「服務是什麼?」 ,如此的課程 設計,透露出服務的動機來自教師給予的而非出自學生的需求及意願,容易讓服 務學習的課程流於形式,無法發揮服務學習的精神及意義。因此,要使學生認識 服務的意義,培養服務的精神,落實服務的行動,是需要透過情境引起學生學習 的動機,在實際的生活中親自體驗,並不斷地省思服務所帶來的意義,以利日後 在生活中實踐。如此才能達到服務與學習的名符其實之效,此種發展方向也才能 真正落實實踐、體驗及省思的綜合活動理念。. 評估學生的經驗課程,主要是以師生共同參與的課程與教學活動為主,評鑑 課程設計與實施的成效進行檢討修正,以期發展符合教學目標的課程安排與教學 實踐,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評估的方式採「形成性評量」與「總結性評量」, 在課程實施中一邊教學一邊評量,教師隨時觀察和記錄學生的學習態度、習慣、 方法、動機與興趣等,了解學生在參與學習過程認知、情意及行動上的成長與改 變情形,以及評估學生學習成效(甄曉蘭,2004)。因此,本研究「服務學習融 3.

(12) 入綜合活動」之方案的有效性,是透過多元的評鑑方式,包括:鄭麗鳳(2003) 所編的「國中生利社會行為量表」、服務學習態度調查表、學生學習單及訪談、 課程發展與反思記錄、實踐記錄表等,蒐集相關資訊,來確實省思課程與教學對 學生的意義與影響。. 有鑑於此,研究者設計出一套「服務學習融入綜合活動」的方案,擴大學生 多樣化的學習環境,重視真實生活情境對學生學習的意義及價值,讓學生在實際 的經驗中體驗服務所帶來的意義,希冀增進學生助人、合作、關懷及志願服務等 利社會行為,學習承擔公民的責任及情操,在無形中改善現今社會的氛圍,並拓 展與深耕綜合活動領域的理論與實務發展,將經驗提供本領域教師參考使用。. 4.

(13)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壹、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之研究動機,本研究旨在設計適合國中生之服務學習課程,及評估 此課程對於學生的利社會行為及學習表現之影響,其具體目的如下: 一、設計一套國中生適用的「服務學習融入綜合活動」的方案。 二、評估「服務學習融入綜合活動」方案實施後,國中生利社會行為表現的情形。 三、分析實施「服務學習融入綜合活動」方案時,學生在服務歷程中獲得的經驗 與想法。 四、探討研究者在進行融入式綜合活動課程設計與教學歷程中,個人專業成長的 情形。. 貳、待答問題 依據本研究的目的,本研究擬定的待答問題如下: 一、在符合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課程目標、教學原則及服務學習方案設計要素、評 鑑指標下,如何在既定綜合活動授課節數及教材版本課程目標下,成功將服 務學習目標與綜合活動單元作巧妙結合,設計出一套國中生適用的服務學習 融入綜合活動方案。 二、實施「服務學習融入綜合活動」方案後,國中生的利社會行為表現的情況或 改變狀況為何? 三、就量化及質性的資料分析方面,學生在「服務學習融入綜合活動」方案中, 獲得的經驗和想法為何? 四、探討教師對「服務學習融入綜合活動」方案的教學感受為何?並從教學過程 中發現學生有何成長?. 5.

(1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一、服務學習 服務學習是將服務與學習作連結,並且視為同等重要的教育活動,強調學習 者親身體驗與學習的過程,透過有系統的設計、規劃、督導、省思及評量服務他 人及社區的經驗,學習與人合作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服務者的學習與成長。 本研究服務學習是指教師引起學生服務的動機,由學生自行規劃服務的內容,實 際至社區養護中心進行服務,並透過反思活動促進服務與學習作連結,以深化學 習的意義及價值。. 二、綜合活動學習領域 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之「綜合」是指萬事萬物中自然涵融的各類知識, 「活動」 是指兼具心智與行為運作活動,一個人對所知的萬事萬物要產生更深入的認識, 需透過實踐、體驗與省思,建構內化的意義(教育部,2003)。本研究綜合活動 學習領域是指在綜合活動課時間,進行七年級育成版本的綜合活動課程,課程內 容於學期初會作些許修正,以符合本校學生需求,使學生在多元活動的激盪下, 能夠省思及表達自己的想法,而產生出有意義的學習,並將所學落實在生活中。. 三、「服務學習融入綜合活動」方案 融入式教學是將學生在認知、情意或行動上的學習內容,選擇主題融入某一 學科或領域中的一種統整課程設計取向,以增進學生的學習,這樣的教學方式能 在不影響原來授課節數下,適當的安排在原有的課程中,希望教學過後達到預期 的效果(陳春美,2004)。本研究「服務學習融入綜合活動」方案是指將服務學 習主題與原有的課程結合,而設計出「服務學習融入綜合活動」方案。原版課程 單元一「友情心學園」及單元二「歡喜來逗陣」,活動內容相同,但在引導時加. 6.

(15) 入討論,並提供學生回家作業,實踐出增進家人感情的方法及向家人表達感謝之 意,協助學生從增進友情到關懷家人;單元三「繽紛心世界」,刪除「傾聽我的 心聲」活動,加入影片欣賞活動,討論老人問題,並在課後進行回家作業,觀察 導師、同儕及家人的需要;單元四「生命三部曲」 ,改變原版課程中活動方式及 內容,其一在「生命列車」活動改成「生命六宮格」的活動;其二是「他山之石」 訪問長輩活動,限定受訪談的年齡為 50 歲以上;單元五「健康俱樂部」 ,改變活 動內容,從探討青少年飲食改為關懷老人飲食;單元六「慶生會」,在不影響原 有的能力指標,將原有的慶生活動改為敬老服務活動,增加服務學習後的引導討 論。在課程結束前,加入一個回家作業,鼓勵學生在暑假期間做一件對同儕、班 級、學校、家庭及社區的服務行動。融入式課程學習的歷程中,以服務學習的意 義和內涵為核心架構,秉持著綜合活動精神,進行長期性的引導且分散式的學 習,學生經驗到持續性的反思,活化所學於生活中。不但提升服務課程的學習效 果,也落實實踐、體驗、省思及內化意義的綜合活動理念。. 四、利社會行為 在互動的歷程中,個體出於個人意願去幫助或做出有益他人或群體的行為, 即為利社會行為。本研究主要引用鄭麗鳳(2003)所編製的「國中學生利社會行 為量表」,將利社會行為表現分別為助人、合作、關懷及志願服務四個類型,學 生在不同題號得分愈高,分別表示在助人、合作、關懷及志願服務的行為表現越 愈多,也就是利社會行為表現愈好。並輔以學生學習單、服務學習態度調查表、 上課錄影觀察、訪談、實踐記錄表等評量學生在助人、合作、關懷及志願服務的 利社會行為表現情形。. 7.

(16) 8.

(1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根據研究目的與問題,本章針對服務學習、九年一貫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利 社會行為之相關理論及研究進行探討。. 第一節 服務學習的理論與研究. 壹、服務學習的意涵. 什麼是服務學習(service learning)?服務學習與傳統課程實習、勞動服務、 志願服務、社區服務有何區隔?這是推動服務學習時必要澄清的課題。美國學者 Kendall 在 1990 年的報告就曾指出,從文獻上可以找到 174 個有關「服務學習」 的定義。在這些定義之中,比較常被引用的是 1990 年美國「國家與社區服務法 案」 (National and Community Service Act)所下的定義,包括四個要點(林勝義, 2001) :1.學生參與有組織的服務活動,以提供符合社區真正需求。2.服務學習可 融入學校課程,或提供學生固定的時間,學生要對服務的歷程進行反思。3.服務 學習讓學生在自己社區真實的生活情境,應用所學。4.服務學習將學生學習的教 室擴展至社區,有助於學生培養對人的情感。1995 年 Dukenfield 與 Wright 指出 服務學習是一種教與學的方法,連結有意義的社區服務經驗和學術上的學習,幫 助個人成長及公民責任的養成。Jacoby(1996)指出,服務學習是:「一種經驗 教育的模式,透過有計劃安排的社會服務活動,與結構化設計的反思過程,以滿 足被服務者的需求,並促進服務者的學習與成長。因此,反思與互惠是服務學習 的核心要素。」沈六(1997)也主張服務學習是合併社區服務和教室學習,以增 強二者,並產生比其中任何一項學習的總和還大的整體效果。林勝義在 2001 年 服務學習座談會中指出,服務學習和志願服務的不同,因為志願服務強調服務,. 9.

(18) 服務學習除了強調服務外,也能夠增進自我成長與學習;黃玉在座談會中也提到 服務學習的概念,認為服務學習是一種新穎的教學方法,能夠與學校所學的知識 連結起來,把社區的服務與學校所學的課程結合,變成了服務學習(林振春, 2001)。依據美國 NYLC 在 2002 年對服務學習所下的定義:服務學習是一種人 生觀,幫助個人建立良好的價值觀,成為健全的公民;是一種社區改造模式,運 用「學校–社區」夥伴關係,社區提供安全且具公民實踐意義的學習環境,直接 參與社區服務,可以活化教育,增進學校的學術成就,也提供社區良好的改造模 式;是一種教和學的方法,可以評價主動學習和實踐的成效(劉正鳴,2002)。. 歸納而言,服務學習是一種哲學、一種教學,也是一種方案,將服務與學習 結合,也就是服務者運用學校所學的知識和技能,參與社區的服務,並藉由服務 經驗的反省,培養助人的態度和公民的責任。服務學習是一種經驗學習,可以協 助服務者和被服務者在服務中學習,在學習中成長,是一種平等且互惠的合作關 係。承如曾淑賢在「服務學習座談會」中指出:「服務不只是純粹的付出自己原 先的專長或技能,讓別人有所收穫,而是自己同時也有所成長,這些都是有連帶 的關係與相互影響的效果(林振春,2001)。」正因為服務學習強調「學習」與 「服務」並重,所以他與傳統的課程實習、勞動服務、志願服務、社區服務等相 關名詞,並不完全相同。傳統的課程實習是以學習目標為主,服務成果不重要; 勞動服務,通常指校園環境清潔維護、協助資源回收、社區環境整理等體能、勞 動性服務活動,是以服務成果為主,學習目標不重要;志願服務的定義,若是依 據內政部(2001)公布的志願服務法第三條: 「志願服務係指民眾出於自由意志, 非基於個人義務或法律責任,秉誠心以知識、體能、勞力、經驗、技術、時間等 貢獻社會,不以獲取報酬為目的,以提高公共事務效能及增進社會公益所為之各 項輔助性服務。」而社區服務是提供公共利益的志願性工作,目的在提升生活品 質,加強自給自足的能力或增進社區的自我責任。志願服務和社區服務是以服務 成果為主,學習目標不重要,或者是服務與學習目標不具關聯性。而服務學習則 10.

(19) 強調服務與學習的目標,同等重要,透過有計畫安排的服務活動與結構化設計的 反思過程,連結服務活動與課程內容,同時滿足社會的需求與學生的學習,學校 與社會維持合作且互惠的關係,有助於服務者的個人發展與公民責任。由此可 見,服務學習與傳統課程實習、勞動服務、志願服務、社區服務的不同。. 綜上述所言,本研究所指的服務學習的意涵是: (一)服務與學習並重,與課程結合。 (二)服務者與被服務者是合作的夥伴關係,重視社會正義與公平互惠的原則。 (三)結構化的反思在學習過程的價值。 (四)重視經驗學習,將學習環境從教室帶到社區。. 貳、服務學習的特質 服務學習是一個教育活動,包含課程與教學,強調學習者的親身體驗與學習 的過程,透過服務他人及社區,促進服務者的反思,並學習與他人合作及解決問 題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結合學校課程與社區服務,促進服務者自我的發展, 落實真正的學習(洪櫻純,2004)。因此,一個理想的服務學習或課程,應具備 哪些特質或條件(黃玉,2001)?. 一、合作(Collaboration) 所謂合作,是雙方平等、互利的一種關係,彼此共享責任、權利,一起努力, 共同分享的成果(Chrislip&Larson,1994) 。被服務者與服務者一起建立目標,一 起決定進行的方式來滿足彼此共同的興趣、需求與期待。在服務的過程中資訊交 流,共享資源,加強彼此的能力與成長,雙方是居於一種平等的地位,承認雙方 的需求都很重要,共同合作,一起來完成。. 11.

(20) 二、互惠(Reciprocity) 所謂互惠,是指服務與被服務雙方都是教學者也是學習者,是助人者也是受 助者,彼此相互教導與學習,共同挑戰、互享知識,重視過程中彼此互惠的原則, 所建立起的合作夥伴關係。. 三、多元(Diversity) 所謂多元,即包括服務的對象、服務機構的選擇、服務方式、服務時間、服 務反思、服務成果展示及所運用的知識及技巧等多元化,使服務者與被服務者均 有機會接觸與自己生活經驗不同的人,在服務中挑戰自己既有的認知基模,激發 自己潛在能力,並學習、了解與尊重彼此的差異性,以適應不同學生的興趣、能 力與需求,要有彈性,要適合,讓不同的人都能充分應用他們的能力,發揮多元 智慧。. 四、學習為基礎(Learning–Based) 服務學習強調學習與服務的結合,設定具體學習目標,透過服務的具體經 驗,來達到學習的目標。為什麼讓服務變成有效的學習?楊昌裕(2002)指出: 「因為服務的過程中增加了反思活動的結果。」Wade(1997)認為反思是一種 潛在而未覺察之經驗的反思過程;Costa 與 Kallick(2000)強調反思是來自各種 感官的認知與情緒的訊息,在進行反思時,需利用來處理此訊息,並作出評估。 因此,反思就是運用現有的經驗,連結及觸及可能的新經驗。學習就是透過在問 題中的反思,產生經驗轉化,以創造學習的意義。. 五、社會正義為焦點(Social Justice Focus) 所謂社會正義觀點的服務學習,強調讓被服務者看到自己的能力與資產,對 自己有信心,了解問題的根本原因,與服務者一起站出來改造社會體制,追求社 會正義,使他們有能力,這才是服務的最終目標。 12.

(21) 六、長期且持續性參與 黃玉在 2001 年「服務學習座談會」中指出服務學習最重要的特質就是「持 續參與」,只有以長期且持續性的參與服務經驗,服務學習的功效才能發揮,為 學生帶來良好的學習效果或是終身投入社會服務活動。劉香梅也作相同的主張, 認為服務學習必須要有長時間的投入服務,才能夠從中學習(林振春,2001)。 因此,長期、持續性參與的特質,是規劃服務學習活動前須考量的重要條件之一。. 參、服務學習的功能. 服務學習的產生與教育改革的脈動息息相關。在美國 1980 年代的教育改 革,開始重視社區服務的教育價值;在台灣,民國 80 年代推動教育改格之後, 有些中等學校為培養學生幫助他人,關懷社區,乃開始推動公共服務教育,後來 改稱為服務學習,可見服務學習在教育上的功能(林義勝,2001)。既然服務學 習具有推動的價值,其到底具有哪些功能?Waterman(1997)指出服務學習的功 能包括 1.增進傳統課程的學習 2.促進個人發展 3.培養公民意識與責任感 4.貢獻社 會。沈六(1997)從個人、社區及學校三方面提出服務學習的功能:. 一、獲得自我滿足 學生從事服務學習,在過程中或許會有困惑、或許會遭到挫折,在教師的引 導、家長的支持、同儕的鼓勵以及自我不斷地反思下,運用已學的知識及能力, 解決過程中所有的問題,他們也會獲得自我滿足。. 二、成為執行者 服務學習是以學生為主體,從計畫的擬定、活動的執行、問題的解決和完成 服務後的慶祝大會,都是由他們負責,他們就是服務中的計畫者、執行者、領導 者、反思者和問題解決者,這樣的歷程讓學生變成一個有價值、有能力的人。 13.

(22) 三、獲得合作的經驗 服務,通常是由一群人共同參與的。在過程中,互享知識、共同探究、分享 格新、一起面對服務中所有的挑戰。團隊中的異質性是必然的,因此要學習接受 他人所提供的貢獻,在能力不同卻能相互協助下一起工作,其結果使每個人對他 人產生一種新的鑑賞,以及對服務活動產生較大的接受。. 四、學習社會的另一面 Dewey 提出的「教育即生活」的觀點,就是強調學校生活與社會生活不可分 離,課程內容越接近生活經驗,學生才會有主動參與之興趣。而服務學習就是強 調學習要連結個人與社會,能將所學應用在真實的生活情境,幫助學生培養關心 別人、學習承擔公民的社會責任。. 五、促進學校改革 服務學習在教育上視為一種教學策略或方案;若是運用在學校的改革,可被 視為一種方法。對外可以結合社區資源,促進學校與社區的互惠關係;對內可以 改善行政結構,建立處室間的合作關係;又可以提高教學管理,導向專業的夥伴 關係;塑造多元的學校環境,以利全人發展以及提倡社會正義,重視師生權利。. 彭本琪、吳淑萍、趙翠雲、鍾秋玉、吳和生(2005)指出服務學習對個人、 服務機構及校園三方面的功能:. 一、對服務學生而言 服務學習提供學生真實服務經驗,不但增加學生對校園之認同感,提升學生 的自我認同、道德情懷、人際關係、領導和溝通技巧之建立,並發展出批判思考 的能力,增進社會參與的能力,培養社會公民的意識,發揮己能,回饋社會,因 而獲得正面的成長經驗。 14.

(23) 二、對服務社區(機構)而言 服務學習能帶動起社區或機構新的思考,開創新的服務,有助於社區或機構 獲得實質上幫助,並能有效推動社區或機構對外的溝通及疏通管道;建構出長期 合作網絡與機制,以爭取更多的社區資源,建立起彼此互惠的關係。. 三、對整體校園而言 服務學習是由師生共同規劃與執行服務活動,不但擴展實施教學的環境,強 化課程教學的效果,教師在過程中扮演催化性角色,而學生則扮演主動學習的角 色,師生在互動歷程中發展出緊密之關係,共同建立和諧、利他、信任、關懷的 校園氛圍,緩和或減輕訓導問題,增加社區資源的支持,培育出全人發展之現代 社會公民,有助於提升整體校園形象。. 綜合上述,本研究方案實施後,對學生而言,不只培養對人有愛、對物珍惜、 對土地有情的道德情懷,又能增進個人的助人、關懷、合作及志願服務的利社會 行為;對學校和社區而言,促使學校教育要能充分和社區相結合,建立成效良好 的教與學的歷程,落實「學校社區化」 、 「社區學校化」的理念;對受服務者而言, 在合作、互惠的服務中不只是需求得到滿足,個人的自我價值與自我信任感也在 過程中得到肯定。服務學習在國內外已蔚為風潮,在相關的專書、篇章座談中, 學者們不論從學習理論、實踐的重要性、青少年的心理發展或他國的經驗等各個 角度,對「服務學習」的功能都能提出一致性的肯定(林思伶,2004),說明了 服務學習「重實踐」、「重連結」、「重反省」和「重社會整體性」的發展功能。. 肆、服務學習的類型. 推動服務學習的方式很多,時間方面可分短期及長期;進行方式可分與課程 結合及密集經驗。不論是哪一類型,一個理想又有效的服務學習課程或方案,會 15.

(24) 經驗到五階段的發展,分別為探索階段、澄清階段、理解階段、行動階段及內化 階段。如此的學習歷程,才能深化學生持續參與服務活動。下述是 Jacoby(1996) 將美國服務學習分為下列幾種類型:. 一、一次或短期的服務學習 學校安排半日或一日的服務活動或是一學期安排一次或二次的服務活動都 是短期服務學習。這些服務活動目的在協助學生認識服務機會,引導學生進行服 務領域,並培養服務興趣以為日後長期投入服務做準備,屬探索階段。但是這種 一次或數次的服務活動,如能設計出符合平等、互惠、多元、社會正義特質,並 安排服務前、後進行反思活動,也能帶來學習及成長,甚至能發展到澄清階段。. 二、長期的課外服務學習 長期固定參與某一服務活動,屬於長期的課外服務學習。此類服務目的在引 導學生藉由長期、持續的固定服務與結構化的省思,對服務活動的意義進行探 索,並澄清服務中所產生的疑惑,進而朝向理解的階段發展。即使是課外參與, 經常性的反思活動仍是幫助學習最重要的因素。. 三、與課程結合的服務學習 不論是融入式課程或是設計一套方案,均屬於與課程結合的服務學習。此類 服務學習的機構選擇與目標安排,與課程內容及主題密切配合。與課程結合的服 務學習,參加這類服務學習的動機各有不同,但教師的課程設計及引導將會影響 學生的動機改變與否,因此在課程中不僅提供學生實作的機會,幫助學生課程的 學習,學生於實際貢獻他們能力時,透過反思與回饋,進一步對社會問題有更真 實的了解,而喚起他們的公民意識與行動,持續為追求社會正義而努力。. 16.

(25) 四、密集經驗的服務學習 數月或數年的服務活動參與,均屬於這種密集經驗的服務學習。因為長期密 集與被服務者生活在一起,且與他們一起進行反思,會帶給參與者非常直接且強 烈的影響,促使他們很快進入理解或行動階段。因此,如何幫助他們持續投入社 會服務行動,將是這類服務學習設計時特別需要努力的地方。. 吳昌期、曾慧媚(2003)在「服務學習的理念與做法」一文中,指出五種服 務學習推展模式:. 一、學校社團定期服務 運用學生現有社團或輔導學生成立服務性社團,由社團自行規劃服務學習計 畫,學校可透過社團指導教師,提供必要的資源與協助。服務性社團過去都強調 服務而不重視學習,如今受到服務學習理念的影響下,讓服務不只是出於愛心, 更具有目標性及學習的意義和價值。. 二、學校安排後分類服務 學校在規劃服務學習計畫前,先與社區或校外可提供學生服務的機構取得聯 繫,了解可提供學生服務的內容,在確定安全且具教育性的前提下,由學校進行 規劃,徵求有意願學生參加,並經由教師帶隊或學生自行前往服務。. 三、學校規劃的服務學習課程 由學校主動與校外可提供學生服務的機構聯繫,並以融入課程的方式,直接 由教師帶領前往服務,同時進行教學。教師將服務活動與課程結合,於是由教師 引導學生在課堂中進行服務工作的統籌規劃,並由教師給予必要的協助,讓學生 有效地運用所學於實際的服務經驗中,使服務工作更具有教育意義。. 17.

(26) 四、學校安排藝文展演 由地方教育主管機關或由學校安排學生至社區擔任藝文展演,或配合地區民 俗節日、重大慶典推出藝文活動,不僅提昇學生藝文演出方面的能力,學校與社 區能夠建立良好的關係,更能以落實文化紮根的工作。. 五、學生自行安排服務 由學生本人或家長自行與機構聯繫,於約定時間個別前往服務。在國內外, 有些學校要求學生必須完成一定時數的服務課程時數,列入相課程成績計算或是 作為畢業的條件,對於學校的要求或規定的目的,在培養學生服務他人的經驗, 鼓勵學生持續參與服務工作。. 不論哪一種服務類型,都要強調「服務」與「學習」並重,都要落實學校與 社區資源共享,並形成積極正向的交互作用,雙方共同學習與成長,達成「學校 社區化、社區學校化」的目標。綜而言之,服務學習帶來的不只是雙贏甚至是三 贏或多贏,因為在服務過程中受惠的不只是服務者與被服務者,甚至家庭、學校、 社區、社會都會因服務活動帶來正向的影響及改變,這也是服務學習被視為為改 革之輪的原因。因此,本研究採取學校規劃與課程結合的服務學習類型,主要是 基於「服務的長期性」、「分散式學習的益處」,以及符合「服務」與「學習」並 重的考量,再加上,採取此方式推動服務學習,不會影響學習節數,也不會增加 學習上的負擔,反而豐富原有的學習內容,並且有益於推動長期且持續性的服務 行動,才能確實深化服務行為表現於生活中。. 伍、服務學習的實施步驟 服務學習的歷程是經過一連串過程所催化而成,不論是國內外學校教育對於 服務學習的實施可分為四個步驟,分別為準備(preparation)、服務(service)、 反思(reflection)與慶祝(celebration)四個部分。準備是服務進行前最重要的 18.

(27) 部分,行動則是服務的落實。反思是服務學習品質控制的關鍵,慶祝大會是呈現 服務成果。服務學習的實施強調學生在各個階段的參與,並且以反思連結「服務」 與「學習」兩種不同的活動(Fertman, White & White, 1996)。. 一、準備階段 準備階段是服務學習的首要步驟,這階段的工作重點是構想服務方案。學生 必須先對社區與學習做雙方面的需求評估,依據社區需求選定服務的主題、對 象、機構、項目和服務方式等,擬定服務計畫。同時,學生亦須為執行此項服務 計畫做好充分的準備,如具備執行服務工作所需的知識、能力和態度等。在服務 準備階段開始,有些學生可能會出現一些情緒衝擊,教師在這個階段要讓學生知 道,任何情緒反應都可以被接納的。. 二、服務階段 本階段主要是將方案實施成為具體的服務。服務期間提供學生練習的機會, 指導者從旁給予適當的監督與引導。學生在實際執行服務的過程中,也要進行反 思活動,有助於經驗的對焦,因此透過多元媒材、服務學習日誌、在課堂中經驗 分享、報告或討論等方式記錄服務情形,執行服務活動中的所見所聞,及服務學 習的心得等。. 三、反思階段 反思階段是歷經學生實際的服務過程,而將服過程的具體服務轉為學習所 得,反思的歷程可運用六個W(WHO、WHAT、WHERE、WHEN、WHY、HOW) 的原則提出反思問題,在執行服務前、中、後的階段,須不斷地對服務經驗進行 省思思考,才能獲得有意義的學習成果。服務學習是以學習的目標為出發點,而 以服務作為達成目標的策略,反思則提供學生瞭解和思考其所完成的學習,將新 的學習經驗和先前的學習加以統整,才能達成學習的目標。 19.

(28) 四、慶祝階段 慶祝階段是指將學習所得化成慶祝活動,藉由成果發表、頒發證書、媒體報 導等方式肯定服務者的貢獻。在完成服務活動之後,可舉辦任何型式的展示會, 例如:慶祝會、博覽會、發表會、表楊會等,展示服務過程的紀錄和服務學習的 成果,並與其他教師、同學或社區人士分享其服務的心得、學習及感謝。藉由慶 祝活動進一步發展探索學生未來參與服務的機會。. 綜合上述,本研究方案秉著「準備」、「服務」、「反思」到「慶祝」一個 連續性的階段過程,各階段都有其工作重點,其中貫穿整個歷程的要素,就是反 思活動。Bonnette(2006)曾指出學生學習成果不只是服務經驗的獲得,在經驗 歷程中的反思也是一種學習,強調反思活動是服務學習的核心概念,沒有反思的 工作,就沒有產生學習,也就失去服務與學習並重的真諦,因此,在各個階段掌 握反思精神,透過各種方式進行省思,幫助學習統整新舊經驗的認知,使學習變 得有趣和更有意義。. 陸、有效服務學習方案設計 一個有效的服務學習方案,在課程設計上除了要協助學生由探索、澄清、理 解走向行動與內化階段外,還有不少國內外學者也提出有效服務學習方案設計要 點,美國學者 McCathy 認為要達到服務與學習並重的雙重目的,服務學習應包 括經驗(Experience)、反思(Reflection)、知識(Knowledge)三個要素,形 成一個互相關聯的三角關係(李燕美,2004)。Eyler 與 Giles(1999)在研究中 指出,有效的服務學習方案包括五個特點,分別為服務機構的品質(Placement Quality)、課堂經驗與服務經驗的連結(Application)、結構化的反思活動 (Reflection)、多元(Diversity)、社區聲音(Community Voice)。Jacoby(1996) 指出美國的校園外展機會聯盟(Campus Outreach Opportunity League,COOL) 曾提出有效的社區服務方案五大要素,分別為社區的聲音(Community Voice)、 20.

(29) 定向指導與訓練(Orientation and Training)、有意義的行動(Meaningful Action)、 反思(Reflection)及評估(Evaluation)亦可作為服務學習方案設計的參考。林 勝義(2001)與林至善(2003)都強調服務學習方案成功的關鍵,在於方案的參 與者如何共同完成方案,參與者包含校長的治校理念、教師參與策劃、學校承辦 單位的支援、學生的參與、家長的支持與社區(機構)的配合。. 上述學者從不同的角度,提出有效服務學習方案設計的要素,研究者依其共 同特性作出以下歸納整理:. 一、課程設計方面 (一)課堂經驗與服務經驗的連結:課程設計要能夠連結課堂所學的經驗,與實 際服務經驗,以拓展學習場域,將理論與實務相結合,縮短理論與實務的 鴻溝,培養帶得走的能力。 (二)結構化的反思活動:反思是連結服務與學習重要的關鍵,透過反思的歷程, 有助於「產出性知識」,以達成學習目標,培養學生在心智習性上扎根。 (三)有意義的行動:由學習者自行發現知識意義的學習才是真正的學習,而文 獻中也指出服務行動的必要性、價值性和意義性,學習是否有意義,將成 為服務參與者是否持續從事服務的重要要素。 (四)評估服務活動成效:學生的服務結果與學習影響著方案的成效,因此,評 估的結果可作為服務活動的成效、學生的成長與改變的參考性指標。 (五)具備多元化的服務:安排多元化的服務對象、內容及方式,可以增進服務 活動的參與度,以及對人、事、物的包容度。. 二、社區(機構)方面 (一)社區(機構)的選擇:服務機構的品質屬於服務學習中的一部份,若服務 活動無法對學生產生作用,則會降低學習效果。 21.

(30) (二)滿足社區(機構)的需求:學生的服務活動要考量社區機構需求,確實達 到互惠原則。 (三)社區(機構)的認識: 在進行社區(機構)服務前,應提供參與服務者 相關的社區問題、機構特質、工作內容等資訊。 (四)社區(機構)的配合:社區(機構)要具備服務學習的理念,不但提供學 生服務的機會,並在活動中協助建立學生正確的服務觀念。. 三、學校資源方面 (一)教師的參與規劃: 服務學習強調服務與學習並重的特質,學生將所學知 識和技能帶至社區(機構)服務,再將服務經驗帶回教室進行反思活動, 都是需要教師參與策劃。 (二)行政單位的支援:學校行政單位應協助服務學習方案的規定與實施,以促 進教師參與服務學習的意願。 (三)學生的參與:學生是服務學習方案的設計者、參與者及執行者,為激發其 榮譽心與責任感,對於方案的形成與決策過程,應引導學生積極參與。 (四)家長的支持:家長對於服務學習所持的觀念及態度,可能影響學生參與服 務學習活動的意願,若是家長對服務學習有充分的了解,並且給予支持, 必然有助於學生均衡發展;且家長亦可以提供服務活動經費、專業技能及 交通工具等資源。. 柒、服務學習方案的評鑑 服務學習的評鑑應考量課程目標及方案計畫的執行,以學生及社區(機構)為 主 體 。 全 美 服 務 學 習 組 織 ( National Youth Leadership Council & National Service-Learning Exchange)提出Grantsburg模式,依據七項指標分別給予1到3的 等級,提供良好的思考方向(劉正鳴,2002):. 22.

(31) 表 2-1-1. 服務學習的評鑑指標 等級1. 等級2. 等級3. 課程的聯結. 課程的外加. 部分課程結合. 與教學目標和課程結合. 學科間的關係. 包含一個課程目標. 包含部份重疊的目標. 跨學科的目標且有問題解決能力. 學生主動性. 老師做,學生跟. 學生自我領導和參與. 老師指導,學生做. 反省與回饋. 非正式的回饋. 事後的回饋. 事前、過程、事後皆有反省與回饋. 服務過程. 瞭解並指出學校 或社區的需求. 指出學校或社區的需 求並提供部分服務. 完成學校目標與社區參與. 社區聯結. 父母協助觀察. 父母和社區加入. 父母和社區參與整個過程. 技巧運用. 只有老師示範. 只有學生學習. 學生學習且能應用. 指標. 等級. 資料來源:整理自劉正鳴(2002)。服務學習理念與實踐,學生輔導雙月刊,81期,38-39頁。. 本研究「服務學習融入綜合活動」方案,將以此評鑑指標進行分析與討論, 藉此檢討本研究方案的設計品質,是否符合發展服務學習方案之重要元素,作為 方案評量之參考依據。. 捌、國內服務學習發展現況與推動模式 一、現況 服務學習之推動在國際上已行之多年,是相當普遍的學生活動。行政院青輔 會為了鼓勵青少年及早參與社區事務、貢獻己力、關懷他人,養成服務的態度與 習慣,遂規劃推動中等學校學生參與服務學習計畫,希望藉由有組織、有目標及 有計畫地引領青少年投入服務的環境。建國高中在民國88年制定「公共服務課 程」,規定學生每學期至少服務八小時,並強調利他性、自發性和教育性的服務 原則,是國內首推動服務學習的中等教育學校,台北市政府於民國88年間頒布「台 北市國中以上學校推展公共服務教育實施要點」規定高中、高職一、二年級及學 院每位學生每學期至少修習公共服務教育八時,並列為高中職推薦甄選及申請入 學等參考條件之一;89年11月修正為「服務學習」;89年12月訂定「推動中等學 校學生參與服務學習實施計畫」,期間成立服務學習顧問小組、編印服務學習指 導手冊及方案、辦理服務學習種子教師研習及補助各學校推動服務學習等一系列 23.

(32) 措施,希冀有朝一日服務學習在各地方學校落地生根。而在大學方面,89年,包 括台大等十多所大學都相繼推出服務教育和勞動教育等課程。90年第一次公開表 揚全市服務優良學生(溫貴琳,2002)。90年起年起政府陸續出版服務學習相關 刊物,93年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委託世新大學進行的「國內青年參與志願服務 及服務學習現況調查」,作出91年至93年國內青年參與志願服務及服務學習趨勢 之比較分析,歸納發現以下之結果(行政院青輔會•2005): (一)近三年來青少年不論在投入志願服務⁄服務學習的參與比率上,或是在從 事的平均小時數上皆有逐年成長的趨勢。 (二)在參加的志願服務/服務學習類型方面,有明顯增加的是「環保及社區服 務」和「教育服務」。 (三)有提供事前訓練的單位機構有逐漸在成長。 (四)青少年對所從事的社會服務工作(志願服務/服務學習)的滿意度亦有逐 年上升的趨勢,從91年的55.0%、92年的75.7%至93年的79.4%。 (五)在參與志願服務/服務學習的管道方面,仍與往年一樣,以「透過學校的 安排」、「由同學及朋友介紹」和「社團活動」為主。而在所參與的方式 中仍是「朋友或同學一起參與」、「自己去」與「社團活動」為主,但每 項的百分比皆有增加,其中以「自己去」增加9.8%最多。. 從分析中可以看出,青少年不論在投入志願服務/服務學習的參與比有逐年 成長的趨勢率,且服務學習在環保和教育方面結合成效較佳,其餘方面則較無明 顯的進展。而在從事志願服務/服務學習的整體環境上亦有逐漸的進步,可見機 構也開始重視「學習」的課題;另外青少年在參與志願服務/服務學習的自主性 上有慢慢提升的趨勢,也認為學校「應該」開設志願服務/服務學習的相關課程。 遺憾的是,服務學習至今仍未深根校園,部份教育單位對服務學習的推動不受重 視或是在執行上遇到困境而卻步,這也是教育當局該正視的問題。不論如何,看 見青年加入服務的行列,都是值得肯定的,這也顯示出青少年對於從事社會服務 24.

(33) 工作的需求和期待正逐步邁向正軌。仰賴教育行政單位與學校之間的配合,規劃 出一套完整的制度,使服務學習的推廣不只是政策的宣導,更達到全面性且持續 性的投入參與。. 二、推動模式 我國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在 2001 年服務學習指導手冊中所訂定之國內現 況服務學習項目和內容(表 2-1-2): 表 2-1-2. 服務學習推動模式. 服務範圍 休閒服務 輔導工作 環境保護. 社區服務. 衛生保健. 社會福利. 文化建設 交通安全 生態保育 市政服務. 其他. 可提供服務之機構 學校、基金會、社會 局、勞工局等 學校、法院等 環保局、環保團體、 學校、村里辦公處、 農業局等 社區發展協會、村里 辦公處、公園管理 處、工務局等 衛生署、衛生局、衛 生保健、醫院、衛生 所、民間團體等 育幼院、殘障教養 院、老人安養院、社 會福建基金會等 文化局、圖書館、美 術館、紀念館、音樂 中心等 學校、交通局、車站、 捷運站、交通大隊等 公園管理局、生態保 育團體等 縣市政府、鄉鎮市區 公所、戶政事務所、 社會局等 勞工局、消防局、消 基會、傳播媒體、民 間團體等. 可提供服務之項目或內容 協助辦理學藝活動、協助辦理體育活動、協助管理場地和器 材、帶領兒童青少年戶外活動等 輔導較低年級學生的課業、協助觀護人辦理假日輔導等 協助環保宣導、協助資源回收、反應清除廢棄物、勸導民眾 在禁煙區不吸煙等 打掃社區環境、認養公園、照顧路樹、協助辦理社區活動等 協助防疫宣導、協助反毒活動、病床陪伴、病房康輔、病房 圖推、協助食品衛生查報等 關懷老人、協助義賣、整理發票、送食物給低收入戶、殘友 康輔、協助維修器材設備等 藝文展演、整理圖書、寄送節目單、繪製海報、協助文物調 查、導覽解說、諮詢服務、編刊物等 協助交通宣導、交通導護、協助老人及身心障礙者下車或過 馬路、協助清除路障等 協助生態保育宣導、協助生態調查、協助辦理生態營隊活動 等 服務台諮詢、引導民眾洽公、整理資料、協助民眾填寫文件 等 協助公共安全倡導、協助救災、協助救護、倡導或傳播某種 新的議題等. 資料來源:吳芝儀(2004)。服務學習融入中小學課程之研究。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委託研究。 76 頁。. 25.

(34) 不論哪一種模式進行服務學習,或是進行哪一類型的服務對象或項目,重要 的是能夠造就自己,也可以成就他人或自行在選定服務服務工作時,不但考量自 己的興趣、需求及期待,也要針對服務對象或是社區的需求進行評估,再決定採 取的模式。. 三、相關研究 本研究題目為「服務學習融入綜合活動之研究」根據國家圖書館全國博碩士 論文資訊網搜尋結果,得知國內有關服務學習的博碩士論文研究共有 66 篇,其 中與本研究主題較有相關研究共有 23 篇,以研究對象區分,其中有 11 篇是高中 職學生,9 篇是國中學生;以研究方法區分,高中職階段相關研究大都採量化研 究,國中階段相關研究大都採質性研究,其中有少數研究兼採質性及量化研究; 以服務學習類型區分,與課程結合服務的相關研究,共有 6 篇,但以主題式方案 的課程設計有 3 篇,分別為黃姿滿「應用服務學習方案協助國中學生自我與社會 發展之行動研究」、陳秀英「天母國中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實施服務學習主題課程 之行動研究」 、吳曉宣「服務學習課程對國中生學習成效之研究」 ;以融入式的課 程設計有 3 篇,分別為王雅菁「高中公民科服務學習效果之研究」、何軒盛「建 構高中「服務–學習」課程之行動研究」與胡淑華「服務學習融入國中公民課程 對學生公民資質影響之研究」。由上述研究可以發現,服務學習與課程結合,大 抵以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及公民科為主,這樣的結果與吳芝儀(2004)研究發現不 謀而合,認為服務學習適合融入各科的學習領域,其中以綜合活動領域、社會領 域及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最適合融入,而本研究將服務學習融入綜合活動,希冀 本研究能發揮服務學習的教育目的。. 綜合整理服務學習的相關研究發現,服務學習不僅可強化對社區的認同感, 愛護環境及關懷社區,更可以促使個體對自我概念的正向發展,提升批判思考能 力,深化利社會行為,增進社會責任,培養公民素養。在服務學習的研究上,起 26.

(35) 初多限於大專院校,近年來各國中小學也開始與課程結合,將服務學習融入學校 教育中,讓服務學習的理念向下紮根,從小開始培養服務他人、關懷社區的態度, 在學校教育的協助下,使服務與學習結合,學校才能培養出真正有能力且願意服 務社會的優秀人才。在這同時,不得不強調學校或教師是否對服務學習的意涵及 功能充分的了解?是否有能力將服務與課程連結,又是否能夠帶領學生服務活動 前的準備、服務過程中的行動,服務完成後的省思?若要培育下一代成為健全的 公民,服務學習的教學策略是受到肯定的。因此,本研究採取與課程結合的服務 學習類型,期待方案設計能引起學習的動機,結合社區的資源,並得到學校及家 長的支持,才能真正發揮服務學習在教育上的效果,培養利社會行為的表現。. 四、困難與瓶頸 從國內推動服務學習現況來看,至今尚未能全面化,可能是遭遇到一些困難 與瓶頸,以下研究者就吳芝儀(2004)及楊百川(2004)分別指出國內服務學習 推動的困境項目,進行整理(表2-1-3)。. 表 2-1-3 國內服務學習推動的困境項目 項目. 說明. 學校單位方面. 1.尚欠缺乏對服務學習的共識以及正式的體制支持,僅能以臨時專案行之。 2.尚未與正式課程體系結合,參與人員需付出大量額外時間。3.將服務學習 視為學校對外宣傳之利器,只重視表面推動無法深耕發展。4.行政支援不足, 學校經費限制。5.學生管理問題、校外安全考量、缺乏交通工具。. 參與教師方面. 1.國內尚無充分關於服務學習對學生學習成效貢獻的證據來說服校方、同 儕、學生家長及各方關心者,全力支持各相關方案。2.欠缺參與服務學習經 驗,及可供依循之參考模式,而阻礙推動。3.具備服務學習的專業知能及技 巧的師資普遍不足,引投入的誘因也尚欠缺,而意願不高。4.教師時間限制, 而影響教師參與服務學習的行動。. 參與學生方面. 1.校園活動漸趨多元化,校園內自主價值抬頭,學生的注意焦點多元且分歧, 不易主導學習以及產生深化的學習效果。2.學生家長參與校園活動,教師在 活動設計及規劃上受到影響。3.升學壓力仍是各級學校學生的負擔,導致時 間分配困難,不易吸引學生投入服務活動。4.學生缺乏自我肯定,造成選擇 意願低落。. 27.

(36) 受服務對象方面. 1.機構對提供服務的品質及持續性,缺乏信心。2.受限於資源有限,無法提 供共同學習的平台。3.受服務對象屬性差異大,要落實互惠原則的難度提昇。. 支援服務學習 相關單位方面. 1.各支援機構對服務學習方案的本質屬性不清楚,或是服務學習方案無法明 確訴求出完整方案,導致各機構不知如何彼此配合,支援意願受到極大考 驗,導致合作成效不彰。2.各支援機構本身的政策或方向不明確,導致長期 關係的建立難度大增。3.各機構對於自身利益的考量已超過推動服務學習目 標的努力,導致在執行上流於形式。. 服務學習 方案設計方面. 1.在一般服務學習方案中提供之時數不足,無法促進深刻的體驗及感受。2. 方案設計欠缺明確之能力培養方向及推動上的持續性不佳。3.學生在參與服 務的施行程序中涉入的太少,造成學習構面不足。4.方案設計欠缺橫向的連 貫性及縱向的銜接性,形成許多方案會重覆同樣的經驗,造成方案學習效果 的降低。5.欠缺有效的工具對學習成效進行評估。6.課程配置困難及教材資 源缺乏。. 資料來源:整理自吳芝儀(2004)。服務學習融入中小學課程之研究。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委託研究。29 頁。楊百川(2004)。能力培育導向之服務學習方案發展模式芻議。社教雙月刊, 122 期,19-20 頁。. 國內從事服務學習現況、環境分析及所遭遇問題來看,服務學習在國內雖然 已漸具規模,但仍有許多問題需要突破,有賴各界專家學者繼續提出服務學習相 關研究,或是參考國外服務學習的經驗,以突破現存的困境。本研究「服務學習 融入綜合活動」,嘗試發展出一套實務且系統的方案模式,以此模式便可將原課 程架構體系之培育目標做連結,可使服務學習方案融入課程中,減少學校額外規 劃服務學習時間;且提供完善的理論基礎,以吸引教師持續投入;並訴求明確的 學習成長當作酬賞,促進學生參與社會服務行動;強調與受服務對象及機構建立 完整的架構,讓雙方了解其在服務學習過程中的角色與互動的重點;並減少所須 的人力及行政負荷;最後在方案設計上,主要是培育利社會行為之表現,參與服 務學習時數不是主因,是否能達到利社會行為表現的目標才是關鍵。不論如何, 服務學習存在許多限制及挑戰,這些有待後續的研究不斷地探究、提供建議,才 得以全面性落實服務學習在教育的意義及價值。. 28.

(37) 小結:本研究「服務學習融入綜合活動」,由於綜合活動部分的能力指標與服務 學習的教育目標吻合,也都強調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參與實踐、體驗活動,重視 從活動中的省思所產生之學習意義,將所思、所想、所學應用於日常生活中。因 此服務學習與綜合活動的經驗學習的理念相符,故可將服務學習融入綜合活動學 習領域。與課程結合的服務學習方案,在設計上要考量有效服務學習方案設計要 點,在課程設計方面,要連結課堂所學應用於實際的服務中,透過反思的歷程, 轉換「產出性知識」,並評估服務活動成效,以確實達成有意義學習的目的。在 社區(機構)方面,作選擇及安排上要考量安全性、方便性及需求性,重視服務 學習的合作互惠原則,建立學生正確的服務觀念。在學校資源方面,學校須具備 服務學習的觀念,並能夠重視且提供人力、物力的支援,有助於服務學習成效之 推動。綜觀國內服務學習在推動上遇到的困難與瓶頸,希冀本研究能有所突破, 以作為國內日後在規劃及推動服務學習的經驗之參考,使服務學習能發揮出教育 的功能及目的。. 29.

(38) 第二節 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的理論基礎與內涵. 教育的目的是在發展多元智力,培養完整的人格。九年一貫課程設計即透過 七大領域課程的學習,企圖能夠達成此目標,可是,從過去到現在,教育制度一 直誤導出「教育即升學」的錯誤心態,到目前為止,大部分的學生、家長及老師 都是以在學測中獲得高分,和進入名校就讀為學習的最終目的。他們忽略多元智 能發展的重要性,所重視的只是多元智能中的一小部份,而且,他們在學校所培 養的能力,只是考試中紙筆測驗問題的能力,並不是在社會中真正問題的解決能 力。所以,綜合活動領域存在的重要性,是在幫助學生不斷地吸收與學習的同時, 提供自我對話的時間,在對話及互動中統整其他學習領域,發展多元智能。. 壹、設置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的理由 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主張學習與生活經驗結合,透過參觀、探究、調查、訪問、 實作、服務學習等活動,將過去所學的知識應用在發現和解決問題上。如此貼近 生活化的學習,不只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機,也由學生親自實踐、體驗與省思,鼓 勵學生在日常生活的實踐活動中建構內化的意義,而有別於其他著重認知性的學 習領域(丘愛鈴,2006)。以下就分別說明之:. 一、避免活動課程被其他領域挪用 在九年一貫推動下,除了語文領域外,綜合活動領域和其他學習領域相同, 不僅可以避免以往非主科的輔導、童軍、家政等科目,被其他主科挪用之弊,也 突顯出活動課程的意義,強調教師專業化及重視以教育為導向的活動課程。. 二、落實活動課程的教育意義 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源自於活動課程,具有活動課程的意義與特質。以學生為. 30.

(39) 中心的觀點,依據其發展、需求與興趣為原則,統整學生日常生活經驗,並透 過做中學,提供學生直接體驗學習的機會,以擴展學生學習經驗,並以自己的 方式建構、內化及省思對活動的意義,以突顯實踐、體驗、省思與建構內化意 義之教育理念。因此,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如果只是進行活動而沒有引導出活動 的意義,就不算是綜合活動的活動(田耐青、張景媛,2003)。. 三、促進六大學習領域之對話,轉化知識、經驗為基本能力 學生僅僅學得課本上的知識是不夠的,必須學會理解與應用,才能讓課本 上的知識變成生活中的智慧,在教育中培養出帶得走的能力。依據經驗主義對 於教育所持的觀點而言,認為教育是從學習者的經驗而來,視經驗學習是以一 種教學與學習的模式之一,藉由具體、有意義的經驗,進行討論、分析、評估 與反思,從而獲得知識與啟示、發現與理解,達到教育目的之歷程,這與綜合 活動的課程目標實踐、體驗、省思不謀而合(丘愛鈴,2006)。. 四、整合資源,避免重覆 曾惠蘭(2007)指出: 「目前各科教師所個別策劃之學校活動,可能產生活 動內容相似與活動方式重覆的情形,從時間資源觀點來看,形成了浪費,且過 度重覆的活動將影響學生學習的興趣,以及接觸不同活動內容與方式的機會。」 而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的理念強調課程統整的重要性,說明課程統整是學科間的 整合,建立學科間的關聯,使學科變得更有結構性,將零散的教材、活動加以 統整,配合學生的需要,與過去的經驗結合,使學習意義化。. 綜言之,設置綜合活動課程的目的在彰顯知、思、行與統整的重要,並說明 活動課程及統整課程在教育上的價值性,強調實踐、體驗、省思在學習過程中建 構內化的意義,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培養學生的是帶著走的能力,將所學落實在 日常生活中。 31.

(40) 貳、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之相關理論 依據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的理念及目標,可以發現其理論基礎是活動課程理 論、經驗學習理論、課程統整理論,說明如下:. 一、活動課程理論 (一)活動課程意涵 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源自於活動課程(activity curriculum),所謂「活動課 程」 ,黃譯瑩在 2003 年指出真正的「活動課程」是以學生的「實踐」與「體驗」 為課程重心,這是起源於「自然主義」與「活動主義」 ,也就是 Dewey、Parker、 Kilpatrick 等人提倡的順應學生本性,透過學生主動練習所獲得的經驗,而發展 出學習興趣的「活動課程」 (楊高峰,2004)。從生活中取材的活動課程,可以 擴大學生多樣化的學習環境,並從活動中統整個人在認知、情意及行動上的意 義與成長,進而培養學生成為有創造力的個體(丘愛鈴,2006) 。因此,綜合活 動學習領域源自於活動課程,具有活動課程的意義與特質,即以學生為中心的 觀點,依據其發展、需求與興趣為原則,統整學生日常生活經驗,並透過做中 學,提供學生直接體驗的機會,以擴展學生學習經驗,並以自己的方式建構、 內化及省思對活動的意義。. (二)活動課程的本質 黃譯瑩(2001)說明綜合活動的本質為活動課程,並指出活動課程的本質有 下述三個要點: 1.活動課程以學生為核心,重視其的主動性,透過學生對活動課程的實踐產生體 驗與省思,並建構個人對活動意義之過程而實現其教育價值。 2.活動課程是由活動內容與活動方式交互運作而成,以彰顯出「活」的多元性與 開放性,「動」的參與性與實踐性,「課程」的系統性與動態性。 3.活動課程的目的在提供學生,透過活動不斷的獲得直接經驗與及時回饋訊息, 32.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 short film “My Shoes” has been chosen to illustrate and highlight different areas of cinematography (e.g. the use of music, camera shots, angles and movements, editing

vs Functional grammar (i.e. organising grammar items according to the communicative functions) at the discourse level2. “…a bridge between

• Oral interactions are often indivisible from 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 activities of an English task, and as such, speaking activities can be well integrated into any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

Service learning: Connecting citizenship with the classroom. Assessing and reporting on habits

Radiographs of Total Hip Replacements 廖振焜 林大弘 吳長晉 戴 瀚成 傅楸善 楊榮森 侯勝茂 2005 骨科醫學會 聯合學術研討會. • Automatic Digital PE

Service learning: Connecting citizenship with the classroom. Assessing and reporting on habi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