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二節 研究場域

壹、學校概況

本研究以研究者所任教的學校為教學場域。本校位在台灣北部桃園地區,只 有近四年歷史,學生人數逐年遞增,是屬於中型學校。學校地處新興發展社區,

周遭是商業區,林立許多百貨及店家、各級學校、醫院、公園等,學生家長社經 地位多為從事工業、商業居多,單親家庭、隔代教養、外籍配偶之家庭只佔少部 分比例。學校家長較為重視學生學習,因此本校在拼升學之際仍強調各領域正常 化教學,並重視學生的生活教育及品格教育。目前全校有38班,皆為常態編班。

學校發展資訊教育,鼓勵教師將資訊融入教學,對於教學所需的各項教學資源設 備,樂於支持與提供協助,以提昇教學專業成長;本校擁有廣大的活動空間,校 園氣氛活潑開放;行政、教師與家長之間互動良好。因此研究者以自己服務所在 的學校作為本研究場域。

貳、綜合教室情境

本研究的教學情境是研究者平日授課的綜合活動教室,教室內共分為五組,

每組7人,如圖3-2-1。備有白板、電腦、單槍、投影機設備。

圖3-2-1 綜合教室情境

白板及投影

攝影器材

73

參、研究對象

研究者主要任教國中七年級輔導活動課,其中有二個班級,研究者有授家政 課,因此研究者選擇其中一班作為本研究對象。研究對象在人格特質上多為熱 情、活潑的性格,勇於表達自己想法,樂於與師長溝通,學業表現中上,校內競 賽表現平平,班級常規尚可,大部分同儕相處融洽,唯少數學生受到排斥。本研 究之研究對象計有男生十八名,女生十七名,合計三十五名學生。

肆、研究者

九年一貫課程的實施為教師帶來新的衝擊,即教師扮演教育的研究者角色,

以解決教育情境中所遭遇的問題(吳明隆,2001)。在本研究中,研究者擔任服 務課程的融入者、教學者、資料蒐集及分析者。因此,研究者在研究過程需具備 相關訓練及經驗。

研究者畢業於台北大學社會系,從專科時代起就參與服務活動,例如:街頭 義賣、寒暑假愛心服務隊,兒童保護營等,在大三暑假至桃園縣家扶中心實習,

協助各類型服務活動。九二一大地震發生時,也隨家扶中心投入南投賑災工作。

在每次服務的過程中,看見受服務者的笑臉,都會帶給自己莫名的感動。這樣的 體會,促使研究者參與一次次的服務行動,在每次的服務中,不但學會溝通與表 達,更培養出感恩惜福的情懷。也是因為研究者從服務中看見自己的學習與成 長,才會深刻的感知服務行動向下紮根的重要性。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 與輔導研究所期間,曾修習行為科學研究法、輔導工作實習、教育心理學專業實 習等,至今具有七年國中教學與輔導的經驗,這也是本次研究產出的原因。研究 者期許這次的研究經驗,不但提昇個人專業的知識和技能,更為本校埋下服務學 習的種籽。

74

伍、批判的諍友

蔡清田(2006)指出批判的諍友(critical friend)之概念,是指在進行行動 研究過程中,能提供不同角度的觀點與價值,協助實務工作者進行批判反省思 考,作為行動研究上的參照之研究夥伴。為了能使教學行動順利進行,同時也希 望能客觀檢核及呈現研究資料。研究者已邀請同校服務的同事江老師,做為本研 究的批判諍友。江老師畢業於彰師大輔導系,教學年資已有五年,擔任過輔導組 長、教學組長、設備組長及專任輔導教師工作,目前在中原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 進修中,對課程發展及設計有相當程度的瞭解。相信以江老師在綜合活動課程的 經驗,足以做為研究者在融入式方案設計、教學方法及學生間不同的思考想法,

提供研究實質的效益。

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