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高齡者友善環境評估指標建構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高齡者友善環境評估指標建構之研究"

Copied!
39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博士論文 指導教授:董貞吟博士. 高齡者友善環境評估指標建構之研究 The Study of Construction Aging Friendly Environment Indicators in Taiwan. 研究生:殷蘊雯撰 中華民國一○二年八月.

(2) 致. 謝. 首先最要感謝指導教授董貞吟,一直耐心等待駑鈍的學生振作, 對於這二、三年處於停滯期的我,時而激勵、時而勉勵,最後更提供 了一個友善的環境支持著我,讓我能夠在這半年間有一個可以專心用 功和研究的地方,讓我可以順利完成學業。 也要感謝所有口試委員這二年多的包容與耐心等待,包括姜逸群 教授、陳靜敏教授、林儷蓉助理教授以及李景美教授,除了研究過程 中不時的精神鼓勵之外,也對於我的研究及問卷逐項細心的指導與建 議,讓我能從迷霧中找到方向。也謝謝所有參予德懷術的每一位專家, 在繁忙的工作中願意抽空幫忙,並提供許多建議。 在衛教系前後共十三年期間,這段期間每一位衛教系的老師都無 私的關心與支持我,而我只能用言語表達謝意,包括劉潔心主任、呂 昌明教授、王國川教授、郭鐘隆教授、黃淑貞教授、鄭惠美教授、連 盈如助理教授、高振楠助教、李東穎助教。更要感謝陳政友教授與黃 松元教授,從學生進入博士班一路拉拔,總是隨時張開雙手歡迎學生 去叨擾他們,遇到險阻時給予莫大的協助與精神的支柱。 感謝碩班的指導教授黃乾全以及前中國醫藥大學賴副校長俊雄, 雖然學生畢業這麼久,但還是一直關心著學生的未來。而胡益進教授 從我擔任研究助理開始,更是如兄長般經常關心我,給予我許多支持 與鼓勵。 仁德醫專的同事賴文儀更是我這八年來一路相挺的好友,還有幸 宜、清新、素華、欣宜、亞萍、淑雅,前護理科主任周治蕙、王世麗 主任、人事室范俊松主任及黃柏翔校長等,讓我能在最後半年全心的 衝刺。. -1-.

(3) 好友洪文綺、袁儷文、江秀梅、汪昱,洪栩隆學長,博班的所有 同學美璋姐、桂芸老師、麗惠姊、玉珍姐、希哲大哥、君威、永遠的 班長昭光,不論他們多麼忙碌,總是掛念著我,只要我需要,不說二 話全力幫忙;而永遠的大哥林副座昌誠,雖然他已不在,但是相信他 在天上也會繼續關心著我們。也要感謝師父、大杜師姐、瑞枝師姐, 還有福智的師兄姐們,在我進修期間、父母生病期間,時時關懷我和 我的父母親,才能讓我有勇氣和力量繼續走下去。 最後最感激的是我的父母親、大姊、二姐、二位姊夫還有四位外 甥,讓我可以一直任性的追逐自己的夢想與目標,在這八年為了滿足 自己的夢想也忽略了許多事情,今年剛好是父親過世滿三年,也終於 完成學業可以與我摯愛的親人分享這份喜悅了。. -2-.

(4) 中文摘要 本研究以世界衛生組織所提出之「高齡者友善城市指南」 (Global Age-friendly Cities: A Guide)為基礎,透過德懷術及分析層級程序法, 發展出符合我國現況及需求之高齡者友善環境的面向與指標,並經由 分析層級法,建構出各面向與次面向之相對權重及序位,提供我國未 來城市或社區環境營造時,能依其現有資源及未來之發展性,選擇重 要之指標來建構「高齡者友善環境」,以使高齡者能維持獨立、自尊 的老年生活,改善生活環境及維持良好之生活品質。 最後確立高齡友善環境指標:七大主面向、27個次面向、112項指 標。依序分別為公共空間(3個次面向13項指標)、交通(5個次面向22 項指標)、社會參與(4個次面向21項指標)、敬老與社會認同(4個次面 向13項指標)、工作與志願服務(3個次面向12項指標) 、通訊與資訊(5 個次面向16項指標)、社區及健康服務(3個次面向15項指標)。 主面向之間之相對權重值,依序為社區及健康服務、公共空間、 交通、社會參與、敬老與社會認同、通訊與資訊、工作與志願服務。 專家權重比以社區及健康服務為重。. 關鍵字:高齡者、高齡友善環境、指標建構. -3-.

(5) Abstract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Age-friendly Environmentindicators, and build. Age-friendly. Environment. dimensions,sub-dimensions. and. indicators. Delphi Technique and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 are applied to this research to develope the Age-friendly environment indicators. We can determine the weights of main dimensions and sub-dimensions via AHP and provide our communityto choice important indicators to construct " Age-friendly environment" to support the elderly to maintain independence and self-esteem,and ensure to improve the living environment and maintain a good quality of life. Finally,this studyis to establish age-friendly environment indicators for the following: seven main dimensions , 27 sub-dimensions and 112 indicators.Public. space. (3. sub-dimensions. for. 13. indicators),. Transportation (5 sub-dimensions for 22 indicators), Social participation (4 sub-dimensions for 21 indicators), Respect and social inclusion (4 sub-dimensions for 13 indicators), Employment and volunteer service (3 sub-dimensions for 12 indicators), 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5 sub-dimensions for 16 indicators), Community and health services (3 sub-dimensions for 15 indicators). According to the the main dimensions of the relative weights,the order of weights is community and health services, Publicspaceand buildings, transportation, social participation, respect and social inclusion, communication and information, employment and volunteer service. Among these dimentions,Community and health services is the most important dimension. Key words:Elderly, Age-friendly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s of the indicators -4-.

(6)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及重要性…………….…………………………..1 第二節 研究目的…………….………………………………….….6 第三節 研究問題…………….………………………………….….6 第四節 名詞定義…………….………………………………….….6 第五節 研究限制…………….………………………………….….8 第二章 文獻探討…………….………………………………….……..9 第一節 影響高齡者活躍老化之因素……………...……………...10 第二節 高齡友善環境之發展……………..……………………....27 第三節 高齡者友善環境指標之內涵…..…………………..……..32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39 第一節 研究方法…………….………………………………….….40 第二節 指標架構…………….………………………………….….42 第三節 研究對象…………….………………………………….….44 第四節 研究工具…………….………………………………….….46 第五節 實施程序…………….………………………………….….58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60. -5-.

(7) 第四章 結果………………………………………………………………………………………66 第一節第一回合德懷術問卷調查分析…………………………….…67 第二節第二回合德懷術問卷調查分析……………………………...126 第三節第三回合德懷術問卷調查分析…………………....…...164 第四節分析層級法專家問卷分析結果………………………...207 第五章 討論………………………………………………………….213 第一節「高齡者友善環境指標」指標建構……………….213 第二節「高齡者友善環境指標」權重…………………….225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232 第一節結論…………………………………………….…....232 第二節建議……………………………………………..…...234 參考書目………………………………………………………….…..237 中文部分…………………………………………………….237 英文部分…………………………………….………………248 附錄一:問卷專家效度名單…………………………………………..253 附錄二:德懷術問卷暨分析層級專家名單…………………………..253 附錄三:第一回合德懷術問卷……………………………..…………255 附錄四:第二回合德懷術問卷…………………………..……………272 附錄五:第三回合德懷術問卷暨分析層級問卷……………………..310. -6-.

(8) 附錄六:專家平均權重值及專家權種植….………………………...356 附錄七第一回合德懷術問卷量性結果….…………………………361 附錄八第二回合德懷術問卷量性結果….…………………………367 附錄九第三回合德懷術問卷量性結果….…………………………373. -7-.

(9) 表目次 表2-1 世界衛生組織高齡者友善城市內涵…………………..……….32 表2-2 台灣各縣市高齡友善城市計畫………………………………...33 表2-3 嘉義市雲林縣高齡友善城市指標……………………………...35 表3-1 研究實施程序-研究方法………………………………….……41 表 3-2 專家領域人數....………………………………………….……..45 表 3-3 研究工具……..…………………………………………………50 表 3-4 研究工具問卷三回合主面向內容…..…………………….…...50 表 3-5 研究工具三回合次面向問卷內容…..……………..………......51 表 3-6 修正型德懷術問卷三回合實施進度及回收率統計表..…........59 表 3-7 研究資料處理與分析………………………….…..……..….....65 表 4-1 「主面向」第一回合量性結果(N=23)……………..….....68 表 4-2 「戶外環境」第一回合次面向及指標結果(N=23)….......73 表 4-3 「交通」第一回次面向及指標結果(N=23)………………83 表 4-4 「社會參與」第一回次面向及指標結果(N=23)…………92 表 4-5 「敬老與社會接納」第一回合次面向及指標結果(N=23)...99 表 4-6 「就業活動」第一回合次面向及指標結果(N=23)………108 表 4-7 「溝通與訊息傳播」第一回合次面向及指標結果(N=23)…113. -8-.

(10) 表 4-8「社會支持與健康服務」第一回合次面向及指標結果(N= 23)……………………………………………………………120 表 4-9 「主面向」第二回合次面向及指標結果(N=22)…………127 表 4-10「無障礙與安全的公共空間」第二回合次面向及指標結果(N =22)…………………………………………………………130 表 4-11「交通」第二回合次面向及指標結果(N=22)……………137 表 4-12 「社會參與」第二回合次面向及指標結果(N=22)…….144 表 4-13「敬老與社會融入」第二回合次面向及指標結果(N= 22)……………………………....………………………….150 表 4-14「工作與志願服務」第二回合次面向及指標結果(N= 22)…………………………………………………………..153 表 4-15「通訊與資訊」第二回合次面向及指標結果(N=22)……156 表 4-16「社區及健康服務」第二回合次面向及指標結果(N= 22)……………………………………………………….…160 表 4-17「主面向」第三回合結果(N=22)…………………………165 表 4-18 「公共空間」第三回合次面向及指標結果(N=22)……..167 表 4-19「交通」第三回合次面向及指標結果(N=22)……………172 表 4-20 「社會參與」第三回合次面向及指標結果(N=22)………178 表 4-21 「敬老與社會認同」第三回合次面向及指標結果(N= 22)…………………………………………………………..185. -9-.

(11) 表 4-22「工作與志願服務」第三回合次面向及指標結果(N= 22)...........................................................................................189 表 4-23「通訊與資訊」第三回合次面向及指標結果(N=22)……192 表 4-24「社區及健康服務」第三回合次面向及指標結果(N= 22)……………………………………………………………196 表 4-25 專家群意見收斂度分析…………..…………………………201 表 4-26 主面向之相對權重值………………….…………………….208 表 4-27 次面向相對權重值………………………..…………………211. - 10 -.

(12) 圖目次 圖3-1 高齡者友善環境指標架構…………….……….……………..43 圖3-2 層級結構圖.……………………………..……….…………....53 圖3-3 AHP問卷準則評估的填寫範例………………..…………….55 圖4-1 高齡者友善環境指標相對權重…………….………………212. - 11 -.

(13) 第一章緒論 本章共分為五節,包括第一節研究背景及研究重要性,第二節研 究目的,第三節研究問題,第四節名詞操作型定義,第五節研究限制, 分別詳述如下。. 第一節研究背景及重要性 世界衛生組織在雅加達宣言(Jakarta Statement )中提到人口結構 老化是目前全球人口最重要的趨勢,除了已開發國家人口老化,同時 發展中國家也面臨快速老化的社會。據統計 2000 年全球 60 歲以上之 人口為六億人( 600 million),在 2025 年之前 60 歲以上之人口將達到 12 億人口( 1.2 billion),到 2050 年前更將高達 20 億人(2 billion),占 全球人口數 22%(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 1996;2007)。 人口老化和都市化是全球趨勢,台灣地區人口結構老化更是不爭 的事實,依據內政部統計,102年5月底我國戶籍登記人口65歲以上之 高齡者計有2,636,157人,占總人口之11.29%(行政院內政部戶政司, 2013)。經建會推估2060年65歲以上老年人口數將大幅增加為2012年 之2.9倍,其中,又以85歲以上老年人口增加最多。推估80歲以上人 口占老年人口的比率,將由2012年25.4%,大幅上升為41.4%。(行政 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12)。隨著高齡者人口的增加,家庭人口數卻 從民國50年平均5.57人/戶逐漸減少,截至民國102年5月底已降至2.8 人/戶,民國101年底扶養比為35,即指每一百個有工作能力人口應扶 養35個依賴人口(行政院內政部戶政司,2013)。顯示我國除面臨人口 老化的問題外,家庭支持亦日漸薄弱,相對將會使得家庭照護之負擔 愈顯沉重,因此對於高齡者照護資源之需求亦會隨之增加。 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的研究,65 歲以上的高齡 者每人平均醫療支出,約為65 歲以下者的四倍(引自丁金江,2007; 1.

(14) 行政院內政部統計處,2009)。台灣地區根據民國96年全民健康保險 之資料顯示,60歲以上的高齡者醫療費用支出大約占全部醫療支出的 35.54%(蔡飴倫,2009)。可以預見未來之醫療與照護支出勢必只增不 減,但是健康是基本人權,健康照護亦是一種人權,因此如何降低醫 療成本與照護之支出,又能達到健康的老年生活是我們要努力之方 向。. 國外文獻顯示,透過高齡者友善環境營造適於老年居住之友好 社區(Livable and Elder-Friendly Communities) (Feldman & Oberlink, 2003;Morissette, 2009)可以促進老年生活之品質。國內多項研究亦顯 示居住型態、社會資源、社會支持、社會參與,對高齡者之生理、心 理健康、生活滿意度與生活品質息息相關(毛政賢,2006;石泱、2009; 呂寶靜,2000;李依芹,2010;林淑敏、李宗派,2005;林美玲、翁 註重、李昀儒、邱文科,2009;傅嘉瑜,2005)。 「高齡者友善城市」(Age-friendly Cities),最早是由美國the AdvantAge Initiativ 提 出 的 高 齡 者 友 善 社 區 模 式 (elder-friendly, or "AdvantAged," community) 肇始於美國65歲以上老年人口快速增加 (Age Boom),年齡85歲以上的高齡者更是發展最迅速的老年人口群, 而這些高齡人口大多數依然居住在他們自己的家和社區中。65-85歲 的民眾比其他年齡層不太可能會搬離自己住的地方。社區必須為虛弱 和失能的高齡者提供服務,內容包括了醫療保健、住房、交通運輸及 其他的服務,以符合居住在社區高齡者之需求,包括住屋和安全基本 需要、身心健康的維護、居家的失能及體弱的人維持其獨立性、以及 社會與公民參與的機會(The AdvantAge Initiative, nd)。 我國人口結構快速老化,但是近年來,家庭人數卻逐漸減少,使 得家庭照護負擔愈顯沉重,因此對於高齡者之健康與生活亟需整個社 會國家共同支持。根據內政部民國91年辦理之老人狀況調查報告中, 2.

(15) 有關健康、經濟及福利需求部分之調查結果,高齡者對生活安排的主 觀看法上,約有七成的人「不願意使用安養護機構」 ;對生活的期望 上,以「身體健康的生活」最高、其次為「與家人團圓和樂的生活」 (蘇麗瓊、黃雅玲,2005)。內政部於民國97年進行之中老年狀況調查 分析結果,中高齡者其目前居住方式以「與晚輩同住」者最多;未 來養老最理想之居住方式,仍以希望「與晚輩同住」者居多(行政院 內政部主計處,2009)。經濟決策權則是影響臺灣地區高 齡 者 選 擇 居 住 安 排 與 居 住 偏 好 之 主 要 原 因 (張 桂 霖 、 張 金 鶚 , 2010)。 因此,即使老年人口增加,家庭結構改變,家庭照顧人力減少, 高齡者仍希望居住在自己熟悉的地方,對於機構式之照護模式接受度 不高,要如何設計一個友善的生活環境讓所有高齡者可不需考慮生理 功能狀況及經濟情況,以達到健康之公平性,讓所有高齡者能實現一 個安心、舒適、安全及自主自立的無障礙生活環境是非常重要。 我國的高齡者照護政策也應朝向「在地老化」之方向思考,避免 重蹈工業化國家大量發展機構服務所導致之過度機構化之缺點,讓有 照護需求的高齡者能保有其尊嚴且獨立自主的生活。 The AdvantAge Initiative 發 展 高 齡 者 友 善 社 區 (elder-friendly community )四大測量面向,包括:基本需求,最佳的身體和心理健康 與安適狀態,加強失能和體弱者之獨立性,促進社會及市民之承諾。 爾後世界衛生組織(WHO)於 2002 年提出「活躍老化」 (active ageing) 政策架構,包括提供獲得健康、參與以及安全等三大面向之適當機會, 以提昇高齡者之生活品質(WHO, 2002)。並於 2005 年展開高齡者 友善城市(Age-friendly Cities)之計畫研究,進一步發展出高齡者友善 城市(Age- friendly cities)所需之條件及指標,做為各國在建立高齡者 友善城市之參考(WHO, 2007)。. 3.

(16) 國內過去在高齡者照護與健康議題上之研究,多著重在長期照顧 的照護服務之研究(呂慧芬、趙美敬,2009;林詩淳、蔡坤維、江瑞 坤、辜美安,2010;陳惠姿,2008 ),或針對高齡者健康單一議題討 論,如安全、獨居、失能、生理、心理健康或社會支持等 (洪佳蓮、 胡蓉,2008;陳正芬,2009;陳亮汝、吳淑瓊,2008 ),未探討社會 環境與物理環境對高齡者健康之影響。 而國際之研究,如世界衛生組織為因應快速老化與膨脹之老年人 口,積極推行高齡者友善環境計劃(The Age-friendly Environments Programme),期望經由國際的努力,解決環境和社會中的障礙因素, 來幫助形成積極活躍和健康的高齡者社會。希望藉由環境的改善,更 促進高齡者活躍老化(active ageing) (WHO, 2007)。因此高齡者友善城 市計畫,提出以室外空間和建築、交通、住所、社會參與、尊老和社 會包容、社區參與和就業、信息交流、社區支持和健康服務等八個面 向,以促進各國高齡者活躍老化(WHO, 2008)。 人口老化牽涉的問題複雜廣泛,由個人的食、衣、住、行、心理 層面,到家庭結構、社會制度、財政經濟、國家政策等無不相關,高 齡者需要自發性的去實踐健康促進的行為,也需要國家社會建構高齡 友善的環境,相輔相成來解決迅速老化與膨脹之高齡人口所帶來的問 題。 國內已累積相當多有關高齡者生活的相關研究,但仍缺乏可以做 為行動策略的指南;也沒有一個城市或社區能一次做到世界衛生組織 所建構的高齡友善城市所有的面向和指標標準,因此希望藉由本研究 建構出高齡友善環境指標及相對權重重要性,社區高齡者或政策執行 者可依此重要性決定計畫之優先次序。 因此本研究擬以世界衛生組織所提出之「高齡者友善城市指南」 (Global Age-friendly Cities: A Guide)為基礎,透過德懷術及分析層 4.

(17) 級程序法,發展出符合我國現況及需求之高齡者友善環境的面向與指 標,並經由分析層級法,建構出各面向與次面向之相對權重及序位, 提供我國未來城市或社區環境營造時,能依其現有資源及未來之發展 性,選擇重要之指標來建構「高齡者友善環境」,以使高齡者能維持 獨立、自尊的老年生活,改善生活環境及維持良好之生活品質。. 5.

(18) 第二節研究目的 本研究擬以世界衛生組織所提出之「高齡者友善城市指引」 (Global Age-friendly Cities: A Guide)為基礎,瞭解並建構我國高齡 者友善環境之指標,研究目的如下: 1. 發展我國高齡者友善環境之評估指標及內涵。 2. 分析我國高齡者友善環境評估指標之相對權重及序位。 第三節研究問題 根據研究目的,本研究主要探討的問題如下: 1. 我國高齡者友善環境之主、次面向及指標內涵為何? 2. 我國高齡者友善環境評估指標之相對權重及序位為何?. 第四節名詞定義 一、高齡者:本研究依據我國老人福利法之定義,以65歲以上之人口 為高齡者。 二、高齡者友善環境(The Age-friendly Environments):係根據世界衛 生組織之定義,高齡者友善環境是一個具有包容性和可 近性的城市環境,以促進活躍的高齡化(active ageing) 。 其內涵包括戶外空間和建築、交通、住所、社會參與、 尊老和社會包容、社區參與和就業、信息交流、社區支 持和健康服務等八個面向。 6.

(19) 三、公共空間:影響高齡者行動力、獨立性與生活品質之因素,主要 內容包括公共空間、安全的環境、公共廁所等層面。 四、交通:交通的可及性與可負擔性,是影響高齡者行動的關鍵因素。 主要內容包括交通費用之可負擔性、大眾運輸工具與候車 環境、停車設施以及人行安全部分(人行道與行人穿越道) 等層面。 五、社會參與:社會參與與良好的健康和生活環境之間有高度的連結 關係。主要內容包括費用之可負擔性、活動可及性、 活動參與機會等層面。 六、敬老與社會認同:高齡者喜歡及需要被尊重的,主要內容包括大 眾敬老意識、尊重與包容性服務、敬老教育、樂 齡活動與世代間互動等層面。 七、工作與志願服務:有些高齡者因為經濟因素必須繼續工作,有些 高齡者認為工作或當志工與自己會不會受尊敬 有關。主要內容包括就業機會、培訓及工作環境、 志願服務等層面。 八、通訊與資訊:高齡者如何取得與他們切身相關的資訊與資源。主 要內容包括資訊提供、口語交流、印刷型資訊、自 動化設備和電腦與網路等層面。 九、社區及健康服務:高齡者認為健康照護是很重要的,政府必須提 供相關之服務以促進並維護高齡者之健康。主要內 容包括服務可及性、提供的服務、緊急計畫與後事 安排等層面。. 7.

(20) 第五節研究限制 一、本研究方法之一分析層級程序法,每一層級相對權重比較之題項 最好控制在七項以下,因此將住宅捨棄,由於本研究較世界衛生 組織之八面向少一面向,因此未來無法完整與之比較。 二、本研究之面向與題項,在三回合德懷術專家意見過程中,已加入 許多本土性的指標內容。因此無法完整與世界衛生組織題項指標 作比較。 三、因整體指標項目太多第三回合之題項共111題,如再細分各次面 向指標之相對權重比較,有操作上之困難,因此未能請專家做指 標部分之相對權重比較,僅進行至次面向之相對權重比較。. 8.

(21) 第二章文獻探討. 許多國家人口快速老化,臺灣於 1993 年起正式邁入高齡化社會 (Aging Society) ,推估到 2025 年,臺灣 65 歲以上人口約 20%,邁 入超高齡社會(Super Aged Society)(行政院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國民健康署],2012),高齡化社會來臨也促使大家重視不只是活得久 即可,更要活的健康且有生活品質。 因此近年來許多國家和跨國性的倡議,期望幫助社區變得更加 「友善高齡者」 ,促進高齡者活躍老化,其策略包括致力於改變環境, 強化社會互動、社會融合,促進公民參與等,此外,也希望能從文化 組織或社區進行根本性的轉變,設計一個能促進高齡者身體、情緒健 康,以及生活品質之友善環境 (Scharlach, 2009)。本研究為建構台灣 「高齡者友善環境」指標,因此本章將分別從影響高齡者健康與活躍 的因素、高齡者友善環境之發展、以及各國建構高齡者友善環境之內 涵進行探討,作為本研究指標發展之基礎。. 9.

(22) 第一節 影響高齡者活躍老化之因素. 世界衛生組織提出活躍老化(active ageing)的概念,為世界各國擬 定高齡者健康政策的主要參考架構。活躍老化的定義是使高齡者健康、 參與、和安全達到最適化機會的過程,以促進老年時的生活品質 (WHO, 2002)。 影響活躍老化之因素包括性別、文化、健康與社會服務、物理環 境、經濟、社會、行為以及個人因素等(WHO, 2002)。 以下將就物理環境、社會、健康三方面進行探討: 一、物理環境 物理環境是影響高齡者老化過程中否能獨立生活之主要因素,物 理環境包括戶外開放空間與公共建築、大眾運輸、住宅等,當高齡者 生活在一個不安全的環境或有物理障礙的地區時,將會影響高齡者獨 自外出之能力,因此更容易造成高齡者社會隔離,憂鬱症,健康和行 動的問題(WHO, 2002;2007)。 (一)戶外空間和建築(Outdoor spaces and buildings) 世界衛生組織高齡友善城市指南,指出「戶外空間和建築」是影響高 齡人口的行動力、獨立性與生活品質之主要因素,其內容包括環境、 綠化帶和走道、戶外休息區、人行道、馬路、交通、自行車車道、安 全性、服務、建築物、公共廁所等面向(WHO, 2007)。 Carman and Fox(2009)指出在設計及發展高齡者住宅和戶外環境 時必須考慮高齡者老化過程之改變,包括感官能力之退化,例如遠視 10.

(23) (farsightedness)、夜間視力退化(night blindness)、深度知覺降低(depth perception)、聽力喪失(hearing loss),這些變化皆會增加高齡者在社區 中行走之困難度。記憶力及認知功能的改變,在高齡者身上也是非常 普遍的現象,定向感、短期記憶、長期記憶力也會影響其反應能力 (Carman & Fox,2009;高淑芬、劉紋妙、吳淑貞、王靜枝、宋惠娟、 楊怡君等,2011)。 因此 Carman 與 Fox(2009)提出在設計高齡者友善戶外環境時需 注意四個基本原則,包括智慧型成長(Smart Growth) 、防衛空間 (Defensible Space) 、 通 用 設 計 (Universal Design) 和 永 續 綠 色 設 計 (Sustainable and Green Design)。智慧型成長(Smart Growth)為都市成長 管理之理論,Carman 與 Fox(2009)舉出發展原則中與高齡者友善環 境設計相關之重要原則,包括緊密的建築設計、大眾運輸、適宜步行 和自行車的鄰里環境、混合土地使用和多元的住宅選擇,使得高齡者 能在在原有社區繼續生活,並且考慮其生活及健康需求,而設計一個 適宜居住的住宅和戶外環境,持續與大自然接觸,創造一個適宜步行 的鄰里,多樣化的居住選擇,提供個人交通方式之選擇,提供區域的 交通及大眾運輸系統等,設計成能適合老化過程並支持其獨立生活與 活動的環境。社區的高齡者若能有良好的環境可促進支持其多步行、 身體活動與社會接觸,將能促進其身心及社會健康。研究亦指出,老 人福祉照顧設施以小規模,多機能且社區化之設置模式為主,考慮其 步行之方便性、可近性以增加服務之可及性(侯佩芸,2010;林筱秦, 2012 )。 Morgan,McKenzie,Sallis,Broyles,Zive 和 Nader(2003)研究中在 環境變項則包括提供安全之場地可供運動,有加入運動團隊之機會, 鄰近地區有未加看管的狗,鄰近地區有運動的人等會影響民眾之運動 行為。 11.

(24) Faskunger,Poortvliet,Nylund 和 Rossen(2003)以介入方式進行 環境障礙因素對月票族運動行為之影響,發現將二部手扶梯停掉一部, 則有 35.2%的民眾會走樓梯,當二部手扶梯同時使用時則只有 18.2% 的民眾會走樓梯,幾乎少了一半的人會走樓梯,可見環境因素對於人 的身體活動行為有阻礙也有鼓勵的作用。 Giles-Corti 與 Donovan(2003)探討影響步行之個人、社會環境 及物理環境之三項因素中,社會環境因素包括有無養狗,有參加任何 運動之組織、團體,五個重要他人運動之次數,重要他人與之運動之 次數;物理環境因素則包括功能性的環境(例如有無行人道、商店等) , 具有吸引力之環境(例如交通與樹木之分佈情形) ,具有吸引力的公 共開放空間以及河流、海灘等因素與受試者之步行行為有皆有影響。 Henderson 和 Ainsworth(2003)針對美國非裔與印地安族之老 年女性運動行為之調查,這些女性知道運動對她們的好處,但往往受 限於時間、空間因素,使她們無法從事相關之運動。 Addy,Wilson,Kirtland,Ainsworth,Sharpe 與 Kimsey(2004)探討 社會與物理環境對運動行為之支持性時,提到有街燈(好的照明)、 可信任的鄰居、私人娛樂設施、公園、遊樂園、運動場地等因素皆有 利民眾從事規律之運動。 Brownson,Baker,Housemann,Brennan 與 Bacak(2001)針對美國 成人所作之研究,指出影響個人從事運動之主要障礙因素有四項,分 別為缺乏時間、覺得累、工作時之運動已足夠、沒有動機,而環境因 素以鄰近地區有人行道、怡人的風景、交通較不繁忙、附近有山丘等 因素與運動行為呈正相關。Duncan 和 Mummery(2005)研究報告 指出民眾對於環境之特質,例如環境之運動性(步行區)與安全性是 影響其從事運動之環境因素。鄰里環境,與活躍老化有密切之關係,. 12.

(25) 當鄰里環境宜走性愈高,對於活躍老化有顯著正向之影響,其中以鄰 里宜走性之設備與環境是最重要的(任思豪,2012)。 世界衛生組織所提出之友善高齡者的環境面向,包含市容整潔、 限制噪音及限制公共場所釋放難聞或有害的氣體;綠地和走道面向, 包含安全、維護良好的綠地,提供隨處可見的亭子、廁所和可供休息 的座椅等;人行道、走道沒有障礙物,路面平整、防滑,有延續到馬 路上的低斜坡以方便輪椅的通行,附近有公共廁所且方便到達,紅綠 燈應有充足的時間來保證高齡者從容通過,並且應同時具有視覺信號 和聽覺信號;建築物應方便出入,並具備下列設施,包括電梯、坡道、 隨處可見的標誌、有扶手的樓梯、不高不陡的座椅、防滑地板、配備 舒適座椅的休息區、廁所數量足夠且乾淨、維護良好、有明顯的標誌 及方便各種行動能力的高齡者到達等 (WHO, 2007)。安全性,包含公 共安全,減少自然災害的危險,建立好的街道照明系統,加強員警巡 邏,強制執行相關法律等;以及針對高齡者之服務,所提供服務應儘 量集中於靠近高齡者居住的地方,以方便高齡者隨時得到服務,有專 門針對高齡者安排的客戶服務,如單獨服務櫃檯等(WHO, 2007)。 由上述可知良好的鄰里關係、安全性高之社區、有人行道、較多 運動設施或風景怡人之環境因素可促進民眾運動與步行,相反地未加 看管的狗、交通繁重、空氣污染嚴重的環境也會阻礙民眾身體活動之 意願。世界衛生組織在高齡者友善城市指南中,也提到環境可促進高 齡者身體活動、獨立生活與社交活動,以促進身體、心理健康,並可 減少社交隔離(WHO, 2007),因此環境之良莠對於高齡者之健康相當 重要。 (二)交通(Transportation) 高齡者常見之旅次目的頻率最高為醫療服務、休閒、運動、購物 逛街、社交及宗教活動為主(陳菀蕙、徐淵靜、呂寶靜,高桂娟,2009a; 13.

(26) Su ,Schmöcker & Bell, 2009)。高齡者旅次特性可以發現與一般青年人不 同,不以通勤為主,高頻率之運動與就醫旅次皆採用步行之方式(莊 育鑫、李傳房,2008)。 高齡者生理、心理特性、社經特性、旅次特性以及建成環境,皆 會影響高齡者使用交通工具的可及性與可負擔性,也是影響高齡者行 動的關鍵因素(陳菀蕙等, 2009a;紀秉宏,2010)。世界衛生組織高 齡友善城市指南,在交通面向,包含可負擔性、可靠性、頻次、及可 到達之目的地(大眾交通路線的安排應考慮高齡者常去的地方)、高齡 友善的大眾運輸工具(大眾運輸工具方便出入,上下車的門要低,臺 階不能太高,椅子要寬敞不能太低)、有專門性服務、博愛座、交通 司機、安全性和舒適性、公車站、乘車相關資訊等、計程車(司機有 禮貌且樂於助人、提供低收入高齡者優惠或者津貼、計程車應該舒適、 方便出入,有足夠的空間放置輪椅或拐杖)、馬路(維護、車流量之控 制等)、大眾運輸駕駛人員的駕駛能力(包含服務態度)、停車場等次面 向。 陳菀蕙、張勝雄、高桂娟、林思余、林萬億(2009b)針對臺南縣 西港鄉之乘車資訊問題進行調查,以設計出只要識字就能看得懂資訊 內容的客運車資訊介面,鄉下地區客運車資訊問題較都市多,如缺乏 路線名稱、未標示路線起訖點、未標示站牌名稱、站牌名稱已脫落或 損毀、未標示沿途停靠站資訊、停靠站沒站牌、未提供時刻表資訊、 時刻表字體模糊不清、時刻表字體太小、未標示路線簡稱意思、未提 供客運服務電話、無法看懂站牌資訊、缺乏購票資訊以及客運車司機 態度等問題,而鄉下地區高齡者較城市多,因此更需要友善之大眾運 輸工具與服務,能讓高齡者願意搭乘客運車。而完善之運輸系統也可 促進高齡者自主獨立的行動力。. 14.

(27) 高齡者和運輸工具之關係,美國社會對於自用汽車的依賴非常高, 能夠開車是獨立自主的重要象徽。因此高齡者失去駕駛能力時,等同 於喪失了行動能力,成為一個需要依賴別人的人時,其第二順位的交 通則是選擇走路,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或其他方式只佔了 2% 。歐洲七 十五歲以上高齡者主要的交通方式是走路,使用大眾運輸工具的只有 8%,大眾運輸工具對高齡者並不友善,對歐美國家之高齡者自用汽 車還是最方便的交通工具(莊育鑫、李傳房,2008)。台灣地小人稠, 大眾交通運輸工具比較方便,台灣高齡者依賴自行開車的情形不如美 國嚴重(徐業良,2010)。但交通部統計處民國 99 年「自用小客車使 用狀況調查報告」,台灣地區自用小客車車輛駕駛人平均年齡為 45.3 歲,男性及女性之平均年齡,分別為 46.3 歲及 43.0 歲;男性駕駛人 年齡為「50 歲(含)以上-未滿 60 歲」者占 26.2%,女性佔 20.2%。男 性駕駛人年齡為「60 歲及以上」者占 13.3%,其比例為女性(4.4%) 的 3 倍。相較 97 年,女性駕駛人平均年齡增加 1.2 歲,男性駕駛人 則增加 1.1 歲,顯示自用小客車男女性駕駛人之平均年齡均呈增加之 趨勢(行政院交通部,2011)。可知國內 50 歲以上男性駕駛人佔 39.5%, 女性駕駛人佔 24.6%,再過十幾年,現在五十歲的駕駛人將步入 65 歲,預期台灣高齡者自行駕駛之情形比例將持續增加,因此需提前規 劃與重視高齡者駕駛之需求。 由於高齡者行動能力較為衰弱,較不能適應行車穩定性較差之運 具,如駕駛機車、公車以及自行車,高齡者最常使用的交通設施,為 步道系統與大眾運輸系統,因此在設計高齡友善環境時需注重車道與 人行道環境的安全性(紀秉宏,2010;許銓倫,2001;歐陽長虹,2010) 目前台灣高齡者交通工具使用之性別差異,男性大多以步行與機 車為主,女性則大多以步行與公車、客運車為主,票價補貼和票價計 價方式對於高齡者相當重要,高齡者若不會騎車或開車,如有優惠票 15.

(28) 價或補貼也可鼓勵高齡者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增加其行動力。許多高齡 者使用車輛出門活動之行動力受到限制,尤其是住在大眾運輸不方便 地區的高齡者。因此可在大眾運輸服務不足之處提供輔助的副大眾運 輸服務巴士提供醫療服務、休閒、購物/逛街及宗教活動等旅次需要。 (陳菀蕙等,2009a)。. 二、社會、文化與經濟環境: 社會文化環境可促進高齡者社會支持、社會參與、接受教育和終 身學習的機會,並可避免減少高齡者因孤獨、社會隔離、暴力、虐待、 文盲和缺乏教育下而增加其失能和早死的危險性。經濟收入、工作、 社會保險或退休金可提供高齡者生活上之支持及尊嚴。此部分包括社 會參與、工作與志願服務、敬老(WHO, 2002;2007)。 (一)社會參與 (Social participation) 社會參與、支援與良好的健康和生活環境之間有高強度的連結關 係,參與休閒、社會、文化與心靈活動,甚至是與家庭之間的互動, 都會讓高齡居民不斷地活動。社會參與包括可及的機會、可負擔的活 動、機會範圍、鼓勵參與、獨立對話和世代整合等層面(WHO,2007)。 社會參與內容包括宗教參與、休閒參與、社團參與、學習參與、志願 服務、政治參與及職業參與,個人的性別與年齡、生理狀況、心理狀 況、經濟狀況及教育程度會影響到長者對於老化後生活上的安排和參 與。外在的支持體系及社會資源的提供,可協助高齡者對於年老生活 的選擇類型,有更多樣化的安排(張怡,2003;王冠今,2010)。. 16.

(29) 1.休閒活動 鄉村高齡者參與之休閒活動類型包含:社會服務型、運動健身型、 社交型、個人活動型,至關懷中心次數及停留時間依序為:社會服務 型、運動健身型、社交型高齡者、個人活動型。關懷中心可舉辦高齡 者學習計畫以及舉辦保健講座、節日聚會性活動。鄉村高齡者鄰里關 係密切,並且可由社區居民及志工密切互動獲得社會支持、社會互動 提升高齡者參與活動之意願,對高齡者身、心健康皆有幫助也可以藉 此可獲得社會網絡與社會支持 (曾桂蘭,2011;劉育君,2012)。 莊智鈞(2005)研究台北都會區的老年人最常從事的休閒活動類 型以外出步行或散步的活動為最多,身體活動對於生理、心理健康有 正向之影響,因此戶外活動空間之設計安排相當重要。但是經濟決策 權是影響臺灣地區高齡者選擇居住安排與居住偏好之主要原因(張桂 霖、張金鶚,2010)。研究證明身體活動會影響高齡者之身體與心理 健康(杜麗珍、宋長霖,2009;楊豐安,2010 )。王駿濠、蔡佳良(2009) 以文獻探討運動與身體活動之關係,結果發現身體活動可以增加身體 功能以及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罹病率外,也有預防失智症的效果,因此 該研究建議增加運動與社區高齡者團康活動,以提升高齡者的身體活 動量及人際互動,以降低罹患失智症的機率,以提升高齡時之生活品 質並進而達到健康活躍老化之目的。 2.樂齡學習與志願服務 高齡者參與學習課程,可延續原有之社會關係並協助其退休後生 活適應與規劃,研究發現如果在教育單位必須評估高齡者之學習需求 來規劃課程,並提供老人學習成就認證,整合相關資源;在學習者方 面收費合理,上課地點需交通便利,具有適當場地設施,並培養學生 擔任志工,以及藉由行動教室及活動辦理以促進學習成效(唐春榮, 17.

(30) 2009)。終身學習的高齡教育,於學習過程中可以獲得新知,適應生 涯的轉換,甚至為新職場工作準備;培養興趣與嗜好;擔任志工獲得 社會肯定;.教導實用的技能,以解決生活的問題,防止身心及社會 能力的衰退以及作生命歷程的檢視,以加強高齡者因應社會環境變遷 的能力,唯有透過教育才能達成高齡者積極快樂的晚年生活,並發現 生命的意義(林維良,2012)。. 高齡者透過志願服務的活動,對於成功老化的滿意度相對較高, 而較高自我滿意度者,也較樂於分享生命經驗因此透過志願服務活動 達到自我實現,獲致晚年的成就感。除透過社會參與(志願服務),其 他形式之社會參與例如高齡者教育學習可達到成功老化之目標(林美 玲、翁註重、李昀儒、邱文科,2009;林麗惠,2006;陳淑芬,2010)。 3.工作 高齡者持續參與人力資源運用,以促進活躍老化,視為高齡期生 活規畫的一部份並可增進自我的生命內涵,重建自我的生命價值,企 業界應創造彈性多元的工作機會及職業訓練管道,以符合高齡者需求 及提升工作知能,另外透過職務再設計,可運用這些人力資源(曾淑 真,2011)。特力屋於 2005 年至 2007 年間,在英國母公司的要求下, 強制運用一定比例的中高齡者,但在職務內容、教育訓練、薪酬計算、 升遷路徑等面向,並沒有為這些中高齡者進行任何量身訂造的管理措 施,因此導致主管在實際與相處後,中高齡者的工作表現及特質與運 用前的想像有些出入,因此再運用中高齡勞工需投入在職訓練,政府 單位可與企業單位再修改部分工時相關法令、立法強制定額進用中高 齡者」 、及成立中高齡者人力資料庫等措施(林沛瑾,2011)。. 18.

(31) 因此企業界及政府能提供彈性多元的工作機會,以符合高齡者生 活型態的需求,多元的職業訓練管道,提升高齡者的工作知能,以及 透過職務再設計,立法強制定額進用中高齡者、成立中高齡者人力資 料庫等措施以創造高齡者健康安全的工作環境 (林沛瑾,2011;曾淑 真,2011)。 (二)敬老 由於研究發現,老人在生活中自己曾經有「因為老人這個社會角 色」而被歧視的經驗,歧視的問題以「活動設施的不恰當」和「嫌棄 經驗」居多,這與高齡者「生理」機能逐漸衰退有關聯(蔡璧娟,2007)。 大台北地區國中生對老人的態度對高齡者持中間偏正向態度,影響其 態度因素包括幼時有無受祖父母照顧、與祖父母整體親密關係程度不 同有顯著差異,研究發現將相關學習單元活動融於綜合活動課程中, 例如使學生了解生命全期的發展概念,特別是高齡者的身心變化;藉 由分享與祖父母相處的心得,並傳授與高齡者說話的藝術與禮儀,增 進祖孫關係、藉由代間活動讓學生與老人互惠接觸分享不同之經驗等 以增進學生尊老之態度與行為(蘇美鳳,2003)。影響大學生對高齡者 的一般態度的因子為:「性別」、 「家庭組成」 、「與(外)祖父母互動」 及「與高齡者接觸感受」 ,影響醫學生對高齡者之老年醫療態度的因 子為組別、年齡群、性別、與(外)祖父母互動、有無照顧高齡者經驗 及與高齡者接觸感受,其中醫學系高年級、祖父母已逝世、無照顧高 齡者經驗者之態度呈負相關,該研究顯示大學生間的知識與態度分數, 不論其社會人口學上的差異,並無統計上之顯著差異,顯示同一年齡 相近之世代,對高齡者有著相近的認知與想法,因此在大學教育與醫 學養成教育中加入更多與高齡者相關的課程,有效地增進大學生們對 高齡者的知識正確性,及對高齡者的正向態度,以培養大學生們尊老 態度與行為(林志都,2009) 。 19.

(32) 敬老教育方面,研究結果發現課程介入顯著改善學生對於老化的 態度,與祖父母相處也會影響學生對高齡者之態度,因此持續的教育 與資訊強化,可提升青年學生對高齡者知識正確度與態度正向性 (林 貴滿,2000;林志都,2009;蘇美鳳,2003)。. 三、健康與社會服務 「健康促進」及「疾病預防」可減少中老年疾病發生,推展對高 齡者友善的健康照護環境與服務,能讓高齡者獲得最大之健康,並降 低疾病帶來的危害及其他負面影響,延後及壓縮高齡者失能之期間, 以提升其生活品質(國民健康署,2012)。 2012 年台灣 65 歲以上主要死因統計為惡性腫瘤、心臟疾病(高血 壓性疾病除外)、腦血管疾病、肺炎、糖尿病、慢性下呼吸道疾病、 高血壓性疾病、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等慢性病占高齡者死亡總 人數的 78.2%,這些健康問題是老化過程中最常遭遇的健康問題,因 此需經由健康篩檢,早期發現疾病,預防重要慢性病,積極營造健康 的支持性環境,以協助國民健康老化(國民健康署,2013)。 (一)健康照護 1.高齡者健康狀況 高齡者自覺整體健康不好者居多。大部分的長者(87%)有一種 以上的慢性病,罹患之慢性病依序為高血壓、關節炎、糖尿病、白內 障與心臟病,日常身體活動能力需人照顧者偏高。職業、宗教信仰、 每月可自由支配金錢總數及自覺經濟狀況在自覺健康狀況有差異。研 究顯示生命意義、自覺健康狀況、可自由支配金錢、經濟滿意度與年 齡,可預測高齡者整體生活品質(趙安娜,2002)。 20.

(33) 梁煙純(2004)利用 2000 年「全民健保學術研究資料庫」共計 178,202 人為研究樣本,結果顯示我國 2000 年慢性疾病盛行率為 28.12%,多重慢性疾病盛行率為 17.75%,平均每人患有 0.62 個慢性 疾病,而 65 歲以上之慢性疾病盛行率更達到 73.93%,而多重慢性疾 病之盛行率為 62.63%,皆較全部樣本之疾病盛行率為高,因此年齡 是影響多重慢性狀態盛行率的主要因素。 此外,每人每年之門診住院率及平均費用計算,有多重慢性疾病 者每人每年平均西醫門診利用率是無多重慢性疾病者之 2.93 倍、平 均住院利用率則為 5.25 倍,平均西醫門診費用是無多重慢性疾病者 之 6.34 倍、平均住院費用是無多重慢性疾病者之 7.84 倍、平均總醫 療費用是無多重慢性疾病者之 5.64 倍。因此當慢性疾病個數增加, 每人每年平均醫療利用率及平均醫療費用則增加的趨勢更為明顯(梁 煙純,2004)。陳怡心(2004)運用「國家衛生研究院全民健康保險研究 資料庫」分析結果也顯示隨著個人年齡增加,會增加醫療資源的耗用, 年齡大的人醫療資源耗用增加幅度相對比年齡小的人要大。我國人口 結構老化快速,且隨著年齡的增加,多重慢性疾病狀態也隨之升高, 其醫療照護需求勢必更加嚴重。除了醫療需求之外,高齡者生活狀況 與需求及對於相關的高齡者福利措施也隨之增加,因此政府除了經濟 補助項目外,對於相關可利用之福利資訊也需加強宣導(謝妙冠, 2009)。 活的愈久也要活的愈健康,如此才能擁有美好的老年生活,不過 依據多項國內針對健保資料所做之分析結果顯示,台灣地區高齡者之 健康狀況似乎隨著年齡增加而增加醫療的使用率,台灣人口老化對醫 療費用的影響,確實有穩定推動平均醫療費用向上增漲的作用,雖然 影響不大,但因死亡率下降,平均餘命延長,使得許多慢性疾病盛行 率上升,每人於疾病狀態存活的時間亦隨之增加,造成就醫的需求增 21.

(34) 加,而衛生醫療體系為滿足這些需求,自然醫療費用也隨之上漲,並 且必須提供相關之照護資源與措施(陳寬政、林子瑜、邱毅潔、紀筱 涵,2009;蔡飴倫,2009)。 由上研究可知老年人口平均每人醫療支出,明顯較 0~64 歲人口 為高,依據行政院衛生福利部「我國國民醫療保健支出統計」資料顯 示,民國八十九年每位高齡者平均醫療支出為 60,648 元,較 0~64 歲 者之 14,110 元高 3.3 倍。就全民健保醫療申報費用而言,每位高齡者 平均門診申報醫療費用為 28,448 元,為 0~64 歲 8,381 元之 2.4 倍, 顯示高齡人口之醫療支出較高(劉訓蓉,2003)。 如何能促進高齡者之健康與生活品質以減少醫療與高齡者福利 之支出?在蔡飴倫(2009)之研究中,高齡者自評健康狀態及心理健康 與社會資本均呈顯著正向的關係,表示平時與他人交流較頻繁或有參 與社團者,認為自己的健康狀況較好,也對自身的心理健康狀況具較 正面的看法。雖然在醫療服務利用方面,社會資本對高齡者是否使用 門診服務無顯著影響,但對有使用門診服務的高齡者而言,社會網絡 對門診服務使用量呈顯著正向的影響;社團參與對門診服務使用量呈 顯著的負向的影響。此研究使用「2005 年 65 歲以上國民健康訪問調 查個人問卷資料」,探討社會資本對高齡者自評健康的影響,進而討 論高齡者醫療服務利用的情況,結果皆有顯著負向的影響。表示高齡 者社會資本愈高其使用住院服務的可能性愈低。 董和銳(2004)依據「臺灣高齡者保健與生活問題長期追蹤調查」 資料,針對 2480 位外省籍與本省籍高齡者在日常生活障礙與功能限 制情形作比較,結果顯示外省高齡者在功能限制、自我照顧障礙、及 社會障礙等方面都較本省籍高齡者佔優勢,其調查結果發現本省與外 省籍高齡者兩個族群間健康的不平等,主要和外省高齡者較高的社經. 22.

(35) 地位有關。因此社經地位對於高齡者之健康機會才是產生不公平之主 要因素,而非省籍之分。 此外,台灣高齡人口之自評健康與其他客觀健康測量指標之間的 關聯,就台灣的高齡者而言,慢性疾病、功能限制與日常生活障礙全 部都與自評健康有顯著的相關,受訪高齡者所處的社會結構與位置仍 是影響自評健康的重要因素,如教育程度、年齡、性別、社會接觸與 支持(知己朋友的多寡)等(董和銳,2005)。 郭小燕(2008)研究亦顯示社區照顧關懷可增加社區高齡者生理 與心理方面的滿意度。根據內政部 94 年高齡者狀況調查報告,高齡 者所期望的老年生活分別為身體健康、與家人團圓和樂、經濟來源無 虞;對未來生活最擔心的前三項問題包括身體健康、經濟保障及生病 時之照顧需求(內政部統計處,2005),因此身體健康與經濟狀況是高 齡者最為關心的問題。 黃郁婷(2008)以台灣簡明版世界衛生組織生活品質問卷研究社 會型日間照顧對高齡者自覺健康狀況及健康相關生活品質的影響,受 訪高齡者平均健康相關生活品質的得分為 55.48 分,屬於中上程度, 以「社會關係範疇」14.59 分的得分最高,最低則為心理範疇 12.88 分,每月經濟狀況及有無罹患疾病會影響高齡者參與社會型日間照顧 服務時間的長短。而性別、年齡、宗教信仰、每月經濟狀況、有無罹 患疾病、罹病數量、功能狀況及參與服務的時間則與高齡者自覺健康 狀況有顯著相關。 張梅玲(2006)之研究顯示有正向自我概念與高度社會參與的高 齡者較不易產生自殺意念,高教育程度、有子女、高自我照顧能力、 經濟自覺較佳、家人互動良好與較少慢性疾病的高齡者會有較正向的 自我概念。其次,研究發現高齡者普遍都是屬於低社會參與;年齡較 23.

(36) 輕、教育程度高、不居住於機構與自我照顧能力佳的高齡者,其社會 參與狀況較佳,因此提昇高齡者自我概念與社會參與可有效降低高齡 者自殺意念。李庚霖、區雅倫、陳淑惠、翁儷禎(2009)運用「臺灣地 區中老年身心社會與生活狀況長期追蹤調查」之資料分析,女性與不 識字高齡者之憂鬱症狀嚴重程度較高,日常生活活動較差與自評健康 及較低生活滿意度的中高齡者伴隨高憂鬱症狀。江信男、林旻沛、柯 慧貞(2005)之研究亦顯示台灣地區高齡者的生理疾病多寡、自覺生理 健康、社會支持度與憂鬱嚴重度有關。國內多項研究亦證明社會支持 對高齡者之生理、心理健康、生活滿意度與生活品質息息相關(呂寶 靜,2000;林淑敏、李宗派,2005;傅嘉瑜,2005;毛政賢,2006; 李依芹,2010)。 綜上所述高齡者身心健康與人口學特性、家庭支持、社會經濟地 位、社會資本及社會支持網絡等因素有關,因此社會資本、社會網絡 及社經地位等因素可作為未來在設計高齡者友善環境時之重要參 考。 2.獨居高齡者 劉訓蓉(2003)之研究重點在於高齡者居住狀況會與健康照護需 求有關,獨居高齡者之健康照護需求較多,即使多數高齡者與家人同 住但是家庭之照護能力也會影響到高齡者之照護品質,因此獨居高齡 者通報系統與相關之生活照顧必須再加強。林富琴(2002)針對高雄市 居家服務高齡者生活品質及其相關因素探討,日常活動能力、睡眠、 身心殘障身份、視力、社會福利身份別、年齡,是整體生活品質顯著 地預測變數。石泱(2009)之研究亦顯示居住型態與高齡者生活品質有 關,而居住型態與社會資源、社會支持有關。朱秀芳(2004)研究台南 縣仁德鄉之獨居高齡者醫療利用與健康相關生活品質問卷調查,社區 高齡者會依其需求,利用不同的醫療服務。醫療利用頻率及長期醫療 24.

(37) 花費,獨居高齡者醫療利用頻率比非獨居高齡者高且長期醫療花費亦 比較多。需求因素為預測醫療利用頻率最強有利的變項;居住型態(獨 居與否)則為預測長期醫療花費有利的變項;婚姻狀況及居住型態(獨 居與否)為預測健康相關生活品質心理構面的重要變項。 高齡者普遍認為健康照護是很重要的,政府必須透過地方的基礎 建設、社區組織、志工團體等來協助人民建立健康養生概念。朱秀芳 (2004)研究台南縣仁德鄉之獨居高齡者醫療利用與健康相關生活品 質問卷調查,社區高齡者會依其需求,利用不同的醫療服務。醫療利 用頻率及長期醫療花費,獨居高齡者醫療利用頻率比非獨居高齡者高 且長期醫療花費亦比較多。需求因素為預測醫療利用頻率最強有利的 變項;居住型態(獨居與否)則為預測長期醫療花費有利的變項;婚 姻狀況及居住型態(獨居與否)為預測健康相關生活品質心理構面的 重要變項。國內研究發現獨居老人平時需求、條件限制較低的福利項 目,所瞭解、運用的程度愈高,相對的對於平時較不需要、申請條件 限制較高者,瞭解運用的程度愈低;福利資訊推動的不足,也會影響 使用者對服務的瞭解、運用程度,福利服務的推動,因此需要因時、 地、人的不同,而以不同方式來推動較易獲得成效(葉春江,2008)。 台灣未來老年獨居人數將逐漸增加,研究發現山地鄉獨居老人的 確較其他都市化層級的獨居老人是相對雙重弱勢。除了本身社會條件 較差外,居住地區較偏遠,醫療及福利資源的可及性、有效性亦較不 足 (施瑞華,2010)。因此,社會資源的傳播管道和資訊的傳播和方 式,應考量高齡者接收資訊的方法和高齡者常去之場所為管道,以此 方式來宣傳社會福利的各項資源(張怡,2003),避免因為社會隔離無 法獲得相關之資訊與服務。 高齡者之居住安排狀況,主要仍依賴在需要受照顧程度與資源的 提供者方面。在討論親子代間的互惠情況方面,仍以父母相對於子女, 25.

(38) 有較顯著的利他行為,高齡者退休後的經濟獨立性與社會參與,有助 於維持或改善高齡者晚年生活之適應性與獨立性(陳靜怡,2012)。建 議高齡者應養成規律的生活與定期健康檢查的觀念、增加情緒和訊息 方面的支持,以減低情緒困擾(曾秀卿,1998)。 楊慎絢、黃芬芬、莊美幸、李志清(2006)以「臺灣簡明版世界衛 生組織生活品質問卷」(WHOQOL-BREF Taiwan Version)評估健檢 高齡者之健康相關生活品質(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HRQL), 並分析年齡、心理、生理、社會、環境各範疇的影響程度,環境範疇 (包括身體安全及保障、家居環境、財務資源、健康及社會照護:可 得性及品質、取得新資訊及技能的機會、參與娛樂及休閒活動的機會、 物理環境(污染/噪音/交通/氣候) 、交通、飲食)可有效預測高齡者之 整體生活品質。 社會關係、社會參與、家人支持互動等支持系統、人口學基本資 料(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宗教信仰)、經濟狀況、生理功能狀態(有 無罹患疾病、罹病數量、功能狀況)等因素亦與高齡者生活品質有顯 著相關(黃郁婷,2008;張梅玲,2006) 綜合上面之研究,家庭社會支持、經濟狀況、生理功能,以及環 境部分(身體安全及保障、家居環境、財務資源、健康及社會照護: 可得性及品質、取得新資訊及技能的機會、參與娛樂及休閒活動的機 會、物理環境(污染/噪音/交通/氣候) 、交通、飲食)皆為影響高齡者 生活品質之重要因素,也是未來我們在構築高齡者友善環境時可加以 探討之部分。如何設計一個友善的生活環境讓所有高齡者可不需考慮 生理功能狀況及經濟情況,以達到健康之公平性,讓所有高齡者能實 現一個安心、舒適、安全及自主自立的生活環境是非常重要。. 26.

(39) 第二節高齡友善環境之發展 許多國家人口快速老化,近年來許多地方,區域,國家和跨國性 的倡議,期望幫助社區變得更加「友善高齡者」,包括致力於改變環 境,設計成為可以促進高齡者身體和情緒的健康,強化社會互動和社 會融合,和促進公民參與,減少他們需要轉移到更多限制的環境。此 外,希望能從文化組織或社區進行根本性的轉變(Scharlach, 2009)。 Kurland, Gill, Patrick, Larson 與 Phelan(2006)之研究發現情感的 滿足和幸福感是否可作為維持穩定的晚年之預測因子及長期的影響, 包括社會網絡、社會活動、慢性健康狀況、日常生活活動功能(ADL)、 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動功能(IADLs)、認知功能對老年人心情有正面影 響,因此如何促進高齡者之幸福感?或許可以透過高齡者友善環境營 造適於老年居住之友好社區(Livable and Elder-Friendly Communities) (Kesler & O' Connor, 2001;Feldman & Oberlink, 2003;Morissette, 2009) 以促進老年生活之品質。 世界衛生組織近年來所倡議之「高齡者友善城市」 (Age-friendly Cities),是由美國 the AdvantAge Initiative 所發展出的高齡者友善社 區. 模. 式. (elder-friendly. or. AdvantAged. community)(The. AdvantAgedInitiative,2002),主要肇始於美國 65 歲以上老年人口快速 增加(Age Boom),年齡 85 歲以上的高齡者更是發展最迅速的老年人 口群,而這些高齡人口大多數依然居住在他們自己的家和社區中。 65-85 歲的民眾比其他年齡層不太可能會搬離自己住的地方。這對社 區而言是一大挑戰,社區將會有許多重要且獨立的高齡居民,他們可 成為潛在的社會及財政上之資本(capital),但是社區也必須為虛弱和 失能的高齡者提供服務,內容包括了醫療保健,住房,交通運輸及其 他的服務,並且應該在四方面做改變,以符合居住在社區高齡者之需 求,包括住屋和安全基本需要、身心健康的維護、居家的失能及體弱 27.

(40) 的人維持其獨立性、以及社會與公民參與的機會。The AdvantAge Initiative 並發展出高齡者友善社區(elder-friendly community )四大測 量面向:基本需求(Addresses Basic Needs),最佳的身體和心理健康與 安適狀態( Optimizes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and Well-Being),加強 失能和體弱者之獨立性( Maximizes Independence for the Frail and Disabled) , 促 進 社 會 及 市 民 之 承 諾 ( Promotes Social and Civic Engagement) ( The AdvantAge Initiative , nd)。 世 界 衛 生 組 織 (WHO,2007) 於 2005 年 展 開 高 齡 者 友 善 城 市 (Age-friendly Cities)計畫,發展出高齡者友善城市(Age- friendly cities) 所需之條件及指標,包括室外空間和建築、交通、住所、社會參與、 尊老和社會包容、社區參與和就業、信息交流、社區支持和健康服務 等八個面向,提供給各國在建立高齡者友善城市之參考。 美國 TheAdvantAge Initiative 以電話調查超過 5,100 名高齡者, 了解他們對其社區的經驗和看法,TheAdvantAge Initiative 之問卷內 容包括四大面向,其下再分成各細項,再分成總共 33 題之指標,茲 將主要之題目面向,敘述如下:第一項是生活基本需求(Addresses Basic Needs ),其中包括「提供給社區居民負擔得起的住家」、 「房屋 被修改以滿足移動性和安全性」 、 「該社區是適宜居住和安全的」 、 「人 們有足夠的食物」 、 「居民知道如何利用這些援助服務」等五項;第二 大項是最佳生理,心理健康和幸福感(Optimizes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and Well-Being),其中包括「社區能促進並提供必要和預防性 的保健服務」 「有身體活動的機會」 、「最小化使用必要醫療照護的障 礙」 、 「緩和醫療」等四項;第三大項是最大化體弱和失能者的獨立性 (Maximizes Independence for the Frail and Disabled),其中包括「有方 便和負擔得起的交通」 、 「社會服務體系使人們能夠安全舒適的生活在 家裡」 、 「動員照顧者以補足正式的服務體系之不足」三項;第四大項 28.

(41) 是促進社會與公民參與(Promotes Social and Civic Engagement), 「居民 與朋友和鄰居保持聯繫」 、 「包括老年居民的公民、文化、宗教和娛樂 活動」 、 「有現成的志願工作機會」 、 「社區居民相互幫助、信任」 、 「提 供給那些想要工作的人適當的機會」五項,此指標可提供社區在建立 友善高齡者社區或城市時之參考及評估之用(TheAdvantAge Initiative, 2012)。 但由於許多社區並非是依據高齡者之需求而設計,因此Dawn, Phoebe,Jon, Tridib和 Choi (2007)等人針對高齡者友善環境之條件進 行研究,其結果顯示在建構高齡者友善社區時應該包含可近性、負擔 得起的交通、住屋、健康照護,安全以及社會參與的機會等重要的條 件。因此我國在發展高齡者友善環境時必須將各層面之相對重要性加 以建構出來。 Morissette (2009)根據美國退休人員協會(AARP)之資料,84% 的成年人 50 歲以上表達希望能繼續留在家裡。為成功的在地老化, 高齡者需要獲得醫療保健,最好是與住屋配合,並且有一支持性的社 會環境,包括社區層級的服務,如交通運輸,公共安全,社會和文化 活動,以及有利的分區和稅法。 美 國 北 卡 羅 萊 納 州 西 部 的 班 康 縣 ( Buncombe County, North Carolina)之高齡者化計劃目標是希望提供一個適宜居住之高齡友好 班康縣,計畫目標共分為六項,包括提供家庭和社會環境安全以支持 自給自足的高齡者和照顧者;醫療制度能最大化高齡者的健康和健康 潛力,並滿足不同需求和獨特性的高齡者;對於高齡者及其照顧者加 強其財務福祉,提供資源,服務和機會以支持他們;讓高齡者生活豐 富,讓人們有參與的機會,地點和計畫;居住環境(建築與自然環境) 支持和加強高齡者的功能;協調正式和非正式的服務和支持合作網絡, 以滿足高齡者和照顧者的需求。這 6 個目標皆內含三項關鍵主題: 29.

(42) 促 進 意 識 , 促 進 可 近 性 和 提 倡 宣 傳 (Awareness, Accessibility, and Advocacy ,“A’s.”)。並提升社區民眾在 65 歲之前規畫自己的晚年生 活,建立廣泛的社會支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促進意識等,以及認識 到高齡者帶來重大的經濟和公民社會資產的意義。(The Buncombe County Board of Commissioners,2008.04.08)。 Morissette (2009)研究應用高齡者友善的概念在年齡限制的休閒 型社區,並檢視社會參與性、滿意度和居民的支持,以了解這些社區 如何促進或限制社會參與。結果顯示,群體與社區(actual group / community level)的參與性和情感支持呈現顯著正相關關係,但滿意度 較低的群體和社區,與個人朋友的參與有關。已婚受訪者比未婚的受 訪者的個人友誼活動參與性顯著較多。此外,鄰居的可信性和群體 / 社區活動的參與,與滿意度有顯著正相關。社區對於高齡者需要的應 對能力,是高齡者健康和福祉不可或缺的。社會工作者可以支持高齡 者的生活品質在微觀和中間(micro and meso levels)各級加強社會網絡、 連接高齡者和他們的社區,在宏觀的層面能在社區規劃和發展上提供 宣傳和促進適宜居住和友善高齡的倡議。 Sugiyamaô 和Thompson( 2007)查證最近老年學,公共衛生,環 境心理學之文獻,景觀設計,城市設計,認為支持性的鄰里環境,使 戶外活動(如步行)輕鬆愉快,更有利於高齡者的生活品質。文獻中 並提到三種環境支持之主要概念,包括個人有意義的戶外活動,有關 人們活動的環境屬性,和未滿足日常活動的需要,另外還可納入環境 支持,生活品質等概念。 Gilbert(2009)以美國麻薩諸塞州(massachusetts)65歲以上之婦女為 研究對象,運用紮根理論(grounded theory)探討在地老化(aging in place)的環境的概念,研究對象認為從住家、大自然、鄰里、安全的 社區、城市、一直到全世界,都是環境的範疇。Hanson 與 Emlet(2006) 30.

(43) 之研究對象為華盛頓州西部社區,發展制定該社區之友善高齡者的綜 合性社區評估模式,其研究探討之面項包括,物理環境、宗教團體及 服務之可近性,並討論如何促進改善高齡者的生活品質。Feldman和 Oberlink (2003) 在美國四個城市以焦點團體方式發展友善高齡者模 式,此模式科分為四個領域,包括促進公民和社會參與,滿足基本需 求,優化身體和心理健康,並為體弱者和失能者的最大化其獨立性。 綜合上述有關高齡者友善環境之條件,包括室外空間和建築、交 通、住屋等物理環境;身心健康的維護和健康服務之提供,以維護高 齡者之基本需求;提供社會參與、就業與社區支持之機會與資源;心 理情緒之健康;以及其他社會、經濟與文化背景等因素。. 31.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You are given the wavelength and total energy of a light pulse and asked to find the number of photons it

Reading Task 6: Genre Structure and Language Features. • Now let’s look at how language features (e.g. sentence patterns) are connected to the structure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

incapable to extract any quantities from QCD, nor to tackle the most interesting physics, namely, the spontaneously chiral symmetry breaking and the color confinement.. 

• Formation of massive primordial stars as origin of objects in the early universe. • Supernova explosions might be visible to the most

The difference resulted from the co- existence of two kinds of words in Buddhist scriptures a foreign words in which di- syllabic words are dominant, and most of them are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