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從社會主義女性主義的角度探討台灣貧窮女性化現象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從社會主義女性主義的角度探討台灣貧窮女性化現象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1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魏玫娟 博士.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從社會主義女性主義的角度探討. ‧. n. al. er. io. sit. y. Nat. 台灣貧窮女性化現象 Ch. engchi. i Un. v. 研究生:周詩茜 撰. 中華民國一百零一年七月.

(2) 誌謝   能進入研究所重新享受當學生的自由,是家人給的支持與寬容。能夠完成論 文並順利畢業,則是道不盡的箇中滋味。無論是課堂上的知識探索、研究室裡的 埋頭苦思,還是 KTV 內的聲嘶力竭、深夜校園中的八卦閒聊,都讓我為自己能夠 再度擁有學生身分而感到十分幸運與幸福。幸福來自於幾乎無拘無束的學生身 分,幸運的則是我有一路上為我打氣、與我一起發洩壓力的夥伴們。人們總說寫 作的路是孤獨的,但我很慶幸路上總是有形形色色的人事物點綴其間,讓這條路 不是只有孤獨,還參雜了種種酸甜苦辣的滋味。. 治 政 首先要感謝的當然是不斷支持我、鼓勵我、給我信心的指導教授--魏玫娟老 大 立 師。您給我的肯定與理解,讓我能夠順利完成此份論文,雖然它稱不上傑作或令 ‧ 國. 學. 人滿意,但在您的幫助下,我反而能夠思索這份論文可能的意義。其次要感謝兩. ‧. 位口試委員,點出這份論文的不足之處,同時也樂於提供自己的研究經驗與我分. sit. y. Nat. 享、讓我學習,拓展我對於這些議題的視角,兩位老師的豐富學識與懇切建議,. io. er. 同樣讓我對於研究方法有更深一層的了解。此外,也要感謝研究所期間遇見的各 領域的老師們,不論在教學或研究方面,他們所呈現的學術堅持與熱情都令我十. n. al. 分敬佩。. Ch. engchi. i Un. v. 謝謝家人們的聲聲催促。謝謝同學們的互相砥礪。謝謝女籃俱樂部姊妹們的 不離不棄,和妳們十年走來雖然沒有始終如一,但是莫名的緣分卻讓我們相繫至 今。 於學歷貶值的今日,我未天真地認為畢業後就可以前途光明,也不認為自己 因此而增加多少競爭力,但重回校園依然是我最值得的決定,也許此後將終日於 職場中浮沉,我仍慶幸曾走過這一段路。.

(3) 從社會主義女性主義的角度探討 台灣貧窮女性化現象 摘要 女性與貧窮之間的密切關連幾乎舉世皆然,台灣亦不例外。除了從傳統的貧 窮定義來界定女性的貧窮問題,女性其實在個人能力的發展、權利與機會上都較 男性少。同時,以家戶所得的計算方式掩蓋了女性的貧窮現象,而父權體制資本 主義更刻意貶低了女性的勞動價值。本文先從貧窮的定義開始,探討傳統的貧窮 計算未考量到家戶中性別權力的分配,導致許多女性的貧窮問題無法真實呈現, 以所得界定貧窮與否,更是忽略了女性在社會上被剝奪的機會與選擇。貧窮女性 化的定義至今仍有諸多討論,最為廣泛的角度來看,其指涉貧窮人口中的女性比 例逐漸上升的趨勢。從研究看來,台灣的女性貧窮狀況確實有上升的趨勢,女戶 長家戶的貧窮率也一直高於男性。本文透過社會主義女性主義的角度,試圖理解 女性貧窮的現象與成因,從而聚焦在兩個面向:家務勞動的女性化、勞動市場的 性別區隔。事實上市場跟家庭並如資本主義所希冀的可以一分為二,父權式的資 本主義思維不只在市場中運作,更滲入家庭生活之中。以愛之名的各種角色(如 母親、妻子、媳婦)不僅讓女性的勞動付出得不到經濟上的回報,更將女性的就 業與能力限縮在無法與男性匹敵的狀態內。隨著勞動型態不斷地改變,短期聘 僱、彈性變換的雇用型態對於女性的經濟穩定增添更多風險。台灣的制度與文化 在父權國家的運作機制下,貧窮問題的重要性總是遠遠落後於經濟成長的追求。 殘補式的福利措施既無法解決問題,更加深了弱勢者的依賴。唯有改變個人與國 家整體的傳統父權思維,才能夠普遍改善女性的處境。.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關鍵詞:貧窮、貧窮女性化、社會主義女性主義、家務勞動、非典型就業.

(4) 目錄 第一章、前言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主題 ...........................................................................................5 第三節 研究方法 ...........................................................................................7 第四節 章節安排 ...........................................................................................7 第二章、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要多「窮」才稱得上貧窮? ...........................................................9 一、 貧窮概念的探討 .................................................................................9 二、 貧窮的分類與測量 ...........................................................................13 第二節 貧窮的性別屬性:貧窮女性化 .....................................................17 一、 性別與貧窮 .......................................................................................17 二、 貧窮女性化的概念 ...........................................................................23. 政 治 大 三、 貧窮女性化的成因 ...........................................................................27 立 四、 台灣貧窮女性化的相關研究 ...........................................................37 ‧. ‧ 國. 學. 第三章、家庭照顧女性化與貧窮女性化 .................................................................45 第一節 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 ...........................................................46 第二節 女性主義對家務勞動的辯論 ...........................................................48 一、母職:女人的天賦? .........................................................................49 二、社會建構的母職與照顧者角色 .........................................................51 第三節 家務勞動的論證與貧窮女性化 .......................................................55 第四節 「家務有給制」能改變女性的依賴與貧窮嗎? ...........................59 第四章、勞動市場中的性別差異和貧窮女性化 .....................................................64 第一節 勞動參與的性別意涵 .......................................................................65 一、女性的勞動地位 .................................................................................65 二、女性勞動參與現況 .............................................................................67 第二節 職業的性別隔離與薪資的性別差距 ...............................................71 一、職業的性別隔離 .................................................................................71 二、薪資的性別差距 .................................................................................76 第三節 非典型就業 .....................................................................................78 一、 非典型就業與勞力市場 ...................................................................79 二、 台灣女性與非典型就業 ...................................................................81 第四節 非正式就業與貧窮女性化 ...............................................................85 第五章、結論 .............................................................................................................88 參考書目 .....................................................................................................................95.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5) 第一章、前言 第一節. 研究動機. 貧窮是每個社會都存在的問題,也是許多政府、學者和國際組織誓言消除的 現象。女性由於各方面的弱勢,往往較男性更易陷入貧窮的風險之中,然而女性 在經濟上的弱勢地位並非單一地區或國家獨有的現象,事實上全球普遍存在著女 性較男性貧窮的狀況。2000 年聯合國提出的千禧年發展目標,將消滅極端貧窮 飢餓與促進兩性平等列入發展目標中,會員國同意在 2015 年之前將全球每日只. 政 治 大. 靠一美元維生的人口比例減半,而這些每日生活費低於一美元的人之中有三分之. 立. 二是婦女。 1 女性的貧窮問題已不容忽視,國際組織、國家與個人都應該關切女. ‧ 國. 學. 性因性別偏見所遭受的戕害。. 近幾年來,台灣民眾在媒體大幅報導物價調漲之際總會產生「錢不夠用」的. ‧. 感嘆,同時,鑑於多數民眾不滿都市的房價高漲和稅制不公的情況,課徵奢侈稅. y. Nat. io. sit. 成了政府縮小貧富差距所率先採取的稅改政策。先不論 2011 年開徵的奢侈稅有. n. al. er. 何成效,台灣人民對於貧富差距的感受在媒體的推波助瀾之下更顯深刻,加上台. Ch. i Un. v. 灣經濟成長趨緩、兩岸經貿消長及產業結構轉型所帶來的衝擊,貧富不均的議題. engchi. 得到普遍的重視。圖 1.1 是台灣長期以來所得不均的趨勢,採用行政院主計處「家 庭收支調查」中衡量所得不均的兩種指標:吉尼係數與所得倍數。 2 從圖中可以 看出,台灣所得不平等在經濟發展初期是呈現下降的趨勢,到 1980 年開始穩定 地向上攀升,2001 年突然明顯提高,其後的吉尼係數一直維持在 0.34 左右,而 貧富家戶所得分配的差距情況也維持在 6 倍上下。與此同時,台灣貧窮人口亦呈 現逐年上升的趨勢(參考表 2.1)。 1. 聯合國千禧年發展目標共有八項,可見http://www.un.org/millenniumgoals/,其中消滅貧窮與飢 餓列為首要目標。 2 可支配所得按戶數分為五等分,圖 1.1 左邊的數字表示第五分位組(可支配所得在前 20%的家 庭)為第一分位組(可支配所得在後 20%的家戶)之倍數。基尼係數是國際上常用來計算所得 分配不均程度的指標,當數值愈接近 1,表示所得分配不均等的程度愈高。 1.

(6) 圖 1.1. 台灣所得不均之長期趨勢(1964-2010). 6.5. 0.36 0.34 0.32 0.30. 6.0 5.5 5.0 4.5. 0.28 0.26 0.24 0.22. 4.0 3.5 3.0 2.5 1964 1972 1977 1980 1983. 立. 0.20. 治 1995 1998 1986 政1989 1992 大 年份.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2010a) 。. 學. 第五分位組為第一分位組之倍數(倍). 2001 2004 2007 2010. 吉尼係數. ‧. sit. y. Nat. 根據曹添旺(1994)的研究,1980 年以前台灣能同時兼顧所得分配和經濟. io. er. 發展的原因除了教育普及外,還有一特殊原因──父權家長制。由於台灣的中小 企業多由家庭成員組成,勞資關係基本上是父權與家庭成員的關係,而家族式的. al. n. iv n C 中小企業型態有助於所得分配的平均化,此處的「平均」指的是家庭與家庭之間 hengchi U 的異質性較小,但此種家庭型態內的成員所得分配差異則較核心家庭大。1980. 年以後,勞力密集產業逐漸式微,技術與資本密集產業的重要性轉強,隨著職業 分工越趨精細,擁有知識與專業技術者的報酬相對提高,同時也使得薪資所得的 差距日益擴大。1991 年後服務業的比重超越工業產值,進入後工業時期,以科 技、資訊為主的技術工與技能較低的半技術工與體力工,將勞動市場分割成核心 /邊陲,使得勞工階級內的所得差異開始擴大。資訊科技的興起,同樣讓高科技 產業與傳統產業形成不同型態的勞動市場,間接增加產業之間的所得差距。與此 同時,女性的勞動參與率緩步增加,雖然婦女的勞動參與有助於縮小以女性為主 的產業內之薪資差距,然而由於職業的性別區隔程度頗為明顯,反而無法減少產 2. 吉尼係數. 0.40 0.38. ‧ 國. 第五分位組為第一分位組之 倍數(倍). 7.0.

(7) 業間的薪資差距(蘇國賢 2008)。 所得不均是由農業社會轉型為工業社會必須面臨的風險,20 世紀中期西方 國家採取創造就業機會的方式來解決勞工階級因失業所面臨的貧窮處境,可知此 時的貧窮與失業、無就業能力(如老弱殘疾)息息相關。隨著台灣進入後工業時 期,傳統製造業與電子科技業紛紛外移,服務業成為就業機會的主要來源,台灣 勞動市場彈性化的速度也日益明顯(李健鴻 2011) 。在二次戰後成為主流勞動型 態的典型就業,在全球性的經濟變遷下不再是唯一的主流。1970 年代中期後, 國際間的企業競爭加劇,為降低成本而將生產線外移或增加雇用非典型工作者; 同時,經濟成長遲緩伴隨著失業率的升高,勞動人口的組成也產生變化,在全球. 治 政 退休年齡提高的趨勢下,已婚女性和老年工作者剛好能夠填補彈性化勞動力的需 大 立 求(葉秀珍、王德睦 2008)。 ‧ 國. 學. 從日本戰敗、國民黨接收台灣至今,島內外的局勢始終變動不居,隨著台灣. ‧. 的產業、人口結構與勞動型態之轉變,人們對於貧窮的感受也越來越普遍。長期. sit. y. Nat. 以來,台灣女性默默地承擔著國家所設定的經濟發展目標與生育政策,在貧窮問. io. er. 題變得更為可見的今天,女性是否面臨了與男性不同的貧窮處境?本研究希望將 把焦點放在女性的身上,透過理解女性貧窮的成因,更深刻地認識到女人普遍必. n. al. 須面臨的生命難題。. Ch. engchi. i Un. v. 過去已有許多研究探討女性與貧窮之間的關係,早期學者將焦點放在勞動力 市場內的性別歧視,指出女性在勞動市場中的薪資水準與發展空間仍然遠不如男 性,即使依賴自己的勞力報酬,仍難以免除陷入貧窮的風險。根據主計處統計, 2008 年擔任管理及經理人員的女性比率僅有 17.8%,2009 年非農業部門的女性 月平均薪資也只有男性的 80.0%(見圖 2.2) 。自由主義女性主義所標榜的機會平 等,看似已落實於兩性之間,卻仍有許多規範與結構因素壓抑著女性,讓女性依 然必須面對種種不公平的條件,進入婚姻中的女性更是如此。同樣來自主計處的 統計中,兩性在未婚時的勞動參與率相差不到一個百分點,但一進入婚姻狀態, 兩性的勞參率差距達到 24.6%(見圖 1.2)。 3.

(8) 圖 1.2. 80 60. 2009 年兩性婚姻狀況別勞參率 男性. %. 女性. 73.1 58.3. 58.9 48.5. 51.0. 40. 31.4. 20 0 未婚. 有配偶或同居. 離婚、分居或喪偶. 政 治 大.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2009a)。. 立. 進入婚姻的女性往往必須面臨家庭與工作的抉擇,多數女性不是成為家庭主. ‧ 國. 學. 婦操持家務,就是為了增加經濟收入而成為職業婦女,在家務工作之外維持些許. ‧. 的勞動力自主權。然而,回歸家庭可能並非出自女性的「自由選擇」,因為在經. sit. y. Nat. 濟收入的計算、性別角色分工與傳統家庭意識型態的壓力之下,往往迫使女性必. io. er. 須離開職場。陳建志(2001)認為此種情況一方面可能因為女性較為重視家庭責 任,傾向於為照顧家庭而放棄就業機會,但另一方面則可能由於就業市場歧視、. al. n. iv n C 剝奪女性的就業機會。在整體勞動力市場結構不平等與傳統文化意識型態規範 hengchi U 下,婦女想要維持個人就業力,就必須對抗整個傳統的性別分工制度。. 那麼,處於婚姻狀態的女性是否就無須面對貧窮的風險呢?李安妮(1998) 認為過去假設「家庭內部資源分配平等共享」只是迷思,根據這個假設而來的研 究結果往往會低估兩性之間的貧富差距。許雅惠(2002)則認為探討女性貧窮不 能只把焦點集中於貧窮率的高低,因為在婚姻與家庭結構相對穩定的社會中,女 性在經濟上的弱勢與貧窮常被隱藏了起來,而且以家庭作為掩護,更暗喻女性必 須仰賴家庭的支持方能遠離貧窮。也因為如此,許多歐美研究呈現出貧窮女性化 的趨勢往往緊跟著家庭婚姻解組、女性家戶數上升等現象而來,在沒有婚姻保障 之下,由於女性就業率、管理權力與收入不如男性,加上來自家庭的經濟支持並 4.

(9) 沒有比男性強,單身或單親女性陷入貧窮的機率往往較單身或單親男性來得高。 當女性開始成為家中主要經濟來源時,更凸顯出兩性在經濟能力上的差異。根據 行政院主計處 99 年人口普查初步的統計結果,台灣十年來人口與家庭結構大幅 改變,除了少子化與高齡化的現象之外,全台人口中女性占 50.3%,首度超越男 性的 49.7%,單親家庭的數量從民國 89 年以來更增加超過五成(18.8 萬戶) ,達 到 56.2 萬戶,其中女性單親家庭占了 73.7%,這些家庭的經濟狀況更需要特別關 注。 3 綜上所述,社會性別的建構使得女性在許多方面遭受不平等的對待,儘管台 灣女性的平均教育程度和勞動參與率逐年提升,在全球的性別平等程度上的排名. 治 政 也領先許多國家,但仍然存在極大的改善空間。 大 立 ‧ 國. 學. 第二節. 研究主題. ‧. 本研究欲從社會主義女性主義的理論深入瞭解女性的劣勢地位,包含貧窮女. sit. y. Nat. 性化的問題以及近來在後工業國家常見的非典型就業現象,並輔以台灣的數據資. n. al. er. io. 料檢視女性在就業中的次等地位以及經濟上的劣勢。. i Un. v. 關於貧窮,其包含的概念十分廣泛,不僅僅是所得不足的問題,Sylvia Chant. Ch. engchi. (2008)就指出貧窮不只是基本需求的匱乏,而是缺乏機會與選擇。Sakiko Fukuda-Parr(1999)同樣認為貧窮並非只是物質上缺乏,更重要的是不具備生活 中最基本的機會與選擇,例如沒有健康的、舒適的生活機會,無法得到自由、自 尊與他人的尊重。Fukuda-Parr 所提出的貧窮概念其實就是 UNDP 在 1997 年所提 出一種複合式的人類貧窮(human poverty)概念,目的是跟單純的所得貧窮 (income poverty)做出區別。從更多面向的貧窮概念出發,有助於我們瞭解貧 窮的真實面貌與原因。更關鍵的是,女性與貧窮之間的關係同樣也不是僅止於低 所得低收入的問題,而是社會結構與文化差異等各種因素在其中互相作用,造成 3. 見行政院主計總處公布之「99 年人口及住宅普查初步統計結果提要分析」, http://www.dgbas.gov.tw/ct.asp?xItem=30077&ctNode=3272。 5.

(10) 的結果則往往是女性的弱勢地位導致了貧窮的處境。李安妮(1994)將貧窮界定 為「所擁有的資源不足以滿足需要的一種狀態」 ,但其側重探討貧窮的分析單位, 質疑過去的研究假設「家庭內部資源平均分享」並非現實中的常態,家庭內的貧 窮也不見得是所有家庭成員平均分擔,也就是說,非貧窮家庭內可能存在著貧窮 人口,而女性往往是以自己的貧窮化來換取家庭的不貧窮。王永慈(1995)則從 政府的角度來看貧窮問題,若將貧窮視為政府必須介入的社會問題,不論是貧窮 線、相對貧窮或絕對貧窮的概念,都是先根據人們的基本生存需要而定出的貧窮 標準,往往是從家庭或個人的消費支出與所得差異來計算。而這種所得貧窮如前 所述,忽略了貧窮者在勞動市場、政治與社會參與機會被剝奪的現象,同樣也是. 治 政 台灣關於貧窮研究鮮少提及的部分。 大 立 隨著全球化時代的開展,無論是先進工業國家、新興工業國家都面臨勞動成 ‧ 國. 學. 本再評估的問題,國家一方面提供法令對勞工的保障,另一方面卻也必須兼顧本. ‧. 國企業對外的競爭能力。當企業面對國內外的競爭壓力,為了提昇效率、撙節成. sit. y. Nat. 本,非典型就業所提供的彈性勞動力讓企業享有管理上的便利。從產業結構來. io. er. 看,隨著企業的外移、製造業的萎縮,勞動人口勢必逐漸轉向服務業。隨著服務 業的擴張,女性就業者從事服務業的比例已達到七成左右,但服務業的女性薪資. al. n. iv n C 僅為男性的八成,儘管比工業部門的薪資差距小,卻仍存在著相當差距(王麗容 hengchi U 2008)。後工業時代造就的知識經濟反而深化了勞動市場的雙元性,具備知識、. 技術與能力往往比體力勞動能帶來更高的薪資報酬,當消除了體力限制的門檻之 後,女性是否又被隔了一道知識技術門檻而無法擺脫過去次要勞動力的角色? 綜合以上,本研究欲從理論層面理解女性的貧窮問題與就業市場中的劣勢地 位,從社會主義女性主義的觀點分析性別因素所造成的經濟差異,並回到台灣的 脈絡環境中,以相關的實證資料檢視台灣女性的貧窮與就業情況。因此本研究的 主要焦點如下: (一)、重新檢視貧窮的定義,除了過去相關文獻的貧窮指標,進一步從性別發 展面向重新詮釋貧窮的定義,重新解讀貧窮女性化在台灣與其他各國的 6.

(11) 發展趨勢。 (二)、過去台灣關於貧窮女性化的研究鮮少從女性主義的角度探討貧窮女性化 的原因,多著重於測量指標和迴歸分析的統計來檢視台灣是否存在貧窮 女性化的現象,本研究基於過去研究的理論缺口,將側重於社會主義女 性主義的角度來探討女性與貧窮之間的關連。 (三)、從社會主義女性主義的理論探討女性分別在家庭中與工作中的處境,特 別是家務勞動如何讓女性失去選擇的權利,同時剝奪了女性獲得經濟獨 立的可能。在資本主義和父權體制交互運作之下,兩性地位趨於平等的 台灣,其實仍處處充滿著性別不平等的現象。. 立. 研究方法. 學. ‧ 國. 第三節. 政 治 大. 過去國內外許多貧窮女性化的研究多側重探討貧窮的測量方式是否能夠確. ‧. 實評估女性的貧窮程度,從美國學者 Diana Pearce 開始,學術上持續討論的問題. sit. y. Nat. 除了集中在「貧窮女性化」的現象是否真的存在,更多研究同時也挖掘出「貧窮. n. al. er. io. 女性化」議題中不同的討論面向與變化趨勢。由於貧窮女性化相關的指標定義、. i Un. v. 計算公式與統計數據已經有許多研究專門討論(詳見第二章的文獻探討),因此. Ch. engchi. 本研究希望從女性主義的理論視角探究貧窮與女性之間的關連,特別是由社會主 義女性主義的角度分析社會性別對於女性處境所產生的影響。本文採取質化的研 究方法,透過文獻與理論的分析試圖釐清貧窮女性化背後的原因,運用社會主義 女性主義探索性別壓迫的各種來源,以補充在「貧窮女性化」的量化研究中較少 見的女性主義視野。. 第四節. 章節安排. 本研究的章節安排包含:第一章前言,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以及研究主題。 第二章開始探討相關概念,包含貧窮、貧窮女性化的定義與成因,並從社會主義 7.

(12) 女性主義的角度深入瞭解女性與貧窮之間的關係,同時連結到近年來後工業國家 所浮現的非典型就業現象,從理論層面剖析當女性投入參與勞動市場之後,卻仍 然無法成為主要勞動力的原因,並藉官方統計資料初步釐清台灣女性貧窮的情 況,特別是台灣貧窮女性化的趨勢以及女性非典型就業的型態。第三章開始從父 權體制和資本主義的角度切入探究女性的社會、經濟地位,特別是社會主義女性 主義認為家務勞動和照顧責任女性化的現象對於女性的處境有何影響,以及家庭 照顧女性化和貧窮女性化之間的關連。第四章從第三章的家務勞動延伸,在性別 角色分工和女性照顧責任的基礎上,理解父權體制與資本主義如何讓女性大量投 入勞力市場之後,卻仍改變不了男女經濟不平等的狀況。最後一章為研究結論,. 治 政 並提供未來可持續拓展的研究方向以及政策目標。大 立.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8. i Un. v.

(13) 第二章、文獻探討 第一節 要多「窮」才稱得上貧窮? 台灣社會中的貧窮人口受到台灣政治經濟體制的侷限而未能成為國家社會 政策的重要目標,在經濟發展與威權國家結構的背景下,貧窮階級是被忽略的一 群。台灣戰後快速成長的經濟容易使貧窮隱藏在相對均等的社會分配指標之下, 而缺乏大眾的重視。50 年代後國家引導的外銷導向工業化政策則使得社會政策 極易受到統治菁英的壓抑,國家與資本的結盟更加深了勞動階層的不利處境。在. 政 治 大. 快速且持續的經濟成長,以及家長式政治(國家)與經濟(生產組織)體制支配. 立. 下,台灣社會對於「經濟奇蹟」產生近似崇拜的集體情緒,卻很少嚴肅面對社會. ‧ 國. 學. 中貧窮者的問題(蔡明璋 1996) 。要處理貧窮問題,必須始於如何界定貧窮,因 此本節首先探討貧窮的概念以及常見的貧窮分類與測量,並初步地理解台灣官方. ‧. 的貧窮標準。. sit. y. Nat. n. al. er. io. 一、貧窮概念的探討. (一) 、所得貧窮. Ch. engchi. i Un. v. 一直以來,貧窮都是經濟學關注的焦點。在傳統經濟學中,貧窮的概念是以 滿足人類基本的生存需要為標準,都以所得收入或消費為主要的指標。這種關注 收入和消費的貧窮定義是測量貧窮人口的主要方法,也是多數貧窮研究的起點 (Haughton and Khandker 2009),並將增加收入視為減少貧窮與不平等的政策核 心(Grusky and Kanbur 2006)。世界銀行對貧窮的定義為「生活福祉的剝奪」 (deprivation in well-being),而傳統定義中的生活福祉則取決於個人或家戶所掌 握的資源多寡,因此當人的所得或消費低於某個門檻時就會被歸類為貧窮。 McLanahan 與 Kelly(1999)則特別指出貧窮的家庭屬性(Poverty is a family 9.

(14) attribute),因許多國家在測量貧窮時是以家庭為單位,當一個家庭被歸為貧窮, 該家庭內的所有成員都是貧窮人口。 隨著對貧窮的認識越豐富,越突顯出傳統經濟學對於貧窮理解的侷限。首先 是傳統的貧窮研究忽略了脆弱性(vulnerability)與貧窮之間的雙向關係,而脆 弱性就是個人或家庭陷入貧窮(或更嚴重的貧窮)風險的可能性。 4 傳統經濟學 也忽略社會公共資源在降低貧窮人口的脆弱性時的重要地位,因為個人或家庭陷 入貧窮的風險可能來自社會經濟層面,國家若發生天災人禍也會讓家庭與個人遭 遇貧窮的風險,缺乏抵抗風險的能力往往會增加貧窮的風險。儘管貧窮的脆弱性. 政 治 大. 較難以測量和追蹤,目前世界銀行已運用所得收入、消費指標以及健康狀態等非. 立. 貨幣性的資產來衡量個人與家庭的貧窮脆弱性(Alters 2009)。其次,所得貧窮. ‧ 國. 學. (income poverty)的概念使我們看不到因制度性安排而無法獲取資源的社會群 體,如女性與少數族群。在亞洲,重男輕女的性別觀念讓女性無法得到平等的醫. ‧. 療資源,將近一億的女性人口因此死亡或根本無法出生 5 ,即便能夠出生,女性. Nat. sit. y. 受教育、就業和參與決策的管道亦受限制,使得女性在每個生命階段都必須面臨. n. al. er. io. 貧窮的侵襲(王佐芳等 2003) 。最後,傳統貧窮的測量是以家戶為單位,更忽略. i Un. v. 了家庭中並非每一個人都能享有同樣的機會與資源,因為資源的多寡往往取決於. Ch. engchi. 家庭成員的輩份、年齡、性別、身份等社會建構賦予的地位與權力,男性往往比 女性獲得家中較多的資源而能擁有較高的學歷與較好的工作前途(Sen 1987; Wang 1997)。 過去只用所得貧窮來測量貧窮與不平等,產生了許多問題,例如GNP無法讓 我們瞭解與經濟較少關連的其他生活面量(健康、教育、性別或種族平等),而. 4. 世界銀行對於生活福祉的討論主要圍繞三個方面:貧窮、不平等(inequality)與脆弱性。見 http://web.worldbank.org/WBSITE/EXTERNAL/TOPICS/EXTPOVERTY/EXTPA/0,,contentMDK:20 202198~menuPK:435055~pagePK:148956~piPK:216618~theSitePK:430367,00.html。 5 2010 年UNDP研究報告指出東亞地區的男女出生比例為世界最高(119:100) ,而亞洲「消失的 女性(missing women)」將近一億人,其中印度和中國各占了約四千兩百萬人(Rajivan 2010)。 10.

(15) 且收入移轉並無法讓窮人免除社會排除(social exclusion)6 的感受,因此不該把 收入視為唯一的貧窮定義與特徵(Nussbaum 2006; Bourguignon 2006) 。而社會排 除的概念,主張除了所得貧窮外,貧窮者亦面臨在勞動市場、社會參與和政治參 與等方面的社會排除現象(王永慈 2001),唯台灣這方面的研究較少。 鑑於上述傳統貧窮定義的狹隘,現今很少國家與國際組織會一味地從傳統經 濟學的貧窮概念來理解貧窮並制訂減少貧窮的政策,經濟學領域中也多了對貧窮 研究的不同反思,嘗試運用更多的社會性指標來瞭解貧窮的面貌與結構性因素。. (二) 、人類貧窮. 立. 政 治 大. 貧窮最廣泛的定義要屬Amartya Sen(1987; 2001)所提出的相關概念。Sen. ‧ 國. 學. 的研究領域遍及福利經濟學、社會選擇理論與發展經濟學,其最大貢獻在福利與. ‧. 貧窮指標的定義及飢荒的實證研究,也讓他於1998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Sen 在《經濟發展與自由》一書中重新詮釋了「發展」和「自由」之間的關係,超越. y. Nat. er. io. sit. 傳統經濟學「效用分析」的侷限。其認為發展是擴展人們享有真正自由的過程, 狹隘的發展觀點如國民生產毛額(GNP)的成長、個人所得的增加、工業化、現. n. al. Ch. i Un. v. 代化等等,在Sen看來只是達到自由的工具,除了這些工具,自由也取決於其他. engchi. 的因素,如教育、保健措施以及政治和公民權利。Sen強調發展進步必須從自由 來評估,要發展就必須排除不自由的來源,包括貧窮、暴政、經濟機會的缺乏與 社會剝奪等問題。貧窮剝奪了人們免於飢餓的自由、獲得醫療、住所以及乾淨飲 用水的自由,經濟上的不自由助長了社會不自由,就如同社會或政治的不自由會 助長經濟不自由一樣。 6. 社會排除的概念最早源自於法國,指涉多重面向的劣勢情況,即個人或群體被排除於政治、經 濟、社會與文化之外,強調排除並非只有物質剝奪或經濟資源的不平等,同時也包含如住宅、教 育、醫療等權利的不足或是制度性排除與空間排除,從而使人產生孤立、社會距離、缺乏社會支 持網絡及社會參與等情形。貧窮是造成社會排除最明顯的因素之一,但並非只有貧窮人口才會遭 遇社會排除的問題,其他如種族、年齡、性別等因素也會導致社會排除。反之,社會排除也可能 導致貧窮,例如長期被排除於勞動力市場之外,因此貧窮與社會排除的關係是交互影響且彼此累 積的(Berghman 1997,王永慈 2001,張世雄 2001) 。 11.

(16) Sen反覆強調:自由不僅是發展的主要目的,也是發展的主要手段,自由的 真諦在於個人有能力去做他認為有價值的事,發展以自由為基礎讓個人能力得以 擴張。Sen並把生活福祉與個人能力(capability)關連起來,當人們缺少關鍵的 能力時貧窮就會發生,因此貧窮並非只是低所得,更是能力的不足,在缺乏教育、 健康不佳、缺乏言論自由權利等情況下都會導致貧窮,失業也不僅是所得的損 失,同時也是能力的剝奪。Sen不否認低所得與個人能力被剝奪有密切的關連, 在論及女性的福祉時,他把關注的焦點特別放在婦女的主動能動性(agency)上, 指出女性的福祉受到女性獨立賺取所得的能力、在家庭外就業的能力、擁有財產 的能力等變數的強烈影響,若是女性在這些層面的能動性能夠有所進展,女性生. 治 政 存上的劣勢便能夠明顯減少。例如男性的相對優勢部分來自於扮演 「家計負擔者」 大 立 的角色,這個地位的經濟權力讓他們在家庭內受到尊敬,若女性能夠在外工作賺 ‧ 國. 學. 取所得,明顯有助於提升女性在家庭及社會中的地位(Sen 2001)。儘管在計算. ‧. 男性與女性對家庭經濟的個別貢獻時,不計酬的家務經常被忽視,但當女性能夠. sit. y. Nat. 外出賺錢時,對家庭經濟的貢獻就比較清楚可見,因此對女性而言,外出工作的. io. n. al. er. 自由有助於減少女性的相對和絕對剝奪。. i Un. v. UNDP在1997年的人類發展報告中提出複合式的人類貧窮(human poverty). Ch. engchi. 概念,不僅止於使用絕對貧窮與相對貧窮的概念,更將單純的收入貧窮與人類貧 窮做出區別。該份報告指出:從人類發展的角度來看,貧窮不僅僅是缺乏生活必 須的物質,同時也代表缺乏了人類發展中最基本的機會與選擇,亦即無法過著長 期、健康、創新的生活,並且享有體面的生活、自由、自尊與他人的尊重(UNDP 1997)。這樣的定義幾乎把人類經驗的各種面向都包括進來。 貧窮的多面向概念後來也被廣泛運用,如Sylvia Chant(2008)在研究非洲、 亞洲與拉丁美洲的性別與貧窮關係時就指出,貧窮不只是基本需求的匱乏,而是 缺乏機會與選擇。Sakiko Fukuda-Parr(1999)也認為貧窮並非只是物質上缺乏, 更重要的是不具備生活中最基本的機會與選擇,例如沒有健康的、舒適的生活機 12.

(17) 會,無法得到自由、自尊與他人的尊重。胡鞍鋼(2004)在收入貧窮與人類貧窮 之外劃分出知識貧窮(knowledge poverty),即缺乏獲取、交流、運用與創造知 識與資訊的能力,而此三個貧窮之間存在著因果關係,收入貧窮會導致人類貧窮 與知識貧窮,而人類貧窮與知識貧窮則是收入貧窮的關鍵來源。. 二、貧窮的分類與測量 (一) 、絕對貧窮、相對貧窮與主觀貧窮 對政府與各種組織來說,最常見的分類方式是將貧窮區分成絕對貧窮. 治 政 大 絕對貧窮是指人的基本需求(如食、衣、住)無法被滿足,個人嚴重缺乏生活所 立 需的物質資源,以至於可能在短期內危害到個人存活。1995 年聯合國社會發展. (absolute poverty) 、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與主觀貧窮(subjective poverty) 。. ‧ 國. 學. 世界高峰會中所通過的哥本哈根宣言中特別定義出絕對貧窮的情況:“Absolute poverty is a condition characterized by severe deprivation of basic human needs,. ‧. including food, safe drinking water, sanitation facilities, health, shelter, education and. sit. y. Nat. information. It depends not only on income but also on access to social services.”。 7. io. er. 因此,貧窮的絕對定義經常採用「維生」標準(Alters 2009),例如聯合國依世 界購買力平價(Purchasing Power Parity, PPP)結果,訂定每日收入低於 1.25 美. n. al. Ch. 元者屬於極度貧窮(extreme poverty)的狀態。 8. engchi. i Un. v. 絕對貧窮最常被提及的例子是美國政府的貧窮線,其以基本必要的飲食費用 之三倍為貧窮線,並依消費者物價指數逐年調整,此種方式根據人們的基本生存 需要計算出貧窮判準,因而具有絕對貧窮的色彩(王永慈 2005)。但美國政府 所劃定的貧窮線也因此受到學者批評。首先,美國是採用尚未扣稅的家庭所得來 界定貧窮線,可能低估了工作階級的貧窮情況,其次,政府轉移性支付(如食物 券、公共住宅、醫療補助)並未納入所得計算中,可能高估了某些可從政府計畫 獲得幫助的貧窮人口。此外,美國的貧窮線是根據絕對標準(以家庭基本食物消 7 8. http://social.un.org/index/Home/WSSD1995/AgreementsWSSD1995/PAWSSDChapter2.aspx http://www.un.org/chinese/millenniumgoals/MDG_Report_2008_Addendum.pdf 13.

(18) 費價格的三倍為門檻)而非相對標準定出,忽略了消費型態早已隨時代而發生改 變(McLanahan and Kelly1999) 。可知絕對貧窮若不適時對貧窮標準進行修正, 很容易遺漏了實際需要救助的人,而且貧窮「標準」也常引發質疑,因為個人維 生所需的營養、住宅、衣服與醫療等物質會不斷地隨著年齡、性別、工作性質等 因素產生差異(陳建志、黃毅志 2000)。 相對貧窮則是與其他人比較後個人的資源相對不足的情況,其生存狀況雖不 會有即時危險,但當某個地區的相對貧窮越嚴重,就表示資源分配越不平均,對 於社會穩定可能產生影響。從相對貧窮的定義來看,貧窮是分配的問題,只要社 會中存在著階層化的現象,就必然會有貧窮的存在(陳建志、黃毅志 2000)。. 政 治 大 主觀貧窮則是自認其家庭所得不敷所需者,屬於來自民眾自我認定的主觀指 立. ‧ 國. 學. 標。然而,若用相對標準來定義的貧窮,除了會造成生計上的問題外,同樣也會. 讓人自覺「活得不如其他人」,產生與他人比較的「主觀認定」(李淑容 1996)。. ‧. (二)、貧窮的測量. sit. y. Nat. io. er. 貧窮線的定義,依國情及政策目的不同而異。目前OECD及歐盟採相對貧窮. al. 概念,以每人可支配所得中位數的50%或60%為貧窮線,可支配所得低於貧窮線. n. iv n C hengchi U 者即屬貧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率稱之為貧窮率。美國的貧窮線則是根據家庭基 本食物消費價格的三倍為門檻而定。 1997年UNDP的人類發展報告提出了人類貧窮指標(Human Poverty Index, HPI),其中HPI-1用來測量開發中國家的絕對貧窮程度,包含了三個人類發展的 面向:健康、知識與體面的生活水準(a long and healthy, knowledge, and a decent standard of living) ;HPI-2則是用來測量工業化國家的相對貧窮,所關注的變數與 HPI-1相同,但將生活在富有國家中的貧窮狀態作了一些調整,例如測量60歲之 前的死亡率、成人識字率以及長期生活在失業與貧窮線之下的人口比例。. 14.

(19) 成立於1944年的世界銀行,宗旨在減少貧窮並促進窮國的發展,並提供會員 國擔保或長期貸款以發展基礎建設、運輸、健康照顧與教育。為了達成這些目標, 世界銀行推動許多援助計畫幫助開發中國家降低貧窮人口並對國家借貸。世界銀 行對於貧窮的定義與測量大致可以分為三種測量方式:1.貧窮的發生率(incidence of poverty),即生活在貧窮線以下的人口百分比,2.貧窮的深度(depth of poverty) ,即窮人的所得與貧窮線之間的差距,也稱為poverty gap,3.貧窮的嚴重 度(poverty severity) ,除了包含貧窮的深度,還加入測量窮人間不平等的程度, 又稱為squared poverty gap,數值越高代表窮人內部的貧窮程度越嚴重(Alters 2009)。. 立. 政 治 大. 台灣官方目前並沒有法定的貧窮線,亦無對應概念下之貧窮率統計,也許正. ‧ 國. 學. 如蔡明璋(1996)認為,在經濟快速成長的光環之下,政府似乎將貧窮問題視為 禁忌的存在,因而以「低收入戶」的名稱代替。現行的社會救助法以每人可支配. ‧. 所得中位數 60%所定之「最低生活費」,雖與OECD所採貧窮線概念相近,然社. Nat. sit. y. 會救助法對於收入在最低生活標準以下的低收入戶之認定,除所得條件外還須經. n. al. er. io. 資產審查程序(行政院主計處 2010) 。不過,薛承泰(2007)認為在民國九十四. i Un. v. 年社會救助法修正公布前的「最低生活費標準」可視為一「準貧窮線」,因為社. Ch. engchi. 會救助法規定「低收入戶」乃是「家庭總收入平均分配全家人人口,每人每月在 最低生活費標準以下者」,該標準是參照行政院主計處每年「家庭收支調查」資 料所計算出,以「最近一年平均每人消費支出百分之六十定之」 9 ,儘管九十六 年度之後修法改稱「最低生活費」,計算方式仍然一樣,因此可歸類為相對貧窮 的概念。然而此種採用「平均消費」的計算方式卻可能受到少數富裕家戶的影響, 因為平均數容易受到極端樣本的影響而連帶扭曲了該地區的平均消費(薛承泰. 9. 民國 89 年修訂的社會救助法對於低收入戶的定義為: 「本法所稱低收入戶,係指家庭總收入平 均分配全家人口,每人每月在最低生活費標準以下者。前項所稱最低生活費標準,由中央、直轄 市主管機關參照中央主計機關所公布當地區最近一年平均每人消費支出百分之六十定之;直轄市 主管機關並應報中央主管機關備查」(第四條) 。 15.

(20) 2007)。 10 根據內政部的統計,2011 年低收入戶總共有 12 萬 8000 戶,戶內人口達 31 萬 3,406 人,皆創下歷史新高,而低收入戶戶數占總戶數之比率也逐年攀升,顯 示低收入家庭之數量確有增加的趨勢(見表 2.1) ,雖然低收入人口增加的部分原 因在於最新的社會救助法放寬最低生活費、家庭應計算人口範圍、工作收入、工 作能力及家庭財產計算範圍所致,不過跟美國 10%以上、英國 5.5%的貧窮率相 比較,台灣的貧窮率顯然偏低,有學者就認為台灣法定的低收入戶認定顯然並不 等同於貧窮人口(呂朝賢 1999;林美伶、王德睦 2000)。. 政 治 大. 儘管女性戶長戶數不斷增加,不過從低收入戶之戶長性別比來看,女性戶長. 立. 家戶占低收入戶之比例卻逐漸下降,至於低收入戶之人數,歷年來之男女比例差. ‧ 國. 學. 異不大,約各占一半左右。值得注意的是,台灣低收入戶類別分為三款,第一款 無工作能力人口、且無收入及財產的家庭並沒有明顯增加,維持在 4 千戶左右,. ‧. 但第三款逾最低生活費三分之二且在最低生活費以下之家庭,則從 2003 年的 5. Nat. sit. y. 萬 1 千戶增加到 9 萬 7 千戶(內政部 2012a),顯示低收入戶者即使有工作,也. n. al. er. io. 多屬於不穩定的就業,薪資微薄。. i Un. v. 表 2.2 列出 1991-2000 年間男女戶長家戶之貧窮率與貧窮比,可發現此十年. Ch. engchi. 間男性戶長家戶貧窮率大約介於 4%至 6%之間,女性戶長家戶貧窮率則介於 6% 至 9%之間,女性戶長家戶的貧窮率始終高於男性戶長家戶,十年來略有起伏, 但並無上升的趨勢,始終介於 1.5 倍左右(薛承泰 2004)。 表 2.1 低收入戶戶數及人數 戶數 年份. 2003. 男性戶長 低收入戶 戶數 戶數 (%) 76,406. 40,247 (52.68). 人數 女性戶長 戶數 (%) 36,159 (47.32). 低收入人 數 187,875. 10. 男 (%). 女 (%). 92,793 (49.39). 95,082 (50.61). 低收入戶戶 數占總戶數 比率(%) 1.08. 低收入戶人 數占總人數 比率(%) 0.83. 根據最新(民國 99 年 12 月立法院三讀通過)修訂的社會救助法,最低生活費在中央(省) 與各直轄市依照主計處的資料計算出不同數額,同時新法將原本的平均每人消費支出的百分之六 十,改為「最近一年每人可支配所得中位數百分之六十」 ,去除了平均數易受極端值影響的可能。 16.

(21) 2004. 82,783. 44,606 (53.88). 38,177 (46.12). 204,216. 101,366 (49.64). 102,850 (50.36). 1.15. 0.90. 2005. 84,823. 45,634 (53.80). 39,189 (46.20). 211,292. 104,745 (49.57). 106,547 (50.43). 1.16. 0.93. 2006. 89,900. 49,755 (55.34). 40,145 (44.66). 218,166. 108,097 (49.55). 110,069 (50.45). 1.22. 0.95. 2007. 90,682. 50,593 (55.79). 40,089 (44.21). 220,990. 110,639 (50.07). 110,351 (49.93). 1.21. 0.96. 2008. 93,032. 53,021 (56.99). 40,011 (43.01). 223,697. 113,281 (50.64). 110,416 (49.36). 1.22. 0.97. 2009. 105,265. 60,982 (57.93). 44,283 (42.07). 256,342. 130,515 (50.91). 125,827 (49.09). 1.35. 1.11. 2010. 112,200. 65,575 (58.44). 46,625 (41.56). 273,361. 140,672 (51.46). 132,689 (48.54). 1.41. 1.18. 2011. 128,237. 74,638 (58.20). 53,599 (41.80). 313,406. 160,178 (51.11). 153,228 (48.89). 1.59. 1.35. 資料來源:內政部(2012a) 。. 政 治 大. 立. 表 2.2 男女戶長家戶之貧窮率與貧窮比:1991-2000 年. (單位:%).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學. 1998. 1999. 2000. 男戶長家戶貧窮率. 5.52. 5.66. 5.82. 4.8. 4.78. 4.58. 4.29. 4.53. 4.06. 5.07. 女戶長家戶貧窮率. 8.46. 8.76. 8.76. 7.58. 7.95. 6.87. 5.82. 6.56. 6.35. 6.82. 貧窮比. 1.53. 1.53. 1.51. 1.58. 1.66. 1.50. 1.36. 1.45. 1.56. 1.35. ‧ 國. 1992. ‧. 1991. y. Nat. n. al 第二節 貧窮的性別屬性:貧窮女性化 Ch. engchi. er. io. sit. 資料來源:薛承泰(2004) 。. i Un. v. 第一節討論了貧窮的不同面向,除了以物質作為衡量標準,非物質層面的剝 奪也可以構成貧窮的條件。特別是對女性而言,權利被剝奪的情況並不亞於物質 上的匱乏。在第二節中將討論貧窮的性別屬性,除了從女性主義的視野揭露女性 和貧窮之間的關連,同時初步討論了貧窮女性化的概念及成因,最後則回顧研究 台灣貧窮女性化的相關文獻。. 一、性別與貧窮 貧窮是全球性的問題,但通常媒體與學術圈的焦點都集中在發展中國家。當. 17.

(22) 我們用性別(gender)的角度來檢視貧窮的發生時,卻發現:「貧窮有一張女人 的臉(Poverty has a women’s face)」 。11 由於世界各地女性的生活有其多樣性與複 雜性,再加上貧窮的定義與詮釋會隨時空而變動,女性與貧窮之間的關連往往難 以普遍化(generalization)。一些學者從女性獲取資源的角度檢視女性的貧窮問 題,認為女性沒有跟男性一樣的資源管道,因為女性生活在父權世界中,其價值、 行為與期望都由男性所定義,女性無法在重要的決策領域中與男性平起平坐,因 此女性的貧窮問題是社會文化與政治實踐的結果,整個社會結構讓女性比男性更 為貧窮。我們可以從女性比男性更難從國家與社會中獲得資源和服務、家庭內部 資源與機會分配的性別不平等,以及女性在就業上的劣勢等現象看出。不過,同. 治 政 時也有學者認為這樣的論調缺乏大規模的數據資料佐證,女性未必比男性面臨更 大 立 多樣、更深層的貧窮問題(Medeiros and Costa 2007) ,也因此突顯出性別貧窮的 ‧ 國. 學. 問題並非如此單純。. ‧. 貧窮的性別差異議題是國內外貧窮研究的主要取向之一,在西方高度經濟發. Nat. al. iv n C 勞動力市場中的職業隔離與薪資不平等,女性的工作地位與薪資所 hengchi U n. (一)、. er. io. 環。這樣的制度性差別待遇主要歸納為三方面:. sit. y. 展的社會中,女性因性別因素受到社會制度上的不平等待遇,導致貧窮的惡性循. 得皆不如男性。 (二)、 傳統性別角色的認知,讓女性被視為依賴者與家務勞動的承擔者, 削弱女性累積人力資本與培養經濟獨立的能力。 (三)、 福利制度的給付無法減輕女性的重擔,反而強化了上述兩項的制度 所造成的性別差別待遇。 從貧窮的傳統定義來看,女性可以透過工作來賺錢,有了收入就可以進行 食、衣、住、教育、醫療等行為而不需面臨剝奪的恐懼。然而,最大的問題在於 11. UNDP(1995)的報告中指出,全世界有 13 億人生活在貧窮之中,其中有百分之七十是女性。 18.

(23) 光是女性有工作並無法讓她們獲得足夠的所得脫離貧窮。由於種種制度上的性別 差別待遇,女性的自足能力都較男性為低,一旦男性無法再作為家庭中主要經濟 來源時,會更容易陷入生活困境。台灣女性個人比男性個人陷入貧窮的機率較 低,因為女性的收入雖然比較少,卻因家中就業人口多、平均家中其他收入較高, 讓女性個人陷入貧窮的機率較低,這種現象也顯示出家庭經濟資源對於女性個人 貧窮率的重要性(陳建志 2001)。過去的貧窮研究假設「家庭內部資源平均分 享」,但這並非現實中的常態,通常丈夫對於家庭財務有較大的支配權,家庭內 的貧窮狀況也不見得是所有家庭成員平均分擔,女性往往是以自己的貧窮化來換 取家庭的不貧窮,因此非貧窮家庭內可能存在著貧窮人口,而資源共享的假設則. 治 政 把女性隱藏在家庭單位中,讓女性貧窮的實際狀況無法顯露出來,因為男性為主 大 立 的婚姻與家庭結構把女性的貧窮問題給覆蓋住了(李安妮 1994) 。當未婚與離婚 ‧ 國. 學. 女性所構成的家庭數量大幅成長,女性成為主要經濟來源之後,兩性在經濟能力. ‧. 上立刻出現明顯差異,這也是過去歐美等國家中出現貧窮女性化的背景原因。. Nat. sit. y. 在收入貧窮的概念下,貧窮人口的劃定基本上是以家庭為單位,以家庭為單. n. al. er. io. 位的計算方式往往假定「家庭是所有成員互利、共享各種資源」,使得家庭內部. i Un. v. 的貧窮不分男女,因而無法顯現出貧窮的性別差異(王佐芳等 2003) 。從更多面. Ch. engchi. 向的貧窮概念出發,有助於我們瞭解貧窮的真實面貌與原因。更關鍵的是,女性 與貧窮之間的關係同樣也不是僅止於低所得低收入的問題,而是社會結構與文化 差異等各種因素在其中互相作用,造成的結果則往往是女性的弱勢地位導致了貧 窮的處境。 以上從實證研究的角度可知,女性與貧窮之間的牽連包含了種種制度性的因 素,以下從社會主義女性主義的觀點理解性別不平等的來源,以及女性在經濟上 的劣勢地位。 社會主義女性主義如何看待女性貧窮問題 19.

(24) 女性主義發展至今已出現許多不同的流派,然總歸各種流派之女性主義皆不 脫從女性觀點揭露男女不平等,並試圖解釋性別不平等的原因進而提供解決的方 法。如果說自由主義女性主義是為了跳脫傳統自由主義對女性的忽視,深受到馬 克思主義、社會主義與基進女性主義所影響的社會主義女性主義則認為自由主義 或馬克思主義皆無法解釋婦女受壓迫的原因,因為這些傳統理論只反映出男人的 世界觀,而無視父權制度對婦女的壓迫。 社會主義女性主義認同傳統馬克思主義對人性的看法,認為人性是由人的生 理、社會及物質環境交互辯證所決定,透過不同的生產活動,人類重新創造生理. 政 治 大. 與心理結構,人性因歷史而改變,是物質生活、生產型態決定社會、政治和心智. 立. 生活。但傳統馬克思主義認定的生產是滿足物質需要的食衣住等交換價值的生. ‧ 國. 學. 產,社會主義女性主義則認為婦女在私領域的再生產也是生產,不僅具有交換價 值,也有政治經濟意涵,並批評馬克思主義有性別盲,無視父權制度對婦女的壓. ‧. 迫。. sit. y. Nat. io. er. 儘管自由主義女性主義致力於追求個人的自由與平等,社會主義女性主義卻 認為這樣的訴求違反了資本主義的利益與價值,因而不可能於資本主義社會中發. al. n. iv n C 生。社會主義女性主義認為女性所受到的壓迫來自於其所處的社會經濟制度不健 hengchi U 全,終結壓迫的方式並非追求跟男性一樣的地位,而必須從根本上改變社會經濟. 環境,必須透過社會、政治與經濟結構等全面性社會改造才能達到婦女解放。同 時,社會主義女性主義批評自由主義女性主義未注意性別角色分工的現象,不質 疑公私領域的劃分,並且忽視了婦女在私領域中的勞務如養育小孩、養護家庭生 活的價值與政治經濟意涵。在傳統的自由主義思想中,公民的概念是獨立且有能 力自由選擇、不受他人控制的理性個體,卻因此視而不見整個社會、經濟、政治 體系都必須仰賴私領域中女性的再生產勞動力,讓女性成了男性的依賴者 (Brenner 1987)。. 20.

(25) Hartmann(1979)在 “The Unhappy Marriage of Marxism and Feminism”一文 中將父權社會定義為「男人間一套具有物質基礎的社會關係,不同階級、種族、 民族的男人在階層性的父權社會中互相依賴連結,共享支配、宰制女人的關係。」 她認為男性對女性的控制在於限制女性擁有重要經濟資源,也限制女人的性。 Hartmann 在文中同時提出,用性別將勞動作嚴格的區分,創造出極端分離的性 別,也創造出男女為經濟理由而在一起的需要,性別分工是男性權力的物質基 礎,不僅使男性免於做家事、有更好的職業,更在心理層面根深蒂固了這套宰制 關係。. 政 治 大. 父權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交互運作時,男人和資本家在使用婦女勞動力上產. 立. 生了利益衝突:多數男人希望女性在家中提供個人服務,資本家則希望大多數的. ‧ 國. 學. 女人(除了自己的女人)到勞力市場工作。父權體制和資本主義在婦女勞動力上 衝突,解決辦法就是家庭薪資(family wage),男人寧可要求足夠的家庭薪資,. ‧. 好讓婦女和兒童能夠留在家中。因此,家庭薪資從兩方面鞏固了男性支配女性的. Nat. sit. y. 物質基礎,第一是男性賺得比女性多,維持其物質優勢,也鼓勵女人選擇以妻子. n. al. er. io. 身份作為終身事業,第二是女人因而在家從事對男人直接有利的家務、育幼等服. i Un. v. 務,女人的家庭責任也反過來強化她們在勞力市場的次等地位。因此家庭薪資成. Ch. engchi. 為資本主義與父權體制之間達成伙伴關係的接合劑,更是維繫性別分工的基礎, 讓女人主要負責家務、男人負責賺錢。 儘管女性勞參率逐年升高,但性別分工在勞力市場中的再現,讓女性從事的 工作跟家中的家務雷同。從家庭無償勞務到職場的有薪工作,婦女工作的地位 低、薪資低,仍反映出父權關係仍維持不變,同時說明資本主義社會裡的性別歧 視,一方面讚揚男性特質與資本主義價值,另一方面貶低女性特質與社會需要, 合理化男性對女性的支配。資本主義體系中的性別分工,深植於父權概念下的男 女天性(nature) ,假定女性養育小孩的能力讓她們適合兒童照顧或家務工作,而 不適合家庭之外的生產工作,男性則天生具備理性因而適合較高階的政治、經濟 21.

(26) 工作。而職業的性別區隔和職業婦女的低薪更進一步確立了女性對男性的經濟依 賴。 Fraser(1997)從「依賴」 (dependency)的歷史意涵探討美國主流價值觀對 於福利依賴者的評價,她指出在後工業社會中「依賴」一詞已被高度的女性化與 種族化,依賴被視為是個人的失敗。相反地,所謂的「獨立」則是個人可以透過 勞動賺取家庭薪資並養活身為依賴者的妻子與小孩,資本主義下的薪資勞動 (wage labor)是才社會認同的對象。如此不僅忽視了生產體系中的勞資附屬關 係,更將社會中的「依賴」現象賦予某些人格特徵,例如黑人、年青的、未婚媽 媽。. 立. 政 治 大. Fraser(1997)進一步詳細指出,性別秩序(gender order)源於資本主義工. ‧ 國. 學. 業時期,圍繞著家庭薪資的理想概念,而典型家庭就是由異性戀男性主導的核心. ‧. 家庭,仰賴男性的勞力市場所得,男性戶長的家庭薪資足夠養育小孩以及一個全. sit. y. Nat. 職、從事無償家務勞動的妻子與母親。但在後工業資本主義的勞力市場中,家庭. io. er. 薪資越來越不可得,單靠一份工作往往不足以應付家庭開支,而且有越來越多工 作只是暫時性或兼職的。在後工業社會中,越來越多人晚婚甚至不婚,離婚也變. al. n. iv n C 得更多且更快速,許多人不再期待男主外女主內的模式 h e n g c h i U (male breadwinner/ female homemaker model),女性就業越來越普遍,儘管她們的報酬遠少於男性。Fraser 所描述的後工業時代充滿了不穩定的就業以及更多元的家庭型態。 Hartmann 的雙系統理論把父權社會與資本主義視為分離的領域,父權社會 在家庭內發展(由女性負責生產) ,資本主義在家庭外發展(由男性負責生產), 此觀點受到 Young 的質疑。Young(1980)認為是資本主義的出現造就了家庭內 外之分,有了資本主義發展與家庭「外」的工作領域,才有所謂家庭「內」的領 域,而且 Hartmann 的立論無法強調女性在家庭外所受到的壓迫,當女人是由於 女性勞工的身份而非僅由於女性身份的受到壓迫,雙系統理論就無法解釋。因此 22.

(27) Young 認為資本主義也是一種父權社會,因為資本主義一直具有性別偏見,決定 誰是主要/次要勞動力,把婦女地位的邊緣化及視為次等勞動力都是資本主義的 本質和特色。當婦女進入薪資勞務市場並佔有一定比例之後,婦女和資本主義的 關係有了另一個關注焦點,婦女進入職場不僅沒有解除被壓迫的處境,其從屬地 位甚至更明顯反映在職場中。因為認定男性是主要養家者,婦女依賴男性,婦女 薪資低於男性,低薪又強化了婦女在婚姻中的經濟依賴性及找丈夫的經濟必要。 社會主義女性主義者認為工作的「技術性」也是一種意識型態的分類,男性 希望保持在性別階層上的主宰地位而將婦女的工作標示為非技術性,因此並非工. 政 治 大. 作本身有特別價值,而是從事工作的人是否值得特別待遇,而同值同酬. 立. (comparable worth)運動就是要破除薪資階層化的問題,藉此消除女性勞力邊. ‧ 國. 學. 緣化的問題,並削弱階級與性別結構。「同值同酬運動」的出發點在於,大部分 以女性為主的工作所需要具備的知識、技術、訓練、責任都和大部分男性的工作. ‧. 一樣,卻因為從事者是女性而得到較低的待遇,因此訴求男女應得到一樣的薪資. Nat. sit. y. 與地位。要啟動同值同酬,首要機制是工作價值的評估(job evaluation),評估. n. al. er. io. 的標準則多從技術、心力、責任與工作條件等方面決定(Amott and Matthaei. i Un. v. 1985) 。然而 Phillips 和 Taylor(1980)指出技術的定義早被性別歧視所滲透,女. Ch. engchi. 性勞工的從屬地位被帶進工作場所之中,而此地位也加以定義了其所從事的工作 價值,技術是一種觀乎性別與權力的意識型態分類。. 二、貧窮女性化的概念 女性與貧窮之間的關連,最常被討論到的概念就是「貧窮女性化」(the Feminization of Poverty)。 「貧窮女性化」是美國學者 Diana Pearce(1978)觀察美 國社會變遷所提出的名詞,當時美國 16 歲以上的貧窮人口有三分之二是女性, 而低收入戶中幾乎有一半是女性戶長的家庭,Pearce 因而認為美國的貧窮問題已 成為女性問題。隨後的二十年內,美國單親家庭比例開始直線成長,女性單親家 23.

(28) 庭更是大幅成長,到了 1990 年,美國單親家庭數量已占總家戶數的四分之一, 其中有九成是女性單親家庭,而這些女性單親家庭有三分之一生活在貧窮線以下 (鄭麗珍 2001)。 McLanahan 和 Kelly(1999)以女性相對於男性的貧窮比例檢視美國的貧窮 現象,發現在 1950 至 1980 年確實有貧窮女性化現象,而且不論黑人女性或白人 女性,其貧窮率相對於男性貧窮率都是增加的趨勢。不同於 Pearce 關注貧窮人 口中女性人數的比例,McLanahan 關注的焦點在女性相對於男性的貧窮率 (sex-poverty ratio),若比例大於 1 表示女性的貧窮率高於男性,也因此. 政 治 大. McLanahan 等人把貧窮女性化聚焦於兩性貧窮率的差距以及變化趨勢,而「女性. 立. 化」就是用來描述女性的貧窮風險超越男性的過程(Casper, McLanahan and. ‧ 國. 學. Garfinkel 1994; McLanahan, Casper and Sorensen 1995)。. ‧. Goldberg 和 Kremen(1987)比較加拿大、法國、瑞典、日本與美國五個資. sit. y. Nat. 本主義國家,發現美國由於單親母親家庭占了所有家戶的四分之一,貧窮女性化. io. er. 程度最嚴重,雖然瑞典的單親母親比例與美國差不多,然瑞典靠著完備的社會福 利制度而能補償女性在社會上的弱勢,故避免了貧窮女性化問題的發生。. n. al. Ch. engchi. i Un. v. Bianchi(1999)認為從 Pearce 提出貧窮女性化以來,女性化的指涉意義並 不清楚。儘管 Pearce 當時未明確賦予「貧窮女性化」的定義,但從字意與美國 後來的貧窮問題觀之,可知「貧窮女性化」是反映了美國自 1950 年代以後窮人 中女性比例居高而且增加的現象,雖無確切的理論定義,仍可突顯出在經濟發展 的社會中,女性因性別因素遭受到社會制度的差別待遇,而且除了美國外,許多 歐洲國家的女性戶長家戶也普遍呈現經濟弱勢。此一概念的提出不僅顯現女性在 勞動力市場地位與薪資水準不如男性,更引人關注的是居高不下的離婚率與隨之 而來的女性單親家庭。. 24.

(29) 「貧窮女性化」與「女性貧窮化」分別代表了女性與貧窮之間的不同關連。 「女性貧窮化」是指女性由於種種原因越來越容易或已經陷入貧窮之中,反映在 統計數字上即女性的貧窮率比男性高。而「貧窮女性化」指的是貧窮的現象越來 越屬於女性的問題,反映在統計數字上則是女性在貧窮人口中的比例越來越高 (蔣永萍 2011)。「貧窮女性化」與「女性貧窮化」雖然分別指涉不同的內涵, 卻仍可凸顯出貧窮與女性之間的密切關連,許多研究同時也將「女性貧窮化」的 測量納入貧窮女性化的討論之中,擴展貧窮女性化的內涵(林怡婷 2008) 。綜合 國內外貧窮女性化相關研究的測量指標,根據測量單位為個人或家戶,以及計算 方式為貧窮率或貧窮人口比例,分成四個象限(見下表)。A 欄檢視女性或女性. 學. 涵不同,皆可用來瞭解貧窮女性化的不同面貌。. 表 2.4. sit. 貧窮線下的人(戶)數. n. al. 女性所占比例. Ch. 家戶. eA1n g c h i U A2. 貧窮率. er. io. 個人. 貧窮女性化研究指標. y. Nat 指標. 測量單位. ‧. ‧ 國. 治 政 戶長家戶占貧窮人口數的比例,是否有持續增加的情形。B 大 欄從女性的貧窮率檢 立 視女性的貧窮狀況,C 欄則是將兩性的貧窮率進行對照。儘管各指標所表達的意. 女性. v ni. 女男比. B1. C1. B2. C2. 資料來源:林怡婷(2008) 。. 貧窮女性化就其概念而言是一種不同時期的趨勢分析,而分析有許多種方 式,例如貧窮人口中女性是否多於男性、男女性的貧窮率比較,同時貧窮女性化 的分析對象也可分為成年女性或是女性戶長的家庭。呂朝賢(1996)整合 Pearce、 Pressman、McLanahan 等人的研究歸納出貧窮女性化的三個主要定義: (一)、 貧戶中女性戶長家戶的比例有上升趨勢;. 25.

(30) (二)、 貧窮人口中成年女性的比例有上升趨勢; (三)、 女性家戶或居於其中的個人,其貧窮發生率與經濟剝奪的程度隨著 時間而上升。 從呂朝賢所歸納的三個定義可以看出貧窮女性化是一長期動態的過程,同時 也是一種相對的概念,表示女性的經濟與生活福祉相對於男性的變化情形。Chant (2006)也指出「貧窮女性化」包含三個常見的原則:1.女性佔了世界上貧窮人 口的大多數比例,2.這樣的趨勢正在加深,3.這種趨勢跟女性戶長的增加有關。 但也有學者認為貧窮女性化並不是代表現在女性比過去更貧窮,而是因為人口老. 政 治 大. 化、家庭結構變遷與來自女性主義的觀點,讓女性的貧窮現象比過去更容易被察. 立. 覺(李淑容 2006)。. ‧ 國. 學. 但是學者對於「貧窮女性化」的定義也引發了一些疑義。首先是在貧窮女性. ‧. 化的研究之下,女性往往被視為同質性的群眾,忽略了女性之間各種不同的屬性. sit. y. Nat. (如階級、種族)。其次,所得貧窮成為主要的標準,一來可得的數據資料往往. io. er. 是家戶層級的所得,無法根據性別、年齡等得知個人擁有的部分,這種方法隱含 了「家庭內部資源平均分配」的假設,貧窮家戶中的每一個成員皆被視為貧民,. al. n. iv n C 個人的貧窮其實是家戶的貧窮(李安妮 。此外,所得收入只是女性所面臨 h e n g1994) chi U. 的相對剝奪中的一個指標,其他如缺乏取得土地或信貸的管道、法定權利、決策 權、自尊等都是造成女性相對剝奪現象的原因,再加上男性戶長的家戶中資源不 平等的分配,女人與小孩往往成為次級貧窮人口。 始於 Pearce 的貧窮女性化研究亦多以家戶為單位,聚焦於女性為戶長的家 戶(female-headed households)之貧窮狀況,讓女性戶長家戶成為研究性別貧窮 指標之一,對於女性戶長家戶的過度強調,將女性戶長家戶視為貧窮中的最窮 (poorest of the poor) ,反而暗示著女性少了男性的處境會更糟糕,忽略了女性也 會主動選擇成為戶長,因為如此方能促進自己家庭的生活福祉,更能掌握自己的 26.

(31) 生活(Kabeer 1996)。Orloff(1993)則更精確地指出,把焦點集中在探討貧窮 率的高低將誤導事實,因為在結婚率高的社會中,女性貧窮率與兩性的貧窮差距 會相對較小,而難以看到女性在經濟上的弱勢與貧窮。 近年來由於貧窮概念的擴展,讓貧窮女性化的問題發展出不同面向以及歐美 地區以外的視野角度。如 Chant(2006)比較了甘比亞、菲律賓與哥斯大黎加三 個國家中的貧窮女性化,她觀察到除了所得貧窮之外,也要把兩性對於家計的投 入納入考量,因為有越來越多女性在勞力市場中就業的同時仍必須負擔無償的再 生產工作,然而研究同時也發現男性對於家庭經濟並沒有更多的投入,更罔論增. 政 治 大. 加參與家務工作,再生產的勞動工作還是持續地落在女性肩上。處理貧窮問題已. 立. 明顯地成為女性的責任,女性的權利與回報卻沒有相應增加,因此 Chant 提出責. ‧ 國. 學. 任與義務的女性化(feminization of responsibility and obligation)一詞,描述女性 在家庭中面臨到責任與權利脫節的情況。. ‧. sit. y. Nat. 因此,僅承認窮人有男有女是不夠的,貧窮具有更複雜的性別色彩,因為男. io. er. 女各自有不同的貧窮原因、貧窮經驗以及處理貧窮的能力,除了性別不平等現象 與性別權力關係,還必須加上其他不平等現象與權力關係交互作用後,才產生出. al. n. iv n C 這些差異(Whitehead 2003)。正如 h eCagatay(2001)所說,女人由於所得分配、 ngchi U 生產管道與勞力市場中的性別歧視等種種性別不平等現象而更易陷入貧窮之. 中,必須從性別權力關係來理解女性迥異於男性的貧窮體驗,而且女性的貧窮體 驗更強烈於男性。. 三、貧窮女性化的成因 一般而言,社會學者從結構觀點探討貧窮問題時,會認為貧窮的發生和個人 與家庭賴以維生的社會環境有很大的關係,亦即貧窮不只是個人或個別家庭的問 題,也是社會結構變遷的產物。個人或家庭受到環境的限制而沒有能力改善這種. 27.

(32) 困境,因此也沒有脫離貧窮的可能。例如Lewis(1968)所提出的貧窮文化概念, 認為貧窮者有其本身特有的思想、價值觀,而這些都市貧民(urban poor) 12 所 產生的次文化偏差行為,是這個團體因應其在資本主義社會所處的邊陲地位所採 取的適應方式,貧窮文化在社區與家庭中傳遞,成為支配這個團體的主要價值並 且代代相傳。Wilson(1987)卻認為貧窮文化的論點過度地強調團體的文化傳統 和家庭歷史,反而忽略貧窮群體所處的外在經濟體系的結構變遷才是導致貧窮的 原因。 不過當貧窮的研究焦點加入了性別面向後,許多研究貧窮女性化的文獻便特. 政 治 大. 別著眼於家庭結構的變化和勞動市場的性別隔離,前者主要是來自於離婚或未婚. 立. 單親女性增加所導致的女性戶長家戶大幅成長,女性由於在許多社會結構上處於. ‧ 國. 學. 弱勢地位,當女性必須靠著工作所得過活卻又同時要扶養小孩,微薄的政府福利 無法從根本解決女性的貧窮處境(Pearce 1978),而後者讓女性的再生產勞動力. ‧. 無法直接轉換為經濟上的生產力,也因此單親媽媽只能從事兼職、彈性的職業,. Nat. sit. y. 而這種現象同時也跟女性在教育、訓練、職場歧視等種種劣勢地位有關。. n. al. er. io. Moghadam(1997)回顧關於貧窮女性化的原因,指出女性較男性貧窮有三個主. i Un. v. 要原因:1.女性的權利與能力處於劣勢,2.女性的工作負擔重且收入低,3.文化、. Ch. engchi. 制度與勞動市場中的各種障礙限制了女性的社會經濟流動。Moghadam 也特別強 調單親媽媽因為缺乏可以負擔家計的另一半而更依賴補助。 McLanahan 與 Kelly(1999)解釋 1960 至 80 年代美國貧窮女性化的現象時, 則將重點放在三個不同的面向。第一個是家庭結構的改變,例如晚婚、離婚的增 加,讓越來越多成年女性獨立於男性、依靠自己過活,然而大部分女性的收入少 於男性,讓單身女性比起單身男性有更高的貧窮風險。此外,非婚生子女的增加 更代表著單親媽媽家戶的成長,因為實際上這些小孩多是由母親負責照顧、扶 12. Lewis(2004)觀察拉丁美洲家庭,認為貧窮文化最容易發生在鄉村人口大量遷移到都市的時 候,這些移居人口為了適應都市生活中的困苦環境,而產生與主流文化不同的思維與行為模式。 28.

(33) 養。壽命的延長也是一個關鍵因素,因為女性的壽命通常比男性長。第二是經濟 上的變化,包含女性勞動參與率的提高 13,以及女性與男性收入差距的縮小。第 三是公共福利支出的增加確實可以減緩貧窮率的惡化,特別是老年人口以及單親 媽媽。 回顧過去文獻,大致可把貧窮女性化的成因分成以下幾點: (一)、家庭結構變化 許多研究認為女性戶長家戶的大幅增加是造成貧窮女性化的主因。女性戶長. 政 治 大. 家庭的形成主要是離婚或未婚女性必須獨自負擔起家庭經濟,並由女性擔任起經. 立. 濟戶長的角色。然而單親女性除了比單親男性得到較少社會支持外,更因教育程. ‧ 國. 學. 度低、收入少而面臨經濟上的難題,使得女性戶長家戶落入貧窮的風險始終比其 他家庭類型為高。除了女性本身在勞力市場上的勞動價值低於男性,女性更必須. ‧. 面臨工作跟家庭之間的雙重責任,讓單親媽媽只能從事兼職、低薪卻較具彈性的. Nat. er. io. sit. y. 工作(張清富 1992)。. al. 從家庭結構來看,女性的婚姻狀態與女性的經濟情況之間存在著直接關連。. n. iv n C 對女人而言,婚姻要比勞力市場更能確保經濟上的健全,也突顯出單親女性家 hengchi U. 庭、離婚或未婚女性的增加往往與貧窮問題直接相關,正如一項 1970 年代晚期 的研究指出,女性在離婚後的第一年生活品質下降了 73%,而她們的前夫則增加 了 42%(Stallard, Ehrenreich and Sklar 1983) ,可見得家庭結構的變動也是女性貧 窮問題的原因之一。薛承泰(2004)探討 1990 年代台灣的貧窮女性化,發現女 性戶長家戶相對於男性戶長家戶有較高的機會落入貧窮,然是否為單親家戶對於 貧窮的解釋力在統計上並不顯著,反而戶中是否有依賴子女才具有更穩定的解釋 力。進一步瞭解則可發現,女性戶長家戶的增加在台灣與在西方國家的背景因素 13. 從社會主義女性主義的角度來看,傳統馬克思主義(恩格斯)認為解放婦女只要靠著讓女性 參與勞力市場就可以達成,其實並不實際,因為家務勞動並未社會化,女性投入勞力市場反而讓 女性在家中和在職場中都位居從屬地位。 29.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6 《中論·觀因緣品》,《佛藏要籍選刊》第 9 冊,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1

The first row shows the eyespot with white inner ring, black middle ring, and yellow outer ring in Bicyclus anynana.. The second row provides the eyespot with black inner ring

You are given the wavelength and total energy of a light pulse and asked to find the number of photons it

好了既然 Z[x] 中的 ideal 不一定是 principle ideal 那麼我們就不能學 Proposition 7.2.11 的方法得到 Z[x] 中的 irreducible element 就是 prime element 了..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

Comparison of B2 auto with B2 150 x B1 100 constrains signal frequency dependence, independent of foreground projections If dust, expect little cross-correlation. If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