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貧窮的性別屬性:貧窮女性化

四、 台灣貧窮女性化的相關研究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四、台灣貧窮女性化的相關研究

台灣女性處於社會中的不利位置,在女性研究中不斷被彰顯,因此「貧窮 女性化」研究也一直是台灣性別與貧窮研究討論的重要議題。本小節回顧台灣貧 窮女性化的相關文獻研究,並輔以相關統計數據,以初步瞭解台灣女性貧窮的現 象,以及相關的研究發現與方向。

王永慈(2005)認為台灣現有分析台灣是否存在貧窮女性化現象的文獻可 以分為五大類,(一)、貧窮人口中男女性別比例,(二)、貧窮家戶中男女戶長的 比例,(三)、男女戶長的貧窮率與比較(常用女性戶長對男性戶長貧窮率的比 值),(四)、男性與女性單親家庭的貧窮率與比較,(五)、男女老人單人戶的貧 窮率比較。王永慈發現上述五項指標中,最後三項確實呈現出在1980-1990 年代 中期這段時間有貧窮女性化的現象,也就是女性戶長的貧窮率均高於男性戶長,

女性單親家庭的貧窮率高於男性單親家庭,以及女性老人單人戶的貧窮率高於男 性老人單人戶。

過去以家戶為所得計算單位的貧窮研究指出,在許多貧窮女性化指標之中,

台灣僅有貧戶中女性戶長增多的這項趨勢。如黃乃凡(1995)研究發現 1976 年 至1991 年間女性戶長家戶占總貧戶的比率越來越高,女性戶長的家戶增多之 外,其貧窮率也一直高於男性戶長的家戶。呂朝賢(1996)則發現 1980 年之後 男女性戶長家戶之間的貧窮率差距縮小,但女性戶長家戶的貧窮率、貧窮強度與 貧窮不均度皆呈現上升的趨勢。至於王永慈(2005)、薛承泰(2004)、王德睦和 何華欽(2006)等人的研究皆顯示 1990 年之後女性占貧窮人口的比例與男性相 差不大,但女性戶長占總貧戶的比例則是穩定地成長,女性戶長家戶的貧窮率相 較於男性戶長家戶的貧窮率則穩定維持在1.5~2.5 倍之間。薛承泰(2004)的研 究進一步指出,「有依賴子女」對於台灣女性戶長家戶落入貧窮在統計上更具有 解釋力。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鄭麗珍(1999)則運用深入訪談的質性研究法來瞭解台灣單親女性戶長的情 形,發現這些低收入的女性單親戶長因長期教育投資不足、父系社會的財產轉移 機制不利於女性獲取資產,阻礙了她們脫貧的機會。許雅惠(2002)訪談低收入 單親母親與老年婦女,發現台灣婦女的貧窮多屬長期性,其依賴社會救助的時間 從失去丈夫之後一直到小孩長大獨立,方能脫離貧窮。由此可以看出女性陷入貧 窮的風險與男性不同,女性容易受到家庭事件的轉變所影響而陷入貧窮,例如離 婚、喪偶與養育子女。

陳建志(2001)的研究發現在民國 86 年時女性的平均收入不到男性的一半,

而當時女性的貧窮百分比卻只比男性的貧窮百分比低了1.2%,透過雙親家庭比 例、家庭中其他就業人口數等變項進一步分析,發現有超過四分之三的女性處於 婚姻狀態,因此即使這些女性本身收入低甚至無收入,仍可以憑藉家中的其他資 源(特別是丈夫的收入)免於貧窮,然而沒有了婚姻的保障,女性陷入貧窮的機 率仍比男性高,更甚者,女性一旦落入貧窮,其所面臨的貧窮程度可能會比男性 更為嚴重。不過陳建志的研究亦反映出一個問題:家庭內部的資源分配其實並非 平均分配。傳統上(包含上述陳建志的研究)在判斷個人是否貧窮時,採用資源 共享假設(pooling assumption),很有可能低估了女性貧窮的現象。資源共享原 則假設家庭的經濟資源由家中所有成員共同擁有,而每個人所分配到的資源是相 同的。然而真實情況往往是家庭中的資源分配呈現性別階層化的現象,也就是丈 夫所分到的資源會多於妻子,因此用資源共享原則所計算出的女性貧窮率很可能 會比真實的貧窮率來得低(Findlay and Wright 1996)。

李安妮(1998)提出有別於資源共享假設的最少分享假設(minimal sharing assumption)來比較男女平均個人所得,她發現採用共享假設時女性的平均所得 會較男性多一點,而且所得中有相當大的比例來自分享的所得,但採用最少分享 假設時,女性的平均所得立刻滑落,遠低於男性的個人所得。這也是許多性別研 究批評資源共享假設的原因,因為只有在女性成為家庭經濟的負責人時,女性、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老人以及兒童的貧窮問題才會顯露出來,相關的社會福利政策因此持續強調家庭 的功能而忽視政府與民間的功能,著重男性養家活口的能力,確保男性工作機會 與工資,深化女性的依賴角色。

在整體勞力市場結構的不平等下,婦女希望維持就業就時常得面臨傳統的性 別分工制度,以家庭中經濟理性的計算角度,當有一方由於家庭因素(如育兒、

照顧年邁家人等)而必須離開職場,最後幾乎都是女性(見圖1.1 的兩性婚姻狀 況別勞參率),因為考量到收入的高低、性別角色的分工、傳統家庭型態的壓力,

都迫使女性「選擇」回歸家庭(許雅惠 2000)。

林怡婷(2008)從家戶內部的資源分配檢視女性的貧窮情況,根據台灣的實 證資料設定「台灣經驗共享原則」,發現女性貧窮率有日益惡化的趨勢,但在兩 性貧窮率的比較上,差異並無明顯擴大(女男貧窮率的比值維持在1.5 以下),

女性占貧民比重也是相對穩定、無明顯增加的趨勢。林怡婷的研究更指出,女性 貧窮率惡化是由於透過依賴男性而脫貧的女性減少了,家戶中的女性必須負擔起 較大的家庭經濟責任。

(一)、台灣的女性勞動力

從台灣的女性勞動參與率來看,二十年來增加近 5%,至 2010 年時已接近 五成,但仍遠低於歐美國家(如美國2010 年的女性勞參率為 58.6%)。反觀台灣 男性的勞動參與率,走勢卻正好相反,30 年間降低逾 10 個百分點(見表 2.5 與 圖2.4)。值得注意的是,由於高等教育的普及,女性就業者為大專及以上者占了 47%,國中及以下者則呈現逐年遞減的趨勢。2010 年女性就業者中幾乎有一半擁 有大專以上學歷,高於男性就業者的40%。然而女性就業者的高學歷並沒有特別 提高女性的職場處境,下面從兩性薪資差異與職業結構比較,檢視台灣目前女性 人力資源運用的情況。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5 台灣女性勞動力與勞動參與率

1989 年 1994 年 1999 年 2004 年 2009 年 2010 年 勞動力(萬人) 315.9 348.5 385.6 427.2 473.7 482.8 按教育程度分(%)

國中以下 53.6 45.0 34.9 26.6 19.4 18.6

高中(職) 31.9 35.5 37.3 38.4 34.9 34.3

大專以上 14.5 19.7 27.8 35.0 45.7 47.1

勞動力參與率(%) 45.4 45.4 46.0 47.7 49.7 49.9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2009b; 2010b)。

圖 2.4 兩性勞動參與率趨勢

30 40 50 60 70 80

1978 1983 1988 1993 1998 2003 2008

0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2009b)。

儘管兩性勞動參與率越來越接近,平均薪資的性別差距仍然存在。勞委會在 今年(2012 年)特別公布 3 月 5 日為同酬日,表示女性需多工作 65 天才能與男 性同酬。從兩性實際的薪資差距來看,2009 年台灣非農業部門女性月平均薪資 37,144 元,為男性月平均薪資 46,459 元之 80%,儘管比起 1989 年來提高了約 14%,讓兩性薪資落差從 33%減少到 20%,也比日本、南韓的兩性薪資落(34%、

33%)差稍低,卻仍顯示出女性的平均薪資仍不如男性的情況。

46,165 47,472 48,903 49,065

46,459

24,888

66.0 68.2

73.6

77.6 79.8 79.2 80.0

0

1989 1994 1999 2004 2007 2008 2009 年

元/月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0 10 20 30

18- 18-25 26-40 41-50 51-65 66-75 75+

總計 男性 女性

2.8 2009 年貧窮率─按性別及年齡別分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2010b)。

林怡婷(2008)的研究比較了三種家戶內分配原則:完全共享原則、最小共 享以及台灣經驗共享原則。完全共享假設即隱含家戶內每一位成員的經濟狀況都 完全相同,一個人是否貧窮決定於其所處的家戶整體所得,只要家戶所得高於貧 窮線,則家戶內就不會出現貧民;最小共享假設即戶內成員完全不共享個人所 得,而台灣經驗共享原則是依據台灣實證資料推測家戶內所得分配的比重。在不 同的分配假設之下,計算出來的貧窮率也大不相同。以完全共享和台灣經驗共享 原則進行比較,台灣經驗共享原則下的女性貧窮率平均為完全共享的1.48 倍(見 表2.7),顯示以完全共享假設來計算貧窮率恐有低估之疑義,更可能因此而掩蓋 了實際的貧窮女性人數。

2.7 不同分享原則下的女性貧窮率 (1996-2006 年)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台 灣 經 驗 共

享原則 8.05 7.91 7.97 7.82 8.23 9.63 8.81 8.93 8.87 8.92 8.99 完全共享 5.44 5.09 5.11 4.74 5.23 6.80 6.57 6.32 6.02 5.88 6.15

資料來源:林怡婷(200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三章、家庭照顧女性化與貧窮女性化

我們是沃土、孕育生命,為何對未來的發言權比較少?

—-電影《珍愛泉源》(The Source),15導演:Radu Mihaileanu

要從社會主義女性主義談女性的貧窮問題,在策略上,女性主義連結到家務 勞動的討論,特別是在資本主義之下的家務勞動被定位為無經濟價值的勞動,使 得花上多數時間於家務的女人,不僅在經濟能力上無法與男性相比,更由於家務 勞動的性質而使得女性勞動力的價值低於男性。台灣的婦女團體於民國八十四年 提出民法親屬篇的修正草案時,納入「家務有給職」的概念及法條,特別凸顯出 家務勞動的價值,也引起社會各界的多方討論。「家務有給」的想法反映的正是 社會主義女性主義對於家務勞動的辯論後的具體辦法之一,除了支持「家務有價」

(即肯定家務屬於勞動行為)的概念,更希望翻轉「家庭主婦不事生產、無所事 事」的印象,一方面提升家務勞動的重要性,一方面提倡兩性共同承擔家務勞動、

並破除家務勞動女性化的刻板印象。這樣思維也是女性主義希望將女人從家務勞 動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同時並期望改變家務勞動「無價」的傳統經濟思維。因此 本章將從家務勞動的討論開始,探索家務勞動與女性之間的緊密關係,在父權與 資本主義的交互作用下,家務勞動是如何被排除在經濟計算(如GDP)之外,連 帶地使女性的勞動價值被貶損。為了使女性留在家中提供個人服務,父權和資本

並破除家務勞動女性化的刻板印象。這樣思維也是女性主義希望將女人從家務勞 動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同時並期望改變家務勞動「無價」的傳統經濟思維。因此 本章將從家務勞動的討論開始,探索家務勞動與女性之間的緊密關係,在父權與 資本主義的交互作用下,家務勞動是如何被排除在經濟計算(如GDP)之外,連 帶地使女性的勞動價值被貶損。為了使女性留在家中提供個人服務,父權和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