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自主學習的理念與實踐 / 133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自主學習的理念與實踐 / 133"

Copied!
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自主學習的理念與實踐

宋修德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李懿芳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教授兼科技與工程學院副院長 林清南 新北市立三重高級商工職業學校校長

一、前言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於 2003 年出版《開發寶藏:願景與策略 2002

-2007》(Nurturing the Treasure:Vision and Strategy 2002-2007),提出終身學習五 大支柱概念,包括:學會認知(Learning to know)、學會做事(Learning to do)、 學會與人相處(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學會發展(Learning to be)及學會改 變(Learning to change)(UNESCO Institute for Education, 2003)。其中,「學會認 知」的能力,指學習者須具備充份的通才教育及廣博知識,並能針對問題做深入 了解,以謀求解決策略;此項能力亦即「學習如何學習」及「學習如何專注深度 思考」的能力,最終目的在於學會如何自己追求知識、有效解決生活問題,為通 往終身學習的途徑,也是終身學習的基礎。 「學會認知」的能力在當今科技迅速發展時代,更顯重要。教育部潘文忠部 長指出:「人類知識增長速度愈來愈快,『知識的半衰期』愈來愈短,面對的問題 也愈來愈複雜與不確定。此外,全球化與科技的影響,更加無遠弗屆,現階段如 AI、大數據,都即將大幅重塑我們的工作與生活。」(田孟心,2019 年 11 月 4 日)。當多數的知識與資訊都能一鍵google 時,教育工作者及家長更應改變傳統 知識提供者的角色,引導孩子善用數位工具進行自主學習,成為能主動探索知識 及擁有解決問題能力的終身學習者。 為因應上述學習環境的變化及學習工具的發展,歐盟、芬蘭、美國等世界主 要國家已將自主學習列為重要的核心能力之一(European Commission, 2019); 呼應此國際潮流,國內《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之課程綱要》開宗明義,即闡明本 於全人教育的精神,以「自發」、「互動」及「共好」為理念,培育學生成為自發 主動的學習者(教育部,2014)。然而,Nolan 和 Nolan(1997)指出,大多數技 職教育學生較習慣傳統由教師直接指導進行學習的方式,缺乏自主學習的經驗, 不容易調適與接受自主學習,甚至排斥這種學習方式。此現象也出現在國內技職 體系中,不利於技職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能力,對其未來進入職場後,是否能適 應技術快速升級的挑戰,將是一大隱憂。 科技一日千里,無論是產業、行業或職業都將快速變動。如何滿足技高學生 學習需求的獨特性,並培養學生終身學習能力,以因應未來可能的職涯轉換,為

(2)

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以下簡稱技高)的當務之急。透過提供學生一定程度的學 習自主機會,培養學生積極主動選擇學習的內容、規劃自己的學習目標與步驟、 形塑自己的學習軌跡,將是技高推動學生自主學習的主要方向。故本文先探討自 主學習的意涵與理論,進而提出技高推動自主學習的方式,包括實施的階段與內 容、評量方式及教師的角色等,希冀釐清技高師生對於自主學習的概念,並提供 具體可行的實施方式供學校與教師參考。

二、自主學習的意涵與理論

(一) 自主學習意涵 Knowles(1975)指出自主學習(self-directed learning)是一個學習的歷程, 在此過程中,學習者主動評估過去的學習成果、診斷學習需求、制定學習目標並 選擇適當的學習任務。Pressley(1995)進一步說明,進行自主學習時,學生需 要發展既有的能力,包括:根據績效標準診斷自己的學習需求,制定有意義的學 習目標,監控和評估學習成效,確認有助於達成學習目標的資源,發展並運用適 合於不同學習任務的學習策略,循序漸進且有系統地執行學習計劃。 Jossberger 等人(2010)也提出相似的看法,認為自主學習是一個歷程,在 此歷程中學習者需承擔控制自己的學習目標和方法的責任,以滿足個人背景下自 己感知的學習需求。自主學習的主要特色在於個人有機會成為學習參與者 (involved learner),不必等待被告知需要學什麼,而是可以自己掌握所欲學習的 知識或技能。與傳統學習相較,自主學習者本身承擔更多的學習責任(Steinke, 2012)。 自主學習概念最初緣起於成人教育領域,特別是與工作職場有關的學習策 略;儘管如此,中等職業教育階段的學生也越來越需要自主學習的機會和能力, 包括評估自己過去的表現,據以衡量本身學習需求,進而選擇適宜的學習內容及 資源(例如:學習任務,學習材料),最後達成滿足自身學習的需求(Knowles, 1975)。例如,美容科學生可以根據先備知識及學習經驗,進行資料蒐集及評估, 規劃自主學習最新的染髮技術,並預定學習目標及學習進度;在老師的支持下, 學生透過自主學習進行任務選擇,運用書籍雜誌、線上課程或視頻影片等媒介學 習相關知能,並輔助個人或小組在假人頭模型上練習染髮;最終無論完成或未完 成先前設定的任務目標,個人在此歷程中,均已建立了自己的技能學習軌跡。 (二) 自主學習理論 自主學習的概念源於1960 及 1970 年代北美的文獻討論(Knowles, 1970),

(3)

主要的理論基礎植基於人文主義(humanistic)、實用主義(pragmatic)和建構主 義認識論(constructivist epistemology),相互關係如圖 1。自主學習連結此三個 哲學思想,詮釋自主學習個別化、目的性和發展性的學習歷程(Morris, 2019)。 圖1 自主學習理論架構 資料來源:Morris, 2019。 人文主義認為個體會追求適合個人成長的學習目標,也就是個人發展的歷程 會思考自己和他人的需求及責任,並將學習視為個人成長的工具(Groen & Kawalilak, 2014)。人文主義的哲學對自主學習的主張,包括:學習者俱有自主 的權力,且能夠做出明智的決策,並善盡對自己和他人的責任。因此,主張學生 天生樂於學習,並有自我實現的衝動,具有獨特及無限的增長潛力,學習的選擇 取決於學生的自我概念和對世界的理解(Leach, 2018)。 實用主義則強調情境學習(situation learning),認為學習者在學習的歷程, 須經常反思:(1)其身處於什麼情境;(2)現在出現什麼問題;(3)涉及哪些新資訊; (4)應採取什麼行動來尋求解決方案。因此,實用主義強調學生應考慮學習歷程 的情境及重要性,依此,將學習與生活中情境連結,找到適合且有效的問題解決 方案(Morris, 2019)。 建構主義知識論者將學習視為個體意義的創造,並強調學習者參與解決真實 世界問題的重要性。建構主義認為學習者主動建構知識,學習中獲得的知識跟價 值觀,是由學生自己主動建構而成,而且建構出來的知識,必須能運用於學生真 實的生活情境(Symeonidis & Schwarz, 2016)。

(4)

綜上可知,人文主義及建構論同時強調學習的個體化,人文主義及實用主義 同時關注學習的目的性,建構論及實用主義則同時聚焦學習的發展性,三者連結 支持自主學習的理論基礎,形成自主學習的核心價值。

三、技高自主學習的實踐

自主學習強調提供學習者有目的性、個別化及發展性的學習歷程;具備自主 學習能力的技高學生,能進一步在感興趣的專業知識與技能上自我學習與精進, 是技職學生重要的就業力。學生的自主學習歷程可藉由教師的從旁引導,協助學 生更順利的完成此歷程,以下分別就自主學習階段、評量方式及教師角色等面向 進行討論,以提供技高學校與教師具體可行的實施方式。 (一) 自主學習階段 技高在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時,可分為三個階段:自主學習準備、自主學習發 展及自主學習反思。以下分別敘述各階段的任務重點。 1. 第一階段:自主學習準備 自主學習步驟的第一階段為準備階段,重點是學生須針對學習任務訂定學習 計畫及步驟。在此階段中,學生自己分析學習任務,設定明確的學習目標,制定 學習計劃並選擇實踐學習目標的學習策略。學生在開始自主學習任務前,必須先 評估任務達成的困難程度,以及可運用的學習資源,以便發現潛在的障礙(Ertmer & Newby, 1996)。 在此階段中,學生自我激勵信念(self-motivational beliefs),包括自我效能、 成 果 期 望 、 任 務 價 值 和 目 標 取 向 等 , 是 引 導 學 生 自 主 學 習 的 重 要 關 鍵 (Zimmerman, 2006)。尤其是自我效能,對學生自主學習的動機具有高度的預測 性。此外,成果期望被視為自主學習成功的最重要因素,因為學生更有可能運用 各種學習策略進行學習(Zimmerman & Schunk, 2008)。故學生在自我學習準備 階段時,教師可從旁留意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及對自我成果的期待,必要時進行適 當的增強與引導。

此外,為了解學生的自主學習準備度,教師也可運用一些量表評估學生的自 主學習準備程度,如Merriam、Caffarella 及 Baumgartner(2007)發展的自主學 習準備量表(Self-Directed Learning Readiness Scale, SDLRS),為自陳量表,常被

運用來評估學生的特質、態度及能力是否足夠成熟可進行自主學習。量表共 19

(5)

2. 第二階段:自主學習發展 學習發展階段是自主學習的核心活動,學生透過回顧學習計劃及前瞻學習目 標,檢視和調整學習內容、步驟及進度。更重要的是,當學生意識到未按計劃執 行時,能自省調整學習方法、技術及策略。 在 學 習 發 展 階 段 學 生 應 進 行 自 我 控 制 (self-control ) 及 自 我 觀 察 (self-observation),自我控制的重點包括建立圖像(imagery)、任務策略(task strategies)、自我指導(self-instruction)、時間管理(time management)、環境構 建(environmental structuring)和尋求協助(help seeking);而自我觀察則包括自 我檢核(self-monitoring)和自我記錄(self-recording);學生在自主學習歷程中, 最後不論獲得成功或失敗的經驗,自我調節的能力均已內化成為學生的認知、行 為及態度的一部份(Zimmerman, 2006)。故教師在此階段中,可透過觀察與晤談 等方式,從旁協助或引導學生進行自我學習的控制與觀察,並鼓勵學生透過此過 程檢視自己的學習策略,必要時嘗試進行調整。 3. 第三階段:自主學習反思 學習反思包括自我判斷(self-judgment)及自我反應(self-reaction)的歷程; 其中,自我判斷又包括自我評估(self-evaluation)和因果歸因(causal attribution), 自我反應則包括自我滿足(self-satisfaction)和自我適應(self-adaptive)。自主學 習任務完成後,學習者必須評估計劃的有效性和效益,及其未來學習策略應如何 調整(Zimmerman, 2006)。在反思階段,學生需自我評估學習進度,並思考未來 如何努力提升學習成效及表現。造成負面結果歸因,以及錯誤的學習策略,學生 會根據學習的經驗進行調整,以便在下一個自主學習階段採取更積極的態度及有 效的方法。 反思過去學習經驗和規劃未來學習活動之間連結,至關重要,因為反思可以 使學生運用之前的知識來獲得新知識(Ertmer & Newby, 1996)。如此,反覆的學 習與反思,逐漸將學習態度及策略內化,形塑學生終身學習的人格特質。必須強 調的是,自主學習的成果並不全然是學生學習後所表現的技能或發展的作品,更 重要的是學習歷程中學生的反思及自我調節。學生自主學習的成果表現,就是學 生會自主學習,養成終身學習的態度及能力。 (二) 自主學習的評量 相對於總結性評量而言,自主學習評量更重視學生學習歷程的完整。指導自 主學習的教師須善用「形成性評量」(formative assessment),在學生自主學習過

(6)

程中時常給予回饋,持續監測和評量學生或小組的表現,以瞭解學生目前的學習

情形。此外,也應培養學生「自我評量」(self-assessment)的能力,使其可隨時

評量自己的學習狀況,進而提升學習效益(Bransford, Brown, & Cocking, 2000)。

其次,自主學習評量著重學生學習歷程檔案(portfolios)的建置,包括:學 習準備、學習發展及學習反思階段的檔案蒐集。學習歷程檔案已被證實有助於學 生學習後的反思,並能引導學生成為積極主動的自主學習者(Driessen et al. 2005)。自主學習歷程檔案應由學生自行整理,包括學習計畫、進度報告、技能 發展、作品成果及反思紀錄等,在學習過程隨時蒐集,並成為學習成效的參考依 據。 特別是技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評量,可運用歷程檔案記錄學生技能的發展。檔 案內容可包含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的文件、圖片、照片或影片,這些檔案能真 實記錄學生技能學習過程失敗及成功的紀錄,有助於技能的改進,以及下一階段 技能學習的規劃。 (三) 教師在自主學習中的角色 Paris 和 Newman(1990)認為學生並非天生就是優秀的自主學習者,須藉 由教師提供示範、教導與淡出(fading)的指導歷程,讓學生在觀察、鷹架 (scaffolding ) 與 獨 立 學 習 間 交 互 作 用 , 使 得 學 生 發 展 出 自 我 監 控 (self-monitoring)與自我修正(self-correction)的能力,並統整相關概念性知識 的素養,進一步朝向擁有自主學習的能力(黃永和,2007)。 在自主學習進行時,教師扮演教練的角色,主要是支持及協助學生發展自我 調節技能(self-regulation skills),老師一方面提醒學生保持自我約束,另一方面 激勵學生維持學習動機。此外,老師宜逐漸淡出對學生學習的控制,將學習的責 任與權力還給學生自己。理想的情況下,教師應逐漸減弱對學生學習的支持,但 可從旁觀察學生的學習(De Bruin & Leeman, 2011)。例如,某生申請自主學習, 但經常遲到,老師應了解學生遲到的原因,並提醒學生保持自我約束;在自主學 習進行時,儘管許多任務被認為是學生的責任(例如:資料搜尋、進度檢視), 老師仍應從旁檢視學生的進度是否持續、學習策略的運用是否良好,並在必要時 提醒學生注意。 總而言之,自主學習的目的是學生學會如何學習,其目標是讓學生發展更多 的自我學習支持,因此,課程剛開始時,教師可施予較嚴謹的規範,並提供大量 支持;爾後,隨著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日益成熟,教師則可逐漸轉變成催化者的角 色,將學習的空間留給學生自己。

(7)

四、結語

誠如教育部潘文忠部長在接受訪談所言:「我想與爸爸媽媽們溝通,我們這 代人,有屬於我們的成長經驗、學習情境,以及相應的自我期許。然而,時代不 斷推進,若以自身經驗套用到孩子身上,雖然出發點是好的,但不見得適合孩子。」 (田孟心,2019 年 11 月 4 日)。劉安婷在「學生,自主學習才快樂」一文中亦 強調:「學生要主動學習,並懂得運用資源,將知識化為有形的方案或行動,進 一步解決生活或社會所遭遇的問題」(林倖妃、鄧凱元,2013 年 11 月 26 日)。 當今,多數技術型高中教師認為學生缺乏學習動機,沒有主動學習的能力,但也 正是如此,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終身學習者能力更形重要。教師宜先拋開自己過 去學習的經驗,尊重學生的觀點,相信學生有追求自主性學習的需求,塑造學校 自主學習的氛圍及環境,提供學生自己選擇學習的機會,在學生3 年的職校生涯 中,逐步漸進、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樂於學習、主動學習的態度與能力,讓學生 做自己學習的主人。 參考文獻 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取自https://www.naer.edu.tw/ ezfiles/0/1000/attach/87/pta_18543_581357_62438.pdf  林倖妃、鄧凱元(2013年11月26日)。劉安婷:學生,自主學習才快樂。天 下雜誌,536。取自https://www.cw.com.tw/article/5054160  田孟心(2019年11月4日)。從教學第一線走進權力核心 潘文忠看見什麼亂 象,讓課綱非改不可?天下雜誌,685。取自https://www.cw.com.tw/article/5097554? from=cwamp-article  黃永和(2007)。情境學習理論與教學研究。台北:心理。

Bransford, J. D., Brown, A. L, & Cocking, R. R. (2000). How people learn: Brain, mind experience, and school.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y Press.

 De Bruin, E., & Leeman, Y. (2011). Authentic and self-directed learning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challenges to vocational educators.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27, 694-702.

 Driessen, E. W., Van Tartwijk, J., Overeem, K., Vermunt, J. D., & Van der Vleuten, C. P. M. (2005). Conditions for successful reflective use of portfolios.

(8)

Medical Education, 39(12), 1230-1235.

 Ertmer, P. A., & Newby, T. J. (1996). The expert learner: Strategic, self-regulated, and reflective. Instr Sci, 24, 1-24.

European Commission. (2019). The key competences for lifelong learning. Retrieved from https://op.europa.eu/en/publication-detail/-/publication/297a33c8-a1f3 -11e9-9d01-01aa75ed71a1

Groen, J., & Kawalilak, C. (2014). Pathways of adult learning: Professional and education narratives. Toronto, ON: Canadian Scholars’ Press. Retrieved from https://doi.org/10.1108/10748120110424816

 Jossberger, H., Brand-Gruwel, S., Boshuizen, H., & Van de Wiel, M. (2010). The Challenge of Self-directed and Self-regulated Learning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A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synthesis of requirements. Journal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62(4), 415-440.

Knowles, M. (1975). Self-directed learning: A guide for learners and teachers. Chicago, IL: Follet.

Knowles, M. S. (1970). The modern practice of adult education: Andragogy versus pedagogy. New York: New York Association Press.

 Leach, N. (2018). Impactful learning environments: A humanistic approach to fostering adolescents’ postindustrial social skills. Journal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 Retrieved from https ://doi.org/10.1177/00221 6781877994 8.

Merriam, S., Caffarella, R., & Baumgartner, L. (2007). Learning in adulthood: A comprehensive guide (4th ed.).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 Morris, T. H. (2019). Self-directed learning: A fundamental competence in a rapidly changing world.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ducation, 65, 633-653.

 Nolan, J., & Nolan, M. (1997). Self-directed and student-centred learning in nurse education: 1. British Journal of Nursing, 6(1), 51-55.

(9)

learning.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25(1), 87-102.

 Pressley, M. (1995). More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self-regulation: Complex, long-term, and thoroughly social.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30(4), 207-212.

 Steinke, K. (2012). Implementing SDL a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k-12.

International Forum of Teaching & Studies, 8(1), 54-63.

 Symeonidis, V., & Schwarz, J. F. (2016). Phenomenon‐based teaching and learning through the pedagogical lenses of phenomenology: The recent curriculum reform in Finland. Forum Oświatowe, 28(1), 31-47.

UNESCO Institute for Education. (2003). Nurturing the treasure: Vision and strategy 2002-2007. Retrieved from https://unesdoc.unesco.org/ark:/48223/pf0000131 145_eng

 Zimmerman, B. J. (2006). Development and adaptation of expertise: The role of self-regulatory processes and beliefs. In K.A. Ericsson, N. Charness, P. J. Feltovich, & R. R. Hoffman (Eds.), 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expertise and expert performance (pp.683-703).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Zimmerman, B. J., & Schunk, D. H. (2008). Motivation: An essential dimension of self-regulated learning. In D.H. Schunk, & B.J. Zimmerman (Eds.), Motivation and self-regulated learning: Theor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pp.1-30).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Peter Senge教授,於1990年 出版「第五項修練:學習型組織的藝術和實 務」(The Fifth Discipline: The Art and. Practice

 課程發展議會於 2002 年提出將堅毅、尊重他人、責任感、國民身份認 同,以及承擔精神,作為促進學生全人發展和終身學習的首要培育的正 面價值觀和態度;並因應社會發展和學生需要,於

學習範疇 主要學習成果 級別 級別描述 學習成果. 根據學生的認知發展、學習模式及科本

Rebecca Oxford (1990) 將語言學習策略分為兩大類:直接性 學習策略 (directed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及間接性學 習策略 (in-directed

 包括 包括 包括 包括學校 學校 學校管理 學校 管理 管理、 管理 、 、學生學習 、 學生學習 學生學習、 學生學習 、 、校風 、 校風 校風及其 校風 及其 及其 及其 他支援. 他支援

禮賢會彭學高紀念中學 Rhenish Church Pang Hok Ko Memorial College.. Strive for excellence and bear witness to

Active learning / e-Learning / Higher order activity (主動學習法/電子學習/高階思維活動). Active learning / e-Learning / Higher order

y 2002年,UNICEF,UNESCO, WHO 三個聯合國組織共 同建議各國中等學校應認知21世紀是一個資訊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