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日治時期「台灣寫真帖」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日治時期「台灣寫真帖」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8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 碩士論文. ‧. ‧ 國. 學. 政 治 大 立 日治時期「台灣寫真帖」研究 The Study of“Taiwan Shashin cho” During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研究生:徐佑驊 指導教授:呂紹理. 2011 年 7 月. v.

(2) 謝辭 那一年夏天的烈陽下,瞇著眼,第一次看見四維堂。而後,從綜合院館的社 科院,走著走著,攀上文學院的梯階,從大學到研究所,這一路走了十年,終於。 此篇論文的完成,首要感謝擔任指導教授的呂紹理老師。研究過程中,老師 給了我極大的寬容和自由,除了提綱挈領地指出盲點,並總以其悠遊於史料與理 論之間的掌握功力,幾次適時地拉回已迷失方向的我。老師嚴謹的治學態度和溫 文爾雅的學者風範,一直以來更是我期許自己努力的目標。再者,感謝兩位口試 委員,周婉窈教授於台灣史研究的審慎治學有目共睹,郭力昕教授於影像研究的 深厚學養眾所皆知,承蒙兩位老師於百忙之中應允口試,不僅指正缺漏、提出直. 治 政 大 服。就讀台史所期間,修習薛化元老師、戴寶村老師、陳翠蓮老師、李福鐘老師、 立 李永熾老師、李衣雲老師、鍾淑敏老師不同的課程,專長各異,受益匪淺,尤其 指核心的論評,兩位老師對於學術研究和社會脈動的共同關懷,亦著實讓人折. ‧ 國. 學. 李衣雲老師於史料和理論專題課的思辯訓練,啟蒙本文研究的初衷,特此感謝。 資料蒐集期間,承蒙台灣分館六樓台灣學研究中心、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 ‧. 所古文書室的諸位行政人員的協助,使我能夠使用這些珍貴館藏,一窺卷秩浩繁. sit. y. Nat. 的台灣寫真帖真貌。. io. er. 學術研究縱有片刻孤寂,幸賴身旁一路相互鼓勵提攜的學友們。情同姐弟的 婉玲、金都,研究所的點滴回憶因兩位而更顯珍貴;有同門師誼的靜瑜學姐、怡. n. al. Ch. i Un. v. 錚、慈怡、立婷,每每於讀書會討論切磋,獲益甚多;感謝慷慨相教的家豪學長、. engchi. 俊宇學長、敬子學姐、鎧揚等研究先進,提供許多寶貴的經驗與指教。此外,也 要感謝一同經歷論文難產陣痛期的大學好友菲菲、相交邁入第二個十年的「黃金 三角」陪陪、缶寶,更要謝謝開朗好青年彭福仁,那些寫作中的雀躍欣喜和愁苦 頓挫,因為有他大海般的陪伴,全都轉化為支持我向前的力量。 最後,感謝我最親愛的家人。(當然)感謝我的父母,因為他們滿滿的愛和 體諒,於是我終究能任性地完成學業;感謝親愛的姊姊,同屆不同齡的這段學習 路,挑燈夜讀的日子,因為有她,讓我知道自己不孤獨;感謝可愛的哥哥、嫂嫂、 小姪阿謙,閒暇時共享天倫,是研究遭遇困境時轉換心境的最佳出口。 執筆至此,心中尚有許多無以名狀的感謝。我想,就感謝天主吧!.

(3) 摘要 本論文的研究主題在於:透過分析日治時期的「台灣寫真帖」中的視覺圖像, 釐析「台灣」如何被觀看?編者如何編排一套「應該觀看台灣的方式」?在此視 覺論述中,什麼被選擇?什麼被捨棄?相較先行研究者以後世眼光所分類之「類 型」,可能切斷寫真既有的編輯思維及脈絡,本文乃將寫真帖重新置回原初的時 代脈絡來觀察。 經由本文的分析,有以下幾點發現。首先,攝影傳入台灣及其發展情況,由 辭彙轉譯的過程及拍攝、出版者來看,本文論析之「台灣寫真帖」可視為殖民者. 政 治 大 地理空間架構下的台灣,將台灣編制為北而南、由西向東的觀看順序;而東、西 立. 眼光所看見的「台灣」。而寫真帖的台灣視覺論述,可歸納以下幾項特性:(一). ‧ 國. 學. 台灣的差異,呼應統制者經營台灣的態度及政策。(二)時間遞延下的台灣,歷 經明治、大正、昭和不同時期各有不同的時代特性。(三)蕃族、自然資源、台. ‧. 灣風俗等視覺元素,並不特定被擺置於某一地理空間或某段時代,但依舊隱含殖. sit. y. Nat. 民的凝視。綜論之,台灣寫真帖可以巨視和微觀的角度切入:巨視者與 1908 年. al. n. 具代表性。. er. io. 縱貫鐵路通車密切相關,微觀則以 1934 年《台灣教材寫真教科書》分類框架最. Ch. engchi. i Un. v. 將寫真帖與其他文類對比參照後發現,其間多有互相複製、挪用的情形,可 見殖民者建制台灣視覺論述的用心,並不僅見於寫真帖,亦以各種綜論性的台灣 相關論著、教育讀本、美術作品的視覺圖像,相互作用以「召喚」個體(被觀看 的「台灣」)進入主體(殖民者的知識體系)。「台灣」在殖民論述下如何被操作 及轉化,本文以北白川宮、新高山、香蕉為例討論,援引羅蘭巴特的神話學概念, 分析各樣文類構築的「台灣神話」。最後,從「觀看」到「觀光」的實踐,將觀 光指南中的「台灣」與寫真對照,以「日月潭杵歌」與「台灣神社」為例,試論 神話形構後,傳遞過程中可能的變異性。 關鍵字:日治時期、寫真帖、攝影、神話、凝視 i.

(4) Abstract This research aims to interpret how Taiwan was observed by analyzing the visual icons in the “Taiwan shashin cho (Taiwan photo albums/台湾写真帖)”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In addition, we will discuss about the way to see Taiwan arranged by the editor, and which factors was chosen or abandoned in the editorial process. Regarding prior researches, the classifications of former researchers possibly break both the thinking and the context of photo-album editors in later versions. We purpose to place the “Taiwan shashin cho” in the original context of the old times. With our analysis, our research findings are: First of all,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photography in Taiwan, the Taiwanese translation of photography as well as the photographers and publishers, the “Taiwan shashin cho” in this research can represent the “Taiwan” image in the colonial perspective. We generalize thre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basis of the “Taiwan shashin cho”: A. Geographically, the order to view Taiwan by region was arranged from the north to the south and then the west to the eas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western and eastern Taiwan corresponded to the colonial attitude and policy in this era. B. Chronologically, the “Taiwan shashin cho” implicated individual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in each section of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respectively. C..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al. er. io. sit. y. Nat. Generally, the visual factors such as aborigines, natural resources, and the customs and traditions cannot be categorized into specific regions and period, though they still implied the gaze of the rulers. In summary, there are two kinds of perspectives to analyze “Taiwan shashin cho”: macro and micro. The macro perspective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 of the North-South Railway. On the other hand, the category framework of the “Taiwan kyozai shashin kyokashu (Sources of Photography for Taiwan Textbook/台湾 教材写真教科書)” in 1934 is the most typical micro perspective.. Ch. engchi. i Un. v. Secondly, to compare with other archives, numerous visual icons are reproduced and appropriated from the “Taiwan shashin cho”. Thus, we can conclude that the rulers spare no efforts to build up the visual discourse of Taiwan images with the “Taiwan shashin cho”, those treatises, educational textbooks and fine art works. By these archives, the individual (the Taiwan observed) is interpellated to the subject (the knowledge of the rulers). Based on the Mythologies by Roland Barthes, this thesis take the “Kitashirakawa-no-miya Yoshihisa-shinno (Imperial Prince Kitashirakawa Yoshihisa/北 白川宮能久親王)”, the “niitakayama(former name of Yushan/新高山)”, and the “bananas” as examples to understand how “Taiwan” was operated and transformed. Furthermore, how the forecited archives constructed the “Taiwan Myths”.. ii.

(5) Finally, this research compares the “Taiwan shashin cho” with the “Taiwan ryoco annai(Guidebooks of Taiwan Railway Tour/台湾鉄道旅行案内)” in the practice of transforming “seeing” to “sightseeing” for discussing about the divergences in the process of propagating myth with two illustrations, “ Zizugezu tan kineuta(Pestle Dancing in Sun Moon Lake/日月潭杵唄)” as well as “Taiwan Zinzha(Taiwan shrine/ 台湾神社)”. Key words: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shashin cho, photography, mythology, gaze.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ii. i Un. v.

(6) 目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回顧...................................................................................................2. 第三節. 研究方法...................................................................................................8. (一)理論視角 (二)研究範圍. 政 治 大 日本攝影發展.........................................................................................14 立. 第二章 攝影作為另一種敘事方式........................................................................13 第一節. ‧ 國. 學. (一)日本「写真」. (二)從〈橫濱攝影小史〉看日本初期攝影的發展. ‧. 第二節. 台灣攝影技術的引進............................................................................22. sit. y. Nat. (一)台灣「寫真」. al. n. 第三節. er. io. (二)台灣早期攝影發展. i Un. v. 日治時期「台灣寫真」........................................................................31. Ch. engchi. (一)日治時期台灣攝影個人與攝影團體 (二)「台灣寫真帖」的出版. 第三章 「台灣寫真帖」中的台灣視覺論述.......................................................43 第一節. 視覺化的多樣性「台灣」....................................................................44. (一)「台灣名所」寫真 (二)「台灣寫真帖」的多樣性 (三)同名台灣‧不同寫真 第二節. 被選擇的「台灣」.................................................................................61. (一)地理空間架構下的台灣. iv.

(7) (二)時間遞延下的台灣 (三)懸置且有待編制的台灣 第三節. 如何寫真?怎樣台灣?........................................................................78. (一)構築「台灣」的視覺論述 (二)寫真帖與其他文類的參照 (三)台灣神話 第四章 從觀看到觀光..............................................................................................111 第一節. 皇太子行啟..............................................................................................112. (一)國境之南—台灣行啟. 治 政 (二)北國之行—北海道行啟 大 立 (三)時間脈絡漸次脫落的象徵符號 ‧ 國. 學. 第二節. 旅行案內................................................................................................122. ‧. (一)名所的取擇. y. sit. 蒐集台灣................................................................................................132. io. (一)從「明信片」和「戳章」看見台灣. n. al. er. 第三節. Nat. (二)觀光指南. ni Ch (二)「到此一遊」─符號意義的擁有? U engchi. v. 第五章 結論.............................................................................................................140 第一節. 研究發現................................................................................................140. (一)日治時期台灣寫真的權力關係 (二)日治時期台灣寫真帖建制的台灣視覺論述 (三)由視覺符號操作而形構的「台灣神話」 第二節. 未來可發展之課題...............................................................................143. (一)台灣寫實攝影發展 (二)觀光行旅中的文學書寫. v.

(8) 附錄 1...........................................................................................................................146 附錄 2...........................................................................................................................153 附錄 3...........................................................................................................................156 圖片來源......................................................................................................................157 參考書目......................................................................................................................159.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vi. i Un. v.

(9) 圖目錄 ............................ 29 ............................ 29 ............................ 35. 圖 2-3-3 圖 2-3-4 圖 2-3-5 圖 2-3-6. 《Far From Formasa》書影 馬偕和嚴清華為人拔牙 〈台灣早期照相館寫真館〉各地相館數總合分布圖 〈台灣早期照相館寫真館〉各地相館增設數量分布圖 (1916-1945 年) 1908 年《台灣寫真帖》封面 1928 年《台灣の事情寫真帳》封面 1928 年《阿里山と新高山寫真帖》封面 1935 年《台灣の風光》封面. 圖 2-3-7 圖 2-3-8 圖 3-1-1. 1903 年《台灣風俗と風景寫真帖》封面 1901 年《台灣土產寫真帖》封面 北北門樓閣及臺北市街一隅景象. ............................ 40 ............................ 40 ............................ 45. 台灣藝妓 檳榔樹 刺青美人 水牛鋤田 婦人洗濯. ............................ ............................ ............................ ............................ ............................ ............................ ............................. 45 48 48 48 48 48 48. ............................ ............................ ............................ ............................ ............................ ............................ ............................ ............................ ............................. 52 55 55 55 57 57 57 57 57. 學. ............................ ............................ ............................ ............................. n. engchi. vii. y. 台北三市街的水災 新起橫街吉野亭附近的慘狀 嘉義的今昔 震災當時嘉義街的慘狀 褒忠廟祭典(新竹廳下枋藔庄) 北投溫泉 新高山 婦女圖 婦女與小兒圖(家庭). Ch. sit. 圖 3-1-18. al. er. 新舊街區對比 台灣土人與水牛 台灣生蕃人 生蕃製作品 魯閣蕃討伐 漫天烽火的トボコ社 排灣族的動搖:生蕃美人(加禮蕃) 排灣族的動搖:蕃丁之狙擊(加禮蕃) 排灣族的動搖:蕃婦汲水(恆春上蕃) 排灣族的動搖:榖祭(恒春上蕃). io. 圖 3-1-9 圖 3-1-10 圖 3-1-11 圖 3-1-12 圖 3-1-13 圖 3-1-14 圖 3-1-15 圖 3-1-16 圖 3-1-17. 圖 3-1-19 圖 3-1-20 圖 3-1-21 圖 3-1-22 圖 3-1-23 圖 3-1-24. ............................ 36. ‧. Nat. 圖 3-1-2 圖 3-1-3 圖 3-1-4 圖 3-1-5 圖 3-1-6 圖 3-1-7 圖 3-1-8. 政 治 大 臺北北門外貫穿大稻埕的鐵道兼步道的景象 立 基隆全景. ‧ 國. 圖 2-2-1 圖 2-2-2 圖 2-3-1 圖 2-3-2. i Un. v. 40 40 40 40. ............................ 57 ............................ ............................ ............................ ............................ ............................ ............................. 57 57 60 60 60 60.

(10) 圖 3-1-25. 生蕃女圖. ............................ 60. 圖 3-2-1 圖 3-2-2 圖 3-2-3 圖 3-2-4 圖 3-2-5 圖 3-2-6 圖 3-2-7 圖 3-2-8 圖 3-2-9 圖 3-2-10. 南蕃酋長的武裝 北蕃人飲酒 南京入城式 北白川宮殿下台北北門御入城之光景 台灣總督官邸 台灣風俗—城門與轎 台灣神社 「澳底御上陸」 樺山總督會見生蕃 樺山總督會見生蕃. ............................ ............................ ............................ ............................ ............................ ............................ ............................ ............................ ............................ ............................. 圖 3-2-11 圖 3-2-12 圖 3-3-1. 台灣特有海上交通機關 竹筏與戎克船 台灣全島圖. ............................ 77 ............................ 77 ............................ 80. 圖 3-3-2 圖 3-3-3 圖 3-3-4 圖 3-3-5 圖 3-3-6 圖 3-3-7 圖 3-3-8. 台灣全島圖 台灣名勝略圖 「親不知子不知險峻」--台東的海岸 討喜的水果 北回歸線標塔周邊 日治初期以風景為主題的菓子 台中公園. 圖 3-3-9 圖 3-3-10 圖 3-3-11 圖 3-3-12 圖 3-3-13 圖 3-3-14 圖 3-3-15 圖 3-3-16 圖 3-3-17. 阿里山神木 公學校讀本第一期卷一第九課—台北 台北城市街 大稻埕河岸 台展第五回圖錄封面 能久親王御肖像與台灣神社 統治權神話圖示(1):「北白川宮」 統治權神話圖示(2):「新高山」 後藤男爵登萬歲而眺望新高山. 圖 3-3-18 圖 3-3-19 圖 4-1-1 圖 4-1-2 圖 4-1-3 圖 4-1-4 圖 4-1-5 圖 4-1-6. 台灣產之美孩兒與香蕉 熱帶果物神話圖示(3):「香蕉」 「城門」模型 途上所見 織布蕃婦 歡迎的蕃人行伍 蕃人歌舞 愛奴族盛裝於住屋前迎接瞻仰(皇太子). 學. n. engchi. viii. sit er. io. Ch. 80 80 88 88 88 88 91. ............................ ............................ ............................ ............................ ............................ ............................ ............................ ............................ ............................. 91 93 93 93 99 104 105 106 107. ............................ ............................ ............................ ............................ ............................ ............................ ............................ ............................. 109 109 116 116 117 117 117 120. y. Nat. al. ............................ ............................ ............................ ............................ ............................ ............................ ............................. ‧. ‧ 國. 立. 政 治 大. i Un. v. 64 64 68 68 68 68 69 69 72 72.

(11) 圖 4-1-7. 北投御休所御著. ............................ 121. 圖 4-1-8 圖 4-1-9. ............................ 121. 圖 4-1-10 圖 4-2-1 圖 4-2-2 圖 4-2-3 圖 4-2-4 圖 4-2-5 圖 4-2-6. 《皇太子殿下台灣行啟記念寫真帖》內封面 嘉義車站南方一里十五間處所建之北回歸線標塔(由 火車上所見) 北回歸線標 小林松儒「龍山寺」 鄉原古統「龍山寺」 名勝戳章 1938 年《鐵道旅行案內》內封面 新公園 金光閃閃的蜜柑. 圖 4-2-7 圖 4-2-8 圖 4-2-9. 台中公園 北投溫泉 石門古戰場. ............................ 130 ............................ 130 ............................ 130. 漢服女子走在椰林道上 穿著和服的女子在總督府博物館前 穿著和服的女子在神社前 穿著洋裝的女子經過公園 香蕉. ............................ ............................ ............................ ............................ ............................ ............................ ............................. 學. ‧. ‧ 國. ............................ ............................ ............................ ............................ ............................ ............................ ............................. y. 122 125 125 125 130 130 130. 130 130 131 131 131 131 131. ............................ ............................ ............................ ............................ ............................. 138 138 138 138 138. 圖 4-3-7 圖 4-3-8 圖 4-3-9 圖 4-3-10 圖 4-3-11 圖 4-3-12 圖 4-3-13 圖 4-3-14. 日月潭情調—杵歌 杵歌-日月潭 日月潭湖畔化蕃的杵歌 邵族婦女的杵歌 昭和年間旅客與邵族表演杵歌合影,日月潭攝影 1938 年張文環與友人參與原住民祭典時合影 神社一遊 神社一遊. ............................ ............................ ............................ ............................ ............................ ............................ ............................ ............................. 139 139 139 139 139 139 139 139. n. al. er. sit. ............................ 131 ............................ 131. 圖 4-3-2 圖 4-3-3 圖 4-3-4 圖 4-3-5 圖 4-3-6. 名產與吉野村 溫泉與青年團 全國中等學校地理歷史科教員第九回協議會及台灣 南支旅行於台灣神社前合影 朴子街長黃媽典夫婦偕三子玉成台灣神社參詣 公學校訓導塗而安偕長女台灣神社參詣 小梅公學校畢業旅行於台灣神社前合影 女子學校台灣神社參拜之旅 東石專修農業學校修學旅行. io. 圖 4-2-17 圖 4-2-18 圖 4-3-1. Nat. 圖 4-2-10 圖 4-2-11 圖 4-2-12 圖 4-2-13 圖 4-2-14 圖 4-2-15 圖 4-2-16. 政 治 大 1940 年《鐵道旅行案內》封面 立 穿著漢服的女子站在中國廟宇. ............................ 122. Ch. engchi. ix. i Un. v. ............................ 138.

(12) 表目錄 ............................ 25 ............................ 35. 《台灣土產寫真帖》與《台灣風俗と風景寫真帖》 寫真對照表 台灣分館所藏之相關皇太子行啟寫真帖 日治初期畫家眼中的台灣名所. 立. ............................ 39 ............................ 113 ............................ 123. 政 治 大. 學 ‧. io. sit. y. Nat. n. al. er. 表 4-1-1 表 4-2-1. 《日台大辭典》相關「寫真」字彙對譯表 台灣早期照相館寫真館數量統計. ‧ 國. 表 2-2-1 表 2-3-1 表 2-3-2. Ch. engchi. x. i Un. v.

(13)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988 年 12 月 Hyden White 在《美國歷史評論》發表了〈書寫史學與影視史 學〉(Historiography and Historiophoty)一文,首先提出了「影視史學」相當經典 性的定義,文中 White 首創了一個與書寫史學(Historiography)相對應的新辭彙: 「Historiophoty」 ,中譯為影視史學,指的是透過視覺影像或電影話語傳達歷史以 及我們對歷史的見解。1. 立. 政 治 大. 由此而生的問題是:透過視覺史料如何解讀歷史?視覺史料是否真能夠將歷. ‧ 國. 學. 史「如實呈現」?倘若以為視覺圖像皆為「映現」歷史的佐證,是否就忽略了圖 像產生與操作並非中立性,而涉及權力操作的可能?2. ‧. 設若以攝影而言,其作為一種「觀看的方式」 ,3並非只是「看」的行為而已,. y. Nat. io. sit. 在觀看的過程中,什麼可見?什麼隱匿?以何種視角觀看?應該如何觀看?在在. n. al. er. 都涉及了取擇、擺置的權力關係。誠然,攝影相較於繪畫來說,彷彿更能「捕捉. Ch. i Un. v. 真實的瞬間」,然則卻非如此,攝影一面教導我們一種新的視覺符碼,一面改變. engchi. 並擴大我們對於「什麼是值得我們仔細看的」或是「什麼是我們有權利去觀察 的」。4 近年來台灣史的研究由於近年來各類檔案的陸續開放,愈顯蓬勃發展,影像 史料的使用與討論亦日漸受到關注,不論是官方或民間的活動中,皆可見各式歷 史老照片的徵集、回顧、巡禮等等,然而關於影像史料的使用,似乎還居處文字 1. 此字由西洋史學研究者周樑楷先生翻譯,為學術界沿用。周樑楷先生並試圖在影視與歷史之間 建立一套方法論;中國學者張廣智先生則由周先生的論述作延伸與討論而成書《影視史學》 (台 北:揚智,1998) 。 2 黃克武,〈導論:映現抑或再現?─視覺史料與歷史書寫〉 ,收入黃克武主編,《畫中有話:近 代中國的視覺表述與文化構圖》 (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 。頁 i-xii。 3 John Berger 著、吳莉君譯, 《觀看的方式》(台北:麥田出版,2005) 。 4 Susan Sontag 著、黃燦然譯, 《論攝影》 (台北:麥田城邦文化出版社,2010) ,頁 27。 1.

(14) 說明的附屬地位,研究者習慣「以圖像輔助文字說明」,不免陷入套用格式的窠 臼。 目前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藏有數量最豐富的日治時期「寫真帖」(照片 集) ,5在這一批卷帙浩繁的寫真帖中,台灣如何「被觀看」?編輯者發行寫真帖 時,是否已有既定的分類或思維?在寫真帖中何謂「觀看台灣的方式」?什麼被 選擇?什麼被隱匿?再者,由寫真帖中構築的視覺論述是否影響及於其他不同文 類、甚至行為?本論文試以「台灣寫真帖」作為主要分析對象,希望藉由分析其 中視覺元素的取擇、擺置,進而釐析編者於寫真帖中構築之台灣視覺論述。. 第二節 研究回顧.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前述周樑楷提出之影視史學,引帶出視覺史料於歷史研究中的廣泛討論,尤. ‧. 其針對中國晚清以降,如何為西方視覺體系中所呈現的相關論著討論尤多,這些. sit. y. Nat. 研究取材自照片、繪畫、明信片、電影、紀錄片等史料,其中「攝影」(照片). n. al. er. io. 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6本文為聚焦於台灣視覺論述的討論,因此,關注之前人. i Un. v. 相關研究,將以日治時期之台灣形象、台灣意象建構,台灣風景觀論述,以及台. Ch. engchi. 灣觀光相關論著為主,茲分述如下。. 首先,近年有關台灣攝影史論著,著者有黃明川、7王雅倫、8張照堂、9吳嘉. 5. 然而,筆者於研究過程中也發現,除了名為「台灣寫真帖」之五捲微縮資料,共 86 冊寫真帖 之外,亦有其他寫真帖散見於館藏目錄中;凡此寫真帖資料本文將一併列入「台灣寫真帖」範圍。 「台灣寫真帖」依陳俊雄所整理來自臺灣分館、臺灣大學圖書館、吳三連臺灣史料中心所藏,共 計 128 冊寫真帖。詳見陳俊雄, 《日據時期的臺灣攝影發展》 (臺北: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 1996) 。 6 參考:鍾淑惠, 《從圖像看十八世紀以後西方的中國觀察》 (台北: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 2010 年 1 月) 。 7 黃明川,〈台灣攝影史簡論〉 ,《台灣史料研究》第 7 期(1987 年 6 月) ,頁 3-18。 8 王雅倫,《法國珍藏早期台灣影像(1850~1920)—攝影與歷史的對話》 (台北:雄獅圖書股份有 限公司,1997) 。 9 張照堂,〈光影與腳步─台灣寫實攝影發展報告〉 ,《台灣攝影年鑑綜覽:台灣百年攝影-1997》 (台北:原亦藝術空間,1998) ,頁 33-55。張照堂, 《鄉愁‧記憶‧鄧南光》 (台北:雄獅圖書股 份有限公司,2002) 。 2.

(15) 10. 11. 12. 寶 、簡永彬 以及台灣攝影相關研討會等。 以上論著給予吾人對於台灣攝影發 展有較具系統性的背景知識,尤其近年關注攝影人才流失與凋零,許多攝影家的 專論或口述訪談,均是提供研究者寶貴的一手史料。13 有關日治時期台灣寫真的研究,陳俊雄14以傳播理論的背景出發,分析日治 時期的寫真帖,試圖勾勒日治時期台灣的攝影發展。文中指出戰後台灣攝影的種 種現象,實於日治時期已隱然成形:易為統治階層收編、業餘主義…等,而由於 1945 年終戰後社會環境丕變,與日治時期的攝影發展產生了斷層現象。羅秀芝15以 「解題」方式為台灣分館所藏寫真帖作一詳盡介紹,並將這些寫真帖加以「分 類」 ,藉此論證日治時期殖民者總以寫真帖為其殖民統治成果的宣傳品,由寫真. 治 政 帖分類中可見此脈絡。賴志彰 亦以霧峰林家為例,論及日治時期台灣攝影發展, 大 立 認為寫真作為一種意象與語言,由寫真中可以看出殖民者欲表達的意圖。 16. ‧ 國. 學. 若論殖民者如何建構「台灣形象」,有以「博覽會」為主要分析者,如:呂. ‧. 紹理、17程佳惠、18劉融,19以日治時期舉辦之博覽會為觀察焦點,探究博覽會由. sit. y. Nat. 籌備、佈置到展示,殖民者如何型塑台灣形象;其中,有別於程佳惠與劉融以台. io. er. 灣博覽會為論述主題,呂紹理從博覽會於世界歷史的發展脈絡出發,再論日本內 地與殖民地台灣的博覽會中,台灣形象建立於何種殖民知識基礎之上,並討論觀. n. al. ni Ch 看文化的興起所引發的大眾觀光活動。 U engchi 10. v. 主持文建會「百年台灣攝影史料整理」。 簡永彬,《尋找台灣攝影文化的歷史座標》 (新店:夏門攝影企劃研究室,1992)。 12 《回首台灣百年攝影幽光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3) 。台灣攝影年 鑑編輯委員會編, 《台灣攝影年鑑綜覽:台灣百年攝影-1997》(台北:原亦藝術空間有限公司, 1998) 。 13 諸如:雄獅美術所出版「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叢書」系列中,收錄有攝影家鄧南光、李 鳴鵰、張才等專著。另外如簡永彬等為攝影家林壽鎰所做口述訪談,並出版有《林壽鎰攝影作品 集》 (台北:夏門攝影文化出版社,1989) 。桃園縣立文化中心主編, 《林壽鎰攝影回顧展》 (桃園: 桃園縣立文化中心,1996) 。或如張照堂所主編之「台灣攝影家群像」系列叢書。 14 陳俊雄,《日據時期的台灣攝影發展》 (台北: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1995) 。 15 羅秀芝,〈寫真史料應用—以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的日治時期寫真帖為例〉,收入《國立中央 圖書館臺灣分館館藏與臺灣史研究研討會》 (臺北:臺灣分館,1994) 。 16 賴志彰,〈寫真相片作為一種意向與語言—談日據時代的台灣攝影寫真發展〉 ,收入台灣攝影 年鑑編輯委員會編,《台灣攝影年鑑綜覽:台灣百年攝影-1997》 ,頁 64-72。 17 呂紹理,《展示台灣:權力、空間民統治的形象表述》(台北:麥田出版,2005) 。 18 程佳惠《台灣史上第一大博覽會—1935 年魅力台灣 SHOW》 (台北:遠流出版,2004) 。 19 劉融, 《日治時期台灣參展島外博覽會之研究》(南投:暨南大學歷史學研究所,2002) 。 11. 3.

(16) 20. 劉方瑀 以多樣文類討論「台灣形象」 ,最主要的立論點植基於,殖民者為合 理化其殖民統治的正當性,必然會以其權威地位操作、形構一套關於被殖民者的 形象論述,尤其以近代科學為指導原則的日本,在統治台灣這塊異地時,初始先 以大量的調查報告建立一套對於台灣此異地的認識論,而後利用各種手段(包括 官方旅遊、教育等),對台灣形象的建構進行操作。作者認為以往研究至多處理 到形象背後權力運作的關係,卻未關注被殖民者的態度與回應,因此其論文企圖 之一即根據當時台灣人的「文藝作品」,透過分析來探討被殖民者對於台灣議題 的反應。 論述台灣形象之建構,另有以教育文本為分析者:周婉窈、21林竹君、22劉書. 治 政 彥。 周婉窈以國語讀本中的插畫,逐期比對、分析日治時期台灣人形象的轉變, 大 立 以髮型、服飾等元素分析,再參照國語編纂趣意書等史料,認為隨著時間遞延, 23. ‧ 國. 學. 讀本中台灣人形象由寫實轉為官方規範意圖顯明;不僅如此,學童於教育學習的. ‧. 過程中,也因而學習到「他者」所型塑的自我形象。同樣以教育讀本為分析文本,. sit. y. Nat. 林竹君以美術角度出發,專論第三期讀本中的插畫所型塑的「記憶」,認為由於. io. er. 讀本中經由圖像、文字、想像之間相互作用,因而產生流動的記憶。劉書彥亦以 第三期讀本為分析文本,主要討論焦點置於殖民政府如何於讀本中推廣「同化教. n. al. 育」 。. Ch. engchi. i Un. v. 由美術作品探討台灣意象的相關議題,與「地方色彩」討論密切相關。顏娟 英所編著之《風景心境》24可為代表,上下兩冊收錄並翻譯諸多日文文獻、報導 等,為研究台灣美術作品中台灣意象的呈現、畫家特色,以及台灣風景觀建構提 供許多難得的史料。以美術史角度討論「台灣」於日治時期的殖民建構,劉學穎. 20. 劉方瑀, 《被選擇的台灣—日治時期台灣形象之建構》 (台南:成功大學歷史學研究所,2005)。 周婉窈,〈寫實與規範之間—公學校國語讀本插畫中的台灣人形象〉, 《台大歷史學報》 ,第 34 期(2004 年 12 月) ,頁 87-147。 22 林竹君,《記憶的編纂—台灣公學校國語讀本插畫之研究》 (中壢: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 2006) 。 23 劉書彥,, 〈探究日本語教科書中殖民統治者對台灣社會之觀點〉 , 《臺灣風物》 ,第 46 卷 3 期 (1996 年 9 月) ,頁 15-71。 24 顏娟英,《風景心境—台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台北:雄獅美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4) 。 21. 4.

(17) 25. 亦以美術作品為主、兼論少部份寫真,探究所謂「台灣色彩」中曖昧難斷的殖. 民眼光。廖新田26以風景畫中景觀論述立論之,並援引羅蘭巴特(Roland Bathes) 的神話學體系為分析概念,並以「椰子樹」為主要事例,論證殖民神話的建構。 以「椰子樹」表徵台灣意象的研究者尚有周湘雲27,爬梳日治時期椰子樹從 引進、種植至成為日人心中一重要的象徵符號的發展脈絡,並以田代安定的「行 道樹理論」論述日本帝國以「科學與文明」作為管理殖民地的原則,在科學後盾 的支持下,行道上筆直的椰子樹標示的是殖民者重視的理性與秩序。作者認為各 式圖像中椰子樹形象的呈現,並非僅是曖昧的籠統想像,而是在此形象形塑的過 程中包含了在台日人、來台旅人、植物學者等諸多行動者的參與,因而對於過往. 治 政 「文明與野蠻」二元式對立觀點提出反思,認為對於椰子樹的想像並不絕然為同 大 立 質性的熱帶想像,實存在各種異質性的可能。 ‧ 國. 學. 論及象徵符號,則以符號學分析台灣視覺圖像符號意義者中,姚村雄28及其. ‧. 學生李羿德29,均是從藝術社會學的角度,以符號學之「符號具」以及「符號義」. sit. y. Nat. 分析、歸納台灣視覺圖像,發現台灣圖像大部份為「指示型」與「肖像型」符號,. io. er. 但於符號運用時因不同需求,可能會有從肖像型及指示型過度、轉變為象徵型符 號之情形,意即透過不同類型的轉化,符號運用能夠得到更大的發揮;而其中常. al. n. iv n C 見的台灣圖像類型,包括特殊動植物、建築、風俗民情或原住民等具 「台灣色彩」 hengchi U 之主題,以視覺與文化角度來看,台灣是在殖民現代性的脈絡下成為展示和觀看 的對象。 再說「台灣風景」的景觀建構研究,1927 年「台灣八景」活動絕對是日治. 25. 劉學穎,《台灣色彩幻覺研究》 (台北:南天書局,2010) 。 廖新田,《台灣美術四論》(台北:典藏藝術家庭出版,2008) 。廖新田,〈再現台灣—台灣風 景畫的視覺表徵〉 ,《臺灣美術》,第 65 期(2006 年 7 月) ,頁 16-31。 27 周湘雲,《日治時期臺灣熱帶景象之形塑—以椰子樹為中心的研究》(新竹:清華大學歷史學 研究所,2009) 。 28 姚村雄,《殖民觀點的視覺符號建構_日治時期美術設計之「台灣圖像」研符號研究》 (雲林: 雲林科技大學設計學研究所,2009) 。 29 李羿德,《日治時期紀念戳章之視覺圖像符號研究》 (高雄:高雄師範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研究 所,2007) 。 26. 5.

(18) 30. 時期不可忽略的議題。此議題相關論著不少,但多以宋南萱 研究為立論基礎。 宋之研究指出台灣八景的選拔,雖不同於有清一代僅屬於文人雅士的謳歌式風 景,乃轉而為大眾的風景,然在其選拔過程中,官方意識的介入與操作,仍影響 台灣八景的建制。 影像研究的對象,以關於蕃族的研究最多。許進發、魏德文31以日治時期以 降人類學調查析論原住民寫真源流;劉偉民32認為明信片中原住民形象於殖民脈 絡下,觀看原住民的方式被有意地鋪陳,以其野蠻原始的形象對比殖民的開化、 文明,原住民形象在精心安排下透過一再複製而漸成刻板印象。鄭政誠33則以台 灣原住民在殖民者安排下的觀光行旅論證,其一方面可藉此了解外在世界,一方. 治 政 面又以其為殖民宰制的「展示品」,立論「展示/被展示」 大 (觀光/被觀光)此二重 立 面向的觀光內涵。 ‧ 國. 學. 最後,論及觀光。蕭肅騰34以日治時期的觀光活動論述台灣作為「觀光地」. ‧. 的意象如何在重重共犯結構下被宰制。陳衍秀35將《台灣鐵道旅行案內》1927 年. sit. y. Nat. 與 1942 年版本,以傅柯《知識考古學》的「論述構成」(discursive formation). io. er. 為理論架構,分析日治時期台灣鐵道旅行案內的「風景論述」的形成。首先由 1927 年「台灣八景」活動將台灣風景類型化(categorization)作為認識台灣的知. al. n. iv n C 識框架,引導日本觀光客以適當的位置和角度觀看台灣,再透過景觀照片傳導及 hengchi U. 旅遊套裝行程的規劃,將台灣各地景勝串連成系統化的旅遊實踐。在此過程中, 台灣被放置於帝國日本的知識框架中,其文化位階亦被確立,由此可見帝國知識 系統的編制和操作。. 30. 宋南萱,《台灣八景從清代到日據時期的轉變》(中壢: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2000) 。 許進發、魏德文, 〈日治時代台灣原住民影像(寫真)記錄概述〉 , 《台灣史料研究》第 7 期(1987 年 6 月) ,頁 19-44。 32 劉偉民,《殖民情境的影像再現—日治時期原住民明信片圖像研究》(台南:成功大學藝術研 究所,2005)。 33 鄭政誠, 《他者的天空—日治時期台灣原住民的觀光行旅》 (台北:博揚文化事業公司,2005)。 34 蕭肅騰,《日治時期台灣殖民觀光意象之解構》(嘉義:南華大學亞太研究所,2004) 。 35 陳衍秀,《日治時期台灣鐵道旅行案內的的風景論述:一個考古學的閱讀》(新竹:交通大社 會與文化研究所,2005) 。 31. 6.

(19) 36. 日本學者曾山毅 同樣以《鐵道旅行案內》為分析文本,然年代蒐羅較前者 詳盡(由 1916-1942 年) ,並且逐項統計景點再加以分析,以日本殖民統治後興建 鐵道進而帶動近代觀光立論,文中並舉出日人以觀光型塑的台灣觀光意象,以原 住民為例,阿里山和日月潭兩證最為鮮明;並認為與朝鮮相比,台灣較中性溫暖 的觀光訴求(「去台灣!」),可能源於其較穩定的社會環境,而阿里山和日月潭 成為以原住民為主要文化,與官方推展觀光活動密不可分。 綜觀以上先行研究論著,本文初時發想的研究動機及問題意識獲有啟發、亦 有提問。首先,陳俊雄與羅秀芝針對台灣寫真帖的研究,雖有開莊啟後之功,但 如此蒐羅繁浩的寫真帖,以其所羅列之「蕃地事務類」 、 「工事類」 、 「活動紀念類」…. 治 政 等等不同「類型」加以分類,即便比對日治時期政治、經濟、社會等不同面向的 大 立 生活環境,仍可能因後世研究者眼光所分類之「類型」,切斷寫真帖於原有歷史 ‧ 國. 學. 現場中的編輯思維及脈絡。是以,本文將不採用先行研究者的分類法,而是將寫. ‧. 真帖重新置回原初的時代脈絡來觀察。而關於八景由清朝至日治時期的變遷,官. sit. y. Nat. 方意識的介入與操作,本文由此而得的啟發是,既然風景建構的過程如此,則由. io. er. 諸多民間團體出版之寫真帖中,是否真為個人、民間眼光所拍攝之台灣?編輯者 背後的權力脈絡是否亦為分析台灣視覺論述構築過程中的重要因素之一?. al. n. iv n C 再者,劉方瑀以多樣文類分析台灣形象,卻獨缺「寫真帖」 ,委實可惜。陳 hengchi U. 衍秀以傅柯的知識考古學「閱讀」史料,為兩者之間開啟了對話的可能,然而以 日本殖民台灣五十年的歷史現場來看,僅以兩個年代的鐵道旅行案內版本為分析 文本,難免有未能窺盡全貌之憾。為此,本文期以綜觀日治時期寫真帖的史料分 析,補足以上研究探究「台灣形象」論述的缺憾。 最後,於理論援引部份,尤其受到前述研究符號學分析所提供的視角啟發, 本文將以羅蘭巴特的神話學體系,作為一分析台灣視覺論述的切入點,試以神話 學層級間意指的轉變,析論日治時期寫真帖中所見之視覺元素,如何被殖民者透 過前景化、空洞化,進而構築台灣神話的過程。下文將就「研究方法」一節申論 36. 曾山毅,《植民地台湾と近代ツーリズム》 (東京:青弓社,2004 年第 2 刷) 。 7.

(20) 本文研究進行的理論視角與章節安排。. 第三節 研究方法. (一)理論視角. 影像如何敘事?影像作為一種敘事方式,可有其獨特的語法系統?關於視覺 影像的討論,正如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曾在〈圖像的修辭〉(Rhetoric of the image). 政 治 大 錯的符號系統,使得圖像的表義牽涉甚廣;與之相關且更重要的是,這些符號系 立. 一文中指出,影像之中含有語言、情感、行為、文化、象徵等多重符號,這些交. ‧ 國. 學. 統背後隱藏的論述位置,除了注意影像的符號系統之外,也需要注意此影像所呈 現的某種預設觀看框架與觀看位置,以及特定的論述位置。37人們總以為照片是. ‧. 「眼見為憑」的最好證明,以為攝影是補捉當下的最佳方式,以為透過「攝影的. sit. y. Nat. 眼」是一種理性的、客觀的表述方式,然而攝影作為一種敘事方式,事實上「照. n. al. er. io. 片跟繪畫一樣,同樣是對世界的一種解釋」 。38當攝影者的眼睛選擇了角度、按下. i Un. v. 快門,這個圖像已被賦予了一個「觀看的方式」,而相對地,觀看者如何從他的. Ch. engchi. 眼睛、角度詮釋他所看到的,則又是另一個任務。於是,攝影機所傳送的事物樣 貌,究竟是一個建構物(construction),一個人造的文化加工品(a man-made cultural artifact),還是像沙灘上的腳印,是一個人路過的自然地(naturally)留下的痕跡?39或 許以上問題未能有一個標準答案,因為某種程度上它們都正確,若換個方式來理 解,我們一般都將影像視為再造或複製的景象,它是一種表象(appearance)或一組 表象。40. 37 38 39 40. 劉紀蕙主編, 《文化的視覺系統Ⅰ》(台北:麥田出版社,2006),頁 3-13。 Susan Sontag 著、黃燦然譯, 《論攝影》 ,頁 32。 John Berger、Jean Mohr 著,張世倫譯,《另一種影像敘事》(臺北:三言社,2007) ,頁 98。 John Berger 著,吳莉君譯, 《觀看的方式》(台北:麥田出版社,2005) ,頁 12。 8.

(21) 41. 「觀看先於語言。孩童先會觀看和辨識,接著才會說話。」 當我們用英語 為例來理解語言和影像的關聯,像是「你明白嗎?(Do you see?)」、「明白我的意 思嗎?(See what I mean?)」 ,或是中文說道: 「百聞不如一見」 ,則在其中不難發現 人們「所見」與「所知」兩者之間的結合,42在此不僅提示出影像和語言與符號 (sign)的關係─意即我們所認識的世界因為符號,而被標示、有意義、甚至分類、 記憶,也提醒我們必須思考關於視覺圖像所引發的種種問題。當攝影作為表述的 方式,以視覺「表述」去完成一種「構圖」,攝影一面教導我們一種新的視覺符 碼(visual code) ,一面改變並擴大我們對於「什麼是值得我們仔細看的」或是「什 麼是我們有權利去觀察的」 ,43我們—觀看者—所接收的世界觀有絕大部份也就是. 帖在當時的歷史脈絡中如何產生?又有何影響?. 學. ‧ 國. 治 政 藉由這些圖像所表述和完成的構圖所築成。因此討論台灣寫真帖的問題會是:究 大 立 竟寫真帖「寫了多少真」?如何寫真?寫出來的確是「真」嗎?日治時期的寫真 ‧. 從這個角度去看影像史料,歷史學者所要處理的問題應該是:經由影像所產. y. Nat. 生的意義是如何生產及流傳的?也就是說影像再現如何運作?根據 Jessica Evans. er. io. sit. 與 Stuart Hall 所合編的《Visual Culture:The Reader》 (中譯:視覺文化讀本) ,44收 錄了 20 世紀以來學者關於視覺文化研究的重要觀點,包括:Walter Benjamin、Pierre. al. n. iv n C Bourdieu、Sussan Sontag 等人。而較近期的綜合性理論著作 h e n g c h i U ,Gillian Rose 所著《Visual Methodologies:An Introduction of the Interpretation of Visual Materials》(中譯:視覺 研究導論:影像的思考)一書,則分析了各種研究視覺材料的方法論,包括: interpretation 構成性詮釋法、content analysis 內容分析法、Semiology 符號學、 Psychoanalysis 精神分析、Discourse analysis 論述分析等以及其他綜合方法。將此. 41 42. 43 44. John Berger 著,吳莉君譯, 《觀看的方式》(台北:麥田出版社,2005) ,頁 10。 Chris Jenks,〈The centrality of the eye in western culture〉, in C. Jenks ed. , “Visual Culture.” (New York:Routledge,1995), pp. 1-12。轉引自 Gillian Rose 著,王國強譯,《視覺研究導論:影像的思 考》 (台北:群學出版,2006) ,頁 7。 Susan Sontag 著、黃燦然譯, 《論攝影》 ,頁 27。 Jessica Evans, Stuart Hall ed., “Visual Culture:The Reader.” (London, Thousand Oaks, New Delhi: SAGE publications,1999 )。中譯本為羅崗、顧錚譯,《視覺文化讀本》(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 版,2003) ,但只翻譯 22 篇,未譯 Roland Barthes、Michel Foucault 等人,較原著少了 11 篇。 9.

(22) 兩本綜合通論性的著作比較後,本文傾向以符號學的方法來分析台灣寫真帖,希 望對於既有寫真帖分類中的問題提出些看法。依照 Rose 看法,她認為「符號學 的地位,來自其對『影像如何產生意義』這個問題有直接了當的處理。其次, 「符 號學不若構成性詮釋述而不論,亦不若內容分析法在某些層面上必須對意義作量 化的估量,因此符號學反而提供了完備的內容分析工具,讓人在分析時可以抽離 影像、並追蹤影像如何自龐大的意義系統下運作。」45 關於符號學的理解,最初主要是由語言學家索緒爾(Ferdinand de Saussure)而 來。在他的語言學理論中,符號區分為「所指」(signified)和「能指」(signifier)。 所指是一個概念或一個現象,如「一個既不會走也不會說的幼人」;能指是和所. 治 政 指連結的一個聲音或影像,在此例中即「嬰兒」。而符號在世界上關涉的真實對 大 立 象稱作「指涉」(referent)。能指和所指的二分是符號學中重要的概念。因為它意 ‧ 國. 學. 謂著「意義」 (所指)與能指之間的關係,與其說是本質的,不如說是約定俗成、. sit. y. Nat. 和一個所指間的關聯,就不是理所當然的。. ‧. 而且可以被詰問的,而既然「符號總是東西和意義的結合」46,那麼某一個能指. io. er. 羅蘭巴特的「神話學」對於照片的論述,較之索緒爾又更進一步。 羅蘭巴特舉了一個穿著法國軍服的年輕黑人昂首敬禮的照片為例。認為此影. al. n. iv n C 像的意義就是「一個穿著法軍服的年輕黑人在敬禮,雙眼上揚,也許凝神注視著 hengchi U 一面法國國旗。」此就第一層次符號系統所形成的意義為:一個黑人士兵正進行 法國式敬禮;但對於神話的形式而言,形式並非象徵,因此敬禮的黑人並非是帝 國的象徵,他有太多面向,「他展現了豐富、經驗豐富、隨行、天真、無可置疑 的意象」,但同時這些展現被抽離、遠置,他是空洞化、斷裂的形式,因此必須 由第二層次的意指作用來填補,在第二層次的符號系統中,意符已由第一階的符 號系統形成(一個黑人士兵正進行法國式敬禮),而意指在此為法國與軍隊的有. 45 46. Gillian Rose 著,王國強譯, 《視覺研究導論:影像的思考》(台北:群學出版,2006) ,頁 69。 J. E. Williamson, “Decoding Advertisement: Ideology and Meaning in Advertisement.” (London: Marion Boyars, 1978),p17。轉引自 Gillian Rose 著,王國強譯, 《視覺研究導論:影像的思考》 (台 北:群學出版,2006) ,頁 75。 10.

(23) 意混合,最後其意指為:「法國是一個偉大的帝國,她的所有子民,沒有膚色歧 視,忠實地在她的旗幟下服務,對所謂殖民主義的譭謗者,沒有比這個黑人效忠 所謂的壓迫者時所展現的狂熱,有更好的答案」。47 本論文主要討論焦點在於殖民者如何透過取擇、擺置台灣的視覺元素,建制 一套「應該如此觀看台灣」的方式,使其論述中寫真帖的視覺圖像皆成為指涉特 定意義的象徵符號,此象徵符號被抽離其原初脈絡後,成為空洞化、前景化的意 符(形式),而能夠被任意填補其他的概念,故能透過此意符呈現意指,形構神 話。接下來本文於分析寫真帖的視覺論述,將援引神話學概念作為分析的切入 點, 「台灣神話」如何展現?重點將於第三章第三節討論之。. 治 政 最後,為了行文討論之便,關於「蕃族」 、 「鐵道」等名詞,將以歷史現場之 大 立 名詞稱之,無涉評議,特此說明。 ‧ 國. 學 ‧. (二)研究範圍. sit. y. Nat. io. er. 本論文以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中館藏之「台灣寫真帖」為主要分析對 象,計有五捲微縮資料共 86 冊寫真帖,然筆者於研究過程中發現,另有不歸屬. al. n. iv n C 於此之寫真帖,於研究過程中亦儘可能蒐羅之。 U 1) h e n g c h i(附錄. 除開寫真帖本身的分析,本文亦將其與其他文類參照、比對。綜論性專書部 份,以整體台灣為論述對象者;教育讀本方面,以公學校第一至第五期讀本為參 照,然而由於前人研究成果對於第三期讀本已有明晰論證,因而本論文將更著重 48. 於對其他四期讀本的比對;美術作品則以 1927 年以後開辦的台展、府展 作品, 以及雕塑家黃土水的作品為討論中心。. 47. 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著、許薔薔、許綺玲譯, 《神話學》 (台北:桂冠出版,2007 初版 三刷),頁 169-191。 48 全稱「台灣美術展覽會」 ,亦有以「台灣展」稱之。日治時期最重要的官方展覽會為十六回台 灣美術展覽會,最初十年(1927-1936),由半官方的台灣教育會掛名主辦,簡稱台展。1937 年由 於中日戰爭爆發而停辦一年,後正式改由總督府文教局主辦,共六回(1938-1943),簡稱府展以資 區別。顏娟英,〈營造南國美術殿堂—台灣展傳奇〉 ,收入氏著, 《風景心境(上)》 ,頁 174。 11.

(24) 《鐵道旅行案內》以 1908-1942 年間,由台灣總督府鐵道部發行之《台灣鐵 道旅行案內》為分析文本。. (三)章節安排. 本論文目的,在於透過分析寫真帖中視覺圖像,釐析殖民眼光如何取擇、編 制一套台灣視覺論述。在此論述中,殖民者如何將視覺符號命名並操作,以建制 更抽離脈絡的「台灣神話」。 承接緒論,第二章將回顧攝影術於日本及台灣引進與發展的狀況,從外來技. 治 政 術轉譯為本國文化辭彙,至本地學習者出現,以初始攝影發展的特性,對於兩者 大 立 攝影發展先有一概論性的背景知識。 ‧ 國. 學. 第三章首先以台灣寫真帖的多樣性作一概略性說明,再以台灣寫真帖中呈現. ‧. 之視覺元素,論析其挑選、編制的「台灣」是否因地理空間或時間遞延,呈現出. sit. y. Nat. 不同的編排特性;最後,綜論台灣寫真帖如何建制一套觀看台灣的方式,並以之. io. 神話學概念,分析台灣神話的形構過程。. al. er. 與其他文類:綜論性台灣專書、教育讀本、美術作品並比、參照,以羅蘭巴特的. n. iv n C 第四章由觀看照片而至觀光實踐。將前一章暫時擱置的「皇太子行啟」寫真 hengchi U. 帖另闢專節,討論其以寫真帖的視覺圖像,透過皇族來台的「權威性蓋章」,使 皇太子台灣之行的行程,成為帝國視線對於觀光台灣的建制再行強化的視覺象 徵。其次論述《鐵道旅行案內》中所對於台灣景觀如何編制安排,以及不同時代 的《旅行案內》有何視覺圖像的象徵特性,最後,以觀光客於「到此一遊」的拍 照留念中,探究台灣神話中的歧異性。 本研究期透過以上章節安排,將寫真帖中殖民者眼光所選擇、編制的台灣視 覺論述,經由分析、比對,釐清這一套觀看台灣的方式如何作用於其他文類的視 覺圖像,並於觀光行為中檢證這套殖民者精心構築的「台灣神話」是否真能天衣 無縫地如殖民眼光所願。 12.

(25) 第二章 攝影術作為另一種敘事方式. 攝影的歷史始於 1826 年 Joseph Nicéphore Niepce(尼普斯)在房間窗子攝取 到鄰家屋頂的風景,自此人們注定改變觀看的方式。從繪畫到攝影,人們總試圖 將「眼見」轉為「再現」,這樣的情況在西方如此,東方亦然。尤其十九世紀末 至二十世紀初攝影技術改進,乾版法攝影取代了濕版攝影,笨重的攝影器械為小 巧方便的新型相機取代後,攝影增加了普及的便利性,也因而成為人們接收訊 息,認識世界的重要管道之一。49台灣攝影史的發展研究並非本論文焦點,但分. 政 治 大 述的構築是應用攝影技術來執行,則有必要先概略地了解台灣與日本的攝影發 立. 析日治時期寫真帖,如何以他者(殖民者)眼光挑選、編制台灣視覺論述,而論. ‧ 國. 學. 展。. 本章所要討論的是: 「攝影」 ,作為除開文字、繪畫之外的「另一種敘事方式」 ,. ‧. 於台灣發展歷程如何?攝影由西方來到日本和台灣,台灣又同時受到了西方、日. sit. y. Nat. 本、中國的影響,則日本和台灣兩地的攝影術,從出現到使用的過程如何發展?. n. al. er. io. 此種新的觀看方式如何「觀看」日本及台灣?彼此之間是否有共通的脈絡可尋?. i Un. v. 日治時期台灣攝影集、攝影事業大量出現的原因與統治的背景為何?最後,則就. Ch. engchi. 本文最主要分析的對象—寫真帖,做一些初步的介紹。. 49. 陳申、胡志川、馬運增、錢章表、彭永祥編著, 《中國攝影史:History of photography in China 1840-1937》(台北:攝影家出版,1990) ,頁 81。 13.

(26) 第一節 日本攝影發展. 日文語境中「写真」,現今來說毫無疑問地意指「攝影」(photography)。但 回顧西方攝影隨同其他西方技術傳至日本的歷史,在此之前對於攝影聞所未聞的 日本人而言,如何以原有的文化經驗和字彙去理解、並翻譯這項新技術?本節援 引日本既有研究者以繪畫的理念性切入,探討「写真」一詞的出現與應用情形; 再以日本攝影發展之初的重鎮─橫濱—為例,概略性地說明幾位具重要影響力之 西方攝影者所觀看、拍攝的日本。. 立. (一)日本「写真」. 政 治 大. ‧ 國. 學. 現今日本語的「写真」 (しゃしん),是「攝影」 (photography)的譯字, 《廣. ‧. 辭林》釋義為: 「(一)実際の状相をうつし出だすと。 (二)写真器械にかけて、. sit. y. Nat. ものの形像を撮影すると。」50由此約略歸納出,日本語義「写真」指涉的與「複. n. al. er. io. 製性」、 「藉由工具留下物體的真實形像」有關。Doris Croissant 指出,在中國「寫. i Un. v. 真」一詞與肖像畫有密切的關係,肖像畫被要求「寫實描繪」的這一點,與日本. Ch. engchi. 幕末時攝影術(photography)傳入被認為是肖像畫法最理想的方式來對照,則攝 影術譯為「写真術」或許和肖像畫講究「逼真」的意涵不無相關。51然而在攝影 技術發明、使用之前,能夠用以表示「真實」 、 「擬似實物」等意涵,當屬繪畫最 為重要;日本早在攝影術傳入前,與繪畫相關能夠指涉「真實性」的有「写実」、 「写生」等,那麼為何最終譯「攝影」為「写真」? 追溯日本史中「写真」一辭的緣由,早於攝影術發明並傳至日本以前就已存 在,彼時「写真」與「写生」 、 「写実」為繪畫中用語。分析江戶時代流行的畫作. 50. 金澤庄三郎編,《廣辭林》 (東京:三省堂,1930、1936)。頁 921。 ドリス‧クロワサン, 〈明治初期洋画レアリスムについて—高橋由一を中心に〉, 《人文学報》, 53(京都大學,昭和 57 年),轉引自:佐藤道信,《明治囯家と近代美術:の政治学》,頁 216。 51. 14.

(27) 「落款」 ,畫家以「写」自稱其作畫行為及對於作品的自我主張時, 「写」並不同 於一般所謂之「描繪」 ,而是於這個動詞中,表達出有別於落款中常用的「筆」、 「畫」,一種「畫家在實物前」的微妙差異。「写」物而為「生」,是江戶時代很 重要的繪畫理念,現今依然通行於中小學校的「写生」用語,最早可追溯至中國 宋代的繪畫,「写生」在中國多與花鳥畫連結在一起,在日本則是使用於風景畫 和人物畫,進而衍生為「生写」 。 「写真」則可追溯至中國唐代的繪畫用語,此一 用於人物畫的辭彙,傳至日本後多使用於風景畫和花鳥畫,而和「写生」同樣地, 在日本轉變為「真写」一詞。52無論是中國漢字或日本漢字, 「写実」 、 「写真」 、 「写 生」這些辭彙,在「複製性」和「藉由工具留下物體真實形像」的意涵上都有共. 治 政 通之處,而「写実」 、 「写真」 、 「写生」在「視覺的真實性」這部份亦互有重疊; 大 立 但「真」 、 「実」 、 「生」的語義,無論中國或日本,其間仍有微妙差異。因此「寫」 ‧ 國. 學. 出來的是「實」、「真」或是「生」?此差異性與攝影之所以譯為「写真」,想必. ‧. 就有某種特定意義的連結。. sit. y. Nat. 關於這一點,佐藤道信分析、比較其他研究者對於中國與日本的繪畫,以及. io. er. 語言學構造的模型後認為: 「真」是貫通宇宙觀和自然觀的普遍性邏輯, 「生」是 帶有現實性的生命感,「実」則表示實利、實權、實益等辭彙,具有極強的現實. al. n. iv n C 感,在美術上作為物體實在感的用語。可以說在概念上的位階是: 「真」最上位, hengchi U 次為「生」,再為「実」。中國宋代繪畫論中的「真」,追求的是把握住超脫形體. 的真理,而所謂「真景」 ,則必須模寫出風景中的「氣」 ,再者,必須與作者的「意」 合一於作品中。因此,製作的當下,「對於對象不僅要客觀,並且也要主觀的掌 握」是絕對必要的,如司馬江漢《西洋畫談》所言:「就像是畫中物全都飛動起 來」 ,意指「写真」是捕捉森羅萬象的技術,並非僅限定於意指人物表現;又, 「写 真」也並非將其原本活生生的樣態描繪出,而是表現出使其躍動的自然的妙理。 可以說,對於接觸到西進攝影新技術後的日本人而言,其譯語是探索其本有的語 彙中意義相對應者,最後選擇採用「写真」一詞。意即,以原有日本語彙之繪畫 52. 木下直之,《写眞画論:写眞と絵画の結婚》(東京:岩波書店,1996),頁 2-4。 15.

(28) 用語中的「写真」一詞,來作為新技術(攝影)的譯字。53 然而,由繪畫舊義轉用為新技術的譯義之初,「写真」的新舊義於明治末年 同時存在的狀況,還是時有所見。例如:明治 10 年(1877)刊行的《和獨對義 辭林》 ,就將「写真」涵括 Portrait、Photographie 等義,意即「肖像畫」是納入於 「写真」的意義中。54若依據 Doris Croissant 的女史研究,「写真」最早以現代意 義的姿態出現,是在寬正 11 年(1799)刊行的《蘭說弁惑》,將暗箱(即相機) 稱為「写真鏡」。55天保 11 年(1840)銀版攝影法傳到日本,此時攝影術大多也 譯為「写真」。直到明治 10 年(1877)第十回的國內勸業博覽會中,「写真術」 被設定在第三區美術的第四類中,可說是以攝影術的意義滲透廣大社會的重要契 機。. 立. 政 治 大. 原本「寫『真』」作為(繪畫)理念性的用語,有其概念上最高位階的涵義,. ‧ 國. 學. 但在作為攝影術的譯字、成為一種技術用語後,原本蘊涵其中的「写真」本義與. ‧. 現代意義的「写真」卻是不盡相同。經歷時代的變遷,現今日語「写真」一詞,. io. er. 的語義自幕末到明治時期以後變化最劇。56. sit. y. Nat. 直接意指的就是「攝影(photography)」,由此可見,相較於其他兩者,「写真」. 再說, 「日本写真」究竟始於何時?有研究者稱日本攝影史上「第一張照片」. al. n. iv n C 為跟隨 Commodore Matthew C. Perry 的官方攝影師 Eliphalet Brown, Jr.於 1854 h(e培里) ngchi U 年所拍攝;1859 年國際貿易後,西方攝影師開始於日本開設攝影店、培養了第 一批日本當地的攝影師,這些日本攝影師在 1860 年代致力於翻譯西方攝影刊 物、創辦日本讀物,並且訓練第二代的攝影師。1870 年代第二代攝影師人數急 遽擴張,也正是這個階段,由「日本人自己拍攝日本」,形成了「何謂『日本写. 53. 木下直之,《写眞画論:写眞と絵画の結婚》,頁 4。佐藤道信,《明治囯家と近代美術:美の 政治学》(東京:吉川弘文館,1999),頁 209-222。 54 佐藤道信,《明治囯家と近代美術:美の政治学》,頁 223。 55 另有研究指出,乃 Mitsukuri Gempo(箕作阮甫)1848 年譯 camera obscura 為「写真鏡」。詳 見:Anne Wilkes Tucker ... [et al.] ; with essays by Iizawa Kōtarō, Kinoshita Naoyuki ; edited and with translation by John Junkerman, The history of Japanese Photography (New Haven, Conn. : Yale University Press in association with the Museum of Fine Arts, Houston, 2003)附之年表, pp312. 56 佐藤道信,《明治囯家と近代美術:美の政治学》,頁 223。 16.

(29) 真』」的關鍵意義(the key meaning of Japanese photography) 。57由此可見, 「日本写 真」的發展過程中,日本攝影的先驅者:上野俊之丞、上野彥馬(長崎開業)、 下岡蓮杖(橫濱開業)、川本幸民、佐久間象山等所扮演的角色尤其重要,他們 不僅以己身的領域專業和努力為日本攝影的推廣、攝影技術革新做出貢獻,也為 幕末、明治時期動盪的歷史、社會諸相,以及能人志士留下珍貴的記錄。58 當然,早期的攝影作品多以人物肖像為主,但隨著拍攝者對攝影技術的掌握 度愈見純熟,對於以鏡頭補捉世界的渴望愈發熱切,建物、風景的「写真」數量 就愈來愈多。這時「写真」延續了江戶時期《名所図会》59的功能,成為各地名 勝風景、名產記實的傳播工具。再者,攝影師也成為官方建設工事的最佳記錄者,. 治 政 各種建設工事的記錄可謂攝影記錄性、紀念性活用的另一例, 而攝影開始與政 大 立 治權力(者)結合,除了表現在為建設工事—政治實踐—作記錄之外,更演繹為 60. ‧ 國. 學. 政治權力的象徵,昔日政治權力者座席背後常可見繪有山水畫的屏風,因為攝影. ‧. 的發展,逐漸由「繪畫的眼」轉而為「攝影的眼」所支配。61. er. io. sit. y. Nat. al. n. Kinoshita Naoyuki(木下直之), “The Early Years of Japanese Photography”, The history of Japanese Photography, p.16. 58 上野俊之丞為上野彥馬之父,有「營業写真の始祖」 (營業攝影始祖)之稱;上野彥馬於長崎 學習炮術時因接觸荷蘭書中的攝影記事,而開始對攝影感到興趣,之後向海軍傳習所的荷蘭籍醫 生龐貝(Johannes Lydius Catherinus Pompe van Meerdervoort)學習攝影原理、藥品製造等技術, 1862 年亦在長崎開業,上野氏以為勝海舟與坂本龍馬等所留下的攝影為後人所知。下岡蓮杖本 為畫師,後來因荷蘭傳入的一張照片,決定棄「繪」從「攝」 ,與在橫濱開業的美國攝影師學習 攝影後,1862 年於橫濱野毛開業。川本幸民所著《遠西奇器述》(1854 年) ,介紹相機等西方機 械,並圖解銀板攝影術,是早期對攝影有確實記述並廣為人知的著作。佐久間象山為幕末藩士, 研究蘭學、砲術之餘,也研究攝影術。 大江素天, 〈寫真界の「歷史の年」 (寫真太平記) 〉, 《アサヒカメラ》31:1(1941 年 1 月) ,頁 154-156。吉田光邦, 〈明治写真考—その意味と機能〉,收入橫山俊夫編, 《視覚の一九せい世紀 —人間‧技術‧文明》(東京:思文閣出版,1992),頁 155-182。〈カメラ〉, 《年表で見るモノ の歴史事典(下) 》 (東京:ゆまに書房,1995) ,頁 740。湯本豪一編, 《図説明治事物起源事典》 (東京:柏書房,1998 第 3 刷),頁 162-163。湯本豪一編, 《明治ものの流行事典》(東京:柏 書房,2005) ,頁 132-133。 《写眞画論:写眞と絵画の結婚》 ,頁 23-47。 59 江戶中後期通俗地誌的總稱。以文字記載和插繪方式介紹名勝、古蹟、神社、佛閣的由來與 物產等,並收錄風景畫等許多繪圖的刊物,如: 《江戶名所図会》、 《東海道名所図会》等等。 60 吉田光邦,〈明治写真考—その意味と機能〉 ,《視覚の一九せい世紀—人間‧技術‧文明》, 頁 166。 61 榧野八束著, 《近代日本のデザイン文化史 1868-1926》 (東京:フィルムアート社,1992), 頁 132-134。 57. Ch. engchi. 17. i Un. v.

(30) (二)從〈橫濱攝影小史〉看日本初期攝影的發展. 日本大量吸收西方文明科技集中於明治維新時代,攝影術於日本登陸則早在 1840 年代,由往來交易的荷蘭引進達蓋爾銀版照相法開始。西方人—無論專業 攝影師與否—於日本攝影興起之初,所帶來的影響自是不言而喻。當時沿海幾處 據點,一方面師事西方軍事科技,另一方面也聘雇許多西方攝影師來日,因此開 啟了日本攝影史的扉頁:62橫濱就是其中一個重要城市。安政 6 年(1859 年)開 港之初,即有「洋人士來橫濱從事攝影」的記述,著有《遠西奇器述》的川本幸 民亦曾對西方人到橫濱從事攝影有所記錄;63而被尊為「日本本國攝影業始祖」. 治 政 之一 的下岡蓮杖正是自橫濱向美國人習得攝影術後,於該地開設寫真館。 大 立 以下就〈橫濱攝影小史〉中以橫濱為例,略為介紹幾位著名且具代表性的西 64. ‧ 國. 學. 方攝影師,從中一窺西方攝影者對於日本攝影發展之初的影響。. ‧ sit. y. Nat. 1. William Saunders(桑德斯)65. io. er. 曾被譽為「上海與北中國唯一的攝影家」,備受尊敬且具有極高評價。當時 桑德斯所使用的是有「黑魔術」之稱的濕版攝影術,數年間他不僅在北京各地遊. al. n. iv n C 歷攝影,也見證了日本天皇與武士的時代。若論現今日本的風景攝影幾乎在全世 hengchi U 界都可看到,他恐怕是最早將鏡頭伸向此處的人。66從香港刊行的《外國人人名. 錄》中可見,1864 年以後的上海「森泰像館」 ,經營者名單中記有「W. Saunders」 此人。 桑德斯於 1862 年停留日本約三個半月時間(8-12 月),並於橫濱開業,67其 62. 蘇意萱, 《攝影藝術簡史》 (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7),頁 152。 〈横浜写真小史―F・べアトと下岡蓮杖を中心〉,横浜開港写真館編, 《幕末日本の風景と人 —フェリックス・べアト写真集》 (東京:明石書店,1997 年初版三刷),頁 169。 64 所謂「日本本國攝影業始祖」二者為:橫濱派的上岡蓮杖、長崎派的上野彥馬。詳見:紀田 順一郎編著, 《事物起源選集 2—增訂明治事物起原》 (東京:クレス出版,2004),頁 465-469。 65 〈横浜写真小史―F・べアトと下岡蓮杖を中心〉 , 《幕末日本の風景と人—フェリックス・べ アト写真集》 ,頁 169-173。 66 1893 年 1 月 14 日《日本週訊》 (ジャッパン・ウィークリー・メイル)所載一小篇訃聞。 67 “Chronology”, The history of Japanese Photography, p.313. 63. 18.

(31) 間他曾隨著美國使節與日本的內閣大臣們會面,因而攝有一張「老中的肖像」 (「ゴ ロージオの肖像写真」),此肖像攝影還曾刊載於 1863 年 9 月 12 日的《倫敦新聞 畫報》 (ロンドン・ニュース)。他所拍攝一系列關於日本的照片,也可以說是帶 給外國人正確認識日本名勝風景與民情風俗的媒介,這一組照片包含了「江戶全 景」五件組、 「橫濱全景」六件組等 85 件攝影作品,拍攝地點為橫濱與其周邊、 江戶、東海道、鎌倉,還有鄰近橫濱的根岸灣、金澤、鎌倉寺和大佛、江戶城、 淺草寺、增上寺等,其中包括數個後世已成為日本著名景點的名勝風景,前述之 「老中的肖像」亦收錄其中。. 68. 2. Charles Parker(帕克). 立. 政 治 大. 帕克於 1863 年攝有「新橫濱全景」69。其與桑德斯的「橫濱全景」相比,雖. ‧ 國. 學. 然極為相似,但角度畢竟不同。雖有研究爭議認為,無法完全確定照片是否為帕. ‧. 克所攝,但透過英國教會的位置,特出於鄰近建築物,根據其落成年代,同時對. sit. y. Nat. 比桑德斯「橫濱全景」中的各項建物相對位置(街區、新建物、橋、肉店等),. io. al. n. 德斯的「橫濱全景」。. er. 大致推定其為帕克所作應無誤,之所以命名為「新」,想必是對應於先行作品桑. 70. 3. Felix Beato(貝多). Ch. engchi. i Un. v. 貝多本是義大利人,其取材於克里米亞戰爭的攝影作品於倫敦的展覽會一舉 揚名,因此取得英國籍,並改原名 Felice 為 Felix;提及貝多的名號,歷史研究眾 說紛紜,其照片上的簽名即不只一種。此外,他亦曾屢屢以「Count Collodion di 68. 〈横浜写真小史―F・べアトと下岡蓮杖を中心〉 , 《幕末日本の風景と人—フェリックス・べ アト写真集》 ,頁 173-175。 69 Paker 於英國《先鋒報》 (ヘラルド紙)9 月 12 日的廣告文刊載關於「薩英戦争の光景」 (View of the Battle of Kagosima) 、 「新しい横浜の全景」 (A new Panoramic view of Yokohama)等特賣廣 告。〈横浜写真小史―F・べアトと下岡蓮杖を中心〉 , 《幕末日本の風景と人—フェリックス・ べアト写真集》,頁 173。 70 〈横浜写真小史―F・べアトと下岡蓮杖を中心〉 , 《幕末日本の風景と人—フェリックス・べ アト写真集》 , 頁 175-183。Beato 亦作 Berthaud,見王雅倫, 《法國珍藏早期台灣影像(1850~1920)— 攝影與歷史的對話》 ,頁 66。 19.

(32) Policastro」之名71發表於漫畫雜誌《日本週刊》(ジャパン・パンチ)。參照《日 本週訊》1870 年 2 月的一則廣告文,以及 Charles Wirgman72發表於《倫敦新聞畫 報》1863 年 7 月的信件等,可推估貝多留日時間約在 1863 年春季,貝多和 wigaman 一同親身見證了 1864 年下關的戰事,73兩人並於 1865 年共同設立公司 (Beato-Wirgman Co.)販售照片與畫作。74 事實上,貝多以戰地記者的身份攝影記錄戰事,並非僅在日本而已,75他曾 於中國停留約莫一年的時間,留下大量中國北方及戰爭場面的照片,因而被譽為 「軍事報導攝影的先驅者之一」 ,其中以「失陷的大沽砲台」 (1860 年 6 月攝) 、 「(英 法)聯軍佔領下的廣州鎮海樓」(1860 年 4 月攝)、「北京聯軍駐地」(1860 年 10. 治 政 月攝) ,以及表現建築城廓特色的「北京城牆的東北角」 大 、「安定門附近的雍和宮」 立 等最為著名。 在 1871 年 6 月對朝鮮叩關的美國遠征中,他是橫濱唯一擁有隨軍 76. ‧ 國. 學. 遠征資格的攝影師。77. ‧. 除了戰地攝影之外,他所拍攝的「富士山」於 1864 年 11 月 12 日登上《英. sit. y. Nat. 國新聞畫報》,亦可看出貝多的風景照具有相當重要的時代意義。781870 年 2 月. io. er. 12 日《日本週訊》的廣告文中刊載道:貝多「附解說之風景與人們的風俗習慣 攝影」是以模特兒將日本人的風俗與習慣示範演出後加以拍攝,並且很早就開始. n. al. 使用手工上色的技法。. Ch. engchi. 71. i Un. v. Collodion 是濕版攝影術所用的藥液,亦即攝影用膠棉,將硝酸纖維素溶解在等量的乙醇和乙 醚混合溶劑中,成膠狀,又稱火棉膠。Policastro 則為義大利拿坡里南方的海灣,由此顯示 Beato 與義大利之間的地緣關係;有時此名號還會冠上「Signor」(閣下)的尊稱。 72 Charles wirgman(1832-1891) ,Beato 友人、英國畫家、記者。1858 年以畫報特派員的身份至 日本橫濱長住,1862 年創辦《日本月刊》(ジャパンーパンチ),以諷刺筆法描繪幕末維新時期 的事件、風俗等,發行至 1887 年,對於指導高橋由一、五姓田義松等日本洋畫的發展貢獻頗多。 73 「四國艦隊下關砲擊事件」 。幕末時代,起因於長州藩對外國船砲擊而引發的四國聯合艦隊砲 擊下關事件。旺文社編,《日本史事典》 (東京:旺文社出版,2005 年重訂三版),頁 274。 74 “Chronology”, The history of Japanese Photography, p.313. 75 貝多 1853 年採訪克里米亞戰爭後,曾徒步旅行繼續向東到印度和阿富汗進行攝影創作,有相 當豐富的拍攝戰爭場面的經驗。 76 陳申、胡志川、馬運增、錢章表、彭永祥編著, 《中國攝影史(History of Photography in China1840-1937) 》,頁 47-51。 77 1871 年 8 月 1 日《遠東報》。轉引自〈横浜写真小史―F・べアトと下岡蓮杖を中心〉 ,《幕末 日本の風景と人—フェリックス・べアト写真集》,頁 179。 78 “Chronology”, The history of Japanese Photography, p.313. 20.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 share of India & Taiwan in the World economy and discussed how world export-import market is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The data shows us that the business between these

Therefore, the focus of this research is to study the market structure of the tire companies in Taiwan rubber industry, discuss the issues of manufacturing, marketing and

After 1995, the competitive environment changed a lot in Taiwan, the cost of employee and land got higher and higher, the medium and small enterprises in Taiwan faced to

Based on the tourism and recreational resources and lodging industry in Taiwan, this paper conducts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on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aiwan

Thu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determine the segments for wine consumers in Taiwan by product, brand decision, and purchasing involvement, and then determine the

This research studied the experimental studies of integration of price and volume moving average approach in Taiwan stock market, including (1) the empirical studies of optimizing

Lee's (2007) "Study of Long Stay Destination Evaluation Indicators for Japanese Pensioner Tourists in Taiwan" as research dimension, to analyze the grading

Lee's (2007) "Study of Long Stay Destination Evaluation Indicators for Japanese Pensioner Tourists in Taiwan" as research dimension, to analyze the grading criteria f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