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高等教育發展問題與因應策略/ 139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高等教育發展問題與因應策略/ 139"

Copied!
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18,7(6),頁 139-142

自由評論 第 139 頁

高等教育發展問題與因應策略

林欣怡 新北市立安康高級中學輔導組長

一、前言

高等教育的競爭力牽動國家未來的 發展,是不容忽視的重要議題;然而, 目前臺灣高等教育卻面臨許多問題與困 境。首先,少子女化的衝擊造成招生不 足的窘境;其次,由於入學門檻降低, 導致學生素質低落;另外,高等教育尚 有經費嚴重不足、教師年齡分配結構錯 誤、產學脫節、國際競爭力下降、缺乏 發展性等問題存在。在這關鍵的時刻, 唯有大刀闊斧採取具體而有效的策略: 如積極開拓生源、調整師資結構、精進 教學品質、加強產學合作等,才能擺脫 目前的困境,讓高等教育維持競爭力, 國家未來的發展才有希望!

二、高等教育發展歷程

臺灣高等教育歷經30 年快速成長, 大專校院學校數從1986 年的 105 所,至 2015 年已成長為 158 所,其發展歷程大 致可分為四個時期(黃雯玲,2017): (一) 管制期(1984 年以前) 政府對高等教育擴充予以管制, 高等教育被視為菁英教育。 (二) 成長期(1985~1994 年) 高等教育快速成長,新學校紛紛 成 立、 三專及師 專 亦 升 格為 大 學校 院。1994 年更修正《大學法》,強調學 術自由與大學自治。 (三) 普及期(1985~2004 年) 專科幾乎全面升級為技術學院, 高等教育由菁英教育型態轉變為普及 教育。 (四) 盤整期(2005 年迄今) 學生人數成長趨緩,甚至呈現負成 長。2016 年出現第一波少子女化衝擊。 高等教育淨在學率,從1995 年的 未滿30%,至 2015 年已成長至 70%, 顯示我國高等教育已由大眾化教育邁 向普及化教育。雖然近20 年來,大專 校院之學士、碩士及博士班學生數皆 呈現成長趨勢;然而,從人口結構的 變化來看,在不久的將來,學生人數 驟減將對高等教育造成劇烈衝擊,甚 至會衍生學校退場停辦、高學歷高失 業等社會問題,確實令人擔憂。

三、高等教育發展面臨的問題

(一) 少子女化的衝擊 近年來,我國出生率不斷下滑,2016 年已降至 1.53 ‰(內政部統計年報, 2016),到了 2023 年,高等教育的學生 數預估將只剩186,015 人。學生人數銳減 所產生的生源不足問題,將造成學校經 營困難,進而導致教學品質的下降。

(2)

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18,7(6),頁 139-142

自由評論 第 140 頁 (二) 入學機會大增,學生素質降低 近30 年來,大專校院數量快速成 長,而少子女化的趨勢卻導致學生數 不斷減少,兩相消長之下,大學指考 錄取率屢創新高,到了2016 年已高達 97.1%(教育部統計處,2017);而各 大專校院為了招滿學生而將入學門檻 降 低 ,導 致學 生素 質 也跟 著 持續下 降,影響到學校的競爭力。 (三) 教育經費不足 2014 年我國大專學生平均教育經 費僅182,901 元(評鑑雙月刊,2017), 和開發程度相近的國家相比,略顯不 足。學校在經費不足又無法招滿學生 的 狀 況下 ,將 導致 教 學品 質 嚴重下 滑;如此一來,學校風評變差又更招 不到學生,這樣的惡性循環對學校經 營無異是雪上加霜。 (四) 師資老化 近十年來,大學校院40 歲以下年 輕教師比例愈來愈低,已由2007 年的 24%降至 2017 年的 10%(教育部統計 處,2017)。大學校院教師年齡分配結 構錯誤、再加上少子女化和年金改革 這些現實狀況,未來十幾年,大學校 院裡 的 年輕教師可能 幾乎絕跡。然 而,年輕的教師不但可以為學校引進 新時代的潮流,甚至較能與學生產生 共鳴,年輕教師的短缺將會導致經驗 無法傳承,亦阻斷高教的新陳代謝與 創新發展。

四、提升高等教育競爭力的因應

策略

為了擺脫困境,筆者認為高等教 育應採取下列因應策略: (一) 積極開拓學生來源 目前積極推動的「新南向人才培 育計畫」除了利用網路行銷、提供獎 學金增加誘因,並推動科普及體育運 動交流活動,讓臺灣與國外學校之間 的國際交流更加緊密,吸引國外優秀 人才來台就學。同時,亦致力培養臺 灣學生熟悉東南亞的語言、文化及產 業等,並辦理青年至新南向國家進行 國際體驗學習,以擴大雙邊人才交流。 (二) 善用高教資源,落實終身學習 身處知識半衰期愈來愈短的現代 社會,有學習需求的對象不再侷限於 學生,範圍包括在職人員,甚至擴及 退休人士。因此,政府應積極輔導經 營困難的大專校院轉型,滿足現代社 會大量的學習需求,提升全民的人文 素養,達成終身學習的目標!然而, 若無法成功轉型,政府亦應建立完善 的退場機制,以達到去蕪存菁的目標。 (三) 擴增資源,引進年輕師資 高等教育若沒有新世代年輕教師 的挹注,將會面臨人才斷層的危機。然 而,若能重視並積極栽培年輕教師,他 們就會成為重要的種子,將寶貴的知識 與經驗傳承下去,學校的未來也會更有 發展性。因此,教育當局應把教師年齡

(3)

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18,7(6),頁 139-142

自由評論 第 141 頁 分佈列為評鑑時的重要指標,也必須比 照國中小的做法,降低生師比,才能促 使學校多聘用年輕教師。 (四) 落實高教深耕,提高教育品質 目前推動的「高教深耕計畫」是 先傾聽大專校院的需求後,再擬訂計 畫的方向與目標,教育當局由裁判的 角色轉化為站在輔導與協助的立場。 這種由下而上的方式,使大專校院可 以擺脫評鑑指標的框架,直接把經費 挹注於與學生最有關係的教學之中, 讓各校真正強化教學,達成精進教學 品質的目標。 (五) 輔導職涯定向,加強人才培育 學校應提供多元的人文及通識課 程,亦可安排學生進入職場實習接受 工作歷練,或擔任志工累積生活及國 際體驗,使學生多接觸產業與外國文 化,增加自我探索的機會。 (六) 調整科系,接軌產業 許多大專院校開設的科系及課程 大同小異,同質性過高的狀況下,自 然無法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就讀意願。 因此,各校應「改善共通性,發展特 殊性」,致力發展特色課程,並與產業 接軌,才能吸引學生就讀。 (七) 強化國際觀,培養國際移動力 除了增加英語授課比例、創造雙 語環境,提升學生的英語能力外;應 多開設國際政策與議題研究之課程, 並增加共同研究、合作學習及協同教 學等深度的國際交流活動。另外,並 積極鼓勵學生進行海外交流,無論是 交換學生、擔任志工或工作實習,不 僅有助於開拓學生國際觀,也能建立 起雙方友善的互動關係。 另外,由於高等教育的人才是可 以到處流動、不分國際的。因此,各 大專院校應極力爭取國際頂尖大學排 名,提高臺灣在國際間的能見度,才 能吸引更多海內外學生前來就讀。 (八) 增進研究,加強產學合作成效 高 等 教 育 機 構 作 為 科 學 研 究 中 心,應致力於學術研究,提升論文發 表的數量及品質,讓國家在產業、科 技、醫療等方面,有突破性的進展; 同時,也應積極培育各領域之優秀人 才,才能使研究持續進行,不致中斷。 (九) 鬆綁教育政策,授權大學自主 除了開放高等教育機構不受總量 管制,招收外籍學生外;更應協助高 等教育機構設立海外專班,進行更深 入的學術及文化交流。而且,藉由學 習國外優秀的教育制度,也能有效提 升臺灣高等教育的競爭力。

五、未來展望

在教學方面,高等教育機構必須 精進教 學品質 ,透過 產學合作的模 式,積極與產業界接軌,培育產業所 需人才;在學術研究方面,高等教育 機構作為科學研究中心,應致力於發

(4)

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18,7(6),頁 139-142

自由評論 第 142 頁 表出質量並重的研究論文,提升國際 競爭力;在社會服務方面,高等教育 須滿足社會大眾的學習需求,帶動終 身學習之風氣;在外交方面,高等教 育要積極與國際接軌,透過雙方交流 活動,以培養學生之國際觀。總之, 高等教育無論在教學、研究、社會及 外交方面,始終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 色,我們也期盼,高等教育可以培養 出能夠自主學習、批判思考及反省思 辯的人才,才能真正提升國家整體的 競爭力,發揮高等教育真正的功能! 參考文獻  內政部(2016)。內政部統計年 報。台北市:內政部。  池俊吉(2017)。臺灣大專校院教 育經費變動趨勢分析。評鑑雙月刊, 70,31-32。  張國保(2016)。永無止境的高等 教育評鑑機制。臺灣教育評論月刊, 2016,5(3),59-64。  張國保、王娜玲(2013)。第六章 大學教育。柯華葳、張鈿富等主編, 中華民國教育年報102年,195-244。新 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 張國保、袁宇熙(2014)。我國學 用合一之現況、問題與解決之道。教 育研究月刊,248,5-22。  張國保、袁宇熙(2014)。第六章 大學教育。柯華葳、張鈿富等主編, 中華民國教育年報102年,207-273,新 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 張國保、潘扶德、林和春、連倖 誼、巫博瀚(2017)。高等教育國際競 爭力發展面臨的問題。銘傳大學 2017 高等教育國際競爭力發展論壇,桃園 縣:銘傳大學。  教育部統計處(2017)。大專校院 概況統計 (106學年度)。台北市:教育 部。  黃雯玲(2017)。當前高等教育發 展問題與策略。銘傳大學 2017 教學 視導雙師演講,桃園縣:銘傳大學。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配合教育革新趨勢 發揮教育統整功能 因應開放教育理念 促進教學效能提升 符應教育學習理論

二、本案中等師資類科學生(特教系以外之學生)修習之「教育專業課程版本」應為106年11月17日教育部臺教師(二)字第

配合小學數學科課程的推行,與參與的學校 協作研究及發展 推動 STEM

身心障礙學生升學大專校院甄試委員會於 108 年 11 月 1 日公告「考試科目及測驗範 圍調整說明—111 學年度起適用」,本案業經教育部 108 年 10 月 29

自 111 學年度開始,「身心障礙學生升學大專校院甄試數學考科」將依據 108 學年度 實施之「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數學領域」

§  透過與教育局及⼤大專院校顧問合作,共同發展、試⾏行及驗

質素評核  質素評核將 為此,評核 建議,根據 教育局會在 到校評核工 局提交學校 參加幼稚園 校,可向教 質素評核跟 能達到既定

二、 學 與教: 第二語言學習理論、學習難點及學與教策略 三、 教材:.  運用第二語言學習架構的教學單元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