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高等學校學徒兵的徵召與實態
全文
(2) 謝誌 書寫謝誌時,電腦選字出現「獬⾘」,⼼裡滿是悲傷。論⽂完成前,我的指 導教授蔡錦堂⽼師與前⽼闆許雪姬⽼師,派任我前往景美⼈權園區進⾏檔案整理。 景美⼈權園區前身為國防部新店監獄,也是⽩⾊恐怖時期關押政治犯、思想犯之 處。監獄⾨⼜有隻「獬⾘」,是古代神獸,特徵是頭上的角,角可以分辨誰是好 ⼈、誰是壞⼈。如此能⼒,回顧威權統治的台灣,現在想想盡是諷刺。 ⾃⼰的研究所⽣涯,感謝徐爸、徐媽,可以讓我選我所愛,⾃由⾃在地尋求 ⾃⼰的⼈⽣,25 歲才決定進入研究所就讀,如此任性,⼀切都是因為我的爸爸、 媽媽,我的弟弟,他們總是遷就我的放浪不羈跟脾氣,偶有摩擦,卻也彼此深愛。 我們擁有共同的理想和理念,對於臺灣,我們更是有共同的想像,感謝你們⼀直 站在我的背後挺我、⽀持我,這是我⼈⽣最⼤的幸福。還有已經在天堂守護我的 阿公阿嬤、外公外婆。對了,我很思念祢們。每當我覺得氣⼒放棄時,祢們是我 重新站起來最⼤的動⼒。 感謝⽂學院院長陳登武⽼師,給了我在校園裡舉辦電影特映會的機會,也讓 我能跟萬仁導演有過在街頭談電影的熱⾎⽇⼦︔感謝⽂學院秘書莉菁,默默的幫 助我很多,也幫我擋了很多⼑,甚至推舉我擔任⽂學院畢業⽣代表,讓我能夠在 全國直播的情況下讓國恩跟我⼀起拍下臺灣獨⽴︔感謝臺灣史研究所的⽼師們, 佩賢⽼師常常給我當頭棒喝,那種⽤笑的當頭棒喝,讓我更細⼼、更專業。素玢 ⽼師肯定我的能⼒,同時,我也是素玢⽼師的粉絲,我愛素玢,謝謝。感謝溫奶、 簡皇后、謝學長,這段時間裡感謝你們包容我的⽩⽬,或者說跟我⼀起⽩⽬,⼤ 部份時候因為你們,常常挽救了⼤意又常遲到的我,陪我歡喜陪我⽩⽬︔感謝 101 級的⼤家,品儒、冰男、明道、俊宇、芮璇、俊杰、偉欽、⼤⽊,⼤家⼀起瘋、 ⼀起玩,也陪我完成了臺⾼九五研討會,還有臺灣史⼗週年所慶,對我來說,有 你們真好。我們都有⼀個共同的夢想,就是「臺灣獨⽴」,這些年我們⼀起反的 國民黨,能在我們的年代終結,然後在我們有⽣之年,⼀起⾒證「臺灣獨⽴」。 對了,我們還要⼀起感謝國恩,因為國恩,我才能在龜山島跟他⼀起拍攝臺灣獨 ⽴照。.
(3) 從⼩,阿嬤就會幫助陌⽣⼈,「有能⼒的⼈幫助需要的⼈,是天經地義」,這句 話成為了我⼈⽣的⽅向。從南屯天主堂開始,⼀路到⼤埔、反旺中、反服貿,舉 辦⾏動代號 1129,還有無數場次的台師⼤電影特映會。感謝這⼀路以來互相⽀持 的夥伴,還有許多被「召集」的學弟學妹。有你們,臺灣意識才會在台師⼤裡開 花結果。承諺、⾖花、晏慈… 太多太多了,我無法⼀⼀列出,你們是我研究所 ⽣活裡,最⼤的⽀柱。謝謝。感謝。 感謝尾鰭跟⼩健,好朋友話不⽤多,總是兩肋插⼑,甚至幫我尋找聖智處理 我的英⽂摘要。我們⼀起⾛在⼈⽣的路上,互相提攜。求學⽣涯能夠遇⾒你們, 是我最⼤的幸運。感謝聖凱學長跟津⽥學姊,有你們才有這本論⽂的誕⽣,這⼀ 切都歸功於你們︔感謝政儒學長,你⼀直是我學習的對象。還有⾳地⼤帝,趕快 把黨產⼤亨完成。 感謝我的指導教授蔡錦堂⽼師。⼀⽇為師、終身為⽗,令⼈驚奇的成為蔡家 ⾨⽣,⽼師的細⼼與指導,不只是在論⽂,在⽣活、在⼯作,⽼師都好比⽗親⼀ 般照顧我,⼼裡滿是感謝。回想過去舉辦的台⾼特展跟台⾼研討會,每次跟⽼師 出去,都知道是少⼀次跟⽼師的⾒⾯,跟著⽼師⼀起在研討會畫下學術的終點, ⼼裡很是激動。⽼師,謝謝你。 感謝我的前女友亞如,妳的⿎勵與⽀持,讓我⾛進臺灣史的世界。感謝妳給 了我磨難的機會,在我最需要妳的時候,選擇讓我⼀個⼈⾯對。因為妳的放下, 讓我重新看待我的⼈⽣,也重新學會如何愛⼈。謝謝妳 感謝⼀直陪在我身旁的卡卡,還好我們⼀起任性,給予彼此⼼靈上的富⾜, 最後的論⽂時期有妳的協助,才有這本論⽂的完成。這四年多來,我在街頭上衝 撞,在校園裡奔闖,妳總會毫無猶豫地⽀持我。妳的正向總是給了我很多的能量, 謝謝妳無私的付出,我永遠銘記在⼼。XOXO 「 臺灣是我的母親,願我能⼀輩⼦為母親付出、努⼒ 為美麗的島嶼,創建⼀個屬於臺灣⼈的臺灣. 」. 2017,於景美⼈權園區.
(4) 臺北⾼等學校學徒兵的徵召與實態 摘要 1945 年 3 ⽉,臺灣中等以上學⽣,以學校為單位接受徵召組織學徒隊,編⼊ 第⼗⽅⾯軍下的獨⽴混成旅團。此時全島中等以上學⽣,不分臺、⽇⼈,搖⾝⼀ 變成為⼤⽇本帝國陸軍⼆等兵,直到 8 ⽉終戰為⽌。臺北⾼等學校作為培養臺灣 社會領導階層的菁英學校,同樣接受徵召,與臺北⾼商、臺北⼀中、臺北⼆中等 北部地區學校學⽣,⼀同被編⼊敢⼀三⼋六⼆部隊。臺北⾼等學校的學⽣成為學 徒兵後,被分⾄第⼀中隊與第五中隊,其中更遴選數名學徒兵編⼊重機槍中隊。 過去在社會中享有「特權」的⾼校⽣,在⾷⾐住⾏育樂都別樹⼀格,如今因 應戰事的變化、時局的動盪,強迫學⽣捨筆執劍、報效國家,臺北⾼等學校的菁 英們是如何⾯對軍隊的⽣活型態?本⽂將以臺北⾼等學校學徒兵為例,以回憶錄、 ⽂獻解讀、⼝述訪談的⽅式,企圖還原⼆次世界⼤戰末期,堪稱菁英中的菁英的 臺北⾼等學校學⽣,是如何⾯對從⾃由⾃治的校園⽣活轉⽽⾯對威權、紀律甚⾄ 準備犧牲⽣命、報效國家的軍隊⽣活。 關鍵字:臺北⾼等學校、學徒兵、學徒隊.
(5) The students of Taihoku Higher School used to have privilege and the army's life Summary. In March 1945, students of secondary school or above accepted the recruitment as “student soldiers.” During the end of World War II, from March to August 1945, all the students, including Taiwanese and Japanese, were turned into privates second class of the Empire of Japan (Dainippon Teikoku). These schools in northern Taiwan accepting the recruitment involved, for example, Taipei Business High School, Taipei First High School, Taipei Second High School, and even Taihoku Higher School, the elite-to-be training school.. In response to the changes in the war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turbulence, the students of Taihoku Higher School having used to have "privilege" in society were forced to leave school and join the army to serve the country. How did these elites of Taihoku Higher School adapt to the army's life? This article will use materials of memoirs of the students, literature interpretation, and oral interview to restore the situation that the Taihoku Higher School students faced during the end of the World War II. We wish to explain how these students dealt with this dramatic change from the liberty campus life to the life under authority and discipline, and even under the pressure of sacrifice.. Keywords: Taihoku Higher School、Student soldiers.
(6) 目錄 第一章. 緒論………………………………………....P.1. 第二章. 強弩之末—帝國最後的軍事動員. 第一節. 學徒兵徵召…………………………….P.19. 第二節. 學徒兵是不是兵…………………….....P.25. 第三節. 學校軍隊化—學徒隊分佈………….....P.32. 第三章. 入學即入營. 第一節. 「赤べタ」二等兵?………………..P.44. 第二節. 菁英的戰爭足跡…………………..…P.51. 第三節. 學徒兵的飲食……………………..…P.58. 第四節. 生死一線-臺北大空襲…………..…..P.62. 第五節. 重返大屯山……………………..……P.65. 第四章. 菁英學徒兵的除隊. 第一節. 特種部隊-重機槍中隊…………..……P.69. 第二節. 重機槍中隊的訓練……………..……..P.73. 第三節. 戰爭結束-除隊後的學徒兵……..……P.78. 第五章. 結論…………………………………..…… P.87. 附錄、參考資料…………………………………….. P.90.
(7) 臺北高等學校學徒兵的徵召與實態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昭和二十年(1945)八月,美國於日本廣島、長崎投下原子彈,結束第 二次世界大戰,也開啟美軍對日本近七年(1945.8~1952.4)的佔領統治,期 間透過非軍事化與民主化改造日本社會,使其不再成為美國與世界和平、安 全的威脅。1 日本投降之前,真正決定性的戰役為沖繩本島登陸戰,盟軍代號 稱為「冰山行動」,為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場中規模最大的兩棲登入行動, 為期82天,盟軍死傷超過8萬,日軍死傷超過10萬。此外,仍有為數萬地平名 喪生、受傷或被迫自殺。為因應沖繩登陸戰,日本以「學徒兵」名義,以沖 繩一中的學生為徵兵單位,強迫未滿徵兵年齡的學生捨筆執劍,放下書本、 拿起武器,成為大日本帝國陸軍的二等兵,與盟軍決一死戰,報效國家。2 於 此同時,作為日本殖民地的臺灣,亦將全島中等以上學校,以學校為單位, 組成一支支學徒隊, 3使原本在學校接受教育的學生,投筆從戎,搖身一變而 成為大日本帝國陸軍士兵。 1937年7月開始,中日兩國在蘆溝橋開啟戰端後,臺灣總督府即展開相關 軍事動員。隨日軍在中國的戰事日漸越深,戰場擴及至華中、華南地區,同 時亦往東南亞擴張。此際,臺灣青年開始被臺灣總督府有系統地動員,以非 正式軍事人員的身份投入戰場,陸續組織:農業義勇團、農業指導挺身團、 臺灣特設農業團、臺灣特設建設團,作為佔領地後勤支援的角色。而臺灣總. 1. 林明德,《日本史》(臺北:三民書局,2010),頁 257、275。. 2. 兼城一, 《【証言。沖繩戰】沖繩一中。鉄血勤皇隊の紀錄(上)》(東京都:高文研株式會. 3. 社,2000 年 6 月 23 日),頁 1。 「敕令:戰時教育令」,《臺灣總督府官報》,第 986 號,(1945 年 6 月 25 日),頁 6。 1.
(8) 督府除以軍夫、軍農夫等名義動員臺灣人外,也募集軍屬以協助佔領區的軍 事活動。在太平洋戰爭後,軍屬的編制亦隨著領地擴張而擴編,以軍屬身份 前往東南亞佔領區從事技術、醫護等相關工作之人員也逐漸增加。4 然而,本文無意解答戰爭時期(1937-1945)臺灣軍事動員相關的所有問 題。將焦點集中於描述戰爭末期徵召未滿徵兵年齡的學生作為學徒兵的整體 動向。為什麼稱作為學徒兵?戰前「學生」一詞專指大學生,「生徒」為中 等學校、高校生,故學生與生徒合稱之為「學徒兵」, 5本文所指之學徒兵亦 採此意(因中日文用語差異,本文所使用之學生一詞即為中等學校學生之意)。 廣義而言,所謂的學徒兵,及全日本學徒出陣開始到戰爭結束為止,包含學 徒出陣在內,中等以上學校學生以在學生身份被召集入隊,或因政府僅取消 緩徵且達徵兵年齡被徵集者稱之。 6 而臺灣特殊的是 1945 年 3 月中等以上男 子學校的「全校軍隊化」:就讀中等學校以上學生,未滿徵兵年齡者,於 1945 年 3 月 20 日至終戰,不分臺日人、文理科生,均以第二國民兵役接受「防衛 召集」,日本政府以學校為單位,將全臺中等以上學校包括臺北帝國大、臺 灣總督府臺北高等學校,以及專門學校、師範學校、職業學校、中學校等, 轉換成一個個陸軍之特設警備部隊下的學徒隊。然此種軍事動員團體僅出現 在沖繩以及殖民地臺灣,學徒兵的徵召有別於臺灣其他軍事動員團體,是因 應美軍登陸作戰而特別徵召的正式軍隊。統治當局動員學生的狀況反應戰爭 末期戰爭情勢逆轉,日本情況急轉直下,所做的特殊動員。臺灣的戰略位置 從南進基本轉成本土保衛戰的最前線,因此學徒兵的組訓過程與佈署概況,. 4. 臺灣総督府官房情報課, 《大東亞戰爭と臺灣》 (臺北市:臺灣總督府官房情報課,1943),. 5. 日本「學徒出陣」之前半年出版的《學徒出陣》一書,以及《日米學徒決戰論》等書籍,. 頁 35。 成為當時日本國家動員學生上課的理論依據。高瀨五郎監修,高戶顯隆撰述, 《學徒出陣》 (東京:每日新聞社,1943 年) 。伊藤安二, 《日米學徒決戰論》 (東京,越後屋書房,1944 年)。 6. 徐聖凱,〈二次大戰末期的學徒兵─以臺北高等學校及一三八六二部隊為例〉《第二屆臺灣 近代戰爭研討會論文輯》(高雄市:春暉出版社,2013 年 4 月),頁 99。. 2.
(9) 能一定程度地呈現出學生在戰爭中角色的轉變,亦得一窺日本戰況敗退之際, 學徒兵所面臨的實際遭遇。 進言之,本文欲研究戰爭末期,中等學校以上的學生捨筆執劍後在軍事 協力上的效用及其生活與其政策體制的過程。然全臺灣所有中等學校以上超 過20所,筆者欲將焦點集中於臺灣總督府臺北高等學校,這所作為培育未來 臺灣社會領導對象的學校所培育的 「 エリート」(菁英), 7又是如何面對戰 爭動員的情況。日本當局在臺灣進行的最後一波動員行動,是在1945年1月開 始實施的徵兵制度,一般認為因徵兵時間過於短促,無法有做有效的觀察。 但臺灣的學徒兵動員最特殊之處是臺灣要塞化以來的學校軍隊化,將未滿徵 兵年齡的學生徵召並投入戰場,可見當時日本當局面臨的危機,以當時沖繩 登陸戰的情況來看,也證明即使是菁英,仍有有效力戰場的可能性存在。以 臺北高校的案例而言,1945年3月20日開始的陸軍防衛召集,也就是學校軍隊 化,為因應戰情緊急及臺灣要塞化,尋常科以及高等科未滿徵兵年齡者,不 分臺日人、文理科生,均接受防衛召集,時間至8月29日解除召集,8召集時間 前後共163天,故本文以此作為時間斷限,並將論文題目定為臺北高等學校學 徒兵的徵召與實態。 本文選擇學徒兵的問題面向探討,主因是論述戰爭時期臺灣軍事動員僅 侷限於概括性的探究,缺少在時空脈絡下就特定的軍事團體長時期的追蹤與 整體性的討論,遂無法掌握參與特定學徒兵之組訓過程,以及在戰爭期間任 務形態的轉變。導致相關討論至今仍停留在片面性的描述。總的來說,本文 的研究目的者要有以下數項:. 1. 論述學校軍隊化的軍隊編制具體措施,以及建軍初期的訓練與任務分 配,含及面對戰況的應變與影響。 7 8. エリート為菁英之意,原文為法文 élite 徐聖凱,〈二次大戰末期的學徒兵─以臺北高等學校及一三八六二部隊為例〉,頁 128。 3.
(10) 2. 以臺北高等學校學徒兵為中心,透過人員佈署與戰爭局勢的變化,呈 現太平洋戰爭末期學徒兵在戰爭協力角色上演變的歷程。 3. 臺北高等學校所培育的 菁英 ,是如何反應其生活於戰爭體制的動員過 程。. 簡而言之,本論文旨在重現學校軍隊化-臺北高等學校學徒兵,對應統治 當局的動員經過、軍隊訓練、駐防任務及地點的考證,並建構出臺北高校學 徒兵的生活情況,其能理解日本軍事動員中最後的拼圖。. (二)研究回顧. 有鑑於學徒兵研究史的回顧,至今仍付之闕如。本節擬按照時序的推進, 概述前人研究的重要成果。. 專書 鄭政誠著《南臺灣的師培搖籃-殖民地時期的臺南師範學校研究 (1919-1945)》,以研究臺南師範學校為主,係少數對於學徒兵有完整論述 文本。透過未出版的南師同窗會回憶錄,完整描繪出臺南師範學校以學校為 單位,輪廓清楚的學徒兵分隊制度以及學徒兵軍隊生活,理解當時臺灣作為 戰時體制下,承接本土決戰防衛任務的師範學校學徒兵,所經歷的各種軍隊 情況。1945 年 5 月 22 日,日本政府又依勅令第 320 號頒布「戰時教育令」, 宣布戰爭已進入最後決戰階段,徹底動員所有學生從事戰時需要的空中防衛、軍 需品生產與勞動工作;同時為便於從事戰時各項軍事工作,也規定每所學校的教 職員及學生需組織學徒隊。文中將學徒兵生活鉅細彌遺清楚描繪,舉凡軍隊戰 地任務、工作內容,學徒兵軍隊服裝、生病情況,皆有討論。南師學徒隊與. 4.
(11) 臺南一中、臺南二中、臺南工業專門學校、農業學校、長老教會中學組成特 設警備大隊第 508 大隊,通稱臺灣第 13872 大隊,隸屬第十二師,以上學校與 年輕老師亦成為動員對象。由於生活情況不佳,學徒隊得到瘧疾者亦不少, 加上飯不夠吃,軍隊任務吃重,可說是辛苦萬分。此書相較於其他專書及論 文,對於學徒兵之研究已是非常突出,只是未有討論軍隊制度,不能理解當 時南臺灣日軍軍隊防守及移動過程,較為可惜。 9 朱珮琪在《臺籍菁英的搖籃-臺中一中》裡提及,全校被徵召做學徒兵, 前往臺中清水國小部海防陣,天天在山腰挖掘壕洞。作者點出學生捨筆執劍 出現的生活問題,課程進度受到影響,且學校教師成為軍隊的一員,相較戰 時體制下軍事為主、課程為輔的情況相比,已有準備與美軍決戰的想法。但 資料缺乏與篇幅較少,以致未能呈現臺中州立臺中第一中學校學徒兵的真實 狀況,多只有戰時體制下,臺中第一中學校的軍事訓練與動員的介紹,未能 清楚論析,亦無法回答任何問題。 10 徐聖凱所著《日治時期臺北高等學校與菁英養成》, 論析設置於殖民地 臺灣的臺灣總督府臺北高等學校,經歷日本統治中後期,雖因戰後改制而夭 折,但其培養出身者,在戰前戰後皆取得不小成就。其自由學風與菁英養成 的高等學校,制度以及課程內容並非本文研究回顧之重點,故不論。然臺北 高等學校自 1943 至 1945 年 8 月戰爭結束以前,所經歷的軍事徵召,因作者 清楚論述而且較其他專書完整,亦是本文研究發展的基石。臺北高校在校生 被徵召的情形分為三個階段,先是文科生出征,繼而是全校軍隊化,以未滿 徵兵年齡者以第二國民兵役動員之。文章清楚說明文科生出征所引徵的法律 條文,以及出征人數,和訓練過程,並說明文科生復原後其學歷資格認定為 全數自動畢業,其大學志願由班導師參考在學成績決定,填寫一、兩個自願 9. 鄭政誠,《南臺灣的師培搖籃-殖民地時期的臺南師範學校研究(1919-1945)》(臺北:博楊 ⽂化,2010 年 12 ⽉ 01 ⽇)。. 10. 朱佩琪,《臺籍菁英的搖籃:臺中⼀中》(臺北:向⽇葵⽂化公司,2005 年)。 5.
(12) 後提出申請文書,學生不需參加升學測驗。1945 年 3 月全校軍隊化以後,不 論臺日人或文理科生一概未經徵兵檢查,全數隸屬大日本帝國陸軍一三八六 二部隊。 11 礙於篇幅,對於學徒兵的生活僅能稍微提及,但已相當豐富。學徒兵們 在夜晚熄燈後,仍在窗邊讀得岩波文庫的書籍,並且不分高低年級皆會交換 閱讀;配屬於重機關槍中隊的同學在軍隊生活中,寫著隨筆、詩、和歌,並 於戰後收集成冊;亦有為數眾多的同學於學徒兵期間書寫日記、操練過程, 成為本文研究的史料。於此,徐聖凱一書之重要性,則可為本文的基石,然 本文未能回答一三八六二部隊的概況以及分隊狀況,及其成軍愈三個月的生 活過程,為未來研究可論析之部分。. 學位論文 鄭麗玲的〈戰時體制下的臺灣社會(1937~1945)─治安、社會教化、軍 事動員〉, 為其在1994 年提出的碩士論文。此文以戰時體制下的臺灣社會 為探討對象,從治安、社會教化、軍事動員的三個面向進行分析,檢視日本 殖民當局所建立的現代化國家權力的控制組織,在戰爭狀態下運作的情況。 論文提及了軍夫動員、海軍志願兵制度、徵兵制與青年訓練(包括皇民鍊成 所、青年學校、青年特別鍊成所)、「志願」從軍..等日本統治當局的臺灣軍 事動員,唯獨缺漏學徒出陣與學校軍隊化的部分,以致未能解答學徒兵問題。 12. 李國生撰著〈戰爭與臺灣人:殖民政府對臺灣的軍事人力動員〉, 以「臺 籍日本兵」為探討對象,將在臺灣以各類名義被殖民政府徵調動員的人員作. 11. 徐聖凱, 《⽇治時期臺北⾼等學校與菁英養成》 (臺北市:國⽴臺灣師範⼤學出版中⼼,2012 年 10 ⽉)。. 12. 鄭麗玲,〈戰時體制下的臺灣社會(1937~1945)─治安、社會教化、軍事動員〉(新⽵: 清華⼤學歷史學研究所碩⼠論⽂,1994)。. 6.
(13) 概括性的討論,並對其進行分類、定義及分析研究。著重處理戰時殖民政府 徵調臺灣人的過程及其動員的特殊性,從法律及組織運作的角度,析論日本 殖民政府如何透過制定、運用法律來徵調、組訓臺灣人。並分析在日本南進 的過程中,實施南進化、工業化及皇民化政策之際臺灣所扮演的角色,以及 如何反應在軍事人力動員的政策之中。其中論析日軍對大專學生以「學徒出 征」之名,鼓勵學生投筆從戎,其實是被迫徵召,表面上日軍採取學生以志 願方式入伍,實際上卻是在一種無法拒絕的無形壓力下,逼迫人非接受不可。 另對於1945年因應美軍攻勢而徵集的學徒兵,則以極小篇幅敘述當時臺北北 區二個做為學徒編制的部隊,有臺灣一三八六一部隊,即由臺北帝國大學的 學徒兵所組成;其他高等學校的大專學徒兵則編入一三八六二部隊。由於論 文主題為臺灣人日本兵的概括性討論,且受限於史料,對於學徒兵討論有限。 13. 陳柏棕所著之碩士論文〈血旗揚帆-臺灣海軍志願兵的從軍始末 (1943-1945)〉,在論述臺灣海軍志願兵的從軍歷程,由制度實施背景、殖 民當局的動員行動,到其受訓、出征與復員,試以建構臺灣人在配合日本軍 事動員下參與戰爭的一個面向,而戰爭結束後的戰後復員,也多有陳述,只 是未提及和討論學徒兵的內容,對於研究戰爭體制下的臺灣而言,仍是非常 重要的學位論文。14 蘇曉倩著之〈身體與教育—以日治時期臺灣實業學校的身體規訓為例 (1919-1945) 〉 ,以日治時期整體實業學校學生因軍事訓練而起之身體規訓 的討論, 欲透過實業教育對於身體的建構,來論證日本帝國在臺灣建構現代 規訓社會。從早期側重讓學生在熟練實業技能與知識,訓練可駕馭的勞動力, 13. 李國⽣,〈戰爭與臺灣⼈:殖民政府對臺灣的軍事⼈⼒動員〉(臺北:國⽴臺灣⼤學歷史學. 14. 陳柏棕,〈⾎旗揚帆─臺灣海軍志願兵的從軍始末(1943-1945)〉(臺北:國⽴政治⼤學臺. 研究所碩⼠論⽂,1997 年 6 ⽉)。 史所碩⼠論⽂,2010)。. 7.
(14) 進入1930年代後,為配合思想統戰與國防動員,逐漸強化學生成為具備日本 精神的勇武之民的教學任務。而在其第五章軍事教育與身體,將學徒兵的討 論放在戰爭下的臺灣少年兵章節裡論述,主題以非常體制下的學生動員為主。 文中將學徒奉公隊作為學生兵,認為學徒奉公隊所做之勤勞奉仕視為學生兵 的工作,仍有其爭議之處,尚待筆者於論文討論中釐清。然作者仍透過口述 訪談及校史,稍稍整理出學徒兵於徵召時對應美軍登陸所做的訓練,並提及 些許學校之學徒兵駐紮地區。論文內從北到南一共提及了宜蘭農林學校、宜 蘭商業學校、新竹工業學校、彰化商業學校、高雄工業等五所學校,但因篇 幅較小,因此通篇未能將特殊動員的學徒兵專節討論實為文章可惜之處。15 胡茹涵所著之碩士論文〈臺灣戰後初期的中學教育(1945-1952 年)〉, 內容係以 1945 年太平洋戰爭結束後到 1952 年國民黨來臺初期為止,從臺灣 省行政長官公署、二二八改組之臺灣省政府、1949 撤退來臺的國民黨政權, 三個階段的接掌下,中學教育逐步由日本化轉換到中國化的過程,還原戰後 臺灣中學教育的樣貌。雖論文主題是以中學教育的進程為主,但於第二章第 二節第五段,以中學回憶錄以及口述訪問說明當時警備動員的狀況。內容說 明臺北一中、臺北二中、臺北四中、臺中一中、臺中商業、彰化中學,以上 五間學校於學徒兵動員時期駐守於各駐紮地的生活情況。作者提到了臺北二 中駐紮於礁溪,而中部地區的學徒兵被徵召佈防於梧棲一帶,主分別駐守於 中部的海岸線。臺中一中及臺中商業學校駐紮於清水、彰化中學駐防於大甲。 並提及了當時受訓練的辛苦,以及實際生活的狀況。受限於論文主題與篇幅, 對於學徒兵的動員僅能簡述,並沒有深入的討論實際的學徒兵生活情況。16. 15. 蘇曉倩,〈⾝體與教育─以⽇治時期臺灣實業學校的⾝體規訓為例 (1919-1945)〉(南. 16. 胡茹涵,〈臺灣戰後初期的中學教育(1945-1952 年)〉(新⽵:國⽴清華⼤學歷史所碩⼠論. 投:暨南國際⼤學歷史所碩⼠論⽂,2004 年)。 ⽂,2005)。. 8.
(15) 期刊論文 陳文松撰著〈「青師」學徒兵所見日本皇國民教育的虛實:以鍾肇政先 生訪問紀錄及回憶錄、小說為中心〉,全文以鍾肇政先生為中心,從「青年 師範學校」學徒兵出發,重新檢視 1930 年代後期皇民化運動政策的實行過程。 濁流三部曲第二部《江山萬里》,即是書寫就讀彰化青年師範學校第二年, 即被徵召為學徒兵,前往大甲營地駐紮開始到日本戰敗投降。內文著重於學 徒兵部分主要是放在軍隊管理上的不合理與統治階層的暴力管教。由於研究 主題著重於整個皇民化運動政策的實行過程,對於學徒兵的生活層面與制度 較無篇幅敘述。 17 徐聖凱所著〈二次大戰末期的學徒兵 ─以臺北高等學校及一三八六二部隊 為例〉,以臺北高等學校為例,對於戰爭進入總動員時期,徵召學生參戰是 必然的趨勢,本文以學徒兵為討論對象,了解太平洋戰爭發生以來戰爭與學 生的關係,初步整理日治時期日臺之間同步動員學生當兵的大致輪廓。本文 主要探討的時間從 1943 年 10 月取消文科生緩徵,及後來與日本有所差異的 臺灣要塞化 ─「學校軍隊化」。以臺北高校學徒兵而言,作者認為從 1945 年 3 月 20 日學生被召集入隊開始,到 8 月 29 日解除召集,這些學徒隊在形式上 具有軍隊的組織、任務與目的,性質上以構築防禦工事為首要任務,可視為 正規軍隊的輔助戰力,但對整體戰局缺乏實質上的影響。然而從美軍登陸琉 球後,臺灣北部的學徒兵緊急向北海岸集合,可知這些學徒隊仍有效力戰場 可能性存在。其文章的重要性在於首度針對學徒兵法制化的討論,並剖析出 臺灣學徒兵的輪廓。礙於篇幅,作者亦提及對於學徒兵生活的研究有待未來 學界討論發展。 18. 17. 陳⽂松,〈「青師」學徒兵所⾒⽇本皇國民教育的虛實:以鍾肇政先⽣訪問紀錄及回憶錄、 ⼩說為中⼼〉(新北市:臺灣⾵物雜誌社,2012 年 12 ⽉ 31 ⽇,第 62 期),⾴ 15-17。. 18. 徐聖凱, 〈⼆次⼤戰末期的學徒兵─以臺北⾼等學校及⼀三⼋六⼆部隊為例〉 《第⼆屆臺灣 9.
(16) 杜武志論析〈日治時期臺灣學生兵動員之探討〉分為上中下篇,上偏從 戰爭體制開始介紹,對於學徒兵著墨較少;中篇則多為學徒兵生活的討論; 下篇多以抨擊日本戰爭政策為主。作者曾為學徒兵的經歷,整理出了學徒兵 於徵召時的過程。係少數曾討論徵召學徒兵的適法性過程的文章,作者認為 日本陸軍省在一九四四年十月十八日修正公布「兵役法施行細則」,規定滿 十七歲始予召集,但在臺灣則是僅十四歲學生亦被徵召,認為有違徵兵法。 作者亦對於學徒兵生活的穿著以及飲食多有討論,學徒兵常因為配給的食物 不足而挨餓,且炊飯值班兵須優先準備幹部餐,導致軍隊伙食越顯缺乏。筆 者文章引用許多時為學徒兵的學生証言,只是所整理之內容尚有不足,雖分 做三篇,討論琢磨之處甚少,未能在適法性上多做討論,較為可惜。 19 從上述不同時期有關學徒兵研究史的回顧中,可以發現幾項特色和有待 補白的部分:. 1. 研究對象上,過去的研究成果偏重於戰爭體制下的動員,涵蓋整理進 行探討,缺乏個別軍事動員團體做深入的探究,大都由軍夫、軍屬、 志願兵、徵兵等日方在臺灣軍事動員的順序,作概略式的動員陳述。 至於戰爭末期臺灣要塞化-學校軍隊化的軍事動員集團,在戰爭中的始 末無法清楚知悉。 2. 研究主題上,因為納入戰爭體制下集中討論,容易忽略戰爭不同階段, 個別軍事動員、徵召的特殊環境。且各校留下的資料較少,多為口述 證言,學徒兵無論其制度或是生活,都難以自成專文討論,對於此特 殊的軍事動員集團,應有更多面向討論。. 19. 近代戰爭研討會論⽂輯》(⾼雄市:春暉出版社,2013 年 4 ⽉),⾴ 98-131。 杜武志, 〈⽇治時期臺灣學⽣兵動員之探討(上)〉 《臺北⽂獻直字》 ,148, (2004 年 6 ⽉); 〈⽇治時期臺灣學⽣兵動員之探討(中)〉《臺北⽂獻直字》(148,2004 年 9 ⽉);〈⽇治 時期臺灣學⽣兵動員之探討(下)〉《臺北⽂獻直字》(150,2004 年 12 ⽉)。. 10.
(17) 3. 研究時間的範圍以戰爭進行過程的1937至1945之間的研究成果較多, 對於戰爭末期與臺灣學徒兵影響最直接的討論則顯得較不明確。 4. 在資料的使用上,受限於日治後期因為出版品一律接受檢閱的關係, 呈現出來的記錄有明顯偏向政府說詞的情形,要不就是紙張缺乏,今 日留存的報紙資料十分稀少。因此透過口述(有時可得到私人文獻) 或問卷的方式,彌補文獻上真實性的不足,此外已出版的傳記、回憶 錄,未出版的同窗會回憶文集、學生刊物,個人日記、回憶,都是研 究這時期的核心史料。. 綜觀學界對於學徒兵的研究,至今仍少有專門檢視單一學校參戰過程的 研究觀點。日本當局對於殖民地的軍事動員,具有其特地的戰略考量,對於 戰爭的推演、軍事訓練與任務的型態,都與當時戰爭的狀況與時俱進,隨之 變更,若只以整體檢視軍事動員體制來進行論述,將無法客觀呈現日本當局 對於軍事動員的目的,故如做概括性的討論將有其侷限性。此外對於學徒兵 的研究,資料使用亦有其待補足之處。因此,對於學校軍隊化—學徒兵動員 的研究課題與史料應用上,仍有相當發展的空間。. 11.
(18) (三)研究方法、史料運用與名詞界定. 透過臺灣歷史學界對於學徒兵的研究回顧,或多或少可以釐清本研究的 問題方向與研究起點。以下從研究時間和範圍、資料來源與分析、研究課題 與論述過程等方面,逐一說明之。. 研究時間和範圍 本文所涵蓋的研究時間,是以臺北高校學徒兵的案例而言,從1945年3月 20日學生被召集入隊,配屬陸軍第六六師團所屬特設警備第五O五大隊敢一 三八六二部隊,到8月29日解除召集,9月10日復學。這群14歲至18歲之間的 未滿徵兵年齡者,不分臺日人、文理科生,均接受「防衛召集」至解除召集, 時間前後共153天。這樣的時間斷限雖短,可是正逢太平洋戰爭末期,日本節 節敗退,軍事戰略佈局和局勢均為之丕變,臺灣的軍事動員與前期已不可同 日而語,正進入全民皆兵的情況。因此以學校為單位的學校軍隊化,作為日 本帝國的學徒兵,在此時發揮何種軍事協力效用的討論卻常常被遺忘。鑑於 戰爭局勢的轉變,故以1945年3月為基準的時間格局,探析學徒兵在此期間的 從軍歷程,大體上可補遺戰爭末期,臺灣人之於戰爭協力的最後一塊拼圖。 然而戰爭末期,官方留存的資料甚少,且有關臺灣各中等學校於學徒兵留存 的資料甚少,徵召時間亦只有153天,無法對以臺灣為主作整體討論,故僅以 筆者所得到臺灣總督府臺北高等學校的資料為主,進而書寫、討論學校軍隊 化的學徒兵召集。. 12.
(19) 史料與研究法 本文的研究方法以文獻分析為主,口述訪問以及田野調查為輔。以下為 史料與文獻使用分類: (1) 官方史料:防衛庁防衛修硏所戦史室編撰《戰史叢書》 、國防部委託劉鳳翰 編撰《日軍在臺灣》一書。 (2) 臺北高校回憶文集:《しょうへい》、《しょうへい-ああ純真の意気を負ふ》、 《Dämmerung(黎明)》、《臺北高等學校(一九二二一九四六)》、《臺灣島は永遠に在る-日制高校生が見た 一九四五敗戰の臺北》、《獅子頭山に雲みだれ》 (3) 學生刊物:《翔風》第26號 (4) 同學會會報:《椰子樹會》第6號至第19號 (5) 個人傳記:《七星が嶺に霧まよふ-わが殘照の二等兵生活》、 《はんぶん. に. ほんじん》、 《私の太平洋戰爭日誌》、《對の大屯 わしらがe 館》、《臺湾における「学徒兵」召集の実態とその法的背景》 、《夢破れて現実はなお続く》、《王萬居ーラルヒストー,第 一回》 (6) 受訪者提供史料:《重機蕉兵物語》、《學徒兵從軍記》、生徒手帳、3年式重 機關槍圖、學徒兵筆記帳、軍中信件、 機關槍操作紀錄、 九八式直接協同偵察機、九九式軍偵察機. (7) 其他:臺高戰歿者名單、《生徒動員日誌》. 13.
(20) 在文獻資料方面有部分已刊、未刊,甚至是從未被使用的原始史料可資 利用。已刊史料如:《戰史叢書》是日本防衛廳防衛研修所戰史室(防衛省 防衛研究所戰史部的前身)在1966年至1980 年間編纂的二次世界大戰官方戰 史。其中陸軍69卷、海軍32 卷、年表1卷,全102卷。本文運用陸軍69卷中的 65~69卷,其資料部分為戰爭末期日軍在臺灣佈防實況的重要史料彙編,作為 敘述戰時日本陸軍在臺灣的戰略與部隊動向、以及戰事發展過程,以輔証學 徒兵任務移動的參考。另外國防部曾委託已故學者劉鳳翰編撰《日軍在臺灣》, 還原當時日軍在臺灣的部署情況,可與《戰史叢書》做一比較參考。 有關學徒兵的法制化討論,受限於日治後期因為出版品一律接受檢閱的 關係,以及戰爭末期史料缺乏,故援引高橋英男所著《臺湾における「学徒 兵」召集の実態とその法的背景》,用其法學角度探討召集學徒兵的法律依 據與召集實態。此外,《臺灣日日新報》、《臺灣時報》、《臺灣總督府公 文類纂》等都是本論文的重要文獻。 由於本文依賴眾多的未刊資料。臺北高等學校校友自行出版之同窗會刊 物《椰子樹會》,第6號至第19號,內容多有戰爭時的生活敘述可作為本論文 使 用 之 史 料 ; 昭 和 20 年 入 學 之 理 乙 班 同 學 共 同 於 戰 時 行 軍 所 創 作 之 文 集 《Dämmerung(黎明)》,與蕉兵五十週年紀念文集《しょうへい》,對於戰 爭的移動、路線、隊員名單以及臺北高校菁英們的食衣住行、生活實態,甚 至是戰後復學的狀況多有討論,尤其貼近戰爭現場,是以在敘述上優先採用; 《七星が嶺に霧まよふ-わが殘照の二等兵生活》、《はんぶん. にほんじん》、. 《私の太平洋戰爭日誌》、《對の大屯 わしらがe館》、《重機蕉兵物語》、《學 徒兵從軍記》、《王萬居ーラルヒストー,第一回》、《夢破れて現実はなお続 く》…等個人傳記、回憶錄及口述歷史,希冀能還原當時身為二等兵的生活時代, 包括軍隊裡的食、衣、住、行、娛樂、生病、天氣,乃至於軍隊任務執行的過程 以及行軍路線,及於官方史料不足的情況,上述史料成為本文使用的文獻主要目. 14.
(21) 標。另從臺北高校校友提供從軍時的筆記帳、生徒手帳、等個人為主的史料中 整理出,學徒兵資料表、部份學徒兵的派遣地點、所屬部隊等相關紀錄,由 此拼湊在太平洋戰爭末期臺灣學徒兵部署的輪廓以及生活的足跡。關於口述 歷史部分,除援引臺北高等學校校友之出版傳記,《黃伯超先生傳:臺灣營 養學研究領航人 ─本土醫學教育改革先驅》、《堅持:臺灣神經醫學的拓荒者 ─洪祖培教授》,另有未刊稿之張寬敏口述訪談紀錄、呂耀樞口述訪談、李悌. 元口述訪談等口訪紀錄為參考依據,以與文獻對照或補其不足。 至於資料處理方面,則以文字分析為主,並輔以量表、地圖及簡單的統 計描述,以便較有系統、條理地顯現文獻資料中的若干意義或特徵。但是, 由於文獻資料本身缺乏充分與精準的統計數據,乃無法進一步進行深入的量 化分析,從而達到絕對精確完整的歸納或比較,因而在論述過程中,只能秉 持忠於目前所蒐集的史料為原則,盡可能避免與實際狀況出入太大。另在口 述資料中亦難免有記憶錯植的現象,故使用之際仍必須加以考證,避免訛誤。 職是之故,由於有關臺灣學徒兵的直接資料極為缺乏,在文獻資料的囿限之 下,具有不易克服的難題,但是藉著審慎綜理分析這些有限、不完整的記載, 多少可以呈現臺灣學徒兵在太平洋戰爭末期的群體動向。. 15.
(22) 名詞界定 題目中的「學徒兵」,意義係指戰前「學生」一詞專指大學生,「生徒」 為中等學校、高校生,故學生與生徒合稱之為「學徒兵」。此外,在書寫體 例上,因中文與日文用語有先天語法上的差異,戰前、戰時與戰後的日本用 語也有不同,為了避免混淆而統一用法,多採取目前臺灣慣常行使的用語, 以及日本戰後的用語。如:「大東亞戰爭」則採用「太平洋戰爭」、行文。 若特殊專有名詞意義多重,或是筆者認為需保留其特殊時代意義的歷史名詞, 則名詞第一次出現時以引號標誌,必要時後方再以括弧示意,如「エリート」、 「學生」、「生徒」等。文中出現的學生,未有引號標誌表示其特殊性,即 為一般中等學校學生的意思。. 章節架構 本文總共有五章,主要章節架構如下: 第⼀章. 緒論. 第⼆章. 強弩之末—帝國最後的軍事動員. 第三章. 第四章. 第⼀節. 學徒兵徵召. 第⼆節. 學徒兵是不是兵︖. 第三節. 學校軍隊化—學徒隊分佈. 入學即入營 第⼀節. 「⾚べタ」⼆等兵. 第⼆節. 菁英的戰爭⾜跡. 第三節. 學徒兵的飲食. 第四節. ⽣死⼀線-臺北⼤空襲. 第五節. 重返⼤屯山. 菁英學徒兵的除隊 16.
(23) 第五章. 第⼀節. 特種部隊-重機槍中隊. 第⼆節. 重機槍中隊的訓練. 第三節. 戰爭結束-除隊後的學徒兵. 結論. 本文意圖了解臺北高等學校學徒兵在戰爭期間的活動,探究統治當局對 於戰爭末期如何徵召14歲至17歲做的學生,做為人力動員、行動、軍旅生活 以及組訓的過程、部署地點以及戰後復原如何完成學業的情況。基本上,係 以臺北高等學校於戰爭末期學校軍隊化的學徒兵做為研究對象,其他學校學 徒兵,礙於資料較少且受限於篇幅,因此不在討論的範圍之內。換言之,本 論文的主旨是以臺灣為討論中心,置於時空脈絡中做比較分析,以期掌握臺 北高等學校學徒兵在戰爭期間的整體動向。透過其動向,大概反映出戰爭末 期臺灣學生在戰爭協力角色的轉變。 本文對於概念的運用以及研究架構的安排,除了緖論和結論之外,共分 為三章,大致採取以下的論證: 首先,說明臺灣要塞化,學校軍隊化的背景,由於戰爭末期,日本軍自 瓜達卡納島(Guadalcanal)戰爭失利後,日軍制空權與制海權不斷喪失,已 呈敗退之姿。為防備盟軍可能登陸臺灣,需要大量人力預作防守陣勢,故以 學校為單位徵集學生作為守備隊,學生成為士兵,也成為生死與共的戰友。 再析論如此以學校為單位召集士兵,那未滿徵兵年齡卻被徵調的學生是否為 正式士兵?統治當局又如何修改、頒布法律,使其徵調行動為合法? 再者,敘述臺北高校學生捨筆執劍並接受正規軍隊訓練之過程。先略述 學徒兵徵集的過程,並瞭解其分隊、組隊的成因,新兵報到的實際情況為何, 再以臺北高校在校生的軍隊生活為主軸,以及當美軍登陸沖繩時,學徒兵與. 17.
(24) 主力部隊的互動,究明戰爭影響下知識菁英是如何應對人間的征伐,知識份 子成為陣前兵卒,所承受的負擔與衝擊又是如何,亦成為析論的重現。 最後,試圖還原戰爭末期的學徒兵,是如何面對美軍大量的轟炸,以及 知識份子面臨死亡的恐懼,並敘述日本政府下達最後本土決戰的指令後,所 做學徒兵所參與的軍事移防與演習。終戰前後,學徒兵又是如何扮演其在戰 爭中的角色,到了戰爭結束後,學徒兵於戰後組織的蕉兵會以及引揚的過程 亦是本文欲處理的問題。. 18.
(25) 第二章 強弩之末—帝國最後的軍事動員 由於戰爭末期,日本軍自瓜達卡納島(Guadalcanal)戰爭失利後,日軍 制空權與制海權不斷喪失,已呈敗退之姿。為防備盟軍可能登陸臺灣,需要 大量人力預作防守陣勢,但長期的戰爭失利,導致兵力缺乏,因故將動員人 力指向莘莘學子,並以學校為單位徵集學生作為守備隊,學生成為士兵,也 成為生死與共的戰友。. 第一節. 學徒兵徵召. 1941年底太平洋戰爭點燃不久,日軍即於1943年下半年顯露頹勢。以1942 年6月中途島(midway)海戰作為轉捩點,日軍失去四艘主力航空母艦、多數 的艦載機以及熟練的飛行員,8月美軍登陸瓜達卡納島(Guadalcanal)開始反 攻,半年間激戰的結果日軍敗退,尤其8月兩次的所羅門海戰,使日軍大受打 擊,美軍贏得太平洋戰局的主導權。1943年5月,日軍在阿圖島(Attu)的守 軍全滅,7月從基斯卡島(Kiska)撤退,馬肯島(Makin)、塔拉瓦島(Tarawa) 守軍接續全滅。201943年之後,日本在太平洋戰爭的敗局逐漸明朗化,兵力的 消耗也大為增加。日本當局開始尋求各種增加兵源的可能性。第一個構想, 即是依《兵役法》第四十一條,「戰時或事變發生之際,在必要的情況之下, 得以敕令停止延期徵集」, 21 停止學生的緩徵當兵法令。於是,日本政府在 1943年10月2日依《兵役法》頒布了「徵召在校學生的臨時特別令」,全面停 止過去允許學生延期服役的規定。當夜陸軍省兵務局備課長有森大佐以收音 機向全國學生廣播,發表了徵兵適齡停止的相關內容。 22 1943年10月,日本 政府取消文科生的緩徵(敕令第755號),凡是有服兵役義務的學生,在規定. 20. 徐聖凱,〈⼆次⼤戰末期的學徒兵〉《第⼆屆臺灣近代戰爭研討會論⽂輯》,⾴ 99。. 21. 李國⽣,〈戰爭與臺灣⼈:殖民地政府對臺灣的軍事⼈⼒動員(1937~1945),⾴ 166。. 22. 川⼝賴妤,〈在京臺灣學はかく志願した〉《臺灣時報》昭和⼗九年⼀⽉號,⾴ 36。. 19.
(26) 的範圍內於12月1日一齊入伍,全日本含殖民地開始首批的「學徒出陣」,學 生立於陣線,參與激烈戰鬥。也就從這時候起,日本帝國下的學生在志願或 非志願的情形下,正式成為日本軍事戰力的一環。 23 於是,日本政府對於學 生的徵用,因為其戰爭情勢的衰敗遂調整政策,從置重勞力層面的勤勞動員, 轉向徵調學生當作國土防衛的軍事補助戰力,從初期的勤勞動員到戰爭末期 學徒兵而被期待成為國土防衛的補助軍事力量。 1944年6月,號稱太平洋最大的艦隊決戰於馬里亞納(Marianas)展開, 日軍失去三艘航空母艦及數百架戰機,同月美軍登陸塞班島(Saipan),日軍 失去三艘航空母艦與數百架戰機,7月日本守軍「玉碎」。「玉碎」一詞係指 陣亡人員為全員的百分隻九十九,是不折不扣得全滅,但使用全滅的字眼, 會影響日本軍的士氣以及名譽,因此日本新聞報導採用「玉碎」,意圖將慘 兮兮的敗戰氣息隱蔽,塑造了雖然全滅卻獲勝這種不可思議的精神作用。24同 年10月經臺灣沖航空戰、雷伊泰灣(Leyte)海戰,大日本帝國海軍聯合艦隊 幾乎瓦解,神風特攻隊的自殺攻擊由此展開,反之美軍轟炸機從塞班島、馬 里亞納出發空襲日本本土。1945年1月,美軍登陸菲律賓呂宋島,2月再登陸 硫磺島,日本守軍「玉碎」,4月美軍登陸沖繩本島,沖繩守軍「玉碎」,日 軍之敗戰大勢底定。 25 為了面對當前的本土決戰,日本當局開始尋求各種增 加兵源的可能性。第一個構想,即是依兵役法第四十一條,「戰時或事變發 生之際,在必要的情況之下,得以敕令停止延期徵集」, 26 停止學生的緩徵 當兵法令。於是,日本政府在10月2日依兵役法頒布了「徵召在校學生的臨時 特別令」,全面停止過去允許學生延期服役的規定,當夜陸軍省兵務局備課 長有森大佐以收音機向全國學生廣播,發表了徵兵猶豫適齡停止的相關內容。 23. 蜷川受惠,《學徒出陣-戰爭と青春》,(東京:吉川弘⽂館,1998 年)⾴ 21。. 24. 寺⽥近雄著,廖為智譯,《⽇本軍隊⽤語集》(臺北:⿆⽥出版,1999)⾴ 128。. 25. ⾼橋英男,《臺湾における「学徒兵」召集の実態とその法的背景》(相模原市:⾼橋英男,. 1988 年)⾴ 1。 26. 李國生,〈戰爭與臺灣人:殖民地政府對臺灣的軍事人力動員(1937~1945),頁 166。 20.
(27) 27. 1943年10月,日本政府取消文科生的緩徵(敕令第755號),凡是有服兵役. 義務的學生,在規定的範圍內於12月1日一齊入伍,全日本含殖民地開始首批 的「學徒出陣」,學生立於陣線,參與激烈戰鬥。也就從這時候起,日本帝 國下的學生在志願或非志願的情形下,正式成為日本軍事戰力的一環。 28 於 是,日本政府對於學生的徵用,因為其戰爭情勢的衰敗遂調整政策,從注重 勞力層面的勤勞動員,轉向徵調學生當作國土防衛的軍事補助戰力,從初期 的勤勞動員到戰爭末期學徒兵而被期待成為國土防衛的補助性軍事力量。 1944年3月,「決戰非常措置要綱ニ基ク學徒動員實施要領」頒布,學生 正式開始被日本政府要求在以學校為單位的組織下進行防衛任務。進而1945 年3月的「決戰教育措置要綱」指示: 「除了國民學校初等科,從昭和⼆⼗年四⽉⼀⽇起⾄昭和⼆⼗⼀年三⽉ 三⼗⼀⽇間,原則上停⽌學校的教學」 從此開始,學校教育機能消失。而1945年3月開始,日本在沖繩以及殖民地 臺灣,徵集了14到18歲不等的學生。根據學徒兵高橋英男於戰後所做的研究,以 兵役法及陸軍召集規則來看,與學徒兵最相關的法令為現役兵及第二國民兵役為 主。原17、18歲不屬於其他兵種,是屬於第二國民兵役,但未達徵兵年齡以前不 必負擔軍事義務,直到1944年「兵役法施行規則改變」、「陸軍召集規則改正」、 1945年「陸軍召集規則改正令」,將17歲以上編入兵籍,將臺灣也包含在召集的 範圍之內。14歲以上未滿17歲的學生,則是根據1944年10月敕令頒布第594號「陸 軍特別兵志願令改正」和同日改正的陸軍召集規則,基於「志願」將之編入第二 國民兵易接受召集。所以,14歲以上未滿17歲的學生多了一個「被志願」的手續,. 27 28. 川口賴妤,〈在京臺灣學はかく志願した〉,《臺灣時報》昭和十九年一月號,頁 36。 蜷川受惠,《學徒出陣-戰爭と青春》,(東京:吉川弘文館,1998 年)頁 21。 21.
(28) 意思就是強制性質,使得14到18歲的在學生,無差別地已接受防衛召集。29 而 這個被志願的手續,就是同年5月所頒佈的「戰時教育令」: 「應使學⽣挺⾝於戰時緊要的⾷料增產、軍需⽣產、防空防衛等要務,同時 為了從事戰時緊要的教育訓練,每所學校均以教職員、學⽣組織學徒隊」. 圖一:兵役服務年齡示意圖,說明臺北高校學徒兵即是以第二國民兵役徵召 資料來源:筆者自繪. 在文部大臣指揮下(殖民地臺灣為臺灣總督),組織學徒隊的聯合部隊。 由此看來「戰時教育令」雖然稱為「戰時教育令」,實質上卻對學生下達了 戰鬥指令,學校教育一概停止。同令第五條: 「由於戰時特殊時刻,因⽽徵集、召集學徒成為軍⼈(包含陸海軍的學⽣⽣徒) , 對於投⾝暫時緊急要務⽽死亡或是受傷的或是在戰時專攻緊要學科者,依照⽂部 ⼤⾂所制定視為正規的在學或是接受正規考試⽽給予畢業資格」。30 仔細地想這些精心的規定,就可以理解「戰時教育令」是建立在學徒的 徵集、召集的前提之下。法令係在1945年5月22日下達,但實際情況卻是徵兵 在先,法令追認在後,因此教育令真正的名字應該是戰鬥令。 31. 29. 徐聖凱,〈二次大戰末期的學徒兵─以臺北高等學校及一三八六二部隊為例〉《第二屆臺灣 近代戰爭研討會論文輯》(高雄市:春暉出版社,2013 年 4 月),頁 116。. 30. 「敕令:戰時教育令」,《臺灣總督府官報》,第 986 號,(1945 年 6 ⽉ 25 ⽇),⾴ 6。 . 31. ⾼橋英男,《臺湾における「学徒兵」召集の実態とその法的背景》(相模原市:⾼橋英男, 22.
(29) 以下表格為1943年以後學徒動員體制背景推移: 表一:1943年以後學徒動員體制背景推移 時間. 制度. 法令. 1943年4月. 中等學校、高等學校修 業年限縮短一年. 敕令第36號、38號. 1943年6月. 「學徒勤勞動員體制確 立要綱」. 閣議決定. 1943年9月. 國內態勢強化法案. 閣議決定. 1943年10月. 在學徵集延期臨時特例 公布. 敕令第755號. 1943年12月. 「決戰非常措置要綱ニ 基ク學徒動員整備要 領」. 閣議決定. 1944年1月. 緊急國民勤勞動員方策 要綱. 閣議決定. 緊急學徒勤勞動員方策 要綱 1944年3月. 「決戰非常措置要綱ニ 基ク學徒動員實施 要綱」. 閣議決定. 1944年8月. 「學徒勤勞令」. 敕令第518號. 「女子挺身勤勞令」. 敕令第519號. 「決戰非常措置要綱」. 最高戰爭指導會議. 1945年1月. 1988 年),⾴ 7-8。. 23.
(30) 1945年3月. 「決戰教育措置要綱」. 閣議決定. 「國民勤勞動員令」. 敕令第94號. 1945年5月. 「戰時教育令」. 敕令第320號. 1945年6月. 「戰時緊急措置法」. 法律第38號. 資料來源:高橋英男,《臺湾における「学徒兵」召集の実態とその法的背景》(相模 原市:高橋英男,1988年),頁5-6。. 以臺北高等學校學徒隊為例,1945年3月10日,臺北高校較往年提早開學, 開學典禮上校長即宣布「入學即入營」,32 於是一直到3月20日入部隊典禮之 間的前十天,是在挖掘防空壕,或是去前往陽明山搬運木材等等的勞動工作, 學校並沒有授課,且校園裡開始構築高射砲陣地。33 3月20日開始,臺北高校 尋常科四年級以上,包括高等科全員及該校附設之臨時教員養成所學生(以 下略臨教生)以及年輕教師,集體接受防衛召集,編入第六六師團所屬特設 警備第五O五大隊「敢一三六二大隊」。而臺灣南部臺南師範學校亦與臺北 高校相同,接受上集命令將南師教職員生共同編入第十二師團所屬特設警備 隊第五O八大隊「劍一三八七二大隊」,並對所有學生發布臨時召集令,同 時,該校及所有附屬學校之年輕老師亦遭動員。34 那5月22日以前所做的臨時 召集令是做什麼呢? 筆者將於下節試做討論。職是之故,從1945年3月20日 學生被召集入隊開始,到8月29日解除召集,是教育完全真空的153天。這些 學徒隊在形式上具有正規軍隊的組織,然而美軍登陸琉球後,臺灣北部的學 徒隊是否有準備效力戰場的準備?堪稱菁英中的菁英群,臺北高校學徒隊又. 32. ⽇下宗治, 〈アラリヤと“⼼臟移動症”-昭和⼆⼗年の「わが鬪爭」-〉, 《臺北⾼等學校(⼀九. ⼆⼆-⼀九四六)》,⾴ 370。 33. 上井良夫,《七星が嶺に霧まよふ》(編者,1996 年),⾴ 4。. 34. 鄭政誠, 《南臺灣的師培搖籃-殖民地時期的臺南師範學校研究(1919-1945)》 (臺北:博楊. ⽂化,2010 年 12 ⽉ 01 ⽇),⾴ 251。. 24.
(31) 是如何面對與學生生活差異甚大的軍隊生活呢?其軍隊生活即是本文下章接 續討論的重點。. 第⼆節. 學徒兵是不是兵?. 1945年3月20日至終戰,不分臺人、日人、文理科生,均以第二國民兵役 接受「防衛召集」-以學校為單位,全臺中等以上學校包括臺北帝國大學、總 督府臺北高等學校,以及專門學校、師範學校、職業學校、中學校等,以學 校為單位,轉換成一支支的學徒隊,未滿徵兵年齡的學生擔任底層的學徒兵, 駐防各地進行防禦工事。於1945年成功考取臺灣總督府臺北高等學校的劉革 新,曾於書中談及徵召學徒兵的過程: 「報到後,每⼈分發戰⾾帽、⾐服、褲⼦、靴⼦和綁腿等等,武器是⼀ ⼋式的槍及配⼑,還有⽤泥燒製⽽成的泥盔。全副武裝後,看起來真像正在 玩戰⾾遊戲的⼩孩⼦,不同的是⾐領上多了⼀顆表⽰⼆等兵的⿈星階級章⽽ 已。這就是我當『⼤⽇本帝國』陸軍軍⼈的雄姿。」35 看起來真像正在玩戰鬥遊戲的小孩子,這句話道盡了學子的想法。為何 未滿徵兵年齡的學生會被召集呢?以及戰時教育令下達前的臨時召集代表什 麼呢?以學校為單位成為的學徒隊,究竟是學生還是軍人呢?本節將討論以 上問題。 當時日本帝國於太平洋戰爭中節節敗退,馬尼拉戰役日本戰敗後,美國 下一步即是日本國土,因此首當其衝的即是沖繩以及殖民地臺灣。1943年起, 日本帝國就為了因應兵源不足的問題,修法將學校學習的年限縮短,調降徵. 35. 劉克全,《永遠的劉瑞⼭》(臺南市:劉克全,2004),⾴ 308、309。 25.
(32) 兵的年齡。使原本可以申請緩徵的大學生,甚至年齡小的專門學校、高等學 校的學生,都必須要接受徵召,以所謂「學徒兵」的身分出征。 36. 圖二、圖三:臺北高等學校學徒兵 資料來源:上井良夫,《七星が嶺に霧まよふ-わが殘照の二等兵生活(補遺)》 (上井良夫,2003年7月). 為調動這群14~18歲的學生,《兵役法》及《陸軍召集規則》中最相關的 即是為現役兵(前述受徵調且符合徵兵年紀的學徒兵)以及第二國民兵役(未 滿徵兵年齡的學生)兩者。原來17、18歲青年,並不屬於其他兵役種類,而 是相當於第二國民兵役,但未達徵兵年齡以前不需負擔軍事役務。1944年「兵 役法施行規則改正」(省令第45號)、「陸軍召集規則改正」(省令第59號) 以及1945年的同規則改正令(省令第19號),將17歲以上編入兵籍,包含臺 灣都在可接受召集的範圍內。至於14歲以上未滿17歲者,因1944年10月敕令 發佈第594號「陸軍特別志願兵令改正」及同日改正的陸軍召集規則,基於「志 願」將之編入第二國民兵役接受召集。換言之14歲以上未滿17歲者多了一個. 36. 蔡錦堂,《戰爭體制下的臺灣》(國⽴編譯館主編,臺北:⽇創社⽂化,2006),⾴ 131 26.
(33) 「志願」的手續。實際上所謂的「志願」,其實就是形式上的強制性質,使 得14歲至17歲的在學生,未達到徵兵年齡的情況下,無差別的已接受防衛召 集為由,以學校為單位,成為隸屬於陸軍特設警備部隊的學徒隊。37也就是說, 當時因應美軍登陸的緊急狀況,為彌補兵源不足,從14歲到18歲的在學生因 法律上所呈現的「志願」成為了陸軍編制下的正式部隊,成為底層兵丁。 然實際上1945年3月20日在臺灣進行召集的學徒兵的召集是以班級、學級 作為單位進行召集,再以學校為單位組成學徒隊。戰後三進三出臺灣省文獻 會,四次修纂《臺灣省通志》的臺灣史學界前輩王世慶,就曾經是被召集的 學徒兵一員。以王世慶為例,他到北師報導後,上課才兩星期,3月26日全校 除了校長外,所有師生都被徵召為學徒兵,學寮變成兵營,與同寢室室友編 成同一分隊。38實際情況是如此,但從上述法令來看,陸軍召集的過程應以年 齡作為先後順序的依據來做召集,與學校、年級、班級並無關係。可見學徒 隊已經組成,日本政府才於同年5月發布「戰時教育令」及隔月25日臺灣總督 府發布的「戰時教育令施行細則」(府令100號),才說明了實際上學徒兵召 集的情況: 「 學徒隊原則上以學部、學科、學年、學級組織之,但必要時可組成特別的 組織……..學徒隊設置學徒隊⾧,以各校校⾧充之……..學徒隊應需求分設⼤隊、 中隊、⼩隊、班等,其各隊隊⾧由教職員、學徒當中任命之。」 39 如此可知,學校軍隊化以及實際徵召學徒隊的過程,是「戰時教育令」 以及其施行細則在事後往前追認3月20日以來所既成的事實。徵兵在前,法令 追在後,可見其日本帝國的危急狀況。至於為什麼要以學部、學科、學年, 學級組織,筆者推測或許是年齡相近,管理上可便宜行事,但並無實質資料. 37. 高橋英男,《臺湾における「学徒兵」召集の実態とその法的背景》(相模原市:高橋英男, 1988 年)頁 46~73、頁 138~144。 38 周婉窈撰述,《臺灣史開拓者-王世慶先生的人生之路》(新北市:新北市文化局,2011 年, 12 月),頁 48 39 「府令:戰時教育令施行細則」,《臺灣總督府官報》第 986 號,1945 年 6 月 25 日,頁 6。. 27.
(34) 可論述之。無論如何,從3月20日開始,不分臺人、日人,實際年齡14歲到18 歲的年輕學子,從自己的學校開始召集,正式成為大日本帝國陸軍的二等兵。 簡言之,雖然日軍在戰爭末期已呈敗退之勢,但為防備盟軍可能登陸臺 灣,中等學校高年級以上的學生多受徵召入伍,至於較低年級的學生或無法 受徵召者,由於日本政府已在1945年3月頒布「決戰教育措置要綱」,除國民 學校初等科外,1945年4月1日起至1946年3月31日,原則上停止學校教學。另 一方面,日本政府自1944年起,陸續透過「兵役法施行規則」、「陸軍召集 規則」與「陸軍特別志願兵令」的修訂,將年滿14至17 歲者,以第二國民兵 之名義編入本籍所在連隊區之兵籍,並歸該連隊區司令官管轄。 曾在臺北一中就讀並同時接受警報召集的學徒兵青木幸三,為了確認自己 曾經是學徒兵的身份,向日本防衛省提出身份確認的要求,得到了兵籍簿-大 日本帝國陸軍一等兵的身份確認,其追認資料如下圖: 40. 圖四:青木幸三兵籍簿 來源:青木幸三,《真空の163 日:臺北一中第40期生少年學徒兵の紀錄》, 未刊稿。 40. 青木幸三,《真空の 163 日:臺北一中第 40 期生少年學徒兵の紀錄》,未刊稿。 28.
(35) 此身份亦可從法律條文探究以外的事實確認當時的學徒兵確實是國民兵 役編入陸軍二等兵。而臺北高校21理甲的增滿久男,回到鹿兒島後亦有申請 軍歷履歷書,如圖五: 41. 圖五:增滿久男. 軍歷履歷書. 1945年3月20日,增滿久男接受徵召,進入第一中隊,被分配至第二小隊 的第一分隊,並於7月25日現役編入,8月29日同日升為一等兵,直到8月29日 41. 上井良夫,《七星が嶺に霧まよふ-わが殘照の二等兵生活(補遺)》(埼玉縣:上井良夫,2003 年 7 月),頁 73。. 29.
(36) 現地除隊。日本官方也確認了增滿久男陸軍一等兵的身份,與青木幸三相同。 於此更可確定,學徒兵確實就是正式的陸軍士兵。有疑義的是臺北高校入學 典禮係為3月10日,即宣布入學即入營,履歷書上則顯示1945年3月20日為正 式的警備召集,編入學徒特設警備第二大隊,於臺灣領取召集令。可了解的 是,3月10日開始,就已經正式進入軍隊生活,而下章將接續討論3月10日開 始,學徒兵的生活實態。 另有同為第一中隊的第二分隊第二小隊的學徒兵上井良夫亦有申請軍歷 履歷書,如圖六:42. 圖六:上井良夫. 履歷證明書. 與增滿久男的差異是,上井良夫 3 月 20 日清楚說明了參與 361 號的教育警備 召集,4 月 15 日正式編入特設警備 505 大隊,而且並沒有被升級至一等兵。 即便如此,從上述三份軍歷履歷書可得知,學徒隊是以警備召集所組成。21. 42. 上井良夫,《七星が嶺に霧まよふ-わが殘照の二等兵生活(補遺)》(埼玉縣:上井良夫,2003 年 7 月),頁 72。. 30.
(37) 理甲的吉見吉昭,敗戰以一等兵身分除隊的時候,以為跟帝國陸軍的緣分就 此結束,雖然沒有看過軍隊手帳的印象,但也無法確定學徒兵就是軍隊的一 員。直到後來在國立大學擔任國家公務員的時候,在法務部任職的竹內昭太 郎先生提起:「當兵也納入公務員的年資裡面喔!」感到半信半疑吉見吉昭 最後在東京都的港區區公所完成了軍籍申告,讓學徒兵的年資結算在公務員 的年資裡,也因此在退休時,多少增加了一些退休金。 43 作為國土防衛的底層兵丁,隨時都有效力國家的可能,日本政府最後也 追認了學徒兵的兵籍身份,並且計算為國家公務員年資。但是否可認定學徒 兵確實就是正式的日本兵,還是是警備召集並非為正式的士兵?都有待後需 的史料與研究者再深入討論。且事後的身份追認,是否包含臺灣人,因筆者 並非學徒兵的家屬也非本人,無法進行申請,所以臺灣人是否可申請,則有 待後人的研究。然經歷了163天的學徒兵生活,根據推估,這一期的學徒兵人 數,合計約有10000人,此外也有20000人之說。 44 臺籍學徒兵劉革新曾言: 「對於在臺灣召集學⽣兵的理由有各種的說法,但我相信它⽬的只是將學 ⽣疏散到較為安全的地⽅。」 45 對於這群菁英而言,成為學徒兵也許是一種「疏開」( 戰爭時因躲避空. 襲而疏散到鄉間),但是日本陸軍召集學徒兵,是否是為了保護學生,將之 疏散到較為安全地方得說法,並無法證明。美軍若選擇是在臺灣金山登陸, 「玉碎」的對象將會是臺灣學徒兵,而非沖繩一中學徒隊鐵血勤皇軍。. 43. 吉⾒吉昭,〈軍籍の話—わわわわは国家公務員だつたのた!〉《はるかなりわが臺⾼—六○. 年前の出來ごと》,⾴ 102。 44. ⾼橋英男,《臺湾における「学徒兵」召集の実態とその法的背景》(相模原市:⾼橋英男,. 1988 年)⾴ 28。 45. 劉克全編,《永遠的劉瑞⼭》,⾴ 313。 31.
(38) 第三節 學校軍隊化─學徒隊分佈 1945年3月20日開始,臺灣一群14至17歲不等的青年學子,從學生的身份 轉換為大日本帝國陸軍的底層兵丁。他們穿著縫有一顆星的陸軍上衣、長褲, 以法律上的「志願」形勢,成為特設警備部隊的二等兵。臺灣中等以上學校 為數不少,召集起來的學徒兵為數不少,要如何分隊便是首要的課題,將其 分隊後又必須派駐到哪裡? 因此本節將透過史料整理,節錄出各校組成的學 徒隊隸屬特設警備部隊的狀況。由於戰爭末期的史料,有關於學徒兵的資料 鮮少,連日本官方單位防衛庁防衛修硏所戦史室集結戰爭期間日軍的戰爭計 畫所出版的《戰史叢書》都也提及甚少,因此本節以參考曾為學徒兵的高橋 英男所著專書《臺湾における「学徒兵」召集の実態とその法的背景》和《あゝ 臺灣軍:その想い出と記錄 》,對比官方文書所提及的正規軍移動,企圖還 原臺灣中等以上學校組成之特設警備部隊。 1944年7月,美軍登陸塞班島,日本守軍玉碎,由於接下來極可能對菲律 賓、臺灣以及日本本土展開登陸攻擊,為強化軍事防衛力量,日本政府以及 帝國陸軍進行了一連串的軍事移防以及防衛重點。究竟美軍會選擇什麼樣的 路線進攻臺灣呢?選擇的路線既是美軍的重點也是日本的問題,最後日本認 為美軍會以臺灣作為優先的選擇。1944年3月,美軍的參謀長聯合會議,尼米 茲艦隊司令官提出於1945年3月攻擊臺灣、4月攻擊小笠原、5月攻擊沖繩,接 著10月開始攻擊日本本土這樣的意見,著手進行臺灣攻略作戰。然而當尼米 茲艦隊司令官向底下的各指揮官徵詢意見時,得到了中止攻打臺灣,可以攻 打硫磺島、沖繩的結論。避開攻打臺灣的理由為:. 46. 46. 防衛廳防衛研修所戰史室,〈⼤本營陸軍部-⼗〉《戰史叢書》,⾴ 84。 32.
(39) ⼀、可以從菲律賓的呂宋島進攻、佔領沖繩。 ⼆、佔領沖繩的話,⽐較可能犧牲較少、費時較短。 三、如果佔領臺灣的話,途中受到⽇本猛烈攻擊的妨礙多。. 最後,參謀長聯合會議決議下令,尼米茲將軍攻打占領沖繩、麥克阿瑟 將軍攻打占領呂宋島。日本方面,自1944年7月開始,日本陸軍進行了捷号作 戰準備,由於塞班島的陷落,導致日本軍的防衛門戶洞開,為了菲律賓、臺 灣、日本本土的陸海軍決戰準備,首先要將臺灣的防衛態勢強化、戰力的重 新分配、移動,進行調遣,並且將臺灣的人力、物力進行總動員。捷一号作 戰針對的是菲律賓;捷二号作戰以臺灣、沖繩南西諸島作為防衛態勢加強的 重點;捷三号作戰針對日本本土(不包含北海道);捷四号作戰以北東方面 艦隊為主。47 1944年8月,捷二号作戰兵棋推演於臺北高等法院進行,並確定加強臺灣 防衛能力,將沖繩第32軍配備的精銳第9師團移動至臺灣本土,於12月再增調 中國地區第12師團轉進臺灣。48 1945年1月,美軍登陸菲律賓呂宋島,日軍於 臺灣新設獨立混成第75、76旅團,將澎湖島跟基隆的防衛要塞進行強化。1月 10日,第9師團抵達臺灣;1月23日,從中國滿州調派第71師團抵達臺灣;2月 美軍再登陸硫磺島,日本守軍玉碎。為此,日本本土防衛軍下達戰鬥指令, 陸軍成立第十方面軍,代號為灣,司令部設在嘉義,並將臺灣設置成可以強 力作戰作為目標,在臺灣本島增組混成第100、102、103兵團,並且將第71、 12、50師團派駐在臺灣南部,搭配混合旅團,將其(混合旅團)納在底下受其(第 四十軍司部)指揮,準備因應美軍進行臺灣本島登陸或是沖繩登陸的可能。 但 是,因為美軍略過臺灣攻打沖繩的關係,緊急任務變成防衛九州南部。3月26 47. 防衛廳防衛研修所戰史室,〈⼤本營陸軍部-⼗〉《戰史叢書》,⾴ 90。. 48. 臺灣會,《あゝ臺灣軍:その想い出と記錄 》(臺北:南天書局複印,1997 年 ),⾴ 213。. 33.
(40) 日,日本空軍下達天号作戰指令,天一号針對沖繩,天二號則針對臺灣方面, 成立第8飛行師團。4月,美軍登陸沖繩,臺灣方面再成立獨立混成第112旅團。 49. 由於美軍的的登陸,因此日本最後發出了決号作戰準備,下令全日本準備. 進行本島決戰。6月21日,沖繩守軍玉碎,臺灣亦進入了長期持久化的防衛態 勢。 因為日本本土防衛軍下達戰鬥指令,而成立的第十方面軍,使臺灣常備 軍從一個小規模而急速成立一個完整體制的第十方面軍。陸軍有五個師團、 七個旅團,空軍有一個師團,分別整理如表二: 表二:第十方面軍 第十方面軍(代號:灣;駐地:臺北;軍司令官安藤立吉) 番號. 代號. 駐地. 團長. 備註. 第9師團. 武. 新竹. 田坂八十八 (中將). 編成地金澤 含步兵7、19、35連隊. 第12師團. 劍. 臺南 關廟. 人見秀三 (中將). 編成地久留米 含步兵24、46、48連隊. 第50師團. 蓬. 屏東 潮州. 石本貞直 (中將). 編成地臺北 含步兵301、302、303連隊. 第66師團. 敢. 花蓮 港. 中島吉三郎 (中將). 編成地臺灣 含步兵249、304、305連隊。. 第71師團. 命. 嘉義 斗六. 加藤章 (少將). 編成地旭川 含步兵87、88、140連隊. 第8飛行 師團. 誠. 臺中. 山本健兒 (中將). 司令部設於臺北. 獨立混成第. 鎧. 巴布. 田島彥三郎. 49. 防衛廳防衛研修所戰史室,〈⼤本營陸軍部-⼗〉《戰史叢書》,⾴ 96。 34.
(41) 61旅團. 亞島. (少將). 獨立混成第 75旅團. 興. 澎湖. 奧信男 (少將). 獨立混成第 76旅團. 律. 基隆. 小川泰三郎 (少將). 獨立混成第 100旅團. 磐石. 高雄 壽山. 村田定雄 (少將). 獨立混成第 102旅團. 八幡. 花蓮、 臺東. 小林忠雄 (少將). 獨立混成第 103旅團. 破竹. 淡水. 田島正男 (少將). 獨立混成第 112旅團. 雷神. 宜蘭 蘇澳. 青木政尚 (少將). 總兵力169,000人,其中海軍約63,000人 資料來源: 臺灣會,《あゝ臺灣軍:その想い出と記錄 》. 五個師團裡,第50跟66師團是在臺灣本島編成,50師團的主力部隊步兵 第301~303連隊,於1944年5月編成;後者66師團的主力第249、304、305連 隊則是於1944年7月編成。這兩個師團的編成,主要來自當時以臺灣為轉進據 點,準備往南方移動卻因為戰區陷落而停留在臺灣的部隊,以及在臺灣的日 本人、臺灣人而組成的主力部隊。其他三個師團,則是來自日本內地的師團, 隸屬於沖繩第32軍的第9師團是1911年7月於金澤編成的精銳部隊;第21、71 師團則是從中國戰區、滿州因應防衛態勢而緊急移駐至臺灣。第10方面軍的 直屬部隊相較於其他方面軍,司令部擁有為數眾多的特設警備部隊,而臺灣 北部的直轄區部署設置特設警備部隊,第66師團的編制才算完成。1945年3月. 35.
(42) 陸續編成特設警備部隊,昭和20年開始中等學校的學徒編成特設警備部隊。50 既此,第十方面軍完整的守備態勢如圖七:. 圖七(第十方面軍守備態勢圖) 筆者自繪 資料來源:臺灣會,《あゝ臺灣軍:その想い出と記錄 》. 而學校軍隊化所組成的學徒隊,對照各學徒隊的通稱番號可發現,分別 是屬於第十方面軍下的特設警備部隊番號。但因缺乏資料證明各校分別組成、 混成的特設警備部隊為何,因此僅列出筆者所能掌握的部隊數量。因應戰鬥 指令的下達,各校所成立的學徒特設警備大隊如表三:. 50. ⾼橋英男,《臺湾における「学徒兵」召集の実態とその法的背景》(相模原市:⾼橋英男,. 1988 年),⾴ 20. 36.
(43) 表三:學徒特設警備部隊 特設警備部隊番號. 通稱番號. 駐紮地. 五O四部隊. 一三八六一. 臺北. 五O五部隊. 一三八六二. 臺北. 五O六部隊. 一三八六三. 臺北. 五O七部隊. 一三八六九. 臺中. 五O八部隊. 一三八七二. 臺南. 五O九部隊. 一三八六七. 新竹. 五一一部隊. 一三八七一. 臺南. 五一二部隊. 一三八七六. 高雄. 五三七部隊. 一三八七五. 潮州. 五三八部隊. 一三八七六. 花蓮. 五六O部隊. 一三八七三. 宜蘭. 五一九中隊. 一三八六六. 基隆. 資料來源:高橋英男,《臺湾における「学徒兵」召集の実態とその法的背景》 對照於圖七所呈現的正規防守態勢圖,以及各校組成的特設警備部隊臺 北州共有超過十三所中等以上學校,51分別獨立或混合組成特設警備部隊,並 隸屬於各自的混成旅團或師團。以臺北州最北邊的基隆地區開始,以臺北州. 51. 私⽴臺北中學校、私⽴國民中學校、私⽴淡⽔中學校、私⽴開南商⼯,則因為資料不⾜以致. 無法討論,尚待來⼈研究。. 37.
相關文件
Reading Task 6: Genre Structure and Language Features. • Now let’s look at how language features (e.g. sentence patterns) are connected to the structure
Promote project learning, mathematical modeling, and problem-based learning to strengthen the ability to integrate and apply knowledge and skills, and make. calculated
Robinson Crusoe is an Englishman from the 1) t_______ of York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the youngest son of a merchant of German origin. This trip is financially successful,
fostering independent application of reading strategies Strategy 7: Provide opportunities for students to track, reflect on, and share their learning progress (destination). •
Strategy 3: Offer descriptive feedback during the learning process (enabling strategy). Where the
Now, nearly all of the current flows through wire S since it has a much lower resistance than the light bulb. The light bulb does not glow because the current flowing through it
Hope theory: A member of the positive psychology family. Lopez (Eds.), Handbook of positive
This kind of algorithm has also been a powerful tool for solving many other optimization problems, including symmetric cone complementarity problems [15, 16, 20–22], symmetr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