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以中國「舉國體制」模式探析臺灣競技桌球之發展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以中國「舉國體制」模式探析臺灣競技桌球之發展"

Copied!
11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學院 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碩士學位論文. 以中國「舉國體制」模式 探析臺灣競技桌球之發展. 研 究 生:陳鳳禎 指導教授:湯添進. 中華民國 103 年 7 月 中華民國臺北市.

(2) 口試委員與所長簽字論文通過簽名表. i.

(3) 論文授權書. ii.

(4) 以中國「舉國體制」模式探析臺灣競技桌球之發展 2014 年 7 月 研 究 生:陳鳳禎 指 導 教 授:湯添進 摘要. 從二十一世紀起,中國奧運成績竄升,一舉成為體壇新霸主,尤以桌球最為亮眼。 中國競技桌球在過去七屆奧運裡,就曾包攬過四屆奧運金牌,成為各國爭相學習的對 象。臺灣競技桌球在國際賽事的成績已較以往有長足的進步,但相對於中國桌球的表現 仍有一段差距。我國是否可以借鏡學習中國呢?本研究以中國舉國體制之十二項基本體 系為分析依據,探討中國與臺灣競技桌球發展為何,並比較兩國發展的異同點。再以政 策學習的概念,瞭解臺灣在競技桌球發球展上,向中國學習的可能性。研究方法,採內 容分析法和半結構式訪談法。本研究結果發現:中國競技桌球是由國家體育總局統籌管 理,對教練選手的支援具全面性,尤其是有關運科人員介入輔助方面。儘管其發展領先 各國,仍不斷努力完善體制。而臺灣競技桌球有關單位分工明確,然而因為協會內部派 系問題,國家隊的教練、選手和陪練員無法有效整合,致使發展受到阻礙。其在發展上 相較具系統性的有後備人才培育和運動員文化知識教育兩部分,當前我國急需加強科學 化的培訓方式與科技與訊息的服務。中國與臺灣競技桌球發展有其相同之處,但中國突 出而臺灣尚未發展的部分有專業體能訓練師輔助訓練、基礎體能納入青少年比賽評比、 設立單項運動訓練中心、舉辦職業聯賽、專業人員協助技戰術分析、獎勵各階段教練和 運科等人員。在兩岸體育交流日益頻繁下,某種程度我國競技桌球正在向中國借鏡學 習。研究建議未來我國競技桌球優先從尚未發展的部分進行改善,以提升國家隊的競技 實力。. 關鍵詞:競技桌球、中國舉國體制十二項體系、政策學習. iii.

(5) Elite Table Tennis Development in Taiwan: A Perspective from China's "Juguo Tizhi" (Whole Nation System) July,2014 Author:Chen, Feng-Chen Advisor: Tan, Tien-Chin. Abstract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China has rocketed to the top of the medal counts at the Summer Olympics, especially in the ranking of table tennis. In four of the past seven Summer Olympics, China won all the gold medals in table tennis; thus, China has become a model for other countries to learn from. As regards the performance of Taiwan’s elite table tennis at international sports events, although these years it has progressed by leaps and bounds, in contrast with China’s, gap still exists between the two. Hence, a question arises here: can Taiwan learn lessons from China and improve its development in elite table tennis? Based on the twelve elements of China’s “Juguo Tizhi”, this study explores and compares the development of elite table tennis in China and Taiwan. The concept of policy learning is also applied to investigate the possibilities that Taiwan learns from China in its elite table tennis development. To fulfill the aims of this research, content analysis and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are used as research methods in this study. The results show that China’s elite table tennis is governed by the General Administration of Sport, which offers full support, especially the assistance of sports scientists, for coaches and athletes. Although China is the leader in the world of table tennis, the government still works hard and puts icing on the cake to complete the cultivation system. On the other hand, the table tennis related organizations in Taiwan have clear divisions of labor, while the problems of factions in the Chinese Taipei Table Tennis Association damage the cohesiveness among coaches, athletes, and training partners of the national team, making the development limited. Compared with China, Taiwan has more systematic development in cultivating reserve talents, and the iv.

(6) education of athletes. Presently, there is urgent need for Taiwan to improve the scientific approach of athletes’ cultivation, and the support from technology and communication. Similarities exist in the development of elite table tennis in Taiwan and China. Nonetheless, aspects which China is much more advanced in are: employment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specialists, inclusion of the results of basic physical fitness tests in youth games, establishment of training centers and a professional league of table tennis, analysis of strategies and tactics by specialists, a reward system for coaches and sports scientists of various levels. With the higher frequency of sport exchange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these years, to some extent, Taiwan is learning lessons from China. It is suggested in this research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lite table tennis in Taiwan needs to be improved, especially on the aspects mentioned above, to increas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national team.. Keywords: elite table tennis, the twelve elements of China’s Juguo Tizhi (whole nation system), policy learning. v.

(7) 謝誌 慢慢慢慢地我也走到這一步……想當初我都還在質疑自己的能力,直囔著會畢不了 業。回首這三年的研究生活,要特別謝謝指導教授湯添進老師。跟著湯老師學習,我不 僅懂得思辨,也知道做人處事的道理。雖然湯老師嚴格要求,但仍不失對學生的關懷。 對於我拙劣的寫作能力與邏輯思考,費盡心思教導;每當我信心不足時,給予的正面回 應,讓我相信自己是可以做到的。老師的用心良苦,我點滴在心頭。學習路上謝謝湯老 師提攜鼓勵,我才能完成這一段歷程。論文得以順利完成,還要謝謝兩位口試委員詹德 基老師和李炳昭老師不吝給予學生指教。詹老師幫忙引薦受訪者,使我訪談進行相當順 利。詹老師對學生的大力相助,我會銘記在心;李老師詳細批改論文並給予建議,使我 盡可能修改完整。謝謝老師們! 研究過程讓我有所成長的階段,莫過於和 15 位受訪者的接觸談話,謝謝各位受訪 者友善分享競技運動的實際運作情況。以現階段環境而言,投身競技運動需要理想作為 驅動力。看您們那麼努力的致力於體育運動,感到萬分敬佩,希望未來我能和您們一樣 為體育盡一份心力。 另外,研究所三年非常榮幸能和同門夥伴一起砥礪學習,謝謝你們給予我研究上的 建議和協助,尤其謝謝昱文學長,不厭其煩地為我論文審閱修改。過去幾個月和宜萱姊 彼此討論監督,終於在 2014 年的夏天一起畢業了!感謝各位夥伴們的推進。猶記得去 年開始進行訪談時,正逢低潮期,謝謝郁婷、晏如、稼棋學姊的傾聽和陪伴,讓我得以 揮別壞情緒,一步一步完成所有訪談。訪談後的轉譯和撰寫,謝謝戰 (飯) 友京甫、育 瑄、詩縈的督促和激勵。因為有你們,才可能一掃撰寫過程的苦悶,充斥無限歡笑。當 年誤打誤撞進到休旅大家庭,我想我來對了!這裡有太多的美好。無論是老師、助教的 親切關照,還是 100 級哥兒們和姊妹一路上的相互扶持,讓我對研究生涯所留下的回憶 難以忘懷。謝謝休旅大家庭!除此之外,還要謝謝我的高中好姊妹庭榕,雖然彼此愛嘻 笑玩樂看似一點都不正經,但我們都知道會永遠陪伴並支持著彼此,願我們順遂。 最後,要謝謝親愛的阿爸阿母對我的包容,讓我能無後顧之憂的學習。希望不久的 將來,我可以減輕您們的負擔。歷經這一段研究生活,體認到不要停下腳步,踏實的向 前邁進,事情總會有完成的可能。或許堅持就有希望吧!希冀未來我依然能抱持這樣的 精神繼續努力。. vi.

(8) 目 次 口試委員與所長簽字論文通過簽名表 ..................................................................................... i 論文授權書 ................................................................................................................................ ii 中文摘要 ................................................................................................................................... iii 英文摘要 ................................................................................................................................... iv 謝誌 ........................................................................................................................................... vi 目. 次 ...................................................................................................................................... vii. 表. 次 ........................................................................................................................................ x. 圖. 次 ....................................................................................................................................... xi. 第壹章 緒 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4 第三節 研究問題 ............................................................................................................ 4 第四節 研究範圍 ............................................................................................................ 4 第五節 研究限制 ............................................................................................................ 5 第六節 研究重要性 ........................................................................................................ 6 第七節 名詞釋義 ............................................................................................................ 6. 第貳章 文獻探討 ............................................................................................... 8 第一節 西方競技運動成功因子 .................................................................................... 8 第二節 中國舉國體制的基本體系 .............................................................................. 14 第三節 政策學習 .......................................................................................................... 18 vii.

(9) 第四節 競技桌球發展之文獻回顧 .............................................................................. 23. 第參章 研究方法 ............................................................................................. 28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28 第二節 研究流程 .......................................................................................................... 29 第三節 研究對象 .......................................................................................................... 31 第四節 研究工具 .......................................................................................................... 32 第五節 資料處理程序 .................................................................................................. 34 第六節 研究反思 .......................................................................................................... 35. 第肆章 中國競技桌球發展 ............................................................................. 38 第一節 組織領導體系 .................................................................................................. 38 第二節 運動訓練體系 .................................................................................................. 39 第三節 後備人才培養體系 .......................................................................................... 42 第四節 運動員文化知識教育體系 .............................................................................. 43 第五節 運動訓練基地體系 .......................................................................................... 44 第六節 運動競賽體系 .................................................................................................. 45 第七節 科技和信息服務體系 ...................................................................................... 46 第八節 反興奮劑體系 .................................................................................................. 47 第九節 對外聯絡體系 .................................................................................................. 47 第十節 激勵獎勵體系 .................................................................................................. 48 第十一節 經費保障體系 .............................................................................................. 49 第十二節 運動員保障體系 .......................................................................................... 50 第十三節 綜合討論 ...................................................................................................... 51. viii.

(10) 第伍章 臺灣競技桌球發展 ............................................................................. 56 第一節 組織領導體系 .................................................................................................. 56 第二節 運動訓練體系 .................................................................................................. 60 第三節 後備人才培養體系 .......................................................................................... 63 第四節 運動員文化知識教育體系 .............................................................................. 66 第五節 運動訓練基地體系 .......................................................................................... 67 第六節 運動競賽體系 .................................................................................................. 68 第七節 科技和信息服務體系 ...................................................................................... 71 第八節 反興奮劑體系 .................................................................................................. 73 第九節 對外聯絡體系 .................................................................................................. 74 第十節 激勵獎勵體系 .................................................................................................. 75 第十一節 經費保障體系 .............................................................................................. 77 第十二節 運動員保障體系 .......................................................................................... 78 第十三節 綜合討論 ...................................................................................................... 80. 第陸章 中國與臺灣競技桌球的異同點及學習的可能性............................. 84. 第柒章 結論與建議 ......................................................................................... 92 第一節 結論 .................................................................................................................. 92 第二節 建議 .................................................................................................................. 94. 引用文獻 ............................................................................................................. 97. ix.

(11) 表. 次. 表 1-1-1 中國桌球國家隊參加歷屆奧運會獲得獎牌數 ............................................... 1 表 2-1-1 西方競技運動成功因子 .................................................................................13 表 2-3-1 中文文獻 .........................................................................................................22 表 2-4-1 中國文獻 .........................................................................................................24 表 2-4-2 臺灣文獻 .........................................................................................................25 表 3-3-1 本研究受訪者名單 .........................................................................................31 表 3-4-1 專家名單 .........................................................................................................34 表 4-13-1 中國競技桌球發展的策略 .............................................................................53 表 5-11-1 近三年全國桌協的經費概況 ........................................................................77 表 5-14-1 臺灣競技桌球發展的策略 ............................................................................82 表 6-1-1 中國與臺灣競技桌球發展類似之處 ..............................................................86 表 6-1-2 中國競技桌球相較臺灣明顯的優勢點 ..........................................................88. x.

(12) 圖. 次. 圖 3-1-1.. 研究架構圖 ..................................................................................................28. 圖 3-2-1.. 研究流程圖 ..................................................................................................30. 圖 3-5-1.. 資料處理程序圖 ..........................................................................................35. 圖 4-1-1.. 中國競技桌球組織結構圖 ...........................................................................38. xi.

(13) 第壹章. 緒. 論. 本研究旨在探討中國與臺灣競技桌球發展。本章共有七節,分別為:第一節闡述研 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說明研究目的;第三節確認研究問題;第四節界定研究範圍;第 五節提出研究限制;第六節敘述研究之重要性;第七節是本研究之名詞釋義。.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中國奧運表現為世人所矚目,尤以第 29 屆北京奧運成績最為輝煌,並超越體壇霸 主美國,躍居金牌榜首位。此外,最近一屆的倫敦奧運也是中國自 1984 年以來,在海 外比賽中獲取金牌數最多的一次 (盧元鎮,2012),可見其競技實力越來越強。中國何以 有這樣的轉變?梁曉龍、鮑明曉與張林 (2005,2006) 歸功於舉國體制的創建,競技運 動才能在短時間內取得巨大成就。也因為舉國體制的實施,桌球、羽球、體操和跳水有 卓越的競技運動表現。其中,桌球蔚為中國的國球 (王鼎華,1995),自 1988 年漢城奧 運列為正式項目起,至 2012 年的倫敦奧運,中國桌球國家隊共囊括 24 金 15 銀 8 銅, 47 面獎牌 (如表 1-1-1)。其更在 1996、2000、2008 和 2012 年四次奧運會上包攬金牌, 桌球霸主地位難以撼動。 表 1-1-1 中國桌球國家隊參加歷屆奧運會獲得獎牌數 奧運會. 金牌. 銀牌. 銅牌. 總牌數. 1988 漢城奧運 1992 巴塞隆納奧運. 2 3. 2 2. 1 1. 5 6. 1996 亞特蘭大奧運 2000 雪梨奧運 2004 雅典奧運 2008 北京奧運 2012 倫敦奧運. 4 4 3 4 4. 3 3 1 2 2. 1 1 2 2 0. 8 8 6 8 6. 資料來源:整理自 IOC (2012). Results And Medalists. Retrieved from official website of Olympic movement: http://www.olympic.org/olympic-results 1.

(14) 縱使面臨國際桌球總會 (International Table Tennis Federation,以下簡稱國際桌總) 對規則的更改,仍舊不影響其競技水準。中國國家體育總局副局長、中國乒乓球協會 (以 下簡稱中國乒協)1 主席蔡振華就曾表示中國桌球的強大,是歸因於舉國體制 (王怡薇、 楊露莎,2010)。過去中國競技桌球採組織一條龍的運作模式,也就是運動人才從基層 一般業餘體校、重點業餘體校、省區市專業運動隊,層層輸送至國家隊。這樣完整的運 動梯隊,顯見中國競技桌球後備人才不虞匱乏。在有關全國運動潛力的少年或青少年運 動員培育方面,集中全國科研機構研究和分析各國選手的技術,加以創新桌球技術,為 教練和運動員提供理論與技戰術的支持。此外,廣納全國最好的陪練員,針對性的模仿 世界各國優秀運動員的打法,提升運動員的適應能力和技戰術水準。並在全國心理醫師 的協助下,建立運動員良好的心態,確保在國際賽事中正常發揮 (丁玲玲,2010;梁曉 龍等,2005,2006)。由此可知,中國競技桌球的強盛,與獨特的舉國體制有關。 中國舉國體制是指新中國成立以來,為發展競技運動,提高運動員的競技水平和國 際競賽能力,並實現奧運戰略目標,所採取的一系列發展方針 (湯攀、許大慶,2010)。 中國舉國體制發展至今,競技運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隨著時間的更迭,對舉國 體制的存廢有不同的論辯。本研究旨在以中國舉國體制作為分析模式探究臺灣競技桌球 發展,故有關舉國體制存廢問題並非是本研究討論的範圍。而本研究所採用的中國舉國 體制之定義,依據中國前國家體育總局局長袁偉民所述,「就是要集中有限的人力、物 力和財力,最大限度地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有效配置全國的競技體育資源,上下形成 合力,提高競技體育水準,創造優異運動成績,為國爭光」 (中國奧委會,2004)。簡言 之,舉全國之力辦體育,主要由中央統籌行政和管理,並確保財政和人力資源使用最大 化 (Hong, Wu, & Xiong, 2005)。梁曉龍等 (2005,2006) 綜整官方說法,提出中國舉國 體制十二項體系。根據蔡宗熹、湯添進與林宜萱 (2012) 所做的〈中國舉國體制基本體 系與西方國家成功發展競技運動關鍵因子之比較〉研究發現,兩者語彙雖然不同,但內 涵卻有某種程度的相似與重疊。據此,本研究以中國舉國體制十二項體系作為分析模式。. 1. 中國乒乓球協會是中國單項運動協會之一,等同臺灣的中華民國桌球協會。本文敘述到兩國的有關組 織,將會以各自名稱呈現。 2.

(15) 1983 年臺灣競技桌球成為國際桌總的會員國,後陸續開始參加國際賽事。我國歷來 最好的成績是由中國出身的女子選手陳靜,於 1996 年、2000 年兩屆奧運會上獲得一銀 一銅的殊榮。至近年臺灣競技桌球成績才又快速成長,如 2012 年倫敦奧運我國桌球男 子選手莊智淵在單打項目榮獲第四名,為我國本土選手歷年參加奧運桌球項目最佳成 績。近日莊智淵又與另一名桌球男子選手陳建安聯袂拿下世界桌球錦標賽 (以下簡稱世 錦賽) 男子雙打項目冠軍,顯見我國競技桌球較以往已有長足的進步,不過相對於中國 仍有一段差距。研究者欲透過中國舉國體制十二項體系,分析探討中國與臺灣競技桌球 發展為何?並比較兩國的異同點,從中看是否有我國能取長補短之處。 目前臺灣競技桌球還是由個人、家長、學校來推展,僅有少數國手及知名球員獲得 政府撥款或企業贊助。另外,在運動員退役後的就業問題上,我國並未設有健全的制度 去保障運動員,致使學生、家長投入專項運動意願低。就這些方面,我國是否可以借鑑 中國的經驗,擬出相關配套措施保障運動員?根據 Dolowitz, Greenwold, 與 Marsh (1999) 指出,在兩國的語言、政治信仰和意識型態愈接近的情況下,彼此借鑑與經驗交流的意 願,可能相較兩個語言與政治制度不同的國家高。事實上,在全球競技運動競賽的壓力 下,已有兩個語言、政治信仰和意識型態完全不同的國家相互學習之前例,如中國 CBA 籃球師法美國 NBA 籃球相關制度 (Houlihan, Tan, & Green, 2010)。兩岸自 1949 年對峙 以來,體育交流受到政治及時代演變的影響,而有嚴禁接觸期2、三不期3、五不期4、單 向交流期。至 1987 年我國政府開放民眾赴中國探親,為兩岸體育交流帶來了新的契機。 兩岸雙方於 1989 年 4 月,就臺灣參與國際奧委會所屬運動協會 Chinese Taipei 的中文譯 名達成協議。隨後,兩岸體育雙向交流正式展開,雙方互動往來較過去頻繁且熱絡 (行 政院體育委員會,2011a)。因此,在競技桌球方面,中國與臺灣是否基於同文同種,有 經驗學習的可能?臺灣又是否隨著兩岸體育交流的擴大,而產生具體的變化?故本研究 先是分析中國與臺灣競技桌球的發展情形,再藉由政策學習的運用,瞭解臺灣競技桌球. 2. 3 4. 1978 年以前,臺灣致力於反攻大陸光復國土,倘若有中共參與的賽事,我國教練與選手通常不被允許 出賽,並嚴禁雙方交流往來。 1979 年至 1981 年的臺灣兩岸體育交流政策秉持不妥協、不接觸和不談判。 1982 年至 1987 年臺灣政府針對兩岸體育交流依然遵守三不政策,而民間則採取不迴避、不退讓。 3.

(16) 是否有向中國學習的可能性?. 第二節 研究目的 基於研究背景與動機之敘述,本研究是以中國舉國體制之十二項基本體系為分析依 據,具體目的在探究臺灣競技桌球發展,並比較中國與臺灣發展的異同點。再以政策學 習的概念,探討臺灣在競技桌球發展上,向中國學習的可行性。. 第三節 研究問題 根據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欲探討的問題如下: 一、 探究中國競技桌球發展為何? 二、 瞭解目前臺灣競技桌球發展為何? 三、 比較中國與臺灣競技桌球發展上的異同點? 四、 探討臺灣在競技桌球的發展上,向中國進行政策學習的可行性為何?. 第四節 研究範圍 本研究範圍分成主題、時間、對象三個部分,茲說明如下: 一、 主題範圍 本研究是以競技桌球發展為主題,主要在瞭解中國與臺灣的發展情形,並採用中國 舉國體制十二項體系和政策學習的概念作為分析依據,試圖反思臺灣向中國進行學習的 可行性及需斟酌之處。因此研究者將蒐集有關單位公告的競技運動發展之政策、法規、. 4.

(17) 辦法、工作計畫等資料,以及相關報告書、媒體報導和期刊論文做分析探討。 二、 時間範圍 根據研究主題,資料蒐集範圍從 1989 年兩岸體育交流開放後,至 2014 年 05 月 31 日,為研究關注的焦點。而本研究進行的時間,則是由 2013 年 4 月起至 2014 年 8 月止。 三、 對象範圍 研究對象是以我國主導競技運動發展的官方和民間運動組織的人員為主,包括主管 機關教育部體育署競技運動組官員、民間團體中華奧林匹克委員會人員、中華民國桌球 協會幹部成員。另有對兩岸桌球發展達數年研究的學者,及我國奧運桌球國家隊的教練 與選手,共計 15 位 (訪談名單請詳見第參章第三節)。. 第五節 研究限制 在研究進行過程中,研究者可能遭遇的阻礙、困難,分述如下: 一、 在訪談中,可能受限於研究對象的主觀意識之認知與想法,造成陳述的情況與事實 產生落差。又或者是本研究主題涉及到研究對象的職務責任,故其說法將有所保留。對 此研究者會盡可能提高與受訪者的可信賴程度,事後也會針對訪談內容做交叉驗證。 二、 研究結果可能無法推論至其他運動種類上。由於本研究是以桌球為分析主題,除此 之外的運動有其不同特性,故無法概括而論。 三、 有關中國競技桌球發展的資料應證,受限於研究時程、經費和訪談邀請,僅能透過 中、英文之資料進行分析。針對此問題,研究者將向中高階體育行政人員、研究中國競 技桌球發展的專家學者及推展人員請益,以彌補這部分的不足。. 5.

(18) 第六節 研究重要性 本節將分成學術與實務兩部分來做說明: 一、 學術上的重要性 競技運動發展比較研究,為當今相當重要的學術議題。有鑑於中國在國際體壇的亮 麗表現 (其中桌球項目於 1996、2000、2008 和 2012 年四次奧運會包攬金牌) 和成功經 驗,以其著名的舉國體制作為本研究的分析依據。此外,在借鏡學習方面,本研究將引 用政策學習概念來探討。由於我國在運動領域裡,鮮少有競技運動政策學習的相關研 究,因此本研究希望能夠開啟類似議題的探討,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 二、 實務上的重要性 本研究旨在透過梁曉龍等 (2005,2006) 舉國體制十二項體系探究中國與臺灣競技 桌球發展,瞭解中國競技桌球之所以如此強盛的原因,及臺灣桌球發展與中國是否有異 同。在檢視臺灣競技桌球發展的同時,探討我國是否有向中國學習的可能。研究的分析 結果希冀能提供給政府或單項運動協會,作為發展桌球之參考依據,藉以提升我國競技 桌球成績。. 第七節 名詞釋義 一、 競技桌球 桌球三大賽事指的是世界桌球錦標賽、世界盃桌球賽和奧林匹克運動會桌球比賽, 為世界性高水準的比賽。本研究關注的競技桌球即是指在世界錦標賽、世界盃賽和奧林 匹克運動會的運動種類。. 二、 中國舉國體制十二項體系 中國舉國體制主要在現有競技運動基礎之上,國家集中相對的人力、物力和財力, 最大限度調動國家和社會的積極性,進而有效配置競技運動的資源 (梁曉龍等,2005, 6.

(19) 頁 2)。本研究主要採用梁曉龍等 (2005,2006) 劃分的十二項體系作為分析依據,包括 組織領導體系、運動訓練體系、後備人才培養體系、運動員文化知識教育體系、運動訓 練基地體系、運動競賽體制、科技和信息服務體系、反興奮劑體系5、對外聯絡體系、 激勵獎勵體系、經費保障體系、運動員保障體系。. 三、 政策學習 Bennett 與 Howlett (1992) 認為政策學習的定義眾說紛紜,故提出政策學習的三項 要素:誰學習?學習什麼?學習效果所造成的影響?而本研究關注在臺灣競技桌球的發 展政策是由誰來制定?是否有向中國學習?又或者向他們學習什麼?學習成效為何?. 5. 中國所謂的反興奮劑,就是臺灣慣稱的運動禁藥。 7.

(20) 第貳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旨在探究中國與臺灣競技桌球發展,並比較兩國的異同點。再以政策學習概 念,探討臺灣在競技桌球發展上,向中國學習的可能性。本章將回顧當前國內外對此一 主題的研究情形,共分為四節。第一節為西方競技運動成功因子之研究;第二節為中國 舉國體制的基本體系之探討;第三節則介紹政策學習的概念及其內涵,並回顧國內運用 該理論之相關文獻;第四節為競技桌球發展之文獻回顧。. 第一節 西方競技運動成功因子 在中國於國際體壇崛起之前,奧運獎牌榜主要是由美國、前蘇聯 (今俄羅斯)、德國 等國家所佔據。對此,就有國外學者針對這些競技強國探討其運動發展模式。目前國際 上有許多研究競技運動成功因子的團隊,主要以 Oakley 與 Green (2001)、 Digel (2002)、 UK Sport (2006) 以及 Green 與 Houlihan (2005) 成果較為顯著。以上團隊的 分析結果,都呈現某種程度的相似性。根據發展而出的因子,可以歸納出發展背景、制 度面和具體措施三個面向。其依序指的是競技運動的可運用資金、人才選拔系統和訓練 設備,以下簡要敘述之 (林宜萱、湯添進,2012;湯添進,2009;蔡宗熹等,2012): 一、 Oakley 與 Green (2001) Oakley 與 Green (2001) 列舉的競技運動成功因子為通用準則,而非在反應任一國家 的社會、政治和經濟結構去做發展。其主要以制度面為探究焦點,針對澳洲、西班牙、 法國、美國、加拿大及英國的競技運動表現做檢視,歸結出十個成功發展競技運動的關 鍵因子。 (一) 追求卓越的文化氣氛:運動組織、運動員、教練、管理人員及科學人員等透過 管道相互交流與影響,使能夠支持且協助競技運動的發展,進而達到合作效益及追求成 功的氛圍。 8.

(21) (二) 充足的經費:持續性的資金投注於運動員生活支出、專業訓練、運動設施及知 識教育上。 (三) 權責分工清晰與有效溝通的機構:政府部門、國家奧會、單項協會、教練團體、 運動科學相關組織的協調運作清楚且明確,避免組織目標相衝突,職掌有重疊之處。 (四) 行政組織的精簡:若聯邦或地區有一定程度的實權,如加拿大、澳洲、西班牙 及英國,可能阻礙國家競技運動發展的一致性,故簡化行政部門或相關作業程序,將有 助於協調溝通,甚至致力於總目標。 (五) 競技選手篩選機制及監測發展的系統:利用現代科技追蹤與監測青少年運動員 的發展系統。即透過與各國優秀選手的成績比較,來預測成為頂尖運動員的可能性;利 用統計數據看青少年運動員的表現,進一步分析其從事的運動種類之合適性。 (六) 將資源集中在少數有機會得牌的項目:為一個重要的策略,即將資源全心投入 在較有機會得牌的運動種類或運動員身上,使能迅速提升國家競技運動表現。 (七) 配合各運動項目的需要擬定綜合計畫:針對不同運動項目的需求,給予適當協 助及擬妥培訓計畫,包含充足經費、良好訓練設備、聘請世界級專家與教練等。 (八) 訓練及退役後的生活準備:指對運動員的職涯建議、職前訓練、教育學習、財 務管理與媒體應對等支持照顧措施。 (九) 結構完善的競賽計畫:運動組織結構完善,並能對國際競賽系統順勢應變、與 時俱進。 (十) 先進器材設備:競技運動員需要專有的訓練設施及器材設備,且必須符合其規 格需求。在優先提供給競技運動員使用時,如能設置大專院校共同使用,將更符合使用 效率。 二、 Digel (2002) Digel (2002) 以田徑、游泳與排球為研究項目,探究澳洲、中國、德國、法國、英 國、義大利、俄羅斯、美國的競技運動發展,提出六個發展競技成功的關鍵因子。茲分 述如下:. 9.

(22) (一) 政府的支持與經費補助:競技運動表現相當仰賴國家的支持與經費挹注。即國 家可以透過各種管道影響和管理競技運動發展;政府的稅金直接資助競技運動。然而, 競技運動發展也可能受到國家政治的干擾。 (二) 經濟發展良好與企業贊助:經濟發展好壞間接影響競技運動的表現。其中企業 對相關運動賽會的贊助,促使競技運動得以順利推展。 (三) 媒體支持正向的運動文化:在競技運動發展中,大眾傳播媒體扮演相當重要的 媒介角色,尤以體育新聞為重。其促使了企業贊助運動,為資金籌措來源之一。 (四) 藉由教育系統發展競技運動:國家教育系統奠下培訓競技運動人才與發展運動 制度的基礎。其主要可分為兩種形式,第一種是在綜合大學裡,由校內運動、校際比賽 等,來建立運動員培訓;另一種則是由專門學校 (即所謂的體校) 培育優秀運動員。 (五) 透過軍隊來開發人才:利用軍事系統培養運動人才的方式,在某些國家扮演重 要角色。 (六) 運動科學的支援服務:為提高競技運動表現,各國家著重發展運動科學研究。 故設立專責研究機構,如運動科學研究中心,提供教練和運動員相關輔助和諮詢服務。 三、 UK Sport (2006) UK Sport (2006) 主要針對英國、加拿大、義大利、挪威、荷蘭、比利時六國的競技 運動結構、政策及國際賽會表現,歸結出九個競技成功關鍵因子,臚列如下: (一) 財政支持:政府提供競技運動財政或預算上的支持,將有助於其運動發展。 (二) 整合政策發展:透過專業的行政機構執行相關運動政策及辦法,在目標明確且 一致下,各運動組織能有效運作,促使競技運動良好發展。 (三) 運動參與:競技運動發展多少受到運動參與率的影響。由於優秀運動員多來自 基層,且運動參與率間接提供各層級競賽活動,使優秀運動員得以從事相關運動訓練和 運動競賽。. 10.

(23) (四) 人才選拔與培育系統:致力於對富有潛力的運動員之篩選機制及運動人才培育 系統。其中,運動人才培育系統,包含建立運動員訓練和比賽制度,並協助運動員升學 輔導和生涯發展。 (五) 科學研究:利用科學方法協助優秀運動員,使其訓練有效率和效能。此種策略, 為各國家從事競技運動發展的趨勢。 (六) 運動員及其退休生涯支持:主要是對運動員財務及制度上的協助,即補貼與資 助運動員生活及訓練所需的經費,並輔導運動員退役後的生涯規劃。 (七) 教練專業培訓:培養各層級的運動教練擁有專業知能之外,還需有順應競技運 動發展趨勢的能力,使運動員能得到全面且完整的訓練。另外,教練認證制度及對他們 的照顧,將保障其工作,使願意全心投入於競技運動發展上。 (八) 國際競賽:設計完善的競賽制度,並與國際接軌,讓運動員有機會參加國內外 比賽。透過以賽代訓的方式,提升運動員的競技水平。 (九) 訓練設施:提供良好的訓練設備及設施給運動員使用,使他們能模擬真實情 況,進而達成競賽目標。. 四、 Green 與 Houlihan (2005) Green 與 Houlihan (2005) 分析蘇聯、東德與澳洲的成功競技運動發展模式,然後 針對澳洲、加 拿 大 及 英 國 的 游 泳 、 體 操 、 帆 船 競 賽 種 類 , 比 較 歸 納 出 四 個 關 鍵 因 子 , 包 含 發展背景及具體措施兩面向。 (一) 全職運動員:指政府、學校、企業投入在運動員生活經費上,使運動員能專心 致力於競技表現。早期蘇聯與東德以獎學金方式資助,爾後加拿大、澳洲、英國政府直 接提供資金補助。 (二) 備戰國際賽事為主的比賽分級制度:國內比賽制度與國際賽事接軌,作為練兵 與選才的策略。故在以國際大型賽會為目標下,分成各級別的運動競賽制度,從中選拔 出頂尖優秀運動員。 11.

(24) (三) 競技設施發展:競技運動員訓練需要專業場館和器材。若能提升或掌握其水 平,將有助於競技運動表現。 (四) 提供教練、運動科學及運動醫學的服務:為追求競技運動成績的重點所在,故 輔助競技運動之專業人才,如教練、運科人員及運動醫生等,需要長時間投資與發展。 綜合上述四組發展競技運動成功因子之研究團隊的成果,整理如表 2-1-1,並評論 之。. 12.

(25) 表 2-1-1 西方競技運動成功因子 因子 發展 背景. Oakley 與 Green (2001) • 追求卓越的文化 氣氛 • 充足的經費. Digel (2002). UK Sport (2006). • 政府的支 持與經費 補助 • 經濟發展 良好與企 業贊助 • 媒體支持. • 財政支持 • 運動參與 • 科學研究. Green 與 Houlihan (2005) • 全職運動員. 正向的運 動文化 制度面. • 權責分工清晰與 有效溝通的機構 • 行政組織的精簡 • 競技選手篩選機 制及監測發展的 系統 • 將資源集中在少 數有機會得牌的. • 藉由教育 系統發展 競技運動 • 透過軍隊 來開發人 才. • 人才選拔與培 育系統 • 運動員及其退 休生涯支持 • 整合政策發展 • 教練專業培訓. • 運動科學 的支援服 務. • 國際競賽 • 訓練設施. 項目 • 配合各運動項目 的需要擬定綜合 計畫 • 訓練及退役後的 生活準備 具體 措施. • 結構完善的競賽 計畫 • 先進器材設備. • 備戰國際賽事為 主的比賽分級制 度 • 競技設施發展 • 提供教練、運動 科學及運動醫學 的服務. 資料來源:修改自 Houlihan, B., & Green, M. (2008). Comparative elite sport development: Systems, structures and public policy. Oxford: Butterworth-Heinemann.. Oakley 與 Green (2001) 十個因子並非獨立,而是存有一定連動關係。其看似富彈 13.

(26) 性、範圍廣,卻也容易有描述模糊、界定不明確的疑慮。因此,在實際運用時,對資料 所做的歸類,將可能產生困難。 Digel (2002) 六個成功因子,可以知道競技運動發展資 源的投入相當多元;發展背景可能是成功發展競技運動的重要因素。然而,其研究範圍 過於狹隘,僅聚焦於某幾個運動項目,並非綜觀而論,故有其侷限性。 UK Sport (2006) 認為在重大國際賽事上獲得獎牌,已受到各國家所認同。在此之下,國家運動組織和政 府紛紛增額投入競技運動,並尋找成功因子。其團隊根據六個國家分析出九個成功因 子,但仍需要更多的國家參與競技運動比較研究,才能確認其為理想的策略。 Green 與 Houlihan (2005) 四個成功發展競技因子,對政府而言,明確且可以聚焦。由此可知,其 多著重備戰過程對運動員實際訓練上的協助,但廣度略顯不足。學者大都以西方國家為 研究場域,探討西方成功的經驗,對於東方國家其適用性為何?是否可能因文化而有不 同的發展情況,仍有待相關研究去驗證。隨著中國在國際體壇的崛起,東方經驗將越來 越受到各國的矚目。對各國而言,中國是一股不可輕忽的潛勢力,值得探究其競技運動 發展。. 第二節 中國舉國體制的基本體系 中國競技運動表現進入二十一世紀,引起各國家所重視。無論是 2000 年雪梨奧運 的歷史性突破、2004 年雅典奧運金牌總數名列第二、2008 年北京奧運一舉躍升為體壇 霸主、2012 年倫敦奧運則為境外表現最佳一次,顯示中國競技運動發展臻於成熟。根據 梁曉龍等 (2005,2006) 指出中國競技運動發展之所以能夠成功,主要歸功於「舉國體 制」。其是在中國經濟尚處於不發達的背景下,透過社會主義所特有的制度,將有限的 人力、物力、財力優先集中發展競技運動,使能在奧運會、世界錦標賽、世界盃等重大 國際賽事中獲獎 (梁曉龍等,2005,2006;陳宗弟、張幫軍、王敏武,2003;蔡廷川、 魏嘉陵,2009)。故舉國體制為發展競技運動過程中,採取的一種發展方式及制度設計。 然而,舉國體制在歷來發展過程中,不免受到諸多質疑和批判,直至今日仍在尋求完善 14.

(27) 措施。本節將先介紹中國舉國體制十二項體系之內容,接著敘述其當前面臨的問題。 一、舉國體制十二項體系 本研究以中國國家體育總局前政策法規司副司長梁曉龍任內所著《舉國體制》介紹 之: (一)組織領導體系:從平時到戰時,從中央到地方,從代表團到各運動團隊所形成的組 織體系,分為日常組織領導體系、奧運備戰組織領導體系、奧運臨戰組織指揮體系。日 常組織領導體系,以國家體育行政部門負責主導,即國務院和國家體育總局轄下有省區 市體育局、縣市體育行政部門等,並以官方文件方式的行政命令,貫徹和落實黨中央發 佈的體育運動發展政策;奧運備戰組織領導體系,由國家體育總局成立奧運備戰領導小 組,總體規劃奧運各項工作,確立工作目標、原則。並瞭解一線運動隊的工作進度和協 助解決相關問題;奧運臨戰組織指揮體系,於大型國際運動賽會舉辦時建立指揮組織系 統,並設有競賽、新聞、後勤、醫療等工作小組進行有效服務。 (二)運動訓練體系:為競技運動的基礎,主要由組織一條龍、公益性事業、科學的運動 訓練理論、運動訓練的管理體系所組成。組織一條龍是四級金字塔式的運動訓練體系, 即國家隊、省區市專業運動隊、重點業餘體校後備軍、一般業餘體校青少年運動員,保 證了運動系統化;公益性事業,指相關運動專業人員於生活和福利方面獲得保障,如省 隊以上的教練和運動員等皆被納入國家正式編制,享有工資和津貼;科學的運動訓練理 論,即堅持從難、從嚴、從實戰出發,大量運動訓練的原則。並不斷探索各運動項目致 勝規律,同時強化運動員心理素質,輔以科學管理;運動訓練的管理體系,在政策措施 上支持奧運新的金牌項目產生,故以奧運戰略政策為導向,增加相關獎勵辦法,優惠和 保障運動專業人才,並從國外引進優秀教練來協訓。 (三)後備人才培養體系:各類體育運動學校、競技體育學校、各級各類少兒體校和業餘 體育運動學校,與高水平運動訓練體系相連結,從而實現奧運目標。目前競技運動後備. 15.

(28) 人才培養和投資管道相當多元,正加強體教結合6的深度與廣度,減少社會和個人的成 本。 (四)運動員文化知識教育體系:對提高運動員的運動成績和綜合競技能力具有直接的影 響。無論是發展運動員的智力,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掌握技、戰術都有 促進作用。 (五)運動訓練基地體系:國家運動訓練基地、地方運動訓練基地、高原訓練基地、平原 訓練基地等,為競技運動訓練不可缺少的物質基礎。其主要以備戰奧運工作為主,做好 對運動隊伍的後勤服務。 (六)運動競賽體系:由國內競賽和國際競賽兩大部分組成,國內主要有全國運動會、全 國城市運動會、全國冬季運動會、全國錦標賽和聯賽等。而國際則有奧運會、亞運會、 單項世界錦標賽和世界盃賽等。以全運會為主要的國內競賽,成了貫徹和落實國家競技 運動政策的手段。以奧運為最高層級的國際賽事,則是實現競技運動發展的目標。 (七)科技和信息服務體系:運動科技工作必須朝向運動訓練實踐導向,從而對國家體育 總局的科研單位和體育院校作一系列改革。堅持以訓練監控為重點,輔以訓、科、醫一 體化的科技服務。此外,多管道蒐集對手備戰措施、訓練方法等,進行分析並利用有效 資訊,提供決策參考依據。 (八)反興奮劑體系:在保護運動員的身體健康,維護競賽的公平公正等發揮著重要性。 如建立興奮劑檢查專門機構,逐年增加檢查數量;對使用興奮劑者進行懲處;教育教練、 運動員等運動專業人才正確使用興奮劑,並認識其危害性;支持國際組織施行的政策措 施。 (九)對外聯絡體系:在國家對外政策的統一領導下,既有政府的,也有民間的。其主要 在促進對外交流,並負責與國際奧會、亞奧理事會等國際綜合性運動組織,國家間的運 動組織以及其他國際單項運動組織進行聯繫,處理各種運動事務。. 6. 目的是將文化教育和運動訓練資源作結合,藉由發揮體育與教育兩個部門的優勢,追求競技運動培養 人才的模式,以提高優秀人才的成材率和輸送率。此外,運動員不中斷正常的學校教育,在校園參加 專業運動訓練,進而可代表國家參加高水準賽事。這種模式有利於運動員全面發展,且對於運動員職 業的特殊性,亦即在接受專業訓練的同時不失基本教育、為將來退役轉型奠定基礎。 16.

(29) (十)激勵獎勵體系:對有功人員實行精神和物質並重的獎勵原則。 (十一)經費保障體系:其主要來源有國家財政撥款、體育彩票公益金、社會贊助、廣告 和國際奧會分成。然而,競技運動仍以國家主導為主。故有中央財政負責國家級運動隊、 省區市財政負責省級運動隊、地市級財政負責地市級運動隊。 (十二)運動員保障體系:對運動員的生活、入學、退役後安置和傷殘保險等進行保障, 如免試入學、經濟補償、設立關懷基金等。 綜上所述,中國舉國體制是以政府主導全國運動事務,並計畫性的配置體育資源, 形成以國家體育總局為中心的管理體制、專業運動隊為中心的訓練體制、全運會為中心 的競賽體制 (尤春光、李秀霞,2007;郝勤,2004;梁曉龍等,2005,2006)。這十二項 體系間,各自獨立實又相互連結,落實了全國一盤棋、國內練兵、一致對外的思維。在 某種程度上,其涵蓋前述的西方競技運動關鍵因子。縱使兩者語彙不同,卻存有相似與 重疊性。另外,中國舉國體制十二項體系更提及了對外聯絡體系、反興奮劑體系、激勵 獎勵體系,促使競技運動發展趨於完備 (蔡宗熹等,2012)。 二、當前面臨的問題 中國舉國體制發展至今,其適用性受到世人的質疑和挑戰,故出現許多改革的聲 浪。舉國體制名為國家辦體育,卻只侷限於某特定族群,需確實動員全國、全社會及全 體人民的力量,才可能實現其本質意義 (王曉中,2011)。由於舉國體制當初興起於計畫 經濟下,從今日的市場經濟看來並不相容。其歸因於競技運動項目設置、人才培育途徑、 獎勵制度等未能按市場導向行事;競技運動作為菁英競技,法理不應動用納稅人的經 費;政府身兼運動員和裁判員分配賽會金牌,違背了市場原則。另外,中國全運會之比 賽項目仿效奧運會,人民因此關注某幾個特定且熱門的運動賽事。舉國體制將運動員視 作奪金工具,在非金不可下,獲得金牌以外的運動員即被冷處理。絕大多數運動員在未 能受到良好的學校及文化教育下,退役生活多無所適從甚至有困苦的情形。(王慶軍, 2013;盧元鎮,2013;戴永冠、羅林,2012)。 中國依循競技運動體制,將資源高度集中在某幾個傳統優勢項目上,削弱了其他相. 17.

(30) 對落後的運動項目之發展基礎。因此,中國競技運動之金牌含金量,受到世人很大的質 疑。中國體育行政部門歷來堅持三塊牌子、一個機構,一方面阻礙了各運動協會朝實體 化發展。在集行政部門、事業單位、企業、協會於一身下,壟斷賽事及運動員,並從中 謀取利益。另一方面,助長一切依賴國家的心態及行為模式,不利發揮社會積極主動性, 可謂為當前中國體育改革的絆腳石 (王曉中,2011;盧元鎮,2013)。中國舉國體制主要 是為了在國際大型賽會上取得優異成績,歷年來已耗費鉅資,於近年崛起成體育大國。 一面金牌有人估計需花費六、七千萬至七億人民幣不等,中國為了產出更多的金牌數, 將大量資金投入於運動訓練、場館興建及科學研究等方面。在著重競技運動發展下,致 使全民運動、學校體育發展失衡,一般民眾和兒童也就無法公平使用運動設施 (徐永 剛、沈賢,2009)。綜合以上,各方學者無不希望透過改革,達成社會投資為主、市場 配置資源、全民發展體育等,使舉國體制更符合現今狀況並漸趨完善。 中國舉國體制內涵是以國際大賽獲得佳績為目標,並且以政府統管體育資源為手段 (史友寬,2012)。由此可知,中國競技運動發展主要出自政府行為。事實上,臺灣競技 運動發展多半也是由政府所主導。另外,在基於同文同種下,中國舉國體制相對西方競 技成功因子較適合國人去瞭解臺灣競技桌球的發展。因此本研究採用中國舉國體制十二 項體系,作為中國與臺灣競技桌球發展之分析依據。. 第三節 政策學習 政策學習的動機是在解決問題,又或者是受到國際壓力的影響,而借鏡學習他國的 經驗。政策學習提供決策者在制定過程中,所需的資訊與經驗。這不僅幫助決策者在缺 乏對議題的瞭解下,進行相關政策的制定,也節省了決策成本及避免錯誤的產生。此概 念的應用不再侷限於國與國間,跨國和單一國家的城市間交流學習更是普遍,例如我國 臺北市 1999 市民熱線是借鏡學習美國紐約 311 專線 (陳序廷、黃東益,2011;黃東 益,2003)。在早期的研究中,這個概念多在探討政府組織的績效,此後則被廣泛應用 18.

(31) 於公共政策制定上。本節將分成政策學習的意涵與中文文獻兩部分做回顧。 一、 政策學習的意涵 目前關於政策學習的討論相當多元,發展出的概念也不全然一樣,但大致可歸納為 五種類型:社會學習、政治學習、政府學習、政策導向學習和經驗學習。以下依序分別 介紹 (吳定,1998;陳恆鈞,2000;Bennett & Howlett, 1992): (一) Peter Hall 的社會學習 根據過去的政策結果或新資訊,謹慎調整政策目標或技術,以便達成治理的最終目 標。在社會學習的過程中,主要是由特定政策領域專家來負責主導和推動,他們憑藉著 其在官僚或社會領域內的特權地位給予建議。 Hall 認為社會學習會產生三種型態的改 變:1.改變現有政策工具的強度和規模,2.引進新政策工具,以達成政策目標,3.政策目 標改變 (Houlihan & Green, 2008)。由此可知,政策工具的選擇是學習過程不可避免的一 部分。 (二) Hugh Heclo 的政治學習 為了因應外在環境變動,決策者所採行的活動,可見政治學習受自於社會力量的驅 使。若決策者未能順應時勢及時調整,將可能導致政策失敗。在政治學習過程中, Heclo 認為將產生兩種變遷:1. 古典情境:針對外界關心的問題,或衍生出的新問題,決策者 會根據以往成功的政策作修改即可解決,2. 工具性情境:決策者依據其經驗評斷,在充 滿不確定性下,形成新的政策選擇。簡言之,政治學習是為使政策有效推動,融入外在 環境的思想、制度與方法,並與原有政策架構相調適的過程。 (三) Lloyd Etheredge 的政府學習 政府透過學習的方式,增加其智慧與精熟的技術,並藉此增進行動的有效性。政府 學習的課題是如何對政府的思考及學習方式有較大啟發及改變,使能達到促進政府學習 的能力,及行政人員對決策問題具有長遠的眼光。由此可知,政府學習的用意在增進政 府行政部門的能力,以便回應快速變遷的環境。 (四) Paul Sabatier 的政策導向學習. 19.

(32) 政策菁英利用政策導向學習,回應外在社會經濟與政治變遷的互動,並解釋其過 程。政策導向學習涉及來自個人經驗上持續地改變其對政策議題的理念及行為意圖,並 強調對某一個人的信念系統知覺的修正。任何一項政策的變遷,基本上牽涉政策菁英信 念系統的改變與學習。 (五) Richard Rose 的經驗學習 當許多國家面臨共同問題時,決策者可以從其他國家學習因應之道,使能有效的處 理本身問題。經驗學習可以是完全複製他國經驗,也可以與本身制度相融合,進一步創 造適應本國的特色方案。 Rose 認為經驗學習最主要的效果是工具與方案的改變,並非 是造成政策或方案目標的改變。 然而,以上學者提出的學習類型,仍未能清楚說明政策學習的基本元素。 Bennett 與 Howlett (1992) 為了使學習概念予以操作化,便提出三項要素:誰學習?學習什麼?學 習效果所造成的影響為何?在這一操作過程裡,首先必須考慮誰是政策學習的主體,主 要在瞭解誰參與了政策制定和誰影響方案改變。事實上,政策學習主體是複雜且多元 的,包含官員、跨國社群、民意代表、學者專家、一般大眾等。上述成員透過學習瞭解 改革方案的過程及制度對政策本身的影響、提高政府的智能、減低外在環境對現有政策 的不滿意、瞭解政策工具和目標間的關係並作調整。政府組織欲有效達成目標,就必須 進行組織變革及政策工具或方案的改變。另外,其適時調整行政價值和信念也是有其必 要性 (吳定,1998)。 在 Bennett 與 Howlett 提出政策學習之三項要素後, Dolowitz 進一步建立廣泛應 用的概念是政策轉移。事實上,政策轉移也是政策學習的類型, Dolowitz 奠基在 Rose 對政策學習的假設上作擴大發展。其提出的政策轉移是指在某一時間或空間的政策、行 政安排和制度等被使用於另一地發展,為行為導向的意圖性活動。並探究為何轉移、誰 參與轉移、轉移什麼、從哪裡轉移、轉移的類型、轉移的限制是什麼、如何證實政策轉 移、怎樣的轉移會失敗。在結合各類型政策學習的共通性下,相較過去提供了更完善地 運作過程 (Dolowitz, 2000)。事實上,政策轉移又區分成自發性及強制性政策轉移。前. 20.

(33) 者著眼於學習動機,針對過去政策的失敗,參考他國的成功經驗。此外,若在決策系統 內感受到潛在威脅時,領導者將採用新政,以維持優勢和避免劣勢。另有應用新政獲得 國際認同、正面影響未來發展等。基於以上各點,領導者對於新政策往往採取積極態度。 而後者多受到外部壓力所影響,諸如:國際體系的推波助瀾、會員國義務、國際性問題 等,迫使國家被動採取行動 (Dolowitz & Marsh ,1996)。由此可知, Dolowitz 的政策轉 移與前述提及的 Rose 之經驗學習相似,學習如何將經驗內化並納入不同組織中。 綜合以上,政策學習有不同的說法和見解,但基本元素仍脫離不了 Bennett 與 Howlett (1992) 提出的三項元素:誰學習?學習什麼?學習效果所造成的影響為何?本 研究將運用此概念,探討臺灣在競技桌球方面,是否有向中國學習的可能性? 二、 中文文獻 截至 2013 年 07 月 17 日,研究者於華藝線上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 統、與國家圖書館期刊文獻資訊網以「政策學習」進行關鍵字之中文文獻搜尋,共獲得 計博碩士論文 18 筆與期刊文獻 38 筆結果。在這 56 篇文獻裡,發現政策學習概念多應 用在公共政策、知識管理、教育、財務制度、醫療照護、國際組織、外交等領域。其中 又以探討公共政策的數量最多,議題包含有 1999 專線、環保標章、汙水下水道建設、 脫貧方案、垃圾不落地政策、大眾捷運系統、垃圾費隨帶徵收等 (如表 2-3-1)。在體育 運動領域方面,相關文獻少見運用探討之。. 21.

(34) 表 2-3-1 中文文獻 作者 (出版年) 吳定 (1998). 題目. 內容摘要. 分析方式. 自政策學習觀點 以政策學習概念探討臺灣政府 文獻分析法 論政府再造之推 再造方案,結果顯示臺灣所採取 動 的擴大政府再造方案制定的參 與面、學習企業界成功的再造經 驗、學習外國行政改革成功的經 驗、注意環境系絡的配合之五項 做法,與政策學習內涵相一致。 然而,仍需政府與全民共同合作 發揮政策學習的精神。. 陳恆鈞 (2000). 政策學習:二十 瞭解政策學習的意涵,從類型、 文獻分析法 一世紀的新課題 內外部學習、影響核心價值與 否、國家管理能力、經驗轉移面 向去探究。雖然政策學習概念尚 未統一,但仍無損對政策分析的 重要性。決策者學習他國類似經 驗,亦是解決之道之一。. 黃東益 (2004). 全球治理下政府 瞭解府際政策學習過程中,所牽 文獻分析法、 知識管理的新面 涉到的知識管理內涵,並進一步 深度訪談法 向:府際政策學 以垃圾不落地政策探討學習成 習 敗的因素。研究發現,政策知識 的傳播在府際政策學習的成敗 扮演關鍵的角色。. 何宗陽 (2006). 以政策學習理論 探討臺北市垃圾費隨袋徵收政 文獻分析法、 探討臺北市垃圾 策學習過程之運作模式。研究發 深度訪談法 費隨袋徵收政策 現,影響政策學習發展的因素有 五項,為政策參與者的參與情 形、學習內涵的選擇、政策複雜 度、學習單位內部制度性與結構 性因素之考量、政策可行性條件 之評估。 (續下頁). 22.

(35) 表 2-3-1 中文文獻 (續) 作者 (出版年). 題目. 內容摘要. 分析方式. 陳 序 廷 與 黃 東 為什麼創新先驅 探討臺北市在行車倒數計時顯 檔案研究法、 益 (2011) 成為後進者?臺 示器的設置上,為何會成為後進 深度訪談法 北市政府的行車 者的原因,及其學習過程和影 倒數計時顯示器 響因素。研究發現,在不具備 政策學習過程 技術可行性和政治可欲性的情 況,臺北市在行車倒數器成為後 進者。而後其受到學習驅力的影 響,學習管道主要是非正式的菁 英網絡。. 綜觀上述文獻,學者們多採用政策學習概念來探討公共政策的運作模式。無論政策 成功與否,都值得做為學習的範例。學者們不約而同談到,在這知識高速成長的時代, 透過政策學習不僅能獲取新知,也能學習經驗。換句話說,決策者可以將成功的經驗轉 移,做為本國在類似政策上之用。反之,失敗的經驗,可以做為借鏡警惕。我國有關政 策學習的文獻,鮮少運用在體育運動領域。在全球競技運動競賽如火如荼進行的同時, 我國有必要借鑑他國成功的競技發展策略做為突破。本研究便以政策學習概念,探討臺 灣在競技桌球發展上,是否有向中國學習的可能性?. 第四節 競技桌球發展之文獻回顧 本節主要針對中國與臺灣兩地學術界,有關競技桌球發展的相關文獻做回顧,故研 究者將分成中國文獻與臺灣文獻兩部分來整理敘述。 一、 中國文獻 研究者以中國知識資源總庫搜尋有關中國「乒乓球」為主題的期刊與論文文獻,共 計有 17248 筆。其探討面向有技戰術、訓練、歷史、心理、教育、選材、管理、力學等,. 23.

(36) 尤以技戰術及訓練的文獻居多。為了更聚焦於本研究主題,研究者以「乒乓球發展」關 鍵字搜尋,仍有 882 筆文獻。因此研究者改以「乒乓球」和「舉國體制」兩項關鍵字限 制搜尋,結果有 40 篇。所得文獻再經過過濾後,整理如表 2-4-1: 表 2-4-1 中國文獻 作者 (出版年) 丁玲玲 (2010). 題目. 內容摘要. 分析方式. 對我國乒乓球舉 瞭解舉國體制對競技運動造成 文獻資料法、 國體制培養模式 的正負面影響,進而探討舉國體 訪談法、問卷 的探討 制培養模式對桌球的優劣勢分 調查法 析。研究建議桌球舉國體制培養 模式需強化選才制度,並加強運 動員和教練員的綜合文化素質。. 蘭彤 (2006). 中國競技乒乓球 後備人才多維度 可持續發展培養 模式的探索與研 究. 中國競技桌球後備人才培養著 文獻資料法 重競技能力、文化素質和心理素 質方面,為了可持續性的發展, 研究者提出體教結合、職業化、 桌球學校、各省市桌球訓練基地 模式,以利競技桌球後備人才培 養。. 李大偉 (2007). 中國乒乓球高處 舉國體制是中國桌球國家隊獲 訪談法 不勝寒 得成功的重要因素。然而,其面 臨了一個問題:中國桌球國家隊 的盛世與世界桌壇的頹勢,造成 桌球項目可能退出奧運會。因 此,中國桌球當局需以全球思維 看待桌球未來的發展。. 吳德成 (2003). 臺灣競技乒乓球 瞭解臺灣競技桌球當前面臨的 文獻資料法、 運動發展的戰略 問題,並提出改革策略,進而建 訪談法 研究 立適合臺灣的發展模式。研究建 議:臺灣應以十年三階段為目 標,並著重在男子莊智淵選手身 上做發展突破,期能擠進桌球強 國行列。. 24.

(37) 就中國競技桌球發展的文獻,發現舉國體制是中國桌球國家隊歷年成功的關鍵。尤 其是在培養模式方面,中國桌球國家隊依循國家隊與省專業隊、市縣兩級業餘體校的一 條龍的方式運作。然而,中國競技桌球發展至今也面臨了問題,主要仍是中國在各大賽 事中包攬獎牌,相對世界桌壇無人可以衝擊中國的地位,形成一面倒的態勢。中國在因 應桌壇危機時,同時也不斷的在改革內部選才模式、創新技術打法等,以適應未來趨勢。 由此可知,中國在桌壇的霸主地位,與舉國體制的獨特性有關。值得一提的是吳德成 (2003) 闡述世界各國和中國桌球的發展趨勢,藉其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給予臺灣競技 桌球發展實質的建議。然而,其著重在臺灣競技桌球的戰略佈局,並未深入探討臺灣桌 球的發展結構,故研究者將從組織領導、運動訓練、後備人才培養、運動員文化、運動 訓練基地、運動競賽、科技和信息服務、反興奮劑、對外聯絡管道、激勵獎勵辦法、經 費保障、運動員保障面向去分析臺灣競技桌球發展。 二、 臺灣文獻 截至 2013 年 05 月 25 日,研究者於華藝線上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 統、與國家圖書館以「桌球」進行相關標題與關鍵字之文獻搜尋,發現此議題研究相當 多。然而,文獻多著重探討優秀選手的技戰術、教練領導行為、桌球規則改變、選手的 生命歷程等。研究者進一步聚焦在「桌球發展」的關鍵字搜尋,茲整理如下表 2-4-2。 表 2-4-2 臺灣文獻 作者 (出版年). 題目. 內容摘要. 分析方式. 陳 淑 滿 與 蔡 秀 我國桌球運動發 瞭解桌球的歷史起源、國際桌 內容分析法 芬 (2000) 展概況之研究 球運動發展,及我國桌球發 展。研究建議未來朝向訓練體 系連貫、教練培訓制度化和專 業化、增加企業贊助和應用運 動科學。 (續下頁). 25.

(38) 表 2-4-2 臺灣文獻 (續) 作者 (出版年) 李尚儒 (2006). 題目. 內容摘要. 分析方式. 戰後臺灣桌球運 瞭解戰後臺灣桌球運動發展 歷史研究法及文 動 發 展 之 研 究 之脈絡。研究發現,臺灣桌球 獻分析法 運動主要是由地方組織所推 (1945~2004) 展,選手訓練南北不均。我國 在國際賽事成績低落,引進國 外優秀選手,有助於提升競技 水準。. 周資眾、何忠鋒 海峽兩岸競技桌 探討兩岸競技桌球運動員選 文獻分析法 與曾銀助 (2007). 球運動員選材特 材因素特徵。研究發現,兩岸 徵之文獻分析與 均重視桌球基本功及上肢爆 比較 發力。然而,不同在我國教練 較重視選手的體能與體型要 素之發展,中國則側重選手的 心理發展。. 周 資 眾 與 曾 銀 從桌球運動發展 探究桌球直拍與橫拍之沿革 文獻分析法 助 (2008) 趨勢探討我國競 發展和國際競技桌球發展趨 技桌球發展方向 勢。研究建議我國桌球未來發 與策略 展策略為全方位攻守打法,及 運動科學支援運動員選才、育 才和成才。 陳 進 祥 與 周 資 綜述臺灣競技桌 瞭 解 臺 灣 競 技 桌 球 發 展 軌 歷史研究法與文 眾 (2010) 球發展史 跡,及未來競技桌球發展趨 獻分析法 勢。研究建議優秀選手以戰養 戰,參加職業桌球巡迴賽,逐 步建立個人打法特色。 吳 德 成 與 許 銘 我國世界級桌球 探討臺灣世界級教練和選手 文獻分析法、訪 華 (2011) 教練、選手的成 的成功經驗。研究發現,必須 談法 功模式分析 重視並投入國家級發展戰 略。歸納過去成功經驗有三途 徑,一是本土模式、二是寄生 模式、三是引進模式。 (續下頁). 26.

(39) 表 2-4-2 臺灣文獻 (續) 作者 (出版年). 題目. 內容摘要. 分析方式. 陳昱文、李炳昭 中國競技乒乓球 探討中國政府涉入競技桌球 內容分析法、訪 與湯添進 的蛻變-從乒乓外 的動機、策略及未來挑戰。研 談法 交走向職業運動 究發現,中國桌球引進國營與 (2012) 民間資金推動職業化發展。然 而,聯賽被視為競技培訓體系 一環,致使職業化進程受到影 響。 程 伊 涵 與 黃 美 臺灣成立職業桌 探討臺灣職業桌球聯賽成立 文獻分析法 珍 (2013). 球 聯 賽 之 可 行 的可行性。研究發現,中國桌 性:以中國乒乓 球職業賽事,透過增加比賽的 球超級聯賽為例 娛樂性,提高觀眾收看。然 而,其仍面臨職業俱樂部產權 不清、市場化觀念缺乏,法律 保障不健全等。藉以作為臺灣 推展的參考。. 上述文獻多以臺灣桌球發展為研究主題,輔以探討世界桌球發展趨勢,並建議我國 桌球運動項目可行的發展策略。其中李尚儒 (2006) 對臺灣歷年桌球運動在組織、賽事、 國際交流方面,有一詳實的介紹,使能清楚瞭解臺灣桌球發展之脈絡。但此篇未能搭配 其他研究途徑如訪談法,難以得知相關單位及關鍵人物的看法。另外,陳昱文等 (2011) 有別於其他文獻,探討中國競技桌球的演變,並訪談了中國國家體育總局及乒乓球羽毛 球管理中心 (以下簡稱乒羽管理中心) 的官員。藉由資深體育官員的說法,完整呈現中 國桌球發展之樣貌。然而,本篇聚焦在中國桌球職業化的過程,或許有助於理解中國舉 國體制下競技桌球的發展,但有關其成功經驗的討論仍鮮少。本研究與上述文獻都在探 討桌球發展,但不同之處在以中國舉國體制十二項體系為分析依據,探究中國與臺灣競 技桌球發展為何?並比較兩國發展的異同點。此外,瞭解臺灣在競技桌球發展上,是否 有向中國借鑒學習的可能性?並反思其應用性。綜上所述,我國學術界並未有與本研究 密切相關的文獻。. 27.

(40) 第參章. 研究方法. 本章主要在敘述研究方法、研究設計與實施方式,最後將針對整個研究過程進行反 思,共分為六節。第一節為研究架構;第二節為研究流程;第三節為研究對象;第四節 為研究工具;第五節為資料處理程序;第六節研究反思。. 第一節 研究架構 本研究以中國與臺灣競技桌球發展為主題,首先以中國舉國體制十二項體系探討中 國與臺灣競技桌球發展為何,並比較兩國發展的異同點。接著,透過政策學習瞭解臺灣 在競技桌球發展上,向中國學習的可能性。最後,反思臺灣競技桌球發展策略。本研究 之研究架構,如圖 3-1-1。. 以中國「舉國體制」模式探析臺灣競技桌球之發展. 反 思 理 論 與 概 念 的 應 用 性. 舉國體制. 中國競技 桌球發展. 政策學習. 臺灣競技 桌球發展. 臺灣競技桌球 借鏡學習中國 的可能性 比較學習. 兩國競技桌 球發展相同 及相異點. 圖 3-1-1.. 研究架構圖. 28.

(41) 第二節 研究流程 研究者在決定研究主題為中國與臺灣競技桌球發展後,便展開蒐集資料的工作。從 中釐清研究問題,進而確立研究目的、問題與可應用之理論。隨即著手擬定研究架構, 並蒐集、研讀有關兩國競技桌球發展之相關資料作文獻探討。此外,研究者將以中國舉 國體制十二項體系、政策學習三要素,編製訪談題綱。同時,與本研究之訪談對象接洽 訪談事宜。訪談結束後,將進行內容轉譯及確認之工作。若有資料不足之處,將進行二 次訪談或文獻蒐集。最後,研究結果將依此分析加以歸納彙整之撰寫與呈現 (如圖 3-2-1)。. 29.

(42) 形成研究動機. 資料蒐集、釐清研究問題. 確立研究目的與問題. 擬定研究架構. 中國與臺灣競技 桌球發展相關文獻. 文獻蒐集. 政策學習. 編製訪談題綱. 中國舉國體制 十二項體系. 進行半結構式訪談. 訪談資料分析. 彙整分類訪談與文獻分析資料. 撰寫論文. 圖 3-2-1.. 研究流程圖. 30.

(43) 第三節 研究對象 本研究對象的選取採用立意抽樣法,找尋與本研究主題最有關的政策決策與執行者 進行訪談。由於本研究之訪談目的為探究中國與臺灣競技桌球發展,故研究對象是以我 國主導競技運動發展的官方機構與受委託的民間團體之人員為主。本研究擬選定我國教 育部體育署、中華奧林匹克委員會 (以下簡稱中華奧會)、中華民國桌球協會 (以下簡稱 全國桌協) 等機構的人員,並擇選資深體育官員、參與決策或擁有數年競技桌球管理經 驗的人員,來進行訪談。此外,桌球國家隊的教練與選手、學者專家也會被列為受訪對 象 (如表 3-3-1),所有訪談的內容將與文獻資料進行檢核與比對。 表 3-3-1 本研究受訪者名單 代號. 服務單位. 職稱. 訪談日期. A. 教育部體育署. 官員. 2014 年 01 月 22 日. B. 教育部體育署. 官員. 2014 年 02 月 19 日. C. 國家運動選手 訓練中心. 組長. 2013 年 11 月 07 日. D. 中華奧會. 幹部. 2013 年 12 月 26 日. E. 全國桌協. 幹部. 2013 年 04 月 27 日、 2014 年 01 月 09 日. F. 桌球國家隊. 教練. 2013 年 11 月 20 日. G. 國立高雄師範 大學. 教練. 2013 年 11 月 13 日. H. 桌球國家隊. 教練. 2014 年 03 月 01 日. I. 桌球國家隊. 選手. 2013 年 10 月 21 日. J. 桌球國家隊. 選手. 2013 年 10 月 21 日. K.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學者兼中華奧會委員. 2014 年 08 月 05 日. L. 國立臺灣師範 大學. 學者兼訓輔委員. 2013 年 04 月 19 日、 2014 年 01 月 06 日. M. 國立清華大學. 學者. 2014 年 01 月 08 日. N. 亞東技術學院. 學者. 2013 年 12 月 11 日. O. 臺北市立麗山國中. 教練兼臺北市桌球協 會總幹事. 2014 年 08 月 05 日. 31.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Reading Task 6: Genre Structure and Language Features. • Now let’s look at how language features (e.g. sentence patterns) are connected to the structure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influence level of the variables to pension reform, this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job characteristic,

• elearning pilot scheme (Four True Light Schools): WIFI construction, iPad procurement, elearning school visit and teacher training, English starts the elearning lesson.. 2012 •

Q: How do human inventions work like animal body parts?. Q: What small invention is important to people

• A teaching strategy to conduct with young learners who have acquired some skills and strategies in reading, through shared reading and supported reading.. • A good

To convert a string containing floating-point digits to its floating-point value, use the static parseDouble method of the Double class..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develop and investigate the integration of the dynamic geometry software GeoGebra (GGB) into eleventh grade students’.. learning of geometric concepts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students in learning in inequalities with one unknown, as well as to collect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and errors in problem solv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