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牛頓最先所提出功與動能概念的意涵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牛頓最先所提出功與動能概念的意涵"

Copied!
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牛頓最先所提出功與動能概念的意涵

姚 1行 1* 李秉書 2

l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物理系 2 臺北市立大理高級中學 τ圖~ -‘國已.一­ 宣、倒置 功與動能是能量物理學裡非常基礎 且關鍵的概念,在中學、大學教科書中與 許多文獻中,皆會述及和討論。大部分作 者都如此描述:當力與位移方向相同時, 作用在物體上的功是物體所受的力與位移 的乘積;若力與位移方向不同時,則功為 力與位移的內積。而運動物體的動能為其 質量與速度平方乘積的一半(國立台灣師 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

1995 ; Halliday

,

Resni 此,

&

Walker

,

2011); 或說能量是一

種作功的能力(

Hobson

,

2004

)。至於功與 動能為何要如此定義?它們最初是由誰提 出?是為了要處理什麼樣的物理問題而發 生?對於這些議題的討論觀點並不一致,而 顯得相當分歧( Jewe此,

2008; Mungan

,

2007; Voroshilov

,

2008)

,這是本文要釐清 的重點。 另外,電磁學家里互主盛(

C. Maxwell

,

1831-1879) 主張功是從一物體或系統到另 一物體或系統的能量轉移作用(

Maxwell

,

1878

,

p.

104)' 若為如此,則能量概念似 乎應先於功概念。功與能究竟孰先孰後, 本文也欲加以澄清。 *為本文通訊作者 我們將從理論發展的觀點,由原著的 選讀,追本溯源著手探討及了解:功、動 能與功能定理之最初內涵。研究發現早在 全盟(I.

Newton

,

1642-1727) 時期,他便已 清楚提出功與動能的概念,雖然他尚未使 用這些術語,然而多數文獻卻甚少指出此 點 (Mungan , 2007) 。此外,許多教科書為 了方便起見,常將對物體做功時,它所受 的外力為人或機械所施的向上拉力

(Halliday

,

Resnick

, &

Walker

,

2011 ; Serway

&

Jewett

,

2012) 。我們也將強調最初生盟 所吉對物體作功的外力,指的是重力或向 心力,而非是外界所施的向上拉力。從這 些探索過程中,可掌握功與動能原初的基 本意義、清楚明白功與能之間的先後和相 互關條、以及體會主盟處理力學問題的思 考方式、特色與影響,這些皆有助於教師 及學習者了解物理知識如何的發展與成 長。

貳、工力與動能的基礎一力與運動定律

古典物理學的真基者為主盟,他所獨 創的「力」概念與特殊的思考方法,開歐 7 物理的新世界。在其巨著《自然哲學的 數學原理) (底下簡稱為《原理»)的序吉 中開宗明義地寫道﹒

(2)

科學教育月刊 第 387 期 中拳民國 105 年 4 月 我奉獻這一作品,作為哲學的數學原 理,因為哲學的全部困難似乎在於一 從運動的現象去研究自然界中的 力,然後從這些力去說明其他自然現 象。 (Newton ,

1687

/1

846)

力概念是他建構出整個物理學的基 骨架,沒有力概念的使用,就沒有古典 物理學。「力」的提出是物理學獲得重大成 果的轉換點 (Westfall, 1977/2001) 。全盟 認為: 定義 4: 外力(

impressed

force) 是施 予在物體的作用,可改變其處於靜止 或沿一直線作等速度運動的狀態。

(Newton

,

1687

/1

846

,

pp. 73-74)

亦即「外力」並不涉及推、拉或碰撞,只 要當物體運動「狀態」改變,我們便可說 有「外力」作用在物體上。而力與運動狀 態改變的量他關條,則由運動定律來描述: 定律 I

I

:運動的變化與外加的運動力

(motive

force)成比例;且運動的變化 是沿著外力的直線方向上。(

Newton

,

1687

/1

846

,

p. 83)

其中運動的變化就是現今所吉的動量的變 化。「通過在物質和運動的基礎上,加上一 個新的範疇一力,...全盟把它們放在一個 精確的物理背景中,這些力都可由數學準 確地描述出。 J

(Westfall

,

1977/2001

,

p152)

1736 年瑞士數學家丘豆豆豆!L(J

Bernoulli

,

1667-1748) 直接清楚地將全盟 第二運動定律表示成:

(Bemoulli

,

1736

,

p. 6)

j=ma

J't l、‘.', 、、 由於此式清晰簡潔,而成為日後教科書中 所採用第二運動定律的標準寫法。注意第 二運動定律戶ma 左邊的!,並非總是固定 的推力或拉力,生盟所討論的力常幾乎總 是指行星受到太陽作用的向心力、或物體 受到地球的吸引力,也就是一種物體與力 心距離的位置函數,他從未提過機械或人 所施予物體的向上拉力 (Newton ,

16871

1846

,

p.

83) 。 參、與動能概念的首;欠出現一命題

39

當生盟提出創新的力概念及建立起 運動定律後,在〈原理〉的第一卷第 t 章, 他提出了隱含有「功」與「動能」概念、在 內的重要命題 39 '這也是最早清楚出現 此二概念的出處文獻: 若給定任意形式的向心力以及(力一 位置關條)曲線下圓形的面積,求治 一直線上升或下降的物髓,在它所經 過各個位置時的速度。(如圈 1

)

(Newton

,

1687

/1

846

,

p. 165)

A

向J心力

位置 圖I.力一-位置關條圈。修改自 Newton' Princip悶,

Newton

,

1687

/1

846

,

p.

165 。

-

(3)

26-在此命題中,全盟是想探討沿垂直線 運動(如沿著直線經過 D 、 E 點下降)的 物體,在受到向心力,尤其是地球表面上 的重力作用時,物體在任意位置處與其所 對應的速度(原理〉全書中皆使用 velocity 一字,未曾使用速率 speed) 之關像。如 圖 I ,他還定力為橫軸,位置為縱軸之後, 寫出底下相當重要、但很精簡的論證: l 物體經過桂小線段 DE 所需的時 問 (~t ) 正比於該線段的長度 DE( 或 fu) ,反比於速度 ν 。(即 ~tc丈 ful v) 。 2. 由第二定律:作用力正比於速度 的增量(或 ~v

)

,反比於時間 ( ~t ) 0 (

!!r

F仗 ~v

I

~t ) 。 3. 因此,物體在極短時間內落下時, 作用力的大小 DF 將會與 ~v·vlfu 成正比。 4 所以, (在任意點 E 的)作用力 EG 將會使物體以一特定速度落 下,

!!r

(在 E 點)速度的平方正 比於面積 ABGE 0

(Newton

,

1687/1846

, p.

166)

在此,他僅使用速度一位移定義關保 式阿 6.

xl

6.

t 及第二定律式(1) ,即可得到 第 3 步驟的結果

F

ex:~v

·v I

fu 或 Ffu 反 ν ~v

(2)

如果物體自 A 點由靜止受力作用後,重直 下落至 E 點,可將此微小時刻下的關條 (2) 累積起來表示在 E 點所對應的總效果,即 z. Ffu 仗 z. v~v

(3)

上式左邊就是力→立置關條曲線下之面積 ABGE' 右邊則為由 v

6.

v 所累積的面積, 牛頓最先所提出功與動能概念的意渴 若物體在 A 點為靜止,則 ~v 6. v 之累積值 即為斜率為 l 的斜線下所含蓋自原點至末 速率 v 的三角形面積 v2/2 ' 遂可得:

z.

Ffu

ex:

v

2

/2

(4)

亦即在 E 點速度的平方正比於面積

ABGE

0 若以現今數學表示,式(4)等式左 邊的累積值即為積分值IF俏,而此值正是 外力對物體所作之「功J' 在不考慮質量條 件下,等式右邊之累積值為v2/2 ' 代表著 物體的「動能」。故在此命題及其論證中, 全盟已經清楚地暗示7 日後「功」與「動 能」的概念,與彼此間的先後與正確關條: 是先考慮力一位置關你曲線下圓形的面積 一或功,由它可得到所經過不同位置時的 速度一或動龍,即功先於動能。此外,生 盟雖然沒有明確使用今日的術語,但此命 題可說是物理史上功與動能概念最早的起 源與出處。 一般學生從課堂上或教科書裡學習 功概念時,總容易將功與工程上的工作一 對應在一起,且認為抵抗重力的向上拉 力、或抵抗彈力的水平拉力所作的功,是 思考和解決動能與位能問題的重要物理基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

1995

,

pp.

10-17;

Hallid呵,

Resnick

,

&

Walker

,

2011

)。但由上述討論可知,生盟考慮的是 向心力或重力對落體所作的功,未曾探討 「拉力」作功的情形,也代表該量並非是 他所廠興趣的物理量。因此,若避開去思 考拉力所作的功,對欲了解全盤力學裡有 關功與動能最初的根本意涵及內容的學習 者,必有直接澄清的助益。

(4)

科學教育月刊 第 387 期 中攀民國 105 年 4 月

L'.

v

1ex;

F

f.tex;

DE .DE

=

DE

2

L'.v

2

使

FIt缸,仗 IT·IK

=IN

2

=DE

2

(6)

可得知兩速度增量彼此相等L'.v

1

=

L'.v2 ' 其 中 Ftt表示力 IN 在沿速度方向(或沿位移 IK 方向)上之分量,即 IT , 式中並引用了 在直角三角形 6INK 內,頂點 N 至斜邊垂

足 T 之所形成之比例關條 IT.IK =IN

2

。因

此,在其它任意相同高度處(如 E

K)

,

它們的速度也都會相等,而得證。 式 (6) 中 F//表示沿位移 IK 方向上之力 分量,速度增量 6v 則正比於「沿位移方 向之力分量」與時間或位移的乘積,這是 物理學史上首次出現「沿位移方向之力分 量 J '及討論它與位移乘積的最初來源。 來分析路徑 - VDE 與路徑二 VIK 的運動。 由於在直線上做速率增加之加速運動物 體,其速度方向與力 F 方向相同,將此性 質推廣至平面運動:力僅有在沿著速度方 向(或路徑的切線方向)上的值抖,才可 造成速度增量,與它重直方向上的值缸, 則只會改變速度方向。由於 D 與 I 至力心 C 之距離皆相同,表示在該點上物體所受 之向心力 F 大小亦相同(因向心力僅為距 離的函數) ,可用等長之短線段 DE=IN 來 表示這些向心力。若在 D 與 I 處初速相 同,於極短距離下,自 D 與 I 分別至 E 與 K 之位移 DE 與此,可分別代表所費之時

間 !1t 與 L1t' 。則自 D 到 E 之速度改變量

L'.

v

1 ' 與自/到 K 之速度改變量 L'.v

2

' 按照 上述第二定律形式的式 (5)分別為

(5)

L'.

v

ex;

F

f.t

E

D

A

v

若一物體受到某一向心力(力心為 C) 作用,而在任一路徑上(如 VIK) 運 動時,另一物體則沿著直線下降(如

VDE)

; 若已知在某一相同高度時(如 D 與1)它們的速度相等,則在其它任 意相同高度時(如 E 與 K) , 它們的速 度也都會相等。 (Newton ,

1687

/1

846

,

p.

165 )

C

圖 2 向心力 IN 與其沿位移方向分量 IT 之關條圖。引自 Newton's

Principia'

Newton

,

1687

/1

846

,

p.

165 。 在論證中全皇且利用了第二定律的另 一形式:在直線上運動之物體,其速度的 增加量 6v 正比於力 F 與時間間隔 6t 的乘 積,即 肆、普遍性功概念的提出一命題的 上述所討論的式 (2) 與 (3) ,及對應所隱 含的功與動能概念,皆僅在力與位移方向 相同時方成立。若作用力與位移方向不同 時,該如何處理?生直接著在下一個命題 的(如圖 2) 提出了他的想法:

28

(5)

-牛頓最先所提出功與動能概念的意涵

a(x)

此處 G 與 v 分別表示物體的加速度與速 度 , !">x 與 Ll v 分別表示物體的位移增量與 速度增量。而式 (7) 基本上是由加速度定義 。=Ll ν/ 山及其與位移 !">x 之乘積,重組後所 得,即。似 =

(Ll

v

1Ll

t)

!">x

=

v

Ll

v

0 速率 (ν)

v

(a) 若視質量為一單位,加速度 G 與 位移增量 tu 乘積所形成之積分 量,即為外力所作的功。 (b) 速度 v 與速度增量 Llv 乘積所形成 之積分量,即為物體的末動能, 且 a!">x=v

Ll

v 0 圖 3 f(ν) =v 若將加速度-{立置關條圖與對應之速 率關條圓繪出。如圖 3(a) 與 (b) 中,式 (7) 代表任一小段位置 !">x 與小段速度 Llv 分別 所對應之陰影面積會相等,該式也可稱為 任意時刻加速度 G 與速度增量卸的微分 關條式。進一步地,生且發現將此式 (7) 左邊的量,累積起來,即為加速度→立置 關條線下的面積,便會與同式右邊累積起 來之值L: vLlv 相等。若物體初速為零,此累

積值即是末速度平方之一半 ν2

/2

' 此值乘

上質量後,便是日後所吉之物體「動能 J ' 這也說明了一般中學生常困惑為何動能需 要條數 1/2 的原因。

式 (7) 之累積式為 L: a!">x

=

L:

v

Ll

v=

i

12 '

兩邊同乘上質量,再利用生盟第二運動定

律,可得 L: F!">x =miI2 ' 而左邊代表力一

位置關條線下的面積,也就是日後所說的 「功」。結合左右兩邊,遂可得到物體自靜 止開始運動的「功能定理」﹒

(7)

位置 (x) 面擅自功

x

atu=v~v

O

伍、討論 一、功與動能概念發生的關鍵與先 後關你 功與動能概念的產生、意義及其關條 最早是在 1687 年由主盟於{原理〉命題 39 中所提出,雖然當初他並未明確使用 「功」與「動能」此二名詞。當時生盟心 中「功」的意義為外力相對於物體位置的 關條函數曲線下,自起點到終點所含蓋的 面積值;當物體作直線運動,且所受外力 為一定值時,他所說的曲線下之面積,即 是今日一般所稱:功是物體所受的力與其 位移之乘積。 生盟所以提出「功」的概念,是為了 要發現受向心力作用,沿直線下落的物 體,任意位置一速度間的對應關像。為達 成此目標必須要計算運動物體的速度增 量,其中所使用最重要的關鍵式即為:

(6)

科學教育月刊 第 387 期 中華民國 105 年 4 月

功=末動能或 fFi的十v

2

(8)

此式或功能定理可稱為式(7)的積分關條 式。利用此積分關條式,全盤便可達成其 目標:求得物體在各個位置時的速度。 也可說是先有式 (8) 左邊的力一位置 關條線下的面積,然後利用式(7) .方可得 到等式右邊不同位置時的動能,即功概念 的發生是先於動能概念,而非在其後。對 於電磁學家馬克士威稱功是從一系統到另 一系統的能量轉移作用,是從己奠定後的 能量概念返回定義功,他如此做可能是為 了方便探討碰撞或熱學現象而提出,但卻 也模糊了此兩概念發展過程的實惰。 回溯史實,物理學家主盟最初提出 「功」的概念,並定義它是物體所受外力 與其位移之乘積之累積值,完全是為了想 預知物體在外力作用下,它在任一位置處 的速度。而非如日後的工程師,所想、7 解 抵抗重力的拉力可使物體抬升多少高度, 或完成了多少工程上的工作量;他也未曾 提及或主張動能是一種作功的能力。 功概念的原始關係為 atix = ν仰,這是 一種短距離的微分關條式,將其累積後則 形成積分關條式,而等式右邊主ν卸的積分 值等於 ν2/

2

.與質量之乘積即為動能的定 義。因此,功與動能概念的形成是無法避 開數學語言,而其中所含數學他及數學分 析性的方法過程,正顯示出與能量有關的 科學方法的真實改變歷程(

Matthews

,

1994

,

p.

50) 。

-

30-二、功普遍化的意涵一內積的來源、 在{原理〉命題 40 中,當力與位移 方向不同時,生盟不再論及力一位置關條 線下的面積,而首次考慮「沿位移方向之 力分量」。對於在平面上運動的物體,由F (6)的第二定律,力 F 若要對物體產生速度 增量,則僅有在沿著速度方向、或路徑的 切線(或位移)方向上之分量值門,才可產 生貢獻效果;而此分量與位移的乘積就可 代表速度增量卸的大小。即 (速度增量) <1;;(力治速度方向之分量)

x

(作用時間) <1;;(力沿位移方向之分量 )x( 位移) 在此利用 7: 於極短時間下,位移與作用 時間互成正比。 為求得位移與受力方向不同時的速 度增量,全盟所吉 :r 沿位移方向之力分量」 與位移之乘積,即為現今所稱.功為物體 所受外力與其位移的「內積」。在他之前或 同時代的專家,皆未曾知道或使用過此種 描述與論證。 進一步而言,不論力與位移方向是否 相同,只要將功視為力與位移之內積,而 非乘積,則功能定理式 (8)依然成立,藉此 亦可求得物體在各個位置時的速度。 陸、在教學上的意義與結論 能量知識在物理學上的成形,正是由 主且最初提出功與動能之概念所開敵的, 他在{原理〉一書中,使用第二定律的微 小增量關條式 (2)

:

Ftix 民 vL'1v • 與將其累

(7)

積起來的求和關條式 (3)

:

I. F!li 仗 I. v~v '以求得物體在任意位置處的速度, 而此式左邊就是現今所吉的「功」之定義, 右邊之累積值即為斜直線下的三角形面積

v

2

/2

'也對應今天所說的物體「動能」。 這是此二概念最早的發源處,它們不是出 自於日後工程上的需求而有的想法。 生豆豆從第二運動定律所強調的微小 增量關條開始,透過將其累積起來的求和 關係式,最後得到功與動能的概念以及功 能定理,其中蘊藏了豐富的思考內涵及深 刻的推理方法,也開歐與引導了日後物理 學家的分析視野,影響深遠。若是直接使 用一些工程上或日常生活經驗的類比,學 生可能依然不易體會,或引起一些述思, 或遺漏重要觀念,甚或因含混不清而排斥 對科學的學習。教師不妨嘗試,依照真實 的歷史發展過程,將當初生直為求得在外 力作用下,物體在不同位置的速度或速度 增量的問題引導出來。讓高中以上的學生 體會微小增量的微分量,及其累積的積分 量所代表的意義,接著可指出功即為與微 小位移增豈有關的積分量,而動能則為與 速度增量有關的積分量。直接切人主軸, 如當初生盟一般,逐步地扼要推展。事戶 上,這正反應出生盟創建微積分學的用 意,同時也是極佳的應用展示,此方法在 隨後的物理數學分析中亦會不斷出現。 這些可作為教師教學策略設計上很 好的範例,它能呈現出科學為何要這般思 考的意涵 (Shapere,

1984

,

p.

190) 。或許這 麼做需使用多一些時間,但在費這些時間 牛頓最先所提出功與動能概念的意涵 所建立與展開的方法,不僅可增強學生對 物理形式關條的詮釋能力,同時也是學生 日後在物理領域中會反覆使用的思考內容 及分析方法。教師也有必要鼓勵學生,建 立這些數學分析與真實世界之間明確的連 結關條(

Lawson

&

McDermott

,

1987) 。藉 著這些過程的學習,學生除了可獲得能一 的基礎觀念是如何形成、及科學知識是如 何發展的良好實例,未來也必會得到可觀 的學習成就與回韻。 縱使教師認為以上分析內容對部份 高中學生或許難度較高,然而生豆豆的思考 方式,與功和動能提出的歷史過程,仍然 值得物理教師們參考。由於教師是教學成 敗的關鍵,教師所具備的知識應比他所要 敦的多一些,在教學之前,物理教師也須 先認識與經歷該如何進行精確與深刻的科 學思考。而透過上述對功與動能思想、發展 過程的 7 解,或根據該史料簡明地重新走 一遍,將使教師具有更充份的教學知識, 來引導學生進行有效合理的物理思考,及 建立良好的學習方式。這是一種實事求是 的教學方法,並與物理學的真實內容相當 契合,也可呈現物理知識的正確內涵。

參考文獻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 1995) 。 高級中學物理第二冊(吳大敵主 編)。台北市:國立編譯館。

Westfall

,

R. S. (

1977) 。近代科學的建構一 機械論與力學(彭萬華,譯)。上海 市:復旦大學。(原著出版於 1977

年)

Bernoulli

,

J.

(1

736).

Recherches physiques et

geometriques sur fa question: Comment

(8)

科學教育月刊 第 387 期 中華民國 105 年 4 月

se fait la propagation de la

lum的'e.

Paris:

1mprimerie Royale.

Halliday

,

D.

,

Resnick

, R.,

& Walker

,

J. (2011)

Fundamentals of Physics (9th ed.).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

167-171

Hobson

,

A.

(2004).

Energy and Work.

The

Physics Teacher,

42(5)

,

260

Jewe仗,

1.

(2008). Energy and the Confused

Student 1: Work.

The Physics Teacher

,

46

(1),

38-43

Lawson

, R. A., &恥1cDermo哎,

L.

C.

(1987).

Student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k-energy and impulse-momentum theorems.

American Journal of

Ph戶口,

55(9)

,

811-817.

Matthews

,

M. R.

(1

994).

Science teaching: The

role of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science.

New York: Routledge.

32

-Maxwell

,

J.

C.

(1

878).

Matter and Motion. New

York: D. Van Nostrand Company.

MU

l1

gan

,

C. (2007). Defining Wor

k.

The Physics

Teacher

,

45(5)

,

26

1.

ewton

, 1.

(1846).

Newton 法 Principia:

The

Mathematical

Principles

of Natural

Philosophy (A.

Mo住院

Trans.).

New

York:

Daniel

Adee.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J687).

Serw呵,

R.

&

Jewe役,

1.

(2012).

Physics for

Sc

ientists and Engineers with Modern

Physics (8th ed.). New York: Brooks/

Cole

,

219.

Shapere

,

D.

(1

984).

Reason and the search for

knowledge:

Investigation

in

the

ph加sophy

of science. Holland: Reidel

Press.

Voroshilov

,

V. (2008). On a Definition of Work.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O 居民瞭解當地文化資產與他們的關係。在 認同這些理念和觀念下,自己能否有足夠

定義問題 統整資訊 概念圖【行動版】.

• 有許多MS Office2007之後的新功能轉換成ODF是會出 錯的,而ODF功能與MS Office2003相容度較高,所以 建議先將MS

(七)出院後建議回診復健科,將提供心肺運動 測試,可以了解您的心肺功能程度與運動 安全性,並為您打造個別化的居家運動計 畫。 出院後建議每週運動至少

在上 一節中給出了有單位元的交換環 R 上的模的定義以及它的一些性質。 當環 R 為 體時, 模就是向量空間, 至於向量空間中的部分基本概念與定理, 有些可以移植到模上來。 例如 子

你可別小看這些不同的光線,它們不但各 具功能,而且對整個地球的生態與環境至關緊

在強化道德的懲戒功能的時候,客觀上,也減低了對信徒的吸 引力。這是一方面。然而,若換一個角度論之,五種姓理論在 心性論方面也有足於啟示後學者,最突出的是將眾生本身的根

主持人 在會議開始之前,我先跟大家講一下,為什麼今天要邀請大家來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