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V1N2-03評析中國大陸的國際競爭力-邊裕淵Update:2018/02/06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V1N2-03評析中國大陸的國際競爭力-邊裕淵Update:2018/02/06"

Copied!
2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評析中國大陸的國際競爭力

(台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系教授)

國際競爭力是在全球化趨勢下,各國面臨機會與挑戰的回應能 力,亦為一國創造及累積國民財富的綜合能力。1999 年瑞士國際管理 發展學院公佈了一份世界競爭力年報,分八項因素,共計 288 個指標, 對 47 個國家加以評比。中國大陸在八項因素的評比中以基礎建設最不 具競爭力,金融體系及企業管理也表現不佳。評比最具競爭力的是經 濟實力;其次是政府管理能力,惟此二項均有退步,而中國大陸國民 素質及國際化程度則有所提升。

壹、前言

自 1971 年美國總統尼克森(Richard M. Nixon)宣佈「新經濟 政策」(New Economic Policy),切斷了美元及黃金的兌換關係。 美元喪失了資產兌換性(asset convertibility),獲得自由浮動匯價, 各主要通貨紛紛實行浮動匯率制度,建立了自由外匯市場,促使資金 自由移動,掀起國際投資的熱潮,使國際企業蓬勃發展,造就了東亞 經濟的發展,更使國際間之相互依賴程度加深,各國國際化程度得以 深化,尤其是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之成立, 更加速全球化。若以進、出口貿易總額佔國內生產毛額之比率為衡量 經濟開放程度的指標,1則美國由 1988 年之 15.41%提高為 1998 年之

(2)

18.45%;日本則由 15.49%提高為17.67%;台灣由 89.38%降為82.08%; 中國大陸則由 25.93%提高為 39.73%。2由於世界國際化的程度日益加 深,以及 1990 年代以後,兩德統一、東歐蛻變、東西方冷戰結束,世 界問題的重心由政治、軍事轉向經濟,以致既有的國家均面臨激烈的 競爭。各國政府也莫不以提昇國家競爭力為已任。而國際間各機構自 1980年代以後也逐步的由競爭力的概念、理論乃至從統計資料、方法 建立各種分析、衡量指標,以評析、比較各國的國際競爭力。除此而 外,更從這些統計資料的變化、數值對複雜的經濟體系作更有系統、 更科學化的分析及描述並歸納出經濟發展的過程、差異、績效,從而 說明國與國間成長、繁榮差距之原因,以為各國努力方向之參考。當 然透過國家競爭力之分析也可知道一國之國力及其對世界之影響力。 由於國際競爭力之衡量需要各種統計資料,這些資料需由政府提 供,有些質的資料則需調查取得。中國大陸自 1993 年起也加入轉型國 家的國際競爭力評比,1995 年正式參加國際競爭力評比。本文即擬對 中國大陸的國際競爭力狀況加以分析,從而瞭解其在國際經濟之地 位。因此本文擬分五節分析,除前言及結語外,包括國際競爭力之內 涵,中國大陸之總體競爭力,中國大陸競爭力之優勢與劣勢。 以對外貿易依賴度做為衡量一國開放程度之指標,尚受兩項條件之限制,一 是經濟發展程度,或是稱產業結構健全與否。一般而言,產業結構愈健全, 或經濟發展程度愈高,則貿易依賴度愈低(其他條件相同前提下);二是受 稟賦資源之影響 ,稟賦資源愈充沛、多樣化,則對外貿易依賴度愈低。 此亦即對外貿易依賴度。

(3)

貳、國際競爭力的意義與研究方法

一、國際競爭力的意義

國際競爭力的概念已為世界各國廣泛地採用,但在認知上又受著 眼層次而不同,可由學術及政策研究的層面,也可由企業、產業及國 家等三個層次加以定義、分析。然而不論從那個層次出發,就經濟角 度,競爭力部份就是意味著具有國際貿易順差。美國研究競爭策略的 著名教授波特(Michael Porter)根據競爭優勢(competitive advan-tage)理論3來解釋國家經濟發展的階段以及國與國經濟差距之原因。 他認為經濟發展程度與競爭優勢之「升級」呈高度正相關,可分為四 個階段 。第一階段,國家利用生產因素條件為發展動力,如天然資 源、低廉勞工、地理位置,也就是具生產因素的優勢(factor endow-ment),而生產因素優勢也是該國競爭優勢。第二階段之發展動力來 自投資,不論投資的來源是儲蓄或引進外資,均投資於資本設備、引 進國外生產技術。體現在產業發展上則以資本及技術密集的產業取代 資源及勞動密集之產業。同時經由品質及服務之差異化提高產品之附 加價值。第三階段的國家則以創新做為國家競爭力之來源。第四階段 的國家則以管理與維護財富。換言之,在第四階段,投資、創新趨 緩、停滯,國家競爭力開始衰退。從波特競爭力優勢理論可知,一國 經濟競爭利益的來源,由天然資源及體力勞動,提昇為資本,再提昇 為利潤(創新的報酬)或智力勞動。最後為財富管理,也是一項智力 勞動。由波特教授理論可知國際競爭力是一動態的過程,而非靜態的 水準。

請見 Michael Porter,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90.

(4)

二、國際競爭力的研究方法

國際競爭力因著重點之不同而有所差異,本文介紹兩類方法分析 國際競爭,一是波特之競爭優勢法,二為瑞士國際管理發展學院(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 for Management and Development)之指標。 (一)競爭優勢分析法 波特認為全球力量與趨勢的變化,為各國帶來機會與挑戰(威 脅),各國在掌握機會與回應挑戰能力之高低,即可顯示其競爭力之 高低,而這又與該國所蘊含的能量有關,其並認為各國蘊含能量之組 成因素有五大類4 文化、態度與價值 經濟表現的差異除經濟因素外,非經濟因素的影響更為重要,尤 其文化因素可相當地解釋經濟表現潛力,如個人主義、社區主義。5 化影響人們的態度與價值觀,例如反商情結、民族主義、儲蓄態度、 企業家精神、政府的干預程度、租稅制度。這些因素透過政策、透過 人們之觀念而影響經濟運行及國家競爭力。 社會凝聚力 一般而言,多種族、多重文化、多種語言、多類宗教常造成社會 緊張與衝突,對國家競爭力不利。但即使單一民族,若有嚴重的社會 階級、嚴重的貧富差距、不均衡的地區發展,對凝聚社會力量仍有不 利。社會不具凝聚力對國家競爭力自然不利。 稟賦資源 一個國家的稟賦資源包括自然資源、人口規模、資本、人力資 本、技術水平。自然資源雖不具決定因素,但是自然資源豐富乃是提 同註 3。

請見 Andre Laurent, "The Culture Diversity of Western Conception of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Studies of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vol.13, 1983, pp.83-95.

(5)

昇競爭力之有利因素。人口規模固然可表示市場規模、生產規模,也 可有利於分工、專業化,但也可能產生「生之者寡,食之者眾」之負 面效果,甚至需要大量公共支出,創造就業機會、大量教育投資。總 之,人口是資產也可能是包袱,端視人口素質及結構。至於人力資本 則對創造國家財富,提高技術水平。資本則包括住宅存量、存貨及非 住宅存量,其中非住宅存量是指機器、設備等耐久財;基礎建設,如 電力、交通、通訊等。這些非住宅資本是透過投資積累而成,對國家 生產能量之擴大及生產力之提高具正面意義,當然也成為影響國家競 爭力的要素之一。 產業組織 產業組織是決定國際競爭力的關鍵因素,它包括市場的競爭程 度、產業結構、專業化程度、企業間合作狀況、國營企業的比重。產 業組織結構受政府政策、文化背景之影響而形成各種形式的產業組 織。 政府領導能力 「一人可以興邦,一人可以喪邦」,充分說明國家政治領袖是否 有遠見、智慧,是否具有克服困難、處理危機之能力,是否有決策之 權力,都會影響一國經濟表現。此外,行政效率、政策的一致性以及 政治穩定更是影響經濟表現的結果。又一國政府若有貪污、過度的軍 費、資源誤置、政治不穩定,自然對國家競爭力具負面影響。 綜上所述,一國競爭力之高低若體現在產業或企業時,就是取決 於該國是否有能力創造一良好的經營環境,使企業或產業具有國際競 爭力。而波特的國家競爭力則較從總體層面分析國家競爭力的環境因 素。 (二)指標分析法

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與瑞士國際管理發展 學院(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 for Management and Development) 認為,國際競爭力是一國最可能創造和累積國民財富之綜合能力,兩

(6)

機構均採指標分析法,兩者每年均定期提出報告。兩者的之指標處理 方式及內容或有所差異,但主要項目則相同,即以八大類指標衡量一 國之國際競爭力。 經濟實力 包括國內生產總值、平均每人生產總值及其成長率;資本形成之 量、速率、來源;民間消費;生活成本;產業結構,其他如通貨膨 脹、失業率、經常帳佔國內生產毛額之比率等。 國際化程度 國際市場是驗證國際競爭力的最終角力場,它可反應一國引進吸 收能力及出口擴張能力,它也使其他要素得以間接的反映在競爭力 上。這項要素中包括商品貿易數量、差額、交易條件、匯率穩定度; 商品和勞務出口量、成長率、結構、集中度;商品和勞務之進口量、 成長率、結構、集中度;國家保護程度;外國直接投資量、成長率、 累積量,對外直接投資之量、存量、增加率;文化開放程度如本國赴 外國旅遊、外國至本國旅遊、本國之國際形象、民族文化、管理者對 外國開放文化程度。 政府管理能力 政府管理反映政府政策對國際競爭力積極影響的實力及應變能 力。其由六個層面:一是反映政府之內外債佔國內生產毛額之比重, 財政赤字金額及佔國內生產毛額之比率,國際準備之金額及債務規 模;二是支出規模、內容;三為政府參與經濟活動的程度,包括價格 控制、政府補貼、就業與失業、公平競爭程度、政府用人的靈活度、 環保法律與企業經營相容程度;四為政府效率及透明度,包括政府政 策、體制之清廉、貪腐,地方政府決策獨立程度,官僚體制之對企業 經營相容程度;五為財政政策的競爭力,即包括稅制、稅政的內容、 結構、數量,社會保障等;六則反映社會政治穩定,包括法規訂定的 公平與否、執法效率及人民之信心,治安、安全的信心。 金融體系

(7)

金融在國家競爭力中的角色猶如人體之血液,其服務的質與量可 反映國家競爭力之體質。其包括四個領域:一是資本成本的競爭力, 如利率水準、利率結構、信用評等;二為顯示金融效率之競爭力,其 各項指標包括貸款之容易程度、本國與外國貸款之評等程度、出口信 用代理及風險資本出口額之比率;三是反映證券市場之競爭力,其細 部指標有證券資本程度、證券市場之市值、交易額、內線交易狀況、 資訊透明度等;四為金融服務指標,包括中央銀行之貨幣政策對經濟 發展影響程度、銀行規模、平均每人儲蓄、法規健全程度等。 基礎建設 基礎建設是企業經營的硬體環境,多數由政府所提供,或是民間 無力或不願提供的建設。其包括四個層面:一為能源的充分程度,如 能源增長率與國內生產毛額的成長率、能源密集度、能源自給率、能 源進口比率、能源需求彈性等;二為技術基礎設施的競爭力,如長途 電訊之投資、電腦使用率、普及率、通話成本、國際電訊成本等指 標;三為交通運輸之基礎設施,如公路網密度、鐵路網密度、航空運 載里程、人數、貨運量等;四為環境競爭力,如玻璃回收比率、廢水 處理之比率、溫室指數、工業排放二氧化碳量、平均可耕地面積、都 市化程度等指標。 企業管理水準 管理水準在傳統經濟學的領域中雖無具體地位,但在企業經營中 卻具關鍵地位,晚近經濟學將管理列入技術進步之一環,或稱之為 X-效率(X-efficiency),6其重要性日益提高。它可反映企業經營績效,企 業創新能力、企業形象等。其包括四個層面:一是生產效率,包括勞 動生產力、製造業勞動生產力、總合生產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這是反映生產要素使用效率的競爭力;二為勞動報酬,及反映

請見 Harrey Leibenstein, "Allocative Efficiency vs X-efficiency,"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 56, June 1966, pp.392-415.

(8)

勞動這項生產因素之成本,其包含產業勞動的平均報酬、單位勞動之 工資水準及其變動率、各專業經理人之報酬、工程師報酬、薪資結構 等指標;三為公司經營績效,如產品質量及價格與國外競爭者之差 距、品質管制之實施率、產品顧客滿意度、公司的社會信譽、新產品 進入市場的時間、董事會對企業的態度、經理人員的社會責任等指 標;四是管理效率,它可反映企業的創新能力、公司規模、產品之可 信賴度、工業糾紛、勞資爭議等處理事件、管理人員之國際觀等指 標。 科學與技術 科學與技術是反映生產因素使用效率的水準及提昇能力,是經濟 成長之主要來源。因此,科學之基礎研究、應用研究乃至創新均為其 衡量國家競爭力的指標之一。這類包括四大項目:一為研究與發展, 其指標有研究與開發(R&D)之總金額及佔國內生產毛額之比率、企 業在 R&D 之支出總額及在其收益中所佔之比率、全國從事 R&D 之總 人數、合格工程師之人數及佔人口之比率;二為科學研究之競爭力, 其指標有獲諾貝爾獎人數,基礎研究人數,科學教育狀況及知識產權 受保護程度等;三是專利狀況,這項包括准予國民專利之件數、增加 率、在國外或專利件數,每十萬人口有效專利數等指標;四是技術管 理狀況,企業與機構技術合作,院校與企業技術合作狀況,企業技術 開發經費等指標。 國民素質 國民素質雖只是評比國家競爭力的八大類之一,但卻是其他七大 類之根本,唯有良好的國民素質,其他七類指標方有提升之可能,否 則只是治標。其包括七大項目:一為人口特質,如人口總額、被扶養 人口比率、老人化程度、平均壽命等;二是勞動力特質,包括勞動人 口、勞動人口佔人口比率、勞動年增率、女性勞動比率、就業機會平 等度、勞工訓練、職位流動及人才外流等指標;三是就業狀況,包括 就業結構、就業人數、就業比率、工作時數等指標;四為失業,其包

(9)

括失業人口、失業率、青年失業人口佔總失業人口之比等指標;五為 教育,這是最能反映勞動素質的指標之一,其包括初等教育入學率、 高等教育入學率、師生比、政府教育支出金額佔國內生產毛額之比 率、文盲率、報紙流通量、經濟知識的普及率、政府和企業培訓人數 等指標;六為國民生活素質,這項指標包括城市人口比率、所得分配 狀況、住屋私有率、醫療、衛生狀況、愛滋病比率等指標;七是工作 態度,這項反映勞工工作積極性、青年之學習意願、工作熱忱、酗 酒、吸毒、社會價值觀對提高競爭力有利之程度等指標。

參、中國大陸國際競爭力之現況

儘管國際競爭力之分析法,有競爭優勢分析法及指標分析法,而 指標分析法,也因指標內涵之不同而有所差異,本文以瑞士國際管理 發展學院 1999 年之世界競爭力年報(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 Book)所調查及統計資料,分析大陸的國際競爭。1999 年世界競爭力 年報參與評比的有 47 個國家,根據 288 項指標分八大類因素分析,288 項評比指標資料中三分之二為各國提供,三分之一由調查取得。 根據瑞士國家管理發展學院之評比結果,中國大陸在 1999 年之國 際競爭力綜合評比在參與的 47 個國家中排名第 29 名。由於中國大陸 參與瑞士管理發展學院之評比較早,可看出國際競爭力之變動趨勢, 中國大陸 1994 年時綜合國際競爭力之評比為第 34 名,較 1996 年之第 26名及 1998 年之第 24 名均有進步,但 1999 年較 1998 年之 24 名大 幅退步至 29 名。中國大陸在 1999 年時之國際競爭力仍比南韓及泰國 強,也比先進國家之義大利高,更比拉丁美洲諸國具競爭力。根據八 大領域之評比狀況如下: 經濟實力 這一領域是中國大陸最具國際競爭力的一項,在 1999 年時排名第 6,較 1997 年之第 14 名進步,但比 1996 年之第 2 名退步,亦較 1994 年之第 3 名退步。其中經濟增值競爭力排名第 4,資本形成第 12 名,

(10)

民間消費第 34 名,生活成本排第 23 名,部門競爭力排第 8 名,經濟前 景排第 27 名,儲蓄排名第 3。其中民間消費大幅落後,顯示人民對未 來的悲觀。 國際化程度 這項的排名第 18 名,較 1997 年之第 29 名,1995 年之第 34 名有 長足提高,顯示中國大陸確實朝開放的方向邁進。其中國際貿易量有 快速的提升,其競爭力由 1995 年之第 18 名,1997 年更提高至第 11 名。外國投資的競貿力仍維持第 5 名。但國家保護競爭力第 42 名,文 化開放競爭力排名第 23 名。 政府管理能力 在政府管理的國際競爭力方面,中國大陸的排名也逐年提升,由 1995年之第 12 名,1997 年之第 6 位,至 1999 年降為第 16 名,其中 較具競爭力的是政府債務較少,排第 2 位財政政策之競爭力列第 5 名。 較不具競爭力的項目有政府的效率排名第 27 名,但較 1996 年之第 40 名有長足進步。社會政治穩定之競爭力排第 30 名,政府貪汙之排名第 39名且較 1995 年之第 37 名更下降,由此指標可知中國大陸貪腐問題 日益嚴重。 金融體系 中國大陸金融體系多為國營,且服務能力及範圍均有限,以致成 為經濟發展的瓶頸之一。這項競爭力之世界排名也不高,1999 年時排 第 36 名,較 1995 及 1997 年略為進步,但仍低於世界平均水準,其中 資金成本及報酬率在世界排名第 29 名。金融效率在世界排名竟為第 45 名,且比以前更無效率。証券市場之競爭力排名也不高,為第 32 名, 但總還是在進步。金融服務也較無競爭力可言,在世界競爭力的排名 為第 36 名。 基礎建設 中國大陸的基礎建設在世界競爭力的排名為第 42 名,是八大項中 最不具競爭力。也正因基礎建設薄弱將會影響未來經濟發展,成為經

(11)

濟發展的限制因素,以致影響未來的國際競爭力。而基礎建設的細項 中,能源自給競爭力在世界排名居第 37,但較 1995 年之第 2 名大幅下 降,未來隨經濟成長率之提高。自給程度可能更下降。其他的技術基 礎的競爭力、交通運輸的基礎設施競爭力均差,分別居世界排名之第 42及第 32 名略有提升。環境競爭力排名第 47 名,竟然敬陪末座,可 見環境問題嚴重。 企業管理水準 中國大陸企業管理之競爭力在世界排名居第 36 名。但其中生產力 競爭力則為第 46 名,且較 1997 及 1995 年下降,這顯示大陸生產力競 爭力不但水準低且下降,這將影響未來經濟成長速度。這項中只有勞 動成本和勞動報酬較具競爭力,在世界排名居第 3 名,此乃顯示勞動力 充沛。公司營運績效排名第 35 名,管理效率排名第 34 名,均不稱具 競爭力,但這兩項指標均較 1997 年及 1995 年有進步,尚有可為。 科學與技術 中國大陸的科學與技術之競爭力之排名為第 25 名,雖居中,但競 爭力卻下降,暴露科學技術應用能力遭到瓶頸。其中大陸的 R&D 資源 的競爭力高居世界第 28 名。科學研究競爭力排名第 24。專利競爭力在 世界排名第 30 名,雖居中,但較 1997、1995 年大幅下降。技術管理 水準則甚有進步,居世界排名之第 24 名。 國民素質 中國大陸國民素質競爭力在世界排名居第 27 位,較 1997 年及 1995 年大幅提升。其中人口特性競爭力排名第 1,但勞動力特性競爭力則排 第 34 名,就業競爭力排名第 1,教育結構競爭力排名第 38 名,國民生 活素質在世界排名居第 44 位,勞動力工作態度之競爭力排名第 38 名。 由其細項得知,在這大項中,若涉及量指標則世界排名居首,若以質 指標則不佳,這顯示人口在中國大陸成為資產之成份小於成為包袱, 值得注意,否則對中國大陸長期競爭力是不利的。

(12)

肆、中國大陸國際競爭力之優劣分析

若將中國大陸八大項中各項競爭力指標,將具有競爭力者列入資 產,將最不具國際競爭力指標列入負債。列入資產的指標表示優勢, 反之列入負債之指標即為國際競爭力之劣勢。資產指標與負債指標之 數量約為該項指標之前 25%與後 25%左右。故將最具國際競爭力的 63 項指標及最不具國際競爭力之 62 項指標,分成八大類,以明瞭中國大 陸國際競爭力之優勢與劣勢。 表一 中國大陸經濟實力國際競爭力資產負債表 資 產 負 債 指標名稱 名 次 指標名稱 名 次 GDP成長率 2 平均每人 GDP 46 平均每人 GDP 成長率 2 平均每人消費支出 46 民間消費成長率 5 購 買 力 評 價 計 算 之 平 均 45 購買力評價計算之 GDP 2 社會商品零售比 45 工業生產成長率 2 地下經濟 40 服務業生產成長率 2 國內儲蓄總額 3 農業生產成長率 2 經濟預測 1 國內投資總額 4 國內生產總值(GDP) 7 辦公室租金 13

資料來源:The 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 for Management and Development, 1999.

(13)

表一為中國大陸經濟實力國際競爭力資產負債表,由此表可知其 有十四項指標是具國際競爭力,是中國大陸之競爭力資產,其名次均 在世界排名前七名,但負債指標,即國際競爭力的包袱也有七項,且 排名均十分後面,同理各大項之資產負債指標,均分別列於表二至表 八。 表二 中國大陸國際化程度之國際競爭力資產負債表 資 產 負 債 指標名稱 名 次 指標名稱 名 次 投資保護體制 3 海外投資 47 商品勞務出口成長率 3 國家貿易保護程度 46 外人直接投資率 2 跨國企業 46 商品勞務進口成長率 5 出口多元化 43 貿易差額 3 商業勞服務出口比率 43 經常帳差額 5 政府對外契約 44 外人直接投資存量 3 商業勞務貿易餘額 39 商品勞務出口總額 9 商品勞務進口成長率 2 貿易差額佔 GDP 比率 10 經常帳餘額佔 GDP 比率 10 國際形象 9 全球化 13 資料來源:同表一 由各大項的資產負債表可知,中國大陸國際競爭力中以國內經濟 實力最具國際國際競爭力 ,其次為政府管理,第三為國際化程度,其

(14)

餘依次為科學技術、國民素質,最具劣勢為企業管理、基礎建設及金 融體系。從整體言,中國大陸列入前十名的指標有 49 項,佔全部評比 指標的 17.01%,而排在後十名的指標有 63 項,佔全部評比的 21.88%, 由此可知,中國大陸的國際競爭力還是不高,其綜合評比的結果也落 於中位數之後。 表三 中國大陸政府管理國際競爭力資產負債表 資 產 負 債 指標名稱 名 次 指標名稱 名 次 租稅收入 1 政府腐敗程度 39 雇主繳納社會保障金/GDP 1 政府控制價格程度 42 政府支出/GDP 1 官僚程度 46 官方準備資產 2 稅務行政 41 政府內債總額/GDP 4 競爭法規完善程度 40 政府政策透明度 10 對政府勞務之信賴度 40 政府外債/GDP 7 政府補貼 11 個人所得率/GDP 1 間接稅收入 11 資本利得稅收入 8 政府服務 13 資料來源:同表一

(15)

表四 中國大陸金融體系國際競爭力資產負債表 資 產 負 債 指標名稱 名 次 指標名稱 名 次 短期實質利率 13 進入地方資本市場之限制 47 企業登記 8 金融教育 43 利差 12 國外金融機構數 45 銀行資產 14 資本市場開放度 42 進入國外金融市場之限制 45 證券市場交易值 41 金融機構的健全度 43 金融技術的嫻熟度 45 資料來源:同表一 表五 中國大陸基礎設施國際競爭力資產負債表 資 產 負 債 指標名稱 名 次 指標名稱 名 次 航空運輸 4 國際網路網點 46 能源進口佔商品出口比率 14 國際電話成本 47 能源生產總量 13 能源密集度 44 電腦使用量 8 平均每千人電腦數量 46 電腦總量 9 平均每千人電腦使用量 44 電訊投資量 5 每千人電話門數 43 二氧化炭排放/1000 美元之 43 每千人手機持有數 39 新資訊技術 41 資料來源:同表一

(16)

表六 中國大陸企業管理國際競爭力資產負債表 資 產 負 債 指標名稱 名 次 指標名稱 名 次 專業服務人員之年薪 1 服務業生產力 46 管理 2 總生產力 46 薪資水準 8 產品價格之競爭力 40 國際經驗 45 農業生產力 45 勞動生產力 46 製造業勞動生產力 46 廣告支出 44 高階管理人員之可信度 40 資料來源:同表一 表七 中國大陸科學技術國際競爭力資產負債表 資 產 負 債 指標名稱 名 次 指標名稱 名 次 全國 R&D 總人數 4 合格工程師人數 47 企業 R&D 總人數 4 技工之可信度 46 R&D之設備 10 平均每人 R&D 之支出 40 取得專利 12 企業平均每人 R&D 支出 39 基礎研究 12 專利數/千人 38 年輕科技人才 12 R&D的總支出 13 資料來源:同表一

(17)

表八 中國大陸國民素質國際競爭力資產負債表 資 產 負 債 指標名稱 名 次 指標名稱 名 次 人口總數 1 20至 24 歲人口受高等教育比率 42 就業總量 1 政府教育支出/人 46 年工作時數 5 成人文盲率 44 就業率 1 生活素質 40 失業率 2 人力發展指數 45 婦女勞動參與率 4 技術人才 44 依賴比率 6 24歲以下失業人口/總失業人口 44 人力資源之可塑性 45 醫療衛生 39 平均壽命 38 教育體系 39 經濟知識文盲 39 人才外流 40 資料來源:同表一

伍、結語

根據瑞士國際管理發展學院的八大指標間之關係,可以一金字塔 的圖形來加以表示。如圖一所示,國民素質、政府管理及基礎建設是 國際競爭力之基礎,科學技術及金融體系是使生產力提升及產業發展 順暢的要素,而國際化程度、企業管理則是參與國際競爭的試金石。 經濟實力之展現,或提高國民的福祉,是提高國際競爭力的目標。唯 有如圖一所示之關係,國家競爭力方能穩固。

(18)

圖一 競爭指標關係圖 1999年中國大陸的國際競爭力評比中最薄弱的部份為基礎建設、 金融體系以及企業管理,正好是各階層均有薄弱項,易對發展產生瓶 頸,不利於未來國際競爭力之提升。中國大陸目前國際競爭力雖然持 續增加,此乃因其原來的水準低。此外,對中國大陸而言,若以總量 觀其既有指標,均具優勢,而若以平均量來看,則呈劣勢。這與香 港、新加坡、瑞士等國、地區正好相反,此乃因國家規模或經濟規模 差距所致,因此,在比較國家競爭力時,應將其分群類比,方為合 理。 總之,國際競爭力是衡量一個國家在國際市場上創造及累積國民 財富綜合能力的概念,而競爭力之高低也可反映其國際經濟地位及影 響力。根據瑞士管理發展學院之評比,大陸在 47 個國家中排名第 29,

(19)

而同一評比台灣為第 18 名,香港為第 7 名。三個地區之八大項評比結 果,以圖二之八角形表示,所圍面積越大,越具競爭力,同時也越容 易比較出那一項競爭力。例如,香港在經濟實力及科技較不具競爭 力,其餘各類,均比台灣及中國大陸為優。中國大陸在經濟實力及國 際化程度比台灣具競爭力,其餘均遜於台灣。 圖二 大陸、台灣、香港「國家競爭力」圖

(20)

中國大陸經過 20 餘年的改革、開放,由於其採漸進式改革,多為 體制內之改革,所以把容易改的,都已改了,也都收到了預期的效 果。例如,在對外依賴提高的情況下,中國大陸已避免了經濟巨幅波 動,而步入平穩成長,通貨膨脹也已能有效控制。而且,產業結構的 調整也正朝健康方向邁進(第三產業比率提高,技術密集產業比率也 在提升)。但由於其國營企業、金融服務水準不能有效提升,因此中 國大陸企業經營呈兩極化,結果國營企業之市場競爭壓力就更大了。 總之,中國大陸經濟已步入轉型期,固然有許多經濟優勢存在,但所 面臨的挑戰也一樣存在,未來端視挑戰因素或競爭力薄弱因素是否能 有效的強化。 (收件:2000 年 4 月 10 日,修正:2000 年 4 月 13 日,採用:2000 年 4 月 15 日)

(21)

An Analysi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Mainland China

Yu-yuan Bian

(Professor of the Department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t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Abstract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is aimed at assessing the degree to which a nation is capable of sustaining its enterprises' competitiveness to create and to accumulate wealth. The data from which this article is derived is The 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 which compared 47 industrialized and emerging economics according to 288 different criteria, grouped into eight competitiveness input factors.

In regard to the following factors: infrasture, finance and management, Mainland China performed poorly, while regarding domestic economy and ability to govern, it performed strongly, It is to be noted that there had been an apparent upgrading of citizen's quality and degree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22)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勞動部為促進青少年就業,及培訓契合企業需求之優質專業技術人 力,自民國 92 年與教育部合作,引進德國「雙軌制」(Dual

是所有正向指標中最低者;其次是「製造業與營造業合計之固定資 本形成之變動率」與「製造業與營造業合計之 GDP 成長率」,二者 的平均值分別為 5.10 分與 5.13

,雖然還沒報到上班,但 已不屬於失業勞工,無法 完成失業認定。.. 失業期間如果懷孕或

更生受保護人、新住民、15 歲以上未滿 18

勞動部為促進青少年就業,及培訓契合企業需求之優質專業技術人 力,自民國 92 年與教育部合作,引進德國「雙軌制」(Dual

包括 Alcatel、Siemens 及 Philips 等知名企業,創造約 13.6 萬個 就業機會。主要產品為電線、電纜及汽車零配件等,占總出口量

商業競爭力:2020 年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IMD)世界競 爭力排名(World Competitiveness ranking)將比利時列為 63 個受評比經濟體中之第

二、為因應國內外環境、我國產業發展及人口結構之改變,勞動部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