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清末民初視域融合中的形塑與表述——以「太平天國」與「基督/教」書寫為主的探討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清末民初視域融合中的形塑與表述——以「太平天國」與「基督/教」書寫為主的探討"

Copied!
2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期末報告

清末民初視域融合中的形塑與表述——以「太平天國」與

「基督/教」書寫為主的探討

計 畫 類 別 : 個別型計畫 計 畫 編 號 : MOST 103-2410-H-004-178- 執 行 期 間 : 103 年 08 月 01 日至 104 年 07 月 31 日 執 行 單 位 :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 計 畫 主 持 人 : 高桂惠 處 理 方 式 : 1.公開資訊:本計畫涉及專利或其他智慧財產權,1 年後可公開查詢 2.「本研究」是否已有嚴重損及公共利益之發現:否 3.「本報告」是否建議提供政府單位施政參考:否

中 華 民 國 104 年 08 月 20 日

(2)

中 文 摘 要 : 太平天國運動導致不同文化的相遇,不論是東亞或歐美,都 牽涉到文化格局、文化視框以及譯解問題,本文擬藉由多重 視域的探究,試圖勾勒此一運動作為文學情懷、時代心靈、 歷史造像之自我形塑,以及全球化歷史進程中面向他者的文 學與文化創化及其意義。太平天國的親歷文本、記憶書寫、 勸募圖文,在近現代化的歷史進程,透過微型敘事、大敘事 帶來另類的詮釋空間,象徵了一種時代尚未消化的文化價 值,以及對於動亂前的文化系統來說,代表了逐漸形成的多 種必然的歷史價值轉換的中介。 中文關鍵詞: 太平天國、物質文化、鐵淚圖

英 文 摘 要 : The Taiping Rebellion resulted in different cultures meet. Both East Asia and Western areas are involved in the question of culture pattern, culture framework as well as decipherment. By researching in a multi-faceted perspective, this essay tends to outline the role of Taiping Rebellion in literature feelings, spirit of the period and historical sculptures. In addition, the meaning of literature and culture creation in the globalization process related to the Taiping Rebellion has also been analyzed.

By reviewing the traditional writing such as text and novels, reflection of religion, official and foreign readings about political concept, this essay tried to get closer to a new imaginary world and different opinions. Meanwhile, the essay also probed into the modern reflection of post-colonial and post-eastern point of view.

(3)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

■ 成 果 報 告

□期中進度報告

清末民初視域融合中的形塑與表述──以「太平天國」與「基督/

教」書寫為主的探討

計畫類別:■個別型計畫 □整合型計畫

計畫編號:NSC 103-2410-H-004-178

執行期間:2014 年 8 月 1 日至 2015 年 7 月 31 日

執行機構及系所: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

計畫主持人:高桂惠

共同主持人:

計畫參與人員:

成果報告類型(依經費核定清單規定繳交):□精簡報告 ■完整報告

本計畫除繳交成果報告外,另須繳交以下出國心得報告:

□赴國外出差或研習心得報告

□赴大陸地區出差或研習心得報告

□出席國際學術會議心得報告

□國際合作研究計畫國外研究報告

處理方式:除列管計畫及下列情形者外,得立即公開查詢

□涉及專利或其他智慧財產權,□一年□二年後可公開查詢

中 華 民 國 104 年 8 月 20 日

(4)

本計畫已於 103 年 10 月 17-18 日由國立中山大學人文研究中心、文學院舉辦之「以物觀物:臺灣、 東亞與世界的互文脈絡國際學術研討會」發表論文,並通過審查,即將刊載於論文集,茲將完整成果呈 現如下:

物質、記憶、文化書寫──「太平天國」書寫的多重視域

* 高桂惠∗

摘要

太平天國運動導致不同文化的相遇,不論是東亞或歐美,都牽涉到文化格局、文化視框以及譯解 問題,本文擬藉由多重視域的探究,試圖勾勒此一運動作為文學情懷、時代心靈、歷史造像之自我形 塑,以及全球化歷史進程中面向他者的文學與文化創化及其意義。太平天國的親歷文本、記憶書寫、 勸募圖文,在近現代化的歷史進程,透過微型敘事、大敘事帶來另類的詮釋空間,象徵了一種時代尚 未消化的文化價值,以及對於動亂前的文化系統來說,代表了逐漸形成的多種必然的歷史價值轉換的 中介。 關鍵詞:太平天國、物質文化、鐵淚圖 *   本論文為科技部計畫 MOST 103‐2410‐H‐004‐178 之部分成果,謹此誌謝。  ∗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專任教授。 

(5)

一、

前言

歷來太平天國研究,多著重於政治面、制度面,或者各種歷史大敘事,多年來,研究成果豐碩, 對筆者多所啟發。然而,經由研究回顧,卻發現太平天國研究中,相對於前述面向的「大」,太平天國 研究中的「小」的面向──新文化所關注的庶民階層、心靈觀念、日用生活,其關注是相對較少的。 但是雖然這些面向,看似「小」,流於碎片、街談巷議,但若以文化、文學角度切入太平天國的歷代書 寫,可以獲得一種「重讀視野」,這種重讀目的在重新叩問這些所謂史料、野史、詩歌或小說的書寫現 象。對於這些汗牛充棟的親歷文本,它們宛如地質學所描述的沉積岩脈,封存了所有的過去,裡面雖 有過去「全部的答案,但我們卻不知道怎麼向它問問題」1 ,等待我們融會歷史的知識與想像,運用合 適的問題,將其中的過往考掘出土。 在親歷的見證效力部分,歷來有許多結合歷史理論反思的中國近代史研究著作。如柯文(Paul A. Cohen)《歷史三調》以義和團為例,說明歷史書寫在三種身份的人手中,會有截然不同的詮釋與閱讀 意義;在歷史學家手中,他們運用「事件」的文體與敘事手法,進行重塑歷史的工作;在歷史「事件」 當事人身上,則變成「經歷」。關於經歷的敘述,可以依敘述者的身份、階級和內容,區分為集體創傷 記憶與否,表現為文學形式可以會因為當時政治氛圍、親歷者內在價值與道德允許書寫與否而導致記 錄的形式多變。而柯文認為親歷者與歷史學家的差別,在於「他們不知道自己能否活下來,對整個『事 件』沒有全方位的了解,因而,他們對正在發生的事情的看法與事後重塑歷史的歷史學家看法根本不 同。」2最後,則是神話製造者的歷史書寫,他們將過去轉變為當下某種政治或文化話語的資源與素材, 使得「過去為載體而對現在進行一種特殊的解讀」,而歷史學家則是以「事件」的書寫形式所賦予「客 觀性」表象,對過去作一種特殊的解讀。本文試圖由視角的切換,來審視「太平天國」書寫中的「物 質/精神」面向的歷史辯證。

二、 戰場與市場意識下的物產、物價及物流

──從悟遲老人《漏網喁魚集》談起

耶魯大學的費修珊(Shoshana Felman)、勞德瑞(Dori Laub)在《見證的危機》中,以文學中的文 字/精神分析/歷史鏡頭的重現來傾聽、捕捉及掌握歷劫的記憶與詮釋。二人指出阿爾貝‧卡繆(Albert Camus)面對納粹大屠殺,其「作品的風格演變與哲學價值轉換,解讀為對大屠殺極端見證危機的一 種間接表達與凌遲見證,同時也是對持續不斷、懸而未解的歷史危機之見證—歷史的危機進而被轉譯 成文學的危機,文學成為面對無法發聲的歷史的唯一見證。」3就費修珊與勞德瑞分析卡繆《瘟疫》、《墮 1 費修珊、勞德瑞在〈前言〉中破題指出見證災難,在歷史、記憶、敘事、真相、正義上的難題。面對世紀的、人性普遍 意義的災難,必須先問對問題,才會有所謂的答案,他們引用19 世紀俄國文學家杜思妥也夫斯基,「我們雖有全部的答案, 卻不知到問題是什麼」,作為對這種歷史狀況的深刻描述。見費修珊、勞德瑞著,劉裘蒂譯:《見證的危機—文學‧歷史與 心理分析》(臺北:麥田出版,1997 年),頁 21。  2 柯文著,杜繼東譯:《歷史三調:作為事件、經歷和神話的義和團》(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 年),頁 1-6。  3 費修珊、勞德瑞著,劉裘蒂譯:《見證的危機—文學‧歷史與心理分析》,頁 26。 

(6)

落》的看法,災難的見證文學雖傾向於「窮力站在受害者的觀點,卻承認他的見證未能竭盡所有的瘟 疫有關的觀點,未能為所有人代言,未能道出一切」4,但同時卻也自我顛覆,指出「證人沉淪的故事」— 他們問書寫見證是否可能?見證的書寫是否能竭盡歷史的教訓?5這個問題的具體呈現,是如果當災難 讓無數受害者沈默以對,倖存者本身雖然是通往過去的橋樑,但因為證據隨逝去者湮滅,而時代創傷 隱隱發作,倖存者的言說是通往過去的橋樑,但卻也是崩陷的橋樑,那麼「如何言說橋銜崩陷的橋樑, 而同時敘述崩陷的過程與事件?」6費修珊與勞德瑞所言,毋寧是探究災難的親歷文本,深刻的理論反 思。 親歷文本毋寧封存了許多當時的話語,有待考掘與解讀,我們若以太平天國攻佔常熟的筆記《漏 網喁魚集》7為例,來咀嚼其中的親歷劫難的書寫,作為太平天國此一面向的討論,可以追問:歷經一 場浩劫之後,親身歷劫者如何面對傷痕?透過《漏網喁魚集》這種「親歷文本」,我們或許可以略知不 同身份與階級在這場大動亂中的的想法、感受和行為。 《漏網喁魚集》是常熟東鄉橫涇柯某作,自署悟遲老人。此書記述至道光16 年(1836)、道光 18 年(1838),歷咸豐朝(1851-1861),終於同治 6 年(1867)間事,8又旁記光緒3 年(1877)丁戊奇荒 在常熟的異事,總計 33 年。本書過去多被認為具有挖掘太平軍前後常熟地區的土地、賦稅狀況,9 如果發現到這些土地、賦稅等「史料」之外,會發現此文本充斥的數字理性,伴隨災異敘述,則暗合 了千年末世的災劫思想,而當時的苛捐雜稅,隨著清軍與太平軍的戰事吃緊,兩方都將後勤支援的責 任與壓力,交付民間,在他扣連「捕蛇者說」的典故之後,充斥惡劣的生存條件與環境生態條件(天 災)的編年體陳述,告訴了我們何謂「官逼民反」的細節。 悟遲老人身為常熟地區的富農,對於太平軍攻入前,東鎮沸沸揚揚的恐懼不安氣氛、攻入後的劫 掠、亂平後的重建之敷衍,均有深刻的實錄描寫,並且對於何者真正為人民的救星,有沈痛的呼喊。 他深刻觀察到早在太平軍攻入前,此地就因貨幣、漕務(徵稅)、鹽務、吏治考選與銓敘等四方面,10因 為貪污問題而積弊叢生,一般務農的百姓早就有零星暴動,但隨著旱災、水災頻仍,暴動越益密集, 外馳內張的壓力與太平軍日益逼近,裡應外合。如記載道光26 年(1846)記載: 正月廿一日,突有梅李11一帶鄉農糾集多眾,直入昭署,將法堂內室盡毀,官眷越牆。繼到漕書 薛三家,亦復一空。而堂堂邑宰,為民之父母,被鄉農猖獗如是,並不詳請究辦,即諭收串註 荒,只令熟識人陸大溪指點,到地密拿起事人犯。竟被愚農鳴鑼率黨,拒斃二人,即棄之海濱。 屍親喊控,不惟不敢檢驗,批示亦含糊,暗專人饋以銀,勒令其屬情願自己跟尋銷案。12 又清咸豐2 年(1852): 四月,浙江鄞縣征漕不妥,致農民拒捕滋事,將知縣碎屍。上司提營會剿,又傷協鎮佐貳等三 十餘員,兵勇無數,農亦有斃。聞於上,不作叛論,為首正法,刊碑永禁浮勒。13 4 同前註,頁 176。  5 同前註。  6 同前註,頁 284-285。  7 [清]悟遲老人:《漏網喁魚集》(北京:中華書局,1997 年)。  8 為了比較,太平天國起於道光 30 年(1851),終於同治 3 年(1864),歷時 13 年。  9 邵循正:〈關於漏網魚喁集的一些說明〉,收入[清]悟遲老人《漏網喁魚集》,頁 1-7。  10 [清]悟遲老人:《漏網喁魚集》,頁 16。  11 梅李東鄉巨鎮,距城三十六里,在滸浦鹽鐵兩塘交會之上。同前註,頁 7。  12 同前註。  13 同前註,頁 14。 

(7)

以及: 青浦縣余龍光開征道光三十年漕糧,嚴催勒限,時值戽灌不及挪措之候,又將知縣搶出,倒拖 里許,竟欲粉身,得救幸免。後亦提兵勇,捉拿首從要犯。農民知官兵至,亦拒斃多人,更欲 效法鄞縣刊碑(青浦起事者為周立春)。14 悟遲老人探究暴動的原因,認為並非法律本身太過嚴苛的問題,問題所在乃是相關官員上下交相賊的 結構性貪污。他評論道: 陋規亦已革盡,紳官亦不敢把持,遂餘銀巨萬萬,各上司大可分肥。撫示只禁紳衿包抗,不憐 小戶轗軻,尤為切齒,真乃金玉敗絮者也。嗚呼!滋事者固目無法紀,而殘虐者安有天良哉? 揑災冒歉,年復一年,則上損國家正供。勒折浮收,日甚一日,下蠹百姓脂膏。況漕乃天下之 大政,一澆莫挽,竟至於斯!日後情形,不知伊於胡底?傳諸老人云:嘉慶以前,未嘗無水旱 之患,苟有實在情形有傷秋實者,里中預議報荒,環集耆農,赴縣求勘。甚而投詞府、藩、撫 各轅批示仰縣勘明詳報,各州縣親臨四鄉,詳准亦不過一、二分。今則不然矣,從十一年起辦 災,無歲不荒,無年不緩。15 悟遲老人並不知道這若置於當時全球化的脈絡下視之,對中國、英國、美國所漸漸連動的因果關係。 黃宇和(John Y. Wang)在史蒂芬‧普拉特(Stephen R. Platt)《太平天國之秋》的中文版〈導讀〉 中,從全球化的角度進一步指出: 美國人把售賣棉花而得來的英國匯票,兌換後到中國去購買茶葉,並開出自己的匯票付款。中 國人把售賣茶葉後取得的美商匯票,兌換後用來購買英商的鴉片。英商把售賣鴉片所得,向華 商購買茶葉運回英國售賣,所值遠遠超過本來用以購買美國棉花所開出的匯票。於是英商把所 得的多餘白銀從中國運走,造成中國白銀嚴重短缺。當時中國老百姓繳稅必須用白銀,但日常 使用的卻是銅幣。繳稅時用銅幣換白銀,但由於白銀外流而奇缺,一年遞一年必須用愈來愈多 的銅幣才能購得足夠的白銀繳稅!無疑賦稅倍增!民不聊生。而且,白銀嚴重短缺又導致通貨 膨脹,民眾受不了,直接引起太平天國的爆發。16 從英國貿易利益的角度,討論鴉片戰爭之所以爆發的原因,和這場戰爭與太平天國的關係,並最 終介入清政府與太平軍的戰爭。17黃宇和結合普拉特的看法,認為:為何先打第二次鴉片戰爭?再鎮壓 太平軍? 太平天國早在一八五三年已經定都南京,而長江中下游正是盛產茶葉的地方。故太平天國早已 干擾了茶葉的正常出口,英國為何遲到一八六○年才幫助清廷對付太平軍?因為英國的如意算盤 是首先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待等到一八六○年把清廷打敗,並在北京強迫其簽訂城下之盟後, 14 同前註。  15[清]悟遲老人:《漏網喁魚集》,頁7。  16 黃宇和是澳洲社會科學院院士暨人文科學院院士;史蒂芬‧普拉特是耶魯大學中國史博士,其博士論文獲頒瑟隆‧費爾 德獎,目前是美國阿姆赫斯特麻塞諸塞大學助理教授。見黃宇和:〈導讀〉,收入史蒂芬‧普拉特著,黃中憲譯《太平天國 之秋》(臺北:衛城出版,2013 年),頁 8-12。  17 依普拉特《太平天國之秋》,英國後來實質介入,幫助清政府鎮壓太平軍。他說:「一八六一年美國內戰的爆發,迫使英 國有所行動,從而使美國內戰從旁影響了中國內戰的結局。中國與美國是當時英國最大的兩個經濟市場,為瞭解英國在這 兩場戰爭中的角色,我們得記住,英國面臨了同時失去這兩大市場的風險。英國得想辦法恢復其中一個的秩序,……英國 本可能介入美國以重啟棉花貿易,但卻選擇投入中國的內戰。事後英國首相會把介入中國一事,當作英國為何得以在不干 預美國內戰下仍能熬過經濟崩潰的原因。或者換句話說,英國靠著對中國內戰放棄中立,才得以對美國內戰保持中立。」 同前註。 

(8)

才幫助清廷鎮壓太平軍。英國此舉是一矢雙鵰:既消滅太平軍這股長期干擾茶葉出口的勢力, 又穩定清朝政權以便自己繼續發大財,可謂聰明絕頂。18 在細節上來說,是釐金。這些也可以在《漏網喁魚集》中獲得印證: 英國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因爲事前通過談判來迫使清廷取消釐金的嘗試, 徹底失敗了。事緣太平軍興,清廷早已國庫空虛,無力應付。曾國藩在湖南辦團練(後稱湘軍) 對付太平軍,同時在湖南各地開設關卡抽釐,以支付軍費。結果李鴻章又依樣葫蘆在安徽設卡 抽釐辦團練(後稱淮軍)。從此茶葉由出產地運到上海外銷,沿途被抽釐無數,茶葉成本大漲, 直接影響其在英國的售價,嚴重傷害英國上下人等的生計!故那場第二次鴉片戰爭,英國是非 打不可的。待英國打敗清軍,並強迫清廷容許英商在茶葉原產地採購後,於運往出口港時免被 抽釐,就保護了英國人的生計,保障了英國的經濟!誰會想到,在中國並不如何驚天動地的釐 金,在國際局勢中竟然引起如此軒然大波!19 而當英國為了貿易利益,美國爆發內戰,中國爆發太平天國的動亂,而後湘軍、淮軍又軍需浩繁,諸 多面向、因素,連鎖反應之下: 太平天國運動本身,也是由英國之推動其全球經濟網所引起的。自從英國 從中國進口大量茶 葉,而熱茶又成爲英國上下熱愛的飲品之後,英國就決意打破當時清朝政府把所有對外通商限 制於廣州的政策。又由於當時英國的自由貿易思想盛行,並率先廢除英國東印度公司在華貿易 的專利,故隨而矢志摧毀清朝在廣州執行專利的行商制度。更重要的是,英國要強迫清朝把鴉 片貿易合法化,以便擴大鴉片在中國的銷售量,於是終於發動了第一次鴉片戰爭。《南京條約》 開闢了本來是一座小漁村的上海爲通商港,從此在長江流域盛產的茶葉,可以順流而下,不費 吹灰之力就運到上海出口。比起過去必須翻山越嶺地運到珠江流域的廣州出口,成本銳減何止 千倍!英國人喜出望外,但由此卻替廣東造成了成千上萬的失業大軍——那些肩挑背負茶葉翻 山越嶺的運輸工人,又肩挑背負洋貨回長江流域的運輸工人,大部分失去生計;沿途的服務行 業,紛紛倒閉。……他們走投無路之餘,最後紛紛參加太平軍及廣東紅兵了!準此,英國發動 第一次鴉片戰爭,正是導致太平天國爆發的重要原因之一。而曾國藩、李鴻章等,先後抽釐辦 湘軍、淮軍以鎮壓太平軍,又正是導致英國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的關鍵原因之一。三者之間的 連鎖反應,有著不可分割的密切關係。20 史蒂芬‧普拉特特別從白銀、茶葉、釐金等現實面,英國茶葉市場與中國鴉片經濟的物質流通與 生活習慣,置放在全球的視野中勾勒鴉片戰爭、太平天國戰爭的背後重要原因,這個上層結構的廣闊 視域的確可以使我們作為後設理解的重要參考。而作為戰爭的親身經驗,又如何去感知、理解呢? 悟遲老人所在的常熟,並非主要戰場,但那裡是兵家必經之地。清軍與太平軍兩造欲取得蘇州、 南京、上海,都需要此地方的物資、人力,因此,可以從悟遲老人的記述看出戰爭的慘烈。關於上述 的連鎖反應,《漏網喁魚集》中有一些細節的描述,如他紀錄太平軍: 十二月,張市、徐市設卡收稅,即担柴隻雞,亦不得偷漏,假空車亦要買路錢,草屨華裘,分 別抽捐。廿日,設局太平菴,着佃啟征田賦。嗟乎!吾朝二百數十年聖聖相承,未嘗失德,不 致有此中變,雖云邇來大小臣工,遠非前輩,然可料者,粵匪行為終為一巨盜,況曾制軍運籌 18 同前註。  19 同前註。  20 同前註。 

(9)

帷幄,破竹之聲,將洗耳恭聽也。21 白茆守卡硬捉民夫解工,民情憤恨,於十三夜鳴鑼聚衆,各束柴草,毀燒龍王廟及左右官廳稅 房閘屋,延及顧旅帥宅,頃刻灰燼,守卡賊即亡命而逃,收糧勢鬆。城中賊目欲大加剿洗,各 軍師旅兜率耆民,情願賠償廟宇求免,仍勒限解款。又西路鄉民,聚衆燒拆張市鄭氏新老宅, 而鄭氏輜重,預已搬運祠內,詎料咸歸一炬。當日尚有人以細軟搬運其中,其得失真冥冥中自 有數也。支塘賊目來鎮云:家家懸掛門牌,店舖俱要店憑,報明資本若干,人夥若干,每日抽 厘十之一厘,按期繳解。船只捉領船憑,否則經關過卡,不能行走。到處宣講道理,無非搜括 意思。22 賊目以糧餉不充,着城鄉各鄉官,挨查店舖資本多寡,抽厘若干,生意大小,抽厘重輕,風雨 不更,逐日收繳,真民不聊生。23 而有關清軍的部分則記錄: 前各縣要口設卡抽厘,今由各港內河口設分卡,又是關卡重重,抽厘叠叠,而不知多一卡即多 一層開銷,多一牙爪即多一倍浪費,實在有益於軍餉者不少,竭膏血於小民者亦多。24 各鄉鎮皆起舖捐,挨戶抽厘。賊時亦曾寫舖捐,吾鎮不過四百七、八十文,今竟寫到五千光景。25 而在清軍平定太平軍的善後工作,基層官僚與鄉紳繼續從中貪污: 李撫軍駐無錫,而常州賊固守嚴密,軍餉浩繁,藉此有吾邑刁劣董事,如蔓草生枝,層層剝削,差役窮思極 想,百計搜羅,實未辦得一椿善後公事。26 (同治2 年,1863)五月,善後局設北門外,兩邑令亦駐北門,專捉各處大小鄉官,嚴辦罰捐,盈千累萬而 億萬,悉充善後經費。自此破靴黨已如餓虎出林,挨擁入局辦公。巍然董事,扛幫唬詐,後竟彼詐的入彼囊, 此逼的入此袋。如是則小破靴只要局中有認識者,疾趨而進,遍訪某處,誰為軍,誰為師,誰肥誰瘠,估准 價目,逐一幹辦,各鄉官皆疲癃殘疾矣。李撫軍有示云:鄉官為保衛地方起見,不必掯捐逼輸,自願報効者, 不妨來轅捐輸,局中如覺不知。太倉舉人楊春熙,在鄉婪詐百長司馬數千至數十千不等,善後局只設一粥廠, 所費甚小,將來如何掩飾報銷。由此觀之,此等人猶未醒悟,我大清朝國法所以凋敝者,皆由此等 貪得無厭之徒,先利後義之輩。常令王慶元年登耄耋,素不風烈,昭令梁蒲桂初任,物色民情, 毫不省察,一切詞訟,悉由局董作主,以錢之多寡,定事之曲直。今江南將有掃盡賊氛,必得 重開生面,先制刁紳惡衿,然後可以常登盛世,農夫牧子自可熙熙攘攘鼓腹而遊也。趙宗建本 富翁,此次名聲亦為之臭。惟太倉錢鼎銘清拳鐵臂,捐一文,解一文,李撫軍深信之。惟市捐 一款,亦覺太重,開店舖者,挨戶書捐,每日有二、三十文起至一、二千文不等,吾境此項幸 未起。天有旱象,雲霓無望。27 從悟遲老人的描述中,因他的身份階級特殊,他在這場世紀大亂中,竟沒有歸屬之份,他既非官、 非吏,也非將、非兵,更非賊兵、惡匪,也與一般無所失去的貧農不同,他是有歷練、有見識,深刻 21 [清]悟遲老人:《漏網喁魚集》,頁 50。  22 同前註,頁 52。  23 同前註,頁 72。  24 同前註,頁 97。  25 同前註,頁 96。  26 同前註,頁 97。  27 同前註,頁 93-94 

(10)

看到結構問題的生意人。也因為他是生意人,他對於物價、稅捐等數字是敏感的,他的敘述中常夾帶 對數字的分析,予人一種理性的閱讀現象,但是當苛捐嚴稅遽增、貪官污吏橫行,數字的變動與災異、 暴動的紀錄迭出互見,就產生另一種頗具反差的敘述方式。其中,可見生意人特有的數字感,伴隨對 時局的批評:對聖君德澤的期待與寬容、對地方官的愛民如子的企盼,纏繞著和氣生財、明哲保身的 太平經。然舉目所見,一切皆反。因此,他的無奈、憤怒乃至恐懼,隨著動亂的頻繁,逐條增加。 他的紀錄始於道光 16 年(1836),迄於同治 6 年(1867),共 32 年間之事。始記之初,距離太平 天國之起,還有15 年光景,但是促使整個常熟東鄉橫涇,在太平軍攻到前就已經形同亂世的種種社會 問題,在此時就已經埋下禍根。他在開篇先總論所有問題的起因:漕務之弊。 吾邑漕務之弊,始於嘉慶晚年漕書張奎揚即星燦把持勒折。道光初,漸形肥瘠,然偶有災分, 尚無大小。迨十三、十四兩年,疊患大災,荒歉固大,原可業佃均沾,自十五年秋收大可,大 僚奏請民力不舒,仍緩荒額二、三成不等,漕書謂之「活荒」,每圖若干,以費之多寡,定荒之 大小,其時小戶業田,已不能註緩矣。28 若依宗族、團練、地方政府的三角關係來看,從悟遲老人的敘述和編年體例,以及對於捐輸導致國家 名器敗壞的慨歎,可知他的身份與階級游離在三者之外。即使現實與理想差距之大,他的敘述呈現的 是一種深受儒家教育的朝廷觀念與父母官精神。這種寄望與期待,其實是超歷史的,若落在宗教範疇 裡,則被形塑為彼岸的世界,而析照出深層大眾心理:千年末世之亂29之所興、所止,為的是「下一輪 太平盛世」。而「下一輪太平盛世」其實呈現出一種末世論的思維。從《太平經》以來,中國的道教傳 統就飽含以陰陽讖緯、天人感應學說為基礎的災異觀,而衍生於此的的道教末劫與救劫觀念,在晚明 以降,藉由民間宗教信仰傳播、普及開來。《漏網喁魚集》記載了一個潘功甫印播勸善文的事情: 又有太傅之子、探花之父潘功甫者,曾舉孝廉,食長齋,慣誦經,廣行濟施,作詞一首,付梓 刷印,四遠傳送,並非煽惑之語,況素不以名利計,知時達世之人也,其中意思,須自悟會。 詞遍送後,忽悠然長逝,且素有德行之名,如上年在城各處鑿井,後果大旱,茲闔城愈增恐懼。 其詞曰:十念報恩深,保佑八方無事。聖主動歡情,應時甘雨應時晴,火燭災難永無驚。腊月 初八日,日中午時辰,城鄉男女大小發至誠,高聲急念觀世音,十聲八聲要分明,不論葷口素 口信不信,只在一刻至誠心。隱隱天樂空中鳴,祥雲金采放光明,一輪紅日照太平。30 潘功甫之詞原本為德高望重的鄉紳階級要安撫人心,觀其詞,還特意寫得平白近人,然而如此有 德之人,竟在行此善舉後去世。有德之人,不得善終,直接衝擊價值觀,引發人在亂世中,宗教的彼 岸世界能否應允祈求、能否落實的質疑。原本是要安撫人心的白話禱詞,悟遲老人對此一句「然亦難 解其詩」,31似乎反倒變成令人費解、徒增不安的應兆讖詩。潘功甫事,側面但深沉地呈現出常熟東鄉 在太平軍逼近下,人心中外馳內張的壓力。 悟遲老人的親歷書寫,自認為基於客觀事實而作為歷史的指涉,但更重要的是,他的親歷書寫幫 助他重新確定自身意義,悟遲老人的親歷書寫,多白描直述,而隱喻甚少,歷劫的記憶在單位中不斷 擴大,時間單位不斷被放大檢視,並讓細節生長,填滿整個敘述,因而打斷整本書的時間單位(以一 年、一月為單位)與編年節奏。他耽溺在所描述的場景之後,受虐地同化於此一場景。悟遲老人的書 28 同前註,頁 3。  29 李丹著,張天虹、張洪云、張勝波譯:《理解農民中國︰社會科學哲學的案例研究》(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 年), 頁164。  30 [清]悟遲老人:《漏網喁魚集》,頁 15-16。  31 同前註,頁 16。 

(11)

寫,大部分將自身置於理性、客觀的筆調中,但在歷劫的書寫中,他的書寫分裂成耽溺細節,這一切 彷彿「仍在」眼前的書寫,一種是刻意為之的理性書寫,以固定的編年,持續記錄漕弊、農產概況、 氣候災異,讓自己的世界,在「常」與「非常」之間輪替,如太極陰陽相生之道,維持想像中熟悉的 秩序感。這是悟遲老人整個文本的書寫結構,也代表他的世界觀與價值觀所在,一旦這種「道」的恆 常感幻滅,親歷書寫也將隨著主體之分裂而破碎,而這種破碎的親歷書寫,可視為歷劫者不再自我保 護,而與歷史的「真實」有了創傷性遭逢。 上述親歷文本,幫助我們脫卸當代的史料之眼,轉而著重其中情緒、敘事手法與文體形式差異的 意涵,如《漏網喁魚集》中的編年體,又夾雜作者議論、記述,對於歷經世變滄桑的悟遲老人而言, 同治元年(1862)四月初九至十三日是個讓人既驚駭且悵然的一段日子。從道光 16 年開始,整個帝國 如即將頹圮的建築,典章制度、地方吏治,以及民力物力等各方面,一磚一瓦、一點一滴地崩毀,而 唯有透過「書寫」,將許多美好或不完美的事物,經過悟遲老人「記憶」的搜補、重組,重新被召喚而 得以再現。

三、變調的飢荒食物──「救贖」的兩種視域

正如疾病是表述一種對於現存的生存狀態和生存維度(它的「健康」和「正常」)的否定,飢餓恰 恰是對生存的強烈渴求與肯定。疾病對於身體和世界的反證只是一種前奏,供養生命所需的食物是另 一個更現實的戰場主調。當購買平常食物如到米或麵條更加困難時,人們開始消費「飢荒食物」來生 存。兩湖地區是清代全國最重要的商品稻米產區,雖然兩湖在太平天國戰爭中所受影響不若江浙、江 蘇、安徽來得大,於清代米價之相關統計研究中,仍可見戰爭對米價的明顯影響,則蘇、浙、皖之米 價,變化理當更劇。從龔勝生〈從米價長期變化看清代兩湖農業經濟的發展〉一文除去貨幣通貨膨脹 因素所做的清代兩湖米價統計資料來看,1860 年間較 1850 年間的米價上漲了一倍,由 1.43 兩/石, 上升至2.98 兩/石,為整個清代變化最劇烈者,直至民國初年,方出現更高的米價(3.4 兩/石),然 而其10 年間的變化程度,亦不如太平天國戰爭年間大。32 我們若以一些微型敘事來看,如《小滄桑記》是於太平軍為亂期間,作者姚濟(1807-1876)因足 疾且母已年老,故未至他鄉避難,在家鄉松江(於今上海市)所寫之日記。日記絕大部分的內容是作 者紀錄與太平天國之亂有關的見聞,來源為友人、鄰人、親戚、路人等,以及松江軍情,亦錄探聽到 的軍事情報。除此外,還包括祭祀活動、家中大事、民生物價等內容。 由書名觀之,日記之主要聚焦是「書寫滄桑」,日記中俯拾即是的是死亡的紀錄,清方、太平方之 軍人因戰爭而亡,為亂的盜匪、兵勇被懲戒梟首,作者的鄰居、親友,被殺、遭虜,或傷重、或病、 或自盡。作者似刻意以一種不流露強烈感情的態度來紀錄,並未因戰勝而欣喜過望,也未對太平軍敗 而額手稱慶。流露情緒時,多在於「賊」已逼近,直接威脅其生命安全時方表現。 《小滄桑記》中,有不少關於紀錄米價與物價的文字,以《小滄桑記》為例:「入春以來,軍威大 震,而城中無物不貴,食米每石至七千餘文,猪肉每斤一百八九十,魚向四五文一斤者,今十倍之」33; 「自圍城以來,城中米價,每石八千六百文,肉每斤四百文,柴每斤二十文」34,此二則日記,前者記 32 參見龔勝生:〈從米價長期變化看清代兩湖農業經濟的發展〉,《中國經濟史研究》1996 年第 2 期,表 3「清代兩湖米價 變化趨勢表」,頁84。  33 姚濟:《小滄桑記》,收入王重民等編《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太平天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年),第 6 冊, 頁495-496。  34 同前註,頁 503。 

(12)

於同治元年三月三十日,後者記於同治元年五月三十日,二月之間,米價漲幅高達二成多,物價飛漲 若此,而作者不僅當下慨嘆,更憂心於未來的漲勢,「東北鄉田畝既荒,又乏農具,能下種者不過十之 三四,目前如是,日後不堪設想」35,生活的艱難,眼下又無改善之徵象,生存的希望在數字攀升中, 漸漸黯淡。 作者再三記錄當地及鄰近城市的米價。但少做評論,以日常必須的稻米價格來看生存之艱難,也 反應其變化中的一些狀況。不僅糧食價格上揚,姚濟《小滄桑記》紀錄下的杭州,飢荒情形隨著戰爭 日久,糧食短缺的情形更形嚴重: (同治元年正月)初八日,北路營盤又解來長毛六十餘名首級,左耳無算,訊之大半杭州鄉民, 言:「城中被圍兩月,斗米四千文,水草至四十文一斤,餓莩枕藉,至十一月二十八日,萬不能 守,王撫軍、瑞將軍、麟方伯同時殉難。」36 (同治元年七月)廿七日,胡相之自金山衛回,言:「自張堰以南,大石村以東,滿目荊榛,無 一顆稻稈,人家少壯被虜,惟存婦女老稚,三旬九食,止藉糠粞活命,然猶無處乞索,日走一 二十里,竟有空手回者,以致面無人色;業奉新令築塘治河,冀以工代賑,而丁壯乏人,且一 切起土挑土器具無從置辦,輒呼奈何而已。」37 戰爭除了無法生產,基礎建設無法恢復,瘟疫更帶來「災難上的災難」: (同治元年七月)廿九日,……兩月以來,兵威大振,而登城四望,烟火蕭條,散者歸聚無期, 存者棲身無所,南北鄉開耕之田,十僅二三,飢民嗷嗷,日甚一日,八口之家,一日三四百文, 方可圖一飽;加以疫癘盛行,日有十數家,市櫬為之一空。38 (同治二年十二月)十二日,予家紅秋族弟狗官早孤,隨母撫養於外祖俞氏,於咸豐庚申被虜; 忽於昨日有人送回,已為凍餓所困,兩足腫不能行。據云:「自宜興逃出,宜興百姓相食已久, 人肉亦賣五十文一斤,人家有病,死者不敢哭,蓋一聞哭聲群將屍身分割去也。」39 從米價的哄抬到無處乞討,從大規模流行病到沒有棺木安葬,進而消費人肉,這種極端的「飢餓 符號」,已經牽動恐怖的創傷歷程。戰爭不僅觸動生命現象與生命價值的感懷,也開啟了一場非常現實 的生存意義之思考。佚名《咸同廣陵史稿》記錄戰爭期間兩湖的民生情景: 兩湖賊兵暨江左亡命之徒,食狗食貓,貓盡食鼠,鴉雀亦槍斃無孑遺。甚且煮釘鞋底,煨牛皮 箱,人情洶洶,殆無生理。況屍水灌井,疫氣滿空,受之者搖頭輒死。40 此外,陳才芳《思痛錄》41更指出除了物價問題在於人謀不彰,更引發了人性的貪虐與兇殘: 城內糧食既絕,百姓無以療飢,凡木耳、海帶、牛胶以及藥店中之元參、兔絲等物,無不搜食 淨盡,每斤俱賣白金四五兩、六七兩不等。甚至鞋底皮掌俱割食無疑,草根樹皮皆絕,於是資 人肉為食,始割已死之人,後並不待死而即割之,殘骸遍地,慘絕人煙。陳鎮初猶禁止,見割 35 同前註。  36 同前註,頁 487-488。  37 同前註,頁 507。  38 同前註。  39 同前註,頁 532。  40 佚名:《咸同廣陵史稿》,收入羅爾綱、王慶成主編《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續編.太平天國》(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 社,2004 年),第 5 冊,頁 95。  41 陳才芳:《思痛錄》,收入羅爾綱、王慶成主編《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續編.太平天國》,第 4 冊。 

(13)

食人肉者即殺之,梟首以示。至明日,則所殺之人已被割取無遺,所梟之首以破其腦。飢餓所 迫,雖極刑亦不能禁止也。盧勇更肆擾害。凡民間草根樹皮之能食者亦被搜去,並非自食,排 列市中,仍賣與百姓。陳鎮恨極,帶領親兵,將市中賣物之勇盡行擒殺,並將所售之錢物分散 百姓,並令飢民割食其肉,須臾而盡。復不時帶兵至街市巡察,於是盧勇之凶焰稍斂。周每日 派兵至百姓家搜銀,復懸賞格令舉發百姓之有窖藏者,若掘得百金,分賞舉發者二十兩。後並 不待舉發,率勇役沿門搜掘。芳家並無藏金,亦被掘地數尺。家內僅有衣箱六只,每日被勇役 搜檢數過,俱係粗布衣服,渠又不要。剛收拾整齊,復被他勇扯亂,於是堆置地上,聽其檢視, 不復能顧也。百姓痛恨已極,知萬無生理,朝夕呼號神天,願賊匪早破郡城,以免官勇荼毒百 姓。以城內數十萬生靈俱死於周手,遂名為『周判官』。42 《思痛錄》中搶食人肉,卻無法以法令禁止的敘述,是生命和世界形態更徹底的「變容」 (transfigure)。艾志端(Kathryn Edgerton-Tarpley)指出:1870 年代晚期英國記者運用食人主義圖像來 說明中國文化和地理上的他者性。艾志端引用後殖民主義學者彼得‧修姆(Peter Hulme)的觀點,認 為「食人主義」會令人聯想起「人肉的殘忍消費」,大多數情況下被用來標明一個共同體和他者之間的 界線。43然而這帶有謀殺或野蠻意象的紀錄,在西方傳教士的眼中,中國往往成為黑暗迷失土地,及其 渴望救贖的光芒的描述。「吃人」這個飢餓符號,通常作為描寫災難嚴重性的手段進行符號化的理解, 一方面往往被地方志安排在「祥異」的章節,另一方面表達了一種深層的恐懼,飢荒的嚴重可以摧毀 儒家的核心價值──孝,44在紀錄滄桑的痛苦中,也是承載「倖存者負疚感」與道德焦慮語言。 誠如陳思伯《復生錄》著眼於戰亂對身體的摧殘45,細寫嚴峻、恐怖的環境,以及如何一再地暴露 於死亡的陰影下,包括自己的凍餒、足痛、瀕死經驗,乃至於描寫別人之傷殘、死亡,最後說道:「四 載亂離,萬死一生,令人不堪回首。光緒甲午仲冬,寄硯淦川,幕窗閒暇,回憶前四十年所歷難中苦 境,筆之於書,乃安不忘危之意。望諸子各錄一本,置於案頭,時時寓目,俾共知予身得來不易。至 於處世為人,務遵祖訓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八字做去,予處顛沛流離鍾猶得生還者,皆賴此八字力也。 願諸子力行好事,不問前程,積穀積錢,莫如積善,庶可期永昌厥後,不負天佑予歸,延續陳門二房 宗嗣之恩德也已。」46陳思伯之所以聚焦於戰亂中的恐怖遭遇,目的並非出於對戰爭的控訴,或是一種 揮之不去的傷痛情緒,相反的,他是要彰顯一種儒家的處世原則,表明正是此一力量而使其得以延續 宗祠,故他實是欲藉由書寫、紀錄,將此思維傳遞給後代子孫。 陳才芳的《思痛錄》亦近似於此,其自言:「思痛錄者,芳自述遭難始末也。同治癸亥,髮逆圍陷 漢南,全家殉難,芳屢次被擄,辛苦備嘗,身受重傷,萬死一生,真所謂痛深創巨矣。迄今承平二十 42 同前註,頁 439。  43 艾志端著,曹曦譯:《鐵淚圖──19 世紀中國對飢饉的反應》(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1 年),頁 249-250。  44 同前註,頁 251-260。  45 陳思伯《復生錄》自述太平天國壬子二年(清咸豐二年)冬,太平軍攻克武昌時,被編入軍中,任右一軍旅帥鄭阿培燮 理,掌管筆墨事件,後隨北伐軍北伐,攻抵天津,駐軍靜海、獨流,困守連鎮,營中食盡,逃出投降清軍,又隨僧格林沁 至高唐、馮官屯,李開芳被擒後,始回武昌等情事。寫太平軍凍死情狀:「甲寅四年正月初間,林逆在獨流約會駐紮靜海李 逆傳令,夜由冰上踏雪急走。行冰路六時餘里,東方漸明,始上大堤。雖出重圍,而冰上凍死休息賊屍,沿路皆有。次早 見堤上或坐或臥之賊甚多,出以為睡熟,迨呼喚不醒,推知應手而倒,始知全行凍死。至午前猶有大呼熱急,自行解衣飲 雪,倒臥雪中滾死者,周身紅色,想是外受寒逼,陽氣內攻於心耳。予履冰一夜,足未停趾,次日行至午後稍為歇息;又 行一夜,幸身帶麵食,得以不飢。至第三日,聞前隊駐紮陳穀莊,問距靜海縣,已行三百餘里矣。予因衣履結冰甚厚,不 少溶化,兩腿凍直,難於行走,中途在已熄滅灰火內少立片刻,忽然掣痛,豈知因此一立竟將足趾煨熟,到陳穀莊剪開鞋 袜,見十趾黑色,又休息三日,雙趹使見潰爛,兩手拳曲,並月不能稍伸,不但手與面上退去黑殼一層,搶將左手二只凍 死半節,可謂奇冷矣。二月杪,林逆忽又傳令由陳穀莊夜行。正當北道解凍之日,途中淤泥節節皆是,凍足之賊何能行走? 一陷泥中,開口呼救。賊目慮官軍得信追襲,抽刀自殺,可憐。因足痛落後者,悉為官軍斬馘無遺。是夜陷死悍賊數逾萬 計。」陳思伯:《復生錄》,收入羅爾綱、王慶成主編《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續編.太平天國》,第4 冊,頁 347-348。 46 同前註,頁 355。 

(14)

餘年,回憶官府之剝削,兵勇之搜括,人民之互相殘食,以及城陷後屋宇成灰,屍骸露積,傷慘之狀, 歷歷如在目前。誠恐日久安居,頓忘苦境,爰就身所親歷者略序梗概,亦痛定思痛之意云爾。」47 對照楊鼎昌的〈《思痛錄》序〉所言:「大難當前,孝子不死,其信然哉﹗……方其遇賊也,以母 故忍弗死;其紿賊也,又以母故弗恤死。視棄母之後,臧賢不肖,相去何如也。夫賊擄必死,逸而獲 傷被體必死,紿賊不得金,則更不得不死。且自度必死,而春亭竟以不死,於此見天之不死之者,其 機至隱,其理至明。而所為眷孝子者,且未有已矣。厥後掇魏科登顯仕,特報施之。」48這一段「不死」 的感觸,說明作者幾乎沒有辦法解釋活下來的原因,只能拈出一個無法被證明的「孝子不死」的感悟。 書寫死亡是為了當下的需要,同時也創造了血緣關聯的重要性,更強化了這種重要性的時代意義。 49太平亂事中所切身經歷的,外部之「國」的戰亂肆虐與內部之「家」的病苦之自我敘事,世變與家變 交錯,戰爭與疾病的雙重死亡威脅,折磨著戰亂中的苦難人們。在災難書寫中,無論是書寫實際的戰 況,抑或是作者家庭中對抗疾病的戰爭,皆充滿焦慮、無奈而無依的情緒,這樣的自我敘事深刻且真 實地反映了世變中的亂離傷痛。疾病作為戰爭的前景,表露了人們束手無策的窘迫,「無家不病,素衣 盈盈」訴說著成千上萬人的死亡,不但揉合了社會中對肉體苦痛的感受,更指向不祥的幻想──天譴, 是人們在竭盡所能地尋找出路,而無路可走時在文化和講述之中再度喚起倫理道德的超穩定結構。 檢視這些災難書寫,對於飢荒食物的變調書寫,大規模的流行病,以及消費人肉的痛苦記憶,觀 察者清晰地陳述這些冷酷的現象,往往為了教育並警告下一代切莫遺忘,誠如艾志端引用大衛‧阿諾 德所言,這些苦難的倖存者會更加絕對的僅僅抓牢先前生活的文化和社會殘骸。50 就這一意義上來說, 書寫者在細節中尋求意義並療癒,也企圖跨越現世的邊界,以昭告子嗣、後代脫離將來的罪惡,強化 血緣關連作為自圓其說的心靈鎮痛模式,也是透過家族的親密感產生超越性的連結。這種意義的「救 贖」,與傳教士殖民式的、以文明拯救黑暗大地的「救贖」有著本質上的差異與對應,也是中西方在太 平天國的災難大地崩解的現場,勾勒了不一樣的「救贖觀」。

四、

「南望」──余治《江南鐵淚圖》中慈善家的視域

哈拉爾德‧韋爾策(Harald Welzer)主編《社會記憶:歷史、回憶、傳承》一書將「文化記憶」 界定為「關於一個社會的全部知識的總概念,在特定的互動框架之內,這些知識駕馭著人們的行為和 體驗,並需要人們一代一代反覆了解和熟練掌握它們。」文化記憶傳達給每個社會、每個時代一種自 我形象,群體的認同與獨特性意識便有賴於此,記憶涉及的媒介有四種:互動、文字記載、圖片和空 間。51 有關太平天國的書寫中,慈善家究竟如何呈現災難、參與災難並論述災難?這是一個災難文本符 號化的強烈修辭敘事歷程,圖像敘事是一個重要環節,它成為意義的載體必須經過相當多的技術與加 47 陳才芳:《思痛錄》,收入羅爾綱、王慶成主編《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續編.太平天國》,第 4 冊,頁 432-433。  48 楊鼎昌:〈《思痛錄》序〉,收入羅爾綱、王慶成主編《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續編.太平天國》,第 4 冊,頁 432。  49 王汎森:〈歷史記憶與歷史:中國近世史事為例〉一文指出Halbwachs 有關集體記憶的論點有一主要特色即是:人的歷史 記憶是被建構的(constructed),而且是依照個人或團體的利益或政治社會現實去建構。為了應付現實的需要,或合理化現 實社會政治境況,並不一定要全盤創造歷史記憶,有時只需識認、組合或重新詮釋歷史中的某些成份,便足以達成目的。 所以為了當下需要創造或強化某種血緣關聯,如孔祥熙與山東曲阜孔府的聯譜事件就是很好的例子。王汎森:〈歷史記憶與 歷史:中國近世史事為例〉,《當代》第91 期(1993 年 11 月),頁 40-49。  50 艾志端著,曹曦譯:《鐵淚圖──19 世紀中國對飢饉的反應》,頁 260。  51 哈拉爾德‧韋爾策編,李斌、王立君、白錫堃譯:《社會記憶:歷史‧回憶‧傳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年), 頁4。 

(15)

工。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在《旁觀他人之痛苦》一書討論攝影所帶來有關災難圖像的真實性 體驗,她以911 事件為例,指出: 通過攝影,某事件—對那些身在他方,將之視為「新聞」追蹤的人來說——變得真實。然而實 地身經的大災難,卻往往詭異地像是一種再現(representation)。世界貿易中心在 2001 年 9 月 11 日遭到攻擊之後,許多在災場附近親眼目睹甚或死裡逃生之人,都形容那經驗「不真實」、 「超現實」、「像一部電影」。52 桑塔格的觀點提供了我們,災難現場親歷者對災難的感觸,與通過圖像獲知災難訊息的他者往往 有著不一樣的感受,「真實」與「再現」成為了圖像敘事的區隔,也分別了親歷者與他者的感知。通過 圖像敘事,他者獲得了災難的真實性訊息,但是親歷者面對災難本身,卻是試圖通過虛構與再現來否 定真實的存在,此間差意識對苦痛與磨難的不同態度,也是親歷者不願回首而封存的記憶。 我們試以清代余治(寄雲山人,1809-1874)《江南鐵淚圖》為例,來檢視「他者之眼」的災難文 本。《江南鐵淚圖》書前序文說明其編撰目的: 愴懷南望涕滂沱,滿目瘡痍喚奈何。千里鶯花悲劫海,六朝金粉渺煙蘿。衣冠江左風流盡,名 勝吳中感慨多。無限傷心眼前事,忍教對景一描摩。 我亦江南舊難民,頻年遍地困風塵。鴿原已抱三生恨,虎口徒留多累身。殺賊有懷空按劍,濟 饑乏術愧傳薪。先師嘗有言:凡遇飢荒,正士大夫為生民立命之日,不可「」乎過去。回念師承,益增汗顏。告哀聊假傳神筆,倘遇仁人為指 囷。53 序文則說: 江南被難情形較他省尤甚,凡不忍見、不忍聞之事,怵心劌目,罄筆難書,所謂鐵人見之,亦 當墮淚也。嗚呼!事勢至此,亦太慘矣。荀有人心,莫不感動,惟是救援水火。朝廷已興如雨 之師撫卹瘡痍,上憲更盡分波之力,而軍需支絀,博濟為難,殷富凋殘,勸分非易。況見聞之 不及,尤觸發而無從。蒿目梓桑,傷心鳩鵠,描摹一二,用代告哀。非敢別有雌黃,調弄筆墨 也。作江南鐵淚圖。54 根據書前韻文與序文內容看,《江南鐵淚圖》的製作有著很濃重的救濟因素,作者先以韻文極力突 顯江南災況,並且以「南望」揭露了自己此刻身處江北的位置,表達了自己雖然不在災難當下,卻同 感悲愴的深刻心情。透過「南望」的目光,作者帶領讀者逐步巡視江南陷入劫海的具體情境,並且進 一步地強調自己面對眼前傷心事亦難以描摹的內心景況,而面對這種不忍卒睹的慘況,作者仍然嘗試 製作《江南鐵淚圖》,其目的則在於「救濟」。 第二首韻文首先揭示了作者的身份,作者自言自己也曾經是「舊難民」,雖然此處未曾明言其所遭 何難,但從余治出身於江蘇無錫來看,應當也被捲入了太平天國的紛亂之中,那麼所謂的「南望」是 從何處南望?又或者前文所謂的「南望」,並不是單純地從作者個人位置出發,而是一種對於江北讀者 52 蘇珊.桑塔格著,陳耀成譯:《旁觀他人之痛苦》(臺北:麥田,2010 年),頁 32。  53 [清]寄雲山人:《江南鐵淚圖》(臺北:廣文書局,1974 年),頁 2。  54 同前註,頁 3。 

(16)

的呼籲? 余治曾在 1807-1840 年間用心於科舉,但五應鄉試不中,遂放棄科舉之途。道光二十年(1840) 所以成為余治人生轉捩點,則是由於故鄉無錫遭遇大水災,余治上書官員請求賑災,其後一連串的設 立粥店等救濟活動讓余治走入慈善救濟的路途,並且於道光二十三年(1843)在無錫設立保嬰會,通 過賑災、設粥店、保嬰會、辦義學、編勸善劇等活動,余治成為江南頗負稱譽的善人,其賑濟範圍亦 逐漸擴大,尤其是「太平天國運動爆發後,江南成為主戰場,,余治積極投入戰時的宣講、團防以及 戰後善後工作,影響進一步擴大。咸、同年間,余治的活動區域已擴展至蘇州、上海、浙江等地。」55 尹遜才曾考證,咸豐三年(1853)至同治三年(1864),余治陸續撰成〈劫海洄瀾說上〉、〈劫海洄 瀾說中〉、〈劫海洄瀾說下〉,此三篇文章當即為後來《江南鐵淚圖》一書所收錄的三篇文章,而《江南 鐵淚圖》於同治三年(1864)撰寫完成,余治亦於同年赴江北勸捐。56 從上述余治的生平經歷來看,不難發現余治編撰《江南鐵淚圖》之目的在於勸捐,其對象則是此 時未受太平天國影響的江北居民。在書前序文中,余治更點出《江南鐵淚圖》一書對於勸捐的重要影 響,「況見聞之不及,尤觸發而無從。蒿目梓桑,傷心鳩鵠,描摹一二,用代告哀。」57短短數語中, 指出了圖像作為「真實」的折射,也唯有作為象徵「真實」的圖像被讀者觀覽,讀者的惻隱之心才得 以被觸發感動。因此,《江南鐵淚圖》的圖像敘事也就具有了不同於文字敘事的另外一種價值,意味著 「真實性」的傳述。 《江南鐵淚圖》的圖像敘事中幾乎都是非常極端的現象,如下面幾幅圖:圖 18「賣男鬻女臨別牽 衣」、圖19 「乞借難通情極自盡」、圖 30「羅雀掘鼠人肉爭售」、圖 31「蔓草荒煙虎狼日逼」。 圖18 賣男鬻女臨別牽衣 圖19 乞借難通情極自盡 55 黃鴻山、王衛平:〈晚清江南慈善家群體研究——以余治為中心〉,《學習與探索》2011 年第 6 期,頁 203-204。  56 尹遜才:〈晚清江南儒生階層與鄉村倫理秩序的重建——以余治為中心的教育考察〉《徐州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第2 卷第 1 期(2011 年 3 月),頁 90-91。  57 [清]寄雲山人:《江南鐵淚圖》,頁 3。 

(17)

圖30 羅雀掘鼠人肉爭售 圖31 蔓草荒煙虎狼日逼 絕望自殺、人口販賣、吃人與被吃、鼠患狼襲的大規模程度的駭人聽聞事件,這些由余治建構的 圖像敘事,日後更深刻的影響其子弟謝家福等慈善家在蘇州桃花塢刊刻的飢荒圖以及《申報》編輯《河 南飢荒鐵淚圖》,作為改革家,大多借用人口買賣、盜賣婦女兒童等弱勢、以及食人主義來表明飢荒的 嚴重性。58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余治面對圖像能否傳述「真實」的小心翼翼,他在圖後所述「江南自遭賊難, 民不聊生,詭狀殊形,慘難殫述」一語,59恰恰承認了圖像所傳述的也非完整的真實。仔細觀察,《江 南鐵淚圖》四十二幅圖像中,有一幅圖像顯現了一種虛構式的構圖方式,在標題為「愁雲泣雨神鬼夜 號」的一幅圖像中,以一房屋區隔內外,人在房中而鬼在房外逡巡,通過鬼像的描繪,余治將江南難 民之悲慘與古代描繪戰場慘況的文字相互聯繫: 嘗讀弔古戰場文,有往往鬼哭天陰則聞之語。每為掩卷惻怛。今則往古之事,一一見於目前。 覺古人真不欺我。死者已矣。孰無父母,孰無妻子。鬼而有知,其有望於親朋之照顧者何如? 而今之親朋竟何如耶?60 58 艾志端著,曹曦譯:《鐵淚圖──19 世紀中國對飢饉的反應》,第六章,頁 152-181;第九章,頁 243-268。  59 [清]寄雲山人:《江南鐵淚圖》,頁 88。  60 同前註,頁 66。 

(18)

圖 32 愁雲泣雨神鬼夜號 余治藉由圖像與解說文字,進一步突顯了今古災難相通的價值評斷。61換言之,這幅圖像的構圖並 不是以「真實」為號召,而是以描摹親歷者心境為重點的一幅圖片,圖像中的鬼怪是戰亂後無處可去 的孤魂,也是親歷者對於天崩地解之災難的另一種詮釋,然而這種詮釋在余治身上顯然有了特殊意義, 一來,余治本身即為親歷太平天國動亂的江南居民,二來這種虛構性,實際上是依賴於「再現」達成 的,這種詮釋不同於桑塔格以攝影圖像為例而延伸出的立場詮釋,62因為在余治來說,唯有通過「製造」 與「創作」圖像,才能夠「再現」當時江南難民的苦痛,也唯有通過這些圖像,才有可能再現余治記 憶中的「古戰場」情況。 換言之,作為親歷者的余治,並不排除再現作為一種表現方式來傳達其切身苦難,這與桑塔格論 述中,親歷者以「再現」方式逃避災難回憶是截然不同的態度,而余治的「再現」不僅指向了當下災 難的發生,同時也指向了記憶深處遙遠的古代記憶,弔古戰場文的不斷召喚,通過記憶的掘藏,以及 圖像技術的再現,將親歷者的苦痛陳列於他者之前,在余治而言,這些陳列是必須的,因為這是呼喚 道德、尋求援助的唯一方式。 《江南鐵淚圖》共有四十二幀圖像,圖像主題約略可分作三類。第一類的圖像數量最多,以呈現 江南難民生活景況為主要目的,這類圖像內容較為複雜,可再細分為兩類表現方式,一種是圖像中具 體描繪出太平軍(圖像的解釋文字皆稱太平軍為賊),藉由太平軍對江南難民的逼迫、砍殺、要脅作為 主要表現方式,例如標題為「逆燄鴟張生民塗炭」、「吊打逼銀窮搜地窖」等圖皆是;另外一類的圖像 不繪太平軍於其內,主要表現江南難民的生活現況,例如標題為「遍地屍骸豬拖狗食」、「圖書古玩盡 委泥沙」等圖皆是。 61 同前註,頁 66-67。  62 不能否認,桑塔格與余治之間最大的差異在於二者之間的技術差距,現代攝影與傳統木刻板畫之間,本來就存在有巨大 鴻溝,前者被視為一種單純的、機器的技術表現,後者則摻雜了人的創作意識於其內。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桑塔格的論述 中也提醒了我們一個重要的事實:「所有的照片都靜候被文字解釋或扭曲」。換言之,現代攝影技術雖然具有其天生的「客 觀性」,但攝像鏡頭背後的「眼睛」所凝視的對象、角度,乃至觀看者與被觀看者之間的位置,仍然是一種主動的選擇與製 造。蘇珊.桑塔格著,陳耀成譯:《旁觀他人之痛苦》,頁21-22。 

(19)

第二類圖像描繪江南難民組織義民與太平軍爭戰的情況,或是敘述難民出逃卻遭鄉民團練盤查而 遭劫,或是描繪清廷軍隊進入江南的軍容,這類圖像數量甚少,僅僅各見一幀,但三幀圖像如果並置 齊觀,卻又可見到一種互文關係,突顯出了當時面對太平軍的地方權力與中央體制之間的對比性質。 圖 16 假托盤查團丁截殺 圖 35 水火出離重見天日 第三類圖像的排序集中於《江南鐵淚圖》全書後面,扣除第二類圖像中描繪清廷軍容的一幀,共 有九幀圖像。圖像主題以江南重獲清廷控制,百姓重回安居樂業生活為主,九幀圖像的內容不僅自成 主題,部份圖像也可與第一類圖像構成對比關係,突顯了災難當下與災劫過後的不同生活情況。 綜合上述分類,下表即將《江南鐵淚圖》四十二幀圖像依原書順序標類,並指出其圖像主題分類 的類屬: 編號 圖像標題 圖像分類 互文關係之圖像 1 逆燄鴟張生民塗炭 1-1 2 羣兇劫掠玉石俱焚 1-1 3 吊打逼銀窮搜地窖 1-1 4 擄人入夥密布天羅 1-1 5 遍地屍骸豬拖狗食 1-2 6 現前地獄剖腹抽腸 1-1 7 四野流離轉填溝壑 1-2 37 8 江頭爭渡滅沒洪濤 1-1 9 白頭父母哭望兒孫 1-1 10 黃口孤兒哀尋爹媽 1-2 11 義民殺賊奮勇拼身 2 16、35 12 烈女完貞甘心碎首 1-1 13 華屋良田鞠為貌草 1-2 38 14 圖書古玩盡委泥沙 1-2

(20)

15 逼勒貢獻醜類誅求 1-2 16 假托盤查團丁截殺 2 11、35 17 耕織乏具坐困無聊 1-2 39 18 乞借難通情極自盡 1-2 40 19 賣男鬻女臨別牽衣 1-2 20 枵腹臨盆產嬰棄水 1-2 21 負母逃生孝子避地 1-2 22 攜孤覓食節婦呼天 1-2 23 寺廟焚燒神像毀壞 1-1 24 草根挑盡樹皮劘光 1-2 25 雪夜冰天死亡枕藉 1-2 26 沖風冒雨泥水淋漓 1-2 27 鵠而鳩形迎風倒斃 1-2 28 雞棲蝟縮牆角哀吟 1-2 29 剜肉補創破屋拆賣 1-2 30 羅雀掘鼠人肉爭售 1-2 31 蔓草荒煙虎狼日逼 1-2 32 愁雲泣雨神鬼夜號 1-2 33 恩詔頻頒萬民感泣 3 34 憲仁撫卹行路涕零 3 35 水火出離重見天日 2 11、16 36 脅從遣散各返家鄉 3 07 37 牛種有偹惠及耕夫 3 13 38 機杼代謀歡騰織婦 3 17 39 創鉅痛深前車共凜 3 40 恐懼修省劫海同超 3 18 41 鄉約重興宏宣教化 3 42 樂章再正共慶昇平 3 上表為《江南鐵淚圖》四十二幀圖畫的分類,通過分類可知,主題一的圖畫數量最多,高達三十 一幀,其中又以描繪災民慘狀為最多,共有二十一幀;其次則是以清廷重新掌控江南地區的圖像,共 計九幀;比較特別的是,在餘下的三幀圖像中,描繪軍容與戰爭圖像的僅各有一幀,而戰爭圖中所凸 顯的並非太平軍與清軍之間的對壘,反倒是江南義民的殺賊圖像(圖11),這幀圖像與圖16 並置齊觀, 卻又顯示了另外一種觀點,亦即對於地方義勇組織的質疑與批判。 綜上所述,我們當然可以將《江南鐵淚圖》的整體詮釋放置於「慈善救濟」的功能論解釋框架之 內,但四十二幀圖像的繪製本身卻又似乎隱然透顯出另外一種對於戰爭時局,以及當時政治力量的隱 微批判。更重要的是,余治不忘在對比性的先後圖畫中強調幫助者可以恢復災民的自主能力,如圖17 「耕織乏具坐困無聊」相對應於圖38「機杼代謀歡騰織婦」,「男耕女織」的圖像,成為捐助意義的重 要訴求,恢復生產力,也正是日後《申報》等上海港口讀者談論的「富強國家」、「現代化」的慈善目

(21)

的之進一步發展。63 圖 17 耕織乏具坐困無聊 圖 38 機杼代謀歡騰織婦 另一方面,誠如前所言,圖像所呈現的隱微批判,往往有其道德性因素,例如最後幾幅關於重建 秩序的圖像中,我們看到了不少敘述文字對於災劫發生的道德歸因。在標題為「創鉅痛深前車共凜」 的圖像(圖39)中,可以清楚看見敘事者對於災劫發生原因的思考: 歷盡千磨百折,傷心滿目哀鴻。試看千里血流紅,痛定更應思痛。大劫由人自招,幾人清夜捫 衷。魚方漏網鳥驚弓,覆轍多應心動。64 這闕詞中,敘事者首先點出災劫所造成的滿目瘡痍,然而這種「滿目哀鴻」與「千里血流紅」的具象 化描述在圖像中並未被呈現出來,這是由於《江南鐵淚圖》最後的十幀圖像意在呈現清廷政府重掌秩 序的昇平景象,然而在這些昇平圖像的背後,我們卻可以看到敘事者不斷追溯、反思不久前發生的巨 大災劫究竟起於何因?在該幅圖像的文字敘述中,敘事者先以韻文形式指出了「大劫由人自招」的人 禍概念,進一步又以散文敘事形式重述了一次,甚至提出了不再重蹈覆轍的解決方法,唯有人心「改 過向善」才是不二法門: 江南人民,共遭荼毒,傷心慘目,所不忍言。事後思之,猶覺談虎色變。無不咬牙切齒,以為 人心所自召。宜其痛定思痛,改過向善矣。然而前車已覆,後車之能鑒者,幾人耶?噫!65 此處的敘述文字顯然令敘事者站在一個更為後設的位置去思考災劫的發生以及善後的處理方法, 這種後設性的位置不僅在於通過道德的衰頹與重建去面對災難,同時也在於強調了一種深刻的擔憂, 擔憂於人心總是不斷重蹈覆轍而無法記取教訓,亦即「人」的複雜度可能遠超於敘事者的樂觀想像, 63 艾志端分析 19 世紀外國傳教士、精英觀察家,將飢荒置於與進步相似而可靠的描寫中,需要西方路線的「現代化」,建 築公路、鐵路等公共事務的愛國主義工程師,以打破規則性的循環災難,19 世紀中國與西方對於災難處置的辯論是非常多 元的,有殖民觀點、也有「古典飢荒政策」,針對天意、人性和經濟行為等意識形態話語。艾志端著,曹曦譯:《鐵淚圖─ ─19 世紀中國對飢饉的反應》,頁 143-151。  64 [清]寄雲山人:《江南鐵淚圖》,頁 80。  65 同前註。 

(22)

即便「道德」的重整帶來了短暫的昇平與安樂,但是在「戰爭」等於「人禍」的認知邏輯上,對於「人」 無法記取教訓的道德缺陷卻又顯露出了一種強烈的不信任感。 這種不信任感是逐漸加強的,在下一幀圖像中,敘事者又一次提起了對於災劫與道德缺陷的恐懼。 標目為「恐懼修省劫海同超」的圖像(圖 40)顯然值得注意,此圖標目饒富深意,「恐懼修省」一詞 原出於〈象傳〉:「洊雷,震;君子以恐懼修省」一語,此語內容之詮釋或從德行之懼的內在理路,或 從觀異象而心懼的外部理解,雖然各家解釋不一,66但就《江南鐵淚圖》的創作語境而言,似乎皆有互 通之處。而標目下半段所指「劫海同超」一語,不難理解為佛家常用語彙,這使得圖像標目所提供的 訊息呈現了一種對於道德、災劫、救濟、自省等概念的多元並置。 圖 40 恐懼修省劫海同超 事實上,就圖像本身的構圖來看,顯然也於此頗為切合,圖像右側繪有神祇乘祥雲而來,左側繪 有一人於屋內向一人物圖像朝拜,雖然左側人物圖像筆劃草率而難以辨認是否為神明圖像,但視之為 朝拜儀典依然合宜。圖像下方繪有河船上諸人救濟溺水之人,圖像中段即以具體的「登岸」聚焦目光, 通過圖像上的四個主要目光聚焦處,不難發現其與標目之相合。對於圖像的文字解釋顯然也是由此一 理路而發,韻文寫到: 劫海風狂浪湧。幾人彼岸同登?天心可轉看人心,未便自誇本領。危矣釜魚幕燕,凜哉虎尾春 冰。焚香省過夜三更,曾否黃粱夢醒?67 天心與人心的對比關係在韻文中被揭露出來,通過天與人在主從關係上的差異,敘事者強調了人心面 對災禍是否能夠「黃粱夢醒」的不確定感。在其後的散文中,這一主題意識亦不斷被強化: 此番大劫,亙古罕見。揆厥由來,總由人事。人事不修,天怒隨之。賊固劫中人,亦孰非應劫 而生者?天怒未回,劫何能免?而欲回天怒,舍卻恐懼修省四字,其道無由。否則刀兵倖免, 66 前者說法可見戴璉璋:《易傳之形成及其思想》(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 年),頁 122。後者說法可見金春峰:《周易經 傳梳理與郭店楚簡思想新釋》(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2003 年),頁 36-38。  67 [清]寄雲山人:《江南鐵淚圖》,頁 82。 

(23)

而疾疫水火,何一非劫?勿謂賊已蕩平,可以及時行樂也。68 大劫之由來,在余治的理解中可以說是「人事」所造成,而人事之不修也同時引起了天怒,才構成了 劫難的發生。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一連鎖反應的理解邏輯中,「人—天—劫」三者似乎形成了線性關係, 但余治卻又進一步強調「賊固劫中人,亦孰非應劫而生者?」69此一觀點顯然構成了余治對於災劫的發 生隱然又有種天命觀,無論是賊、軍、民,實際上都僅只是應劫而生,如果不能誠心祈求天怒的消除, 那麼刀兵之劫雖然可以暫時避免,但疫疾水火之災也隨時會到來。原本歸因於「人事」而展開對於災 劫的線性理解,反倒又獲得深一層的關於人心╱天心的互動認識,這也使得本圖標目「恐懼修省劫海 同超」轉向更為自省的路線,並且符應於前一幀圖像不斷揭示的「改過向善」目標,使戰爭的終極救 贖回歸到傳統道德的認知,並置於宇宙性的、說教性的框架之中。

五、結語

太平天國災難書寫,尤其是親歷文本,是一些記憶的碎片,悟遲老人的《漏網喁魚集》紀錄常熟 的遭難,他兩次被太平軍挾持,第一次被砍了十七、八刀,流血、逃難、飢寒;第二次甚至幾乎遭砍 頭,好不容易回到家,全家人因已接到他的死訊,不意看見他回來,柯悟遲只記錄他的妻子淡淡的說, 需要茶煙嗎?70許多的受虐細節與歷劫後停留在「木棉」等經濟作物的物價波動、產品市場崩潰的憂慮, 可以看到一位商人在戰爭經歷上的近現代身影,個人段片的、沒有邏輯的書寫,除了豐富我們對太平 天國的深層理解之外,這些覆天蓋地之大劫的漏網之魚,甚至給予我們的人文意涵是在於他們的「倖 存者」心靈,仍努力在舊文化系統的解體中肯認生命,雖然產生頗具反差的多面向敘事──制度的、 鄉里的、家族的、市場的、自己的,卻不自覺象徵了一種時代尚未消化的文化價值,對於動亂前的文 化系統來說,「他們」接下來的活動,無形中起了歷史價值轉換的重要媒介作用。柯悟遲的商人理性暗 合了全球化視域中的若干物質觀察,他的紀錄雖然是有限的、近距離的觀察,但卻是精確的一手資料, 尤其是釐金制度的盤剝,更是引發此一戰事的核心問題,也是指向未來中國轉化的關鍵之一。 在現今動輒以「小確幸」自我消遣的文化語境,可以對應 19 世紀太平天國戰亂時期的「小滄桑」, 更有一種無奈感與逼近性,面對大量無以名狀的疾病與食物匱乏,由一般糧食到「飢荒食物」,吃人與 被吃,向來都直逼文化的極限與情緒的極致,在這難以忍受的形勢中的道德議題,在姚濟《小滄桑記》、 陳才芳《思痛錄》等「消費人肉」的飢荒恐怖中,作者強調盡孝、勸世,再次確認社會品質、道德風 尚的儒家修辭,大有反撥西方傳教士對吃人的東方落後文明的救贖觀,滄桑雖小,相較於渴求利潤的 商人,仕紳家長式的訓誡修辭,轉為對下一代的道德教育,表現了不同群體對危機反應模式中民族性 的眼光。 而余治的《江南鐵淚圖》透過召喚江北人「南望」,其視覺表達試圖喚起淚水,召喚江北人走入 圖畫,產生行動。圖像成為意義的載體,四十二幅圖的分類與勾勒,成為慈善家多重的言說,在虛虛 實實的構圖邏輯中,其實暗合「鄰舍」的心理,有時間的急迫性,也有道德的重負感,其「恐懼」、「修 省」的召喚,使本地慈善家轉化為全民族指向性的賑濟工作。余治走入慈善救濟的路途,並影響了他 68 同前註。  69 同前註。  70 「又有人云:聞昨夜確切已殺,今乃真虎口餘生也。汝家眷聞汝凶信,幾不欲生,現即在此少憩,引領到彼可也,…… 內眷見蔣急步趨蹌,諒非吉兆,又吃一驚,及見吾到,反為默默。從容而言曰:欲茶烟否?」見[清]悟遲老人:《漏 網喁魚集》,頁88。 

數據

圖 30 羅雀掘鼠人肉爭售  圖 31 蔓草荒煙虎狼日逼  絕望自殺、人口販賣、吃人與被吃、鼠患狼襲的大規模程度的駭人聽聞事件,這些由余治建構的 圖像敘事,日後更深刻的影響其子弟謝家福等慈善家在蘇州桃花塢刊刻的飢荒圖以及《申報》編輯《河 南飢荒鐵淚圖》 ,作為改革家,大多借用人口買賣、盜賣婦女兒童等弱勢、以及食人主義來表明飢荒的 嚴重性。 58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余治面對圖像能否傳述「真實」的小心翼翼,他在圖後所述「江南自遭賊難, 民不聊生,詭狀殊形,慘難殫述」一語, 59 恰恰承認了圖像所傳述的也非完整的
圖 32 愁雲泣雨神鬼夜號  余治藉由圖像與解說文字,進一步突顯了今古災難相通的價值評斷。 61 換言之,這幅圖像的構圖並 不是以「真實」為號召,而是以描摹親歷者心境為重點的一幅圖片,圖像中的鬼怪是戰亂後無處可去 的孤魂,也是親歷者對於天崩地解之災難的另一種詮釋,然而這種詮釋在余治身上顯然有了特殊意義, 一來,余治本身即為親歷太平天國動亂的江南居民,二來這種虛構性,實際上是依賴於「再現」達成 的,這種詮釋不同於桑塔格以攝影圖像為例而延伸出的立場詮釋, 62 因為在余治來說,唯有通過「製造」 與「創作」圖像,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在1980年代,非晶矽是唯一商業化的薄膜型太 陽能電池材料。非晶矽的優點在於對於可見光

“ Tongming guan” i s a ve r y uni que meditation method, as most of the meditation techniques mentioned in the Cidi Chanmen follow Dazhi dulun, but Tongming guan follows another

敦煌患文雖然是禮懺法門的應用文書,有點格式化與過分老套的語言形式,但是卻保存

有考生認為閱讀能力中的長答題難以取得高分,細察原因,在於他們的答案沒有緊扣題

分類法,以此分類法評價高中數學教師的數學教學知識,探討其所展現的 SOTO 認知層次及其 發展的主要特徵。本研究採用質為主、量為輔的個案研究法,並參照自 Learning

文學賞析能力:形式、節奏的感 悟、從詩歌與政治的關係了解詩 歌的怨刺作用,探討深層的主題

使學生認識中國文化的優 點,加強學生對中國文化的 尊崇,及培養學生對其他民 族、他們的文化、價值觀及 生活方式,採取一個積極的

耶穌在世經驗人間的苦,並受十架 之刑。 保羅 ( 保祿 ) 認為耶穌受的苦替人付 上了罪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