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臺灣華語「在」構式的時空用法分析與應用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臺灣華語「在」構式的時空用法分析與應用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9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華語文教學碩博士學位學程 101 學年度第 2 學期碩士學位論文. 指導教授:賴惠玲 博士.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臺灣華語「在」構式的時空用法分析與應用. ‧. sit. y. Nat.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Functions of Zài Constructions. n. al. er. io. in Taiwan Mandarin: Analyses and Applications. Ch. engchi. i n U. 研究生:陳英智. 中華民國一百零二年五月. v.

(2) 謝 辭 社會心理學家 Kurt Lewin 曾言: 「沒有什麼比好的理論更加實務的(There is nothing so practical as a good theory)」 ,認知功能理論雖然不是完美的定律,但從 近年來學者對這領域投入的精力,可看出這套理論具有某種程度的吸引力,如何 應用於教學現場是本文的重要原則。對於我這個初探堂奧的研究生來說,首先要 感謝的便是我的指導教授-賴惠玲博士,是老師引領我進入構式的這塊天地,也 是老師提供我一些做學問的方法,讓論文寫作的過程能更順利,也十分感謝口試. 政 治 大 提供不少的建議,使本文的品質更加提升。 立. 委員張郇慧博士與蕭惠貞博士從繁忙的研究及教學工作中抽空審閱論文,對本文. 論文殺青,乃撰者用心,眾人齊心的結果,若沒有博士班的學姊:淑美學姊. ‧ 國. 學. 和雅英學姊、華文碩程的同學:宇萱、珮如、孟鈺以及語言所、英文系、教育系. ‧. 所、教育學程、統計所同學的協助,寫作的過程將更加艱辛;若沒有歷屆學程主. io. er. 可能會遺漏……太多太多,一言難盡,在此一併致謝。. sit. y. Nat. 任的努力,我也沒有豐富的課程可以選擇;若沒有助教的聯絡、提醒,有些事情. 論文對某些人而言是藝文創作的成品;是田野調查的日記;是實驗結果的紀. al. n. v i n 實;是思維旅程的心得,本文即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才得以看得更高更遠,也 Ch engchi U. 才能將這趟思維旅程提高到創新與教材設計的階段,在此也向這些前輩們致敬。 最後要感謝的是家人的督促和鼓勵,使我論文的寫作更加有效率。 希望本文能為推廣華語文的老師、正在為學習華語文而苦惱的學生另闢蹊徑, 促進教學以及學習上的進步。. 陳英智. 謹識. 2013 年 5 月於國立政治大學華語文教學碩博士學程. i.

(3) 臺灣華語「在」構式的時空用法分析與應用 中文摘要 本論文之目的在於探討「在」各種構式的概念、句式的意義以及語意上的各 種分布,從語料中觀察母語人士和非母語人士「在」使用上的差異,並將研究結 果應用於華語教材的設計中。研究者將先前關於「在」的詞類討論、構式的內容、 句式義、相關變式的文獻做一整裡,發現過去「在」的研究多集中於語言現象的 討論,在教學上的應用較少,於是運用認知功能學派的理論釐清「在」的概念、. 政 治 大. 構式意義和功能後,調查語料庫「在」的語意和構式的分布,發現「在+處所」. 立. 的構式無論是臺灣母語人士的語料庫還是中介語語料庫都顯示極高的頻率,占學. ‧ 國. 學. 習者書面語語料中的 76.6%,口語語料也占了 63.5%,其他語意範疇所占的比. ‧. 例不高,和母語人士相較下,調查結果顯示非母語人士在書面語上對「在」的使 用掌握度不夠全面,仍停留在原型的語意,而口語的掌握度較高。因此,本文以. y. Nat. io. sit. 構式語法和認知語言學的理論為基礎,一方面使用語料庫研究法考察語意範疇的. n. al. er. 分布,另一方面採用對比法研究檢視華語學習者的中介語句,並使用變換分析法. Ch. i n U. v. 討論句式變化的合理性,更進一步將構式、隱現、相關變式的考察成果結合認知. engchi. 功能教學法與任務式教學法,設計出符合認知功能主張的教材內容與練習,以幫 助學生徹底掌握「在」構式的深刻內涵。. 關鍵詞: 「在」構式、語意範疇、隱現、原型、變式、認知功能語法教學. ii.

(4)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Functions of Zài Constructions in Taiwan Mandarin: Analyses and Applications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concepts associated with z à i constructions, focusing on their different meanings and semantic distributions. Having observed native speakers’ and non-native speakers’ different performances in corpora, the researcher applies the study results to the design of Taiwan Mandarin teaching materials. After reviewing literature on discussions about part of speeches of zài, zài constructions, meanings of sentences and related transformations, the researcher discovers that previous studies have made more efforts to discuss linguistic phenomena rather than pedagogic applications. As a result, by utilizing the theories of cognitive-functional approaches to clarify the concepts, constructional meanings, and functions of z à i, the researcher investigates the semantic and construction.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distributions of zài and finds out that “zài+ location” displays the highest frequency in. ‧. both corpora of native and non-native speakers: 76.6% in interlanguage corpora in form of written language and 63.5% in interlanguage corpora in form of spoken. al. er. io. sit. y. Nat. language. Other semantic categories, however, have lower frequency. In addition, the result of investigation indicates that non-native speakers hardly master all dimensions of zài, and they still remain at the prototypical level in written language, but know. n. spoken language better. Therefore, based on construction grammar and cognitive linguistics, this study on the one hand uses corpus study to inspect the distribution of. Ch. engchi. i n U. v. semantic categories, and on the other hand, adopts contrastive study to inspect Mandarin learners’ interlanguage and employs transformation analysis to debate the rationality of transformation. Furthermore, the researcher,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studies on constructions, appearance and disappearance of zài , transformations with cognition-functional teaching methods and the task-based approach, designs contents and exercises conforming to cognition-functional approaches in order to help Mandarin learners know zài constructions thoroughly. Keywords: zài constructions, semantic categories, appearance and disappearance of zài, prototype, transformation, cognition-functional approaches to grammar. iii.

(5) 目 錄 頁次 論文口試委員審定書 國立政治大學博碩士論文電子檔案授權書 國家圖書館電子檔案授權書 謝 辭 .............................................................................................................................. i 中文摘要 ....................................................................................................................... ii 英文摘要 ...................................................................................................................... iii 目錄................................................................................................................................ iv 表目錄.......................................................................................................................... vii 圖目錄........................................................................................................................ viii 本文使用的符號、略語一覽表 .......................................................................... ix 第一章 緒論....................................................................................................................1 1.1 研究動機與目的..................................................................................................2 1.2 研究範圍與研究問題.........................................................................................3 1.3 名詞解釋...............................................................................................................4 1.4 研究方法...............................................................................................................9 1.4.1 研究方法之選定 .............................................................................................9 1.4.2 研究的對象和工具.......................................................................................10 1.4.3 研究的流程設計 10 a l........................................................................................... v i n 1.4.4 資料分析......................................................................................................... 10 Ch U i e h n gc 1.4.4.1 資料來源.............................................................................................. 10 1.4.4.2 資料選取..............................................................................................12 1.4.4.3 分析方法..............................................................................................12 1.5 論文章節架構....................................................................................................16 第二章 文獻探討.........................................................................................................18 2.1 「在」的詞類問題 ...........................................................................................18 2.2 「在」當介詞時的介引功能..........................................................................22 2.3 「在」的各種構式和語義................................................................................. 24 2.4 「在」的相關句式、句式義和語用............................................................... 26 2.5 「在」的相關變式............................................................................................... 27 2.6 非母語人士「在」的使用觀察...................................................................... 32 2.7 小結........................................................................................................................ 33.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iv.

(6) 第三章 理論背景............................................................................................................... 35 3.1 認知、語言與時空 .............................................................................................. 35 3.2 語言表達的基礎 ................................................................................................... 40 3.3 認知功能學派的主張.......................................................................................... 42 3.3.1 構式語法 ....................................................................................................... 43 3.3.2 句法相似性 .................................................................................................... 44 3.3.3 焦點與背景 .................................................................................................... 45 3.3.4 原型理論.......................................................................................................... 47 3.3.5 隱喻和轉喻..................................................................................................... 49 3.3.6 概念化與概念整合 ....................................................................................... 50 3.4 認知功能理論在二語習得上的運用............................................................... 53 3.5 認知功能教學法和語法教學 ............................................................................ 55 3.6 小結.......................................................................................................................... 60 第四章「在」構式的概念、特點與原則 ................................................................... 61 4.1「在」構式的概念與概念建構假說 ................................................................ 61 4.1.1 「在」的概念.............................................................................................. 61 4.1.2 「在」構式的特點、原則 ................................................................... . 66 4.2「在」隱現的原則與可能動因 ......................................................................... 69 4.3「在」與易混淆的構式........................................................................................ 74 4.3.1 「在」和「到」.......................................................................................... 74 4.3.2 「在」和「從」.......................................................................................... 76 a l .......................................................................................... v 4.3.3 「在」和「於」 76 i n C 4.4「在」的相關句式變化........................................................................................ 78 hengchi U 4.4.1 「在」和「把」 、 「被」.......................................................................... 79 4.4.2 「在」和「著」 、 「了」 、 「有」 ............................................................ 83 4.4.3 改句的基本原則...................................................................................... 87 4.5 小結.......................................................................................................................... 89 第五章「在」於語料庫中的分析與華語教材的考察 ............................................ 92 5.1「在」以語料庫為本的分析 .............................................................................. 92 5.1.1 母語者語料庫 .............................................................................................. 92 5.1.2 學習者語料庫 ............................................................................................100 5.1.3 母語者和學習者書面語和口語比較 ...................................................107 5.1.4 綜合討論...................................................................................................... 116 5.2 《新版實用視聽華語》內容的分析.............................................................120.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v.

(7) 5.3 《遠東生活華語》內容的分析.................................................................... 125 5.4 《實用中文讀寫》內容的分析......................................................................128 5.5 《漢語大師》內容的分析...............................................................................130 5.6 教學語法中的順序問題..................................................................................131 5.7 小結......................................................................................................................133 第六章 認知功能理論在華語教學上的應用.........................................................136 6.1 華語的時空參照框架教學 ...........................................................................137 6.2 「在」的概念與概念整合.............................................................................138 6.3 「在」構式與時間結構..................................................................................140 6.4 句法相似性(PTS & PTSC) .........................................................................141 6.5 句子裡的焦點和背景....................................................................................143 6.6 典型語意和非典型語意................................................................................144 6.7 隱喻和轉喻的應用.........................................................................................145 6.8 「在」句式義的練習......................................................................................146 6.9 「在」的隱現和相關變式.............................................................................147 6.10 「在」的概念建構與構式結合....................................................................149 6.11 「在」的認知功能教學法.............................................................................152 6.12 小結....................................................................................................................162 第七章 結論與建議 ........................................................................................................166 7.1 研究發現與貢獻 ...............................................................................................166 7.1.1 剖析「在」的概念、語意和構式的內涵 ..........................................166 al v 7.1.2 說明「在」隱現的原則 .......................................................................... 168 i n C 7.1.3 釐清「在」易混淆的構式與相關變式 h e n g c h i U...............................................168 7.1.4 整合語料庫的分析與教材教法 ............................................................170 7.1.5 研究問題的討論........................................................................................170 7.2 研究限制.............................................................................................................172 7.3 後續研究的方向 .............................................................................................173 7.4 結語......................................................................................................................174 參考文獻.............................................................................................................................175 附錄 1 華語「在」句式與變換式接受度調查問卷..............................................182 附錄 2 「在」句式與變換式接受度的調查結果...................................................186.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vi.

(8) 表目錄 表 1-1 在的方位結構........................................................................................................ 5 表 1-2 概念整合分析.......................................................................................................... 9 表 2-1 句式 A1、A2、A3 的語意比較....................................................................... 29 表 3-1 焦點和背景的比較............................................................................................... 45 表 3-2 時間事件中的焦點和背景................................................................................. 46 表 4-1 概念結構的各軸 ................................................................................................... 63 表 4-2 認知圖式(句法) ................................................................................................... 64 表 4-3「在」的隱現原則順序........................................................................................ 73 表 4-4 變式特色與改句原則.......................................................................................... 88 表 5-1 母語人士書面語 1835 句語意分類統計........................................................ 93 表 5-2 母語人士書面語 1835 句構式和句中位置統計.......................................... 95 表 5-3 母語人士口語 200 句語意分類統計............................................................... 98 表 5-4 母語人士口語 200 句構式和句中位置統計................................................. 99 表 5-5 華語學習者書面語 1835 句的語意分類統計.............................................100 表 5-6 華語學習者書面語 1835 句的構式統計......................................................102 表 5-7 華語學習者口語 200 句語意分類統計........................................................104 表 5-8 華語學習者口語 200 句中的構式統計........................................................106 表 5-9 母語人士和華語學習者書面語 1835 句的語意百分比比較 .................109 表 5-10 母語人士和華語學習者口語 200 句語意百分比比較. .......................... 110 表 5-11 母語者和非母語者和語意分布之相關性的卡方檢定............................ 110 al v i n Ch 表 5-12 口語和書面語和語意分布之相關性的卡方檢定 e n g c h i U ....................................112 表 5-13 頻率較低的語意範疇....................................................................................... 113 表 5-14 類別尺度變項相關量數及解釋變項間關係強弱判定 ........................... 114 表 5-15 書面語和口語的「在」的語意與構式特色比較表................................ 115 表 5-16「在」的學習重點難度比較..........................................................................132 表 5-17 各版本「在」的教學順序..............................................................................133 表 5-18 以類似 Bloom 認知分類評鑑華語課本中的「在」的練習.................134 表 6-1 概念整合示例 1 ................................................................................................140 表 6-2 概念整合示例 2 ................................................................................................140 表 6-3 「正」 、 「在」和「正在」的比較 .................................................................157 表 6-4 「在」和「到」的比較....................................................................................157 表 7-1 「在」易混淆的變式比較表 ..........................................................................168 表 7-2 「在」和相關變式的比較表 ..........................................................................169.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vii.

(9) 圖目錄 圖 1-1 參照點與位置.......................................................................................................... 7 圖 1-2 研究流程設計圖 ................................................................................................... 10 圖 1-3「在」構式時空用法研究的架構圖................................................................. 17 圖 2-1 動詞 Vd 和 Ve 的關係圖................................................................................. .. 28 圖 3-1 內在參照框架........................................................................................................ 36 圖 3-2 相對參照框架 1-映射....................................................................................... 36 圖 3-3 相對參照框架 2-平移....................................................................................... 37 圖 3-4 相對參照框架 3-旋轉....................................................................................... 37 圖 3-5 絕對參照框架........................................................................................................ 38 圖 3-6 空間系統關係圖 ................................................................................................... 39 圖 3-7 魯賓之杯................................................................................................................. 41 圖 3-8 維傑模式表達整合圖.......................................................................................... 41 圖 3-9 輻射狀範疇 ............................................................................................................ 48 圖 3-10 形容詞和副詞的軸向性.................................................................................... 51 圖 3-11「不」 、 「沒」與「在」的搭配........................................................................ 52 圖 3-12 概念整合模式 .................................................................................................... 53 圖 3-13 學習和記憶信息加工模式................................................................................ 56 圖 4-1 概念結構................................................................................................................. 63 圖 4-2 概念結構中產生中文句子的過程 ................................................................. 65 圖 4-3 認知圖式中句子的銜接...................................................................................... 65 al v i n C........................................................................................ 67 圖 4-4「在」構式的時空概念 hengchi U 圖 4-5 以心智圖呈現「在」的隱現原則 ................................................................... 72 圖 4-6「在」語法化的示意圖........................................................................................ 90 圖 5-1 母語人士和華語學習者書面語 1835 句語意分布比較 ..........................108 圖 5-2 母語人士和華語學習者口語 200 句語意分布比較 .................................108 圖 5-3 華語教學的概念圖.............................................................................................135 圖 6-1「在」的概念圖 ...................................................................................................138 圖 6-2 原型句拓展圖......................................................................................................144 圖 6-3 應用隱喻和轉喻加強構式的意義 .................................................................145 圖 6-4 利用車輪圖拓展構式的運用 ..........................................................................146 圖 6-5「在」概念的整合教學......................................................................................153 圖 6-6 以圖解法解析文章脈絡....................................................................................155 圖 6-7「正」和「在」在時間軸上的呈現...............................................................158.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viii.

(10) 本文使用的符號、略語一覽表 符號 星號上標「*我學在國語中心」 ................................................................................. 誤句 問號前標「?風在我的臉上吹著」 ......................................................... 怪句、邊緣句 句間有箭頭「鮮花放在桌上→桌上放著鮮花」 ................................... 句式變換成立 句間箭頭加斜槓「媽媽把紅蔥泡在水裡↛*媽媽泡紅蔥在水裡」 ..............句式變換不成立. 政 治 大. 加號「S+V+O」 ................................................................................................................ 結合. 立. ‧ 國. 學. 略語. ‧. S ......................................................................................................................................... 主語. sit. y. Nat. V ........................................................................................................................................ 動詞. er. io. O ........................................................................................................................................ 賓語. a. n. v l C VP ............................................................................................................................ 動詞詞組 ni hengchi U. NP ............................................................................................................................ 名詞詞組 PP ............................................................................................................................. 介詞詞組 NL.......................................................................................................... 處所名詞和方位詞 PW........................................................................................................... 處所詞 TW .......................................................................................................... 時間詞. ix.

(11) 第一章 緒論 人類以圖像、語言與文字、數字和符號勾勒出時空抽象的輪廓,建立了外在 環境和心智活動互動的橋梁,這是在其他種生物的活動中很難見到的現象。特別 是語言,它是一扇窗,不同文化的窗子外型雖然不同,所投射出的陰影也各異其 趣,但是窗裡窗外的宇宙運作的模式卻是十分地相似。舉例來說,雖然英語用介 系詞 in、on、at、during、under、from…等來說明時空的狀態,而華語則用「在… 之中」 、 「在…之上」 、 「在…時」 、 「在…期間」 、 「在…之下」 、 「來自…」表示,但. 政 治 大 語學習者降低母語干擾、建立母語人士思維的教材教法,是許多語言研究者或華 立. 人們感知、產生概念的過程卻是相似的,如何以這個基點為基礎,發展出幫助華. 語教師的理想,而常用的「在」構式便是實踐這一理想的一個嘗試。. ‧ 國. 學. 華語「在」是一個十分常見的字,透過政大漢語口語語料庫搜尋的結果, 「在」. ‧. 字出現的次數達 872 次,比例佔 0.9202%,是語料庫中排序第 22 位的字詞。若. y. Nat. 以中研院現代漢語平衡語料庫來看,「在」當介詞的使用頻率更高居第 4 位,使. er. io. sit. 用次數極高。除了出現頻率高,「在」字置入詞句中也產生許多不同的詞性,根 據《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它可以當動詞,表示存活,例:健在;表示處於,. al. n. v i n 例:在任;表示決定,例:事在人為;表示觀察,例: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 Ch engchi U 除了當動詞,「在」也可以當副詞,表示動作正在進行,例:哥哥在看書,或者. 是當作表示時間、處所、範疇的介詞,例:他喜歡在看書的時候聽音樂、他不在 辦公室裡、在語言學這個領域,他可是個專家。「在」也有名詞的用法,表示處 所,例:舉獨行之君子,徵詣行在所。 「在」的結構繁多,包括表示時間的短語,例: 「在…的時後」 、 「在…之前」、 「在…同時」等;表示空間的短語,例: 「在…之中」 、 「在…裡面」 、 「在…之間」、 「在…之上」等,是華語初學者較難掌握,高級學生無法活用的語法點(陳靜子, 2003) ,本研究打算透過構式語法和認知功能語法的理論分析語料庫或文獻裡「在」 的結構、意義,比較句式變化的功能差異,並嘗試應用於華語教材教法中,希望 1.

(12) 能增強外籍學生對虛詞的掌握力,促進華語教師對於語言本體的認識。以下分五 節敘述,第一節是研究動機與目的,說明選擇此研究的初衷和預定達到的研究目 標;第二節陳述討論內容的方向以及界定討論的範圍、問題;第三節羅列重要名 詞,並解釋之;第四節說明本論文的研究方法;第五節呈現本文的章節架構。. 1.1 研究動機與目的 由於「在」的兼類詞性與多功能,引發學者和研究人員的好奇,相關的文獻 汗牛充棟,如專書有呂叔湘(1980)《現代漢語八百詞》、趙元任(1982)《中國. 政 治 大. 話的文法》 、王力(2002) 《中國現代語法》 、陸儉明、馬真(1999) 《現代漢語虛. 立. 詞散論》、劉月華等(2001)《實用現代漢語語法》、Li & Thompson (2007)《漢. ‧ 國. 學. 語語法》、邵敬敏(2007)《現代漢語通論》、朱德熙(2007)《語法講義》,這些 學者從傳統語法的觀點介紹「在」;論文有潘文娛(1980)〈談談「正」「在」和. ‧. 「正在」〉 、戴浩一(1988) 〈時間順序和漢語的語序〉 、崔希亮(1996) 〈「在」字. y. Nat. sit. 結構解析-從動詞的語義、配價及論元之關係考察〉 、沈家煊(1999) 〈「在」字句. n. al. er. io. 和「給」字句〉 、肖奚強(2002) 〈「正(在)」 、 「在」與「著」功能比較研究〉等. i n U. v. 等則以認知功能語法或是語意的觀點探討「在」字句的結構意義、論元和配價間. Ch. engchi. 的關係;陳靜子(2003)《高級漢語學習者中介語介詞「在」之使用情形研究》 考察中介語「在」的使用情形,而洪于惠(2007) 《「在」之語料庫分析及其教學 語法》則是從語料庫中分析,釐清教學語法的正確順序。由上可知,「在」字的 認知功能語法討論「在」句式和語意,並且以認知功能為出發點的教材教法仍屬 少見,於是引發本論文之研究動機。 「在」是華語學習的重要語法點之一,參考大陸地區的《漢語水平等級語法 大綱》甲級1可以發現「在」當動詞、介詞、副詞、介賓詞組(在學校學習)以及 表示進行態的構式「(正)在+V」 、 「在…呢」已列入語法教學的重點,而在乙級 1. 詳見 http://www.edumandarin.com/html/2/hanyushuipingdengjiyufadagang-jiaji.html。 2.

(13) 2. 則出現「在…方面」、「在…上」、「在…下」、「在…中」等構式,不過從洪于惠. (2007)的研究可以看出這些點並不是很容易掌握。丙級3將「在」表示時間(在 出發之前不要開飯)、空間(不要在走廊裡喊叫)和構式「在…看來」納入教學 點;丁級4列出口語句「看在 X 的面子上…」、帶時間詞語的活用,如:「在雲南 有一種變色花,早晨它開淺紅色的花,中午變為白色,下午三點又變為粉紅色…」 或處所「劇院隔壁有家雜貨店,看戲的人常常在店裡買包瓜子什麼的帶進戲院, 邊吃邊看。」這裡牽涉到「在」的隱現問題,教材中也很少說明。 文獻中也有提到「在」句式變換的問題,可惜教材、教師手冊中幾乎看不到. 政 治 大 吃飯」卻不能換成「 把飯吃在食堂裡」呢?為了讓學習者更加了解母語者真正使 立 說明。為什麼「在黑板上寫字」可以改成「把字寫在黑板上」,但是「在食堂裡 *. 用「在」構式的情況,提升教師的教學成效,於是本文計畫進行相關研究,希望. ‧ 國. 學. 達到以下三個研究目的:. ‧. 1.釐清「在」構式、句法和語意的內涵。. y. Nat. 2.從認知、功能的觀點探討「在」的句式變化和「在」字隱現問題。. n. al. er. io. sit. 3.應用語料庫、華語教材的分析結果提出華語教學建議。. 1.2. Ch. engchi 研究範圍與研究問題. i n U. v. 本研究主要討論的範圍是「在」構式所蘊含的時空概念、相關句式變化以及 「在」字隱現問題,考察母語者的使用方式和學習者的偏誤,檢視國內華語教材 「在」構式的呈現方式,最後提出教材設計上的建議。語料庫的來源包括:一、 臺灣中央研究院現代漢語平衡語料庫;二、政治大學漢語口語語料庫,而中介語 的語料主要的來源是師大、廣州暨南大學的中介語語料以及 HSK 動態作文庫。 設立研究目標與範圍,並考察相關文獻和語料庫中「在」的分布後,本文試 2 3 4. http://www.edumandarin.com/html/2/汉语水平等级语法大纲(乙级).html。 參考《漢語水平等級標準與語法等級大綱》(http://ishare.iask.sina.com.cn/f/12704712.html)。 同上。 3.

(14) 回答下列問題: 1.「在」的概念為何?和共現的詞素有何關係? 2.「在」的構式有哪些?構式的形式、意義、功能為何? 3.「在」何時可以出現?何時可以隱藏?「在」的句式變化是基於 什麼認知基礎?是否有判斷的準則? 4.以認知功能教學法為基礎的語法輔助教材該如何呈現?. 1.3. 名詞解釋. 政 治 大. 與本研究相關的名詞解釋將於本節呈現。主要是說明文中所討論到的主要名. 立. 詞的定義和範圍,內容如下:. ‧ 國. 學. 1.「在」構式:本文採用的構式(construction)說法,是 Goldberg 於 1995 年 的專書《構式:論元結構的構式語法硏究》 (吳海波譯)所提到的,一種形. ‧. 式與意義的匹配(form and meaning pairings),定義是:. sit. y. Nat. n. al. er. io. C is a CONSTRUCTION if def C is a form-meaning pair <Fi, Si > such that some aspect of Fi or some aspect of Si is not strictly predictable from C's component parts or from other previously established constructions. (Goldberg,1995:4). Ch. engchi. i n U. v. 假如 C 是一個形式和意義的結合體<Fi, Si >,Fi 的某些方面或 Si 的某些 方面無法從 C 的組成成分或是由其他已經確立的構式中精準的推測出來, C 就是一個構式。 書中提到雙及物構式(Ditransitive)、致使-移動構式(Caused Motion)、 動結構式(Resultative) 、不及物移動構式(Intransitive Motion) 、及物構式 (Conative) ,後來 Goldberg(2003)將 construction 的範圍加廣,其中包含: (1)語素:anti-,-ing(2)詞:and(3)複合詞:Daredevil(4)慣用法 (5)語法結構(轉引自吳為善,2011;石毓智,2008:121-167) ,還加入 構式是「形式-功能」配對的說法,想加強理論的可解釋性。不過有一些 4.

(15) 學者質疑構式的定義太廣,且結構的功能和意義之間的關係模糊(石毓智, 2008) 。為了避免這樣的質疑,本文所說的構式係指「在」的相關短語、框 架,每個構式都有不同的意義,有些抽象,有些具體。至於構式的功能, 指的是一個構式讓聽者聯想到圖式,且這樣的圖式具有語言上的限制性。 介詞「在」的構式,根據崔希亮(2008:189)的研究,包含以下的形式: 表 1-1 在的方位結構 ~ 下. ~ 裡. ~ 外. ~ 前. ~ 後. ~ 左. ~ 右. ~ 旁. ~ 東. ~ 南. ~ 西. ~ 北. ~ 上 邊. ~ 下 邊. ~ 裡 邊. ~ 外 邊. ~ 前 邊. ~ 後 邊. ~ 左 邊. ~ 右 邊. ~ 旁 邊. ~ 東 邊. ~ 南 邊. ~ 西 邊. ~ 北 邊. ~ 上. ~ 下. ~ 裡. ~ 外. ~ 前. 後. ~ 左. ~ 右. ~ 旁. ~ 東. ~ 南. ~ 西. ~ 北. 面. 面. 面. 面. 面. 面. 面. 面. 面. 面. 面. 面. 面. ~ 上 頭. ~ 下 頭. ~ 裡 頭. ~ 外 頭. ~ 前 頭. ~ 後 頭. ~ 東 頭. ~ 南 頭. ~ 西 頭. ~ 北 頭. 立 ~. 政 治 大. ~ 內. ~ 中. ~ ~ 這 那 兒 兒. 學. Nat. sit. y. ‧. ‧ 國. ~ 上. n. al. er. io. 關於句式,崔希亮(2008)指出「在」的表現方式大致有 A、B 兩式,A. i n U. v. 式是「存在物+在+存在處所+存在方式」 ,而 B 式是「存在物+存在方式+. Ch. engchi. 在+存在處所」,把存在物寫成 NP,存在方式寫成 VP,處所寫成 L,就可以 得到 A 式「NP+在+L+VP」和 B 式「NP+VP+在+L」,其他語意類似的 結構將於之後討論。 總而言之,本文所提的「在」構式主要的討論範圍包括以下幾項: (1)「在」的短語:如表 1-1 所列。 (2)「在」的隱現和構式選擇。 (3)「在」的句式變化,如: 「畫掛在牆上」和「牆上掛著畫」 ; 「在、 到、了、著」等句式的差異和關係。 (4)「在」構式的教學。 5.

(16) 「在」的時空用法指的是「在」構式在使用上的特點,如:動詞與「在」 表示時間、位置的搭配,如:「我沒有在看書」 、 「別睡在地上」 、 「你哥在不在 家呢?」 ,或被動句如: 「他們在自己的主場被打敗了」等相關句式的用法說明。 本文也將有系統地選擇「在」句式出現於文獻中和教材中的例子作為主要討 論的對象。由於時間與空間之密切性,希望透過系統的討論,條理化「在」 句式之語法、語意特性,提供教材編撰參考。. 2. 時間結構:本文採用鄧守信(1985)的分法,把漢語的時間概念分為起點、 終點、過程、過程中的分點。其中過程稱作「時段」 ,其他稱作「時點」 ,重. 政 治 大. 複出現的時段或時點稱為「時頻」,例:時段-兩小時、一整年、一世紀、. 立. 三天內;時點-剛才、五分鐘前、客人到的時候;時頻-三次、很少、每天、. ‧ 國. 學. 老是。鄧守信(1985)也將漢語時間結構分為活動(activity)、完結 (accomplishment)、達成(achievement)、狀態(state)四類,簡述如下:. ‧. (1)活動:時段出現在活動中代表活動持續的範圍,即註明起點至終點的. y. Nat. sit. 長度,例:我每天走三小時;時點出現在活動中表示活動開始或進行. n. al. er. io. 中,例:他昨天下午(在)堆石頭;時頻出現在活動中表示頻率,例: 小孩兒老哭。. Ch. engchi. i n U. v. (2)完結:時段只表示活動完成時的終點,無法指明活動持續的時段,例: 他洗好衣服半小時了;時點出現在完結句中指明活動完結的終點,例: 他六點半洗好衣服;時頻一般不出現在活動句中,例:*他很少煮好飯。 (3)達成:主要說明一個狀態的發生或轉變,即變化的過程,而過程是瞬 間、不持續的,時段出現在達成句中表示變化的起點或終點,例:這 隻蟲死了很久了,表示死亡發生後至說話時間的時距;出現於達成句 的時點指出狀態變化的起點與終點,例:病人是六點死的;時頻可以 出現在達成句,例:他病了三次。 (4)狀態:狀態句表示一個較穩定的生理或心理狀態,起點或終點不是重 6.

(17) 點,如:「我認識王大成」、「他高興了」。狀態句的時段指的是狀態持 續的時間,形容詞的狀態動詞不會和時段一同出現,例:*汽油貴很久 了。狀態動詞可分穩定狀態(膽小、高、大…)和短暫狀態(生氣、 累…),明確的時點和時頻一般不會出現在狀態句當中,例:*他八點 喜歡四川菜、*他很常喜歡湖南菜。. 3. 空間系統:齊滬揚(1998)認為現代漢語的空間系統包含方向(direction)、 形狀(form)和位置(seat)三個子系統,各自獨立但又有關聯,簡述如下: (1)方向:需要參考點和方向相互使用,參考點可以是說話人以自己的位. 政 治 大. 置做判斷,或者是以物體和處所的位置做判斷,還可能因為語境不同. 立. 而有些差別,例:請你站在車子的前面,若站在 A 點是聽話者以說話. ‧ 國. 學. 人的位置判斷;站在 B 點是以車子的方向判斷;站在 C 點是以說話者 和車子的整體方向做判斷,如下圖 1-1:. ‧ A. n. al. er. io. sit. y. Nat. C. B. Ch. n U engchi. iv. 說話者. 圖 1-1 參照點與位置 當基準確立後,主體和客體,背景和焦點才會明確,方位詞上、下、 前、後、左、右、裡、外、中、旁、東、南、西、北等「在」構式選 擇時也會更加清楚,進而達到溝通的目的。 (2)形狀:指句子中的物體所擁有的空間特性,主要包含點、線、面、體, 「在」用來標示句中成分間的關係。例一:站牌插在路旁,站牌和路 接觸的地方可以看成一個點,而站牌整體和路的相對位置是旁邊;例 二:一排機車停在人行道旁,一排機車和人行道在說話者的心中就好 7.

(18) 比兩條平行的直線;例三:書放在桌上,書和桌子接觸的是一個面; 例四:玩具在箱子的裡面,玩具在箱子這個空間裡,一般的情況下與 箱子有接觸,屬於容器融入的觀點(儲澤祥,2010:12),以上這些 觀點也運用在許多抽象的表達中,例:在他的理論中,…。 (3)位置:主要分靜態與動態。表達靜態位置需要以下三個因素: A.表示存在,常用「有」、「是」,例:牆上有幅畫。 B.表示持續,常用「著」,例:牆上掛著一幅畫。 C.表示位置,常用「在」,例:一幅畫掛在牆上。. 政 治 大 是說有了 A 的必備因素,可以不需具備 B 的因素;有了 B 就可以 立 根據齊滬揚(1998:14)的說法,三者的等級是 A>B>C,也就. 不需要 C 的因素。至於動態位置的元素主要包括:原點、終點和運. ‧ 國. 學. 動軌跡。運動軌跡為必要因素,原點和終點不一定要出現,例: 「老. ‧. 師來了!」這句話中,老師來的起始位置不清楚,目的地也不明,. y. Nat. 只知道運動軌跡是從一處往說話者的方向逼近,也可能是遠離,例:. n. al. Ch. engchi. er. io. 至於三者之間的關係將於文獻探討中說明。. sit. 老師走了,或者經過,例:老師走過教室。. i n U. v. 4, 概念化:Langacker(1987)認為意義就是概念化。這種說法包括大腦的各 種活動,不論是抽象還是具體,即時或非即時,語言意義體現物理性質, 是以社會和文化為基礎、心理活動後的結果。Talmy(2000)進一步指出人 們對空間結構的概念化包括兩者:一是存在於各種空間的圖式、形狀;二 是空間系統的內容,由前者各種形狀的關係組成,各種空間的幾何圖式可 以對應到時間的陳述上(轉引自束定芳,2008) ,例:我在老師上課的時候 不斷地打噴嚏,概念就是分散在一線段上的數點。 5. 概念整合:Fauconnier &Turner(2002)認為人們將不同空間(space)的訊 息有選擇地提取部分意義加以整合,整合的過程在四個基本空間進行:類屬 8.

(19) 空間(Generic Space)、輸入空間 I(Input 1)、輸入空間 II(Input2) 、合成 空間(Blending Space) 。輸入訊息投射部分到合成空間,合成空間經由組合 (composition) 、完善(completion) 、擴充(elaboration)三途徑產出創新結構 (Emergent Structure) 。例: 「他在數學這個學科上下了不少功夫」可以表示 成: 表 1-2 概念整合分析 類屬空間:施事、受事、處置、方向、範圍 輸入空間 I 對某物投入、施與動作的過程 領域限制:數學 投入物:時間、精力. 輸入空間 II 對某事物投入的精力、採取的態度 領域:學術科目 抽象表達:下功夫. 治 政 合成空間:他在數學這個學科上下了不少功夫大 立 ‧ 國. 學. 1.4. 研究方法. ‧. 本節說明進行研究時所採用的方式和過程,1.4.1 討論研究的方法和選擇的. sit. y. Nat. 理由;1.4.2 說明研究的對象、工具;1.4.3 呈現研究的流程與步驟;1.4.4 談. n. al 1.4.1 研究方法之選定. er. io. 論資料蒐集、選取、分析的方法。. Ch. engchi. i n U. v. 由於認知功能理論是以使用為基礎的理論,近年來隨著電腦、網際網路的發 展,語料庫(corpora)研究法成為一種重要的研究方法。研究者可以透過語料庫 的檢索,抽取具有代表性的樣本,加以分析、歸納,增加研究的效率以及語料內 容的廣度和深度,是種以量為基礎的研究法,可以顯示語言符號的頻率,了解語 言使用者的使用狀況。研究的過程包含以下幾點: 1.取樣:基本方法為分層隨機抽樣,選取需要的筆數。 2.分析與統計:觀察每筆語料的特性,分析構式和語意,統計筆數。 3.解釋:根據統計結果提出合理的說明。. 9.

(20) 1.4.2 研究的對象和工具 此研究主要是針對語料庫中「在」構式的語意分布和頻率進行考察,研究的 對象以臺灣地區華語母語者「在」的語言表現為主,華語學習者的偏誤句式為輔。 研究的工具包括文獻、語料庫和華語學習教材。主要的語料庫包括:一、中研院 的平衡語料庫;二、政大口語語料庫;三、臺師大與中國暨南大學的中介語語料 庫、HSK 動態作文庫。華語學習教材有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所編的《新版實用視 聽華語》 、黃桂英、吳彰英、孫懿芬所編的《實用中文讀寫》 、葉德明主編的《遠 東生活華語》及戚其璇主編的《漢語大師》。. 1.4.3 研究的流程設計. 立. 政 治 大. 本研究的研究流程是:首先要先確立研究動機和目的,之後產生問題意識,. ‧ 國. 學. 界定研究範圍和文中的專有名詞,再來是從認知、心理、語言學各方面回顧「在」 的相關文獻,考察完文獻後大致可以確定研究的方向,提出假設。之後設計研究,. ‧. n. al. 文獻回顧. 結論. sit. io. 名詞解釋和 問題. er. Nat. 研究動機和 目的. y. 分析資料,驗證或推翻假設,最後檢視華語教材的編排,提出結論,流程如下:. Ch. i n U. 考察與設計. 驗證假設. i e n g c h提出解釋. 華語教材. v. 確定方向 提出假設 分析語料庫 資料. 圖 1-2 研究流程設計圖. 1.4.4 資料分析 1.4.4.1 資料來源 此研究討論的對象是臺灣地區現代華語「在」的構式涵意,其中的語料除了 前人的相關文獻外,還包括 1.母語者的語料 2.華語學習者的語料 3.華語教材, 關於語料庫的規模、資料選取的方式介紹如下:. 10.

(21) 1. 母語者的語料,主要來自以下兩個: (1) 中央研究院漢語平衡語料庫 中央研究院現代漢語標記語料庫 4.0 版蒐集不同主題的語言 資料,包括:文學、生活、社會、科學、其他,其中以社會文章 篇數最多,高達 3246 篇,佔全部的 38%。文章的來源多元,有 報紙、雜誌、學術期刊、教科書、工具書、學術論著、一般圖書、 視聽媒體、會話訪談等,語體多為書面語,總詞量為 4892324, 和對岸的詞庫相比,蒐詞量少,但地方語的變異較小,更能反映. 政 治 大 (2)政治大學口語語料庫 立 臺灣華語的特色。. 這是臺灣重要的口語語料庫之一,有國語、閩南語、客家語. ‧ 國. 學. 的語料內容。內容包含文字化後的口語語料、羅馬拼音、斷詞、. ‧. 英文註譯,以及影音資料。內部建構了兩個系統:A.「檢索系統」;. y. Nat. B.「口語字/詞頻系統」,語料仍在加深加廣中。. er. io. sit. 2. 華語學習者的語料. 一是使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鄧守信教授專案研究的中介語語料庫,語料. al. n. v i n 形式是英語為母語學生的書面語 C h ,學生在臺灣待大約半年到一年三個月不等, engchi U 程度初、中、高皆有,語料來源是學生的作業、作文、考卷、習題等,由於 此中介語語料庫的資料有些不足,於是本文也使用中國暨南大學的中介語語 料(包含書面語和口語)、HSK 動態作文庫做為觀察的對象,雖然表達的方 式和臺灣地區總有些區別,但錯誤句式都是兩岸漢語不會有的句子,且學生 國籍較多元,可以找到一些研究的例證,固仍選用。範疇的設定依照語料庫 所提供的資訊,可以看出學生的程度和國籍,但年齡、性別、學習經驗等並 沒有提供。第三是 HSK 動態作文語料庫。內容有許多不同國籍考生的作文, 誤句也值得本文探究。 3. 華語教材 11.

(22) 老師自編的教材固然較符合自己學生的需求,但本文所檢視的教材針對 性沒那麼強,以國內外華語中心常使用的《新版實用視聽華語》、《遠東生活 華語》 、 《實用中文讀寫》 ,以及坊間常見的《漢語大師》系列等四套教材為主。 檢視的重點包括語法點的解說、句型的選擇、編寫的方式是否有符合語言事 實或學理依據,若沒有又該如何改進才能更符合現實語境。. 1.4.4.2 資料選取 進入各搜尋介面後,鍵入「在」,若有詞類項則限定詞類,如:中央研究院 現代漢語標記語料庫將「在」的詞類主要分成 VCL(動詞後接地方賓語,共 1721. 政 治 大 詞,共 5000 筆資料)四類,共 立 9485 筆資料,層內同質,層間異質,屬分層比. 筆資料)、VG(分類動詞,共 427 筆資料)、D(副詞,共 2337 筆資料) 、P(介. ‧ 國. 學. 例抽樣法,樣本數的決定法如下(陳俊良,2011):. 設母體為為常態分布,若研究者希望估計誤差在 3%以內,且信賴度是 99%,需. ‧. 要考察的數目為:α=0.01,Z0.005=2.57,e=0.03,則樣本數 n=. =1835,. Nat. y. 2. sit. 其中 0.5 是保守估計的母體比率,因為此時所需的樣本數會最大。. n. al. er. io. 至於每層的選取數如下: VCL:1835× VG:1835×. =333. Ch. engchi. i n U. v. =83. D:1835×. =452. P:1835×. =967. 口語語料受限於語料數量和內容故只抽取 200 筆,中介語取樣則依國籍和程度選 取代表性樣本說明,採用判斷抽樣法。. 1.4.4.3 分析方法 本研究分析正確句子和誤句所採用的方法為對比研究法(contrastive study) , 12.

(23) 又稱對比法研究,為了避免和對比分析5(contrastive analysis)混淆,本文採用 對比法研究這個說法。首先調查臺灣華語語料庫中「在」各項目的句式,隨後觀 察華語學習者「在」字使用的情形,並考察華語教材呈現「在」的內容,歸納特 點並設計新的教材。以下就對比法研究的特點、限制、選擇的理由加以述說: 1.對比法研究的特點 「對比法研究」是語言學研究的基礎。透過「最小差異組」(minimal pairs) 的比較人們可以有效地指出語言的差異,例如: (1)他在學校上課. (2)小明住在宿舍. *. *. 他上課在學校. 小明在宿舍住. *. 在學校,他上課. 立. 政 治 大在宿舍,小明住 *. 身為母語者,由於環境的優勢,要區辨中介語的錯誤並不是困難的事,母語. ‧ 國. 學. 使用者擁有得天獨厚的語感,可以找到對應的正確語句,並且可以從語料中歸納 出結構「NP+在+L+VP」或是「NP+VP+在+L」,但是如果換成以下動詞,. ‧. 兩個原本正確的語句就會變成病句,例:. y. Nat. (4)*小明睡覺在宿舍. sit. (3)*他在學校死。. al. n. *. er. io. 於是有人認為動詞的音節和能不能進入這兩個結構有很大的關係,因為: *. *. *. i n U *. v. (5) 他在學校死/ ~活/ ~吃/ ~學/ ~讀… *. Ch. engchi. (6) 小明寫字在宿舍/*~洗澡/*~看電視… 然而為什麼以下的句子有些母語人士可以接受,但有些看似符合假設卻不被接受, 例: (7)他在學校玩/*他在學校生存。 (8)*小明病在宿舍/小明病死在宿舍 「對比法研究」就是從合法和和不合法的句子中尋找語言的規律和原則,而 語言學家根據句子的接受程度,標了以下的符號(桂詩春、寧春岩,1997:50):. 5. 指兩種語言選擇同類項進行比較,詳見陳俊光 (2008)。對比分析與教學應用。台北:文鶴出版 有限公司,頁 120。 13.

(24) (9) What did you buy? (10)?What did who buy? (11)??What who bought? (12)*? Why who bought the book? (13)*Who why bought the book? 句子的好壞決定人們的接受程度, (9)是正確的句子, (13)是錯誤的句子, 至於(10) 、 (11) 、 (12)則位於模糊地帶,有人可以接受,有人排斥,因此一些 語法學家稱之為邊緣句(marginal sentences),本研究討論的句子主要還是以語. 政 治 大 正誤句判讀的可信度,避免研究者誤判。 立 2.對比法研究的限制. 料庫中正確的句子為主,誤句是透過問卷6詢問受過高等教育之母語人士,提高. ‧ 國. 學. 關於對比法研究的限制,大致如下所列:. (1)對比法研究只能找出語言使用的限制,但是無法呈現這些限制背後的原. ‧. 因。原因的說法有很多,而本研究傾向採用完形心理學(Gestalt. y. Nat. sit. Psychology)的研究成果當作人類語言諸多限制解釋的依據,和傳統語. n. al. er. io. 法相較之下,此種說法更重視句法和語意的整體性和不可分割性,較貼 近說話者的感受。. Ch. engchi. i n U. v. (2)對比法研究需要大量的語言資料來做比較,然而抽樣的數量和選取內容 的傾向都會影響詮釋者的立場,難免會有個人的主觀意識。 (3)不少個案的資料並未詳細記載,如:來源、類別、語言使用者的性別、 知識水準、年齡、族群等,沒有這些資訊,研究者在推論時會與現實有 落差。 3.選擇對比法研究的原因 對比法研究比大型的語言和心理實驗較為節省成本、加上近年來語料庫的發 展,資料的搜尋更為便捷,要取得大量的樣本也不是問題,也更能看出語言現象. 6. 詳見文末附錄一。 14.

(25) 的脈絡,而使用比較的方法也較能看出母語和中介語的差異。 4.其他分析法 除了上述的研究法以外,本文討論句式變換時將使用變換分析法。變換分析 法並非喬姆斯基的變形語法(transformational grammar) ,主要是透過變換,讓研 究者了解不同結構之間的關係,這需要遵守一些原則(陸儉明,2005):. (1)一個合格的變換必須形成一個變換矩陣(matrix)。這個矩陣包含三部 分:一是原句式,放在矩陣的左邊;二是結構上和原句式相近的變換式,置 於矩陣右邊;三是表示變換關係的符號,以「→」表示關係成立,若變換後. 政 治 大 (2)在變換矩陣中,原句式的實例必須詞類相同,高層次語意關係一致,在 立. 會出現誤句,表示關係不成立,則用加斜槓的箭頭標示「↛」。. 以下實例(a) 、 (b)中,鮮花、對聯都是名詞,桌和門表示位置,高層次語. ‧ 國. 學. 意關係表示靜態的存在:. ‧. (a)鮮花放在桌上→桌上放著鮮花. y. Nat. (b)對聯貼在門上→門上貼著對聯. er. io. sit. (3)變換矩陣的右邊是變換式的實例,詞類必須相同,高層次語意關係也要 一致,如以下(c)、(d)兩句:. n. al. Ch. (c)桌上放著鮮花 (d)門上貼著對聯. engchi. i n U. v. (4)變換矩陣中每一橫列左右兩側的句子,基本語義結構必須一致,如(a) 和(c)的動作「放」和受事「鮮花」的關係是「桌上是鮮花存在的處所」, 所以兩者的語意關係一致。(b)和(d)的動作是「貼」,和受事「對聯」 的關係是「門上是對聯存在的位置」 ,所以基本語義結構一致,箭頭成立。 (5)雖然變換後的句式的基本語意結構一致,但變換前後句式的高層次語意 關係仍有些差別,如: (a)以「鮮花」為話題,說明「鮮花和桌子的關係」, 跟(c)以「桌上」為話題,說明「桌上的存有物是鮮花」,兩者所採取的 焦點和背景不同,也因此句式的選擇有些差異。 15.

(26) 透過上述原則,可以剔除一些看似一樣,但卻是魚目混珠的例子,如以下(e) (f)(g)三句: (e)他跳在墊子上→他在墊子上跳著 (f)她寫在板子上→她在板子上寫著 (g)風吹在我的臉上↛?風在我的臉上吹著7 這裡的原句式表示活動,屬動態,和(a) (b)表示靜態的存在不同,也因 此改成以下(h)(i)(j)三句時,不論是用法和感受和原句差別很大: (h)他在墊子上跳著. 政 治 大 (j)?風在我的臉上吹著 立 (i)她在板子上寫著. 念、特徵書寫出來,以釐清不同構式間的差異。. 論文章節架構. Nat. y. ‧. 1.5. 學. ‧ 國. 本文將依照上述原則配合語意範疇分析法,也就是把語句使用的背景、概. er. io. sit. 這節說明本研究的整體規劃與各章節的討論內容。此研究探討的是「在」構 式的意義、功能以及華語教材的分析。首先必須確定研究「在」的目標和範圍,. al. n. v i n 包括:一、「在」的相關構式、意義和功能;二、 「在」句式和變式;三、「在」 Ch engchi U 的隱現問題;四、華語教材中的表現方式。. 第一章論述研究的動機、目的、範圍和問題、研究方法、研究的架構。 第二章回顧相關的文獻,了解先前學者曾做過的討論,除了能夠知道相關的 理論和成果外,也能確定過去研究的範圍,拓展研究的新領域。主要從詞類的討 論為基礎,之後說明「在」的介引功能、 「在」構式的意義、 「在」句式、句式意 義和語用上的一些特點。 第三章介紹理論背景,主要以認知功能學派的觀點為中心,討論功能學派的. 7. 此句經調查有一半的母語者(8 位)覺得是對的,但也有(7 位)覺得是錯的,網路搜尋到筆 數只有三筆,顯然這是有問題的句子。 16.

(27) 論點如何應用在二語習得的領域中,並且透過語法教學和教材編纂實踐。 第四章討論「在」構式的概念、功能及意義,分析母語、非母語人士時空的 相關用法和「在」的隱現、變式問題。 第五章統計語料庫「在」的語意分布和構式,檢視各大華語教材的編排方式, 依據分析的結果提出教學建議。 第六章是在認知功能理論的引導下設計出符合研究結果的練習活動。 第七章為結論,總結前幾章討論的內容,並回答研究問題。 研究的架構大致如下圖所示: 設立研究目標及討論範圍. 治 政 「在」的隱現和變式 大. 「在」的基本概念 「在」構式、功 能和意義. 選取研究方法 研究的對象和工具. 研究流程. 資料分析. al. n. Ch. er. io. sit. y. Nat 考察語料庫. 母語者的語料庫 1. 中研院現代漢語平衡語料庫 2. 政治大學口語語料庫. ‧. 研究法的特點. 學. ‧ 國. 立. 認知功能教學法. v. 中介語語料庫 1. 臺灣師大鄧守信教授中介語語料. i n U. e n g2.c中國暨南大學中介語語料庫(書面 hi 和口語) 3. HSK 動態作文語料庫. 評鑑坊間教材的呈現方式 綜合「在」字研究的成果. 評鑑華語教材的內容. 編排建議與回饋. 回答研究問題並提出結論 圖 1-3「在」構式時空用法研究的架構圖 17.

(2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的內容主要是回顧跟「在」構式相關的研究,梳理先前相關的討論,為 之後的研究提供背景介紹,從「在」的詞類討論到變式,主要分七節,依次是: 2.1 是「在」的詞類討論,確立「在」的詞類分布;2.2 是「在」當介詞時的介 引功能,說明「在」可以介引的內容;2.3 解釋「在」的各種構式的意義、大致 上的功能;2.4「在」的相關句式、句式義和語言使用上的特色;2.5 討論「在」 的一些變式(transformation)及限制;2.6 為非母語人士「在」的使用觀察;2.7. 政 治 大. 為總評、小結。. 立. ‧ 國. 學. 2.1「在」的詞類問題. 了解一個字的詞類有助於人們對於它的相關句式和語意的探討。「在」到底. ‧. 屬於什麼詞類?是動詞?副詞?還是介詞? 以下列舉趙元任(1980)、呂叔湘. sit. y. Nat. (1980)、朱德熙(1982)、胡裕樹(1995)、劉月華等(2001)、王力(2002)、Li. al. er. io. & Thompson (2007)的說法進行比較:. v. n. 趙元任(1980)先生認為「在」的動詞用法像「給」一樣,可以單用,如:. Ch. engchi. i n U. 「在家裡歇著吶」 , 「在」是連動式的首位動詞,後頭常省略的賓語是「那兒」 。 「他 在那兒吃著飯吶」常常被說成「他在吃著飯吶」。他還舉了二個句子「在揚州住 家」和「住在揚州」。依他的說法,前者是連動式,因為前者的中心「住家」位 於第二個部分,而「在揚州」是修飾語;後者是動補結構, 「住」是中心, 「在揚 州」是說明結果的補語。 呂叔湘(1980)也羅列「在」的用法,包含動詞的用法,表示存在,例:精 神永在,祖母不在了,如果要表示過世,一定要加「了」;也可以表示存在的處 所,帶賓語,例:小陳在圖書館,但是如果住所已知,可以不帶賓語,例:我剛 才去了一趟,他沒在。若「在」和「於」共現,可帶名詞、動詞或小句,意指「決 18.

(29) 定於」 ,例:要學習好,主要在於自己努力。 「在」當副詞常跟「正」一齊出現, 例:時代正在前進。除了副詞,介詞的用法比較多元,可以表示時間、處所、範 圍、條件,或是行為的主體。 朱德熙(1982)主張純粹的介詞不能單獨做謂語,常見的只有「把、被、對於、 關於」等,而現代漢語的介詞大多是動詞演變來的,所以有動詞的功能,如「在、 到、跟、比」 , 「在」可以當動詞,例:這本書在我那兒,也可以當介詞,如:在 黑板上寫字。 根據胡裕樹(1995)的說法,「在」兼具動詞和介詞的用法,現代漢語的介. 政 治 大 語,人們不會說「我從北京」 ,而會說「我從北京來」 ,但是「在」可以當動詞「他 立 詞大多從古代漢語的動詞演變而來,不過和動詞的差別在於介詞不能帶名詞當謂. 今天不在家」 ,也可以當介詞「我在黑板上寫了幾個字」 ,還可以放在動詞或其他. ‧ 國. 學. 詞類的後邊,相當於一個動詞,例:落在我們的肩上、好在大家都知道。. ‧. 劉月華等(2001)把「在」歸類到介詞,但有動詞的用法。其中動詞的用法. io. er. 可以不帶賓語,例:張老師在嗎?-他不在。. sit. y. Nat. 表示「存在」 ,當謂語,後面的賓語是處所。如:我母親在家。如果有語境, 「在」. 此外,他們指出:「在」當介詞時可以和賓語形成介詞短語,當狀語,可以. al. n. v i n 表示:一、事件或動作發生的時間;二、表示處所;三、表示範圍或界線;四、 Ch engchi U 和方位詞組成格式;五、用來指明全句的判斷所適用的對象;六、引出抱持某種 想法的人;七、表示事物經由某種動作到達某處所或是指行為發生的時間。 王力(2002)認為「在」是個動詞。為何會有介詞的用法?他認為這是歐化 的結果。當人們要翻譯英文的 in 和 on 時,沒有合適的詞可用,於是就使用動詞 「在」。中文習慣將首品仂語(指句首不成句的詞組)直接附在謂語之上,例: 黛玉笑道:「偺們雪下吟詩,依我說,還不如弄一梱柴火,雪下抽柴,還更有趣 兒呢!」 《紅樓夢‧第三十九回》 。依英文的習慣,這些地方常用介系詞,而歐化 的文章受到英語的影響,也跟著用「在」字句,例:「在從前主義派別支配文藝 界的時代,這樣是確實有過……但在現代這種辦法已不通行」《周作人‧文藝批 19.

(30) 評雜話》 。照王力先生的看法,這裡的「在」可以刪略。除此之外, 「在」 (或「當」) 也用來翻譯英語的 when,因為找不到合適的字,後面又會加上中文常用的「時」 或「時候」 ,例: 「我在年青時候也曾經做過許多夢,後來大半忘卻了,但自己也 並不以為可惜。」《魯迅.吶喊自序》8 Li & Thompson(2007)把「在」放入動介詞這一類,屬於仍可以當動詞的 介詞。 「在」可以跟動詞連用,本身的動詞義並不明顯,如例句「他在鍋裡放水」, 「在」沒有「他置身鍋裡」的意思,但如果看成遞繫句,句意會變成「他人在鍋 裡放水」 ,十分怪異。此外, 「*在花園前/外/後/旁/後/外」錯誤的原因是雙音節. 政 治 大 錯誤是因為沒加處所詞,如果置於動詞前「在教堂(裡)跪著」可不加處所詞。 立 的名詞要搭配雙音節的處所詞,而單音節名詞可搭配兩者。至於「*跪在教堂」. 引介句式句首的處所片語的「在」可以省略,例:「(在)屋子裡有三個人」,但. ‧ 國. 學. 是接於動詞後則要加「在」,例:我把他的名字寫*(在)信封上。「在」於句中. ‧. 位置變化的情形之後也會說明。. y. Nat. 綜合上述觀點,可以發現「在」的詞類分布是:動詞、介詞、副詞,還有學. er. io. sit. 者建立動介詞的說法。會有詞類爭議,主要是因為「在」的語義虛化,由實詞漸 漸轉向功能詞,因此本文同意湯廷池(1990:170)的看法: 「在」的詞類本來是. al. n. v i n 動詞,表示存在,後來經過非範疇化(decategorization)的過程,慢慢產生跟動 Ch engchi U. 詞不一樣的用法,語意和功能也逐漸向介詞靠攏,演變的途經大致是「動詞→介 動詞 (動介詞) →介詞→連詞」,而「在」演變的速度較慢,所以仍有一些動詞 的用法,不過像「自從」 、 「依據」 、 「因為」 、 「關於」 、 「由於」…這些雙音介詞已 經失去動詞的特徵,還有一些詞,如:「跟」、「為了」、「除了」等更進一步變成 連詞。湯廷池(1990:170-179)更進一步提出檢視動詞和介詞的判斷方式: 1.動詞可以充當謂語或答語,介詞沒辦法。 例:(a)A:你認識他嗎?B:認識。 A:他被人打了嗎?B:*被。 (b)A:小明在家嗎?B:在。 8. 此例為本研究自行找到的例子。 20.

(31) 2.動詞能改為「正反問句」,也可以用否定式,介詞不一定能。 例: (a)A:你認識不認識他?B:不認識。 (b)A:*他把不把房子賣掉了?B:*他不把房子賣掉了。 (c)A:他在不在辦公室?B:他不在辦公室。 3.動詞可以帶時貌標記表示完成的「了」 、表示經驗的「過」和表示進行的「著」, 介詞沒辦法。 例:(a)他吃了藥了、我見過他、她紅著臉不說話。 (b)*他在(了/著/過)房間。. 政 治 大 例: (a)我看完這本小說了。→這本小說我看完了。→我這本小說看完了。 立. 4.及物動詞能把後面的賓語名詞移到前面去,介詞做不到。. * * (b)我在教室裡讀書。↛ 教室,我在(裡)讀書。↛ 我教室在(裡). ‧ 國. 學. 讀書。. ‧. 5.一般及物動詞可以用「A 一 A」或「AABB」的重疊式,也可以帶領表期間、. y. Nat. 回數、情狀的補語。. er. io. 好。. sit. 例:念一念、唱唱跳跳、背書背了兩小時、看電影看了三次、唱歌唱得很. al. n. v i n 介詞做不到,「在」也是,不過有「在在」的用法,表示到處。 Ch engchi U 例:它在在說明了我這一生中情路難走。. 6.介詞與賓語不一定要出現於主要動詞之前,有些可以出現在主要賓語之後, 如:表示處所的「在」、引出終點的「到」、表示起點的「自」等。 例:(a)他前年在香港過世。→他前年死在香港。 (b)他們到公園去散步了。→他們散步到公園去了。 (c)他從香港來。→他來自香港。 但有些一定要出現在主語之前,像「關於」、「至於」即是, 例:(d)關於他的言論我不予置評。*我關於他的言論不予置評。 (e)至於你的問題我之後再回答你。*我至於你的問題之後再回答 21.

(32) 你。 由此可知「在」有部分介詞的功能,也有動詞的用法。至於副詞的用法,本 文也同意洪于惠(2007:50)的說法,應該視為進行態標記,而非副詞,因為「在」 沒有修飾形容詞的用法,如:「*他在悲傷」、「*氣氛在浪漫」,不過文中9提到現 代漢語沒有「*在在」的說法仍有待商榷。 「在在」的說法根據《教育部重編國語 辭典修訂本》的意思是「處處」,當狀語,雖然是古代漢語的用法,但是在現代 華語中也是十分常見的,例:這在在說明益友對人的幫助。10. 2.2「在」當介詞時的介引功能 政 治. 立. 大. 「在」的詞性主要有動詞、介詞和時態標記三類。其中介詞的討論最多,因. 華等,2001;何淑貞、王錦慧,2010:124-128):. ‧. ‧ 國. 學. 為「在」有介詞的特性,但是又不像介詞。介詞的主要特色包括以下幾點(劉月. 1.不能單獨使用,例:「你從日本來嗎?」「*從。」. sit. y. Nat. 2.不能重疊表示動量小或時間短,例:「*自自」。. al. n. 「持續」的意思,例:「為了」。. Ch. engchi. er. io. 3.不帶動態助詞「了」 、 「著」 、 「過」 ,例: 「*在了」 ,即使有帶的也沒有「完成」、. i n U. v. 4.有的介詞可以用「A 不 A」的方式提問,例:「她在不在醫院?」 5.介詞後面只能帶一個賓語,不能省略,有時可加名詞、代詞、形容詞、動詞、 主謂短語,例:「他希望在考試之前能複習完指定範圍」。 不過「在」的用法特別,如:A: 「你媽媽在家嗎?」B: 「在,請稍等」 。 「在」 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重疊,有加強語氣的功能,不過意思已改變。不帶動態助 詞,可以用正反問句提問,也因此有學者稱之為動介詞(Li& Thompson,2007) 或副動詞(coverb)(屈承熹,2010),用來限定介於動詞和介詞之間詞類。本文 認為這種說法並不妥當,主要有兩點原因: 9 10. 詳見洪于惠(2007) 《「在」之語料庫分析及其教學語法》一文第 42 頁。 詳見 http://subtpg.tpg.gov.tw/web-life/taiwan/9506/9506-07.htm。 22.

(33) 1.因為實詞虛化為介詞屬語言發展的自然現象,有些發展得快,偏向功能詞, 沒有動詞的性質,例: 「*他從美國」 ;有些發展得慢,仍有動詞特質,例: 「朝」、 「到」、「跟」、「按」等,內部成員的特徵皆不同,分為一類十分牽強。 2.定義模糊,沒有清楚的檢測方法,容易造成學習者混淆。 本文採用「在」是介詞的說法,最主要是基於它句法功能是介引某些句法成 分,並與同組成分形成介詞短語,修飾謂語動詞;它的語意功能是充當某個語意 成分的標記,可以是處所、工具、時間、依據、對象、範圍、條件、目的等;它 的語用功能是話題、段落連貫標記、管界作用、列舉,其中管界作用指的是介詞. 政 治 大 合前述的特色外,還符合以下幾項特點(劉月華等,2001;陳昌來,2002) : 立 對時空範圍等限定的功能(陳昌來,2002:236-243)。事實上,「在」除了較符 11. 1. 位置固定,附著能力強,只能作狀語,例:「他在上課的時候睡覺」;作. ‧ 國. 學. 定語,例:「在桌上的那本書」;作補語,例:「別趴在桌上」;作賓語,. y. Nat. 多樹」。. ‧. 例: 「初次見到他是在一個聖誕節的晚上」 ;作主語,例: 「在公園裡有很. er. io. sit. 2.介詞短語可以用否定副詞修飾,而且否定副詞是否定整個介詞短語,但動 詞前的否定副詞主要是否定之後的動作,例: 「他不在家」和「他不看了」. al. n. v i n 比較,前者的「不」是否定「在家」的事實,而後者主要是否定「看」這 Ch engchi U. 個動作。如果換成「他不在了」則會有「他過世了」涵義,是「在」的動 詞用法而不是介詞。 綜合「在」的功能和語法特性,「在」較符合介詞的特色,而「在…」的介 詞框架放在 V 後表示動作行為涉及某一處所,是終點介詞,例:書放在桌上, 體現「靜態」,可當時段和時點介詞,或當處所介詞,也可以當狀語或補語,亦 可修飾全句(梁振,2008) 。然而根據構式的理論, 「在」應為形式、意義和功能 的匹配,不過這些文獻並沒有明確地列出之間的對應。. 11. 例句為筆者自行創造。 23.

數據

圖 3-10 形容詞和副詞的軸向性      事實上,華語「不」和「沒有」和「在」的搭配也有類似的特  性。根據石毓智(2001:342)的研究發現: 「沒」是離散量詞語的否  定而「不」是連續量詞語的否定,但是「他不在家」和「他沒有在看 電視」這兩句話裡「在家」的概念圖式比較像點,表示「當下的存在」; 而「在看電視」的概念圖式比較像線段,表示「靜態的持續動作」 ,這 樣的搭配和石毓智的說法似乎有出入。本文認為,根據原型理論,被 視為同一範疇的詞語可以相組合,也因此「沒」具有離散性質,「不」 具有連續性質,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In particular, we present a linear-time algorithm for the k-tuple total domination problem for graphs in which each block is a clique, a cycle or a complete bipartite graph,

 develop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design and the features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curriculum with an emphasis on the senior secondary level;..  gain an insight into the

Teachers may encourage students to approach the poem as an unseen text to practise the steps of analysis and annotation, instead of relying on secondary

The short film “My Shoes” has been chosen to illustrate and highlight different areas of cinematography (e.g. the use of music, camera shots, angles and movements, editing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

Monopolies in synchronous distributed systems (Peleg 1998; Peleg

Corollary 13.3. For, if C is simple and lies in D, the function f is analytic at each point interior to and on C; so we apply the Cauchy-Goursat theorem directly. On the other h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