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七章 結論與建議

7.1 研究發現與貢獻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66

第七章 結論與建議

「在」構式研究的終旨是將語料庫調查與討論的結果充分應用到華語教材的 編排和練習上。本文運用先前研究沒有用過的構式語法和認知功能學派的觀點深 究「在」的語意、構式、隱現、變式等相關問題,與之前研究的不同之處在於結 合母語人士和非母語人士的書面語和口語進行觀察,而不光觀察數量和比例,也 從語料庫的語料中選擇具有代表性的語句加以解釋。此外,華語本身也有地方性 的差異,本文將華語使用的地區限制在臺灣華語,即使使用大陸地區的資料也經 過仔細審核,已排除大陸地區的地方性口語,較能顯現臺灣華語的特色。

統計「在」語意的出現頻率和構式使用的情況是想了解在表達某一概念時,

人們常用什麼構式,而這些語意和構式的之間的關係是交錯分配的,這也說明了 學習者為何無法有效地掌握「在」構式的其中一項原因,而關於「在」的隱現和 相似詞、變式的討論,本文也提出了教學的方法,和之前文獻只討論語言現象相 比,已邁出了新的一步。本章把先前的研究結果作一統整,說明貢獻和限制,以 及後續研究可以繼續深究的部分。

7.1 研究發現與貢獻

7.1.1 剖析「在」的概念、語意和構式的內涵

「在」主要的詞類有動詞、介詞和時態標記三種,從動詞到副詞逐漸去範疇 化,「在」的概念結構主要由三部分組成:X 為語意的動態性、Y 為語意的控制 性、Z 為語意的空間性,這三者構成「在」的概念,也限制搭配的詞彙,限制動 詞不能是單程不可復位的,如:死、活,而是要有動作變化或靜止狀態;限制「在…」

的構式,放在句前、動詞前多表示範圍或條件,而放在動詞後則是一個受限制的 終點;限制名詞具有「建築」隱喻的用「上」,如:「理論上」、「在這基礎上」; 具有「樹根」隱喻的用「下」,如:「在大家的努力下」、「在這樣的條件下」,而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67

對於說話者而言,後者比前者更抽象、更難捉摸。本文透過這個「概念建構假說」

幫助學生建立正確搭配詞概念,也可以減少學生背誦的時間。

為了證明「在」的概念,於是考察其語意分布和表達特定語意時所使用的構 式,不論是書面語還是口語,得到的結果都顯示「在+處所」是最常用的構式,

而這些構式最常出現的位置就是在主語或動詞前當狀語,非母語人士這樣的使用 現象更是明顯,「在+處所」在書面語中百分比大約是母語人士的 2.8 倍,但是其 他部分明顯少很多,與口語的表現十分相像。母語者的口語中,「在+處所」的比 例明顯增加許多。由相關性的分析發現使用者和語體跟語意分布有關,且使用者 的影響較大,實際檢視語句表現更看出非母語者的口語跟母語人士很像,比起書 面語的掌握度更高,這可能與口語具體、簡短的特性有關。語料庫中表現其他各 種語意最常出現的構式大致如下所述:

表現具體地點:在+處所 抽象位置:在…上、間、下 時間:在…中、裡、之前、之後 範圍:在…裡、內

領域:在…上、中 方面:在…上 焦點:是在+焦點 進行態:在+VP 存在:主詞+不+在 屬於:在+類別 條件:在…下 管道:在…上 視點:在…看來

其中「在…上」、「在…中」、「在…下」可以充當許多語意的構式,當然還有 一些語料庫沒看到的構式,如:「在…邊」,「邊」指的是物體具體、明顯的邊界,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68

如:「在溪邊洗衣」,而「在…附近」、「在…旁」則用在沒有明顯界線的事物上,

如:「待在我身旁」、「在這附近」,而「旁」比「附近」更接近參照物,附近的涵 蓋範圍較廣。「在…裡」、「在…中」、「在…內」三者語意差距小,但在概念上和 使用上有些差別。

7.1.2 說明「在」隱現的原則

「在」的隱現問題在先前的文獻就討論過。本文認為隱現最主要的動因源自 於語意和功能上的必要性。必須出現的最主要原因是語意對定位概念的要求嚴格,

尤其是強調的時候,且不出現容易造成句子內部認知上的不協調或聽者的困擾;

必須消失的原因是「在」的功能被方位詞、其他修飾語取代,已不需要「在」的 功能;有定位義,且需要強調時,「在」可以出現;定位義弱,且說話者受到語 用規律制約而不強調時,「在」大多隱去,語體、語意、句法等是相互影響的,「顯 現」到「隱藏」間的位階關係對非母語者而言並不容易掌握,教師要從和學生的 溝通中引出原則,並透過整合式的練習鞏固。

7.1.3 釐清「在」易混淆的構式與相關變式

「在」的易混淆的變式包括「到」、「從」、「於」,之間因為族群相似性和語 意模糊性,有時候人們會交互轉換,但是實際上沒有一個構式是完全相同的,非 母語人士也常將語意具某種程度相似的字、詞弄混,為了避免混淆,本文根據先 前討論的結果,將彼此的相似和相異處表列如下:

表 7-1 「在」易混淆的變式比較表

相似 相異

1.到和在 都可以用來表示終點 「到」凸顯空間變化的過 程;「在」凸顯位移後的 終點位置。

2.從和在 都可以表示視點 「從」表示動作的起點;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70

持續和指出位置的功能。

5.有和在 都有存在的概念 「有」僅表示「存有」;

「在」則多了「定位」的 功能。

7.1.4 整合語料庫的分析與教材教法

本文使用兼具質性研究和量化分析的研究方法考察語料庫:最主要是以語料 庫研究法為基礎。以分層比例法和判斷抽樣法分別抽出書面語、口語的樣本;以 描寫統計法計算語意和構式的百分比;以推斷統計法中的卡方檢定和Cramér‘s V 值計算相關性,從觀察資料中推論總體的特性(桂詩春、寧春岩,1997:312); 以言談分析說明不同語料的特徵差異;以問卷法調查邊緣句的接受度;以對比法、

變換分析法分析中介語及變式;最後以內容分析法討論教科書中的編排、練習。

研究結果發現學生對「在」構式的掌握度明顯不足,而教科書的內容無論是語法 點的呈現還是順序的編排,都還有改良的空間。若以認知功能教材的設計觀點就 是多有效語料,多結合語言功能的練習,語法以歸納為主,演繹為輔,提供學生 線索以利語言知識的整合,少繁複或無意義的練習,或是文法規則的堆砌。教學 重視學生概念的建立、聯想,以及圖式在閱讀教學上的功能,更配合融合生活問 題的任務式活動加強學生使用語言的機會。

7.1.5 研究問題的討論

根據之前的討論本文試著回答本研究的研究問題:

1.「在」的概念為何?和共現的詞素有何關係?

答:「在」的本義是「草木初生」,最早的用法是動詞「存在」,之後動詞虛化 變成介詞,經由隱喻擴大用途,用來標示地點、線、面、體、範圍、條件等,

或是時間,之後當時態標記。共現詞素的特徵是多數動詞都有附著義或定位 功能;當修飾語時能支配動詞或受到動詞支配;搭配的名詞若有建築隱喻的 多用「上」,若有樹根隱喻的多用「下」。使用概念結構中的座標能定出句式 的基本元素,把這結構的內容精緻化即是句子。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71

2.「在」的構式有哪些?構式的意義、功能為何?

答:依據語料庫考察的結果,「在」的構式包含「在…上」、「在…中」、「在…

下」、「在…裡」、「在…之內」、「在…之間」等。常用的「在…上」的構式義 除了指出位置外,還有表示範圍、領域、管道的用途;「在…中」也能表示時 空範圍、領域,還有過程;「在…下」則表示情況、條件和狀態;「在…裡」

限制的是平面的範圍;「在…之內」則是空間中的範圍;「在…之間」限制兩 物體中的時空。「在」構式的主要功能是「定位」,也有介引條件、管道、視 點,充當進行態標記的功能。

3.「在」的句式變化是基於什麼認知基礎?

答:基於族群相似性和語意的朦朧性。「在」和其他句式具有語意上或功能上 的相似性,母語人士句式變換的基礎建立在語意重疊的部分,但實際上仍有 很多部分是不等同的,不能齊一觀之,然而非母語人士由於無法精確區辨之 間的差別,常以母語直接翻譯,因此誤搭、誤用的情況十分常見。

4.「在」何時可以出現?何時可以隱藏?

答:梳理先前文獻和語料庫語句的討論結果,「在」出現的原因與強調性和定 位功能有密切的關係,如果文句中兩個都需要,「在」要出現;沒有明確定位 義,強調性高,「在」可現;定位義不明確,說話者受語用規律影響,「在」 常 省略;沒有定位義,或「在」的功能已被其他詞代替,也毋須強調,如:描 寫句,「在」不能出現。至於篇章中的「在」隱現更牽涉到前後文銜接的問題,

已超過本文的討論範圍,留待有興趣的研究人員探究。

5.以認知功能教學法為基礎的語法輔助教材該如何呈現?

答:從有效語料著手而不只有句法結構,所謂的有效語料係指能讓學習者觀 察出想要教授語法點的語料。語法點要依照困難度排序。教科書中的圖像、

表格、標記也具有輔助學生學習的功能,能協助學生將習得的概念進行整合、

推展,不可忽略其教學價值,不過華語教材中的圖片除了當看圖說話的練習 外,功用明顯少很多。語料的呈現方法是由簡到繁,相似詞也可以相互比較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72

之間的細微差別。構式的演練與整合式的任務除了幫助學生運用語言,也希 望學生能融入臺灣地區的生活。教材中翻譯不應過度使用,學生應儘量學習 用華語表達,而且版本的語言可以更多元,教材若能針對學習者背景,例如 句式根據學習者的理解次序編排,話題能契合學習者的需求,如:商用華語 教材、短期留學生速成教材、青少年華語教材、旅遊華語教材等,學習效果 應該會更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