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1.3 名詞解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

回答下列問題:

1.「在」的概念為何?和共現的詞素有何關係?

2.「在」的構式有哪些?構式的形式、意義、功能為何?

3.「在」何時可以出現?何時可以隱藏?「在」的句式變化是基於 什麼認知基礎?是否有判斷的準則?

4.以認知功能教學法為基礎的語法輔助教材該如何呈現?

1.3 名詞解釋

與本研究相關的名詞解釋將於本節呈現。主要是說明文中所討論到的主要名 詞的定義和範圍,內容如下:

1.「在」構式:本文採用的構式(construction)說法,是 Goldberg 於 1995 年 的專書《構式:論元結構的構式語法硏究》(吳海波譯)所提到的,一種形 式與意義的匹配(form and meaning pairings),定義是:

C is a CONSTRUCTION if def C is a form-meaning pair <Fi, Si > such that some aspect of Fi or some aspect of Si is not strictly predictable from C's component parts or from other previously established constructions.

(Goldberg,1995:4)

假如 C 是一個形式和意義的結合體<Fi, Si >,Fi 的某些方面或 Si 的某些 方面無法從 C 的組成成分或是由其他已經確立的構式中精準的推測出來,

C 就是一個構式。

書中提到雙及物構式(Ditransitive)、致使-移動構式(Caused Motion)、

動結構式(Resultative)、不及物移動構式(Intransitive Motion)、及物構式

(Conative),後來 Goldberg(2003)將 construction 的範圍加廣,其中包含:

(1)語素:anti-,-ing(2)詞:and(3)複合詞:Daredevil(4)慣用法

(5)語法結構(轉引自吳為善,2011;石毓智,2008:121-167),還加入 構式是「形式-功能」配對的說法,想加強理論的可解釋性。不過有一些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

「在」的時空用法指的是「在」構式在使用上的特點,如:動詞與「在」

表示時間、位置的搭配,如:「我沒有在看書」、「別睡在地上」、「你哥在不在 家呢?」,或被動句如:「他們在自己的主場被打敗了」等相關句式的用法說明。

本文也將有系統地選擇「在」句式出現於文獻中和教材中的例子作為主要討 論的對象。由於時間與空間之密切性,希望透過系統的討論,條理化「在」

句式之語法、語意特性,提供教材編撰參考。

2. 時間結構:本文採用鄧守信(1985)的分法,把漢語的時間概念分為起點、

終點、過程、過程中的分點。其中過程稱作「時段」,其他稱作「時點」,重 複出現的時段或時點稱為「時頻」,例:時段-兩小時、一整年、一世紀、

三天內;時點-剛才、五分鐘前、客人到的時候;時頻-三次、很少、每天、

老是。鄧守信(1985)也將漢語時間結構分為活動(activity)、完結 (accomplishment)、達成(achievement)、狀態(state)四類,簡述如下:

(1)活動:時段出現在活動中代表活動持續的範圍,即註明起點至終點的 長度,例:我每天走三小時;時點出現在活動中表示活動開始或進行 中,例:他昨天下午(在)堆石頭;時頻出現在活動中表示頻率,例:

小孩兒老哭。

(2)完結:時段只表示活動完成時的終點,無法指明活動持續的時段,例:

他洗好衣服半小時了;時點出現在完結句中指明活動完結的終點,例:

他六點半洗好衣服;時頻一般不出現在活動句中,例:他很少煮好飯。

(3)達成:主要說明一個狀態的發生或轉變,即變化的過程,而過程是瞬 間、不持續的,時段出現在達成句中表示變化的起點或終點,例:這 隻蟲死了很久了,表示死亡發生後至說話時間的時距;出現於達成句 的時點指出狀態變化的起點與終點,例:病人是六點死的;時頻可以 出現在達成句,例:他病了三次。

(4)狀態:狀態句表示一個較穩定的生理或心理狀態,起點或終點不是重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

點,如:「我認識王大成」、「他高興了」。狀態句的時段指的是狀態持 續的時間,形容詞的狀態動詞不會和時段一同出現,例:汽油貴很久 了。狀態動詞可分穩定狀態(膽小、高、大…)和短暫狀態(生氣、

累…),明確的時點和時頻一般不會出現在狀態句當中,例:他八點 喜歡四川菜、他很常喜歡湖南菜。

3. 空間系統:齊滬揚(1998)認為現代漢語的空間系統包含方向(direction)、 形狀(form)和位置(seat)三個子系統,各自獨立但又有關聯,簡述如下:

(1)方向:需要參考點和方向相互使用,參考點可以是說話人以自己的位 置做判斷,或者是以物體和處所的位置做判斷,還可能因為語境不同 而有些差別,例:請你站在車子的前面,若站在 A 點是聽話者以說話 人的位置判斷;站在 B 點是以車子的方向判斷;站在 C 點是以說話者 和車子的整體方向做判斷,如下圖 1-1:

圖 1-1 參照點與位置

當基準確立後,主體和客體,背景和焦點才會明確,方位詞上、下、

前、後、左、右、裡、外、中、旁、東、南、西、北等「在」構式選 擇時也會更加清楚,進而達到溝通的目的。

(2)形狀:指句子中的物體所擁有的空間特性,主要包含點、線、面、體,

「在」用來標示句中成分間的關係。例一:站牌插在路旁,站牌和路 接觸的地方可以看成一個點,而站牌整體和路的相對位置是旁邊;例 二:一排機車停在人行道旁,一排機車和人行道在說話者的心中就好

說話者 A

C

B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

比兩條平行的直線;例三:書放在桌上,書和桌子接觸的是一個面;

例四:玩具在箱子的裡面,玩具在箱子這個空間裡,一般的情況下與 箱子有接觸,屬於容器融入的觀點(儲澤祥,2010:12),以上這些 觀點也運用在許多抽象的表達中,例:在他的理論中,…。

(3)位置:主要分靜態與動態。表達靜態位置需要以下三個因素:

A.表示存在,常用「有」、「是」,例:牆上有幅畫。

B.表示持續,常用「著」,例:牆上掛著一幅畫。

C.表示位置,常用「在」,例:一幅畫掛在牆上。

根據齊滬揚(1998:14)的說法,三者的等級是 A>B>C,也就 是說有了 A 的必備因素,可以不需具備 B 的因素;有了 B 就可以 不需要 C 的因素。至於動態位置的元素主要包括:原點、終點和運 動軌跡。運動軌跡為必要因素,原點和終點不一定要出現,例:「老 師來了!」這句話中,老師來的起始位置不清楚,目的地也不明,

只知道運動軌跡是從一處往說話者的方向逼近,也可能是遠離,例:

老師走了,或者經過,例:老師走過教室。

至於三者之間的關係將於文獻探討中說明。

4, 概念化:Langacker(1987)認為意義就是概念化。這種說法包括大腦的各 種活動,不論是抽象還是具體,即時或非即時,語言意義體現物理性質,

是以社會和文化為基礎、心理活動後的結果。Talmy(2000)進一步指出人 們對空間結構的概念化包括兩者:一是存在於各種空間的圖式、形狀;二 是空間系統的內容,由前者各種形狀的關係組成,各種空間的幾何圖式可 以對應到時間的陳述上(轉引自束定芳,2008),例:我在老師上課的時候 不斷地打噴嚏,概念就是分散在一線段上的數點。

5. 概念整合:Fauconnier &Turner(2002)認為人們將不同空間(space)的訊 息有選擇地提取部分意義加以整合,整合的過程在四個基本空間進行:類屬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

空間(Generic Space)、輸入空間 I(Input 1)、輸入空間 II(Input2)、合成 空間(Blending Space)。輸入訊息投射部分到合成空間,合成空間經由組合

(composition)、完善(completion)、擴充(elaboration)三途徑產出創新結構

(Emergent Structure)。例:「他在數學這個學科上下了不少功夫」可以表示 成:

表 1-2 概念整合分析

類屬空間:施事、受事、處置、方向、範圍 輸入空間 I

對某物投入、施與動作的過程 領域限制:數學

投入物:時間、精力

輸入空間 II

對某事物投入的精力、採取的態度 領域:學術科目

抽象表達:下功夫 合成空間:他在數學這個學科上下了不少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