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理論背景

3.3 認知功能學派的主張

3.3.2 句法相似性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4

式是形式和功能的配對,是一種只有表面結構的完形(Gestalt),具有不同程度 的複雜性和抽象意義,也是一個具有部分能產性(partial productivity)的整體,

構式中的缺口(open slots)能夠創造新的表達,例:動詞 give 可以出現在雙及 物構式中,但有相關意義的 donate 卻不行(Goldberg,2007;Goldberg,2013)。

在她的理論下,構式是習得的,有普遍性,構式間有承繼關係,能形成階層和網 絡。動詞的參與角色和構式的論元角色會產生交互作用,也許是融合(fusion),

或者是側重(profiling)(Goldberg,2007)。

3.3.2 句法相似性

Haiman(1985)認為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敘述的順序會對應事件的 順序,Givón 更提出了 1.數量像似性(quantity iconicity):意義越多,越不容易 預測;越重要,形式越多 2.距離像似性(distance iconicity):功能、認知、概念 上越相關,形式也越相近 3.順序相似性(sequence iconicity):其他條件相同下,

敘述順序對應事件順序(轉引自吳為善,2011)。第三條雖然不是所有人類的語 言都是如此,如英語就不適用,但華語的語序體現出時間順序現象。根據戴浩一

(1988)所提出 PTS 原則:兩個句法單位的次序取決於它們所涉及的概念領域 裡的時間順序。表示兩可(也就是不涉及時間的先後順序)的句子不涉及 PTS;

表示目的和同時的連謂結構,例:我們開會解決問題,要達到目的「解決問題」

前,必須「開會」,要遵守 PTS,所以不可以交換次序,但是如果變成同時的活 動,如:他一邊兒看書一邊兒走路,可以對調。動結式必須遵守 PTS,例:他念 完了這本書。「念-完-了」是依據「動作-結果」的順序排列而成。PTS 也可 以解釋狀語的位置,例:「他從中國來」這句話裡,「從中國」表示一個起始點,

是先於動作的狀態,故要放在「來」之前。PTS 也能解釋比較句、情狀副詞、處 所狀語的位置。除了 PTS,時間範圍原則(PTSC)也是影響華語的重要原則之 一,內容是:如果句法單位 X 表示的概念狀態在句法 Y 表示的概念狀態範圍內,

則語序為 YX。漢語的時間副詞和時間狀語一般不出現在動詞後,因為行動的時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5

距處於副詞指定的時距內。

基於這樣的精神,本文認為句子中成員的隱現、順序排列、重疊、添加詞綴、

數量等都有意無意地反映人們的認知模式,並非完全無理據性的。句法相似性和 句子中的抽象規則也會交互作用,符合兩方要求才是合法句(謝信一,1994)。

3.3.3 焦點和背景

焦點(figure)指的是一個移動或概念上的實體,具有路徑、位置、方向的 變量,相關的議題就是此變量的值;背景(ground)是一個參照實體,相對於參 照框架的靜態場景,經由參考框架可以敘述焦點的位置、位置或方向(Talmy,

2000:312),Langacker 也認為焦點相對於場景更突出,但是兩者完全獨立(李 福印,2008:309),其特徵的差別如下表所列(Talmy,2000:315-316):

表 3-1 焦點和背景的比較

焦點 背景

定義上的特徵 時空特徵不確定 充當參照實體,擁有已知 的特徵能夠刻畫焦點未 知的特質

相關聯的特徵 較易移動 較固定

較小 較大

幾何圖形較簡單(點狀) 幾何圖形較複雜 新訊息,不易預料 較熟悉,容易預料 較高的相關性 較低的相關性 不易立刻被感受到 容易立刻被感受到 凸顯程度高,依賴程度高 凸顯程度低,獨立性較高 焦點、背景的理論可以用在單句或複句上。以單句來說,焦點往往置於主語 的位置,受事當作背景,當賓語,工具當狀語,例:「她用鑰匙打開了箱子」,「她」

是焦點,「箱子」是背景,「鑰匙」是工具。工具和賓語也可以當主語,例:「鑰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6

匙打開了箱子」、「箱子被打開了」,最主要的差別是視角的不同(李福印,2008:

313-314)。若以複句觀察,Talmy(2000:327-329)提出五個原則,分別是:1.

順序原則 2.因果原則 3.包含原則 4.伴隨原則 5.替代原則,焦點和背景的特徵如下 表所列:

表 3-2 時間事件中的焦點和背景22

焦點(主句) 背景(從句) 例句

順序原則 後發生的事件 先發生的事件 車走了後他才到。

因果原則 結果事件 原因事件 他爸進來後,她才 從睡夢中驚醒。

包含原則 時間範圍小,被包含 時間範圍大,包 含其他事件

中學時期,他轉過 兩次學。

伴隨原則 接續事件,具有依賴性 事件須要有接 續事件,具有決 定性

他在上課時打瞌 睡。

替代原則 不可預料卻發生了 預期但沒發生 她在讀書而不是 在睡覺。

背景和焦點的關係有以下幾點(李福印,2008:318):

1.共存性:焦點和背景在方位、運動、時間事件都會同時存在。

2.複合性:背景和焦點並非一對一,例:鉛筆(焦點)從桌上(背景)滾到地(背 景)上。

3.語法範疇多元:除了名詞,英語等語言中有些動詞有焦點和背景,如:I tagged the box,tag 有焦點概念;I boxed those books,box 有背景概念。

4.內嵌性:有些兼語句中的名詞,焦點和背景會有重合的現象,例:我(焦點)

叫他(背景/焦點)去倒垃圾(背景)。

22 參考 Talmy 的說法所作,例句用中文代替。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7

3.3.4 原型理論

所謂的原型(prototype),根據心理學家 Rosch 和 Labov 的實驗,是一個範 疇裡的典型實例,其他的例子必須與這個典型做比對,依照相似性的高低做等級 的區別。Labov(1973)做了 bowl, cup, vase 的實驗,發現人們對這些器皿的定 義主要是靠自己主觀認定,並沒有一個客觀標準;Rosch 的「鳥」實驗也發現人 們對「鳥」的典型有認知上的差異,大多數人認同的是「知更鳥」和「麻雀」(轉 引自吳為善,2011)。另外一例,什麼是貓的典型?有人可能說是波斯貓,有人 說是美國短毛貓,但應該不會有人說「獅子」,雖然牠也是貓科動物。從這些例 子我們可以看出貓原型的特色:四肢腳、有毛、有銳利的雙眼、很強的跳躍力、

靈敏的聽覺和嗅覺,還會不停地叫「喵喵」。其他相關研究如:Berlin & Kay 的 顏色研究、動物、傢具、形狀、數字…到詞彙和語法,都可以分成三個範疇:上 位範疇(superordinate category)、基本範疇(basic level category)和下位範疇

(subordinate category)。同一範疇的詞語組合有優選性,基本範疇向下組合也具 合理性,一般不能接受的是下位範疇或基本範疇與上位範疇的組合(吳為善,2011:

49-50)。基本範疇的結構是原型結構,由原型結構向外拓展網絡,有如輻射,Lakoff 稱之為「輻射狀範疇」,如下圖 3-9。基本範疇的特色是:1.不能通過一組充分必 要條件來定義(Coleman & Kay,1981)2.基本範疇具有家族相似性(family resemblance),所謂的家族相似性的表現形式是 AB、BC、CD、DE,每一個事 物至少有一個或數個屬性與其他事物相同,但是沒有或很少屬性是大家共有的

(Rosch & Mervis,1975)3.原型範疇中成員的身分具有程度上的差別(Rosch,

1978)4.範疇的邊緣模糊(Mervis & Rosch,1981)5 範疇和推理建立在經驗主 義(experiential)上而非客觀主義(objectivist)上 6.原型概念具有可變性

(flexibility),也就是百科知識和語意知識沒有清楚的界線,兩者的特徵可以轉 換(以上轉引自 Geeraerts,2012:161-16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8

圖 3-9 輻射狀範疇

Lakoff(1987)提出理想化認知模式(ICM):認知模式組織思維,並用在範 疇的建構和推理,人類的語意延伸無法脫離原型的拓展,依照結構不同可分成命 題、意象圖式、隱喻映射和轉喻映射四類(引自吳為善,2011:37-39):

1.命題結構(propositional structure):人們知識的存在形式,包含某個語意 範疇涉及的相關背景知識或信仰,如:「殺青」和「完成」的關係。「殺青」

在辭典23 上的意思是指「古時用竹著書,初稿寫在青皮上,青皮浮滑容 易改抹,修改完畢後,就去掉青皮,寫在竹素上,叫作『殺青』,現在多 指著作完成或電影拍攝完畢」。但是不知道涵義的人就無法了解「殺青」

為何會和「完成」的語意連在一起。

2.意象圖式結構(image-schematic structure):由人對世界的體驗的前概念意 象組成,是概念形成或拓展的的依據,有:路徑、位移、容器、導管等。

3.隱喻映射(metaphor mappings):一個命題結構或意象圖式結構從某個源 域映射到目標域,這就是隱喻,例:「憤怒就是火焰」,人們用火來理解憤 怒;或「人生就是戰場」,以戰場上的殘酷景象理解現實生活中的殘酷。

4.轉喻映射(metonymy mappings):映射發生在同一概念域中,用經驗域容 易感知的部分來映射整體或其他部分,例:「行政院下了一道命令」,「行政 院」指的不是建築物而是在裡面辦公的官員。

23 詳見柯綉雪(1996)《辭海》,台北縣:鐘文出版社,頁 534。

中心原型義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9

3.3.5 隱喻和轉喻

隱喻是來源域映射到目標域的過程,立基點是兩者的相似性,相似性和個人 經驗關係密切;換喻係指類似或相近的領域因為關係密切而有轉換的現象,是以 密切程度(contiguity)為基礎(Lakoff&Johnson,1980)。隱喻是認知的方法,

本質上是概念性的,不是言語上的,也因此被稱為概念隱喻(conceptual metaphor)。

隱喻是跨概念域的映射,源域單向投射至目標域,這些基礎奠基於人類固有的生 活經驗、身體經驗,人們在使用時絕大部分是潛意識的,例:「山腳」、「筆頭」、

「時間是金錢」、「爭論是戰爭」(李福印,2008:132-133)。

轉喻不涉及跨域的映射,Langacker(1993)認為這是一種參照點現象,也 就是用轉喻表達的實體當作參照點,為實際想表達的事物提供心理通道。概念轉 喻生成的原因主要來自於不同事物間的相鄰關係,人們傾向使用和自身有關、較 容易感覺到的、典型的、功能強的來轉指與自身無關、抽象的、非典型的、功能 性的事物,轉指的方式主要分為 1.整體轉部分和 2.不同部分的轉指,以下是 Kövecses & Radden(1999)的分類(轉引自吳為善,2011:154-159):

1. 整體轉部分:(1)度量轉指:以度量大的當作全部的量,例:這隻筆有 多長?(2)構成轉指:用材料構成整體,例:我的那件羊毛還蠻貴的。

(3)事件轉指:分事件和整體事件的轉指,例:在這樣的國家,賣武器 的比賣食物的還多。(4)範疇成員間,例:這是什麼花賣這麼貴!(5)

範疇和特徵間,例:今天的夜空很希臘。

2. 不同部分的轉指:(1)行為轉喻:行為轉換成施事、受事、工具等,例:

導演還沒到。(2)感知轉喻:人們感知和所感知的部分轉換,例:你所

導演還沒到。(2)感知轉喻:人們感知和所感知的部分轉換,例:你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