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理論背景

3.3 認知功能學派的主張

3.3.6 概念化與概念整合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0

換:沙鷗翔集,錦麟游泳,鱗片和魚之間的互換(7)容器轉喻:車子沒 電了,指的是電池沒電,用整台車代指(8)地點轉喻:總統府發布一則 聲明,這裡指總統府裡的人。

3.3.6 概念化與概念整合

Langacker 認為概念化就是意義,可以視為物理現象,包含大腦中的心理活 動,可以是新的、舊的、即時的、非即時的、抽象的、直接的感受,而語言意義 包含概念和心理意象,心理意象表示大腦用各種方法組織某一種感受到的景象。

說話者在選擇詞彙和結構時,說話者就是以某種方式組織感受到的場景(束定芳,

2008:106)。組織、認知的的方式包括注意力(Attention)、判斷(Judgement)、

格式塔(Gestalt)、視角(Perspective)(Croft & Cruse,2004),Talmy(2000)

則用了另外的分類法:構形系統(configurational system)、視角系統(perspectival system)、注意力系統(attentional system)、力動態系統(force-dynamics system),

其中構形系統裡的分布模式(pattern of distribustion)和軸向性(axiality)將在 後文提到,在此先說明(Talmy,2012:98):

1. 分布模式:物質的行為在時間上的存續可以透過語法和詞彙標示,例:

(1)單程不可復位(one-way non-resettable):die,kill

(2)單程可以復位(one-way resettable):fall,drop

(3)全週期(full-cycle):flash,hit

(4)多次(multiplex):breathe,beat

(5)穩定狀態(steady-state):sleep,carry

(6)有梯度(gradient):widen(不及物), widen(及物)

動詞的特性不同,在構式中的限制也不同,這也比鄧守信(1985)的動 詞三分法:動作、狀態和變化更清楚,也具有更強的解釋性。

2. 軸向性:英語成對的形容詞在標示程度時所使用的副詞是不同的,sick 和 well 在下列句子中的接受度有差別,例: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1

(1) He’s slightly sick /past the border/well/at the border.

(2) He’s almost well/at the border/? sick/?past the border.

造成這之間的差別最主要是這些詞項在概念軸之間的關係不同,well 指 的是終點,而 sick 指的是該線段的其他部分,well 指的是個點,不搭配 帶少量意義的 slightly 而是帶多量意義的 almost,表示經過一段時間後達 到一個終點;sick 是一種狀態,加帶有少量修飾的 slightly 能讓軸向性更 清楚,代表一點點傾向生病的一方,如下圖所示:

is almost well/at the border almost well/at the border

is slightly sick/past the border

圖 3-10 形容詞和副詞的軸向性

事實上,華語「不」和「沒有」和「在」的搭配也有類似的特 性。根據石毓智(2001:342)的研究發現:「沒」是離散量詞語的否 定而「不」是連續量詞語的否定,但是「他不在家」和「他沒有在看 電視」這兩句話裡「在家」的概念圖式比較像點,表示「當下的存在」;

而「在看電視」的概念圖式比較像線段,表示「靜態的持續動作」,這 樣的搭配和石毓智的說法似乎有出入。本文認為,根據原型理論,被 視為同一範疇的詞語可以相組合,也因此「沒」具有離散性質,「不」

具有連續性質,與概念軸的特性相符,如下圖 3-11,所以並沒有違反 概念結構內在的一致性,不過還有更多「不」和「沒」的分布仍有待 釐清。

slightly sick/past the border

well

sick/past the border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2

圖 3-11「不」、「沒」與「在」的搭配

除此之外,概念化過程中的自然路徑(natural path)也是組成語序的重要關 鍵,例:「貓打碎了花瓶」主要有以下四條路徑構成(Langacker,1999:363):

1.動作和參與者的路徑,屬於物理層次,起點是施事者。

2.事件各個部份的組成路徑,屬於時間層次,起點是事件的開端。

3.各個詞彙出現的順序,屬於語言表達的層面,起點是第一個詞。

4.根據動作參與者凸顯性大小,形成心理層次的順序,起點是主語。

Langacker(2001:22)還提出其他自然路徑包含:言語時間、位置路徑、

事件的時間順序、沿著某尺度上連續的點、參照點關係、移情、因果鏈、句子從 主句到從句的組織、觀點鏈、整體到部分、語法關係從主語到賓語到其他的排列,

比戴浩一(1988)所提的 PTS 原則多了更多切入的點。

但是當來自不同空間的概念要進行結合時,概念整合(conceptual integration)

就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這主要用來解釋源域和目的域概念映射的問題。按照 Fauconnier & Turner(2012:349-350)心理空間(mental space)的說法,主要可 以分成四個部分:兩個輸入空間、一個類屬空間、一個合成空間,下圖是投射過 程,兩個輸入空間共有的部分組成類屬空間,而類屬空間映射到每個輸入空間,

確定跨空間映射,兩個以上的輸入空間部分投射到整合空間,經過「組合」、「完 善」、「擴充」後產生創新結構,這三個途徑的內容如下(Fauconnier & Turner,

2012:351):

1.組合:將輸入空間的要素組合起來,產生單一輸入空間所沒有的各種關 係,被投射到整合空間的要素有單獨的也有融合的。

2.完善:整合空間引入背景概念結構和知識中,組合的結構經由其他結構得 在家

不+在家

在看電視

沒+在看電視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3

到完善。

3.擴充:整合的結構經過自己的新原則和邏輯可以無限地進行整合的認 知活動。

圖 3-12 概念整合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