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在」構式的概念、特點與原則

4.4.3 改句的基本原則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7

這個動作在出生後就完成了,不強調「持續」,不過是合理的語意。這裡的「有」

表示擁有,多數人可能認為這是主動意,和原句差太多,所以無法接受。

(48)那浴滿陽光、沿著台地而建、點綴著愛琴海的克列特神廟(平衡)↛

那浴滿陽光、沿著台地而建、在點綴愛琴海的克列特神廟→那浴滿 陽光、沿著台地而建、點綴了愛琴海的克列特神廟↛那浴滿陽光、沿 著台地而建、有點綴愛琴海的克列特神廟

「點綴著」的靜態持續義和「在+V」的動態進行義不同,加了「了」與「克 列特神廟」完成後「點綴」愛琴海的語意近似。「有」的句法錯誤,後不加動詞。

(49)一張張織著紅花綠草的羊毛毯掛在四周(平衡)↛一張張在織紅花 綠草的羊毛毯掛在四周→一張張織了紅花綠草的羊毛毯掛在四周→

一張張有紅花綠草的羊毛毯掛在四周

「織+著」是一種狀態的持續,一旦換成「在+V」,動態義增強,不合原義。

加了「了」標示動詞「織」已結束,而「有」表示「羊毛毯」上存有「紅花綠草」, 兩者可被接受。

(50)其字裡行間,也不時吐露著同樣的訊息(平衡)→其字裡行間,也不 時在吐露同樣的訊息→其字裡行間,也不時吐露了同樣的訊息→其字 裡行間,也不時有(著)同樣的訊息

「著」表示動作的持續,和原句改成「在」表示「吐露」是「不斷地」,和 語句中「不時」是相吻合的。「吐露+了」表示動作是有間斷、有結果的,而每次 都表現相同的訊息,此句可以接受。而「有」後面加「著」,表現較短時間的狀 態,語氣比較舒緩。

4.4.3 改句的基本原則

由以上的討論可知「在」和「把」、「被」、「著」、「了」、「有」字句並非可以 任意更換,為了協助師生判斷,而不只陳述現象,本文將改句時必須遵守的原則 羅列如下表 4-4,而改句時也必須思考以下幾個問題: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9

複持續(走著走著)用「著」 特徵:〔±達成〕、〔±伴隨〕、﹝±

已然(現實式)﹞、﹝±淡化終 結﹞則會失敗,例:「門關著」

不能換成「門在關」,「著」

凸顯「關」這個狀態的延續,

但是「在+關(V)」是以說話時 間當基準,想表示「關」的動 作已完成後的持續,可是實際 上「關」的動作並未完成,語 意矛盾,視為誤句。

4.在→了 「了」表示狀態實現或變化 動詞要有完成義,且動詞不接 受心理動詞,如:「愛」、「恨」、

「想」、「害怕」、「生氣」等 5.在→有 存有句,引出新主題 存在句大多可改換「在」字

句,且牽涉到「在」的隱現

4.5 小結

綜合本章「在」構式的概念、意義、隱現和構式轉換成不同構式(即功能) 的討論,本節以Lakoff的輻射狀範疇示意圖為基礎,配合語法化

(grammaticalization)的過程說明概念延伸的緣由(如下圖4-6),以便釐清語意、

功能,幫助之後的分析。「在」的本義是「草木初生」,表示「存在」,金文加了

「土」代表存在於地上(顧建平,2008:1264)。張赬(2002)調查先秦至明代 的「在」,發現「在」主要是用來引出動作的歸結點,如《左傳》「亡在草莽」; 滯留的場所,如:「王陵須是漢將,住在綏州茶城村。」《敦煌變文集41》;表示 時間的用法很早就出現了,例:「殷鑑不遠,在夏后之世」《詩經.大雅》,到了清 代,《紅樓夢》等章回小說裡的「VP+在+NP」結構越來越多,如:「平兒站在炕 沿邊, 打量了劉姥姥兩眼」、「丸了龍眼大的丸子,盛在舊磁罈裡,埋在花根底下。」

(王偉,2009)「在」表示「正在進行」,是「正在」省略「正」的結果,清代前 沒這樣用,如:若是還在應考,賢契留意看看《儒林外史‧第七回》(太田辰夫,

2003:256)。五四之後,受到翻譯文字的影響,「在」放句首當時間詞的情況大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1

分不同會有選擇的差別,以下是參考先前文獻後得到的結果:

1.「在…上」:可以用來表示具體和抽象位置、管道、領域、某個方面,例:「在 桌子上」、「在這個基礎上」、「在這個系統上」、「在生物學上」、「在經濟上」。 2.「在…下」:可以用來表示具體和抽象位置、情況、狀態,例:「在桌子底下」、 「在共識下」、「在國科會專案計畫補助下」、「在神智不清的狀態下」。 3.「在…中」:可以用來表示具體和抽象位置、範圍、領域、過程,是時間和 空間的結合,例:「在會中」、「在現今快步調的臺灣社會中」、「在所有來的 參賽者中」、「在物理學中」、「在過程中」。

4.「在…內」:可以用來表示具體和抽象位置,凸顯的是空間中的範圍,可以 變成「…在內」,例:「在兩週內」、「在校園內」、「費用不包含在內」。 5.「在…裡」:可以用來表示具體和抽象位置,凸顯的是平面裡的範圍,例:「在 盒子裡」、「在他的作品裡」、「在團隊的研究裡」。

6.「在…(之)間」:可以用來表示具體和抽象位置,凸顯的是時空位於兩件事 物(超過兩件常用「之中」)的中間,例:「在真實與虛幻之間」、「人與人之 間」。「之」的出現與否取決於語句的清楚性和語氣,例:「?人與人間」和 「人與人之間」前者容易和「人間」一詞混淆,所以「人與人之間」較常出 現,多了「之」語氣也比較緩和、平順。

另一方面,本文透過句式變化討論的結果,認為句式變化的認知基礎源自於 族群相似性(family resemblance),相似概念之間沒有清楚的界線(鄭昭明,1993:

311-316),而正是這種語言的朦朧性(fuzziness)觸動意義相近的句式變換,然 而句式本身也要達到內部的一致性,如:句法的限制、概念的合理性、使用頻率 的高低都是變式可否被母語人士接受的原因,釐清變式的相同和相異處能幫助學 習者在適當語境中選擇符合自己溝通目的的構式,而接收到母語人士不同的說法 時也能迅速理解。至於母語人士和非母語人士的「在」使用差異為何?市面上現 有教材的優點和不足之處為何?又如何在華語教材中實踐調查的成果,這些問題 將在之後的章節一一說明。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2

第五章 「在」於語料庫中的分析與華語教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