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1.4 研究方法

1.4.4 資料分析

1.4.4.3 分析方法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2

老師自編的教材固然較符合自己學生的需求,但本文所檢視的教材針對 性沒那麼強,以國內外華語中心常使用的《新版實用視聽華語》、《遠東生活 華語》、《實用中文讀寫》,以及坊間常見的《漢語大師》系列等四套教材為主。

檢視的重點包括語法點的解說、句型的選擇、編寫的方式是否有符合語言事 實或學理依據,若沒有又該如何改進才能更符合現實語境。

1.4.4.2 資料選取

進入各搜尋介面後,鍵入「在」,若有詞類項則限定詞類,如:中央研究院 現代漢語標記語料庫將「在」的詞類主要分成 VCL(動詞後接地方賓語,共 1721 筆資料)、VG(分類動詞,共 427 筆資料)、D(副詞,共 2337 筆資料)、P(介 詞,共 5000 筆資料)四類,共 9485 筆資料,層內同質,層間異質,屬分層比 例抽樣法,樣本數的決定法如下(陳俊良,2011):

設母體為為常態分布,若研究者希望估計誤差在 3%以內,且信賴度是 99%,需 要考察的數目為:α=0.01,Z0.005=2.57,e=0.03,則樣本數 n= 2=1835,

其中 0.5 是保守估計的母體比率,因為此時所需的樣本數會最大。

至於每層的選取數如下:

VCL:1835×

=333 VG:1835×

=83 D:1835×

=452 P:1835×

=967

口語語料受限於語料數量和內容故只抽取 200 筆,中介語取樣則依國籍和程度選 取代表性樣本說明,採用判斷抽樣法。

1.4.4.3 分析方法

本研究分析正確句子和誤句所採用的方法為對比研究法(contrastive study),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

又稱對比法研究,為了避免和對比分析5(contrastive analysis)混淆,本文採用 對比法研究這個說法。首先調查臺灣華語語料庫中「在」各項目的句式,隨後觀 察華語學習者「在」字使用的情形,並考察華語教材呈現「在」的內容,歸納特 點並設計新的教材。以下就對比法研究的特點、限制、選擇的理由加以述說:

1.對比法研究的特點

「對比法研究」是語言學研究的基礎。透過「最小差異組」(minimal pairs)

的比較人們可以有效地指出語言的差異,例如:

(1)他在學校上課 (2)小明住在宿舍

他上課在學校 小明在宿舍住

在學校,他上課 在宿舍,小明住

身為母語者,由於環境的優勢,要區辨中介語的錯誤並不是困難的事,母語 使用者擁有得天獨厚的語感,可以找到對應的正確語句,並且可以從語料中歸納 出結構「NP+在+L+VP」或是「NP+VP+在+L」,但是如果換成以下動詞,

兩個原本正確的語句就會變成病句,例:

(3)他在學校死。 (4)小明睡覺在宿舍 於是有人認為動詞的音節和能不能進入這兩個結構有很大的關係,因為:

(5)他在學校死/~活/~吃/~學/~讀…

(6)小明寫字在宿舍/~洗澡/~看電視…

然而為什麼以下的句子有些母語人士可以接受,但有些看似符合假設卻不被接受,

例:

(7)他在學校玩/他在學校生存。

(8)小明病在宿舍/小明病死在宿舍

「對比法研究」就是從合法和和不合法的句子中尋找語言的規律和原則,而 語言學家根據句子的接受程度,標了以下的符號(桂詩春、寧春岩,1997:50):

5 指兩種語言選擇同類項進行比較,詳見陳俊光 (2008)。對比分析與教學應用。台北:文鶴出版 有限公司,頁 12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4

(9) What did you buy?

(10)?What did who buy?

(11)??What who bought?

(12)? Why who bought the book?

(13)Who why bought the book?

句子的好壞決定人們的接受程度,(9)是正確的句子,(13)是錯誤的句子,

至於(10)、(11)、(12)則位於模糊地帶,有人可以接受,有人排斥,因此一些 語法學家稱之為邊緣句(marginal sentences),本研究討論的句子主要還是以語 料庫中正確的句子為主,誤句是透過問卷6詢問受過高等教育之母語人士,提高 正誤句判讀的可信度,避免研究者誤判。

2.對比法研究的限制

關於對比法研究的限制,大致如下所列:

(1)對比法研究只能找出語言使用的限制,但是無法呈現這些限制背後的原 因。原因的說法有很多,而本研究傾向採用完形心理學(Gestalt

Psychology)的研究成果當作人類語言諸多限制解釋的依據,和傳統語 法相較之下,此種說法更重視句法和語意的整體性和不可分割性,較貼 近說話者的感受。

(2)對比法研究需要大量的語言資料來做比較,然而抽樣的數量和選取內容 的傾向都會影響詮釋者的立場,難免會有個人的主觀意識。

(3)不少個案的資料並未詳細記載,如:來源、類別、語言使用者的性別、

知識水準、年齡、族群等,沒有這些資訊,研究者在推論時會與現實有 落差。

3.選擇對比法研究的原因

對比法研究比大型的語言和心理實驗較為節省成本、加上近年來語料庫的發

展,資料的搜尋更為便捷,要取得大量的樣本也不是問題,也更能看出語言現象

6 詳見文末附錄一。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5

的脈絡,而使用比較的方法也較能看出母語和中介語的差異。

4.其他分析法

除了上述的研究法以外,本文討論句式變換時將使用變換分析法。變換分析 法並非喬姆斯基的變形語法(transformational grammar),主要是透過變換,讓研 究者了解不同結構之間的關係,這需要遵守一些原則(陸儉明,2005):

(1)一個合格的變換必須形成一個變換矩陣(matrix)。這個矩陣包含三部 分:一是原句式,放在矩陣的左邊;二是結構上和原句式相近的變換式,置 於矩陣右邊;三是表示變換關係的符號,以「→」表示關係成立,若變換後 會出現誤句,表示關係不成立,則用加斜槓的箭頭標示「↛」。

(2)在變換矩陣中,原句式的實例必須詞類相同,高層次語意關係一致,在 以下實例(a)、(b)中,鮮花、對聯都是名詞,桌和門表示位置,高層次語 意關係表示靜態的存在:

(a)鮮花放在桌上→桌上放著鮮花 (b)對聯貼在門上→門上貼著對聯

(3)變換矩陣的右邊是變換式的實例,詞類必須相同,高層次語意關係也要 一致,如以下(c)、(d)兩句:

(c)桌上放著鮮花 (d)門上貼著對聯

(4)變換矩陣中每一橫列左右兩側的句子,基本語義結構必須一致,如(a) 和(c)的動作「放」和受事「鮮花」的關係是「桌上是鮮花存在的處所」, 所以兩者的語意關係一致。(b)和(d)的動作是「貼」,和受事「對聯」

的關係是「門上是對聯存在的位置」,所以基本語義結構一致,箭頭成立。

(5)雖然變換後的句式的基本語意結構一致,但變換前後句式的高層次語意 關係仍有些差別,如:(a)以「鮮花」為話題,說明「鮮花和桌子的關係」, 跟(c)以「桌上」為話題,說明「桌上的存有物是鮮花」,兩者所採取的 焦點和背景不同,也因此句式的選擇有些差異。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6

透過上述原則,可以剔除一些看似一樣,但卻是魚目混珠的例子,如以下(e)

(f)(g)三句:

(e)他跳在墊子上→他在墊子上跳著 (f)她寫在板子上→她在板子上寫著 (g)風吹在我的臉上↛?風在我的臉上吹著7

這裡的原句式表示活動,屬動態,和(a)(b)表示靜態的存在不同,也因 此改成以下(h)(i)(j)三句時,不論是用法和感受和原句差別很大:

(h)他在墊子上跳著 (i)她在板子上寫著 (j)?風在我的臉上吹著

本文將依照上述原則配合語意範疇分析法,也就是把語句使用的背景、概 念、特徵書寫出來,以釐清不同構式間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