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南洋公學(一八九六至一九0五)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南洋公學(一八九六至一九0五)之研究"

Copied!
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南洋公學(1896 ~ 1905)之研究

計畫類別: 個別型計畫 計畫編號: NSC91-2413-H-009-001-執行期間: 91 年 08 月 01 日至 92 年 07 月 31 日 執行單位: 國立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 計畫主持人: 黃坤錦 報告類型: 精簡報告 處理方式: 本計畫可公開查詢

國 92 年 8 月 5 日

(2)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

þ 成 果 報

告 □期

中進度

南洋公學(1896~1905)之研究

計畫類別:

þ

個別型計畫

□ 整合型計畫

計畫編號:NSC 91-2413-H-009-001

執行期間:91 年 08 月 01 日至 92 年 07 月 31 日

計畫主持人:黃坤錦

共同主持人:

計畫參與人員:

成果報告類型(依經費核定清單規定繳交):

þ

精簡報告 □完整

報告

本成果報告包括以下應繳交之附件:

□赴國外出差或研習心得報告一份

□赴大陸地區出差或研習心得報告一份

□出席國際學術會議心得報告及發表之論文各一份

□國際合作研究計畫國外研究報告書一份

處理方式:除產學合作研究計畫、提升產業技術及人才培育研究

計畫、列管計畫及下列情形者外,得立即公開查詢

(3)

□涉及專利或其他智慧財產權,□一年□二年後可公開

查詢

執行單位:國立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

中 華 民 國 9 2 年 8 月 5 日

南洋公學(1896~1905)之研究

一、 中英文摘要:

(一)中文摘要 南洋公學係今日交通大學之前身,南洋公學首創「師範院」,為我國 正式師範教育之肇端,其後又設外院、中院、上院、特班、譯書局等,學 制自下而上完整銜接,而又左右連貫,靈活有機。 本人近年研究領域為通識教育、.師資培育、教育史哲,目前除擔任 此等課程外,並任交通大學教育學程中心主任及教育研究所所長,深感有 責任和使命,對在中國教育史上佔有極重要地位且為交通大學前身之南洋 公學,作全盤而深入之研究。由於台灣現有資料不甚完整,大陸方面之研 究則多以中共之觀點敘述,為期還原歷史事實真貌,並從教育本質觀點出 發,尋求歷史客觀本然,實有研究之必要。 本研究探討南洋公學之創校宗旨、學制體系、課程設計、修業規定、 教學方法、教育實習、評量方式、師生作息等。其中又以「師範院」為中 心重點,綜合教育史哲、通識教育、師資培育而進行研究。研究採歷史文 獻和訪問調查兩種方法進行。 關鍵詞:南洋公學、師範院、盛宣懷、特班、譯書局 (二)英文摘要

Nanyang Public College in Shanghai, the predecessor of 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 in Taiwan, was founded in 1896 with the suggestion and planning of Xuhanhuai Sheng, Minister of communication and post of Chin dynasty. “Teacher College” is the first institution in Nanyang Public College, and it is the beginning of formal and public teacher education in China.

Besides Teacher College, Nanyang Public College possess Outer (Elementary) School, Center (Secondary) School, Upper (Higher) School, Graduate School, Translation School, and Japanese School. With the Teacher College as the central and pivotal part, Nanyang Public College played an unique and pioneer role in modern Chinese education.

(4)

education, teacher education, and educational history & philosophy. In addition, I have been the director of the Center of Teacher Education, and director of Institute of Education of National Chiao T ung University. With this particular job and position, I have the interest and responsibility to conduct a complete and deep research of Nanyang Public College.

The aim, school system, curriculum design, study rule, teaching, evaluation, teaching practicu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culty and student of Nanyang Public College are the scope of this research. Putting the “Teacher College” of Nanyang Public College as this study center, this research integrates the educational history and philosophy, general education, and teacher education as a view and vision to improve the teacher education and to get the excellence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in Taiwan.

The main research methods include historical literature review and current researcher interview.

Key words : Nanyang Public College, Teacher College, Xuhanhuai Sheng, Graduate School, Translation School

二、

報告內容

(一) 前言 本人五年內主要研究領域為 1.大學通識教育 2.師資培育 3.教育史哲,有鑑 於自 85 學年交通大學成立教育學程,本人即擔任教育概論和教育史哲之 課程,並兼任教育學程中心主任;自 90 學年度起交通大學成立教育研究 所,開授教育史哲、教育行政、師資培育之課程,並兼任所長職務,因此 除對大學通識教育有所論述和參與各大學校院之評鑑外,對於教育史哲和 師資培育是近五年研究之領域。曾撰寫「從南洋公學師範院到交通大學教 育學程中心」、「創設南洋公學對素質教育和創新人才之啟示」兩文(如附) 作此研究計畫之先期初步試探。其中交通大學之前身為南洋公學,其於 1897 年最先創設「師範院」,為我國師範教育之肇端,本人深感有責任和 使命,宜對南洋公學有全盤而深入之研究,尤其以「師範院」為中心重點, 綜合教育史哲、通識教育、師資培育而進行研究。 (二) 研究目的 1. 滿清自西元 1894 年中日甲午戰爭失敗之後,國內有識之士察覺實施 三十多年(1862~1894)的「洋務自強運動」僅學習西方「船堅炮利」 之軍事科技,不足以和日本「明治維新」除學習西方軍事科技之外, 亦研習西方政治,經濟、法律、教育等,甲午戰敗之教訓,對當時知 識份子有深切之反省。當時,清廷辦理洋務之郵傳部大臣盛宣懷即深 有上述之感,遂於 1896 年上奏於上海籌設「南洋公學」。南洋公學

(5)

1897 年首創師範院,為我國正式師範教育之肇端;其後又設外院、 中院、上院,類似近代之小學、中學、大學;又設特班,類似現今之 研究所;又設譯書局,翻譯西方典籍;又設東文學堂,翻譯日文書籍。 凡此等學制在當時均屬創舉,且學制自下而上完整銜接,而又左右連 貫,靈活有機。當年何以有此等學制之創設,對我國其後學制發展有 何影響,其優缺點何在,均頗值研究。 2. 南洋公學之創設,因清末鑒於僅習科技不足為憑,而必須兼習西方之 政治、經濟、法律、教育等,在當時固屬深刻之見識。觀諸今日我國 高等教育長期以來,偏向科技經濟,而輕忽人文教育,當今二十一世 紀有識之士,也深見此中偏頗。大學教育必須科技與人文平衡兼重, 方能在二十一世紀國際競爭中真正邁向卓越,則探究南洋公學之創校 宗旨,對今日而言有其歷史之必要和現代之意義。 3. 「南洋公學」1897 年首創「師範院」,係我國師範教育之肇端,師範 教育界常有引述,但是對於此師範院之詳細情形,並未多作說明敘 述,引以為憾。當今我國師資培育多元化之後,除師範校院外,各大 學紛紛開設教育學程以培養師資,但對我國師範教育肇端之南洋公學 師範院,多不甚清楚,實有深刻研究其創設主旨以及其與外院、中院、 上院、特班、譯書局、東文學堂之教學關係,將這一段我國最早的師 範教育史予以充實,就學制體系、招生考試、修業規定、課程設計、 教學情形、實習情形、教學評量、師生相處等進行多方深入之研究, 相信必有助於我國當今多元化師資培育之借鑑。 4. 南洋公學創設時,兼重科技工商與人文法政,亦即冀望科技與人文之 平衡,然其後清廷將南洋公學改制為「商部高等實業學堂」,只以工 科為主,其後校名不斷改變,長期忽略人文社會科學。交通大學一直 延至近年方成立人文社會學院,其內有外文系、傳播研究所、教育學 程中心、教育研究所等,然亟有待強化茁壯,以期交通大學在強勢科 技當中,仍能重視人文社會學科,使南洋公學創校之旨意,真正予以 發揚,大學教育方能夠健全成長,以邁向卓越。 5. 此項研究,在台灣有關文獻資料不多,當初創校和其後辦學之原始文 獻,大部份留存於上海交通大學,而在台灣所有者,大多為當年老校 友所存或編印,仍覺不甚完整,缺漏頗多;而大陸方面,近年據聞其 有部份之整理和著作,然而大多以中國共產黨之歷史觀點敘述,觀點 恐有所偏,為期還原歷史事實真貌,並從教育本質觀點出發,排除海 峽兩岸當今之政治意識型態,尋求歷史客觀本然之事實,實有其必 要。研究主持人之現職,深覺有此教育史之使命感和責任感。 (三) 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用歷史文獻和訪問調查兩種方法 1. 歷史文獻研究:閱讀國內有關南洋公學及當今交通大學有關之文獻資

(6)

料。 2. 訪問調查研究:訪問在台灣當年交大老校友及有關人士,如盛宣懷現 今在台灣之孫嗣盛毓鵬先生,在台復校校長凌竹銘先生之後代等。 (四) 結果與討論 1. 宏大深遠的創校宗旨 中英鴉片戰爭,英法聯軍之役,清廷一再失敗,朝廷重臣因而倡議學習西 方「船堅砲利」的洋務自強運動。洋務自強運動自一八六一至一八九五年 三十五年期間,所開設的洋務學堂,大致可分為三類:第一類為軍事學堂, 第二類為技術學堂,第三類為方言學堂,也就是外國語學堂。這三類洋務 學堂,其設校目的在於「船堅砲利」的強兵政策,因此是以軍事學堂和技 術學堂為主,即使有方言學堂,其目的亦僅在於培養外交和翻譯人員,而 非深入研究西洋文化,亦即僅局限於學習西洋語言文字而已,並未觸及和 探究西方的文化思想。 此外,這三類洋務學堂,都是單科性質的學堂,如軍事、技術、外語等單 一項目,而非綜合性、多科性的學府。 一八九五年甲午戰爭又失敗,國人方知僅只學西方的「船堅砲利」是不夠 的,因而多認為在西方科技和語文之外,應該更深入研究其文化思想。科 技和語文是外在的顯性文明(Civilization),而此種文明之下,必有其內在 的潛隱文化(Culture)如思想和制度作為根基。要學習西方或要瞭解西方, 必須對其外在的物質科技之外,更探究其內在的精神思想文化。 交通大學的創校人盛宣懷,時任郵船部大臣,便是在上述時代背景和思想 見識上,於光緒二十二年(一八九六),上奏籌設南洋公學,其「請設學堂 片」中便明言:「日本維新未久,觀其來者,亦往往接武西士。中國遣使交 鄰時逾二十載,同文館培植不為不殷;遣使之員閱歷不為不廣,然猶不免 有乏才之歎者。何歟?毋亦孔孟義理之學未植其本, 中外政法之故未通其 大,雖嫻熟其語言文字,僅同於小道,可觀而不足以致遠也」。由此奏文可 知,南洋公學之創校宗旨,不同於洋務自強運動時期的僅見及西方船堅砲 利的軍事、科技、和語言文字而已,而是有見於甲午戰爭的勝負,證明日 本的「明治維新」優於清廷的「洋務自強」,因而創校宗旨必須擴大格局, 作深思遠慮,盛宣懷因而在同一奏摺中主張:「籌款設立學堂,招選生徒, 延訂華洋教習,分教天算、輿地、格致、製造、汽機、化礦諸學」之外, 又力陳南洋公學內的達成館必須「取成材之士,專學英法語言文字,專課 法律、公法、政治、通商之學,期以三年」。可見南洋公學創校宗旨是包含 基礎科學、工程科技、人文法政、和工商管理四大類的,既不同於前述「洋 務運動」時期的單科設校,更不同於以後的僅學西方語言文字而已。南洋 公學創校時這種宗旨,一方面顯示其符應時代背景的革新需求,兼顧人文、 社會、自然、科技的學習探究,更顯示其宗旨的宏大深遠,高瞻遠矚。 2. 連貫銜接的完整學制

(7)

南洋公學創立時,設有師範院、外院、中院、上院、特班以及譯書院。學 校制度在教育理論中常要求達到「上下銜接暢通」和「左右聯貫靈活」, 南洋公學的各院便呈現此一特色。 (1) 外院:類似今日的小學和國中階段,盛氏宣懷奏摺中言:「倣日本師 範學校有附屬小學校之法,別選年十歲內外至十七、八歲止聰穎幼童 一百二十名,設一外院學堂,令師範生分班教之」。這種外院的小學 生,共「四班,一百二十名」,「外院生至第一班,遞升中院第四班」, 亦即外院小學生每年一班三十人,每年升一級由第一年的第四班逐年 升至第三班,第二班,第一班。至外院四年級(第一班)時,可升到 中院的一年級(第四班)。 (2) 中院:盛氏奏摺中言「中院即二等學堂也」,類屬今日的高級中等學 校,「中院生四班一百二十名,中院生至第一班時遞升上院第四班」, 意即高中為四年制,由第一年的第四班逐年升至第四年的第一班,然 後可升到上院第一年的第四班。 (3) 上院:盛氏言:「上院即頭等學堂也」,即今日的大學階段,上院生四 班一百二十名,上院所習,依設校宗旨為「公學所教,以通達中國經 史大義,厚根柢為基礎。以西國政治家,日本法部文部為指歸,略仿 法國國政學堂之意。而工藝機器製造礦冶諸學,則於公學內已通算化 格致諸生中,各就質性相近者,令其各認專門,略通門徑即挑出,歸 專門學堂肄習,其在公學始終一卒業者,則以專學政治家之學…為 斷」,顯示此大學部之教學,是先授以中外的文史法政為基礎教育和 通識教學,然後再分門別科授以專門學識,包含人文、社會、自然。 從外院四年、中院四年、上院四年可知,其學制是「四四四」制的小 學、中學、大學制度。但外院小學的入學年齡較今日為高,十歲左右 方入外院。因我國舊時以往的小學通常稱為「蒙學堂」,雖無明確入 學年齡和就讀年限,但通常以六歲入學和就讀四年者較為普遍。是以 南洋公學初創時盛氏所指的外院小學,實際上是繼當時「蒙學堂」之 後的小學高年級(如今日小學的五、六年級和國中一、二年級)相當。 (4) 師範院:盛氏在開辦南洋公學奏摺中言:「考選成材之士四十名,先 設師範院一學堂」,南洋公學章程中明訂:「師範院即師範學堂也」,「師 範生分格五層」,「師範生合第五層格,准充教習」,而「外院學堂, 由師範生分班教之」,「上中兩院教習,皆在師範院挑充」,可知師範 院的學生,其入學年齡較上院學生為大。 就讀師範院學生係分五個「格層」而非五個「年級」,格層是以學識 和品德的修習程度境界為準,而不是如外院、中院、上院的每年逐年 升級,因而就讀年限相當具有彈性。此外,師範院的學生,在學期間 得以到外院擔任教學實習,畢業後又可以到中院、上院擔任教師資培 育,是頗為靈活而有機的學制設計。

(8)

(5) 譯書院:南洋公學章程中訂明:「師範院及中上兩院學生本有翻譯課 程,另設譯書院一所,選諸生之有學識而能文者,將圖書院購藏東西 各國新出之書,課令擇要翻譯,陸續刊行」。盛氏於光緒二十四年四 月在其「南洋公學附設譯書院片」奏摺中,也提及「現就南洋公學內 設立譯書院一所,廣購日本及西國新出之書,延訂東西博通之士,擇 要翻譯,令師範院書生之學識優長者筆述之,他日中上兩院雋才,亦 可日分晷刻,輪遞從事,以當學堂翻譯之課,獲益尤多,譯成之書, 次第付刻」。 譯書院成立之後,盛氏又在光緒二十七(一九0一)年六月,上奏摺 「設東文學堂,選取秀士數十名,專課東文東學」。顯示南洋公學在 譯書院之外又設東文學堂,以利翻譯日文書籍,廣介日本文化。 由上述可知,譯書院和東文學堂之設,一方面旨在網羅和培養翻譯西 文和日文的人才,另一方面也在介紹西洋和日本的文化思想。其中最 著名者如延聘嚴復翻譯英國亞當斯密「原富」一書,伍光建譯「英國 商律全書」,以及其後陸續翻譯印行的西方名著,對介紹西洋文明貢 獻卓著。 (6) 特班:南洋公學「特班」之設係為年事較長而且已經考取拔貢或舉人 者,年齡多在三十歲左右,據「蔡元培自述」所載:「我三十歲任南 洋公學特班教習。…招特班四十人,都是擅長古文的,授以外國語及 經世之學,備將來經濟特科之選。…學生自由讀書,寫日記送我批改。 學生除在中學插班習英文外,有學習日本文的」,可知特班類似今日 的研究所,學生入學時早已國學基礎深厚,考取拔貢或舉人再入特班 專研經世與科技之學,作為專精之研究,因此學生「自由讀書」自訂 學習科別,寫讀書心得報告呈閱,此係研究所的上課方式,而又到中 院和東文學堂補習英文和日文,研究生可以到中學補習外文,誠係「聞 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更顯示南洋公學學制之靈活而務實。 (7) 南洋公學上述五個院和一個特班,可說自小學、中學、大學部、研究 所,具有直的上下銜接功能﹔而師範院和譯書院的學生,則和各院的 教學師資與課程安排,密切相關,具有橫的左右連貫功能。因而整個 南洋公學,本身就是一個相當完整的學制體系,實在是我國現代教育 史上少有的特例和創舉,其對創新人才之培育,頗具意義。 3. 結論 由前述可知,國家要富強,須要發展科技(Technology),但科技之原理基礎 在於科學(Science),而科學的基本理念來自哲學(Philosophy)。高等教育要 為國家培育創新人才,不能徒事科技教育一端,必是將素質教育或通識教 育視為教育的基礎建設。 人才的創新,尤不能僅視其為發展某一特定社會、區域、國家的工具,那 是訓練(Training),而非教育(Education)。高等教育必須在以人(學生)為

(9)

主體性的出發點上,啟發其潛能,提升其素質,宏通其見識作為終極旨意, 人才自然得以創新。

三、

參考文獻

1.丁離(2001),擊敗胡雪岩:中國商父盛宣懷和他的商業帝國,北京:當 代世界出版社。 2.上海交通大學(1993~.2002),上海交通大學學報,上海交通大學出版 社。 3.上海圖書館歷 史 文 研(1999),盛宣懷檔案名人手劄選,上海:复究所 旦 大 出 版社。 4.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盛宣懷傳。 5.交通大學校史編寫組(1986),交通大學校史:1896-1949 年,上海:上 海教育出版社。 6.交通大學校史編寫組(1986),交通大學校史資料選編,西安交通大學出 版社。 7.宋路霞(2001),盛宣懷— 中國近代工業之父,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8.周武(1999),張元濟書卷人生,上海教育出版社。 9.夏東元(1998),盛宣懷傳,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 10. 陳先元、田磊(1996),盛宣懷與上海交通大學,山西教育出版社。 11. 繆名春,劉巍編(1998),老交大的故事:1896,南京:江蘇文藝出版 社。 12. 蘇遲(1999),李淑同傳,團結出版社。

四、

計畫成果自評

(一) 對中國師範教育長久以來對此段史實之空白疏忽,進行學術上之整理 和補實,並對我國當今多元師資培育,在學制、課程、教法、實習等方 面有所借鏡。 (二) 對我國大學院校(如交通大學)的校史,作深入之個案探究,並對我 國大學教育在人文與科技方面,尋求平衡兼顧,獲得啟示,迎接二十一 世紀邁向卓越之挑戰。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is study combines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and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as its research foundation, added with dimension of perceived value as

This article was compared with the survey results from the article, “Skills requirements for MIS staffs – the study of enterprises’ requirements for the high school,

This article mainly discusses the cognition and attitude of traffic safety education toward th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 in Taichung. Six aspects are analyzed within this research,

The school/department selection is divided into psychology, society and economy in this study. The selection is affected by five factors including college, interpersonal,

This study aimed to explor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classroom management of the homeroom teacher by analyzing the process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classroom management and

Taking National No.5 Highway and Ilan area as objects of research,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variability of the impact of on Ilan area before and after the opening of snow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learning organization culture on teachers’ study and teaching potency in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s.. The research tool of

The objective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investigate the major factors for choose Vocational College from Taiwanese Vocational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to identify any differen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