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R:Item 987654321/4219
全文
(2) 論文名稱:智能障礙學生節奏練習過程的自我組織 院校所組別:國立臺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舞蹈教育組. 總頁數:37 頁. 畢業時間及提要別:九十二學年度第二學期碩士學位論文提要 研究生:陳玉圓. 指導教授:陳重佑. 論文提要內容: 中文摘要.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探討智能障礙學生雙手打擊節奏練習過程,並分析打擊 節奏各小節間相互影響的自我組織現象。研究以二名國中智能障礙學生為實驗參 加者,跟隨本研究自行製作之節奏打擊教學光碟練習約 140 次,BIOPAC MP100 多通道多功能生物訊號處理系統與加速度傳感器則用以紀錄分析實驗參與加者每 次練習的正確次數,並以 SPSS 11.0 版統計軟體計算三個小節節奏打擊正確次數的 交叉相關係數作為自我組織現象之觀察。結果顯示實驗參加者節奏練習的正確性 未隨練習次數而成線性增加,且由初期穩定階段進入另一穩定階段時,正確次數 的變異性先出現降低的現象;但是在進入可以完全正確跟隨的穩定期時,實驗參 加者仍會經常性出現練習初期的低正確次數現象,顯示智能障礙學生雖然已處於 一穩定階段,卻仍然容易退化至練習初期的低正確性階段。交叉相關分析顯示實 驗參加者各小節的正確次數未產生延遲情況,說明了實驗參加者三小節的節奏打 擊練習係同時自我組織完成。. 關鍵詞:變異性、雙手協調、交叉相關. I.
(3) Practice Self-organization in a Polyrhythmic Tapping Task for the Student with Mental Retardations Yu-Yuan Chen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practice process of two hands in polyrhythmic tapping for the student with mental retardation and to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elf-organization of tapping task between rhythmical bars. Two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with mental retardation were served as the participants in this study. Participants were asked to follow the instructional video DVD that produced from researcher to perform tapping task approximately 140 times. Biopac system (MP100) and two tri-axis accelerometers were used to record and to analyze the correct beats of three bars for every practice. SPSS v11.0 statistics software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cross correlation function among the accuracy of three bars to obser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elf-organiza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apping accuracy did not increase in linearity, and the variability of tapping accuracy was prior reduced from the stability of initial stage shift to the higher accuracy stage. Participants were often presenting the lower accuracy same with initial stage during the higher accuracy stage that they were capable to follow the instructional video DVD. It was indicated that although the student with mental retardation situated in the higher accuracy stage as a result of practice, they were easy regress to the initial stage was lower accuracy. The results of cross correlation analyze showed there were no any times lag among the accuracy of three bars. It demonstrated that participants self-organized into the higher accuracy stage of polyrhythmic tapping for three bars synchronously. Keywords: variability, bimanual coordination, cross correlation. II.
(4) 謝. 誌. 時光飛馳,一轉眼,兩年的研究生求學日子,在滿懷感恩的心情下將告結束。 雖然以知天命之年艱辛為學,但卻也是我一生學習過程中永難忘的一段自我組織 歷程。 能完成本研究論文,首先要感謝的是,我的導師也是指導教授—陳重佑博士, 不僅不嫌棄我年老又資質平庸,還不辭辛勞滿懷熱忱的教導,每當我在學習中遇 到瓶頸時,重佑老師總會給我激勵,使我能堅持下去。其次,也要感謝駱明瑤教 授和涂瑞洪教授兩位口試委員,在百忙中審閱論文,並給予許多寶貴的建議及改 進方向。在此更要感謝師母—林鈺萍老師,她無私、無怨、無悔的將重佑老師割 捨給我們。每當看到她安靜坐在研究室,陪伴重佑老師的情境,真令我感激萬分。 感謝研究所的師長們,因他們的諄諄教誨,使得我在撰寫論文時有更多的思 考方向。也感謝同窗兩年來,同學們的砥勵及支持,讓我這老學生在學習路程上, 不僅不孤寂而且還充滿樂趣及成就感。也要感謝太平國中陳田雄校長、各處室主 任及特教組卓組長、照朱、怡君、秀春老師,因為有了他們的協助及支持才使得 我順利完成學業。 最後,要感謝的是我的先生,在我求學期間,不僅大力的支持與鼓勵,甚至 在我因學習困擾而心情鬱卒時,更是給于我無比的包容與關懷,讓我得以在無後 顧之憂情形下完成學業,在此致上最深的謝意。. 陳玉圓. 謹誌. 中華民國九十三年六月. III.
(5) 目 錄 中文摘要……………..…………….…………..…………….....Ⅰ 英文摘要………………………………………..………………Ⅱ 謝誌……………………………………………...…..……….…Ⅲ 目錄……………………………………………...…..……….…Ⅳ 圖目錄…………………………………...……………….….….Ⅵ 第壹章 緒論……………………………………………….…….1 第一節 問題背景………………………………….……………………1 第二節 研究目的……………………………………….………………2 第三節 研究範圍、限制與假定………………………….……………..3 第四節 名詞解釋與操作性定義……….………………………………4 第五節 研究的重要性…………………………………...……………..5. 第貳章 文獻探討……………………………………………….6 第一節 節奏練習之相關研究………………………………………….6 第二節 智能障礙學生動作練習之相關研究………………………….7 第三節 動態系統觀點之相關研究…………………...….…..….…......8 第四節 動作控制與協調之相關研究…………………...……..………9 第五節 本章總結……………………..……………………………….11. 第參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13 第一節 實驗參與者…………………………………………………...13 第二節 實驗時間與地點………………………....….………………..14 第三節 實驗儀器與設備………………………………….…………..14. IV.
(6) 第四節 實驗流程與步驟……………...………………………………16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17. 第肆章 結果與討論………………...………..………………...19 第一節 節奏練習的正確性……………………….……………….….19 第二節 節奏練習的交叉相關分析…………………...………….…...25 第三節 綜合討論……………………………………………….……..29.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32 第一節 結論……………………………………….……………….….32 第二節 建議…………………………………………...………….…...33. 參考文獻………………………………………………………..34 中文部份……………..………………………….………………….….34 外文部份……………………….…….………………..…………….....35. 附錄Ⅰ:參與研究家長(監護人)同意書……………..………..36 附錄Ⅱ:參與研究家長(監護人)回條…………………..…..…37. V.
(7) 圖目錄 圖1. : B I O PA C M P 1 0 0 多 通 道 多 功 能 生 物 訊 號 處 理 系 統………….……………………………………….…….….15. 圖2. : 加速度傳感器 2 個…………….……………………………..15. 圖3. : 加速度傳感器安置位置………………………….………….15. 圖4. : 實驗節奏設計圖………………...…………………………...16. 圖5. : 實驗參與者 A 每次試作正確次數統計圖…………………..20. 圖6. : 實驗參與者 A 試作正確次數平均統計圖…………………..22. 圖7. : 實驗參與者 B 每次試作正確次數統計圖…………………..22. 圖8. : 實驗參與者 B 試作正確次數平均統計圖……..……………24. 圖9. :實驗參與者 A 節奏打擊各小節正確性之交叉相關分 析…………………………………….…………………….…27. 圖 10. :實驗參與者 B 節奏打擊各小節正確性之交叉相關分 析……………………….…………………………………….28. VI.
(8) 第壹章. 緒論. 第一節、問題背景 智能障礙學生由於先天不足或是後天失調,導致其智能 發育遲滯,智力低下,因此在學習或適應方面,比同年齡一 般正常的學生易產生較大的障礙或困難。在其日常生活或體 能活動方面,也由於伴隨身體機能障礙與末梢神經的發達狀 態而無法均衡發展,因此具有手眼協調能力不足之障礙,時 常顯現出其身體活動遲鈍與缺乏活潑靈活的動作。 基於「教育機會均等、有教無類」的教育理念,促使每 位身心障礙學生能享有和一般正常學生一樣的平等地位。聯 合 國 在 1981 年 國 際 殘 障 年 所 提 出 的 「 身 心 障 礙 者 權 利 宣 言 」 中表示,智能障礙者不論其障礙程度之輕重,皆享有生存、 教 育、工 作 和 社 會 參 與 的 權 利。身 心 障 礙 者 之 教 育 發 展 脈 絡 , 不 但 是 一 種 從 「 無 」 到 「 有 」、 從 「 分 」 到 「 合 」 的 過 程 ; 更 是 「 人 權 」 的 伸 張 與 「 教 育 權 」 的 尊 重 ( 吳 武 典 , 1 9 9 6 )。 我國教育部為了要落實人權的基本尊重及維護教育機會 均 等 , 在 民 國 73 年 12 月 < 特 殊 教 育 法 > 公 佈 實 施 以 來 , 大 力的發展特殊教育工作。為了落實特殊教育教學,以滿足智 能障礙學生的需求,故作整體規劃並推動研究完成「國民教 育 階 段 啟 智 學 校 ( 班 ) 課 程 綱 要 」。 俾 能 增 進 智 能 障 礙 者 更 進 一步認識與了解休閒活動的休閒教育領域,為特殊教育課程 六大領域之一;而能增強智能障礙學生在動作及技巧均衡發 展的舞蹈、律動教學,則為休閒教育領域-體育活動教學項 目之一。. 1.
(9) 研究者從事國中啟智班舞蹈律動教學工作多年,發現智 能障礙學生往往因受到家長過度的保護,產生自我的活動經 驗 不 足;且 因 對 身 體 運 動 經 驗 缺 乏,導 致 肌 肉 呈 現 軟 弱 無 力 ; 又因智能發展顯著遲滯、身體型態發育差、動作發展遲鈍, 所以在協調統合動作或平衡機能工作、肌耐力、速度、爆發 力等機能性動作上與一般正常學生相比較結果,常出現動作 遲鈍與缺乏靈活度之現象。因此在一般人觀點中,認為智能 障礙學生在動作發展過程中,往往存在著有協調能力不足的 障礙。 胡 名 霞 ( 2001) 在 動 作 科 學 領 域 有 關 動 作 控 制 與 學 習 的 探討中提起,所謂協調能力是個體為了解決自由度的問題所 發展出來的能力,也就是說能夠熟練的掌控可活動生物體多 餘 的 自 由 度 的 能 力 。 因 此 當 智 能 障 礙 學 生 要 學 習 新 的 動 作 時,面對新的工作,常由原本穩定的動作姿勢控制型態產生 不穩定的狀態,經歷了動作轉換的關鍵時期,經由自我組織 去 發 展 形 成 另 一 個 穩 定 的 動 作 型 態 ( Magill, 1998) 時 , 因 其智能障礙,且學習能力也比一般正常學生差,因此發展出 一般人認為並不完美的動作時,我們可以斷定的說,智能障 礙學生經由自我組織發展出的動作,會有所謂的協調能力不 足的障礙嗎?. 第二節、研究目的 本著對智能障礙學生個體的尊重,經由上述研究背景的 探討後,本研究的目的在於以智能障礙學生為研究對象,以 左、右手打擊動作發展次數的正確性與各小節間的交叉相關. 2.
(10) 係數為主要參數,探討其在練習雙手作節奏打擊時之動作協 調控制過程。且以多元的時間序列分析法之「交叉相關函數 ( c r o s s c o r r e l a t i o n f u n c t i o n , 簡 稱 C . C . F . )」, 作 為 雙 手 節 拍 打擊系統性自我組織鑑定之主要工具,探討各小節間雙手動 作出現正確性的動態影響,以解釋各小節在沒有時間的延遲 下 ( 相 隔 時 差 K=0) 產 生 共 同 差 異 的 時 間 關 係 , 或 是 在 有 時 間 的 延 遲 下 ( 相 隔 K 個 時 差 ), 彼 此 相 互 影 響 產 生 共 同 差 異 的 時 間 關 係 ( 林 茂 文 , 1 9 9 2 )。. 第三節、研究範圍、限制與假定 過去有關智能障礙學生的研究中,通常會以性別、年齡 及障礙程度的不同作為分組差異。因本研究並非探討以上因 素的差異或因素改變的效應問題,且又由於上述每一組群間 的差異相當大,在生理、心理等特徵表現不盡相同。為避免 影響,因此本研究只以三位國中一年級領有中度智障(亦稱 為 可 訓 練 性 智 能 障 礙 兒 童 , I Q = 2 5 - 4 9, M A = 4 - 7 ) 殘 障 手 冊 , 且無感官障礙與嚴重情緒困擾,並能遵循簡易指令的智能障 礙學生為本研究範圍。 本研究礙於無法確實了解與控制實驗參與者國小時的舞 蹈 律 動 學 習 經 驗 、 個 人 生 活 背 景 、 家 庭 狀 況 ….等 因 素 , 對 於 其節奏練習的情況並非研究者可控制。因此盡可能挑選無感 官障礙與嚴重情緒困擾,並能遵循簡易指令的智能障礙學生 的實驗參與者。亦即是假定研究的結果並不會受到上述研究 限制的影響,並且這些實驗參與者也會確實表現出研究者所 要求的雙手打擊的動作。. 3.
(11) 第四節、名詞解釋及操作型定義 一、智能障礙學生 依 據 美 國 智 能 不 足 協 會 ( American. Association. on. M e n t a l R e t a r d a t i o n , A A M R ) 的 定 義 :「 智 能 不 足 係 指 個 體 在 發 展 期 間 ( 受 孕 開 始 至 1 8 歲 ), 即 已 產 生 一 般 智 力 功 能 顯 著 低於常態之現象,因而造成或伴隨著適應行為方面的缺陷」 ( G r o s s m a n , 1 9 8 3 )。 我國教育部在. 92 年 修 正 公 佈 特 殊 教 育 法 之 身 心 障 礙 學. 生鑑定標準中第三條第二項第一款所稱智能障礙,則係指個 人之智能發展較同年齡者明顯遲緩,且在學習及生活適應能 力表現上有嚴重困難者;其鑑定標準如下: 1. 心 智 功 能 明 顯 低 下 或 個 別 智 力 測 驗 結 果 未 達 到 平 均 數 負 二 個 標 準 差 。( I Q < 7 0 ) 2. 學 生 在 自 我 照 顧 、 動 作 、 溝 通 、 社 會 情 緒 或 學 科 學 習 等 表 現上較同年齡者有顯著困難情形。 符合以上二點鑑定標準現象的在學學生,稱之為智能障 礙學生。 二、節奏 節奏的學習不僅只是依賴著大腦知識性的分析,更是借 重著肌肉的感覺記憶去完成。且動物的運動模式是由一種有 節奏行為的神經線路(不一定要在腦中)所產生的,由此判 斷可知,節奏為神經網路的必需品。節奏練習可以幫助智能 障礙學生藉由節奏訓練來增進身心的平衡發展,並能更進一 步加強動作協調發展之功能。. 4.
(12) 三、自我組織 由大量具有簡單性質的相同單元粒子在彼此的交互作用 下,產生具有原本粒子所無的性質之新結構,再由這些具有 新性質的結構進一步的彼此作用,產生更高一級的性質和結 構,如此反覆不已,便產生了趨向複雜的系統。這種系統的 存在,只需該群中的每個個體依照簡單的規則彼此互動就可 以 產 生 , 這 種 完 全 自 發 性 的 秩 序 就 是 所 謂 的 自 我 組 織 ( s e l f - o r g a n i z a t i o n )( 洪 朝 欽 , 1 9 9 2 )。 本研究所論及的自我組織,是指以雙手作節奏打擊動作 發展次數的正確性,作為練習過程的一種評判;並作為進一 步探討各小節之間的相似性比對分析,且描述實驗參與者對 於動作自我組織的歷程。. 第五節、研究的重要性 智能障礙學生可藉由舞蹈律動之教學,得以促進其增進 聽 力、集 中 注 意 力、反 應 力、敏 銳 度、以 及 身 心 的 平 衡 發 展 , 進而增強動作能有更進一步的協調能力;而節奏練習為學習 舞蹈律動教學的基礎訓練。透過本研究,可以了解智能障礙 的學生,在雙手節奏練習動作發展過程中自我組織之變化, 藉此幫助從事特殊教育工作者在教導智能障礙學生的舞蹈律 動時,能給予有效且成功的教學策略,以落實特殊教育領域 之教學。更願未來能進行相似的實驗設計,增加相關弱勢族 群、高齡族群等團體為實驗參與者,以更進一步驗證本研究 之結果。. 5.
(13) 第貳章. 文獻探討. 我國從事特殊教育研究學者,在特殊教育領域學術研討 的論文研究方向,常有「質」的研究較著重於「量」的研究 之趨勢,而藉由動作發展過程探討其自我組織變化之研究, 則為一嶄新且值得探討的議題。本章將相關文獻加以陳述與 討論,第一節、節奏練習之相關研究;第二節、智能障礙學 生 動 作 學 習 之 相 關 研 究;第 三 節、動 態 系 統 觀 點 之 相 關 研 究 ; 第四節、動作控制與協調之相關研究;第五節、本章總結。. 第一節、節奏練習之相關研究 殘障兒童的福音-「奧福音樂教學法」推展的理念,為 特殊兒童發展出音樂治療,並藉由音樂教學達到重整治療智 能 障 礙 學 生 心 理 及 生 理 上 缺 失 的 目 的 。 它 的 教 學 法 是 把 音 樂、舞蹈律動相結合,藉由肢體語言去表達對音樂的感受, 或藉此宣洩心中的感情,是一種兒童心理的正常建設-敢於 表達內心的意願和想法,藉此建立健康的體魄、體力和肢體 功能,進而糾正不健全的肢體功能或畸形的肢體成長,是一 種 生 理 的 正 常 建 設 ( 陳 道 南 , 1 9 8 6 )。 日內瓦音樂學院的音樂教育學家,也是發展韻律節奏創 始 者 艾 米 爾 . 沙 克 - 達 克 羅 士 ( Emile Jaques-Dalcroze , 1 8 6 5 - 1 9 5 0 )認 為 音 樂 的 節 奏 來 自 人 體 自 然 的 律 動 。 以 身 體 節 奏感練習而言,是指筋肉組織與神經中樞的特別訓練,是發 展時間和空間、力與彈性的感受及表現的方法。因此主張教 導兒童用身體的律動來感受並表達節奏,應是節奏教學最自. 6.
(14) 然而有效的方法。在其教學方法中,節奏是教學的中心,學 生可由節奏練習來專心聽音樂,或調整自己的動作來配合音 樂。在其調整過程中,肢體所運用的力度,劃過的空間及進 行的速度都會對肌肉能否協調配合產生直接的影響。在此練 習過程中,學生由於要配合音樂,逼使自己必須仔細聆聽, 無形中音感也被訓練敏銳起來,而肌肉控制協調能力也因而 獲 得 增 進 ( 黃 政 傑 , 1 9 9 6 )。. 第二節、智能障礙學生動作學習之相關研究 動 作 學 習 ( motor learning) 是 指 學 會 動 作 、 或 修 正 動 作 的 過 程 。 S c h m i d t 和 L e e( 1 9 9 9 ) 將 動 作 學 習 定 義 為 經 由 練 習 或 經 驗 而 導 致 相 當 永 久 的 動 作 技 能 的 改 變 之 過 程 。 S h u m w a y - C o o k 及 Wo o l l a c o t t( 2 0 0 1 ) 將 其 定 義 為 是 個 人 、 任 務、環境等三方面互動所自然呈現的結果,而需和感知、認 知、行動等系統的複雜處理過程來共同解決工作難題。 就 腦 皮 質( cerebral cortex)飽 和 說 的 論 點 中 , 大 腦 不 僅 是 認 知 的 中 樞,也 是 人 類 學 習 活 動 的 總 指 揮 站。其 中 包 含 有 : 運 動 皮 質 ( m o t o r c o r t e x )、 身 體 感 覺 皮 質 ( s o m a t o s e s o r y c o r t e x )、 聽 覺 皮 質 ( a u d i t o r y c o r t e x ) 及 視 覺 皮 質 ( v i s u a l cortex) 四 葉 , 而 各 葉 腦 皮 質 依 其 所 司 功 能 又 可 區 分 為 : 前 葉 ( frontal lobe ) 主 司 動 作 、 刺 激 與 自 發 性 行 為 ; 顳 顬 葉 ( t e m p o r a l l o b e )主 司 聽 覺 和 說 話 功 能 ; 枕 葉( o c c i p i t a l l o b e ) 主 司 視 覺 ; 頭 葉 ( parietal lobe) 主 司 身 體 感 覺 、 知 覺 ( C a r l s o n , 1 9 8 4 ), 故 而 一 旦 個 體 大 腦 任 何 部 分 發 生 病 變 都 將導致個體某種行為機能的異常。心理學家認為智能障礙學. 7.
(15) 生 在 中 樞 神 經 方 面 , 或 是 神 經 生 理 上 ( neurophysiological) 存 在 著 某 種 缺 陷 ( d e f e c t ), 導 致 認 知 能 力 的 障 礙 , 不 僅 發 展 遲緩,在認知結構上也異於一般學生。而且其腦皮質在本質 上異於一般正常學生,造成腦部的發育直接影響著智慧的發 展,而心智能力的優劣則為左右學習成敗的因素。 S p i t z 等 心 理 學 家,假 定 智 能 障 礙 學 生 腦 皮 質 細 胞 的 電 解 與化學變化較費時間,所以在思想行為的轉換上較遲鈍且吃 力 。 蔡 阿 鶴 ( 1996) 也 指 出 智 能 障 礙 學 生 由 於 腦 皮 質 飽 和 作 用 ( cortical satitaion) 的 因 素 , 所 以 在 學 習 上 常 有 偏 執 不 化 ( fixation ) 的 現 象 , 常 見 的 毛 病 為 學 習 遷 移 ( transfer of learning)和 類 化( generalization)的 困 難 , 因 而 降 低 智 能 障 礙學生學習效率。. 第三節、動態系統觀點之相關研究 卓 俊 伶 ( 1986) 就 動 作 行 為 學 理 論 觀 點 提 出 動 態 系 統 主 要 概 念 , 認 為 一 個 個 體 是 由 多 個 次 系 統 ( subsystems) 所 組 成的一個系統,當個體在從事動作行為時,是受各個不同次 系統之間交互作用的協調結果。觀察一個人的動作行為表現 可知,行為的變化是受不同次系統動態交互作用的結果。因 此從動態系統的策略來看人的動作行為,可分為兩種狀態: 一個是行為的穩定狀態;另一個是行為的不穩定狀態。一個 行為的穩定狀態之前一定會經過一個行為的不穩定狀態。此 過 程 我 們 稱 為 轉 移 現 象 ( transition. p h e n o m e n o n )。. 胡 名 霞 ( 2001) 在 探 討 動 態 系 統 理 論 中 提 到 , 天 文 學 家 L a u r a n c e 提 出 了 混 沌( c h a o s )理 論 , 認 為 許 多 大 自 然 的 現 象 ,. 8.
(16) 乃是由許多可以獨立運動的元素依據某些原則自然形成的, 這些可以獨立運動的元素,稱之為自由度。而所謂自然形成 的 型 態 , 就 表 示 系 統 中 的 變 數 經 過 自 我 組 織 ( s e l f - o r g a n i z a t i o n )、 相 互 影 響 的 過 程 後 , 所 必 然 出 現 的 結 果。 Thelen 及 Ulrich 等 人( 1991)在 研 究 孩 童 獨 立 行 走 的 能 力時,證實除了神經系統成熟為其必要條件外,還須有環境 及其他功能的配合。而依據混沌理論說法,是將包括下肢動 作型態產生、單關節控制能力、姿勢控制、視覺資訊、張力 控 制、伸 肌 肌 力、身 體 型 態、動 機 等 八 項 行 走 狀 態 的 次 系 統 , 經過自我組織,也就是依據各次系統的各自發展速度,達到 步 行 所 需 的 某 個 決 定 性 的 發 展 程 度 ( critical level of skill) 後,步行狀態就自然產生了。. 第四節、動作控制與協調之相關研究 胡 名 霞 ( 2001) 在 動 作 科 學 領 域 有 關 動 作 控 制 與 學 習 的 探討中提到,所謂協調能力是個體為了解決自由度的問題所 發展出來的能力。所謂自由度的問題,可指多塊肌肉如何組 合、在不同平面的關節動作、多重感覺回饋資訊的整合、複 雜環境與外力的協調等等問題。因此在系統理論方面,主要 在探討個體如何組織動作以成功地達成目標的動作控制。 俄 國 生 理 學 家 B e r n s t e i n( 1 9 7 9 ) 對 身 體 控 制 的 主 要 觀 念 有五點看法: 1. 將 整 個 身 體 視 為 一 種 機 械 系 統,神 經 系 統 不 能 單 獨 作 用 於 身體之外。因為人類本身具有質量,而其動作發展會持續. 9.
(17) 受到重力與慣力的影響。 2. 活 動 生 理 學 與 反 應 生 理 學 的 不 同,人 類 因 一 連 串 的 不 平 衡 而產生動作,通常並不是反映的結果,而是主動活動的現 象。並且需持續的修正動作、協調動作以完成可適應環境 所需的動作。 3. 自 由 度 的 觀 念 , Bernstein 強 調 穩 定 性 的 重 要 , 為 了 簡 化 控制過程,中樞神經系統可將幾塊肌肉聯結成一個控制單 元,稱為協同作用,而. Bernstein 稱 這 些 協 同 動 作 為 協 調. 的結構。 4. 動 作 協 調 能 力 就 是 能 夠 熟 練 的 掌 控 可 活 動 生 物 體 多 餘 的 自 由 度 的 能 力 , 此 觀 念 衍 申 出 一 些 與 階 層 觀 念 類 似 的 看 法,如低階層控制簡單的動作,而簡單動作被協調為較複 雜的大單元後,由較高階層控制。 5. 最 少 互 動 原 則 , 指 脊 髓 以 上 的 中 樞 控 制 的 主 要 角 色 , 在 於 將各個系統在脊髓所產生的互動結果,加以適切的重新整 理。中樞控制產生了一種「動作準備狀態」以減少高低階 層間互動的次數。 K e l s o( 1 9 8 1 、 1 9 8 4 ) 的 手 指 運 動 協 調 實 驗 中 , 由 受 試 者 作平行同方向移動兩手的手指,在研究者口頭要求,或是按 照節拍器加速的移動手指。在某一臨界頻率處,手指的運動 模式突然出現完全不由自主的改變。雙手的手指,由同方向 的平行移動變為反方向的反平行移動時,也就是變為對稱運 動。因為手指運動的改變出現在一個特定頻率,自然就想到 把頻率作為控制參數。 Haken( 1985) 等 人 進 行 雙 手 食 指 作 彎 曲 、 伸 直 動 作 實 驗,由受試者雙手食指同時作一手伸直、一手彎曲的不相同. 10.
(18) 動作,如此交替並逐漸增加速度。後來會突然變成雙手作相 同的動作,變成雙手食指同時伸直同時彎曲。由以上研究我 們可假設,多數的功能性活動,可由不同動作型態完成。但 我們通常會選擇一種最節省能量且能最有效整合各系統的動 作型態,稱之為優先行動作型態,它的主要特色是穩定性很 高。 Peters( 1977) 在 其 雙 手 多 重 節 奏 的 實 驗 中 , 要 求 受 試 者 一 手 作 快 速 敲 擊 , 一 手 作 1、 2、 3、 4( 有 規 律 的 節 拍 ) 敲 擊 , 發 現 在 150 位 受 試 者 中 , 只 有 15 位 受 試 者 可 以 完 成 。 而 在另一個實驗中,要求受試者配合著節奏輕鬆的童謠-〝蛋 頭 〞( h u m p t y d u m p t y ) 作 出 一 手 有 規 律 的 打 節 拍 , 一 手 跟 著 歌 詞 作 動 作,結 果 在 1 0 0 位 受 試 者 當 中,竟 然 沒 有 一 個 完 成 。 Peters( 1990) 在 〝 認 知 模 式 〞 理 論 中 提 到 , 中 樞 結 構 發 佈 命 令( 告 知 訊 息 ), 由 神 經 系 統 告 知 動 作 振 動 幅 度 的 大 小 ( 也 就 是 系 統 變 數 ), 其 中 只 有 一 個 系 統 可 以 決 定 動 作 的 先 後。且發現兩邊不對稱的動作中,較節省能量且能最有效整 合各系統的動作,通常會表現在習慣使用的那隻手,而不常 慣用的手會不自覺的跟著慣用手作相同的動作。. 第五節、本章總結 動 作 協 調 能 力 的 發 展 , 是 由 個 體 多 重 自 由 度 的 動 力 系 統,藉由自我組織的過程,在每一自由度穩定狀態進入到不 穩 定 狀 態 後 , 再 進 入 穩 定 狀 態 的 方 式 下 完 成( C l e i c k, 1 9 9 9 )。 當不同動作產生時,在其本體感覺不同或在感覺間產生衝突 時,即會經由它的感覺訊息通知用動態或統合的方式,去組. 11.
(19) 合一個新的形式。經由許多研究顯示,動作協調功能可以透 過練習或相關訓練,改善協調能力。而良好的協調能力,可 加強智能障礙學生舞蹈律動的有效學習。因此把節奏練習過 程的自我組織探討,作為了解智能障礙學生在雙手打擊的動 作協調控制過程變化,應該是一個具有實用性且值得探索的 課題。 另由此研究可發現,瞭解練習過程的自我組織探討歷程 後,可幫助教師改變其舞蹈律動教學觀點,可將教學順序採 隨 機 教 學 , 不 需 從 第 一 個 動 作 依 著 順 序 的 教 到 最 後 一 個 動 作。而動作的自我組織也並非是只靠教師給予的,甚至可由 學生的動作來自我組織成目標動作。. 12.
(20) 第參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 本章研究視研究問題所需,可分為:第一節、實驗參與 者;第二節、實驗時間與地點;第三節、實驗儀器與設備; 第四節、實驗流程與步驟;第五節、資料處理與分析。. 第一節、實驗參與者 本研究以三位(二男一女)領有中度智能障礙殘障手冊 的國民中學特殊教育啟智班一年級學生為實驗參與者。但實 驗結果發現,實驗參與 C 無法達到完全成功次數,研究者放 棄對其繼續研究分析,因此本研究之實驗參與者流失一位。 在其經就讀學校推行特殊教育委員會通過之非正式智力評量 表 「 9 2 學 年 度 學 生 現 況 ( 具 體 表 現 之 技 能 ) 評 估 表 」( 內 容 包 含 : 1.溝 通 能 力 之 適 應 能 力 : 具 體 表 現 項 目 有 口 語 與 非 口 語 溝 通 能 力;2.自 我 照 顧 之 適 應 能 力:具 體 表 現 項 目 有 飲 食 、 穿 脫 衣 服 、 個 人 衛 生 、 生 活 習 慣 ; 3.居 家 生 活 之 適 應 能 力 : 具 體 表 現 項 目 有 家 事 處 理 、 居 家 安 全 、 家 庭 結 構 ; 4.社 會 能 力 之 適 應 能 力 : 具 體 表 現 項 目 有 人 際 關 係 、 社 交 技 巧 ; 5.社 區活動之適應能力:具體表現項目有認識設區環境、使用社 區 資 源 ; 6.實 用 知 識 之 適 應 能 力 : 具 體 表 現 項 目 有 語 文 與 數 學 知 識 ; 7.休 閒 活 動 之 適 應 能 力 : 具 體 表 現 項 目 有 參 與 休 閒 活 動 ; 8.職 業 活 動 之 適 應 能 力 : 具 體 表 現 項 目 有 基 本 工 作 技 能、工作知識、工作態度)紀錄中,發現三位實驗參與者皆 具有老師肯定的優良適應能力表現。因此可判定其無感官障 礙與嚴重情緒困難,並能遵循簡易指令,且三位實驗參與者. 13.
(21) 皆未接受與節奏有相關的特別訓練。實驗前,研究者為三位 實驗參與者及其家長或是監護人說明實驗的流程與步驟,並 簽 署 「 參 與 研 究 家 長 ( 監 護 人 ) 同 意 書 」( 附 錄 Ⅰ ), 及 「 實 驗 參 與 者 家 長 ( 監 護 人 ) 回 條 」( 附 錄 Ⅱ )。. 第二節、實驗時間與地點 一、實驗時間:中華民國九十三年五月一日。 二、實驗地點:依據實驗需求,在國立臺灣體育學院生物力 學研究室佈置一間不受外界干擾的實驗室。. 第三節、實驗儀器與設備 本研究所需的測量儀器與設備,包含測量部份及資料處 理部份: 一、測量儀器部份 ( 一 ) B I O PA C M P 1 0 0 多 通 道 多 功 能 生 物 訊 號 處 理 系 統 ( 如 圖 1 ), 包 含 P Ⅲ 6 0 0 筆 記 型 電 腦 一 部 , A / D 訊 號 擷 取 卡一只,連線盒一只。 ( 二 ) 加 速 度 傳 感 器 2 個 ( 如 圖 2 )。 (三)單槍投影機一部。 二、資料處理部份 ( 一 ) Microsoft Excel 2000 版 資 料 分 析 系 統 。 ( 二 ) SPSS 11.0 版 統 計 分 析 軟 體 。. 14.
(22) 圖 1 : B I O PA C M P 1 0 0 多 通 道 多 功 能 生 物 訊 號 處 理 系 統. 圖 2: 加 速 度 傳 感 器 2 個. 圖 3: 加 速 度 傳 感 器 安 置 位 置. 15.
(23) 第四節、實驗流程與步驟 一、實驗節奏設計 研 究 者 自 行 設 計 三 小 節 4/4 拍 ( 以 ♩ 為 一 拍 , 每 小 節 有 四拍)的雙手打擊節奏,如下:. 圖 4: 實 驗 節 奏 設 計 圖. 打 擊 動 作 左 、 右 手 起 落 出 現 標 準 順 序( 右 、 左 、 左 、 右 、 右、左、右、左、右、右、左、左、右、左、雙手同時之右、 雙 手 同 時 之 左 ) 實 驗 次 數 紀 錄 為 16 次 。 二、實驗示範 研究者說明實驗動作後,配合示範錄影帶,進行三次動 作示範,並說明動作注意事項,如:動作前力求穩定,以手 掌部位打擊桌面。 三、實驗測量方法 依據實驗需求,安排實驗參與者在安靜環境下,採個別 方式,將加速度傳感器安置在雙手中指根部掌股手背位置。 (如圖. 3) 目 視 且 跟 著 節 奏 打 擊 動 作 示 範 錄 影 帶 打 擊 桌 面 ,. 進行測量。. 16.
(24) 四、實驗流程 (一)選出二男一女國中一年級的中度智能障礙學生為實驗 參與者。 (二)實驗前,取得每一位實驗參與者家長(監護人)的實 驗同意,及實驗參與者家長(監護人)回條。 (三)實驗當天研究者先說明實驗操作的流程及注意事項。 (四)實驗前,研究者為實驗參與者裝置好加速度傳感器, 並告知其安全性,請實驗參與者放輕鬆坐在椅子上。 (五)實驗參與者連續觀看 3 次,由研究者配合示範錄影帶 作節奏打擊實驗動作。 (六)實驗參與者安靜觀看節奏打擊動作示範錄影帶 3 次。 (七)實驗參與者起立,開始跟著示範錄影帶進行節奏打擊 動作。 ( 八 )實 驗 參 與 者 進 行 實 驗 1 0 次 後 , 坐 下 閉 目 休 息 2 分 鐘 , 再繼續進行實驗工作。. 第五節、資料處理與分析 一、收集的方法 將傳感器安裝置於實驗參與者的中指根部,紀錄實驗參 與者在其節奏打擊過程時的加速度變化。 二、處理方法 所 有 資 料 是 以 B I O PA C M P 1 0 0 多 通 道 多 功 能 生 物 訊 號 處 理 系 統 進 行 資 料 收 集 , 採 樣 頻 率 為 1 0 0 0 H z。 研 究 計 算 在 雙 手 節奏打擊時,通過左、右手起落的動作發展正確次數,以便 瞭解雙手節奏打擊的協調控制過程。. 17.
(25) 三、交叉相關分析 本 研 究 採 用 SPSS 11.0 版 統 計 分 析 軟 體 計 算 每 次 節 拍 練 習時,各小節左、右手起落出現順序的打擊動作正確次數, 在 沒 有 試 作 次 數 延 遲 時 ( K=0) 的 皮 爾 森 積 差 相 關 係 數 , 意 即以該次試作的各小節正確次數計算相關,與有試作次數延 遲時(相差 K 個時差)的皮爾森積差相關係數,即指該次試 作 第 一 小 節 與 K 次 後 第 二 小 節 的 相 關 係 數。其 計 算 方 法 乃 假 設 有 一 組 n 個 觀 測 值 數 列 (x1, y1), (x2, y2), …,(xn, yn), 其 中 x y 為各小節正確次數;則在相隔 K 個時差之樣本交叉相關 係數定義為:. r xy ( K ) =. c (K ) {c (0)c (0)} xy. xx. K=0, ±1, ±2, ±3,……, ±20. yy. ⎧ 1 n−K ⎪n ∑ ⎪ t =1 公 式 中 c xy ( K ) = ⎨ n + K ⎪1 ⎪⎩ n ∑ t =1. (x − x )(y (y − y )(x t. t +K. −y. ). , K = 0 , 1 , 2 ,....... t. t −K. −x. ). , K = 0 ,− 1 ,− 2 ,....... 18.
(26) 第肆章. 結果與討論. 本研究主要在探討智能障礙學生節奏練習過程中的打擊 動作正確性及各小節打擊次數正確時,彼此互相間的相似性 比 對 。 測 量 方 式 是 將 標 準 動 作 示 範 者 與 三 位 實 驗 參 與 者( A 、 B、 C) 實 驗 所 得 數 據 , 採 個 別 處 理 分 析 , 將 結 果 分 為 四 部 份 闡述;第一節、節奏練習動作的正確性;第二節、節奏練習 的交叉相關分析;第三節、綜合討論。. 第一節、節奏練習動作的正確性 一、標準動作示範者 如 圖 4 所 示 , 本 研 究 實 驗 節 奏 共 有 15 個 音 符 , 依 據 每 個 音符出現順序,給以左、右手單手打擊動作。以第一小節為 例:先右手打擊 1 次、左手打擊 2 次、右手打擊 2 次、左手 打 擊 1 次,以 此 類 推。在 第 15 個 音 符 是 由 雙 手 作 同 時 打 擊 動 作,但因雙手同時落下打擊時,無法達到分秒不差的同時打 擊 桌 面。所 以 將 第 15 個 音 符 計 算 為 雙 手 同 時 之 右、雙 手 同 時 之左的 2 次打擊動作。 由上述計算方式,標準節奏練習打擊動作時,左、右手 起落出現標準順序為右、左、左、右、右、左、右、左、右、 右、左、左、右、左、雙手同時之右、雙手同時之左,其實 驗 次 數 紀 錄 為 16 次 。. 19.
(27) 二、實驗參與者 A 18 16 14 12. 正 確 10 次 8 數 6 4 2 0. 1. 7. 13. 19. 25. 31. 37. 43. 49. 55. 61. 67. 73. 79. 85. 91. 97 103 109. 試作次數. 圖 5: 實 驗 參 與 者 A 每 次 試 作 正 確 次 數 統 計 圖. 由 前 述「 9 2 學 年 度 學 生 現 況( 具 體 表 現 之 技 能 )評 估 表 」 及學校老師平時觀察,得知該生學習能力及四肢運作活動能 力 皆 良 好 , 屬 於 運 動 高 功 能 型 , 所 以 在 其 120 次 的 實 驗 試 作 中 ( 包 含 9 次 的 影 片 播 放 失 敗 ), 完 全 成 功 次 數 ( 1 6 次 ) 可 高 達 到 28 次 之 多 。 由圖 5 可看出,實驗參與者 A 在實驗前段時,因其作動 作 打 擊 時 , 未 跟 著 動 作 示 範 者 , 將 預 備 手( 無 打 擊 動 作 的 手 ) 抬 離 桌 面, 作 下 一 次 打 擊 前 的 準 備 。 在 第 44 次 實 驗 試 作 後 , 由研究者指導其預備手要跟著示範者一樣,抬離桌面準備下 一 次 的 打 擊。在 第 45 次 之 後 的 實 驗 試 作,該 生 能 跟 著 示 範 影. 20.
(28) 片,將預備手抬起的正確打擊動作後,試作次數成功性逐漸 穩 定 並 且 增 加,在 第 52 次 實 驗 試 作 時,達 成 第 一 次 完 全 正 確 次 數 ( 16 次 ) 後 , 漸 漸 步 入 穩 定 狀 況 , 且 試 作 次 數 達 到 完 全 正確次數現象也增加許多。 本研究實驗參與者,在進行節奏打擊實驗研究時,是採 取 每 完 成 10 次 實 驗 試 作 後,可 坐 下 休 息 一 次 的 實 驗 方 式。為 了 求 研 究 結 果 統 一 且 易 分 析 , 所 以 在 111 次 ( 去 除 9 次 的 影 片 播 放 失 敗 )的 實 驗 試 作 次 數 裏 , 將 每 1 0 次 實 驗 試 作 和 一 次 休 息 劃 分 為 一 組 ( 區 間 ), 給 以 平 均 統 計 分 析 。 也 就 是 將 每 次 試 作 的 原 始 資 料 , 以 10 次 為 一 區 間 , 作 一 整 體 性 分 析 描 述 。 如圖 6 實驗參與者 A 試作正碓次數平均統計圖可看出其 實 驗 試 作 區 間 0-3( 實 驗 試 作 次 數 為 1-29) 屬 於 不 穩 定 期 階 段 ; 實 驗 試 作 區 間 3 - 5( 實 驗 試 作 次 數 為 3 1 - 5 0 ) 屬 於 漸 入 穩 定 期 階 段 ; 實 驗 試 作 區 間 5 - 1 2( 實 驗 試 作 次 數 為 5 1 - 1 1 1 ) 則 進入完全穩定期階段。 由上述分析得知實驗參與者 A 節奏練習過程由不穩定階 段(實驗試作區間. 0-3) 到 進 入 完 全 穩 定 期 階 段 ( 實 驗 試 作. 區 間 5-12) 之 間 的 漸 入 穩 定 期 階 段 ( 實 驗 試 作 區 間 3-5) 為 實驗參與者 A 節奏練習過程自我組織的一關鍵期。. 21.
(29) 圖 6: 實 驗 參 與 者 A 試 作 正 確 次 數 平 均 統 計 圖. 三、實驗參與者 B 18 16 14 12. 正 確 10 次 8 數 6 4 2 0. 1. 7. 13. 19. 25. 31. 37. 43. 49. 55. 61. 67. 73. 79. 85. 91. 97 103 109. 試作次數. 圖 7: 實 驗 參 與 者 B 每 次 試 作 正 確 次 數 統 計 圖. 22.
(30) 由 前 述「 9 2 學 年 度 學 生 現 況( 具 體 表 現 之 技 能 )評 估 表 」 及 學 校 老 師 平 時 觀 察 , 得 知 該 生 在 學 習 能 力 上 尚 屬 高 功 能 型。但因其身材肥胖、動作遲緩、視力功能差,因此在學習 意願上較不高。又因其好勝心強,如遇到多次失敗,則較會 產 生 學 習 排 斥 心 理 。 因 此 在 其 實 驗 試 作 , 完 全 成 功 次 數 ( 16 次)只達到 9 次。 由 圖 7 可 看 出 , 實 驗 參 與 者 B 在 第 80 次 實 驗 試 作 結 束 前 , 一 直 處 於 無 法 達 成 完 全 成 功 次 數 ( 16 次 ) 的 現 象 。 經 由 研究者在其休息時間,給以 2 次示範及講解後,實驗試作次 數 漸 漸 步 入 穩 定 狀 況,在 第 85 次 實 驗 試 作 時,達 成 第 一 次 完 全 正 確 次 數 ( 16 次 ) 後 , 漸 漸 步 入 穩 定 狀 況 , 且 試 作 次 數 達 到完全正確次數現象也增加許多。 如圖 8 實驗參與者 B 試作正碓次數平均統計圖可看出其 實 驗 試 作 區 間 0-8( 實 驗 試 作 次 數 為 1-84) 屬 於 不 穩 定 期 階 段 ; 實 驗 試 作 區 間 8 - 1 2( 實 驗 試 作 次 數 為 8 5 - 1 1 1 ) 則 進 入 完 全穩定期階段。 由上述分析得知,實驗參與者 B 節奏練習過程,在進入 完 全 穩 定 期 階 段 ( 實 驗 試 作 區 間 8-12) 前 的 不 穩 定 階 段 ( 實 驗 試 作 區 間 0 - 8 ), 為 實 驗 參 與 者 B 節 奏 練 習 過 程 自 我 組 織 的 一關鍵期。. 23.
(31) 圖 8: 實 驗 參 與 者 B 試 作 正 確 次 數 平 均 統 計 圖. 四、實驗參與者 C 由 前 述「 9 2 學 年 度 學 生 現 況( 具 體 表 現 之 技 能 )評 估 表 」 及 學 校 老 師 平 時 觀 察 , 得 知 該 生 在 學 習 能 力 上 尚 屬 高 功 能 型。但該生因伴隨視力不佳,且未戴矯正眼鏡情況下,在總 共 1 6 0 次 實 驗 試 作 中 ( 無 影 片 播 放 失 敗 次 數 ), 雖 然 在 第 7 5 次 及 第 111 次 的 實 驗 試 作 後 , 研 究 者 給 以 再 次 講 解 及 示 範 , 仍 無 法 達 到 完 全 成 功 次 數 ( 1 6 次 )。 本 研 究 之 關 鍵 期 為 動 作 由漸入穩定期階段到進入完全穩定期階段,來作為分析時間 落差及動作變化過程之自我組織的探討。該生無法產生關鍵 期階段現象,因此本研究是為實驗參加者流失。. 24.
(32) 第二節、節奏練習的交叉相關分析 交 叉 相 關 函 數 ( cross correlation function) 又 稱 錯 位 相 關函數,是指一種波型對另一種波型的相似性比對,用以比 較在條件作用下的運動和競賽運動間的適應過程,這種一系 列 的 分 析 方 法 常 被 作 為 研 究 二 變 數 與 運 動 表 現 間 的 相 關 性 ( L i u & S c h o l l h o r n , 1 9 9 3 )。 研究者在建構本研究時,假想如果實驗參與者在第一小 節動作打擊,其正確性有所提高時,是否對第二小節或第三 小節,會具有互相立即反應或延遲反應其試作次數的正確性 關係?因此採用交叉相關分析方法,研究實驗參與者在節奏 打擊各小節次數正確性時,各小節之間的相似性比對,用以 比 較 各 小 節 之 間 的 適 應 過 程 後 , 所 產 生 的 相 關 係 數 高 低 分 數,來決定各小節之間的試作次數正確性,有否互相影響達 成次數正確性關係,且產生試作次數延遲現象。本研究使用 SPSS 11.0 版 統 計 分 析 軟 體 計 算 分 析 結 果 , 說 明 如 下 :. 一、實驗參與者 A 在第一小節與第二小節打擊正確性交叉相關分析結果, 其 試 作 次 延 遲 數 為 0 時 , 則 其 相 關 係 數 高 達 . 6 5 9 ( 圖 9 - 1 ); 在第一小節與第三小節打擊正確性交叉相關分析結果,其試 作 次 延 遲 數 為 0 時 , 則 其 相 關 係 數 高 達 . 3 1 7 ( 圖 9 - 2 ); 在 第 二小節與第三小節打擊正確性交叉相關分析結果,其試作次 延 遲 數 為 0 時 , 則 其 相 關 係 數 高 達 . 5 0 7 ( 圖 9 - 3 )。. 25.
(33) 二、實驗參與者 B 在第一小節與第二小節打擊正確性交叉相關分析結果, 其 試 作 次 延 遲 數 為 0 時 , 則 其 相 關 係 數 高 達 . 4 4 9( 圖 1 0 - 1 ); 在第一小節與第三小節打擊正確性交叉相關分析結果,其試 作 次 延 遲 數 為 0 時 , 則 其 相 關 係 數 高 達 . 1 7 1( 圖 1 0 - 2 ); 在 第 二小節與第三小節打擊正確性交叉相關分析結果,其試作次 延 遲 數 為 0 時 , 則 其 相 關 係 數 高 達 . 4 4 7 ( 圖 1 0 - 3 )。 經 由 上 述 實 驗 參 與 者 A 與 實 驗 參 與 者 B, 在 各 小 節 的 節 奏 打 擊 正 確 性 交 叉 相 關 分 析 , 發 現 如 果 試 作 次 數 延 遲 為 0( 延 遲 = 0 ), 而 其 相 關 係 數 為 最 高 時 , 即 為 顯 示 在 第 一 小 節 或 第 二小節的次數正確性提昇,會直接立即反應在第二小節或第 三小節。也就是說如果第一小節試作練習表現良好,則第二 小節及第三小節也可以有表現良好的現象,呈現出正向關係 並且未延遲其試作次數。 由此分析可證實,研究者在研究實驗前,原預測對於有 關 各 小 節 試 作 次 數 正 確 性 , 會 互 相 影 響 達 成 次 數 正 確 性 關 係 , 產 生 試 作 次 數 延 遲 現 象( 第 一 小 節 表 現 好 , 而 第 二 小 節 、 第三小節未必會跟著一樣好) ,實 驗 結 果 發 現 沒 有 支 持 三 各 小 節間的延遲作用。此為本研究要探討的人體生物系統的一種 自我組織現象。. 26.
(34) 0.7. 0.6. 0.5. 0.4. 相 關 係 數. 0.3. 0.2. 0.1. 0 -20. -15. -10. -5. 0. 5. 10. 15. 20. -0.1. -0.2. 1.. 延遲數. 0.35 0.3 0.25 0.2. 相 關 係 數. 0.15 0.1 0.05 0 -20 -0.05. -15. -10. -5. 0. 5. 10. 15. 20. 15. 20. -0.1 -0.15. 2.. 延遲數. 0.6. 0.5. 0.4. 相 關 0.3 係 數 0.2. 0.1. 0 -20. -15. -10. -5. 0. 圖. 9: 實 驗 參 與 者. 5. 10. 延遲數. 3.. A 節奏打擊各小節正確性之交叉相關分. 析 。 1. 第 一 小 節 與 第 二 小 節 ; 2. 第 一 小 節 與 第 三 小 節 ; 3. 第 二 小 節 與 第 三 小 節 。. 27.
(35) 0.5. 0.4. 0.3. 相 關 係 數. 0.2. 0.1. 0 -20. -15. -10. -5. 0. 5. 10. 15. 20. -0.1. -0.2. -0.3. 1.. 延遲數. 0 .2 5 0 .2 0 .1 5 0 .1. 相 關. 0 .0 5. 係 數. 0 -2 0. -1 5. -1 0. -5. 0. 5. 10. 15. 20. 5. 10. 15. 20. -0 .0 5 -0 .1 -0 .1 5 -0 .2. 2.. 延遲數. 0 .5. 0 .4. 0 .3. 相 關 係 數. 0 .2. 0 .1. 0 -2 0. -1 5. -1 0. -5. 0. -0 .1. -0 .2. 延遲數. 3.. 圖 10: 實 驗 參 與 者 B 節 奏 打 擊 各 小 節 正 確 性 之 交 叉 相 關 分 析 。 1. 第 一 小 節 與 第 二 小 節 ; 2. 第 一 小 節 與 第 三 小 節 ; 3. 第 二 小 節 與 第 三 小 節 。. 28.
(36) 第三節、綜合討論 生物系統的行為產生主要是個體本身、工作與環境等限 制 的 交 互 作 用 , T h e l e n e t a l .( 1 9 9 3 ) 根 據 系 統 理 論 的 概 念 , 指 出 解 釋 生 物 體 運 動 模 式 ( movement patterns) 的 學 習 與 發 展過程,即動作的重新組織是從生物體周邊的生物力學訊息 開 始 , 通 過 生 物 體 的 運 動 器 官 ( organism) 與 周 邊 環 境 以 動 態 、 共 生 ( symbiotic) 的 交 互 作 用 形 式 , 使 得 中 樞 神 經 系 統 逐漸產生適應。也就是說,動作發展的過程中,運動模式不 僅僅是單純在腦部獨立工作、思考、記憶等,並命令運動器 官完成動作;而是運動器官經由外界環境的回饋與外力場交 互作用等因素,再混合於神經肌肉系統中。 本研究在實驗節奏的設計主要分成三個小節,第一個小 節的左右手各包含了一個一拍與二個半拍的點擊內容,第二 小節延伸了第一小節的左右手各二個半拍與一拍半的點擊內 容,第三小節則延續了第一小節的左右手各一拍,再以左右 手同時點擊的二拍動作最為結束,演練一次的總點擊次數為 16 次 。 若 以 各 小 節 的 動 作 順 序 分 析 , 第 一 小 節 先 是 右 手 一 拍、左手二個半拍、再右手二個半拍、左手一拍,第二小節 則 是 右 手 的 一 拍 半 後、左 手 半 拍、再 依 序 接 右 左 手 二 個 半 拍 。 實 驗 參 加 者 在 練 習 初 期 跟 隨 影 像 D V D 動 作 時,並 非 是 第 一 小 節動作完成再依此類推實施第二小節、第三小節的內容,研 究顯示實驗參加者多半依循影像施作每一小節開始的慢速節 拍打擊,至於單手快速連擊再接續另一手的快速連擊動作, 往往會由於無法接續而省略、跳過。因此,每一小節的動作 正 確 性 分 析 結 果 顯 示 實 驗 參 加 者 A 在 4 4 次 前、實 驗 參 加 者 B. 29.
(37) 在 8 5 次 前 的 低 正 確 性 ( 約 6 至 9 次 而 已 ), 就 是 這 些 各 小 節 前期的慢速動作較容易達成使然。而動作節奏較為快速的節 拍,實驗參加者就必須在個體的運動器官與周邊環境產生交 互作用形式,使得中樞神經系統逐漸產生適應的過程,方可 形 成 較 高 正 確 性 的 節 奏 打 擊 動 作 。 此 一 結 果 確 實 也 說 明 了 Spitz 與 蔡 阿 鶴 等 學 者 指 出 智 能 障 礙 學 生 腦 皮 質 細 胞 的 電 解 與 化 學 變 化 較 費 時 間 , 而 在 思 想 行 為 的 轉 換 上 較 遲 鈍 且 吃 力,並出現學習上的偏執不化現象,故有所謂的學習遷移和 類化困難等問題,因而降低智能障礙學生學習效率。 本研究透過實驗參與者雙手節奏打擊動作,在探討節奏 練習正確性之分析方面,由實驗參與者每次節奏練習試作正 確統計圖的結果顯示,實驗參與者的節奏練習過程中,由正 確次數甚少的不穩定狀況,經過多次的練習,進入正確次數 逐漸提高的穩定狀況,即為實驗參與者自我組織的變化歷程 現象。而由實驗參與者每次節奏練習試作正確平均統計圖, 能更進一步清楚分析觀察,實驗參與者的節奏練習過程中, 由不穩定階段到,進入完全穩定期階段之間的漸入穩定期階 段,為實驗參與者節奏練習過程自我組織的一關鍵期。而實 驗 參 與 者 B 的 節 奏 練 習 過 程 中,在 進 入 完 全 穩 定 期 階 段 前的 不穩定階段,亦為其節奏練習過程自我組織的一關鍵期。雖 然實驗參加者進入了完成高正確性的動作階段,可是仍然經 常性出現正確性大幅下落的初期動作階段特徵,顯示縱使是 進入了穩定的高正確性階段,在個體限制、工作限制或是環 境限制的影響下,智能障礙學生均極易出現動作品質退化的 現象。 本 研 究 使 用 SPSS 11.0 版 統 計 分 析 軟 體 , 計 算 分 析 實 驗. 30.
(38) 參與者在各小節的節奏打擊正確性的交叉相關,結果發現如 果 試 作 次 數 延 遲 為 0 ( k = 0 ), 而 其 相 關 係 數 為 最 高 時 , 各 小 節間試作練習表現良好,能交互呈現出正向關係並且未延遲 其試作次數。由此實驗結果發現沒有支持各小節間的延遲作 用,此乃為本研究探討智能障礙學生的人體生物系統的一種 自我組織現象,並非僅是單純的第一小節動作正確性提高或 熟練後,實驗參加者方進行第二小節的節拍練習,這也說明 了智能障礙學生在節奏練習的過程混合了三個小節的慢速節 拍,經過人體生物系統的自我組織才進入可以完成快速節拍 動作技能的階段。. 31.
(39)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旨在探討透過雙手節奏打擊練習過程之實驗,來 分析描述智能障礙學生自我組織動態系統變化之歷程。在研 究中以三名國中一年級中度智能障礙學生為實驗參與者,給 予三小節節奏實驗操作,來觀察實驗參與者打擊動作發展的 次數正確性,及實驗參與者節奏打擊各小節間次數正確性之 交 叉 相 關 關 係 。 以 下 僅 就 研 究 結 果 與 討 論 中 的 發 現 提 出 結 論,並針對未來後續相關研究方向提出建議。. 第一節、結論 本研究以雙手打擊節奏練習,探討智能障礙學生藉由動 作發展過程,對其自我組織變化之研究。結果顯示實驗參加 者節奏練習的正確性未隨練習次數而成線性增加,且由初期 穩定階段進入另一穩定階段時,正確次數的變異性先出現降 低的現象;但是在進入可以完全正確跟隨的穩定期時,實驗 參加者仍會經常性出現練習初期的低正確次數現象,顯示智 能障礙學生雖然已處於一穩定階段,卻仍然容易退化至練習 初期的低正確性階段。研究結果發現雖然智能障礙學生的學 習能力比一般智能正常學生不佳,但當智能障礙學生在學習 新動作時,亦即由原本穩定的動作姿勢控制型態產生不穩定 的狀態,經歷了動作轉換的關鍵時期,產生自我組織去發展 形成另一個穩定的動作型態時,如此經由自我組織發展出的 連續動作。 希望藉本研究能幫助從事啟智教育工作者,在教學時能. 32.
(40) 多了解智能障礙學生動作發展過程的自我組織變化,而加以 改善本身的教學策略,以落實啟智教育領域之教學品質。. 第二節、建議 根據本研究的發現,並歸納分析討論的結果,就未來應 用於後續相關研究,提出建議研究方向如下: 1. 本 研 究 因 考 量 智 能 障 礙 學 生 在 生 理 、 心 理 等 特 徵 表 現 不 盡 相 同 , 易 產 生 互 相 影 響 跡 象 , 故 只 以 三 位 學 生 為 實 驗 對 象。未來可考慮以性別、年齡及障礙程度的不同,作為分 組差異,以進一步探討各組間因素的差異或因素改變的效 應問題。 2. 本 研 究 可 擴 展 以 相 關 弱 勢 族 群 或 高 齡 失 智 族 群 …等 團 體 為 實 驗 對 象,以 更 進 一 步 驗 證 本 研 究 之 結 果,造 福 更 多 族 群 。 3. 未 來 可 延 續 研 究 以 雙 手 打 擊 動 作 發 展 中 , 其 左 、 右 手 打 擊 起落的時間差為主要參數,以求更進一步的探討分析動作 時宜在動作發展練習時各階段的變化現像。 4. 本 研 究 中 所 採 用 的 「 交 叉 相 關 函 數 」 動 態 模 式 鑑 定 , 可 運 用 為 爾 後 個 別 性 隨 時 間 變 化 的 動 作 表 現 過 程 的 縱 向 追 蹤 之研究方法。. 33.
(41)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 文 科 ( 1 9 9 4 )。 特 殊 體 育 導 論 。 臺 北 市 : 心 理 出 版 社 。 朱 敏 進 ( 1 9 8 6 )。 智 能 障 礙 者 體 育 指 導 法 。 臺 北 市 : 國 立 臺 灣 師範大學體育學會。 吳 武 典 ( 1 9 9 6 )。 特 殊 教 育 國 際 學 術 交 流 的 經 驗 與 啟 示 。 特 殊. 教 育 季 刊 , 60, 1-7。 卓 俊 伶( 1 9 8 6 )。 運 動 行 為 學 的 探 討 。 國 民 體 育 季 刊 , 1 5( 2 ), 73-77。 林 茂 文 ( 1 9 9 2 )。 時 間 序 列 分 析 與 預 測 。 臺 北 市 : 華 泰 。 洪 朝 欽 ( 1 9 9 2 )。 非 線 性 動 力 系 統 : 秩 序 、 混 沌 、 複 雜 與 自 我 組 織 。 科 學 月 刊 , 350。 胡 名 霞 ( 2 0 0 1 )。 動 作 控 制 與 動 作 學 習 。 臺 北 市 : 金 名 。 黃 政 傑 ( 1 9 9 6 )。 音 樂 科 教 學 法 ( 一 )。 臺 北 市 : 師 大 書 苑 。 郭 治 安 、 呂 翎 譯 ( 2 0 0 0 )。 大 腦 工 作 原 理 - 腦 活 動 、 行 為 和 認. 知的協同學研究。上海市:上海科技教育。 陳 道 南 ( 1 9 8 6 )。 國 民 小 學 音 樂 基 礎 指 導 的 理 論 與 實 際 。 高 雄 市:復文。 蔡 信 行 譯( 2 0 0 0 ) 。生 物 世 界 的 數 字 遊 戲。臺 北 市:天 下 遠 見 。 蔡 阿 鶴 ( 1 9 9 6 )。 智 障 學 生 之 學 習 心 理 與 輔 導 。 八 十 五 學 年 度. 智 障 類 特 殊 體 育 教 師 研 習 會 報 告 書 , 99-116。. 34.
(42) 外文部分: C a r l s o n , N . R . ( 1 9 8 4 ) . P s y c h o l o g y : T h e s c i e n c e o f b e h a v i o r. Boston: Allyn and Bacon. Grossman,. H.. J.. (Ed.).. (1983).. Classification. in. mental. r e t a r d a t i o n . Wa s h i n g t o n , D C : A m e r i c a n A s s o c i a t i o n o n M e n t a l D e f i c i e n c y. Liu,. Y. ,. &. Schollhorn,. comparison. between. competition. in. W.. (1993).. Process. conditioning. sprint. running.. oriented. exercises. 1993. and.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Biomechanics Congress in Paris. Magill,. R.. A.. (1998).. Motor. learning:. Concepts. and. applications (5th ed.). Singapore: McGraw-Hill. Summers, J. J., &. Pressing, J. (1994). Coordinating the two. h a n d s i n p o l y r h y t h m i c t a p p i n g . I n S . P. S w i n n e n , H . Heuer,. J.. Massion,. coordination:. &. P.. Neural,. Casaer. dynamical,. (Eds.), and. Interlimb cognitive. c o n s t r a i n t s ( p p . 5 7 1 - 5 9 3 ) . N e w Yo r k : A c a d e m i c P r e s s . Thelen, E., Corbetta, D., Ka mm, K., Spencer, J., Schneide r, K . , & Z e r n i c k e , R . F. ( 1 9 9 3 ) . T h e t r a n s i t i o n t o r e a c h i n g : Matching. intention. and. intrinsic. Development, 64, 1058-1098.. 35. dynamics.. Child.
(43) 附錄Ⅰ:參與研究家長(監護人)同意書 親愛的家長您好: 我是國立臺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的研究生,目 前進行一項有關特教啟智班學生節奏練習的研究,想 邀請貴子弟參與本次研究。本次研究的地點設於國立 臺灣體育學院生物力學研究室,實驗的動作是雙手作 節奏練習,實驗動作與所使用的實驗儀器完全不會對 同學造成任何傷害。 為了尊重您的權益,您可以選擇是否讓貴子弟參 與本次研究,另外即使您同意讓貴子弟參與研究,但 是之後如您的意願有所更變,仍可以告知本人後隨時 退出研究。本次研究測量的結果只當作研究之用,相 關資料的隱私權將可獲得保障。 非常期盼您的協助!將使得本研究可以順利完 成,另外對於特教啟智班學生運動科學將有非常大的 貢獻。如果您對於本次研究或是貴子弟的權益有任何 問題,歡迎來電聯絡。 最後再次的謝謝您的支持! 本人服務地點:臺中縣立太平國民中學特教班 T E L: 2 3 9 2 2 5 4 0 轉 11 9. 衷. 心. 感. 恩. 您!. 研 究 生. 陳玉圓 敬上. 指導教授. 陳重佑 博士. 於國立臺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 36.
(44) 附錄Ⅱ:參與研究家長(監護人)回條 本人已經詳細閱讀並了解上述內容,我同意我的小孩 參與上述研究。 學生姓名:. 家長簽名:. 日. 期:. ※ 填寫後請由貴子弟交回即可。 非常感謝您的支持與答應貴子弟參與!. 37.
(45)
數據
Outline
相關文件
Hope theory: A member of the positive psychology family. Lopez (Eds.), Handbook of positive
Abstract -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applying TRIZ theory to construct the 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GSCM) strategies for the international tourist hotel.. Based on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if providing consumers with a general dietary guidance or impose a cash punishment policy on customers for not finishing their food on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lies in building the virtual reality learning system for surveying practice of digital terrain model (DTM) based on triangular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researcher’s 19 years learning process and understanding of martial arts as a form of Serious Leisure and then to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learning organization culture on teachers’ study and teaching potency in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s.. The research tool of
Only with the little finger was a ‘normal’ vibrato comparable to modern practice allowed as a substitute for the usual technique (sources in England and France agree on the
To reduce the harm of this study point of view to engage in the practice of drug treatment, and ultimately hope that social security will be improved, the researchers refer 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