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行動與無所不在學習的現況、成果與課題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行動與無所不在學習的現況、成果與課題"

Copied!
20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 碩士論文. 行動與無所不在學習的現況、成果與課題. 研 究 生:楊 介 銘 指導教授:林 坤 誼. 中 華 民 國 一 ○ 二 年 六 月.

(2)

(3) 行動與無所不在學習的現況、成果與課題 研究生:楊介銘 指導教授:林坤誼.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行動與無所不在學習的發展現況與趨勢,並針對五本教 育與教育研究類 SSCI 期刊於 2008~2012 年間發表之 149 篇有關行動與無所 不在學習的研究論文進行內容分析。本研究使用量化的方式分析相關研究 近年來於研究主題、研究方法、研究對象、研究內涵、研究變項等五個面 向之研究現況,並結合質性資料的分析,將教學主題面向的相關研究進一 步分析與討論。主要研究結論如下: (1)研究現況方面,2008 至 2012 年的 相關研究中,研究主題以教學面向居多,且探究式學習和適性化學習的教 學策略方法是較多研究關注的焦點。而在研究變項方面,以情意面向為主, 顯示學習者的學習態度和對於教材的接受程度是較多研究者探究的方向; (2)研究成果部分,探究式學習策略和問題解決學習策略逐漸受到重視。 另外,Podcast 與智慧型手機是近五年來較常被採用的教學工具,而教材的 互動性、介面設計和跨文化的教材內容亦是研究者著重的議題; (3)研究 課題方面,隨著學習者為中心概念逐漸被重視,教學者如何結合適當的教 學策略與教學工具藉以提升學習者的學習動機與態度,將是未來行動與無 所不在學習主要面臨的課題。依據前述結論,可協助後續研究者掌握行動 與無所不在學習相關研究之現況及重要趨勢。. 關鍵詞:行動學習、無所不在學習、社會科學引註索引、發展趨勢。. I.

(4) II.

(5) The Current Situation, Research Achievements and Related Issues of Mobile and Ubiquitous Learning Author: Je-Ming, Yang Adviser: Kuen-Yi, Lin. ABSTRACT This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development status and trends of mobile and ubiquitous learning. In addition, this study analyzes 149 research articles related to mobile and ubiquitous learning selected from 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 (SSCI) that are published in five education and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s between 2008 and 2012. This study utilizes quantitative analysis to examine five aspects, including topics, methods, participants, contents, and variables, of recent research results. This study also integrates quantitative analysis to further investigate teaching topics in related research articles. Three primary conclusions are made. (1) Among the research results published between 2008 and 2012, the majority of the current research covers education and focuses on inquiry-based learning as well as adaptive learning. On the other hand, the analysis on research variable shows that affection domain is the main focus, indicating that more researchers inspect the learners' attitude and acceptance toward educational materials. (2) The study about research achievement suggests that inquiry-based learning and problem-solving learning strategies have gradually gained more attention. The interactive teaching materials, design of the teaching-learning interface, and cross-cultural teaching materials are also the main topics of current research projects. As the learner-centered concept gradually gains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how integrating proper teaching strategies and tools increases students' motivation and attitude toward learning will be the primary issues when studying mobile and ubiquitous learning. In conclusion, this study will help the succeeding researchers better understand the current III.

(6) situation as well as the main trend of mobile and ubiquitous learning-related studies.. Keywords: mobile learning, ubiquitous learning, 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 (SSCI), developmental trends.. IV.

(7) 目. 錄. 中文摘要 ................................................................................................................ I 英文摘要 ............................................................................................................. III 目錄 ...................................................................................................................... V 表次 ................................................................................................................... VII 圖次 ..................................................................................................................... IX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 6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8 第四節 名詞解釋 ........................................................................................ 1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17 第一節 期刊內容分析的重要性 ................................................................ 17 第二節 研究主題類目之探討 .................................................................... 20 第三節 研究方法類目之探討 .................................................................... 23 第四節 研究內涵類目之探討 .................................................................... 27 第五節 研究變項類目之探討 .................................................................... 29 第六節 研究對象類目之探討 .................................................................... 31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 35 第一節 研究設計 ........................................................................................ 35 第二節 研究對象 ........................................................................................ 36 第三節 研究流程 ........................................................................................ 38 第四節 研究工具 ........................................................................................ 42 第五節 資料分析與詮釋 ............................................................................ 48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51 V.

(8) 第一節 行動與無所不在學習之研究現況 ................................................ 51 第二節 行動與無所不在學習之研究成果 ................................................ 82 第三節 行動與無所不在學習面臨之課題 …………………………………11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33 第一節 研究結論………………………………………………..………133 第二節 研究建議…………………………..……………………………142 參考文獻 ........................................................................................................... 145 一、中文部分 ........................................................................................... 145 二、外文部分............................................................................................148 附錄 ................................................................................................................... 157 附錄一 行動與無所不在學習期刊內容分析類目表............................. 159 附錄二 期刊檢核表 ................................................................................. 160 附錄三 教學策略方法面向開放性編碼表 ............................................. 178 附錄四 教學工具面向開放性編碼表 ..................................................... 187 附錄五 教材內容設計面向開放性編碼表 ............................................. 194. VI.

(9) 表. 次. 表 3-1 研究流程表.............................................................................................38 表 3-2 研究主題類目表.....................................................................................42 表 3-3 研究變項細目表.....................................................................................43 表 3-4 研究內涵細目表…….............................................................................43 表 3-5 研究方法細目表.....................................................................................44 表 3-6 研究對象類目表.....................................................................................45 表 3-7 各研究面向之相互同意度及信度………….........................................47 表 4-1 近五年中各期刊有關行動與無所不在學習文章篇數表.....................52 表 4-2 研究主題篇數統計表……..…..…………………………......………....54 表 4-3 研究方法篇數統計表……………….…..……………………………..57 表 4-4 研究對象篇數統計表…………….…………………………..………..61 表 4-5 研究內涵篇數統計表…………………..……………………………...63 表 4-6 研究變項篇數統計表……………………..…………………………...65 表 4-7 研究主題與研究方法交互分析表……..……………………………...68 表 4-8 研究主題與研究對象交互分析表…………..………………………...69 表 4-9 研究主題與研究內涵交互分析表……………………..……………...71 表 4-10 研究主題與研究變項交互分析表………………..…………………...72 表 4-11 研究內涵與研究對象交互分析表……………………………..……...73 表 4-12 研究內涵與研究方法交互分析表………………..…………………...74 表 4-13 研究變項與研究內涵交互分析表………………………..…………...75 表 4-14 研究變項與研究方法交互分析表…...………………...……………...76 表 4-15 教學策略與各研究變項的顯著性之相關研究……………………….83 表 4-16 教學策略應用於各學科之相關研究………………………………….89 表 4-17 研究工具類目表……………………………………………………….95 VII.

(10) VIII.

(11) 圖. 次. 圖 3-1 研究架構圖…………………………………………………………….35 圖 3-2 內容分析研究實施步驟……………………………………………….39 圖 3-3 質性資料分析方法架構圖…………………………………………….49 圖 4-1 行動與無所不在學習相關期刊研究篇數趨勢圖………….………....53 圖 4-2 研究主題面向篇數趨勢圖……………….…………………………....54 圖 4-3 研究方法面向篇數趨勢圖…………….……………………………....58 圖 4-4 研究對象面向篇數趨勢圖………….………………………………....62 圖 4-5 研究內涵面向篇數趨勢圖………….………………………………....64 圖 4-6 研究變項數量統計圖………………………………………………....66 圖 4-7 研究變項面向篇數趨勢圖…………………………………………....67. IX.

(12) X.

(13)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之目的主要在探討近年來行動與無所不在學習的研究現況、研究 成果及發展趨勢。藉由文獻探討、內容分析等方式來探討行動學習與無所 不在學習之相關研究,並藉由量化分析與質化分析的方法進行研究,進而 提出該領域目前相關研究之發展情形及未來的趨勢走向,以協助後續研究 者掌握此領域之研究脈絡。本章緒論部分共分為四節進行討論,將分別說 明本研究之(1)研究背景與動機; (2)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3)研究範 圍與限制;(4)名詞解釋等。.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近年來隨著行動裝置和行動上網的普及,數位學習的型態逐漸朝向行 動與無所不在學習的方式發展,而相關研究也有逐年增加的趨勢。因此, 有關行動與無所不在學習領域的相關研究現況、研究成果與發展趨勢將更 值得研究者去關注與討論。本節將先行探討數位學習的發展如何轉變,其 次針對行動與無所不在學習具備哪幾項特點與優勢進行論述,並且將發展 行動與無所不在學習教材的過程中可能遭遇之困難與問題提出討論,最後 說明執行本研究的主要動機。 一、數位學習型態已逐漸轉變為行動化 隨著各項行動裝置及行動上網的日益普遍,人們使用行動裝置連結網 路進行學習已是易如反掌。根據財團法人台灣網路資訊中心(2012)調查 顯示,國內 30.98%民眾曾經使用過行動上網,較 2011 成長了 12.16%;此 外,2012 上半年曾經使用行動上網人數高達 535 萬人,相較於 2011 年的人 數成長了 1 倍,可見國內行動上網人數逐年攀升,且增加幅度十分快速。 在這個網路發達且幾乎人人都有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的時代,由於 教學場地、互動模式及學習社群的不斷擴大,學生學習的方式逐漸由傳統 1.

(14) 的數位學習,朝向以行動及無所不在學習為教育情境典範的趨勢邁進(莊 謙本,2012;吳欣蓉,2010)。研究發現,行動與無所不在學習的相關期 刊論文研究在 2005~2009 年之間也有逐年增加的趨勢(Hsu et al., 2012)。 亦有研究者認為,在 21 世紀的今日,教育的核心不再是過去教學者單方面 的灌輸知識,而應該教導下一代如何擁有自我學習的能力(黃武元、潘淑 靜、劉奕帆、劉馨韓,2012)。而行動裝置導入於教學情境當中,能夠使 學習者擁有更多機會探索新知,進而養成自我學習的能力。另外,The New Media Consortium(2012)的地平線報告(Horizon Report)也預測, 未來一年內行動應用程式(mobile app)科技將會被高等教育所採納,成為 主流的教學方式之一。由此可知,數位學習的型態正在改變,如何讓學習 者快速取得知識、與教學者間或同儕間進行互動,將是未來教育單位努力 的方向。 二、行動與無所不在學習具備多項特性與優勢 許多研究指出,行動與無所不在學習可發揮網路時代下的優勢,讓學 習者與教學者之間產生良好的互動。綜合高台茜(2002)所述,行動與無 所不在學習主要有以下幾點特性:(1)可隨時取得學習資源,滿足學習的 迫切性;(2)個人化的學習模式,教師易於掌握學生學習狀況;(3)學 習場域不設限;(4)可即時進行互動等幾項特點。Peng、Su、Chou 與 Tsai (2009)則認為行動與無所不在學習具有行動性與無所不在兩種主要特 性,而行動學習的主要優勢是享有便利性、適宜性與立即性,行動學習者 能隨時隨地使用無所不在的電腦科技來學習事物。由於行動與無所不在學 習的諸多特性,近年來經由行動載具連結網路以協助各項教學活動,已逐 漸成為增進學習者學習動機與成效的普遍方式。行動學習是一種新的概 念,由於行動裝置易於攜帶且移動性佳,加上融入無線網路後學習活動不 受時間、地點的限制,當學習者需要學習時,即可透過行動載具處理或存. 2.

(15) 取資訊。換句話說,在行動與無所不在學習的情境下,學習的時間與地點 是具有延展性的(Sharples, 2000)。張基成、林建良及顏啓芳(2011)的 研究則發現,使用行動裝置進行學習可以有效提升學習者的好奇心與持續 學習的意圖。由此可見,行動與無所不在學習具有許多優勢,並逐漸成為 許多教學領域採用的教學方式之一。 另外,許多研究也發現,藉由行動與無所不在學習的優勢整合不同的教 學策略,能夠有效提昇學習動機及學習成效。例如,溫嘉榮、鄭國明及郭 勝煌(2010)、廖述盛、黃秀美及賴崇閔(2011)研究指出,以 PBL 導入 高層次思考應用於行動學習,不僅增加學習的便利性與即時性,也可讓學 習者在問題解決的歷程中與同儕產生互動,建構出自己的知識與技能。其 研究也發現,此教學方法能夠提升學習者之學習動機以及批判性思考的能 力。此外,也有研究者將行動與無所不在學習應用於企業員工訓練中,發 現行動與無所不在學習之使用率,與員工的工作能力呈現正向關係(翁興 利、郭香蘭,2010)。由此可知,行動與無所不在學習適用的範圍非常 廣,也適合與其它教學策略相互整合。其便利性與即時性將是未來發展數 位學習的基礎。因此,透過各類行動載具連結網路以協助各項學習活動的 整合,將是未來增進學習者學習成效的方式。 三、行動與無所不在學習的問題與爭議 儘管行動與無所不在學習擁有許多優勢,但也有學者從另一個角度提 出不同看法,認為其實際的學習成效可能受限於本身特性、使用者接受度 或是現有技術。例如,吳明隆(2011)、黃彥達(2003)指出,行動載具 的功能受限於其顯示螢幕大小、記憶體容量及網路頻寬等限制,使教材內 容所能呈現的資訊量有限,進而影響到學習效果。此外,受限於行動載具 本身的執行效能不足,許多較耗資源的動作無法在教材上呈現,只能設定 基本的互動,因而影響學習品質(廖述盛等人,2011)。. 3.

(16) 其次,於使用者接受度方面,張基成與顏啟芳(2012)的研究發現,知 覺便利、知覺易用及知覺有用,是影響行動英語學習接受的前置因素。因 此,假如教材本身無法吸引學習者,讓其感覺方便使用,則學習意願將會 受到影響。另外,廖述盛等人(2011)研究則指出,學習者對於行動化教 材的喜好程度會影響往後之學習態度。是故,如何使學習者感覺便利、易 用和有用,並且對於教材本身產生喜好,將是提升學習動機的重要課題。 再者,行動學習的特色之一是「學習的迫切性」,亦即能夠「隨時隨地」 地提供使用者所需的資訊。但此類型的教材往往是不具連貫性的獨立訊 息,缺乏整體的一貫性。這將使取得的資訊不容易被記憶,亦難以進行整 體性的學習(陳祺祐、林弘昌,2007)。由此可知,行動與無所不在學習 並非萬能,重點在於如何應用在對的時機與如何設計教材,才能發揮最大 的預期效果。 四、行動與無所不在學習之發展趨勢具有深入探究的價值 許多學者會針對優質的學術期刊進行內容分析,藉以了解不同學術領域 與主題的研究現況與發展趨勢。主要的原因在於,學術期刊可視為學術領 域的把關者,每一篇學術期刊研究被刊登之前,必須先經過嚴格的審查與 驗證(馬信行,1999)。因此,針對優質的期刊論文進行內容分析,應可 提供學術領域了解其研究的脈絡與趨勢(林燕青、林靜雯,2010)。由此 可知,將近年來有關行動與無所不在學習的相關期刊研究論文加以統整分 析,應能有效掌握該領域之研究脈絡。事實上,已有許多學者藉由針對學 術期刊進行內容分析來了解學術領域的發展趨勢,並針對各項主題提出其 研究成果。例如,Shih、Feng 和 Tsai(2008)便針對一些優質的 SSCI 期刊 進行內容分析,探討 2001~2005 年有關電子化學習的研究與發展趨勢。另 外,Hsu 等人(2012)也將一些優質的 SSCI 期刊進行內容分析,來探討 2000~2009 年間有關科技導向學習的研究與發展趨勢。. 4.

(17) 本研究希望透過內容分析的方式,去了解近年來行動與無所不在學習領 域的研究現況、研究成果及發展趨勢。為達成此研究目的,本研究必須先 將研究的分析對象、研究的時間範圍做清楚的規範,並將研究主題、研究 內容做明確的界定,才能有效的了解行動與無所不在學習的發展脈絡。因 此,本研究將社會科學引註索引(SSCI)的教育與教育研究類所收錄的期 刊作為研究分析對象,資料蒐集的時間範圍限定在近五年來行動與無所不 在學習的相關研究為主(2008 年 1 月 1 日至 2012 年 12 月 31 日)。而期刊 的選擇主要是依據以下三項篩選標準:(1)此期刊須為國內科學教育發展 處資訊教育學門的研究者所較常發表的期刊;(2)此期刊內容須以刊載與 電腦、網路、教育等相關研究內容為主;(3)此期刊影響係數在四捨五入 後須大於 1.5 以上。滿足以上三項篩選標準的期刊,即為本研究所界定的數 位學習相關期刊,同時也是本研究進行內容分析的主要研究對象。 在研究的內容上面,本研究探討近年來行動與無所不在學習期刊研究所 採用之研究方法、研究對象、研究內涵、研究變項等方式來了解目前的研 究現況。並針對不同的研究主題加以分類探討,歸納出目前的行動與無所 不在學習的相關研究成果。另外,有鑒於目前大多數研究者在進行期刊內 容分析時,僅以量化的方式呈現研究結果,而沒有針對研究建議與成果的 部分再以質性方式做更深入的分析及歸納。本研究認為這是比較可惜的部 分,如果能以質性方式針對行動與無所不在學習期刊論文各主題的研究成 果、研究結論、研究建議的部分加以統整分析,應能得到更多潛藏且具有 價值的資訊或是未來重要的發展趨勢。是故,本研究除了使用量化統計的 方式呈現研究結果,將再結合質性的分析方法來了解未來行動與無所不在 學習的發展趨勢。藉以協助後續研究者釐清行動與無所不在學習領域的研 究脈絡及後續的研究方向。. 5.

(18)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依據前述之研究背景與動機,本研究之目的主要在了解近年來行動與 無所不在學習的研究現況、研究成果及發展趨勢。是故,本研究希望藉由 內容分析的方法結合質性分析方式,歸納出近年來行動與無所不在學習之 研究現況、研究成果與發展趨勢,並給與後續研究者在此研究領域中一些 可能的研究方向與建議,協助其掌握行動與無所不在學習相關研究之脈 絡,進而達到促使該領域學術品質向上提升之效果。本節將針對本研究之 (1)研究目的; (2)待答問題進行討論。 一、研究目的 (一) 分析行動與無所不在學習的研究現況。 (二) 探討行動與無所不在學習的研究成果。 (三) 研提行動與無所不在學習的未來發展趨勢。 二、待答問題 根據上述研究動機與目的,本研究提出以下幾項待答問題: (一) 行動與無所不在學習的研究現況為何? 1. 2008 至 2012 年間,行動與無所不在學習研究主題之發展現況為 何? 2. 2008 至 2012 年間,行動與無所不在學習研究對象的選擇情形為 何? 3. 2008 至 2012 年間,行動與無所不在學習的研究方法的使用情形 為何? 4. 2008 至 2012 年間,行動與無所不在學習相關研究的研究內涵使 用情形為何? 5. 2008 至 2012 年間,行動與無所不在學習相關研究的研究變項使 用情形為何? 6.

(19) (二) 探討行動與無所不在學習教學主題之研究成果為何? 1. 2008 至 2012 年間,有關教學策略方法之發展成果為何? 2. 2008 至 2012 年間,有關教學工具方面之發展成果為何? 3. 2008 至 2012 年間,有關教材內容設計之發展成果為何? (三) 行動與無所不在學習未來所面臨之課題為何? 1. 行動與無所不在學習於學習者態度與動機方面的課題為何? 2. 行動與無所不在學習於學習者學習成效方面的課題為何? 3. 行動與無所不在學習於教師教學品質和效果方面的課題為何?. 7.

(20)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節根據前述之研究目的來探討本研究之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分別說 明如下: 一、研究範圍 (一) 就研究對象而言 近年來有部份的研究者使用德懷術(Delphi)或是內容分析法探討學術 領域的發展趨勢。而本研究主要使用內容分析方法進行研究,原因在於德 懷術必須先設計一份開放式的問卷來收集專家意見,過程上較為繁複,並 且在進行研究類目的歸類、訂定時需要經過一段長時間的反覆修改,如此 一來將造成研究類目訂定的困難(趙美聲,2009) 。因此本研究將藉由分析 行動與無所不在學習相關的期刊研究來了解近五年該領域的研究現況、研 究成果及發展趨勢。而本研究之期刊選取標準係根據 2011 年社會科學引註 索引(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 SSCI)的期刊引註報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教育與教育研究類(Education & Educational Research)所發表之「近 五年影響係數」較高,且必須符合以下條件: (1)此期刊須為國內科學教 育發展處資訊教育學門的研究者所較常發表的期刊; (2)此期刊內容須以 刊載與電腦、網路、教育等相關研究內容為主;(3)此期刊影響係數在四 捨五入後須大於 1.5 以上。是故,本研究根據以上篩選準則,並參考 Hwang 和 Tsai(2011)、蔡今中(2011)的調查及歸納,目前國內教育與教育研究 領域中,研究者經常投稿之期刊包含 Computers & Education、Educational Technology and Society、Higher Education、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Innovations in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nternational、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 Development、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Journal of Experimental Education、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8.

(21) Teaching、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er-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等幾種,最後挑選出「Computers & Education」 (近五年來的影響係數:. 2.970) 、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近五年來的影響係數: 1.676)、 「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近五年來的影響係數: 1.760)、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 Development」(近五年來的影 響係數:1.653)、「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er-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近五年來的影響係數:3.000)等五本期刊作為研究對象。有些 期刊未被包含於本研究之研究對象當中。主要原因在於,雖然有些期刊於 近五年的影響係數較高,但並未符合上述的前兩項篩選標準;或是符合上 述的前兩項篩選標準,但近五年的影響係數卻較低。另外,研究報告、研 討會等非期刊論文格式的資料將不包含於本研究之研究對象內。 (二) 就研究內容而言 本研究為「行動與無所不在學習的現況、成果與課題」,透過內容分析 的方式探討行動與無所不在學習的發展現況與研究成果,並結合質性分析 方式,針對教學主題之研究成果、結論與建議進行分析,藉以研提行動與 無所不在學習未來的發展趨勢。本研究是以「mobile」、 「mobile learning」、 「ubiquitous」、「ubiquitous learning」等作為關鍵字,針對本研究挑選出之 五本期刊的相關論文標題、關鍵字、摘要內容進行搜尋,搜尋時間範圍設 定在 2008 年 1 月 1 日至 2012 年 12 月 31 日止。並且將搜尋到的相關研究 論文之標題、摘要進行詳細閱讀後,篩選出共 149 篇研究論文作為本研究 之研究對象。 二、研究限制 本研究之研究限制可分為(1)研究範圍的限制;(2)研究時間的限 制;(3)研究方法的限制等三項進行討論。其說明如下: (一) 研究範圍的限制. 9.

(22) 行動與無所不在學習領域之相關研究論文數量眾多,尤其在各項行動裝 置相繼問世後,關於該領域的研究論文更是如雨後春筍般地出現。研究數 量固然眾多,但價值性卻大相逕庭。如果將每一篇研究都加以分析,不但 曠日廢時,且由於期刊論文的品質良莠不齊,更無法忠實的反應該領域之 發展現況與未來趨勢。因此,為了將研究焦點集中,本研究依據上述期刊 篩選標準,挑選出在此研究領域中最具代表性的國際期刊進行內容分析。 故其它的國際期刊或相關的學術論文,將不列入本研究範圍之中。另外, 有鑒於國際性的期刊大多是以驗證性的文章為主,有關探索性質的文章則 較少刊登。如此一來,本研究所研擬的研究範圍可能會造成所蒐集的行動 與無所不在學習相關研究會以驗證性為主。 為有效解決此部分的影響,本研究在未來研提行動與無所不在學習之發 展趨勢時,將再蒐集相關的探索性質文章進行探究,並結合質性資料分析 以歸納相關研究的研究結論及後續建議,藉以提出更為多元的研究成果與 課題,給予後續研究者更為適切的研究建議與方向。另外,本研究進行後 續質性資料分析時,會以教學主題的相關研究為主,針對其研究結論及後 續建議進行討論與分析。因此,有關系統、學習及其他主題的文章,將不 在本研究質性分析的範圍之中。 (二) 研究時間的限制 本研究之研究樣本蒐集時間範圍設定於 2008 年 1 月 1 日至 2012 年 12 月 31 日各期刊所發表有關行動與無所不在學習之研究論文。因此,有些資 料可能尚未包含於資料庫中或不在本研究之設定期間內,造成篩選不到的 情形產生。本研究於時間範圍的界定上採用近五年之期刊作為研究對象之 目的有二: (1)行動與無所不在學習領域於近五年來才有較多的研究樣本; (2)分析近五年之相關研究論文將更能夠掌握該領域之發展現況與趨勢。 分別說明如下:. 10.

(23) 1. 隨著近五年各項行動裝置與無線上網的普及,行動與無所不在學 習的相關研究也同時不斷在增加當中。本研究以「mobile」、 「mobile learning」 、「ubiquitous」、 「ubiquitous learning」作為關 鍵字,針對 2007 年 12 月 31 日前有關行動與無所不在學習相關 研究論文進行搜尋,發現其總數遠少於 2008 年至今的論文研究 論文數量。因此,本研究之研究對象以近五年的期刊論文為主。 2. 由於行動裝置的日新月異,如再去分析舊有的行動裝置應用於教 學現場之相關研究,將無法忠實地反映目前行動與無所不在學習 的研究現況及研究成果。分析未來發展趨勢之過程中,亦無法精 準地歸納出未來的發展方向。因此,本研究將研究時間範圍設定 於 2008 至 2012 年間,如此將更能夠掌握該領域近年來之研究現 況、研究成果與發展趨勢。 (三) 研究方法的限制 本研究之內容分析構面,主要以研究數量、期刊名稱、分布年代、研究 主題、研究對象、研究方法、研究內涵、研究變項為主。本研究盡量以目 前較多研究者在進行內容分析時所探討之構面為主,盡可能包含所有面 向。另外,本研究參考教育研究方法書籍,並根據其中所提出之內容分析 法步驟為本研究主要參考之依據。有鑒於進行內容分析時難免受主觀意識 所影響,導致研究結果失真的情形發生(王文科、王智弘,2009;高銘, 2009) 。因此,本研究將找研究者以外之其它專家進行信效度評鑑,藉以強 化本研究之信效度。. 11.

(24) 第四節 名詞釋義 本節將針對研究中所涉略之相關重要名詞加以定義及說明。如下所述: 一、行動學習(mobile learning) 行動學習是近年來被廣泛討論的名詞,說到行動學習很容易使人聯想到 平板電腦以及智慧型手機等行動裝置。根據 Quinn(2000)定義,行動學習 即是指藉由行動輔具進行電子化學習。從廣泛的角度來說,行動學習是指 學習者能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任何行動裝置上學習知識。換句話說, 學習時間可安排於午休、傍晚或周末,地點也不限於教室,可能在辦公室、 火車或公車上(Evans, 2008) 。另外,也有學者從學習的管道來定義行動學 習,Topland(2002)認為行動學習是屬於一種多重管道的網路學習,學習 者可使用各種能連結網路的行動裝置進行學習活動,同時不受任何時空條 件的限制。Bekkestua(2003)進一步指出,行動學習是以行動裝置做為輔 助學習之工具。同時此裝置必須能呈現出學習內容,並且能給予教師與學 生雙向溝通的管道。其次,行動學習相較於以往數位學習的差異,在於行 動學習除了擁有無所不在之特性外,亦具有高度的可攜性。此外,亦有研 究者指出,行動學習之所以能使傳統數位學習產生巨大改變的原因,在於 其具備高度可攜性(highly portable)、個別化需求性(individual)、可利用 性(availability) 、有機連接性(connectivity)與社會互動性(social interactivity) 等五項特性(Klopfer, Squire, & Jenkins, 2002) 。因此,藉由以上行動學習之 特性,能夠達成滿足學習者主動取得知識的迫切性;學習場域方面更具有 機動性;學習互動效率上更加即時而快速,進而提升學習者之學習動機與 成效。 二、無所不在學習(ubiquitous learning) 近年來,隨著感應科技的日新月異,數位學習的概念已逐漸朝向無所 不在的學習型態邁進。無所不在學習所強調的,即是在適當的時間及地點 12.

(25) 提供適合學習者的教材。換句話說,無所不在學習就是藉由無線通訊網路 服務,讓學習者經由本身的行動載具進行數位學習。此外,行動載具本身 具有的即時性和便利性可以讓學習場域不限於傳統教室,在學習時間和地 點上也能達到彈性化的效果(Harris, 2001) 。資策會(2006)的報告中也指 出, 「無所不在」是指使用者可以在任何時間地點利用電腦或終端設備與網 路進行連接,實現任何地方皆可連結之資訊社會。隨者各項行動裝置如平 板電腦及電子書的問世,將更有利於推展與建置無所不在學習的環境。黃 國禎、黃淑賢、吳婷婷及楊子奇(2007)指出於無所不在學習環境中,引 進情境感應的技術,經由感應學習者的學習狀況與環境參數,來達到提供 學習者各種有用的資訊,如此一來,除了不受時空環境的限制,同時也能 達到學習者所在環境及工作場域的需求。由此可知,無所不在學習之優勢 在於能將知識隨身攜帶,並且能隨時應用於各種場合,這樣的構想近年來 已成為數位學習的新趨勢之一。 三、社會科學引註索引(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 SSCI) 社會科學引註索引(SSCI)是屬於全世界兩大資料庫之一。這兩者分 別為 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和 SSCI(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 SSCI 資料庫建立的邏輯不同於 SCI。由於社會科學領域過於龐雜,各個國 家、各種語言的期刊為數眾多,因此在一定的額度之下,每年只收錄最重 要的期刊(蔡今中,2011) 。李明冠(1998)指出,社會科學引註索引(SSCI) 資料庫中所囊括之研究領域主要包括:人類學、行為科學、商業、地理學、 經濟學、教育、資訊科學、法律、政治、經神病學、心理學、社會學、社 會工作及都市研究等 14 個領域,並且是經由美國科學資訊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 ISI)嚴格挑選出的資料庫系統。因此,在此嚴格篩選 的標準下,社會科學引註索引(SSCI)所刊登之期刊其信效度也較高。. 13.

(26) 四、內容分析(content analysis) 內容分析(content analysis)亦稱為資訊分析(informational analysis) 或文獻分析(documentary analysis) 。Neuendorf(2002)將內容分系定義為 一種具有系統性及客觀性,且使用量化方式分析訊息的研究方法。其功能 主要在解釋某特定時間某現象的狀態,或在某段期間內該現象之發展趨 勢。在許多領域的研究當中,必須藉由蒐集文獻取得所需資料,藉以掌握 該研究領域之研究發展現況,因此內容分析法便具有其價值與採取的必要 (王文科、王智弘,2009)。Markoff、Shapiro 與 Weitman(1975)指出, 內容分析屬於一種研究的技術,研究者針對溝通後所產生之內容給予客觀 化、系統化及量化的描述。而本研究主要是針對近五年在教學類與教育研 究類影響係數較高之 SSCI 期刊,關於行動與無所不在學習主題之論文進行 內容分析。主要以研究主題、研究方法、研究對象、研究內涵、研究變項 等五個面向進行量化與質化的分析,進而統整出行動與無所不在學習之研 究現況、研究成果及發展趨勢。 五、發展趨勢(development trends) 由於發展趨勢的定義有很多,例如有些研究會使用德懷術(Delphi)來 獲得研究領域未來的指標與方向。德懷術和內容分析法的差異在於,德懷 術主要是利用結構化或開放式的問卷來獲得參與研究之受訪者針對問題的 看法或意見(趙美聲,2009) 。另外,進行德懷術研究時,必須先針對問卷 進行信效度評鑑,也需要較常的時間進行多次問卷調查,以確認問卷的真 實性(趙美聲,2009)。而內容分析則不僅能以量化的方式進行資料分析, 還能依據各主題中重要的結論與建議進行質化的分析。內容分析法除了分 析表面的量化數據外,還能針對文本中所蘊含的潛在意義、推論進行詮釋。 因此,為釐清本研究之研究目的,在此先定義本研究之發展趨勢的意義。 本研究之發展趨勢可以分為兩個方面進行討論:首先,本研究將行動與無. 14.

(27) 所不在學習相關期刊論文所探討之研究主題、研究對象、研究方法、研究 內涵及研究變項等面向進行內容分析,透過量化圖表的方式呈現各面向的 研究現況。其次,有鑑於近年來許多研究進行期刊的內容分析時,僅呈現 出量化統計的部份。例如 Shih、Feng 和 Tsai(2008);Hsu 等人(2012); Hwang 和 Wu(2012)針對數位學習相關的期刊論文進行內容分析,僅以量 化方式呈現分析結果,而沒有使用質性的方式進行分析與探究。本研究認 為這是比較可惜的部份,如果能搭配質性的方式針對研究對象進行深入探 討,應能發現更多潛在且值得探究的議題,同時也能從另一個角度來分析 行動與無所不在學習的趨勢脈絡,亦能使研究結果更臻完整。因此,本研 究同時使用質性分析方法,依據行動與無所不在學習領域有關教學主題之 研究成果進行分析,並且歸納其對於未來的研究結論與建議,藉以研提行 動與無所不在學習未來之發展趨勢。. 15.

(28) 16.

(2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主要是經由量化與質化的分析方式來探討近年來行動與無所不 在學習的研究現況、研究成果與發展趨勢。本研究主要針對近年來行動與 無所不在學習相關研究之研究主題、研究方法、研究對象、研究內涵、研 究變項等面向進行內容分析。在進行內容分析前必須先界定各所欲研究面 向之內涵。因此,在文獻探討部份本研究參考其它學者的分類方式,加以 統整後歸納出本研究各面向之分類。本章將分為:(1)期刊內容分析的重 要性;(2)研究主題類目之探討;(3)研究方法類型之探討;(4)研究 內涵類目之探討;(5)研究變項類目之探討;(6)研究對象類目之探討 等六節進行討論。. 第一節 期刊內容分析的重要性 將內容分析法應用於探討期刊論文的內涵已被廣泛使用於各個領域。 由於期刊論文可說是學術領域的把關者,大多數的期刊論文被刊登前,必 須經過嚴格的審查與檢驗,以確保內容準確且該篇論文對於學術領域有所 貢獻。因此,欲了解學術領域之相關研究方向和趨勢,以期刊論文為研究 對象進行分析與討論是較能掌握實際情形的一種方式(馬信行,1999)。 而在社會科學領域當中又以社會科學引註索引(SSCI)的期刊論文影響力 最大,其無論是在信度與效度方面皆具有較大的公信力(黃厚銘,2005)。 因此,本研究以社會科學引註索引(SSCI)中教育與教育研究類期刊為研 究對象,針對行動與無所不在學習相關研究論文進行內容分析,希望藉此 探討行動與無所不在學習之研究現況、研究成果與發展趨勢,並提供後續 研究者一些參考建議。 期刊內容分析主要的貢獻在於能給予後續研究者一個清楚明確的研究 方向,避免重複執行類似或非必要的研究。另外,也能將該領域的研究歷 17.

(30) 程作分類與統整,進而達到提升學術品質的效果。再者,期刊內容分析之 用途主要可分為(1)針對相同領域的期刊進行評比作為後續研究的參考依 據(2)分析某學術領域的研究重點與趨勢,進而統整出未來研究的藍圖。 針對同一領域之期刊進行評比而言,已有許多學者針對不同領域進行 學術期刊的評比。例如,馬信行(1999)針對國內教育相關期刊進行排序 與評比;張俊彥、邱貴發和林陳涌(2002)則針對國內科學教育相關期刊 進行排序研究;陳世哲、李昇暾、林修葳、洪世章及張錦特(2005)則對 於國內管理學專業期刊進行評比與排序研究;黃慕萱與黃毅志(2009)則 針對圖書資訊學領域之期刊進行評比研究,首先透過問卷調查的方式蒐集 各學者的主觀評價,作為為主觀評比指標。其次以納入評比的期刊論文所 列之參考書目做引文分析,計算出期刊間相互引用的次數,以建立客觀評 比指標。最後再根據主客觀指標以學者主觀評價計算各期刊所獲得的評比 總分,以進行各類期刊之排序。 就分析學術領域的研究重點與趨勢而言,朱則剛與王國聰(2002)曾分 析 1990~1999 年間發表於國內期刊當中有關教學科技領域的論文,發現在 這十年期間所發表的論文主題以遠距教學及空中教育的篇數最多,其次為 教育設計與發展的相關研究。Lee、Driscoll 和 Nelson(2004)分析在 1997~2003 年期間發表於遠距教學領域的重要期刊之 383 篇研究論文,發 現個案研究約佔整體的 36%,而僅由 12%為實驗研究。另外,Hew、Kale 和 Kim(2007)分析 2000~2004 年期間發表於教育科技領域具有影響力的 國際期刊,共 340 篇研究論文。研究結果發現,31.8%採用以自然為本的描 述性研究,其次為事後比較研究(25.9%),而實驗與準實驗研究皆不到 20%。Cheung 和 Hew(2009)透過分析 44 篇行動載具應用於教學領域的 相關論文,發現有將近 70%的研究採用描述性研究,而實驗與準實驗研究 總和約只佔整體 20%左右。而 Shih、Feng 和 Tsai(2008)曾挑選一些優質. 18.

(31) 的 SSCI 期刊進行內容分析,針對 2001 至 2005 年之間有關電子化學習的研 究與趨勢進行討論,其研究指出,在這五年之間電子化學習的研究主題以 教學策略、學習情境與後設認知等議題為主;在研究方法方面,問卷調查 式主要的資料蒐集方法,但是線上登錄資料的方式已逐漸受到重視。而 Hsu 等人(2012)也挑選一些優質的 SSCI 期刊進行內容分析,針對 2000 至 2009 年間,有關科技導向學習的研究與趨勢進行探究,其內容分析的面 項主要為:(1)研究主題;(2)研究對象;(3)學習領域等三類。Hsu 等人(2012)研究結果提出,在研究主題方面以教學設計理論為主;研究 對象方面高等教育的學生居多;學習領域方面工程、電腦科學以及非特定 學習領域則是經常被選取的學習領域。經由上述的研究可知,在了解學術 領域的研究趨勢與脈絡時,研究者主要會針對研究主題、研究對象、研究 方法、研究內涵方法等面向進行探究與討論。 綜合以上所述,挑選優質且具有影響力之期刊進行內容分析,不僅可 以掌握該領域的發展脈絡,同時也能達到幫助後續研究者指引研究方向的 目的。然而,目前許多研究者在針對期刊進行內容分析時,僅以圖表呈現 出量化統計的結果,在質性的部分則較少涉略。本研究認為這是比較可惜 的部分,如果能將質性的部分多作論述與比較,並且藉由歸納和分析現有 的研究成果,說不定能發現更多有助於該領域發展的潛藏資訊與可能的發 展趨勢。因此,本研究希望結合質性與量化雙管齊下的方式,不僅分析行 動與無所不在學習的研究現況,並且依據各研究主題之研究成果及後續研 究建議作歸納與討論,提出具體的脈絡與建議,供後續研究者一個清楚的 遵循方向。. 19.

(32) 第二節 研究主題類目之探討 本節主要說明研究主題之類目,藉以確定行動與無所不在學習內容分 析的目標及方向,以利後續研究的進行。關於研究主題的分類,本研究主 要參考有關數位學習的相關論文研究。例如,Hsu 等人(2012)將 2000~2009 有關科技導向學習之期刊研究進行內容分析時,其將研究主題劃分為:(1) 發展學習平台系統和架構;(2)學習系統、平台和系統架構的評估;(3) 教學設計和理論;(4)個人數位學習的知識和能力管理;(5)人工智慧 應用於教育上;(6)電腦輔助合作學習;(7)行動與無所不在學習;(8) 數位遊戲和智慧玩具提升學習;(9)數位評估、新的評估理論和方法論; (10)特殊需求教育;(11)動機、認知和態度;(12)學習行為、使用 樣式和討論分析;(13)策略、社會文化影響和趨勢對數位學習的影響等 13 大類型。 針對這 13 大類型主題,Hsu 等人(2012)再個別分為若干細類目進行 討論。例如,在(1)發展學習平台系統和架構分為:線上學習系統發展、 線上學習資源發展、學習管理系統和學習內容管理系統發展、智慧引導系 統的發展及數位內容創造;(2)學習系統、平台和系統架構的評估則分為: 國際聯盟對開放資源、開放標準的陳述方式、評估數位學習系統、新興和 最好的實施方式;(3)教學設計和理論主題則分為:精熟學習應用在提升 數位學習、使用的先輩知識和背景分析、改革教學模組、下個世代的教學 模式、大腦科學對學習的影響;(4)個人數位學習的知識和能力管理則分 為:以學習者為中心的策略、批判性思考和問題解決發展、數位圖書和學 習資源、學習者的差異、輔助學生經驗;(5)人工智慧應用於教育上分為: 智慧教育系統、智慧學習環境、語意網和實體論的學習系統、資料探勘和 網頁探勘應用於教育;(6)電腦輔助合作學習方面分為:Web2.0 和社群運 算對學習和知識的分享、合作和群組學習、線上字典和語言的發展、合作 20.

(33) 和社群的技術;(7)行動與無所不在學習則分為:無限、行動和無所不在 的網路用在學習上、行動運算的學習、無所不在的學習、清楚背景內容的 無所不在學習;(8)數位遊戲和智慧玩具提升學習方面則分為:遊戲、模 擬和虛擬世界、定義遊戲學習,像是角色扮演及競爭等遊戲方式、非虛擬 的方式進行學習(嗅覺、聽覺、觸覺等)、遊戲式學習或訓練、多人或社 群遊戲的設計、虛擬特色、虛擬說故事和遊戲故事;(9)數位評估、新的 評估理論和方法論分為:數位評估策略、自動數位評估方式、合作式數位 評估、數位資料的實施和影響;(10)特殊需求教育則分為:科技提高特 殊教育的需求、學習限制、科技提高特殊需求學生的學習;(11)動機、 認知和態度方面則分為:科技接受度應用在教育上、準備好的科技應用在 教育上、社會面和心理面對數位學習的影響、自我認知和後設認知;(12) 學習行為、使用樣式和討論分析分為:社群網路和使用者互動參與、學習 文化、使用者態度和科技接受度、同步和非同步互動的分析及反思論文; (13)策略、社會文化影響和趨勢對數位學習的影響部份則分為:提高科 技學習的方針、組織的政策、策略對提高科技學習的執行影響、數位學習 的全球趨勢、技能、能力的發展和支援、學術界的共同研究、面臨到的挑 戰。藉由上述可知,Hsu 等人(2012)的研究主題分類主要從教學系統、教 材設計、學生學習、課程評量等方面來探討。本研究認為,Hsu 等人(2012) 的分類方式固然清楚明確,但其研究主題項目過於繁雜,如果能將其中幾 項進行整併,整合成最關鍵與重要之項目,將有助於後續內容分析的進行。 此外,本研究亦參考 Shih、Feng 和 Tsai(2008)針對 2001~2005 有關 電子化學習之期刊研究進行內容分析,其將研究主題劃分為:(1)學習動 機;(2)信息處理;(3)教學方法;(4)學習環境;(5)先備知識; (6)後設認知;(7)認知心理學特性等七大類進行討論。Shih、Feng 和 Tsai(2008)亦將各主題再加以分成細項進行討論,例如(1)在學習動機. 21.

(34) 方面分為:想法、態度、行為改變;(2)信息處理分為:個別差異、訊息 尋找、訊息管理、批判性思維、決策、問題解決;(3)教學方法方面分為: 合作學習、協同學習、情境學習、適地學習、問題導向學習;(4)學習環 境方面分為:互動式學習環境、學習社群;(5)先備知識則分為:技能知 識、技術經驗;(6)後設認知方面分為:規劃、視覺化、觀念和意識、自 我評量;(7)認知心理學特性方面則分為:圖示、概念圖、心理模型、認 知負荷、認知風格。本研究認為,Shih、Feng 和 Tsai(2008)的研究主題 分類主要囊括教學策略、學生學習、教學情境、評量等方面的議題。另外, 其在主題分類的數量上較為精簡與明確,其先以七大主題為主要架構,再 以細項加以區分。 有鑒於研究主題項目過多不容易進行編碼與分析。因此,本研究將其它 研究者所探究之研究主題進行整合。綜觀上述數位學習相關期刊的內容分 析研究可知,探討系統、教學、學生是普遍研究者會探討的主題。因此, 本研究以下將針對這幾個項目進行說明:(1)系統方面,舉凡開發數位學 習平台、建置知識管理系統、系統評估、架設線上學習環境等皆屬教學系 統類目之中;(2)教學方面則包含相關的教學策略方法、教學工具及其應 用以及教材內容設計等;(3)學習方面則包含學習動機、學習態度、學習 工具、使用者行為以及互動情形等方面;(4)其它尚未臚列之研究主題則 歸類為其它項目之中。. 22.

(35) 第三節 研究方法類目之探討 研究方法的類型主要可以分為實徵性、非實徵研究等兩類(陳慧蓉、林 宜如、邱美虹,2005;Tsai & Wen, 2005) 。在研究方法的分類方面,本研究 參考教育研究法相關書籍的分類方式。例如,王文科與王智弘(2009)將 實徵性研究分為實驗研究法、相關研究法、個案研究法、行動研究法、調 查研究法五項;非實徵性研究法則分為歷史研究法、觀察研究法、敘事研 究法、內容分析法、民俗誌研究法、事後迴溯研究法、及評鑑研究法等七 類。此外,高明(2009)將實徵性研究法分為實驗研究法、行動研究法、 個案研究法、相關研究法、調查驗究法五類;非實徵性研究部分則分為觀 察研究法、發展研究法、事後迴溯法、歷史研究法、內容分析法、俗民誌 研究法、扎根理論研究法等七類。 藉由以上教育研究方法相關書籍可知,一般來說實徵性研究可分為實驗 研究法、行動研究法、相關研究法、個案研究法、調查研究法等五類;而 在非實徵性研究方面則較為多元廣泛,例如 Tais 和 Wen(2005)將非實徵 性研究分為主張性論文、理論性論文、文獻回顧、其它等四種類型。有鑑 於實徵與非實徵性的種類繁多,每本研究方法書籍或是研究論文的分類皆 有出入。是故,本研究亦參考數位學習研究方法相關書籍所提及之研究方 法,以期能將實徵與非實徵性研究方法的種類聚焦於數位學習領域經常採 用之研究方法,以利後續內容分析的進行。因此,本研究參考宋曜廷等人 (2012)提出在數位學習的領域當中,經常採用之實徵性研究包括實驗研 究法、調查研究法:而非實徵性研究則包含:後設分析研究法、扎根理論 研究法、設計式研究法等三種研究方法。由於許多論述性質的研究是針對 文獻進行摘要性的回顧,因此本研究將文獻回顧法歸納為非實徵性研究的 類型中。是故,本研究在研究方法的分類上面將實徵性研究聚焦於實驗研 究法、調查研究法、個案研究法、行動研究法、相關研究法;非實徵性研 23.

(36) 究的部份則主要分為內容分析法、歷史研究法等二類,尚未臚列之非實徵 研究方法則歸類為其它項目當中。 另外,宋曜廷等人(2012)、宋曜廷與潘佩妤(2011)也指出,除了實 徵性研究與非實徵性研究以外,結合實徵性與非實徵性之混合研究方法, 亦經常被使用於數位學習領域的相關研究當中。因此,本研究在分類上除 實徵性與非實徵性研究,增加混合研究法於結合實徵與非實徵性研究之項 目中。以下將分別針對各類研究方法進行介紹: 一、實徵性研究類型 (一) 實驗研究法 實驗研究是指研究者在妥善控制一切無關變項的情況下,操弄實驗變 項,而觀察此變項的變化對依變項所產生的影響效果。實驗研究的基本特 徵主要包含隨機化與控制變項等兩項。在科學領域裡,實驗研究法被視為 一種嚴密的研究方法(王文科、王智弘,2009)。 (二) 調查研究法 調查研究法是指藉由嚴格的抽樣設計來尋找事實,以探討社會現象中諸 多變數之間的關係(王文科、王智弘,2009) 。此種研究法適用於大型或小 型之各類群體,透過群體來選取樣本進行調查,並將母群資料加以蒐集並 統合,藉以發現社會的與心理的諸多變數彼此影響的情形、分配狀況及相 互關係(郭生玉,1999)。 (三) 個案研究法 個案研究法是指研究者採用各種方法,如調查、觀察、心理測驗、身體 檢查、社會計量、文件分析、家庭訪問等,收集有效的完整資料,包括生 理的、心理的、社會的、傳記的、環境的、家庭的和職業的,對單一的個 人或社會單位做縝密而深入研究的一種方法(王文科、王智弘,2009) 。其 主要之目的在解決個別問題、提供假設的來源,及提供具體的實例,以供. 24.

(37) 瞭解理論模式(高明,2009)。 (四) 行動研究法 行動研究法是指以小規模的介入實際情境,對當前事務中獨特問題的探 究;通常由直接涉事的那些人負責執行,並對此一介入的效果作嚴謹的檢 查,旨在促成某種獨特情境的改變(卯靜儒等人,2004) 。這種由工作者共 同參與,謀求工作情境中當前問題之解決,評價並導正決定和行動過程的 研究方法,就是行動研究法。故行動研究法的目的不在理論的發展或普遍 的應用,而在於即時的應用,促進某種特殊情境的改變(潘慧玲,2003)。 (五) 相關研究法 相關研究法是指藉由使用相關係數而探求變項間關係的研究方法。此種 研究方法之主要目的,是在確定變項之間關係的程度與方向。變項關係的 程度,有完全相關、高相關、中等相關、低相關或零相關等。而變項關係 的方向有正相關和負相關等(王文科、王智弘,2009)。 二、非實徵性研究類型 (一) 內容分析法 內容分析法是指研究者透過量化的技巧以及質的分析,並以客觀及系統 的態度,針對文件內容進行研究與分析,藉以推論產生該項文件內容的環 境背景及其意義的一種研究方法(高明,2009) 。所謂的文件,包括所有的 正式文件、私人文件、數量紀錄、照片、視聽媒介等。而分析的因素,則 是指:訊息的來源、訊息的內容、訊息的接受者、訊息的傳播技巧、訊息 的效果、傳播的理由等(王文科、王智弘,2009)。 (二) 歷史研究法 歷史研究法又稱為文獻回顧法,是經由系統化地蒐集與客觀性地評鑑過 去事實的資料。文獻回顧法能考驗有關事件的因果、成效或趨勢的發展, 以利了解過去及預測未來,提供後續研究之參考依據。同時,必須透過嚴. 25.

(38) 謹的分析來探究過去事實的資料(王文科、王智弘,2009)。 三、結合實徵性與非實徵性研究 混合研究法是指在單一或多個研究當中,同時或依序使用質性與量化 等方式以形成研究問題、資料蒐集、分析資料或詮釋結果(宋曜廷、潘佩 妤,2011)。由於混合研究強調質性與量化方法的統合運用與結果詮釋, 相較於單一方法能夠達到互補與多重檢核等功能(宋曜廷等人,2012)。 因此,本研究有關研究方法類型主要分為實徵性、非實徵性及混和研究 為主。本研究希望透過以上的分類方式,明確規範出本研究針對研究方法 面向進行內容分析時之歸類標準,方便後續編碼工作的進行。. 26.

(39) 第四節 研究內涵類目之探討 研究內涵方面,研究者根據所蒐集到之研究樣本進行閱讀,並參考其它 相關研究,歸納出目前行動與無所不在學習較常被應用之科目。近年來, 許多數位學習領域研究者將研究內涵作為內容分析之面向。例如,Hwang 與 Tsai(2011)等人曾針對行動與無所不在學習於 2001~2010 年的相關研 究做內容分析,其研究內涵類目主要可分為自然科學、數學、語言和藝術、 社會科學和工程等類目。 另外,Wu 等人(2012)曾針對行動學習的相關研究論文進行後設分析, 其研究內涵類目主要分為人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正式科學、職業應 用科學等項目。其中人文方面包含歷史、文學、宗教等課程;社會科學包 括地理學、心理學、社會學等課程;自然科學包含物理科、化學、生態學、 空間學及地球科學等課程;正式課程包括電腦科學、邏輯、數學、統計學、 系統科學等課程;職業應用科學包含醫學、商學、農學、新聞學、法學、 圖書館學、運輸學等相關課程。 再者,Hsu 等人(2012)將 2000~2009 有關科技導向學習之期刊研究進 行內容分析時,其將研究內涵分為電腦與工程、社會研究、藝術與語言、 數學、科學等類目。其中科學項目中包含物理、化學、生物、健康、醫學、 運動學等相關課程。 最後本研究再參考教育部(2012)於政策白皮書中針對各學科所包含之 界定範圍,並根據上述相關研究針對研究內涵的分類方式,將本研究研究 內涵類目分為:自然科學課程、人文社會課程、語文學習課程、資訊課程 及其它課程等五類。其中,自然科學課程及資訊課程屬科教類;而人文社 會課程及語文學習課程屬人文類。自然科學課程包括小學至大學階段有關 自然生態、科學、醫學等課程;人文社會課程包括小學至大學階段有關歷 史、地理、藝術等方面的課程;語文課程則包括各國語文有關聽、說、讀、 27.

(40) 寫的學習課程;資訊課程則包含電腦繪圖、程式設計、電腦操作組裝等方 面課程。其它尚未提及之課程項目則計算至其它項目當中。. 28.

(41) 第五節 研究變項類目之探討 在研究變項的分類方面,本研究參考 Bloom(1956) 、Krathwohl、Bloom 及 Bertram(1964) 、Simpson(1972)針對認知、情意、技能的定義,將研 究變項分類為(1)認知方面(V1):認知方面目標主要包含知識、理解、 應用、分析、綜合、評價領域; (2)情意方面(V2) :情意方面目標主要包 含接受、反應、評價、組織、品格領域; (3)技能方面(V3) :技能方面目 標主要包含知覺作用、心向作用、引導反應、機械反應、複雜反應、技能 調適、創作表現領域。另外,本研究參考李坤崇(2009)針對認知、情意、 技能面向的分類方式,其將認知、情意、技能等研究變項的定義如下: 一、認知 認知變項為有關資訊、知識、思考等層面的學習結果,由學習者認知 程度低至高依序可分為知識、理解、應用、分析、綜合、評鑑等六個層次 (李坤崇,2009)。 二、情意 情意變項有關態度、興趣、理想、欣賞和適應方式等學習結果。依序可 分為接受、反應、評價、重組、內化等五個層次(李坤崇,2009)。 三、技能 技能變項包括操作儀器、實驗、書寫、打字、演說等需要用到四肢與大 腦協調動作與技能的學習結果。依序可分為感知、準備、模仿、自動化、 複雜反應與創作等六個層次(李坤崇,2009)。 藉由上述研究者針對研究變項的定義及範圍界定,本研究將分析行動與 無所不在學習近五年之相關研究其所探討之面向屬於認知、情意或技能, 並統計這些研究達到顯著效果及未達顯著的比例。此外,本研究亦將研究 變項與研究內涵的統計結果進行交互分析,探討在行動與無所不在學習的 相關研究當中,近年來於認知、情意、技能當中研究者所應用的課程種類, 29.

(42) 提供後續研究者一些概念和參考資訊。. 30.

(43) 第六節 研究對象類目之探討 研究對象的方面,陳慧蓉等人(2005)曾針對 2000~2004 年期間 SSCI 期刊當中有關科學教育領域的相關研究進行內容分析。其將研究對象分為 學生、教師、其它等三類。學生類的部份包含小學生、中學生及大學生; 教師類包含職前與在職;其它類則包含科學家、教科書、課程、權威人士、 社會大眾及其它等對象。而林燕青與林靜雯(2010)針對 2004~2008 年期 間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的 105 篇論文進行內容分析,亦將研究對象分 為學生、教師、其它等三類。學生類包含小學生、中學生及大學生;教師 類包括職前與在職兩類;其它類則包含科學家、教科書、課程、權威人士、 一般大眾及其它等六類。另外,Hwang 與 Tsai(2011)等人曾針對行動與 無所不在學習於 2001~2010 年的相關研究做內容分析,其研究對象的選擇 主要分為小學階段、中學階段、高等教育階段、教師、成人及其它等六類。 其次,Wu 等人(2012)曾針對行動學習的相關研究論文進行後設分析,其 研究對象分為正式學習族群及非正式學習族群。其中,正式學習族群包含 小學階段、中學階段、大學階段學生,非正式學習族群則包括成人和一般 民眾。再者,Hsu 等人(2012)將 2000~2009 有關科技導向學習之期刊研 究進行內容分析時,其將研究對象分為小學生、中學生、高等教育、教師、 成人、其它等項目。 藉由參考上述研究者針對研究對象的分類方式,本研究進行研究對象的 類目篩選,由於在學生類型方面考量到除了小學生、中學生及大學生之外 尚有其它類型的學生,因此在分類上增加幼兒及其它類型項目;在教師類 型方面則考量到以教學場域為分類,可分為在中學小學各科之專任教師以 及在大學或研究所任教之大學助教及大學教授為主;而在其它類型方面整 合科學家及權威人士為專家學者項目,決策者則包含政府官員或各級學校 之領導階層。本研究的分類方式如下所述: 31.

(44) 一、學生類 有關學生類部分,主要包含學齡前幼兒、小學階段、國中階段、高中階 段、大學階段及研究所階段的學生。有鑑於大多數研究多以年齡界定研究 對象且不同國家的學制有所不同。因此,本研究將學生類的分類以具以下 的年齡範圍作為區分: (一) 幼兒(6 歲以下) (二) 小學生(6-12 歲) (三) 國中生(13-15 歲) (四) 高中生(16-18 歲) (五) 大學生(19-22 歲) (六) 研究生 二、教師類 有關教師類部分,本研究主要是以目前大多數研究所採用的研究對象作 為主要分類。包含中小學教師、大學助教及大學教授。其中,中小學教師 包含各科之專業教師、實習教師。其分類如下: (一) 中小學教師 (二) 大學助教 (三) 大學教授 三、其它類 本研究為盡可能包含所有類別,其它尚未臚列之研究對象主要分為各領 域之專家學者、學校或政府機關之決策者及一般民眾。主要分類如下: (一) 專家學者 (二) 決策者 (三) 一般社會大眾 (四) 其它. 32.

(45) 本研究希望透過以上的分類方式,盡可能包含所有研究對象類目。有鑑 於研究生的年齡範圍較廣,因此本研究將不以年齡界定,而是藉由文章內 容判斷。此外,其他尚未提及之研究對象類型則歸類至其它項目當中。. 33.

(46) 34.

(47)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本章主要說明本研究之研究對象、架構、工具、設計與實施。是故,本 章將分為五節進行詳細說明。依序為: (1)研究設計; (2)研究對象; (3) 研究流程;(4)研究工具; (5)資料分析與詮釋等五節分別進行討論。. 第一節 研究設計 本研究之目的主要在探討近年來行動與無所不在學習的研究成果、研 究現況及發展趨勢。藉由文獻探討、內容分析等方式來探討行動學習與無 所不在學習相關研究,探討目前研究者採用之研究主題、研究方法、研究 對象、研究內涵、研究變項等方式的數量分布情形來了解目前行動與無所 不在學習的研究現況。並針對不同的研究主題加以分類探討,歸納出目前 行動與無所不在學習的相關研究現況及成果,再結合質性的分析方式,針 對各研究主題中各篇研究樣本的摘要、結論與建議進行討論,以了解未來 行動與無所不在學習的發展趨勢,提供後續研究者具體之建議與方向。本 研究之研究架構如圖 3.1 所示:. 圖 3-1. 研究架構圖. 35.

(48) 第二節 研究對象 本研究主要在探討行動與無所不在學習領域之研究現況、研究成果及發 展趨勢。並從社會科學引註索引(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 SSCI)的教 育與教育研究類(Education & Educational Research)之期刊內容中有關行 動與無所不在學習的相關研究進行研究樣本選取。本節將依據樣本選取之 情況分別說明: (1)研究時間範圍選取;(2)行動與無所不在學習之期刊 資料來源;(3)研究樣本篩選步驟,如以下所述: 一、研究時間 本研究將樣本選取時間範圍設定為 2008 年 1 月 1 日至 2012 年 12 月 31 日。選擇此範圍之原因在於 2007 年以前關於行動與無所不在學習的研究並 不多,統計 2007 年期間於本研究對象之五本 SSCI 期刊中總計只有 10 篇相 關研究論文,相較於 2008 年至今各年的數量有段差距。此外,分析近五年 的研究論文更能夠貼近目前的研究現況、研究成果與發展趨勢。因此,本 研究針對這五年期間影響係數較高之五本教育與教育研究類之 SSCI 期刊為 研究對象,將此五本期刊當中有關行動與無所不在學習的研究論文進行內 容分析。 二、行動與無所不在學習期刊資料來源 本研究挑選數位學習相關期刊的篩選標準,主要包含以下幾項: (1)此 期刊必須為國內科學教育發展處資訊教育學門之研究者較常發表的期刊; (2)此期刊的內容必須與電腦、網路、教育等相關研究為主; (3)此期刊 近五年來之影響係數在四捨五入後必須大於 1.5 以上。若此期刊滿足以上三 項篩選標準,則為本研究之主要內容分析對象。經由上述篩選標準,本研 究選出五本 SSCI 期刊作為研究對象,分別為: 「Computers & Education」 (近 五年來的影響係數:2.970) 、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近 五年來的影響係數:1.676) 、 「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 (近五 36.

(49) 年來的影響係數:1.760) 、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 Development」 (近五年來的影響係數:1.653)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er-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近五年來的影響係數:3.000)。 因此,本研究之行動與無所不在學習相關研究的主要來源為「Computers & Education」 、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 「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er-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等五本 SSCI 國際期刊。並將資料搜尋範圍設定於 2008 年 1 月 1 日起,至 2012 年 12 月 31 日止。 三、研究樣本 挑選出上述五本期刊後,本研究再以「mobile」、 「mobile learning」、 「ubiquitous」與「ubiquitous learning」為關鍵字分別針對 2008~2012 五年 中之文章摘要、文章標題、文章關鍵字進行搜尋。依據關鍵字搜尋共得到 193 篇相關文章,其中,Computers & Education 共有 79 篇;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共有 48 篇;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 共 有 35 篇;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 Development 共有 17 篇;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er-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共有 14 篇。本研究刪除重複的文章後,並將每篇文章的摘要進行詳細閱讀,最後 篩選出 149 篇論文作為本研究最後的研究樣本。此外,為使往後內容分析 能方便進行,本研究將期刊檢核表(詳附錄二)列於附錄當中。. 37.

(50) 第三節 研究流程 本研究之研究流程圖如下表 3-1 所示,研究時間以 2012 年 6 月為起始 時間。本研究可分為文獻資料蒐集、文獻資料的整理分析、擬訂研究問題、 撰寫研究計畫、考驗內容分析信效度、進行內容分析、撰寫研究報告、完 成論文等階段。本研究於 2013 年 5 月完成。. 表 3-1 研究流程表 月次. 第 一 月. 第 二 月. 第 三 月. 第 四 月. 第 五 月. 第 六 月. 第 七 月. 第 八 月. 第 九 月. 第 十 月. 第 十 一 月. 第 十 二 月.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95%. 100%. 工作項目. 備 註. 文獻資料的蒐集. 文獻資料的整理分析. 擬定研究問題. 撰寫論文計畫. 考驗內容分析信效度. 進行內容分析. 撰寫研究報告. 完成論文. 預定進度累計百分比. 5%. 此外,本節將針對內容分析的步驟加以說明,本研究之內容分析將以量 化與質性分析等兩方面進行,藉以掌握近年來行動與無所不在學習領域的 研究現況、研究成果及發展趨勢。本研究參考(崔夢萍,2009)所提出之 38.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For details about the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of learning and teaching resources, please refer to the Secondary Education Curriculum Guide (2017) Booklet 10: Quality Learning

Building on the strengths of students and considering their future learning needs, plan for a Junior Secondary English Language curriculum to gear students towards the

• School-based curriculum is enriched to allow for value addedness in the reading and writing performance of the students. • Students have a positive attitude and are interested and

- Teachers can use assessment data more efficiently to examine student performance and to share information about learning progress with individual students and their

Part 2 To provide suggestions on improving the design of the writing tasks based on the learning outcomes articulated in the LPF to enhance writing skills and foster

Through study in various knowledge contexts and through engaging in a range of learning activities, students will acquire technological concepts and knowledge and develop

Learning elements of the knowledge contexts at junior secondary level in the TEKLA Curriculum Guide was enriched to give students a broad and balanced. foundation on

• To consider the purpose of the task-based approach and the inductive approach in 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 of grammar at the secondary level.. • To take part in demonstr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