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南投縣原住民地區國民小學教育資源及其問題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南投縣原住民地區國民小學教育資源及其問題之研究"

Copied!
15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

教育行政與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侯世昌 博士

南投縣原住民地區國民小學

教育資源及其問題之研究

研究生:吳碧霞 撰

中 華 民 國 九 十 八 年 六 月

(2)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南投縣原住民地區國民小學教育資源現況及遭遇困境程 度。經由文獻探討,整理出資源、教育資源與原住民教育現況的理論基礎與相關 概念,進而設計出「南投縣原住民地區國民小學教育資源及其問題調查問卷」五 點量表。以南投縣原住民地區國民小學主任及老師為調查對象,共計發出問卷 168 份,有效問卷 167 份。所得資料運用描述性統計、平均數、百分比、單因子 變異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處理,最後並輔以實地訪談,以作為本研究之參 考。研究結論如下: 一、南投縣原住民地區國民小學教育資源現況符合度屬中高程度,以行政運作符 合度較高,以社區資源符合度較低。 二、現職服務學校年資、總服務年資、擔任職務及教育背景不同的教師,對教育 資源現況知覺無差異。 三、南投縣原住民地區國民小學整體教育資源遭遇困境程度屬中低程度,困境程 度以行政運作較低,以社區資源較高。 四、現職學校服務年資和總服務年資不同的教師,對教育資源困境程度知覺無差 異。 五、擔任不同職務教師對教育資源困境程度知覺有差異。在設備運用困境程度, 教師兼主任高於教師兼組長;在課程規劃困境程度,教師兼主任高於級任教 師。 六、不同教育背景教師對教育資源困境程度知覺有差異,研究所(含)以上畢業 教師的困境程度高於教育大學畢業之教師。 關鍵詞:資源、教育資源、原住民地區、原住民地區國民小學

(3)

A Study on the Educational Resources and Related Issues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s of the Aboriginal Areas in Nantou County

Pi Hsia Wu ABSTRACT

The study aimed at examining the status quo and the predicament levels of the

educational resources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s of the aboriginal areas in Nantou County. 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 the five-point measurement “Questionnaire for Elementary Schools of Aboriginal Areas in Nantou County on Their Educational Resources” was formulated by organizing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and their related concepts about the resources, educational resources, and current aboriginal education. The subjects of the investigation included directors and teachers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s of the aboriginal areas in Nantou County. One hundred and sixty-eight copies were issued; afterwards one hundred

and sixty-eleven valid copies were returned. The data was analyzed through descriptive statistics, averages, percentages and one-way ANOVA. Moreover, information gathered from onsite interview was included in the data analysis. The conclusions indicated the followings:

1. About the conformation, the status quo of the educational resources in the aboriginal areas of Nantou County meets the medium-high level. Towards the administrative

operations, the conformation meets a higher level; while to the community resources, it meets a lower level.

2. About teachers’ perceptions towards the status quo of the educational resources, their perceptions do not differ from teachers’ seniority in the present schools, total years of

(4)

services, in-school positions, or educational backgrounds.

3. About the degrees of predicaments that the elementary schools in aboriginal areas of Nantou County have encountered, the schools meet medium-low-leveled predicaments when sharing educational resources, lower-leveled ones in the administrative operations, and higher-leveled ones in the community resources.

4. Teachers of different seniority in their present schools or total years of services do not hold different perceptions towards the predicaments of their educational resources.

5. Teachers at different positions possess different perceptions on the predicament levels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About the operation of school utilities, those teachers working part-time as directors perceive higher-leveled predicaments than those working part-time as section chiefs do. About the curriculum design, those teachers working part-time as directors perceive higher-leveled predicaments than homeroom teachers do.

6. Teachers of different educational backgrounds possess different perceptions to the predicament levels of their educational resources. The predicament level is higher among teacher with graduate school diplomas or above than those with educational college

backgrounds.

Key Words:resources, educational resources, aboriginal areas, elementary schools of the aboriginal areas

(5)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 9 第三節 名詞釋義 ……… 10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 11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1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15 第一節 教育資源的意涵……… 15 第二節 教育資源政策規劃與分配原則……… 23 第三節 原住民地區教育現況與實施……… 28 第四節 教育資源與學校教育研究……… 37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53 第一節 研究架構……… 53 第二節 研究對象 ……… 55 第三節 研究工具 ……… 57 第四節 實施程序 ……… 64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 65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67 第一節 南投縣原住民地區國民小學教育資源現況 ……… 67

(6)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教師對教育資源現況認知差異分析 ……… 74 第三節 南投縣原住民地區國民小學教育資源實施困境 ………… 80 第四節 不同背景變項教師對教育資源困境認知差異分析 ……… 85 第五節 訪談結果 ……… 94 第六節 綜合討論 ……… 102 第五章 研究與建議……… 107 第一節 結論 ……… 107 第二節 建議 ……… 110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116 英文部分……… 122 附 錄 附錄一 實地訪談大綱……… 124 附錄二 南投縣原住民地區國民小學教師背景現況調查表………… 125 附錄三 專家效度問卷……… 126 附錄四 專家效度學者意見彙整……… 136 附錄五 正式問卷……… 139

(7)

表 圖 次

表 2-1 97 學年度各級學校原住民學生人數之結構分析……… 30 表 2-2 97 學年度原住民地區國民中小學學校校數統計………… 31 表 2-3 97 學年度台灣地區各縣市國中小學原住民學生人數……… 32 表 2-4 南投縣 97 學年度十三鄉鎮市公立國民小學基本資料……… 33 表 3-1 南投縣原住民地區國民小學研究樣本分配……… 56 表 3-2 南投縣原住民地區小學實地訪談樣本分配……… 57 表 3-3 建立問卷效度專家學者名單……… 58 表 3-4 教育資源現況調查問卷專家審核結果……… 59 表 3-5 教育資源運用困境調查問卷專家審核結果……… 60 表 4-1 南投縣原住民地區國民小學教育資源現況分析……… 68 表 4-2 南投縣原住民地區國民小學教育資源行政運作現況分析… 69 表 4-3 南投縣原住民地區國民小學教育資源設備運用現況分析… 70 表 4-4 南投縣原住民地區國民小學教育資源師資素質現況分析… 71 表 4-5 南投縣原住民地區國民小學教育資源課程規劃現況分析… 72 表 4-6 南投縣原住民地區國民小學教育資源社區資源現況分析… 73 表 4-7 現職年資不同教師對教育資源分層面認知差異分析…… 74 表 4-8 總服務年資不同教師對教育資源分層面認知差異分析…… 76 表 4-9 擔任不同職務教師對教育資源分層面認知差異分析……… 78 表 4-10 不同教育背景教師對教育資源分層面認知差異分析……… 79 表 4-11 南投縣原住民地區國民小學教育資源困境分析……… 81

(8)

表 4-12 南投縣原住民地區國民小學教育資源行政運作困境分析… 81 表 4-13 南投縣原住民地區國民小學教育資源設備運用困境分析… 82 表 4-14 南投縣原住民地區國民小學教育資源師資素質困境分析… 83 表 4-15 南投縣原住民地區國民小學教育資源課程規劃困境分析… 84 表 4-16 南投縣原住民地區國民小學教育資源社區資源困境分析… 85 表 4-17 現職不同年資教師對教育資源困境分層面之比較分析…… 87 表 4-18 總服務年資不同教師對教育資源困境分層面之比較分析… 89 表 4-19 擔任不同職務教師對教育資源困境分層面比較分析……… 91 表 4-20 不同教育背景教師對教育資源困境分層面比較分析……… 93 表 4-21 南投縣原住民地區國民小學教師教育背景統計………… 96 表 4-22 南投縣原住民地區國民小學教師服務年資統計………… 98 表 4-23 南投縣原住民地區國民小學教師總服務年資統計……… 99 表 4-24 實地訪談與問卷調查對教育資源認知相關性對照……… 106 圖 3-1 研究架構 ……… 54

(9)

第一章 緒論

本章共分為五節,第一節說明研究動機;第二節敘述研究目的與待答 問題;第三節解釋本研究之重要名詞;第四節說明研究方法與步驟;第五 節界定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動機

「教育是投資」的觀念,已是國內外學者所強調(林文達,1984; Becker,1975;Blaug,1972)。教育資源的供應情形,是社會大眾如何對待 學生一個重要的部分。學校資源的多寡,並非決定學校能否發揮效能最關 鍵的因素;相對地,決定學校經濟效益最關鍵的因素在於資源分配是否合 理。無論從教育機會均等、教育公平或教育正義觀點論述,教育資源分配 情形,都是一項值得研究的議題,因此引起研究者的重視與興趣。 閱讀文獻發現早期針對原住民教育進行的研究並不多見,近年來由於 政府、學術機構、學校及民間對原住民教育的重視,以原住民教育為主題 的研究才日漸增多。但是有關原住民地區學校教育資源問題的探討篇幅, 卻仍然不多。教育資源對居住於文化和經濟不利地區的原住民學童教育發 展影響深遠,為了想深入了解究竟,發現實際問題,因此著手進行相關研 究。研究者分別就以下五點理由,詳盡地陳述研究之動機。

壹、從教育機會均等觀點談教育資源

人是教育的核心概念,教育係人影響人的過程,也是教人成人的過 程。教育為立國之本,教育機會均等的理念不僅是世界的潮流,也是我國

(10)

憲法第 159 條規定:「國民受教育之機會一律平等」。第 163 條規定:「國 家應注重各地區教育之均衡發展,並推行社會教育,以提高一般國民之文 化水準。偏遠及貧瘠地區之教育文化經費,由國庫補助之。其重要之教育 文化事業,得由中央辦理或補助之」。 於 1999 年制定的教育基本法第四條規定:「人民無分性別、年齡、 能力、地域、族群、宗教信仰、政治理念、社經地位及其他條件,接受教 育之機會一律平等」。教育機會的均等,直接保障個人的基本權益,間接 促成社會的開放與進步。「教育機會均等」有下列兩項基本理念:第一: 入學機會的均等:指不同社會階層、種族、宗教、性別、貧富的學生,其 就學的機會均等,這就是教育上的出發點要平等。第二:教育過程的均等: 指各類不同背景的學生,應在同等條件的教育情境下接受適性的教育,主 要掌握教育內容、經費、師資、設備的均等,也包含最低受教年限的保障。 其意涵指基於社會公平正義的理念,對原已處於社會、經濟、文化不利地 位的弱勢學生,在教育資源分配的過程中,應給予「積極的差別待遇」 (positive discrimination)。所以,教育資源的分配與教育機會均等息 息相關,更可視為機會均等指標之一。既然教育機會均等和教育資源息息 相關,且中小學為基礎教育,是基礎能力的培養,教育機會更應趨於均等。 教育機會均等需要具備許多主客觀條件,其中學校行政運作是最直接 關係校務推動與績效。本研究動機,乃在了解原住民地區小學的教育資源 現況,在行政運作層面行政人員是否具有專業的能力和熱誠,是否能有效 支援教學呢?而為了能達到教育機會的均等,在課程規劃方面是否能結合 原住民地區文化,或考量兒童程度及需求呢?此等問題均值得一一探討。

貳、原住民地區教育資源分配情形受到重視

(11)

「教育資源分配」一直是我國極為重要的教育改革政策,從憲法、教 育經費編列與管理法、教育基本法,有關「教育資源分配」都有明確的規 範,乃說明教育資源對學校辦學之重要。教育部在 1999 年推出的教育改 革行動方案中,還將教育資源議題列為十二項重要方案之一。對於經濟或 文化不利地區之兒童及處境不利學生,政府亦提出具體方案。例如教育部 於 1995 年開始執行,並自 1996 年起擴大辦理的教育優先區計劃,主要補 助地區則是針對文化不利地區,弱勢族群地區,資源相對貧乏地區。其目 的是為了落實均衡城鄉教育發展,縮短地區性教育差距,實踐英、美先進 國家「積極的差別待遇」以及針對不同特性的學生給予不同待遇的「垂直 公平」精神。 此外,憲法第 164 條以預算總額保障各級政府對教育的最低投資,雖 然後來在 1997 年增修條文過程凍結其效力,但於 1999 年制定的教育基本 法第五條針對教育經費重申應予以保障。而於 2000 年訂定「教育經費編 列與管理法」,則針對各級政府教育經費的保障、編列、分配、運用等部 分作更詳盡的規範。2005 年修正為「各級政府應寬列教育經費,保障專款 專用,並合理分配及運用教育資源。對偏遠及特殊地區之教育,應優先予 以補助。教育經費之編列應予以保障;其編列與保障方式,另以法律定 之」。 許添明(2003)的研究發現,國民中小學每生教育支出,扣除通貨膨 脹後,每年均在成長,可見政府對教育投資的重視。教育經費支出的分配 比例,會直接影響教學品質、教學設備的狀況,以及教育系統回應外在條 件的能力。教育資源如果不足以支援教學與添購設備,對位在都會地區或 學生中家庭社經地位高佔多數的學校,還可以依靠外在的資源,如家長會

(12)

校而言,簡直是有苦難言。由於教育經費各種條件、規定與限制及在分配 上的不均或不當,有關各學校的教育資源標準無法齊一,以致於差異非常 懸殊,影響到各學校教學品質,進而影響教師教學、學生學習及整個學校 教育的績效(林文正,2001)。 但是也有人質疑,認為原住民地區教育資源在教學設備部分其實並不 少,教育部針對原住民地區國民小學每年均特別編列經費予以補助,如教 育優先區為例,符合條件者大多數為偏遠的原住民學校。原住民地區學校 的教學資源已普受重視,並編列經費優先補助,如此一來,在設備運用如 辦公設備、圖書設備、教學設備等方面的現況如何呢?此乃研究者想進一 步探究之原因。

參、多元文化教育理念已蔚為趨勢

多元文化教育(multi-cultural education)的觀念,在美國可溯於 1960 年代民權運動和婦女解放運動之後。台灣已慢慢走向民主、自由、開 放和多元的社會,多元文化的問題也逐漸浮顯出來。如 1996 年底公布的 「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則在「推展多元文化教育」的改革方向上, 標舉出原住民教育及兩性平等教育兩個主題。對於尊重差異、尊重少數族 群的人權理念逐漸受到重視,弱勢族群也逐漸發出他們的聲音,加上學者 專家的研究與傳播媒體的深入報導,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弱勢族群所遭受 到的不平等待遇,而原住民的教育問題,例如:低教育成就、高輟學率、 低社經地位、雛妓等問題日益受到社會各界的關切與重視(蔡文山, 2004)。 政府於 1993 年頒布「發展與改進原住民教育五年計畫」,正式將原 住民教育目標修訂為「適應現代生活,並維護傳統文化」,開啟了原住民 教育的新紀元。接著,政府又於 1998 年公布實施「原住民族教育法」,

(13)

正式規定原住民地區國民中小學應實施「民族教育」,使原住民教育又邁 入一個新的里程碑。教育基本法第四條亦規定:「對於原住民、身心障礙 者及其他弱勢族群的教育,應考慮其自主性及特殊性,依法令予以特別保 障,並扶助其發展」。據此,教育政策應以協助弱勢者接受適性教育為目 標,以實現全民教育理想。 部分學校教師缺乏對多元文化教育的訓練及認知,又沒主動深入社區 了解原住民文化,於是與社區產生疏離感(蔡文山,2004)。如果教師能 接受多元文化主義的觀點,了解台灣原住民的文化,也是台灣文化的重要 組成部分,能透過多元文化主義的自我反省,放棄自我的族群偏見、文化 偏見,從寬容、尊重到欣賞、學習原住民文化。果能如此,則反而會喜歡 接近原住民的社區,甚至對原住民文化的傳承也能分享一份使命感(張秀 雄、鄧毓浩,2006)。 教師是極為重要的教育資源,尤其原住民學校多數屬於偏遠的小學 校,人力本來就較不足,故師資齊備與否,對學校行政運作及教學成效影 響層面非常大。黃森泉(2007)研究中指出:「非原住民的教師可能認為 原住民學習動機不強、注意力不集中、懶惰,而降低期望水準,導致學生 負面的自我形象,由於『自我應驗』效應造成學習挫敗」。可見,教師扮 演知識的傳遞者,教師的教學行為(如:教師的刻板印象、成就期望等) 是影響學生學習行為的重要因素,若教師能給予少數族群適度的期望與鼓 勵,將有助於少數族群學生成就的提升(陳枝烈,1997;譚光鼎,1997; 2002)。 教師素質對原住民地區學校教育推展具有相當程度的影響,原住民地 區學校之師資素質如何?對多元文化教育理念認知多少呢?此乃研究者

(14)

肆、原住民地區教育具有特殊性

一般原住民社區大都地處交通不便的山地、偏遠地區,學生缺少外來 文化的刺激,原住民學生,在經濟、交通、社會與文化等客觀條件中處於 較不利的地位,基本知能不足造成學業適應困擾。台灣原住民族的教育, 一般而言,相對落後於主流社會的教育。揆其原因,至少有兩個方面:一 是原住民地區學校大都地處偏遠、交通不便、資訊不足、生活機能不全, 教師流動率偏高的現象。第二個原因是原住民地區學校所實施的課程科 目、教材內容、學習成就評量等,都是依主流社會的理念而設計的,對於 原住民學生而言,有學習適應上的困難(張秀雄、鄧毓浩,2006)。基本 上,有關原住民地方文化教材應融入學校主流教育,但為增進原住民教育 效果,必須在學校教育之外的生活環境中,建構整體性的教育網路。目前 所面臨的問題與困難有:原住民教育資源仍感匱乏、整體環境欠缺主導 性、部落組織權威解體、原住民總體實力較脆弱、現行體制缺乏原住民教 育研究機構。基於以上原因,使得原住民教育的發展,先天上就比平地學 校更為嚴苛,衍生許多困難,影響學生學業成就。原住民地區小學面對主 流社會下的課程內容設計,學童學習情形及執行時遭遇的困難,均須透過 教育資源的運用予以協助和解決。 經營一所學校之成效,其因素錯綜複雜,但是教育資源是關鍵之一。 經費與資源固然不能解決所有教育問題,但有經費和資源卻是解決教育問 題和提升辦學績效的必要條件。正如「金錢並非萬能,但沒錢是萬萬不 能」、「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偏遠地區的原住民小學,先天條件已明顯落 後與不足,如果後天的條件又不充分,又如何能提高行政效率、教學品質 及學生學習成效呢?教育的本質在於把每一個學生帶上來,對於文化不利 地區的原住民學童,需要投注更多精神上的關懷與物質上的資源。所以,

(15)

原住民學校的各項教育資源,無論人力、物力、師資或財力的挹注更形重 要,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落實教育過程的均等,縮小教育結果的差距。 原住民地區教育有其特殊性,需要有足夠的資源以提升整體績效,尤 其在課程規劃方面更需因應學童差異及地區需要而有所調整。另原住民地 區小學大都設在較偏遠的山區部落,社區資源與一般平地市區學校或許相 差甚遠,但在政府努力發展山地部落觀光文化之際,社區資源應較以往獲 得改善。而社區資源對學校教育更能發揮相輔相成之效,在原住民地區小 學,學校對社區發展具有相當的影響力,彼此的關係也密不可分。基於此, 研究者想更進一步瞭解,原住民地區小學課程規劃如何呢?社區資源中之 人力、物力及組織等方面,實際現況如何呢?

伍、來自於教育現場的認知與覺察

在教育工作上,研究者一直秉持著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 的教育觀,及「不要讓任何一個孩子落後」、「把每一位孩子都帶上來」 的教育信念,希望規劃豐富的學習場域,透過各種教育方法與歷程,能激 發孩子的學習動力,讓兒童的潛能得以發揮。但是想要實現此理想,需要 各種主客觀因素環境的配合,才能付諸實現。 研究者曾經在南投縣仁愛鄉服務,深入了解後發現,原住民地區學校 的社區背景、教育資源與鄰近鄉鎮的平地學校,在基本條件上,已有明顯 差距,更遑論與都會區學校的落差了。偏遠地區原住民學童無論是家庭因 素或文化學習等,在起跑點上已遠遠落後。試想:如果在教育過程中又不 能得到充足的資源,又如何能縮短城鄉教育的差距呢?研究者認為,許多 不利學習因素或問題很難在短期內獲得正面回應或有效解決,譬如環境因

(16)

素、經濟因素、家長社經地位……等等,那能否在學校教育資源方面給予 增強呢? 林政逸(2004)發現不同服務年資的老師,對影響教師政策執行評估 因素的看法沒有差異。然而林嘉琦(2002)研究中,發現不同服務年資的 教師對影響教師政策執行評估的看法有差異。因此,不同服務年資的老師 對於影響教育政策執行與看法,仍無一致性的研究結果,值得再深入調查 研究。 有些研究(林政逸,2004;林嘉琦,2002)發現擔任不同的職務教師, 對影響教育政策執行因素評定具有一致性之結果。但有些研究(李恵美, 2004;馮清皇,1996)卻發現擔任職務的不同,對影響教育政策執行因素 看法不同有所差異。因此,在擔任不同職務的老師對於影響政策執行評估 因素的看法,仍無一致性的研究結果,值得再深入調查研究。 部分研究(林政逸,2004;林嘉琦,2002)發現不同最高學歷的教師, 對於影響教育政策執行評估因素的看法沒有差異。但從馮清皇(1996)的 研究卻發現,不同學歷執行人員所知覺影響因素配合狀況不同之研究結 果,有所不同。因此,最高學歷的老師對於影響政策執行評估因素的看法, 仍無一致性的研究結果,值得再深入調查研究。另學校教師成員中無論服 務年資、擔任職務或教育背景均有所不同,對教育資源現況的認知看法如 何?是否因不同的背景變項而有所不同呢?此亦為研究者想進一步探究 動機之一。故本研究即在瞭解服務於原住民地區之老師,其不同背景變項 如教師服務年資、擔任職務及教育背景等,在教育資源的認知,及對教育 資源遭遇困境情形是否有差異。 原住民地區國民小學教育資源實際現況如何?執行時所遭遇的困境 為何?深入剖析,愈發現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研究的主題,有關原住民地區

(17)

教育資源問題很少人研究,相關文獻也不多,愈覺得此議題值得研究與探 討。適逢曾在原住民地區學校服務,有實務經驗及現場觀察,針對相關問 題之澄清或資料之收集取得都較之真切務實,此更激發研究者之興趣。 但另一方面,政府最近幾年對原住民地區的教育經費編列,如教育優 先區的指標訂定,即針對文化不利地區實施,每年均編列不少經費,努力 在幫助學校促進學童的學習,經費來源有時比一般地區更容易取得。一般 企業團體或民間人士對偏遠小學之經費贊助也時有所聞,偏遠地區部落小 學的教育資源問題,一直受到社會大眾的關心。面對來自社會的資源,學 校如何運用及回饋呢?在有限的教育資源下,如何發揮最大效能呢?此類 問題均具有深入探討與研究的價值。 教育資源乃影響教育成效之必要條件,它能提供更完善的學習環境, 幫助孩童更有效的學習。本研究希望能實際了解南投縣原住民地區國民小 學教育資源的現況,提供教育工作者參考,以確切尋求解決策略,期能有 助於縮短城鄉教育差距,提振原住民學童整體學習活力,提升基本能力。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根據研究動機所述,研究者把研究焦點放在瞭解南投縣原住民地區小 學教育資源的現況,探討原住民地區小學教育資源的分配、使用,並進一 步了解原住民地區教育資源的困境及策略運作等。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歸 納出以下幾點: 一、瞭解南投縣原住民地區國民小學教育資源現況。 二、分析不同背景變項教師對教育資源現況認知之差異。 三、探討南投縣原住民地區國民小學教育資源遭遇之困境。

(18)

五、探討學校在有限的教育資源下,發揮最大效能的策略運用情形。 依據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之待答問題條列如下: 一、南投縣原住民地區國民小學教育資源現況為何? 二、不同背景變項教師對教育資源現況認知之差異為何? 三、南投縣原住民地區國民小學教育資源遭遇的困境為何? 四、不同背景變項教師對教育資源遭遇困境認知之差異為何? 五、學校在有限的教育資源下,發揮最大效能的策略運用為何?

第三節 名詞釋義

本節主要針對本研究題目之「南投縣原住民地區小學」、「原住民地區 小學」及「教育資源」三個名詞作解釋和界定,茲說明如下:

壹、南投縣原住民地區小學

「原住民地區小學」,係指該校之原住民學生人數達學生總數之三分 之一以上或位於山地鄉行政區者。本研究所指的「南投縣原住民地區小 學」,是指位於南投縣山地鄉行政區,包括信義鄉、仁愛鄉及魚池鄉共三 鄉之國民小學,且該校原住民學生人數達學生總數之三分之一以上之學 校,共計 27 所國小。

貳、教育資源

教育資源指教育過程所擁有、使用和消耗的人力、物力、財力和資訊 資源的總和。人力資源指行政人員、師資素養及社區家長等;財力資源指 教育活動經費與捐贈等;物力資源指校園建築、教學設備與其他可利用的 有形物質。資訊資源指學校刊物、課程、教材與電腦網路等項目。教育資

(19)

教育資源的經濟效率,是教育經濟學研究的基本問題。 教育資源包括的範圍項目極為廣泛,研究者因受限於時間及人力,無 法全面進行研究。故本研究所界定的教育資源,係指在行政運作、設備運 用、師資素養、課程規劃及社區資源等五個層面所預設的目標。 本研究教育資源操作型定義,係指受試學校於研究者自編之「南投縣 原住民地區國民小學教育資源及其問題調查問卷」,行政運作、師資素養、 社區資源、設備運用及課程規劃等五個層面之得分,得分的高低,代表該 學校教育資源現況及困境程度的高低。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本節主要內容乃在說明本研究過程中使用之研究方法與研究步驟,逐 項詳細說明如下:

壹、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用之研究方法有: ㄧ、問卷調查法:進行問卷調查以獲得相關資料,之後再予以整理分析。 旨在瞭解南投縣原住民地區國民小學教育資源運用現況、遭遇的困境,和 不同背景變項教師對教育資源現況認知之差異,及不同背景變項教師對教 育資源遭遇困境認知之差異。 二、訪談法:旨在透過實地訪談進行經驗分享與對話,以更確切瞭解教 育資源現況和實施困境,及學校在有限的教育資源下,發揮最大效能的實 際策略運用情形,作為本研究重要參考。

貳、研究步驟

(20)

本研究的實施步驟可分為準備工作、問卷施測、資料整理與分析及撰 寫報告等四大階段。茲分述如下: 一、準備工作 ﹙一﹚閱讀分析文件:蒐集國內外相關文獻資料,經分析、整理後建立 研究架構,並確定研究問題範圍及設計。 ﹙二﹚確定研究主題:將蒐集及整理後之文獻資料作為本研究理論基礎, 經指導教授指導修正後,確定研究主題。 ﹙三﹚撰寫研究計畫:依據研究動機、目的及文獻資料撰寫研究計畫, 共分三章,分別為第一章緒論、第二章文獻探討、第三章研究設 計與實施。 ﹙四﹚確定研究工具:依研究需要,結合文獻、專家意見及相關研究工 具,進行研究工具的蒐集與確認。本研究選用的研究工具共二種, 分別為「南投縣原住民地區國民小學教育資源及其問題調查問卷」 及實地訪談兩種方式。 ﹙五﹚編製研究問卷:依據蒐集之文獻資料草擬研究問卷,並請專家與 實務工作者,針對研究問卷提供修改意見,修正後即成為正式問 卷。 二、問卷調查 本階段工作細分為四部份:選取受試者、行政協調、問卷調查及問卷 回收。在第一階段工作完成後,即依據計畫中所取樣的學校,著手進行電 話聯繫與協調,並請學校校長協助問卷之填寫說明及收齊寄回。 三、資料整理與分析 問卷回收後,即著手處理資料,先篩選出無效問卷,然後將有效問卷 予以一一編碼,並以 SPSS for Windows12.0 電腦統計套裝軟體進行資料

(21)

四、撰寫報告 ﹙一﹚撰寫論文報告:根據電腦統計結果加以分析探討,提出研究結論 與建議。 ﹙二﹚論文發表:研究論文完成,依口試委員指導進行修正,完成研究 論文。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節主要分成兩個部分說明,第一部分為研究範圍:包含研究地區、 問卷調查、訪談對象及研究內容;第二部分為研究限制:包含研究方法、 研究對象與研究內容,茲詳細說明如下:

壹、研究範圍

一、研究地區:本研究以南投縣原住民地區之國民小學為主。 二、問卷調查及訪談對象:問卷調查對象以南投縣原住民地區國民小學 主任和老師為主,訪談以服務於南投縣原住民地區國民小學兩位校長 為對象。 三、研究內容:本研究欲探究教育資源為背景變項,南投縣原住民地區 國民小學 為研究範圍,各變項包含: ﹙一﹚個人背景變項:背景變項包含現職學校服務年資、總服務年資、 擔任職務及教育背景。 ﹙二﹚研究背景變項:包含行政運作、設備運用、師資素質、課程規劃、 社區資源。主要研究內容為:行政運作包含行政管理與溝通、計 劃擬定、校務推動;設備運用包含辦公與資訊設備、圖書與教學

(22)

與原住民教育相關課程進修等;課程規劃包含課程設計與實施、 自編教材、補救教學;社區資源包含社區中之人力、物力、財力 及組織資源等。

貳、研究限制

一、研究方法方面 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因填答者難免受到主客觀因素或物質環境而有 不同結果,是本研究方法難以克服或避免的誤差事實。故研究者在文字陳 述上力求清楚與明確,客觀而具體,且另以實地訪談進行澄清及驗證事 實,盡量減少受樣本本身差異所影響。 二、研究對象方面 本研究係為南投縣原住民地區國民小學教育資源之探究,在於了解南 投縣偏遠地區原住民小學教育資源,為達到樣本普及和精準,故凡屬原住 民小學皆為本研究之樣本,以求結果之適切與公平。但因只限於南投縣原 住民地區國民小學為研究對象,所取樣本未擴及其他縣市。 三、研究內容方面 本研究主要在瞭解教育資源中行政運作、設備運用、課程規劃、師資 素養與社區資源五個層面現況及困境,及瞭解不同背景教師對教育資源現 況認知及對困境程度的差異性,不在於探討多少資源才能達到足夠的需 求。

(2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共分四節,第一節說明教育資源的意涵;第二節闡述教育資源政策規劃 與分配原則;第三節敘述原住民地區教育現況與實施;第四節分析教育資源與學 校教育研究等。

第一節 教育資源的意涵

本節內容主要在闡述教育資源的意涵,首先說明教育資源的意義:資源的意 義、教育資源的意義;其次敘述教育資源的內涵:包含學校行政體制、設備運用、 教師素質、課程設計及社區資源,最後再進行整理歸納。

壹、教育資源的意義

教育資源是指用於教育活動所需之人力、財政、物理及資訊等資源。教育 資源所涵蓋的內容相當廣泛,教育資源雖非確保教育品質的充分條件,但卻是必 要條件。教育資源與校務發展息息相關,教育資源是否獲得最適當的運用要看它 是否用在實現教育目的(或目標)上面,教育資源的運用需替教育目的(或目標) 實現負責。 一、資源的意義 資源的英文"resource 是由"re"和"source"組成。"re"有「再」的意思而 source 代表來源或源頭。就字面上解釋 resource 意即能反覆從環境中獲取維生 所需,引申為人類生活中,可以有所得和贍養的來源。韋氏英語大辭典將資源解 釋為可供利用的方法和手段,譬如商業行為和政府行政;可估算的財富譬如錢

(24)

侷限於形而上之器。 資源的中文釋析,根據張之傑和黃台香主編﹙1986﹚之百科大辭典:資者, 有財物、費用、資料、資質、地位、聲望、供給、資助、取資、憑藉與販賣等意 涵;而源者,水流所從出是也。資源,即指各種資產財貨的來源,也不侷限於狹 隘的物質範疇。 資源與經濟活動密不可分。經濟學者史賓塞(Milton H Spencer)在他所編著 的經濟學教科書-Contemporary Economics 將資源定義為:包涵任何可供做生產 財貨或勞務的物質與方法。 吳功顯﹙2007﹚則認為在生產過程中任何可供利用的要素或者可資憑藉的動 力,均可稱之為資源。過去所謂資源概指人類攫取維生的素材,常專指自然資源。 晚近經濟、社會學者更注意到所謂文化資源、人力資源等無形影響力,對於資源 的意義和領會更加深化。 關於資源的涵義,據《國語日報辭典》(何容主編,1984)與《大辭典》(三 民書局,1985)的意涵:「可以利用的自然存在的物質,像蘊藏在地下的煤、金 屬、石油、天然氣,山上的森林都是」。另在《社會學辭典》(朱岑樓主編,1991) 中,對資源一詞有更進一步的闡釋:「資源是人類自然環境的任何部分,有生命 或無生命都算,或是被用來生產任何貨物或勞務的人類技藝或知識」。此定義點 出資源範圍之廣大與種類之繁多。 張幸瑜(1994)歸納出資源的定義:1.資源是「可用的」資產、物質或人員; 2.資源範圍包括天然的、人為的事務,如自然資源、設施設備;也涵蓋具體的、 抽象的概念,如資金、能力;3.在有所需求時,資源的可憑藉性更為明顯,因而 資源多被強調是有助益或為人所需的。 研究者綜合上述解釋,將資源界定為:資源是一種為有需求者所提供的人 力、物力、財力、制度、設施等有形與無形的物質。以學校而言,資源的涵蓋範

(25)

圍為用於行政上、教學上的人、地、物、組織文化等資產。 二、教育資源的意義 資源意義如上所述,至於教育資源(educational resources)的意涵為何? 茲先舉文獻資料整理說明,而後歸納之: 顧明遠主編(1998)《教育大辭典》對教育資源一詞的解釋為:指稱教育資 源亦稱教育經濟條件。教育過程所擁有、使用和消耗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資源, 即教育人力資源、物力資源和財力資源的總和。人力資源包括教育者人力資源和 受教者人力資源,物力資源包括學校中的固定資產、材料和低值易耗物品,財力 資源為人力、物力的貨幣形式,包括人員消費部分和公用消費部分……。是發展 教育事業和進行教育工作的物質基礎。充分利用教育資源,提高教育資源的經濟 效率,是教育經濟學研究的基本問題。 廣義的教育資源,涵蓋的層面相當廣泛包括人力資源、物力資源、財力資源、 時間資源與資訊資源等物質因素;也包含了可以讓這些因素發揮實質作用的策 略、計劃、政策等。 其次,林文達(1998)指出教育資源包括教育上所運用的人力、物力、財力、 時間及空間。人力有一般教育行政人員及學校教師所提供的勞務。他們的體力、 智力及一般專門知識都是具有高度價值的資源。物力指教育所運用的一切財貨 (Goods);財貨本身具有價值,它的價值隨著市場供需情況而改變。財力則是用 貨幣表示經由預算程序編列的資源;一般財力是指預算編列的經費。財力既然是 經由預算編列的經費,它的運用數目是受到限制的。時間是指教育資源運用的機 會價值;任何教育資源在一定時間內具有許多運用的機會價值;而任何教育資源 在一定時間內運用於某種用途上即相對喪失其他運用機會。這就是說任何教育資 源在一定時間內有其不同使用價值;任何使用價值在最高使用價值之下便有了時

(26)

源都是有本身絕對或相對價值的發揮。 黃政傑(1996)認為任何教育過程的進行總要以一定的資源條件提供為前 提,否則教育活動就不能進行。因此,教育資源又稱教育條件,指為確保教育活 動進行,所需要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條件,其包含教育活動中所運用的人力資源、 物力資源和財力資源的總合。 林文正(2001)認為學校有形教育資源,包括人力、財力、物力、資訊等四 種。人力資源指行政人員、師資及義工;財力資源指活動經費;物力資源包含設 備及活動場地;資訊資源則指學校刊物,活動設計課程及教材。 研究者綜合上述的詮釋,將教育資源界定為: 教育資源指教育過程所擁有、使用和消耗的人力、物力、財力和資訊資源的 總和。人力資源指行政人員、師資素養及社區家長等;財力資源指教育活動經費 與捐贈等;物力資源指校園建築、教學設備與其他可利用的有形物質。資訊資源 指學校刊物、課程、教材與電腦網路等項目的提供。教育資源是發展教育事業和 進行教育工作的物質基礎。充分利用教育資源,提高教育資源的經濟效率,是教 育經濟學研究的基本問題。

貳、教育資源的內涵

綜合張坤鄉﹙1997﹚、王如哲﹙1999﹚、林秀真﹙2000﹚、溫怡雯、章勝傑﹙2000﹚、 溫怡雯﹙2000﹚、游聖薇﹙2001﹚、顏國樑﹙2004;2005﹚等人對教育資源內涵及 現況研究分析,將教育資源內涵歸納為五個層面,分別為學校行政、教學設備、 師資素質、課程設計、社區資源,敘述說明如下: 一、學校行政體制方面 學校行政乃是對於學校人、事、物、財產做一系統的管理,以達成教育的目 標。現代學校行政在教育改革的浪潮衝擊下,已非往日的管理模式或行政理念足

(27)

以掌握。在組織文化趨於民主開放,鼓勵參與合作的現代校園中,領導者需要一 套完善的制度來領導與激勵員工及教師群。 在教育資源中學校行政運作關係整個組織的績效,其包含了行政管理、行政 溝通、計畫擬定及校務推動與執行等。行政管理的實務面上,人力需能充分運用, 分層負責分工合作,建立學校規章制度,定期檢討適時增修並確實執行。行政資 源運作順暢,才能達到有效管理,達成教育目標。 行政溝通上應暢通無礙,且能集思廣益滿足組織成員需求。學校成員能明瞭 學校教育願景與作法並積極配合。能透過對話溝通,激勵教師思考實踐學校願景 與課程目標之各種方案。各項計畫擬定需分析學校背景並經校務會議討論,研擬 融合教育政策與學校特色之校務發展計畫,制訂各項具體落實的方案。在校務推 動與執行上,行政人員應具有專業的能力和熱誠;兼任行政工作之教師,對行政 職責亦應具有相當的覺知和熱誠,如此才能有效支援教學落實課程發展工作。 二、設備運用方面 學校教育有充足的各種軟硬體設備,才能有效推展校務。學校設備運用有辦 公設備、資訊設備、圖書設備、教學設備、校舍空間等。教師能充分運用各項教 學與辦公設備,能適當維護與管理或辦公環境舒適空間充足,均能有效提升行政 與教學效率。資訊設備在現代化的教學環境中更形重要,學校電腦資訊設備充足 完善,則能提供便捷的資訊網路環境,讓原住民地區學校師生隨時吸取新知,縮 短城鄉差距。 在圖書與教學設備方面,教室教學器材設備完善,有利於各項教學活動的進 行;圖書設備齊全、藏書豐富,則能滿足師生求知與閱讀需求。校舍空間規劃應 注重整體性與安全性,尤其在原住民偏鄉地區,教師宿舍規劃若完善周延,提供 足夠與安全的住宿環境,亦有助於穩定師資提高教學成效。

(28)

乏,儘管學校擁有相關設備,但因資訊教學人才不足,無法進行完善的教學活動。 資訊科技快速發展,網際網路的建置已經大幅縮短人類世界的距離,未來的生活 亦將與電腦資訊產生密切的聯繫。資訊人才的培育、電腦周邊設施的建置,以及 相關知識的推廣,將是原住民知識經濟體系的基礎﹙顏國樑,2004﹚。 三、教師素質方面 原住民族教育法第四章內容為師資,第二十三條規定為保障原住民族教育師 資之來源,各師資培育之大學招生,應保留一定名額予原住民學生,並得依地方 政府之原住民教育師資需求,提供公費或設師資培育專班。這是鑒於假如能以原 住民來擔任教師,將可縮小師生間之文化差異;並減少學校教師在文化適應上之 困難,有助於教師瞭解和改善原住民學生的學習困難。 「有怎樣的老師,就有怎樣的學生」。一位教師不論身教或言教對學生影響 至深且遠,更直接影響學生學習興趣與人格形塑,尤其原住民地區學校,教師是 學生學習的最重要對象之一,教師素質就更為重要了。因此,在教師素質方面應 具備的條件和努力的目標,檢視的內容包含: 教師須具備教學專業能力,進行學校本位課程的設計;擁有各種教師人才, 各學習領域教學師資充足;行政職務或級科任教師分配,需能安排適當人選並各 司其職;教師進修意願高,能積極參與教學研究會、讀書會、成長團體;教師有 豐富教學技巧和教學經驗,可以促進學校效能之提升;教師能充分理解與認同原 住民文化內涵;能參與原住民教育相關課程研習,並增進教學成效。 四、課程設計方面 原住民族教育法第三章主要內容為課程,第二十條規定各級各類學校相關課 程及教材,應採多元文化觀點,並納入原住民歷史文化及價值觀,以增進族群間 之了解及尊重。第二十二條規定各級各類學校有關民族教育之課程及教材選編,

(29)

應尊重原住民之意見,並邀請具原住民身分之代表參與規劃設計。 由內容可知其立法意旨,在為促進種族間之相互了解與尊重,因此規定各級 學校應以多元文化觀點,將原住民各族歷史文化及價值觀,納入學校相關課程及 教材。亦反映原住民的教育需求及尊重其自主權,使原住民學生能接受其歷史文 化的教育。 唯九年一貫課程之原住民語言教材教具不足,原住民族語言教學,有關課程 教材、教具及相關設施之發展與設置,尚待努力者甚多。教育部雖然已有鼓勵原 住民族語言文化著作之獎勵補助辦法,惟較偏重研究著作,對於語言文化課程教 材、教具及資訊化設施﹙教學媒體、網頁、網站、光碟﹚之發展未能通盤考量, 為因應需要,應擴大獎勵補助範圍﹙顏國樑,2004﹚。 教育應以學生為主體,課程設計關係著學校教學內涵與素質,更直接影響學 生學習成效,尤其原住民地區學校,學校教育是學生學習的最重要場所,課程設 計就更為重要了。因此,在課程設計方面應有的作為和努力的目標,檢視的內容 包含:課程發展與規劃,能結合原住民地區文化特色;課程規劃內容,能考量兒 童程度及需求選編補充教材;各學習領域課程規劃與授課,能依照教師個人專長 編排;課程內容能符合原住民地區學童背景知識,達到適性學習;教師能掌握課 程與教學進度,且能實施多元化評量方式;課程發展委員會與各學習領域小組, 運作正常功能良好。上述各項內容若能落實,對課程的規劃與實施將有顯著助益。 五、社區資源方面 杜威認為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因此,今日學校教育要藉助社區資源來 使學生體驗生活、認識社會。學校對社區資源的了解與運用,是一件具體且重要 的作為。社區資源的種類有人力資源包含社區中的人及其所擁有的知識、經驗與 技術;物力資源包含社區之天然與人工物資;財力資源指社區及居民所擁有的金

(30)

服務;關係資源意指組織中個人與團體所具有的人際或社會關係所形成的資源。 現代教育趨勢強調「學校社區化,社區學校化」,尤其社區資源所能提供給 學校的協助,範圍及面向極為廣泛,經常會有意想不到的助益。原住民地區學校, 學校是社區最重要的文化堡壘,經常也是社區最高文教機構,學校與社區關係極 為緊密。但原住民部落較為特殊,它有其特有的風俗文化與自然資源,但也有相 對較缺乏的社區資源。因此,在社區資源方面具有的優劣勢條件及與學校的互動 模式,檢視的內容包含:學校運用社區人力與物力,協助推展各項教學活動;學 校社區家長民眾經常參與學校事務及教育活動;學校經常結合社區發展協會及村 里組織辦理各項活動;學校家長民眾樂於擔任學校義工,協助校務推展;學校家 長與社區人士會主動捐助經費協助學校;學校家長會長與社區人士會協助解決親 師衝突。以上各點若能落實,則社區資源將能有效提升學校的行政與教學效能。 教育資源與校務發展息息相關,目前針對學校校務發展辦學績效的評鑑指 標,主要項目有組織與行政運作、課程與教學、訓導與輔導措施、環境設備與管 理、教師專業與發展、社區與家長參與等五個向度。教育資源包括的範圍項目極 為廣泛,綜合各學者看法及依照校務評鑑的五個向度為參照點,學校的教育資源 中,以行政運作、設備運用、師資素養、課程規劃及社區資源等影響至深且極為 重要,因而列為本研究之主要項目。其主要內容歸納為: 一、行政運作:包括行政管理、行政溝通、計劃擬定、校務推動等。 二、設備運用:指辦公設備、資訊設備、圖書設備、教學設備、校舍空間等。 三、師資素質:包括學校老師或外聘支援教師。學習領域專長教師、對原住民 文化理解與認同、教師參與原住民教育相關課程進修等。 四、課程規劃:指課程設計、課程實施、自編教材、補救教學等。 五、社區資源:指社區中之人力、物力、財力及組織資源等。

(31)

第二節 教育資源政策規劃與分配原則

本節主要分成兩部份說明,一為教育資源的規劃方向;二為教育資源的分配 原則,針對主題內容詳細說明如下:

壹、教育資源政策的規劃方向

為縮短區域教育發展差距,必須從資源的合理分配著手,以促進教育的均衡 發展,達到教育機會均等的目標。檢討台灣國民教育資源的現存問題,發現教育 資源的政策取向,將逐漸由量的成長轉移至品質的提升,尤其是如何掌握時代脈 動及社會變遷,研訂合理的教育資源政策,應是今後國民教育發展的重要課題。 茲將教育政策的規劃方向,整理如下: 一、採行分權化的資源分配策略 為配合教育鬆綁的理念,國民教育資源的分配策略,將逐步邁向分權化的境 界,中央政府必須改變過去「管制、約束」的作風,而轉化為「監督、輔導」的 角色,適度授權由地方政府及學校自由支配經費,讓教育資源的運用更彈性可行。 教育資源的自由化,意指教育資源的分配應顧及學生、學校與地區的不同需 求,提供不同種類的服務,以滿足其個別需求。教育資源自由化的精神表現在各 級政府間的分配,就是落實地方自治精神,實施整批補助,給予地方政府支配補 助款的彈性;教育資源自由化的精神表現在對學校補助的分配,就是績效責任制 度的建立,實施學校本位管理(school-based management,SBM);教育資源自 由化的精神表現在對學生補助之分配,就是增加直接補助,實施教育券與開放學 校選擇權等(陳麗珠,1997)。深信惟有採行分權化的資源分配策略,才能促使 國民教育財政的自由與彈性,落實教育鬆綁的理念。

(32)

二、適度調整學校經營規模 學校資源的運用,有其整體性及不可分割性,教育成本的高低與學校規模及 班級大小均有密切的關係。學校規模過大或班級人數過多可能造成教育品質粗 糙,減少師生互動,空間設施不敷使用,以及教學與行政管理的困難。反之,學 校規模過小或班級人數過少,也可能導致教學不易分組討論,減少同儕互動與文 化刺激,形成教育成本過高,不符經濟效益原則。因此,合理適當的學校規模與 班級人數,將有助於教育效能的提昇,達到經濟規模之要求,使教育資源獲得有 效運用,而獲致較佳的教育效果(孫志麟,1998)。 三、進行教育資源策略規劃 在資訊高速公路的社會中,學校應提供教育資源的相關資訊,以增加學生、 家長及社會對學校的瞭解。就教育條件而言,教育資源並非單指經費項目,其含 蓋範圍包括人力、財政、物理及資訊等多元資源。為了讓每一位學生都能享有相 同的資源,達到水平公平的基本要求,學校應加強教育資源之整體規劃,將資源 評估與調整,列為校務發展計畫之首要工作,確實掌握學校資源發展動態,並訂 定資源基本需求、發展需求及調整指標,以及建立資源分配模式,以改善與充實 學校資源,進而提高教育品質(孫志麟,1998)。教育資源的規劃是一項相當複 雜的決策過程,必須採用策略規劃的理念,結合策略指標與系統分析,才能將教 育資源作最佳的配置與運用(王國明、顧志遠,1994)。 四、評估教育資源使用效率 為健全國民教育財政制度,教育資源管理觀念的形成,以及管理制度的建 立,乃是相當重要的一環。然而,長久以來,有關教育資源的使用效率,並未建 立完善的評鑑制度,學校本身也缺乏整體經營及效率的觀念,以致資源可能無形 中浪費而不自知。為使教育資源能作合理分配與有效運用,必須建立一套有系統

(33)

的管理制度,以及完整的評鑑指標體系。透過教育資源使用效率的評估,據以判 斷資源運用的效果,以深入瞭解教育成本與教育效能的關係,進而估算成本效能 (cost-effectiveness),作為規劃教育資源政策之參考(孫志麟,1998)。 政府整體教育資源政策的規劃方向,將影響著各級政府、各學校及每位學生 資源的分配。教育資源對學校長期發展的影響層面甚大,若能採行分權化的資源 分配策略,強調教育資源的自由化,若此,教育資源的分配將更能兼顧學生、學 校與地區的不同需求,提供不同種類的服務,以滿足其個別需求。至於調整學校 經營規模、進行教育資源策略規劃或評估教育資源使用效率等,都可以視為教育 資源政策規劃方向的參照點。 綜合歸納專家學者論述,學校應加強教育資源之整體規劃,將資源評估與調 整,列為校務發展計畫之首要工作,確實掌握學校資源發展動態。評估教育資源 使用效率部分,學校本身較缺乏整體經營及效率的觀念,以致資源可能無形中浪 費而不自知。總而言之,充分瞭解政府整體教育資源政策的規劃方向,將有助於 本研究相關問題之理解與剖析。

貳、教育資源分配的原則

從教育生產力的觀點來看,教育資源的多寡會造成教育結果的差異。因此, 在教育過程中應設法減少資源分配的不均、不公及不當,以促進教育的均衡發 展。為建立合理的教育資源政策,其中一個重要的思考方向,必須從觀念層次確 立資源分配的原則,作為政策研訂的前提與基礎。政府當局對於國民教育的投 資,應針對各區域或各縣市不同的教育資源作考量,在兼顧公平與效率的原則之 下,對教育資源作最合理的分配,減少投資不當所造成的浪費,以縮短都會地區 與偏遠地區之間教育發展之差距,達到均衡區域教育發展的目標。 教育資源分配是影響相當深遠的工作,教育資源的合理分配,是促進教育機

(34)

會均等的可行策略。綜合韋端(1995)、黃政傑(1996)有關教育資源分配的原則 論述,整理出以下十點說明如後: 一、公平原則:教育資源的分配應符合教育均等的原則,對基本的教育需求,應 公平分配資源,使各地區、各族群學生都能接受適性的教育。 二、目標原則:教育目標的達成須賴教育資源的配合始有可能,因此依照教育目 標分配必要資源,是資源分配的基本原則。 三、補償原則:對於弱勢族群學生的教育,不只是公平的對待他們,更需要額外 的提供必要的資源,以補償其在過去不利情境以來所受教育之不足,例如家 境清寒學生、特殊障礙學生、原住民學生、偏遠地區學生等弱勢族群,都可 能是補償的對象。 四、優先次序原則:由於教育資源有限,因此對於教育事務應尋找共識,區別輕 重緩急、排定優先順序,將教育資源作成最適切的分配。 五、均衡原則:資源分配固應建立優先次序,但也要顧及均衡原則,例如城鄉教 育資源、大中小學教育、公私立學校教育、各領域教學等,都應該注重均衡 原則。 六、需求原則:資源的提供或分配,應先調查學校教育的實際需求,由下而上累 積建立整體需求,再依各校需求提供必要的資源。若由中央為所有學校設想 其所需要的教育資源,並進而分配資源,這種模式往往較不符學校教育之需 求,甚至會將教育資源浪費在不必要的事務上。 七、基準原則:教育資源分配應建立合理基準,再考量特殊需求分配額外資源。 此一基準的設置,應使不論哪種類型學校均擁有教育運作的基本必要資源,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增加的規模,應該有額外的資源支持之。 八、效率原則:有鑑於教育資源不足的事實,開源節流當然重要。不過更重要的 是對於現有資源,若能反覆使用、妥善運用,當能發揮更大的資源效率,嘉

(35)

惠更多學生。 九、資源擴充原則:雖然資源有限是事實,但分配於教育上的資源是否適切卻也 是值得檢討的課題。事實上教育資源的取得,目前大多著眼於政府分配的預 算,對於民間可能提供的資源,較少開發運用,這些社會資源卻是未來亟須 擴充者。 十、學生導向原則:教育市場化是世界各國普遍可見的教育政策發展現象,透過 市場化機制,充分發揮資源引進之績效,將可提升教育資源的運用效率。所 有教育資源的運用,必須以學生的發展「塑育人格‧恢宏器識、激發潛能‧ 追求卓越」為目標。 總而言之,教育資源分配的原則應首重公平均衡,公平均衡乃最基本的分配 原則,無論在都會、小鎮、鄉間或偏遠山區任教之教師或就學之學童,均能受到 相同待遇普遍照顧,這是教育起點的平衡,也是一種對等的尊重。其次應兼顧到 教育現場需求的適切原則,該用則用該省亦應節省,採購時應兼顧價值與品質的 正比,才能免於公帑的浪費和不當的運用。 教育資源的選擇,如教育設備、教材、教法、教具、教職員的獎酬,必須依 功能與品質而定,避免低廉價格的浪費。再者教育資源應注重創新整合原則,教 育資源無所不在,只要妥善開發、分配與有效利用,都能達到一定的教育功能。 譬如:博物館對學校教學而言,除了提供戶外教學參觀之外,最重要的就是收藏 彙整教學資源,學校如能透過相關資源的結合,充分運用館校合作的教學策略, 非但可以促進教學效果,加強孩童學習的深度,還能節省教師尋找資料的時間金 錢及精力,達到教學的目的。 綜上所述,臺灣國民教育資源政策並未臻於理想境界,在資源配置不當的情

(36)

形成不同的發展型態。教育資源的區域差異,乃受限於中央與地方政府權責劃 分、教育政策的干擾、地理空間、區域特性以及社會經濟資源配置等因素的影響。 為此,建立教育補助制度與教育優先區方案,注重學校經營效益,以及重新思考 國民教育財政的問題,實有其必要性。當然,對國民教育資源政策之評估,亦不 必侷限於教育因素的分析,非教育因素的影響也可能造成教育資源的差異。

第三節 原住民地區教育現況與實施

本節主要在闡述原住民地區教育現況與實施,包含:原住民地區教育現況、 南投縣原住民地區國民小學現況、原住民教育實施概況,內容詳述如下:

壹、原住民地區教育現況

台灣原住民族是構成台灣多族群社會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台灣原住民族屬 南島語系族群,有其特殊的歷史與文化。政府於 2009 年 4 月認定的族群就有十 四族,根據 2009 年教育部統計資料原住民總人口數約有四十九萬四千餘人,約 佔全國總人口數的百分之二點一四,分佈在十三縣市三十個山地鄉及二十五個平 地原住民鄉(鎮、市)。另外,約有十五萬七千餘人遷徙居住於都會區,約佔原 住民總人口數的三分之一。由於原住民傳統居住地區地處偏遠、交通不便,屬於 國土空間結構發展上的邊陲與發展結構的弱化地區,且居住環境條件相對不利, 在整體發展上遭逢諸多困境。 一、原住民教育現況 為探討原住民學校教育問題,有必要對原住民教育的基本現況作一分析,才 能掌握實際現況,事實引證。以下根據教育部﹙2009﹚全國各級學生數、原住民 各級學生數、各縣市原住民學校數及各縣市原住民學生數等,進行分析與說明。

(37)

整理如下: ﹙一﹚各級學校原住民族學生人數之結構 有關原住民族學生人數情形,表 2-1 係 97 學年度各級學校原住民學生人數 之結構分析,由表 2-1 可知,各級學校原住民族學生數結構比,國小和國中總和 佔了 64.75%,比全國結構比總和 52.85%高出 10%以上;而專科、大學及研究所 的結構比總和,在全國所佔比例為 28.56%,但原住民族比例僅佔 14.99%,相差 將近一倍之多。另原住民族人口佔總人口數 2.14%,但從原住民族學生佔全國學 生數比率分析比較,發現高(中)職以下學生數比率較接近或超過 2.14%,但大 專及研究所比例則偏低。由此可見,原住民學生高學歷者極為少數,大部分都在 國、高中程度。在今日教育普及,且國民教育素質學歷均普遍提升的時代,原住 民教育仍有待加強。 此外,表 2-1 係 97 學年度各級學校原住民族學生人數之結構分析,其內容 與意涵,有以下五點補充說明: 1、人口數為 2008 年底資料,學生數為 97 學年度資料。 2、原住民族人口數/總人口數=494,107/23,037,031=2.14% 3、原住民族學生數/總學生數=118,174/4,972,888=2.38% 4、本表資料不含幼稚園、特殊教育學校等資料。 5、大專進修學校資料含空大。

(38)

表 2-1 97 學年度各級學校原住民學生人數之結構分析 全國 原住民 原住民族學生 學生人數 結構比 學生人數 結構比 佔全國學生數 百分比 學生人數 4,972,888 100.00 118,174 100.00 2.38 研究所 213,700 4.32 680 0.58 0.32 大學 1,006,102 20.23 12,396 10.49 1.23 專科 117,653 2.37 3,342 2.83 2.84 大專進修學校 82,389 1.66 1,291 1.09 1.57 高中 406,316 8.17 9,527 8.06 2.34 高職 346,563 6.97 8,944 7.57 2.58 高級進修學校 98,376 1.98 3,949 3.34 4.01 實用技能班 47,309 0.95 1,298 1.10 2.74 國中 951,976 19.14 27,459 23.24 2.88 國小 1,677,303 33.73 49,049 41.51 2.92 國中補校 9,131 0.18 206 0.17 2.26 國小補校 16,070 0.32 33 0.03 0.21 人口數 23,037,031 494,107 2.14 資料來源:教育部﹙2009c﹚。 ﹙二﹚原住民地區國民中小學學校數 根據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對「原住民重點學校」的說明,乃指原住民學生 人數達全校學生人數三分之一以上、或全校原住民學生人數達 100 人以上、或位 於山地行政區內的學校為「原住民地區」的認定標準,表 2-2 係 97 學年度原住 民地區國民中小學學校數統計表。依表 2-2 得知,目前共計有原住民地區國中 85 所,原住民地區國小 298 所,分布於台灣地區十三個縣市內。其中以台東縣、 花蓮縣、屏東縣、桃園縣及南投縣等原住民學校數較多。

(39)

表 2-2 97 學年度各縣市原住民地區國民小學學校數統計表 縣市 台北縣 宜蘭縣 桃園縣 新竹縣 苗栗縣 台中縣 南投縣 嘉義縣 高雄縣 屏東縣 台東縣 花蓮縣 基隆市 總計 國中 4 2 11 4 2 2 6 0 4 10 21 17 2 85 國小 11 11 24 15 8 2 27 7 10 30 89 63 1 298 總計 15 13 35 19 10 4 33 7 14 40 110 80 3 383 資料來源: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2009a﹚。 ﹙三﹚台灣地區原住民中、小學就學人口 表 2-3 係 97 學年度台灣地區各縣﹙市﹚國中小學原住民學生人數統計表, 由表 2-3 可知,台灣地區國民小學原住民學生學生人數共約 48,933 人,以花蓮 縣最多,連江縣最少。台灣地區國民中學原住民學生人數,共約 27,381 人,花 蓮縣最多。依照教育部統計 97 學年度全國國中生人數是 951,976 人,國小學生 人數為 1,677,303 人,合計 2,783,253 人。依表 2-3 所示,97 學年度原住民國 中小學生人數合計 76,508 人,佔全國國中小學生人數的 2.915%。以各縣市國中 小學原住民族學生總人數或各縣市原住民族學生數與全國原住民學生數的百分 比作比較分析,學生總人數及百分比比較多的六個縣市,分別是花蓮縣、桃園縣、 台東縣、台北縣、屏東縣及南投縣。 此外,原住民地區國中小學生人數相差約二萬人,是否意味著有多數原住民 學生國小畢業後即無繼續就讀之情況,而原住民學生人數除東部的花蓮縣、台東 縣外,似乎較集中在北部地區,可能與家長工作謀生地點有關。原住民學生就讀 國中情形或原住民學生進入市區就讀的適應性等問題,雖不在本研究之範圍,但 可作為教育工作者持續關心與討論之議題。

(40)

表 2-3 97 學年度台灣地區各縣﹙市﹚國中小學原住民學生人數 學校級別 國小 各縣市國小原住民學生數 國中 各縣市國中原住民學生數 縣市別 佔全國原住民學生數百分比 佔全國原住民學生數百分比 台北市 1,309 2.68 749 2.74 高雄市 1,253 2.56 653 2.38 台北縣 5,495 11.23 2,934 10.72 宜蘭縣 1,652 3.38 847 3.09 桃園縣 6,916 14.13 3,716 13.57 新竹縣 2,147 4.39 1,056 3.86 苗栗縣 1,049 2.14 541 1.98 台中縣 2,584 5.28 1,375 5.02 彰化縣 537 1.10 334 1.22 南投縣 2,833 5.79 1,557 5.69 雲林縣 226 0.46 119 0.43 嘉義縣 501 1.02 208 0.76 台南縣 414 0.85 246 0.90 高雄縣 1,675 3.42 899 3.28 屏東縣 4,409 9.01 2,502 9.14 台東縣 5,951 12.16 3,523 12.87 花蓮縣 7,543 15.41 4,469 16.32 澎湖縣 32 0.07 11 0.04 基隆市 815 1.67 559 2.04 新竹市 361 0.74 178 0.65 台中市 949 1.94 620 2.26 嘉義市 109 0.22 166 0.61 台南市 231 0.47 158 0.58 金門縣 33 0.07 29 0.11 連江縣 25 0.05 10 0.03 總計 49,049 27,459 資料來源:整理自教育部﹙2009a﹚。

(41)

貳、南投縣原住民地區國民小學現況

根據南投縣政府 2009 年統計,南投縣 97 學年度公立國民小學有 148 所,學 生總數共 40,725 人;原住民學生人數共有 2,833 人,佔學生總人數的 7%,平均 每校為 12 班,每班為 23 人。全縣 6 班以下的國民小學有 59 所,約佔 39.86 %; 全校 100 人以下的國小有 64 所,約佔 43.24%。 表 2-4 南投縣 97 學年度十三鄉鎮(市)公立國民小學基本資料 項目 學校總數 班級總數 平均每校 學生總人數 平均每校 原住民小學 鄉鎮市別 班級數 學生數 學校總數 南投市 16 325 20.31 9,008 563 0 埔里鎮 14 264 18.86 7,128 509 0 草屯鎮 14 287 20.5 7,787 556 0 竹山鎮 13 179 13.77 4,202 323 0 集集鎮 5 40 8 779 156 0 名間鄉 8 117 13.38 2,555 319 0 鹿谷鄉 9 64 7.1 1,116 124 0 中寮鄉 10 67 6.7 839 84 0 魚池鄉 8 67 8.38 1,030 129 1 國姓鄉 10 73 7.3 1,284 128 0 水里鄉 9 81 9 1,315 146 0 信義鄉 17 120 7.06 2,498 88 11 仁愛鄉 15 119 7.93 1,184 79 15 總計 148 1,793 12.11 40,725 275 27 資料來源:南投縣政府教育局(2009)。 由表 2-4 統計資料中分析發現: 一、南投市、草屯鎮、埔里鎮及竹山鎮的學生數有 28,125 人,約佔南投縣國民小 學生總數的 70%。 二、信義鄉及仁愛鄉因地處偏遠、交通不便,且地廣人稀,學校數雖然達 34 所 佔全縣校數的 23%之多,但學生數才只有 3,682 人,佔全部學生數的 9%。

(42)

三、南投縣原住民重點學校的鄉鎮是信義鄉、仁愛鄉及魚池鄉,位在三個山地鄉 的小學,其中符合原住民族重點學校即原住民地區小學者,魚池鄉 1 所、信 義鄉 11 所、仁愛鄉 15 所,共有 27 所,佔全縣總校數 27/148,約為 1/5。 四、依南投縣原住民行政局(2009b)資料顯示,本縣原住民人口數約計 26,399 人,其中臺灣族群計泰雅族(賽德克族)、布農族、邵族及鄒族等族群,泰 雅族人皆居住於仁愛鄉新生、清流、南豐、親愛、精英、合作、發祥、力行、 翠華等部落,布農族則居住於信義鄉潭南、地利、雙龍、信義、豐丘、新鄉、 羅娜、望美、東埔及仁愛鄉法治、萬豐、中正等部落,卲族以魚池鄉日月村, 鄒族少部份居住於信義鄉久美部落。 五、南投縣原住民族群分布廣泛,各族群之語言、風俗及文化又有差異,故原住 民地區國民小學在學校特色發展及尊重多元文化觀念上更趨重要。

參、原住民教育實施概況

從世界各國的情形觀之,由於社會資源的有限,加以社會資源的分配不均, 長期操諸強勢族群之手,因此少數民族的社會機會大多顯得不足。復以語言與文 化的障礙,亦使少數民族在後天環境上處於不利,徒然增加競爭的困難,無法享 受應有的福利。這種不利的情勢在學校教育中一覽無遺。因為少數民族學生大多 都有教育機會不均等、低教育成就的問題。而不幸的是,少數民族之文化上的差 異,在社會適應過程中,往往又轉成經濟、政治和教育上的不利,並且互為因果, 惡性循環﹙譚光鼎,1998﹚。 由於原住民族群多且人口比例較少、沒有文字、文化背景特殊、社經地位較 低、生活環境資源貧乏,以及過去政府忽視原住民本身的需求等因素的影響,導 致原住民社會逐漸解體,文化瀕臨消失,加上教育程度比一般社會水準低,使原 住民始終處於社會的邊緣底層,難以向上流動,因此,原住民教育錯綜複雜﹙顏

數據

表 2-1  97 學年度各級學校原住民學生人數之結構分析              全國                    原住民                  原住民族學生  學生人數    結構比        學生人數     結構比     佔全國學生數                                                               百分比  學生人數   4,972,888     100.00     118,174       100.00
表 2-2  97 學年度各縣市原住民地區國民小學學校數統計表  縣市 台北縣 宜蘭縣 桃園縣 新竹縣 苗栗縣 台中縣 南投縣 嘉義縣 高雄縣 屏東縣 台東縣 花蓮縣 基隆市  總計  國中  4     2    11    4      2    2     6    0      4    10    21   17   2     85  國小  11    11   24   15      8    2    27    7     10    30    89   63   1    298
表 2-3  97 學年度台灣地區各縣﹙市﹚國中小學原住民學生人數  學校級別     國小  各縣市國小原住民學生數     國中  各縣市國中原住民學生數     縣市別            佔全國原住民學生數百分比         佔全國原住民學生數百分比  台北市      1,309            2.68             749             2.74    高雄市      1,253            2.56             653
表 3-4 「南投縣原住民地區國民小學教育資源現況調查問卷」專家審核結果         題號          同意百分比                                    結果  研究               適用        修正後              不適用          層面                            適用               需刪除                 N      %     N     %        N
+5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We have been promoting STEM education among schools in a holistic and coherent manner, with strategies that embrace renewing the curricula of the Science,

面向東南亞,尋求區域合作的價值與意義。如今當我們面對台灣原住民的「民族數學」研究時,尤其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

incapable to extract any quantities from QCD, nor to tackle the most interesting physics, namely, the spontaneously chiral symmetry breaking and the color confinement.. 

• Formation of massive primordial stars as origin of objects in the early universe. • Supernova explosions might be visible to the most

In the 2010/2011 academic year, the major concerns in respect of student support of about sixty percent of the primary schools are related to the themes of creating a caring

(Another example of close harmony is the four-bar unaccompanied vocal introduction to “Paperback Writer”, a somewhat later Beatles song.) Overall, Lennon’s and McCartney’s

Microphone and 600 ohm line conduits shall be mechanically and electrically connected to receptacle boxes and electrically grounded to the audio system ground point.. Lines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