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教育資源的意涵

本節內容主要在闡述教育資源的意涵,首先說明教育資源的意義:資源的意 義、教育資源的意義;其次敘述教育資源的內涵:包含學校行政體制、設備運用、

教師素質、課程設計及社區資源,最後再進行整理歸納。

壹、教育資源的意義

教育資源是指用於教育活動所需之人力、財政、物理及資訊等資源。教育 資源所涵蓋的內容相當廣泛,教育資源雖非確保教育品質的充分條件,但卻是必 要條件。教育資源與校務發展息息相關,教育資源是否獲得最適當的運用要看它 是否用在實現教育目的(或目標)上面,教育資源的運用需替教育目的(或目標)

實現負責。

一、資源的意義

資源的英文"resource 是由"re"和"source"組成。"re"有「再」的意思而 source 代表來源或源頭。就字面上解釋 resource 意即能反覆從環境中獲取維生 所需,引申為人類生活中,可以有所得和贍養的來源。韋氏英語大辭典將資源解 釋為可供利用的方法和手段,譬如商業行為和政府行政;可估算的財富譬如錢

侷限於形而上之器。

資源的中文釋析,根據張之傑和黃台香主編﹙1986﹚之百科大辭典:資者,

有財物、費用、資料、資質、地位、聲望、供給、資助、取資、憑藉與販賣等意 涵;而源者,水流所從出是也。資源,即指各種資產財貨的來源,也不侷限於狹 隘的物質範疇。

資源與經濟活動密不可分。經濟學者史賓塞(Milton H Spencer)在他所編著 的經濟學教科書-Contemporary Economics 將資源定義為:包涵任何可供做生產 財貨或勞務的物質與方法。

吳功顯﹙2007﹚則認為在生產過程中任何可供利用的要素或者可資憑藉的動 力,均可稱之為資源。過去所謂資源概指人類攫取維生的素材,常專指自然資源。

晚近經濟、社會學者更注意到所謂文化資源、人力資源等無形影響力,對於資源 的意義和領會更加深化。

關於資源的涵義,據《國語日報辭典》(何容主編,1984)與《大辭典》(三 民書局,1985)的意涵:「可以利用的自然存在的物質,像蘊藏在地下的煤、金 屬、石油、天然氣,山上的森林都是」。另在《社會學辭典》(朱岑樓主編,1991)

中,對資源一詞有更進一步的闡釋:「資源是人類自然環境的任何部分,有生命 或無生命都算,或是被用來生產任何貨物或勞務的人類技藝或知識」。此定義點 出資源範圍之廣大與種類之繁多。

張幸瑜(1994)歸納出資源的定義:1.資源是「可用的」資產、物質或人員;

2.資源範圍包括天然的、人為的事務,如自然資源、設施設備;也涵蓋具體的、

抽象的概念,如資金、能力;3.在有所需求時,資源的可憑藉性更為明顯,因而 資源多被強調是有助益或為人所需的。

研究者綜合上述解釋,將資源界定為:資源是一種為有需求者所提供的人 力、物力、財力、制度、設施等有形與無形的物質。以學校而言,資源的涵蓋範

圍為用於行政上、教學上的人、地、物、組織文化等資產。

二、教育資源的意義

資源意義如上所述,至於教育資源(educational resources)的意涵為何?

茲先舉文獻資料整理說明,而後歸納之:

顧明遠主編(1998)《教育大辭典》對教育資源一詞的解釋為:指稱教育資 源亦稱教育經濟條件。教育過程所擁有、使用和消耗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資源,

即教育人力資源、物力資源和財力資源的總和。人力資源包括教育者人力資源和 受教者人力資源,物力資源包括學校中的固定資產、材料和低值易耗物品,財力 資源為人力、物力的貨幣形式,包括人員消費部分和公用消費部分……。是發展 教育事業和進行教育工作的物質基礎。充分利用教育資源,提高教育資源的經濟 效率,是教育經濟學研究的基本問題。

廣義的教育資源,涵蓋的層面相當廣泛包括人力資源、物力資源、財力資源、

時間資源與資訊資源等物質因素;也包含了可以讓這些因素發揮實質作用的策 略、計劃、政策等。

其次,林文達(1998)指出教育資源包括教育上所運用的人力、物力、財力、

時間及空間。人力有一般教育行政人員及學校教師所提供的勞務。他們的體力、

智力及一般專門知識都是具有高度價值的資源。物力指教育所運用的一切財貨

(Goods);財貨本身具有價值,它的價值隨著市場供需情況而改變。財力則是用 貨幣表示經由預算程序編列的資源;一般財力是指預算編列的經費。財力既然是 經由預算編列的經費,它的運用數目是受到限制的。時間是指教育資源運用的機 會價值;任何教育資源在一定時間內具有許多運用的機會價值;而任何教育資源 在一定時間內運用於某種用途上即相對喪失其他運用機會。這就是說任何教育資 源在一定時間內有其不同使用價值;任何使用價值在最高使用價值之下便有了時

源都是有本身絕對或相對價值的發揮。

黃政傑(1996)認為任何教育過程的進行總要以一定的資源條件提供為前 提,否則教育活動就不能進行。因此,教育資源又稱教育條件,指為確保教育活 動進行,所需要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條件,其包含教育活動中所運用的人力資源、

物力資源和財力資源的總合。

林文正(2001)認為學校有形教育資源,包括人力、財力、物力、資訊等四 種。人力資源指行政人員、師資及義工;財力資源指活動經費;物力資源包含設 備及活動場地;資訊資源則指學校刊物,活動設計課程及教材。

研究者綜合上述的詮釋,將教育資源界定為:

教育資源指教育過程所擁有、使用和消耗的人力、物力、財力和資訊資源的 總和。人力資源指行政人員、師資素養及社區家長等;財力資源指教育活動經費 與捐贈等;物力資源指校園建築、教學設備與其他可利用的有形物質。資訊資源 指學校刊物、課程、教材與電腦網路等項目的提供。教育資源是發展教育事業和 進行教育工作的物質基礎。充分利用教育資源,提高教育資源的經濟效率,是教 育經濟學研究的基本問題。

貳、教育資源的內涵

綜合張坤鄉﹙1997﹚、王如哲﹙1999﹚、林秀真﹙2000﹚、溫怡雯、章勝傑﹙2000﹚、 溫怡雯﹙2000﹚、游聖薇﹙2001﹚、顏國樑﹙2004;2005﹚等人對教育資源內涵及 現況研究分析,將教育資源內涵歸納為五個層面,分別為學校行政、教學設備、

師資素質、課程設計、社區資源,敘述說明如下:

一、學校行政體制方面

學校行政乃是對於學校人、事、物、財產做一系統的管理,以達成教育的目 標。現代學校行政在教育改革的浪潮衝擊下,已非往日的管理模式或行政理念足

以掌握。在組織文化趨於民主開放,鼓勵參與合作的現代校園中,領導者需要一 套完善的制度來領導與激勵員工及教師群。

在教育資源中學校行政運作關係整個組織的績效,其包含了行政管理、行政 溝通、計畫擬定及校務推動與執行等。行政管理的實務面上,人力需能充分運用,

分層負責分工合作,建立學校規章制度,定期檢討適時增修並確實執行。行政資 源運作順暢,才能達到有效管理,達成教育目標。

行政溝通上應暢通無礙,且能集思廣益滿足組織成員需求。學校成員能明瞭 學校教育願景與作法並積極配合。能透過對話溝通,激勵教師思考實踐學校願景 與課程目標之各種方案。各項計畫擬定需分析學校背景並經校務會議討論,研擬 融合教育政策與學校特色之校務發展計畫,制訂各項具體落實的方案。在校務推 動與執行上,行政人員應具有專業的能力和熱誠;兼任行政工作之教師,對行政 職責亦應具有相當的覺知和熱誠,如此才能有效支援教學落實課程發展工作。

二、設備運用方面

學校教育有充足的各種軟硬體設備,才能有效推展校務。學校設備運用有辦 公設備、資訊設備、圖書設備、教學設備、校舍空間等。教師能充分運用各項教 學與辦公設備,能適當維護與管理或辦公環境舒適空間充足,均能有效提升行政 與教學效率。資訊設備在現代化的教學環境中更形重要,學校電腦資訊設備充足 完善,則能提供便捷的資訊網路環境,讓原住民地區學校師生隨時吸取新知,縮 短城鄉差距。

在圖書與教學設備方面,教室教學器材設備完善,有利於各項教學活動的進 行;圖書設備齊全、藏書豐富,則能滿足師生求知與閱讀需求。校舍空間規劃應 注重整體性與安全性,尤其在原住民偏鄉地區,教師宿舍規劃若完善周延,提供 足夠與安全的住宿環境,亦有助於穩定師資提高教學成效。

乏,儘管學校擁有相關設備,但因資訊教學人才不足,無法進行完善的教學活動。

資訊科技快速發展,網際網路的建置已經大幅縮短人類世界的距離,未來的生活 亦將與電腦資訊產生密切的聯繫。資訊人才的培育、電腦周邊設施的建置,以及 相關知識的推廣,將是原住民知識經濟體系的基礎﹙顏國樑,2004﹚。

三、教師素質方面

原住民族教育法第四章內容為師資,第二十三條規定為保障原住民族教育師 資之來源,各師資培育之大學招生,應保留一定名額予原住民學生,並得依地方 政府之原住民教育師資需求,提供公費或設師資培育專班。這是鑒於假如能以原 住民來擔任教師,將可縮小師生間之文化差異;並減少學校教師在文化適應上之 困難,有助於教師瞭解和改善原住民學生的學習困難。

「有怎樣的老師,就有怎樣的學生」。一位教師不論身教或言教對學生影響 至深且遠,更直接影響學生學習興趣與人格形塑,尤其原住民地區學校,教師是

「有怎樣的老師,就有怎樣的學生」。一位教師不論身教或言教對學生影響 至深且遠,更直接影響學生學習興趣與人格形塑,尤其原住民地區學校,教師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