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研究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根據研究結論,本節從教育政策方面、學校方面及未來研究方面,提出幾點 建議事項,以提供主管教育機關、原住民地區學校教育及從事相關研究之參考。

壹、在教育政策方面

一、持續關注與檢討教育資源政策,落實教育公平與教育正義

本研究發現原住民地區教育資源,近幾年來在政府各項縮短城鄉差距教育政 策推動下,原住民地區國民小學教育資源現況的符合度達到中高程度,這是促進 教育公平政策執行運用的具體成效,對原鄉教育之發展紮實地向前邁進一大步。

教育公平的概念,乃在確保教育的公平性,因此必須同時從等量和不等量、

教育內部和教育外部著手。以原住民地區社區環境與家長經濟條件,希望政府在 教育機會上,給予教育弱勢者更多的入學保障;在教育內容中,要適當調整學習 內容與教學方法、實施補救教學,使每一位學生都有學習成功的機會;在教育外 部中,對於弱勢家庭或個人要給予額外的支援與補助,讓弱勢者有向上流動的機 會,以提振原鄉或弱勢孩童學習能力。

另在落實教育正義方面,政府應積極檢討相關教育制度及措施,讓學習弱勢 者或經濟弱勢者都享有合理公平教育機會和資源。原住民地區教育資源已陸續獲 得改善,教學設備亦逐漸擴充中,給教育現場的教師們無比鼓舞,希望政府能持 續關注原住民地區國民小學教育資源問題,以落實教育公平與教育正義之真諦。

二、正式編列代課師資人力,促進學校在穩定中發展

本研究中發現原住民地區國民小學代課老師有將近四分之一,只要來自教育 部 2688 專案、學校學生總人數 51 人以上增置教師一名及 98 學年度將實施的增 聘專長教師等方案。這些方案的執行,給六班的小學校更多的彈性空間,對學校 人力資源的調度運用幫助極大。但代課老師每年都會異動,間接影響學校校務推 動的發展與銜接、人事異動頻繁問題或增加師資來源的不確定性等。希望教育主 管機關能以學校、學生、教師三者前提考量下,政府能逐年擴編,讓類似 2688 專案等代課老師有機會成為合格教師,更能促進原住民地區學校在穩定中發展。

三、協助發展原住民社區資源之利用,增進原鄉整體競爭力

本研究發現原住民地區教育資源以社區資源最為不足,社區人力、物力及財 力資源缺乏,因此無法提供資源協助學校發展,若要擴展社區資源,則須先提振 社區整體的競爭力。長久以來各方資源紛紛進駐偏鄉部落,有長期也有短期計 畫,但有時卻流於形式,若能整合這些資源,對部落會有良性的成長。例如教育

部執行中的數位機會中心「DOC」計畫,目的在協助部落成立一個經營團隊,將 政府投入的資源,繼續在部落深耕與永續發展,因此應積極鼓勵輔導社區成立數 位機會中心,使民眾資訊能力提升,發展終身學習以及創造經濟能力之場所。透 過社會力的提昇,社區才有能力去選擇與創造自己的機會。唯有社區永續發展競 爭力提升、家長經濟獲得改善、社區資源增加,對學校所能發揮的助益才會擴大。

貳、在學校方面

一、掌握行政運作優勢,積極開拓學校新局

本研究透過問卷調查或實地訪談結果,兩者發現教育資源的符合度均以行政 運作層面最高;在教育資源遭遇困境程度,亦以行政運作層面遭遇之困境最低。

可見,在原住民地區國民小學行政運作順暢是學校經營的優勢。

目前教育現場時有所聞,學校行政人員與教師在人事物上的衝突點不斷,原 住民地區國民小學,在行政運作方面能得到多數教師們的參與支持誠屬難得,學 校領導者應善用此優勢,繼續營造人文友善之校園氛圍,強化團隊之榮譽感,積 極開創學校新局。

二、鄉土教材融入課程,強化原住民族文化認同

本研究發現在課程規劃方面,多數老師認為對原住民文化認知有限,無法設 計融入當地文化之課程;又課程規劃仍以教科書為主,缺乏以當地社區發展、地 理環境結合之自編教材。因此,除了建議主管機關重視原住民鄉土教材編輯外,

學校教師亦應蒐集原住民文化各類書本教材或視聽影帶,適時融入學校彈性課程 或作為學童課外閱讀教材,以彌補現有主流課程之不足,亦可藉此提升原鄉孩子 對家鄉文化之瞭解與認同。

三、有效整合教育資源,發揮創意提升效益

本研究發現原住民地區整體教育資源現況符合度屬於中高程度,實地訪談結 果分析,對目前原住民地區國民小學之教育資源現況亦表示大部分足夠,且認為 其他社會資源會再陸續進駐。「有資源才有動力」,對於原住民地區教育資源逐漸 充裕,此乃原鄉學童之福,對學校教育之發展更猶如虎添翼,助益良多。

但是教育資源與教育績效是否成正比例呢?則端視教育資源運用之巧妙,唯 有精準花在刀口上,才能發揮事半功倍之效。教育當以學生為本,不管國內教改 訴求-「帶好每一位學生」或「不讓一位學生落後」(No Child Left Behind),

都相當重視每位學生學習的表現,而要提升每位學生的學業表現,補救教學應該 是相當有效的措施。以補救教學措施為例,目前在原住民地區小學實施的有教育 部的優先區計畫、月光天使、或民間的博幼基金會等,這些資源若能善加利用對 學校或學童都能發揮相當的成效。故組織成員應詳實分析學校發展需求、適切瞭 解學童需要,引進資源、整合資源尚須善用資源,才能發揮創意提升效益。

四、建立合理合時制度,加強學校延續管理

本研究發現原住民地區國民小學,目前合格教師異動少、人事亦趨於穩定的 校園中,每年代課老師所佔的比率仍將近四分之一,此現象非常不利於課程的延 續和發展,以致造成學校中長期目標不易實現。在政策無法立即改變之下,學校 應建立有效管理制度,即學校透過團隊討論,找出組織中最重要的知識,確定必 須納入延續管理的職務;評估職務與成員間前後經驗延續的程度;建立組織內部 知識與人力資料庫等,擬定合適的運作機制與校舍管理辦法。如此一來,可達到 學校行政與教學知識的累積與傳承,亦能縮短摸索期提高學校效能。

五、積極規劃組織學習,提升團隊競爭力

本研究發現擔任不同職務的教師對教育資源困境,在設備運用及課程規劃方

面認知有差異;不同教育背景教師對教育資源困境,在設備運用、師資素質、課 程規劃及社區資源方面認知有差異。在團體中組織成員認知上一定有差異性,但 若因看法太分歧、見解異質性太大,恐會阻礙組織發展與進步,因此需要透過組 織學習改變心智模式,建構共同願景。

此外,本研究亦發現,課程規劃層面在課程內容規劃或教材選用部分都有待 加強,教師課程規劃能力的提升有其必要性。組織學習可以提供另類管理典範,

重塑組織動力;促進組織成員反思,願意接受改變;提高組織績效表現,強化競 爭優勢。處在知識社會,「誰能掌握最新知識,誰就能取得競爭優勢」,而新知識 的取得,以及集體智慧的產生,必須借助於組織學習。原住民地區國民小學,因 地處偏遠交通不便,教師進修較不易,更必須積極建立組織學習觀念,經由個人 和小組的行動學習,持續進行知識的分享與創造,形成組織智慧,以提升組織表 現,發揮團隊的競爭力。

六、學校主動引導家長,以教育帶動社區發展

本研究發現南投縣原住民地區國民小學教育資源現況的符合度,以社區資源 層面最低;在教育資源遭遇困境的程度,亦以社區資源層面遭遇之困境最高。社 區資源不足很多來自於大環境因素,有些無法在短期內獲得解決,但是若學校能 主動出擊仍有許多可改善的空間。學生是學校教育的主體,但在偏鄉地區學校,

對社區與家長社教工作之推動,也是學校教育重要一環。因此,學校可以透過不 同的活動管道,主動讓家長瞭解學校教育的重要性與推展方向,家長也是校務工 作推動的核心人物之一。讓家長知道孩子的成長家庭教育最為重要,再以技術性 的安排設計,提升家長參與學校活動的意願。

在良性互動的氣氛中,讓社區人士及家長感受到學校的真誠與用心,激發對 教育的熱忱和對自我的信心,讓社區與家長的支持力量成為學校進步發展的動 力。非洲諺語亦云:「教育孩子需要整個村落的力量」( It takes a whole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在偏遠的部落原住民小學更是如此。在「學校社區化」、

「教育資源共享」的趨勢下,學校應主動積極與社區建立良好的公共關係,擴大 學生的學習領域,使社區、家長的資源成為辦學的最大助力。

參、在未來研究方面

一、研究方法方面

本研究以問卷調查及實地訪談兩種方式以瞭解原住民地區國民小學教育資 源現況,問卷回收率高達 99%,且也從訪談中獲得許多寶貴參考資料。但因調 查對象只有南投縣原住民地區,以致在研究方法上受到一些限制。研究者建議在 未來的研究中,可以增加問卷數量並在問卷內容中加入開放性題目。至於實地訪 談大綱在問題陳述上可更具體、更實務,讓受訪者能更清楚明瞭。

二、在研究對象方面

本研究係以南投縣原住民地區國民小學為研究對象,在於了解南投縣原住民 地區教育資源現況。因只限於南投縣原住民地區國民小學為研究對象,所取樣本 未包含其他縣市,故較難擴大解釋。研究者建議在未來的研究中,應將研究對象 擴及其他縣市之原住民地區國民小學,而實地訪談對象也可以增加人數。如此一 來,資料之取得將更為客觀確切,在推論與解釋上也會更精準務實。

本研究係以南投縣原住民地區國民小學為研究對象,在於了解南投縣原住民 地區教育資源現況。因只限於南投縣原住民地區國民小學為研究對象,所取樣本 未包含其他縣市,故較難擴大解釋。研究者建議在未來的研究中,應將研究對象 擴及其他縣市之原住民地區國民小學,而實地訪談對象也可以增加人數。如此一 來,資料之取得將更為客觀確切,在推論與解釋上也會更精準務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