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教育資源政策規劃與分配原則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教育資源政策規劃與分配原則

本節主要分成兩部份說明,一為教育資源的規劃方向;二為教育資源的分配 原則,針對主題內容詳細說明如下:

壹、教育資源政策的規劃方向

為縮短區域教育發展差距,必須從資源的合理分配著手,以促進教育的均衡 發展,達到教育機會均等的目標。檢討台灣國民教育資源的現存問題,發現教育 資源的政策取向,將逐漸由量的成長轉移至品質的提升,尤其是如何掌握時代脈 動及社會變遷,研訂合理的教育資源政策,應是今後國民教育發展的重要課題。

茲將教育政策的規劃方向,整理如下:

一、採行分權化的資源分配策略

為配合教育鬆綁的理念,國民教育資源的分配策略,將逐步邁向分權化的境 界,中央政府必須改變過去「管制、約束」的作風,而轉化為「監督、輔導」的 角色,適度授權由地方政府及學校自由支配經費,讓教育資源的運用更彈性可行。

教育資源的自由化,意指教育資源的分配應顧及學生、學校與地區的不同需 求,提供不同種類的服務,以滿足其個別需求。教育資源自由化的精神表現在各 級政府間的分配,就是落實地方自治精神,實施整批補助,給予地方政府支配補 助款的彈性;教育資源自由化的精神表現在對學校補助的分配,就是績效責任制 度的建立,實施學校本位管理(school-based management,SBM);教育資源自 由化的精神表現在對學生補助之分配,就是增加直接補助,實施教育券與開放學 校選擇權等(陳麗珠,1997)。深信惟有採行分權化的資源分配策略,才能促使 國民教育財政的自由與彈性,落實教育鬆綁的理念。

二、適度調整學校經營規模

學校資源的運用,有其整體性及不可分割性,教育成本的高低與學校規模及 班級大小均有密切的關係。學校規模過大或班級人數過多可能造成教育品質粗 糙,減少師生互動,空間設施不敷使用,以及教學與行政管理的困難。反之,學 校規模過小或班級人數過少,也可能導致教學不易分組討論,減少同儕互動與文 化刺激,形成教育成本過高,不符經濟效益原則。因此,合理適當的學校規模與 班級人數,將有助於教育效能的提昇,達到經濟規模之要求,使教育資源獲得有 效運用,而獲致較佳的教育效果(孫志麟,1998)。

三、進行教育資源策略規劃

在資訊高速公路的社會中,學校應提供教育資源的相關資訊,以增加學生、

家長及社會對學校的瞭解。就教育條件而言,教育資源並非單指經費項目,其含 蓋範圍包括人力、財政、物理及資訊等多元資源。為了讓每一位學生都能享有相 同的資源,達到水平公平的基本要求,學校應加強教育資源之整體規劃,將資源 評估與調整,列為校務發展計畫之首要工作,確實掌握學校資源發展動態,並訂 定資源基本需求、發展需求及調整指標,以及建立資源分配模式,以改善與充實 學校資源,進而提高教育品質(孫志麟,1998)。教育資源的規劃是一項相當複 雜的決策過程,必須採用策略規劃的理念,結合策略指標與系統分析,才能將教 育資源作最佳的配置與運用(王國明、顧志遠,1994)。

四、評估教育資源使用效率

為健全國民教育財政制度,教育資源管理觀念的形成,以及管理制度的建 立,乃是相當重要的一環。然而,長久以來,有關教育資源的使用效率,並未建 立完善的評鑑制度,學校本身也缺乏整體經營及效率的觀念,以致資源可能無形 中浪費而不自知。為使教育資源能作合理分配與有效運用,必須建立一套有系統

的管理制度,以及完整的評鑑指標體系。透過教育資源使用效率的評估,據以判 斷資源運用的效果,以深入瞭解教育成本與教育效能的關係,進而估算成本效能

(cost-effectiveness),作為規劃教育資源政策之參考(孫志麟,1998)。

政府整體教育資源政策的規劃方向,將影響著各級政府、各學校及每位學生 資源的分配。教育資源對學校長期發展的影響層面甚大,若能採行分權化的資源 分配策略,強調教育資源的自由化,若此,教育資源的分配將更能兼顧學生、學 校與地區的不同需求,提供不同種類的服務,以滿足其個別需求。至於調整學校 經營規模、進行教育資源策略規劃或評估教育資源使用效率等,都可以視為教育 資源政策規劃方向的參照點。

綜合歸納專家學者論述,學校應加強教育資源之整體規劃,將資源評估與調 整,列為校務發展計畫之首要工作,確實掌握學校資源發展動態。評估教育資源 使用效率部分,學校本身較缺乏整體經營及效率的觀念,以致資源可能無形中浪 費而不自知。總而言之,充分瞭解政府整體教育資源政策的規劃方向,將有助於 本研究相關問題之理解與剖析。

貳、教育資源分配的原則

從教育生產力的觀點來看,教育資源的多寡會造成教育結果的差異。因此,

在教育過程中應設法減少資源分配的不均、不公及不當,以促進教育的均衡發 展。為建立合理的教育資源政策,其中一個重要的思考方向,必須從觀念層次確 立資源分配的原則,作為政策研訂的前提與基礎。政府當局對於國民教育的投 資,應針對各區域或各縣市不同的教育資源作考量,在兼顧公平與效率的原則之 下,對教育資源作最合理的分配,減少投資不當所造成的浪費,以縮短都會地區 與偏遠地區之間教育發展之差距,達到均衡區域教育發展的目標。

教育資源分配是影響相當深遠的工作,教育資源的合理分配,是促進教育機

會均等的可行策略。綜合韋端(1995)、黃政傑(1996)有關教育資源分配的原則 論述,整理出以下十點說明如後:

一、公平原則:教育資源的分配應符合教育均等的原則,對基本的教育需求,應 公平分配資源,使各地區、各族群學生都能接受適性的教育。

二、目標原則:教育目標的達成須賴教育資源的配合始有可能,因此依照教育目 標分配必要資源,是資源分配的基本原則。

三、補償原則:對於弱勢族群學生的教育,不只是公平的對待他們,更需要額外 的提供必要的資源,以補償其在過去不利情境以來所受教育之不足,例如家 境清寒學生、特殊障礙學生、原住民學生、偏遠地區學生等弱勢族群,都可 能是補償的對象。

四、優先次序原則:由於教育資源有限,因此對於教育事務應尋找共識,區別輕 重緩急、排定優先順序,將教育資源作成最適切的分配。

五、均衡原則:資源分配固應建立優先次序,但也要顧及均衡原則,例如城鄉教 育資源、大中小學教育、公私立學校教育、各領域教學等,都應該注重均衡 原則。

六、需求原則:資源的提供或分配,應先調查學校教育的實際需求,由下而上累 積建立整體需求,再依各校需求提供必要的資源。若由中央為所有學校設想 其所需要的教育資源,並進而分配資源,這種模式往往較不符學校教育之需 求,甚至會將教育資源浪費在不必要的事務上。

七、基準原則:教育資源分配應建立合理基準,再考量特殊需求分配額外資源。

此一基準的設置,應使不論哪種類型學校均擁有教育運作的基本必要資源,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增加的規模,應該有額外的資源支持之。

八、效率原則:有鑑於教育資源不足的事實,開源節流當然重要。不過更重要的 是對於現有資源,若能反覆使用、妥善運用,當能發揮更大的資源效率,嘉

惠更多學生。

九、資源擴充原則:雖然資源有限是事實,但分配於教育上的資源是否適切卻也 是值得檢討的課題。事實上教育資源的取得,目前大多著眼於政府分配的預 算,對於民間可能提供的資源,較少開發運用,這些社會資源卻是未來亟須 擴充者。

十、學生導向原則:教育市場化是世界各國普遍可見的教育政策發展現象,透過 市場化機制,充分發揮資源引進之績效,將可提升教育資源的運用效率。所 有教育資源的運用,必須以學生的發展「塑育人格‧恢宏器識、激發潛能‧

追求卓越」為目標。

總而言之,教育資源分配的原則應首重公平均衡,公平均衡乃最基本的分配 原則,無論在都會、小鎮、鄉間或偏遠山區任教之教師或就學之學童,均能受到 相同待遇普遍照顧,這是教育起點的平衡,也是一種對等的尊重。其次應兼顧到 教育現場需求的適切原則,該用則用該省亦應節省,採購時應兼顧價值與品質的 正比,才能免於公帑的浪費和不當的運用。

教育資源的選擇,如教育設備、教材、教法、教具、教職員的獎酬,必須依 功能與品質而定,避免低廉價格的浪費。再者教育資源應注重創新整合原則,教 育資源無所不在,只要妥善開發、分配與有效利用,都能達到一定的教育功能。

譬如:博物館對學校教學而言,除了提供戶外教學參觀之外,最重要的就是收藏 彙整教學資源,學校如能透過相關資源的結合,充分運用館校合作的教學策略,

非但可以促進教學效果,加強孩童學習的深度,還能節省教師尋找資料的時間金 錢及精力,達到教學的目的。

綜上所述,臺灣國民教育資源政策並未臻於理想境界,在資源配置不當的情

形成不同的發展型態。教育資源的區域差異,乃受限於中央與地方政府權責劃 分、教育政策的干擾、地理空間、區域特性以及社會經濟資源配置等因素的影響。

形成不同的發展型態。教育資源的區域差異,乃受限於中央與地方政府權責劃 分、教育政策的干擾、地理空間、區域特性以及社會經濟資源配置等因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