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北醫大頒贈謝匾,感謝6位百萬捐款人以行動支持學校發展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北醫大頒贈謝匾,感謝6位百萬捐款人以行動支持學校發展"

Copied!
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北醫大頒贈謝匾,感謝 6 位百萬捐款人以行動支持學校發展

本校於 2021 年 4 月 14 日在誠樸廳舉行的 109 學年度行政會議中,公開致謝近期 6 位 百萬捐款人對北醫大的支持與貢獻。他們長期以行動大力支持,督促著北醫持續推動 各項軟硬體建設,更是臺北醫學大學邁向國際級一流醫學大學的重要助力之一。 當天出席的 4 位捐款人有旺英文教基金會黃正勝董事長、臺北醫學大學陳玲玉董事、 財團法人張榮發基金會鍾德美執行長、宏錦建設機構梁石安董事長;因公無法出席的 有財團法人侯永都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侯博義董事長,以及望隼科技股份有限公 司黃修權董事。 旺英文教基金會黃正勝董事長與兒子黃詩 鈞執行長,父子倆總共捐出 1,100 萬元給 北醫大體系,其中 600 萬元捐資醫院、 400 萬元捐資學校,分別用於醫護防疫、 設備及校務發展、人才培育及社區長照等 用途。 而詩鈞執行長更加碼 100 萬元,投入公共 衛生及醫學模擬教育基金。【左圖:北醫 大校長林建煌(右)特別頒獎狀感謝黃正勝總裁的拋磚引玉】 「施比受更有福!」黃正勝董事長表 示,他也是在成為病患之後,才體會到 醫護人員的偉大,懷抱著感恩的心長期 捐款,數十年如一日,期盼能拋磚引 玉,也算是一種病友的回饋。而他與北 醫的淵源,要從一場意外談起。15 年前 住在澳洲的他,在家不小心摔斷頸椎, 送醫搶救昏迷了好幾天,澳洲醫生判定 有癱瘓風險,只能打嗎啡止痛,短短 10 天就打了 56 針嗎啡,家屬不忍他受病痛 折磨,決定返臺開刀,術後在臺大醫院高明見醫師及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劉正典醫 師的悉心治療下,逐漸康復,並奇蹟式地恢復行走能力。【右圖:黃正勝董事長分享 與北醫的因緣】 臺北醫學大學陳玲玉董事長期捐助校院院務發展,這些年看到北醫大醫療體系進步卓 越,持續以行動支持,投資北醫是她愛北醫的體現,希望奉獻一份心力,本次捐資

(2)

200 萬,用於北醫史丹福創新醫材設計國際導師計畫基金 100 萬及附設醫院院務發展 基 100 萬,期盼北醫大在生醫科技及醫療發展方面繼續發光發熱。 財團法人張榮發基金會長期以專業教育及全方位扶弱機制支持學生順利完成學業,本 次捐資予拇山新苗培力計畫 100 萬元(分 4 年共捐 400 萬),鍾德美執行長說明捐資 此善款是期盼學生能無後顧之憂專心學習,在教育及醫療臨床等全方位的人才培育及 研究發展更上一層樓。【上圖:陳玲玉董事(左圖左)、張榮發基金會鍾德美執行長 (右圖左)與林建煌校長合影】 宏錦建設機構梁石安董事長長期資助學校及 醫院發展,讓服務、教學、研究及設備方面 有良好的基石,為感謝萬芳醫院的優質醫療 照顧,本次捐資萬芳醫院院務發展基金 100 萬元,期望萬芳醫院能繼續提供高品質的醫 療照護與教學研究發展。 財團法人侯永都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侯 博義董事長長期挹注校務發展及學生社團, 不遺餘力關懷弱勢,為了將這份愛心繼續傳承下去,本次捐資雙和校區(金磚乙組) 100 萬,期盼能在醫療品質、學術研發上奉獻一份心力。【左圖:宏錦建設機構梁石 安董事長(左)與林校長合影】 望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黃修權董事長,因受到醫學院郭漢彬院長對他無微不至的醫療 照護,以抱持回饋社會的信念,捐資醫學院鵲橋計畫–培育國際化頂尖醫學人才基金 150 萬,幫助學生至國外學習,培育優秀醫學生。【下圖:前排 4 位捐款人黃正勝董 事長(左 7)、陳玲玉董事(左 6)、鍾德美執行長(左 4)、梁石安董事長(左 5) 與北醫大體系長官合影】 (文/公共事務處)

(3)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一、本部同意臺中榮民總醫院詴驗主持人變 更為李建儀醫師。二、本詴驗主持人應任用

依臺中榮民總醫院(以下簡稱本院)組織規程置院長1人、副

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為辦理國軍退除役官兵就醫及社會醫

五、綜上, 99 年度依財政部分配之回饋金計新臺幣 7,869萬 1,000 元,本會提報 99 年度運用公益彩券回饋金計畫,經財政部核定 運用金額計 4,828萬 3,385元,實支

機器人、餐飲服務、花藝、雲端運算、網路安全、3D 數位遊戲藝術、旅 館接待、行動應用開發、展示設計、數位建設

資源和支援 學與教資源 社區資源 學校設施 和支援 研究與 發展計劃 學校領導與

捐款、沙爾德聖保祿慈善基金、華仁舊生會及 Sprout Foundation 外籍導師計劃,合共500萬 非華語 英文強、中、數弱..

伊拉克的基礎建設年久失修,醫療、教育、電力皆無法滿足民生需求,即使歷經 五次議會大選仍無改善,促成數以萬計的民眾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