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民小學推動行動學習的覺察與省思/ 16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國民小學推動行動學習的覺察與省思/ 16"

Copied!
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民小學推動行動學習的覺察與省思

陳怡君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傳播科技研究所博士生 吳聲毅 國立屏東大學科普傳播學系(含數理教育碩士班)助理教授

一、前言

面對無線網路與資訊載具快速發 展的年代,傳統的教學方式已無法滿 足滑世代,甚或是 G 世代(遊戲世代) 的學習需求,因此教育界從 4 至 5 年 前從一股翻轉教育的潮流,順勢引導 出「行動學習」的學習趨勢。從以前 「教師主導」轉化到「以學習者為中 心」的學習型態、從「國英數社自」 的學科學習轉化為培養「聽說讀寫算」 的能力、從注重「學科考試成績」的 心態邁向培養「5C 關鍵能力 」的多 元學習模式,勾勒出學校教學由被動 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以成就每一位 學生的教育願景與目標。 行動學習從 102 年試辦計畫擘 始,鼓勵各級學校利用行動載具發展 出創新教學模式,迄今全國約有 300 所學校參與,可見各級學校對數位學 習趨勢下的嶄新教學趨之若鶩。但如 同賽局理論(Game theory)的策略選擇 權,局外者與參與者處在競合的微妙 關係中,常陷入衝突與矛盾的思維。 其中體制與教學場域、教學與學習、 教師與學生、家長與社會所擺盪出的 教育火花與爭論,是在每個計畫後好 好釐清、探索與省思的議題。

二、我是學校執行教師,我在行

動學習

從 102 年試辦計畫迄今,我在 4 年的參與計畫中,從一開始的懵懵懂 懂,到現在的熱衷其中,從一開始生 手上路,到現在熱此不疲。當然,在 磨合的 過程中,包 括 網路環 境的整 備、行動載具的介入、教案教材的研 發、學校團隊的整合、家長意願的溝 通、學習成效的評估…等,這些點點 滴滴刻劃的歷程,都型塑了我教學生 命的養分,過程中與學生激盪交融出 教育氛圍,是傳統教學所不能比擬的。 以下節錄自 104 學年度下學期的 教師心得。 行動學習將在這學期畫下句點。 這班學生帶了兩年,從一開始的懵懵 懂懂,到現在自學能力超讚,小組合 作能力超有動力,English Fun 的課程 到現在已變成 Learning All the Fun, 我想行動學習已不是我用平板上了幾 堂課,而是學生從課堂中為我帶來什 麼樣的改變,感謝他們讓我在忙碌的 工作中,仍不斷地燃起自己的教學能 量,讓我與他們一起往前成長。當然, 小組合作式的學習也為他們帶來不一 樣的學習。透過同儕,學得更多,支 援更多,同一國的情感,更為學習帶 來加分。

(2)

就像學生問我的,「老師,您七年 級還會教我們嗎?」 這疑問句已在我心底注入甜甜的 蜜,好香好醇。 這疑問句想必也在學生的心中插 旗,搖旗吶喊著行動學習帶來的滿載 成功值!然而,目前政策大多以計畫型 補助培養具備行動學習教學能力的教 師,因此在教師的培養與傳承上,教 育當局應當有更積極的作為。以下列 出目前教師在應用行動載具融入教學 時的困境與建議。 (一) 教師缺乏行動學習的素養 在行動學習的教學端,普遍缺乏 的便是老師關於載具、平台、系統應 用的熟悉及應用,在教學現場和學科 應用大幅度的整合應用空間,對許多 教師而言仍是一大挑戰。因此,日後 應積極辦理行動載具融入學科教學的 相關活動,讓教師可以將技能轉化成 素養。 (二) 無法掌握學生的起點行為 掌握學生資訊能力的起點行為, 部分教師仍有些困難。無法掌握學生 的起點能力,就較難針對不同學生進 行個別化教學或是指派作業,是一個 困難點。因此建議教師在融入時,必 須先了解學童在資訊軟硬體使用的能 力,並選擇適合的軟硬體資源。 (三) 教學進度的掌握不易控制 老師在進行行動學習活動時,常 面臨教學進度的壓力與接踵而來的成 績檢測,在家長仍抱持著「分數至上」 的觀念下,教學進度與紙本作業仍屬 為教學常態應有的樣貌,所以許多教 師在無法兼顧的狀態下,常會產生萌 退的念頭,顯示行動學習的真諦與價 值仍在教學體制的窠臼下,常淪為口 號及亦是操作下的犧牲工具。因此建 議政府單位、學校與教師應多與家長 溝通,並積極呈現行動學習帶來的益 處與改變。

三、我是縣市行政策畫,我推行

動學習

身處於全縣局處端行政協助與策 畫的角度上,在面對全縣績效導向與 學校執行處境的配合上,常常面臨兩 難情境。行動學習的本質應是以學生 為主體的學習模式,創造出自主學習 的彈性空間與時間,培養適應未來生 活的 5C 關鍵能力。但一個計畫的源 起,勢必在面對相關的上層機關負責 計畫延續性的壓力下,故相對應的 KPI ( 關 鍵 績 效 指 標 , 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簡稱 KPI)便成為國家、教 育部、縣市局處考量學校是否達標的 評鑑標準。面對諸多的行政與指標配 合事項,問題漸漸衍生,面對的挑戰 也日益變多,以下就幾點困境加以探 討: (一) 缺乏正確觀念之融入 行動學習非在課堂教學中拿出平 板就算是行動學習。在行動學習的課 堂中,行動載具除了擔任學習引導的

(3)

角色,更可作為學生在學習現場的資 料蒐集工具,如何將學科領域知識內 容與行動載具結合,達到最有效的利 用是課程設計的出發點,課程應用統 整性與情境化的教材設計,才能提升 學童行動科技素養的能力,與培養終 身學習的概念。 (二) 編制教案困難,無客製化實例供參 最令現場教師望而卻步的便是他 們必須在平常沉重的教學壓力下,還 須為計畫另外編制專屬於自己班級學 生的客製化行動學習教材。思索著如 何把課本知識與載具結合的難題,常 常耗費老師許多精力時間,相關資訊 卻彷彿茫茫大海中,找不到客製化且 合適的教材,故讓許多教師載浮載沉 於行動學習的茫茫大海中,遲遲無法 定錨而上岸。 (三) 缺乏完備的網路環境與資訊設備 要讓學校發展多樣化行動學習教 學模式探究,最重要的便是要有完備 的基礎網路環境建設及充足的平板載 具支應。由於行動載具每一台需要數 千到上萬元,且每一台行動載具的使 用壽命有限,一般中小學並無法有這 麼多經費可以進行採購。因此,教師 該如何取得行動載具是教師在設計教 學活動外,更需要頭痛的議題。另外, 行動載具是該由學校提供,還是須由 家長購買,背後除了經費議題外,更 代表著行動載具是單一活動使用還是 融入生活中,此議題需要更多的討論。

四、我是教育傳承火把,我看行

動學習

面對數位原民(digital natives)的學 生,新科技甫一融入學習端,無庸置 疑 的 , 必 然 百 分 百 藉 由 其 新 奇 感 (novelty)的特質引發其學習的熱潮。而 由國中小行動學習計畫中的成效評量 問卷中,也可見學生高度學習動機的 必然性。對學生學習滿意度或接受度 的問卷中,其結果也是意料中的呈現 高相關 ,然而檢視 其 背後的 教育意 涵,包括吸引力是否能持久,是否在 其他領域科目、其他學生群體仍能維 持高度學習動機是值得深思的議題。 再者,高滿意度不代表高學習成效, 也常造成成績至上與多元發展的拉扯 戰,新 科技的成效 也 常被誇 大其詞 (Hyperbole) 甚至神化(賴阿福,2014)。 身在教育圈,處在教育圈,看待 教育圈,面對流動的世代,希望教育 成為未來助學生展翅高飛的工具,因 此對相關行動學習問題提出相關展望 與省思。 (一) 適當的教學策略模式為行動學習 之關鍵 植物辨識掃描 QRcode,有比直接 查找植物圖鑑百科優異嗎? 在國語課 本上用平板劃記,有比直接在紙本文 本上劃記清晰而有條理嗎? 這些答案 都應回歸到釐清影響學習成效的關鍵 因素,確認教學目標,課程的教學策 略及活動設計才是主因。如果是讓學 童透過 QRcode 來辨識植物,輔以結 合多媒體功能,恐怕仍不如紙本圖鑑

(4)

來得方便。然而,在科學教育目標中, 科學探究技能的培養與合作學習態度 的養成應是最重要的。因此,教師應 該設計合適的教學策略搭配適當的引 導,方可讓行動學習發揮更大的效益。 (二) 行動載具作為學生的心智展現與 創作工具 對於滑世代的數位原民,他們習慣 將智慧型手機作為數位遊戲的工具、社 群聊天工具,鮮少作為學習用途。所以, 在教學現場上,教師須把行動載具成為 協助學生學習好器具,不能只限瀏覽資 訊而已,而應運用資訊工具進行創作, 以呈現數位流暢 (digital fluency)之能力 (Perkins, 1993)。舉例來說,透過行動學 習可以讓學生運用心智工具進行新知識 的建構,且是主動的(非被動的)、創意的 (非只是呈現知識而已)、學生自我控制的 (不是教師或系統控制的),讓學生以自己 的學習發展模式,建構出知識體系甚至 產出具創意的成品。 (三) 行動學習課程需要優質的科技領導 學校在導入行動學習時,應在校 內建立教師學習社群,以討論、分享、 省思、 知識管理方式,由行動載具的 運用分享開始,如: APP、系統、雲端 工具,再逐步依學校願景及特色,建 構創新的教學模式。在這過程中主管 的親身參與及卓越科技領導,如數位 時 代 學習 文化 建立 、 進行 系統 化 改 善、帶領教師(由有意願者開始)專 業成長等都是促進行動學習創新及展 現成效的關鍵因素(戴建耘、陳宛非、 韓長澤、賴慕回和高曼婷,2013)。

五、結語

平板是行動的、可攜性的,相對 的學習就應該突破時空距離的限制, 讓師生不僅在教室內,更應把學習的 材料在生活中發酵應用,在植物園探 索植物,踏查社區文史遺跡、在耆老 訪談中進行史料驗證,這些種種學習 材料的融會貫通,讓知識生活化,生 活知識化,才能讓硬體的生命力藉由 知識活出生命的刻度。 此外,科技的發展迅速,目前感 知 技 術 (Awareness Technology) ( Uzunboylu, Cavus, & Ercag, 2009)與 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 Barnaghi, Wang, Henson, & Taylor, 2012)都賦予 行動學習新的契機,因此教師們可以 觀察與留意科技發展的趨勢,適時將 相關科技融入到行動學習中,為行動 學習點亮新的火花。 參考文獻  賴阿福(2014)。行動學習的教學方 式與省思。教師天地,61(4),19-26。  戴建耘、陳宛非、韓長澤、賴慕 回和高曼婷 (2013)。臺北市中小學校 長科技領導之創新關切與科技接受度 研究。科學教育學刊,21(1),97-133。  Barnaghi, P., Wang, W., Henson, C., & Taylor, K. (2012). Semantics for the Internet of Things: early progress and back to the futur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n

Semantic Web and Information Systems (IJSWIS), 8(1), 1-21.

(5)

 Perkins, D. N. (1993). Person plus: A distributed view of thinking and learning. In G. Salomon (Ed.),

Distributed cognitions: Psychological and educational considerations (pp.

88-110).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Uzunboylu, H., Cavus, N., & Ercag, E. (2009). Using mobile learning to increase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Computers & Education, 52(2),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一年級學生對於【校園美感小 旅行】的學習活動,充滿著期待與 興奮,尤其請小朋友藉著肢體動作

學校是推動工藝體驗教育最重要的平台,在 12 年國教的學習階 段,校園是工藝 Maker 孵育的最佳場域,學校教師則扮演著工藝

配合小學數學科課程的推行,與參與的學校 協作研究及發展 推動 STEM

檢視教科書的 學習材料及活 動,拼音教學 與朗讀訓練同 步施行。. 透過試教及觀 課,觀察學生

推行為智障學生而調適課程的 特殊學校,可按智障學生的學 習能力和特殊學習需要等,在 2021/22學年或以後盡早調適

• 將已收集的 LPF 有效顯證,加入為校本的 學生表現 示例 ,以建立資源庫作為數學科同工日後的參照,成 為學校數學科組知識管理

行動計劃 結合月訓短講、德 公課、各學科及全 校性參與的正向元 素活動,協助學生 認識自己的品格強 項、認識達到快樂 和正能量的方法 1..

利用學習成果促進音樂科的學與教(新辦) 小學 有效的課堂器樂演奏學與教策略(新辦) 小學 小學音樂教師基礎教學知識課程(新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