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際與區域政經互動下的港台經貿關係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國際與區域政經互動下的港台經貿關係研究"

Copied!
1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

※ ※

※ ※

※ 國際與區域政經互動下的港台經貿關係研究  ※

※  ※

※        ※

※ ※

※※※※※※※※※※※※※※※※※※※※※※※※

計畫類別:X 個別型計畫  □整合型計畫

計畫編號:NSC89-2414-H-004-016-

執行期間:88 年 8 月 1 日至 89 年 7 月 31 日

計畫主持人:林德昌 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助理研究員:趙甦成 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本成果報告包括以下應繳交之附件:

□赴國外出差或研習心得報告一份

X 赴大陸地區出差或研習心得報告一份

□出席國際學術會議心得報告及發表之論文各一份

□國際合作研究計畫國外研究報告書一份

執行單位: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中 華 民 國 89 年 9 月 18 日

(2)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國際與區域政經互動下的港台經貿關係研究

計畫編號:NSC89-2414-H-004-016 主持人:林德昌 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計畫參與人員:趙甦成 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一、中英文摘要 本研究計畫主要是從國際與區域政經 互動的觀點,探討自一九五○年代以來, 香港對外經貿關係的發展模式,以及未來 香港對外經貿的可能發展趨勢,並藉由對 這些發展模式的發現,進一步剖析在東亞 地區政經互動架構中,台灣與香港經貿關 係的發展與演變。 基本上,研究香港政治、經濟和社會 發展的各種論文專著,鮮有論著從整體國 際性和區域性互動的角度,有系統地解釋 香港如何因應這些外在政經情勢的轉變, 以及台灣和香港的經貿關係,如何在香港 的對外經貿發展架構中,建立屬於本身所 特有的互動模式。因此,本研究計畫試圖 建構一種理論分析架構,以國際和區域(東 亞地區)政經互動,作為外在變數(external variables),探討自一九五○年代以來,香 港如何挑戰、因應與融合這些國際性與區 域性的變動因素,藉此發現香港對外經貿 的發展模式。再者,並藉著對此理論分析 架構之建立,探討台灣與香港經貿關係。 經由此一國際和區域互動關係的分析 架構,本研究計畫利用香港在過去的經貿 發展模式,探討香港在廿一世紀對外經貿 關係的一個可能走向。基本上,自一九九 ○年以來,香港的對外經貿關係,已逐漸 形成一種區域性的發展特色。易言之,此 一具有亞洲特色的區域經濟整合,可能使 得香港的對外經貿發展,在未來會與區域 性的經貿發展趨勢更為結合,並繼續邁向 區域性的精密分工、區域性的貿易往來、 區域性的資金流動,以及區域間的經濟合 作等方面。因此,任何區域內所發生的政 經變動,如中國大陸的經濟政策、國有企 業改革問題、兩岸關係的良窳、東南亞金 融風暴和印尼政變等,不但會影響及整個 東亞地區的政經情勢,同時可預料的亦將 改變香港對外經貿,以及港台經貿關係的 發展脈絡。 關鍵詞:港台經貿關係、香港對外經貿、 台灣對外經貿、政經互動

This study endeavors to explore the patterns of Hong Kong's foreign economic relations since the 1950'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political and economic interaction, internationally and regionally. Based on the finding patterns, this study also attempts to analyze and predict the possible tendency of Hong Kong's foreign economic relations in the future. Under this analytical framework, Taiwan and Hong Kong's economic relations will be examined from the background of East Asian countrie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political and economic factors. In a word, this study try to construct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in order to discuss how Hong Kong and Taiwan react to the impacts from international and region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factors.

Since the 1950's, by the different phases, Hong Kong's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been influenced by the variables of the United States, Japan, mainland China and

(3)

Asian countries. Actually, these external variables present a very useful regional interface, where produces the dyanmics for Hong Kong and Taiwan's foreign economic relations under the stimuli of international and region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interaction. Because of different impacts form various stages, all of these distinctions thus play a crucial role in determin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ong Kong and Taiwan's economic relations. In the 1990s, under the guideline of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it can thus predict that Hong Kong and Taiwan are much more moving toward the process of integration. However, any other external variables, such as Asia financial crisis, cross-Strait relations, the reform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 in mainland China, may have an influence on East Asian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general, but an impact on the economic relations among Hong Kong, Taiwan and mainland China particularly.

Keywords:Taiwan's foreign economic relations, political and economic interaction, Hong Kong and Taiwan's economic relations, Hong Kong's foreign economic relations

二、計畫緣由與目的 本研究計畫主要是從國際與區域政經 互動的觀點,探討自一九五○年代以來, 香港對外經貿關係的發展模式,以及未來 香港對外經貿的可能發展趨勢,並藉由對 這些發展模式的發現,進一步剖析在東亞 地區政經互動架構中,台灣與香港經貿關 係的發展與演變。基本上,研究香港政治、 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各種論文專著,已然到 處可見。但絕大多數皆是從市場經濟、企 業發展、產業政策、儒家文化、中國大陸 經濟改革、香港的回歸,以及兩岸轉口貿 易等觀點,來探討香港的經濟發展問題。 然鮮有論著從整體國際性和區域性互動的 角度,有系統地解釋香港如何因應這些外 在政經情勢的轉變,以及台灣和香港的經 貿關係,如何在香港的對外經貿發展架構 中,建立屬於本身所特有的互動模式。因 此,本研究計畫試圖建構一種理論分析架 構,以國際和區域(東亞地區)政經互動, 作為外在變數(external variables),探討自 一九五○年代以來,香港如何挑戰、因應 與融合這些國際性與區域性的變動因素, 藉此發現香港對外經貿的發展模式。再 者,並藉著對此理論分析架構之建立,探 討台灣與香港經貿關係。 自一九五○年代以來,就不同的時期 與階段,以及在各種國際性和區域性層面 所產生的政經互動關係而言,香港的對外 經貿發展模式,主要分別受到美國、日本、 中國大陸和亞洲國家等國際和區域性政經 因素變動的影響。對香港而言,美國、日 本、中國大陸和亞洲國家等變數,不但提 供了一種區域性的界面 (regional interface) 關係,而且透過這些區域性界面關係的存 在,使國際化與區域化產生相互作用的動 力,進而導致香港在不同的時期與階段, 必須面對與接受這些具有不同特色的國際 化與區域化衝擊。此乃造成香港在對外經 貿關係發展過程中,無論是在內部的經濟 發展,或在對外貿易和投資方面,皆出現 了階段性的特色與差異。這種階段性的特 色,亦影響及港台經貿關係的發展和演 變。例如,在一九八○年代和一九九○年 代,中國大陸和亞洲經濟整合等變數的出 現,不但改變了香港本身的產業結構,同 時亦使港台經貿關係的發展進入了嶄新階 段。更有甚者,在一九九七年七月香港回 歸中國大陸以後,由於海峽兩岸所存在的 政經因素,使得香港在兩岸所扮演的中介 角色,無形中顯得更為重要。 從一九四二年到一九九七年七月,香

(4)

港曾是英國的殖民地,並一直扮演著重要 的自由港和轉口港角色。因此,香港的對 外經貿關係發展,自早期以來即受到國際 化因素制約。再者,香港在整個對外經濟 關係的發展過程中,由於所追求的是一種 全然的自由市場經濟,故受到政府角色干 預的情況非常少。以此論之,香港對外經 貿關係的演變,顯然極易受到各種國際政 經情勢變化的影響,如國際市場供需的變 化,或冷戰期間美蘇東西集團的對峙等。 值得注意的是,國際政經因素的變 動,亦必然影響及東亞區域性的政經發展 環境。例如,美國在冷戰期間所扮演的世 界軍事和經濟霸權的角色,無疑的對東亞 地區,甚至整個亞洲地區的政治生態和經 濟發展,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在一九七 ○年代和一九八○年代,日本逐漸取代美 國成為世界的經濟強權,此一結果對亞洲 各國的經貿投資關係,亦產生了相當的影 響。中國大陸在一九七八年以後的改革開 放政策,不但加強了本身對外經貿關係的 發展,亦重新改變了國際市場的分配和資 金的流動。亞洲地區由於毗鄰中國大陸, 故具有與中國大陸發展經貿關係的客觀優 勢。就香港而言,其更因中國大陸的改革 開放,以及兩岸關係的緊張與對立,在兩 岸三地之間扮演著舉足輕重的經貿投資與 轉口貿易角色。因此,就香港對外經貿關 係的發展而言,在不同的階段中,皆受到 不同的國際性和區域性政經等變數互動的 影響,此一互動關係不但造成了亞洲地區 政經情勢的轉變,而且這些區域性的變 化,亦衝擊著以追求自由市場經濟為主的 香港對外經貿結構。 根據以上之分析,經由國際和區域性 政經互動的分析架構,使本研究計畫可從 一個政經互動的角度,系統性地分析與解 釋香港對外經貿的發展模式,並可藉此探 討與預測未來香港對外經貿發展的一個可 能方向。首先,利用這種國際與區域性互 動的一個分析架構,可以解釋何以在一九 五○年代和一九六○年代,香港會出現以 出口為導向的工業化政策;易言之,何以 香港會從一九五○年代以前的轉口貿易, 轉變到以加工製造業為主的出口貿易?其 次,何以香港、台灣、新加坡和南韓,會 在一九七○年代發展成為所謂的亞洲新興 工業國家?其中,就台灣、新加坡和南韓 而言,何以渠等在邁向工業化歷程中所依 賴的進口替代政策,在香港並不適用?在 一九八○年代,何以香港的經濟和對外經 貿,會進入更多元化與精密國際分工的階 段,並在一九九○年代,成為全球重要的 經濟發展地區,以及東亞地區經濟整合的 重心?此外,香港的轉口貿易在一九七九 年以後,可以說是再次的恢復並且擴大。 一九八七年,在香港的外貿出口總值中, 香港當地產品出口和轉口貿易已接近各占 一半。一九八八年,香港轉口貿易所占的 比重,已增加到百分之五十六。另一個更 具關鍵性的因素,乃係台灣自一九八七年 開放對大陸探親以來,兩岸間的間接貿易 投資大量的增加。由於台北和北京在政治 立場上的南轅北轍,使得香港的中介地位 愈形重要。 經由此一國際和區域互動關係的分析 架構,本研究計畫亦發現根據香港在過去 的經貿發展模式,亦可探討香港在一九九 ○年代,以及未來對外經貿關係的一個可 能走向。基本上,自一九九○年以來,香 港的對外經貿關係,已逐漸形成一種區域 性的發展特色。易言之,此一具有亞洲特 色的區域經濟整合,可能使得香港的對外 經貿發展,在未來會與區域性的經貿發展 趨勢更為結合,並繼續邁向區域性的精密 分工、區域性的貿易往來、區域性的資金 流動,以及區域間的經濟合作等方面。因 此,任何區域內所發生的政經變動,如中 國大陸的經濟政策、國有企業改革問題、 兩岸關係的良窳、兩岸的加入世界貿易組

(5)

織、東南亞金融風暴和印尼政變等,不但 會影響及整個東亞地區的政經情勢,同時 可預料的亦將改變香港對外經貿,以及港 台經貿關係的發展脈絡。 對於香港未來的經濟發展,北京在基 本法中已然承諾,在一九九七年之後,仍 要繼續維繫之,尤其是香港的資本主義經 濟和自由貿易制度等,以及資金和貨物的 自由流通。再者,香港的特別行政區政府, 也特別保證要確保資金和金融進出香港的 自由度。同時,香港仍保有其賦稅制度和 財政收入的控制權,以及自由貨幣政策 等。北京對香港所承諾的經濟穩定與繁 榮,必然有助於當前香港在兩岸之間,所 扮演中介角色的繼續存在。在吸引外資等 政策方面,北京必然不會輕言改變。因此, 台灣必將仍然是中國大陸外資的最主要來 源之一。而且,台商中小企業者仍會繼續 利用香港,做為渠等前往大陸投資的橋頭 堡。 然而,自一九九七年六月以後,兩岸 之間的直航問題,已經成為兩岸未來必須 要解決的問題。尤其是在陳水扁總統的新 政府成立後,三通的議題一直不斷的浮出 抬面。但值得注意的是,三通議題的解決 與否,對香港所扮演的中介角色,可能會 產生相當大的衝擊。就貿易方面而言,對 於運輸成本的考量,可能會影響經由香港 前往大陸的間接貿易模式。在台灣和福 建,以及高雄和廈門、福州之間的直接通 航,皆將意指著香港在兩岸經貿關係間的 中介角色,可能會受到相當大的衝擊。 由於兩岸間的三通議題,與政治因素 難脫關係,此乃進而造成台灣方面的不願 商談三通的問題。因此,三通的問題若要 能解決,兩岸間必須要達成某種程度的政 治性妥協。而這就是中國大陸所強調的一 個中國原則。北京指出,只要台北方面承 認一個中國的原則,則任何政治議題,包 括三通的議題,以及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 問題,兩岸都可以共同商談解決。北京方 面亦曾指出,如果台北顯示出有改善兩岸 關係的誠意和意向,則為配合這項措施, 北京將同時開放廣州、大連、上海、青島 和天津等港口,與台灣進行通航。但值得 注意的是,如果兩岸局部或全部直接通航 的情況發生,則勢將嚴重影響及香港在兩 岸經貿關係間的中介地位。同時,香港的 中介角色,亦將逐漸失去其重要性。因為 前往中國大陸的台商,將基於市場競爭和 運輸成本的考量,採取直接通航大陸港口 的方式。此外,在投資方面,台灣透過香 港對中國大陸的投資,事實上並不易被第 三地所取代。此乃基於香港長久以來已經 是國際的金融和貿易中心。不過,只要兩 岸的政治對立關係未獲基本的改善之前, 台灣利用香港對大陸的投資將依然存在, 儘管金額可能會有減少的趨勢。 近幾年來,由於兩岸之間的政治對 立,乃不斷導致兩岸經濟交流的受到政治 干擾。中國大陸由最初所堅持的政經原則 來處理兩岸經貿投資事宜,以及到最近北 京的要求台北承認一個中國原則,做為談 判三通的基礎,這些都對台北當局造成了 相當的困擾。台灣在貿易和投資方面,對 中國大陸的過份依賴,以使台北極易受制 於北京的經濟封鎖和軍事威脅。此外,台 灣對中國大陸的增加投資,亦必然增加台 灣對大陸的出口貿易,此乃更進一步強化 了台灣在貿易方面對大陸的依賴。依此而 言,貿易和投資乃成為台灣當局決策者所 無法忽略的問題。於是,每當海峽兩岸的 局勢惡化之際,台北方面皆必須憂慮北京 利用經濟制裁對付台灣,進而影響台灣經 濟發展與繁榮的可能性。更有甚者,北京 僵硬的一個中國政策,以及不願放棄武力 犯台,亦皆嚇阻了台商對中國大陸的繼續 加強投資。因此,台北在思考對大陸的投 資貿易政策時,亦必須要同時考量國家安 全和經濟利益等因素。此可以解釋出,一

(6)

九九○年代兩岸經貿投資關係受到政治因 素的干預,實在是相當大。 根據上述之分析,台北所需要的間接 貿易和投資,以及香港的中介地位,均有 助於決定香港在兩岸經貿關係間的重大角 色。此外,由於香港在一九九七年七月政 治地位的改變,使得台北方面亦有可能透 過香港,與北京進行所謂的政府對政府的 接觸。以此觀點視之,香港在未來仍將在 兩岸之間,繼續扮演除經濟外的另一種重 要角色。 三、結果與討論 香港對外經貿關係的發展模式,與我 國目前的對外經貿發展具有相當密切的關 係。主要的原因在於兩岸政治關係之對 立,以及兩岸間的無法三通,使得我國對 中國大陸必須透過香港,採取間接貿易和 間接投資的方式。根據香港政府統計處的 資料顯示,在一九九六年台港進出口貿易 金額,共計約有一百七十億八千萬美元; 其中對大陸的轉口貿易額為九十四億美 元,約佔全部台港進出口貿易總額的百分 之五十六。此外,根據陸委會的統計資料, 台灣對大陸的出口貿易,佔我國所有外貿 出口比重的百分之十八,而進口比重則僅 佔百分之三。在一九九六年,台灣經香港 對大陸的轉口貿易順差,約為一百七十七 億美元;而台灣對全球貿易順差額,則為 一百四十七億美元。此可看出台灣對大陸 的貿易順差,在我國外貿總體表現上的重 要性。此外,在我國對大陸的間接投資方 面,根據經濟部的統計資料,至一九九七 年十月底止,我國對大陸的投資金額累計 約為九十五億美元,佔我國核准所有對外 投資的百分之三十九。若根據大陸的統計 資料,在台商的協議投資金額方面,則更 高達三百七十億美元。由此可見,台灣在 與大陸發展間接貿易和間接投資之際,香 港實扮演著重要的轉口與中介地位。因 此,香港內外在經濟發展的良窳,對我國 的致力於發展區域性的經貿投資關係,亦 必然產生相當的影響。 在我國正積極致力於亞太營運中心的 建構、南向政策的推動,以及區域性的經 濟整合之際,對於香港對外經貿關係的發 展,以及港台經貿關係的發展現況,似應 投注以更多的了解與關切。本研究計畫試 圖從過去香港的經貿發展經驗,尋找出屬 於其所特有的發展模式。並藉著這些經貿 發展模式的發現,可預測與觀察未來香港 對外經貿發展的可能動向,以及港台經貿 關係的發展趨勢。本計畫所界定的國際化 和區域化等外在變數,以及其所建構的分 析架構,實有助於政府在擬訂對港的經貿 政策,以及在推動區域經濟整合時參考。 在早期抑或現階段的對港經貿關係研 究,絕大多數的學者多著眼於某一特定階 段或時期的香港研究。例如,在香港即將 於一九九七年七月回歸中國大陸之際,即 有相當多的中外學者致力於香港與中國大 陸、香港與廣東,以及香港在兩岸間所扮 演的中介角色等研究。無論是從整合理 論、外資外貿、市場經濟或政經互動等觀 點或架構來探討上述問題,基本上均缺乏 一種從整體性與系統性的觀點,來觀察香 港在過去、現在和未來的對外經貿發展, 以及港台在此一架構下,所發展而出的經 貿關係模式。是故,本研究計畫主要試圖 操作一些特定的國際與區域政經互動因 素,並經由比較、分析與解釋的一項嚴謹 之理論架構,探討在國際、區域和香港三 者之間的一種互動與適應關係,以及香港 在內外經濟結構的轉型過程中,港台關係 所受到的衝擊和影響。最後,藉著對這些 互動關係的掌握與觀察,不但對於港台經 貿發展過程有其脈絡可尋,並可發現其中 的演變與發展模式,而有助於吾人對未來 港台經濟發展,產生更多具有可預測性的 理論依據。

(7)

四、計畫成果自評 研究香港對外經貿關係的發展模式, 不僅對台灣和中國大陸有相當的重要性, 對於東亞地區,甚或整個亞太地區亦皆具 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尤其在全世界各國處 於一種相互依賴 (interdependence) 的關 係下,香港的經濟地位及其發展,無論是 在區域層面或國際層面上,皆有其相當重 要的影響力。此外,香港與日本、中國大 陸、台灣、南韓,以及東南亞國家等經貿 投資關係的日益密切,已然形成了一種區 域性的經貿網絡,強化了區域內國家的政 治經濟交流與合作。因此,本研究計畫的 強調對香港經貿問題探討,不但突顯了香 港在東亞區域研究中的重要性,並在學術 層面上提供了一種較具系統的理論分析架 構。 本研究計畫主要在於試圖探討、分析 與解釋國際化(internationalization)、區域化 (regionalization) 與香港三者之間的一種政 經互動關聯性,並比較香港在不同階段與 時期中,在面對各種內外在因素衝擊下的 適應與融合過程,最後歸納與推論出香港 的對外經貿發展模式,並藉以預測未來香 港對外經貿的可能發展趨勢。此一經貿發 展模式的發現,不但存在著實證上 (empirical) 的價值,同時亦具有一種邁向 理論分析 (theoretical analysis) 的建構功 能。與此一理論分析架構下,可提供吾人 從另一個角度,以較具系統性的比較分 析,探討港台經貿關係的發展。 參考文獻 (一) Statistics

Hong Kong Annual Digest of Statistics, Census and Statistics Department, Hong

Kong.

Hong Kong External Trade, Census and

Statistics Department, Hong Kong.

Hong Kong Review of Overseas Trade, Census and Statistics

Department, Hong Kong. Hong Kong Social and Economic Trends, Census and Statistics Department, Hong Kong. Hong Kong Statistics, Census and Statistics Department, Hong Kong.

Survey of Industrial Production, Census and Statistics Department, Hong Kong, annual since 1978.

Key Indicators of developing Asian and Pacific Countries, Asian

Development Bank, various years. 香港經濟年鑑 中國統計年鑑,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 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年鑑,北京中國社 會出版社 兩岸經濟統計月報,行政院陸委會 進出口貿易統計月報,財政部統計處 兩岸經貿通訊,海峽交流基金會 中華民國對大陸間接投資統計月 報,台北經濟部投資審議委員會 港澳月報,行政院港澳小組 (二)期刊論文 陳麗英,”港韓台商大陸投資之比較,” 經濟前瞻,第三十一號,民國八十 二年七月十日。 鮑立銜,”香港一九九七與兩岸經濟關 係”,兩岸四地的互動整合:機遇與 障礙(香港:中文大學,1996).

Ariff, Mohamed and Joseph L.H. Tan, ed., “ASEAN and the Pacific”, Special Focus of ASEAN Economic

(8)

Bulletin, Vol.8, No.3, March 1992.

Balassa, Bela and Marcus Noland, “Prospects of Trade and Regional Cooperation of the Industrializing Economies of East Asia,”

Manufactured Exports of East Asian Industrializing Economies: Possible Regional Cooperation,

New York: M.E. Sharpe, 1994. Chen, Edward K.Y. “Manufactured Export Expansion in Hong Kong and Asian-Pacific Regional Cooperation,”Manufactured Exports of East Asian

Industrializing Economies: Possible

Regional Cooperation, New York:

M.E. Sharpe, 1994. Chiu, Stephen W.K., Economic Restructuring in Hong Kong and Singapore. Boulder: Westview

Press, 1996.

Cumings, Bruce, “The Origins and Developemnt of the Northeast Asian Political Economy: Industrial

Sectors, Product Cycles, and Political Consequences,” in Frederic Deyo, ed.,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New Asian Industrialism.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7.

Lin, Teh-chang, “Taiwan’s Investment Policy in Mainland China: A Domestic Perspective,”Journal of 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USA)

Vol.3, No.2, Fall 1997.

Yang, Shu-chin, “Open Industrialization in East Asia and the Quest for Regional Cooperation: An

Overview,”Manufactured Exports

of East Asian Industrializing Economies: Possible Regional Cooperation, New York: M.E.

Sharpe, 1994.

So, Alvin Y., and Chiu, Stephen W.K., “Modern East Asia in World-system Analysis,” Sociological Enquiry 66,

1996. (三)專著 王于漸、廖柏偉等著,中國改革開放 與珠江三角洲的經濟發展 (香 港:南洋商業銀行,1992). 朱雲漢等著,一九九七前夕的香港政 經形勢與台港關係(台北:業強出 版社,1995). 李凡、南風北漸:港、台對大陸改革 開放的影響(香港:天地圖書公 司,1995). 袁培樹,大趨勢:港澳粵經濟一體化 (香港:三聯書店,1992). 陳德昇,兩岸政經互動:政策解讀與 運作分析(台北:永業出版社,民 國八十三年). 鄭竹園,兩峽兩岸經濟發展與互動 (台北:聯經出版社,民國八十三 年).

Amsden, Alice, Asia’s Next Giant: South Korea and Late

Industrializa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9.

Chenery, Hollis, Structural Change and Development Polic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9.

Cohen, Warren I., and Zhao, Li, Hong Kong under Chinese Rule: The Economic and Political Implications of Reversion. Cambridge: Cambridge

(9)

Galenson, Walter, Foreign Trade and Investment: Economic Growth in the Newly Industrializing Asian

Countries. Madison: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1985. Gavin Boyd, Structural

Competitiveness in the Pacific: Corporate and State Rivalries.

Cheltenham: Edward Elgar, 1996. Gilpin, Robert,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7. HO Yin-ping, Trade,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and Development in Hong Kong. London: The

MacMillan

Press, 1992.

James, W.E., S. Naya and G.M. Meier, Asian Development: Economic Success and Policy Lessons. San

Francisco: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Economic Growth, 1987.

Lardy, Nicholas, R., China in the World Economy. Washington D.C.: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994. Lardy, Nicholas R., Foreign Trade and Economic Reform in 1978-1990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Lele, Jayant and Kwasi, Ofori-Yeboah, Unravelling the Asian Miracle: Explorations in Development Strategies, Geopolitics and Regionalism. Brookfield:

Dartmouth,1996.

Lin, Tzong-biau and Victor Mok, Trade Barriers and the Promotion of Hong Kong Exports. 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1980. Lin, Tzong-biau and Victor Mok and

Ho Yin-ping, Manufactured Exports and Employment in Hong Kong.

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1980.

Link, Albert N., Technological Change and Productivity Growth, New York:

Harwood Academic Publishers, 1987.

Postiglione, Gerard A. and James T.H.Tang, Hong Kong’s Reunion with China: The Global Dimensions.

New York: M.E. Sharpe,1997. Shirk, Susan, How China Opened Its door: The Political Success of the PRC’s Foreign Trade and

Investment

Reforms. Princeton: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1994.

So, Alvin Y. and Chiu, Stephen W.K., East Asia and the World-Economy. Newbury Park: Sage, 1995.

Sung, Yun-wing, The China-Hong Kong Connection: the Key to China’s Open-door Polic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1.

Sung, Yun-wing, The China-Hong Kong Connec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Yang, Shu-Chin, Manufactured Exports

of East Asian Industrializing Economics: Possible Regional Cooperation. New York: M.E.

Sharpe,1994.

(10)

附件 赴香港地區短期研究心得

報告

時間:民國八十九年二月十四日至二 月廿日 研究地點:香港中文大學大學服務中 心 與學者會談:香港城市大學鄭宇碩教 授、香港理工大學 David Zweig 教授 心得報告: 香港中文大學大學服務中心,蒐集相 當多有關大陸和香港的書籍,在各種官方 的統計資料方面,尤其完備。此為台灣各 大學圖書館,甚或陸委會所不及者。在六 天的短期研究中,本人所蒐集與查閱資料 的重點,在於香港在不同時期內,在對外 進出口貿易,以及貿易對象方面等相關的 第一手統計資料和第二手的論著。除台灣 外,本人亦特別留意香港與美國、日本、 新加坡、韓國、東南亞國家和歐洲等國家 的雙邊經貿關係。 除香港本身的貿易資料外,本人亦針 對香港與大陸的貿易關係,進行系統性的 數據蒐集。除著重大陸整體與香港的貿易 外,對於大陸個別省區,如廣東、福建、 江蘇、浙江、上海等地區,與香港的經貿 投資關係亦特別留意。希望能發現在省區 和全國的層面上,是否會產生不同的貿易 發展模式。 除了靜態的資料蒐集與研究外,本人 亦與在港的兩位好友,即鄭宇碩教授 和 David Zweig 教授進行非正式的談話。 大體上兩人的看法均趨於一致,即香港在 一九九七年後仍保有其經濟和社會制度不 變,其未來經濟發展受到北京政治因素的 影響應不致於太大。不過鄭教授同意在兩 岸關係改善或進行直接三通以後,香港的 中介角色可能會有所轉變。此值得吾人繼 續觀察。Zweig 教授亦指出在一個邁向區域 整合的世界潮流中,香港的對外經濟與關 係已然與整個區域休戚與共。易言之,區 域性的動蕩不安,或經濟的蕭條,勢將亦 影響及香港的對外進出口貿易。東南亞金 融危機就是一個例子。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After the Opium War, Britain occupied Hong Kong and began its colonial administration. Hong Kong has also developed into an important commercial and trading port. In a society

商貿、創新及科技、專業服務、青年發展等。過去 5年,政府成功推動了多個 重大合作項目,包括滬港通及深港通的開通、深化《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

Xianggang zaji (miscellaneous notes on Hong Kong) was written by an English and translated into Chinese by a local Chinese literati.. Doubts can therefore be cast as to whether

Promote Hong Kong economic growth 促進香港經濟增長 Earn foreign exchange to pay for imports賺取外匯支付進口貨品 Government can have more profit tax 政府利得稅收入增加

Once a NET’s normal place of residence is established to be outside Hong Kong and his/her eligibility for the fringe benefits under the Enhanced NET Scheme in Secondary Schools or

7 HPM 原是 International Study Group on the Relations between History and Pedagogy of Mathematics 這

The new academic structure for senior secondary education and higher education - Action plan for investing in the future of Hong Kong.. Hong Kong: Education and

Co-developed by the Hong Kong Palace Museum and the Education Bureau, this teaching resource offers exciting learning content from the Museum's opening exhibitions that bring 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