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少子化社會空餘教室利用方式之探討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少子化社會空餘教室利用方式之探討"

Copied!
6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少子化社會 空餘教室利用方式之探討 、. 內 政 部 建 築 研 究 所 研 究 報告 中華民國 95 年 1 月.

(2) 094301070000G2019. 少子化社會 空餘教室利用方式之探討. 研 究 人 員:游 輝 禎. 內 政 部 建 築 研 究 所 研 究 報告 中華民國 95 年 1 月.

(3) ARCHITECTURE AND BUILDING RESEARCH INSTITUTE MINISTRY OF THE INTERIOR RESEARCH PROJECT REPORT. Study on the Vacant Classrooms Use for Elementary School and Junior School as the Decline of Natality. BY YU HUEI JEN. January 20, 2006.

(4) 目. 次. 表目次 ................................................................................... III 圖目次 ................................................................................... IV 摘要 ........................................................................................ V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緣起與目的 ............................................................ 01 第二節 研究內容與方法 ..................................................... 02. 第二章 少子化發展與影響 第一節 我國少子化現象與趨勢 .......................................... 05 第二節 少子化對學校教育之衝擊影響 .............................. 07. 第三章 國民中小學發展現況與預測 第一節 學校發展相關基準 ................................................. 09 第二節 學校發展現況分析 ................................................. 16 第三節 未來學校設施需求推估 .......................................... 23. 第四章 學校設施與社區發展 第一節 社區發展與社區總體營造 .................................. 25 第二節 學校與社區資源共享 ........................................ 28 第三節 學校設施複合化 ..................................................... 30. 第五章 空餘教室之利用 第一節 日本空餘教室之利用 ........................................ 35 第二節 台灣空餘教室利用案例 ..................................... 39 第三節 台灣空餘教室利用方式建議 .................................. 41. I.

(5)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發現 ......................................................... 45 第二節 建議事項 ......................................................... 46. 參考文獻 ......................................................................... 47 附錄. II. 空餘教室活用方針 ............................................... 49.

(6) 表 目 次 表 2-1 台灣地區已婚婦女生育統計 .................................................05 表 3-1 各國每班平均人數 ................................................................09 表 3-2 每位學生享有校地面積基準值 .............................................12 表 3-3 國民小學發展現況統計表 .....................................................19 表 3-4 國民中學發展現況統計表 .....................................................20 表 4-1 社區設施複合化組合關係表 .................................................34 表 5-1 日本空餘教室利用統計 .........................................................37. III.

(7) 圖 目 次 圖 1-1 研究流程圖 ............................................................................04 圖 2-1 歷年人口出生數與出生率 ....................................................06 圖 2-2 人口年齡結構圖 .....................................................................07 圖 2-3 歷年中小學生人數變遷圖 .....................................................08 圖 3-1 國小每班學生數次數分配圖 .................................................21 圖 3-2 國中每班學生數次數分配圖 .................................................21 圖 3-3 國小每校班級數次數分配圖 .................................................22 圖 3-4 國中每校班級數次數分配圖 .................................................22 圖 3-5 國小每校學生數次數分配圖 .................................................22 圖 3-6 國中每校學生數次數分配圖 .................................................22 圖 3-7 國小每校校地面積次數分配圖 .............................................22 圖 3-8 國中每校校地面積次數分配圖 .............................................22 圖 3-9 國小每生享有校地面積次數分配圖 .....................................22 圖 3-10 國中每生享有校地面積次數分配圖 ...................................22 圖 3-11 每千人擁有國小校地面積次數分配圖 ...............................23 圖 3-12 每千人擁有國中校地面積次數分配圖 ...............................23 圖 3-13 推估國小空置班級數空間分布 ...........................................24 圖 3-14 推估國中空置班級數空間分布 ...........................................24 圖 4-1 日本學校設施複合化項目統計圖 .........................................31 圖 5-1 日本人口成長變遷圖 .............................................................36 圖 5-2 日本人口結構變遷圖 .............................................................36 圖 5-3 日本中小學空餘教室轉化利用案例 .....................................44. IV.

(8) 摘. 要. 關鍵詞:少子化、空餘教室、學校設施複合化 一、研究緣起與目的 為健全都市發展,必須配合完善之公共設施計畫,由於 國民中小學分布廣且均勻,擁有最大公共設施樓地板面 積,對此龐大學校公共空間之有效管理與利用,是重要的 公共設施計畫課題。目前出生人口比例逐年減少,人口年 齡結構已呈現少子化之社會現象,此少子化趨勢使學齡兒 童在人口結構中之比例逐年下降,將引致學校設施需求過 剩,國家教育資源有必要因應未來學齡人口減少作適當調 整。 因此本研究延續上階段關於台灣地區人口年齡結構變遷 趨勢,與學校班級教室與學校設施用地需求之推估結果,針 對未來少子化趨勢產生的空餘教室空間,探討其活化利用之 方式與原則,以達公共設施有效利用與學校永續發展之目 的,並提供政府相關主管機關制定相關法規與政策之參考。 二、研究方法及過程 先由人口年齡結構變遷之統計資料,對我國少子化之現 象與發展趨勢作整體性闡述,並由少子化發展所形成之學齡 兒童人口逐年遞減狀況,對國民中小學學校教育所造成之影 響作基本分析與探討。 再由學校與社區關係探討學校設施與公共設施之共享模 式,並由學校與社區設施間之相容性,檢討學校設施複合化 與公共設施多目標使用。最後參考日本學校空餘教室活化再 利用方式,針對台灣地區高齡少子化現象,探討未來學校所 產生空餘教室,轉化作為其他公共設施用途之構想方案。. V.

(9) 三、研究發現 1.台灣地區高齡少子化之社會現象,使學齡兒童之人數與 比例逐年下降,以人口成長趨勢推估未來國民中小學學 校設施需求,發現未來學校設施需求漸減,將有大量學 校教室空置,空餘教室之處理方式將為重要課題。 2.台灣地區國民中小學發展,城鄉之間差異性頗大,都市 地區面臨校地面積嚴重不足,而鄉村地區則發生校地面 積過大之情形,顯示未來少子化趨勢所產生之學校設施 過剩情形,主要將對鄉村地區造成重大影響。 3.依日本之經驗與案例,空餘教室之利用除優先作為學生 學習、交誼與教學準備空間外,可配合社區居民之學習 活動,檢討轉為社會教育設施使用。 四、建議事項 1.學校設施轉變作為其他公共設施使用,應藉由空間整體 規劃方式適當區隔活動空間,避免與原教學空間與活動 造成衝突。 2.國民中小學校之空餘教室轉化為其他用途時,宜優先考 量作為鄰近社區兒童托育與照護之設施,以應當前核心 小家庭迫切需求。 3. 配 合 當 前 國 民 中 小 學 校 逾 齡 及 危 險 教 室 拆 除 工 作 之 需,各地空餘教室正可作為各學區調整以及各校教室數 量調度之用。 4.因應高齡化社會發展之需要,並配合終生教育推動與高 齡者學習生涯規劃,應鼓勵與獎助國民中小學空餘教室 空間,優先轉為高齡者育樂休閒活動場所使用,以均衡 調和少子化與高齡化兩方面發展之需求。. VI.

(10) 第一章 第一節. 緒. 論. 緣起與目的. 為健全都市發展,必須配合完善之公共設施計畫,由於學校用地 在各項公共設施用地中佔 13.9%,僅次於道路用地,而且國民中小學 分布廣且均勻,擁有最大公共設施樓地板面積,對此龐大學校公共空 間之有效管理與利用,是重要的公共設施計畫課題。 依據統計,目前出生人口比例逐年減少,人口年齡結構已由金字 塔形轉變為燈籠形,呈現少子化之社會現象,推估 20 年後將達人口 零成長,再轉為負成長,勢將引發經濟與社會諸多問題。此少子化趨 勢亦使學齡兒童在人口結構中之比例逐年下降,將引致學校設施需求 過剩,國家教育資源有必要因應未來學齡人口減少作適當調整。 因此本研究延續上階段關於台灣地區人口年齡結構變遷趨勢,與 學校班級教室與學校設施用地需求之推估結果,針對未來少子化趨勢 產生的空餘教室空間,探討其活化利用之方式與原則,以達公共設施 有效利用與學校永續發展之目的,並提供政府相關主管機關制定相關 法規與政策之參考。. 1.

(11) 少子化社會空餘教室利用方式之探討. 第二節. 研究內容與方法. 一、研究內容 (一) 少子化發展與影響之探討 由人口年齡結構變遷之統計資料,對我國少子化之現象與發 展趨勢作整體性闡述,並由少子化發展所形成之學齡兒童人 口逐年遞減狀況,對國民中小學學校教育所造成之影響作基 本分析與探討。 (二) 國民中小學發展現況與發展預測 利用教育統計原始資料之統計分析結果,對台灣地區各縣市 與其鄉鎮市區之國民中小學之發展現況作比較分析,了解其 在地理空間分佈與城鄉間之差異,並依學校設施基準與教育 政策,預測未來國民中小學學校設施供需狀況與問題。 (三) 學校與社區設施資源共享方式 藉由學校與社區互動關係,探討學校設施與公共設施之共享 模式,並由學校與社區設施間之相容性,檢討學校設施複合 化與公共設施多目標使用。 (三) 空餘教室利用之探討 探討日本少子化發展形成學校空餘教室情形,以及其活化再 利用之方式,另針對台灣地區高齡少子化現象,探討未來學 校所產生空餘教室,轉化作為其他公共設施用途之構想方 案。 2.

(12) 二、研究方法 (一) 文獻回顧與資料研析 透過少子化趨勢、最適學校規模、學校用地設置標準等相關 文獻研析,瞭解目前研究成果與現況以作為本研究基礎;並 蒐集整理現有相關教育統計調查資料內容,以及日本相關案 例,作為現況發展與未來預測之參考。 (二) 電子資料處理 將蒐集取得之教育統計資料,及基本社經統計資料與地理資 料之原始資料轉換或鍵入為本研究所需之資料庫檔案,並建 立工作檔案供進行統計分析使用。 (三) 資料統計分析 應用 MS Excel 電腦應用軟體之統計分析功能,進行電腦資 料之統計分析作業,並以統計圖表比較分析結果;並運用地 理資訊系統軟體,將統計分析結果表現於地圖上,以顯示學 校設施分布情形與地理空間分佈差異。. 3.

(13) 少子化社會空餘教室利用方式之探討. 確立研究目的. 研訂研究內容與方法. 相關文獻回顧. 資料蒐集整理. 相關基準研析. 資料處理. 相關法令檢討. 資料統計分析. 綜合比較分析. 研擬改善對策. 結論與建議. 圖 1-1 研究流程圖. 4.

(14) 第二章 少子化發展與影響 本章由人口年齡結構變遷之統計資料,對我國少子化之現象與發 展趨勢作整體性闡述,並由少子化發展所形成之學齡兒童人口逐年遞 減狀況,對國民中小學學校教育所造成之影響作基本分析與探討。. 第一節. 我國少子化現象與趨勢. 台灣地區人口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急速增加,至民國五十三年政 府推行人口政策方案後,人口成長趨勢才開始減緩,近年來更由於社 會對生育觀念的改變及婦女就業率的增加,造成出生人口比例逐年減 少。依據行政院主計處調查報告顯示,台灣地區 15 歲以上已婚婦女 心中理想子女數與一生實際生育子女數,已由民國 69 年的 3.3 人與 3.6 人,降至民國 89 年的 2.7 人與 2.8 人(表 2-1) ,民國 92 年的平 均生育數更降至 1.2 人,低於其他先進國家之水準(美國 2.0 人,法 國 1.9 人,日本 1.3 人) ,可看出少子化之趨勢至為明顯。 表 2-1 台灣地區已婚婦女生育統計. 資料來源:經建會人力規劃處,2002. 5.

(15) 少子化社會空餘教室利用方式之探討. 另由歷年人口統計資料則可明顯看出台灣地區出生人口數與出 生率之逐年下降趨勢,使 0-14 歲幼年人口比例由民國 71 年的 31.25% 下降至民國 90 年的 20.8%(圖 2-1) ,此種改變使人口年齡結構由一 般正常之金字塔型轉變為燈籠型(圖 2-2),此種種現象顯示台灣地 區少子化社會現象已經形成。. 圖 2-1 歷年人口出生數與出生率 資料來源:經建會人力規劃處,2002. 行政院經建會採用人口變動要素合成法,進行台灣地區民國 91 年至民國 140 年人口推計,預測未來出生率將由民國 91 年 1.17%逐 年下降至民國 100 年 1.08%,民國 110 年 1.0%及民國 140 年 0.82%; 人口年齡結構將逐漸轉為高齡社會之倒金鐘型態;幼年人口比例將於 民國 100 年降至 17.2%,於民國 110 年降至 15.4%,而於民國 140 年 降至 13.0%(經建會,2002)。. 6.

(16) 圖 2-2. 人口年齡結構圖. 資料來源:經建會人力規劃處,2002. 第二節. 少子化對學校教育之衝擊影響. 由於中小學屬國民義務教育,目前我國國民小學之就學率幾達 99.5%,因此國民中小學之學生人數可由相對應之人口年齡結構中之 6 歲至 11 歲,以及 12 至 14 歲之年齡估算。台灣地區人口出生率之 下降,導致中小學生人數逐年遞減,依據教育統計資料,79 年至 90 年間國小學生減少 42 萬 8 千餘人,佔 18.21%;國中學生則減少了 22 萬 4 千餘人,佔 19.35%(圖 2-3) ,各地中小學校面臨減班,甚至併 校與廢校之壓力。教育主管機關雖推動「國教精緻化工程」方案,期 以降低編班人數達到其所宣示之不減班政策,惟 93 年國小入學新生. 7.

(17) 少子化社會空餘教室利用方式之探討. 4,000,000 國小. 國中. 3,500,000 3,000,000 2,500,000 2,000,000 1,500,000 1,000,000 500,000 0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圖 2-3 歷年中小學生人數變遷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僅有 27 萬人,較上一年度劇減 4 萬人,使全國國小班級數銳減 536 班,致不減班政策跳票。 經建會推計未來學齡人數將隨幼年人口比例逐年遞減,由目前至 140 年,預估國小學童人數將減少 40%,國中青少年人數亦將減少約 38%。由以上中小學人數遞減之情形,除可說明出生率及人口年齡結 構與中小學生之相關性外,也顯示台灣地區所形成之少子化社會現 象,將深切影響中小學學校設施與空間之需求量。. 8.

(18) 第三章 國民中小學發展現況與預測 本章利用教育統計原始資料之統計分析結果,對台灣地區各縣市 與其鄉鎮市區之國民中小學之發展現況作比較分析,了解其在地理空 間分佈與城鄉間之差異,並依學校設施基準與教育政策,預測未來國 民中小學學校設施供需狀況與問題。. 第一節. 學校發展相關基準. 一、每班學生人數 我國國民中小學學生編班人數,依教育部「國民中小學班級編制 及教職員員額編制標準」第二條規定:「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每班 學生人數以四十人為原則。其每班學生人數最多不得超過四十五人。 山地、偏遠、離島及特別地區之學校,每班學生人數得視實際情形予 以降低,且以維持年級教學為準」。以我國此項標準比較國外公立中 小學 1996 年時之每班平均人數,約自 22 人至 33 人(表 3-1) ,確有 偏高。 表 3-1. 各國每班平均人數(1996 年). 國家. 小學. 初中. 日本. 28.0. 32.9. 英國. 27.5. 21.9. 法國. 22.3. 25.2. 德國. 22.7. 24.5. 資料來源:日本建築學會,2002. 9.

(19) 少子化社會空餘教室利用方式之探討. 另由一項針對台北市國民中小學教師之問卷之調查結果顯示,多 數教師認為,為求最佳之教學效果,國民中小學班級人數以 20 至 25 人編班為宜。 二、學校規模 學校規模是指每個學校之班級數或學生數,就每個學校之班級數 而言,依教育部「國民教育法施行細則」第二條第四項規定:「國民 小學及國民中學之規劃,以不超過四十八班為原則。學校規模過大 者,直轄市、縣 (市) 政府應增設學校,重劃學區」。我國之學校規 模相較於日本中小學規模標準為 12 班至 18 班(日本建築學會, 2002),以及中國大陸規範之小學 12 班至 24 班,中學 18 班至 24 班 (張澤蕙,2001) ,我國所訂標準顯得較高。 依據本所過去所作之調查研究,針對全國抽樣九十所國民小學所 進行訪談與問卷調查,發現小學之理想規模應為 24 班至 36 班。(黃 耀榮,1990) 再就每個學校之學生數而言,若由教育經濟規模考量,學校經營 規模愈小,愈能得到有利之教育規模效應,整體而言國民小學每校以 為 500 人至 800 人最符合教育規模經濟。考慮城鄉間差異情形,小學 最適經營規模,在都市地區為每校 800 人至 1600 人,在鄉鎮地區為 每校 500 人至 800 人,在偏遠地區為每校 200 人至 350 人(郭添財, 1991) 。另者,教育部認為理想之都市中小學學校規模以 500 人至 600 人為理想,而 1000 人以下應屬合理,至鄉村偏遠地區限於自然條件 而應因地制宜。 10.

(20) 三、小班小校政策 學生受教育之環境關係著教育之成效,其中降低班級人數尤為各 國教育革新之策略,因此當美國致力降低小學每班人數為 18 人之 際,我國也自民國 80 年起由民間首先倡議降低中小學班級人數,至 民國 83 年間教改團體「四一0教育改造聯盟」將「小班小校」列為 教育改革之四大訴求之一,提出每班不超過 30 人與每校 30 班之要求 (任懷鳴,1995) 。 在行政院教改會持續對小班小校問題關切之下,政府遂將「降低 中小學班級人數」正式納入教育改革行動方案,教育部自 87 年度起 投入龐大各項軟硬體及人事經費,希望國小在 92 年度前,國中在 96 年度前,能完全降為以 35 人編班。 所謂小班小校應包含兩件事情,一為小班,一為小校。依國民教 育法第十二條規定:「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以採小班制為原則;其 班級編制及教職員員額編制標準,由教育部定之。」小班制之班級規 模大小,在此條文中並未規定,因此教育改革團體所要求之班級規模 標準,與教育主管機關之認知出現落差。行政院教改會在其總諮議報 告書中所提出之數字,以及當前教育主管機關所認定之標準,則是每 班 35 人。至於所謂小校,目前係依據「國民教育法施行細則」所定 之每校不超過四十八班為原則,惟與教育改革團體每校三十班之訴求 有相當大之差距。 (林本炫,1999) 就教育改革目標而言,「小班小校」本身並非目的,而是提昇教 育品質之基石。而且,小班與小校的改革效果與目的是不同的,小校 11.

(21) 少子化社會空餘教室利用方式之探討. 主要是改善校長相對於教師間之互動關係,小班主要是改善教師與學 生之互動關係,兩者合之較易形成民主而親切之校園文化,因此,小 班制直接受惠者是學生,應有較高優先性,而小校制則可訂為較高遠 之目標。 (牟中原,1995) 四、每生享有校地面積 關於學校建築規劃基準所涉及之項目甚多,其中「每生享有校地 面積」是具有意義且便利操作的規劃指標項目,可作為控制學校學生 人數規模之重要參據,並提供教育主管機關規範學校建築計畫應用。 每位學生所應享有之校地面積標準,依黃世孟教授調查台北市 112 所國小所提出之「每生享有校地面積」標準,新設學校依學校規 模訂定不同規劃指標,其中 25~48 班規模之新設學校,建議每位學生 所享有校地面積基準值,國民小學在市區為 20 ㎡,在郊區為 25 ㎡; 國民中學在市區為 18 ㎡,在郊區為 25 ㎡。 (黃世孟,1999,2000) 表 3-2. 國小 國中. 每位學生享有校地面積基準值(單位:㎡/生). 市區 郊區 市區 郊區. 資料來源:黃世孟,2000. 12. 學校規模 73班以上 49~72班 25~48班 24班以下 20 40 10 15 25 50 18 25 10 14 25 50.

(22) 五、學校用地設置標準 目前學校用地設置標準主要係依據「都市計畫定期通盤檢討實施 辦法」與「國民中小學設備基準」相關規定。 (一)都市計畫定期通盤檢討實施辦法 依 86 年內政部修正發布之「都市計畫定期通盤檢討實施辦法」, 第十八條學校用地檢討標準依下列規定: 1.國民小學:依閭鄰單位之分布,以每一閭鄰單位或服務半徑不 超過六百公尺配設為原則,校地面積除已發展地區確實無法補 足者外,依下列計畫人口規模檢討之,每校面積並不得小於 2.0 公頃。 (1)五萬人以下者,以每千人 0.20 公頃為準。 (2)五萬至二十萬人口者,超過五萬人口部分,以每千人 0.18 公頃為準。 (3)二十萬人口以上者,超過二十萬人口部分,以每千人 0.14 公頃為準。 2.國民中學:依每一社區或服務半徑不超過一千五百公尺設置為 原則,校地面積依下列計畫人口規模檢討之,每校面積並不得 小於 2.5 公頃。 (1)五萬人口以下者,以每千人 0.16 公頃為準。 (2)五萬至二十萬人口者,超過五萬人口部分,以每千人 0.15 公頃為準。 (3)二十萬人口以上者,超過二十萬人口部分,以每千人 0.14 13.

(23) 少子化社會空餘教室利用方式之探討. 公頃為準。 (二)國民中小學設備基準 依 91 年教育部頒布之「國民中小學設備基準」 ,其中關於校園建 築空間及其附屬設備部分,對校地面積有以下規定: 國民中小學校地面積應兼顧學校目前需要及未來發展規模 而預定之。校地形式應求完整,其面積以班級數多寡比例伸算。 校地之最低面積如下表: 1.國民中學: 規模. 都市計畫區外之學校. 都市計畫區內學校. 2. (每生 14.3 m ). 2. 25,000 m. 2. 31,000 m. 2. 37,000 m. 2. 43,000 m. (每生 25 m ). 12 班以下. 20,000 m. 24 班. 30,500 m. 36 班. 41,000 m. 48 班. 51,500 m. 2. 2. 2. 2. 2. 其中:(1)都市計畫區內國民中學每校面積不得少於 2.5 公頃(即 25,000 平方公尺),13 班以上學校每增一班,得增加 500 平方公尺。 (2)都市計畫區外國民中學每校面積不得少於 2 公頃(即 20,000 平方公尺),13 班以上學校每增一班,得增加 875 平方公尺。 (3)49 班以上之學校,其校地面積應依上述比例伸算。 (4)每班學生以 35 人計算。 14.

(24) 2.國民小學: 規模. 都市計畫區外之學校. 都市計畫區內學校. 2. (每生 12 m ). 2. 20,000 m. 2. 25,040 m. 2. 30,080 m. 2. 35,120 m. (每生 25 m ). 12 班以下. 18,000 m. 24 班. 28,500 m. 36 班. 39,000 m. 48 班. 49,500 m. 2. 2. 2. 2. 2. 其中:(1)都市計畫區內國民小學每校面積不得少於 2 公頃(即 20,000 平方公尺),13 班以上學校每增一班,得增加 420 平方公尺。 (2)都市計畫區外國民小學每校面積不得少於 1.8 公頃(即 18,000 平方公尺),13 班以上學校每增一班,得增加 875 平方公尺。 (3)49 班以上之學校,其校地面積應依上述比例伸算。 (4)每班學生以 35 人計算。. 15.

(25) 少子化社會空餘教室利用方式之探討. 第二節. 學校發展現況分析. 在前一階段研究中,已利用教育部提供之九十一年度中小學現況 資料庫檔案,就其中 2,601 所國小與 706 所國中之班級數、學生數、 校地面積等項目作資料處理,再與各校區位地點,以及九十一年度同 期之台灣地區各縣、市、鄉、鎮、區人口統計檔合併後,進行中小學 發展現況統計分析,結果整理如附表 3-3、3-4,並簡要分析如下: 一、台灣地區整體概況 91 年底台灣地區國民小學共計 2,601 所;平均每校 24 班,每校 學生 735 人,每校校地面積 19,539 ㎡,平均每班學生數為 30.2 人, 平均每名學生分享校地面積 26.6 ㎡,每千人擁有校地面積 2,263 ㎡。 國民中學共計 706 所,平均每校 32 班,每校學生 1,112 人,每 校校地面積 32,306 ㎡,平均每班學生數為 34.9 人,平均每名學生分 享校地面積 29.1 ㎡,每千人擁有校地面積 1,016 ㎡。 就台灣地區整體平均情形而言,不但符合教育主管機關規定之每 校不超過 48 班,每班學生不超過 35 人之規定,甚至已接近教改團體 所要求每校 30 班,每班 30 人之小班小校水準;惟台灣地區每千人擁 有國民中學之校地面積,仍較都市計畫檢討標準為低。 二、各縣市地區水準 在國民小學方面,台北市、高雄市、台中市、嘉義市、台南市、 台北縣之平均每校班級數最多,均超過 40 班;而台東縣、澎湖縣最 少,平均每校班級數不到 10 班。平均每班學生數,除高雄、基隆、 16.

(26) 新竹、台中、嘉義、台南六個都市及台北縣、桃園縣、台中縣、彰化 縣、高雄縣外,其他縣市每班皆不到 30 名學生;除基隆外之各都市 及台北縣、桃園縣平均每校學生數皆超過 1000 人。每生享有校地面 積與每千人口擁有校地面積,均以七大都市以及台北縣、桃園縣最少。 在國民中學方面,平均每校班級數以台北縣超過 50 班為最多, 其次為台南市、高雄市、台中市、台北市、桃園縣,平均每校班級數 超過 40 班;而平均每班學生數,則以台南縣超過 37 人最多,澎湖縣 不足 27 人最少;平均每校學生數以台北縣、台南市、台中市、高雄 市、桃園縣超過 1500 人最多,台東縣不足 500 人最少。台北縣與台 北市每生享有校地面積不足 16 ㎡最少,而其每千人口擁有校地面積 亦為最少。 三、城鄉水準差異 若以台灣地區 359 個鄉、鎮、市、區作行政區分類統計,在國民 小學方面,市、區之平均每校班級數均超過 40 班;而鎮、鄉之平均 每校班級數不到 20 班。平均每班學生數,以市之 33 人為最多,惟各 行政區分類間差距不大。市、區平均每校學生數超過 1300 人,較之 鄉、鎮之平均每校學生數不到 400 人與 600 人,顯示城鄉間的差異。 每生享有校地面積與每千人口擁有校地面積,市、區遠不及鄉、鎮之 水準。 在國民中學方面,平均每校班級數及平均每校學生數仍以市為最 高,各行政區分類間有相當差距;而平均每班學生數,鎮、市超過 35 人為最多,惟各行政區分類間差距不大;市之每生享有校地面積 17.

(27) 少子化社會空餘教室利用方式之探討. 不足 18 ㎡最少,而其每千人口擁有校地面積亦為最少,與鄉、鎮之 水準差距頗大。 由市、區、鄉、鎮行政區單元之統計結果,不難看出城鄉間之明 顯差異,尤其在每校班級數與每校學生數,以及每生享有校地面積與 每千人口擁有校地面積等項目,更可發現城市與鄉村間之巨大落差, 此一現象似可說明國民中小學規模過大、校地不足等問題,實肇因於 都市化所造成的學校設施用地不足之結果。. 18.

(28) 表 3-3. 國民小學發展現況統計表 學校數 每班人數 每校班級數 每校學生數 每校校地(㎡) 每生校地(㎡) 千人校地(㎡). 台灣地區. 2,601. 30.16. 24.37. 735. 19,539. 26.59. 2,263. 台北縣. 207. 32.69. 47.71. 1,560. 20,019. 12.83. 1,138. 宜蘭縣. 76. 27.88. 18.84. 525. 18,642. 35.49. 3,053. 桃園縣. 174. 32.85. 31.11. 1,022. 17,998. 17.61. 1,747. 新竹縣. 81. 28.40. 18.79. 534. 16,698. 31.29. 2,988. 苗栗縣. 118. 27.03. 14.92. 403. 16,679. 41.37. 3,510. 台中縣. 162. 31.19. 28.21. 880. 20,041. 22.78. 2,148. 彰化縣. 172. 30.74. 21.15. 650. 18,011. 27.71. 2,354. 南投縣. 151. 24.50. 11.95. 293. 15,551. 53.10. 4,338. 雲林縣. 156. 26.23. 13.17. 346. 20,471. 59.25. 4,299. 嘉義縣. 137. 23.45. 12.26. 287. 20,539. 71.45. 5,003. 縣. 台南縣. 169. 28.71. 18.00. 517. 21,329. 41.27. 3,255. 市. 高雄縣. 151. 30.42. 21.55. 656. 20,074. 30.62. 2,458. 別. 屏東縣. 175. 27.05. 15.47. 418. 21,231. 50.74. 4,100. 台東縣. 91. 21.36. 9.76. 208. 20,221. 96.99. 7,543. 花蓮縣. 106. 24.53. 11.27. 277. 20,814. 75.26. 6,265. 澎湖縣. 41. 17.82. 8.83. 157. 12,774. 81.18. 5,666. 基隆市. 42. 30.47. 26.14. 797. 16,387. 20.57. 1,758. 新竹市. 29. 32.48. 36.59. 1,188. 21,764. 18.32. 1,666. 台中市. 61. 33.39. 48.89. 1,632. 23,783. 14.57. 1,456. 嘉義市. 18. 33.26. 42.33. 1,408. 26,371. 18.73. 1,772. 台南市. 45. 33.91. 41.76. 1,416. 25,303. 17.87. 1,528. 台北市. 152. 29.38. 43.57. 1,280. 17,483. 13.66. 1,006. 高雄市. 87. 32.44. 43.49. 1,411. 24,656. 17.48. 1,421. 區. 434. 31.55. 41.91. 1,322. 21,166. 16.01. 1,325. 市. 399. 33.02. 44.80. 1,479. 22,461. 15.18. 1,404. 鎮. 500. 29.49. 19.55. 577. 20,701. 35.90. 3,165. 鄉. 1,268. 26.16. 13.84. 362. 17,604. 48.62. 3,805. 城 鄉 別.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19.

(29) 少子化社會空餘教室利用方式之探討. 表 3-4. 國民中學發展現況統計表 學校數 每班人數 每校班級數 每校學生數 每校校地(㎡) 每生校地(㎡) 千人校地(㎡). 台灣地區. 706. 34.94. 31.83. 1,112. 32,306. 29.05. 1,016. 台北縣. 63. 36.37. 52.24. 1,900. 29,224. 15.38. 506. 宜蘭縣. 22. 35.07. 24.41. 856. 32,284. 37.71. 1,530. 桃園縣. 47. 36.53. 41.66. 1,522. 32,942. 21.65. 864. 新竹縣. 27. 33.58. 18.41. 618. 28,110. 45.47. 1,677. 苗栗縣. 29. 33.65. 17.83. 600. 34,672. 57.80. 1,793. 台中縣. 45. 34.95. 37.93. 1,326. 31,919. 24.08. 950. 彰化縣. 40. 35.62. 38.28. 1,363. 28,351. 20.80. 862. 南投縣. 30. 32.61. 19.63. 640. 33,761. 52.73. 1,871. 雲林縣. 30. 33.27. 22.17. 738. 37,479. 50.82. 1,514. 嘉義縣. 25. 32.48. 19.12. 621. 32,781. 52.78. 1,457. 縣. 台南縣. 42. 37.78. 21.07. 796. 35,272. 44.31. 1,338. 市. 高雄縣. 43. 35.92. 24.77. 890. 34,519. 38.80. 1,203. 別. 屏東縣. 36. 36.02. 24.86. 895. 43,787. 48.90. 1,740. 台東縣. 21. 32.80. 12.38. 406. 39,056. 96.18. 3,362. 花蓮縣. 24. 30.82. 17.88. 551. 36,013. 65.37. 2,454. 澎湖縣. 14. 26.85. 8.86. 238. 24,608. 103.46. 3,727. 基隆市. 13. 35.18. 26.92. 947. 26,325. 27.79. 874. 新竹市. 10. 33.74. 37.00. 1,248. 26,719. 21.41. 705. 台中市. 23. 36.56. 43.22. 1,580. 31,844. 20.15. 735. 嘉義市. 8. 36.95. 35.38. 1,307. 32,653. 24.98. 975. 台南市. 19. 36.26. 46.58. 1,689. 42,677. 25.27. 1,088. 台北市. 61. 32.03. 43.30. 1,387. 21,260. 15.33. 491. 高雄市. 34. 34.69. 44.74. 1,552. 33,386. 21.51. 752. 區. 168. 34.22. 41.93. 1,435. 28,845. 20.10. 699. 市. 129. 36.14. 51.82. 1,873. 32,920. 17.58. 665. 鎮. 125. 35.46. 28.70. 1,018. 34,686. 34.09. 1,326. 鄉. 284. 34.02. 18.15. 618. 33,028. 53.48. 1,599. 城 鄉 別.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20.

(30) 四、學校規模分析 以各個國民中小學之每班人數、班級數、學生數等學校規模項 目,作次數分配觀察,每班學生人數國小以 31~35 人最多,國中則多 為 31~40 人,顯然當前所推動之小班政策已有成效;國小學校班級數 以 6 班以下為多,而 30 班以下的國小占七成多,國中則有 57%;48 班以上的國小有 15%,國中有 23%。學校學生人數,國小以 500 人以 下學校最多,超過 56%,學生人數 1000 人以下的國中佔 57%。 五、學校校地分析 再就各個國民中小學之校地面積、每生享有校地面積、以及各 鄉、鎮、市、區每千人口擁有校地面積等學校用地項目,作次數分配 觀察,國小校地面積多在 1~2.5 公頃(57%) ,國中則多在 2~3.5 公頃 (53%);每生享有校地面積在 40 ㎡以下的國小有 46%,國中則有 52%;各鄉、鎮、市、區每千人口擁有之國小校地面積多為 0.1~0.2. 300. 800. 250. 600. 200. 學校數. 1000. 400. 150 100. 0. 50. 6~ 10 11 ~1 5 16 ~2 0 21 ~2 5 26 ~3 0 31 ~3 5 36 ~4 0 41 ~4 5 46 ~5 0. 200. 1~ 5. 學校數. 公頃(23%),國中校地面積多為 0.05~0.15 公頃(45%) 。. 0 6~10 11~15 16~20 21~25 26~30 31~35 36~40 41~45 46~50 >50. 每班學生數. 圖 3-1. 國小每班學生數. 每班學生數. 圖 3-2. 國中每班學生數. 21.

(31) 22. 每生校地面積〈平方公尺〉. 圖 3-9 國小每生享有校地面積. 18. 16. 14. >2. 0. 0. 0. 00. 0~ 20. 0~ 18. 0~ 16. 0. 0. .0. .5. .0. .5. .0. .5. .0. .0. ~5. ~4. ~4. ~3. >5. 4.5. 4.0. 3.5. 3.0. ~3. ~2. ~2. 每校學生數. 0~ 14. 2.5. 2.0. 1.5. 25. 20. 15. 10. 01. 01. 01. >3. 0. 00. 00. 00. 00. 00. 00. ~3 0. ~2 5. ~2 0. ~1 5. 1~ 10 01. 50. 每校班級數. 12. 0~ 12. 校地面積〈公頃〉. 10. 0. ~8 0. ~1 0. 60. 0 .5. 100. .0. 500. ~1. 600. ~1. 13. 67. 61. 55. 49. 43. 37. 31. 25. 19. >7. 2. ~7 2. ~6 6. ~6 0. ~5 4. ~4 8. ~4 2. ~3 6. ~3 0. ~2 4. ~1 8. 0. 1.0. 1~ 6 7~ 12. 200. ~6 0. 圖 3-7 國小每校校地面積 00. 80. 學校數. 600. ~4 0. 200 <5. >7 2. ~7 2. ~6 6. ~6 0. ~5 4. ~4 8. ~4 2. ~3 6. ~3 0. ~2 4. 100. 40. 300. .5. 圖 3-5 國小每校學生數. <0. 學校數. 67. 61. 55. 49. 43. 37. 31. 25. 19. 13. 12 ~1 8. 1~ 6 7~. 120. 800. 0.5. 400. 學校數. >3 00 0. 10 01 ~1 50 0 15 01 ~2 00 0 20 01 ~2 50 0 25 01 ~3 00 0. 50 1~ 10 00. 1600 1400 1200 1000 800 600 400 200 0. 0. 700 600 500 學 400 校 300 數 200 100 0. 學校數. .0. ~5 .0. ~4 .5. ~4 .0. ~3 .5. ~3 .0. >5. 4.5. 4.0. 3.5. 3.0. 2.5. ~2 .5. ~2 .0. ~1 .5. <5 00. 圖 3-3 國小每校班級數. <2. 00. 0. 0. 0. 0. 0. 0. 2.0. 1.5. 1.0. .5. ~1 .0. 學校數 400. 20. >2. 0~ 20. 0~ 18. 0~ 16. 0~ 14. 0~ 12. ~1 0. ~8 0. ~6 0. 0.5. 學校數 1000. 80. 18. 16. 14. 12. 10. 80. 60. 0. ~4 0. <2. 學 校 數. 40. 20. <0. 少子化社會空餘教室利用方式之探討. 60. 40. 20 0. 每校班級數. 圖 3-4 國中每校班級數. 250. 200. 150. 100 50 0. 每校學生數. 圖 3-6 國中每校學生數. 140 120 100 80 60 40 20 0. 校地面積〈公頃〉. 圖 3-8 國中每校校地面積. 250. 200. 150. 100. 50. 0. 每生校地面積〈平方公尺〉. 圖 3-10 國中每生享有校地面積.

(32) 100. 鄉鎮市數. 80 60 40 20. >0 .5. 0. 05 ~0 .1 0. 1~ 0. 15 0. 15 ~0 .2 0. 2~ 0. 25 0. 25 ~0 .3 0. 3~ 0. 35 0. 35 ~0 .4 0. 4~ 0. 45 0. 45 ~0 .5. 千人校地面積〈公頃〉. 千人校地面積〈公頃〉. 圖 3-11 每千人擁有國小校地面積. 第三節. <0 .0 5. .0 >1. ~0 .9. ~1 .0 0.9. ~0 .7. ~0 .6. ~0 .5. ~0 .4. ~0 .3. ~0 .8. 0.8. 0.7. 0.6. 0.5. 0.4. 0.3. 0.2. .1 <0. ~0 .2. 0. 0.1. 鄉鎮市數.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圖 3-12 每千人擁有國中校地面積. 未來學校設施需求推估. 本研究採用經建會推估之台灣地區未來各年齡層人口數,以 6 歲 至 11 歲,以及 12 至 14 歲之學齡人口估算國小與國中學生人數,在 假設人口分布比例不變情況下,依各行政區之人口比例分派,粗估各 市區鄉鎮未來國小與國中之學生人數。接著再以教育部訂定之每班 35 人為編班基準,估算各市區鄉鎮地區未來應有之班級數,並與既 有學校班級數比較,即可初步發現未來國中小學班級數供給過剩或不 足情況。 對學校設施供給不足之地區,以該地應增設之班級數,依教育部 「國民中小學設備基準」分別推算應增設學校數與校地面積需求,本 研究將各學校規模在都市地區定為每校 30 班,鄉村地區則定為每校 18 班,經電腦模擬計算,推估至民國 100 年時,國小與國中皆已無 增班需求,且學校設施過剩地區國小將空出 17,700 餘班,佔 27.73%, 國中空出 3,800 餘班,佔 13.31%。(圖 3-13,圖 3-14). 23.

(33) 少子化社會空餘教室利用方式之探討. 圖 3-13. 推估國小空置班級數.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24. 圖 3-14. 推估國中空置班級數.

(34) 第四章. 學校設施與社區發展. 國民中小學校是學區內居民步行即可到達之場所,已成為社區生 活之中心,學校與社區資源應彼此開放共享以促進發展,自然是未來 發展之趨勢與重點。. 第一節. 社區發展與社區總體營造. 我國台灣地區經幾十年來之經濟發展,已經邁入開發的社會,使 人民享受到物質富足的安樂生活。但此種以經濟為主脈的發展模式已 逐漸腐蝕人與人間的有機連帶,轉變為缺乏歸屬感、追求個人利益的 機械連帶,以致易於忽視他人權益,產生「外部性的負面影響」 ,有 礙社會的整體健全發展,因而以「社區」為主的發展觀念,乃成當前 重要課題。 「社區」乃指一定地理區域範圍中人口集團,居民具有地緣感情 或集體意識,由於彼此間有歸屬感和相互隸屬或依賴之關係,故形成 共同的社區生活目標。是故社區組成要素有三: 1. 特定的地理區域。 2. 有共同關係和繫帶的居民 3. 居民彼此間具有認同、歸屬的關係與感受。 因此社區之層次可為村落、市鎮、城市、都會區、區域乃至於國 家,其意為社區疆界劃定不在社區面積大小或人口多少,而在按其組 織結構、服務體系及居民共同關係而區分。相對於國人所稱「社區」 偏重硬體具形的地理空間,日本人則稱為「共同體」,主要強調其集. 25.

(35) 少子化社會空餘教室利用方式之探討. 體社群意識。 當前社區發展顯示社區居民參與不足,對社區意識的凝聚、社區 文化發展有負面影響;而新地方主義的形成,派系主義的隱憂與形式 主義的充斥,更是經營台灣的阻力。總體來說當前台灣社區發展具以 下幾點特性: 1. 早期由上而下的社區發展模式 早期台灣社區發展是政府運用行政力量形成,這種由官方主 導的模式在社區發展初期具促成功效,但在居民社區意識不 足之下,形成對政府的依賴而無法獨立自主運作,甚至形成 派系主義,造成社區衝突。 2. 近期社區抗爭意識崛起 社區發展是將受社區處境直接影響的人動員起來,針對社會 問題和爭端採取行動,而這種基於危機意識所採取的行動, 往往有抗爭的傾向,這種抗爭行動原有助於社區意識的覺 醒,凝聚社區力量,但也可能造成非理性之衝突對抗。 3. 移植模仿的社區文化 社區文化原係社區居民與該地區彼此互動而形成的生活方 式,但多年來台灣地區社區活動除少數具特色外,鮮少具本 土意識,而多為透過移植與模仿而成的表演,此種現象將鈍 化社區情感,妨害社區意識的凝聚。. 26.

(36) 近年來在都市化影響下,都市人口激增,但人情味卻愈淡薄,而 鄉村地區也因青壯人口外移,顯現老齡化現象,導致鄉村活力漸失, 既有社區關係逐漸崩潰瓦解。再加上農業面臨加入 GATT、WTO 等 衝擊影響,使得鄉村經濟和社會發生劇烈變化。再者,工業化與大量 建設使得台灣成為均質化地區,許多社區已失去其原有風貌,地方的 自明性和可引起社區居民認同的地方特色日趨淡薄。 這些種種社區實質環境和非實質環境的問題,已引發各界的重 視,並掀起一股強大的關切和實際行動的風潮,而此發展趨勢與過去 由社會工作相關行政部門所推動的社區發展工作有著相當差異。有別 於早期由上而下的推動方式,近年的社區發展運動有相當部份是由社 區居民或民間團體自助、自主發起、形成一種由下而上的推動方式。 同時,以社會福利為出發點的思考基礎,及以社會系統為主的推動方 式,未能結合傳統的社區文化、環境、產業等課題,而有所侷限,使 社區發展工作功能與成效有待檢討與整合。因此,文建會於民國八十 三年以「生命共同體」之理念提出「社區總體營造」的概念,其意義 在於:由社區內居民自主性地從事自己社區內的經營建造,以凝聚社 區意識,進而改善社區的生活品質。 目前臺灣社區迫切需要發展的是以地方與社區發展角度為出 發,嘗試培養民眾自發性地承載社會責任、共同面對及尋找解決問題 及危機的能力,同時,在此能力培養的過程中,進而提升其對社會的 認同感,且發展出全方位的新文化、新生活方式及新生活能力。. 27.

(37) 少子化社會空餘教室利用方式之探討. 第二節. 學校與社區資源共享. 由於教育普及,學校用地已成為最大宗公共設施用地,特別是國 民中小學校具有數量多、區位佳、分布均勻之特性,在當前台灣都市 地區人口密集、公共設施普遍缺乏情況下,學校校園因具備綠地與開 放空間,已成為社區居民最常接近的場所,再加學校現有之師資、設 備、以及各項教育功能等,均使學校成為社區發展之最佳資源提供 者。因此,當台灣地區社區發展工作發生供社區活動公共設施嚴重不 足致社區意識不易凝聚之瓶頸時,有必要將學校改造為社區公共空 間,建構以促進社區發展為導向之社區學校,作為學校與社區資源共 享之基礎。 依據本所委由中華民國都市計劃學會辦理之「國民學校與臨近社 區資源共享模式之研究」成果報告,目前建構社區學校之理念與現實 校園開放經驗間之落差,可歸納為以下幾個關鍵問題: 一、 校園與運動場地開放未完全符合社區實際需求 二、 校園場地設備租借程序煩瑣 三、 學校與社區之合作對象與活動類型有限 四、 推動社區活動依賴個案合作,未建立長久合作制度 五、 合作與資源共用過程缺乏相關法令予以明確規範 考量以上各項問題,為使學校資源與社區發展能予整合,而有校 園空間社區化、校園活動社區化,以及結合學校的社區共同體等策略 之提出;其中針對校園空間社區化策略,可分為「空間設施配置原則」 及「空間經營管理原則」兩方面。 28.

(38) 在「空間設施配置原則」方面,首先是校園空間開放之立體化, 過去學校對社區開放之空間設施,一向配置於地面層或地下室,以方 便社區居民進出使用;為因應學校高層化發展趨勢,應利用空間分區 觀念結合垂直動線設計,將規劃對社區開放之空間設施配置於各樓 層;如此不但可大幅增加開放空間設施之彈性與數量,同時亦可避免 干擾正常教學活動與兼顧校園安全。 另者是要注意校園空間及設施之合理配置,在設施項目上應考量 社區特殊需求,藉設施之充實吸引社區居民參與活動;其次應以可及 性與安全性為前提,一併考量設施位置與校園空間配置,以免對社區 居民使用形成阻礙。 而在「空間經營管理原則」方面,為免因學校管理維護人力不足 問題,影響學校設施資源提供社區居民或團體使用,應適度擴大學校 場地設施管理權予社區組織,而學校家長會是介於學校與社區間的組 織,適足以擔任此協助學校管理空間設施之角色。 因此在「國民學校與臨近社區資源共享模式之研究」所提學校與 社區資源共享之四類模式中,對於「學校空間設施提供社區共享」模 式可歸納為以下 3 項重點: 一、 改進校園開放辦法,建立自主自治的校園空間管理行政。 二、 充分善用校舍開放時間之學校資源,落實塑造終生學習體 系之理想場所。 三、 藉由校園整體規劃校舍建築更新契機,落實改造學校成為 開放校園的社區學校。 29.

(39) 少子化社會空餘教室利用方式之探討. 第三節. 學校設施複合化. 所謂學校設施複合化,是指在同一建築基地或建築物內,將學校 設施與社會教育設施、文化設施及運動設施等其他文教設施之機能相 互連結在一起。其目的在於以學校設施作為推動社區生涯學習之基 礎,並因應教育方式朝多樣化與彈性化發展,同時也促進公共設施與 其用地之有效利用。 一、 學校設施複合化發展 雖然學校建築與校園提供社區作休憩使用之案例在 20 世紀初就 有了,但其特性並未界定清楚,直到 1935 年在美國 Flint 所建立的 社區學校才具有代表性概念,該種學校在放學後以及假日中提供社區 使用之模式稱為 Flint 模式,可說是最早的學校與社區設施共用模 式。隨後在聯合使用概念發展下,學校開始進一步允許與學校教育不 衝突的活動進入校園,在 1967 年由美國政府補助的一個新型式學校 計畫,結合了教育、健康、社會服務之機能,不但提供圖書館等學習 資源與會議空間供社區使用,同時也提供社區老年人健康與社會服 務,由於成效良好而受到普遍接受與歡迎。在社會福利國家的瑞典, 1974 年於 Jarva 興建了學校與社區設施複合化型式之著名案例,其 中包含小學、日間看護中心、幼稚園、圖書館、郵局、老人俱樂部等 社會服務設施,以及超級市場、餐廳、商店等商業設施。此複合化趨 勢發展至今,學校已然成為社區核心,各項設施逐步開放供社區使 用,並朝學校設施與社會教育設施相結合之方式發展。. 30.

(40) 時至今日,複合化發展問題不再是「為何要複合使用」,而是如 何讓設施規劃者與社區人士能共同有效合作。教育系統主要是提供學 童教學上所需之實質環境,學校與社區連結機制,必須優先考慮對學 童有利無害情況下,使兩者間取得平衡。 日本學校設施複合化發展情形已相當普遍,依據日本 2005 年調 查資料,與既有國小學校設施複合化使用之設施機能,以數量統計依 序為學童課後安親班、防災準備倉庫、社區運動設施、社區游泳池、 幼稚園、社區活動中心、日間托老服務設施、圖書館、集會所、兒童 館、資訊交流設施、托兒所、文化設施等。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學校 設施複合化案例中,有 40%係以學校既有空餘教室轉換使用,為學校 與社區設施資源共享之有效方式。. 圖 4-1 日本學校設施複合化項目統計圖 資料來源:日本文部科學省網頁. 31.

(41) 少子化社會空餘教室利用方式之探討. 二、 學校設施用地多目標使用 我國由於公共設施之興闢經常因用地取得不易而產生困難,致政 府對已興闢之公共設施,或已劃設取得之公共設施用地,有著更高的 期待。依據都市計畫法第 30 條第 2 項規定,所制定之「都市計畫公 共設施用地多目標使用辦法」,規定了道路、公園、學校等各種公共 設施用地立體或平面多目標使用之使用項目及准許條件。在學校用地 之立體多目標使用項目,有以下規定: (一)建築物頂樓供設置電信天線使用。 (二)地下作下列使用: 1.停車場 2.自來水配水池及其加壓站、配水池及上下水道抽、揚水 站、雨水貯留設施及必要之設施。 3.電信機房、變電所及其必要機電設施。 4.資源回收站。 5.天然氣整壓站及遮斷設施。 然而基於學校與社區設施資源共享之理念,以及學校設施複合化 之區概念與趨勢,本所 1994 年委託中華民國都市計劃學會辦理完成 之「都市公共設施多目標使用及功能混合發展模式之研究」成果報 告,對於學校用地之多目標使用項目,建議增訂以下內容項目: (一)文化及社會教育設施:圖書館、社區活動中心、展覽場、文 物館、美術館、天文台、集會堂、鄉土教育館、演藝廳。 (二)社會福利設施:幼稚園、托兒所、老人設施、社會服務機構、 32.

(42) 醫療機構。 (三)休閒運動設施:健身館、舞蹈室、游泳池、體育館。 (四)青少年相關設施、兒童對象設施、職業教育訓練設施。 三、 學校設施複合化使用相容性 表 4-1 之社區設施複合化組合關係,係以各項公共設施間之相互 親和性排列成關係矩陣,親和性高的設施即表示設施間有共同機能類 型,無親和性之設施即代表該設施機能具獨佔性或排斥性。以該表檢 視學校設施複合化之設施相容性,發現與中小學學校設施具親和性之 公共設施包括幼稚園、公民館、圖書館、生涯學習中心、鄉土資料館、 音樂廳、運動場、游泳池、健身房、體育館、集會所、社區活動中心、 保育所、兒童館、公園、廣場、防災避難設施等。 四、 學校設施複合化原則 營建署 2000 年所完成之「高齡少子社會學校設施通盤檢討原則之 研究」成果報告,列述學校設施複合化使用之原則如下: (一)學校設施複合化應以可及性與安全性為前提。 (二)學校設施複合化計畫應選擇使用機能相容之活動,才可設置 同一棟共有。 (三)對於使用機能相互干擾或排斥時,應將活動空間分隔,或將 活動區分為不同使用時段。 (四)因應學校建築高層化趨勢,校舍開放部分將朝垂直立體發 展,開放社區居民使用空間應配置於垂直動線附近。 33.

(43) 少子化社會空餘教室利用方式之探討. (五)開放晚間使用時段,應增設夜間照明設備。 (六)複合化設施管理權與設施及環境維護責任,應由學校與社區 共同參與,可增人力並促進彼此融洽。. 表 4-1 社區設施複合化組合關係表. 資料來源:地域設施計畫,日本建築學會,1993. 34.

(44) 第五章. 空餘教室之利用. 隨著少子化趨勢所引之未來學校設施空間需求減少,並產生大量 空餘教室,為善加利用這些寳貴的社會資源,並配合社區發展之需 求,實有必要對未來空餘教室之有效利用進行規劃研究。. 第一節. 日本空餘教室之利用. 鑒於我國少子高齡化進程與日本類似,日本對少子化發展所產生 空餘教室之因應之道與處理經驗,正可供我國進行相關規劃研究與主 管單位決策之參考。 一、空餘教室利用之統計 日本 2004 年幼年人口比例為 14 %,老年人口比例達 19 %,是少 子高齡化進展最快速的國家,依人口成長趨勢推估,即將於 2007 年 達到人口零成長再轉為負成長,估計 2050 年人口減少比率達 20%, 為全球之冠,屆時幼年人口比例降至 13.1%,老年人口比例高達 32.3 %,人口年齡結構成為上寬下窄的倒金鐘型(圖 5-1 ,圖 5-2 ) 。 日本少子化趨勢首先對中小學教育產生影響,日本 1982 年公立 中小學學生數超過 1,700 萬人,時至 2002 年減少為 1,100 萬人,中 小學學校班級數相對的由 50 萬班減少為 39 萬班,因而在此 20 年間 產生 10 萬以上的空餘教室。. 35.

(45) 少子化社會空餘教室利用方式之探討. 圖 5-1 日本人口成長變遷圖 資料來源:大西隆,2004. 圖 5-2 日本人口結構變遷圖 資料來源:大西隆,2004. 36.

(46) 日本文部省鑑於空餘教室之嚴重性,自 1993 年起即積極規劃輔 導各公立中小學空餘教室之活化利用,其歷年重要措施包括: ‧1993.4 完成「余裕教室活用指針」(詳附錄) ‧1998.3 與厚生省共同完成「余裕教室轉用為福祉設施」 ‧1999.1 完成「學校設施之余裕教室活用案例介紹」 ‧1999.2 發行「學校設施轉用其他用途實例調查及轉用注意事項」 ‧1999.9 完成「余裕教室活用 Q&A 」 ‧2001.2 與厚生勞動省共同完成「余裕教室轉用為保育所案例」 ‧2001.8 與厚生勞動省共同完成「學校設施與福祉設施之複合化 ─余裕教室活用案例介紹」 同時日本文部省亦自 1993 年起逐年調查全國空餘教室數量及其 利用情形,經統計 1993 年至 2002 年間,日本之空餘教室數量高達 122,012 間,其中活化再利用之教室數為 118,574 間,佔 97.2%,顯 示日本宣導空餘教室再利用效果相當良好(表 5-1) 。 表 5-1 日本空餘教室利用統計 空餘教室數 空餘教室利用數 學校設施之 學校設施外之轉用 利用 社會教育設施. (1993~2002). 備蓄倉庫. 122,012. 118,574. 115,535. 3,039. 821 330. 兒童福利設施. 1,148. 社會福利設施. 141. 其他. 599. 資料來源:日本文部科學省網頁 37.

(47) 少子化社會空餘教室利用方式之探討. 日本空餘教室再利用之方式分兩方面,大部分是仍作學校設施之 活用(115,535 間,佔 97.4%),利用方式包括: 1.作為學生使用空間(80.7%) 2.作為教職員使用空間(12.5%) 3.作為開放校園供社區使用之學校空間(1.0%) 4.作為學校防災用儲備倉庫(1.5%) 5.拆除作為學校開放空間(1.7%) 另一方面有小部分空餘教室轉為學校設施外之使用(3,039 間, 佔 2.6%) ,利用方式包括: 1.作為其他教室空間不足學校之用(0.1%) 2.作為社會教育設施(0.7%) 3.作為社區性防災用儲備倉庫(0.3%) 4.作為兒童福利設施及學生課後社團活動空間之用(1.0%) 5.作為老人與殘障者福利設施之用(0.1%) 6.廢校(0.3%) 二、空餘教室利用之規劃 為求空餘教室之有效利用,日本係以下列優先順序進行規劃: 1.優先作為學生學習、生活交誼空間,以及教學準備空間使用。如圖 書室、電腦室、外語教室、術科特別教室、鄉土資料室、交誼室、 教具室、教材製作室等。 2.配合校園開放措施作為學校管理空間之用,如諮詢輔導室、休憩 室、會議與討論室、社團活動與辦事處空間等。以及拆除空餘教室 38.

(48) 以增加學校開放空間面積。 3.配合社區居民之學習活動,檢討轉為社會教育設施使用。由於學校 設施原本係作教育目的之用,因而轉變作其他設施使用時,應以作 社會教育、體育活動、文化活動使用為優先。包括: (1) 社區學習活動空間,如社區演講、假日兒童課外學習等 (2) 展示空間,如社區鄉土歷史資料館、美術館、自然博物館等 (3) 圖書空間,如社區居民圖書室、視聽室等 (4) 體育活動空間,如室內運動訓練室 (5) 文化活動空間,如合唱、戲劇、民俗活動之練習與發表場所 (6) 交誼空間,如社區親子活動、青少年團康活動、社區志工中心 (7) 社區資訊空間,如學習活動與志工活動訊息中心. 第二節. 台灣空餘教室利用案例. 隨著少子化進程發展,台灣地區國民中小學將逐漸產生相當數量 的空餘教室,以台北縣為例,國小學生數已由 82 學年 35 萬 1 千多人 降為 92 學年 31 萬 9 千多人,減少 9.07%,未來平均每年約減少 1 萬 3 千人。因而 92 學年以新莊市、板橋市多出國小 120 間教室為最多, 同時新莊市未來平均每年將減少 56 班,板橋市未來平均每年亦將減 少 49 班;截至民國 100 年時,估計新莊市國小空餘教室將多達 430 間,板橋市國小亦將有 360 間空餘教室。 各國民中小學空餘教室之利用,除作為學校專科教室等教學設施 外,很多學校亦開始思考與地方建設或社區發展相結合,因地置宜將 39.

(49) 少子化社會空餘教室利用方式之探討. 空餘教室轉換利用為學校教育以外之用途,以下是幾個案例: 一、台北縣坪林鄉多山,行政區位處鄉內人口密集地區,已無多 餘空間可供社區活動使用,鄉公所構思利用坪林國中閒置教 室作為坪林鄉老人活動中心使用,已獲台北縣政府支持。 二、台南縣左鎮鄉各社區正配合經濟產業發展觀光果園,鄉公所 有意運用草山分校閒置教室規劃為文物陳列館,以作為地方 生活館,吸引各地遊客。 三、嘉義縣東石鄉人口外流嚴重,該鄉唯一之東榮國中學生數僅 餘 126 人,由於東榮國中位處濱海國家風景區交通要衝,嘉 義縣政府認為可利用該校空餘教室設置濱海假日遊客中心, 轉型拼觀光。 四、台北縣政府正思索利用各鄉鎮市之空餘教室作多元使用,作 為公辦民營校區,或提供作鄉土教室、生態學習園區。而在 台北縣政府資訊服務網站上的一項調查,對於活化利用國 中、小空餘教室方案,有超過 5 成民眾贊成作公辦民營幼稚 園使用。 五、台東縣政府為因應各鄉鎮普遍面臨公共設施不足窘境,配合 各鄉鎮未來發展需求,研提「閒置校舍再利用計畫」 ,以期將 空置教室作更多元化之使用;該計畫原則上建議閒置校舍仍 以移作文教相關設施為主,如改作為鄉土文化教室、文物陳 列室等。而裁撤後之校舍轉為其他用途使用,則建議可優先 考慮作中輟生中途之家、庇護工廠、社區托育中心、社區活 40.

(50) 動中心、觀光旅遊服務中心、原住民會館、藝術村等。. 第三節. 我國空餘教室利用方式建議. 一、 優先提供作社區兒童托育照顧使用 由於國民中小學設施係為學童所規劃設計,故空餘教室宜優先考 量轉作以兒童為對象之使用,依據國外案例以及國內各項調查,皆可 發現空餘教室轉作安親班、幼稚園、托兒所、兒童館等使用之比例最 高,可行性也最高,尤其在當前雙薪小家庭越來越越普遍的時代,對 於學童放學後之照顧更需費心安排,因而空餘教室宜優先轉作社區學 童課後輔導、才藝培養、技能訓練等空間使用。 二、提供為社區高齡者育樂使用 由於人口老化係生育率持續降低之結果,因此伴隨少子化來的是 高齡化社會發展,近十年來台灣人口結構老化速度極快,65 歲以上 老年人口持續增加,自 1993 年老年人口超過 7%開始,台灣即成為人 口老化國家,2003 年底老年人口已攀升至 9.23%,推估 20 年後 2024 年更將高達 20%,對於這些劇增的老年人口,亟需先作妥適規劃與安 排,以減輕高齡化發展所帶來的社會衝擊。 由於需要特別照顧或提供醫療層面協助的 75 歲以上老人及失能 老人,約占老年人口的 5~6%,其餘老人皆能自理本身生活,同時亦 有社會參與需求。近年來雖有倡議「照顧住宅計畫」及鼓勵興建「老 人住宅」,惟經調查發現九成以上老人仍以在宅老化為主要居住方 41.

(51) 少子化社會空餘教室利用方式之探討. 式,故我國未來高齡者福利政策將朝在宅居家安養方式發展,並培養 老人自助觀念,以減輕政府與社會負擔。 基於高齡者在生理上有體能衰退現象,在心理上有與社會脫節的 失落感,故高齡者適合從事的育樂活動有其特別範疇,主要包括以下 活動: 1.學習活動方面,除學習基本生活技能外,另可選擇學習文化藝 術、健身保養、靈性修持等靜態課程,增進生活情趣。 2.傳授活動方面,可依其專業傳授專門知識與經驗,增加其自尊 心與成就感。 3.參與社會工作方面,可以其愛心與耐心,參加兒童生活照護及 青少年心理諮商輔導等工作,以回饋社會。 然而當前老人福利政策對高齡者育樂問題較少規劃,造成相關活 動場所與節目軟硬體欠缺。尤其我國在推展終生教育進程中,對於成 人非正規教育(包括高齡者回流教育)之教學場所相當缺乏,除有限 的國中國小附設補校外,僅能求助於空中學校。 同時因台灣都市地區公共設施不足,為因應學校社區化而有校園 開放之需求,在學校與鄰近社區資源共享模式中,主要係以社區的育 樂活動與學校的開放式教學之互利原則作基礎,因此對於開放校園供 高齡者育樂活動使用,似乎為未來國民中小學空餘教室規劃再利用之 課題找到有效解決方案。 三、配合作拆除逾齡及危險教室之用 依據教育部委託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針對國民中小學校舍耐 42.

(52) 震能力所進行的全國性普查,發現有超過 3 千棟校舍需要抗震補強, 顯見國內危險教室問題已刻不容緩。 目前逾齡教室數量,國中有 172 校 4110 間教室,國小有 500 校 6338 間教室;而雖未逾齡但因地震、海砂屋等原因致混凝土剝落、 鋼筋銹蝕、結構損壞之危險教室數量,總共有 153 校 2062 間教室。 對於這些數量龐大的逾齡及危險教室,教育部計畫爭取 190 億特別預 算,在 2006 年底完成耐震補強。 由於各國民中小學隨少子化發展將有空餘教室不斷釋出,教育單 位應整合各學區逾齡危險教室及空餘教室數量與區位資訊,運用空餘 教室作各學區調整或跨校上課等方法,將逾齡及危險教室拆除作學校 開放空間使用或其他用途,不但可節省耐震補強之龐大經費,亦可有 效處理空餘教室問題。. 43.

(53) 少子化社會空餘教室利用方式之探討. 圖 5-3 日本中小學空餘教室轉化利用案例 資料來源:日本文部科學省網頁. 44.

(54) 第六章 第一節. 結論與建議 研究發現. 一、台灣地區出生人口比例逐年減少,人口年齡結構已呈現高齡少子 化之社會現象,此種趨勢使學齡兒童之人數與比例逐年下降,導 致學校設施需求產生變化,為使國家教育資源善加利用,學校設 施有必要因應未來少子化趨勢作檢討調整。 二、配合未來小班小校之教育政策與學校經營管理需要,應及早訂定 理想的國民中小學之學校規模,其合理標準建議在都市地區每校 不宜超過 30 班 1000 人,在鄉村地區每校不宜超過 18 班 630 人。 三、台灣地區國民中小學發展現況,城鄉之間差異性頗大,都市地區 面臨校地面積嚴重不足,而鄉村地區則發生校地面積過大之情 形,顯示未來少子化趨勢所產生之學校設施過剩情形,主要將對 鄉村地區造成重大影響。 四、以人口成長趨勢推估台灣地區未來國民中小學學校設施需求,發 現未來學校設施需求漸減,以 35 人編班為準,至民國 100 年各 地區將有大量學校教室空置,估計國小將空出 17,700 餘班,國 中亦將空出 3,800 餘班,空餘教室之處理方式將為重要課題。 五、依日本之經驗與案例,空餘教室之利用除優先作為學生學習、交 誼與教學準備空間外,可配合社區居民之學習活動,檢討轉為社 會教育設施使用。. 45.

(55) 少子化社會空餘教室利用方式之探討. 第二節. 建議事項. 根據研究發現,本研究對少子化社會空餘教室利用方式,提出下 列中長期性建議: 主辦機關:中央教育及都市計畫主管機關 協辦機關:各地方縣市政府教育及都市計畫主管單位 一、為因應少子化趨勢對學校教育之衝擊,教育主管單位應進一步規 劃小班化開放式教學,將過去教育所強調量的擴充轉化為質的提 昇。對未來將陸續空出之學校教室空間,除可活化再利用外,應 積極配合學校與社區資源共享模式,轉變作為社會教育、社會福 利等設施之用。 二、學校設施轉變作為其他公共設施使用,應藉由空間整體規劃方式 適當區隔活動空間,避免與原教學空間與活動造成衝突。 三、國民中小學校之空餘教室轉化為其他用途時,宜優先考量作為鄰 近社區兒童托育與照護之設施,以應當前核心小家庭迫切需求。 四、配合當前國民中小學校逾齡及危險教室拆除工作之需,各地空餘 教室正可作為各學區調整以及各校教室數量調度之用。 五、因應高齡化社會發展之需要,並配合終生教育推動與高齡者學習 生涯規劃,應鼓勵與獎助國民中小學空餘教室空間,優先轉為高 齡者育樂休閒活動場所使用,以均衡調和少子化與高齡化兩方面 發展之需求。. 46.

(56) 參考文獻 1. 黃耀榮,1990.11,《國民小學學校建築計畫及設計問題之調查研 究》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籌備處研究報告 2. 郭添財,1991,《台灣省南部地區國民小學最適經營規模之研究》 3. 余裕教室活用研究會,1993.11,《余裕教室の活用》,日本文教施 設協會 4. 黃世孟,1994.5,《都市公共設施多目標使用及功能混合發展模式 之研究》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研究報告 5. 黃世孟,1994.7,《都市國小學生人數變動影響學校建築規模計畫 之分析》 ,建築學報第十期,中華民國建築學會 6. 任懷鳴,1995.10,《由人口趨勢看小班小校的規劃》,教改通訊第 十三期 7. 牟中原,1995.10,《中學小班小校制議題初探》,教改通訊第十三 期 8. 黃世孟,1996.6, 《國民學校與鄰近社區資源共享模式之研究》 ,內 政部建築研究所研究報告 9. 黃世孟,1998.9,《台北市國民小學學校建築教學設施現況水準之 分析》,建築學報第二十六期,中華民國建築學會 10. 日本總務廳,1999.6,《高齡社會白書》,日本大藏省印刷局 11. 林本炫,1999.6, 《學區劃分與小班小校規模》 ,小班小校與小班教. 47.

(57) 少子化社會空餘教室利用方式之探討. 學研討會論文,政治大學教育系 12. 黃世孟,1999.12, 《國民小學校舍建築空間規模規劃基準之建立與 應用》,建築學報第三十一期,中華民國建築學會 13. 黃世孟,2000.4, 《台北市立學校建築規劃基準之調查研究》 ,台北 市教育局研究報告 14. 陳錦賜,2000.11, 《高齡少子社會學校設施通盤檢討原則之研究》 , 內政部營建署市鄉規劃局研究報告 15. 張澤蕙,2001.3, 《中小學校建築設計手冊》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16. 日本建築學會,2002.9, 《建築設計資料集成─綜合篇》 ,香港雷尼 出版公司 17. 行政院經建會人力規劃處,2002.7, 《中華民國台灣地區民國 91 年 至 140 年人口推計》,行政院經建會 18. 教育部,2002.6,,《國民中小學設備基準》 ,教育部 19. 游輝禎,2004.1, 《由少子化趨勢探討國民中小學學校用地需求》 ,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研究報告 20. 大西隆,2004.6,《逆都市化時代》,日本學藝出版社. 48.

(58) 附錄. 多餘教室活用方針 平成5年4月. 文部省 教 育 助 成 局 大臣官房文教設施部 生 涯 學 習 局. 49.

(59) 少子化社會空餘教室利用方式之探討. 前言 中小學因新生兒的減少,使得班級數減少,都市中的學校進而有了空教室的產 生,因此,關於這些多餘教室,是有必要積極地加以活用之。 為此,文部省出版了多餘教室活用的入門引導書「學校設施之更新」 (昭和 62 年7月文部省教育助成局設施助成課),再隨著指導通知「關於有效利用既有設 施」(昭和63年6月6日文部省教育助成局長之通知)之發行,同時在因應教 育方法革新的設施改建時,也希望其能成為大規模改建事業費之補助對象,以圖 促進多餘教室之活用。 另外,因教育內容、方法等的多樣化及高度化,也為了因應近年來地方上學習 需求的增加等,都成為推動學校因環境變化完善設備之主力,而策劃制定新的「學 校設施完善方針」 (平成4年3月31日文部省大臣官房文教設施部長通知) ,即 為其之準則。 另一方面,在「生活大國五年計劃」中(平成4年6月30日內閣會議決定), 將以學校為生涯學習構,充實強化其機能,並且在生涯學習審議會之「關於振興 符合今後社會動向的生涯學習之對策」(平成4年7月29日)的諮詢回答中, 建議應以積極地支援生涯學習活動之觀點,來推動建設學校之設施。 以此切入,在文部省,由平成5年開始,為推動使多餘教室能更加靈活運用, 以追求高機能及多功能化之學校設施,將由①相關部會共同制作之「多餘教室活 用指針」,並②實施各項策劃以推動社區學校之完備。 「多餘教室活用方針」是符合多餘教室活用之計劃對策,以及在實施上的基本 考量和需加以留意之處的歸納,希望今後能依此方針,以期能更加活用多餘教室。 第一章 活用多餘教室之基本考量 1. 學校設施質量的完備及多餘教室 在今日,學校的設施已是由數量的齊備而轉向提升質量的方向了,在完備 質量之際,配合學習方式及指導的多樣化設施之設置,創造出適合孩童學生 的生活場所,也能因應學校對外開放之設施需求。 質量之完備,和學校興建校舍同樣地,也要將短時間不會重建之既有設施 之點列入考量,所以對於中、小學而言,在因新生人數減少而班級數亦減少, 進而產生了多餘教室的現狀,正是可以利用既有設施來提升質量的大好機會。 在活用多餘教室之時,應先訂立學校設施應有形態,以期在積極策劃追求 高機能活用計劃的同時,也能支援成為地方居民的學習活動中心,這是追求 多機能化學校設施的必要之重點。 2. 活用多餘教室之注意要點 在策劃制定多餘教室活用計劃之時,「學校設施完善方針」(平成4年3月 31日文部省大臣官房文教設施部長策定(以下稱為「完善方針」))、「學校 設施複合化之相關」(平成3年3月5日之文部省大臣房文教設施部長通知. 50.

(60) (以下稱為「複合化通知」))之內容及以下各點,是需要留意之重點。 (1) 重新評估學校全體的配置計劃 多餘教室之活用,是以學校既有的設施為考量,要如何活用即為其問 題所在。 因此,不僅只是要考慮多餘教室之利用,還需確保做為各學年學生上 課教室之區塊,校內的位置及上課教室的連續性以及在使用方面和營運 上有較大關連的辦公室或區域等的連結和動線等,都需納入學校全體的 配置考量,還有多餘教室以外的區域配置之評估也都須要併入計劃之 中。 (2) 中長期之展望 基於今後 10~15 年的學童人數預測,有關學校全體之設施,應以中長 期展望來加以檢討。 (3) 創造出有特色的學校設施 進行學校全體設施之重新評估,再將學校之歷史或地方上的傳統等加 以考量於其中,就可以創造出有特色的學校設施了。 (4) 促進學校的開放 學校對地方而言,是週遭最近的學習活動據點和可利用之設施,對於 振興校外的學習活動成果也佔有相當大的助益,因此在活用多餘教室 時,即使不挪用為社會教育設施,也請考慮促使更進一步地開放校園。 此時,開放校園之管理體制或學校開放之規定等,都請一併納入檢討。 3. 活用多餘教室的優先順序 在策劃制定多餘教室活用計劃時,確保暫時的多餘教室以為將來應對空 間,再以下列優先順序的原則,來加以討論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章 策劃制定多餘教室活用計劃 1. 確立檢討體制 (1) 檢討組織之構成 在策劃制定多餘教室活用計劃時,確立並適切地檢討體制是必要的, 在市町村委員會、市町村長局部會之外,是由學者、教職員、建築專家、 保護者及地方居民等構成的「多餘教室活用計劃策劃制定委員會(暫 (以下稱之為「計劃委員會」) ,希望能將之設置於市町村教育委員 定)」 會中。 (2) 檢討內容 對於計劃委員會而言,遵循著「完善方針」、「複合化通知」來進行, 並且以綜觀考慮地方性的振興生涯學習計劃為本,原則上,必須再對以 下各項目進行檢討。 再者,為掌握多餘教室間數及基本方針的策劃制定,將其檢討組織和 各學校計劃策劃制定之檢討組織分開設置,會更彰顯其效果。. 51.

數據

表 3-4  國民中學發展現況統計表      學校數 每班人數 每校班級數 每校學生數 每校校地(㎡) 每生校地(㎡) 千人校地(㎡) 台灣地區  706  34.94  31.83  1,112  32,306  29.05  1,016  台北縣  63  36.37  52.24  1,900  29,224  15.38  506  宜蘭縣  22  35.07  24.41  856  32,284  37.71  1,530  桃園縣  47  36.53  41.66  1,522  32,
圖 3-13  推估國小空置班級數         圖 3-14  推估國中空置班級數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表 4-1 社區設施複合化組合關係表
圖 5-1 日本人口成長變遷圖  資料來源:大西隆,2004
+2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依據教育部臺教師(二)字第 1070199256 號,辦理國小全英語教學之教師專業成長工作

依據教育部臺教師(二)字第 1070199256 號,辦理國小全英語教學之教師專業成長工作

• Merriam-Webster (Gustafson &amp; Branch, 1997)所定義的教室內涵- -班級同學相遇之處,曾是社會大眾普遍認同之一社會派點.. • 工業化時代的產出成果是 靜態知識

發表好歌詞定義 2.教師引導學生 小組討論曲調旋 律與歌詞的對應

5.曾依中小學兼任代課及代理教師聘任辦法或國民中小學教學支援工作人員聘任辦

第二十六條之一 參加全國技能競賽青少年組之選手來源,為教育部

每班教師員額編制符合國民中學 每班應設置教師至少三人,國民 小學每班應設置教師至少二人。.

4.以年資辦理國民小學教師加註英語專長證書者,以本參照表為採認依據,不在本參照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