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際教育議題融入國中跨領域課程之個案研究—以屏東縣南榮國中為例/ 105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國際教育議題融入國中跨領域課程之個案研究—以屏東縣南榮國中為例/ 105"

Copied!
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際教育議題融入國中跨領域課程之個案研究

—以屏

東縣南榮國中為例

黃瀞瑩 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博士生 湯維玲 國立屏東大學教育學系副教授

一、前言

21 世紀的人類受惠於交通便利、科技發達與資訊快速之便,形成國際間頻 繁的交流互動與緊密的依存關係,世界如比鄰的地球村概念興起,人們需要學習 跨越語言與文化的藩籬,並面對全球化所帶來的挑戰。因此,在多元文化的環境 中,學習尊重與包容是 21 世紀教育的重要課題(教育部,2011)。教育部為培育 21 世紀國際化的人才,規劃為期十年的國際教育計畫,遂於 2011 年 4 月頒布《中 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並從 2012 年正式實施此一計畫(教育部,2011)。國際 教育係指一種提倡國際面向的知識與態度,促進不同國家之間的學生、教師、學 校相互交流,其目的為增進國際間人們彼此的瞭解與學習(邱玉蟾,2012)。具 體而言,教育部所規劃的國際教育有下列四項目標:一為形成國家認同,從認識 自我文化出發,讓學生具有本土意識與愛國情操;其二為培養國際素養,循序漸 進,讓學生從外語、文化及相關全球議題的學習中,產生具有國家主體的國際意 識;第三為促進全球競合力,提供中、小學生體驗跨國學習的機會,激發其跨文 化比較的觀察力與反思能力;最後是培養全球責任感,強調對不同族群、地域、 文化的尊重包容,以及對於全球的道德與責任,提倡世界和平的價值(教育部, 2011)。落實國際教育的方式,乃是藉由課程發展與教學、國際交流、學校國際 化,以及教師專業成長等四軌,全面推動國際教育(教育部,2011)。 面對即將實施的十二年國民教育,除以核心素養為重要目標,另列出十九項 和素養密切相關的議題,國際教育即是其中之一(教育部,2014)。由於議題具 有與時俱進的變動性和跨領域特性,議題教育可使學生統合及應用各領域的知識 與技能,培養跨領域思考與問題解決能力,展現具體的行動,有助於核心素養的 養成(教育部,2017)。至於課程設計如何兼顧學習領域與眾多的課程議題,使 其相得益彰呢?國內學者黃政傑(2005)分析議題融入課程的五種型態:議題為 獨立教學科目、附加實施的型態、新興議題融入學習領域/學科之現有單元中、 安排課外活動,以及潛在課程。張芬芬、張嘉育(2015)則指出十二年國教課程 的議題融入可兼採「轉化式融入」與「附加式融入」兩種型態;「轉化式融入」 是統整學習的目標與內容,目標統整是將各議題的學習目標/核心價值,融入各 領域的核心素養中,或者內容統整,將各議題的學習重點融入各領域的學習重 點,而「附加式融入」則是將議題有關的概念納入其他學習領域/學科/學習活動 中。

(2)

綜合上述,未來國教如何將議題融入課程,也是學校進行課程發展與設計重 要的關注點。本文將鑑往知來,立基於過去學校實施國際教育的狀況,如何將議 題融入正式課程中,展現學校特色,培養學生的國際觀;具體而言,本文旨在探 討臺灣國際教育議題融入課程的現況,以及面臨的困境與問題,並且以屏東縣南 榮國中為例分析之,分享其國際教育的課程設計與實施經驗,以供未來十二年國 民教育實施國際教育議題融入課程之參酌。

二、國際教育議題融入課程之迷思與困境

臺灣在發展國際教育的過程中,有三類迷思與所遭遇的困境。黃冠勳(2014) 與黃鈺涵(2017)指出的國際教育迷思有:(一)國際教育等同於英語教育,不 僅窄化國際教育的目標,還造成國際教育難以融入各個領域;(二)以為出國才 能培養國際觀,窄化國際教育為國際交流,而且偏好少數特定國家的交流;(三) 由於參與國際教育的學生名額有限,常以英語成績作為篩選的門檻,未能符應國 際教育的目標。 洪雯柔與郭喬雯(2012)則分析臺灣地區三所中學實施國際教育所遭遇的困 境,筆者統整如下。(一)學校背景之囿限,例如:學校位處偏鄉,與其他教育 機關團體進行聯繫交流之際,受限於時間、語言等因素,造成交流失敗或中斷; 或因學校行政業務過重,難以負荷計畫的執行。(二)課程發展與設計之難處, 例如:課程發展受限於課程綱要的規範,難以推行國際教育活動;課程選擇層面, 因國際教育的內容過多,難以選擇適切內容加入現有課程中;課程組織層面,多 數學校僅願意以原有課程實施國際教育,或者僅在英語課程中實施。(三)宣導 與規劃之不足:教育部未明確宣導國際教育的具體內涵,以及議題融入各學習領 域的策略,致使實施成效不彰;同時,缺乏整體的課程目標與系統的課程規劃, 國際教育的內容或主題多數融入於英語或社會學習領域中,尚未能普遍融入於各 領域。(四)課程實施之問題。教師外語能力及外籍師資人力不足,缺少專責組 織或外籍師資負責國際教育計畫的執行,又常因教師的教學、行政、研究等業務 量超過負荷,致使教師投入國際教育的意願低落、缺乏信心。教師教學也因升學 壓力,常採傳統講述授課,著重考題講解,難以達成引導學生了解跨文化的目標。 再加上中等學校的原有課程內容繁重,所提供給學生的選修課程時間少。(五) 學校執行國際教育之困境:與國外學校交流的過程,從尋找到合作都需要專業指 導人員的協助,學校端難以獨立完成;若有國際學生的到訪,多數學校需要配合 國際學生調整課程,或者透過視訊方式,增加與國外學校師生的交流互動,然因 受限於時差、設備等因素,導致實際執行面困難重重。(六)影響國際教育成效 不彰之問題:多數學校為少部分學生參與國際交流活動,而且學生外語能力尚待 加強、形成被動學習;尚有教育部補助經費不足,僅能由社會團體捐款補助,或 因家長的背景、經濟條件、意願之問題,無法支持學生參與國際交流。

(3)

全球化的發展顯示國際化的重要性、影響力與複雜性都在持續增加中 (Knight,2007)。筆者認為縱使目前臺灣實施國際教育面臨上述之困境,應該 澄清國際教育不只是英語教育,更需要全面、多元的融入在各個學習領域當中, 扣緊國家認同、國際素養、全球責任感及全球競合力的目標,並且均衡課程發展 與教學、國際交流、教師專業成長、學校國際化四個面向。實施國際交流能促進 了知識的傳播與流動,也展現了國際教育的複雜性,然而國際交流僅是國際教育 的不同面向之一,國際教育應有更廣泛多元的定位( Madge, Raghuram, & Noxolo,2015)。就課程發展而言,若以原有課程為基礎,從中選擇合適的課程 經驗,延伸與補充國際教育的內涵;或者在國際教育中應用學科知識,將學科知 識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結合,培養學生帶得走的能力。至於課程經驗的組織,則需 要各個學習領域教師的協同合作。教師在國際教育中的角色與定位,既是跨文化 的調節者,亦是跨文化學習的受惠者(Ly & Nhai,2015),筆者認為將國際教育 目標融入於教師原有的專業領域之中,使教師社群進行跨領域學習,共同培育國 際化人才。

三、國際教育融入課程之個案分析

本研究選取的個案學校為屏東縣崁頂鄉私立南榮代用國中,崁頂鄉屬文化弱 勢區域,學生對國際議題刺激少,時事敏感度不足,學生家庭背景屬於經濟弱勢 者占全校的三分之一。至於選取該校成為分析個案的理由,是因為該校教師從 2009 年接受國際教育的培訓,於 2011 年學校正式實施,迄今已累積 7 年豐富的 國際教育經驗。課程發展曾歷經扎根期與嘗試期,至今仍持續深耕關懷非洲課 程,是一所值得探究的個案學校。本研究以半結構訪談方法,訪問該校主要推動 與實施國際教育的丘麗英教師,丘老師榮獲 2018 年教育部的師鐸獎,推動國際 教育不遺餘力,透過該師了解課程設計與實施狀況,得以蒐集真實的資料。 本文主要根據該校 2017 年國際教育計畫「『非』懂不『渴』—水資源課程融 入國中八大領域」進行訪談,筆者根據研究目的、文獻探討,設計訪談大綱,訪 談內容包括以下面向:〈一〉國際教育議題融入八大領域之課程設計與規劃。〈二〉 課程目標的設定。〈三〉教學實施情形。〈四〉影響國際教育議題融入八大領域的 關鍵因素。〈五〉學生學習成效的評量。〈六〉困境與限制。筆者依據訪談內容之 分析,歸納出課程設計目標、課程經驗選擇、課程經驗組織、課程實施歷程,以 及評鑑達成情形五個層面探討之。

(4)

(一) 課程設計目標 該校的國際教育課程設計目標,主要依據教育部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所揭 示的國家認同、國際素養、全球競合力及全球責任感四大目標來建構,目標又細 分為認知、情意、技能三類,該校課程目標分述如下: 1. 國家認同 重點推動指標(1)深入了解自我文化的特質。其中操作型定義包含:認知 1-1-1,A. 能了解臺灣、肯亞與烏干達與世界各國因為水資源造成不同的國家文 化特質。 B. 能了解「水足跡」是什麼。情意 1-1-2,A. 能喜歡臺灣的文化特色, 進而欣賞非洲與世界文化感受其文化差異。B. 能關心與討論臺灣水資源問題。 技能 1-1-3,能經由閱讀、校園環保日活動、演講、搜尋資料和討論後發表自己 探究水資源的特質。 重點推動指標(4)正視自己對國家的責任。其中操作型定義包含:認知 1-4-1 能經由閱讀、搜尋資料了解國際上因為缺水或水患所造成環境議題對世界之影 響。情意 1-4-2 能因為了解這些環境議題後,更關心世界上因為缺水、缺電所引 發的各類問題。技能 1-4-3 了解國際議題後,能延伸探討與水資源相關的環境議 題與提出具體可行的辦法。 2. 國際素養 重點推動指標(4)接觸並認識國際及全球議題。其中操作型定義包含:認 知 2-4-1,A.能辨識崁頂地區與屏東使用地下水的情況。B.能思考出過度抽取地 下水使用後的影響。情意 2-4-2,A.能體會屏東地區過度抽取地下水造成地層下 陷,每逢颱風即淹水造成生命財產損失。B.能體會全球科學家與人民對節水、治 水所做的努力與改變有哪些。技能 2-4-3 能提出具體改善節約用水的具體措施與 方法。 3. 全球競合力 重點推動指標(1)了解國際間競爭與合作實際運作情形。其中操作型定義 包含:認知 3-1-1,A. 能辨識出全球缺水國家在全球分佈情形。B.能認識肯亞、 德國、加拿大、臺灣非政府組織(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簡稱 NGO) 共同協助肯亞鑿井情形。情意 3-1-2,A.能了解因地球暖化造成地球與人類影響。 B.能激發環保生態永續的維護。技能 3-1-3,A.能落實日常生活中節約用水的觀 念。B.能落實在日常生活協助解決問題的行動。

(5)

4. 全球責任感 重點推動指標(1)認識及尊重不同族群的異質文化。認知 4-1-1,A.能體認 國際間弱勢族群所需要的關懷與付出。B.能體認到生活周圍有許多需要關心的人 事物。情意 4-1-2,A.能尊重多元社會中不同環境背景的人,並尊重個別差異。 B.能感受到社會有許多人在默默付出。技能 4-1-3,A.能落實在日常生活協助解 決問題的行動。 (二) 課程經驗選擇 第 一 次 去 肯 亞 , 讓 我 的 衝 擊 很 大 , 我 就 覺 得 說 我 應 該 可 以 做 一 些 事 情 , 所以回來之後,把我自己在非洲的很多想法,包括我看到的,我就一一的落實,成為我 的國際教育計畫,一年又一年的實施。 課程經驗的選擇上,主要根據丘老師親自前往非洲的所見所聞,反思在當地 所觀察到的所有人、事、物,將這些親身經歷帶回臺灣,轉化引導學生能夠有更 深層的認識與理解,並將關懷化為實際的行動。她將觀察到的內容,規劃成為該 校學校本位國際教育計畫,例如,觀察到因為東非大缺水,看到非洲當地人們對 水的渴望,同樣地,臺灣也有缺水的問題,遂將這樣的觀察規劃成水資源課程, 探討兩個地區缺水的情形。比較非洲的水與臺灣的水留不住的原因及異同之處; 學生有了基本的認識與理解之後,再引導學生轉化為能力所及,進行省水行動的 調整、改變與實踐。 (三) 課程經驗組織 (國際教育納入哪些學習領域)就是要根據主題計劃來,我每一年有發展的主軸, 有想發展的年度計劃… …我會把年度計畫先規劃好,根據他(學校教師)的專長,他們 自己來挑選適合的,讓老師設計的教案、寫他的教案,就是這樣子做的,所以你問我說 我是不是鎖定在英文,不是,我是(規劃)各領域都要(進行的)。 課程經驗組織,以「非」懂不「渴」課程為例,課程的主題為「水資源」, 融入在各個學習領域當中。語文領域的英語文,融入原有教材的雷恩井計畫,教 師延伸補充國際教育的水資源內容;數學領域,計算省水的容積;社會領域,探 討不同地區造成缺水的原因;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實施濾水實作探索課程;綜 合活動領域的童軍,利用永備尺模擬非洲提水的實際體驗;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 則探討水與健康的關係。

(6)

(四) 課程實施歷程 我上課一定都是(學生)小組,這個課程(設計)融合我們學校英文的團隊,還有 自然老師一起合作的。另外再成立了一個核心小組團隊共同設計這個課程,根據課綱、 領綱屬於核心素養的課程設計,必須要根據課程設計。 「水資源」課程在各個領域的實施歷程,英語文搭配原有教材的雷恩井計 畫,引導學生探討雷恩在肯亞與烏干達募款鑿井的動機。數學領域,開展學生日 常生活能力所及的省水實踐行動,在馬桶水箱中放入寶特瓶,計算省水的容積及 節省多少開支。社會領域,探討非洲與臺灣造成缺水的原因,包括地形、氣候、 風帶、缺水區等因素。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以濾水實作探索課程,讓學生利用 日常生活中能夠取得的素材,例如:小石頭、大石頭、木炭、濾紙等,製作簡易 的濾水裝置,讓學生小組操作並說明。綜合活動領域的童軍課,利用永備尺模擬 非洲提水的體驗,測量手臂長度、腳的寬度,能夠行走的距離與時間,利用樓梯 模擬非洲山坡地形的起伏,不同水量的體驗,透過操作體驗的方式,讓學生了解 在非洲地區水資源取得的不易,並分享體驗之後的感受與想法。健康與體育領 域,探討水與健康的關係,每個人每天需要攝取的飲水量,以及水對於身體健康 的作用與重要性。 (五) 評鑑達成情形 每一堂課都有評量的方式。(學生)在家裡怎麼省水、用怎樣的方法省水……然後再 說如何協助別人,現在可以做的方法,曾經幫助過誰?未來可以做些什麼事?可以做一個 衡量。再來濾水,也是一個成績,然後我們融入差異性的評量考試,就可以知道學生學 得怎麼樣了,老師監(督)測(驗),看他(學生)到底做了什麼,這些都有辦法估算 得出來。 該校參與國際教育融入跨領域課程的教師群,依據學校本位國際教育計畫目 標,進行學生學習成效的檢核。受訪的丘老師表示:學校在國際素養目標的情意 面「能體會屏東地區過度抽取地下水造成地層下陷,每逢颱風即淹水造成生命財 產損失」與「 能體會全球科學家與人民對節水、治水所做的努力與改變有哪些」 兩項目標尚未達成。歸因於學生能夠感同身受淹水的痛苦與生活不便,卻無法運 用全球科學家節水、治水的做法於自己的生活中,感受到無法落實,因此檢核結 果是尚未達成。 還有國際教育的「全球責任感」技能「能落實在日常生活協助解決問題的行 動」也未達成目標。學生對於社會與國家需要關懷的事物專注點有限,教師雖然 引導學生設計協助的方案,但是學生想得出來或需要落實的地方均顯得薄弱。該

(7)

校持續四年關懷非洲的課程中,發現學生在行動執行面是不足的,因此,學校團 隊思考 2019 年改變內容,朝向「參與臺灣與非洲志工服務,藉實際參與協助學 生拓展實際生活經驗」發展。 四、

結論與建議

從個案學校 2017 年國際教育計畫及受訪教師丘老師的訪談內容中,獲致下 列之結論與建議:(一)採取附加主題式的議題融入跨領域課程模式:個案學校 的議題融入課程模式,採取「新興議題融入學習領域/學科之現有單元中」,以「附 加式融入」的「水資源」主題式課程,將非洲與臺灣有關水資源概念納入英語文、 數學、社會、自然與生活科技、健康與體育領域中。該校不僅將國際教育議題融 入英語課程,亦融入於各個學習領域,進行跨學習領域的課程發展與教學。建議 未來在既有的基礎下發展更為多元的主題及兼採轉化式融入模式。(二)課程設 計目標及檢核明確:依據國家認同、國際素養、全球競合力及全球責任感目標建 構學校本位的國際教育課程,有具體明確的認知、情意、技能課程目標,同時也 據此檢核目標、評估實施的成效。建議未來的目標修正,一如受訪教師所言,能 加入行動面的國際交流,擔任實際體驗的志工。(三)以各個學習領域課程為基 礎,選擇與主題有關的生活經驗,同時也應用各個學習領域的學科知識於國際教 育中。(四)採取主題式課程組織:該校有不同領域專長教師的投入,結合原有 學科課程內容,附加式融入國際教育概念,深入延伸與補充。(五)透過課程實 施調整修正:該校有行政支持,組成國際教育課程的研發小組。建議未來能有專 業分工,包括行政組、課程發展與教學組,發揮教師專業社群的功能,有助於理 念的溝通更加流暢。而且各校進行國際教育課程實施時,可參酌個案學校合作學 習的做法,可提升學生課堂討論參與度,激盪出多元且豐富的可能性。(六)國 際教育的情意目標較難達成:學生透過各領域的學習,國際教育的認知能力目標 容易達成,在日常生活當中實際操作達成了技能目標,然而情意目標卻顯困難。 建議教師在課程中種下國際教育的種子,希望學生能夠學會對國家對世界的愛與 關懷。 如同個案學校有一群熱誠的專業教師,在偏鄉學校長期投入國際教育,以主 題式課程設計,將國際教育議題融入跨領域課程中。期許未來能不斷修正課程, 完成課程的橫向水平組織設計,更隨著學生的年級與程度,逐年加深、加廣,發 展出縱向的垂直組織設計,逐漸完成橫向與縱向的課程銜接,呈現出更為多元且 具彈性與行動力的國際教育課程,以培育學生成為 21 世紀的國際化人才。

(8)

參考文獻  邱玉蟾(2012)。全球化時代國際教育中的意識型態。課程研究,7(2),1-30。  洪雯柔、郭喬雯(2012)。建構國際教育融入課程的教師專業成長團體規劃 模式:三所偏鄉學校策略聯盟的經驗。課程研究,7(2),55-83。  張芬芬、張嘉育(2015)。十二年國教「議題融入課程」規劃芻議。臺灣教 育評論月刊,4(3),26-33。  教 育 部 ( 2011 ) 。 中 小 學 國 際 教 育 白 皮 書 。 取 自 https://docs.google.com/viewer?url=ietw.cityweb.com.tw/GoWeb/include/pdf/whitepa perfull.pdf  教 育 部 ( 2014 )。 十 二 年 國 民 基 本 教 育 課 程 總 綱 。 取 自 http://www.naer.edu.tw/files/15-1000-7944,c639-1.php?Lang=zh-tw  教育部(2017)。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 等 學 校 議 題 融 入 說 明 手 冊 初 稿 。 取 自 : http://nocsh.ntpc.edu.tw/board.php?courseID=2785&f=doc&cid=7211  黃 政 傑 ( 2005 )。 社 會 重 大 議 題 的 課 程 融 入 。 取 自 www.yct.com.tw/life/95drum/drum017.doc  黃冠勳(2014)。國民中小學推動國際教育之迷思與困境。學校行政雙月刊, 92,164-181。  黃鈺涵(2017)。中小學國際教育施行的困境:國際教育不等於英語教育。 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5),105-107。

 Knight, J. (2007). Internationalization: A decade of changes and challenges.

Inter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50, 6-7.

 Ly, T. T. & Nhai, T. N. (2015). Re-imagining teachers’ identity and professionalism under the condition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Teachers and

(9)

 Madge, C., Raghuram, P., & Noxolo, P. (2015). Conceptualizing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From international student to international study. Progress in Human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賽決賽 前三名 採認 指導:教育部 承辦:國立臺灣大學 國際. 科展

於高中就學期間,參加政府機關或學術研究機構舉辦與該科相關之國際性或全

賽決賽 前三名 採認 指導:教育部 承辦:國立臺灣大學 國際. 科展

全球競合力:參與國際生態學校認證的 過程中,體認國際間競爭與合作的實際 運作情形。.

十二年國教藝術領域強課程統整,「決戰伸展台國際秀」以表演藝術為主,融入視覺藝術及

數學是科學研究的基本工具,科技發展是臺灣保持國際競爭力的命脈。因此 當今年 2 月,教育部公佈《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

1、曾擔任以國家、重要城市為名,至少以二個版面以上刊登國際 新聞,且發行對象以全國或全球讀者為目標之平面媒體或通訊 社(例如:《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U.S. News

國際技能競賽組織(WorldSkills International)的會員國數 目正以驚人的速度持續成長,2007 年日本靜岡舉辦的國際技能競賽 中將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