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東方、西方、全球普同: 新聞論述中的拉薩事件報導比較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東方、西方、全球普同: 新聞論述中的拉薩事件報導比較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7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在職專班 碩士學位論文. 指導教授:蘇蘅. 博士. 治 政 東方、西方、全球普同: 大 立 ‧ 國. 學. 新聞論述中的拉薩事件報導比較 East, West, Universality: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Journalistic. ‧. Discourse on the “3-14 Riots in Lhasa”.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研究生:李光真 撰. 中華民國 99 年 6 月 12 日. DOI:10.6814/THE.NCCU.EMA.008.2018.F05.

(2) 摘要 全球化時代,媒體本應扮演各國化解歧見之橋樑,而透過國際 新聞所呈現之國家形象,亦可謂一國之重要資產。故每當重大國際 事件發生時,相關國家及反映該國立場之主流媒體莫不互爭話語 權,國家固藉此進行攻防,閱聽人亦可管窺新聞報導背後的思維與 框架。. 政 治 大. 本研究以 2008 年 3 月 14 日發生於中國西藏首府拉薩的動亂事. 立. 件為標的,選定中國《人民日報》海外版、台灣《中國時報》,及. ‧ 國. 學. 美國《紐約時報》,探究三者對此事件的呈現手法,瞭解其中是否. ‧. 有特定之宣傳模式與框架設定?是否出現框架競爭與話語鬥爭現 象?並進一步探討隱含的民族國家利益之爭與東西文化價值落差。. er. io. sit. y. Nat. 本研究鎖定兩關鍵時間點,一為事件發生初期,一為「京奧」. al. n. v i n 197C則報導。研究方法兼採框架分析與內容分 hengchi U. 聖火傳遞期間,總計. 析,並分別以量化及質化方式呈現。研究發現,紐約時報聚焦全球 化框架,立論持平,並無「反共過濾器」;人民日報凸顯衝突框 架,將動亂歸責於達賴集團,全無與國際對話接軌之能力;中國時 報則慣將「2T」(Taiwan & Tibet)議題並置,馴化手法明顯。. 關鍵字:全球化,「3‧14」事件,宣傳模式,框架設定,馴化. I. DOI:10.6814/THE.NCCU.EMA.008.2018.F05.

(3) Abstract. In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 the media is supposed to act as a means of communication for countries to reconcile differences. The international image of a country is also a key national asset. As such, whenever a major event takes place, the countries involved and their leading media invariably compete for definitive interpretation. Countries may launch attacks or mount defenses. The audiences may thereby get a glimpse of the ideological framework underpinning the reported stories..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3-14 Riots in Lhasa, 2008. Three media— China’s People’s Daily, Taiwan’s China Times, and New York Times— are chosen for a comparative analysis to see if propaganda model and be detected.. ‧. framing devices have taken parts and if traces of discursive struggles can. sit. y. Nat. er. io. This study aimed at two periods: days immediately after the incident and days when Olympics a torch relay ran its course. A total of 197 reports. n. v i l n are selected. With framingC/ content analysis as methodological choice, hengchi U the findings are presented in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terms.. This study finds that the New York Times focus on globalization framing and is free from anticommunism filtering; the People’s Daily highlights conflict framing and wrongly blames “Dalai Clique”; the China Times juxtaposes 「2T」issues, apparently with an intention toward domestication. Keywords: globalization, 3-14 Riots, propaganda model, framing. II. DOI:10.6814/THE.NCCU.EMA.008.2018.F05.

(4) 目錄 第一章.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理論主軸 ............................................................................7. 第三節. 研究目的 .......................................................................... 11. 文獻探討 ..................................................................................12. 第一節 壹. 參. 中美交鋒——1949 年之後 .............................................16 改革開放後的中美西藏角力 ..........................................22. ‧. 第二節. 政 治 大 中英交鋒——1949 年之前 .............................................12 立. 學. 貳. 西藏問題的溯源與發展 ..................................................12. ‧ 國. 第二章. 中美關係與媒體交鋒事件 ..............................................26 全球化與國際新聞論述 ..................................................34. 壹. 何謂全球化? ..................................................................35. 貳. al 全球化與國家主權 .......................................................... 37 iv n. er. io. sit. y. Nat. 第三節. 參. n U e n g c h i ..........................................39 全球化與文化及東西方價值. 第四節. 國際新聞之宣傳模式與框架設定 ..................................43. 第五節. 研究問題 ..........................................................................47. 第三章. Ch. 研究方法 ................................................................................49. 第一節. 研究設計與樣本選取 ......................................................49. 第二節. 節目建構 ..........................................................................50. 壹. 基本類目 ..........................................................................50. 貳. 新聞內容類目 ..................................................................51. DOI:10.6814/THE.NCCU.EMA.008.2018.F05.

(5) 參. 框架類目 ..........................................................................52. 肆. 信度檢測 ..........................................................................58. 第三節. 質化論述分析 ..................................................................58. 第四章 資料分析與研究結果 ................................................................59 第一節. 編碼結果統計 ..................................................................59. 壹. 整體統計分析 ..................................................................59. 貳. 各報之各類目統計分析與研究發現 ..............................67. 第二節 報導內容分析 ...................................................................89 壹. 政 治 大. 從「3‧14」拉薩事件報導主題中看「話語鬥爭」之進. 立. 行 ......................................................................................90. ‧ 國. 從「衝突框架」看兩報之「輿論帝國主義」爭議 ....103 從「全球化框架」看「西藏問題」之國際化與「抵制. ‧. 參. 學. 貳. 京奧」的正反爭議 ........................................................109. y. Nat. io. sit. 從「民主人權框架」和「文化與族群框架」,看東. er. 肆. 方、西方之價值差異及其輿論反映 ............................ 119. al. n. v i n Ch 中美兩國國家利益與報導策略之相關性 ....................132 engchi U. 伍 陸 第五章. 有關《人民日報》國際宣傳之問題與建議 ................137. 研究結論與建議 ....................................................................146. 第一節. 結論與討論 ....................................................................146. 壹. 研究結論 ........................................................................146. 貳. 討論與建議 ....................................................................149. 第二節. 研究價值 ........................................................................150. 第三節. 研究限制 ........................................................................151. 壹. 研究方法之限制 ............................................................151 II. DOI:10.6814/THE.NCCU.EMA.008.2018.F05.

(6) 貳. 理論之限制 ....................................................................152. 第四節. 對未來之研究建議 ........................................................153. 參考文獻.................................................................................................156 中文參考書目 ................................................................................156 英文參考書目 ................................................................................158 附錄:西藏大事紀列表 ........................................................................160 附錄:內容分析編碼表 ........................................................................162.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III. DOI:10.6814/THE.NCCU.EMA.008.2018.F05.

(7) 表目錄. 表 4-1-1-1:整體統計分析之報別與則數統計 .................................................... 59 表 4-1-1-2:整體統計分析之日期統計 ................................................................ 60 表 4-1-1-3:整體統計分析之字數統計 ................................................................ 60 表 4-1-1-4:整體統計分析之類型統計 ................................................................ 60 表 4-1-1-5:整體統計分析之消息來源數統計 .................................................... 61 表 4-1-1-6:整體統計分析之主要消息來源統計 ................................................ 61. 治 政 大............................................ 62 表 4-1-1-7:整體統計分析之次要消息來源 1 統計 立 表 4-1-1-8:整體統計分析之次要消息來源 2 統計 ............................................ 62. ‧ 國. 學. 表 4-1-1-9:整體統計分析之主要報導主題統計 ................................................ 63. ‧. 表 4-1-1-10:整體統計分析之次要報導主題 1 統計 .......................................... 64. sit. y. Nat. 表 4-1-1-11:整體統計分析之次要報導主題 2 統計 .......................................... 64. n. al. er. io. 表 4-1-1-12:整體統計分析之「新聞主角框架」統計 ...................................... 65. v. 表 4-1-1-13:整體統計分析之「民主人權框架」統計 ...................................... 65. Ch. engchi. i n U. 表 4-1-1-14:整體統計分析之「文化歷史/族群框架」統計 .......................... 66 表 4-1-1-15:整體統計分析之「衝突框架」統計 .............................................. 66 表 4-1-1-16:整體統計分析之「全球化框架」統計 .......................................... 66 表 4-1-1-17:整體統計分析之「最凸顯之框架」統計 ...................................... 67 表 4-1-1-18:整體統計分析之「次要凸顯之框架」統計 .................................. 67 表 4-1-2-1:三種報紙之報導「類型」比較 ........................................................ 69 表 4-1-2-2:三種報紙之「消息來源數」比較 .................................................... 70 表 4-1-2-3:三種報紙之「主要消息來源」比較 ................................................ 72. IV. DOI:10.6814/THE.NCCU.EMA.008.2018.F05.

(8) 表 4-1-2-4:《紐約時報》之「主要報導主題」統計 ........................................ 74 表 4-1-2-5:《紐約時報》之「次要報導主題 1」統計 ..................................... 74 表 4-1-2-6:《紐約時報》之「次要報導主題 2」統計 ..................................... 75 表 4-1-2-7:《人民日報》之「主要報導主題」統計 ........................................ 76 表 4-1-2-8:《人民日報》之「次要報導主題 1」統計 ..................................... 76 表 4-1-2-9:《人民日報》之「次要報導主題 2」統計 ..................................... 76 表 4-1-2-10:《中國時報》之「主要報導主題」統計 ...................................... 77 表 4-1-2-11:《中國時報》之「次要報導主題 1」統計 ................................... 78. 政 治 大. 表 4-1-2-12:《中國時報》之「次要報導主題 2」統計 ................................... 78. 立. 表 4-1-2-13:三種報紙之「新聞主角框架」比較 .............................................. 80. ‧ 國. 學. 表 4-1-2-14:三種報紙之「民主人權框架」比較 .............................................. 82. ‧. 表 4-1-2-15:三種報紙之「文化歷史與族群框架」比較 .................................. 83 表 4-1-2-16:三種報紙之「衝突框架」比較 ...................................................... 84. y. Nat. er. io. sit. 表 4-1-2-17:三種報紙之「全球化框架」比較 .................................................. 86 表 4-1-2-18:三種報紙之「最凸顯之框架」比較 .............................................. 88. al. n. v i n Ch 表 4-1-2-19:三種報紙之「次要凸顯之框架」比較 e n g c h i U .......................................... 89. V. DOI:10.6814/THE.NCCU.EMA.008.2018.F05.

(9) 第一章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2008 年 3 月 14 日,就在 310「西藏抗暴紀念日」(藏人稱「亡國日」)49 週年翌日,中國西藏發生了震驚全球的「3‧14」拉薩事件,藏區民眾燒打砸. 政 治 大. 搶,中共則派出武警鎮壓並封鎖新聞。事後,按中共官方公佈的統計數字,事. 立. 件共造成了 18 位平民和 1 名警察死亡,另有 382 位民眾和 241 名警察受傷。整. ‧ 國. 學. 起事件造成的經濟損失超過 2 億 4,400 萬元人民幣,共有 7 所學校、5 家醫院和. ‧. 120 處民居被焚毀,908 間店鋪被洗劫。4 月底,中共做出了第一波的公開宣 判,將 17 名被捕滋事者判處 3 年至無期徒刑不等的刑度,其中 6 名僧侶判處的. er. io. sit. y. Nat. 刑度最重(中國時報,2008.4.30:兩岸新聞)。. al. n. v i n Ch 「3‧14」拉薩事件的發生時機,正值 北京奧運聖火開始傳遞前夕, e n g c2008 hi U 對中國之民主與人權問題向來關注的西方主流媒體自然不會放過這個機會,紛 紛表示對中共專制政權肆意欺壓人民的不滿。如 2008 年 3 月 18 日《紐約時 報》社論以「中國在西藏遂行恐怖統治」(China Terrorizes Tibet),質疑中共 獨裁政權在 1951 年強行進佔西藏的統治合法性,於此同時,包括日本皇室、英 國查理王子、波蘭及捷克領導人亦等紛紛表態拒絕出席北京奧運開幕式,法國 總統薩科奇甚至揚言將要求歐洲聯盟領袖考慮是否集體抵制北京奧運會開幕典 禮。. 1. DOI:10.6814/THE.NCCU.EMA.008.2018.F05.

(10) 對此,中共除了依慣例反擊西方干預內政、鼓動分裂主義外,亦對西藏流 亡政府精神領袖達賴喇嘛展開嚴詞批判,將之指控為幕後操控者,如中國公安 部部長孟建柱公開指稱「達賴早已不配做一個真正的佛教徒」(中國安徽日報 網站「中安在線」,2008 年 4 月 18 日),中共第一大報《人民日報》則將此 事件定調為「嚴重暴力事件」。被指控的達賴喇嘛則在接受採訪時努力自清, 並表示願意接受國際調查(紐約時報,2008.3.19:World/Asia)。. 至於台灣報紙囿於消息來源有限,只能多方引述外電,唯因適逢總統大. 政 治 大. 選,藍綠陣營均以此大做文章,綠營認為此一事件再度凸顯中共「鴨霸」本. 立. 質,台灣若不與中國劃清界限,則「今天的西藏就是明天的台灣」;而藍營為. ‧ 國. 學. 表示自己非中共同路人,在此議題上亦刻意凸顯強硬反對立場,當時的總統候. ‧. 選人馬英九甚至痛斥中共總理溫家寶為「蠻橫無理、自大愚蠢、自以為是」. sit. y. Nat. (中國時報,2008 年 3 月 19 日,總統大選特別報導版),雙方以此一議題進. io. al. n. 發展,也成了當時國際媒體的一大關注焦點。. Ch. engchi. er. 行的攻防方式殊堪玩味,而拉薩事件是否會牽動台灣大選結果、影響兩岸未來. i n U. v. 「3‧14」事件事發突然,加以藏區地處偏遠,國際媒體並無固定駐點,較 諸 1989 年的六四民運「天安門事件」與 1997 年的「香港回歸」等兩大中國 「媒體事件」(media event),此次事件更缺乏「現場直擊」與「幕後追蹤」 的線索。加上事發初期中國刻意封鎖消息並拒絕國際媒體入藏,各媒體只能引 述所謂「目擊者」民眾之發言,矛盾扞格之處甚多,對事件的深層背景與本 質、事發的導火線、事發過程與衝突強度、鎮壓過程與鎮壓強度等等,都形成 各說各話的羅生門式無解局面。. 2. DOI:10.6814/THE.NCCU.EMA.008.2018.F05.

(11) 然而更值得關注的是,在全球各大媒體報導此一國際新聞時,是否出現貼 標籤式的「話語鬥爭」(discursive struggles)?不同的論述背後究竟代表哪些 意涵?第一種可能,是如 Sreberny-Mohammadi(1991)所說,「在國際話語領 域中,最重要的是與國內政治權威和利益關係密切的民族國家」;van Ginneken (1998)亦認為,「民族國家即是國際現實的主要界定者」(引自陳韜文、李 金銓、潘忠黨、蘇鑰機,2002),因此各國主流媒體之言,實則反映出各國依 其利益判斷所做之西藏政策。. 政 治 大. 第二種可能為,此一國際媒體事件之話語鬥爭可向上追溯至「亞洲價值」. 立. 與「西方價值」之爭,如新加坡資政李光耀認為,亞洲人的價值觀體現在儒家. ‧ 國. 學. 文化、公共道德與市民操守,以及維持高經濟增長所需要的工作倫理上,中國. ‧. 亦認為民主人權的標準不是西方說了算,在「穩定壓倒一切」的中心思維下, 中國已走出「具有中國特色的人權道路」(新華網,2008 年 12 月 4 日),但. y. Nat. er. io. sit. 美國漢學家 De Bary 卻認為這只不過是強大的國家機器永久化的掩飾而已(De Bary, 2000/陳立勝譯,2003)。. n. al. Ch. engchi. i n U. v. 上述「民族國家利益之爭」與「東西方價值扞格」,均與近年興起之「全 球化理論」極其相關。對中共政權而言,作為領有西藏主權的民族國家,在此 議題上卻腹背受敵——一方面面臨國際社會的指點批判,一方面力阻西藏流亡 政府組織四處求援並與境內藏民串連,正如英國學者 Eric Hobsbawm、Anthony Giddens、Curran 等全球化理論者所揭櫫的,「全球化世界緊密關連,產生了一 種在國際論壇中演出、且指向以國際方式解決的『新政治』」,亦即「全球與 地方聯手,侵蝕國家主權」(The global is promoting the local by eroding the national);另一位全球化理論學者 David Held 指出,民族國家如今只是「多層 3. DOI:10.6814/THE.NCCU.EMA.008.2018.F05.

(12) 次治理」(multilayered governance)之一環(Curran, 2002),德國慕尼黑學派 學者 Ulrich Beck 亦指出,全球化導致「解民族化」與「解疆域化」,「經濟、 政治和生活形式不僅可跨越邊界威脅古老的民族國家,它們也改變了民族國家 內部的凝聚狀態。」(Beck, 1998/孫治本譯,1999:4)。. 就新聞實務而言,全球化時代各國緊密互動程度遠甚以往,對國際動態的 掌握需求亦高,國際新聞遂躍居各主流媒體的重點版面。然而,誠如西方傳播 學者所言,世界上國家和地區之間的文化及政治差異仍存在著鴻溝,「在許多. 政 治 大. 情況下,國際傳播所造成衝突的升高,就像它所減少的衝突一樣多。」. 立. (Grossberg, Wartella & Whitney, 1998/楊意菁、陳芸芸譯,2001:397)。. ‧ 國. 學 ‧. 有學者認為,媒體為其所屬地區與文化之產物,其視野亦受此地區與文化 之侷限,在國際新聞產製環節中遂出現「馴化」(domestication)與「框架建. y. Nat. er. io. sit. 構」(framing)等慣性操作手法(陳韜文、李金銓、潘忠黨、蘇耀機,2002; 李金銓,2004)。據李金銓(2004)觀察,媒介的框架通常符合、呼應並支持. al. n. v i n Ch 國家體制內的菁英共識,以致「籠罩在全球化影子下的國際新聞仍然以民族為 engchi U 本位,以國家甚至政府的立場為軸心」(p.240),因而難以達成為全球意見交 流構築平台、有效降低各國歧見之目標。西方政經學派亦認為,資本主義統治 階級必須透過普世共通的語彙來傳達他們的看法、規範和價值,才能增進特定 的階級利益,而「不論是公有或民營的大眾媒體,都受到統治階級的控制,以 不同程度再現這些主體意識。」(Allen, 2004/陳雅玫譯,2006:54)。. 綜上所述,民族國家的利益角逐、東西方價值差異,與新聞實務上的馴化 與框架操作,均可能在「3‧14」拉薩事件之話語鬥爭中扮演一定之角色與份 4. DOI:10.6814/THE.NCCU.EMA.008.2018.F05.

(13) 量。然而,「3‧14」拉薩事件究竟透過何種方式呈現?其框架之設定模式如 何?設定哪些議題?透露出哪些意識型態?其間有無交錯與回應?均值得詳細 探究與解讀。. 為進一步分析媒體如何再現「3‧14」拉薩事件,本研究擬以美國《紐約時 報》、中國《人民日報》(海外版)和台灣《中國時報》三份報紙於兩段時間 點內、共計 17 日的相關報導為文本,並以「內容分析」方式進行交叉比對,解 讀其中含意。第一時間點為 2008 年 3 月 14 日至 23 日,共計 10 日,此為拉薩. 政 治 大. 事件初爆發,各家媒體對此事件均有密集之報導、特稿、評論、社論等;第二. 立. 時間點為 4 月 5 日至 11 日間,時值奧運聖火在英國倫敦、法國巴黎及美國舊金. ‧ 國. 學. 山等 3 地傳遞期間,各地針對京奧的杯葛論戰及示威抗議活動不斷,上述 3 大. ‧. 報亦做出大篇幅的報導與評論。當然,此期間全球各大電視網亦對此一新聞多 所報導,不過,誠如李金銓所言,電視媒體受限於視覺邏輯,難以容忍靜止和. y. Nat. er. io. sit. 單調的圖像,因此「語言敘述受到圖像排擠」,不利於進行線性邏輯及微妙觀 點的探討(轉引自陳韜文等,2002),加以本研究考量以文字及論述的意義為. n. al. Ch. 主,故聚焦於報紙而捨棄電子媒體。. engchi. i n U. v. 本研究之報紙採樣各有原因。以《紐約時報》而言,一方面美國乃世界體 系的核心,美國輿論亦在相當程度上擁有領導歐、日同盟國家意見的重要性, 故乃進行國際新聞比較時不可或缺的一環。而「在美國的菁英媒介中,《紐約 時報》具有神話般的聲望,號稱是『政治菁英的內部刊物』。國務院、國會和 各國大使館都依賴它來建立普遍性的參考框架,社會運動團體也不敢掉以輕 心」(李金銓,2004)。另一方面,美國巴勒斯坦裔的異議學者 Edward Said 則諷刺《紐時》,認為它總是「依循其堪為表率的道德先見之明而超越法律, 5. DOI:10.6814/THE.NCCU.EMA.008.2018.F05.

(14) 為國家利益而行動」(Said, 1981, 1997/閻紀宇譯,2006:124),顯見其言論具 有管窺美國政策指向及主流民意的代表性分量。. 至於《人民日報》處於當代中國的政治和意識型態體系的核心,受到國家 的嚴格控制(李艷紅,2003),向來是各界公認的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機關 報,也是中共中央向外界表達對世界及中國大陸大事的觀點與角度的宣傳工 具,尤其是該報社論在許多關鍵時刻,如文化大革命、1978 年改革開放、1989 年六四天安門事件中,都「高度反映出中共中央的最高指示,絕對正確,不僅. 政 治 大. 對中國大陸的政治有著決定性的指導作用,也是外界揣摩中共領導思維的少數. 立. 渠道之一」(維基百科)。該報又分「內地版」與「海外版」,其中內地版受. ‧ 國. 學. 限於中國境內的新聞封鎖,內容較少,其文章質量反倒不如海外版,且考量國. ‧. 際輿論交鋒的場域仍在海外,故本研究將以《人民日報》海外版為代表中國官 方意見的主要媒體。. er. io. sit. y. Nat. 第三份為台灣之《中國時報》,蓋在台灣 4 大報中,《蘋果日報》以民眾. al. n. v i n Ch 生活訊息為主,較少觸及國際性與政治性議題;《自由時報》與《聯合報》則 engchi U 分據綠營與藍營光譜之兩端,立場鮮明,而《中國時報》以「文人辦報」自 許,其政治立場兼有偏藍及自由主義傾向,不致過偏,雖因財務因素在 2008 年 9 月後大幅縮編改版,但在台灣諸報中,《中時》對國際新聞與兩岸新聞之關 注度仍屬最高。本研究以《中時》為文本之一,一方面可探究台灣在中、美之 新聞戰中立場如何,一方面亦可檢驗台灣媒體是否用不同之框架再現「3‧14」 拉薩事件。. 6. DOI:10.6814/THE.NCCU.EMA.008.2018.F05.

(15) 第二節. 理論主軸. 一般而言,質量均優的主流媒體往往標榜客觀公正報導,並強調民眾應有 充分瞭解真相的權利,唯一旦事涉國家利益,特別是面對重大國際衝突事件 時,其解讀與呈現方式即可能有所改變。這點在一黨專政且主流媒體均屬官方 「喉舌」的中國殆無庸置疑,但號稱全球民主自由標竿的美國,卻也被學者批 判存在此種「主流媒體與國家利益結合」的宣傳模式(propaganda model),並 以種種「製造共識」(manufacturing consent)手法,將新聞媒體納入政治結構 內,作用在於傳達愛國議題,給予主流意識型態動力,進而穩定主流政經權力. 治 政 大 體系(Herman & Chomsky, 1988,引自李美華,2005)。 立 ‧ 國. 學. 除了主流媒體與國家利益可能因「合則兩利」而主動結合外,就新聞產製. ‧. 的實務操作而言,一般閱聽人關心的是本國「此時此地」的新聞,對過於遙遠. sit. y. Nat. 陌生的國際新聞易有排斥感,為了拉近閱聽人與國際新聞的距離,媒體遂有將. n. al. er. io. 其「馴化」(domestication)的傾向,即「強化一個外在或全球性事件對本國. i n U. v. 受眾的相關性,把它納入民族國家的論述,將國際新聞當成國內新聞來延伸處. Ch. engchi. 理」,此即 Cohen 所提出的,新聞工作者必須將國際新聞事件重新建構,使之 與本國的政治、文化和歷史系統發生意義關聯(陳韜文等,2002)。. 李金銓在其探討 1997 年香港回歸之國際新聞報導比較時指出,由於負責報 導之記者與評論者往往對國際議題缺乏深入理解,事件發生後只能依賴國內官 方權責機構或菁英學者的解讀;即使耗費鉅資派員至海外現場採訪,往往亦屬 「降落傘」式、異地空降蜻蜓點水,採訪對象仍多侷限於語言溝通無礙的本國 駐外使館人員、本國僑民或當地買辦型專家學者,極少能夠貼近反映當地之官. 7. DOI:10.6814/THE.NCCU.EMA.008.2018.F05.

(16) 方或普遍民意,甚至導致活生生的人物情景被剝離,只剩下抽象的理論與似是 而非的高調(李金銓,2004),Said 亦曾在其《東方主義》2003 年新版序中憤 怒指陳,「你不必用阿拉伯語、波斯語甚至法語,就可以堂而皇之地宣稱阿拉 伯世界需要民主骨牌效應(Said, 1978, 1999/王志弘等譯,2006:7)。」. 同樣的,「3‧14」拉薩事件之主角固然是引發暴動或被暴動波及的藏區居 民——包含藏民與漢族、僧侶與平民,以及事發時西藏自治區中的漢藏官員與 入藏武警,他們之間的長期愛憎糾葛或突發性臨陣反應,乃此一事件本身的核. 政 治 大. 心元素,但包括新華社西藏分社的密集「滾動報導」在內,中國境內及各國主. 立. 流媒體的相關報導中,有多少比例是以這些當事人為消息來源?而國際人權份. ‧ 國. 學. 子、各國官方與菁英學者、位於印度德蘭莎拉的達賴喇嘛與西藏流亡政府,以. ‧. 及在西藏自治區之外的中國官方、漢藏文人與知識份子,又是否因擁有媒體近 用權(media access)而得以取得更好的發聲位置?此亦為「地方事務」在「全. y. Nat. er. io. sit. 球化」與「民族國家」夾縫中能否獲得公平凸顯之重要判準。. al. n. v i n Ch 相較於處於風暴內圈但聲音微弱的藏區當事者,「美國」與「中國」這現 engchi U 任與未來兩大霸權的關係與互動,無疑是牽動此一系列新聞報導的最主要元 素,也是這場國際新聞戰爭的敵我雙方。至於台灣,雖在地理、血緣上貼近中 國,但兩岸文化脈絡不盡相同,民主與人權進程上相去更遠,且國內朝野兩黨 對西藏之歸屬亦有截然不同之看法,「台獨」與「藏獨」被中共並稱「兩 T」,亦點出台灣媒體雖邊緣卻可映照全局之微妙地位。. 正如 1997 年香港回歸涉及大國間之地緣政治利益分配、不同政治文化傳統 與集體記憶之角力等,對中、美兩造而言,「3‧14」拉薩事件亦無法被視為獨 8. DOI:10.6814/THE.NCCU.EMA.008.2018.F05.

(17) 立的突發事件,除國家利益角力外,更牢牢嵌合在長期以來東西方的價值糾 葛——如宗教與言論自由、民主選舉、人權與民族自決——脈絡中。中國雖然 力抗前述全球化理論中之「地方與全球聯手,民族國家退位」潮流,力圖避免 西藏問題被「國際化」,但因 1959 年中共政權入藏時的慘酷鎮壓,加以共產無 神論與文化大革命對西藏宗教的迫害、漢藏種族與歷史文化的根本歧異、中共 堅持與達賴喇嘛領導的西藏流亡政府站在對立面、無法提供藏民充分之民族自 決機會等等先天後天因素,導致中共統治者本身即始終是藏民眼中的「他 者」,無法以「關起門來自家人好說話」的方式處理西藏衝突,因此給了同為. 政 治 大. 「他者」的歐美各國足夠理由可以介入。這點和 2008 年主張兩岸統合的中國國. 立. 民黨贏回政權後,台灣之「台獨」議題即迅速失去民意正當性及國際支持,是. ‧. ‧ 國. 學. 極為不同的。. 中共與西藏境內民眾互為「他者」、對藏民高度不信任的舉措,反映在. y. Nat. er. io. sit. 「3‧14」事件發生當天,在還沒展開調查前,中共就反射式地斷言此一行動乃 達賴喇嘛由境外滲透策劃,因而在藏人聚居區逐戶搜索並摧毀達賴喇嘛的照片. al. n. v i n C h 年 3-4 月號);3 或像章(「西藏通訊」網路版,2008 e n g c h i U 月 18 日溫家寶在連任總. 理後的第一場記者會中亦痛責達賴喇嘛有關「中國政府滅絕西藏文化」的說法 完全是「一派謊言」。大陸政治評論家胡少江指出,中共從上到下對達賴喇嘛 必欲去之而後快的仇視栽贓態度,是事發初期中共官方處理的最大敗筆之一, 另一大敗筆則是以「保護記者安全」為由,驅趕並禁止所有記者入藏(新世紀 博客網,2008 年 4 月 4 日)。前者讓藏民始終無法歸心,後者讓西方世界對此 一事件立刻高度存疑,這是之後中共再釋出多少官方圖片及紀錄片均無法彌補 的。. 9. DOI:10.6814/THE.NCCU.EMA.008.2018.F05.

(18) 美國對此事件之立即反映亦屬另一種制式態度,《紐約時報》3 月 18 日社 論「China Terrorizes Tibet」中,首先將美國剛把中國從 10 大違反人權國家榜上 移除、西藏即爆發 20 年來最嚴重的反中國示威表示震驚,並強調即使中國獲得 了「不應得的施惠」,北京卻仍然管不好它那專制獨裁的天性(authoritarian nature),當初承辦奧運時承諾的改善人權行為,如今證明只是空話,文中流露 濃厚民主人權先進者的優越感,並對中國辜負各方期望予以譴責。. 正因「3‧14」拉薩事件反映了中、美兩國,或說是東、西方價值間的長久. 政 治 大. 拉鋸,已和一國之國家利益與意識型態緊密結合,並成為主流媒體之重要框. 立. 架,因此除回顧兩國近半世紀來針對西藏之政策角力外,亦需拉高視野,瞭解. ‧ 國. 學. 此兩國歷來之爭議及相關事件的媒體交鋒情況,此部分將於第二章中詳述。而. ‧. 中、美霸權心態容或有若干本質及程度上的差異,但都在此一事件中扮演了關 鍵角色,因此探討「美對中」、「中對藏」兩種層級之「中心—邊陲」依附與. y. Nat. er. io. sit. 壓迫並存之關係時,必須要持比較的觀點,分析不同國家媒介如何框架此一複 雜事件,以避免掉入「壓迫者—被壓迫者」之制式簡化思維。. n. al. Ch. engchi. i n U. v. 綜上所述,本研究主軸包含兩個位階容有差異、但霸權本質相去不遠的現 有大國:美國與中國;另亦包含一個離殖民創傷不遠而又與中、美均關係緊密 的國家台灣,並以「全球化理論」中之「民族國家利益之爭」與「東西方文化 價值」為主軸,透過剖析這三地主要媒體對此一重要事件的新聞再現,以瞭解 此一新聞戰(news war)之深層意義。. 10. DOI:10.6814/THE.NCCU.EMA.008.2018.F05.

(19) 第三節. 研究目的. 「3‧14」拉薩事件真相未明,國際媒體各有立場的論述更加深了各方歧 見。而在現代傳媒社會中,事實本身不重要,如何透過無所不在的媒體去「再 現」及「詮釋」事實才是最重要的,尤其對發生在遙遠異域中的陌生事件更是 如此。只是,媒體的再現與詮釋必然不脫其所處的環境框架與座標,瞭解不同 媒體之框架與座標,有助於我們穿透話語鬥爭之表象,搜尋其意在言外的發聲 動機,並從全球化理論的架構下進行探索,以瞭解其背後是否隱含「國家利. 治 政 大 益」與「東西方價值」的論述和想像。 立 ‧ 國. 學. 為此,本研究將以下列三點為目的:. ‧ y. sit. n. al. er. io. 題?. Nat. 一、美、中、台等 3 國主要報紙如何報導「3‧14」拉薩事件?重視哪些新聞議. Ch. engchi. i n U. v. 二、各主要報紙進行「3‧14」拉薩事件報導時,採用哪些框架?不同國家之媒 體是否會以不同框架來再現此一事件?其中是否出現框架競爭與話語鬥爭 現象?. 三、各主要報紙之框架應如何解讀?有無民族國家利益與東西文化價值之爭? 其代表意義為何?. 11. DOI:10.6814/THE.NCCU.EMA.008.2018.F05.

(2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李金銓認為,「新聞的火花背後是歷史的長空」,若非置於歷史的大架構 中,新聞將無所定位,新聞與歷史之間的辯證關係,抑或事實與意識型態之間 的辯證關係,亦將無從展現(李金銓,2008 政大演講)。證諸 2008 年「3‧ 14」拉薩事件,不僅反映出傳統「大中國」思維與以英、美為首的西方意識型 態間之拉鋸,並牽涉長期以來各國之實質國際政治權力爭逐,換言之,新聞交 鋒雖是國際舞台上各大國角力之最外顯、最引人矚目的形式,但若不深入瞭解. 治 政 大 事件之本質與歷程,則浮光掠影式的報導與評論將充滿迷思與誤導。本章第一 立 節將從事件背景,即以西藏為核心的中美關係展開探討,並作大事紀於附錄中. ‧ 國. 學. 以方便參照;第二節回顧歷來兩國在對方媒體中所再現的國家形象轉變,以及. ‧. 此種轉變與國家政策的依存關係;第三節則為本研究相關之全球化理論之探. sit. y. Nat. 討,第四節為國際新聞之宣傳模式與框架設定之探討,及本研究將採取的研究. n. al. er. io. 取徑,最後將提出研究問題。. 第一節. Ch. e. ngch 西藏問題的溯源與發展. i. i n U. v. 壹、 中英交鋒——1949 年之前. 作為一個廣袤高原上的古老國度,「西藏」一詞本身即定義複雜。在中國 的傳統觀念中,西藏本為中國的一部分:西元 13 世紀中葉,元世祖忽必烈在正 式稱帝前一年冊封八思巴為「大寶法王」,並透過八思巴總理「總制院」,實 質掌管西藏的軍政、民政及財政,元朝並派員入藏清查戶口,封綬各「萬夫. 12. DOI:10.6814/THE.NCCU.EMA.008.2018.F05.

(21) 長」,自此西藏正式劃入元朝版圖(林照真,2009:355)。. 其後隨著中原政權嬗遞,西藏與中國的關係時而平和時而緊張,直至 1716 年,蒙古準噶爾部入侵西藏,1720 年西藏向清政府求援,1724 年擊退蒙古人 後,雍正皇帝派遣「駐藏大臣」入藏,直至辛亥革命清朝覆滅,185 年間從未 間斷。為求有效治理藏區,乾隆 57 年(1792 年)更頒佈了《欽定藏內善後章 程 29 條》,明訂清朝對西藏擁有多項至高權力,包括認定包括達賴、班禪在內 的西藏主要活佛的轉世靈童、管理西藏的進出境、監督西藏造幣、發放藏軍兵. 政 治 大. 餉、審查達賴及班禪的收支、決定稅收及免役、處置罪犯等等。這也是目前史. 立. 學家對「中國領有西藏主權」的最有力說法。即使如此,因西藏高原生活條件. ‧ 國. 學. 極端惡劣,清廷始終有「無人進藏」之苦惱,駐藏大臣往往推託不就,即使勉. ‧. 強赴任,也因語言不通、又無足夠親兵及辦事人員,因此始終被架空(王力 雄,2009:44-45)。. er. io. sit. y. Nat. 王力雄在其著作《天葬》中,用「接口」來比喻清代駐藏大臣制度,如果. al. n. v i n Ch 西藏的本地統治者——達賴喇嘛與嘎廈政府——完全服從清朝治理,則可說清 engchi U 朝領有西藏主權;若西藏只在外交、國防方面不敢違抗,則可謂領有「宗主 權」;但當清朝國力衰微,西藏完全將「接口」置之不理時,那就什麼權力都 談不上了。於此觀之,「主權」是一個西方的概念,而在以「禮」為主的東方 式關係中,雙方只需維持禮數周到,即無需將彼此的關係形式化。《西藏生與 死》作者董德尼亦指出,所謂「獨立」、「主權」、「宗主權」,這些都是亞 洲本不存在的觀念,這 19 世紀才由英國殖民勢力所引進的,因此要在事隔兩百 年後再去追認,並不是件很容易的事(董德尼,1994:100)。. 13. DOI:10.6814/THE.NCCU.EMA.008.2018.F05.

(22) 事實上,若以西藏地廣人稀、山川阻絕、宗教派系複雜、政治思維薄弱、 封建部落組織鬆散且各擁其利益的歷史背景而論,其「生命共同體」之概念模 糊,亦未有過「獨立」之政治自覺;另一方面,西藏無論在種族血統或語言文 字、政教合一與神權統治制度上,均與中原各族相去甚遠,漢化程度極低,要 融入中國亦極為困難。然而,近百年來,中國軍隊兩度侵藏,激發了藏人的獨 立意識,「可以說,藏族的民族國家意識恐怕是拜中國的刺刀與槍口之賜才產 生的,在西藏歷史上,這還是第一次(林照真,1999:354)。」. 政 治 大. 近代中國軍隊長驅入藏,第一次是在清朝末年,其過程極為曲折複雜,除. 立. 了清廷本身的顢頇傲慢外,近代殖民強權——英國——的黑手逐漸逼近並從中. ‧ 國. 學. 操弄,亦是驅使中藏歷史關係生變的重要因素。而十三、十四兩代達賴喇嘛接. ‧. 連出亡並接受英殖民國印度之庇護,一方面顯示西藏作為無主權政治體的忍辱 不堪,一方面亦可瞭解中共為何將「西藏獨立」斥為「西方帝國主義陰謀」的. y. Nat. er. io. sit. 心結由來(林照真,1999)。. al. n. v i n Ch 不僅英國虎視眈眈,北方的俄國也同樣視西藏為可欺的肥羊,兩強相爭, engchi U 讓清廷意外地保有了對西藏的「最高權利」。1904 年(光緒 30 年),英軍自 殖民地印度揮軍入侵西藏,十三世達賴逃亡外蒙古,統帥英軍榮赫鵬上校(F.E. Younghusband)遂逼迫西藏 3 大寺寺長簽訂了《拉薩條約》,但條約送至北京 後,清廷堅不應允,不僅廢黜十三世達賴喇嘛,並派員至印度與英國談判,又 於 1906 年重訂《中英續訂藏印條約》,英國在此重新承認了中國在西藏擁有最 高權利,並要求中國保證不允許其他外國勢力(指俄國)進入西藏。王力雄比 喻,當時的情況有點像兩個勢均力敵的強盜,都不願寶物落在對方手中,只好 承認寶物屬於一個「弱小的第三者」(王力雄,2009:77)。 14. DOI:10.6814/THE.NCCU.EMA.008.2018.F05.

(23) 中英訂約後,英軍撤出,十三世達賴喇嘛欲重返西藏,但由川滇邊務大 臣、有「殺人王」之稱的趙爾豐(漢族)率領的清軍卻已先一步佔領康區並實 行直接統治,逼得十三世達賴喇嘛只好二度出亡,此次反而是在英國統治下的 印度境內得到了庇護。達賴抵達印度後,多次發送電報請求滿清政府撤軍,但 清廷不僅不予理會,反倒再度廢黜了達賴的封號與職務。從此十三世達賴喇嘛 不再與清廷交涉,西藏的獨立意識也自此萌芽(林照真,1999)。. 1911 年,清朝覆滅,民國伊始,達賴喇嘛在印度簽署「聖地佛諭」,其中. 政 治 大. 表明「此雪山之域為觀世音教化之地,我根據歷輩達賴喇嘛的規矩,作為全部. 立. 政教的主人而屢行……」,顯見在接觸到世界思潮與西方文明、並和英國政府. ‧ 國. 學. 密切互動後,其政治意識已受啟蒙,不僅隨後返藏倡議政治改革,獨立思想亦. ‧. 明顯抬頭。1912 年,原清廷在拉薩的駐軍進攻色拉寺,招到寺僧與在拉薩的康 巴人的強烈反抗,揭開了西藏僧俗驅逐中國軍隊的序幕。該年達賴返藏,發表. y. Nat. er. io. sit. 著名之新政改革「水牛年文告」,其後中華民國大總統袁世凱派員前來安撫懷 柔,並宣布恢復達賴喇嘛的尊號與職務,卻遭達賴以「我就是西藏的統治者」. n. al. 而予以拒絕。. Ch. engchi. i n U. v. 藏人親英國及印度而忌憚中國,可以「麥克馬洪線」爭議為証:1914 年, 中、英、藏三方代表在印度北部的西姆拉,針對英屬印度與西藏長期以來邊界 問題進行商會。會議期間,英方代表麥克馬洪與親英的西藏代表夏扎‧班覺多 吉,背著民國中央政府私下用秘密換文的形式,在地圖上劃了一條實際長達 850 英里的邊境線,把原屬中國、共 9 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劃入印度。這條由英 殖民者一手操縱、任何中國政府、任何政黨都未予承認的「麥克馬洪線」,在 草約簽署近半世紀後(1962 年)引發了中印戰爭,此戰役以中共大勝後卻考量 15. DOI:10.6814/THE.NCCU.EMA.008.2018.F05.

(24) 後續補給困難突然退讓,但爭議迄今未解(王力雄,2009:134-135)。. 1933 年,十三世達賴喇嘛去世,加上藏軍的「傳統派」與「西化派」扞格 日深,藏軍逐漸沒落,國民政府又多予懷柔,雙方均無力橫生事端,中藏關係 趨於穩定。在此期間,西藏名義上仍奉國民政府號令,包括十四世達賴喇嘛之 就職乃經由蔣介石總統頒令批准,國民政府亦設有「蒙藏委員會」並自始至終 堅稱領有西藏主權。而現實上,西藏政府(稱為「噶廈」)擁有完全之自治 權,西藏也擁有國際法定義下的「國家地位」(statehood),即擁有自己的土地與. 政 治 大. 人口,一個有效行使職權的政府,獨立的內政與外交權限。中藏之間無重大之. 立. 權利衝突,雙方亦安於此種介乎「檀越」(施主與受施人之關係,或可視為宗. ‧ 國. 學. 主國與屬國)與「從屬」(直屬管轄)之間的模糊關係中。. ‧. 易言之,清末第一次中國軍隊入藏與英國的從中播弄,導致獨立意識隨同. y. Nat. er. io. sit. 開放改革的現代思潮在藏人菁英階層中萌芽,並隨著十三世達賴喇嘛的去世又 漸趨淡薄;至於藏獨意識真正在一般藏民心目中普及,則肇因於第二次、即中. al. n. v i n Ch 共解放軍的大舉入藏(林照真,1999),此一過程涉及另一西方霸權國家—— engchi U 美國,將於本節第二部分詳述之。. 貳、中美交鋒——1949 年之後. 美國與西藏之關係始自 19 世紀末葉,多位美國人以傳教、探險或經商名義 入藏,而首先具官方身份入藏者,則是 1884 年來華擔任美國使館二秘的 William Woodville Rockhill,他提出「西藏是中國宗主國的屬地」、中國領有西 藏「宗主權」(suzerainty)而非「主權」(sovereignty)之說,對美國早期的 16. DOI:10.6814/THE.NCCU.EMA.008.2018.F05.

(25) 西藏政策有「定調」的決定性影響,並成為日後藏獨的立論基礎(李曄、王仲 春,1999)。. 1942 年二次大戰方酣,當時由於緬甸失陷,遠東戰區重要補給線滇緬公路 被切斷,國民政府決定修築一條從印度通過西藏到雲南的公路,並得到美國支 持。兩名負責勘查地形的美國戰略情報局(OSS,即 CIA 之前身)軍官,帶著 羅斯福總統致達賴喇嘛(當時年僅 8 歲)的信和禮物抵達拉薩。當時噶廈政府 再次希望轉達西藏的自由與獨立地位,但羅斯福總統考量與中國的同盟國關. 政 治 大. 係,於是採取了雙重策略,一方面向中國再次保證「美國銘記不忘中國政府早. 立. 就公言對西藏擁有宗主權,並早就聲明中國憲法把西藏列為中華民國領土的組. ‧ 國. 學. 成部分。對這兩種聲言美國政府從未提出過異議。」另一方面,美國又致贈噶. ‧. 廈無線電台和無線電收發器等,不經國民政府而直接與噶廈建立了官方關係 (李曄、王仲春,1999)。. er. io. sit. y. Nat. 國共內戰期間,美國因擔心國民黨有可能丟掉中國,在「防堵共黨勢力擴. al. n. v i n Ch 張」的最高原則下,一度考慮承認「西藏獨立」並在國務院引發激辯,但美國 engchi U 政府最後選擇暫時觀望。1949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人民解放軍隨即挺進 甘肅和青海,並兵臨西藏地區邊界。11 月 4 日,西藏自治政府(嘎廈)向英、 美、印度及尼泊爾等 4 國政府求援,並特別請求美國向聯合國轉達並協助西藏 實現加入聯合國的申請。當時印度已獨立(1947 年),英國國力亦已衰微且撤 出遠東地區,因此「愛莫能助」(林照真,1999:60)。美國的反應亦相當絕 決,甚至拒絕接見西藏代表。究其原因,一是美國駐印度使館的外交人員判斷 形勢「十分悲觀」,「現在什麼武器對西藏來說都無濟於事了」,二是考慮到 已撤退來台的中華民國政府從未放棄西藏主權,此時美國若承認西藏獨立,對 17. DOI:10.6814/THE.NCCU.EMA.008.2018.F05.

(26) 國民政府來說是「不適當的」;至於加入聯合國之事,當時中華民國與蘇俄兩 國均為擁有否決權的安理會成員,絕無可能讓西藏以獨立國家身份加入。此外 亦考慮若貿然承諾援助西藏,將情況更形激化,可能導致解放軍立即入藏掃蕩 (FRUS,1949, IX:1087-1088,英國外交部檔案,371/76314,英國駐印高級專 員致英聯邦關係部的電報,1949 年 11 月 8 日,轉引自李曄、王仲春:60)。. 噶廈見獨立意圖受挫,內部意見也分成兩派,一是謀劃仿照十三世達賴, 將十四世達賴喇嘛帶出國外,另立西藏「流亡政府」,另一則為接受中國的. 政 治 大. 「和平解放」。1950 年 10 月,解放軍在東藏總督阿沛‧阿旺晉美的棄守下攻. 立. 入昌都,入藏行動正式展開,噶廈無奈之下只好談判求和。1951 年 5 月 23. ‧ 國. 學. 日,中國與西藏代表阿沛就「解放西藏」問題,簽訂了「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 ‧. 地方政府關於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簡稱「十七條協議」,第一條開宗 明義表示:「西藏人民團結起來,驅逐帝國主義侵略勢力出西藏,西藏人民回. y. Nat. er. io. sit. 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祖國大家庭中來。」其餘重要條約還包括中國同意西藏自 治,但同時西藏應協助解放軍入藏,此即為最早的「一國兩制」精神。當時西. al. n. v i n Ch 藏被稱為「陸上台灣」,「解放西藏」和「解放台灣」並列為解放軍的兩大要 engchi U 務,亦是共產黨對抗西方勢力的重要象徵,不容失敗(林照真,1999)。. 當時西藏政府雖有獨立之意,並派員頻繁往返印度與美方聯繫,然而真正 逼迫達賴出亡與西藏爆發集體武裝「抗暴」的,仍是中共逐漸變調的治藏政 策。據林照真《喇嘛殺人》中記載,1950 年解放軍初入藏時,處處付給藏民超 額工資,並以超低價格向藏民出售白糖、磁碗,再以超高價格向藏民購買羊 毛、牛皮等什貨,故藏民有句話說「共產黨像父母,大洋多得像下雨」。然而 之後就如俗諺所說,「中國人的政策是濕牛皮帽子,越乾越累」。當解放軍大 18. DOI:10.6814/THE.NCCU.EMA.008.2018.F05.

(27) 量入藏掌握權力後,不僅再也不給錢,且因軍糧及軍費不足,處處徵調搶購, 導致拉薩物價飛漲,民怨沸騰。. 其後共黨在全中國掀起「三反」、「土改」等所謂民主改革運動的腥風血 雨,曾獲「一國兩制」保證的西藏也終而無法倖免。1955 年,「民改」在藏區 展開,面臨批鬥的貴族與僧侶號令中下階層藏民群起反抗,大規模的漢藏駁火 處處可見,感覺被欺騙的達賴喇嘛在其自傳《流亡中的自在》中表示,自此他 就「將毛澤東的話看成彩虹──美麗,但沒有實質」,他對中共或漢人的信任. 政 治 大. 也完全瓦解(達賴喇嘛,1990:132)。. 立. ‧ 國. 學. 由於民改摧毀藏族傳統宗教與文化的手段實在太激烈,如強迫給喇嘛「配. ‧. 女人」、強迫喇嘛屠宰牛羊、把「大藏經」拿去施肥、把唐卡拿去做鞋等,稍 有不從者即施予批鬥酷刑,部分同情藏族之解放軍官因此向毛澤東建言要求. y. Nat. er. io. sit. 「放緩改革」,卻反被毛澤東以「思想叛黨,有意擴大西藏地區艱苦,出賣祖 國邊疆領土,密謀組織小團體」等罪名整肅。在當時的宣傳中,也普遍可見中. al. n. v i n Ch 共將亂局歸咎於「西藏統治集團中有一小撮分裂主義份子和國民黨特務、帝國 engchi U 主義勾結在一起……」(林照真,1999),這種高壓統治基調在中共治藏政策 中持續至今,也埋下了迄今每隔幾年就要爆發一次「拉薩事件」的伏筆。. 中共高壓統治是迫使西藏尋求獨立的最大推力,另一方面,美國中情局眼 見局勢發展「符合美國利益」,遂展開策動達賴喇嘛的行動,企圖趁勢將西藏 拉向西方。美國中情局的行動,包括在西藏邊境建立諜報網,教育中心台,及 多家被中共指控為秘密基地的醫院,提供並空投武器,並在科羅拉多州等地培 訓藏民(多為喇嘛)抗暴,還在尼泊爾木斯塘建立了藏軍游擊隊基地等等。其 19. DOI:10.6814/THE.NCCU.EMA.008.2018.F05.

(28) 最受矚目的行動,首推 1959 年 3 月 10 日拉薩發生暴動,達賴喇嘛於 17 日開始 的「離奇的出逃」(李曄、王仲春,1999:73)。. 關於 1959 年 3 月 10 日「西藏抗暴日」的緣由,迄今眾說紛紜,導火線應 是中國軍區「邀請」達賴喇嘛去「看戲」,而擔心達賴會遭到扣押的民眾聞訊 則湧到達賴駐錫的羅布林卡宮(夏宮),眼見民眾越聚越多,情勢將要失控, 為了怕被中共藉機扣押或殺害,24 歲的達賴喇嘛決定出逃,原本還不確定要去 哪裡,出逃翌日才決定前往印度,過程中狀況百出,純樸的藏民游擊隊騎馬簇. 政 治 大. 擁在達賴周圍,既無法守密也無法保持安靜,沿途處處可見解放軍卻一路無. 立. 事,7 天後安抵印度,隨後跟隨達賴腳步出亡印度的藏民更多達 10 萬人。而達. ‧ 國. 學. 賴出逃兩天後,拉薩全城陷入烽火,解放軍狂轟濫炸下,藏民死傷逾數萬人。. ‧. 對藏民而言,他們自認達賴成功出逃是一次「三寶佑護」的大勝利,但在. y. Nat. er. io. sit. 中國卻有著「故意放人」的完全不同的版本。如曾在西藏軍區任職的吉柚權在 其著作《西藏平叛紀實》中指出,當時中方的策略是「軍事上採取守勢,政治. al. n. v i n Ch 上採取攻勢,以分化上層,教育下層,如果他們逃走時,我軍一概不要阻擋。 engchi U 無論去山南、去印度,讓他們去。毛澤東對噶廈叛亂集團外逃敞開大門。」書 中同時提到,從達賴出亡之日開始,蘇聯老大哥即將衛星不斷調整在西藏上空 飛行,讓中共全盤掌握達賴的動向(王力雄,2009:194);前香港新華社社長 許家屯亦在回憶中提到,毛澤東之所以放人,是因為「達賴在藏人心中是活 佛,活抓固然不好處理,擊斃更是不妥(林照真,1999:47)。」. 達賴出逃,一路隨行監視的,除了中共解放軍和蘇聯衛星外,還有美國 CIA 的特派員隨時將達賴行程以無線電告知華盛頓當局,CIA 甚至準備了一種 20. DOI:10.6814/THE.NCCU.EMA.008.2018.F05.

(29) 適合在西藏稀薄空氣中飛行的運輸機,隨時為達賴喇嘛一行人空投他們所需的 物資。美籍作家普羅迪曾指出,「如果沒有中央情報局,達賴喇嘛永遠無法被 救走(引自李曄、王仲春,1999:73)。」. 美援對西藏抗暴行動固然大有助益,但美國其實另有算盤。根據 J. K. Knaus(2000)所著《冷戰孤兒:美國與西藏為生存的抗爭》,當時 CIA 雖投 注心力在尼泊爾木斯塘建立西藏游擊基地,但美國和游擊份子的目標卻不盡相 同——藏民是為獨立而戰,美國則旨在擾亂中國人民解放軍的通訊和行動,截. 政 治 大. 獲秘密資料,並在西藏內部製造不安,以便將大量的解放軍箝制於此。如果西. 立. 藏因此取得了獨立最好,但這決不是 CIA 的直接目的(引自程早霞,2007)。. ‧ 國. 學 ‧. 而達賴喇嘛在其自傳中也不諱言,出逃當時的確有位攜著摩斯發報機的 CIA 特工一路發電報,但「他到底聯絡的是誰,我到現在都還不知道。」他並. y. Nat. er. io. sit. 表示 1969 年美國有意和中共建交後,就強迫藏民游擊隊解散,許多人(包括達 賴自己)都有被背叛、被出賣的感覺,少數幾位游擊領袖竟寧可刎頸自殺也不. al. n. v i n Ch 願離開,令欲勸他們撤守的達賴喇嘛「萬分徬徨」(達賴喇嘛,1990:225)。 engchi U. 美國中央情報局的介入,使本應隨著達賴出亡而逐漸平息的西藏騷亂又延 續了 10 年之久,也間接讓藏人的獨立意識更生根鞏固、難以消弭。這對中共治 藏固然是一大阻撓,藏人也因此付出莫大的犧牲。在答覆 CIA 副局長對「美國 援助西藏」一事有什麼評價時,最早背著達賴喇嘛和美國搭上線的達賴二哥嘉 樂頓珠忍不住說,「這個代價太大了,美國人說要幫我們的忙,答應了我們的 事情,最後不管是政治也好,武器方面也好,通通都沒有做到,更因此驚動了 中國共產黨派大軍來鎮壓,這不是開玩笑嗎?西藏死了很多人,又讓我們西藏 21. DOI:10.6814/THE.NCCU.EMA.008.2018.F05.

(30) 人一千年來辛苦建立的宗教文物,通通都燒掉了,這代價太大了!」嘉樂還 說,美國人在整個過程中都只給口頭承諾,從不曾給書面承諾。對於這段歷 史,藏人曾向美國保證絕不外洩,但現在隨著時間與國際局勢流轉,這段往事 在美國與西藏都已開始解密。藏人俯思既往,心中都有許多感慨(林照真, 1999:316)。. 參、改革開放後的中美西藏角力. 政 治 大. 回顧二次世界大戰後至 1960 年代末期的美國「涉藏」行動,其目的主要有. 立. 二,即「反共反華」與「遏制中國」(劉瑞生,2008)。及至 1960 年代末期,. ‧ 國. 學. 毛澤東開始向西方世界——特別是美國——伸出友誼之手,美國在「聯中制. ‧. 俄」的大戰略需求下亦立即抓住機會,1971 年國務卿季辛吉密訪大陸、中華民 國退出聯合國,次年尼克森正式訪問中國,美、中友好同盟逐漸成形,西藏在. y. Nat. er. io. sit. 政治上的利用價值也隨之滑落。. al. n. v i n Ch 儘管如此,西藏的「香格里拉」聖境形象一直深植在西方人心目中,如美 engchi U 國著名藏學家譚‧戈倫夫所言,「事實上它儼然已成為控制我們精神的 DNA 的一部份」 (Orville S., 1999),加上達賴喇嘛及多位法王歷年來走遍全球弘 揚佛法,並成為全球菁英階級公推的精神領袖之一,不僅著作流傳甚廣,西藏 流亡政府亦在全球各地,包括美國的紐約與華盛頓、英、法、瑞士、匈牙利、 墨西哥、日本、澳洲及台灣等地均設有以各種名目成立之辦事處,西藏問題已 被成功轉化為國際問題,西藏文化與宗教亦已成為全球之可貴珍寶。. 在中國方面,1976 年毛澤東去世,文革結束,其後中共總書記胡耀邦在視 22. DOI:10.6814/THE.NCCU.EMA.008.2018.F05.

(31) 察拉薩所謂的「反帝公社」的居民住房後,表示要加大中央援助西藏的撥款力 度,包括修復重要寺廟,修建拉薩機場及公路、鐵路等,隨著交通情況改善, 西藏的旅遊業逐漸發展。1979 年鄧小平實施經改,西藏逐漸繁榮,而藏人可以 在聲明接受中國統治,並且表態譴責達賴喇嘛的情況下,獲准奉行傳統宗教。 這樣的懷柔作法導致很多藏人菁英態度軟化,甚至達賴本人也從早年的獨立傾 向轉為以自治為主。. 在自傳中,達賴喇嘛雖未清楚敘明此中轉折,但指出 1988 年 6 月他在薩爾. 政 治 大. 斯堡演說中表示,「在某種特殊情況下,西藏可與中共保持關係,由北京指揮. 立. 它的外交與國防」(達賴喇嘛,1990:308),雖然該演說中他仍強調歷史上的. ‧ 國. 學. 西藏獨立地位,控訴中共於 1949 年以武力侵犯西藏後的種種高壓統治,但其政. ‧. 治主張之大幅轉變--「在經過人民同意的法律基礎上成為一個民主的自治 體。這個政體將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聯盟」──仍令各界矚目(董尼德,1994:. er. io. sit. y. Nat. 332)。. al. n. v i n Ch 自 2002 年開始派出代表團與中共展開談判後,達賴喇嘛「要求高度自治但 engchi U 不尋求獨立」的立場更加明確,而在 2008 年 6 月推出的紀錄片《達賴 10 問》 中,他又再次重申,「我並不追求與中國分離,而堅持中道的方式,也就是西 藏仍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之內,也同時享有高度自治,並堅信此作法對西藏及中 國人都是有利的。我們西藏人可藉助中國的援助發展西藏,而同時保有自身的 獨特文化,包括宗教和精緻的環境。透過和諧地解決西藏問題,這也有助於西 藏的統一與安定。」此紀錄片推出時機恰在「3‧14」拉薩事件之後,達賴此 說幾已確認其「高度自治而非獨立」之立場不再有轉圜或動搖的餘地。. 23. DOI:10.6814/THE.NCCU.EMA.008.2018.F05.

(32) 儘管如此,從 2002 年迄今,中藏談判已進入第 9 輪但卻毫無實質進展,也 未簽署任何協議,年輕的海外藏人已因不滿達賴所謂的「中道」(中間路線) 而開始鼓譟(《紐約時報》,2008.3.15:World/Asia);而美國對西藏流亡政府 的大力支持,則是西藏分離主義者的重大支柱,至今仍隱隱然牽動著中、藏關 係。. 中國學者郭永虎指出,美國於 1960-70 年代一度因「聯中制俄」的政策所 需而「背棄」西藏,不過在 1980 年代末期柏林圍牆倒塌、冷戰結束前後,情勢. 政 治 大. 又有轉變。已成單極霸權的美國不再需藉助中國,於是在人權外交政策上提出. 立. 了「新干涉主義」,並加大其在全球推廣美式「自由民主」的力度,不但標榜. ‧ 國. 學. 「捍衛人類普世價值」,更主張「人權高於主權」、「主權有限論」,其中西. ‧. 藏問題尤為其捍衛之焦點,而此次的聲援者則從美國政府轉移為代表民間發聲 的美國國會。尤其 1987-1989 年拉薩連續發生多起騷亂事件,為美國通過立法. y. Nat. er. io. sit. 干涉西藏事務提供了藉口;1989 年又爆發「天安門事件」,中共遭國際社會集 體抵制,也就在這一年年底,達賴喇嘛獲得諾貝爾和平獎(郭永虎,2008:. n. al. 108)。. Ch. engchi. i n U. v. 郭永虎根據《美國國會議事錄》(Congressional Record)做統計,從 1987 年 5 月美國眾議員羅斯首度提出後,截至 2006 年,美國國會共提出了超過 200 個涉藏立法「議案」,主要內容可分為(一)直接干涉西藏事務,如攻擊中國 在西藏的計畫生育政策,(二)以「西藏人權」為藉口制裁中國,(三)加大 對「藏獨勢力」的援助等,其中完成立法程序並經美國總統簽署成為「有約束 力的法律」者雖不到 20 條,但卻產生了不少實質結果,例如美國國會內部成立 了一個機構 CECC(Congressional-Executive Commission on China),以持續監 24. DOI:10.6814/THE.NCCU.EMA.008.2018.F05.

(33) 督中國人權狀況,其中西藏乃為主要聚焦點(郭永虎,2008)。. 在林林總總由美國國會所提出的「涉藏議案」中,最具殺傷力的,首推有 關「西藏地位」的立法。事實上,1980 年代末期冷戰結束後,美國內部在所謂 的「西藏地位」問題上始終存在著不同立場,不僅和達賴喇嘛本人的宣示常有 扞格,甚至美國國務院和美國國會也常各行其是,口徑不一。例如 1997 年美國 國務卿亞太事務助理代言人貝德(Jeffrey Bader)曾在聽證會上發表聲明指出, 美國認為西藏作為一個自治區,是中國的一部份;美國自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 政 治 大. 開始,就認為中國對西藏享有主權。另一方面,美國國會則從 1991 年開始通過. 立. 立法,公開挑戰中國對西藏的主權地位。如眾議員吉爾曼等人曾分別提案,認. ‧ 國. 學. 為西藏(包括四川,雲南,甘肅和青海藏區)是「被佔領國家」,其真正代表. ‧. 是達賴政府。這些提案雖然從未被美國政府認可,但卻帶動了英國國會跨海跟 進,英國下議院也於 1992 年由 131 名聯合議員簽署動議,稱西藏為「被佔領的. y. Nat. er. io. sit. 國家」(郭永虎,2008:109)。. al. n. v i n Ch 近年美國國會對西藏議題的重大勝利,則是 U 年 9 月 30 日由布希總統 e n g c h i 2002 正式簽署的《2002 年西藏政策法案》。這項集大成的法案聲稱「表達美國政府 以充分的信念支持保護西藏人民的文化、宗教和民族自治的努力」,也是達賴 政府多年來「西藏問題國際化」政策的具體實現。2006 年,長年鼓吹「西藏問 題國際化」的民主黨南希‧佩洛西成為眾議院議長後,美國國會在此議題上的 態度更顯強硬,2008 年「3‧14」拉薩事件發生後一週內,佩洛西即火速趕往 印度德蘭沙拉會見達賴喇嘛,此舉固然讓藏人興奮不已,卻也成為中共指控外 國勢力「涉藏」的又一次藉口(《人民日報》海外版,2008.4.8:要聞)。. 25. DOI:10.6814/THE.NCCU.EMA.008.2018.F05.

(34) 儘管美國國會迄今仍不乏強力支持西藏流亡政府者,但隨著「911」恐怖攻 擊事件發生,美國於 2003 年入侵伊拉克而深陷泥淖後,美國的國際聲望大幅下 墜,且在人權與世界領袖之道德高度上均已備受質疑,加以後續揮兵阿富汗, 美國國力與軍力更被大幅牽制,實已無力和中國交惡。如「3‧14」拉薩事件 後,國際社會一片撻伐聲中,美國財政部長鮑爾森仍於 4 月初訪問中國,並為 兩國 6 月在華府的戰略經濟會議鋪路,完全不復當年「天安門事件」後全力抵 制的強硬態度。而「3‧14」拉薩事件雖讓中國形象大壞,但接著四川大地震、 北京奧運等重大事件,中共都展現了有效治理的能力,反倒其後美國爆發一連. 政 治 大. 串金融危機牽連全球,至今餘波未平。在中、美勢力明顯消長的大背景下,是. 立. 否牽動西藏的未來,值得觀察。. ‧ 國. 學. 中美關係與媒體交鋒事件. ‧. 第二節. sit. y. Nat. n. al. er. io. 本章第一節詳述西藏問題國際化之來龍去脈,此節則概述中美關係並聚焦. i n U. v. 於中美歷來之重大媒體交鋒事件,而「3‧14」拉薩事件新聞戰亦應置於此一脈 絡下理解之。. Ch. engchi. 現代中美關係約可分為 3 次轉折(溫恰溢,2008)。其一為 1971 年美國國 家安全顧問季辛吉秘訪中國,為冷戰中期之「聯中制俄」政策揭開序幕,此時 雙方互有盤算互相依存,美國更不惜與台灣斷交以顯示其與中共關係正常化之 決心。. 其二為 1990 年代初期,蘇聯共產政權一夕崩解,柏林圍牆倒塌,冷戰結. 26. DOI:10.6814/THE.NCCU.EMA.008.2018.F05.

(35) 束,美國成為「世紀超強」,「聯中制俄」已無戰略價值,加以之前 1989 年天 安門事件震驚全球,美國對華政策亦重新定位,並大體在「圍堵政策」(保守 派)、「交往政策」(中間派)與「全球化政策」(自由派)中搖擺(李金 銓,2004;溫恰溢,2008)。此 3 種取徑看似不同,實則均以中共為假想敵, 企圖以民主世界資本主義領導者之姿,以「和平演變」方式徹底剷除中國此一 全球共產專制政體之殘存勢力。. 其三為 2001 年「911」恐怖攻擊事件後,美國深陷「反恐」泥淖,亟需中. 政 治 大. 國在政、經及軍事各方面予以支援合作,加以中美齟齬焦點之一的台灣,在陳. 立. 水扁主政期屢以挑釁手法激怒中共並挑戰美國容忍底線,導致美國對台傾斜政. ‧ 國. 學. 策逐漸轉向,接著馬英九政府上台,兩岸復談,台海間已無交戰之虞,中美關. ‧. 係更形穩定。. y. Nat. er. io. sit. 然而,中美衝突點減少,未必代表美國已放下戒心,在謝淑麗(Susan L. Shirk)所著《脆弱的強權》(2008)一書中,對於中國崛起充滿戒心,也不斷. al. n. v i n Ch 質疑:中國是否將威脅美國獨大地位?中國是否將挑戰美國所主導的國際規範 engchi U 與遊戲規則?對美國這單極結構下的唯一超級強權而言,中國之崛起將始終是 芒刺在背。. 至於中國對美政策,李金銓指出,整個 1980 年代直至 1989 年天安門事件 發生前,中國是傾向擁抱西方價值的。當時中國知識份子和黨內高層的「改革 派」官僚結成聯盟,運用媒介討論一系列公眾議題,諸如思想解放、經濟開 放、政治改革、新聞自由等,並以西方尤其是美國的經驗作為參照,但這種啟 蒙氛圍在天安門事件後即全盤翻轉,一連串的中美媒體交鋒新聞戰也就此開打 27. DOI:10.6814/THE.NCCU.EMA.008.2018.F05.

(36) (李金銓,2004)。 天安門學生民主運動鬧得最厲害時,北京大學生們在天安門廣場上豎立了 一座高達 7 公尺的「自由女神像」作為精神象徵,以致鄧小平認定華盛頓是 89 民運幕後黑手,並以「捍衛國家主權」作為解放軍鎮壓的理由之一(謝淑麗, 2008)。. 正由於民運時解放軍入城屠殺手無寸鐵的學生,引起了人民反感,中共當 局「意識到鎮壓行動徹底毀掉了共產黨統治最後的、傳統的合法性基礎,」因. 政 治 大. 此領導階層以兩個方向誘轉民心,一是大力推動經濟自由化,讓憤怒青年可以. 立. 轉以追求物質財富為目標,另一個則是企圖抓住民族主義的話語,改以「愛國. ‧ 國. 學. 主義」在媒體宣傳包裝,以重建共黨政權的合法性。在這種情形下,自文革後. ‧. 原已較少出現的「霸權」一詞,又逐漸頻繁出現在媒體上(李金銓,2004)。. y. Nat. er. io. sit. 1990 年代中期之後,中國民族主義之火越燒越旺,95 年美國准許「台灣總 統」李登輝訪美,對中國無疑是個羞辱,引發媒體大肆批判,認為美國意圖利. al. n. v i n Ch 用台灣這顆棋子來圍堵中國,削弱中國,其結果則是引發兩岸飛彈危機(謝淑 engchi U 麗,2008)。也就在那一年,以「反西方」、「反美國」為主旨的《中國可以 說不》和《妖魔化中國的背後》兩書狂銷,並引出一系列續集。這種狂熱在 1999 年 5 月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被炸、2001 年中美軍機在南中國海相撞時達 到了沸點(李金銓,2004)。. 根據謝淑麗之說,1999 年南斯拉夫中共大使館被炸事件的確是美軍擺的一 大烏龍,但當消息傳出,中國瞬間民怒沸騰,中共領導人在事態未明朗前,也 只好順勢將這股怒氣引導到美國人身上。官方傳媒從一開始就咬定美軍是故意 28. DOI:10.6814/THE.NCCU.EMA.008.2018.F05.

(37) 的,是「厚顏無恥」、「野蠻」,《人民日報》則以頭版痛斥這次攻擊是「八 國聯軍鎮壓義和團的重演」,且任憑美國總統、國務卿及軍方高層一再道歉解 釋都充耳不聞,還指示大學準備交通車,將憤怒的學生載到美國大使館外抗 議。只有遠離北京的《南方週末》稍微有所保留,認為除非「北約瘋了」,否 則實在沒有理由無端地蓄意轟炸中國大使館,並呼籲民眾要理性看待美國(謝 淑麗,2008)。. 這件事儘管沸沸揚揚,但其實中共深知民族主義是危險的兩面刃,仇外情. 政 治 大. 緒一旦被挑起,若處理不當被視為「軟弱」,則民眾怒氣將回頭反噬當局,甚. 立. 至危及政權,加以正值「五四」80 週年及「六四」10 週年的敏感時刻,當局更. ‧ 國. 學. 是戰戰兢兢,所幸此事因對錯分明,且美國姿態極低,不僅一再道歉並允諾賠. Nat. y. ‧. 償,中共有了下台階,遂讓整樁事件逐漸落幕。. er. io. sit. 謝淑麗指出,南斯拉夫大使館事件後,中共開始學習危機管理,並嘗試疏導 民怨。1999 年底,領導人指示黨屬中宣部淡化大眾媒體的反美言論,以免危及. al. n. v i n Ch 中國穩健的外交政策。此舉雖招致民眾以電子郵件、電話及網路大肆批判,但 engchi U 的確收到若干效果,以「冷靜觀察,沈著應付」為處理國際事務的新原則也開 始建立。然而之後的一段插曲,仍足以顯示中美兩國輿論界敵意難解的程度。. 2000 年 7 月,前美國國防部長訪問中國當天,中共喉舌英文版《中國日 報》竟以頭版頭條——「美國是世界和平的威脅」作為歡迎詞。隨後科恩在北 京國防大學演講時還以顏色:「將美國形象霸權化,並將其描繪成一個企圖支 配世界、企圖遏制與主宰中國的國家是絕不真實的……然而,這類報導卻不斷 在中國媒介中出現,這只會在我的國家引起負面的反應。」此番交雜自我辯解 29. DOI:10.6814/THE.NCCU.EMA.008.2018.F05.

(38) 與指責對方的坦率直陳,換來的是幾天後《中國日報》再一次針鋒相對,並指 責美國媒體不應「妖魔化中國媒介」(李金銓,2004)。. 緊接著 2001 年中美南海撞機事件,則激起了雙方政府與輿論交鋒的另一高 潮。當年 4 月 1 日,美國一架軍用偵察機載著 24 名機員,飛往距海南島南方 70 海里的國際海域從事例行任務,結果和升空攔截的解放軍噴射戰鬥機擦撞, 戰鬥機墜海,飛行員喪生,美國偵察機也嚴重毀損迫降在海南島的空軍基地, 機上全體機員遭中共扣留長達 11 天。. 立. 政 治 大. 和南斯拉夫大使館事件一樣,軍機擦撞事件發生後,中共領導人在資訊尚. ‧ 國. 學. 未全盤明朗前,為了避免「示弱」危及內部權威,於是把話講得太快、太強. ‧. 硬,如宣稱美國派出「間諜飛機」侵犯中國主權等,以致隨後陷入了「承諾陷 阱」。不過中共的反應仍有進步:為防止反美示威潮再度湧上街頭,政府下令. y. Nat. er. io. sit. 各大學當局設法將學生留在校園裡。向來強硬的共黨中宣部指示媒體要節制報 導,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則向媒體編輯簡報了事件始末,協助他們瞭解這是一起. al. n. v i n Ch 飛航事故而非蓄意攻擊的行為。甚至當布希總統及太平洋軍區司令部萊爾發表 engchi U 盛氣凌人的聲明時,新華社刻意未加以披露。中共領導人則指示由外交部官員 (而非解放軍)接手主導對美交涉。而整個事件也在中國收到美國的書面聲 明、為「未經許可侵入中國領空而降落在海南島」深表歉意,並將美國軍機解 體運回後告一段落。. 這一年稍晚,紐約發生「911」恐怖攻擊,改變了世界局勢,也挽救了中美 關係。為求結盟反恐,也為了出兵伊拉克後已無餘裕可承受其他地區的軍事危 機,故美國重新「需要」中國,整個政治及輿論氛圍也悄悄轉變——美國不再 30. DOI:10.6814/THE.NCCU.EMA.008.2018.F05.

(39) 一味地以中國為最大假想敵,中共政府則希望藉反恐統一戰線和美國發展合作 關係,進一步壓制民粹式民族主義(李金銓,2004)。時移勢轉下,2003 年美 國國務卿鮑爾曾說「當前中美關係是自 1972 年中國行以來最好的時刻。」(謝 淑麗,2008)中美媒體交鋒日漸緩和,直到 2008 年「3‧14」西藏拉薩事件爆 發,才又再經考驗。. 在這段中美關係尚稱平和的時間裡,中共學界也針對「美國如何/為何如 此看待中國?」做了反省。如 2006 年底出版的《鷹眼看龍:美國媒體的中國報. 政 治 大. 導與中美關係》,即針對「是美國媒體在妖魔化中國?還是有人在妖魔化美國. 立. 媒體?」提出質疑。在作者喬木的分析中,美國媒體對中國的不友善,除了前. ‧ 國. 學. 述「冷戰思維」遺緒下對共產專制政權的遏制心理外,他也從實務面剖析了美. ‧. 國媒體「壞消息才是好消息」、「報憂不報喜」的批判與揭露的報導慣性,更 重要的,他以「難以捉摸的龍」形容中國,對中國時常招致美國媒體負面報導. y. Nat. er. io. sit. 提出了懇切而坦率的建言。. al. n. v i n Ch 喬木指出,「新聞的妙處在於選擇和評論,選擇正負或評論好壞是美國媒 engchi U 體 的 自 由 , 而 中 國 社 會 中 的 大 量 負 面 現 象 卻 是 客 觀 現 實 ( 喬 木 , 2006 : 175)」。他一一點名:中國有著各種「腐敗、惡性事故、暴力犯罪、走私、盜 版、偷渡、黃毒、環境污染……等等」,因此,「對華的許多負面報導是有事 實根據的,但由於中國社會透明度不夠,公眾缺乏知曉權(right to know),加 之中國媒體一般只做正面的報導,因此當我們看到美國媒體的負面報導後,要 麼懷疑其真實性,要麼根據不充分的信息,隨意猜測。有時『出口轉內銷』的 消息比國內報導的還多還準(喬木,2006:176)。」. 31. DOI:10.6814/THE.NCCU.EMA.008.2018.F05.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Content demands – Awareness that in different countries the weather is different and we need to wear different clothes / also culture. impacts on the clothing

Then, it is easy to see that there are 9 problems for which the iterative numbers of the algorithm using ψ α,θ,p in the case of θ = 1 and p = 3 are less than the one of the

obtained by the Disk (Cylinder ) topology solutions. When there are blue and red S finite with same R, we choose the larger one. For large R, it obeys volume law which is same

There is a growing recognition that China will change the world, not only economically, but also politically, intellectually, ideologically and culturally...

Theorem 5.6.1 The qd-algorithm converges for irreducible, symmetric positive definite tridiagonal matrices.. It is necessary to show that q i are in

We have also discussed the quadratic Jacobi–Davidson method combined with a nonequivalence deflation technique for slightly damped gyroscopic systems based on a computation of

另外關於前現代的 西藏醫學發展與佛教關係的探討,參考 Gyatso (2015), Being human in a Buddhist world: an intellectual history of medicine in early modern Tibet,

SG is simple and effective, but sometimes not robust (e.g., selecting the learning rate may be difficult) Is it possible to consider other methods.. In this work, we investig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