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公立國小附設幼兒園之教保員對感覺統合認知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公立國小附設幼兒園之教保員對感覺統合認知之研究"

Copied!
12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早期療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林巾凱 博士. 公立國小附設幼兒園之教保員對感覺統合認知之研究. 研究生:葉心怡. 中華民國 一百零三年六月.

(2) 謝誌 進入臺中教育大學進修,是我人生旅途中一個重大的成長,然而完成這篇論文,更 豐富我的學習經歷。回想一年多來的學習旅途中,從交通往返上,大甲到台中的路途讓 我在進修中感到無力,在撰寫這篇論文時,更是讓我遇到不少挫折及瓶頸,但當這篇論 文完成時,卻讓我體驗到最美好的果實,一切的辛勞都有了代價。在這過程中,因有許 多人的支持與協助,有了您們,我才可以順利的完成這篇論文。 首先,要感謝我的指導教授林巾凱老師,常問我論文寫到哪?進度上還要再加油 呦!一路上督促我,使我有動力持續下去。在寫論文的過程時,遇到疑問或困難,老師 會適時引導我正確的方向,讓我可以完成目標,如今才有這本論文的誕生。感謝兩位口 委老師:宣崇慧老師與本校特教所的王欣宜老師,在論文內容的建議與指導,讓我的論 文能更臻完善。 感謝同班的同學小欣怡、秀真姊、麗芬姐…等人給予的支持,還有一同組成的論文 三人組成員:敏綾及巧莉,共同為論文一起努力,互相檢查、鞭策,讓我們可以一起畢 業。感謝幫我辛苦校正問卷的專家學者及全臺中市公立國小附設幼兒園之教保員們,由 於你們的支持與協助,才能讓我更完善的完成此論文。感謝在求學的2年內,任教的學 校同事們,謝謝你們的支持與督促我,讓我有不懈怠的動力努力完成論文,以及在遇到 瓶頸時,有訴說及建議的對象。 最後感謝我的家人,謝謝我爸爸常問我要畢業了嗎?讓我時時提醒自己,要順利畢 業;感謝媽媽給予我進修的動力與支持;感謝大姐提供她的寶貴經驗及感謝我的大哥、 大嫂和小妹,在我求學階段及跟論文奮鬥時的支持與鼓勵。 再ㄧ次感謝大家,祝福大家 平 安 健 康 葉心怡 謹誌於中教大早療所 中華民國 103 年 6 月 24 日.

(3) 中文摘要 研究旨在探討,公立國小附設幼兒園之教保員對感覺統合認知之現況,以及影響 感覺統合認知因素為何。 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研究對象為 102 學年度臺中市公立國小附設幼兒園之教 保員,以自編之「公立國小附設幼兒園之教保員對感覺統合認知之研究問卷」為研究 工具,所得資料以次數分配、百分比、標準差、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 析處理。 依據研究結果,可歸納以下結論: 一、公立國小附設幼兒園之教保員對感覺統合認知瞭解情形答對率為 70%。 二、感覺統合認知三個向度整體得分中,第一高分為第一向度「感覺統合理論與發展 瞭解情形」 ,其次為第三向度「感覺統合在早期療育的運作瞭解情形」 ,得分最低為第 二向度「感覺統合活動運用瞭解情形」 。而且對於第一向度的認知情形顯著高於 其他兩個向度。 三、不同學歷的教保員對感覺統合認知有達到顯著差異,其餘不同背景變項均無顯著 差異。 最後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給相關單位、教保員及未來研究作為參考。 .. 關鍵字:感覺統合、教保員、早期療育. I.

(4) The Study on the cognition of Sensory Integration for the Educare Givers in the Affiliated Preschool of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s Abstract This study aimed to explore the educare givers in the affiliated preschool of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s cognition of sensory integration, another purpose is to explore the factors to cognition of sensory integration. The self-constructed questionnaire “Educare givers in the affiliated preschool of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s cognition of sensory integration ” was used in this survey study , The research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educare givers in the affiliated preschool of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s those teach students in 102 Year of Taichung City , the obtained data were analyzed by descriptive statistics such as frequency, percentage, mean, standard. deviation and one-way ANOVA. The findings in this study were as following: 1. The educare givers in the affiliated preschool of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s cognition of sensory integration reach 70% of correction rate. 2.In the overall score in three dimensions of sensory integration cognition , the highest scores into the first dimension〝the development of sensory integration theory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situation〞, followed by the third dimension〝on operational understanding of sensory integration in the case of early intervention〞, the lowest score for the second dimension〝the use of sensory integration activities to understand the situ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sensory integration theory and cognition of the situation was significant higher than the others.. II.

(5) 3.The variable “different educational background” has significant effect on sensory integration of educare giver, Other variables in the study have shown no significant ffects. Finall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nclusion of this study, concrete suggestions were proposed for government authorities, the educare givers of public school kindergarten, and for future study.. Keywords: sensory integration, educare giver, early intervention. III.

(6) 目次 中文摘要................................................... Ⅰ 英文摘要................................................... Ⅱ 目次....................................................... Ⅳ 表目次..................................................... Ⅶ 圖目次..................................................... Ⅸ.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及研究問題............................. 5 第三節 名詞解釋.......................................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感覺統合理論與發展............................. 8 第二節 感覺統合活動的運用............................. 28 第三節 感覺統合在早期療育的運作....................... 34 第四節 國內教保員的資格及相關研究..................... 54.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 57 第二節 研究對象....................................... 58. IV.

(7) 第三節 研究流程....................................... 60 第四節 研究工具....................................... 62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66.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基本資料分析與討論............................. 67 第二節 感覺統合認知瞭解分析與討論..................... 71 第三節 不同背景變項之教保員對感覺統合認知瞭解情形..... 7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87 第二節 建議........................................... 89.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92 二、英文部份.......................................... 100. 附錄 附錄一:『公立國小附設幼兒園之教保員對感覺統合認知之研究』 之專家效度問卷(初稿)............................ 104 附錄二:公立國小附設幼兒園之教保員對感覺統合認知之研究問卷 (專家審查建議統計表)............................ 109. V.

(8) 附錄三:公立國小附設幼兒園之教保員對感覺統合認知之研究問卷 (正式問卷)....................................... 113. VI.

(9) 表目次 表 2-1-1 感覺發展狀態...................................... 15 表 2-1-2 教室學習情境中可能出現的行為問題.................. 26 表 2-2-1 幼兒園可以運用的感覺統合策略...................... 31 表 2-2-2 適用在幼兒園教室活動及戶外活動的感覺統合相關活動.. 32 表 2-3-1 國外感覺統合治療成效相關實證研究摘要.............. 50 表 2-3-2 國內感覺統合治療成效相關實證研究摘要.............. 51 表 3-2-1 臺中市102學年度國小附設幼兒園有教保員的學校名稱... 59 表 3-4-1 專家效度名單...................................... 64 表 3-4-2 對感覺統合認知之情況(初稿)...................... 65 表 4-1-1 研究對象背景一覽表................................ 70 表 4-2-1 對感覺統合認知之結果.............................. 72 表 4-2-2 三個向度間影響差異................................ 72 表 4-2-3 感覺統合理論與發展瞭解情形各題答對人數............ 73 表 4-2-4 感覺統合活動運用瞭解情形各題答對人數.............. 74 表 4-2-5 感覺統合在早期療育的運作瞭解情形各題答對人數...... 75 表 4-3-1 不同年齡變項之分析................................ 78 表 4-3-2 不同學歷變項之分析................................ 79. VII.

(10) 表 4-3-3 不同年資變項之分析................................ 80 表 4-3-4 有無參加過感覺統合研習變項之分析.................. 81 表 4-3-5 有無閱讀過感覺統合書籍或期刊變項之分析............ 82 表 4-3-6 有無教過感覺統合障礙幼兒變項之分析................ 83 表 4-3-7 有無接觸過職能治療師變項之分析.................... 84 表 4-3-8 有無修習過感覺統合相關課變項之分析................ 85. VIII.

(11) 圖目次 圖3-1-1 研究架構........................................... 57 圖3-3-2 研究流程圖......................................... 60. IX.

(12)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探究,公立國小附設幼兒園中教保員對感覺統合認知的情形,瞭解 教保員對感覺統合認知現況,並探討其原因為何,提供日後教保員師資培育、教保 員進修及未來研究參考。本章分為三節,第一節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研究目的 及研究問題;第三節名詞解釋,分別敘述如下:.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研究者本身為公立國小附設幼兒園之教師,當幼教老師已超過10年的資歷,在教學 經驗中,發現越來越多一般孩子在動作及行為上出現類似感覺統合失調的情況,在班上 的孩子會出現以下的情況,如走在地板上會無緣無故常跌倒;跳或跑的動作奇特;動作 緩慢或是不靈活及不會走平衡木,且近幾年這樣的狀況越來越多,可能因之前教過的孩 子多是在戶外遊戲,常常爬上爬下到處跑,較少在家中看電視,很少遇到有感覺統合失 調的孩子。近幾年來,隨著環境的變化及家長觀念的改變,如少子化的關係及家長怕小 朋友受傷,加上有些家長越來越寵孩子,像孩子到大班時,還在餵孩子吃飯或幫孩子穿 鞋子;因環境關係,多讓孩子窩在家裡看電視、玩電腦遊戲,孩子跟人或戶外接觸的少, 因而孩子缺乏相關感覺統合活動的刺激,導致越來越多孩子因感覺統合失調產生的行為 日趨嚴重。 以前遇到有類似行為的孩子或是具有感覺統合失調情況的孩子,多是一般正常的孩 子,因此會以為這類的孩子大都是動作發展不好、好動、比較不聽話或是孩子做事不專 心才導致這些行為的出現。近幾年來,因參加特教研習或是相關感覺統合書籍的閱讀, 加上感覺統合理論的發展及需求漸漸被重視,新聞或是報章雜誌上常出現感覺統合的議 題,坊間有關於感覺統合的書籍和治療機構、相關活動更像是雨後春筍一樣冒出來,讓 研究者才發現,原來之前孩子有類似的行為問題出現,可能是因為感覺統合失調造成, 而因感覺統合失調所造成的問題行為,對孩子在生活及學習中影響深遠。有感覺統合失. 1.

(13) 調的孩子,常因感覺統合失調所引起的行為問題不是很明顯且較不嚴重,很容易被大人 忽略,不像特殊需求孩子在外表特徵、動作或是行為上有明顯的表現,大人較容易發現。 但如家長或教師對於感覺統合失調所造成的行為不重視,忽略這些因感覺統合失調所造 成的問題行為提供的警訊,將導致孩子無法即時獲得協助或療育,進而影響到孩子的發 展。 根據美國著名感覺統合研究學者Miller(2006)指出,感覺統合障礙發生率大約是5 ~15%,因感覺統合障礙是一種輕微的障礙,不容易被發現,不像腦性麻痺、唐氏症那 樣顯而易見,因此這些孩子經常會被忽略而錯過早期治療的最佳時機。在台灣的兒童心 智科、復健科治療的等候名單上,會發現感覺統合障礙占有相當大的比例(吳端文, 2012)。根據Ayres(1972)研究中也顯示出感覺統合障礙兒童約有5~18%的盛行率, 且其盛行率遠超過使用復健及特教資源甚多的腦性痲痹兒童,其盛行率約千分之一至二 (Hutton & Pharoah,2002)。近幾年台灣漸漸重視幼童在感覺統合失調的問題,根據研 究指出在南部地區的4-6歲學齡前期幼兒就有約15﹪幼兒面臨感覺統合失調的問題(林 佳蓉、林指宏,1999)。吳慧珉(2008)更是指出,台灣有感覺統合失調兒童的盛行率 約21%~28%,也就是大約四個孩童中就有一個孩童會有感覺統合失調的現象,可見台 灣具有感覺統合失調問題的孩子不在少數 ,且比率越來越高,孩子面臨因感覺統合 失調所造成的行為問題也日漸嚴重。再加上因感覺統合失調所造成的問題或行為不容 易被發現,導致這些孩子常被忽略而錯失早期治療的時機,無法做到早期發現、早期治 療,更別說是做到早期預防的措施。感覺統合發展失調引起的問題,也常令幼兒園教師 困擾、父母擔憂,若能在早期就發現孩子潛藏的動作問題,並透過感覺統合課程,將有 助於幼兒感覺統合的發展與進步(陳昱臻,2012) 。 因此家長或幼兒園教保員越早能發 現孩子是否具有感覺統合失調的問題,可越早幫助及改善孩子感覺統合失調所產生的問 題,甚至可以做到事先的預防,在生活中讓孩子多練習感覺統合的相關活動,幫助孩子 在感覺統合的發展。. 2.

(14) 另一方面,因應101年1月1日起的「幼托整合」政策,「幼稚園」與「托兒所」逐 漸改制整合為「幼兒園」,其招收對象為2歲至6歲幼兒(全國教保資訊網,2013)。全 臺1千多所公立國小附設幼稚園,因設備及師資因素,招生3-6歲的幼兒,比以往招生年 齡層的4-6歲幼兒更往下延伸一歲,越來越多滿3足歲的幼兒更早進入公幼體系。 教育部配合「幼兒教育及照顧法」(教育部,2013)給予公立國小附設幼兒園增置 教保服務人員,至 102 年度全臺總共有 1888 所公立幼兒園(教育部統計處,2013), 預估至少增加 1 千多名教保員。臺中市在 102 學年度的公立國小附設幼兒園就有 129 所, 其中公立國小附設幼兒園班級數 5 班以上,則再多配置 1 名教保員,光臺中市的公立國 小附設教保員人數就有 131 名(臺中市教育局,2013),其中更不包含公立幼兒園的教 保員。 在幼兒園中,不管是教師或是教保員常會與幼兒和家長互動,瞭解幼兒在學校及家 庭中生活狀況。幼兒在幼兒園階段時,每年至少會實施一次的學齡前兒童檢核表,來篩 檢幼童是否有發展上的問題,但篩檢的領域卻沒有感覺統合失調的部份。有研究顯示彰 化縣鄉(鎮、市)立托兒所的保育人員對於嬰幼兒發展、使用「學前兒童發展檢核表」施 測技巧及專業知能仍然有待加強(林蘋,2011)。如當幼童有感覺統合失調問題且行為 表現較不明顯的話,再加上老師或教保員在感覺統合的認知不足,因此容易導致有感覺 統合失調的幼童沒有被發現到。 回顧近幾年在教保員的研究中,至今尚未發現有關於教保員對感覺統合認知情形的 相關研究,也無其他人員對感覺統合認知的相關研究,國內對於教保員多屬於針對融合 教育專業知能、早期療育或早期療育團隊上做探討(白惠蘭,2006;宋靜怡,2010;何 淑如,2008;洪禎璟,2008;許靜玫,2012),因而無法得知公立國小附設幼兒園之教 保員對於感覺統合的認知情況。 教保員是公立國小附設幼兒園師資的生力軍,如教保員對感覺統合的認知有一定的 暸解,有正確的觀念,可從觀察孩子的學習活動狀態及從家長訪談間得到孩子的行為表. 3.

(15) 現,能儘早的發現幼兒有感覺統合失調情況,並有能力設計改善或增進孩子感覺統合發 展的相關活動,達到早期療育中的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並可在家長對於自己孩子的行 為問題上,提供相關感覺統合正確觀念及治療資訊,避免孩子錯過發展感覺統合及治療 的重要時期。但如教保員對於孩子的感覺統合發展方面不瞭解,再加上對孩子行為表現 不重視,忽略孩子因感覺統合失調所產生的問題,讓孩子錯過這段發展及治療的黃金時 期,影響孩子在日後動作行為或是人際關係、課業學習上的發展,甚至導致孩子對自我 產生否定,進而無法正常的融入社會生活中。 期待藉由此研究,瞭解現階段教保員之感覺統合的認知情況,進一步探討影響教保 員對於感覺統合認知瞭解程度之相關因素,以提供相關單位建議作為參考並提升教保員相 關的專業知能,達到早期療育中的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目的,一同為幼兒的成長盡一 份心。. 4.

(16) 第二節 研究目的及研究問題 壹、研究目的 依據上述研究動機,本研究為探討現階段公立國小附設幼兒園之教保員對感覺統合 的認知瞭解,並藉此瞭解公立國小附設幼兒園之教保員對感覺統合認知的程度及影響因 素,以作為日後公立國小附設幼兒園之教保員在師資培育、在職進修及日後研究之參考。 具體而言,本研究主要目的如下: 一、探討現階段公立國小附設幼兒園之教保員對感覺統合的認知情形。 二、比較不同背景變項對公立國小附設幼兒園之教保員對感覺統合認知程度的差異。. 貳、研究問題 承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擬提出以下研究問題: 一、現階段公立國小附設幼兒園之教保員對感覺統合認知為何? 二、不同的背景變項(學歷、年資、參加過感覺統合研習、閱讀過感覺統合書籍或期刊、 教過感覺統合障礙幼兒、接觸過職能治療師、修習過感覺統合相關課程)之公立國 小附設幼兒園之教保員對感覺統合認知是否有顯著差異?. 参、研究假設 1-1 現階段公立國小附設幼兒園之教保員對感覺統合認知偏低,平均題目答對率沒過 60 %。 1-2 現階段公立國小附設幼兒園之教保員對感覺統合理論與發展認知高於感覺統合活動 的運用及感覺統合在早期療育的運作的認知。 2-1 不同年齡的公立國小附設幼兒園之教保員對感覺統合認知有顯著差異。 2-2 不同學歷的公立國小附設幼兒園之教保員對感覺統合認知有顯著差異。 2-3 不同年資的公立國小附設幼兒園之教保員對感覺統合認知有顯著差異。. 5.

(17) 2-4 有無參加過感覺統合研習的公立國小附設幼兒園之教保員對感覺統合認知有顯著差 異。 2-5 有無閱讀過感覺統合書籍或期刊的公立國小附設幼兒園之教保員對感覺統合認知有 顯著差異。 2-6 有無教過感覺統合障礙幼兒的公立國小附設幼兒園之教保員對感覺統合認知有顯著 差異。 2-7 有無接觸過職能治療師的公立國小附設幼兒園之教保員對感覺統合認知有顯著差 異。 2-8 有無修習過感覺統合相關課程的公立國小附設幼兒園之教保員對感覺統合認知有顯 著差異。. 6.

(18) 第三節 名詞解釋 本研究所涉及幾個重要名詞,分別詮議於下,藉以釐清本研究所探討的主題:. 壹、 公立國小附設幼兒園之教保員 教育部 101 年訂定發布「公立幼兒園契約進用人員之進用考核及待遇辦法」 ,所進 用之教保員且並任職於公立國小附設幼兒園之教保員。 本研究所指之公立國小附設幼兒園之教保員,是指 102 學年度任職於臺中市公立國 小附設幼兒園之教保員,其中不包含園主任、教師及助理教保員。. 貳、 感覺統合(Sensory Integration)認知 感覺統合是指個體將自己身體和周遭環境接觸的訊息,透過感覺神經系統,如前庭 感覺、本體感覺、視覺、聽覺、觸覺…等感官刺激送達腦部,經由大腦組織分析與整合 後,產生有意義且適當的行為表現,讓個體可以產生合適的反應。在心理學定義中,認 知是指通過形成概念、知覺、判斷或想像等心理活動來獲取知識的過程,亦指個體思維 進行信息處理的心理功能(莊喬絨,2011) 。 本研究所指之感覺統合認知,是指由研究對象填答『公立國小附設幼兒園之教保員 對感覺統合認知』問卷中,對感覺統合理論與發展、感覺統合活動運用、感覺統合在早 期療育的運作之結果。. 7.

(1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分為四節,第一節探討感覺統合理論與發展;第二節探究感覺統合活動的運 用;第三節分析感覺統合在早期療育的運作;第四節探討教保員的定義及其相關研究。. 第一節. 感覺統合理論與發展. 本節將探討感覺統合理論、感覺統合發展、感覺統合失調及因感覺統合失調造成行 為表現之相關文獻。. 壹、感覺統合理論 許多研究學者或專家所探討感覺統合理論,多以美國南加州大學的博士Ayres於 1972年所提出的感覺統合理論(Sensory Integration Theory),其理論以神經醫學、神經心 理學及神經生理學為基礎,來治療功能發展障礙的兒童 (Ayres,1972)。 感覺統合理論具有五大前提: 一、中樞神經系統是有可塑性的 二、感覺統合有發展的順序 三、大腦的功能是具有全面性 四、適應性行為可以促進更好及更有效率的感覺統合 五、兒童天生具有內在驅力,以便主動參與各種感覺統合活動(汪宜霈,2009) 高麗芷(2006)及程盈璇、謝政諺、余宜芳、莊宗嚴與周志家(2010)認為正常大 腦能夠接收到自外界的刺激,包含前庭感覺、觸覺、本體感覺、視覺、聽覺及嗅覺等。 最早開始於胎兒時期中,在母親子宮內的活動,從零至七歲的感覺運動發展時期奠定基 礎,經由反覆地進行感覺統合,讓不同部分的神經系統協調整體作用,使個體能夠順利 地與環境接觸,並以過去的經驗來分辨不同刺激所代表的意義。在感覺統合理論中,人 們能接收到來自外界的刺激而形成感知覺,其中有五大項如前庭感應覺、本體感應覺、. 8.

(20) 視覺、聽覺及觸覺,其各感覺系統的主要功能及影響如下: 一、前庭系統是負責掌管平衡感,並協調整個身體的肌肉張力,且前庭刺激的穩定與否 亦會影響人的情緒穩定度。 二、本體覺系統又稱為動覺系統(Gibson,1966),是負責瞭解肢體在空間中的位置、姿 勢和運動的情形。本體覺的發展將會影響到個體動作的控制與協調能力、精細動作 的控制能力、模仿力與定向感。 三、視覺系統是負責掌管視覺動作整合,亦是「手眼協調」、視覺分析技巧(圖形分析、 視覺記憶、視覺專注力)及空間感。 四、聽覺系統是由聽神經將訊息傳送至大腦聽知覺中樞以形成聽知覺,瞭解訊息的意 義。聽覺失調時,可能會造成雖有聽到聲音,卻因接收不良而造成無法理解其意義。 五、觸覺系統是指人體表面的皮膚佈滿觸覺感受器,可感知自身及外在環境的訊息,亦 可保護身體避免受傷、感覺到溫度覺、痛覺及觸覺等。 Bundy, Lane 與 Murray(2002)的感覺統合理論架構中,將大腦的神經感覺整合行 為分成七個向度:姿勢動作、兩側整合動作協調、感覺區辨、感覺調適、肢體感覺運用、 注意力與活動量、情緒行為及人際關係,其任一個向度的功能產生問題,則會造成外顯 行為表現異常,則稱為感覺統合障礙。感覺統合的發展是具有階層性(hierarchical),在 各時期之間並非跳躍性的變化,而是在連續中呈現階段現象。然而對每個體發展而言, 都有其個別差異,如有的發展快,有的則發展較慢。感覺統合的七個層面是彼此相互影 響,如感覺統合失調的兒童,因為常無法正確接收感覺刺激、不能統合兩種或兩種以上 之感覺刺激,或是難以將現有感覺資訊與過去的感覺經驗關聯起來等因素,導致無法做 出有意義的反應,而每一個層面都是會相互影響的。兒童因為感覺處理的功能上產生障 礙,而導致無法發揮潛能,呈現學習效果不佳(吳慧珉,2008;洪瑋庭,2010)。感覺 統合理論亦指出在兒童早期學習的發展階段中,前庭感覺(平衡感、速度感)、觸覺、 本體感覺(運動覺)比視覺、聽覺重要,直到兒童逐漸長大後,視覺、聽覺在感覺統合. 9.

(21) 功能上,逐漸顯得重要,並促進兒童的學習(林巾凱,1999)。 整理國內學者郭志輝(2009)、黃惠真譯(1998)與蘇建文譯(2003)文獻顯示出 感覺統合的基礎感覺如下: 一、觸覺是最早發展的感覺,也是接觸、滑動、壓覺等皮膚刺激的總稱。嬰兒對於觸覺 的敏感度—尤其是痛覺—在出生的頭五天內會逐漸增加。人的皮膚位於人的體表, 是依靠表皮的游離神經末梢能感受冷、熱、觸、壓、痛等多種感覺。 二、視覺是通過視覺系統的外周感覺器官(眼)去接受外界環境中,一定波長範圍內的 電磁波刺激,並經由中樞神經有關部分進行編碼、加工、分析後獲得的主觀感覺, 人所感知的外界訊息有95%來自視覺。視覺的發展關鍵期為 3到 6歲, 4、5 歲視 力才能達到1.0,直到6 歲才發育完全。 三、聽覺是感受和辨別聲音特性的知覺,正常人的耳朵能聽到震動頻率為16000~20000 周/秒(赫)的聲波,聲音的音高、響度和音色的區別,分別由頻率、震幅和波形所決 定。嬰兒在出生以前就有聽覺,5、6 個月大的嬰兒就會自己發出一些成人不了解的 聲音。 四、本體運動覺是透過骨骼與骨骼相接處之關節面周圍的神經接收器,使個體在於骨骼 肌收縮或伸展、關節彎曲或伸直及關節面拉大或壓縮時,能夠不仰賴視覺,而了解 肢體的位置與動態。 五、前庭平衡覺是前庭系統位於人體的內耳區,是利用內耳三半規管與耳石來偵測地心 引力,進而控制頭部活動方位,以抗禦地心引力及保持身體平衡。在感覺統合過程 中,前庭系統是扮演參與生命發展之初的角色,它與人體的眼球、頸部、軀幹及四 肢肌肉活動有有密切關係。 Fisher 與 Murray (1991) 將感覺統合理論更明確和職能治療作結合,提出另一個強 調自我實現的感覺統合理論模式,稱為自我實現之螺旋過程。此理論是認為個人的動機 將會提供個體一個進行有意義的活動。這個活動會形成一種感覺的來源,而且必需能夠. 10.

(22) 為個體所能操控且明瞭,這樣才能形成一種重要且有價值的活動,此模式過程有如螺旋 狀一般是由下層的環境輸入感覺,到漸漸提昇至個體自我實現的行為,其中的要素包含 感覺輸入、結果回饋、感覺整合、適應性互動、動作計畫及自我支配感的實現。感覺統 合理論建構出一個腦部神經發展是由下而上的架構,對孩童的學習與發展影響甚大。當 嬰兒出生後,個體的腦部神經就開始接收並統合各種接觸到的感覺刺激,並循序漸近整 合成自我神經發展。然因每個孩童的感覺統合發展不一,導致每個人的動作,認知,思 考與情緒的發展也會有所不同。若依照此理論的假設,如有感覺統合發展失調的個體, 將會阻礙到個體正常的活動與學習。 Hubel 與 Wiesel(1960)認為是大腦對於所有的感覺經驗,包含身體姿勢、移動、接 觸、視覺、嗅覺、味覺及聽覺等的感覺組織及理解的過程,並提供了所有複雜的學習以 及行為的關鍵性基礎(sensory integration foundation),也是一種神經整合的過程,是由神 經系統自動化的組織與詮釋,接收來自於身體與環境中的各種感覺訊息,然後作出適當 的反應。在「感覺-運動」之交互作用下,是由下而上一層一層使個體與環境產生有效 的互動,進而促使大腦皮層進行知識性和技能性的學習,故大部份的學習必先經由感覺 系統的統合才能進行;感覺統合是大腦和神經系統將來自身體和環境中的感覺訊息作適 當的選擇、增強、抑制、比較和聯合,促使個體產生適應的行為,並經由個體與環境的 有效互動,使個體獲得適切而滿足的,亦是大腦-行為的科學。感覺統合對於個體而言, 是具有促進大腦的發展、激發神經細胞、產生適應反應及行為,並發揮學習能力及提供 情緒的穩定度等功效(Bundy et al.,2002 ; Lynch & Simpson,2004);台大醫院精神部職 能治療室職能動力小組(2003)亦指出,感覺統合是大腦組織輸入的感覺訊息後,並作出 適應性反應的過程。 總歸,我們的身體利用本身或是外在刺激來獲得許多的感覺,如眼睛看的視覺、耳 朵聽的聽覺、身體的觸覺、肌肉關節覺及前庭覺等,經由身體的內外各部位跟生活環境 所接觸的情形,並經由神經系統傳達到腦部系統,加以組織及整理各種刺激後,再做整. 11.

(23) 理與協調及判斷適合的行為表現,給予個體應該怎麼做的命令,讓個體與外在環境做適 當的互動與反應,進而形成每個個體的認知和學習。每個個體在發展感覺統合,會因所 具有的本身能力及刺激環境不同,導致感覺統合發展出獨特性,在處理行為上也會因本 身的關係而有所不同。. 貳、感覺統合發展 感覺統合(Sensory integration)這一詞是由美國的Ayres(1974、1979)博士所提 出,依據她的理論認為,兒童在7歲以前的成長與學習,感覺輸入佔有重要的地位,並 藉由主要感覺如視覺、聽覺、觸覺、前庭覺、本體覺及次要感覺如味覺和嗅覺的刺激, 來滿足他們探索這個世界的需求,並促進他們的動作發展與大腦的發育。將這些外在的 感覺刺激,接受到大腦之中,並產生一個合適的反應,這樣的過程與能力便稱為感覺統 合,亦指感覺統合是一種神經過程,會自動化的組織並詮釋來自身體與環境中的感覺訊 息後,做出適當的反應,讓個體能在環境中有效的運作(Bundy et al., 2002)。孩童的 基本學習能力是透過由感覺整合的過程逐漸發展而來的,在兒童階段學習主要是以身體 活動為主,綜合大量身體活動的結果,將會導致大腦感知運動控制系統不斷重組,讓感 覺系統和運動系統共同作用以產生範疇化、記憶和總體適應的功能(Ayres, 1979)。 感覺統合發展的高峰期是在學前教育階段,因此在學前教育應以發展學童感覺統合能力 為主要目標,若沒有即時把握感覺統合的黃金時期,不但日後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與精 力來進行彌補,且一旦處理不好,這種情況還會一直持續至成年,並對學習及情緒等造 成困擾(Bundy et al.,2002 ; Friedman,1995 ; Kearns,2004 ; MacIntyre,2005)。 Bundy 等人(2002)提出感覺統合發展的五個假設為: 一、神經系統具有可塑性 (Neural plasticity) 腦部結構會因刺激的影響而改變,大腦神經系統有它的可塑性。感覺統合是依據神 經系統具有的可塑性能力,去回應各種感覺輸入,個體早期豐富的感覺輸入或經驗可能 會促進神經連結的形成和發展。. 12.

(24) 二、感覺統合具有發展順序(Developmental sequence) 感覺統合的過程會出現於個體發展順序的循環上,增進複雜的行為可以說是一種循 環的過程,且每個發展階段都有其階段的行為。 三、神經系統的階級制 (Nervous system hierarchy) 腦部功能是由全部系統從下而上(低階到高階)組織串連起的,高階次的功能(如抽 象概念、知覺、推理…等)的整合是由低層次的結構和感覺動作經驗進化形成的,因此 高階層的結構要發展好的話,其低階層的結構也要建立好才行。亦指感覺統合是一個階 級模式的過程,是從低階技巧發展到高階技巧(如小孩先會爬才會走路),然其過程卻不 是一個線性的神經過程,其中牽涉了許多中樞神經系統功能複雜的互動。 四、適應性反應(Adaptive behavior) 適應性的反應可以促進感覺統合,其適應性反應指的是孩童有能力主動地及適當地 反應感覺和環境的需求,包括動作的反應、姿勢控制能力及情感反應等行為。適應性反 應會隨著孩童不同的發展程度而有所變化,適應性反應表示孩童有能力〝征服挑戰和學 習新事物〞,是有導向的、有目的的及有意義的方式來完成,並學習新的技巧。 五、內在趨力(Inner drive) 感覺統合是藉由感覺動作活動來發展的,透過我們的內在趨力,在參加感覺動作的 活動中會被看見,並對於發現新事物而感到愉悅。感覺統合不好的孩子,其內在趨力也 常較弱。 感覺統合有三大主要系統: 一、觸覺是最基本及影響力最大的系統,是能幫助我們感受週遭環境,並提供有關周圍 環境的訊息最主要的來源,可讓小朋友避開或抵抗危險,對幼兒日後的心理社會化 的發展、人際關係及認知發展影響很大。 二、前庭系統是可以感受重力的作用及身體的移動、運動及維持平衡,進一步幫忙視覺、 動作的協調,影響肌肉張力、維持姿勢並產生動作及發展出正確的身體空間概念,. 13.

(25) 對幼兒在發展視覺-動作的協調,也有很大的幫助。 三、本體感覺是藉由肌肉、關節及骨骼等各種器官傳來的訊息後,正確掌握身體在做什 麼動作,進而維持肌肉正常的收縮,使關節自由活動以完成動作的計畫,且會影 響神經系統的興奮狀態,如增加本體感覺的輸入,有助於情緒的正常化(汪宜霈, 2009;洪茂桓,2010)。 在感覺統合發展中,有幾個重要的影響因素: 一、中樞神經系統的健全性,亦指大腦需具備有感覺整合的功能。 二、內在驅動力,是指孩子可以主動去探索環境的行為,使用手、腳去探索,用眼、耳 來觀察傾聽,進一步對周圍環境產生好奇,嘗試去改變或發揮潛在的能力。 三、感覺刺激經驗的適當性,指選擇適合孩子感覺刺激的種類、方式、強弱以及大腦或 中樞神經系統的接受能力,這樣才能被有效的運用。 四、環境的需求是促進個體做出感覺反應的誘因。 五、自由反應的機會,亦指需理解孩子是否有機會去自由地探索環境,利用本身的能力 嘗試解決環境中的問題。 六、回饋與結果的適當性,是指來自內在與外在的兩方面,內在回饋包括身體感覺的動 作經驗;外在回饋包括反應的結果及他人的反應。瞭解感覺統合的要素是有助於瞭 解幼兒的學習狀況及設計適當的課程(汪宜霈,2009) 。 在感覺發展上,整理鄭湘君(2008)認為感覺發展狀態,如表2-1-1:. 14.

(26) 表 2-1-1 感覺發展狀態 年齡 生前5週 出生前9週 新生兒 第一個月 六個月. 後六個月. 第二年. 3-7歲. 發展狀態 發展觸覺。 發展前庭覺。 感覺系統發展成熟,尤其前庭覺。 藉由感覺建立關係(觸覺、本體覺) 。 眼睛和頸部的發展,幫助進一步發展其他能力。 前庭覺促使頭部直立。 視覺追蹤穩定。 前庭覺、本體覺、視覺整合。 4~6個月開始會抓東西吃,雙手在身體中線玩﹕視覺、本體覺、觸覺整合。 6個月時會原始反射開始整合,主動動作開始,脫離反射影響。 開始有移動能力(爬),發展身體形象。 操控精細物品﹕觸覺、本體覺、視覺、前庭覺整合更加優良。 聽覺增加﹕開始發出聲音,控制學習話語。 自我餵食﹕逐漸開始使用工具。 動態平衡控制精緻化。 走路進步。 觸覺分辨能力。 精細動作控制進步。 身體形象、動作計畫能力更趨完善。 有利姿勢變換。 喜歡模仿以獲得新的感覺經驗。 動作計畫能力進步。 開始思考怎麼玩、怎麼操作。 自我概念發展更好,對環境更有影響力 為神經可塑性的高峰期,各項能力更為進步。 有強烈內在驅力引導做出較高難度的適應性反應及高活動量。 視覺動作整合優良:剪貼、畫圖。 產生勝任以及有自信的感覺。 可以做事也可同時回答問題(雙重作業) 。 各項感覺刺激整合良好,做出適應性反應。. 資料來源:鄭湘君(2008)。感覺統合活動理論。研究者整理。 郭志輝(2009)也認為前庭系統的神經在受孕後四到五週便開始發展,一直到了 胚胎期五、六個月,會因地心引力的刺激,而加速神經傳遞速度。胎兒在媽媽肚子裡時, 前庭系統就已有相當的發展,然而隨著都市化的進展,居住空間逐漸變得擁擠、生活變 得忙碌,相對的幼兒在遊戲空間與時間也會受到限制,因此就缺少了前庭發展與刺激的 機會。對於年幼的孩子,如前庭刺激不足,可能會有怕高、怕搖晃及運動能力差等問題, 導致間接的影響學習效能與自信。. 15.

(27) 感覺訊息及行為的表現在我們生長過程中,是逐漸形成。Ayres (1979)認為感覺統 合發展的過程,有如像一層層金字塔;最基礎的第一層就是感覺通路(sensory cannel)的 建立,如觸覺、聽覺、視覺、前庭感覺及本體感覺等感覺接收器和感覺神經通路通暢正 常;第二層是為感覺動作(sensory motor)的發展,如感覺動作成熟後,才可以對外界的 刺激做出有意義的反應;第三層為知覺動作( perceptual motor)的形成,如兒童藉由感覺 通路、感覺動作以及自我形象的認識,累積儲存至腦部而形成知覺,進而才能知曉及辨 別外界的事物;最後才是認知學習(cognitive learning)的產生,如腦部左右半腦的發展, 影響到慣用手的建立、注意力集中、對外界觀察逐漸敏銳、自我控制能力的增強,讓兒 童具有接受課業學習及適應團體生活的能力。 Ayres (1979)將大腦中關於感覺的統合過程,分成四個層次: 第一層次:觸覺系統提供嬰兒吸吮與飲食等滿足快感,以及親子關係等觸覺舒適的感 覺;前庭系統(重力與動作)和本體感應覺(筋肉與關節)的聯合,促進形 成眼球活動、身體姿勢平衡、肌肉感覺以及重力安全感的良好組織。 第二層次:當觸覺、前庭與本體感應覺等三個基本感覺統合後,形成了身體的知覺、身 體兩側的協調、運動計劃的執行能力、注意力的集中、活動水準的呈現以及 情緒的穩定等等。 第三層次:由於聽覺與前庭感覺、身體知覺及相關功能組合起來後,使得孩童能說話及 懂得語言。視覺與三個基本感覺(觸覺、前庭與本體感應覺)統合在一起時, 可提供孩童正確、詳細的視知覺及眼手的協調,因而對所見所聞的事物賦予 意義,做事更有目的。 第四層次:當每個感覺統合起來,組織成一個完整的大腦,在這個層次中都是發生在第 一層次裡每一個感覺過程的結果。視覺能讓個體所聽到的訊息賦予意義,聽 覺使個體能在見到的事物加以詮譯,協助個體形成抽象之認知思想,加上專 注力及組織能力,可進行課業學習;所具有的自尊、自制和自信,可讓個體. 16.

(28) 產生良好的人際關係;身體雙側和大腦半球功能的專責化,可使大腦發揮最 大的功效。 感覺統合發展是具有階層性,各個時期間並不是以跳躍的方式變化,反而是在連續 中呈現階段的現象,且對於不同的兒童,都具有各別的差異(洪瑋庭,2010)。近年來, 感覺統合經過許多研究者整合後,認為感覺統合是一種成為大腦-行為的科學(abrain -behavior theory),亦指大腦和神經系統將所有來自於身體和環境中的感覺訊息,作適當 的選擇、增強、抑制、比較和聯合,進而使個體產生適應的行為,並經由個體與環境的 有效互動,促使個體獲得適切而滿足的經驗。感覺統合對於個體而言,具備以下的功效, 如促進大腦的發展、激發神經細胞(activate nerve cells)、產生適應反應及行為(adaptive behavior),並發揮學習能力和提供情緒的穩定度等(Bundy et al.,2002; Lynch & Simpson,2004)。. 參、感覺統合失調 感覺統合失調(Sensory Integration Dysfunction , 以下簡稱SID),其影響感覺統合的 發展因素有很多,不管是先天性或後天環境刺激上,都會影響到幼兒正常的感覺統合發 展,幼兒如果在感覺統合發展上遇到問題,就會導致幼兒出現感覺統合失調的情況發 生。感覺統合失調情況就好像大腦在交通尖峰時段時,發生了大塞車,這時大腦便無法 給適時的給予個體良好及正確的周圍訊息和方法來進行組織,導致個體無法產生良好的 應變行為(Ayres,1979)。感覺統合能力不足導致兒童產生感覺統合失調,是一種功能 無法正常運作(Malfunction) 的情形,而非功能的喪失(Ayres & Robbins, 1979),有感覺 統合失調的孩子可能因閱讀、拼音、書寫及語言表達方面出現問題,充滿挫折感,進而 感到沮喪。即使孩子有意願去學習,但對這些孩子來說,在學習上也是有異常的困難, 與同儕的相處上也會因此受到極大的影響(Ayres,1979; Kranowitz,1998) 。如果幼兒有 感覺統合失調問題,容易造成個體在行為表現上出現不適應的狀況,但個體本身還是具 備有感覺統合的能力,只是無法正常運作。感覺統合障礙(SID)是指個體的神經系統. 17.

(29) 無法適當處理所接收到的感覺訊息,以致無法適當且自動地計畫或組織個體需要做出的 反應,導致個體退縮而本能的使用原始求生存的反應,如驚嚇、逃跑及抵抗,而這些反 應可能以極端或不適當的方式出現(曾美惠,2011) 。 高麗芷(2011)認為的感覺統合失調,在台灣是職能治療界的診斷用語,並非是美 國精神醫學會精神疾病診斷和統計手冊(DSM-IV)之用語。DSM-IV中多數的注意力缺 損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s,ADHD)中會出現特別類型的感覺統合 障礙(Mulligan, 1996);某些廣泛性發展障礙(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s)中 會出現觸覺防禦等感覺調節問題(McIntosh, Rajah & Lobaugh, 1999);學習障礙 (learning disorders)、發展性協調障礙(developmental coordinationdisorders)等診斷的 個案中,也多數呈現有感覺統合失調現象(Ayres,1979)。Mulligan 在1998 年進行感 覺統合運用能力測驗(SIPT),在一萬個兒童的資料中,由驗證性因素分析發現一個次 階層,四因素模式,並稱之為「廣泛的運用失調」(generalized practice dysfunction)。四 個第一層因素,分別為:視知覺缺陷(Visual Perceptual Deficit)、兩側整合及順序性缺陷 (Bilateral Integration & Sequencing Deficit)、動作運用障礙(Dyspraxia)及體感覺缺陷 (Somatosensory deficit)。日後將第二層因素「廣泛的操作失調」命名為「廣泛的感覺統 合失調」(General Sensory Integrative Dysfunction)。在二階四因素的模式中,視知覺缺 陷因素包含感覺統合運用能力測驗(SIPT)中有仿畫(DC ,Design Copying)、建構性運 用能力(CPR ,Constructional Praxis)、空間形像化(SV,Space Visualization)、形狀知覺 (MFP, Manual Form Perception)、主題背景視知覺(FG ,Figure-Ground Perception)等五個 分測驗的指標;兩側整合及順序性缺陷因素,包含感覺統合運用能力測驗(SIPT)中有 順序性運用能力(SPR, Sequencing Praxis)及兩側動作協調(BMC, Bilateral Motor Coordination)兩項分測驗指標;在運用能力障礙因素,包含感覺統合運用能力測驗 (SIPT)中有口腔運用能力(OPR ,Oral Praxis)、姿勢運用能力(PPR ,Postural Praxis)及 口語指令運用能力(PRVC, Praxis on Verbal Command)等三個分測驗的指標;在體感覺缺. 18.

(30) 陷包含感覺統合運用能力測驗(SIPT)中有手指區辨(FI ,Finger identification)、觸點辨 識(LTS, Localization of Tactile Stimuli)及圖解知覺(GRA ,Graphesthesia)三個分測驗的 指標(Mulligan,1998)。Lane 與 Murray(2002)分析相關文獻後,歸納出感覺統合障礙 主要分為四大類:感覺調節障礙、感覺區辨障礙、前庭覺處理障礙與運用能力障礙。而 Fisher, Murray 與 Bundy(1991)提到其中感覺調節障礙可分為感覺登錄(sensory registration)障礙與感覺防禦(sensory defensiveness)兩類,其中的分辨是前者是對感 覺輸入沒反應,後者則是過度反應。Dunn(1997)提出神經閾值的概念中,他認為反應不 足的兒童是具有較高的神經閾值,導致需要更多的刺激以激發反應。他們的中樞神經系 統有時對於感覺輸入會沒有反應,再加上兒童的抗衡之反應策略,因而會尋求更強烈的 感覺刺激。Dunn(1997)依據此種概念,將閾值的高低合併兒童行為反應之策略,將兒 童感覺處理失調的行為模式分成四種:感覺登錄不佳(Poorregistration)、對刺激敏感 (Sensitivity to stimuli)、感覺尋求(Sensationseeking)與感覺逃避(Sensation avoiding)。 Miller, Anzalone, Lane, Cermak 與 Osten(2007)針對感覺處理障礙整理為「感覺處 理失調(SPD ,sensor processing disorder)」 ,其分三種亞型,第一種是感覺調節障礙(SMD, Sensory modulation Disorder);第二種是與感覺相關之動作障礙(SBMD,Sensory-Based Motor Disorder);第三種是感覺區辨障礙(SDD, Sensory DiscriminationDisorder)。感覺調 節障礙(SMD)還可區分為對感覺過度反應(SOR ,Sensor overresponsivity)、對感覺反應 不足(SUR, Sensory under responsivity)及感覺搜尋(SS,Sensory seeking/craving)等三類。 在感覺相關之動作障礙(SBMD)則可區分為運用障礙(Dyspraxia)與姿勢障礙(Postural Disorders)兩類。感覺區辨障礙(SDD)則可細分出視覺(Visual)、聽覺(Auditory)、觸覺 (Tactile)、前庭覺(Vestibular)、本體覺(Proprioception)及嗅覺/味覺(Taste/Smell)之障礙 等。神經心理學研究中發現,有感覺統合及學習障礙的學童,其前庭系統功能障礙是主 要的核心問題。前庭系統是動作發展的核心,與視覺空間系統、本體肌肉系統和小腦的 密切合作,對於在姿態調整、肌肉張力、身體平衡、空間概念形成與手眼協調動作等的. 19.

(31) 發展都習習相關(Patricia & Willima,2007)。感覺統合障礙可以分為運用障礙(dyspraxia) 與感覺調適障礙(sensory modulation disorder)兩類。運用障礙是屬於一種動作及動作計 劃上的障礙,而姿勢動作障礙會造成肢體兩側整合動作順序障礙。如果個體的前庭、本 體感覺加上觸覺系統有障礙,則會產生肢體感覺運用障礙,因而姿勢動作障礙是感覺統 合障礙的基本型,感覺統合障礙的兒童幾乎都有姿勢動作障礙(Bundy et al.,2002)。 黃筱晏與施怡真(2011)的研究指出,學習障礙常顯現於「書寫」、「閱讀」及「算術」 這三種能力,然而孩子要具備這三種能力的前提,是必須先具備足夠成熟的感覺統合發 展,才有可能習得這些複雜的讀寫算能力。如從感覺統合的角度去嘗試解析學習障礙孩 子的困難及孩子的不容易專注,可能是由於前庭、觸覺等功能失調所造成。 那些因素會造成幼兒感覺統合失調呢?許多研究中顯示可能會因為遺傳或是環境 上的問題,導致幼兒有感覺統合失調的狀況。嬰幼兒感覺統合失調的相關研究指出,造 成感覺統合失調的因素,除了遺傳因素外,胎兒與母親健康問題、環境不良因子、幼兒 疾病和教養偏差都是造成感覺統合失調的主要原因,在不良成長環境及疏於照顧之嬰 兒,在情緒(emotion)及認知(cognition)發展都不利於正常環境生長之嬰幼兒 (Ayres,1978;Fisher, Murray, & Bundy, 1991)。林佳蓉與林指宏(1999)研究中推測 造成DSI的因素可能會與個體的遺傳、胎兒或幼兒期CNS 損傷、生產過程不順利、藥物 或鉛中毒、環境不佳及教養偏差等眾多因素有關。幼兒感覺統合發展障礙的生理失調機 轉有:前庭系統及大腦雙側協調發展失調、觸覺防衛失調、發育期運用障礙、空間概念 不佳及重力不安全症候等5種。其研究也顯示約15﹪的幼兒有面臨感覺統合失調,跟母 親懷孕時的健康狀況、孩童生產後健康與幼兒感覺統合發展有關。Papalia 與 Olds於 1992年認為的感覺統合失調的原因可以分成先天與後天,如遺傳、化學污染或內在感覺 等問題歸於先天,而家長過度保護、過度壓抑及隔代教養方面則可歸於後天失調的原因 (引自黃慧真譯,1994) 。程盈璇等人(2010)的研究文獻指出,造成 SID 的因素可能 是有先天的,如遺傳或生產方式,也有可能是現代的孩子由於父母過度地保護、生長的. 20.

(32) 空間受到侷限或很少接觸其他的人事物等後天因素所導致,亦只當兒童過著被剝奪式生 的活,由於很少跟人或事接觸,進而無法發展足夠的知覺、運動神經或智力的功能。. 參、感覺統合失調行為表現 林欣靜(2012)認為孩子如果有感覺統失調時,就好像人肚子餓時,會想吃東西一 樣。在前庭覺反應不足者,會特別想要去追求感覺刺激,好讓自己的前庭系統維持「清 醒」,因此出現坐不住、喜歡衝撞或旋轉等行為。有前庭不足的小朋友好像脫韁野馬, 而前庭過度活躍的孩子卻相反,他們對移動和重力會感到不安,不但怕高、容易頭暈、 閃避跳躍及動態活動,且在情緒上也會顯得侷促不安。黃筱晏與施怡真(2011)的研究 中發現,孩子會因為各種感覺統合功能失調,出現不容易專注、對圖案或文字產生誤判、 認字困難、閱讀(抄寫)跳行漏字、過目即忘、寫字顛倒、聽寫困難、音調分辨不清、 拼音混淆、無法即時儲存內容或學過就忘導致學習效果不佳,也會影響到握筆姿勢,導 致書寫困難及字體歪斜。黃謙瑄(2010)認為有前庭覺反應不足的孩子,沒有加以療治, 其長大後很容易出現注意力不足的症狀!謝薇喬(2010)認為兒童感覺統合障礙可分成 兩種,一是動作協調障礙,另一個是感覺調節障礙。有動作協調障礙的兒童,通常較無 明顯的生理問題,但在功能表現上卻不盡理想,其主要象徵如玩遊戲時會顯較笨拙、丟 接球時老是接不到或動作不協調等,但因為「好手好腳」卻學不會遊戲技巧,容易被同 學嘲笑,導致自信心低落或社會互動不佳;有感覺調節障礙的孩童,是因為在感覺上有 極端敏感或過於麻木,在觸覺敏感上,如旁人的輕輕碰撞就覺得好像遭受毆打、不喜歡 電梯等擁擠空間或穿毛衣也可能會特別難受。然而這類小朋友常以為大家跟自己都一樣 敏感,但其他人卻可以表現很棒,導致自己自信心降低;另一方面,若觸覺過於不敏感 的孩子,常會出現有莫名其妙的傷口或淤青,這時須特別注意安全,因為小朋友容易受 傷卻無自覺。Papalia與Olds 於1992 年提出感覺統合失調會因類型不同,所出現的外顯 現象也各不相同,如觸覺防禦的孩子,不喜歡別人碰他;有前庭促進或抑制功能不足的 孩子,有可能產生好動的行為或不敢做動態活動;有運動覺遲鈍的孩子,其學習動作總. 21.

(33) 是慢半拍,其中粗動作協調不良時,容易呈現行動笨拙,經常碰撞東西或傷到自己或手 部精細動作不靈敏者,其生活自理常會倚賴大人,字也寫得斗大歪斜。其它有的像在動 作運用功能差的孩子,最怕去學習新動作;視知覺欠佳的孩子,在辨識圖形、文字反應 慢或聽知覺不良的孩子,容易對別人的話經常會漏聽或聽不完整(引自黃慧真譯,1994) 。 研究者綜合文獻,歸納出感覺統合失調幼兒在日常行為中常見到的的行為問題,依 觸覺、前庭覺、本體覺、其他感覺(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失調可以產生之情況列 舉如下(洪茂桓 2010;許靜婕譯,2010;閔宇凡,2011;羅鈞令,1998;Ben-Sasson, Carter & Briggs-Gowan,2009): 一、觸覺失調方面:觸覺功能是在分辨外界刺激 (一)觸覺過度敏感:不愛洗臉或洗頭、不愛洗澡、不愛穿襪、不愛刷牙、不願赤腳走 草地、不喜歡剪指甲、拒絕梳髮或理髮、對衣服材質挑剔、不管冷熱只偏愛長袖 或短袖衣物或是喜歡穿長袖及戴帽子、衣服穿得很少、挑食、拒絕親吻、拒絕陌 生人碰觸,常會避免和人有身體的接觸,對別人拍他肩膀或和別人擦身而過反應 過度,會推開別的小朋友或揉搓被碰到的地方、沒有身體接觸也會顯得不安,無 法好好地排在隊伍中、避免接觸特殊紋路或材質、討厭看不見的觸碰、情緒起伏 大、不喜歡人多的地方、排斥輕微觸碰、錯誤解讀感覺輸入、不喜歡會弄髒的遊 戲、疼痛反應過度、踮腳尖走、逃避會弄髒自己的遊戲如玩泥巴、用手指沾染料 畫圖、不喜歡某種特殊質地的物品、玩具、衣服的材質,不喜歡被碰臉及對他人 的碰觸回以攻擊行為或退縮。 (二)觸覺反應能力不足:身體部位被人碰觸時會較沒有感覺,亦是對觸碰反應遲鈍、 對疼痛沒有反應、對髒沒有反應、感受不到別人痛苦、常常丟三落四、喜歡摸東 摸西(人或物品)、搞不清楚被人碰/摸到哪裡(需要用力拍他才有感覺)、喜歡扭 動嘴唇及扯頭髮咬東西(如指甲、鉛筆、橡皮擦) 、衣服袖衣衫容易穿不好(襯衫 跑出來、鈕扣扣錯或褲子滑下來)、對溫度不敏感、對食物在口中不敏感及拿在. 22.

(34) 手上的東西常掉,卻不易察覺。 (三)觸覺區辨能力不良:使用雙手操作的能力很弱、會盡量避免觸覺經驗、區辨物品 的外在屬性有困難及抓握與使用工具有困難。 二、前庭覺失調:前庭覺功能是在維持身體平衡 (一)前庭神經過度敏感:會怕高、討厭雙腳懸空、不愛玩遊樂場的大型設施(如鞦韆 或攀爬架等) 、動作慢不愛冒險、不喜歡爬樓梯、不愛體能性活動、排斥感官刺 激、不愛頭被倒過來、看起來很任性、控制慾強或娘娘腔、總是要大人牽著他、 無法忍受動作上的改變因而逃避及處在移動中的狀態時(坐船、飛機或坐車)會 感到極度的暈眩或噁心。 (二)前庭神經反應能力不足:對於速度感和旋轉有很大的需求、喜歡自我旋轉,而且 轉再久都不會暈、會跳上跳下及繞圈子跑步、渴望有刺激度大或快速的活動、熱 愛冒險、常常愛從高處往下跳、平衡感差常跌倒、常不停地動來動去、很喜歡被 翻轉或倒栽蔥的姿勢及常不小心撞翻物品或撞到家具。 (三)前庭神經區辨能力不良:容易失去平衡、動作不協調顯得笨拙、肌肉張力低、對 方向辨識困難而常跑錯方向、在有相對運動時,搞不清楚是自己在動或是別人在 動及老是為雞毛蒜皮小事而緊張。 三、本體覺失調:本體覺功能是在指揮身體動作 (一)身體概念不良:做事效率不好、肌肉張力差、容易受傷或老是為了一點小碰撞而 抱怨連連、容易出現個人情緒上面的問題(情緒控制力差、挫折忍受度低、負向 行為多、退縮、情緒調節不佳和易與他人產生衝突的狀況發生) 。 (二)動作計畫能力不良:動作行為顯得笨拙如在騎腳踏車、舞蹈、體育…等活動皆會 有表現不佳的情形與不喜歡參與體能活動。 (三)本體覺之感覺區辨不佳:無法表現適當的動作如走路步伐像跑步、用力不當或是 過度用力如寫字時用力過度、有自傷行為的傾向(如用力拉扯頭髮、捶打牆壁或. 23.

(35) 物品或撞擊頭部)、喜歡力道較重的按摩或擦背等方式、害怕別人輕輕的碰觸及 有很高或很低的痛覺閾或溫度閾(高痛覺/溫度閾者對痛/溫度的感覺較遲鈍, 低痛覺/溫度閾者對痛/溫度的感覺較敏感)。 四、其他感覺失調: (一)嗅覺:對東西的味道較不敏感或是反應較大。 (二)味覺:對味道(酸、甜、苦、辣)判斷差、常不能忍受特定口感的食物如綠豆、 芋頭等或很挑食,對某些食物會有特定的喜愛。 (三)視覺:容易被驚嚇或主動尋求此方面的刺激(如對強光會感到不舒服,某些會喜 歡某種特殊的光線而一直企圖搜尋,及喜歡盯視旋轉中的物品或是鏡子)、對形 像及背景(figure-ground)混淆、對幾何圖形感覺模糊不清、常常看漏字及容易把 字體比劃偏旁錯置。 (四)聽覺:在分辨聲調、聲音的高低、緩急、純音與雜音有困難、容易被驚嚇或主動 尋求此方面的刺激(如聽到上下課鈴聲或突然的聲響,會不安或沮喪,也可能會 摀住耳朵或變得很躁動)、常選擇性的對某些聲音有反應(如對撕紙的聲音特別 有反應,但對外界說話的聲音卻沒反應)、容易因為教室內或外面的聲響而分心 (如冷氣機、電風扇的運轉聲、談話聲或救護車聲)、別人大聲唸書的話,他無法 在旁安靜看書、對突然或大的聲響表現得不在乎或無反應、無法找出聲音來源、 被叫到名字時,常沒有反應或聽不懂老師所說的話、常會自言自語或用嘴巴、手、 腳製造怪聲。 整理前庭系統對學障兒童學習的影響,綜合有關文獻(Ayres,1979 ; Fisher et al.,1991) 發現感覺統合中如前庭系統失調會影響到孩子的學習狀況,情況如下: 一、兒童在維持全身的肌肉張力、姿勢和運動平衡中,會一再呈現這些項目的缺失。 二、兒童在看東西時,眼睛視線常落後,須以跳躍抓住新目標,像玩球、拿筆抄寫或閱 讀成行的字,變得很困難而排斥。. 24.

(36) 三、兒童的視力雖正常,但因感受距離和方向不良,容易常常碰到器具或他人及對於黏 貼紙張或保持字和字間的距離均有困難,且會有字形上下左右混淆之情形產生。 四、兒童常會因好動分心而引起學習效果不良,也常被老師誤認為是兒童故意不合作。 感覺統合失調兒童在學前教育(3~6 歲)階段,在教室學習情境中可能出現的行為問 題上,綜合國內外文獻(林巾凱,1999;汪宜霈,2009;陳俊湰,2004;鄭信雄,1998; 羅鈞令,1998;Kranowitz ,1998)歸納如表2-1-2:. 25.

(37) 表2-1-2 教室學習情境中可能出現的行為問題方面 問題方面. 呈現行為. 過動或注意. 幼兒會一直動個不停,行動時也經常以跑的代替走的。. 力無法集. 在從事的活動也經常缺乏目的性。. 中,活動量. 即使能坐著上課,也常坐立不安,難以集中注意力。. 過高或過低. 注意力分散到教室內、外的任何風吹草動,很容易分心,因此造成學習上的困難。 在情境轉移及環境適應上的能力也較差,在經過情緒較亢奮的課程之後,不容易恢復 平靜。. 肌肉張力低. 幼兒常出現:手撐著頭、趴在桌子上、斜靠在椅子上、靠著牆或容易累等行為。 在教室寫字或是著色時常會超出格線,不喜歡玩拼圖或不會玩拼圖。 對於識字有困難,在抄寫或閱讀常遺漏字句,會有相當程度的影響到學習的成效。. 動作缺乏協. 幼兒動作看起來笨拙、慢別人好幾拍、衣服穿的慢或不會自己穿,及手腳的協調上能力. 調性. 差。 對投球、接球、跳格子、跳繩等活動不善長或是畏懼,常不喜歡上體能課。 幼兒會常跌倒或是碰撞到四周圍的物品。 在做連續動作時,如跳律動、做體操或是玩樂器時節奏感不佳,導致無法跟上連續的拍 子或動作及動作完成度差等徵狀。 手眼協調不佳,在玩玩具或是疊積木的操控能力都不好、握筆能力不好、字跡大且方性 差、字體左右顛倒、沒辦法把字寫在格子裡或字的比例不平均等。. 觸覺、前. 幼兒會出現不喜歡鞦韆、怕擺盪、怕滾、怕爬高,甚至不喜歡動態的活動。. 庭、本體感. 幼兒不喜歡被別人碰,會常將別人的小碰觸解釋為被打,也同時影響到情緒及與人親蜜. 覺的調適能. 關係的發展。. 力失調. 幼兒會出現焦躁、易怒、具攻擊性的傾向,甚至有的個性會變成較為孤僻,不合群或易 激動等。. 學校課業. 幼兒在聽、說、讀、寫、算的學習能力上,會比同年齡的小朋友差。. 學習. 幼兒因二度、三度空間的概念差,導致對主題背景、形狀認知及認字能力差、對空間或 距離判斷錯誤或容易迷路。 幼兒常出現的問題有閱讀或寫字時會有跳行、跳字的情形、很難辨認字形相似的文字、 常將數字看顛倒或寫顛倒(9寫成6或p)、抄寫黑板的字有困難、因集中注意力短暫或容 易分心以致學習成效不佳、在組織性的思考概念不佳、對空間概念的區辨能力差,較難 分辨上、下、左、右及記憶力不佳,剛學習到的東西在短時間內就會遺忘,以致學習上 的自信心及自我成就感低。 幼兒經常對學校的課業活動不感興趣。. 註:研究者自行整理. 26.

(38) 綜合文獻發現,感覺統合對個體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力,從感覺到動作、認知、心 理及社會人際方面都受到個體感覺統合發展的影響。蘇瑞雲(1999)提到,有感覺統合 失調的孩子有可能在心理社會(psychosocial)方面發展,因發現自己的學習或成效都比班 上同學比較差,因此容易產生低自我概念及低自尊,進而引發許多負面情緒上的問題, 如不安(anxiety)、憂鬱(depression)、在適應心環境有困難、及處理事情缺乏計劃而顯 得雜亂無章。有些痛覺區辨不佳的孩子,不知道自己受傷,很容易出現安全及生命上的 問題。有過動症狀的兒童,因他們的動作變化多且活動量大,再加上不能久坐,容易會 在上課時東張西望或靜不下來,導致時常被誤解成為是會影響別人及上課不專心的壞學 生。因此幼兒園教師或教保員對幼兒因感覺統合失調所產生的行為須有一定的瞭解,觀 察幼兒的行為並探討其行為所生的原因為何,進而協助改善其行為,以免錯過暸孩子可 治療並提升感覺統合能力的黃金時期。. 27.

(39) 第二節. 感覺統合活動的運用. 本節將探討感覺統合對個體活動的重要性及運用感覺統合的相關活動之文獻探討。. 壹、感覺統合對個體活動的重要性 一般幼兒會在3歲前發展身體的基礎動作,如翻身、爬行、走路、跑步及跳躍等,在 3 歲以後,感覺動作協調能力才慢慢發展,一直到7、8歲時會趨向穩定與成熟。因此在 3~7歲的階段,是治療及提升感覺統合能力的黃金時期 (洪茂桓,2010)。Bundy 等人 (2002)認為感覺統合系統發展大約會在七歲以前定型,若能在七歲以前,提供適量的 感覺統合刺激,則可以增進個體感覺統合系統的發展。然而處於感覺統合快速發展的兒 童,因尚未能以抽象的概念來認識外界的事物,因此需藉由身體來增加感官及動作的經 驗,像提供大量身體活動,來讓自身的感覺統合獲得充份發展,能有助於情緒穩定,並 奠定良好基礎。個體在七歲以前,人腦就像一部感覺處理機,對外界事物的感受,主要 來自感覺印象,幼童在這階段,經常會動個不停,忙於尋找感覺刺激,較少使用大腦去 思考問題,這段時期稱為是兒童的直覺智慧發展期。在此階段中,幼童會逐漸以視覺取 代聽覺的方式來接受外界訊息(Robinson & Sloutsky, 2004),再加上運用本體感覺及前庭 感覺產生適當的活動,以適應環境需要。如果能藉由適當的活動安排,讓兒童獲得感覺 統合的經驗,對日後認知學習、保持情緒穩定以及適應社會所需具備的感覺統合能力 上,將有極大的助益( Ayres,1989 ; Marr, Windsor & Cermak,2001 )。高麗芷(2006) 認為在嬰幼兒時期應提供多元的刺激,並給予探索的機會,因好的感覺統合發展是好的 人格發展基礎。Ayres (1969)即提出感覺統合的五種基本感覺包括:視覺、聽覺、前庭 覺、觸覺以及本體感覺等,且越早給嬰幼兒各種感覺刺激,其個體的感覺統合越能獲得 正常的發展。Ayres(1920~1988)提出的感覺統合理論認為孩子在七歲以前,是儲備感 覺統合所需要的感官經驗的關鍵期,如可以透過適當的活動,去獲得感覺運動的經 驗,對日後在讀書或寫字等認知學習、保持情緒穩定及適應社會所需具備的感覺統合能. 28.

(40) 力,都有極大的幫助,良好的感覺統合是幼兒將來在認知學習的根基(丁麗珍,2003)。 從Ayres 自1969 年提出感覺統合理論後,陸陸續續有許多專家學者研究如何幫助 感覺統合發展或治療。在國外文獻中較少針對感覺統合治療的方法做研究,多是以感覺 統合方式去改善其他障礙類別的兒童,如Polatajko, Law, Miller, Schaffer 與Macnab (1991) 研究發現,以感覺統合中的知覺動作治療方式,可改善學習障礙兒童的問題。在Isabelle, Roseanna 與 Eduardo (2013) 研究中以感覺統合治療方式發現可改善3歲幼兒在如廁的 能力。國內有吳傳仁(2007)研究中,透過以視動覺統合為基礎的視訊教學遊戲系統, 發現參與視訊教學遊戲系統的幼兒,在感覺統合中的「感覺調適」、「感覺搜尋」、「情 緒/行為反應」及「感覺統合」等四項,有達到顯著幫助;李國治(2008) 的研究中利用 透過肢體動作的運動遊戲介入後,發現有參與運動遊戲課程的感覺統合失調之發展遲緩 兒童比沒有參與活動的感覺統合失調之發展遲緩兒童,其粗大動作改善情況進步程度較 大;徐永博(2007)研究顯示融合感覺統合治療及遊戲治療後,對發展性協調障礙兒童有 具體的治療效果,可改善發展性協調障礙兒童的動作協調能力,在粗大動作能力及運動 覺的處理能力更是顯著;周志家(2013)研究中發現SID孩童如可以透過家中進行適當 的Wii 感覺統合數位遊戲訓練活動,對於SID孩童平衡、兩側動作協調、聽覺、前庭覺 及本體覺的改善是有明顯的幫助;丁麗珍(2003)研究發現大腦前庭系統與智力有關,讓 孩子們多做一些增加前庭刺激及訓練平衡感的活動,例如:溜滑梯、蹺蹺板、盪鞦韆、 跳床、平衡木或吊橋等,或許可以增進孩子的智力發展。可見感覺統合治療與身體及遊 戲相關聯性大,可透過身體與遊戲活動中來增進幼兒的感覺統合能力及治療。在感覺統 合的治療中,多是採用身體活動及遊戲方式進行,感覺統合與知覺動作訓練對發展遲緩 兒童療效,都有的正向治療效果(汪宜霈、王志中、蔡獻裕,2003);黃謙瑄(2010) 認為不管是在前庭反應不足或過度,都可以透過運動及遊戲加以改善,如反應不 足者,則多讓他們參與具「速度感」的運動,當前庭系統得到滿足,就不會隨意 衝撞找刺激;反應過度者,就需要給予孩子充分的安全感和心理支持,循序漸進、. 29.

(41) 並由淺入深地增加活動刺激量 ,逐步加以改善前庭的調節功能。陳昱臻(2012) 認為創造性舞蹈融入感覺統合教學活動,可提升幼兒對感覺統合的學習動機並可觀察到 幼兒五項感覺(聽覺、視覺、本體覺、觸覺及平衡覺)的學習表現,動作元素可統合五 項感覺的能力與認知學習。. 貳、運用感覺統合的相關活動 尚憶薇(2008)與高麗芷(1994)有提出以下活動可刺激觸覺、動覺及前庭平衡覺 的活動: 一、使用大毛巾或毛毯將幼兒包裹起來做身體滾動,可增加全身的觸覺刺激。 二、在球池內藏東西讓孩子尋找,或幼兒在球池內進行投、接和翻滾活動,可刺激觸覺 功能。 三、暖身、伸展活動或是爬行等身體探索活動,可增加學齡前幼兒關節的活動範圍和精 細動作的協調,並鍛鍊身體的力量。 四、大肌肉發展的活動,例如兔子跳、螃蟹走等可提昇肌肉力量的鍛鍊和骨骼的生長。 五、各種物體和器材結合大肌肉和小肌肉的活動,例如瞭解身體姿勢位置和功能,配合 各種形狀的物體如呼拉圈或角錐,可讓學齡前幼兒強化骨骼肌的力量。 六、使用吊床或是盪鞦韆,使幼兒可左右前後搖動,增強神經抑制功能以舒緩情緒,或 是設計旋轉活動促進前庭系統功能,可提高神經促進作用。 七、使用平衡木器材在上面走/跑、雙/單腳跳,可訓練學齡前幼兒的上/下和左/右 的身體協調性,及靜態和動態的平衡。 八、投擲或踢物體的活動,可發展身體單側和兩側邊的協調性。 在幼兒園階段中,教師或教保員可以提供哪些活動或器材來幫助孩子感覺統合的發 展或治療呢?研究者將整理相關文獻 (Huebner, 2001 ; Wener, Diamond-Burchuk, Ripat,Belton &Schwab, 2010) 及研究者的經驗中,歸納出在幼兒園可以運用的感覺統合 策略,分述如表 2-2-1:. 30.

(42) 表 2-2-1 幼兒園可以運用的感覺統合策略 問題. 方法策略. 不會解開或扣上扣子. 穿著鬆緊帶的衣服、使用黏扣帶的鈕扣或使用拉拉鍊的衣服。. 握筆太用力. 使用其他握筆方式、於筆上黏上硬黏土,指示幼童若黏土變形則 握得過用力了或使用較粗的筆如三角筆。. 無法忍受膠水在皮膚上的. 使用替代物品如膠帶、口紅膠。. 感覺,拒絕使用 因觸覺區辨能力弱而無法. 提供較硬的紙讓孩子剪紙。. 使用剪刀 對許多材質的物品皆不喜. 提供黏土或泡泡紙讓孩子玩、提供粗糙材質的桌面或在教學時,. 觸摸. 不要一下讓孩子接觸太多的觸覺刺激。. 對視覺刺激高度敏感. 使用高於頭部的放映或利用電腦、影片等教學。 教師與學生皆使用有顏色的筆或是馬克筆。. 對聽覺過度敏感. 將環境中會影響兒童的背景聲音如音樂調低。 老師教學時將音量降低。. 只食用有限的食物,很挑. 提供額外口腔觸覺刺激活動如咬口香糖或是含酸梅。. 食,只對某種質地或口味的. 鼓勵孩子嚐試各種食物。. 食物有興趣 無法過濾刺激而難以接收. 提供孩子黏土或玩具可以讓幼童有事作而不分心。. 指令;刺激過多及疲倦時會. 不要一次給孩子太多的指令或是訊息。. 閒逛及分心. 減低刺激量。.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研究者歸納相關研究者(朱人茜,2004;吳東昇,2001;陳文德,2003;Bundy et al.,2002)適用在幼兒園教室活動及戶外活動中,增進本體覺、觸覺、前庭覺的活動及 其他感覺統合的活動,如表2-2-2:. 31.

(43) 表2-2-2 適用在幼兒園教室活動及戶外活動的感覺統合相關活動 項目 本體覺. 活動 隧道遊戲:讓孩子在紙箱做的隧道或是在鑽籠內爬行。 攀爬繩索活動、做健康操或是上下肢伸展。 利用各種姿勢玩遊戲如蹲、跪、跑、跳及滾動等,或做臉部動作如扮鬼臉遊戲。 讓孩子當小老師,請他排桌子、澆水或發作業本等活動。 讓孩子單腳、雙腳站立或只用腳尖站立。 讓孩子立正並擺動雙手做出前後、交叉、外展或內收的動作。 玩呼拉圈、盪鞦韆、搖搖椅、溜滑梯或翹翹板遊戲。 讓幼童進行推、拉或搬重物等活動。 幼童無法集中注意力時,提供壓力球讓幼童於手部擠捏。 用鑷子撿小物體,以練習運用適當的力氣來夾住東西。 玩需要調節力氣才不會損壞東西的丟接遊戲,如丟接水球或丟接汽球。 做工藝活動如練習穿珠、繪畫或玩黏土、橡皮筋、泥土及塗料的遊戲。. 觸覺. 用毯子、棉被等物品緊緊地包住孩子或可合併讓孩子坐在教師的腿上輕微搖晃。 毛毯毛巾蛋捲或滾粉遊戲。 雙人身體接觸的成對遊戲,緊緊的或輕輕的互相擁抱後,做前後、左右的晃動作。 以各種不同柔軟度的刷子或質料的布,來刷或是按摩摩擦孩子的四肢或背部。 梳頭、玩吹風機遊戲或體驗各種材質的布料,如羊毛、絨布或皮革。 提供觸摸箱,裡面放置不同種類的豆子與物品。 讓孩子玩水、沙子、碎石、泥土或塗料遊戲。 讓孩子在滾筒或輪胎內滾動前進。. 前庭覺. 增加動作活動時間與種類,如跳躍或搖呼拉圈等活動。 讓孩子趴爬過物品或玩旋轉地球的遊戲。 讓孩子走平衡木或讓孩子在上面跟他玩遊戲。 騎腳踏車。 玩彈簧床、搖搖椅、蹺蹺板或跳床活動並可以邊跳邊投前球。 墊上運動如前滾翻、側翻或是翻跟斗。 伏地挺身、仰臥起坐。. 身體兩側. 用手抓布袋雙腳袋鼠跳或跳繩遊戲。. 整合. 讓孩子坐在彈力球或跳跳馬,雙手握住手把後,往前跳躍。 雙手滾動大龍球前進後退及各種方面前進。 走線遊戲,如以前腳跟著後腳尖直線走。. 促進動作. 穿越各種障礙物。. 計劃及協. 坐在旋轉盤中丟接球或投圈套。. 調能力. 跨越梯子遊戲或跳數字墊遊戲。.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32.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Formation of massive primordial stars as origin of objects in the early universe. • Supernova explosions might be visible to the most

The difference resulted from the co- existence of two kinds of words in Buddhist scriptures a foreign words in which di- syllabic words are dominant, and most of them are the

(Another example of close harmony is the four-bar unaccompanied vocal introduction to “Paperback Writer”, a somewhat later Beatles song.) Overall, Lennon’s and McCartney’s

多年以來,我們發現同學針對交換生或訪問學生的規劃有幾種類 型:(1) 選擇未來行將深造的國家與學校; (2) 選擇一個可以累積壯遊行 旅的大陸; (3)

Microphone and 600 ohm line conduits shall be mechanically and electrically connected to receptacle boxes and electrically grounded to the audio system ground point.. Lines in

The Prajñāpāramitā-hṛdaya-sūtra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is not one of the Vijñānavāda's texts, but Kuei-chi (窺基) in his PPHV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幽賛) explains its

In this study, we took some elementary schools located in Taichung city as samples to analyze the quality properties of academic administration services from the perspective

This study hopes to confirm the training effect of training courses, raise the understanding and cognition of people on local environment, achieve the result of declar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