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淺談文化資本對新住民子女學習適應之關係 / 83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淺談文化資本對新住民子女學習適應之關係 / 83"

Copied!
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 83 頁

淺談文化資本對新住民子女學習適應之關係

黃朝宏 國立東華大學教育行政與管理學系研究生

一、前言

近年來,臺灣社會的結構、經濟狀態的影響,使我國人口結構快速改變,少 子化的情形愈來愈嚴重,衝擊社會各個層面。可是在政府大力推動「南向政策」, 有了跨國婚姻通婚現象,因此臺灣有越來越多人娶了新住民女性,人數逐年增長 中。根據教育部統計,隨國人生育率持續降低,近 10 年來全國國中、小學生人 數自96 學年之 270 萬 7,372 人逐年遞減至 106 學年之 179 萬 9,952 人,其中新住 民子女學生數卻反自10 萬 3,587 人增為 18 萬 1,301 人。面臨新住民子女人數增 加中,文化的教育議題顯然已經成為其中一項課題,也是教育現場中不可忽視之 重點。然而,子女在求學階段中甚麼是影響學習過程的關鍵?因而正視文化的融 合與學習資源的改善。本研究淺談一些問題並在文末提出適當的方法及論點。

二、家庭文化資本概念與探討

文化資本是指不同於社會地位之家庭所擁有的文化資產,不同於商業市場中 所使用的經濟資本。而文化資本則是透過家庭和學校教育所獲得的文化資產,它 雖然也包括物質性的事物〈如:繪畫、古董〉,但它更強調語言習慣、秉賦才能 和學位頭銜等非物質的因素。 文化資本的概念係由法國學者波迪爾(A.Bourdieu)所提出。他把社會中各種 市場所競爭的資本,區分為四類:經濟資本、文化資本、社會資本、象徵性資本。 其中文化資本和經濟資本乃是構成社會階層化的兩個主要原則。 文化資本的形式有三種: (一)歸併化的形式:內化於個人心靈且有長期的穩定性,成為一種稟性和才能, 並構成個人的行為習慣。 (二)客觀化的形式:物質性的文化財產,例如:出於名家之手而有一定價值的 繪畫、雕塑等藝術品。 (三)制度化的型式:由合法化的制度所確認的各種名銜、學位等(國家教育研 究院,教育大辭書)。

(2)

第 84 頁 張芳全、王平坤(2012)的研究認為,在家庭文化資本內涵除了包含 Bourdieu 形式文化資本內涵,亦宜加入 De Graaf 的文化資源及 Teachman 的家庭教育資 源的概念。因此,家庭文化資本內涵由 Bourdieu 著重於高層次的文化資本,逐 漸普及至一般的文化活動,家庭所能供給的教育資源以及子女所能得到的文化刺 激;所涵蓋之範圍不再受限於高層次的文化,而是子女透過日常生活所能參與的 活動即可獲得廣義的文化資本。因著家庭文化資本概念的擴充,許多不同面向的 資源也納入家庭的文化資本範圍,儘管家庭文化資本構念相當分歧,但實質內涵 仍脫離不了 Bourdieu 所定義的文化資本。 吳悅如(2009)將文化資本定義為高級文化活動(展覽、古蹟、表演)、一 般文化活動(文化中心、圖書館、書店)、家中閱讀習慣(伴讀、父母親的閱讀 習慣)、家中教育設施(電腦、網路、書桌)。而柯淑慧(2004)將文化資本定義 為電腦數量、圖書量、參與社教活動的次數、戶外遊憩的次數。因此筆者利用先 行研究者將文化資本萃取以下三部分來探討: (一)文化活動:對於新住民子女極少參與文化活動。因為父母親工作繁忙,放 假時間幾乎無法和子女的作息配合,或者有時間的時候,父母親也會趁著放假的 時候休息,並且針對這一塊的資訊很薄弱,因此極少參與文化活動。 (二)戶外活動:對於新住民家庭到戶面遊憩的次數不算多。戶外的活動參與並 沒有特別規劃,因為父母親放假的天數不會比較少有連續幾天的假期,所以無法 出遠門。因此子女在放假的時候,大部分在家使用手機,消磨時間,或者家中還 有長輩能夠照顧者,外出活動才較有可能。 (三)圖書設備:對於新住民家庭的圖書設備不算多,書房或書桌的安排幾乎沒 有,在家中則使用客廳的桌椅完成功課,因此較無法安靜、不受干擾的完成作業。 對於圖書設備的購置並不重視,家中圖書大多數為小時候看過的書籍,新住民母 親甚至認為書籍是一次性商品,看完再買,家中也沒有擺放書本的空間,也沒有 購買書籍的意願,因此家中圖書並不豐富。

三、學校學習適應概念與探討

除了家庭之外,學校是學齡兒童最主要的學習場所,而學習是個體經由練習 或經驗使其行為產生較為持久改變的歷程。張春興、林清山(1989)對於學習有 三個要點: (一)學習的產生乃是由於練習或經驗的結果。

(3)

第 85 頁 (二)經學習改變的行為具有持久性。 (三)學習並非全是「教導」或「訓練」的結果。 教導和訓練固然產生學習,除此之外,個體在生活環境中,只要與事物接觸 發生經驗,都會產生學習。因此,學校教育即是有組織、有計畫的設計環境,使 兒童獲得較多和較好的經驗,而其產生較多和較好的學習。 學習即是一種適應的過程,個體為了滿足內在需求以適應環境或克服種種困 難的過程。學習的歷程中比較會關注於適應狀況,如果該情境無法提供良好的學 習環境那麼便會直接影響學習成效,進而影響學習興趣,產生學習困擾等問題, 所以學習適應是關乎學習成敗之關鍵要素(賴建戎,2009)。 當學童進入學校接受教育和展開學習生活時,代表個體已經開始成熟,與周 遭的人、事、物發生互動關係,可以進入一個全新的環境,而學童本身的學校生 活也開始面臨各種不同的適應問題,對學童來說,離開熟悉的家庭環境,進入一 個許多和自己年紀相仿的同儕團體中生活,是一個全新的挑戰,以達到適應良好。 有關學校適應的定義,是指學生在學校中,與其週遭的人、事、物發生互動 關係,一方面快樂、充分學習,滿足自我需求;另一方面擁有良好和諧的人際關 係,並遵守符合學校規範的行為,以達到良好的學校適應(黃志銘,2007)。 黃思穎(2008)將學校適應包括的內涵有常規適應、學習適應、師生關係及 同儕相處。許佩玉(2007)也將學校適應包括的內涵有常規適應、學習適應、師 生關係及同儕相處。因此筆者利用先行研究者將學校適應做以下三部分來探討: (一)學校學習:新住民子女樂於參加學校活動,藉此獲得更多的學習機會。新 住民女性來台結婚後,因為工作繁重、家務操持及母職的責任,使得學習語文之 路較為艱辛,因此子女能夠到學校學習的話,她們會格外的珍惜。子女對於參加 學校的活動也很熱衷,不僅可以得到更多的資源也可以認識其他同儕。 (二)遵守常規:新住民子女基本上都能遵守規定。在平時教育中,子女是和父 母親學習,到學校之後能夠遵守學校的規定,在班上也會和同儕問好、按時繳交 作業、上課有秩序並且能夠把每件事情完成。 (三)老師同儕:新住民子女和老師同儕之間都能夠和樂融融。在課業上需要協 助或解決時,第一時間均會尋求同儕的幫助,當然老師也會主動的給予協助,彼 此之間的互動都很好,大家也都能夠和平相處。學校舉辦活動時,關係到全班榮

(4)

第 86 頁 譽,大家也都能奮力爭取最高榮耀。

四、結語與建議

臺灣由於社會型態的改變,單親家庭、隔代教養,再加上新住民子女在班級 學生人數比例增高,學生來自不同社會階級、不同語言、民族、性別背景,儼然 形成一個小型社會。並且從研究中發現,新住民子女學習問題,大多與母親的國 籍、文化差異、教育程度有所關聯,使得新住民子女在學習適應上,有些微差異。 也就是文化資本與子女學習或生活適應有著相關係,但並非所有的文化資本內涵 都可以產生影響,必須透過提升親子互動以及改善互動品質才得以接合學習適應 之文化資本。其次,文化資本觀點無法解釋「低社經地位學生可以有高的教育成 就」,可見文化資本之多寡,並非影響學習適應之唯一途徑。文化資本也忽略了 經濟因素之影響及個人所選擇的求學方向,也有可能是在考量經濟條件之後所作 的決定。 最後我們應該鼓勵新住民家庭,多多運用政府公共財。在探討中筆者發現新 住民家庭的圖書設備並不完善,而且沒有購書的意願,因而影響了子女在閱讀的 習慣。因此,除了學校針對子女們進行圖書館的教育之外,各地方公立之圖書館 更可以推動親子閱讀活動,鼓勵新住民家庭的親子共讀。 參考文獻 n 吳悅如(2009)。文化資本對國小學童的學習態度與學業成就之影響-以宜 蘭地區六年級國小學童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佛光大學,宜蘭縣。 n 柯淑慧(2004)。外籍母親與本籍母親之子女學業成就之比較研究-以基隆 市國小一年級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n 張芳全、王平坤(2012))。〈新移民子女與非新移民子女的文化資本、閱讀動機 與閱讀行為之研究〉。《臺中教育大學學報》,26(1)),頁 55-89 。 n 張春興、林清山(1989)。《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東華書局。 n 教育部全球資訊網。106學年新住民子女就讀國中小人數分布概況統計。取 自 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829446EED325AD02&sms=26FB48168 1F7B203&s=4C810A112728CC60

(5)

第 87 頁 n 許佩玉(2007)。學齡前外籍配偶子女學校生活適應及其自我概念之相關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n 黃志銘(2007)。南投縣國民中學東南亞新移民子女在校生活適應探討(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n 黃思穎(2008)。家長親職態度與幼兒生活適應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n 賴建戎(2009)。高學業成就之新住民子女家庭教養方式與學習適應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n 譚光鼎(2000)。教育名詞釋義。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 書資訊網。取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3233/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教材的呈現者 活動安排者 增強的控制者 練習的指導者

• 實作工作坊可讓學員更深入學習成長,未 來還可以結合回饋會談,整併資深老師實 習輔導的建議,提供未來教育實習輔導修

本教材設定使用對象為國中數學低成就的學生,考量《補救教學基本學習內 容》 , 並配合不同學習狀態的學生,發展了兩套教材:「精進教材」適用於百分等 級

• 第三種教學觀認為,教學的目的是改變學生對事物、現象 的理解。教學( Teaching )的焦點是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 和掌握。教師須瞭解學生想什麼

檢視教科書的 學習材料及活 動,拼音教學 與朗讀訓練同 步施行。. 透過試教及觀 課,觀察學生

問題類型 非結構化問題 結構化問題 結構化問題 結構化問題 學習能力 不具學習能力 不具學習能力 自錯誤中學習 自錯誤中學習 學習能力 不具學習能力 不具學習能力

二、 學 與教: 第二語言學習理論、學習難點及學與教策略 三、 教材:.  運用第二語言學習架構的教學單元系列

第一學習階段 學習範疇六:了解世界與認識資訊年代- 33 驗及觀點. 欣賞世界上存在著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