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漢代字辭書「陰陽五行」詞源研究——以《說文解字》、《釋名》聲訓為中心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漢代字辭書「陰陽五行」詞源研究——以《說文解字》、《釋名》聲訓為中心"

Copied!
24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文學院國文學系 博士論文. 漢代字辭書「陰陽五行」詞源研究 ——以《說文解字》、 《釋名》聲訓為中心 The Study on the Han Dynasty Dictionary of "Yin Yang and the Five Elements" Etymology — Based on the Phonetic Gloss of " Shuowen Jiezi " and " Shiming ". 研究生:廖素琴 指導教授:賴貴三 博士 中華民國 109 年 8 月.

(2) .

(3) 致. 謝. 交出論文口試本,走出文學院,日光大道上雨氣撲鼻而來。. 「從混亂中創造秩序」從題目到操作實務,每每思索著,如何調理出秩序與 自我風格。闔上眼瞼,幾乎立即就身在那座日日前往的圖書館裡,想像著那時的 自己:研究小間裡,從天明到天暗,影移三面,片片段段地敲著鍵盤,一行又一 行的文字從喉湧入指尖,努力讓自己化身噴泉,恣意噴灑筆畫,使身周之地覆滿 語言的水霧。多數時刻腦海裡,尋思著有哪些可行的操作方法,能組織文本的字 例材料。未來人們必然會記得 2020 這一年,我也會。. 本論文能順利完成,最要感謝指導教授 賴貴三老師的鼓勵與幫助。每次跟 老師談過,總感覺前路重又明亮,總在我遇到難關時伸出援手,老師的風範以及 人情世故的引導,都如煦煦春風。論文的最後階段,感謝莊雅州教授、劉文清教 授、金周生教授、許學仁教授的指教,費心審閱論文,提供許多寶貴建議,銘記 在心。另外,感謝襄助一臂之力,翻譯英文摘要的黃信雄先生。. 感謝新北高工國文科吳枚錦老師的垂青,讓我不致斷炊;以及遲儀文老師的 照拂與鼓勵。想感謝的朋友很多,最感謝的是,柏翰、偉雲、瑋騂、永正、彩虹, 感恩人生路上有你們相伴;特別是柏翰友情相挺,盡其所能提供援助以及寫作建 議。謝謝胤華、美玲、依如、孟穎,我的臺北印象,因為妳們,一切都美好。沒 說的你們都懂。. 謹將這本論文獻給家人,沒有家人的支持與援助,我無法完成論文,走到這 裡。. I.

(4) II.

(5) 漢代字辭書「陰陽五行」詞源研究 ——以《說文解字》、 《釋名》聲訓為中心 提. 要. 本研究討論《說文解字》 、 《釋名》蘊含陰陽五行思想之聲訓詞源,透過探討 被訓釋詞與聲訓詞之關係,一方面論析被訓釋詞稱名之所以然,即命名之「理 據」;另一方面考察其中符合「合理聲訓」的數量。 並由「內容」與「形式」兩層面,討論漢代重要字典辭書中,蘊含的陰陽五 行思想。「內容」方面,鉤沉漢代訓詁學家在陰陽五行思想橫領學術領域之際, 如何透過析形解義,呈顯其思維模式與當際學術風氣的互動。「形式」方面,尤 其注意字典辭書「編纂體例」中透顯的陰陽數術色彩。 本研究內容分為三大部份:一、論述陰陽、五行觀念各自的來歷起源,推衍 兩者從自然概念到形上義理的質變,並揭示涵括宇宙萬物的系統學說。二、以《爾 雅》 、 《說文》 、 《釋名》中編輯形式體例為觀察焦點,著重研討篇目編次、部首秩 序、類中詞條排序等,藉以考察形式篇章的規則以及內涵精神底藴。三、藉由探 究《說文》 、 《釋名》陰陽五行被訓釋詞、聲訓詞的本形初義,來辨析兩者的關係, 若為「合理聲訓」,則以出土文獻材料以及傳世經典中的「古文字字形」與「辭 例」 ,輔助佐證其音義關係;若為「不合理聲訓」 ,則從依聲立說角度觀察許慎、 劉熙對字義的闡釋,試圖建構漢代字典辭書中蘊涵的陰陽五行思想理論依據。唯 有解析這些詞條稱名之所以然,才能瞭解許慎、劉熙的說解非主觀空言,而是藉 音表義以宣揚思想。. 關鍵詞:說文解字、釋名、陰陽五行、詞源、聲訓、編輯體例. III.

(6) IV.

(7) The Study on the Han Dynasty Dictionary of "Yin Yang and the Five Elements" Etymology — Based on the Phonetic Gloss of " Shuowen Jiezi " and " Shiming " Abstract The dissertation explores the etymology of phonetic gloss connoting the perceptions of Yin Yang and the Five Elements in “Shuowen Jiezi” and “Shiming”. Through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interpreted words and words of phonetic gloss, the study examined the origin of explanation for interpreted words, that is, the “rationale” of explanation were also investigated and qualified numbers of “logical phonetic gloss” . This paper studied the implicit perceptions of Yin Yang and the Five Elements on the Han dynasty dictionaries from the two aspects of “Content” and “Format”. From the aspect of “Content”, by exploring and tracing back words’ meaning, this paper demonstrated that the thoughts of exegetics scholars in the Han dynasty were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by the perceptions of Yin Yang and the Five Elements which prevailed in academia at that time. From the “Format” aspect, that the collations on these dictionaries revealed indicative utilization of Yin Yang and the Five Elements was focused. The study divides into three sections. The first section elaborated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the perceptions of Yin Yang and the Five Elements, inferred their changes from natural conception to the metaphysics and further unveiled the system applicable to everything in the universe. The second part focused on the collations in “Erya”, “Shuowen Jiezi”, and “Shiming” and analyzed such as arrangement of categorization, system of radicals, sequencing of lexicons so as to clarify the rules of collation and implicit connotations. Lastly, by exploring the initial meaning of interpreted words and words of phonetic gloss connoting Yin Yang and the Five Elements in "Shuowen Jiezi" and "Shim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se two was distinguished and analyzed. If it was classified as "logical phonetic gloss", this paper V.

(8) utilized "ancient Chinese characters" and "examples" from the unearthed documents and classics to prove the relation in the phonetic aspect and meaning; if it was not "logical Phonetic Gloss", Xu Shen’s and Liu Xi’s interpretations to words’ meaning were observed from the angle of advocating thoughts to try to demonstrate the theoretical basis that the dictionaries in Han dynasty were influenced by the perceptions of Yin Yang and the Five Elements. Only by analyzing the origin of meaning of these entries can we understand that Xu Shen’s and Liu Xi’s interpretations are not unfounded but to advocate their thoughts. Keywords: Shuowen Jiezi, Shiming, Yin Yang and the Five Elements, Etymology, Phonetic Gloss, Dictionary collation. VI.

(9) 漢代字辭書「陰陽五行」詞源研究 ——以《說文解字》、 《釋名》聲訓為中心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4 第三節 研究背景………………………………………………………………….5 一、陰陽家思想與數術………………………………………………….5 二、聲訓說檢討………………………………………………………….6 三、詞源研究與同源詞判準……………………………………………11 第四節 前人研究成果綜述………………………………………………………14 一、陰陽五行議題………………………………………………………15 二、《說文解字》研究概況……………………………………………..26 三、《釋名》研究概況…………………………………………………..32 四、《爾雅》研究概況…………………………………………………..38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43 一、研究範圍……………………………………………………………43 二、研究方法……………………………………………………………44 三、研究步驟……………………………………………………………48. 第二章 陰陽五行思想的來歷與開展…………………………………….51 第一節 陰陽思想的來歷與開展…………………………………………………51 一、陰陽觀念的原始義涵………………………………………………51 二、陰陽觀念的起源來歷………………………………………………53 三、陰陽觀念的開展與演變……………………………………………55 第二節 五行思想的形成與開展…………………………….…………………...59 一、五行三義…………………………….…………………...................59 二、五行觀念的體系整合…………………………….………………...64 三、五行觀念的來歷與起源…………………………….……………...67 第三節 陰陽、五行思想的合流…………………………….…………………...70 一、陰陽、五行的合論:鄒衍…………………………………………71 二、四時、五行的早期交融:《管子》………………………………..73 三、嚴謹的天人搭配軌式:《呂氏春秋》…………………………..…74 四、陰陽、五行的匯通與釋物理論……………………………………76 第四節 小結………………………………………………………………………77 VII.

(10) 第三章 漢代字辭書編纂體例與陰陽五行思想………………………....79 第一節 漢代聲訓發展概述…………………………………….……...…...……80 一、一般論著…………………………….…………………..................81 二、字典辭書…………………………….…………………..................83 三、讖緯、鄭玄對聲訓之轉化…………………………………....…...86 第二節 《爾雅》編輯形式與陰陽五行思想…………………………………...89 一、《爾雅》與陰陽五行思想………………………………………….89 二、《爾雅》編纂體例與陰陽五行思想……….………………………90 第三節 《說文解字》編纂形式與陰陽五行思想……………………………...94 一、部首秩序:循環往復…………………………………………...…96. 第四節. 第五節. 二、篇次與六書:三才之道……………………………………..…...101 三、結構與《易》理公式…………………………………..………...102 《釋名》編纂形式與陰陽五行思想……………………………..…...104 一、篇目類聚:法天宗經……….……………………………………105 二、思想內核:以人為本……….……………………………………106 小結………………………………………………………………..…...107. 第四章 《說文》、 《釋名》陰陽五行諧聲聲訓詞析論…….…..…...109 第一節 以形聲字之聲符訓聲子………………………………………………..112 一、《說文》以形聲字之聲符訓聲子…………………………………113 二、《釋名》以形聲字之聲符訓聲子…………………………………119 三、《說文》、《釋名》以形聲字之聲符訓聲子………………………123 第二節 以形聲字之聲子訓聲符…………………………………………….….125 一、《說文》以形聲字之聲子訓聲符……………………..………..…125 二、《釋名》以形聲字之聲子訓聲符…………………………………126 三、《說文》、《釋名》以形聲字之聲子訓聲符………………………142 第三節 以形聲字同聲符之字為訓……………………………………………..147 一、《說文》以形聲字同聲符之字為訓……………………………....147 二、《釋名》以形聲字同聲符之字為訓…………………..…………..149 第四節 小結……………………………………………………………………..151. 第五章. 《說文》、 《釋名》陰陽五行非諧聲聲訓詞析論…….…....153. 第一節 以同音之字為訓………..……………………………………………...155 一、《說文》以同音之字為訓………………………………………...155 二、《釋名》以同音之字為訓………………………………………...158 VIII.

(11) 三、《說文》、《釋名》以同音之字為訓……………………...………165 第二節 以雙聲之字為訓…………………………………………………..…...169 一、《說文》以雙聲之字為訓………………………………………...169 二、《釋名》以雙聲之字為訓………………………………………...170 三、《說文》、《釋名》以雙聲之字為訓……………………...………174 第三節 以疊韻之字為訓…………………………………………………..…...180 一、《說文》以疊韻之字為訓…………………..………….…………180 二、《釋名》以疊韻之字為訓…………………..…………………….181 三、《說文》、《釋名》以疊韻之字為訓……………………...………184 第四節 小結………………………………………………………………….…192. 第六章 結論………….….…………………………………………………..193 第一節 研究結果………….….…………………………………………..……193 一、符合推源原則的合理聲訓…………………………………..…..193 二、編輯體例與陰陽五行思想…………………………………..…..195 三、字詞義與陰陽數術思想的辯證…………………………………196 四、陰陽五行聲訓詞的多元內涵……………………………………196 五、《說文》、《釋名》「求源」取向的相異性…………………...….201 第二節 研究檢討與展望…….….………………………………………….….201 一、補充複合詞材料…….….………………………………………..201 二、補充《方言》與《爾雅》聲訓材料…….….……………….….202 三、共時的對話………….….…………………………………..……202. 參考文獻………………………………………………………………..……...203 論文附錄…………………………………………………………….……..…..217 表一、《說文解字》陰陽五行聲訓材料表…………………...…..…….…217 表二、《釋名》陰陽五行聲訓材料表…………………………….….…....221 表三、《爾雅》陰陽五行詞材料表…………………………………..........231. IX.

(12) X.

(13) 圖、表目次 圖 1-1:聲訓、理據、詞源關係圖…………………………………………………………………..13 圖 2-1:五行系統模型圖-1……………………………………………………………………………..63 圖 2-2:五行系統模型圖-2……………………………………………..…..…………………………..63 圖 4-1: 論述層次圖…………………………………………………………………….……………….110. 表 1-1:因聲求義論……………………………………………………………………………………..6-7 表 1-2:推因求源論……………………………………………………………………………………..7-8 表 1-3:陰陽五行思想研究專書………………………………………….……………………15-17 表 1-4:陰陽五行思想學位論文……………………………………………………………….19-25 表 1-5:《釋名》研究學位論文………………………………………………………………………33 表 1-6:《爾雅》研究學位論文…………………………………………………………………39-40 表 2-1:《呂氏春秋.十二紀》五行系統表………………….……………………………74-75 表 3-1:《爾雅》篇目分類表………………………………………………………………………….91 表 3-2: 《說文》釋干表…………………………………………………………………………………99 表 3-3:《說文》釋支表………………………………………………………………….………99-100 表 3-4:《釋名》篇目分類表……………………………………………….……………………….105 表 4-1:《說文》、《釋名》諧聲字推源情況表……………………………..…………111-112 表 5-1:《說文》、《釋名》非諧聲之聲訓詞推源情況表………………………….153-155 表 6-1: 《說文》 、 《釋名》釋干支比較表………………………………………….…….198-200. XI.

(14) XII.

(15) 第一章 緒論 本論文以《說文解字》及《釋名》蘊含陰陽五行思想之聲訓詞源為討論中心, 一方面探究此中符合探源式「合理聲訓」的數量;另一方面從依聲立說角度觀察 作者對字義的闡釋,試圖建構漢代重要字典辭書中,蘊涵的陰陽五行聲訓詞理論 依據。以下分就研究動機、研究目的、研究背景、前人研究成果綜述、研究範圍 與方法等面向說明。. 第一節 研究動機 陰陽、五行是中國傳統學術、文化中重要而獨特的特殊成分。兩者原是各自 獨立的兩概念, 「陰陽」最初指日光的向、背;是對自然現象的體察,後來引伸 為運作宇宙的兩股質性相異的自然能量。春秋以後,陰陽相關的記載多了起來, 不僅用以解釋自然現象,也用以推斷人事禍福,逐步成為人們順應的天道規則。 「五行」原指水、火、木、金、土五種具有質性與味道的元素,後來才有配屬系 統的形成與出現。緣此可知,陰陽、五行元素在萌芽階段時的意義,原始而素樸。 陰陽、五行合流的時間,梁啓超推斷約在戰國時期,而以鄒衍為陰陽與五行合流 的第一位代表人物。1兩者結合後,發展出陰陽消長、五行生勝、天人共構,甚 至引致災眚休咎的天人相應藍圖,面貌變得繁複而神秘。2這些思想概念在《管 子》 〈四時〉、〈五行〉以下,《呂氏春秋》十二紀、《禮記.月令》、《淮南子.時 則》以迄《春秋繁露》中諸多陰陽、五行篇章中發揚,顯示陰陽五行已從概念發 展為學說,並且進入成熟興盛期。 兩漢時期陰陽五行學說發達興盛,它深入各個領域,成為時代的知識結構, 並滲透到人們的深層心理,成為人們認識世界、解釋事物的思維方式。3顧頡剛 《漢代學術史略》也說:「漢代人的思想骨幹是陰陽五行。無論在宗教上,在政 治上,在學術上,沒有不用這套方式的。」4可說兩漢的政治、學術、天文、律. 1. 梁啓超:〈陰陽五行說之來歷〉 ,收入顧頡剛主編:《古史辨》(臺北:藍燈文化出版社,1993 年 8 月)第五冊,頁 343。 2 陸玉林、唐有伯《中國陰陽家》 : 「五行……有了運轉的動力……陰陽則有借以發生和推動的所 在。……兩者的結合,……構成了可以系統地解說宇宙社會與人生的理想圖式。」認為兩者結合 後,構成了串聯一切天人事物的制式配屬系統,創造天人相應的藍圖。陸玉林、唐有伯合著: 《中國陰陽家》 (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6 年) ,頁 13。 3 吳雁南、秦學頎、李禹階: 《中國經學史》 (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 年 8 月), 頁 77。 4 顧頡剛: 《漢代學術史略》(臺北:天山出版社,1985 年) ,頁 1。 1.

(16) 歷、醫學各方面均深受陰陽五行思想影響。而兩漢學術主幹是經學,無論古今文 經學派,皆以陰陽五行、讖緯數術附會解說儒家經義。5《說文.敘》云: 「蓋文 字者,經義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後,後人所以識古。」6漢代經學的建 構是通過訓釋先秦儒家經典的方式實現,經師們透過訓詁說解文字來建立自己時 代的解釋系統,因此漢代文字之學亦甚發達, 《爾雅》 、 《方言》 、 《說文解字》 、 《釋 名》四部字辭書標識漢代文字、訓詁學的高度興盛;它們在編纂體例上的經營, 字義的解釋、觀點的論述等方面,都無可避免的受到龐大的陰陽天人體系浸潤, 體現這股學術風潮。 漢代由於今古文之爭,經學家們各以聲訓探源溯流,來證成己說並建構自家 經學的合理性,如《春秋元命苞》 : 「日之為言實也」 、 「月之為言闕也」 、 「歲之為 言遂也」 ,使用聲訓在當時蔚為顯象。東漢時,班固(32~92)整理的《白虎通》 就是以聲訓為訓詁手段的解經釋義專著。處在以聲訓為學術風尚的背景下,當代 字典辭書的析形釋義時習用聲訓,也在情理之中。 黃侃《文字聲韻訓詁筆記》認為, 《說文》說解字義,十分之九都用聲訓。7 崔樞華《說文解字聲訓研究》統計,《說文》釋字 9353 字,其中採用聲訓方法 的有 4165 條,接近全書一半。8可見,許慎使用聲訓法並非偶然的行為,而是 出於自覺意識。吳澤順分析崔樞華統計的《說文》4165 條聲訓,認為這些材料 中摻雜了非聲訓語料,再加上許慎引用涉及緯書、不符合科學語源的聲訓,此數 字必須打折扣,但大多數應是可成立的。9 東漢劉熙《釋名》是聲訓集大成的專著,以聲訓為主要訓釋方法。10然而, 論者們對《釋名》聲訓多持負面看法。《四庫全書》、11王力12都批評《釋名》聲 5. 如齊詩、 《洪範.五行》 、荀爽傳古文易、劉向說穀梁、服虔論左氏、蔡邕《禮記.月令》章句 及月令問答,均披上濃厚陰陽五行色彩 6 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 《說文解字注》 (經韻樓臧版)(臺北:洪葉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 司,2003 年 10 月),頁 771。 7 黃侃: 《文字聲韻訓詁筆記》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年) ,頁 200。作者指出:「詳考 吾國文字,多以聲音相訓,其不以聲音相訓者,百不及五六。......試取《說文》觀之,其說解之 字,什九以聲訓,以義訓者至鮮。」 8 崔樞華: 《說文解字聲訓研究》 (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年) ,頁 152。 9 吳澤順: 《清以前漢語音訓材料整理與研究》 (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 年),頁 84。 10 陳建初博士論文: 《《釋名》考論》 (長沙:湖南師範大學,2005 年),頁 19、37。論者以王 先謙《釋名疏證補》為底本,統計全書共 1379 條,被釋詞 1710 個,其中使用聲訓者共 1298 條,占極高的比例。 11《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其書以同聲相諧,推論稱名辨物之意,中間頗傷穿鑿。」 12 王力: 《中國語言學史》 (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5 年) ,頁 52-53。作者指出: 「劉 熙的聲訓,跟前人一樣,是惟心主義的。他從心所欲地隨便抓一個同音字(或音近的字)來解釋, 2.

(17) 訓唯心、過於主觀、穿鑿附會,科學性不夠。劉又辛、李茂康統計《釋名》中可 信的和基本可信的聲訓材料,只占百分之三十,其他百分之七十以上的解釋屬牽 強附會。13換言之,若用探尋詞源的方式來檢覈《釋名》,其中三分之二的聲訓 材料都會被除名。 學者指出,《釋名》本質是詞源學性質的辭典,其中的聲訓語料不能被排除 在真正的聲訓之外。姚師榮松指出,劉熙在自序中指出著書目的在探求名原,且 將《釋名》聲訓排除在真正的聲訓之外,並不符合「聲訓」一向的做法,只能說 《釋名》中有許多「不合理的聲訓」。14柯明傑也認為,劉熙在序言中說明著書 宗旨,是對事物命名「論敘指歸」 ,如〈釋天〉 : 「金,禁也,氣剛毅能禁制物也。 木,冒也,華葉自覆冒也。水,準也,準平物也。火,化也,消化物也。亦言毀 也,物入中皆毀壞也。土,吐也,能吐生萬物也。」姑且不論其解釋事物命名原 由之可信度高低,它利用聲音作為探求事物命名之所以然的線索,全書多用聲訓 的方式來訓釋,體例十分一致,其本質是詞源學性質的辭典。15 值得注意的是,上開兩書中的聲訓材料雜揉陰陽五行說者,多被視為書中之 糟粕應被剔除。如王玉堂〈聲訓瑣議〉將《釋名》聲訓分為兩大部分,其一是訓 釋百姓日稱之名者;另一部份是被塗上神秘色彩的詞,如天干、地支、五行、八 卦之類,這些聲訓多數不涉及語源,且用神學觀念來說釋,在《釋名》的聲訓中 不具價值與意義。16 葛兆光曾說:「我們現在的思想史卻常常忽略了數術方技與經學的知識,使 數術方技和經學的研究,成了兩個似乎是很專門的學科。」17若由學術史的角度 來重新審視上開字辭書,尤其是《說文》與《釋名》會發現其說解內容以及編纂 形式與陰陽五行思想密不可分,本研究試圖連結文字(詞義)—經學的知識群組, 溝通文字、訓詁(聲訓條例)學門與思想學門的交流,藉此擴展漢代字典辭書的 研究領域。另外,透過探討《說文解字》 、 《釋名》蘊含陰陽五行思想之聲訓詞源, 釐析被訓釋詞與聲訓詞之關係,一方面考察其中符合「合理聲訓」的數量;一方 彷彿詞的真詮是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似的。」 13 劉又辛、李茂康: 《訓詁學新論》(成都:巴蜀書社,1989 年),頁 172。 14 姚榮松: 《古代漢語詞源研究論衡》(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2015 年 8 月) ,頁 62。 15 柯明傑: 〈聲訓析論〉 ,頁 342。 16 王玉堂: 〈聲訓瑣議〉 ,收入《古漢語論集》第一輯(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年) ,頁 266。 17 葛兆光: 《思想史的寫法——中國思想史導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 年 7 月),頁 31。 3.

(18) 面論析被訓釋詞稱名之所以然,即命名之「理據」。唯有解析這些詞條稱名之所 以然,才能瞭解許慎、劉熙的說解非空言,而是藉音表義以宣揚思想。這即是本 文最先的研究動機。. 第二節 研究目的 以下陳述本論文預期解決的議題,並說明研究目的與意義。 考察《說文》 、 《釋名》二書中陰陽五行被訓詞與聲訓詞的關係,用來推求詞 源,是本論文首要探索的項目。二書中援引陰陽五行思想的字例、詞條,其數量 到底有多少,說解的實際情況又如何?引用相關思想所造成的影響結果如何?能 精準解說或是更加混淆了字義、詞義?這是預期探討的第二項目。而《說文》依 形立訓,《釋名》以聲訓條例,二部研究文獻中不同的編纂體例如何影響陰陽五 行思想的呈現?這是預期探討的第三項目。以上這三項研究議題,無論是在漢代 學術史、陰陽五行學史、漢語文字音韻學史、語言文化學史上,應該都是具有意 義與值得探討的議題,如果能透過比較嚴謹與實證的文獻論證,就有可能得到比 較客觀詳盡的答案。但過去以來,上述相關議題似乎較少受到前人的關注,因而 擬定此課題,希望能在前人相關的研究基礎上,更進一步的深入分析二部漢代字 辭書,藉以發掘這些議題在漢語文字學術史研究上所具有的意義與價值。 本文研究目的有二:首先,從陰陽五行思想對漢代字辭書的影響入手,探究 漢代字詞書的編纂「形式」,如篇目類聚、類中詞條擇選、部首排序,以及類分 排比的字敘規矩,如何受到陰陽五行思想的熏染。一方面觀察書中的內容釋義與 形式體例之義、法如何融攝統一;另一方面,藉由考察形式篇章的規則,分析兩 漢小學家如何在架構字詞書的纂輯體例中,體現對陰陽五行思想的理解。 其次,分析考察《說文》 、 《釋名》兩書中與陰陽五行思想相關的聲訓。這項 研究一方面由字詞構形本義入手,探查《說文》 、 《釋名》中的聲訓材料,符合「歷 史推源」或是「平面系源」的比例多寡,檢覈其間符合科學的聲訓詞源,並從共 時角度觀察漢代語句的實際使用情況,以尋繹詞源,探求具有同源關係的一組詞 所能夠反映出來的語詞命名理據;另一方面則廓清許慎、劉熙對陰陽五行詞的訓 解是「藉音表義」。如《釋名.釋天》:「巳,已也,陽氣畢布已也。」在出土文 獻中「巳、已」兩字相通同,且訓為停止義,劉熙取「已」之停止義解釋「巳」,. 4.

(19) 取其陽氣盛極而止意。18. 第三節 研究背景 以下分就陰陽家思想與數術、聲訓說檢討、詞源研究與同源詞判準三部分, 說明本研究的背景。 一、陰陽家思想與數術 本研究名為「漢代字辭書陰陽五行詞源研究」主要以《說文》 、 《釋名》聲訓 詞蘊含陰陽五行思想詞條為研究對象。於此先界定「陰陽五行思想」的定義及內 核概念,以確立本論文之思想主軸。先釐清下列二個問題:陰陽五行思想與陰陽 家思想的差異,以及陰陽家思想與數術的關係。 先論「陰陽五行」思想與「陰陽五行家」思想的差異。陰陽五行思想指尚未 具有系統性的原始而素樸之概念或觀點,如由日光的向、背而有陰暗與光明的感 受,引申出山南水北與氣候冷暖的概念,這是陰陽五行思想;所謂陰陽家則推而 廣之能成一家之言,是有系統或根據的理論學說。如:陰陽家鄒衍的學說包含陰 陽消息、禨祥制度、五德終始、大九州之說等,為一天人相應之系統理論。 關於陰陽家思想與數術的關係,有以下二說:其一,認為陰陽五行思想是數 術學的基礎,數術則是陰陽五行思想的應用。陳維輝19和秦新星20提出數術學是 以太極、陰陽、八卦、五行、干支等宇宙最基本的真理規律為基礎,把音律、曆 法、星象、氣候、地理、醫術等眾多學科統一成為系統的整體觀學問。陳雅雯《說 文解字數術思想研究》詳細說明兩者的關係,數術即是以陰陽五行來生刻制化、 天人感應為基礎理論,以占卜術、方術推理天人關係的知識系統,可用來比附人 事社會,尋其機巧,達到經邦治國、占斷吉凶、觀象制器的目的。21 第二種說法,則認為陰陽五行思想為「小陰陽家」 ,數術為「大陰陽家」 ,兩 者的來源相同。南宋陳振孫、近代余嘉錫都指出《漢書.藝文志》中的「陰陽家」 可分為兩類,凡知道姓名而自成一家言,如鄒衍之書,則歸入《諸子略.陰陽家》 ; 而「雖有其書而無其人」的實用書籍則歸入《數術略.五行》。22李零《中國方 18. 詳見第五章第三節「巳已」字例。 陳維輝:《中國數術學》 (鄭州市氣功學會印,1988 年 10 月)。轉引自宋會群:《中國數術文 化史》(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9 年 8 月) ,頁 12。 20 秦新星: 〈中國數術學漫談〉 ,收錄於《中國數術學論文精選》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文獻,1995 年) ,頁 2。此轉引同註 13。 21 陳雅雯: 《說文解字數術思想研究》 (臺北:花木蘭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1 年 9 月) ,頁 24-25。 22 南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認為「陰陽之與數術,亦未有以大異也。」兩者的區別是「此 論其理,彼論其數」。陳振孫: 《直齋書錄解題》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6 年) ,頁 369。 19. 5.

(20) 術正考》進一步將這兩類陰陽家稱為「小陰陽家」及「大陰陽家」,他闡釋道, 小陰陽家,是指鄒衍等人「按往舊造說」取材於前賢舊說,並「深觀陰陽消息而 作怪迂之變」, 《漢書.藝文志》將這類書歸於《諸子略.陰陽家》;大陰陽家, 以天文曆算之學為本,並雜揉了各種占驗時日之術的數術之學,這類實用書籍多 半不知作者姓名, 《漢志》歸入《數術略.五行》 。23由此可知, 《漢志.諸子略》 中所稱「陰陽家」與《數術略.五行》中典籍,是依作者姓名存佚與否來分類, 它們在思想學理上混同難分,應屬於同一來源。 陰陽家與數術兩者之內核思想有密切相關。若將鄒衍學說之大項24與《漢 書.數術略》中的天文、曆譜、五行、蓍龜、雜占、形法等六類內涵技術相比, 可以發現兩者有密切交集。鄒衍的陰陽消息包含天文、曆譜等知識;禨祥度制主 要論天人感應,是蓍龜、雜占類的理論基礎;五德終始則是五行說的來源之一。 可見漢志所謂「數術」與「陰陽家」思想在學說理論與實用技術上都難以區分, 故本文乃以「陰陽五行」思想統括兩者,而不強加區分陰陽五行思想、數術。 筆者檢視《說文》 、 《釋名》中與陰陽五行思想相關字例,其內涵在「哲學思 想」部分有陰陽五行、 《易》理、緯學、儒家、道家等; 「實用科技」部分則有天 文、曆算、數理、方技等。本文的研究對象即是《說文》及《釋名》聲訓詞蘊含 上述陰陽五行思想者。. 二、聲訓說檢討 綜觀聲訓發展史,其核心類型有「因聲求義」和「推因求源」兩種。影響所 及,後世論者,對聲訓的定義與界說便緣此開展,以下略依發表先後,臚列近現 代學者的聲訓定義及內容如下: (一)表 1-1:因聲求義論 學者 沈兼士. 聲訓定義. 出處. 出版項. 汎聲訓:汎用一切同音或音近(雙聲或疊韻) 〈右文說在. 臺北:中央研. 之字相訓釋。. 究院歷史研究. 訓詁學上之. 清代余嘉錫《古書通例》則認為歸入《數術略》的書多半不知作者,屬於「雖有其書而無其人」 一類。余嘉錫:《古書通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年),頁 24。 23 李零: 《中國方術正考》(北京:中華書局,2007 年 2 月) ,頁 12。 24 鄒衍的相關著作都已亡佚,僅能從《史記.孟荀列傳》相關鄒衍的記載中去拼測大要,略有 四項:陰陽消息、禨祥度制、五德終始、大九州之說。郭為: 《陰陽五行家思想之述評》 (高雄: 復文書局,1979 年 5 月),頁 12-31。 6.

(21) 沿革及其推. 所,1933 年. 闡〉,頁 781. 濮之珍. 所謂聲訓,就是用語音相同或相近的詞來說 《中國語言. 臺北:書林出. 明一個詞的意義。. 學史》,頁. 版有限公司,. 155. 1994 年 8 月. 孫永選. 聲訓,是依據漢字的讀音來解說詞義的一種 《訓詁學綱. 濟南:齊魯書. 闞景忠. 訓詁方法。音近則往往義通,聲訓實際上是 要》,頁 24. 社出版社,. 季雲起. 用與被釋詞讀音相同或相近而意義相通的. 1996 年 2 月. 詞來注被釋詞,前人也稱之為「因聲求義」。 字形對于語言中的詞來說,是外在的因素, 《訓詁學導 語音才是詞的物質外殼。這裡說「內在形 許威漢. 論》,頁 94. 北京:北京大 學出版社, 2003 年 7 月. 式」,自然就是指口頭語言自身的物質外殼 說的。內在形式的利用,便是取聲音相同或 相近的字來解釋字義。這種「因聲求義」 (聲 訓)是訓詁學的一種重要方法,它往往成為 探求和貫通語義的根本途徑。. 蘇寶榮. 聲訓又叫做「音訓」 ,就是「因聲求義」 ,即 《訓詁學》,. 北京:語文出. 武建宇. 用聲音相同或相近的字(詞)來解釋字(詞) 頁 57. 版社,2005. 義的方法。. 年2 月. 上揭學者認為,「聲訓」是利用讀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來訓釋詞義的方法,其運用 的先決條件是聲訓詞與被訓釋詞必須音同音近,立基於詞語的聲音與意義之間的 聯繫。換言之,「因聲求義論」著重於聲音的關係,用同義詞、近義詞相釋,以 求音義貫通,是「求義」的聲訓。. (二)表 1-2:推因求源論 學者. 高亨. 聲訓定義. 出處. 出版項. 音訓亦名聲訓,即以同音或雙聲,或疊韻之. 《文字形義. 濟南:山東人民. 字為訓,以表此二字之得音,有本枝原流之. 學概論》 ,頁 出版社,1963. 關係也。申言之,即以彼字訓此字,彼字與. 284. 此字,音則相近,而義非相同,唯因此字之 7. 年3月.

(22) 音由彼字之音而來,或彼字之音由此字之音 而來,而音為一語根所孳生,故以彼訓此, 以表明其關係焉。至若兩字,音既相近,義 又相同,則為義訓,而不在音訓範圍之內矣。 聲訓,是以同音或音近的字作訓詁,這是古. 《同源字. 北京:商務印書. 人尋求語源的一種方法。. 典》,頁 10. 館,1991 年. 古代許多訓詁學家,在訓釋字義的時候,往. 《訓詁學. 臺北:華正書. 往利用音同音近的字來解釋被訓的名物,希. 大綱》,頁. 局,1989 年 3. 望在音訓的原則上,推尋出那一名物「命為. 79-80. 月. 聲訓是用音近義通的字作訓,因此,訓釋字. 《訓詁與訓. 太原:山西教育. 陸宗達. 與被釋字必然音同或音近。它應當有兩種情. 詁學》,頁. 出版社,1994. 、王寧. 況:一種是同源字互訓;另一種以聲推索事. 354. 年. 聲訓用語音相同或相近的關係來解釋詞義。. 〈「文心雕. 《漢學研究》,. 它利用聲音的線索,把字義還原到發生時. 龍」聲訓. 總 17 期,1991. 代,在這一點上,它與形訓求索本義是一致. 論〉,頁 17. 年6月. 王力. 胡楚生. 此名的所以然」來,因此,音訓又可以稱之 為「推因」或「求原」。. 物得名的由來,也就是以發源字訓孳乳字。. 吳琦幸. 的,但它又不是孤立的分析字形,而是深入 到語義系統中,把詞義納入到以聲音為意義 軌跡發展系列,以求得意義的本源。. 推因求源論者以聲訓為手段或方法,本質目的是為了推因探源,探求事物得名之 原由,即尋繹語源。而利用聲訓推求語源,實際是從語詞聲音上的「相似性」入 手,建立意義上的聯繫。在音聲關係的基礎上,只有語言孳生的關係才能謂之「聲 訓」,其目的是「求源」。此外,論者提到,聲訓又稱為「音訓」,25本文為求名 稱一致,行文一律統稱「聲訓」。. 吳澤順:《清以前漢語音訓材料整理與研究》 ,頁 5-18。作者指出「音訓」與「聲訓」不同。 認為「聲訓」特指先秦兩漢經典中的「正文聲訓」 ,著重在音同或音近的字來揭示語詞之間的文 化關係者。 「音訓」則是只要通過語音關係探求詞語關係都屬之,其外延可以延伸到假借、異文、 音訛等。音訓在範圍上涵蓋先秦兩漢的聲訓,以及兩漢以後的因聲求義。音訓定義是廣義的,聲 訓包括在音訓之中。本文行文一律統稱「聲訓」,以其為學界普用詞。 25. 8.

(23) 回溯先秦至兩漢的「聲訓發展史」,聲韻之發展順序及類型即順依「釋義」 與「推源」兩型。以下先簡述先秦聲訓發展史,再討論聲訓內在的理論發展。 聲訓濫觴於周秦,盛行於兩漢。音義間的聯繫,前人很早就有所認識,先秦 典籍中, 《周易》 、 《論語》 、 《孟子》都有聲訓例。其中, 《周易》對卦名的解釋, 多採用語音相近同的聲訓解釋,26如: 「兌者,說也」 ;或加上義訓,進一步申說, 如:「萃,聚也。順以說,剛中而應,故聚也。」巧妙運用語音、語義之間的音 同義近相似關係,建構卦辭理論體系。 先秦諸子則利用聲訓,闡發對「名實」關係的看法。聲訓作為一種推源求故 的方法,與先秦諸子正名求故的名辯之學密不可分。名實關係反映在語言學上, 則「名」即語詞的「聲音形式」(音),「實」即詞語的「稱謂內容」(義);表語 詞的音義關係。語詞之名實關係的論辨,使時人關注語詞的音、義關係,並自覺 地選擇音義相類似的語詞探索「命名之由」,聲訓之法由此而生。 東周以降,社會結構發生重大改變,使得制度僵化、禮崩樂壞,反映在名實 關係上,代表秩序的名與其代理人(實)名分顛倒錯位,導致有名者無實,有實 者無名,因此天下無道,法守蕩然。諸子們思索天下所以紛亂,是因為名實不相 符,因之提出自己對名、實關係的主張。27 孔子認為政治混亂,道德淪喪的根源在「名不正」,即實與名不相符,提出 「正名」思想。 《論語•子路》 : 「必也正名乎!」 「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 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 措手足。」 「名」代表秩序,使名、實相符應,以名定實,天下才能秩序井然, 寧息紛爭。張以仁〈聲訓的發展與儒家的關係〉一文,認為「正名主義」與聲訓 的發展關係密切。文中以《論語.顏淵》季康子問為政之道例子,28說明儒家經 典慣用聲訓為手段,用以宣傳儒家思想。29張氏經由探討儒家正名說、分析兩漢 吳澤順: 《清以前漢語音訓材料整理與研究》 ,頁 13。作者統計, 《周易》共有 56 條聲訓,在 先秦典籍中最多。其他先秦經籍的聲訓詞條數量,詳見吳文下編〈材料編〉,頁 435-443。 27 關於《尸子》 、《呂氏春秋》、 《老子》、公孫龍子等對於「名實」關係的主張,可參看劉青松: 《 《白虎通》義理聲訓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8 年) ,頁 62-68。 28 張以仁: 〈聲訓的發展與儒家的關係〉 ,收入《張以仁語文學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2 年 11 月) ,頁 63-65。張以仁指出,儒家經典慣用聲訓為手段,用以宣傳儒家思想。廣為 人知的例子是《論語》季康子問為政之道,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以 「正」作為「政」的語源,旨在說明儒家修齊治平的論理道德標準」,聖人名「政」正因「正」 而來;他建立政、正兩字的聯結關係,嗣後藉以發揮大義。此例雖然隱含以聲訓求源,但是,其 目的不在探求語源,而是藉源闡義。 29 例如《孟子》 : 「征之為言正也,各欲正己也。焉用戰。」 、 「庠者,養也;校者,教也;序者, 26. 9.

(24) 以前聲訓,以及形訓解字的旁證,得到如下的結論:. 一、早期聲訓,其作用不在探求語源,乃是以聲訓為手段,宣揚儒家的思 想,和形訓的情形正復相同。 二、以後的聲訓,有一部分可以很明顯的看出來是沿著這一條線索發展 的。(另外應該是由各家注釋到釋名的一條求源的路)。 三、因此我們似乎不必固執於以求語源的觀念批評一切聲訓的資料。30. 揆諸春秋戰國時期聲訓的本質與目的,是為宣揚思想、闡述己見,而非探求詞源; 其次,聲訓一途,略依「宣揚思想」與「釋名求源」雙線開展。 其後,漢代聲訓基本順此兩面向發展。漢代聲訓蔚為風尚,遍及經典傳注、 緯書及子學史書著述,如《淮南子》 、 《春秋繁露》 、 《史記.律書》 、 《白虎通》 、 《風 俗通》都大量使用聲訓。然而,上述典籍中的聲訓例,並非一開始就自覺地探求 語源,它們被使用於解釋詞義或宣揚經說,目的是為政教服務。直至許慎 (54~125)31、劉熙(?156~?220)等人,才大致能遵守語音的制約,以探 求名物之起源,聲訓從前期解經說理的傳統走向「探求語源」之路。值得一提的 是,鄭玄(127~200)的《注》 、 《箋》則將聲訓轉化為「釋義」為主,32開後世 「因聲求義」理論之先聲。33關於漢代聲訓的發展,詳後引論。 上述近現代學者對於聲訓的研究,究實是闡釋過去先秦兩漢典籍中的聲訓材 料,以及清代諸家理論的理解,近代以來聲訓「理論」本身並未繼續發展。因此, 學者們闡述前代語料以及理論,自然析分出求義、求源兩種界說。而緣學術發展 史的角度觀之,聲訓的本質自無法截分歸類為其中一端。 總上所述,聲訓一途,基本按照經注釋義和事物釋名兩條線索展開,廣義與 射也。」再如《荀子.正名》篇提出「君者,羣也。」的訓釋,後世《韓詩外傳》 、 《白虎通》 、 《漢 書》多沿襲荀子之說。相關請見張以仁:〈聲訓的發展與儒家的關係〉 ,頁 63-65。 30 張以仁: 〈聲訓的發展與儒家的關係〉 ,頁 70。 31 高明: 〈許慎生平行迹考〉,《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 18 期,1968 年 12 月,頁 27。論者考 定,許慎生於漢光武帝建武三十年(54) ,卒於安帝延光四年(125) ,年七十二。肖丹則認為, 許慎生活在東漢中葉,晚於賈逵(30~101)而早於馬融(79~166),主要學術活動在和帝、安 帝兩朝。並將許慎的生卒年定在約公元 60~150 比較合適。見肖丹:〈五經無雙許叔重——許慎 生平事迹考〉 , 《河南師範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第 19 卷第 4 期,1992 年,頁 43-44。 32 見劉文清: 〈鄭玄《三禮注》 「之言」訓詁術語析論——兼論其術語意義之演變〉, 《臺大中文 學報》,第 41 期,2013 年 6 月,頁 33-84。 33 吳澤順: 《清以前漢語音訓材料整理與研究》 ,頁 89。 10.

(25) 狹義交錯而行,字音字義字形互相制約,歷經歷代訓詁學家們的努力,這門古老 的學科理論與體系漸趨明晰。34. 三、詞源研究與同源詞判準 以下先說明「詞源」與「字源」的不同;其次,簡述詞源學研究的歷史;再 者,說明本研究判定「同源詞」的原則。 本研究的題目何以定為「語源」而非「字源」或「詞源」?一般而言,「語 源學」是研究詞語來源的學科,研究範圍以使用「拼音文字」的歐美語言為主。 漢字是表意文字,用「字源」或「詞源」,較能突出漢字本身的特點。理論上, 漢字是形音義的綜合體,字和詞常等同為一。實際上,字典中和一般人觀念中的 「字」,卻是「集合符號」,也就是一個字代表幾個詞是不定的,因此,「字源」 和「詞源」並不是平行的關係。張世祿指出,字源與詞源的區別在於:「字源的 研究,注重「分析字形」和探討形、義相關的歷史研究;詞源的研究,則注重比 較「聲音形式」和「意義」相關的歷史研究。」35本文主要的研究材料是「聲訓 詞」,當用「詞源」為名較為合宜精準。 關於詞源學發展歷史,依據探源中對形、音、義三者的側重點,表現出不同 的方法,如「音義探源法」著重以音、義線索進行探源,主要表現為「聲訓」 、 「音 近義通」說; 「形義探源法」聚焦於以形、義線索進行探源,主要有「右文」說; 「形音義探源法」綜合形、音、義三者為線索進行探源,以章太炎《文始》為代 表。36本文論述焦點集中在「聲訓」一途,以下概述聲訓和詞源研究的關係。 詞源的研究,最初導源於「聲訓」。前面談過,先秦典籍中,聲訓已經大量 冒現。到了漢代,聲訓之風,盛極一時。大抵出於解經的需要、書面語言材料日 益增多,以及訓詁學本身的發展,漢代訓詁學家們始大量使用聲訓,有意識或無 意識的追尋漢語的「語詞之源」。如班固《白虎通.號》:「君之為言群也。」又 《五行》 : 「土之為言吐也。」再如許慎《說文解字》雖以形訓為主,但也不乏聲 訓之例,後面章節會談到,此不贅言。此後,劉熙《釋名》更全面採用聲訓方法. 吳澤順:《清以前漢語音訓材料整理與研究》 ,頁 5、412。 張世祿〈漢語詞源學的評價及其他——與岑麟祥先生商榷〉,收入張世祿: 《張世祿語言學論 文集》(上海:學林出版社,1984 年) ,頁 472。 36 相關請見王浩博士論文: 《鄭玄《三禮注》同源詞研究》 (石家莊:河北師範大學,2010 年), 頁 5-11。 34 35. 11.

(26) 訓釋詞義,力求揭示事物得名之由,得知用某詞稱呼某物的「理由」與「根據」, 即命名的「理據」37。 詞源研究的另外兩種表現形式是「語轉」與「右文」說。「語轉」說本於漢 代揚雄《方言》 ,旨在追尋語詞與語詞的之間的語源關係,但兼有古今語轉之論。 38「右文」說則興盛於宋代,以「右文」指稱聲符,並據以系聯同源詞,形成詞. 源研究的一大流派。清代詞源學的研究鼎盛,且更趨科學化,清人段玉裁、朱駿 聲、戴震、王念孫以及晚近的章太炎、黃侃、楊樹達、沈兼士等學者,以聲音為 樞紐,分析語詞的音、形、義三者的關係,在詞源上的研究成果非常豐碩。 漢代以後小學家們揚棄以「聲訓」來探尋詞源,因為,「聲訓」一般是兩兩 式的系源和探源,除了有主觀隨意性的缺點,還存在不利於對同源詞進行更大規 模的系聯的侷限性。即便如此,傳統詞源學是從漢字的「音近義通」現象開始研 究的,而最早反映這種音近義通現象的是「聲訓」 ,應無疑義。殷寄明指出: 「聲 訓是漢語史上最早出現的研究語源的一種形態,其方法未為完善,但觸及了概念 與語音(詞義內容與詞的文字聲韻)的關係問題,為後人的訓詁和語源研究啟示 了門徑。」39 綜上所述,可知傳統表示「詞源」的方法是「聲訓」。則聲訓、理據、詞源 三者存在這樣的聯繫:瞭解語言「理據」是聲訓產生的最終目的(也是根本動因) , 「聲訓」是實現此一目的之工具,而「推求詞源」則是實現此一目的之過程。圖 示如下:. 37. 張志毅指出, 「理據」指「論據」,或是「事實的根據」。 「詞的理據」是指用某個詞稱呼某事 物的理由和根據,即某事物為什麼獲得這個名稱的原因。見張志毅:〈詞的理據〉 ,《語言教學與 研究》,1999 年第 3 期,頁 115。許光烈也說: 「詞是事物的名稱和標誌。事物的名稱既然是人 們『規定』的,因而用什麼詞去稱呼什麼事物,總要有一定的道理(理由或依據)所謂詞的理據, 或稱詞的『內部形式』 、『詞源結構』 、『詞的命名義』 ,指的是詞義形成的可釋性,也就是某一語 音形式表示某一意義內容的原因或根據。」見王艾彔、司福珍: 《語言理據研究》 (北京:中國社 會科學出版社,2002 年) ,頁 10。 38 「語轉」說本於漢代揚雄《方言》 。如《方言》卷十: 「㷄,火也,楚轉語也,猶齊言𤈦火也。」 郭注:「㷄,呼隗反,𤈦音毀。」《爾雅.釋言》 :「燬,火也。」郭注: 「燬,齊人語。」《方言》 言𤈦,即不復出燬;《爾雅》言燬,即不復出𤈦。可見,燬、𤈦為異體字,且都是齊語火,兩字 都是「火」的方言字。則㷄、燬、𤈦為同源詞。此外,鄭玄也注意到語詞音轉、形式變化的現象, 在《毛詩箋》中常引《方言》來訓釋詞義,時參以己見,指出某為某之「聲轉」 。 39見殷寄明: 《漢語語源義初探》 (上海:學林出版社,1998 年 1 月),頁 3。 12.

(27) 材料:詞條. 過 程 ︱ 推 求 「 詞 源 」. 工具:聲訓. 目的:得知「理據」 (稱名之所以然). 圖 1-1:聲訓、理據、詞源關係圖 至於聲訓與同源詞的關係,「聲訓」的本質是通過語音相同或相近的詞,解 釋被訓詞的命名之意。「同源詞」的本質是同出一源的詞組,音和義相近同,則 是詞組同出一源的外在特徵,是聯繫同源詞組的血緣紐帶。聲訓與同源詞兩者的 本質特徵若合符節,都是從「音」 、 「義」兩方面來探討語詞的淵源關係。40更進 一步說,若被訓詞、聲訓詞兩者為同源詞,則兩者必然有音義關係,從平面的系 源角度來看,今人也就認為聲訓詞指出了「詞源」 ,這便是系連被訓詞與聲訓詞, 是否為同源詞的意義所在。 那麼,同源詞該如何判準?符合哪些條件才是同源詞?王力定義同源詞說: 「凡音義皆近,音近義同,或義近音同的字,叫做同源字。這些字都有同一來 源。……同源字,常常是以某一概念為中心,而以語音的細微差別(或同音) ,表 示相近或相關的幾個概念。」41指出判定同源詞,首要注重音、義之間的聯繫。 以下說明本文判定同源詞的「音韻」標準及「意義」標準。 (一)音韻標準 同源詞判定的音韻標準是讀音相同或相近,王力認為:「同源詞有一個最重 要的條件就是讀音相近或相同,而且必須以先秦古音為依據,因為同源詞的形成 絕大多數已經是上古時代的事了。」42又強調: 「同源字必須是音同或音近的字,. 40 41 42. 王浩博士論文:《鄭玄《三禮注》同源詞研究》(石家莊:河北師範大學,2010 年) ,頁 6。 王力: 《同源字典》(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 年 5 月) ,頁 3。 同上註,頁 12。 13.

(28) 這就是說,必須韻部和聲母都相同或相近。」43指出上古時期即已產生大量漢語 同源詞,且同源詞的分化、派生也大多發生在上古先秦時。本研究主要的文本材 料是《說文》、《釋名》,皆為漢代典籍,因此以先秦兩漢的漢語語音體系「上古 音」,作為判定同源詞聲音的依據。 本研究之上古音韻部及聲類,採用陳新雄先生校定之古音正聲十九紐、古韻 三十二部說。因為,此分部是目前所見論述古韻分部較為完備的說法。陳氏在黃 季剛古韻三十部的基礎上,兼採黃永鎮的「肅」部,陳氏改稱「覺部」,此部即 黃季剛蕭部入聲;又採納王力的「脂微分部」,分古韻為三十二部。林慶勳、竺 家寧《古音學入門》也稱此分部「成為定局,無可再分。」44 (二)意義標準 在同源詞意義探求上,本研究主要以王寧提出的詞源意義(源義素)作為衡 量標準,分析《說文》、《釋名》陰陽五行聲訓的命名理據。 王寧指出:「一組待定為同源詞的語料,在已知它們的音同或音近關係後, 判定它們之間的義通關係,便成為它們同源的關鍵;而把握義通的規律,從中探 求派生詞的造詞理據,語源探求的任務才算全面完成。」45換言之,在判定同源 的依據中,意義的判定更為重要,在詞源探索中處於核心地位。而同源詞意義的 相同相近,是指深層隱含意義(或稱詞源意義、理據義、核義素)相近同。王寧 借鑒西方語義學的義素分析法,把含詞義「類別」的部分稱作「類義素」,含詞 義「特點」的部分稱作「源義素」或「核義素」,並指出同源詞的類義素是各不 相同的,而核義素是完全相同或相關的。46因此,根據同源詞組中源素義的同一 性特點,源素義便可成為判定、系聯同源詞的線索,提供了處理詞義關係可操作 的程式。. 第四節 前人研究成果綜述 本節針對《說文解字》 、 《釋名》書中陰陽五行思想的研究成果略加評述。分 四大部分:一、陰陽五行思想議題;二、 《說文解字》研究概況;三、 《釋名》研 究概況;四、 《爾雅》研究概況。雖然本研究主要文本為《說文》與《釋名》 ,但 43 44 45 46. 同上註,頁 20。 林慶勳、竺家寧:《古音學入門》(臺灣:臺灣學生書局,1989 年) ,頁 128。 王寧: 《漢語詞源的探求與闡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 年) ,頁 167。 王寧: 《訓詁學原理》(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7 年),頁 136。 14.

(29) 是, 《爾雅》、《釋名》在篇章、體例、釋義上俱有承襲與發展的關係,常被對照 合觀,所以第四部分附論《爾雅》研究概況,不依上揭書撰著時代排序。 以臺灣、大陸兩地為主要探討區域,著重討論兩地學位論文與專書。此外, 臺灣與大陸地區皆有若干研究「陰陽五行思想議題」以及上開三書之期刊論文, 成果豐碩,礙於篇幅之限,無法一一羅列,僅討論與本文課題有密切相關之篇章, 以見學界研究概況。. 一、陰陽五行思想議題 (一)專書類 臺灣及大陸地區陰陽五行思想論題專書,依出版時間先後排序,列表如下:. 表 1-3:陰陽五行思想研究專書 編號. 作者. 書. 名(篇. 名). 出版項 收入《古史辨》,上. 1. 梁啓超. 陰陽五行說之來歷. 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1982,第 5 冊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 2. 王夢鷗. 鄒衍遺說考. 3. 李漢三. 先秦兩漢之陰陽五行學說. 館,1966 年 1 月 臺北:鐘鼎文化出版 公司,1967 年 5 月 收入《中國人性論. 4. 徐復觀. 陰陽五行及其有關文獻的研究. 史.先秦篇》,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69 年,附錄二. 5. 郭為 〔日〕小野澤. 6. 精一、福永光 司、山井湧編. 陰陽五行家思想之述評. 氣的思想——中國自然觀和人的 觀念的發展. 著,李慶譯 15. 高雄:復文書局,1979 年5月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 社,1980 年 1 月.

(30) 7. 謝松齡. 8. 劉九生. 9. 李志林. 天人象:陰陽五行學說史導論. 濟南:山東文藝出版 社,1989 年 1 月. 循環不息的夢魘——陰陽五行觀 北京:國際文化出版 念及其歷史文化效應 氣論與傳統思維方式. 公司,1989 年 上海:學林出版社, 1990 年 9 月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10. 李存山. 中國氣論探源與發微. 出版社,1990 年 12 月. 11. 孫廣德. 先秦兩漢陰陽五行說的政治思想. 12. 顧文炳. 陰陽新論. 13. 殷南根. 五行新論. 14. 15. 16. 館,1993 年 6 月 瀋陽:遼寧教育出版 社,1993 年 10 月 瀋陽:遼寧教育出版 社,1993 年 武漢:湖北教育出版. 〔日〕井上聰 先秦陰陽五行. 鄺芷人.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 社,1997 年 7 月. 陰陽五行及其體系. 臺北:文津出版社, 1998 年 2 月. 〔美〕艾蘭、 中國古代思維模式與陰陽五行說 南京:江蘇古籍出版 社,1998 年 6 月. 汪濤、范毓周 探源. 17. 楊學鵬. 18. 龐樸. 19. 趙載光. 中國古代自然哲學與科學思想. 20. 曾振宇. 中國氣論哲學研究. 21. 馮時. 陰陽五行——破譯.詮釋.激活. 當代學者自選文庫:龐樸卷. 中國古代的天文與人文 16. 北京:科學出版社, 1998 年 11 月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 社,1999 年 長沙:湖南人民出版 社,1999 年 11 月 濟南:山東大學出版 社,2001 年 10 月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31) 出版社,2006 年 1 月 北京:中華書局,2006. 22. 李零. 中國方術正考. 23. 劉瑛. 《左傳》、《國語》方術研究. 24. 林佳榛. 陰陽五行說的源起及衍化考. 25. 楊儒賓. 年5月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 社,2006 年 6 月 北京 : 中國書籍出版 社,2014 年 12 月. 五行原論 : 先秦思想的太初存有 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2018 年. 論. 近人對陰陽五行的討論,最廣為人知的,當推梁啓超〈陰陽五行說之來歷〉 一文。該文從文字訓詁的考釋入手,談陰陽五行思想的來歷,由於其立論過於獨 斷,引起當時學者們的諸多迴響,47總的來說,本文開近代陰陽五行研究的首創 之功,不可抹殺。最早系統研究陰陽五行思想者,為王夢鷗《鄒衍遺說考》,該 書加上緒論、結論,共八大部分。對鄒衍的學術背景、生平年世有精詳的考訂; 學說方面,則析論五德終始論的構造、五時令及明堂的設計、五帝德的政治目的、 大九州說的原型等,在論點方面予人啓發。王夢鷗書雖出版較早,但至今仍有參 考價值,沒被取代。48李漢三《先秦兩漢之陰陽五行學說》一書,由探源陰陽五 行說,及其合流及傳布起筆,第三至六編分論陰陽五行對兩漢政治、經學、數術、 醫學之影響。其中,第四編〈陰陽五行對兩漢經學的影響〉詳列漢代《爾雅》各 家注疏中受陰陽五行說影響之條目,極具參考價值。徐復觀〈陰陽五行及其有關 文獻的研究〉一文,主要闡述春秋戰國時期,陰陽五行觀念之演變,以及〈甘誓〉 、 〈洪範〉等文獻的成立時代,還提及從《呂氏春秋》到董仲舒對陰陽五行思想融 合問題。該文從思想史的角度切入闡述,著力尤深。郭為《陰陽五行家思想之述 評》共有六章,第一、二章說明陰陽五行家思想成分及淵源,第三章論鄒衍學說 之內容,第四章講陰陽五行者相歧之說法,第五章考察漢儒思想陰陽五行化之原 因,第六章談漢人講陰陽五行所生之流弊。各章篇幅精簡,扼要勾勒陰陽五行家 思想產生的原因及流弊。孫廣德《先秦兩漢陰陽五行說的政治思想》共六章。首 章說明陰陽五行說的來歷與發展,第二至五章,分論政制禮儀、五德終始、時序 鄺芷人:《陰陽五行及其體系》(臺北:文津出版社,1998 年),頁 7-18。作者對於當時學者 的學術論辯爭議,做了相關整理與辨析,可參看。 48 楊儒賓: 〈五行原論與原物理〉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 49 期,2016 年 9 月,頁 85。 47. 17.

(32) 輪轉、災異祥瑞與「政治」之間的交集與運用,末章結論。孫氏較著重於政治理 論的鈎沉,值得一提的是,第一章〈陰陽五行說的來歷與發展〉將先秦典籍中出 現「陰、陽」之文句及文義,一一臚列說明,資料搜羅完整,可資後人研究之參 考。鄺芷人《陰陽五行及其體系》共十一章。第一章考釋陰陽五行概念,第二、 三章論西漢的政治人物及知識份子,著重於鄒衍與董仲舒的陰陽五行觀,第四章 談白虎觀經學會議與白虎通。第五至十章,分論樂律、天干地支、歲星紀年、 《素 問》五運六氣、天文星象、祿命法與「陰陽五行」思想之聯繫;該書廣泛討論陰 陽五行於各領域運用的情況,觀照陰陽五行系統學說的豐富面向。楊儒賓《五行 原論 : 先秦思想的太初存有論》收錄〈五行原論與原物理〉、〈創生、深奧與消 融——水的原型象徵〉 、 〈時間形式、禮與恥感——火的原型象徵〉等共九篇文章, 內容皆是關於五元素之探討,作者別有創見,論點予人啟發,讀之常令人眼界一 新。值得作為研究陰陽五行思想之重要參考。 謝松齡《天人象:陰陽五行學說史導論》分上下編。上編探討陰陽五行思觀 念源流,說明其文化來源、融匯與發展;下編探討統象,論述「象」在天、地、 人、命等範疇的顯影。劉九生《循環不息的夢魘——陰陽五行觀念及其歷史文化 效應》分上中下篇。上篇考察陰陽、五行觀念源頭,中篇探討干支、五運六氣, 下篇討論五德終始政治哲學;終以當用科學與理性走出歷史循環作結。艾蘭、汪 濤、范毓周等人所編《中國古代思維模式與陰陽五行說探源》共收錄范毓周〈『五 行說』起源考論〉 、劉起釪〈五行原始意義及其紛歧蛻變大要〉 、蕭良瓊〈從甲骨 文看五行說的淵源〉、等二十篇論文,內容涵括五行說、占星風水、甲骨卜辭、 祭星郊禮,以及《管子.水地》 、馬王堆帛書、 《黃帝四經》中的陰陽、五行學說 等等,提供陰陽五行思想與中國古代思維模式的互滲融通研究視角。此外,李零 的《中國方術正考》分上下篇,上篇為「數術考」,分別論述占卜體系(星氣、 擇日、占夢等等)、式法與中國的宇宙模式、楚帛書與日書、卜筮的新發現等。 下篇為「方技考」 ,著重醫學方面的討論,分就煉丹術、出土行氣導引文獻概說、 馬王堆房中書、「祖」名考實等。該書兼論學理與應用層面,並提供多元切入的 研究視角。龐樸《當代學者自選文庫:龐樸卷》 ,書中收錄〈陰陽:道器之間〉、 〈陰陽五行探源〉 、 〈五行漫說〉等文章,作者對陰陽、五行思想的源流與開展有 獨到的見解。. 18.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Should an employer find it necessary to continue the employment of the Class A Foreign Worker(s), the employer shall, within four (4) months prior to the expiration of the

In particular, we present a linear-time algorithm for the k-tuple total domination problem for graphs in which each block is a clique, a cycle or a complete bipartite graph,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

• Formation of massive primordial stars as origin of objects in the early universe. • Supernova explosions might be visible to the most

Monopolies in synchronous distributed systems (Peleg 1998; Peleg

Corollary 13.3. For, if C is simple and lies in D, the function f is analytic at each point interior to and on C; so we apply the Cauchy-Goursat theorem directly. On the other h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