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說文》、 《釋名》陰陽五行諧聲聲訓詞析論

第二節 以形聲字之聲子訓聲符

這類聲訓例,與前一類相反,被訓字都是同一形聲字的聲符,聲訓字都是聲 子,如:《釋名.釋天》:「冬,終也」。先有「冬」字之終結之義,後「冬」引伸 為四時窮竟之「冬」,乃增加義符「糸」以專表終盡之「終」字,則終為冬之分 別文。分別文的關係,說明被訓字與聲訓字同源,意義上有密切聯繫。

一、《說文》以形聲字之聲子訓聲符

《說文》以形聲字的聲子訓聲符,主要有:帝諦、申神兩條。

(一)帝諦66

《說文〃一部》:帝,諦也。王天下之號也。从丄,朿聲。

帝,甲文寫作「 」《合》30298,雷漢卿指出,「帝」本義為神主偶像,取 象於束茅而成的神主,在卜辭裡用作祭名,祭先公先王、四方神、河神及其他諸 神。67後加「示」旁作「禘」為追溯先祖所由出,把祖先的神位和天帝的神位相 配的祭祀。

諦,甲、金文未見,戰國文字寫作「 」《上博五.競見內之》6。本義是 審察、細察。《說文.言部》:「審也。从言帝聲。」

語音上,帝上古音為端紐錫部,諦為端紐錫部,二字同音。語義上,因為被 訓詞與聲訓詞之間無法證實是否有直接派生關係,也無法推測其派生先後,兩者 非同源詞。

(二)申神68

《說文.申部》:申,神也。七月,陰气成,體自申束。

申,本義為閃電,是「電」字初文。甲骨文寫作「 」《合》4035、「 」

《合》36509;金文作「 」〈杜伯盨〉,象閃電的電光閃爍屈折之形。《說文》

66 「禘」或與「帝」同源。相關詞條「禘諦」,見本章〈第三節〉,頁 147。

67 雷漢卿:《《說文》「示」部字與神靈祭祀考》,頁 156。

68 相關詞條「神引」,見〈第五章.第一節〉,頁155-156。「申身」見〈第五章.第二節〉,頁 158-159。

虹字下列籀文「 」,云:「籀文虹,从申。申,電也。」戰國文字兩旁電光分 枝或訛為兩「口」,多見於楚系字,寫作「 」《包2.26》;或訛變為「臼」,秦 文字寫作「 」《睡.日乙 35》。

甲、金文中「申」已借作地支,《合集》7283:「甲申卜」,釋為在甲申這一 天占卜;〈多友鼎〉:「甲申之晨」,釋為在甲申這一天的早晨。由於申假借為地支 第八位,周金文另造「電」字,由於閃電多伴隨雷雨,故加「雨」為義符以為區 別,寫作「 」〈番生簋蓋〉。《說文.雨部》:「電,陰陽激燿也。从雨从申。」

古文「電」字从申「 」,下部字形與「申」形近。

神,造字本義當從「申」而來。「申」字甲、金文象閃電,古人不識自然天 象,認為閃電威力無窮,不可抗拒,故稱之為「神」,後加「示」旁作「神」。黃 德寬認為先民是閃電為神異之物,故由申派生神,69論證如下:

語音上,神从「申」得聲,申古音透紐真部,神定紐真部,發聲都是舌頭音,

韻部相同。語義上,「神」為先民對自然閃電天象加以神化,而成為「天神」之 名;「申」本義是閃電,兩者有共同的源義素「閃電」。申為源詞,神是派生詞。

許慎以派生詞訓源詞。

二、《釋名》以形聲字之聲子訓聲符

《釋名》以形聲字的聲子訓聲符者,主要有:陰蔭、冬終、子孳、土吐、寅 演、午仵、亥核、戊茂、己紀、壬妊、辛新、女如、夬決等十三條。

(一)陰蔭

《釋名〃釋天 1.12》70:陰,蔭也,氣在內奧蔭也。

陰,本指陽光照不到的地方,引申出遮擋、陰暗義。甲文寫作「 」《合》

19781、71「 」《合》20988,隸為「侌」。後加「阜」表堆土,說明山勢地形 阻擋,造成幽暗降溫等狀況。《說文.阜部》:「陰,闇也。水之南、山之北也。

69 黃德寬:《古文字譜系疏證》,頁 3471。

70《釋文》中「陰」字共三見:〈釋天〉、〈釋形體〉、〈釋車〉皆有。唯聲訓詞都是「蔭」,在此條 一併說明。

71 于省吾:《甲骨文字釋林.釋 》,頁124。論者指出,甲骨文習見「 」,隸作「 」。《合》

1988:「戊戌卜,其 印。翌啓,不見云(雲)。」《説文》:「雂,鳥也。从隹,今聲。」甲文以 為天氣陰晴之陰,不作雂鳥字用。

从阜侌聲。」訓陰為闇,指地勢造成的向陽與背陰。

蔭,本指草木遮住陽光形成的陰影。《說文.艸部》:「艸陰地。从艸陰聲。」

王力指出,陰、蔭同源,72論證如下:

語音上,蔭從「陰」得聲,二字古音都是影紐侵部同音。語義上,兩者有共 同的源義素「光線暗」。「蔭」是因草木遮擋陽光顯得陰暗而得名,即陰是源詞,

蔭是派生詞。劉熙以派生詞訓源詞。

傳世經典中陰、蔭通用,有覆蔭、庇護;埋藏;日影等義,可為詞源佐證:

【陰/蔭】

〔覆蔭、庇護〕

《書.洪範》:「惟天陰騭下民,相協厥居,我不知其彛倫攸叙。」陸德明《釋文》

引馬融曰:「陰,覆也。」又,《詩.大雅.桑柔》:「既之陰女,反予來赫。」鄭 玄箋:「我恐女見弋獲,既往覆陰女。」《釋文》:「陰,鄭音蔭,覆蔭也。」

《說文.艸部》:「蔭,艸陰地也。从艸陰聲。」段注:「引申為凡覆庇之義也。」

《釋名疏證補》此條下,王先慎曰:「陰、蔭字通。」73《說文》:「奧,宛也,

宛屈艸自覆也,覆而在內,故其氣奧蔭。」

〔埋藏〕

《禮記.祭義》:「骨肉斃於下,陰爲野土。」鄭玄注:「陰讀爲依蔭之蔭,言人 之骨肉蔭於地中爲土壤。」孔疏:「俗本陰作蔭字也。」

〔日影〕

《左傳.昭公元年》:「(后子)對曰:『鍼聞之,國無道而年穀和熟,天贊之也,

鮮不五稔。』趙孟視蔭曰:朝夕不相及,誰能待五?」杜預注:「蔭,日景也。」

《漢書.五行志》引此語:「趙孟視蔭曰:朝夕不相及,誰能待五?」師古曰:「蔭 謂日之蔭影也。趙孟自以年暮,朝不及夕,故言五年不可待也。」蔭讀與陰同。

(二)冬終

《釋名〃釋天 1.21》:冬,終也,物終成也。

冬,本義是末端、終結之處。甲骨文寫作「 」《合》20726,是「終」的

72 王力:《同源字典》,頁 602。

73 王先謙:《釋名疏證補》,頁 6。

本字,象絲繩兩端打結之形。後「冬」引伸為四時窮竟之「冬季」義,戰國文字 加「日」,強調其為計時之稱,如《包山》2.2 寫作:「 」,隸作「 」。秦文 字加義符「仌」,強化冬天結冰之意。74如《睡.日乙》227 寫作「 」,从仌。

「終」形戰國時期也已出現,作「終盡」義,如《郭店.老甲》11:「誓冬女(如)

始。」王弼本「誓冬」作「慎終」。

《說文.仌部》:「冬,四時盡也。从仌从夂。夂,古文終字。」又《糸部》:

「終,球絲也。从糸冬聲。 ,古文終。」75可見「冬」、「終」同字,先有終結 之義,後「冬」引伸為四時窮竟之季節「冬天」,所以增加義符「糸」以專表終 盡之「終」字。由「冬」的甲、金文字形,以及「冬」記錄「終盡」、「冬天」二 義的早晚,可推論「終盡」是其本義,「冬天」是引申義。

王力指出冬、終同源,76黃德寬以「終」由「冬」派生,77論證如下:

語音上,二字古音都是端紐冬部同音。語義上,兩者有共同的源義素「終盡」, 以終訓冬,劉熙以源詞訓派生詞。

《釋名》以「終」之窮盡義訓「冬」,取冬季陽氣藏於地下,萬物蟄伏不生 意。《禮記.鄉飲酒義》云:「冬之為言中也,中者,藏也。」《尚書大傳》云:「冬 者,中也。中也者,萬物方藏於中也。」《管子.形勢解》:「冬者,陰氣畢下故 萬物藏。」78《史記.曆書》:「物乃歲具生於東,次順四時,卒於冬分時。」79《漢 書.律歷志》:「大陰者,北方。北伏也,陽氣伏於下,於時為冬。冬,終也,物 中藏乃可稱。」80《白虎通.五行》:「冬之為言終。」

出土文獻、傳世經典中,「冬」釋為「終盡」義,可為詞源佐證:

〔終盡〕

《管子.度地篇》:「故常以冬日順三老、里有司、伍長,以冬賞罰,使各應

74 季旭昇:《說文新證》,頁 844。

75 段玉裁「終」字注曰:「廣韵云,終、極也,窮也,竟也。其義皆當作冬。冬者,四時盡也。

故其引申之義如此。俗分別冬爲四時盡,終爲極也窮也竟也,乃使冬失其引申之義、終失其本義 矣。有 而後有 ,冬而後有終,此造字之先後也,其音義則先有終之古文也。」

76 王力:《同源字典》,頁 608。

77 黃德寬:《古文字譜系疏證》,頁 1161。

78 周人撰,黎翔鳳校注:《管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9 年 3 月),頁 1168。以下徵引《管 子》文句,悉依此書,不另詳註。

79 漢.司馬遷撰、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收入楊家駱主 編《中國學術類編.新校本二十五史》(臺北:鼎文書局,1975 年),頁 1255。以下徵引《史記》

文句,悉據此書,不另詳註。

80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收入楊家駱主編《中國學術類編.新校本二十五史》(臺 北:鼎文書局,1975 年),頁 971。以下徵引《漢書》文句,悉據此書,不另詳註。

其賞而服其罰。」陳奐云:「冬讀為終,古以冬為終,謂終之以賞罰也。」西周

《井侯簋》:「無冬(終)令(命)於有周。」《睡虎地.日書》甲149 正:「癸 亥生子,无冬。」又:「庚午生子,貧,有力,无冬。」《銀雀山.孫子兵法》:「冬

(終)而復始,日月是□。」通行本「冬」作「終」。

(三)土吐

《釋名〃釋天 1.30》81:土,吐也,能吐生萬物也。

土,本義是地上土塊,引申為土地。甲骨文作「 」《合》32119,金文作

「 」〈盠尊〉,象地上隆起土塊之形,字下部「一」表地面。甲文亳土、唐土 等皆指其地之土地神,即「社神」或「社土」,例如《屯南》665:「其尞于亳土。」

吐,甲、金文未見,戰國文字寫作「 」《馬王堆.十問》50。本指使東西 從嘴裡出來,由口吐義引申吐露義。82《說文.口部》:「吐,寫也。从口土聲。」

《禮器碑》:「後制百王,獲麟來吐。」吐,用本義。

殷寄明指出,土、吐同源,83論證如下:

語音上,吐从「土」得聲,二字古音皆透紐魚部,同音。語義上,土為泥土、

大地、吐生萬物之物;吐是從口中吐出。二者有共同的源義素「吐出」,則土為 源詞,84吐為同源派生詞,劉熙以派生詞訓源詞。

許慎以「吐」之吐露(花開)義來訓「土」。《說文.土部》:「土,地之吐生 物者也。二象地之下、地之中,物出形也。」《白虎通.五行》:「土主吐含萬物,

土之為言吐也。」《春秋元命包》:「土之為言吐也,言子成父道,吐也,氣精以 輔也。」鄭注《周禮》云:「土猶吐也。」

【土/吐】

《馬王堆.天下至道談》63:「侯(喉)息,下咸土陰光陽。」整理者注:「土,

疑讀為吐。」

(四)子孳

81《釋文》中「土」字共二見:〈釋天〉、〈釋地〉。唯聲訓詞都是「吐」,此條一併說明。

82 義士出版社編:《字源》,頁 89。

83 殷寄明:《漢語同源詞大典》,頁 49-50。

84 土聲可載吐出義,「泄、瀉」亦可相證。同上註,頁 50。

《釋名〃釋天 1.31》:子,孳也。陽氣始萌,孳生於下也。於《易》為坎。坎,

險也。

子,甲骨文寫作「 」《合》35546,籀文字形與此近同,寫作「 」。地 支「巳」字作「 」《合》20576。兩者實為一字,皆象幼兒之形,只是表現各 異。前者象幼兒頭上有髮及兩脛之形,後者象幼兒在襁褓中兩臂之形。周初以後,

用作地支第一位的「𢀈」多改用「子」,「𢀈」形漸失;則地支有二「子」字,容 易混淆,所以把地支第六位改為「巳」。85西周金文寫作「 」〈利簋〉。

孳,本指生育義。《說文.子部》:「孳,汲汲生也。从子,兹聲。」𡥝、孳 一字異形。《上博三.彭祖》2:「吁,汝𡥝𡥝(孳孳)布問,余告汝人倫。」𡥝 𡥝,連語,又作孜孜。《漢書.王貢兩龔鮑傳》:「孳孳於民。」顏師古注:「孳與 孜同,孜孜,不怠也。」86可知孳、𡥝均有生育、勤勉之義。

語音上,二字古音都是精紐之部。語義上,子構形本義象小孩之形,引申有 生長義,孳義為生育,二者共同的源義素為「生長」,孳當由子派生。劉熙以派

語音上,二字古音都是精紐之部。語義上,子構形本義象小孩之形,引申有 生長義,孳義為生育,二者共同的源義素為「生長」,孳當由子派生。劉熙以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