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陰陽思想的來歷與開展

以下先就字形、語義討論陰陽二字的原始義涵,再梳理傳世經典中陰陽的思 想內涵,論述其開展與演變。

一、陰陽觀念的原始義涵

卜辭中的「陰、陽」多表述自然現象。甲文「侌」,寫作「 」《合》119781、

「 」《合》20988,2兩條卜辭中「侌」皆載記天氣陰晴現象。3甲文「昜」字 寫作「 」《合》3393、「 」《合》8591,从日在ㄎ上,4會陽光透過樹梢映照,

為「陽」、「暘」的初文,本義是陽光。

金文「陰、陽」字則多加上義符,與地理方位相關。「侌」字或从水,寫作

「 」〈永盂〉、或从阜作「 」〈十三年上官鼎〉之形,水、阜皆與地理相關,

1 郭沫若主編,胡厚宣總編輯,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甲骨文合集》(北京:中華書局,

1977-1983 年)。書名簡稱《合》,簡稱後的數字指該著錄的片號,以下不另註明。

2 于省吾:《甲骨文字釋林.釋 》(北京:中華書局,1979 年),頁 43。于省吾隸作「 」, 並認為甲文以 為天氣陰晴之「陰」,不作雂鳥字用。

3《合》19781:「丙辰卜,丁巳其陰乎?允陰。」內容是丙辰日占卜,丁巳日是陰天嗎?結果丁 巳日是陰天。又如《合》20988:「戊戌卜,其陰乎?翌己啟,不見雲。」內容是戊戌日占卜,

己(亥)日是陰天嗎?結果己(亥)日天啓不見雲;啓指天氣放晴。卜辭中有許多占卜天氣變化 的記載,皆是客觀記錄自然現象。相關請見蕭良瓊:〈從甲骨文看五行說的淵源〉收入《中國古 代思維模式與陰陽五行說探源》(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 年),頁 218。

4 ㄎ為柯之初文。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釋》(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74 年),頁 2973。

緣此,後世經籍訓「陰」字,多從地理方位入手。金文「昜」,或加二至三斜飾

於《詩經.大雅.公劉》:「篤公劉,既溥既長,既景乃崗,相其陰陽。觀其流泉,

其軍三單。度其隰原,徹田為糧。度其夕陽,豳居允荒。」12公劉登高觀望地形,

視其陰陽向背,利用日影來進行測量,以便了解方向、位置,度其營居墾殖之宜,

詩中「陰陽」指地形上日光之向背。公劉觀察環境、氣象的變化,歸結出向陽地 多乾熱,背陽地多濕冷的生存條件與生態特徵,符應原始社會「二分法」13的理 則,且蘊涵古人對環境的瞭解與掌握形式。

總合上述,陰、陽之原始義涵和太陽、日光有密切相關,陰陽原指自然現象 的「向陽」或「背日」,14爾後延伸到與天文現象相關的地理現象,即地勢的向 陽和背陰。可見陰陽的初始意義只是客觀描述自然現象,仍未具備哲學意涵或轉 化為形上義理。

二、陰陽觀念的起源來歷

劉九生、邢玉瑞考證陰陽觀念的萌生可遠溯至伏羲、堯舜時代,但創制陰陽 一詞,有明確的陰陽觀念,則是殷周時代才有的文化特徵,後經春秋到戰國時代,

陰陽觀念始發展、演變成一種概念形態,並上升為哲學範疇。15陰陽概念從何而 來?學界對陰陽概念來歷的探討相當分歧,有起於自然觀察;起於生殖崇拜;起 於神話思維;起於海濱文化系統等論點。16以下簡述其要:

(一)自然觀察說:遠古先民觀察天文、地理,將自然現象加以分類歸納詮釋後,

提出「陰陽」觀念。17

12 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毛詩正義》,收入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整理 本》,(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有限公司,2001 年),第 8 冊,頁 1313-1315。以下徵引《毛詩 正義》文句,悉據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整理本》,不另詳註。

13 張光直曾提出看法,認為原始社會中「二分法」相當普遍,二分制是世界各地古代文明與原 始民族中常見的現象。見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1 年),頁 247。

楊儒賓則說宇宙是由兩種相反相成的力量所組成的,宗教領域或是人的心靈層面都認同這樣的原 理原則。見楊儒賓:〈從「生氣通天」到「天地同道」——晚周秦漢兩種轉化身體的思想〉,《中 國文哲研究集刊》,第 4 期,1994 年 3 月,頁 483-484。

14 朱駿聲:「侌者,見雲不見日也;昜者,雲開而見日也。」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武 漢:武漢市古籍書店,1983 年),頁 125。徐復觀也說:「侌昜二字,與『日』有密切關係,原意 是有無日光的兩種天氣。」徐復觀:〈陰陽五行及其有關文獻的研究〉,頁453。

15 邢玉瑞:《黃帝內經理論與方法論》(西安:陝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 年),頁 96。劉九生 也說:「陰陽五行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史前時代人類對自然的解釋,及其生活、生產、經驗、

模式與巫覡文化的構思。」見劉著:《循環不息的夢魘——陰陽五行觀念及其歷史文化效應》(北 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9 年),頁 2-3。

16 本文僅稍舉隅,其餘還有陳久金主張「太陽歷說」、龐樸主張「枚卜說」等。參看彭華博士論 文《陰陽五行研究(先秦篇)》(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4 年),頁 29-30。

17 林金泉:〈陰陽五行家思想探源〉,《孔孟月刊》,第 24 卷第 1 期,1985 年 9 月,頁 39。文中

(二)生殖崇拜說:郭沫若認為「陰陽」緣起於生殖文化信仰。指出八卦是生殖 崇拜的孑遺,以陽爻為乾為男,陰爻為陰為女,二者妙合交感而衍生出男女、陰 陽、剛柔、天地等觀念。18

(三)神話思維說:日月崇拜19對以農維生的先民部族重要性不言可喻。太陽日 照的有無,以及月亮潮汐對農業生產有重大影響,先民欲對自然環境有所瞭解與 掌握,試圖解釋眼前世界,發展出「日月崇拜」的神話思維,繼而藉由觀察光線 的有無,歸結「陽」、「陰」兩種對立概念。20

(四)海濱文化系統說:謝松齡指出陰陽五行思想出於齊國稷下,源自海濱文化。

理由有三:海濱文化區的特質迂怪、幽隱,內陸周文化則重德而務實,兩者相違。

其次,繼承周文化的孔子或其弟子,都未提及陰陽五行之說。再者,從精神指向、

天的觀念、歷史觀、政治觀、人生觀與天下觀六方面,比較周與海濱文化的差異,

推論陰陽文化的思想內涵與周文化難以接合,故陰陽五行思想源自海濱文化。21 上述說法各有其理,但仍無法全面而具體的解釋陰陽思想起源。從上開紛云 不齊的說法中,可歸納出「對自然現象的解釋」可能為陰陽觀念的來歷之一,這 樣的交集與共識。無論是生殖崇拜說、海濱文化說,均與自然天地的觀察與記錄 有密切相關。生殖崇拜中的圖騰紋飾象徵,來自對動物或天體形象的觀察描繪;

海濱文化系統說則提到齊國地理位置近海,自然景觀多樣,氣象也瞬息萬變,易 於激發深邃的想像;先民思想文化的發展常依循「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原則,

深受周遭的自然地形、天體物象變化的影響。順此,綰合文字形、義與人類思維 模式,可對陰陽觀念來歷有下述理解。

提到:「陰陽二字,由簡單之觀念進而為複雜之觀念,由淺近之思想進而為幽深之思想,蓋皆由 先民仰觀俯察,歸納宇宙現象類推所得也。」

18 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周易時代的社會生活〉,收入《郭沫若全集.歷史篇》,第 1 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年),頁 330。

19 知原:《人之初——華夏遠古文化尋蹤》(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8 年 7 月),頁 182-183。

書中提到:「天體的崇拜對農業部落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天候氣象的變化,會明顯影響到 農作物的收成,它關係到人的生存。……作物的生長需要足夠的日照,又得求日神護佑。……華 夏民族在文明初期崇拜蛙與鳥,……鳥為太陽神,而蛙(蟾蜍)為月亮神,這表明日月崇拜出現 的時代是很早的。」

20 葉舒憲:《中國神話哲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 年 1 月),頁 3。論者認為:「中 國哲學的思維模式,是直接繼承神話思維模式發展起來的。原因之一是,中國的漢字的象形特徵,

使直觀的神話思維表現得到最大限度的保留,而語言文字作為思維和符號文化的載體,必然會對 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文化心理結構感發生潛在的陶塑作用。早期的中國哲學家如老子、莊子等在 很大程度上表現出神話思維的特徵,而中國哲學中的基本範疇,如太極、道、陰陽、五行、變、

易等等,幾乎無一不是從神話思維的具體表象中抽象出來的。」

21 謝松齡:《天人象——陰陽五行學說史導論》(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1991 年),頁 24-25。

「陰陽」初始意義自然素樸,「陰」原指雲覆日而暗,「陽」指太陽普照的光 明而言。後來,延伸聯想至氣候以及地理現象,就氣候而言,有陽光時感受溫暖,

陽光隱沒則寒冷;加上中國地勢造成南熱北冷,向陽的山坡便明亮、溫暖;向北 便昏暗、涼爽。22地勢的向陽與背陰是自然現象,然而「明亮、溫暖」「昏暗、

涼爽」卻是人為賦予的抽象意義,在此,「陰陽」二字統合了自然與非自然,形 上和形下的概念。加上,人們從自然界及日常活動中觀察到大量相對立的事物現 象:如天與地相對、暗與明、陰與晴、晝與夜、寒與暑等相對的現象普遍存於萬 有世界,逐漸統合歸結出陰陽具有形下具體義與形上抽象義。23換言之,最初,

陰陽概念記錄「自然現象」,說明太陽日照有無的明亮、昏暗;其後,陰陽統合 了形上與形下,因為明亮而感覺溫暖,昏暗而感覺涼爽,衍生「抽象感受」,可 表述為兩股對立力量。

「陰陽」的對立特質是由原始意義中衍生聯想而來,此衍生的義與陰陽原始 義之間的聯結不難意會,此種聯繫呈顯古人致力於自然環境的觀察,以及欲掌握 生命之思考智慧,陰陽之意便不止所謂「粗淺微末之現象」。然而,陰陽如何由 兩對立力量,上昇至哲學範疇,甚至成為化生萬物、推動四時的宇宙生成原力?

與這兩個字受造底藴的豐富意涵有密切的關係,則引入下一節論述。

三、陰陽觀念的開展與演變

大體而言,「陰陽」概念的發展,是從原始意義的向陽和背陰,演變為表示 陰、陽二氣的運動規律,描述事物矛盾對立的兩種功能屬性。接著,發展為構成 宇宙天地的兩種基本元素。再來,又進一步發展為具足有無、動靜、心物之間的

大體而言,「陰陽」概念的發展,是從原始意義的向陽和背陰,演變為表示 陰、陽二氣的運動規律,描述事物矛盾對立的兩種功能屬性。接著,發展為構成 宇宙天地的兩種基本元素。再來,又進一步發展為具足有無、動靜、心物之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