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本論文以《說文解字》及《釋名》蘊含陰陽五行思想之聲訓詞源為討論中心,

一方面探究此中符合探源式「合理聲訓」的數量;另一方面從依聲立說角度觀察 作者對字義的闡釋,試圖建構漢代重要字典辭書中,蘊涵的陰陽五行聲訓詞理論 依據。以下分就研究動機、研究目的、研究背景、前人研究成果綜述、研究範圍 與方法等面向說明。

第一節 研究動機

陰陽、五行是中國傳統學術、文化中重要而獨特的特殊成分。兩者原是各自 獨立的兩概念,「陰陽」最初指日光的向、背;是對自然現象的體察,後來引伸 為運作宇宙的兩股質性相異的自然能量。春秋以後,陰陽相關的記載多了起來,

不僅用以解釋自然現象,也用以推斷人事禍福,逐步成為人們順應的天道規則。

「五行」原指水、火、木、金、土五種具有質性與味道的元素,後來才有配屬系 統的形成與出現。緣此可知,陰陽、五行元素在萌芽階段時的意義,原始而素樸。

陰陽、五行合流的時間,梁啓超推斷約在戰國時期,而以鄒衍為陰陽與五行合流 的第一位代表人物。1兩者結合後,發展出陰陽消長、五行生勝、天人共構,甚 至引致災眚休咎的天人相應藍圖,面貌變得繁複而神秘。2這些思想概念在《管 子》〈四時〉、〈五行〉以下,《呂氏春秋》十二紀、《禮記.月令》、《淮南子.時 則》以迄《春秋繁露》中諸多陰陽、五行篇章中發揚,顯示陰陽五行已從概念發 展為學說,並且進入成熟興盛期。

兩漢時期陰陽五行學說發達興盛,它深入各個領域,成為時代的知識結構,

並滲透到人們的深層心理,成為人們認識世界、解釋事物的思維方式。3顧頡剛

《漢代學術史略》也說:「漢代人的思想骨幹是陰陽五行。無論在宗教上,在政 治上,在學術上,沒有不用這套方式的。」4可說兩漢的政治、學術、天文、律

1 梁啓超:〈陰陽五行說之來歷〉,收入顧頡剛主編:《古史辨》(臺北:藍燈文化出版社,1993 年8 月)第五冊,頁 343。

2 陸玉林、唐有伯《中國陰陽家》:「五行……有了運轉的動力……陰陽則有借以發生和推動的所 在。……兩者的結合,……構成了可以系統地解說宇宙社會與人生的理想圖式。」認為兩者結合 後,構成了串聯一切天人事物的制式配屬系統,創造天人相應的藍圖。陸玉林、唐有伯合著:

《中國陰陽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6 年),頁 13。

3 吳雁南、秦學頎、李禹階:《中國經學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 年 8 月),

頁77。

4 顧頡剛:《漢代學術史略》(臺北:天山出版社,1985 年),頁 1。

歷、醫學各方面均深受陰陽五行思想影響。而兩漢學術主幹是經學,無論古今文 經學派,皆以陰陽五行、讖緯數術附會解說儒家經義。5《說文.敘》云:「蓋文 字者,經義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後,後人所以識古。」6漢代經學的建 構是通過訓釋先秦儒家經典的方式實現,經師們透過訓詁說解文字來建立自己時 代的解釋系統,因此漢代文字之學亦甚發達,《爾雅》、《方言》、《說文解字》、《釋 名》四部字辭書標識漢代文字、訓詁學的高度興盛;它們在編纂體例上的經營,

字義的解釋、觀點的論述等方面,都無可避免的受到龐大的陰陽天人體系浸潤,

體現這股學術風潮。

漢代由於今古文之爭,經學家們各以聲訓探源溯流,來證成己說並建構自家 經學的合理性,如《春秋元命苞》:「日之為言實也」、「月之為言闕也」、「歲之為 言遂也」,使用聲訓在當時蔚為顯象。東漢時,班固(32~92)整理的《白虎通》

就是以聲訓為訓詁手段的解經釋義專著。處在以聲訓為學術風尚的背景下,當代 字典辭書的析形釋義時習用聲訓,也在情理之中。

黃侃《文字聲韻訓詁筆記》認為,《說文》說解字義,十分之九都用聲訓。7 崔樞華《說文解字聲訓研究》統計,《說文》釋字9353 字,其中採用聲訓方法 的有4165 條,接近全書一半。8可見,許慎使用聲訓法並非偶然的行為,而是 出於自覺意識。吳澤順分析崔樞華統計的《說文》4165 條聲訓,認為這些材料 中摻雜了非聲訓語料,再加上許慎引用涉及緯書、不符合科學語源的聲訓,此數 字必須打折扣,但大多數應是可成立的。9

東漢劉熙《釋名》是聲訓集大成的專著,以聲訓為主要訓釋方法。10然而,

論者們對《釋名》聲訓多持負面看法。《四庫全書》、11王力12都批評《釋名》聲

5 如齊詩、《洪範.五行》、荀爽傳古文易、劉向說穀梁、服虔論左氏、蔡邕《禮記.月令》章句 及月令問答,均披上濃厚陰陽五行色彩

6 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經韻樓臧版)(臺北:洪葉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 司,2003 年 10 月),頁 771。

7 黃侃:《文字聲韻訓詁筆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年),頁 200。作者指出:「詳考 吾國文字,多以聲音相訓,其不以聲音相訓者,百不及五六。...試取《說文》觀之,其說解之 字,什九以聲訓,以義訓者至鮮。」

8 崔樞華:《說文解字聲訓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年),頁 152。

9 吳澤順:《清以前漢語音訓材料整理與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 年),頁 84。

10 陳建初博士論文:《《釋名》考論》(長沙:湖南師範大學,2005 年),頁 19、37。論者以王 先謙《釋名疏證補》為底本,統計全書共1379 條,被釋詞 1710 個,其中使用聲訓者共 1298 條,占極高的比例。

11《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其書以同聲相諧,推論稱名辨物之意,中間頗傷穿鑿。」

12 王力:《中國語言學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5 年),頁 52-53。作者指出:「劉 熙的聲訓,跟前人一樣,是惟心主義的。他從心所欲地隨便抓一個同音字(或音近的字)來解釋,

訓唯心、過於主觀、穿鑿附會,科學性不夠。劉又辛、李茂康統計《釋名》中可 信的和基本可信的聲訓材料,只占百分之三十,其他百分之七十以上的解釋屬牽 強附會。13換言之,若用探尋詞源的方式來檢覈《釋名》,其中三分之二的聲訓 材料都會被除名。

學者指出,《釋名》本質是詞源學性質的辭典,其中的聲訓語料不能被排除 在真正的聲訓之外。姚師榮松指出,劉熙在自序中指出著書目的在探求名原,且 將《釋名》聲訓排除在真正的聲訓之外,並不符合「聲訓」一向的做法,只能說

《釋名》中有許多「不合理的聲訓」。14柯明傑也認為,劉熙在序言中說明著書 宗旨,是對事物命名「論敘指歸」,如〈釋天〉:「金,禁也,氣剛毅能禁制物也。

木,冒也,華葉自覆冒也。水,準也,準平物也。火,化也,消化物也。亦言毀 也,物入中皆毀壞也。土,吐也,能吐生萬物也。」姑且不論其解釋事物命名原 由之可信度高低,它利用聲音作為探求事物命名之所以然的線索,全書多用聲訓 的方式來訓釋,體例十分一致,其本質是詞源學性質的辭典。15

值得注意的是,上開兩書中的聲訓材料雜揉陰陽五行說者,多被視為書中之 糟粕應被剔除。如王玉堂〈聲訓瑣議〉將《釋名》聲訓分為兩大部分,其一是訓 釋百姓日稱之名者;另一部份是被塗上神秘色彩的詞,如天干、地支、五行、八 卦之類,這些聲訓多數不涉及語源,且用神學觀念來說釋,在《釋名》的聲訓中 不具價值與意義。16

葛兆光曾說:「我們現在的思想史卻常常忽略了數術方技與經學的知識,使 數術方技和經學的研究,成了兩個似乎是很專門的學科。」17若由學術史的角度 來重新審視上開字辭書,尤其是《說文》與《釋名》會發現其說解內容以及編纂 形式與陰陽五行思想密不可分,本研究試圖連結文字(詞義)—經學的知識群組,

溝通文字、訓詁(聲訓條例)學門與思想學門的交流,藉此擴展漢代字典辭書的 研究領域。另外,透過探討《說文解字》、《釋名》蘊含陰陽五行思想之聲訓詞源,

釐析被訓釋詞與聲訓詞之關係,一方面考察其中符合「合理聲訓」的數量;一方

彷彿詞的真詮是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似的。」

13 劉又辛、李茂康:《訓詁學新論》(成都:巴蜀書社,1989 年),頁 172。

14 姚榮松:《古代漢語詞源研究論衡》(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2015 年 8 月),頁 62。

15 柯明傑:〈聲訓析論〉,頁 342。

16 王玉堂:〈聲訓瑣議〉,收入《古漢語論集》第一輯(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年),頁 266。

17 葛兆光:《思想史的寫法——中國思想史導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 年 7 月),頁 31。

面論析被訓釋詞稱名之所以然,即命名之「理據」。唯有解析這些詞條稱名之所 以然,才能瞭解許慎、劉熙的說解非空言,而是藉音表義以宣揚思想。這即是本 文最先的研究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