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日治後期杜威教育思想在臺灣之引進與實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日治後期杜威教育思想在臺灣之引進與實踐"

Copied!
4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當代教育研究》季刊 第十九卷第一期 .2011 年 3 月,頁 145-193

日治後期杜威教育思想在臺灣之

引進與實踐

祝若穎*

摘要 本文以杜威的教育思想為論述軸心,整理與分析自 1919至 1930年初期的 教育雜誌與時人論著,探究杜威學說在臺灣之引進與實踐 O 在引進的理論上, 歸納出五項要點,包括教育即生長、教育應貼近生活之必需、重視兒童的生活 經驗、學校教育與社會之結合,以及學校的道德教育。在教學法的實踐面上, 該時期重視兒童個別差異、強調兒童實際生活,以及「做中學」與「自學主

義 J '並考察其教學活動的成效與檢討。再者,探究林茂生對杜威進步主義與

民主主義觀之運用 O 最後,從杜威思想傳入臺灣之轉化內涵來看,發現該學說

在臺灣強調進步主義的教育,卻忽視民主本質。研究也發現,有些臺籍教師已 能以具深度與廣度的方式闡述杜威理論,並將其落實於教育現場中。 關鍵詞:臺 i骨教育夫、杜威教育學說、林茂生、日浩特期 *祝若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生 電子郵件:

joying22@yahoo.com.tw

投稿日期: 2010年 11 月 11 日;修正日期: 2011 年2 月 25 日;接受日期: 2011 年3 月 17 日

(2)

146

{當代教育研究〉季刊第十九春第一期 l(':Til{<111f·1-J(.TIII:r;rrr=r:l~ ~恥rrr.miI·II川密警鱗鱗研 J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R巳S巳arch Quart已rlγ 九也arch

/

20月 Vol. 19

No.11 pp

.

145-193

The Introduc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Dewey's Educational Philosophy in Taiwan

in Lat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J

0-

Ying Chu

*

Abstract

This paper aims to investigate how Dewey's thoughts in education was

introduced to and implemented in Taiwan through analyzing educational journals

,

and related articles and books from 1919 to early 1930. Based on the author's

analysis

,

five key concepts of Dewey's educational thoughts were introduced to

Taiwan

,

including education as growth

,

the relatedness between education and the

needs in life

,

the importance of children's experience

,

the interplay of school and

society

,

and moral education in schoo

l.

Concerning the pedagogical practice during

lat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

the author found that individual differences

,

children's

living experiences

,“

learning by doing" and

self-study"

,

as well as the evaluation of

effects of pedagogical activities were emphasized. In addition

,

Dr. Lin Mosei's

application of Dewey's progressivism and the concept of democracy were also

explored in this study. Lastly

,

this study found that the introduction of Dewey's

philosophy tended to promote the progressive education rather than the essence of

10-Ying Chu

,

Doctoral Student

,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E-mail: joying22@yahoo.com.tw

(3)

147

幣體會泣踏踏攝鵬臨報圈瞌睡司開

發視若穎 命令句至三

democracy. Nevertheless

,

some Taiwanese teachers were able not only to develop in

depth discourse on Dewey's theory but also to implement it in school settings.

Keywords: history ofTaiwan education

,

John Dewey's educational

philosophy

,

Lin Mosei

,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4)

148

<當代教育研究〉季刊第十九春第一期 柯;l呵呵亦Il:'l.E:!恥的 世= ..i..L..-=三 宣、別昌 二十世紀最有影響力的思想家,首推美國教育者1.

Dewey (1859-1952)

,

其理論遍及兒童、學校、社會及政治等領域上,且是民主主義與進步主義的發

言人。在二十世紀初, Dewey的思想在全球教育上占了極重要之地位,遠在東

方的中國、日本及臺灣亦深受感染。約 1920年代,日本國內所盛行的大正民主

思潮,促使歐美近代思想,例如:民主主義、自由主義等,在日本更加地蓬勃 發展,臺灣也受此氣氛影響。此時,臺灣社會正處於近代化的萌芽期,其社會

風氣比起以往已是較為開放,對於外來思想、採取開放、積極的態度 o Dewey的

學說在此時引進臺灣,其所主張的「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生活」及「學校即 社會」等論點,也在臺灣教育界中造成不小的風潮。 Dewey在 1859年出生於美國佛豪特州 (Vennont) ,自小接受基督教教義之

薰陶。 1879年白佛蒙特大學 (University

of

Vennont) 畢業後, 1882年,入約翰

霍布金斯大學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研究所主修哲學, 1884年取得

博士學位,正式踏入學術界。 1894 至 1904 年, Dewey在芝加哥大學(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任教,成為哲學、心理學及教育系主任,此時,他的學

術理論漸臻成熟,並將理論應用於學校,成立實驗學校(the

laboratory

schoo

l)

,後改稱為「杜威學校J

(Dewey School)

0

1904年,轉至哥倫比亞大學

(Columbia

University) 任教 o 1919年, Dewey夫婦在日本住了幾個月,在東

京帝國大學發表演講,引起相當大的震撼。同年,Dewey至中國訪問,先後兩

年,足跡遍及11 省,對中國近代教育影響至大。1 1 930年, Dewey自哥倫比亞

1 Dewey在日本講學時,原本未將中國列在他的遠東計畫之內,是接到其學生胡適的

邀請信而前往中國。 1919 年至中國參訪,本意是遊歷中國的名山勝水,時逢五四運 動,該運動所追求民主科學、反傳統之精神趨勢,使得 Dewey 訪問中國長達兩年

(5)

綠綠 穎倚門

若心

棍付 縷

149

那鑫講講單調M留靈通緝眉目眩輯m撞.' 大學退休,但仍受聘為該校榮譽教授。 1952年6 月,因肺炎逝世,享年93 歲 (高廣字,

1988 :

53) 。 Dewey的理論在日本之發展,他有許多著作皆譯成日文,其學說傳入日本

始於 1888年(明治21 年) ,元良勇次郎發表的(于、立 -4 氏心理字) «杜威心

理學»)。其次, Dewey教育學初期代表作《學校與社會>

(The School and the

Socie紗,

1899)

,於1901年(明治34年)由上野陽一翻譯, 1905年,馬場是一郎 更受文部省之請求翻譯本書。Dewey最有名之作《民主與教育>

(Democracy

and Education

,

1916)' 由帆足理一郎於 1920年(大正9年)翻譯成《教育哲字

概論一一民本主義色教育> ({教育哲學概論一一民本主義與教育»一書,加 上 1919年(大正8年) Dewey來日演講,更對日本研究杜氏理論有更深的刺激 (村田昇,

1992 : 89)

0 1920年永野芳夫出版的《于立 -1 研究> ({杜威研 究» ,更堪稱日本介紹Dewey理論之代表作。由上述翻譯與著作來看,

Dewey

教育j思想已成為大正新教育運動之指標,例如:及川平治、木下竹次、澤柳政 太郎、杉崎容及山下德治等新教育之代表學者,均受Dewey之影響(村田昇,

1992 :

90) 。 Dewey理論在日本教育界的實踐方面, 1910年代西山哲治被稱為「日本的

Dewey

J

'他於 1906年開始的5年間,前往美國的紐約大學留學,返國後於 1910

多。他在中國宣揚的實用主義、民主主義及進步教育論,受當局和輿論界的熱烈歡 迎;他曾訪問中國 11 省,在北京大學擔任客座教授一年,到南京等地的高等師範學 校講課,其講課或演講記錄也出版於書,在當時都產生了轟動效應(張寶貴,

2001)

0 Dewey 更影響到中國 1922 年所頒布的新學制,中國不僅完全採用美國制度

(

6-3-3 制) ,且新頒布的小學課程更深具「兒童本位教育」精神。中國各地先後設 立,許多實驗學校仿效杜氏在芝加哥大學的實驗學校。當時,中國有許多教育界知 名人士,如胡適、陶行知、蔣夢麟等均是他的學生,因此, Dewey影響整個中國教 育界至大甚廣(郭小平,

1998 :

117-134) 。

(6)

150

(當代教育研究〉季刊第十九卷第一期 何(o,fll四';TlTI::r.川叫[-IIτ:,.

;

n"1'T-'T7呵…ffil1鸝籲麟如以

年發表〈兒童中心主義攻究的新教授法~ ({兒童中心主義研究性新教授法~)

,

1912年4 月在東京創設小規模的私立「帝國小學校 J '將個人的教育理論實踐於 該校中,成為日本新教育之先鞭(中野光、花井信,

1991 :

13 7)。 其次, Dewey的兒童中心與自由主義也展現於新設學校的創校概念,例 如:中村春二的「成膜小學校」、決柳政太郎的「成城小學校」、赤井米吉的 「明星學園小學校」、野口援太郎「兒童之村小學校」、小原國芳的「玉川學 園 J '以及羽仁本子的「自由學園」。這些學校設立者的個性與教育觀均有微妙 差異,但其共通志向都以尊重兒童自由作為學習的契機,以開展個性創造的教 育(川瀨八洲夫,

1984 :

381) 。

最後,日本大正時期所盛行以美國版為主的兒童中心教學法,也深受

Dewey及其弟子的影響 o 例如:及川平治( 1875-1939) 倡導「分組式動態教

學法 J (漢字為分囝式動的教授法)即為 Dewey教學法之代表(山住正己,

1987 :

87) 。及川平治曾明言自己的教育深受 Dewey思想的影響,他認為,教 育即是一種價值的創造,並強調做中學教育,透過動手來做作業,可提高學生 的學習動機(及川平治,

1976 :

49-51) 。及川平治在 1909年兵庫縣明石女子師 範學校附屬小學校,開始實踐他的教育理念,制定做中學教育、實驗室制度及 分組式教育,並以自學輔導主義作為理論與實際之研究 o 他彙整該教育理念與

方法, 1912年出版《分囝式動的教育法~ ({分組式動態教學法~) ,在 1917年已

重刷 16 版,隨後又刷 25 版,每年超過一萬人以上閱讀該書(唐澤富太郎,

1984 : 431 )

,可見其理論廣為流傳,對當時教學法造成很大的影響 o 另外, 1922年如松濤泰巖介紹「全我活動的教育 J '引進Dewey的弟子w.

H. Kilpatrick

(

1871-1965) 提出「設計教學法 J

(project method)

(土屋忠雄、渡部晶、木 下法也, 1967: 116) 。上述有關日本國內Dewey教育思想的傳播暨落實情況, 在日本影響廣大,而該思潮間接透過日本,傳至日本殖民地的臺灣。

(7)

151

E重經讓讀讀細靖廬難閥割艇臨圓伊 等學 視若穎

出 1 月何?

日本統治臺灣期間, 1919年以前,其教育政策採取的是漸進主義,且教 育制度欠缺完整,呈現出差別待遇與隔離政策(吳文星,

1983 :

9-14) 。第一

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總統 W.

Wilson ( 1858-1924

)宣布「自決宣言 J (selι

determination)

,喚醒了全世界各民族的自覺,各地紛紛掀起民族復興或獨立 運動。當時,日本國內興起大正民主運動,而臺灣赴日留學人數從1907年的33 人增加到 1919年的564人(吉野秀公,

1927:

247) 。臺灣留日學生逐年增加,

一則顯示社會上接受新知識之風氣漸開,另一則是受外界思潮之影響已逐漸加

強(吳文星,

1983 :

35) 。由於臺灣留日學生直接學習到西洋思想,且受一次 世界大戰與風靡日本的民主思潮所影響,他們習得之自由平等與機會均等的觀 念,以及民族自決主義的思想,促使他們覺知日本對晝灣種種不合理之殖民統 治(佐藤源治,

1943 : 118-119)

0 1919年,他們先後成立「聲應會」、「啟發

會 J

;

1920年,組織「新民會 J '發起「撤廢六三法運動 J '設立晝灣青年雜誌

社,創刊《臺灣青年>

;

1921 年由林獻堂等人發起,正式成立「臺灣文化協會」

(吳文星,

1983 :

36) 。上述在在象徵著,臺灣本島青年升起一股要求自由平 等權利與臺灣意識覺醒之民族運動。 蓋 1920年代以降,有些臺灣知識分子,例如:林獻堂等人,開始批評臺 灣教育之不完備與不公平,認為臺灣公學校品質比日人的小學校還低。臺灣總 督府在受到差別待遇及教育機會不均等且缺乏的輿論壓力下,遂於 1919年由明 石元二自防患督頒布了〈台灣教育令》。該令實施不到3年,由於此教育令的實施

並無解決臺灣人與內地人之間的差別教育系統,所以在 1922年,由文官總督田

建治郎廢除原先的《台灣教育令> '發布〈新台灣教育令> '此令明白規定「普 及教育」、「廢除差別待遇」及「開放台日共學 J (吳文星,

1983 : 38-41)

0 職 是之故,臺灣自1920年代進入文官總督時期之後,各種政治社會運動蓬勃發 展,臺灣文化協會等更積極啟發民智,促進文化提升。由於文官執政所帶來之

(8)

152

<當代教育研究〉季刊第十九卷第期 相i1~川 民風逐漸開化,加上臺灣民間力量的發揮,影響教育開放改善的氣氛下,引進 了許多歐美教育思潮,其中便包括Dewey教育思想,且其由許多歐美教育思潮 中脫穎而出,而漸成為主流的教育思想之一。 臺灣當時教育思想的趨勢,大部分是受日本大正教育運動所影響,例 如:彰化詩人林亨泰(林巾力譯,

2004 :

262) 所說: 大正教育運動乃是要排除蚓治以求的舊式教育的權威主義、形式主 義、填鴨教育,百F 引入歐美思想的自$教育、個性教育、生活教育 等概念,這股潮流也波及至日本殖民地韓國與臺 i臂,儘管情況多少 困地方不同布有所差異,但都捲在這難以抵擋的歷史浪潮中。 且如臺南州斗南公學校伊與部仙松(

1929 :

123) 在(本年仁於付忘我國@教 育界) «今年我國教育界»)中指出, ,-放眼望去近來,我國教育實際界中,本

來德國潮流的驚人勢力已被美國潮流所潛入 J 0 此外,臺南虎尾小學校大江田

雪太郎(1 934

:

121) 也補充: 我等在師範學校畢業時,當時對於赫爾巴特學派之劃一主智主義已 經展開是動,益提出「教育應是兒童自己能助成、助長其身之發 達 J '強烈訴求尊重兒童心理之意孔,因此對於脅時實際教育界出現 了創造教育、自身教育、創作教育等響應。 由上述可知,臺灣從明治期間就已經開始接收當時歐美教育制度與思

想,其中,以德國赫爾巴特2學派及其五段階段教學法最為盛行 o 3及至大正期

2 赫爾巴特(J.

F.

Herba此, 1776-1841) 是著名的德國哲學家及教育家,基於哲學與心 理學的立場,把教育建立在科學的根基上,為「教育學」之奠基者,其使教育學逐 漸受到重視,而成為大學一門學料。在教學上,他根據科學原則,提出系統的教學 方法,並由其學生T.

Ziller (

1817-1883) 發展成五段教學法,包括「準備」、「提 示」、「比較」、「概括」及「應用 J '更具血統;教師編寫教案或教學計畫時均依此 為規準(林玉体,

2008 :

337-345) 。

(9)

學視若穎

153

得一點糧師說臨難闆艇蟬讀個

間受日本大正民主運動的影響,乃轉向至美國的自由主義與兒童中心學說 o

例如:臺北第二師範學校教諭藤本元次郎 4

(1926:

5-6) 在(最近教育究

研仿傾向> «最近教育研究的傾向»中,介紹以Dewey為首的「實用主義」

( pragmatism)

,文中論述實用主義的發展脈絡,1878年由c.

S. Peirce

(1839-1914

)於〈通俗科學月幸的提出,至 1906年 11 月由 w.

James

(1842-1910) 寫

作《實用主義〉一書, Dewey更將實用主義之觀念發揚光大 o 為了有別於上述

二人, Dewey特稱其思想為「工具主義J (instrumentalism) 。藤本一文說明

Dewey的生平與著作,也提及他曾在日本東京帝大發表演講,Dewey學說己深 深影響當時教育界 o 上述可知, Dewey的教育思想己傳入晝灣,並以專論來介 紹之。 Dewey是教育學領域相當重要的人物,研究成果不少,但耙梳臺灣教育史 或教育類的文獻,其研究時間皆以戰後開始o 且許多論述Dewey的文獻中,主

要是在教育哲學上,探究其思想層面。 5但在臺灣教育史研究上,卻鮮少有文

獻對Dewey思想引進臺灣情形做一考察,包括哪些教育思想被移入臺灣?哪些 教育思想未獲移入?在教育現場,得以落實的部分有哪些?成效又如何?故本

文以Dewey的教育思、想為中心'說明日治時期臺灣引進其思想及在教學法上的

實踐,不僅具有研究補白的作用,亦有其重要性。 3 關於赫爾巴特學派中五段教學法於臺灣教育之落實,可參見大苗大雅(1920) 、久 住榮一與籐本元次郎 (1924) 、學l麟玉 (2005 )。 4 藤本元次郎,生於1891 年日本新瀉縣, 1918 年 11 月中等教員槍定合格, 1921 年4 月 來臺擔任臺北師範學校副教授, 1927年 5 月成為臺北第二師範學校教吉銜, 1935 年 11 月為臺北第二師範附屬公學校主任(新高新報社,

1937:

208) 。 5 作者整理自國家圖書館博碩士論文資料庫,從1970至2010年,研究Dewey專論的碩 博士論文高達36篇。其畢業余所包括教育所、哲學所、外語所及歷史所等,且研究 領域以教育哲學為主,探究其思想層面,包括實用主義、進步主義、道德論、民主 教育、終身教育、美風與美育,及其與孔子或國父之思想比較等。

(10)

154

<當代教育研究〉季刊第十九春第期 (:Til

n

,.f&l1,flIl

:r.

m

本研究範圖以Dewey的思想為主軸,以 1919至 1930年初期為時間範圍,其 原因一方面是 1919年頒布《臺灣教育令〉後,在教育開放改善的氣氛下,對於 外來思想採取開放積極的態度;另一方面,日本學者比起明治時期,更積極地 將歐美的教育思想移入臺灣,在他們的推波助瀾下,日、臺籍教師也對於西方 近代文明與知識產生強烈關心的態度。至 1931 年以降,日本昭和時期因受法西

斯主義逐漸強化, Dewey學說與實用主義也就lit 中斷(村田昇,

1992 :

90) 。

而該思想在臺灣之發展,也受其影響而漸趨沒落。 在研究史料上,主要是以教育雜誌與書籍之史料為佐證'包括《臺灣教 育〉、《第一教育》等教育期刊,以及西卷南平、林茂生、今村義夫等時人專著 所刊載關於Dewey教育思想、及其實踐之文字,由此來探討該思想在臺灣的引進 與實踐。在引進方面,除了雜誌、書籍外,因限於篇幅之因素,例如:正規課 程與講習會等,則不納入其中。在實踐方面,本文以落實於學校中的教學法為 中心進行探究,不將教科書分析內容納入本文,其原因有二,其一為教科書內 容範圍過大,限於篇幅關係,無法逐一分析;其二為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雖 會閱讀教科書內容,但卻必須要有教師存在,以及教師必須透過教學方法與過 程中進行學習,因此探究雜誌與書籍的史料時,分析當時教師發表的相關教學 法文章來看,會比分析教科書,更能看出教育思想的展現與實踐。 職是之故,本文首先論述Dewey的理論在臺灣之引進;其次,探究Dewey 理論在教育的實踐面,以教學法為例;再者,究明承繼Dewey學說之臺灣教育

思想家一一林茂生的進步主義與民主主義觀;最後,分析Dewey教育思想傳入

臺灣之轉化情形。

貳、 Dewey教育思想在畫灣之引進

美國哲學家Dewey深受C.

Darwin (1809-1882)

,.進化論」之影響,從繼續

(11)

臨組攜翻磁盤閻臨國樞.' 機視若穎

嘿!

155

成長的觀點,提出教育本身為一種生長的歷程(曾漢塘、林季薇譯, 2000

:

40-45

)。且重視人類經驗所發展的意義,此經驗是由人與環境之互動關係所形

成,故經驗與生活有密切相關,而教育是由經驗不斷的改造與改組,因此提出

「教育即生活」之口號 (Dewey,

1916/1997:

1-6, 49-50) 。此外, Dewey亦是進

步主義( Progressivism) 的學者, 61896年創設以見童為中心的實驗學校,批判

傳統教育罔顧見童與成人間之差異,表示「舊教育的重心是在見童之外,是在

教師、教科書之上 J '故進步主義即是象徵對傳統主義之反動與批判,因此, Dewey認為現今教育應為「兒童就像太陽,一切教育的設施應以見童為中心來

組成 J

(Dewey

,

1899/1976a:

23) 。綜上所述, Dewey認為,學校教育應以兒童

的現實生活出發,並能考量兒童整體成長的經驗相關因素。最後,Dewey指 出,教育目的上,應以民主為目標,民主是一種交融不同利益、相互協調溝通 的共同生活模式,教師需培養學生自由和參與社會共處活動的能力 (Dewey,

191\6/1997:

-87

,

97-99) 。綜上所述, Dewey的教育哲學係以經」驗為基礎,透

過兒童中心的教育方式,以發展民主理念為教育目的 O 日治時期臺灣的教育雜誌〈臺灣教育} ,有多篇文章主題專論Dewey的理

論,包括國語學校副教授渡邊節治7在 1918至 1919年,共發表了 10篇〈于可工

6 Dewey的教育學說與進步主義有很密切的關餘,也多與「兒童中心論」相同,皆拒 斥傳統教育、提倡手工訓練、重視兒童自由等。但仔細深究 Dewey理論,他並非完 全的進步主義與兒童中心論者,他認為真正的教育不應只是為了娛樂兒童,而是由 師生對社會運作的因素合力思考探究,才能獲得導向社會洞識的經驗。且 Dewey 的 門生所鼓吹的進步主義的教育運動,後來走向極端的「兒童中心」之教育思想,被 批評課程太過「小兒科 J '且毫無深度(引自李玉馨, 2010 ;林玉体, 2008

: 452 ;

曾漢塘、林季蔽譯,

2000 :

55) 。然而, Dewey 的基本立場與觀點和各派的相同處 與差異點,因並非本文所需處理的重點,故不深入考察之。 7 渡邊節治,生於 1888 年日本新?為縣, 1913 年畢業於東京高等師範學校,服務於愛知 縣、石川縣、下的中等學校, 1916年4 月來臺任教於國語學校副教授, 1922 年8 月為臺北 師範學校附屬主任,至 1931 年8 月任臺南州立嘉義中學校長, 1933 年9 月任臺南第一

(12)

156

(當代教育研究〉季刊第十九卷第一期 軍吋 一氏實生活本位教育。〉解說) «杜威實際生活本位教育的解說») (一)至 (十)與(見童仿生活經驗色諸教科目) «見童的生活經驗與諸科目») (一) 至(三) ,以及潰松高工教師林秀雄(1924 )翻譯Dewey <民主與教育〉首章 (教育是生活之必需卜文章標題為(作為人生必要之教育(一) «作為人生 必要之教育(一))。在文章中提及Dewey理論的更是不少,在教育雜誌中專 論歐美教育學者中,也j;.JDewey的文章最多,由此可看出當時在臺灣風行的程 度。以下歸納探討Dewey的專論內容,並整理出五項特點。

一、教育即生長

Dewey主張「教育即生長J

(education as growth)

,

8認為教育是一動穹的

歷程,是一種經驗的不斷改造與重組與轉型,在不停的自我更新與生長的過程 下,使人能獲得更多的教育,因此教育即發展;亦即,教育為經驗的不斷改造 與重組,在不停的自我更新與生長的過程下,使人能獲得更多的教育

(Dewey

,

1916

/1

997: 49-52

,

76-80) 。臺北師範學校附屬公學校主任河瀨半四郎

(1

920 :

3) 提及: ,-人生是不斷的向上發展且創造進步,自我實現為目的,如 中學校長, 1937 年4 月為臺北第一中學校校長, 1940 年 8 月任臺中師範學校校長。 (興南新聞社,

1943 :

472) 。 8 ,-教育即生長 J

(education as growth)

,或「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均是 Dewey的至理名言,其詞義必須做一釐清。原文以as作為「聯言 J

(connective)

,而 非 is ,-是 J '其兩者具有語意上的差別。以「教育即生長」為例,Dewey是借用生物 學來解釋「教育」一詞,將教育比喻為生長歷程,其生長根源於過去,也支配於未 來的生長。相同地,教育也有前因,更會產生後果。然而,以生物學來看,停止生 長會導致枯萎或死亡,但教育停止並不會死亡,而是造成進步的停止(林玉体'

2008 :

437) 。因此,教育並非等同於生長,所以這就是 as 與 IS 不同之處。同理可 證, ,-教育I'!p 生活」、「學校即社會 J '兩者雖應合一,卻並非等同,學校不等於社會 全貌,學校也不應只是生活(林玉体,

2008 : 441

)。上述釐清 as 與 IS 的差別所在, 更能暸解至 lJDewey 的學說義理。

(13)

海視若穎 ;三芳三嘿嘿 髓監護獵頭鼠單草罰鑫過頭姐姐能量擅董J',伊

157

Bergson

9認為是「朝向未知的未來創造進化

Jl '而Dewey稱之為「成長Jl J 。擔任

新竹公學校教師陳錦標10在(私仿教育觀) ((我的教育觀»)雖未提及Dewey'

但其主張明顯看出深受Dewey影響,且將理論應用於教育中: 我的教育觀若甫一句話求做結論,亦即,教育是不斷地生長;教育 是無止盡地發展;教育是永遠的完成作璃。我的教育觀是對Herba忱 的觀念機關論,欲以主張強身的生命生長...若以此觀點求教學的 話,兒童膏然視學習為中心,教師應重視兒童的個性,重幸11 澈其創 造性,妒自 w 地創作未知的新材料,兒童應靠自己之身求覺醒,努

步幸福地成長。(陳鋒標,

1924

:“

-65 )

我常認為教育的作南,妒周圍 T 照顧花與草木一樣,亦即教師為團 T' 兒童為花與草木,適臂的澆水與施肥是圍 T 的五作,也像是輔 導兒童促進其個性的伸張車,為老師的任務一樣。(陳錦標,

1924 :

\ 66)

可見得,當時的臺籍教師已有Dewey理論的教育觀,此代表不僅日籍教師 有理論基礎,當時臺籍老師也同樣具有一定的教育理論之專業素養。而陳錦標 提及, ,-教育是不斷地生長;教育是無止盡地發展;教育是永遠的完成作用」

與「教師為園丁,兒童為花與草木J '正好印證了Dewey主張「教育即生長J

' 教師被比喻為園丁,悉心照顧如花草樹木的學生,將學生的發展視為植物生長 9

H.-

L.

Bergson

(1859-1941)' 法國哲學家,深受實證主義與經驗主義之影響。 1907 年出版〈創造的進化> '從斯賓塞的社會進化論出發,析論意識的持續觀,將此推 延至生命全體與宇宙全體。 1927 年因其文章明快且優美風格,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 Fresh eye pedia mobil

,

2008

)。

10 陳錦標(

1898-1980)

,小時雙親相繼過世,與祖父相依為命, 1917 年畢業於國語學

校公學師範部,擔任新竹公學校教師, 1922 年3 月兼新竹卅通譯,與文書課勤務。

1937 後轉任為新竹共縈信用組合理事, 1942 年任命為皇奉新竹 j~i 支部委員(陳錦

(14)

158

(當代教育研究〉季刊第十九卷第一期 ~{-ll .T~f.fl.T河:l'lI'Ir:r.nr:r.T:'l1:兩t1tMI·Mffirrt1讓鸝鱗鱗只 μ 的作用。 二、教育應貼近生活之必需 Dewey在知識論方面,調和了理性主義與經驗主義的理論,較偏向經驗主 義,注重經驗的教材,將經驗視為活的知識,教育即是經驗能力的增加。例 如:科學對 Dewey 來說,本身就有價值,因為對體驗生活有獨特的助益

(Dewey

,

1916

/1

997:

266-267) 。且杜威曾說: I 讓我們與我們的兒童一起生

活 J '便意味著兒童應生活在與他當前的生活息息相關,故教材必須引發兒童

的興趣 (Dewey,

1902/1976b:

288-289) 。因此,構成學校教育與課程的內容,

必須選擇適合學生生活需要的經驗。

林秀雄〈作為人生必要之教育(一) >一文,翻譯 Dewey 的《民主與教

育》第一章(教育是生活之必須> '批評正規教育孤立於生活經驗之外,漠視 教育的社會功能,忽視教育無法離開影響意識生活中種種的人際關係'使得學

校教育只會培育製造學術的「行家 J (sharps' 林氏翻成「玄人 J '漢字,意味

專家、達人) ,亦即自以為是的專家(林秀雄,

1924 :

16-1 7)。林秀雄這篇文 章僅翻譯末加入評論,亦未說明是從原點翻譯,還是日本翻譯本,然而,本篇

EH:Dewey

相比意義相近,無捏造修改。 上述承襲 Dewey 批評學校教育遠離生活經,驗,該論點於《今村義夫遺稿 集》一書中,也點出現今公學校教育對現實生活的過度輕視。 現在的主;學校教育過於重視兒童將求的準備,陷入輕視兒童現實生 活之心理與興趣。教 Ij -9.(1 ~學校的國語請本是最能明暸立證,教材材 料大多遠離兒童的現實錄境布求取未求生活,傾匈抑制於引起兒童 的自發性興趣之機會。(今村義夫,

1922 : 72-73 )

由今村義夫這席話可知,當時的課程教科書內容較重視兒童末來的社會

(15)

緣故

穎的

若川 bhei 視

159

觀時已轉繡讀轟轟圓圓歐i畫壇司但一一

狀態,卻忽略了教材內容應接近見童的世界。因此, Dewey所要改善正是將學 校教育貼近生活之必需。該理論於江頭生 (1924: 55) 在(教育即生活) «教 育即生活»)與今村義夫(1 922

:

72) 中均有出現: ,-教育是為了將來實際社會 準備之舊思想,現在是教育存在於現實中無限連續生活的新主張」。且兩人皆 召開 Dewey的理論,論證教育要貼近現實生活的原因。 1.兒童原本生於現實中,對於遙遠陌生的未求是不會引起他們的自發 性活動。。 2. 因為現實生活對兒童本求就充滿驚嘆的機會,且能引起他們冒險的 興趣,若是離開現實求增強對將求準備的教材,只會讓兒童軟弱且 因搞的犧牲。 3. 因為空洞陌生易使朱求觀動搖,對於襪子的個性具有適甸的教育是 不可能的。 I 4. 因為未求離現在的可能性缺乏刺激性與指導芯,所以老師也不得不 透過賞罰的外在方法求取得襪子的快樂苦痛。(今村義夫,

1922 :

73

;江頭生,

1924 : 56 )

江頭生(

1924 :

55) 又補充,若對教材沒有關心與統整之心'即使國家

社會花費再多的金錢、投注多大的勞力,也不會有太大的成效。上述所說,教

師應重視顧及兒童的個性,並能發掘兒童的興趣,選擇教材應以見晝生活素材

為優先。

三、重視兒童的生活經驗

Dewey特別重視經驗,尤以能解決生活經驗者為真理,在教育上曾指出 「教學法之思考開端階段,必須要有實在經驗之情境 J '也就是「日常生活中

引發興趣使人投入之活動 J

(Dewey

,

1916

/1

997:

153-155) 。換言之, Dewey認

(16)

160

{當代教育研究〉季刊第十九春第期 研川 T iO I·H 為,教師應以兒童的生活經驗為教學起點,並以兒童現實環境中來提出問題, 刺激兒童能自主地探索知識。 該論點於渡邊節治在1919 年寫了三篇(兒童仿生活經驗色諸教科目〉

(

<兒童的生活經驗與諸科目» (一)至(三)中可以看出。渡邊節治

(l

919c :

14-18) 在文中說明,以Dewey在實驗學校中記載實施的教學課程與

教學方法,收錄於The

Elementary

Sc

hool

Record為參考文稿,界定教育的真諦

為: I"所謂教育的根本要素,與未成熟的兒童,在成人的經驗中,體現出社會 目的、社會意義與社會價值J 0 由於教育與社會、生活無法脫離關係'因此進 而論究的問題為,兒童的實際生活經驗與現今學科之對立,以學科為主的教 育,或是以兒童為中心的教育,這兩者之間,教育目的與方法是否有所排斥與 衝突。站在「教科偏重主義」上,會認為兒童經驗有三項缺失,包括:第一、 兒童的生活不僅無聊狹小且草率笨拙;第二、兒童的生活皆是自利性的,有一 股以自我為中心的衝動;第三、兒童的經驗大多是混亂、曖昧且不正確的,而 學科中是以永久性真理為基礎所建立的知識,比起以兒童為中心來得可靠許

多。

其次,渡邊節治(

1919d : 8-11

)針對「教科主義」與「兒童主義」加以

說明,前者站在理性主義,後者站在心理學的立場;前者是以教師立場施以訓 練,後者則以對兒童抱有同情為必要條件,並重視兒童的自然本能與知識。本 文論述 Dewey 將這兩者主義的正反面予以說明後,提出了選定科目的根據應是 兒童的生活經驗,因其價值為科目中所教導的內容與真理,皆是由兒童的生活 中所汲取,且兒童現在的經驗與未來豐富的經驗都是發現各階段的問題來源。 因此,目前需導正學科偏重的傳統教育,而朝向以兒童為中心的新教育;然 而,真實兒童的學習及行為的變動性極大,教導時需注意其流動易變動的特

性。

(17)

161

?遠路軍窺迪拉賽組牽連韓唱到歐 11喝這過醬油 海棍若穎 三會會

四、學校教育與社會之結合

Dewey 主張「學校即社會 J '亦即學校應成為社會生活之雛形,每個兒童 是小社區的成員,因為各種反應大社會生活的職業活動,均可以在學校裡生動 地表現出來 (Dewey, 189911976a: 凹-20 )。換言之, ,-學校即社會」為「教育即 生活」理論的延伸,學校是小型社會,教育則是社會的過程,培養學生成為進 入社會成員的一分子。 渡邊節治(

1919a :

3可5) 在(于、可工一氏實生活本位教育仿解說(六)

)

(杜威實際生活本位教育的解說(六))中,引用 Dewey的說法,批評現代 教育孤立於社會與自然環境,且與兒童日常生活毫無關係的孤立才是最大的缺 陷,包括兒童學校以外的經驗,到了學校內根本不可能完全自由地使用。其 次,兒童在學校學到的知識也無法適用於日常生活之中,因此,解決方法必須 使學校與人生活更加緊密聯絡 O 此外,臺北第一師範附小主任前野喜代治 (1931

:

4) 於(兒童仿親友關

係仿成立 l 之間寸毛研究) (針對兒童親友關係成立之研究») ,引用 Dewey理

論,探究學校教育應該扮演何種社會功能,提出應對現存文化保存單純化、純 粹化及均衡化的三大功能,進而論述兒童生活環境之交友關係 O 這三大功能是 司 I 自 Dewey <民主與教育》一書:第一、「單純化 J "學校應提供一個簡單明瞭 的環境,使兒童最容易瞭解,並循序漸進。第二、「純粹化 J" 學校應挑選對兒 童未來社會有利的部分予以傳遞與保存 o 第三、「均衡化 J "平衡社會環境的各 種不同元素,創造較為寬闊的環境 (Dewey,凹的11997:

19-22)

0 換言之,前野 喜代治也認為,學校教育應有上述三大功能,並提供兒童進入社會前的過濾 器;由於社會愈發複雜,學校就愈有責任發揮社會功能。 對於學校內所教的科目,則應視為理解社會狀態之手段。渡邊節治

(18)

162

{當代教育研究〉季刊第十九卷第一期 區區函函T'I:t'lm

(l

918d :

9-10) 提出,必須具有三種價值來選擇教材,包括「知識的價值」、 「鍛鍊的價值」及「修養的價值」等三項價值,以作為理解社會之說明。其 中, ,知識的價值」是具有社會生活最能理解且能描繪出確實的意象"鍛鍊的 價值」是指由各自的能力中再現出知識的作用,修養的價值」則是培養知識 與鍛鍊的原動力。若以蒸氣機關的理論套用於社會理解上, ,女日識」為「水」、

「鍛鍊」等於「蒸氣力」、「修養」則如「火力 J '水與蒸氣需要火力來加熱,

恰似以修養來保持知識與鍛鍊之聯繫'而水、蒸氣及火力的價值使得蒸氣機關 得以連轉,如同知識、鍛鍊及修養的價值為社會理解之目的。由上述可知,學 校教育需與社會生活相互連結,其課程科目也應以理解社會生活為手段,科目 選擇叉以具有知識為元素、鍛鍊為能力,以及修養為基礎作為理解社會的價 值。 最後,渡邊節治(l 919b

:

3-7)透過Dewey的理論,主張理想、學校應與社 會生活連結,並提出許多理想學校之設計,例如:設計家庭與學校相結合的烹 飪教室、織物裁縫實習課程,或設計地理、物理、化學的實驗室等,將兒童在 校外熟悉的經驗運用於學校中,以及將在學校所學知識應用於日常生活中,唯 有如此,才能將學校教育與人生進行緊密的連結。

五、學校的道德教育

渡邊節治(

1918a :

8-10) 在(于、。工一氏實生活本位教育仿解說(一)

(

<杜威實質生活本位教育的解說(一))中,整理 Dewey著作《學校與社

會〉與(教育的社會層面)

(“

Social Aspect of

Education") 一文,歸納出有關 學校道德教育之內涵與教學。若以道德與學校的道德目的來看,前者是由人的 品行所組成,且會構成動機來影響人的行為;後者是傳授道德觀念,確保學生 將來行為之正確。然而,不論是學校教師或父母,皆應以子女、學生所得最大

(19)

衛星飄零陣鵬總艦艇甜甜悶趟車1個 發視若穎 司空練習

163

多數的觀念來作為道德觀念。此外,渡邊節治(l918b

:

14-16) 提出,學校道 德與社會道德之間應相互結合,這一點回應了上述學校教育需與社會相互結 合,且兒童未來在複雜的社會關係中,需成為善良的公民與培養職業素養,個 人能力的調和都必須與社會狀態結合,才具有意義。 其次,關於教學法與道德訓練方面,渡邊節治(

1918c :

12-15) 則批評現 今教育受到被動,性接納與對外部標準競爭的弊害所影響。所謂被動性接納,是 指教師單一輸入教學,學生並非積極認同學科價值而被動學習,因此今日教學 法應朝向培養社會精神,亦即教師先與兒童親近,並引發他們的興趣,最終需 以生活關係的理由,導向為己工作的社會價值,而熱中於學業上。故教學第一 步,其倫理的重心,應從利己性的接納,轉向至對社會的貢獻,以訴求兒童主 動性的能力與創作等。

參、 Dewey教育思想在畫灣之實踐

以教學法為例

當時,大正時期臺灣教育界的教學法,與明治時期重視赫爾巴特學派的 五段階段教學法有很大的差異。如同河瀨半四郎所說: 以有可是命赫爾巴特等思潮的影響,但今日與從前最早的時勢與制度 早已大相逕庭,老師們為適應將勢的要求,教學法也必須于以改 善。(臺北師範學校附屬玄學校綿,

1922

:序) 久住榮一與藤本元次郎(1 924

:

4) 說明之教學法特徵,更能清楚明瞭當時教 學法的發展: 1.教學材料與教學方法應配合兒童身心發展的程度。 2需與時勢的要求一致,並對實際生活有所幫助。 3.對於學習時增進興趣與努力 O 4.為了學習效率之增進。

(20)

164

(當代教育研究〉季刊第十九卷第期 呵呵而那T且, 5.養成自學自習的良好習慣。 第 1 點中,除了配合見童身心發展外,教學亦需考量到以兒童的經驗為基 礎,並顧慮里兒童的環境,由易至難、由近至遠、由已知至未知之漸進式的教學 歷程。第2點則為教學需與兒童實際生活相交涉。第3 至5 點均是配合兒童「學 習」的觀點,由於受Dewey教育思想的影響,使得教學法有不同的轉變,若與 Herbart強調「教學」來比較的話,存有很大的差異。 Dewey教育思想在臺灣的教學實踐,主要是以臺、日籍教師在教育雜誌傳 播的新教學法,這些現場教師將透過觀察、調查及經驗的教學成果發表在期刊 上,可謂是考察當時教學法在教育現場落實中最有力的資料。本文歸納出三項 關於Dewey思想於臺灣教學法的展現,包括重視見童個性差別之教學、強調見 童實際生活之教學,以及「做中學」與「自學主義」。最後,再針對當時的教 學活動之成效進行檢討,探究其成效如何?有何影響 ?-f并進行分析與討論, 以更瞭解其實際情形。

一、重視兒童個別差異之教學

Dewey強調在教育上應重視兒童的學習過程,尊重兒童獨特個性,故在教 學的起點,應先注意學童之間不同的心理需求,並採取個別差異的教學。 1919

至 1930年,臺灣教育界深受Dewey影響,以兒童學習中心為主流,並出現了一

些流行語,例如: ,-我們的教育應即是見童的生活」、「重視意志活動,把見童 自身的活動為中心」或「必須重視兒童的創造性活動」等標語,或是教師們平 常用的語句,例如: ,-個性觀察」、「個性尊重」或「個性發揮」等語句,不只 緊跟潮流,也風靡整個教育界(橫山長治,

1927 :

11) 。然而,誠如久住榮一

(1

921 :

2) 所說: 教育上倡導個性尊重之必要重非新意,孔子的教育法就有個性尊重

(21)

嗡視若穎

165

愣愣隨時灑輛編點拉爾血痕閱讀1個-之意,今日教育上,所謂個性尊重的起圈,是 w 心理學研究的結果 所發起。

換言之,早在孔子所提「因材施教」就有個性尊重之意,但如同今村義夫

(1

922 : 71

)批評當時教學法,認為: 過去國語教學大多是以教師本位為主,毫無顧處到兒童心理層面, 現在所說的兒童本位,絕不是要一咪地迎合兒童,布是要重視兒童 的心理過程,來選擇教材與設計教案。 因此,過去教學方法只重視教師不重視學生,現今則必須要考慮兒童心理層

面。然而,其原因背景,除了受大正民主主義與 Dewey 思想的影響外,心理學

也開始對兒童研究有所助益。 如彰化女子公學校校長抵上種樹(

1932 : 110)

,對修身教育之改善,曾 提出: r 兒童本位,是以充分個性尊重為呼籲J 0 其次,臺中師範學校附屬公學 城同光會 (1933

:

23-24) 針對年齡尚幼的兒童,更加注意個別差異的存在, 主張「特別是在心智未成熟的兒童,其在道德實踐的機會與方法上,對於境遇 上的反省極不成熟,老師就必須有大量綿密的實踐具體性指導」。港尾公學校 教師蔡帕(1 930

:

38) 對修身教育亦主張: r 老師應對兒童經常觀察其個性、 研究其心理,尊重天真爛漫兒童的純真與自由,以熱與愛來面對是為重要 J 0 此外,臺北第一師範學校附屬小學校正榕會(

1929 :

11-14) 說明理科教 學法的發展,傳統是重視直觀主義的教師本位注入教法,而後改以兒童心理研 究的開發教授法,到現今的兒童實驗本位教育,由「劃一教學」至「個別指 導」為歷程。理科屬於科學的一部分,觀察實驗非常地重要,故理科教學應以 兒童實,驗為本位,尊重兒童各自的個性,並透過兒童自由活動與自發活動,來 達成兒童實驗目的性活動 o 綜上所述,當時臺灣教育界因受Dewey思想與兒童中心學說的感染,有許

(22)

166

{當代教育研究〉季刊第十九卷第期 相孔 ('.{III~I·H.HI.事 llro(‘恥 多關於顧慮每位兒童的個別差異、時常觀察兒童之個性,並能尊重兒童天性的 教學法之文章因應而生。 二、強調見童實際生活之教學 Dewey著重教育應貼近生活之必需,因此在教材選擇上,也應以兒童的經 驗世界為主;同樣地,在教學法上也必須以兒童經驗與生活為起點。臺南師範

學校教授西卷南平11

(1929 :

159-164) 指出, I 今日學校在實際生活的指導不

足,為一般的通病 J '且公學校教師特別應具有實際生活指導之使命,其原因

為臺灣人的風俗習慣、禮儀做法與日本有所差異,且臺灣人在道德、衛生層面

偏低,透過教師在實際生活的指導,不僅可加速臺灣學童的認同,且師生平間 的接觸若增多,也能加深彼此相互親愛之心。職是之故,在教學上重視兒童的 實際生活,可看出也受Dewey思想的影響,認為在教育上取材於實際生活,不 僅易於引起兒童學習興趣,亦能產生更大的教學功效。 臺北第三高等女學校附屬公學校(1 927

:

307-342) 主張,修身科的學習 指導方針包括以下三項: 1.由具體的生活經驗來學習:首先在教學過程中,喚起兒童的生活經驗, 或對日常事件進行反思與聯想。 2.透過生活來學習:若教導關於親切、勤學、博愛及友愛等教材,應與兒 童現實世界的生活態度做一發展,或是採納學校、家庭及新聞事件等有關兒童 生活的素材,特別是能挖掘兒童善良的生活態度來做延伸。 3. 由生活創造來學習:道德是活的,存在於生活中,道德應具有變通性, 11 西卷南平,生於 1885 年日本新瀉絲, 1911 年3 月畢業於東京高等師範學校本科國語 ;美文部,先後在日本高知縣、師範學校與神奈川縣師範學校任教。 1921 年7 月來臺任 教於臺南師範學校教授與南師附屬公學校主任, 1929 年 8 月任命為高雄中學校校長 (興南新聞社,

1943 :

152) 。

(23)

167

起豆豆路連站綿起f"~駐閉臨崩唔:i 視若穎 9 、三何豆?然 哥學 例如: I"不可說謊」雖是對的,但有時善意的謊言是被允許的,因此,道德的 決定是透過自我生活的擴充伸展,此為道德之創造 o 這三項其有階段性。首先要與見童生活經驗做一連結,再找出見童現實 中善良積極的生活態度加以發展,最後,道德仍以生活為依歸,由生活情境中 發現道德的變通性,此為道德之創造性。 日籍教師柏森精二(

1925a : 33-34 ' 1925b :

34-36) 於(于立 ':/1 一仿初 等教育 C 於付毛歷史科仿目的) «杜威的初等教育在歷史科之目的»)一丈, 將Dewey重視見童的生活經驗,落實於初等教育的歷史科,認為歷史教學上應 由地方性色彩的教材開始,並洞察兒童多方面的社會生活,培養年代順序的意 識。換言之,教學過程是以見晝最熟悉的地方環境開始,由近至遠、由具體至 抽象,依照時間的順序來做教導方式 O 最後,相森精二認為,歷史教學不是只 有一種方法,最重要的是一步一步地導向社會生活的本質與狀態,給予正確的 知識與素養,這也是歷史教學的目的。 此外,臺北第一師範學院附屬公學校教師本田正信,於 1930至 1931 年共 發表8篇(低學年見童 l 之於付毛生活學習取披仿實際) «對於低學年見童生活 學習處理之實際)

)

0 本田正信(

1930a :

4-6) 提出,生活學習應以見童的現實 生活為基調,然而,卻不能全以兒童生活為主,因為這樣是不足夠的,雖然生 活學習是以蒐集生活中的學習材料為主,但在學習過程中,更要透過生活學習 來擴充自我體驗、促進自我本質的伸展,以及充實賦予必要的丈化財。此外, 本田正信(

1930a :

1 卜的, 1 凹的: 28-30) 舉出貼近兒童生活學習的教育方 法,除了正規的教育方法外,也可運用包括「室外遊戲」、「唱歌」、「童話」、 「玩沙子」、「小石子排列」及「校內環境 J 0 其中, I"遊戲」與「唱歌」皆是低 學年兒童在學習中貼近生活很重要的活動, I"玩沙子」是在自由與寬廣的砂場 中,透過手動砌成實體,養成立體的觀念;在「小石子排列」中,則是用小石

(24)

168

<當代教育研究〉季刊第十九春第期 開《仙,… 于排列三角形、數字或算術'來增加趣味性與協同感。 關於「遊戲」在教育方面的價值,東港郡炭頂學校教師羅唯逢(

1927 :

56-58

)在〈動作遊戲及If /, 久仿教育的價值> (動作遊戲及跳舞的教育價 值»一文中表示,遊戲或體操可鍛鍊見童的筋骨,在精神方面,例如:動作 遊戲、表情遊戲或體操等,可透過與歌曲結合的動作,培養見童的模仿力與想 像力。這點與Dewey的想法相同, Dewey也認為遊戲是見童的天I[生,透過遊戲 可以讓兒童鍛鍊身體,且學習模仿成人的生活,獲得實用的知識,並可以磨練 見童培養領導力 (Dewey,

1916/1997:

194-196) 。因此,當時許多教師對於遊戲 都有更開明的想法,認為透過遊戲可以讓兒童培養身體與精神上的發展,具有 其獨特的教育價值,而非只是玩耍或打鬧之意義。

三、「做中學」與「自學主義」

Dewey主張,經驗學習應著重於動態的學習,故學習時,應有實際操作或 走動討論,才能真正學習,故稱為「做中學J

(learning

by

doing) 。此外, I 做 中學」的「做J' Dewey更強調主動J性的反應,這種「主動性」會讓人知道事 物對自己做了何種影響,而非只是被動在頭腦中殘留印象(Dewey,

1916

/1

997:

266-276

)。任小學校教師松元輝興在〈現代社會C 順應寸志教育主張私見〉 (順應現代社會之我的教育主張»

(1

922 :

20) 中,提及: I ii'做中學dJ (為寸

事仁止。 τ 字習)亦即由作業的創作教育,是我們必須重視之處 J '且「一切

理解的源頭都來自於運動感覺,因此我們應讓兒童能自身地活動,必須常考察 以身體的方式來實驗作業」。由此可知,該文以 Dewey I 做中學」的理論,主 張兒童應親自動手的過程,學習手工技能的知識。 Dewey認為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是學生自動自發地去做,教師從中鼓勵學 生,使學生有強烈的學習動機,覺得有必要「繼續」學習。像這樣提倡學生自

(25)

輸們 PU~ 總耐心心 穎川九 若。砂 視 恤嘲

169

報點建胸鋪設祖翻圖阻瞳司1個 動自學的態度,也影響了當時所盛行的「自學主義」。該主義最重要是培養兒 童自主學習的態度,例如:淡水尋常高等小學校(1 922

:

9) 主張, I 從自學自 習中,養成學習興趣與學習努力的習J慣 J' 又如:通霄小學校訓導江頭源次郎

在(力行主義色個別教授) (力行主義與個別教授»)中,提出「自修法 J

0 兒童在教學時間中,擁有利甫機會的權利,其他旁等生卻沒有停滯 不前的義務, J主學校是養成自主自 w 活動世界的創作者之場所。因 此,得到兒童傾注自身全部能最活動之方法,即是自修法。自修是 兒童依照自己的能功的自我學習方法,包括預習、練習、應用三 者。(江頭源;長郎,

1923 : 100)

江頭源次郎 (1923

:

101) 認為,讓學生自修可找到自己學習的獨立性, 自修的另一實行方法是讓學生來發表,透過「動作、談話、文章、繪畫、圖形 及模型等形式來發表 J '且「兒童的發表是他們努力的結果,無關結果的優 劣:重點是教師需對他們的努力給予鼓勵」。換言之,教師的態度對於自修法 能否成功是一關鍵,且需要學生充足的預習,以及活潑且正確的發表,此為練 習與應用上不可缺少的要素 O 美濃公學校教師呂清發(

1930 :

63-65) 在(自學自習仿必要 C 就~ )τ 〉 (針對自學自習之必要»)中說明,自學自習對兒童的重要性與培養方法,提

及「公學校教育太過於不實用,離實際社會生活太遠 J '批判公學校教育離實

際生活太遠;他日當兒童離開教師出社會時,這時,自己研究的工夫、養成判 斷解決的能力,像這樣好習慣的基礎訓練是必須要重視的,這就是自學自習的 目的。而且呂清發認為,兒童的模仿性與知識慾都很強,教師若能適當滿足兒 童心中的要求,必能促進兒童產生白發學習的動力 o 斗六公學校教師黃梧桐在 (我的嘗試一一自主學習) (余仿試品 τ 宋先自主學習»)中說明白主學習的 內涵:

(26)

170

(當代教育研究〉季刊第十九卷第一期 相l川 自主學習是要求兒童具有自動自主性自命的學習態度,讓兒童能獨 自有能忘考察,幫助垮養他們發明發現的能芯,以達到創造的境 界,這就接受自 w 與尊重個性。布尊重兒童的自 w 個性,絕不能使 兩傳統的機械性教學法'$賣著一定的教學階段,老師的教案只是隨 便浪費時間,益強迫兒童學習罷了。為了尊重兒童個性,使兒童自 身的生活自 w 無限的伸展,在兒童的個性上,更應該要接受且獎勵 在學習法上有所創造輿建設。 w 此車長L 之下,我也大膽嘗試自主學 習於旬年級上。(黃梧桐,

1924 : 24)

由黃梧桐一文可知,他嚴厲地批評階段教學法,認為是浪費時間且強迫 學生學習。對他來說,真正的學習應讓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態度,因此,他應 用於四年級的算術與國語上,詳細說明教學準備、座位排列、教師任務、學生 活動及心得等。以下即詳細說明黃梧桐在算術科上如何教學,以達到學生養成 自主學習的態度。首先,在教室的座位排列上必須做一更動,如圖1 。 座位排列的動機是為了小組討論而排,一組有6人,各組分別設1 位小組 長,負責成績單的蒐集、命令傳達、成績品的散發及進行檢閱工作。黃梧桐

(1

924 :

24) 認為,該座位排列的優點,可讓學生養成自發性學習、協同精神

的涵養,以及養成見童富有責任感(擔任小組長)。且老師必須製作「指導

案」、記錄「進度表」、檢閱「預定表 J '讓學習按計畫進行,平常記錄進度。 而課堂的教學歷程則是上課鐘響後,教師與小組長一同檢閱學生的作 業,並檢查「預定表」的進展,結束後,進行作業檢討與教導課程內容:教學 後,為各組的自由學習時間,教師可對學生提問進行應答;最後,學生的學習 筆記要由小組長檢閱,再接受教師的檢查,然後學生再寫入自己的「學習記錄 表 J (黃梧桐,

1924 :

25-30) 。

(27)

婦視若穎

171

消嘿嘿警總聽攝鵬咽值盛扭扭敵國誼醫

O 。椅子

ι\桌子;臣3

、\)~\

/、j\

y \::::,J

i j /

\ , /

//戶

、、;三

C

\))

口口

//、\、\

('\

\d今/

\ /

~

I

tW

~x! 講台

圖 l 黃梧桐在自主學習教學的座位排列法 資料來源、:黃梧桐(1 924

: 24)

0 (翻拍於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 由臺籍教師黃梧桐的教法來看,頗類似於進步主義觀的教育方接一-C.

W. Washburne

(1889-1968) 的「丈納特卡制 J

(Winnetka Plan)

,該制重視兒童

的個別差異,將個別學習與小組學習結合起來,並以學生自習為主,教師適當 進行個別輔導,並有計畫地進行學習,記錄進度表,最後以考試來檢驗學習成 果(林玉体,

2008 :

449) 。由上述來看,黃梧桐與「丈納特卡制」的內涵相 似,同樣注意兒童的個別差異,適當運用小組討論,改變座位排列,培養兒童 合作學習的精神,並任命小組長來培養學生責任感,以學生自學為主,教師則 退居輔導者與協助者,進而涵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態度 o 綜上所述,不論是臺籍或日籍教師的教學方式,似乎均無太大的差異 o 且受Dewey的影響,當時的教學法由過去Herbart偏重於「教學 J '將老師視為

(28)

172

(當代教育研究〉季刊第十九卷第一期 革軒柯柯訂Til司1 村川"川叫f~叫仲川.吋巾I-l川.吋I 主導者,轉向於重視兒童的「學習」過程,教師角色則成為輔導者,以達到學 生自動自發自習的目的。同時,教學法也呈現出多元且活潑方法,其所含有之 「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原則,雖不如現在教育理論來得成熟,但可看出有相當 深厚的基礎。 四、教學活動之成效與檢討 今日欲具體地評估當時教學活動及其成效,並非容易之事,故本文透過 回憶錄來拼湊出這些教學法在教育現場的落實狀況,以及學生的感受情形,進 行探究。例如:受到日治時期教育的葉石濤曾分析大正時期教師之特質: 生長於明治時代到大正時代的日本知識份子,儘管擁有大和民族主 1 義,可是比較具有濃厚的人道主義思想'llj)且通曉自if)與民主的世 界性潮流,按時期的老師屬於溫和且進步的人。(葉石濤,

1990 :

6

7)

因此,對於當時還是學生的葉石濤而言,當時的教師因深受大正民主主義影 響,通曉自由與民主的世界性潮流,故其特質也較富含濃厚的人道主義。此 外,林亨泰從1931年進入北斗公學校念書,他詳細地說明了當時教學法的情形

與感受:

從我 m 生以來一直到接受位學校基礎教育的這段期間,即是在這股 大正民主運動的風潮中成長的...我在主;學校時代親身所體驗的 「鄉土教育 J '可以說是大正民主運動所遺留下的新教育運動,亦是 大正民主運動的具體實踐。不過,膺義地來說,(鄉土教育)應屬於 廣義上的「生活教育」。當時,在北斗主;學校的實際教育中,各班級 都有其分厲的甸地,學生可種植蘿蔔、茄子、花椰茱以及甘藍菜 等。學生必須早晚對加澆水甜草,重且不得假他人之手,全靠自動

(29)

叫州卜,如… 緣于清 穎叫: 若…… 視 機

173

體三點鐘臘驢難關飽喝哥!伊

自發布協力開展...誰是普通不過的五作,卻完全1h'於自動自發, 已經是完全日常生活化的現代教育。(林中方諱,

2004 : 263-264 )

林亨泰進入北斗公學校後,該校校長荒謙助積極地推行鄉土教育,因為

鄉土教育也是廣義的生活教育之一,亦是大正民主運動的具體實踐。林亨泰也 補充說: ,-鄉土教育是植根於現實世界的真實生活裡面,是讓兒童從身邊最貼 切的、最清晰的直觀,所能夠獲得的生活範圍,乃至經驗為開端」。換言之, 林亨泰所經歷的鄉土教育,正是以兒童實際生活之教學為依歸,且林亨泰也認 為,這樣的教學能訓練自己親身動手的能力,培養自動自發的態度,這也呼應

了本文「做中學」與「自學主義」之教學法。

然而, Dewey教育思想在臺灣,儘管許多學者大力倡導,但整體來看,其 成效卻不如預期。本文由當時教育學者的批判文章來進行檢討,例如:新竹第 一公學校(1 933

:

49) 批判劃一、概念性的舊式教學法,更加反對當時盛行背 誦:灌輸的教學法,主張以生活教育、鄉土教育及體驗教育為要點;又如: (行的教育代) ((朝向實踐教育»)一文: 主手論傳統教育之弊,不論是誰都認為偏勾概念性、主智主義、又非 實際化,以及非社會化。其教學缺乏生氣,國非實際化導致學生很 少能產生感銘之處,常常感到對教育的倦怠。(臺灣教育,

1934 :

1-2 )

由上述來看,整體教育仍過於偏向主智教育、死記背誦的教法,遠離生活化, 使學生對學習了無興趣 O 此外,如臺北市教育研究會主任中村治夫所言,近來 教育事實有顯著的進步,然理論與實際的交涉卻相當薄弱,亦即理論歸理論、 實際歸實際的傾向過重(臺北市教育研究會編,

1927

:序)。換言之, 1920年 代以降,大正時期的教育理論雖然蓬勃,但卻不合乎實際教學現場的需求,理 論與實際問之差距逐漸擴大,致使教育界開始反省並倡導回歸實際面,此即促

(30)

174

(當代教育研究〉季刊第十九卷第一期 ~~…

使晝灣於 1930年代後發起「教育實際化運動」 l2的原因之一。這不僅顯示出

Dewey教育思想在教學法上,普及性不夠、成效性不彰,且仍然無法改變主智 教育與過於抽象、背誦、灌輸的教學法。

肆、林茂生對Dewey進步主義觀之運用

1920年代以降,臺灣留學生在國外深受西洋思想的觀念所影響,回國 後,在臺灣社會中嶄露頭角,並成為臺灣新社會領導階層(吳文星,2008 :

135

)。其中,在臺灣教育界的知識分子代表人物即為林茂生。 林茂生(1 887-194 7) ,字維屏,號耕南。生於臺南市清水回了,從小深受漢

學與西學薰陶,也深受父親林燕臣的影響,成為基督徒。 1916年畢業於東京帝

國大學哲學科,主修東方哲學,為臺灣人最初的文學士。回臺後,出任為晝南 長老教中學之教務主任, 1918 年應聘於晝南師範學校兼任(興南新聞社,

1943 : 464)

0 1927年,林茂生接受臺灣總督府遴選,成為「在外研究員 J '公

費赴美留學,進入哥倫比亞大學的教育學院 (Teacher's

College)

,投入Dewey

與P.

Monroe

(1869-1947) 門下。 1928年4月先獲得該校的文學碩士,繼而攻讀

博士學位,是臺灣人首位在美國榮獲哲學博士的(李筱峰,

1996 : 3

7)

0

1930

年 1 月歸國, 1931 年擔任府立臺南高等工業學校教授,出任英語德語科主任, 並兼任圖書課長(興南新聞社,

1943 : 464)

0 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林茂生受 12 ,-教育實際化運動 J ' 1929 年初由地方教育所發起,包括臺北州、新竹州、臺中州 及臺南州等四個地區,尤以臺中州為各州的先驅,發動卅下職員總動員實行。當 時,臺中州提出「從教室到教室」的名號,講求實際教育從體驗開始,在教室中獲 得的研究,再應用於教室(臺中州教育課編,

1935 :

57-58) 。此外,臺中州在 1931 至 1935 年制定「教育更新五年計畫 J '以實際教學落實於公、小學校中。並成立 「州下教育研究會 J '每年都會訂出主題,在各地的小、公學校中進行研究發表, 且會於年終舉行各校的成果發表,並出版一系列的〈教育實際化研究叢書》之書籍 (臺中州教育課編,

1935 :

58-63) 。

(31)

錚視若穎 ♂待會?能臨攏卿說留軍艦闡間關!但

175

聘為臺灣大學教授,兼校務主任與接收委員,同年10月,創辦〈民報卜擔任

社長。 1947年2 月發生二二八事件,同年3 月 11 日清晨,兩位武裝人員將林茂生

帶走,從此音訊全無,一去不回(李筱峰,

1996 : 160 '

279) 。 1929年,林茂生博士論文《日本統治下臺灣的學校教育:其發展及有關

文化之歷史分析與探討}

(Public education in Formosa under the Japanese

administration- A historical and analytical study ofthe development and the cultural

p'叫lems) 是最為展現他的教育思想著作。該論文首先在〈導論〉中介紹臺灣 的自然位置與人文景觀,並敘述臺灣在荷蘭、鄭氏與清領時期的教育背景,接 著說明迄至 1920年代日本統治下臺灣的教育理念與制度的發展過程。最後,在 〈理論上的問題〉、〈實際問題〉兩部分,

ij

[用Dewey的理論,透過近代教育的 原則來檢視殖民教育,並提出民主主義的理念來批判日本同化教育。以下以其 論文作為研究史料,探究林茂生的教育思想及論點。 _I 、檢視近代教育之意、海一一善與民主之觀點 日本學者駒迅武 (2002

:

80-84) 於〈林茂生和臺南長老教中學〉中,針 對林茂生的博士論文進行分析,試著探究「何謂殖民統治? J 、「何謂近代教

育? J 之內涵。並於2年後(駒迅武,

2004 : 161-164)

<臺灣的「殖民地近代

性 J) 一文中,討論「殖民地近代性」的涵義。駒迅武由「近代教育」內涵之

來檢視「殖民統治」與「殖民地近代性」之意涵,雖然最後並未對「近代教

育」的內涵做一解釋,但卻給我們留下伏筆再去深思:對林茂生而言,究竟 「何謂近代教育」。若能釐清林茂生所秉持的「近代教育」之內涵,將更可以 瞭解他的教育思想為何。 林茂生是Dewey的學生,深受Dewey影響。 Dewey認為,所謂的「近代教

育 J '是與「傳統主義」做一區隔,也就是傳統主義或學科中心教育觀與進步

(32)

176

{當代教育研究〉季刊第十九占司一 ~I·l(~HI. 司司 ITI可立、 zπr.r.可.:=;軍﹒ 主義與兒童中心教育觀之間,持續存在的二元區分之探討 (Ca汀, 20的: 214) 。 在 1920年代,整個世界的教育思潮皆朝著以「進步主義」的思想作為文明、開 化的觀點前進。所謂進步主義或兒童中心主義有兩種核心理念,有別於傳統主

義的界定方式,其中,第一種理念,進步主義主張「善 J

(goodness)

,相信人

性本質潛能上是善的,透過自由與尊重的教育,可使善發揮出來;第二種,進 步主義強調「民主J

(democracy)

,教育應關心培養質疑當前知識和價值所需 的批判思考和反省習慣(Ca汀,

2003:

223) 。換言之,所謂近代教育即是對傳統 主義反動之進步主義,並以強調兒童之善與民主理念為其觀點。

二、由進步主義檢視殖民教育

林茂生之博士論文《理論上的問題〉一章中,在「近代教育原則考驗下 的同化政策」上,提出一個基本卻抽象的問題: ,-在這同化政策控制下的任何 教育制度,經得起近代教育原則的尺度考驗嗎? J '於此強調四項近代教育原 則: (一) ,-近代教育的目的在於從個人內部去發展,而不把發展從外面強壓 諸在個人 J0 (二) ,-近代教育認為應當把教育本身當作目的,而不是達到另外 目的的手段 J '並引用 Dewey的觀點: ,-教育就是成長,因為在現實中,成長絕 對不是相對的,而只有繼續的成長,教育也不是附帶的,只有更多的教育」。 (三) ,-近代教育堅持尊重學習者的個性與天賦能力,這可追溯至民主精神 J ' 亦引用 Dewey理論: ,-近代生活意味民主,民主表示解放才智,以達到獨立的 效果 J '且「我們將民主與行為的自由聯想在一起,但自由如果其背後沒有思 想被解放的潛能,那只是一片混亂 J 0 (四) ,-近代教育注重傳授孩童生活中直 接而立即需要的知識 J (林詠梅譯,

2000 :

218-220) 。 由林茂生所提的四項原則來看,很顯然地,他的教育思想是秉持著進步

(33)

177

三;觀點點蠶灘勵留霉事3蝠,艇車隨喜,'ii,

_

機棍若穎 、、呵?零售 主義的「善」之觀點。首先,林茂生尊重兒童的本性與自主權,極少給予干涉 與束縛,主張從兒童的內部發展為優先,認為傳統教育的教條灌輸根本無法讓

人類的理性自主真正自由地發展。其次,他引用 Dewey的理論「生長的教育目

的論 J '論述「教育無目的論 J '也就是教育在不斷地生活中,也不間斷地自我 更新,教育目的也持續地轉變與更動。第三,重視見童的個性尊重,考慮見童 的心理層面,尊重見童的個性與天賦能力,透、~Dewey的論點,尊重見童是以 民主做為基礎,才能解放其才智,以達到獨立自主,故尊重並非放任,更不等 於自由。第四,他主張教育應貼近見童生活之所需,且重視見童的生活經驗。

由上述來看,林茂生承繼Dewey進步主義的理念,主張「見童中心學說 J '反

對傳統教育的「教師中心 J '並主張近代教育的原則應是以「教育即生長」、 「教育即生活」及「教育即經驗的改造」為圭梟。

三、由民主主義批判同化教育

林茂生因承襲Dewey的思想, Dewey所主張獨立思考與批判之精神更是深

深影響他, 13因此,他以民主主義的思想來批判日本的同化教育,反對「極端

的同化 J '因為那是強迫性與不尊重對方的文化,反而會造成臺灣人的「離心

力與反彈 J '並主張:

一個教育計畫的施行,以有教無類(

education for all

)的理想為出發

點,以排除扭塌的用化,以尊重相互的丈化,重透過教育布提育比 13 林茂生之子林宗義,曾著《林茂生的教育思想> '其內容將林茂生之教育實踐的中 心思想,稱為「耕南三訓」。第一訓:訓練獨立的思考和判斷力,母養追求真正里之 意欲;第二訓:均發自由、自立,對自己與社會負責的社會人;第三訓:要做一個 微底的臺灣人,以臺灣為柴,以臺灣人對臺灣之認同來開拓臺灣人的命運。第一、 二訓是以 Dewey 的民主主義與實用主義為理論基礎,堵養獨立思考與對社會有責任 之人(林宗義,

2001 :

27-28) 。

(34)

178

<當代教育研究〉季刊第十九春第期 前恥 種尊重。此外,相等地重視大眾教育與搪展有等教育,以便從而民 族中都能找到生活中各方 00 的人才。(林詠梅諱,

2000 : 242 )

換言之,林茂生認為,應以相互尊重的心態來獲得更高度的同化,並以 教育機會平等的政策使臺灣人獲取更多受教的機會。這也呼應了 Dewey所提出 民主的理念,須有兩個因素,包括共享的共同利益,以及社群間的「異見」應

自由溝通與互動 (Dewey,

1916/1997:

86-87)。因此,民主的涵義為,社群中的

成員應享有平等機會,彼此間抱持著相互尊重心態來進行互動。然而,日本的 同化教育卻是忽略了臺灣人的發聲權力,僅以一己之私來貫徹其利益,因此, 林茂生才會疾呼以民主主義的對等觀點,來營造出一塊臺、日之間都能相互尊 重與融合之民主聖地。 四、評析 林茂生的博士論文,若由何謂近代教育之定義切入,近代教育中有別於 傳統教育最重要之核心為「善」與「民主」。因此,林茂生有兩大教育思想, 首先,由進步主義檢視殖民教育,以「善」之觀點重視兒童的個性尊重,強調 教育應貼近兒童生活之所需,反對傳統教條強壓式教育。其次,由民主主義批 判同化教育,以民主與對等之觀點主張日、臺間相互尊重與講求教育機會平 等。由此可知,林茂生的教育思想承繼Dewey理論,雖其論文極少直接引用 Dewey作品,但他主張進步主義與民主主義時,引用Dewey理論卻是一針見

血、一語道破。過去文獻多是將林茂生視為民主主義的倡導者,14以此檢視殖

民教育或同化教育,然若以教育的角度來看,更不能忽略林茂生應是主張進步 主義或兒童中心學說之理論者。 14 可參考李筱峰(1996 )、張妙娟 (2004

'

2006) 。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1922 年日本帝國在殖民地臺灣設立第 一所高等學校─臺北高校,目的為開啟

日據時期日本佛教之台灣佈教.

Secondly, processing religious surveys and drawing up religious laws during early colonial period had made a legal position and standard for future Taiwan religions

[r]

A Pioneer of the New Buddhist Movement in Taiwan during the Period of Japanese Occupation - Lin Te-lin: the “Martin Luther of Taiwanese Buddhism”.

After a brief introduction on Master Juzan's experiences for the reform of Chinese Buddhism, this paper describes and analyzes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34;new Buddhism&#34;

E-A2 具備探索問題的思考能力,並透過體驗與實踐處理日常生活問 題。A. A3規劃執行

為此,國立中正大學防制藥物濫用教育中心與台灣藥物濫用防治研究學會,在教育部學生事 務及特殊教育司之支持下,將於 2019 年 10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