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臺北市國小足球參與者運動價值觀及社會支持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臺北市國小足球參與者運動價值觀及社會支持之研究"

Copied!
14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1. 第壹章. 緒論. 本章內容共分以下幾節:第一節、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研究目的;第三 節、研究問題;第四節、研究假設;第五節、研究範圍與限制;第六節、名詞定義 與解釋。.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足球是全世界最流行的運動。根據 FIFA (2007a)統計,全世界 207 個會員國當 中,總計有 2.7 億人口從事足球運動,而每四年一次的世界盃足球賽,從 1990 年以 來 5 屆的世界盃足球賽,每屆電視總收視人口平均超過 247 億人次,其中 2006 德國 世界盃全球有 214 個國家共同觀賞比賽,累計有 262 億觀賞人次 FIFA (2007b)。不 管是直接從事足球運動或是透過觀賞間接參與的人口,可以看見足球在世界運動當 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王宗吉(1999)提到運動社會化,可分為兩個層面:一是對於運動的社會化, 就是人們如何進入運動的世界,學習運動角色的過程;另一則是藉著運動的社會化, 透過運動學習社會生活該有的態度、價值、技能、性向。足球運動中,每個人有不 同攻守角色的位置,目的便是把球送入對方球門得分,而為了得勝,團隊的默契與 合作,各種運動家精神也是在參與的過程當中所必須學習。且足球運動規則簡單容 易入門,一場 11 人制足球比賽,能讓 22 個人在當中享受參與的樂趣,比起其他個 人單項運動而言,一場足球比賽能同時帶給更多人參與的樂趣。因此在足球運動當 中,能輕易的達成社會化的目的。謝宗順(2007)提到足球是來自不同環境背景及 傳統的人群之間的共同語言,它是跨越政治、經濟、文化、宗教藩籬的橋樑。如此 也造就足球歷史悠久,普及全球,成為全世界人們所喜愛的運動之一。 從世界各國足球運動發展興盛的國家看來,大部分國家致力於地方推廣活動, 讓兒童在幼年時期便接觸足球運動,培養足球運動參與的興趣與習慣。青少年時期 為發展規律運動的重要階段,此時所學習到的運動技巧及運動經驗,對日後成人時 期的規律運動有重大的影響(Myers,1989) 。體育運動能實踐「合群行為」與「規範 理念」,由學習環境中能薰陶國民擁有良好規範,並建立正確的人生觀(郭進財, 2002) 。鍾志強(2000)提到適度且規律的參與運動,對個體身心的助益是公認的事.

(2) 2. 實,如何調配時間及各種情境,使個體可順利且持續的參與運動,是研究人員、體 育運動教學人員所共同重視。因此國小的足球運動推廣與參與不僅能讓孩童養成規 律運動的習慣,也藉著團體生活培養出正確的價值觀。 郭為藩(1972)認為價值觀念涵蓄於文化,作用於社會,依附於人格,表現於 行為,價值表現於選擇性行為,同時指導行動的選擇。因此價值經內化,對於個人 行動具有約束力與指導的效果。個人價值觀念的發展,自幼兒即已開始,因此陶冶 青少年培養遠大的人生理想,是青少年的發展任務之一,也是教育上一項重要的課 題(吳明清,1983) 。而價值在運動領域當中所扮演的角色,吳奕賢(2003)提到, 價值是支配人們各層面生活的原則,也支配人們的運動參與,運動價值觀是指人們 看待運動的信念標準。王宗吉(1999)認為運動是一種社會行為,從運動當中可以 看出運動受到社會價值與規範控制,價值是使人們的運動慾求能導向正確的一種觀 念,規範是代表運動行為之一種標準方式。由此可知,運動價值觀是運動行為的準 則與評估的標準,影響個體運動行為的決定方向,並透過運動參與表現出來。 而個體為了在社會當中適應,透過運動參與當中學習各種規範,對人格及價值 觀產生影響力。然而在參與的過程當中不免經歷許多挫折與需要幫助的時刻,社會 支持即扮演重要角色,維繫個體繼續參與的意願。鐘志強(2000)提到社會支持是 一種資訊的提供,以促使個人感覺被關愛、受尊重,且在此相互義務的網路中其價 值受到肯定。Nixon (1984)指出初級團體如父母、師長及同儕對個人運動參與行為的 影響很大。袁愈光(2000)則指出教練由於其專業的特性,因此遠較學校中其他教 職員對選手更具影響力。此時期兒童並非獨立生活,而是與家庭、學校、社會環境 有很大的相互依賴關係,周玉慧(1997)指出獲得社會支持能促進個人的身心健康, 然而當需要社會支持卻無法獲得時,會對個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響。因此社會 支持對兒童運動參與具有重要的影響能力,也是預測運動價值觀的重要變項。 來看足球運動在臺灣並非熱門的運動。根據FIFA所發佈的全球男子足球排名, 2008年1月臺灣在201個國家當中排名169名。在足球員的培育,英國有150萬名足球 選手、德國有650萬名、日本約有87萬名,然而臺灣只普查出全國共有322支足球隊 伍(陳怡婷,2005) 。近幾年來,政府為了提升國家整體足球發展,推動不少政策, 如1998年推出「振興足球方案」;2002年由總統宣示為「足球年」,體委會提出「振 興足球運動方案」;2004年由臺北市教育局擬定了「臺北市五人制足球發展計畫」;.

(3) 3. 而教育部也在2006年為推展足球運動,擬定了「國民小學足球活動實施計畫」 ,各縣 市透過高中體總規劃辦理各項全國五人制足球推廣活動。在這些政策的持續推動之 下,期望足球參與人口從小慢慢紮根,逐漸增加。 然而良好的運動環境才是促使個體能持續不斷的參與各項運動的動力,運動價 值觀與運動社會支持是影響個體持續運動參與的重要因素,因此提供孩童高度的社 會支持,培養健全的運動價值觀,讓國小足球參與者能在國小階段所接觸的足球運 動持續參與成為一生的運動,這些將有助於國家整體足球運動的發展以及競技的實 力提升可能。 臺北市自 2004 年以來,推動「臺北市五人制足球發展計畫」以及舉辦「臺北 市師生盃五人制足球錦標賽」,在政策的推動下,讓臺北市足球參與學校及學生持 續增加。因此本研究將針對臺北市國小足球參與者在參與足球運動當中獲得的運動 價值觀與社會支持做研究與探討,並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與參考,希望能提供足 球推動政策做參考,提升孩童正面的運動價值觀認知及高度社會支持,讓國內的足 球運動環境能更加健全。.

(4) 4.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根據上述研究背景與動機,本研究將探討臺北市國小足球參與者在參與足球運 動過程中所獲得之運動價值觀及社會支持情形。主要目的敘述如下: 一、分析臺北市國小足球參與者,透過足球所建立的運動價值觀現況。 二、分析臺北市國小足球參與者,足球參與過程中的社會支持情形。 三、探討不同的背景變項與臺北市國小足球參與者運動價值觀之差異情形。 四、探討不同的背景變項與臺北市國小足球參與者社會支持情形之差異情形。 五、探討臺北市國小足球參與者運動價值觀與社會支持情形之關係。.

(5) 5. 第三節. 研究問題. 依上述之研究背景與目的,本研究擬探討下列問題: 一、臺北市國小足球參與者運動價值觀為何? 二、臺北市國小足球參與者運動社會支持情形為何? 三、不同背景因素與臺北市國小足球參與者運動價值觀的差異為何? (一) 不同人口背景因素(性別、年級)之足球參與者運動價值觀為何? (二) 不同運動習慣(每月運動花費、每次運動時間、每週運動次數)之足球參 與者運動價值觀為何? (三) 不同運動團隊經驗(加入團隊時間、代表隊經驗、代表隊次數)之足球參 與者運動價值觀為何? 四、不同背景因素與臺北市國小足球參與者社會支持情形如何? (一) 不同人口背景因素(性別、年級)之足球參與者運動社會支持情形為何? (二) 不同運動習慣(每月運動花費、每次運動時間、每週運動次數)之足球參 與者運動社會支持情形為何? (三) 不同運動團隊經驗(加入團隊時間、代表隊經驗、代表隊次數)之足球參 與者運動社會支持情形為何? 五、臺北市足球參與者運動價值觀與社會支持情形之關係為何?.

(6) 6. 第四節. 研究假設. 根據研究目的與問題及相關文獻探討,本研究建立以下假設: 一、不同背景變項與國小足球參與者運動價值觀無顯著差異。 假設(一):不同性別之國小足球參與者在運動價值觀無顯著差異。 假設(二):不同年級之國小足球參與者在運動價值觀無顯著差異。 假設(三):不同每週運動花費之國小足球參與者在運動價值觀無顯著差異。 假設(四):不同每次運動時間之國小足球參與者在運動價值觀無顯著差異。 假設(五):不同每週運動次數之國小足球參與者在運動價值觀無顯著差異。 假設(六):不同加入團隊時間之國小足球參與者在運動價值觀無顯著差異。 假設(七):不同代表隊經驗之國小足球參與者在運動價值觀無顯著差異。 假設(八):不同代表隊次數之國小足球參與者在運動價值觀無顯著差異。. 二、不同背景變項與國小足球參與者社會支持情形無顯著差異。 假設(一):不同性別之國小足球參與者在運動社會支持無顯著差異。 假設(二):不同年級之國小足球參與者在運動社會支持無顯著差異。 假設(三) :不同每週運動花費之國小足球參與者在運動社會支持無顯著差異。 假設(四) :不同每次運動時間之國小足球參與者在運動社會支持無顯著差異。 假設(五) :不同每週運動次數之國小足球參與者在運動社會支持無顯著差異。 假設(六) :不同加入團隊時間之國小足球參與者在運動社會支持無顯著差異。 假設(七):不同代表隊經驗之國小足球參與者在運動社會支持無顯著差異。 假設(八):不同代表隊次數之國小足球參與者在運動社會支持無顯著差異。 三、臺北市足球參與者在運動價值觀與社會支持無相關。.

(7) 7.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根據研究背景與動機可知,運動價值觀與社會支持會影響未來運動行為的參 與,因此探討國小階段所建立的運動價值觀與社會支持情形是相當重要的。本研究 以臺北市國小足球參與者為研究對象,將研究範圍與限制分述如下: 一、 研究範圍:本研究旨在探討臺北市國小足球參與者運動價值觀及社會支持情 形。研究範圍為臺北市國小校內三~六足球運動參與學生,包含 足球社團(含課後) 、足球隊、體育班等各形式足球運動參與者。 二、 研究限制: (一) 本研究受限於人力、物力、時間上的限制,僅針對臺北市國小足球參與 者做為研究對象,然而運動價值觀與社會支持情形可能會因為地區、環 境等因素而有影響,因此若要推論到臺北市以外地區以及將有所困難, 是為本研究限制之一。 (二) 本研究所使用之問卷屬於自陳式量表,受試者為三年級以上國小足球參 與者學童,受試過程可能因為情境、態度、受試者理解題目能力等影響 因素,未能全數據實以答,是為本研究限制之二。.

(8) 8. 第六節. 名詞定義與解釋.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北市國小足球參與者在參與足球運動過程中,所建立之運動 價值觀與社會支持情形。本節將本研究所包含的名詞定義分述如下: 一、 國小足球參與者: 本研究中國小足球參與者是指臺北市公私立國小校內足球社團、足球隊、體育 班等各形式足球運動參與者。. 二、 運動價值觀 本研究之運動價值觀是指個體在參與運動的過程當中,對運動所抱持的一種獨 特信念,而此信念將決定運動行為且透過運動參與表現出來。本研究採取 Rokeach(1973)的架構將運動價值觀分為四類:個人性目的價值、社會性目的價值、 能力性手段價值、及道德性手段價值,以此來探討國小足球參與者的運動價值觀。. 三、 運動社會支持: 本研究之運動社會支持是指,臺北市國小足球參與者自我察覺家人、同儕、及 教師對自己運動行為上的情緒、評估、訊息及工具四面向上的支持程度。.

(9) 9. 第貳章. 文獻探討. 為瞭解臺北市國小足球運動參與者運動價值觀及社會支持情形,本章將針對相 關文獻作整理與回顧,作為本研究之理論根據,並根據所蒐集文獻支持本研究架構 與設計問卷之基礎。本章文獻探討共分為以下幾節:第一節價值與價值觀;第二節 運動價值觀及其相關研究;第三節運動社會支持與相關研究;第四節足球運動的相 關概念。. 第一節. 價值與價值觀. 「價值」的觀念最早出現在經濟學中,它指的是「具體事物的評價」 ,通常意指 所指的利益,吳明清(1983)提出, 「價值」是社會科學中一個統合的概念。因此在 社會科學源起時,一般追溯到希臘時代,價值便是哲學家中的重要議題,哲學家從 柏拉圖開始,對善惡、目的、是非、義務、德行、義等價值問題,不斷的在探討(汪 履維,1981) 。此後不論是倫理學、認識論、美學、社會學、心理學、經濟學等,皆 因學術立場不同,涉及各領域對價值概念廣泛的討論,因為學者所致力的是建立一 個理想的社會和政治體系,而這個觀念也一直延續到現在(吳明清,1983;張京育、 李亦園,1973) 。然而有關價值觀,諸多學者皆有不同的理論與定義,本研究為清楚 瞭解價值觀的本質,本節將針對價值及價值觀做探討。. 壹、 價值的涵義 一、價值的定義 價值的定義為數不少,早期許多學者為價值定下一個簡單的定義: 「凡能引起人 興趣之事物就是價值」(吳明清,1983;郭為藩,1972)。價值主觀論闡釋的先驅英 國哲學家 Thomas Hobbes 主張:「無論一個人愛好或欲求什麼東西,那個東西對他 來說就是好的(善);凡是他痛恨或討厭的東西,對他來說就是壞的(惡);凡是他 輕視的東西,便是低賤不屑一顧的。諸如好、壞、低賤這些用詞,使用時全憑各人 喜好,沒有東西是完全或絕對如此的;從事物自身的本質來說,好壞並沒有任何定 則」(黃藿,1991)為這樣的定義下了最好的註解。 人類學家 Kluckhohn 與其夫人 Florence Kluckhohn 在早期價值系統的學理研究.

(10) 10. 中貢獻甚多。他指出,價值是個人或團體獨特的,有關可欲事物之外顯或隱含的概 念,影響行動目標與手段之選擇。價值也包含幾個要點: (一) 價值的主體是人:單獨的個人固有其價值觀念,群集的人也有團體的價值 觀念。 (二) 價值是一種涉及可欲事物的觀念:價值的基本性質是一種可認知的觀念, 可以辨識事物之可欲程度。 (三) 價值是獨特的:人類的價值雖有相對的普遍性,但價值體系的結構卻是因 人而異,亦隨著不同團體而有別。沒有兩個人的價值結構完全一致,也沒 有兩個團體的價值體系絕對相同。因此價值也就成為個人或團體的特徵。 (四) 價值有時是外顯的,有時卻是隱含的:由於價值是一種內在化的象徵性系 統,故有時成為清晰可變的規範律則,有時則僅為模糊的意識,隱晦不明, 但對行為的選擇仍有影響。 (五) 價值影響行為目標與手段的選擇:價值既涉及事物的可欲性,必然具有選 擇的作用,在現有的各種行動目標與手段之中,根據可欲的程度而有所取 捨。 (六) 價值同時含有知、情、意的成分:價值是一種概念,屬於邏輯的構念是屬 於「認知」的對象;影響行動的抉擇,具有「意欲」的性質;同時又代表 可欲的事物,所以含有「感情」的色彩(吳明清,1983)。. Adler 對價值的涵意,則做了四種類型的歸納: (一) 價值具有絕對性,即對真理、善的追求。 (二) 價值內含於事物的實體之中,而該事物可滿足人類需求的欲念。 (三) 將人做為主體,視價值為個人或團體所具有的偏好,此種偏好代表人類的 需求。 (四) 價值即行動,從人的行為來界定價值(粘沅如,2003)。. Rokeach(1973)提出價值是「個人或社會偏好某種行為方式或生存目標的持久性 信念;而價值體系則是「個人或社會所偏好之各種行為方式或存在目標間相對重要 性的組織」,Rokeach 認為價值有幾項本質:.

(11) 11. (一) 價值是一種信念:信念是一個人接受真實存在於其所生活的世界中者,信 念可分為三種類型,一為描述或存在的信念;二為評價信念;三為規定或 禁止的信念,包含知、情、意三種成分。 (二) 價值是個人或社會的喜好:即是與 Kluckhohn「有關可欲事物的觀念」。 (三) 價值指述行為的方式或存在的目標:亦即價值是為指導行為的目標與方式。 (四) 價值是有組織的體系:價值雖是成為某種行為的方式或目的,但人類的行 為不是個別孤立的事件,各種行為方式及存在目的必產生彼此影響的關 連,成為價值體系。 (五) 價值或價值體系是持久的:內化的價值觀念或價值體系,應具有相當程度 的持久性,不會因為時間或空間有改變。. Schwartz(1994)指出,價值是「人們所欲的目標,這些目標不分場合,且重要性 不一,做為個人或社會團體生活的指導原則」。而價值也具以下幾種意義: (一) 價值必然符合個人或團體的利益。 (二) 價值給予行為方向與強度,進而促動行為。 (三) 價值是作為評估行為的標準。 (四) 人們從所屬團體的駐留價值觀以及自己的經驗而學習到價值。. 張春興(1992)於張式心理學辭典中,對價值的定義作的敘述為: (一) 價值意指任何事物美好的程度。 (二) 價值為社會認同值得去追求的事物。 (三) 價值是依據個人主觀的判斷,認為事物與自己有關,而且對人具有重要性 與意義性。. 李慈梅(2002)曾將各學者對價值定義進行分類,分為以下五類: (一) 將價值視為一種知覺或信念:價值是指個人所知覺事物的重要性與意義。 (二) 將價值視為一種目標或目的:價值代表一種行為的目的或方向,這種行為 的目的或方向,表現在人際互動及人與環境的互動關係上。 (三) 將價值視為一種傾向或偏好:價值是人類對某事物喜好的傾向。.

(12) 12. (四) 價值為一客體:價值是客體的本質,凡能引起人們興趣,或人們認為好的 事物皆可視為是價值。 (五) 將價值視為行為的準則或規範:價值是個人或社群用以判斷事物或行為的 標準。 綜合以上文獻,大部分學者認為價值即是個體對事物的欲求傾向,具有準則或 規範的作用,並左右行為。而 Rokeach(1973)除了提出對價值的定義外,也提出「價 值體系」的概念:價值不是個別獨立存在,而是各種行為方式及存在目的產生彼此 影響的關連;此概念即可視為「價值觀」,以下針對「價值觀」做更深入的敘述。. 二、價值觀的定義 Rokeach(1973)認為價值觀是一種特定行為模式或終極狀態存在的持續性信 仰;這個信念使得個人或社會偏好某種特定行為方式或生存目標的持久性信念。 England (1975)認為價值觀,可以看做一組相對持久的知覺架構,價值觀被視為是信 念的形式存在。Hoyer 與 MacInnis(2001)認為,價值觀是對渴望的特定行為或結果 的持續性信念。價值觀是指導我們在不同的時空環境與情形下的行為準則,是不自 覺地深植人們心中且難以描述的。林建煌(2002)提出認為,價值觀是一種持續性 的信念,而價值觀可分為社會價值觀與個人價值觀,群體成員所共同擁有的價值觀, 稱為社會價值觀,社會價值觀界定了一個社會或群體的「正常」行為;而個人價值 觀是指個人所擁有的特有價值,通常界定了一個人的「正常」行為,反映了個人對 社會價值觀所做的篩選,並決定了其獨特的個人行為。以上學者皆說明了價值觀是 一種持久性的信念且跨越時空,指導人們成為行為上的準則,價值觀非短暫的想法 而已。 李亦園(1973)提到人類在調適於自然界與社會生活的過程中,產生一套對宇 宙存在及人際關係的基本概念,基於這套存在的概念才從而有了該不該這樣做和好 不好這樣的行為標準。這一套決定人群的好惡、美醜、對錯的標準,就是我們所說 的該一人群的價值或價值觀。Kahle 與 Timmer(1983)認為價值觀是「人們生活的中 心,他們所重視的、存在於自尊與自然的,也就是他們最常發生的價值觀」 。此外價 值觀也是社會認知的一種形式,而社會認知的主要功能就是適應。Wells 與 Prensky(1996)認為價值觀是社會共享的基本信念,指引著社會中的成員如何行動、.

(13) 13. 思考與感覺。價值觀是人們的核心觀念,指引著如何生活及什麼才是適當行為的準 則。李慈梅(2002)定義價值觀是一套明顯或隱含的獨特性概念,也是行為的準則 與評估行為的標準,是人們用以衡量、判斷事物和行為,值不值得或應不應該做的 信念與標準。以上學者所論述價值觀的定義當中,其對價值觀定義論述的共通點認 為,價值觀存在於個體與社會之中,個體的價值觀由社會而來,且個體價值觀會集 合形成社會的價值觀,成為人們行為上的準則,因此個體與社會的價值觀關係是密 不可分的。 根據以上各學者對價值及價值觀所做的定義,本研究認為價值觀是以人為主 體,對於所欲求事物所產生一套能指導行為的觀念,集合個人的價值觀可形成社會 之價值觀,而社會價值觀又會影響個人價值觀的形成。價值觀不論是明顯或隱含的, 都具有獨特性與持久性的特徵,讓人們在衡量判斷事物時產生值不值得、該不該做 的依據。. 貳、 價值觀發展的階段 個體的價值觀念發展與其生理與心理的成熟度有關,因此人從出生開始,人格 系統便以階段性的發展不斷的進行。心理學家對人格發展的階段眾說紛紜,而普遍 受到一般認同有幾位學者所提出的發展,以下分述說明: 一、 精神分析學派: 精神分析學派最著名有兩位心理學家,Freud 以及 Erikson,Freud 為精神分析 學派始祖,認為人類人格是由於「性心理」作用而發展出各階段;而 Erikson 延續 Freud 的想法發展出另一套心理社會發展論。精神分析學派認為人格是由三個系統 所組成,即本我、自我與超我。本我是生物要素,自我是心理要素,而超我是社會 要素(李茂興,1998)。以下針對兩位學者的人格發展階段論列表分析:.

(14) 14. 表 2-1-1 Freud 性心理發展階段與 Erikson 心理社會化發展階段之比較 生命的. Freud. 階段. Erikson. 出生的. 口腔期:透過吸奶來滿足對食物的 嬰兒期:成人與嬰兒培養信任感的. 第一年. 快感與需求,若口欲滿足被剝奪, 階段,若重要的人能滿足基本的生. 1~3 歲. 日後的人格問題包括不信任、抗. 理與情感需求,有益於對人際關係. 拒、害怕與別人形成親密關係。. 的信任感。. 肛門期:透過排泄的訓練,學習獨 幼童期:培養幼童自主性的階段, 立、接受個人的力量,並學習表達 幼童透過探索、試驗、犯錯,以及 憤怒與攻擊等負面的情緒。. 測試各種限制,產生對自我信賴或 自我懷疑的。. 3~6 歲. 性器期:兒童對異性的父母會有潛 學齡前期:兒童會自由的選擇有意 意識的性慾。男童產生戀母情節, 義的活動,並積極投入,藉以測試 女童產生戀父情結,父母親如何回 大人對所選擇活動的態度,若被允 應會對兒童的性態度與感受有影. 許則積極投入,不被允許則會避免. 響。. 主動,讓別人來為他們做選擇。. 6~12. 潛伏期:兒童將性的興趣轉向學. 學齡期:兒童擴大對世界的瞭解,. 歲. 校、玩伴、運動等新活動,開始向. 持續發展對性別角色的認同,努力. 外發展,發展人際關係,是社會化. 去完成個人的目標,為此目標積極. 作用發生的階段。. 去達成。. 12~18. 性徵期:性器官逐漸發育,性慾延. 青春期:此階段是轉換成人的過渡. 歲. 續至老年。青少年可以把性方面精. 階段,測試各種限制、擺脫依賴,. 力投入在社會認可的活動上,如:. 建立新身份的時候。主要衝突在於. 交友、運動、就業。. 澄清自我身份、生活目標以及生命 的意義。. 18~35 歲. 性徵期繼續. 少壯期:發展與別人形成親密關 係,做不到則會有疏離與孤獨感。 接下頁.

(15) 15. 續表 2-1-1 Freud 性心理發展階段與 Erikson 心理社會化發展階段之比較 生命的. Freud. 階段 35~60. 性徵期繼續. 歲. Erikson 中年期:超乎自我與家庭,投入培 育下一代。此時期必須調整適應自 己的夢想與實際成就的差距。. 60 歲. 性徵期繼續. 以上. 老年期:自我整合,減少後悔的想 法,就能過充實的生活,反之則會 產生絕望、悔恨、罪惡、自我排斥 的感覺。. 資料來源:李茂興(譯)(1998)。 諮商與心理治療的理論與實務 。臺北市:揚智。(Gerald Corey, 1996). 二、 認知發展論 認知發展理論主張價值觀觀念的形成乃是人與環境的交互作用,人不能脫離環 境而獨存,價值的形成是在人與社會環境的關係中進行,是一種不斷重組改造的歷 程。因此個體的認知能力以及價值觀的形成是隨著年齡增長且受到社會文化的影響 而改變,以下列舉兩位認知發展理論學者來做說明: (一) Piaget 的道德發展三期論(黃建一,1989): Piget 認為個體從出生開始便以身體感官為基礎去瞭解周圍世界,形成認知結構 (cognitive structure)隨著年齡的增長,認知結構隨著個體與環境的相互作用產生改 變,個體與社會環境會產生兩種作用,說明如下: 1. 組織(organization):個體在處理其周圍事物時,能統合運用其身體與心智 的各種功能,達到目的的一種身心活動歷程。組織是個體生存的基本能 力,人與動物皆有,但動物只限於在環境中求生存,但人類的組織能力是 隨著身心發展由簡單而變為複雜。 2. 適應(adaptation):個體的認知結構當受到環境限制而產生的問題,個體不 能將既有的認知經驗應用於新知識時,為了符合環境的要求,會主動修改.

(16) 16. 即有的認知結構,從而達成目的的一種心理歷程。 因此 Piaget 提出了道德發展三期論,發展順序如下表 2-2-4: 表 2-1-2. Piaget 的道德發展三期論. 人格發展階段. 年齡. 主要道德價值觀思維. 無律期. 出生~. 道德意識尚未完全發展,不能理解道德規範的意義,. 5歲. 「人」「我」意識尚未分化,大部分按照自己的慾望和 動作習慣而行動。即便有一些薄弱的規律意識,只涉及 個體的行為限制,未具有道德觀念,價值觀混亂或無價 值觀。. 他律期. 5~8 歲 此時期兒童由無律,漸漸意識到家庭、學校及社會的一 些道德規範。會把成人的約制、權威及種種既成的規律 約束認為神聖不可侵犯。此時期只能出於一種盲目或被 動的遵守現狀秩序,只注重行為的結果,形成規避責罰 對權威的他律與服從的行為。. 自律期. 8 歲後. 此時期開始能根據個人的價值結構,對行為的善惡作獨 立的判斷,批判種種道德規則,重新估計各種規範,釐 清這些規範的論證基礎,並做合理的修訂。逐漸瞭解規 範的抽象原理,並能以行為動機考量決定行動與否。.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二) Kohlberge(1969)的三期六段論 Kohlberge 研究世界不同國家的兒童,發現雖然各國間的種族、文化、社會 規範各不相同,但唯一相同處在於道德判斷的能力是隨著年齡增長而發展,因 此 Kohlberg 認為年齡是影響道德發展順序的重要因素,提出了道德發展的三期 六段論(張春興、林清山,1989),以下列表說明:.

(17) 17. 表 2-1-3. Kohlberge 的三期六段論. 層次. 階段. 年齡. 零階層. 零道德階段:根據情緒好壞從事,未具備. 0~4 歲. 道德意識,無法做道德的思考、推理或判 斷。 一、道德成規前層次. 1. 懲罰與服從導向:以行為結果決定行為 4~20 歲 的善惡,不考慮人性的意義與價值,單 向服從以避免受罰。 2. 相對功利導向:凡能滿足個人需要,或 是偶而滿足別人的需要就是對的行為, 服從是為了報酬。人際關係乃是有目的 的交易行為。. 二、道德成規層次. 3. 人際關係和諧導向:能取悅、幫助別人, 一般青年或 受到別人稱讚的行為就是好行為,認同 成人 多數人所認可的行為。 4. 法律和秩序導向:傾向權威、既定規則 及社會秩序的維持,守法是為了避免法 律的制裁。. 三、道德成規自律層次. 5. 社會契約導向:尊重個人的基本人權, 起碼 20 歲以 經過批判的社會標準,認同並遵守,除 後 了一昧的守法外,也會考慮社會的公利 而修改法律,自願性的協議或契約。 6. 道 德 普 遍 原 則 導 向 : 訴 諸 邏 輯 的 包 榮 幸、普遍性極一致性形成「自我抉擇」 的倫理原則,是界定正義行為的良心決 定的依據。.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18) 18. 綜合以上各家學者論述可以瞭解,價值觀念與個體的身心成長有很大的相關 性,價值觀從出生開始,便隨著個體的成長而逐漸成熟。其間雖經歷許多時期轉折 與衝突,從信賴成人受其影響,到建立自己的價值觀成為生活的準則,價值觀非一 成不變,而是經過思考與判斷,將價值觀加以實踐付諸行動,形成個體獨特的態度 與行為。因此價值觀的形成與發展在每個階段都是相當重要,特別是在國小階段, 此階段兒童開始有思考判斷能力,從一昧的接受成人的道德規範,開始建立自律的 習慣;從脫離家庭的規範層次,進入學校及社會,開始思考人我之間的關係,並追 求人際關係的和諧。國小孩童是進入青少年時期前,學習道德規範以及認同成為自 我價值觀的重要階段,此階段若有良好的示範及學習環境,將對孩童未來的身心及 人格健全發展有很大的幫助,因此如何做好人格價值觀的教育,是國小階段教育很 重要的目標之一。. 參、 價值觀的功能 個人的價值觀一旦進入心理組織,成為人格結構的一部份時,即形成影響個人 態度與行為的作用(吳明清,1983) 。價值觀隨著個體生理與心理的成長,透過外在 環境的刺激和心理提昇,會不斷的自我調適而逐漸形成,並且內化成個體人格的重 要核心,具有引導、規範及激勵個體行為的作用(粘沅如,2003) 。對社會而言,價 值觀是維繫一個社會運作與生存的要素,透過相同的價值觀,社會中的成員被導以 相同的方式去感覺外在的世界,並依據團體的道德和規範來行為,當一個社會缺乏 共同及穩固的價值,將無法達成集體決心和創造出事和生活的制度(李慈梅,2002) 。 因此價值觀不論是對個人或是社會都具有重要的影響力,價值觀若能發揮正向的功 能,將能引導人們擁有健全的價值觀並建立穩定安和的社會。以下茲引述各學者對 於價值觀的功能看法。 Rokeach(1973)提出價值觀的功能有以下幾項: 一、 行為的標準 價值是評斷自己與他人行為與成就的標準,並經由多種不同方式引導人們的 行為: (一) 決定人們對社會公共議題的立場。 (二) 支持人們對某種特定政治、宗教意識型態的偏好。.

(19) 19. (三) 指導個人在他人面前的行為表現。 (四) 用以評價他人行為好壞的依據。 (五) 價值成為人們比較的道德標準,使個人瞭解是否能立足於人群之中。 (六) 說服和影響他人的信仰、態度、價值與行動,決定要接受挑戰、防衛、 辯護還是接受影響產生改變。 (七) 合理化自己的心理、想法、行為、態度,使自己被他人或社會接受。 二、 協助個人解決衝突及做決定 價值觀是經由一連串學習過程而得的原則體系,此價值觀並非完全和諧一致, 而往往代表幾種不同價值的活動,當這些價值活動與目標、手段發生衝突時,價值 觀可幫助個人選擇、解決衝突並做出最後的決定。 三、 個人行為的動機 個人行為的選擇會受到價值觀的影響,成為行為的動機來源,價值的動機性可 分為三種: (一) 適應性:個人適應在社會生活所遭受的種種壓力,經長時間的適應後 內化成為價值觀。 (二) 自我防衛:自我防衛指行為合理化的作用,為了自我尊嚴而不管行為 是對或錯。 (三) 求知及自我實現:實踐所學習的知識,以獲得價值性的滿足,如:響 應公共議題以取得社會大眾的讚賞。 四、 賦予行為意義 當人們建立價值觀後才能把握行為的意義,理解目標與行為間的關聯性。 郭為藩(1972)歸納個人價值觀具有下列幾點功能: 一、 賦予行為的意義 個體在形成價值觀以後,開始有了生活目標的構設,行為的意義即存在於 行為預期的結果與此目標的關連,凡能實現生活理想的行動,個人便覺得有意 義。 二、 作為評定成就的標準 價值觀會為行動事先擬好目標,或定下要求的標準,作為評定成就、決定 成敗的尺度與標準,當行為獲得成就時,則會感到滿足與幸福。.

(20) 20. 三、 自我肯定 自我肯定為自我的主要功能,肯定的方式目的在提高自我的價值,個體感 受到價值感時,會覺得更安全、受人尊重,也更能實現自己的潛能,感受自我 的存在。 四、 做為自我認定的依據 個人的自我觀念會隨著生活情境的變化而改變,而個人的行為會追求建構 理想中的自我的影像的存在,所謂「言行一致」,所以自我認定是自我價值觀 的基礎 五、 維護自我觀念的穩定 價值觀會因人而異,每個人在看待事物時都會有一套自我想法,對生活情 境種種變化具有某種信念,成為個人的信念系統,而個體也會維護自我觀念的 穩定,選擇性的去接受與不接受其他人的想法。. 袁貴仁(1991)從群體及個人的角度,歸納價值觀的六種功能: 一、 價值取向 人類生活在社會中所進行的各種活動皆有一定目的與意義,而價值觀便是 提供判斷與決定進行方式的重要依據。 二、 價值激勵 當人心中產生想到值得追求事物時,便產生了價值,而價值觀會賦予人類 追求的動機,激勵人堅定意志。 三、 價值調節 人在不同的條件或情況下,會做出不同的決定,價值觀必須適時適切做出 決定與改變。價值的調節分為「事前調節」及「事後調節」。「事前調節」指價 值觀的判斷與決策的過程中,必須事前審慎評估各種不同的狀況,選擇對自己 最有利的決定;「事後調節」指隨著社會文化的改變,能調整價值觀,以達到 心理的平衡與認同。 四、 價值理想 價值理想反映人的需要與願望,與未來欲達成的目標,是人生的終極價 值。建立正確的價值理想,可以左右人未來的命運。.

(21) 21. 五、 價值過濾 價值觀是個人社會化的核心,個人不斷從社會文化中吸收各種資訊,而價 值就在當中扮演過濾的作用,在處理的過程當中,選擇接受對自己有利或有意 義的訊息。 六、 價值規範 人類在不同的生活領域當中,都有制定一套必須共同遵守的規範,經由經 驗與學習,將有形無形之中存在人類的思維當中。價值規範會影響個體價值觀 做出不抵觸規範的行為,因此而受到社會的認同;反之,當無法做出社會認同 的合理行為時,將受到社會規範的制裁。. 綜合以上學者對價值觀功能的看法,價值觀具有指導個人行動,型塑與統整個 人人格重要功能,當個體價值觀明確且穩定時,將影響個人做出合理的行為與判斷, 協助個人適應社會的變化,並融入社會與群體當中;而當社會整體價值觀發揮正向 且規範的作用時,透過影響與內化個體的行為與價值觀,鞏固整體群體共同價值觀, 便能創造和諧及有秩序的社會。因此價值觀的建立不論是對個人或是社會文化系統 都扮演著重要角色,也是不可或缺的要素。. 肆、 價值觀的分類 分類是學術研究的一種方法,可以使龐雜的觀念條理化,讓抽象的概念具體化 (吳明清,1983)。而對於價值觀研究學者眾多,學者持論各有不同分類方式。 哈佛哲學家 Perry 最早將價值觀分為:「價值論」 、「心理學」 、「歷史論」三種立 場來做的分類(吳明清,1983)。 李美枝、楊國樞(1972)將價值觀類型分成六類: 一、 理論價值:重點在於「發現真理」,透過觀察、瞭解、推理、批判,追求知識 之程序及系統化。 二、 經濟價值:重點在於「有用的事物」 ,將「效用」提高在一切價值之上,以「效 用」來判斷事物的價值。 三、 審美價值:重點在於「美與和諧」,重視形式與和諧,關心優雅與平衡,追求 藝術的體驗。.

(22) 22. 四、 社會價值:重點在於「愛人、關心他人與福祉」、「設身處地體諒他人」,追求 人性道德規範其價值。 五、 政治價值:重點在於「權威與影響力」,追求領導性,以競爭與奮鬥為榮。 六、 宗教價值:重點在於「統一與生命整體性」,追求宇宙的和諧,達到天人合一 的境界。. Kluckhohn 從價值觀的意向,將價值觀分為三類: 一、 方式性價值(mode value)或表現性價值(expressive value):凡一行動之表現或一 事物之形成,有較可取的方式或作風,就是價值。 二、 手段性價值(instrumental value):凡能達成目標的手段就有價值。 三、 目的性價值(goal value):凡能成為行動或社會期許的目標,亦成為一種價值(郭 為藩,1972)。. Rescher(1969)依照不同的標準,更明確提出價值觀分類的架構,他提出的六種 分類方式簡述如下: 一、 根據價值的歸屬者(subscriber)作為分類的依據 以價值的主體作為分類依據,不涉及價值的內容。屬於個人的價值,則 稱為「個人價值」(personal value);而如為團體所有,則稱為「團體價值」。 而在團體性質中,又可依團體的範圍與性質,有社區價值、國家價值或專業 價值、非專業價值等之分。 二、 根據評價的對象來分類 此類價值乃依據所依附的客體(object of valuing)作為分類的依據。舉凡 人類價值觀有關之對象,事物、環境、以及其他人,這類價值所涉及對象相 當廣。舉例而言,汽車的速度屬於「事物價值」(thing values);山水美景屬 於「環境價值」(environment values);人的智慧與勇敢屬於「個別價值」 (individual values);尊敬信賴屬於「團體價值」(group values);公正平等則屬 於「社會價值」(social values)。 三、 根據價值的利益來分類 人類的價值必涉及人的慾望、需求或興趣,為了滿足慾望或興趣,便是.

(23) 23. 價值的利益。依照利益的性質來做分類,可分為以下幾類: (一) 物質與生理的價值:如健康、舒適、安全。 (二) 經濟價值:如利潤、生產力。 (三) 道德價值:如誠實、公平。 (四) 社會價值:如仁慈、禮節。 (五) 政治價值:如自由、正義。 (六) 審美價值:如美麗、對稱。 (七) 宗教價值:如虔敬、超脫。 (八) 智性價值:如聰明、清楚。 (九) 專業價值:如聲望、地位。 (十) 情感價值:如親愛、接納。 四、 根據價值的目標來分類 此類價值是以價值客體所能達成的目的或功能作為分類基礎。譬如:金 錢可以購物滿足個人的慾望,所以具有「交換的價值」(exchange value);武 器可以制止戰爭,所以具有「防禦的價值」 。但是此種分類方式卻可能因人、 事、時、地、物的改變導致價值的目標產生不同。例如金錢除了可以購物, 也有人把錢當作收藏物,此時錢便有「收藏或鑑賞價值」;衣服可以保暖所 以有「禦寒價值」,但在服裝展示會上的衣服則具有「審美價值」。故此種分 類方法,缺少周延性,可能失去「價值」的真正意義。 五、 根據價值主體育價值利益的關係來分類 這種價值分類一方面考慮價值的歸屬者,另一方面考慮利益的承受者, 依據兩者關係,分出價值的導向(orientation)。依此分類可分為兩種: (一) 自我導向的價值:以自己為價值利益的承受者,如:成功、舒適、隱 私等價值。 (二) 他人導向的價值:以團體為承受價值利益的對象,其中又可將價值再 分為 1. 團體內導向的價值:其中又可因團體範圍的大小分為— (1) 家庭導向價值:如孝順、光宗耀祖。 (2) 行業導向價值:如職業聲望。.

(24) 24. (3) 國家導向價值:如安定、愛國。 (4) 社會導向價值:如整合、社會正義。 2. 全人類導向的價值:如和平。 六、 根據價值本身與其他價值的關係來分類 價值本身具有層次性,有些價值項目必須依附在其他價值才有存在的意 義,有些則否,據此可將價值分為兩大類: (一) 工具價值(instrumental values):此種價值層次較低,必須依附於一些層 次較高的價值上才具意義,如「節儉」,常附屬於「財富」、「自足」或 「儉樸」等項價值。 (二) 目的價值(end values):此種價值層次較高,所包含價值項目也較廣,不 必依附其他價值就具有意義與目的。. 上述第六類分法與 Kluckhohn 的價值觀分法有相似之處。而 Rokeach(1973)也延 續這樣的觀念,將價值觀分類成為「工具價值」與「目的價值」 ,更清楚的說明這兩 類價值,並細分其包含項目。以下做說明: 一、 工具價值(instrumental values): (一) 能力價值(competence):為實現自我目標與與才能所應具備的價值觀, 包含的項目有: 1. 有企圖心的(ambitious) 2. 開闊的心胸(broadminded) 3. 有能力的(capable) 4. 爽快的(cheerful) 5. 富有想像力的(imaginative) 6. 獨立的(independent) 7. 有邏輯推理能力的(logical) 8. 自制的(self-controlled) (二) 道德價值(moral values):為了在人際行為上適宜的舉止,所應具備的價 值觀,包含的項目有: 1. 整潔(clean).

(25) 25. 2. 勇敢(courageous) 3. 寬恕(forgiving) 4. 熱心助人(helpful) 5. 誠實(honest) 6. 友愛(loving) 7. 服從(obedient) 8. 有禮貌(polite) 9. 負責任(responsible) 二、 目的價值(terminal value) (一) 個人價值(personal value):滿足個人生活或生存的目標,包含的項目有: 1. 舒適的生活(a comfortable life) 2. 刺激的生活(a exciting life) 3. 幸福(happiness) 4. 內心的和諧(inner harmony) 5. 成熟的愛(mature love) 6. 愉悅(pleasure) 7. 超脫(salvation) 8. 自尊(self-respect) 9. 智慧(wisdom) (二) 社會價值(social value):滿足團體需求與發展的目標,包含的項目有: 1. 成就感(a sense of accomplishment) 2. 和平的世界(a world at peace) 3. 美麗的世界(a world of beauty) 4. 平等(equality) 5. 家庭安全(family security) 6. 自由(freedom) 7. 國家安全(national security) 8. 社會的認同(social recognition) 9. 真摯的友誼(true friendship).

(26) 26. Rokeach 將價值觀分為工具價值與目的價值,清晰明確,同時他也依據其中三 十五的項目發展成為羅基氏價值觀量表(Rokeach value Survey, RVS),是目前研究 價值觀廣為使用的工具之一。本研究也將依據 Rokeach 的分類方式,將文獻資料中 的價值觀項目依據本研究對象與目的加以增刪,形成本研究欲探討的國小足球運動 參與者價值觀項目。. 伍、 價值觀的評量方式 價值觀雖在社會科學研究已多年,但早年發展卻相當緩慢。因價值觀概念不明 確,缺乏完整的理論基礎,因此價值評量較困難,不易蒐集研究資料。早期人類學 家研究文化及社會價值觀多採觀察或晤談方式,而後來心理學家加入研究的行列, 試行設計比較標準化的問卷或量表作為研究工具(吳明清,1983) 。而心理學家基於 個體的價值觀是隨著生理與心理的發展,以及社會經驗的拓展而形成,因此認定價 值觀有主觀的心理傾向,性質與人格相似,也與人格有高度的關連性,因此認為價 值觀與人格的測量方式應是可以相通的(簡茂發、何榮桂、張景媛,1998) 。一般而 言,價值觀的評量方式有下列四種: 一、 觀察法:以行為做為價值的指標,在自然或控制的情境中,由受過訓練的研 究者對被觀察者行為表現作有計畫、有系統的觀察和紀錄,並依所得資料來 推論被觀察者的價值觀念。使用本法雖可獲得一手最真實的行為,但在觀察 過程中,對於行為的界定、取樣、觀察的時間、方法及其分類、記錄均需要 具備相當技巧,除非受過專業訓練,否則不易為之。 二、 晤談法:由研究者對研究對象進行訪問,透過訪談,根據受訪者所自行陳述 的資料以及受訪者的相關反應來分析及推論其價值觀念。由於本法採個別進 行,故在晤談過程中,研究者可適度調整或修正晤談的問題,故易於配合受 訪者的發展階段及心理狀況,就其價值觀加以探討。但因晤談法係面對面的 情境,訪問者的身份、條件及人格特質均會影響受訪者的反應,降低回答的 真實性。 三、 內容分析法:以靜態資料為主,如個人的著作、書信、日記等,從某些特定 的符號出現頻率、強度、方式或相互關係等方面來推論個人的價值觀念。.

(27) 27. 四、 問卷與量表法:由研究者依據其研究目的、方向、及其理論架構,設計編制 標準化的問卷或量表,經由受試者填答後,依據研究對象回答的資料來分析 其價值觀念。本法係以問卷或量表方式為之,故可以一次對大量的群體進行, 收集大量資料,但因無須面對面研究者,故填答資料亦可能較為真實,且減 少受試者的壓力,故用於團體價值分析探討時,此法較其他方法更易進行(鐘 志強,1997)。. 本研究目的為瞭解臺北市國小足球參與者之運動價值觀,研究對象屬於團體性 質,因此本研究對於國小足球運動價值觀的評量方式,採用問卷調查法方式進行, 利用信度與效度良好之問卷,配合口語的問題方式,瞭解國小足球參與者的運動價 值觀及運動參與阻礙因素,藉以作為日後國小足球運動發展的參考之用。.

(28) 28. 第二節. 運動價值觀及其相關研究. 價值觀是人類重要的心理特質之一,也是人類行為目標的重要影響因素,因此 對個體的價值觀瞭解,有助於對個體行為面的認知。但人並非生而具有價值的觀念, 而是需要特定的學習及某特定的社會文化環境中接受教育養成價值觀念。 早在古希臘人們最初的觀念當中:「健美的身體和完善的心靈」是當時人們所 崇尚的一種信念。蘇格拉底說過: 「體育和音樂教育一樣,應該讓他們從小就開始接 受,而且體育訓練應該十分小心且要終其一生,我不認為不良的體質本身有利於靈 魂的修養,相反的,美好的靈魂本身能夠在可能的範圍內改善體質。 (榮雪濤、雷志 灶,2005) 。而羅家倫先生也在「新人生觀」這本書闡述運動的基本價值,提到所謂 的「運動的精神」在於它更有道德的意義,這意義就是在運動場上養成人生的正大 態度、政治的光明修養,以陶鑄優良的民族性。首先提及的是「君子之爭」 ,強調運 動競賽中的公平性與風度,論語中之「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 其爭也君子」便是強調古人之運動家優雅的風範(姜義村,2007) 。不論是中國或是 西方,透過運動參與的過程當中,運動被賦予教化人格,培養價值觀的重要工具。 因運動本身可視為一種社會現象,有類似俱樂部的組織,並依團體方式活動著,在 團體生活的營運之中,亦有固定的職位分擔,自然有權利、義務及責任等各種行為 基準(王宗吉,1999)。 因此,人們在幼年、青少年時期接觸運動的過程當中,所獲得的經驗,對運動 價值觀有直接的影響。唐宏貴(1996)指出,要使民眾自決投入運動的參與,運動 價值觀是十分重要的中介作用:學校體育是對青少年學生實施一種身體培養教育, 青少年學生處於未成年階段,其價值觀正在形成時期,運動有促進人們社會化的功 效。透過系統的體育教學與活動,可以培養出良好的運動習慣,對運動價值觀的形 成產生深遠的影響。 以下本節將深入瞭解運動價值觀的內涵定義、運動價值觀的分類方式、及運動 價值觀的相關研究等,並針對相關研究做整理與探討,形成本研究運動價值觀之理 論根據。. 壹、 運動價值觀的定義與內涵.

(29) 29. 根據 Maslow 的人類基本需求的五大層次來看,從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到最高層 次之自我實現的需求,體育運動即為人們基本需求的表現行為之一,尤其活動中透 過對個人的心理傾向,體力狀況,生理與解剖的自我瞭解下,人人都有自我發揮或 表現的機會,進而達到自我實現的最高需求(蘭震輝,1995) 。劉一民(1991)認為 在體育運動中有真、善、美三種不同的價值,就體育學術而言就是一種理性的思考 研究,追求體育價值是「真」、體育教學或體育訓練,追求的是「善」、運動的讚美 及欣賞本質是求「美」 。因此運動參與當中不僅追求技術提昇,也身歷其境體會運動 的高峰經驗,並進而能培養欣賞運動的美感經驗,甚至追求回歸運動之本質,從運 動中能享受生命之意義及樂趣,體會人生的價值與真諦(王建臺,1993)。 黃藿(1991)認為價值並不為「本身」存在,而是依附在所附加的物質或型態 之上才有其價值,亦及必須有一個「攜帶者」 。價值對我們而言,存然是這些「價值 攜帶者」所附有的特性。吳奕賢(2003)提到運動價值觀是指人們看待運動的信念 標準,因為價值是支配人們各層面生活的原則,所以是普遍性的,支配人們的運動 參與。因此透過運動,可反應出人日常生活的價值觀。 如同價值觀必須透過人類的行為與態度表現出來才能加以評斷之,唐宏貴 (1996)認為,運動價值觀是人們以自身需要為尺度來評價運動的社會現象存在與 發展的根本概念。黃金鵬(2002) ;譚琳、黃琳(1999)指出,運動價值觀不僅能直 接反應人們對運動所持的觀念、態度,而且在某種程度上又能間接反映出人們對運 動的需求方向和需求內容。因此運動價值觀所代表的是一種「信念」 ,反映出人們在 參與運動中的需求、觀念與態度,透運動過價值觀的判斷,產生了該不該、值不值 得去做的信念與標準。 運動價值觀的形成有許多因素,人們的社會實踐活動、接受教育程度、認識能 力,以及所處的環境條件等都有重要的影響(柯孟君,2005) 。Wilkerson and Dodder (1979)指出運動對人類的社會貢獻及價值為:情緒放鬆、認同和評價、社會控制、 社會化、改變行為、群體共識以及勝利的喜悅。Eitzen 等(1993)認為它正面地提 供了刺激、歡樂、讓參與者得到自我滿足、勇氣、超常人的努力、優異的團隊合作、 無私精神與犧牲奉獻;但另一方面,運動也留給人輕視權威、貪婪、剝削、自私和 暴力等印象。Bucher(1987)則說明運動價值觀有四種價值:身體適應能力、運動技 術、個人發展及社會發展等四種價值。運動者參與運動是為了通過身體性的活動來.

(30) 30. 增強體質、增進健康,是為了使身心舒暢和發洩情,實現自我生存、發展與完善的 價值需要(柯孟君,2005) 。因此從個人體適能提升、情緒調節到社會群體適應、以 至於自我實現,運動帶給人們的價值觀是全面性且多樣化。因此就塑造個體未來終 身運動的角度而言,運動興趣的培養與習慣在青少年時期是相當重要的階段。. 贰、 運動價值觀的分類及類目 一、 運動價值觀的分類: 王宗吉(1999)將運動價值觀分為兩類: (一) 運動手段論:將運動的價值和為實現運動而被公認的外部特定社會價值 相結合,再以此做為達成之手段,藉此運動行為之做法使運動正當化。 (二) 運動目的論:將運動的價值視為運動自身內在東西,加上運動經驗,對 人類和社會帶有意義和價值性,是一種以作為目的的活動,促成運動為 正當化的想法。 運動禁慾主義 運 動. 身體人格培育論—重視獻身於運. 勝利主義—重視運動求勝的業績. 動的奉獻價值. 以達成目的為主要價值. (學校體育). (競技運動). 手 段 論. 運 動 目. 社交聯繫情感論—重視人際社會. 遊戲主義—重視滿足運動慾求之. 關係的調和之統合價值. 享受價值. (社區運動). 的 論. (全民運動) 運動快樂主義 圖 2-2-1 運動觀的類型. 資料來源:王宗吉(1999)。 體育運動社會學 (p.48)。臺北縣:銀禾文化出版社。. 倪欣(2002)認為,運動價值觀可以分為兩類: (一) 手段論的運動價值觀 手段論運動價值觀最好的例子就是「學校體育」,學校體育往往是按照一 種社會制度的要求來制訂運動的目的與手段,不考慮運動者本身在運動中的 需求,手段論運動價值觀把學校體育的目標定位在掌握知識技能、嚴格執行.

(31) 31. 大綱、規範體育課的結構等手段和方法的程序上,忽視學生的個體發展。 (二) 目的論的運動價值觀 目的論的運動價值觀把重點定位於運動的人身上,把滿足學生發展、全 面提高學生素質放在首位。在掌握知識技能的前提下,重視學生情感、能力、 價值觀的培養。當今由手段論轉向目的論的運動價值觀轉變,是一種世界性 的趨勢。. 以上學者對運動價值觀的分類,乃延續 Rokeach(1973)對價值的分類方 式,Rokeach 將價值分為「目的價值」與「手段價值」 (亦即工具價值) ,也將 目的價值再細分為「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手段價值則再分為「能力價 值」與「道德價值」 。由於 Rokeach 的分類法簡潔、明確且廣為研究者所採用。 目的價值. 個人. 個人性目的價值. 社會目的價值. 個人工具價值. 社會工具價值. (能力價值). (道德價值). 社會. 手段價值 圖 2-2-2. Rokeach(1973)價值觀的類目. 資料來源:李慈梅(2002)。 我國報紙運動新聞之運動價值分析研究 -- 以民生報、中國時報為. 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p.36)。. 二、 運動價值觀的類目 Lee, Whitehead 與 Balchin (2000)曾透過焦點團體法發展出一套青少年運動價 值觀量表(Youth Sports Values Questionnaire),其中共包括 18 個運動價值觀項目: 1.. 公平(Being fair):公平參賽、不欺騙。. 2.. 友伴(Companionship):與朋友們一起運動。. 3.. 關懷(Compassion):關心一起運動的他人。. 4.. 順從(Conformity):努力融入團隊。. 5.. 良心/誠實(Conscientious):在運動或比賽時是可靠的,且全力以赴。.

(32) 32. 6.. 守信(Contract maintenance):遵守約定,且不會破壞比賽。. 7.. 享樂(Enjoyment):運動時樂在其中,感覺很好、很興奮。. 8.. 好的比賽(Good game):勢均力敵的比賽。. 9.. 健康(Health and fitness):運動可獲得健康。. 10. 服從(Obedience):服從教練指示。 11. 個人成就(Personal achievement):盡全力表現,追求進步。 12. 運動員形象(Public image):運動讓人看起來很棒。 13. 自我實現(Self-actualization):達成自我目標,瞭解生命意義。 14. 表現技巧(Showing skill):技術高超。 15. 運動精神(Sportsmanship):運動風度佳,不會輸不起。 16. 團隊凝聚力(Team cohesion):鼓舞團隊士氣。 17. 包容(Tolerance):即使不喜歡他人,還是願意一起運動。 18. 勝利(Winning):比賽中以勝利為目標。. 柯孟君(2005)針對桃園縣國中生進行體育運動價值觀的內涵及不同人口統計 變項與體育價值觀之間的差異性比較,主要參考九年一貫各級學校體育目標(發展 基本動作能力、增進體育知識、提升體能、啟發運動興趣、培養運動道德等)、國家 體育標準體育教學內涵(體育認知、運動技能、運動習慣、體適能、社會行為等)、 教育部九年一貫能力指標之體育內涵與國內外學者論述來發展有關體育運動價值觀 之量表,本量表包含體育運動價值觀因素有七因素:運動技能、抒發情感、娛樂功 能、運動精神、人際關係、認知學習、運動習慣等,各因素包含之項目如表2-3-1所 示:.

(33) 33. 表2-2-1國中生運動價值觀項目表 因素題目. 運動價值觀 可以提升個人基本動作能力 可以發展個人運動技能. 運動技能. 可以使我運用比賽的戰術、策略 可以發揮個人的運動潛能 可以提升個人體能 透過體育運動可以使我獲得成就感 可以有領導別人的機會. 抒發情感. 可以享受跟別人互相競爭的快感 可以感到放鬆 體育運動提供了自我挑戰的機會 我會主動參加學校的運動性社團或學校代表隊。 我願意自己準備學校體育課或體育活動所需要的運動器材. 娛樂功能. 我花錢購買運動用品(運動鞋或運動服) 我會關心體育活動或比賽的消息 我會前往觀賞大型體育場館所舉辦的各項體育競賽 我會尊重及遵守班級規範. 運動精神. 我會百分百遵守規則 我會與同伴輪流使用運動器材 我能盡全力完成目標. 人際關係. 透過體育運動可以培養人際關係 有助於縮短我跟同學之間的距離 可以瞭解運動規則. 認知學習. 可以使我在上課前瞭解自己的身體狀況 可以瞭解處理運動傷害的方法 可以使我變得更有活力. 運動習慣. 我認為終身運動是非常重要的 我具有規律運動的習慣( 每週三次以上).

(34) 34. 依據上述研究,可以整理出運動所具備的價值包括: 1.. 技能學習(例如:可以提升個人的動作能力、體能). 2.. 成就感(例如:可以發揮運動潛能、獲得成就感). 3.. 學習領導(例如:可以有領導別人的機會). 4.. 個人成長(例如:可以享受和別人互相競爭、自我挑戰的機會). 5.. 放鬆(例如:可以感到放鬆). 6.. 觀賞比賽(例如:我會關心體育活動比賽消息、觀賞各項體育競賽). 7.. 合作(例如:我能發揮團隊合作的精神。). 8.. 人際關係(例如:透過運動可以培養人際關係、縮短與同學的距離). 9.. 認知學習(例如:可以瞭解運動規則). 10. 避免傷害(例如:瞭解自己的身體狀況,瞭解處理運動傷害的方法) 11. 活力(例如:可以使我變的更有活力) 12. 運動習慣(例如:培養終身運動、規律運動的習慣). 除上述運動價值觀外,尚有其他學者以功能論的角度,認為運動還具備有:激 勵、整合、社會控制、抒解壓力、儀式再確認、目標達成與成就或成功等價值(Coakley, 1990; Eitzen & Sage, 1986; Figler & Whitaker, 1991)。此外也有學者指出:美感、傳 播、合作、文化、規則、平等、娛樂、倫理、公平、努力、人格建立、忠誠、道德、 宗教、地位、社會化、公民性格、經濟發展、英雄主義、追求科學、接受挑戰、運 動家精神等也都是運動的正面價值(Cheska, 1981; Curry andParr, 1988; Donnelly & Young, 1988; Foley, 1990; Hughes & Coakley, 1984; Ingham,Howell & Swetman, 1993; Nixon, 1984; Regan, 1991; Roberts & Olson, 1989;Snyder & Purdy, 1987)。. 從上述研究來看,Lee等人(2000)所建立的青少年運動價值觀量表,具有相當 的實用及參考價值;而柯孟君(2005)所建立的國中生價值觀量表,根據九年一貫 健康與體育領域課程目標所整理,九年一貫課程即涵蓋國小及國中階段,與本研究 對象國小中高年級學童相符,因此本研究即參考Lee等人、柯孟君之運動價值觀量表 以及相關研究,與專家學者進行討論,歸納出運動價值觀的項目如下:.

(35) 35. 1. 公平. 9. 健康. 17. 包容. 25. 避免傷害. 2. 友伴. 10. 服從. 18. 勝利. 26. 活力. 3. 關懷. 11. 個人成就. 19. 技能學習. 27. 運動習慣. 4. 順從. 12. 運動員形象. 20. 學習領導. 28. 自信. 5. 良心/誠實. 13. 自我實現. 21. 個人成長. 29. 物質回報. 6. 守信. 14. 表現技巧. 22. 放鬆. 30. 努力. 7. 享樂. 15. 運動精神. 23. 合作. 31. 群體成就. 8. 好的比賽. 16. 團隊凝聚力. 24. 認知學習. 32. 欣賞. 其中第1至第18項是根據Lee等人(2000)所發展出的青少年運動價值觀量表而 來,第19至27項是參考柯孟君(2005)的國中生運動價值觀量表所發展出來的項目, 第28至32項則參考其他學者以及分析國小運動員實際心理狀況而擴充。 除上述整理之運動價值觀項目,本研究亦採取Rokeach(1973)對價值的分類方式 (參考 圖 2-3-1),將所得之價值項目納入此一架構當中: (一) 個人性目的價值:運動得以滿足個人生活或生存的目標。包含的項目有: 享樂、好的比賽、健康、自我實現、技能學習、學習領導、放鬆、認知 學習、避免傷害、活力、運動習慣、物質回報、欣賞。 (二) 社會性目的價值:滿足團體的發展或生存目標。包含的項目有:公平、 友伴、團隊凝聚力、群體成就。 (三) 能力性手段價值:為實現自我目標與突顯個人才能所應具備的價值。包 含的項目有:個人成就、運動員形象、表現技巧、勝利、個人成長、信 心。 (四) 道德性手段價值:為了在人際間表現出適當的舉止,所應具有的價值項 目:關懷、順從、良心/誠實、守信、服從、運動精神、包容、規範、努 力。 以上分類如下表2-2-2所示:.

(36) 36. 表2-2-2運動價值分類表 個人性目的價值. 社會性目的價值. 享樂(7). 好的比賽(8). 公平(1). 健康(9). 自我實現(13). 友伴(2). 技能學習(19). 學習領導(20). 團隊凝聚力(16). 放鬆(22). 認知學習(24). 群體成就(31). 避免傷害(25). 活力(26). 合作(23). 運動習慣(27). 物質回報(29). 能力性手段價值. 道德性手段價值. 個人成就(11). 運動員形象(12). 關懷(3). 順從(4). 表現技巧(14). 勝利(18). 良心/誠實(5). 守信(6). 個人成長(21). 自信(28). 服從(10). 運動精神(15). 包容(17). 欣賞(32). 努力(30)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因此綜合上述運動價值觀相關文獻,本研究也將所整理之32項運動價值觀,根 據Rokeach(1973)對價值的分類方式:個人性目的價值、社會性目的價值、能力性手 段價值及道德性手段價值,分為四類,並參考項目內容設計量表,作為本研究工具 之依據。. 叁、 影響運動價值觀的相關研究 個體的價值結構與偏愛選擇,及個體的價值與個體的態度、行為、與不同的背 景變項之間的關係連結,是價值觀領域的學者相當重視的(Kavalir,2005)。價值觀是 每一個個體所特有的,代表個人信念與偏好,決定行為的表現,不少的學者指出價 值觀會受到許多的因素影響,如:家庭、性別、年級、父母社經地位、年級、父母 教育背景及道德價值觀、父母職業等因素所影響(陳奎憙等人,1995;康曉蓉,1997; 徐明達,2003;粘沅如,2003;傅麗雀,2004;李玫蓉,2004等人)。 而過去也有不少學者針對運動價值觀的影響因素做研究,以下整理出各學者針.

(37) 37. 對運動價值觀影響因素結果整理如下表2-3-3分析: 表2-2-3 國內運動價值觀部分研究結果整理 研究者. 研究對象. 黃明玉(1991) 高中生. 研究結果 不同性別、不同學校所在地區及運動員與非運動 員等皆達顯著性差異;山地生與平地生無達顯著 性差異。. 陳文長(1997) 德國慕尼黑大 學生 鍾志強(1997) 大專生. 不同性別與不同年齡中的20-24歲組與30歲以上 組達顯著性差異。 性別與是否為學校運動代表隊中皆有顯著性差 異。. 蘭震輝、林怜. 籃球參與者. 利、李玉麟. 不同性別、年齡在運動價值觀沒有顯著差異, 男 生具正面追求超越取向的運動價值觀。. (2000) 劉榮聰、張霖. 高爾夫球參與. 不同性別、年齡、婚姻狀況、是否為會員達顯著. 家(2001). 者. 差異存在。. 張惠敏(2003) 大專生. 在「從運動休閒獲得自我瞭解」、「美感的經驗」、 及「生活滿足」上男同學之得分明顯著高於女同 學。. 宋一夫(2004) 大學生. 男生比女生有較高的認同,男生認為運動可以感 到愉快和滿足,並使身體健康及達到成就感;年 級愈高,對於運動能培養完整人格取向愈高;是 否為運動代表隊、是否參加運動性社團及不同運 動類別皆達顯著水準。. 張登聰(2004) 大學生. 不同科系別、年級及家庭收入之大學生在運動價 值觀上皆有顯著差異。. 洪惟泉(2004) 北部技職院校. 不同性別運動代表隊在運動價值觀的身心發展. 運動代表隊. 層面及人類生活貢獻層面達顯著差異。. 郭志騰、李政. 南開技術學院. 不同參與運動社團,每週不同參與運動次數及不. 道、鍾志強. 學生. 同運動參與時間,達顯著差異存在。. (2005) 接下頁.

(38) 38. 續表2-2-3國內運動價值觀部分研究結果整理 研究者. 研究對象. 呂奎延(2005) 臺北市公立高 中生. 研究結果 不同性別、年級、運動實際花費、母親教育程度、 平均運動時間、運動強度、每週運動次數、最常 運動時段、運動團隊經驗皆對臺北市公立高中生 的運動價值觀有顯著的差異影響。. 柯孟君(2005) 桃園縣國中生. 不同性別、不同年級、不同家長教育程度、不同 運動頻率、對桃園縣國中生的運動價值觀有顯著 的差異影響。不同運動代表隊經驗則在運動價值 觀無顯著差異。. 許天路、王儀 南亞技術學院. 性別及學制對於排球運動價值觀,皆未有顯著差. 旭、林裕量. 異。. 學生. (2006) 郭進財(2006) 我國大專院校 學生 徐慶帆(2007) 軍校學生. 不同性別、運動員身份、不同運動天數對體育課 程價值觀皆有顯著差異。 軍校男學生之運動價值觀優於女生,軍校三、四 年級學生運動價值觀優於一、二年級學生,參加 運動代表隊及參加運動社團的軍校學生運動價 值觀優於未參加運動代表隊及未參加運動社團 的學生。.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整理以上學者針對運動價值觀影響因素之研究,影響運動價值觀之因素相當 多,包含:性別、年級、婚姻狀況、家庭社經背景、父母親教育程度、運動花費、 平均運動時間頻率、運動強度、運動團隊經驗等因素。多數研究中發現性別在運動 價值觀上達顯著差異,且男生在運動價值觀上的認同感比女生高;而年齡則是在不 同的研究中有不同的差異表現,基本上在各研究設定的研究對象年齡層分佈中,通 常年紀較輕的人比年紀較長的人有較高的運動價值觀認同感;在運動強度部分也是 在多數的運動價值觀認同尚有差異表現,參與次數越多或參與時間越長者在運動價 值觀上的認同感也越高;而在運動代表隊的身份上,通常有代表隊經驗者的人也較 沒有代表隊經驗者的運動價值觀認同感高。綜合國內各項在運動價值觀的研究發.

(39) 39. 現,大部分的研究對象是針對國高中生以上的年齡層來作為研究對象,尚無針對國 小學生在運動價值觀上有較深入的探討與研究,因此本研究參考歷史文獻,將研究 對象設定為國小足球參與者,參考學童填答能力,將針對性別、年齡(年級)、每 月足球運動花費、每次足球運動時間、每週足球運動次數、足球運動團隊經驗(加 入團隊時間、代表隊經驗、代表隊次數)、不同的社會支持來源等因素來進行國小 足球運動參與者運動價值觀影響之研究,希望能瞭解國小學童在運動價值觀上的認 同情形,提供後續研究者有相關參考的依據。.

(40) 40. 第三節. 運動社會支持與相關研究. 社會支持在個人人際關係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當個體感受到有能力去維持 人際關係並得到滿足,便能促使個體產生行動的力量,持續維持各種行為。因此社 會支持在運動的過程中得以改變並影響運動行為。本節將針對社會支持與運動行為 相關文獻作探討。內容包含:社會支持的概念、運動社會支持與相關研究、運動社 會支持與運動價值觀之相關研究。. 壹、社會支持的概念 一、社會支持的定義 社會支持的概念源自於社會學中的社會凝聚力(social solidarity)及社會連結 (social bound)(陳淑芬,1993)。社會支持包含兩個概念,一個是社會概念,強調反 應與個人關聯的社會環境;另外則是支持概念,指支持的要素類別、運作方式、互 動歷程等(莊媜夙,1999)。Tolsdorf(1976)指出社會支持是任何行動或行為對個人 在追求目標、滿足需求時之特定情況下所產生的作用,這種支持要由接受者來衡量。 Caplan (1974) 提出支持系統(support system)的概念,認為支持系統是個體能力的 來源,亦是一種持續與其他個體、網路、團體或組織產生社會互動的體系。此系統 不但可提供個體回饋他人的機會,也使個體在其身處的社會環境中具有影響力。因 此社會支持能夠提供個人執行某特殊行為的信心、能力,而社會支持多來自家庭成 員、朋友及其他對個人具有特殊意義者(Cohen & Syme, 1985; Rsbinowitz et al., 1993)。 而不少國內學者也針對社會支持有相同與不相同的看法。井敏珠(1992)指出 社會支持是個體在面對環境壓力來源時,其周圍可提供支持的親人、朋友人數之多 寡,以及獲得實質上幫助或精神上支持,所感到滿意的程度為何。吳宜寧(1996) 指出社會支持是在社會網路間人際交換的行為,個體持續與所擁有的社會網路交換 資源,使個體獲得滿足,發展社會生活的能力。因此社會支持能使個體在社會網路 中透過互動,透過正式組織(如專業機構)及非正式團體(家人、親戚、師長、行 政主管、同儕等)獲得實質上或情緒上的幫助(蔡姿娟,1999;闕美華,2000;黃 俊勳,2000;蕭夙吟,2006)。.

(41) 41. 綜合以上學者針對社會支持之定義,社會支持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歷程, 個體透過互動在支持系統中得到他人所提供的各種支持,因此需求得到滿足,擁有 自信與能力執行某些特殊行為,增進個體在環境中的適應能力,以促進身心健康。 二、社會支持的功能 House(1981)提出社會支持的效果模式,認為社會支持的效果有兩種,一為 主要效果、另外則是緩衝效果,如圖2-4-1。 (一)主要效果(main effect):社會支持能直接提升個人的身心健康及幸福 感,滿足人類的重要需求,如:安全感、自尊、認可、歸屬感等。社會 支持能對健康有正向的影響及減輕壓力對個人所造成的負面影響。其 次,對人們在工作中也可以用不同的方式直接降低工作壓力,間接增進 身心健康。因此社會支持的兩種方式:直接增進身心健康及減輕壓力對 個人造成的負面影響。 (二)緩衝效果(buffering effect):社會支持可扮演緩衝效果的角色,個體藉由 社會支持減輕壓力對個體所造成的影響。另外當社會支持並非以直接方 式減輕壓力或增進身心健康時,便是緩和兩者之間的關係,如同使用化 學催化劑的催化作用般,扮演緩衝的角色。當個體處在壓力情境中,藉 由社會支持的效果可以干擾壓力對個體身心健康所造成的影響,間接對 身心健康產生正面效果。 主. 主. 社會支持. 要 效. 效. 果. 緩衝效果. 要 果. 健康. 工作壓力 圖 2-3-1 社會支持的效果模式. 資料來源:House, J. S. (1981). Work Stress and Social Support. MA: Addision-Wesley.. 蕭夙吟(2006)整理在過去的研究當中,均支持社會支持的主要效果及緩衝效.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年級 教學重點 學科活動 價值觀及態度 三年級 主題:粵劇 中文科:認識粵劇的背景

例如,參閱:黃啟江,《因果、淨土與往生:透視中國佛教史上的幾個面 相》〈第六章·從佛教研究法談佛教史研究書目資料庫之建立〉,(台北:臺 灣學生書局,2004 年),頁 237-252; Yasuhiro

 根據美國民調機構皮尤研究中心( Pew Research Center

配合小學數學科課程的推行,與參與的學校 協作研究及發展 推動 STEM

根據研究背景與動機的說明,本研究主要是探討 Facebook

本研究將針對 TFT-LCD 產業研發單位主管與研發人員進行 探討,並就主管於研發人員對職能重視程度作差異性分析。因此

本研究以取自石門水庫地區之低塑性黏土為研究對象,以浸水直

股市預測在人工智慧領域是一個重要的議題。我們的研究使用混合式的 AI 以預測 S&P 500 芭拉價值指標和 S&P 500 芭拉成長股之間的價值溢價;S&P 600 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