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移動與衝突─ 淺談國際教育課程融入國中國文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移動與衝突─ 淺談國際教育課程融入國中國文"

Copied!
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移動與衝突─

淺談國際教育課程融入國中國文

陳宇凡

*

教師

新北市立正德國民中學

壹、課程設計

本章節先行闡述課程設計背景與動機,以及當初設計本次課程的歷程。主要起因於 本校積極推動國際教育課程,在一次的教師研習中,與其他教師在討論國際教育融入課 程時,一些靈感與巧合,開啟了本次課程設計的初想。因此將從課程產出的背景與動機、 內容設計到最後實施課程在實際課堂上的結果詳加說明、分享。

一、課程背景與動機

近年來,臺灣的教育政策走向積極推動國教教育,在教育部 101 年 3 月的《中小學 國教教育 Q&A》中明確表示: 由於全球化的挑戰來臨,21 世紀是全球化時代,地球村觀念興起。我國社會結構 轉變,新移民與其子女已持續增加,面對日趨多元的文化體系,教育需要擴大深度 與廣度,進一步與國際接軌。因此,國際化向下扎根,是我國前瞻 21 世紀的重要 課題,推動中小學國際教育培育青年學子掛文化溝通與前進世界的能力,為他們在 未來全球化社會中的生活與工作能力奠定基礎(教育部,2012)。 秉持上述的精神,本校近年積極推動國際教育,以期學生能與世界接軌,因此經常 辦理相關研習課程,讓校內外的教師能夠在課餘時間精進專業,並藉由研習課程的教學

*本篇通訊作者:陳宇凡,通訊方式:claire1297@hotmail.com。

(2)

實務分享,鼓勵更多的教師能在課堂中融入國際教育。2015 年,在一次的國際教育教師 研習上,認識了暨南大學的洪雯柔教授,開始有了本次課程的架構。更進一步與教授討 論課程實施內容後,將本課程落實在課堂上,並觀察、記錄學生的表現與反應。

二、課程目的

在設計本課程時,考慮班級學生組成,除一般生外,尚有原住民族學生以及新臺灣 之子,因此在課程中將會自歷史性議題出發,並且透過閱讀的形式和觀看相關影片的方 法,討論 1949 年的人口遷移對當時與現在造成的影響和衝擊。接著連結認識現在的本 土文化,再藉由國文科教學,真正接觸、認識原住民族文化。最後期盼未來能以影片欣 賞的方式,再仔細介紹關於移民與移工的生活、困境與難關。希望透過課程實施中的小 組討論、影片欣賞以及學習單與作文寫作,讓學生更了解自己的文化,並學會尊重、體 諒與包容多元文化。

三、課程準備

主題 移動與衝突 階段 準備階段 實施階段 統整階段 單元 概念 因政治因素 造成的移動 自我定位與認同 面對外來的文化衝擊 因經濟因素 造成的移動 從認識東南亞 國家到歐美國 家的文化 單元 名稱 過去的事實 經驗的連結 現在已發生 未來進行式 接軌國際 學習 活動 融入閱讀教學與影片欣賞 融入寫作教學 結合小組討論與學習單 結合影片欣賞 未來規劃課程 課程 內容 《大江大海一 九四九》、《麵 引子》 〈我的故鄉. 我的情〉 國文課文 〈來到部落的 文明〉 《臺北星期天》、 移工移民 未來規劃課程

貳、國際教育融入國文科教學課程

由於臺灣特殊的地理位置,在歷史上曾有多種文化曾在這片土地上駐足,也留下了 許多美麗的文化痕跡。加上近年國際交流頻繁,世界資訊傳遞迅速,希望藉由本課程的 設計,讓國中學生學會面對多元文化的正確態度。

(3)

本課程在國文科教學中融入國際教育議題,以國中國文科翰林版課本第十課〈來到 部落的文明〉1為教學課程中心,搭配學校的班級共讀書《大江大海一九四九》2以及地 區性作文徵稿〈我的故鄉,我的情〉寫作教學,與學生討論臺灣因歷史經歷形成的多元 文化現況,以期藉由此課程,讓學生開闊視野,進一步思考、認識與自己不同之文化。

一、準備階段─融入閱讀教學以及影片欣賞:因政治因素造成的人口移動

在彈性課程的時間裡,藉由全校性的晨光閱讀時間,以班級為單位,全班進行共讀 書閱讀。在學校的彈性課程安排中,共讀的書目除了必須在指定的早自習閱讀之外,還 必須完成該書的閱讀學習單。 利用學校推動的晨讀時間,進行班級性的共讀。除養成學生的閱讀習慣,更藉著這 次的共讀書籍─《大江大海一九四九》─配合過去已學過的歷史課程,讓學生分組 討論關於這些當初因政治因素遷移來臺的老兵們所思、所想、所感,以及在課程中提及 中國文化與臺灣本土文化之間的碰撞後產生的衝突。藉由書中接連不斷的真實故事以及 佐證相片與資料,帶領學生站在這些青年兵的立場,體會遠渡臺灣海峽,在經歷戰爭動 亂的時代,來到全然陌生的環境,與親友分隔兩地的心情,從中學習他們的堅毅、柔韌 精神。 除此之外,也在課程活動中和學生共同討論,當時因移動所造的衝突以及發生衝突 的原因。大部分學生能以理性的思維,客觀的參與討論。可能是因為以這一代的學生成 長經驗,對於省籍議題大部分反應比較無感,所以沒有發生相對激烈的言詞。因故,在 課程中利用午休、班會與自習時間進行《麵引子》(2011 年上映的電影。)影片欣賞, 增加學生對於時代變動的深刻體悟與認知。

二、準備階段─融入寫作教學:自我認同與定位

認識了臺灣因人口遷移歷史形成的文化衝突,甚至對立後,與學生討論就自己的生 活經驗,是否有過移動的經驗(例如:搬家),以本校八年級學生為例,大部分自國小 後皆定居在淡水,對於這塊土地也有了解。而當時恰巧有一項淡水區作文徵稿活動,題 目為〈我的故鄉.我的情〉。因此結合本次課程讓學生以此為題,認識自己的「故鄉」 並尋找故鄉過去的歷史、文化,和自己的經驗作連結,完成這篇作文。

1 此為 103 學年度翰林版國中國文二下第十課。 2 臺灣作家龍應台於 2009 年 8 月出版的著作,該書從文學的角度,細訴 1949 年國共內戰前後 的相關歷史。作者經過十年醞釀,耗時 400 天,走過長春、南京、瀋陽、馬祖、臺東、屏東 等地,拜訪了許多國共內戰的倖存者。

(4)

在作文之前,先帶領學生「尋根」。因為筆者認為在國際化的衝擊之下,自我定位 與真正認知、了解自己的文化人,更能培養高層次的視野與宏觀的思考方向,才能透過 國際化,真正成為有文化涵養與廣闊胸襟的地球公民。

三、實施課程─結合小組討論與學習單:面對外來的文化衝擊

除了以學生自身的經驗為題材,近年來意識逐漸抬頭的原住民族文化也是這次的課 程範圍。由於地理位置,學校班級內有原住民族同學的機率頗高,如何與原住民族同學 或朋友相處、而原住民族學生本身又該如何自我定位與認同,這兩項問題是當初在設計 課程時希望能包含在內的議題。尤其是根據觀察,原住民族學生在同儕之間,仍會被當 作是開玩笑的對象,再加上文化弱勢,在班級內的處境時常處於劣勢。 所以藉由國文課程中,翰林版第四冊第十課〈來到部落的文明〉以原住民族的視角, 透過學習單提問與小組討論的方式,討論本文作者瓦歷斯.諾幹在成長過程中,因為漢 人遷移,進入原住民族原本居住的地區,帶來先進的文明時,自身面對部落裡的傳統文 化,從懷疑到掙扎到認同族群文化的過程。 在進入國文正式課程,帶領全班學生完成課文導讀後,利用學習單並進行小組討論 的方式,先從「文明與文化」的差別開啟這次的主要課程。 在學生分組討論的小組學習單中,學生表示(P10G5):「文明就是由近代科技或新 知識所發展出更便捷的生活;文化就是由古至今,流傳下來的習俗和生活方式。」也有 其他組別的學生有不同看法,像是(P06G3):「文明就是隨文化受科技進步影響、進化 的狀態;文化就是傳統的習俗、觀念所存留下來的一個遺跡與事蹟。」以及(P10G4): 「文明是具先進的科技和知識,並擁有其他文化的融合特色;文化是由先人傳下來的生 活模式。」 藉由以上幾個小組討論後的結果可以知道兩點:其一,對於學生而言,「文明」這 個詞通常是代表進步的、科技的;反之「文化」象徵傳統的、歷史的。其二,其中有提 及文化和文明是有相關性的,而且這個「文化」不只單一性,而是複數。這個結果可以 讓學生認知到,世界上存在的「文化」是多元的。也有另一項發現是,大部分學生都在 簡單的表達出「文化是流傳下來的」而「文明是不斷進步的」。透過這樣看似矛盾,實 則相關的名詞解釋,激發學生的思考以區分這兩者的關係。 再者,從原住民族的立場思考,面對傳統文化與外來文明兩相接觸所造成的衝擊與 改變,兼顧既有傳統文化同時兼有科技文明。關於這個問題討論,學生討論結果如下: 「不要有了便捷的文明,就忘了對傳統文化的堅持。作者希望傳統文化可以和現代 文明結合。」(P10G5)

(5)

「對比出新一代的族人在文化衝擊中,對固有的傳統文化價值產生質疑,最終失去 信心與自我。」(P06G3) 從上述的討論結果中可以發現,當不同文化接觸時,較弱勢的一方很容易在接觸與 衝擊之下,逐漸被同化甚至消失。這一點也是在本課程中期盼藉由小組討論讓學生認知 後,在未來面對相對弱勢的文化時,能有產生包容與尊重。 因此,從一般生的立場討論,在面對與自己不同的文化應該以理解、尊重的態度面 對,也可以帶領他們思考因為人口移動而對弱勢文化造成的文化衝擊,並且破除對其之 刻板印象,進而讓他們知道如何面對弱勢文化,甚至能夠幫助弱勢文化,最後學會互相 了解尊重與互相包容,這是本課程的教學目標。 在學習單的最後,有一道題目是開放式的問題:「在現今國際化的社會,請討論在 不同文化間接觸時,應該用什麼態度面對?試舉實例說明。」若將這個提問作為本次課 程的形成性評量,以下是小組討論與個人的發表: 「以尊重、包容、友善之心態面對不同的文化。例如:日本人吃拉麵所發出吸吮的 聲音是代表好吃,並不代表不尊重他人的行為。」(P06G3) 「包容、學習去適應他人文化。例如:泰國潑水節。」(P06G1) 「要有尊重、包容的態度。例如:面對不同文化時,不應嘲笑、排擠,應協助與我 們的文化互相認識。」(P10G4) 從這些結論可以推知:其一,大部分的學生能夠認知到面對不同文化需包容、尊 重並以友善態度面對;其二,可以發現在文字中仍留有些許刻板印象,像是日本人的 例子。雖然印象中日本人吃拉麵時的確會發出聲音來表示好吃或強調空氣感,但近年 來亦因國際化之故,也逐漸優雅安靜的用餐,甚至有一說是已達成普遍共識,出國時 克制這個習慣。從這件事可以發現,國際教育推動勢在必行的原因之一,除了破除刻 板印象,並與真實世界接軌外,還因為不只臺灣正在接受國際化的洗禮,這是身處地 球村的世界趨勢。

四、統整課程─結合影片欣賞:因經濟因素造成的人口移動

除了原住民族文化,在國際化的影響之下,臺灣的新移民比例增加,新臺灣之子人 數也日益增多,也經常看見來臺工作的移工。因此在教學課程之後,希望藉影片欣賞的 方式,討論臺灣的移工與移民,以及在面對他們時所需持有的正確態度。

(6)

現在的臺灣社會,或者說臺灣家庭中,也許因為人口老化、臺灣女權意識抬頭、雙 薪家庭數增加、臺灣勞動者薪資較高,在路上總可以經常遇見遠渡重洋,來到臺灣工作 的新移民或移工。以學校為例,班上為新臺灣之子比例逐年增加;然而,大部分的學生 不想也不敢告訴同學;媽媽是「新住民」。據觀察發現,新臺灣之子在班上的處境與原 住民族孩子差不多,也是經常成為開玩笑甚至取笑的對象。追根究柢,在學生學習的過 程中,似乎尊重與包容的課程仍是較缺乏的。 因此,接下的課程規劃是讓學生以正確的態度,藉由小品電影《臺北星期天》(2010 年上映的電影。),從「外勞」的視野,重新認識臺灣的移工與移民;以及電視劇《菜 鳥新移民》3,這部改變視角,從臺灣人移民至佛羅里達州,因文化差異產生衝突以及 試圖融入當地環境的劇情,讓學生可以在觀看影片的同時思考,當有朝一日必須因為「移 動」而適應「文化差異」而產生的「衝突」。甚至當我們成為「弱勢文化」時,應該做 到的自我調適與自我認同,對於這樣的課程內容,學生有以下的收穫: 「現在社會是由人組成,其中是由好幾個的文化組成,經過長時間,有些文化成為 主流,有些卻日漸式微。以臺灣來說,原住民族和漢人文化為實例。自從漢人移居 至這塊土地,隨著時間,山上的原住民族漸漸被『漢化』,現在很難發現『道地』 的原住民族。如果現在我們不去尊重其他族群文化,對自己的文化產生認同,說不 定哪天,輪到我們被淹沒。」(P10P5) 「隨著科技愈來愈發達,交通也日益方便,各國的文化隨著交通漫延開來,當然多 少都會造成文化衝擊,這時比較保守的文化就可能被吞噬掉而不見。」(P10P37)

五、統整課程─從認識東南亞國家到歐美國家的文化

除了從認識因移動而影響至今的臺灣的歷史,到自我定位與認同,到面對外來文化 的衝擊,到因經濟因素而產生的移動現況,從上述這些角度出發討論後,希望未來在本 課程的設計上,能以臺灣、臺灣附近的國家、再延伸至更遠方的歐美非洲等地區,真正 做到「從全球意識、跨文化認知、全球智能及全球行動力等國際教育內涵,設計課程及 教學活動,為培育全方位的國際知能奠定基礎。(教育部,2011:20)」並在生活中開拓 學生國際化的觸角,開展國際視野,與世界接軌,成為世界公民。

3 改編自黃頤銘著作《初來乍到:回憶錄》的美國情境喜劇,自 2015 年 2 月 4 日於美國開播。

(7)

參、結語

本次課程從過去的移動歷史、現在的自我認同、面對文化差異的衝突、國際交流尊 重與包容與自己不同之價值觀和風俗習慣,進而認知到洪教授所說的:「這世界文化是 多元的,且文化間的衝突將會加大而不是縮小。」而在課程中亦討論因人口移動(戰爭、 科技或其他)而與不同文化有所接觸時,應面對的態度。 在本次課程結束後,學生在札記上表示對於文化接觸、文化差異以文化衝突的看 法: 「各地的人類族群都發展出自己獨有的文化,因為氣候、人文、土地等因素,在資 源發達的時代,讓自己的文化在別的國家興盛,例如:街上可見速食、泰式、日式、 越式、韓式料理,這些文化可能衝擊或替代我們自己的文化,如果大家再全面擁戴 外來文化,以後世上就會剩下一個文化,由通訊網路為底,所有各地文化的綜合體。 以後臺灣可能聖誕節為國定假日。」(P10P25) 這是個很有趣的感想,但不可否認的是,敘述的內容乍看之下很荒誕,但不無可能 真的發生在未來。而也有其他學生有不同看法: 「這個世界上有許多不同的文化,我們應該邁入『地球村』變得國際化,抱持著正 向的想法面對外來事物,吸收新的知識,學習而不是盲目追求或者一味的排斥。因 為有著各種各樣的文化,發生衝突是難免的,但若每個人都以正確的態度:尊重、 包容、理性、客觀面對文化衝突,也可能會帶來正向的影響,甚至融合出新的文化, 使社會更加多元!」(P10P13) 正因為我們現在身處地球村,世界資訊取得輕易,上述所提及的正面思考態度,正 是在這樣的多元的文化衝擊下,我們應有的正確態度。而下一位學生以不同的視角,看 見文化衝突發生的主要原因: 「當兩個文化融合,不可避免的,一定會有段磨合期,但是為什麼有些磨合期是血 腥的,有些卻可以平靜結束?我想,心態占了很大的原因,如果你以異樣的,排斥 的眼光、心態來看待那些所謂外來文化,就可能挑起不必要的紛爭,但如果以開放, 接受,學習的心態呢?我想,不但能夠避免紛爭;還能從中學到新的事物,互相交 流,更加促進成長。」(P10P7)

(8)

這樣的心態,正是筆者希望藉由本次課程,讓學生體認到的重要概念,然後認識這 個世界與臺灣的關聯性、共同性與特殊性,進而能夠因理解與我們不同的最後能接受文 化差異,然後增進全球智能最終落實全球行動力!

參考文獻

教育部(

2012

)。中小學國際教育 Q&A。臺北:教育部。取自

http://ietw.cityweb.com.

tw/GoWeb/include/pdf/QA.pdf

。 教育部(

2011

)。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臺北:教育部。取自

http://docs.google.com/

viewers?url=ietw.cityweb.com.tw/GoWeb/include/pdf/whitepaterfull.pdf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十二年國教藝術領域強課程統整,「決戰伸展台國際秀」以表演藝術為主,融入視覺藝術及

數學是科學研究的基本工具,科技發展是臺灣保持國際競爭力的命脈。因此 當今年 2 月,教育部公佈《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

• 原始面具是在巫師舉行祭祀儀式中使用的一 種重要工具,由於先人認為人的靈魂,常常 以骨骸或頭顱為

丁兆齡 教師 國文科 國文科教學 孫素貞 教師 國文科 國文科教學 吳德漢 教師 國文科 國文科教學 李勻秋 教師 國文科 國文科教學 黃傑欽 教師 國文科 國文科教學 簡秀雯

丁兆齡 教師 國文科 國文科教學 孫素貞 教師 國文科 國文科教學 吳德漢 教師 國文科 國文科教學 李勻秋 教師 國文科 國文科教學 黃傑欽 教師 國文科 國文科教學 簡秀雯

110 年度臺中市推動硬筆書法與美感教育師生硬筆書法比賽

教育部國教署 2022 年補助全臺 86 所高級中等學校辦理戶外教學,鼓勵學校推 動戶外教育,提供真實情境的體驗,奠定素養導向的教學本質。國教署於

現時,STEM 教育已融入了在小學課程當中;不少學校在規劃及組織 STEM 相關學習活 動時,更融入藝術教育/人文精神的學習元素,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