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6-1日治時期的政治社會運動.pdf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6-1日治時期的政治社會運動.pdf"

Copied!
6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6章

(2)

1924年 蔡培火 《臺灣自治歌》 蓬萊美島真可愛,祖先基業在, 田園阮開樹阮栽,勞苦代過代, 著理解,著理解,阮是開拓者,不是憨奴才, 臺灣全島快自治,公事阮掌才應該。 玉山崇高蓋扶桑,我們意氣揚, 通身熱烈愛鄉血,豈怕強權旺, 誰阻擋,誰阻擋,齊起倡自治,同聲直標榜, 百般義務咱都盡,自治權利應當享。

(3)

1924年 蔡培火 《臺灣自治歌》

《臺灣自治歌》的歌詞,是蔡培火於1924年 因「臺灣議會期成同盟會」遭到臺灣總督府 抓捕判刑入獄時所編作,以臺語寫成,他的 自我表述與政治訴求在字裡行間顯露無遺。

(4)

臺灣議會請願動運宣傳單圖片,藉由 事件了解時間點在1923年的東京,內 文訴求建立臺灣自己的議會組織,反 對日本官派總督在臺灣的獨裁。

(5)

臺灣議會請願委員餞別會 照片的時間點已為1926年, 在隔年主持此項政治運動 的臺灣文化協會走上分裂 的局面。

(6)

第1節

(7)

圖6-7

日治時期政

治社會運動

主要組織

(8)

頁178

一、殖民統治下的臺灣社會

(一)對地方士紳、富豪的籠絡

辜顯榮 總督府積極延攬地方士紳和富豪擔任公職 林熊徵 爭取他們的支持與合作 獲頒紳章,取得鴉片、鹽等特許銷售權 擔任公職,經營製糖業及華南銀行等

(9)

頁178

(二)新知識菁英成為社會領袖

他們藉其家世背景或專業身分,建立社會地位和聲望。 透過近代教育及以日本為主的留學 本土菁英逐漸形成 進而為臺灣人發聲 醫師、律師、教師

(10)

頁179

(三)制度上的差別待遇

日治初期,許多日本憲法及法律不適用於臺灣 加上語言、文化不同,雙方一直存在著歧異與隔閡。 國家偏厚在臺的日本資本 在經濟、教育、社會上皆有差別待遇 公家機關臺人少且多為基層、同工不同酬、升遷受限 教育機會也不平等 「六三法體制」

(11)

頁179

二、政治權益的爭取

(一)背景

遭總督府強制解散 1914年在板垣退助提倡下, 林獻堂等人成立臺灣同化會 主張拉近兩地人民文化的差異 享有同樣的待遇

(12)

頁180 以推動撤廢「六三法」為訴求 一次大戰後,國際間流行民主與民族自決風潮。 朝鮮於1919年3月1日爆發三一運動 日本國內正值大正民主時期 臺灣在東京的留學生於1920年成立新民會 希望臺灣適用和日本相同的法律、制度 。

(13)

1919年3月1日,韓國獨立人士在京城府塔洞公園宣讀《獨立 宣言書》,引發京城和其它多地民眾的大規模反日遊行示威。 三一運動遭到當時占領朝鮮半島的日本人的殘酷鎮壓。

三一運動

1919年1月22日凌晨,致力於韓 國獨立運動的高宗突然暴斃,朝 鮮人民認為高宗是被日本人毒殺, 於是群情激憤。 日本在政治、經濟、文化方面都對朝鮮作出讓步,被迫改 為文治主義為主的懷柔政策。 三一運動紀念碑

(14)
(15)
(16)

頁180

(二)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

總督府以「內地延長主義」為由,反對設置殖民地議會 適用日本法律、制度 林呈祿提出設置臺灣議會的訴求 由臺灣住民選舉出擁有立法及財政決定權的議會 無法確保臺灣文化的特殊性且議員名額有限

(17)

頁181 總督府以違反治安警察法為由逮捕參與者 1923年蔣渭水、蔡培火等人在臺欲成立社團,被禁止後轉 往東京活動。 1921年起,林獻堂等人多次號召連署設置議會,並前往東 京向國會請願。 史稱「治警事件」

(18)

頁181 請願運動雖有部分日本國會議員當介紹人 自1921年起至1934年,總共進行了十五次請願,超 過一萬兩千人簽署請願書。 但設置議會可能導致殖民地疏離,甚至獨立於日本 始終未能成功

(19)

1923年治警事件,蔣渭 水、蔡培火等人最後被 判三到四個月的徒刑, 此事引發民眾同情與支 持,請願運動的連署人 數大幅攀升。

圖6-4 設置議會請願運動

(20)

1923年1月30日,在臺的蔣渭水、蔡培火等人向臺北州北警 察署提出成立「臺灣議會期成同盟會」結社申請,但2月2日 結社時旋即遭到禁止,因此活動移到東京,2月21日臺灣議 會期成同盟會在東京重新成立。

治警事件

發生於1923年12月16日,第二次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之 後,蔣渭水等人深感結社的重要,遂於請願運動進行到第 三次時,組織臺灣議會期成同盟會。

(21)

於是總督府當局檢舉臺灣議會期成同盟會會員,12月16日 在總督府警務局的主導下,以違反《治安警察法》第8條第 2項為由,全臺同時展開大檢舉,結果逮捕41人、傳訊58人, 共有99人遭受迫害,其中有18人遭受起訴。 然而在臺灣與日本國內已同時施行《治安警察法》,以作 為管制政治集會結社的手段。

(22)

1925年臺灣議會請 願團第六次請願運 動抵達東京車站的 情景,旅日臺人在 東京車站舉「自 由」、「平等」、 「正義」等大小旗 幟歡迎。

(23)
(24)

頁182

臺民發聲筒

(25)

頁182 臺灣青年內容常對總督府施政多有批評,並放置「臺灣議 會設置請願運動」的文章及介紹世界各殖民地追求地方自 治的情形。1922年更名為《臺灣》,積極介紹民族自決等 思想。

臺灣民報的前身

1920年,一眾旅日留學生們決定成立新民會,並請林獻堂 出任會長。同時大家也決定在東京發行《臺灣青年》 , 由蔡培火、林呈祿等參與實際編輯,為漢文、日文各半。

(26)

頁182

臺灣民報誕生

由於取得不易,臺灣文化協會成立讀報社,不僅識字民 眾能閱讀各式報紙,不識字者也能透過聆聽說明,吸收 新知識。 1923年,林呈祿等人在東京創刊以白話漢文為主的《臺 灣民報》,銷回臺灣,雜誌中也同時介紹新知識、新思 想、中國政情、世界局勢等。

(27)

頁183

「被空白」的欄位

總督府因此對其有許多限制,例如刊載的內容有時會被 以鉛字反蓋或挖空的方式毀損,甚至整批刊物遭到扣押, 使得新聞變舊聞;警察、保甲還會向民眾施壓,阻止其 訂閱。 《臺灣民報》以「臺灣人唯一之言論機關」 自許。除了傳 遞新知的文化啟蒙外,也抨擊總督府的不合理作為,鼓吹 農民、工人等爭取權益,報導治警事件、二林事件等。

(28)

頁183

發聲為己為人

1927年,《臺灣民報》終於獲准在臺灣印刷發行,加入更 多的撰文者。兩年後改名《臺灣新民報》 。 1937年,總督府下令廢漢文欄,並隨戰事升高,言論管制 漸多,《臺灣新民報》終究失去發聲的舞臺。 即使有總督府的嚴密控管,《臺灣民報》的規模依然日益擴 大,1925年8月累積發行量突破一萬份,緊追歷時已久的官方 報紙《臺灣日日新報》、《臺南新報》之後。

(29)

頁184

三、臺灣文化協會

(一)新思潮與近代文化的引進

引進新思潮與近代文化,也批評總督府體制與不良施政。 1921年臺灣文化協會在林獻堂、蔣渭水領導下於臺北成立。 呼應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 以演講、讀報、放電影等文 化活動管道介紹給大眾

(30)

頁184

(二)分裂

1927年文化協會分裂,左派掌權,林獻堂、蔣渭水、蔡培 火等人相繼離開。 蔣渭水等支持民族運動 蔡培火 等主張合法政治抗爭 連溫卿 等人則主張社會主義 受辛亥革命影響 「新文協」

(31)

1921年臺灣文化協 會第一次理事會在 霧峰萊園召開。

(32)

1925年臺灣文化協 會演講團於新竹臺 灣民報批發處合影。

(33)

《臺灣民報》創刊號

封面

(34)

昭和二年(1927年) 《臺灣民報》被空 白的欄位,文章題 名中的「北署」指 的是「臺北警察署 北署」。撰寫此文 的蔣渭水將自己被 居留在北署的情形 寫成散文刊載,總 督府因而下令不得 刊載。

(35)

昭和六年(1931年)

的《臺灣新民報》

(36)

蔣渭水為大稻埕執業 醫師,積極參與社會 文化運動,啟迪民智,

(37)

蔣渭水(1891年8月6日~1931年8月5日)

1910年蔣渭水考進臺灣總督府醫學校,學生時期,蔣渭 水便開始從事一些充滿民族意識的反抗異族統治行為。 1921年起蔣渭水參與臺灣議會設 置請願運動,並時常從日本進口 《臺灣青年》雜誌給青年學子, 以啟蒙自主意識。

(38)

成立政黨之後,蔣於1928年籌組臺灣工友總聯盟,並任顧問, 且與臺灣農民組合聯合進行階級鬥爭,但是蔣渭水行為受黨 內右派批判。 1923年蔣因治警事件遭判刑4個月,1927年臺灣文化協會因路 線之爭而分裂,之後他成立臺灣民眾黨。致力於爭取地方自 治、提倡言論自由,是臺灣第一個現代化政黨。 1921年結識林獻堂,並與其他同志者成立臺灣文化協會,作 為提倡民權之啟蒙運動組織,並發表文章《臨床講義》,從 醫師角度針砭臺灣各種「疾病」。

(39)

蔡培火(1889年5月22日~1983年1月4日)

之後前往日本留學,並考上東京高等師範學校理科二部。1920 年畢業後,擔任《臺灣民報》編輯兼發行人,1923年加入臺灣 文化協會,協助推動「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之後因治警 事件,與蔣渭水一同被判刑四個月。 1906年進入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師範部就讀。1910年畢業後擔 任教職。1914年加入臺灣同化會;1915年同化會遭解散,蔡培 火也被迫離開教職。 1/2頁

(40)

蔡培火於1945年日本投降後立即加入中國國民黨,一年後 回到臺灣,1948年當選行憲後第一屆立法委員。 在獄中服刑時,他寫作了《臺灣自治歌》。 1927年文化協會分裂,蔡培火脫離文 化協會並與蔣渭水共組臺灣民眾黨, 但之後因蔣渭水大力支持工農運動, 於是於1930年聯合楊肇嘉等人另組臺 灣地方自治聯盟。 2/2頁

(41)

1927年1月3日,臺灣文化協會因修改會則而引起分裂,連溫 卿提案導致右派脫離文協,只好另組臺灣民眾黨。1928年在 新文協內部的臺共黨團策畫下,1929年11月開除連溫卿,他 從此退出政治活動。

連溫卿(1894年5月~1957年11月)

1923年7月,他與蔣渭水等人籌組社會問題研 究會,而後又組織了相當於臺灣文化協會內部 學習組織的「馬克斯研究會」。

(42)

頁185

四、臺灣農民組合

1925年各地農民組合陸續成立 文化協會舉辦的系列活動也影響左派團體的發展 次年成立全島性的臺灣農民組合 積極從事農民運動

(43)
(44)
(45)

日治時期甘蔗過磅,時 有磅秤不準、會社偷斤 減兩的情形,所以民間 流傳「第一憨,種甘蔗 乎會社磅」。

(46)

頁185

五、臺灣共產黨

臺灣共產黨主張打倒總督府專制、建立臺灣共和國

1928年臺灣共產黨成立,謝雪紅為主要領導人之一。

(47)

頁186

六、臺灣民眾黨

1927年蔣渭水、蔡培火、林獻堂等人成立臺灣民眾黨 繼續舉辦 演講活動 提出政治改 革訴求 蔣渭水積極結合勞工、農民運動 組成臺灣工友總聯盟 推動議會設 置請願運動 1930年林獻堂、蔡培火等人加入臺灣地方自治聯盟 擔心走向激進 臺灣民眾黨分裂

(48)

頁186 皆遭取締而結束 其中部分參與運動的人士因為受社會主義思想影響 1929年全球爆發經濟大恐慌,日本國內右派因而抬頭。 臺灣總督府於1931年大舉整肅左派運動 臺灣文化協會 臺灣農民組合 臺灣民眾黨 臺灣共產黨 這些過程中引進的思想,成為臺灣社會後來發展的歷史資產。 甚至在戰後白色恐怖期間遭到整肅

(49)

總督府改以開放有限度的地方自治選舉 選舉權限制嚴格,必須年滿25歲、 年納稅額五圓以上的男子才能投票。 頁187

七、臺灣地方自治聯盟及後續發展

1934年臺灣地方自治聯盟也被迫放棄議會請願活動 1935年舉辦「第一屆市會及街庄協議會員選舉」 臺灣首次

(50)

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後,臺灣地方自治聯盟因而自動解散。 投票率高達96%,但真正參與投票的僅有二萬八

千人,占全臺五百多萬名臺灣人中的極少部分。

日治時期體制內的政治抗爭也告落幕

(51)

圖6-8 1939年第

二屆市會及街庄協

議會員選舉

(52)
(53)

臺灣文化協會-美臺團

1925年時任臺灣文化協會專務理事的蔡培火,從東京購買 教育影片十數卷及美國製放映機一部,成立了「美臺團」。 他們訓練人員操作機 器、說明影片,全臺 巡迴放映電影。 臺灣文化協會活動部

(54)

而一張電影票大約是五 分或十錢,在當時來說 並不算昂貴。 因為臺灣文化協會並不是以營 利為目的經營,因此大部分人 都負擔的起的票價,也正是如 此才能達到啟迪民智、文化傳 播的目的。 當時巡迴播映的片單 有: 《北極動物之生態》 《試探愛情》 《犬馬救主》 《無人島探》 《紅的十字架》 《武勇》 《母與其子》等等

(55)

當時的電影還在默片階段,因此電影播放時, 在一旁的辯士會解說電影內容。 戲院裡都有警察在場監看,但警察常憑主觀認定,對辯士 的解說加以干涉。 例如:有一次辯士說到影片中一名留著八字鬍的 警察是個惡漢,立刻被臨監警察制止,原來那名 臨監的警察正留著八字鬍;同一影片在別處放映 時卻順利通過,因為別處警察未留鬍子。

(56)

兼具娛樂和教育的美臺團,在各地受到熱烈歡迎, 例如1927年,便放映了九十四場,共三萬五千餘人次觀賞。 臺南大舞臺戲場 雖然日後因總督府大 舉整肅社會運動,美 臺團的活動日趨沉寂 甚至禁播。但無論是 從當代亦或者現代的 角度看,美臺團都是 珍貴的文化資產。

(57)

106指考試題 13.日本統治時期某一抗爭活動,日本當局認為此抗爭不僅是政 治運動,實含有民族運動的成分。但當時的左派人士卻批評此 抗爭是脫離群眾,只是士紳階級的政治運動。歷史學者指出此 抗爭的意涵具有自治理想,且深層底蘊隱含有民族運動的終極 目標。此抗爭活動應是: (A)西來庵事件 (B)二林蔗農事件 (C)霧社事件 (D)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

(58)

解析

由題幹關鍵字「士紳階級的政治運動」、「自治理想」、「 民族運動」可推測,此抗爭活動指的是(D)臺灣議會設置請 願活動。日治時期,臺人為爭取能受到日本憲法的保障,曾 要求撤廢「六三法」,但林呈祿認為此舉將無法確保臺灣文 化的特殊性,而且有限的議員名額不一定能保障臺灣人的利 益,因而主張設置臺灣議會。 1/2頁

(59)

參與臺灣議會設置請願活動者多為知識分子,因此被左派人 士批評是「脫離群眾」,且設置議會的目的是期望臺人能決 定、治理自己的事務,以制衡總督府,因而有學者認為議會 設置運動其實隱含有民族運動的目標。(A)為武裝抗日運動; (B)為農民抗爭活動;(C)為原住民武裝抗日運動,皆與題幹 不符,故不選。 2/2頁

(60)

生活不可能像你想像得那麼

好,但也不會像你想像得那

麼糟。我覺得人的脆弱和堅

強都超乎自己的想像。有時,

我可能脆弱得一句話就淚流

滿面;有時,也發現自己咬

著牙走了很長的路。

~莫泊桑,《羊脂球》

話就淚流滿面;有時,也發現自己咬著牙走了很長 的路。

數據

圖 6-1 日治時期新知識菁英在東京聚會時的合影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中華民國不動產仲介經紀商業同業公會全國聯合會、社團法人台灣房屋

「臺灣 OCLC 管理成員館聯盟」迄2021年已成立15年,現由本館擔任召集館。為使成員館瞭解 OCLC 與

系之一月眉山派的創立者,也是台灣佛教中學林(今臺 北市泰北中學)的創立者。明治 40 年(1907),善慧入

一、 (法人聯盟申請人各組成員名稱),係依中華民國法律籌組設立且現仍合法存 續之法人,設址於 , 為 申 請 參 與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桃竹苗分署-幼 獅職業訓練場(前行政院勞工委員會 職業訓練局青年職業訓練中心)、臺 北市立南港高級工業職業學校 39 資訊與網路技術 1 林家諄

中華人民共和國於 1949 年建立。建國初期,政府提出建設社會主義的目標,推 行不同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的規劃與建設;但在 1966 年至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第一章 總綱 第一條.

1-3 有關臺灣原住民的介紹,重點放在荷 據時期前夕的社會與文化特徵;至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