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自然科學領域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自然科學領域"

Copied!
14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

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

自然科學領域

(2)
(3)

目 次

壹、基本理念 ... 1

貳、教育目標及課程目標 ... 1

參、時間分配 ... 2

肆、核心素養 ... 3

伍、學習重點 ... 10

一、學習表現 ... 11

二、學習內容 ... 16

(一)物理 ... 16

(二)化學 ... 19

(三)生物 ... 22

陸、實施要點 ... 24

一、課程發展 ... 24

二、教材編選 ... 25

三、教學實施 ... 25

四、教學資源 ... 26

五、學習評量 ... 26

柒、附錄 ... 28

附錄一:自然科學領域學習重點與核心素養呼應表參考示例 ... 28

附錄二:議題適切融入領域課程綱要 ... 59

附錄三:指引 ... 108

(4)
(5)

壹、基本理念

科學知識源自於人類在了解宇宙自然時,觀察及研究各種現象與變化而獲得之相關事 實和理論的訊息;同時對其運用科學方法以解決問題、適應環境與改善生活,在演進過程 中持續累積,而成為文化重要內涵。因此,本綱要依據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發展之理 念,培養學生成為自發主動的學習者,具備與自然互動的各種能力,以及謀求人類的互惠 與共好。 技職教育自然科學的教學方法,應當從激發學習者對科學的好奇心與主動學習的意願 為起點,引導其從既有經驗出發,進行主動探索、實驗操作與多元學習,以掌握科學核心 知識與實驗技能,並具備科學論證溝通能力。學習的內容應考量當今科學知識與其他學科 領域相互融合的事實,適度融入原住民族教育、能源教育、安全教育、防災教育、戶外教 育、性別平等教育、人權教育、環境教育、海洋教育等議題,讓學生經由多元探究、實驗 體會之途徑獲得深度的學習,以培養自然科學素養奠定技職教育之基礎。 自然科學教育應培養學生在生活應用中,對自然科學的學習興趣,並且成為自發主動 的學習者,以達成「自發」理念;培養正確的科學態度與解決日常生活問題的能力,發展 吸收新科技知識的興趣與能力,並能廣泛的運用各種工具達到有效的溝通,以達成「互動」 理念;培養關心與愛護地球的情操,了解全球環境變遷的事實,學習欣賞並珍惜大自然之 美,致力於永續發展,以達成「共好」理念;更藉由相關議題的融入,學生不僅可獲得各 個議題的相關知識、情意和技能,並在理解議題發生的背景、性質、現象、內容、成因及 影響的過程中,養成批判思考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面對議題的責任感與行動力,追求 尊重多元、同理關懷、公平正義及永續發展等核心價值。

貳、教育目標及課程目標

一、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教育目標 (一)涵養核心素養,形塑現代公民。 (二)強化基礎知識,導向終身學習。 (三)培養專業技能,符應產業需求。 (四)陶冶道德品格,提升個人價值。 二、自然科學領域課程目標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技術型高級中學自然科學領域在前述基本理念引導下,訂定課 程目標如下: (一)激發對自然科學的好奇心與想像力及自我主動學習的潛能,培養自然科學基本素 養,使學生具備基本自然科學知能與探索能力,並能應用於日常生活中有效溝通、 參與公民社會做決定與解決問題,且能理解並判斷媒體報導中與科學相關之內

(6)

(二)學習基礎自然科學知識,培養科學興趣,認識科學方法,增進個人學習、系統思 考、解決問題、規劃執行及創新應變之能力,培育適應科技時代生活及社會變遷 的現代國民。 (三)養成關懷社會之價值觀,懂得欣賞自然環境之美,珍惜有限資源,愛護大自然並 致力於環境保護及節能減碳,使自然生態永續經營及生生不息。 (四)提升基礎科學實驗操作與運用技能,並應用於未來生活或工作職場上,為生涯規 劃中下一段發展做準備及銜接。

參、時間分配

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第五學習階段) 科目 版本 學分 時間分配 建議適用群別 物理 A 1-2 可依各校所需,彈性 授課於十~十二年級 商業與管理群、外語群、設計群、 農業群、食品群、家政群、餐旅群、 水產群、海事群、藝術群 B 4(+2) 十年級 機械群、動力機械群、電機與電子 群、化工群、土木與建築群 化學 A 1 可依各校所需,彈性 授課於十~十二年級 商業與管理群、外語群、設計群、 家政群、餐旅群、藝術群 B 2-4 可依各校所需,彈性 授課於十~十二年級 機械群、動力機械群、電機與電子 群、化工群、土木與建築群、農業 群、食品群、水產群、海事群 生物 A 1-2 可依各校所需,彈性 授課於十~十二年級 機械群、動力機械群、電機與電子 群、化工群、土木與建築群、商業 與管理群、外語群、設計群、食品 群、家政群、餐旅群、水產群、海 事群、藝術群 B 4 十年級 農業群 說明: 1.B 版本為各適用群專業科目之基礎課程,建議適用群別不予調整;惟化工群若因 學校課程規劃已增列相關化學部定專業科目之修習,其化學 A、B 版的選用則可 調整。 2.凡開設 4 學分之科目,建議分上、下學期授課。 3.物理 B 版為 4 學分課程,但為配合各工業群的基礎理論需求,學校得於校訂課 程規劃增加 2 學分課程,以呼應學生專業課程學習之需求。 4.各校可依群科屬性、議題融入、學生生涯發展、學校發展特色、師資調配等因素 彈性開設,本領域合計為 4-6 學分。學生至少修習二科目以上。

(7)

肆、核心素養

下表係依循《總綱》各教育階段核心素養之具體內涵,結合自然科學領域之基本理念 與課程目標後,在自然科學領域內的具體展現。「自然科學領域學習重點與核心素養呼應 表參考示例」詳參附錄一。 總綱 核心 素養 面向 總綱 核心素養 項目 總綱核心素養 項目說明 自然科學領域核心素養具體內涵(A 版) 國民小學教育 (E) 國民中學教育 (J) 技術型高級中等 學校教育(V.1-U) A 自主 行動 A1 身心素質 與 自我精進 具備身心健全 發展的素質, 擁有合宜的人 性 觀 與 自 我 觀,同時透過 選擇、分析與 運用新知,有 效規劃生涯發 展,探尋生命 意義,並不斷 自我精進,追 求至善。 自-E-A1 能運用五官,敏 銳的觀察周遭環 境,保持好奇心、 想像力持續探索 自然。 自-J-A1 能 應 用 科 學 知 識、方法與態度 於 日 常 生 活 當 中。 自V.1-U-A1 能 培 養 探 索 科 學 的興趣與熱忱,對 科 學 產 生 正 向 的 態度,養成主動學 習 科 學 新 知 的 習 慣,具備正確的科 學態度,以啟發生 涯 規 劃 與 自 我 追 求。 A2 系統思考 與 解決問題 具 備 問 題 理 解、思辨分析、 推理批判的系 統思考與後設 思考素養,並 能 行 動 與 反 思,以有效處 理 及 解 決 生 活、生命問題。 自-E-A2 能運用好奇心及 想像能力,從觀 察、閱讀、思考 所得的資訊或數 據中,提出適合 科學探究的問題 或解釋資料,並 能依據已知的科 學知識、科學概 念及探索科學的 方法去想像可能 發生的事情,以 及理解科學事實 會 有 不 同 的 論 點、證據或解釋 方式。 自-J-A2 能將所習得的科 學知識,連結到 自己觀察到的自 然現象及實驗數 據,學習自我或 團體探索證據、 回應多元觀點, 並能對問題、方 法、資訊或數據 的可信性抱持合 理的懷疑態度或 進行檢核,提出 問題可能的解決 方案。 自V.1-U-A2 能 培 養 蒐 集 相 關 資 訊 與 條 件 的 能 力,並具備以科學 方 法 進 行 推 理 與 邏 輯 思 考 以 解 決 問題之能力。 A3 規劃執行 與 創新應變 具備規劃及執 行 計 畫 的 能 力,並試探與 發展多元專業 知能、充實生 活經驗,發揮 創新精神,以 自-E-A3 具備透過實地操 作探究活動探索 科 學 問 題 的 能 力,並能初步根 據問題特性、資 源 的 有 無 等 因 自-J-A3 具備從日常生活 經 驗 中 找 出 問 題,並能根據問 題特性、資源等 因素,善用生活 週遭的物品、器 自V.1-U-A3 能 以 科 學 方 法 進 行 理 性 的 規 劃 並 以 科 學 態 度 確 實 的執行計畫,積極 應 對 生 活 或 工 作 上 的 變 化 及 社 會

(8)

核心 素養 面向 核心素養 項目 總綱核心素養 項目說明 國民小學教育 (E) 國民中學教育 (J) 技術型高級中等 學校教育(V.1-U) 因 應 社 會 變 遷、增進個人 的 彈 性 適 應 力。 素,規劃簡單步 驟,操作適合學 習階段的器材儀 器、科技設備與 資源,進行自然 科學實驗。 材儀器、科技設 備與資源,規劃 自然科學探究活 動。 變遷。 B 溝通 互動 B1 符號運用 與 溝通表達 具備理解及使 用語言、文字、 數理、肢體及 藝術等各種符 號進行表達、 溝通及互動, 並能了解與同 理他人,應用 在日常生活及 工作上。 自-E-B1 能分析比較、製 作圖表、運用簡 單數學等方法, 整理已有的自然 科 學 資 訊 或 數 據,並利用較簡 單形式的口語、 文字、影像、繪 圖或實物、科學 名詞、數學公式、 模型等,表達探 究之過程、發現 或成果。 自-J-B1 能分析歸納、製 作圖表、使用資 訊與數學運算等 方法,整理自然 科 學 資 訊 或 數 據,並利用口語、 影像、文字與圖 案、繪圖或實物、 科學名詞、數學 公式、模型等, 表 達 探 究 之 過 程、發現與成果、 價值和限制等。 自V.1-U-B1 能 運 用 語 言 文 字 與科學符號,進行 邏輯思考、理念表 達、歧異溝通及理 解他人,展現自尊 尊人的品德,並應 用 於 日 常 生 活 或 工作上。 B2 科技資訊 與 媒體素養 具 備 善 用 科 技、資訊與各 類 媒 體 之 能 力,培養相關 倫理及媒體識 讀的素養,俾 能分析、思辨、 批 判 人 與 科 技、資訊及媒 體之關係。 自-E-B2 能了解科技及媒 體的運用方式, 並從學習活動、 日常經驗及科技 運用、自然環境、 書刊及網路媒體 等,察覺問題或 獲得有助於探究 的資訊。 自-J-B2 能操作適合學習 階段的科技設備 與資源,並從學 習活動、日常經 驗及科技運用、 自然環境、書刊 及網路媒體中, 培養相關倫理與 分辨資訊之可信 程度及進行各種 有計畫的觀察, 以獲得有助於探 究和問題解決的 資訊。 自 V.1-U-B2 能 關 心 自 然 科 學 發展的資訊,在保 有 個 資 安 全 與 不 損 及 公 眾 或 他 人 利益下,善用各種 科 技 產 品 與 傳 播 資訊媒體,了解自 然 科 學 最 新 進 展 與關鍵議題。藉由 多 元 資 訊 分 析 及 思辨,以具備對媒 體 報 導 的 科 學 相 關 議 題 給 予 回 應 或批判之能力。 B3 藝術涵養 與 美感素養 具 備 藝 術 感 知、創作與鑑 賞能力,體會 藝 術 文 化 之 美,透過生活 美學的省思, 豐 富 美 感 體 自-E-B3 透過五官知覺觀 察周遭環境的動 植 物 與 自 然 現 象,知道如何欣 賞美的事物。 自-J-B3 透過欣賞山川大 地、風雲雨露、 河海大洋、日月 星辰,體驗自然 與生命之美。 自V.1-U-B3 能 對 美 善 的 人 事 物,進行賞析、建 構 與 分 享 的 態 度 與能力,讚嘆科學 家 們 建 立 自 然 模 型 的 創 意 與 構 築

(9)

核心 素養 面向 總綱 核心素養 項目 總綱核心素養 項目說明 國民小學教育 (E) 國民中學教育 (J) 技術型高級中等 學校教育(V.1-U) 驗,培養對美 善的人事物, 進行賞析、建 構與分享的態 度與能力。 自然實驗的發想, 進 而 欣 賞 自 然 界 運作的平衡、穩定 與美感。 C 社會 參與 C1 道德實踐 與 公民意識 具備道德實踐 的素養,從個 人小我到社會 公民,循序漸 進,養成社會 責任感及公民 意識,主動關 注公共議題並 積極參與社會 活動,關懷自 然生態與人類 永續發展,而 展現知善、樂 善與行善的品 德。 自-E-C1 培養愛護自然、 珍愛生命、惜取 資源的關懷心與 行動力。 自-J-C1 從日常學習中, 主動關心自然環 境 相 關 公 共 議 題,尊重生命。 自 V.1-U-C1 培養愛護環境、珍 惜 環 境 及 海 洋 資 源、尊重生命的知 能與態度,以及熱 愛 本 土 生 態 環 境 與科技的情操。認 同 科 學 的 發 展 需 顧 及 道 德 的 實 踐 與 人 類 永 續 發 展 的平衡,進而導入 公 共 議 題 的 關 注 及 社 會 活 動 的 參 與,產生對自然環 境與資源的責任。 C2 人際關係 與 團隊合作 具備友善的人 際情懷及與他 人建立良好的 互動關係,並 發展與人溝通 協調、包容異 己、社會參與 及服務等團隊 合作的素養。 自-E-C2 透過探索科學的 合作學習,培養 與 同 儕 溝 通 表 達、團隊合作及 和 諧 相 處 的 能 力。 自-J-C2 透過合作學習, 發 展 與 同 儕 溝 通、共同參與、 共同執行及共同 發掘科學相關知 識與問題解決的 能力。 自 V.1-U-C2 能 從 團 體 探 究 討 論中,培養寬容的 態 度 與 廣 闊 的 視 野,建立與他人良 好的互動模式,能 覺 察 偏 見 並 能 尊 重、包容差異,建 立 友 善 之 人 際 關 係,並能透過合作 學習,發展思辨、 溝 通 與 共 同 參 與 的能力。願意主動 獲 得 與 科 學 相 關 的知識,並樂於進 行分享。 C3 多元文化 與 國際理解 具備自我文化 認同的信念, 並尊重與欣賞 多元文化,積 極關心全球議 題 及 國 際 情 自-E-C3 透過環境相關議 題的學習,能了 解全球自然環境 的現況與特性及 其背後之文化差 自-J-C3 透過環境相關議 題的學習,能了 解全球自然環境 具有差異性與互 動性,並能發展 自V.1-U-C3 能 培 養 自 我 文 化 之認同,並具備尊 重 與 理 解 不 同 族 群 間 的 多 元 文 化 差異之素養,促進

(10)

核心 素養 面向 核心素養 項目 總綱核心素養 項目說明 國民小學教育 (E) 國民中學教育 (J) 技術型高級中等 學校教育(V.1-U) 勢,且能順應 時代脈動與社 會需要,發展 國際理解、多 元文化價值觀 與世界和平的 胸懷。 異。 出自我文化認同 與身為地球公民 的價值觀。 性別之自我了解, 建 立 起 對 自 我 與 他人的尊重。透過 關 心 全 球 環 境 及 海洋議題,了解各 地環境、海洋具有 差異性與互動性, 同 時 體 認 維 護 地 球 環 境 及 海 洋 資 源 是 地 球 公 民 的 責任,進而透過個 人實踐、建立社會 共 識 和 發 展 國 家 政策,促進人類的 永續發展。 總綱 核心 素養 面向 總綱 核心素養 項目 總綱核心素養 項目說明 自然科學領域核心素養具體內涵(B 版) 國民小學教育 (E) 國民中學教育 (J) 技術型高級中等 學校教育(V.2-U) A 自主 行動 A1 身心素質 與 自我精進 具 備 身 心 健 全 發展的素質,擁 有 合 宜 的 人 性 觀與自我觀,同 時透過選擇、分 析與運用新知, 有 效 規 劃 生 涯 發展,探尋生命 意義,並不斷自 我精進,追求至 善。 自-E-A1 能運用五官,敏 銳 的 觀 察 周 遭 環境,保持好奇 心、想像力持續 探索自然。 自-J-A1 能 應 用 科 學 知 識、方法與態度 於 日 常 生 活 當 中。 自V.2-U-A1 能 培 養 探 索 科 學 的興趣與熱忱,對 科 學 產 生 正 向 的 態度,養成主動學 習 科 學 新 知 的 習 慣,積極探究自然 界 的 運 作 模 式 及 相關的科學理論, 具 備 正 確 的 科 學 態度,以啟發生涯 規劃、自我追求與 對科學的嚮往。 A2 系統思考 與 解決問題 具備問題理解、 思辨分析、推理 批 判 的 系 統 思 考 與 後 設 思 考 素養,並能行動 與反思,以有效 處 理 及 解 決 生 活、生命問題。 自-E-A2 能 運 用 好 奇 心 及想像能力,從 觀察、閱讀、思 考 所 得 的 資 訊 或數據中,提出 適 合 科 學 探 究 的 問 題 或 解 釋 資料,並能依據 自-J-A2 能將所習得的科 學知識,連結到 自己觀察到的自 然現象及實驗數 據,學習自我或 團體探索證據、 回應多元觀點, 並能對問題、方 自V.2-U-A2 能 培 養 蒐 集 相 關 資 訊 與 條 件 的 能 力,能運用科學知 識 並 以 科 學 方 法 進行分析、推理與 邏輯思考,進行實 驗,以探究並反思 理論,使之具備利

(11)

核心 素養 面向 總綱 核心素養 項目 總綱核心素養 項目說明 國民小學教育 (E) 國民中學教育 (J) 技術型高級中等 學校教育(V.2-U) 已 知 的 科 學 知 識、科學概念及 探 索 科 學 的 方 法 去 想 像 可 能 發生的事情,以 及 理 解 科 學 事 實 會 有 不 同 的 論點、證據或解 釋方式。 法、資訊或數據 的可信性抱持合 理的懷疑態度或 進行檢核,提出 問題可能的解決 方案。 用 科 學 理 論 及 多 元 思 考 以 解 決 問 題之能力。 A3 規劃執行 與 創新應變 具 備 規 劃 及 執 行計畫的能力, 並 試 探 與 發 展 多元專業知能、 充實生活經驗, 發揮創新精神, 以 因 應 社 會 變 遷、增進個人的 彈性適應力。 自-E-A3 具 備 透 過 實 地 操 作 探 究 活 動 探 索 科 學 問 題 的能力,並能初 步 根 據 問 題 特 性、資源的有無 等因素,規劃簡 單步驟,操作適 合 學 習 階 段 的 器材儀器、科技 設備與資源,進 行 自 然 科 學 實 驗。 自-J-A3 具備從日常生活 經 驗 中 找 出 問 題,並能根據問 題特性、資源等 因素,善用生活 週遭的物品、器 材儀器、科技設 備與資源,規劃 自然科學探究活 動。 自V.2-U-A3 能 培 養 學 習 自 然 界 的 知 識 並 關 注 科 學 未 來 發 展 趨 勢,對未來世界能 有 勇 於 面 對 及 創 新 與 彈 性 適 應 的 態度。能以科學知 識 與 科 學 方 法 進 行 理 性 的 規 劃 並 以 科 學 態 度 確 實 的執行計畫,積極 應 對 生 活 或 工 作 上 的 變 化 及 因 應 社會變遷。 B 溝通 互動 B1 符號運用 與 溝通表達 具 備 理 解 及 使 用語言、文字、 數理、肢體及藝 術 等 各 種 符 號 進行表達、溝通 及互動,並能了 解與同理他人, 應 用 在 日 常 生 活及工作上。 自-E-B1 能分析比較、製 作圖表、運用簡 單數學等方法, 整 理 已 有 的 自 然 科 學 資 訊 或 數據,並利用較 簡 單 形 式 的 口 語、文字、影像、 繪圖或實物、科 學名詞、數學公 式、模型等,表 達探究之過程、 發現或成果。 自-J-B1 能分析歸納、製 作圖表、使用資 訊與數學運算等 方法,整理自然 科 學 資 訊 或 數 據,並利用口語、 影像、文字與圖 案、繪圖或實物、 科學名詞、數學 公式、模型等,表 達探究之過程、 發現與成果、價 值和限制等。 自V.2-U-B1 能 運 用 語 言 文 字 與科學符號,於日 常 生 活 或 工 作 上 推理、邏輯思考、 理念表達,與他人 溝通及分享。 B2 科技資訊 與 媒體素養 具備善用科技、 資 訊 與 各 類 媒 體之能力,培養 相 關 倫 理 及 媒 自-E-B2 能 了 解 科 技 及 媒 體 的 運 用 方 式,並從學習活 自-J-B2 能操作適合學習 階段的科技設備 與資源,並從學 自 V.2-U-B2 能 關 心 自 然 科 學 發展的資訊,在保 有 個 資 安 全 與 不

(12)

核心 素養 面向 核心素養 項目 總綱核心素養 項目說明 國民小學教育 (E) 國民中學教育 (J) 技術型高級中等 學校教育(V.2-U) 體識讀的素養, 俾 能 分 析 、 思 辨、批判人與科 技、資訊及媒體 之關係。 動、日常經驗及 科技運用、自然 環境、書刊及網 路媒體等,察覺 問 題 或 獲 得 有 助 於 探 究 的 資 訊。 習活動、日常經 驗及科技運用、 自然環境、書刊 及網路媒體中, 培養相關倫理與 分辨資訊之可信 程度及進行各種 有計畫的觀察, 以獲得有助於探 究和問題解決的 資訊。 損 及 公 眾 或 他 人 利益下,善用各種 科 技 產 品 與 傳 播 資訊媒體,了解自 然 科 學 最 新 進 展 與關鍵議題。藉由 多 元 資 訊 分 析 及 思辨,以具備對媒 體 報 導 的 科 學 相 關 議 題 給 予 回 應 或批判之能力。 B3 藝術涵養 與 美感素養 具備藝術感知、 創 作 與 鑑 賞 能 力,體會藝術文 化之美,透過生 活美學的省思, 豐富美感體驗, 培 養 對 美 善 的 人事物,進行賞 析、建構與分享 的態度與能力。 自-E-B3 透 過 五 官 知 覺 觀 察 周 遭 環 境 的 動 植 物 與 自 然現象,知道如 何 欣 賞 美 的 事 物。 自-J-B3 透過欣賞山川大 地、風雲雨露、河 海大洋、日月星 辰,體驗自然與 生命之美。 自V.2-U-B3 能 對 美 善 的 人 事 物,進行賞析、建 構 與 分 享 的 態 度 與能力。能鑑賞自 然 科 學 理 論 嚴 謹 豐富的意涵,讚嘆 科 學 家 們 建 立 自 然 模 型 的 創 意 與 構 築 自 然 實 驗 的 發想,進而欣賞自 然界運作的平衡、 穩定與美感。 C 社會 參與 C1 道德實踐 與 公民意識 具 備 道 德 實 踐 的素養,從個人 小 我 到 社 會 公 民,循序漸進, 養 成 社 會 責 任 感及公民意識, 主 動 關 注 公 共 議 題 並 積 極 參 與社會活動,關 懷 自 然 生 態 與 人類永續發展, 而展現知善、樂 善 與 行 善 的 品 德。 自-E-C1 培養愛護自然、 珍愛生命、惜取 資 源 的 關 懷 心 與行動力。 自-J-C1 從日常學習中, 主動關心自然環 境 相 關 公 共 議 題,尊重生命。 自 V.2-U-C1 培 養 珍 惜 環 境 及 海洋資源、尊重生 命、熱愛本土生態 環 境 與 科 技 的 知 能與態度。能從科 學 及 其 發 展 歷 程 與影響中的學習, 體 認 到 科 學 的 發 展 需 顧 及 道 德 的 實 踐 與 人 類 永 續 發展的平衡,進而 導 入 公 共 議 題 的 關 注 及 社 會 活 動 的參與,產生對自 然 環 境 與 資 源 的 責任。

(13)

核心 素養 面向 總綱 核心素養 項目 總綱核心素養 項目說明 國民小學教育 (E) 國民中學教育 (J) 技術型高級中等 學校教育(V.2-U) C2 人際關係 與 團隊合作 具 備 友 善 的 人 際 情 懷 及 與 他 人 建 立 良 好 的 互動關係,並發 展 與 人 溝 通 協 調、包容異己、 社 會 參 與 及 服 務 等 團 隊 合 作 的素養。 自-E-C2 透 過 探 索 科 學 的合作學習,培 養 與 同 儕 溝 通 表達、團隊合作 及 和 諧 相 處 的 能力。 自-J-C2 透過合作學習, 發 展 與 同 儕 溝 通、共同參與、共 同執行及共同發 掘科學相關知識 與問題解決的能 力。 自 V.2-U-C2 能 從 團 體 探 究 討 論中,培養寬容的 態 度 與 廣 闊 的 視 野,建立與他人良 好的互動模式,能 覺 察 偏 見 並 能 尊 重、包容差異,建 立 友 善 之 人 際 關 係,並能透過學習 科學過程的合作, 發展思辨、溝通、 共同參與的能力, 提 升 探 索 科 學 的 興趣與熱忱,並願 意 主 動 分 享 所 獲 得 的 科 學 相 關 知 識 給 予 團 隊 的 其 他成員。 C3 多元文化 與 國際理解 具 備 自 我 文 化 認同的信念,並 尊 重 與 欣 賞 多 元文化,積極關 心 全 球 議 題 及 國際情勢,且能 順 應 時 代 脈 動 與社會需要,發 展國際理解、多 元 文 化 價 值 觀 與 世 界 和 平 的 胸懷。 自-E-C3 透 過 環 境 相 關 議題的學習,能 了 解 全 球 自 然 環 境 的 現 況 與 特 性 及 其 背 後 之文化差異。 自-J-C3 透過環境相關議 題的學習,能了 解全球自然環境 具有差異性與互 動性,並能發展 出自我文化認同 與身為地球公民 的價值觀。 自V.2-U-C3 能 培 養 自 我 文 化 之認同,並具備尊 重 與 理 解 不 同 族 群 間 的 多 元 文 化 差異之素養,促進 性別之自我了解, 建 立 起 對 自 我 與 他人的尊重。能透 過 關 心 全 球 環 境 及海洋議題,了解 各地環境、海洋具 有 差 異 性 與 互 動 性,同時體認維護 地 球 環 境 及 海 洋 資 源 是 地 球 公 民 的責任,進而透過 個人實踐、建立社 會 共 識 和 發 展 國 家政策,促進人類 的永續發展。

(14)

基於培養科學素養之基本理念與課程目標,本領域學習重點涵蓋科學核心概念、探究 能力、科學的態度與本質。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的課程應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特質、社會與 生活需要等,以合適的方式將三者整合。「探究能力」及「科學的態度與本質」為學生的「學 習表現」,而「科學核心概念」則呈現具體的科學「學習內容」。 本領域課程中「學習表現」與「學習內容」兩者關係至為密切、互為表裡。前者為預期 學生面對科學相關議題時,展現的科學探究能力與科學態度之學習表現。後者則展現學生 認識當前人類對自然世界探索所累積的系統科學知識,也是作為探究解決問題過程中必要 的起點基礎。自然科學課程應引導學生經由閱讀、觀察、探究、實驗與實作等多元方式, 學習科學探究能力、養成科學態度,以獲得對科學知識內容的理解與應用能力。 自然科學領域的學習重點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特性,進行十二年縱向連貫的規劃。技術 型高級中等學校自然科學領域,有關認知基本能力的核心概念涵蓋三個主要課題,包括「自 然界的組成與特性」、「自然界的現象、規律與作用」及「自然界的永續發展」,詳見「自然 科學領域之學習內容架構」。而「探究能力」分為思考智能、問題解決兩部分;「科學的態 度與本質」主要包含三個部分,分別為「培養科學探究的興趣」、「養成應用科學思考與探 究的習慣」以及「認識科學本質」。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階段的學習內容與學習表現皆承續 自然科學領域之核心概念與「探究能力」及「科學的態度與本質」,且因應不同群別的特性 與需求,規劃為 A、B 兩版。

自然科學領域之學習內容架構表

課題 跨科概念 主題 次主題 1. 自 然 界 的 組 成 與 特 性 物 質 與 能 量 (INa) 物質的組成與特性(A) 物質組成與元素的週期性(Aa) 物質的形態、性質及分類(Ab) 能量的形式、轉換及流動 (B) 能量的形式與轉換(Ba) 溫度與熱量(Bb) 生物體內的能量與代謝(Bc) 生態系中能量的流動與轉換(Bd) 構 造 與 功 能 (INb) 物質的結構與功能(C) 物質的分離與鑑定(Ca) 物質構造與功能(Cb) 生物體的構造與功能(D) 細胞的構造與功能(Da) 動植物體的構造與功能(Db) 生物體內的恆定性與調節(Dc) 系 統 與 尺 度 (INc) 物質系統(E) 自然界的尺度與單位(Ea) 力與運動(Eb) 氣體(Ec) 宇宙與天體(Ed) 地球環境(F) 組成地球的物質(Fa) 地球和太空(Fb) 生物圈的組成(Fc)

(15)

2. 自 然 界 的 現 象 、 規 律與作用 改 變 與 穩 定 (INd) 演化與延續(G) 生殖與遺傳(Ga) 演化(Gb) 生物多樣性(Gc) 地球的歷史(H) 地球的起源與演變(Ha) 地層與化石(Hb) 變動的地球(I) 地表與地殼的變動(Ia) 天氣與氣候變化(Ib) 海水的運動(Ic) 晝夜與季節(Id) 交 互 作 用 (INe) 物質的反應、平衡及製造 (J) 物質反應規律(Ja) 水溶液中的變化(Jb) 氧化與還原反應(Jc) 酸鹼反應(Jd) 化學反應速率與平衡(Je) 有機化合物的性質、製備與及反應(Jf) 自然界的現象與交互作用 (K) 波動、光及聲音(Ka) 萬有引力(Kb) 電磁現象(Kc) 量子現象(Kd) 基本交互作用(Ke) 生物與環境(L) 生物間的交互作用(La) 生物與環境的交互作用(Lb) 3. 自 然 界 的 永續發展 科 學 與 生 活 (INf) 科學、科技、社會及人文(M) 科學、技術及社會的互動關係(Ma) 科學發展的歷史(Mb) 科學在生活中的應用(Mc) 天然災害與防治(Md) 環境汙染與防治(Me) 資 源 與 永 續 性(INg) 資源與永續發展(N) 永續發展與資源的利用(Na) 氣候變遷之影響與調適(Nb) 能源的開發與利用(Nc) 一、學習表現 (一)學習表現編碼方式說明如下:第 1 碼為項目,共分三碼(如表格所示);第 2 碼 為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 A、B 版(A 版為 V.1、B 版為 V.2);第 3 碼為流水號, 代表各項目的目標層次。 (二)探究能力涵蓋基本認知能力,如察覺、記憶、想像、區辨、分析、思考、推理、 判斷、創造等等,於各學習階段之學習表現呈現相關能力之發展。 項目 表現類別編碼 探究能力-思考智能 1 探究能力-問題解決 2 科學的態度與本質 3

(16)

項目 子項 學習表現 具體描述 探究能力 -思考智能 想像創造 1-V.1-1 能 主 動 察 覺 問 題,進而設計科 學探索與實驗。 能主動察覺生活中各種自然科學問題的成 因,包含人權、性別、環境及海洋等各項 議題的問題成因,並能根據已知的科學知 識提出解決問題的各種假設想法,進而以 個人或團體方式設計科學探索與實驗操作 的方法。 推理論證 1-V.1-2 能運用單一的科 學證據或理論, 理解因果關係, 進而提出不同論 點。 能運用簡單的數理演算公式及單一的 科學證據或理論,理解自然科學知識或 理論及人權、性別、環境及海洋等各項 議題的問題成因或其因果關係,或提出 他人論點的限制,進而提出不同的論 點。 批判思辨 1-V.1-3 能提出問題或批 判。 能比較科學事實及人權、性別、環境及 海洋等各項議題在不同論點、證據或事 實解釋的合理性,並透過探索證據、挑 戰思想、回應多元觀點的過程,判斷科 學證據的正確性及各項議題的重要性。 建立模型 1-V.1-4 能理解模型,並 了解模型的侷限 性。 能依據科學問題自行運思或經由合作 討論來建立模型,並能使用如「比擬或 抽象」的形式來描述一個系統化的科學 現象,進而了解模型有其侷限性。 探究能力 -問題解決 觀察與定題 2-V.1-1 能察覺問題,並 以 科 學 方 法 解 決。 能從日常經驗、科技運用、社會中的科 學相關議題(包含人權、性別、環境及 海洋等各項議題)、學習活動、自然環 境、書刊及網路媒體中觀察,而能察覺 問題。依據觀察、蒐集資料、閱讀、思 考、討論等,提出生活周遭中適合科學 探究或適合以科學方式尋求解決的問 題(或假說)。 計畫與執行 2-V.1-2 能規劃最佳化的 問題解決活動, 並正確安全操作 之。 藉由教師或教科書的指引或展現創意, 能根據問題特性、學習資源(設備、時 間、人力等)、期望之成果、對社會環境 的影響等因素,規劃最佳化的實作(或 推理)探究活動或問題解決活動。能正 確安全操作適合學習階段的物品、器材 儀器、科技設備與資源,必要時,並能 創新改善執行方式。 分析與發現 2-V.1-3 能合理運用思考 智能,並比較對 照、檢核相關資 訊與結果。 能合理運用思考智能、製作圖表、使用 數學、統計等方法,有效整理資訊或數 據。從探究所得的資訊或數據,形成解 釋、理解、發現新知、獲知因果關係、 理解科學社會、人權、性別、環境及海 洋等各項議題,解決問題或是發現新的

(17)

問題。並能將自己的探究結果和同學的 結果或其它相關的資訊比較對照,相互 檢核,確認結果。 討論與傳達 2-V.1-4 能對探究過程進 行評核、形成評 價,提出合理的 改善方案並分享 之。 能理解同學的探究過程和結果,提出合 理而且較完整的疑問或意見。並能對整 個探究過程進行評核、形成評價並提出 合理的改善方案。能利用口語、影像(如 攝影、錄影)、文字與圖案、繪圖或實物、 科學名詞、模型等,呈現探究之過程、 發現或成果;並在保有個資安全與不損 及公眾或他人利益下嘗試和他人溝通 與分享包含人權、性別、環境及海洋等 各項議題的重要性,且以新媒體形式較 廣面性的分享相對嚴謹之探究發現與 成果。 科 學 的 態 度 與本質 培養科學探 究的興趣 3-V.1-1 能了解科學能力 是多元的,透過 問題解決獲得成 就感。 了解科學能力是多元的,擁有熱誠是從 事與科學或科技有關的工作最重要的 條件。透過科學探索與科學思考對生活 週遭的事物產生新的體驗,並透過成功 解決問題的經驗,獲得成就感。 養成應用科 學思考與探 究的習慣 3-V.1-2 能對科學資訊抱 持批判的態度, 檢視其真實性與 可信度。 了解科學知識是人們理解現象的一種 解釋,但不是唯一的解釋,而科學社群 對不同的解釋的選擇經常遵循某些特 定的標準(如可推廣性、簡約性等等)。 對日常生活中所獲得的科學資訊抱持 批判的態度,審慎檢視其真實性與可信 度。 認識科學的 本質 3-V.1-3 能了解所謂科學 在於合乎邏輯的 論點與基於存疑 的檢視。 科學和其他認識世界的方式之區別在 於實證標準的使用、合乎邏輯的論點, 和基於存疑的檢視,而經由利用不同面 向的證據支持一個特定的解釋可以增 強科學論點的有效性。科學知識是有歷 史的,科學知識與信念會隨著時間而改 變。

(18)

項目 子項 學習表現 具體描述 探究能力-思 考智能 想像創造 1-V.2-1 學習過程中能藉 由察覺能力的培 養與想像力的發 揮,持續進行探 索與實驗操作, 進而能有創新的 發想與設計。 能獨立察覺生活中各種自然科學問題 的成因,並能依不同情況發想各種假設 及可行的解決方法,進而以個人或團體 方式設計不同的實驗步驟,或創造新的 實驗方法。 推理論證 1-V.2-2 具有定性與定量 的判斷與描述能 力。能透過習得 的 知 識 說 明 現 象、結果、關連性 與差異性,進而 推論自然現象的 因果關係。 能運用已知的數理演算公式及單一的 科學證據或理論,以及類比、轉換等演 繹推理方式,理解並推導自然現象的因 果關係,或說明或修正自己提出的論 點。 批判思辨 1-V.2-3 能對蒐集所得科 學數據及資料的 正確性,抱持合 理的懷疑態度。 透過判斷與思辨 的過程,可以從 不同角度提出自 己的看法或解釋 資料。 能比較科學事實在不同論點、證據或事 實解釋的合理性,並透過探索證據、挑 戰思想、回應多元觀點的過程,判斷科 學證據的正確性。 建立模型 1-V.2-4 能理解科學原理 的模型,藉由理 解來建立模型, 並運用模型的選 擇、應用,來認識 科學原理及解釋 科學現象。 能依據科學問題自行運思或經由合作 討論來建立模型,並能使用如「比擬或 抽象」的形式來描述一個系統化的科學 現象,了解模型可隨著對科學事物複雜 關係的認知增加來修正。 探究能力-問 題解決 觀察與定題 2-V.2-1 學 生 常 基 於 好 奇、求知或需要, 對外界進行觀察 且蒐集所需的資 訊,釐清並訂定 待解決或待探究 的問題。 1.能從日常經驗、科技運用、社會中的 科學相關議題、學習活動、自然環境、 書刊及網路媒體中,進行有計畫、有 條理的多方觀察,進而能察覺問題。 2.能依據觀察、蒐集資料、閱讀、思考、 討論等,確認並提出適合科學探究或 適合以科學方式尋求解決的關鍵問 題或假說。當有多個問題同時存在 時,能分辨並擇定優先重要之問題或 假說。

(19)

計畫與執行 2-V.2-2 問題訂定後,可 藉由測試、測量、 推理、演算等過 程進行計畫的擬 定、結果的預測 及探究操作,以 獲 得 科 學 的 證 據。 1.能辨明問題的自變項或應變項並計 畫適當次數的測試,嚴謹地預測活動 的可能結果和可能失敗的原因。在藉 由教師或教科書或其他學習資源的 指引下,依據問題特性、學習資源(設 備、時間、人力等)、預期成果、對社 會環境的影響等因素,有效率地規劃 最佳化的實作(或推理)、探究活動或 問題解決活動。 2.能正確安全操作適合學習階段的物 品、器材儀器、科技設備與資源。能 進行精確的質性觀測或數值量測,視 需要並能運用科技儀器輔助記錄。 分析與發現 2-V.2-3 學生能經由探究 的結果,進行證 據(定性)或數據 (定量)的分析 整理,從中發現 新 知 或 解 決 問 題,並可和其它 相關探究的結果 參對比較。 1.能合理運用思考智能、製作圖表、使 用資訊與數學等方法,有效整理資訊 或數據。 2.能從所得的資訊或數據,形成解釋、 發現新知、獲知因果關係、理解科學 問題、解決問題、或是發現新的問題。 並能將自己的結果和同學的結果或 其它相關的資訊比較對照,相互檢 核,確認結果;如果結果不同,能進 一步探究原因。 討論與傳達 2-V.2-4 學生可對探究所 得進行討論、檢 核,並以適切的 方式傳達探究的 結果或問題解決 的成果。 1.能理解同學的探究過程和結果(或經 簡化過的科學報告),提出合理而且 較完整的疑問或意見,且能對整個探 究過程:包括,觀察定題、推理實作、 數據分析、資源運用、活動安全、探 究結果等,進行評核、形成評價並提 出合理的改善方案。 2.能利用口語、影像(如攝影、錄影)、 文字與圖案、繪圖或實物、科學名詞、 數學公式、模型等,呈現探究之過程、 發現或成果;並在保有個資安全與不 損及公眾或他人利益下,選擇合適的 發表方式和途徑。 科 學 的 態 度 與本質 培養科學探 究的興趣 3-V.2-1 認識科學與科技 相關事業的多元 性,透過了解科 學、科技與社會 的關係,能對應 用科學解決真實 問題產生興趣與 提升深入學習科 學的動機。 1.透過科學探索與科學思考,對生活週 遭的事物或科技用品產生新的體驗。 2.透過了解科學理論的簡約、科學思考 的嚴謹與複雜自然現象背後的規律, 學會欣賞科學的美。 3.了解科學與科技相關事業的多元性, 透過科學探索、科學思考與生活體 驗,可嘗試改變科技應用,並透過成 功解決問題的經驗,獲得成就感。

(20)

養成應用科 學思考與探 究的習慣 3-V.2-2 養成批判思考的 習慣,並運用科 學的價值體系判 斷日常生活的資 訊。 1.了解科學知識是人們理解現象的一 種解釋,但不是唯一的解釋。 2.能利用例如邏輯思考、精確性、客觀 性等標準,並配合判斷日常生活中科 學資訊可信度。 認識科學的 本質 3-V.2-3 能透過批判思考 的訓練,了解科 學 論 證 的 多 元 性,並區分科學 與非科學的價值 信念。 1.科學知識是有歷史的,科學知識與信 念會隨著時間而改變。 2.科學和其他認識世界的方式之區別 在於實證標準的使用、合乎邏輯的論 點,和基於存疑的檢視。 3.對於相同的自然現象,可以用不只一 種理論來解釋,如果現有的證據同樣 都支持著這些不同的理論,科學家傾 向採用較簡約的理論。 二、學習內容 學習內容編碼方式說明如下:第1碼為自然科學領域科別(物理P、化學C、生物B)與 次主題;第2碼為A、B版(A版為V.1、B版為V.2);第3碼為流水號。 (一)物理 1.物理 A 版學習內容 物理A版學習內容說明如下: 同一學習內容可能涵蓋不同次主題的內容。 主題 次主題 學習內容 能量的形式、轉換 及流動 (B) 能 量 的 形 式 與 轉 換 (Ba) PBa-V.1-1 能量的形式。 PBa-V.1-2* 能與力的關係。 PBa-V.1-3 能量轉換及能量守恆。 溫度與熱量 (Bb) PBb-V.1-1 溫度與熱量(* 蒸發的學理說明)。 物質系統 (E) 自 然 界 的 尺 度 與 單位 (Ea) PEa-V.1-1 物理量的測量與單位。 PEa-V.1-2 自然界的尺度。 力與運動 (Eb) PEb-V.1-1 生活中常見的運動。 PEb-V.1-2 力的作用。 PEb-V.1-3 生活中的力(* 摩擦力計算)。 自 然 界 的 現 象 與 交互作用 (K) 波 動 、 光 及 聲 音 (Ka) PKa-V.1-1 波的現象。 PKa-V.1-2 聲音的發生與傳播。 PKa-V.1-3 樂音與噪音。 PKa-V.1-4* 光的反射及面鏡成像。 PKa-V.1-5* 光的折射及透鏡成像。 PKa-V.1-6 光與生活。 萬有引力 (Kb) PKb-V.1-1 生活中的力。 電磁現象 (Kc) PKc-V.1-1 電的認識。 PKc-V.1-2 直流電與交流電。 PKc-V.1-3 生活中的電流熱效應及應用。

(21)

PKc-V.1-4 生活中的電流磁效應及應用。 PKc-V.1-5* 生活中的電磁感應現象及應用。 PKc-V.1-6 家庭用電與安全。 PKc-V.1-7 電磁波。 量子現象 (Kd) PKd-V.1-1 物理在生活中的應用。 基 本 交 互 作 用 (Ke) PKe-V.1-1* 物質間的基本交互作用力。 科學、科技、社會 及人文 (M) 科學、技術及社會 的互動關係 (Ma) PMa-V.1-1 物理學與其他基礎科學的關係。 科 學 發 展 的 歷 史 (Mb) PMb-V.1-1 物理學發展簡史。 科 學 在 生 活 中 的 應用 (Mc) PMc-V.1-1 物理在生活中的應用。 資 源 與 永 續 發 展 (N) 能 源 的 開 發 與 利 用 (Nc) PNc-V.1-1 能量的有效利用與節約。 2.物理 B 版學習內容 主題 次主題 學習內容 能量的形式、轉換 及流動 (B) 能 量 的 式 與 轉 換 (Ba) PBa-V.2-1 功與功率。 PBa-V.2-2 力學能(* 彈力位能的計算)(* 力學 能守恆的計算)。 PBa-V.2-3 能量間的轉換。 溫度與熱量 (Bb) PBb-V.2-1 溫度的概念與熱平衡。 PBb-V.2-2 比熱與熱容量。 PBb-V.2-3 物質的三態變化與潛熱。 PBb-V.2-4 熱膨脹(* 膨脹係數)。 PBb-V.2-5* 熱力學定律。 物質系統 (E) 自 然 界 的 尺 度 與 單位 (Ea) PEa-V.2-1 介紹國際單位系統。 力與運動 (Eb) PEb-V.2-1 與運動有關的物理量。 PEb-V.2-2 加速度與等加速度運動。 PEb-V.2-3 自由落體。 PEb-V.2-4 平面上的向量。 PEb-V.2-5* 拋體運動。 PEb-V.2-6 等速率圓周運動。 PEb-V.2-7 力的意義及其量度。 PEb-V.2-8 牛頓運動定律。 PEb-V.2-9 摩擦力。 PEb-V.2-10 動量與衝量。 PEb-V.2-11 動量守恆。 PEb-V.2-12* 碰撞。 PEb-V.2-13 靜止液體的壓力及浮力。 PEb-V.2-14 帕斯卡原理及其應用。 PEb-V.2-15 大氣壓力。 自 然 界 的 現 象 與 波 動 、 光 及 聲 音 PKa-V.2-1 振動與波。

(22)

交互作用 (K) (Ka) PKa-V.2-2 繩波的反射和透射。 PKa-V.2-3 波動的特性。 PKa-V.2-4* 共振與駐波。 PKa-V.2-5 聲波(* 與都卜勒效應)。 PKa-V.2-6 光的反射。 PKa-V.2-7 光的折射。 PKa-V.2-8 光的干涉。 PKa-V.2-9* 光的繞射。 萬有引力 (Kb) PKb-V.2-1 萬有引力。 電磁現象 (Kc) PKc-V.2-1 靜電現象。 PKc-V.2-2 電場與電力線。 PKc-V.2-3* 帶電體之受力與運動。 PKc-V.2-4 電位能、電位與電位差。 PKc-V.2-5 平行板之電場與電位差。 PKc-V.2-6* 電容。 PKc-V.2-7 電流、電阻與歐姆定律。 PKc-V.2-8* 克希荷夫定律。 PKc-V.2-9 電流的熱效應及電功率。 PKc-V.2-10 家庭用電與安全。 PKc-V.2-11 電流的磁效應。 PKc-V.2-12 載流導線的磁場。 PKc-V.2-13 載流導線在磁場中所受的力及其應 用。 PKc-V.2-14* 帶電質點在磁場中的運動及其應用。 PKc-V.2-15 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與冷次定律。 PKc-V.2-16 渦電流現象及變壓器原理。 PKc-V.2-17* 發電機與交流電。 PKc-V.2-18 電磁波。 量子現象 (Kd) PKd-V.2-1 量子論。 PKd-V.2-2 光電效應。 PKd-V.2-3 原子結構與光譜(* 氫原子能階)。 PKd-V.2-4* 物質波。 PKd-V.2-5 波與粒子的二象性(* 物質波的實驗 說明)。 基 本 交 互 作 用 (Ke) PKe-V.2-1 物質間的基本交互作用。 科學、科技、社會 及人文 (M) 科學、技術及社會 的互動關係 (Ma) PMa-V.2-1 物理學與其他基礎科學的關係。 科 學 發 展 的 歷 史 (Mb) PMb-V.2-1 物理學發展簡史。 科 學 在 生 活 中 的 應用 (Mc) PMc-V.2-1 物理在生活中的應用。 資 源 與 永 續 發 展 (N) 能 源 的 開 發 與 利 用 (Nc) PNc-V.2-1 核能。

(23)

1.化學 A 版學習內容 化學A版學習內容標準為1學分課程。 主題 次主題 學習內容 地球環境 (F) 組 成 地 球 的 物 質 (Fa) CFa-V.1-1 自然界的物質:自然界中的物質循 環。 CFa-V.1-2 水的性質及影響。 CFa-V.1-3 水質的淨化、純化與軟化。 CFa-V.1-4 海洋資源。 CFa-V.1-5 空氣中所含的物質。 CFa-V.1-6 土壤的形成、成分及應用。 物質的反應、平衡 及製造 (J) 水 溶 液 中 的 變 化 (Jb) CJb-V.1-1 實驗:天氣瓶。 酸鹼反應(Jd) CJd-V.1-1 實驗:自製地雷包。 科學、科技、社會 及人文 (M) 科學、技術及社會 的互動關係 (Ma) CMa-V.1-1 現代產業與化學:高分子化學與石化 工業。 CMa-V.1-2 生物科技產業。 科 學 發 展 的 歷 史 (Mb) CMb-V.1-1 化學發展簡史。 科 學 在 生 活 中 的 應用 (Mc) CMc-V.1-1 食品與化學。 CMc-V.1-2 實驗:茶汁中抗氧化物的檢測。 CMc-V.1-3 衣料與化學。 CMc-V.1-4 肥皂與清潔劑。 CMc-V.1-5 材料與化學:塑膠。 CMc-V.1-6 實驗:鼻涕蟲(高分子聚合物-硼砂、 蒸餾水與膠水共聚的高分子反應)。 CMc-V.1-7 陶瓷磚瓦和玻璃。 CMc-V.1-8 奈米材料、先進材料。 CMc-V.1-9 藥物與化學。 環 境 汙 染 與 防 治 (Me) CMe-V.1-1 水汙染與防治。 CMe-V.1-2 大氣汙染與防治。 CMe-V.1-3 土壤汙染與防治。 資 源 與 永 續 發 展 (N) 能 源 的 開 發 與 利 用 (Nc) CNc-V.1-1 化學電池原理。 CNc-V.1-2 常見的電池。 CNc-V.1-3 實驗:化學電池。 CNc-V.1-4 替代能源。 CNc-V.1-5 簡介臺灣的再生能源及附近海域能 源的蘊藏與開發。

(24)

化學B版學習內容說明如下: 同一學習內容可能涵蓋不同次主題的內容。 主題 次主題 學習內容 物質的組成與特 性 (A) 物 質 組 成 與 元 素 的週期性 (Aa) CAa-V.2-1 原子與分子(* 定比與倍比定律)。 CAa-V.2-2 原子量與分子量。 CAa-V.2-3 原子結構。 CAa-V.2-4 原子中電子的排列。 CAa-V.2-5 元素性質的規律。 CAa-V.2-6 元素週期表。 物質的形態、性質 及分類(Ab) CAb-V.2-1 物質的三相圖。 CAb-V.2-2 物質的分類。 能量的形式、轉 換及流動 (B) 能 量 的 形 式 與 轉 換 (Ba) CBa-V.2-1 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 赫斯 定 律)。 物質的結構與功 能 (C) 物 質 的 分 離 與 鑑 定 (Ca) CCa-V.2-1 物質的分離與鑑定。 物 質 的 構 造 與 功 能 (Cb) CCb-V.2-1 化學式。 CCb-V.2-2* 物質化學式的鑑定。 CCb-V.2-3 物質的結構。 CCb-V.2-4 實驗:分子模型介紹。

物質系統 (E) 氣體 (Ec) CEc-V.2-1 氣體的性質。

CEc-V.2-2 氣體的定律(* 絕對溫度、開口及閉口 氣體壓力計的測量)。 CEc-V.2-3* 理想氣體。 CEc-V.2-4* 分壓。 地球環境 (F) 組 成 地 球 的 物 質 (Fa) CFa-V.2-1 自然界中的物質循環。 CFa-V.2-2 水的性質及影響。 CFa-V.2-3 水質的淨化、純化與軟化。 CFa-V.2-4 海洋資源。 CFa-V.2-5 空氣中所含的物質(* 惰性氣體氪、 氙、氡)。 CFa-V.2-6 土壤的形成、成分及應用。 物質的反應、平 衡及製造 (J) 物 質 反 應 規 律 (Ja) CJa-V.2-1 化學反應式。 CJa-V.2-2 化學計量(* 限量試劑的概念)。 水 溶 液 中 的 變 化 (Jb) CJb-V.2-1 水溶液。 氧 化 與 還 原 反 應 (Jc) CJc-V.2-1 氧化與還原反應。 酸鹼反應 (Jd) CJd-V.2-1 酸鹼反應。 化 學 反 應 速 率 與 平衡 (Je) CJe-V.2-1 反應速率的定義。 CJe-V.2-2* 反應速率定律式、反應速率常數、零 級、一級、二級反應。 CJe-V.2-3* 碰撞學說。 CJe-V.2-4 影響反應速率的因素。

(25)

CJe-V.2-5 可逆反應及動態平衡。 CJe-V.2-6* 平衡常數表示式、平衡常數(Kc、Kp) 的定義。 CJe-V.2-7 影響平衡的因素。 CJe-V.2-8* 勒沙特列原理。 CJe-V.2-9* 溶解平衡。 * 有機化合 物的製 備及反應 (Jf) CJf-V.2-1* 烷、烯、炔、環烷與其結構及特性。 CJf-V.2-2* 異構物。 CJf-V.2-3* 有機化合物的簡易命名。 CJf-V.2-4* 芳香族化合物。 CJf-V.2-5* 常見有機化合物官能基的基本性質 反應與應用。 CJf-V.2-6* 常見有機化合物的反應製備。 CJf-V.2-7* 實驗:一般有機化合物的特性。 科學、科技、社會 及人文 (M) * 科學、技術及社會 的互動關係 (Ma) CMa-V.2-1* 科學、技術及社會的互動關係。 * 科學發展 的歷史 (Mb) CMb-V.2-1* 化學發展簡史。 科 學 在 生 活 中 的 應用 (Mc) CMc-V.2-1 食品與化學(* 茶、咖啡、維生素、礦 物質)。 CMc-V.2-2 衣料與化學。 CMc-V.2-3 肥皂與清潔劑。 CMc-V.2-4 材料與化學:塑膠。 CMc-V.2-5 實驗:鼻涕蟲(高分子聚合物-硼砂、 蒸餾水與膠水共聚的高分子反應)。 CMc-V.2-6 陶瓷磚瓦和玻璃。 CMc-V.2-7 奈米材料、先進材料(* 金屬或陶瓷複 合材料、光阻劑、電子封裝材料、色 料)。 CMc-V.2-8 藥物與化學。 * 天然災害 與防治 (Md) CMd-V.2-1* 天然災害與防治。 環 境 汙 染 與 防 治 (Me) CMe-V.2-1 水汙染與防治。 CMe-V.2-2 大氣汙染與防治。 CMe-V.2-3 土壤汙染與防治。 資源與永續發展 (N) * 永續發展 與資源 的利用 (Na) CNa-V.2-1* 綠色化學(化工)與環境及永續發展 (含資源的保育、利用與再利用)。 * 氣候變遷 之影響 與調適(Nb) CNb-V.2-1* 氣候變遷之影響與調適。 能 源 的 開 發 與 利 用 (Nc) CNc-V.2-1 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氣、頁岩 油。 CNc-V.2-2 石油分餾及其主要產物。 CNc-V.2-3 烴的燃燒與汽油辛烷值。 CNc-V.2-4 化學電池原理。

(26)

CNc-V.2-5 常見的電池(乾電池、鹼性電池)。 CNc-V.2-6 實驗:化學電池。 CNc-V.2-7 替代能源。 CNc-V.2-8 簡介臺灣的再生能源及附近海域能 源的蘊藏與開發。 (三)生物 1.生物 A 版學習內容 生物A版學習內容說明如下: 同一學習內容可能涵蓋不同次主題的內容。 主題 次主題 學習內容 能量的形式、轉 換及流動 (B) 生 物 體 內 的 能 量 與代謝 (Bc) BBc-V.1-1 營養與消化。 BBc-V.1-2* 探究活動:食品安全與檢測。 生物體的構造與 功能(D) 細 胞 的 構 造 與 功 能 (Da) BDa-V.1-1 神經與運動。 動 植 物 體 的 構 造 與功能(Db) BDb-V.1-1 循環。 BDb-V.1-2 呼吸與排泄。 BDb-V.1-3 防禦。 生 物 體 內 的 恆 定 性與調節 (Dc) BDc-V.1-1 激素與協調。 演化與延續 (G) 生殖與遺傳 (Ga) BGa-V.1-1 人類的生殖。 BGa-V.1-2 DNA、基因與染色體。 BGa-V.1-3 血型的遺傳。 BGa-V.1-4 性聯遺傳。 BGa-V.1-5* 常見遺傳疾病。 BGa-V.1-6* 探究活動:DNA 粗萃取。 生物多樣性 (Gc) BGc-V.1-1 生物多樣性的介紹。 BGc-V.1-2 微生物的介紹。 生物與環境 (L) 生 物 間 的 交 互 作 用 (La) BLa-V.1-1 外來種入侵。 科學、科技、社會 及人文 (M) 科學、技術及社會 的互動關係 (Ma) BMa-V.1-1* 傳統生物科技。 BMa-V.1-2 基因改造生物與食品。 科 學 發 展 的 歷 史 (Mb) BMb-V.1-1 抗生素與疫苗。 科 學 在 生 活 中 的 應用 (Mc) BMc-V.1-1* 人類的移植技術。 BMc-V.1-2* 探究活動:討論生物技術的安全性與 倫理問題。 天 然 災 害 與 防 治 (Md) BMd-V.1-1 天然災害、環境汙染與防治(天然災 害)。 環 境 汙 染 與 防 治 (Me) BMe-V.1-1 天然災害、環境汙染與防治(環境汙 染)。 資源與永續發展 (N) 永 續 發 展 與 資 源 的利用 (Na) BNa-V.1-1 生態工法。 BNa-V.1-2 生物多樣性的保育與永續經營。

(27)

BNa-V.1-3 資源回收再利用。 能 源 的 開 發 與 利 用 (Nc) BNc-V.1-1 生質能源。 2.生物 B 版學習內容 生物B版學習內容標準為4學分課程。 主題 次主題 學習內容 能量的形式、轉 換及流動 (B) 生 物 體 內 的 能 量 與代謝 (Bc) BBc-V.2-1 生命的現象。 物質的結構與功 能 (C) 細 胞 的 構 造 與 功 能 (Da) BDa-V.2-1 細胞。 BDa-V.2-2 細胞分裂。 BDa-V.2-3 探究活動:動物細胞與植物細胞的觀 察。 動 植 物 體 的 構 造 與功能(Db) BDb-V.2-1 植物的構造及功能。 BDb-V.2-2 植物的生理。 BDb-V.2-3 營養與消化。 BDb-V.2-4 循環。 BDb-V.2-5 呼吸與排泄。 BDb-V.2-6 防禦。 BDb-V.2-7 神經與運動。 生 物 體 內 的 恆 定 性與調節 (Dc) BDc-V.2-1 激素與協調。 演化與延續 (G) 生殖與遺傳 (Ga) BGa-V.2-1 植物的生殖。 BGa-V.2-2 男女生殖系統。 BGa-V.2-3 月經週期、懷孕與避孕。 BGa-V.2-4 基因與遺傳。 BGa-V.2-5 人類的遺傳。 BGa-V.2-6 探究活動:DNA 粗萃取。 演化(Gb) BGb-V.2-1 演化。 生物多樣性 (Gc) BGc-V.2-1 生物多樣性。 BGc-V.2-2 生物的分類。 BGc-V.2-3 探究活動:校園生物多樣性的觀察。 生物與環境 (L) 生 物 間 的 交 互 作 用 (La) BLa-V.2-1 生物間的交互作用。 生 物 與 環 境 的 交 互作用 (Lb) BLb-V.2-1 探究活動:生態系統建置與觀察。 BLb-V.2-2 生態系。 科學、科技、社會 及人文 (M) 科學、技術及社會 的互動關係 (Ma) BMa-V.2-1 生物技術及其應用。 BMa-V.2-2 認識遺傳工程。 科 學 發 展 的 歷 史 (Mb) BMb-V.2-1 孟德爾的遺傳法則。 資源與永續發展 (N) 能 源 的 開 發 與 利 用 (Nc) BNc-V.2-1 能源的開發與利用。

(28)

一、課程發展 (一)課程設計原則: 1.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自然科學領域課程設計應銜接國民中小學課程與大學基礎 教育課程。 2.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自然科學領域課程設計應依學科性質重視實用性、實作性 學習。 3.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自然科學領域課程應研訂科目版本的選用與實施方式,原 則如下: (1)B 版本課程綱要各適用類群建議不應調整。惟化工類群若因學校課程規劃巳 增列相關化學部定專業科目之修習,其化學 A 或 B 版的選用則可調整。 (2)物理 B 版為 4 學分課程,但為配合各工業類群的基礎理論需求,學校得於 校訂課程規劃增加 2 學分課程,以呼應學生專業課程學習之需求。 (3)當部定自然科學領域學習科目,無法滿足學生學習需求時,建議由校訂科目 中開設補足。 4.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自然科學領域課程設計應適切融入各項議題,納入相關的 課程中,以期讓學生在不同的科目脈絡中思考這些議題,以收相互啟發整合之 效。 (二)課程整合機制: 1.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各領域課程發展應建置自然科學領域內不同學科間、跨領 域間相互檢視及對話之機制,落實領域內學科、領域間課程綱要內容之相互統 整。 2.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自然科學領域各科課程綱要之設計宜本彈性自主之原則, 並注意相關科目間之整合,以期課程設計之多元化,與各科目教材間之互補與 相互支援性。 (三)學校課務運作: 1.各校可依地區特性開設與當地自然環境、生活形態、工商活動及社會發展等相關 選修科目,以彰顯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教育的地方特色。 2.各校得配合專業群科之需要,選擇開設之科目,並得開設選修科目,以因應學生 專業學習之需求。 3.各校可視教學空間與設備設施狀況,採總量整合運用,將電腦教室、實驗室及部 分專科教室等調整運用,以利課務運作與選修課程規劃。

(29)

(一)教材內容: 1.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自然科學領域各科目教材內容宜強調相互間之關連性和應 用性,以期學生能習得知識統整性的能力。 2.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自然科學領域各科目教材內容宜聯結學生之生活經驗與善 用網路之資源,以期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及習得知識的可應用性並拓展學生的 國際視野。 3.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自然科學領域各科目教材內容宜適度融入各項議題之素 材。 (二)教材選用原則: 1.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自然科學領域各科目教材內容之編選宜強調基本概念之建 立與原理原則之習得,並提供高層次認知思考能力的學習材料,讓學生習得運 用科學知識解決問題之能力、培養科學的態度、認識科學的本質,避免零碎非系 統化之知識素材。 2.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自然科學領域各科目教材內容之編選宜配合學生特質、學 習需要、因應各校地區特性、照應各階段學習表現,自行編輯教材、選擇合適的 教科用書或編選彈性學習時間課程所需的教材,惟全學期、全學年使用之自編 教材應送各校之課程發展委員會審查通過。 3.為教材編選時,應注意各種的圖像、語言與文字,並使用性別與族群平等的語言 與文字進行書寫,避免傳遞特定的刻板印象。鼓勵原住民族重點學校之教材選 編,適度與當地原住民族文化結合,進行文化回應教學。 4.教材編選宜融入科學發現過程的史實資料、科學家簡介,以增加學生學習興趣, 減少知識性理解的難度;教材之選編應兼顧本土、少數族群與性別科學家之史實 資料,使學生得以藉助科學發現過程之了解,培養科學的態度和探究能力,促進 科學本質的認識。 5.實驗教材應包含實驗活動、藥品特性、處理方法和器材安全等的詳盡說明。 三、教學實施 (一)教師之教學設計應依據課程目標,並顧及學生差異,對於學習較快或較慢之學生, 應實施增廣或補救教學。 (二)教師在每一新單元教學時,應以學生日常生活之體驗,及既有之知識或經驗為基 礎,多舉實例以引起學生學習的動機,進而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推理分析,歸納 或演繹,以迄問題之解決,達成習得新知識或新概念的課程目標。 (三)教師教學時,不應單以知識的傳授為重點,尤應注意教導學生在科學方法的應用

(30)

提昇思考智能以增進問題解決的能力。 (四)教師教學時,應積極鼓勵學生質疑發問、共同討論,以營造生動有趣的教學氣氛。 討論時,可採小組活動方式,以促進同學間合作及互助的學習。教師宜多運用各 式教學媒體和資訊設備以加強課堂教學之成效。 (五)教師教學時,應著重科學概念的融會貫通和運用。 (六)教師教學時,應本因材施教,有教無類的精神,運用教學的藝術和輔導的技巧, 充分掌握每一學生的學習動態,激發其潛能,以提升每位學生的自然科學素養為 目標。 (七)教學完畢後,教師宜自我檢視,並參考學生學習成就評量,逐步修訂教學設計, 使之更趨完善,教學得以相長。 (八)實驗活動之教學應以連課方式進行。學生應了解實驗目的及變因的控制與操縱, 在實驗活動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培養互助合作、尊重他人意見,忠於數據,實事 求是的科學態度。 四、教學資源 (一)實驗器材應依課程設備基準與教師教學需要購置。 (二)本領域各科目之設備,以適應教學之需要,使學生徹底明瞭課程內容,提高學習 效果為目標,且應盡量利用電化教學設備與社會資源以輔助教學。 (三)實驗室及實驗活動場所應注意通風、安全措施和環境汙染防制。實驗所損耗的器 材,應儘速修護或補充。 (四)各校宜鼓勵教師自製教材教具,或由教學研究會集體創製,並推廣之,以分享教 學經驗。各校宜善加利用相關單位發展製作之視聽教材。 (五)學校應供應每位教師教科用書,並宜多訂購參考書籍、科學期刊和雜誌供師生借 閱,以做為教學研究或學習之參考。 (六)各校可衡酌課程需求與學校狀況設置標本室、生態池、苗圃等教材區。 (七)標本、模型及掛圖可視教學需要自行製作或購置,其內容或數目可視需要而定。 五、學習評量 (一)評量設計與實施 1.教學實施應兼顧安置性評量、形成性評量、診斷性評量及總結性評量。 2.評量設計應強化學生探究能力之向度,以培養學生思考智能及問題解決的能力。 3.學習評量應兼顧認知層面、情意層面及技能層面。 4.學習評量應參照課程目標、核心素養、學習表現、學習內容與學生個別差異,採 用適當而多元的評量方法。

(31)

資料蒐集整理、平時學習表現等多元面向實施。 (二)評量分析與檢討:

1.評量結果應善加分析與利用,作為教材教法及學習輔導的改進依據,並落實補救 教學。

(32)

附錄一:自然科學領域學習重點與核心素養呼應表參考示例 (一)物理 1.物理 A 版 自然科學領域物理科學習重點 自然科學領域 核心素養(A 版) 學習表現 學習內容 1-V.1-1 2-V.1-1 能主動察覺問題,進 而設計科學探索與實 驗。 能察覺問題,並以科 學方法解決。 PBa-V.1-1 PBb-V.1-1 PEa-V.1-2 PKa-V.1-3 PKa-V.1-6 PKc-V.1-1 PKc-V.1-2 PKc-V.1-3 PKc-V.1-4 PKc-V.1-5* PKc-V.1-6 PKc-V.1-7 PMb-V.1-1 PKd-V.1-1 能量的形式。 溫度與熱量(* 蒸發 的學理說明)。 自然界的尺度。 樂音與噪音。 光與生活。 電的認識。 直流電與交流電。 生活中的電流熱效 應及應用。 生活中的電流磁效 應及應用。 生活中的電磁感應 現象及應用。 家庭用電與安全。 電磁波。 物理學發展簡史。 物理在生活中的應 用。 自V.1-U-A1 能 培 養 探 索 科 學 的興趣與熱忱,對 科 學 產 生 正 向 的 態度,養成主動學 習 科 學 新 知 的 習 慣,具備正確的科 學態度,以啟發生 涯 規 劃 與 自 我 追 求。 2-V.1-3 3-V.1-2 能 合 理 運 用 思 考 智 能,並比較對照、檢核 相關資訊與結果。 能對科學資訊抱持批 判的態度,檢視其真 實性與可信度。 PBa-V.1-2* PBa-V.1-3 PBb-V.1-1 PEa-V.1-2 PEb-V.1-1 PEb-V.1-2 PEb-V.1-3 PKa-V.1-1 PKa-V.1-2 PKa-V.1-3 PKa-V.1-6 PKc-V.1-1 PKc-V.1-4 PKc-V.1-5* 能與力的關係。 能量轉換及能量守 恆。 溫度與熱量(* 蒸發 的學理說明)。 自然界的尺度。 生活中常見的運動。 力的作用。 生活中的力(* 摩擦 力計算)。 波的現象。 聲音的發生與傳播。 樂音與噪音。 光與生活。 電的認識。 生活中的電流磁效 應及應用。 生活中的電磁感應 現象及應用。 自V.1-U-A2 能 培 養 蒐 集 相 關 資 訊 與 條 件 的 能 力,並具備以科學 方 法 進 行 推 理 與 邏 輯 思 考 以 解 決 問題之能力。

(33)

核心素養(A 版) 學習表現 學習內容 PNc-V.1-1 能量的有效利用與 節約。 2-V.1-2 3-V.1-3 能規畫最佳化的問題 解決活動,並正確安 全操作之。 能了解所謂科學在於 合乎邏輯的論點與基 於存疑的檢視。 PBa-V.1-1 PBb-V.1-1 PEa-V.1-1 PEa-V.1-2 PKa-V.1-3 PKc-V.1-5* PKd-V.1-1 PMb-V.1-1 能量的形式。 溫度與熱量(* 蒸發 的學理說明)。 物理量的測量與單 位。 自然界的尺度。 樂音與噪音。 生活中的電磁感應 現象及應用。 物理在生活中的應 用。 物理學發展簡史。 自V.1-U-A3 能 以 科 學 方 法 進 行 理 性 的 規 劃 並 以 科 學 態 度 確 實 的執行計畫,積極 應 對 生 活 或 工 作 上 的 變 化 及 社 會 變遷。 1-V.1-2 2-V.1-3 能運用單一的科學證 據或理論,理解因果 關係,進而提出不同 論點 能 合 理 運 用 思 考 智 能,並比較對照、檢核 相關資訊與結果。 PBa-V.1-1 PEb-V.1-1 PEb-V.1-2 PKa-V.1-2 PKa-V.1-6 PKb-V.1-1 PKc-V.1-1 PKc-V.1-2 PKc-V.1-3 PKc-V.1-4 PKc-V.1-5* PKc-V.1-6 PKc-V.1-7 能量的形式。 生活中常見的運動。 力的作用。 聲音的發生與傳播。 光與生活。 生活中的力(* 摩擦 力計算)。 電的認識。 直流電與交流電。 生活中的電流熱效 應及應用。 生活中的電流磁效 應及應用。 生活中的電磁感應 現象及應用。 家庭用電與安全。 電磁波。 自V.1-U-B1 能 運 用 語 言 文 字 與科學符號,進行 邏輯思考、理念表 達、歧異溝通及理 解他人,展現自尊 尊人的品德,並應 用 於 日 常 生 活 或 工作上。 1-V.1-3 2-V.1-4 能提出問題或批判。 能對探究過程進行評 核、形成評價,提出合 理的改善方案並分享 之。 PBa-V.1-1 PBa-V.1-3 PEa-V.1-1 PEa-V.1-2 PNc-V.1-1 能量的形式。 能量轉換及能量守 恆。 物理量的測量與單 位。 自然界的尺度。 能量的有效利用與 節約。 自 V.1-U-B2 能 關 心 自 然 科 學 發展的資訊,在保 有 個 資 安 全 與 不 損 及 公 眾 或 他 人 利益下,善用各種 科 技 產 品 與 傳 播 資訊媒體,了解自 然 科 學 最 新 進 展 與關鍵議題。藉由 多 元 資 訊 分 析 及 思辨,以具備對媒 體 報 導 的 科 學 相

(34)

核心素養(A 版) 學習表現 學習內容 關 議 題 給 予 回 應 或批判之能力。 1-V.1-4 3-V.1-1 能理解模型,並了解 模型的侷限性。 能了解科學能力是多 元的,透過成功問題 解決獲得成就感。 PBa-V.1-1 PBa-V.1-3 PEa-V.1-1 PEa-V.1-2 PEb-V.1-1 PKa-V.1-1 PKa-V.1-2 PKa-V.1-4* PKa-V.1-5* PKc-V.1-1 PKc-V.1-2 PKc-V.1-3 PKc-V.1-4 PKc-V.1-5* PKc-V.1-6 PKc-V.1-7 PMa-V.1-1 能量的形式。 能量轉換及能量守 恆。 物理量的測量與單 位。 自然界的尺度。 生活中常見的運動。 波的現象。 聲音的發生與傳播。 光的反射及面鏡成 像。 光的折射及透鏡成 像。 電的認識。 直流電與交流電。 生活中的電流熱效 應及應用。 生活中的電流磁效 應及應用。 生活中的電磁感應 現象及應用。 家庭用電與安全。 電磁波。 物理學與其他基礎 科學的關係。 自V.1-U-B3 能 對 美 善 的 人 事 物,進行賞析、建 構 與 分 享 的 態 度 與能力,讚嘆科學 家 們 建 立 自 然 模 型 的 創 意 與 構 築 自然實驗的發想, 進 而 欣 賞 自 然 界 運作的平衡、穩定 與美感。 2-V.1-1 能察覺問題,並以科 學方法解決。 PBa-V.1-1 PBb-V.1-1 PEb-V.1-2 PEb-V.1-3 PKa-V.1-3 PKa-V.1-6 PKc-V.1-4 PKc-V.1-5* PKc-V.1-6 能量的形式。 溫度與熱量(* 蒸發 的學理說明)。 力的作用。 生活中的力(* 摩擦 力計算)。 樂音與噪音。 光與生活。 生活中的電流磁效 應及應用。 生活中的電磁感應 現象及應用。 家庭用電與安全。 自 V.1-U-C1 培養愛護環境、珍 惜 環 境 及 海 洋 資 源、尊重生命的知 能與態度,以及熱 愛 本 土 生 態 環 境 與科技的情操。認 同 科 學 的 發 展 需 顧 及 道 德 的 實 踐 與 人 類 永 續 發 展 的平衡,進而導入 公 共 議 題 的 關 注 及 社 會 活 動 的 參 與,產生對自然環 境與資源的責任。

(35)

核心素養(A 版) 學習表現 學習內容 2-V.1-4 能對探究過程進行評 核、形成評價,提出合 理的改善方案並分享 之。 PBa-V.1-1 PBa-V.1-3 PEa-V.1-1 PEa-V.1-2 PNc-V.1-1 能量的形式。 能量轉換及能量守 恆。 物理量的測量與單 位。 自然界的尺度。 能量的有效利用與 節約。 自 V.1-U-C2 能 從 團 體 探 究 討 論中,培養寬容的 態 度 與 廣 闊 的 視 野,建立與他人良 好的互動模式,能 覺 察 偏 見 並 能 尊 重、包容差異,建 立 友 善 之 人 際 關 係,並能透過合作 學習,發展思辨、 溝 通 與 共 同 參 與 的能力。願意主動 獲 得 與 科 學 相 關 的知識,並樂於進 行分享。 1-V.1-3 能提出問題或批判。 自V.1-U-C3 能 培 養 自 我 文 化 之認同,並具備尊 重 與 理 解 不 同 族 群 間 的 多 元 文 化 差異之素養,促進 性別之自我了解, 建 立 起 對 自 我 與 他人的尊重。透過 關 心 全 球 環 境 及 海洋議題,了解各 地環境、海洋具有 差異性與互動性, 同 時 體 認 維 護 地 球 環 境 及 海 洋 資 源 是 地 球 公 民 的 責任,進而透過個 人實踐、建立社會 共 識 和 發 展 國 家 政策,促進人類的 永續發展。 2.物理 B 版 自然科學領域物理科學習重點 自然科學領域 核心素養(B 版) 學習表現 學習內容 1-V.2-1 學習過程中能藉由察 覺能力的培養與想像 力的發揮,持續進行 PBa-V.2-2 力學能(* 彈力位能 的計算)(* 力學能守 恆的計算)。 自V.2-U-A1 能 培 養 探 索 科 學 的興趣與熱忱,對

(36)

核心素養(B 版) 學習表現 學習內容 2-V.2-1 探索與實驗操作,進 而能有創新的發想與 設計。 學生常基於好奇、求 知或需要,對外界進 行觀察且蒐集所需的 資訊,釐清並訂定待 解 決 或 待 探 究 的 問 題。 PBb-V.2-1 PBb-V.2-3 PBb-V.2-5* PEb-V.2-4 PEb-V.2-8 PEb-V.2-9 PEb-V.2-11 PKa-V.2-1 PKa-V.2-2 PKa-V.2-3 PKa-V.2-4* PKa-V.2-5 PKa-V.2-6 PKa-V.2-7 PKc-V.2-1 PKc-V.2-2 PKc-V.2-3* PKc-V.2-4 PKc-V.2-5 PKc-V.2-6* PKc-V.2-7 PKc-V.2-9 PKc-V.2-10 PKc-V.2-11 PKc-V.2-12 PKc-V.2-13 PKc-V.2-15 PKc-V.2-16 PKc-V.2-17* PKc-V.2-18 PKd-V.2-1 PKd-V.2-3 溫度的概念與熱平 衡。 物質的三態變化與 潛熱。 熱力學定律。 平面上的向量。 牛頓運動定律。 摩擦力。 動量守恆。 振動與波。 繩波的反射和透射。 波動的特性。 共振與駐波。 聲波(* 與都卜勒效 應)。 光的反射。 光的折射。 靜電現象。 電場與電力線。 帶電體之受力與運 動。 電位能、電位與電位 差。 平行板之電場與電 位差。 電容。 電流、電阻與歐姆定 律。 電流的熱效應及電 功率。 家庭用電與安全。 電流的磁效應。 載流導線的磁場。 載流導線在磁場中 所受的力及其應用。 法拉第電磁感應定 律與冷次定律。 渦電流現象及變壓 器原理。 發電機與交流電。 電磁波。 量子論。 原子結構與光譜(* 氫原子能階)。 科 學 產 生 正 向 的 態度,養成主動學 習 科 學 新 知 的 習 慣,積極探究自然 界 的 運 作 模 式 及 相關的科學理論, 具 備 正 確 的 科 學 態度,以啟發生涯 規劃、自我追求與 對科學的嚮往。

(37)

核心素養(B 版) 學習表現 學習內容 PKe-V.2-1 PMb-V.2-1 PMc-V.2-1 PNc-V.2-1 物質間的基本交互 作用。 物理學發展簡史。 物理在生活中的應 用。 核能。 2-V.2-3 3-V.2-2 學生能經由探究的結 果,進行證據(定性) 或數據(定量)的分析 整理,從中發現新知 或解決問題,並可和 其它相關探究的結果 參對比較。 養 成 批 判 思 考 的 習 慣,並運用科學的價 值體系判斷日常生活 的資訊。 PBa-V.2-1 PBa-V.2-2 PBb-V.2-3 PEb-V.2-1 PEb-V.2-2 PEb-V.2-3 PEb-V.2-4 PEb-V.2-5* PEb-V.2-6 PEb-V.2-8 PEb-V.2-12* PEb-V.2-15 PKa-V.2-1 PKa-V.2-2 PKa-V.2-4* PKa-V.2-5 PKa-V.2-7 PKb-V.2-1 PKc-V.2-1 PKc-V.2-3* PKc-V.2-5 PKc-V.2-7 PKc-V.2-14* PKc-V.2-15 PKc-V.2-16 PKd-V.2-3 功與功率。 力學能(* 彈力位能 的計算)(* 力學能守 恆的計算)。 物質的三態變化與 潛熱。 與運動有關的物理 量。 加速度與等加速度 運動。 自由落體。 平面上的向量。 拋體運動。 等速率圓周運動。 牛頓運動定律。 碰撞。 大氣壓力。 振動與波。 繩波的反射和透射。 共振與駐波。 聲波(* 與都卜勒效 應)。 光的折射。 萬有引力。 靜電現象。 帶電體之受力與運 動。 平行板之電場與電 位差。 電流、電阻與歐姆定 律。 帶電質點在磁場中 的運動及其應用。 法拉第電磁感應定 律與冷次定。 渦電流現象及變壓 器原理。 原子結構與光譜(* 自V.2-U-A2 能 培 養 蒐 集 相 關 資 訊 與 條 件 的 能 力,能運用科學知 識 並 以 科 學 方 法 進行分析、推理與 邏輯思考,進行實 驗,以探究並反思 理論,使之具備利 用 科 學 理 論 及 多 元 思 考 以 解 決 問 題之能力。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 課程綱要總綱已於103 年11月28日由教育部

數學是科學研究的基本工具,科技發展是臺灣保持國際競爭力的命脈。因此 當今年 2 月,教育部公佈《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

分類法,以此分類法評價高中數學教師的數學教學知識,探討其所展現的 SOTO 認知層次及其 發展的主要特徵。本研究採用質為主、量為輔的個案研究法,並參照自 Learning

2-1 化學實驗操作程序的認識 探究能力-問題解決 計劃與執行 2-2 化學實驗數據的解釋 探究能力-問題解決 分析與發現 2-3 化學實驗結果的推論與分析

推理論證 批判思辨 探究能力-問題解決 分析與發現 4-3 分析文本、數據等資料以解決問題 探究能力-問題解決 分析與發現 4-4

自 111 學年度開始,「身心障礙學生升學大專校院甄試數學考科」將依據 108 學年度 實施之「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數學領域」

STEM 教育課程領導學習社群 參與者 每所參與學校的核心教師團隊成員 每所參與學校的 2-3名課程領導

其實這個問題並不新鮮,有的學者已經進行過探討。 [註 2]